城市矿山

2024-07-26

城市矿山(精选3篇)

城市矿山 篇1

1 引言

国土资源部近日发布了《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1》, 提出将力争用3年时间建设300个以上的示范试点矿山, 树立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和矿山环境生态化的先进典型, 通过探索有效途径, 引导和带动更多矿山企业开发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并确定2020年基本建立绿色矿山格局的战略目标。

山西省晋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该城市矿产资源丰富, 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铁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10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 有“煤铁之乡”之称。2010年采矿业工业总产值达535.4亿元, 占晋城市GDP的73.2%。但由于矿山开发工程活动引发了多种地质环境问题, 如侵占土地、土壤污染、尾矿库溃坝、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矿坑突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这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目前晋城市正在大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启动了多项矿山恢复治理项目, 并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 重点包括“三废”的防治、矿山土地复垦及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防治, 许多矿山正在率先实施绿色矿山建设, 成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为此, 本文以山西省晋城市两座正向建设绿色矿山目标努力的矿山为例, 探讨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有效途径及重要举措, 以为推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2 长平煤矿绿色矿山建设

2.1 矿山概况

长平井田是一座大型矿井, 井田面积43.5099km2, 境界位于太行山山西缘南段, 沁水煤盆地之东缘, 距高平市17km, 隶属高平市寺庄镇管辖。地貌形态属于丹河流域侵蚀低山-丘陵区, 丹河为井田及附近主要河流, 属沁河支流, 黄河水系。该地区交通方便, 太焦铁路和207国道紧靠井田东侧通过, 长晋二级公路和长晋高速公路从东侧约20km处通过。主要含煤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与下二叠统山西组, 主要可采煤层如下:3号煤层, 厚4.60~6.35m, 平均厚5.58m;5号煤层, 厚2.20~5.75m, 平均厚4.18m。含硫量特高, 夹矸一般2~3层, 结构较复杂。

根据矿井开拓布置, 目前全井田共划分为东、西两个盘区, 在一盘区组织生产, 设计一井一面, 实行放顶煤回采。矿井地质储量31263.1万t, 可采储量20875.7万t。矿井由主斜井、副斜井、釜山进风立井、釜山回风立井构成中央并列式通风生产系统, 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 开采工艺为综采放顶煤。

2.2 绿色矿山建设目标

绿色矿山建设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企业愿景为引领, 坚持以人为本, 安全发展;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改革创新, 协调发展;内涵集约, 转型发展;提高企业运营质量效益, 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煤炭主业发展思路:改革创新采煤工艺, 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扩能改造、完善系统, 提高矿井产能保障能力;稳定煤质, 实现煤炭销售效益最大化。

企业转型发展思路:以打造“本质安全型、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发展型”矿山为目标, 深化体制改革, 强化机制创新, 履行社会责任, 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做强做优主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种经营发展实行“四轮驱动”, 即原有项目做大做强, 新上项目快速发展, 抓住机遇整合重组, 改组改制增强活力;围绕煤机、电梯、矿用材料、煤炭深加工、现代物流、广告印刷、餐饮服务、工业旅游等项目, 推动非煤产业与煤炭主业并驾齐驱。

2.3 绿色矿山建设举措

2.3.1 推行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矿山

该矿山确立以煤为本, 相关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搭建矿区闭合循环的产业链与产品链,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探讨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并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2.3.2 实施节能减排, 建设低碳矿山

该矿山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积极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把节能减排当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保护环境、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 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突出重点, 狠抓关键, 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各级责任, 加大投资力度, 积极推进, 做到舆论宣传、组织领导、管理机制三方面强化。具体采取的措施如下。

(1) 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 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的开发, 实施重大循环经济项目, 推动了低碳绿色矿山建设。

(2) 改革创新采煤工艺, 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煤炭资源是煤矿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提高资源回收率, 既是煤矿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最有效、最大程度上的节能减排措施。因此, 采取规范矿井设计、淘汰落后生产工艺, 可以有效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延长矿井寿命。

