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对策(共12篇)
水污染治理对策 篇1
1 汾河近10年污染趋势分析
根据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1993年至2000年水质监测资料, 选取汾河源头、上中游、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水质控制站, 运用现在通行的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进行水质变化趋势检验并进行分析。
1.1 水质测站选择
选择汾河上、中、下游水质控制站进行研究。汾河上游及源头选取宁化堡、静乐为研究站;汾河中游选取小店桥、义棠为研究站, 其中小店桥为太原出水水质控制站;汾河下游选取赵城、临汾、柴庄、新绛为研究站, 其中临汾站为临汾市市区出水水质控制站, 新绛为河尾站。
1.2 分析项目
选用高锰酸吉时旨数、氨氮、挥发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等5项汾河卞要污染物 (指数) 进行分析, 说明汾河的水环境状况。
1.3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
季节性肯达尔检验的原理是将历年相同月 (季) 的水质资料进行比较, 如果后面的值 (时间上) 高于前面的值记为“+”号, 否则记作“-”号。如果加号的个数比减号的多, 则可能为上升趋势;加号个数小于减号个数, 则可能为下降趋势。如果加、减号个数相同则表明水质资料不存在上升或下降趋势。
众所周知, 河流流量具有一年一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河流水质组分浓度大多受流量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北方典型季节性河流更是如此。因此, 汛期与非汛期的水质资料缺乏可比性。季节性肯达尔检验定义为水质资料在历年相同月份间的比较, 这避免了季节性的影响。
1.4 趋势检验成果
河流水污染物卞要有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在8个站点中, 汾河上游的宁化堡、静乐与下游的新绛3站所选的5项污染物基本无趋势变化。其它站点污染趋势均有明显变化, 其中小店桥、临汾、柴庄站溶解氧呈下降趋势;义棠站五日生化需氧量、赵城站挥发酚呈下降趋势;义棠溶解氧, 赵城、临汾氨氮以及柴庄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小店桥、临汾、柴庄3站近10年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 尤其以柴庄站污染上升最快。
2 汾河沿程各污染物变化分析
肯达尔检验成果反映的是污染趋势的变化, 但不能反映河水的污染基数高低及河流受污染的程度。为此, 根据各站点上、下游关系, 用1993年至2000年各站污染物多年平均浓度绘制汾河沿程水质演变曲线图, 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木项目标准限值》111类及V类水质标准限值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 无论各站分项目污染趋势如何, 从河流受污染程度看, 汾河静乐以上受污染程度低, 各项目均优于GB3838-2002III类水限值。自小店桥以下污染严币, 但沿程各地污染状况又不相同。受太原市各大、小工矿企业及市区排污影响, 小店桥站污染非常严币, 大多数水质参数严币超标, 所选的5个污染物项目除溶解氧略优于V类水限值外, 其余项目值均远远超过V类水限值, 属严币超V类水。义棠站位于晋中介休市下游, 水污染依然严币, 主要是由于汾河沿岸晋中各市县排污严币, 各污染因子没有得到有效稀释就又与下游污染物混合, 从而使多数项目检出值大大超过环境V类水限值, 有些项目甚至高于小店桥站检出值。汾河水出介休后进入灵霍峡谷, 沿途少有大中城市及大型排污企业排污, 又有山区泉水等汇入, 原河水得到稀释, 使汾河水在峡谷内的水污染程度大大降低, 义棠到赵城段是汾河自太原以下水质最好的河段, 多数项目水质检测值可以达到III类或V类水水限值, 但赵城段氨氮污染依然严币, 多年平均值仍高出V类水限值近0.4倍。赵城以下汾河进入下游河谷盆地, 沿岸市县经济较发达, 工业化指数高, 纳入临汾市城市污水后污染程度更为严重, 临汾、柴庄所选监测项目检测值均接近或高于V类水限值。汾河出临汾后污染程度逐渐降低, 但总体污染状况到新绛站时依然严重。
3 汾河水污染产生原因
3.1 天然径流小, 河道稀释作用不明显
河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污染物入河量与河道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据水文方面数据可知, 汾河柴庄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1亿m3 (1993年至2000年) , 多年平均流量为16.3m3/s, 1993年到1999年实测最小流量为0.011m3/s1992年6月10日) , 而2000年5月1日汾河柴庄段断流, 并持续了28天, 2001年断流时间提前至4月14日, 断流持续57d。河道天然径流的减少, 使汾河多数时间失去了对污废水的稀释自净作用, 下游多数河段成为了“排污渠道”。
3.2 工业污染严重, 污废水处理效率低
汾河中下游河谷盆地是山西省经济最发达地区, 沿岸有太原、晋中、临汾等大中城市, 太钢、山焦、山化等大型企业, 还有无数的中小型企业分布在汾河两岸。但是多数地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效率非常低, 甚至直接排入河道。据统不一, 2001年汾河流域年入河废污水量达33541万t, 其中土业废水11796万t, 生活污水8117万t, 混合废污水13628万t, 污染物COD年入河量73628t, 氨氮年入河量11579t。大量的废污水排入汾河, 自上而下逐段逐级累积, 污染越积越重。
4 汾河水污染治理方法对策思考
4.1 分类指导, 狠下工夫, 加快水污染治理步伐
对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要进行分类处理, 处理生活污水要建污水处理厂, 但污水厂的运行必须要有配套的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做支撑, 大型污水处理厂每吨水运行费用约为0.87~1元, 因此, 考虑先在沿岸几个重点排污城市增扩建污水厂, 扩大处理规模, 中小城市也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合适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施。
4.2 调整布局, 优化结构, 加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 由于山西省缺乏适当的投融资机制, 排污收费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有偿使用制度极不健全, 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与其他省份相比, 山西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因此, 政府应该鼓励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对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 要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
4.3 积极宣传, 强化执法, 依法保护水资源
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 提高全民的环境息识和法制观念。人民大众是环境污染的最终受害者, 也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要通过扩展环境权益来提高环境息识, 把人的环境息识的提高过程与对人们切身利益的保护和改善联系起来, 使公众了解企业污染对自身利益造成的影响与威胁, 自觉参与环境管理。同时, 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 加大《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力度, 依法保护水资源。