(3) 对矿区水资源进行再利用, 实现变废为宝。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矿井水, 传统的处理办法是将矿井水直接外排, 这不仅浪费了水资源, 又破坏了土地。为此, 在各个矿区对矿井水进行分级处理, 开展综合利用:一是建立矿井水净化处理站, 对外排矿井水进行分级处理, 用于居民生活和矿区绿化, 使矿井水变废为宝;二是提高矿山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 实现选矿废水一级闭路循环、零排放。

(4) 加大矸石处理力度, 实现减排增效。首先, 加强煤矸石治理及投入力度, 提高土地复垦率。其次,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 变矸石为发电、建筑等企业的原料, 减少矿山矸石排放量。

(5) 加强用电管理, 推行节电节能。对矿井主要能耗设备进行节能监测, 促进节能技改工作, 加快高耗能设备的淘汰步伐, 建立电能检测监控信息系统, 对电能进行了实时监测, 实现电能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依靠科技推进节能减排。

2.3.3 实施精煤战略, 开展美化工程

该矿山实施精煤战略, 推进洁净煤生产。精煤战略的核心就是将开采出的原煤全部进选煤厂入洗。目前矿井已有配套的洗煤厂, 设计选洗能力达到300万t, 基本达到煤炭产品全入洗, 实现了煤炭产品的洁净生产。此外, 改革了传统洗煤工艺, 采用新工艺使全部洗煤水做到厂内闭路循环, 实现洗水零排放。通过一系列措施, 不但有效地控制了煤炭生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而且将原煤全部入洗进行深加工, 使原煤变成了工业所需的适合煤种, 提高了售价, 增加了企业效益, 并有效改善了煤炭消费地的环境质量。

该矿山还实施了矿区美化工程, 建设园林式单位。围绕建设园林式单位, 绿化矿区、美化矿区, 一是建立了专职的矿区卫生清洁队伍;二是建设了绿化主题长廊、休闲广场等公共美化工程, 整修了矿区道路、建筑物, 整个矿区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对矸石山进行绿化, 通过梯田平整, 填土植树或复土造林, 恢复生态;四是进行矿区绿化, 增加矿区植树种草面积。

2.4 绿色矿山建设的保障措施

该矿山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投资力度等方面为建设绿色矿山提供了一系列的保证措施。

(1) 制定了《管理转型方案》、《科学数量业务流程》, 完善了单位部门责任制和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2) 充分利用已经搭建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平台, 不断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 把业务过程控制的关键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的闭合循环中。

(3) 以效益最大化为主题, 广泛开展开源节流、节支降耗活动, 积极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推动企业由简单型、粗放式增加产能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式增加效能的发展方式转变。

(4) 完善煤质管理制度, 坚持从井下源头抓起, 针对长平矿井3号煤水分高的情况, 在采掘过程中安设临时排水系统, 严格控制水煤入仓、上井, 实施提块保质增效, 优化商品煤品种, 提升经济效益。

(5) 不断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机械设备, 提高装备和管理水平, 以科技引领发展, 增强核心竞争力, 为发展生产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 寺河煤矿绿色矿山建设

3.1 矿山概况

寺河煤矿位于沁水煤田东南边缘, 工业场地在沁水县嘉峰镇殷庄村。矿井交通便利, 矿区西侧紧邻侯月铁路, 距离该铁路最大的编组站嘉峰站仅有1km, 距离晋城市45km。井田面积76.5903km2, 地质储量8.1922亿t, 服务年限81年, 其中3号煤可采储量2.5855亿t, 服务年限46年。全井田可采煤层为3层, 总厚度10.32m, 平均厚度6.31m, 结构简单, 开采条件良好, 煤种为低硫、低中灰、高发热量、高机械强度的无烟煤, 为优质化工原料和动力用煤。

2002年投产后寺河煤矿投入大量资金, 对通风、供电等主要方面进行技术和环节改造, 大大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能力, 2006年核定批准生产能力为1080万t。

寺河煤矿是一座高瓦斯矿井, 矿区瓦斯储量为250亿m3, 可开发量为89亿m3。吨煤瓦斯含量东区为18.16m3, 西区为28.97m3, 瓦斯含量大、涌出量大。为此, 自建矿以来寺煤河矿始终把“三通一防”和瓦斯治理工作作为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对井下实施大规模瓦斯抽放, 使煤层瓦斯降至到了8m3/t以下, 变高瓦斯矿井为低瓦斯开采, 确保了生产安全。

3.2 绿色矿山建设目标与重点

根据创建绿色矿山的指导思路, 围绕该矿年底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验收的总体目标, 其任务及举措有以下几方面。

(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瓦斯抽采量, 提高瓦斯综合利用效果, 年抽采瓦斯量要突破4亿m3,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

(2) 煤炭资源产出最大化。要发挥好工作面大采高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回采率, 全年工作面回采率要达到98%以上, 同时对煤炭运输环节进行改造, 不断降低块损失率。

(3) 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最大化。进一步通过加强采煤、洗选等各生产环节的工艺改造, 通过加强对矿区水、电、油的日常管理, 降低能源消耗, 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指标。

(4) 建设文明矿区。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 通过实施和谐寺河达标工程, 进一步强化职工文明行为,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营造和谐的矿区氛围。

3.3 绿色矿山建设的保障措施

(1) 锁定目标, 加强组织领导。寺河煤矿提出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 目标明确, 信心十足。对此, 该矿要成立了以矿长、书记为组长的绿色矿山建设领导组, 成员由各副矿长组成, 办公室设在地测科, 成员由地测、总工办、行政办、党办、宣传部、生产技术室、机电科、安监科、调度室等单位组成。

(2)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 有效指导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管理是科学、制度是精髓。由地测科牵头, 制定创建了绿色矿山管理考核办法, 明确了责任和目标, 并严格考核奖惩, 做到目标分解层层落实, 人人头上有指标。

(3) 将绿色矿山建设融入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 具体措施有: (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进一步提高瓦斯抽采能力; (2) 大力抓好清洁生产。做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 (3)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采取了种植防护林、区域绿化、治理矸山、修筑拦坝、土地复垦等多项先进合理的防治措施, 使矿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病改善了生态环境; (4) 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工程, 要通过各种媒体, 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让绿色矿山建设家喻户晓, 增强全矿员工家属认知度和支持力度, 以为早日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志龙.建筑石料矿山绿色开采策略探讨[J].绿色科技, 2012 (2) .

[2]杨玲.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J].经济界, 2006 (5) .

[3]余龙, 齐莉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J].中国井矿盐, 2009 (2) .

[4]杨玲.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J].中国矿业, 2006 (4) .

城市矿山 篇2

9月10日,2012年中国矿业循环经济暨绿色矿山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内蒙古满洲里举行,此次交流会主题为“转变矿业发展方式·走绿色之路”。绿色矿山近几年频繁出现在矿山行业会议文件之上,下面亿矿网小编就带领大家来认识一下绿色矿山。

绿色矿山

绿色矿山的概念是英美西方国家最早在19世纪所提出,但最开始的概念仅仅是单纯的对矿区植被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美化,主要点集中在环境之上。

二战之后,世界各大国家经济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也是自然资源的极度消耗,面对有限的地球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为重中之重,这时的绿色矿山概念已经延展至资源的综合利用。

当代,全球污染严重,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问题,资源的综合利用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开始提上日程,加之科技的发展带来的高速生产力也使得绿色与科技的结合变得重要起来。

如此环境之下,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矿山理念也结合起来,基本包括对矿山企业的九大要求:依法办矿、规范管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