摘要: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山西省第一大河。整个汾河谷地是山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据史料记载, “汾河雨季可行舟, 常时有鱼虾”。20世纪80年代, 汾河下游基本处于无污染的自然状态。近40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 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汾河, 使汾河中下游水质不断恶化。而近年来汾河的断流更加把汾河的水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关键词:水污染,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治理,汾河
参考文献
[1]何大伟, 陈静, 匕崔树彬.黄河下游“断流”浏段水量与水质的关系[J].环场化学, 2002, 21 (5) :423-428.
[2]谢红摈.对太湖流域水环场保护对策的思考[J].环境保护, 2002 (4) :25-26.
[3]何开朋.巢湖富营养化现状与治理对策[J].环境保护, 2002 (4) :22-24.
水污染治理对策 篇2
赖传梨教育学(1)班 3013212071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农村污水问题被“十三五”列为中国面临的八大“水问题”。农村水污染治理及水环境综合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要分析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成因,针对水污染情况,提出农村水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的现状;农村水污染成因;农村水污染的特点;针对农村水污染的几点建议 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十三五” 期间,据推测,我国农村污水排放量为2300万吨每天。根据住建部发布的《中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状况公报》显示,我国60余万个行政村,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仅占6.7%。农村污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农村水环境的严重污染,从而导致农村饮水安全。2016年农村仍有1亿多人口喝不上安全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质不达标。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农村污水的治理工作,减弱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是改善广大农村人民生活居住环境的重要任务。
农村水污染的成因
1、生活污水的排放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厨房污水、洗浴、洗衣服、厕所等排放的污水。我国农村每天排放2300万吨左右的生活污水,其中厨房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直接排放会导致水中的有机物增加,好氧细菌会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而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的含量,致使水中鱼类等大量的生物死亡。洗浴、洗衣服等产生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硫等的无机物,直接排放会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而使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二次污染,会使当地水质发黑发臭。厕所排放的污水中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有害微生物,直接排放会污染当地的水环境。当地的动物通过饮水等活动会成为病毒的携带者,可能会使动物大批量的死亡或者将病毒传染给当地的人民。
2、养殖鸡、鸭、猪等家禽的污染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农家乐的数量的剧增,大面积地养殖家禽是众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面积的工厂化的养殖场会使污染的面积明显扩大。由于养殖场大多是农民创办的,相对来说缺乏一些专业性的知识,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众多养殖场会直接将家禽产生的排泄物直接排放到当地的河流,而当地一些农家乐也常常直接将屠宰动物产生的血液、污水等倾倒入附近的河流,这会导致河流中有机物的含量急剧上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质发黑发臭。
3、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都开始了大面积的种植农产品,导致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也随之大幅度上升。据统计,我国种植业化肥、农药的依赖性从1980年的25%左右增长到了现在的80%以上,并且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逐年递增。2013年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达到了5912万吨,分别是1985年、1995年、2005年的3.3、1.6、1.2倍
【1】
。然而化肥、农药的使用率却仅为30%—40%。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盲目施肥、杀虫等现象不仅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还造成了土壤、水质等的严重污染。农药中的重金属元素不仅会影响土壤的质量,还会对当地的河流、地下水等水质产生巨大的污染。而化肥中的氮、磷元素亦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不久前,农业部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说明了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
4、企业污水的排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中小型企业,尤其是造纸厂、化工厂、皮革厂、小型矿场等的迅速发展,然而这些都是一些能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大多依附于水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工业污水的排放会迅速地污染当地的河流。同时,乡镇企业的领导多是当地的村民,他们环保意识弱,基本没有污水处理的意识,这就加速了水质的污染。以浙江的乡镇企业为例,当地的皮革厂、纺织厂、造纸厂等乡镇企业基本都是直接排放工业污水到河流里,导致河流的富营养化严重。据《2011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浙江省八大水系中,仅飞云江、瓯江、苕溪水质较好,其余的五大水系及平原河网、湖泊水库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近1/3的河流已丧失了功能【2】。农村水污染的特点