未来矿山发展新方向

2007年,国土资源部开始提出发展绿色矿业的倡议,发展至今日,“国家级绿色矿山”的要求包括依法办矿、规范管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等九大方面。这些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矿山企业的技术力为主导的,包括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另一类是以矿山企业的责任心为主导的,包括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

纵观国内矿山发展的普遍情况,绿色矿山的新要求对于矿企实力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如何达到国家标准,做到与国际同行业接轨是一大难题。目前,国际铁矿、煤矿等多项矿种市场低迷,国内矿山如何在低迷市场中提升利润、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要寻找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城市矿山 篇3

关键词:地面塌陷,井巷坍塌,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使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 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1]。

凤城某煤矿矿山属凤城众多煤矿开采基地之一, 已具近25年开采历史。矿山建矿时采用地下开采, 斜井、平硐开拓方案。2008年整合以后, 利用现有四条井筒的位置和高程进行开采。主井负责入风、提升, 副井负责入风、行人和运料, 风井负责回风。目前矿井开采最大深度为320m, 整合后由于矿区范围和开采上、下限有所扩大, 煤炭储量有所增加。长期以来由于高强度开采,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管理体制不健全, 监督执法力度不够,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较为普遍。现状矿山地质灾害较严重, 有滑塌、采空区地面塌陷、井巷坍塌三种地质灾害, 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曾对该煤矿区进行过矿山地质灾害勘查和危险性评估工作, 为此拟就该区主要矿山地质灾害特征及引发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 地质环境条件

1.1 矿区自然环境

矿区地处长白山脉南麓低山丘陵区, 区内最高山海拔517m, 最低山海拔标高260m, 相对高差257m。气候属于北温带湿润区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夏季多雨。年平均气温8.2℃, 最高气温37.3℃, 最低气温-32.6℃, 冻土深度138cm, 霜冻期206d。年平均降水量998.2mm, 最大降水量1692.3mm, 最小降水量567.6mm。

矿区水系属鸭绿江水系-河支流。距评估区区西侧约0.6km处叆河支流-蒲石河由北向南流过, 最终汇入河, 旱季水量较小, 雨季水量较大。

1.2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大堡组 (J1d) 和新生界第四系 (Q4) 。地层产状走向近东西或东南方向, 倾向南或南西的单斜状态, 倾角2°~12°之间。

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 未见较大规模岩体出露。仅有流纹岩侵入煤系地层, 对煤层赋存总体影响不大。但煤层受此作用, 变质程度加深焦化。

矿区主要赋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大堡组, 在该矿井田范围内有三个可采煤层, 按从上而下排序为Ⅰ煤、Ⅱ煤、Ⅲ煤。Ⅰ煤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向, 倾向南, 倾角2°~5°之间。煤层铅直厚度0.6~1.0m, 平均0.74m。在推测断层以东, 煤层走向近南北向, 倾向西, 倾角6°~12°左右。工程控制煤层走向延长约40m, 铅直厚度0.8m左右, 控制煤层埋藏标高约352m。该煤层顶、底板均为砂质页岩。煤层结构简单, 无夹石。煤层总体走向近南北向, 向北延深煤层走向变为北西向。Ⅱ煤层倾向西部为南, 东部倾向西或南西, 倾角9°~12°, 局部可达15°。工程控制煤层走向最大延长240m, 最大延深150m, 煤层铅直厚度0.7~1.4m, 平均1.0m。该煤层有时受流纹岩穿插影响, 局部厚度变化较大。煤层顶、底板均为页岩, 与Ⅰ煤间距12~17m。煤层结构简单, 无夹石。Ⅲ煤层总体走向近南北向, 煤层倾向西或南西, 倾角9°~10°。工程控制煤层走向最大延长60m, 煤层铅直厚度1.0~1.2m, 平均1.1m。控制煤层埋藏标高321m左右。煤层顶板为页岩, 底板为砂岩。Ⅲ煤与Ⅱ煤间距14~16m。

矿区内断裂构造有位于井田西部的F3断层, 走向N48°W, 倾角约70°±, 对井田影响不大, 井田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 从矿区巷道地质勘查成果分析, 某煤矿整合前煤层连续性较差, 可能是受断层影响。故推测在两矿之间有北西向断层存在。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倾向N75°E, 落差约10~30m, 但该断层未实见。

1.3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1.3.1 含水岩组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a.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矿区内的第四系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岩组成的含水层岩组之中, 厚度一般在1~2m, 其富水性较差, 单井出水量<100m3/d。该区第四系孔隙水不太发育。

b.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矿区内以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大堡组为主地层的含水层岩组之中, 其岩石坚硬致密。矿体顶、底板为页岩、砂质页岩、砂岩, 为不透水层。受区内断裂构造影响, 岩层局部较破碎, 节理、裂隙发育地段, 是裂隙水的运移通道和储水空间。据矿方提供资料可知, 东部煤矿矿井基本无涌水, 西部煤矿有少量涌水, 正常涌水量0.5m3/h, 最大涌水量1.3m3/h。该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

1.3.2 含水岩组的补排条件

第四系冲洪积 (Q4al+pl) 孔隙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渗透补给, 同时渗入补给下伏基岩裂隙含水层。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接受地表水侧向渗入补给及大气降水的垂直渗入补给。地下水以人工开采、大气蒸发、泉、区域地下径流方式排泄。

1.4 矿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区内分布岩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大堡组 (J1d) 的砂岩、页岩等。岩石坚硬完整。矿区Ⅰ、Ⅱ、Ⅲ煤层顶板均为砂质页岩或页岩, 底板为砂岩、粉砂质页岩和页岩。砂岩的稳固系数f=8~16, 松散系数K=1.5~1.6;砂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f=6, 松散系数K=1.3~1.4;页岩稳定程度较差。另受区内的断裂构造对岩层稳定性的影响, 煤层顶板坚固程度一般, 工程地质条件不稳定, 构成矿段内主要不良工程地质因素, 对采矿有局部影响。

2 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

调查区现状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塌、采空区地面塌陷、井巷坍塌三种。

2.1 滑塌

该矿山此前曾进行过多年开采, 已形成多处渣堆散乱堆放在区内。一处位于+328.0主井西侧, 长约40m, 高约2m, 坡度35~40°, 此渣堆曾发生过小规模滑塌, 并未造成危害。此采坑东南侧50处有一处采坑, 规模约100m×70m, 高约2~20m, 坡度60~70°。一处位于+319.2副井西侧, 长约100m, 宽20~30m, 高2~5m, 坡度30~45°。一处位于已废弃的+349.0原副井南侧, 长30~40m, 呈两级渣台分布, 总高6~7m, 坡角30~40°, 此渣堆曾发生过小规模滑塌, 并未造成危害。综合周边环境, 按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应属危险性小的级别[2,3]。

2.2 采空区地面塌陷

该整合矿山曾进行过多年开采, 区内目前已形成多处采空区, 其中位于西侧的采区存在一处采空区, 面积约为1228.51m2。位于东侧的采区存在四处采空区, 其中一处位于矿区范围外, 采空区面积分别为980.42m2、702.09m2、1104.88m2、1566.48m2, 厚度在1.0m左右, 与地表距离在16~90m之间。其中东侧的采空区由于离地表较近, 已出现地面塌陷。规模约为2m×2.5m, 深度约为0.2m。矿方未对塌陷处进行处理。根据搜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及对邻近生产矿山的考察, 地面采空区塌陷规模中等。综合周边环境, 按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应属危险性中等级别[2,3]。

2.3 井巷坍塌

由于此前采矿活动的进行, 矿区及其外围周边存在较多开采工程及采空区, 区内巷道分布杂乱, 通过访问了解到, 曾有部分井巷发生过坍塌, 规模较小, 且没有造成危害, 具体情况不详。综合周边环境, 按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应属危险性小的级别[2,3]。

3 地质灾害引发因素分析

矿山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和长期高强度不科学的矿业开发活动是引发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4]。

3.1 滑塌

矿山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矿渣堆未经科学处理散乱堆放在区内随着矿山生产的不断进行, 物源将越来越丰富, 渣堆的规模将不断扩大, 可能会引发、加剧滑塌地质灾害的出现。

3.2 采空区地面塌陷

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在工作区发育最明显、危害较大。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引发因素与开采方式和矿体赋存条件相关。区内发生塌陷灾害的矿山均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开采, 矿体开采后采空区主要依靠洞壁和支撑柱维持原岩稳定, 在矿体内形成一个空洞由于未及时进行回填, 以及各中段矿柱位置不对应, 加之顶板重力作用, 产生局部应力集中, 围岩强度不足以抵抗上覆岩体重力时, 顶板岩体内部拉张应力超过岩层抗拉张强度时产生向下弯曲和移动进而发生断裂、破坏并冒落。另一方面采掘面高度、采空区面积等条件决定地面塌陷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3.3 井巷坍塌

巷道掘进时, 岩矿层周围蚀变岩对岩体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如果顶板管理不良, 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 压力过大, 在蚀变带、破碎带、强风化带部位就可能会产生冒顶、垮帮引起巷道坍塌灾害。

4 矿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4.1 在该煤矿山施工阶段, 建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部门

重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严格遵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切实总结并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建立相关制度, 采取防治措施, 防止矿山开采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 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向作业人员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专人负责制度, 确保安全生产。

4.2 在工程建设的各阶段, 应长期监测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重

视新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及时处理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 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4.3 对于发生概率大、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 尤其是直接影响

采矿安全的地质灾害, 应积极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治理。对于发生概率小, 危害不大的地质灾害, 给予一定的重视,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4 考虑采区开采中可能遇到与地表水相联系的导水构造, 为预防突水事故的发生, 需强化排水能力。

并及时监测地表水的水位和洪水情况, 特别是在洪水期, 积极与气象水利部门沟通, 加强井下水文观测, 发现井下导水裂隙水流量明显增大, 井下工作人员及时升井到地面, 并采取相应措施, 防治矿坑突水, 在枯水季节对井下几处导水裂隙发育地段同样要进行经常性的水文观测, 尤其在井巷坍塌、采空区塌陷强烈时, 更应加强水文工作, 防止井下突水, 对上部可能存在老窿积水的地段及时排除, 消除隐患, 并且在井下设立各作业区之间及作业区与地面之间顺畅的通信联系, 保证在有突水预警时能够通知所有井下工作人员快速撤离。加强井下放排水, 采取防、堵、疏、排等必要措施。

4.5 矿体开采后在沟内设置的剥离堆积场, 一定要先筑坝, 后堆放, 以防洪水袭击, 形成泥石流, 造成危害, 对特大暴雨应警惕。

对渣堆进行规范堆放。

4.6 补测采空区具体位置、大小, 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 采取必要的防范治理措施, 保证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安全。

4.7 矿山的开采属于自然资源开发, 必会导致矿区和周边环境及矿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采矿过程中要按规划设计的方案步骤文明科学开采, 提高环保意识,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已经形成的破坏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

4.8 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即防治工作应与生态环境建设, 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矿产资源相结合。

正确认识和对待矿山主要地质灾害现状和可能引发的问题是保证矿山合理开发与保护环境有机统一的前提。只有矿山在保护中建设, 在开发中保护才能达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2]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 .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及技术要求, 2004.

[3]辽宁省国土资源厅, (辽国土资发[2004]198号文件) 《辽宁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意见, 2004.

上一篇:远程教育应用下一篇:中国防洪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