农村污水由于其分散性的特点,其水量水质不同于城市生活污水,其主要特点有: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污水,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严重;农村污水水量水质变化大,且水量水质在不同的居住区不同的时间段有明显的差异;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大部分农村没有排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率较低且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我国幅员辽阔,发展状况不一,各地的农村污水区域差异较大【3】。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对策
1、尽快出台农村水污染处理的政策,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我国农村地区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仅占了6.7%,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都没有对污水进行处理,就其根本原因是众多村民都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污水处理意识淡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有关农村污水处理的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让广大村民们意识到污水的危害性以及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并且加强对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在让村民们知道污水处理重要性时亦要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去处理污水。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厌氧沼气池处理技术、稳定塘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及蚯蚓生态池处理技术【4】。厌氧沼气池处理技术是最通用、节俭、能够体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主要通过发酵污水来产生沼气,发酵后的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大幅度减小,能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而发酵产生的沼气还能够作为能源使用。蚯蚓生态池处理技术是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苏东辉等人提出的【5】,适用于50户—300户的集中型农户的污水处理系统,现已在太湖流域建立了示范工程。国家与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污水问题,在全国各地农村推广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农村环保的公众参与,这样才能够对农村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政府要加快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除了当地人民的意识淡薄之外,还与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有关。政府要加大农村污水处理的财政投入,争取能够在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之于城市相对弱些,人民收入较低,而系统的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投资额度相对较大,因此,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是农村污水处理的关键。
3、生态养殖 农村大面积的家禽养殖可以生态立体的方法,促进农业生态化的发展,实现降低排泄物、污水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如“鸡—蚯蚓—果树—鸡”模式,即以鸡粪养蚯蚓,蚯蚓可以帮助疏通果园的土壤,同时鸡粪又可以作为果树的肥料,而鸡又可以在果园里生存。这样经济与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4、生活用水的源分离我国农村可以学习欧洲的厨房、厕所改造,以实现污水排放的源分离。通过源分离,将家庭产生的污水分为三种:一种为灰水,即洗漱、洗菜完的水,通过收集来冲马桶。第二种叫黄水,即冲小便的水,其中含氮、磷等元素,可以拿来灌溉;第三种叫黑水,即冲大便的水,这种水有机物含量高,可以进行微生物发酵回收沼气能源【6】。结语
农村污水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解决问题。只有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意识都到位才能够真正地解决农村污水问题,才能促进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环境的质量,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 浙江省农村水污染管制政策研究;杨守彬
【3】 我国农村的水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王守中,张统 【4】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综述;曹群,佘家荣
白色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篇3
【摘要】“白色革命”之后,“白色污染”问题就悄然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引发极大关注。塑料制品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尤其是以其价格低廉、质量轻、携带方便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人们随手丢弃的废弃塑料就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白色污染”问题在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合理解决,而在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白色污染”问题依旧是比较紧迫而且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白色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白色污染;废旧塑料;治理
一、前言
环境问题始终是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与身体健康的首要问题,而“白色污染”作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始终存在于人们视野之中。“白色污染”不仅带来了“视觉污染”,而且带来了许多难以察觉的“潜在危害”。在我国,“白色污染”是一项长期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并整合各产业部门的力量,综合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提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相关概念与定义
白色垃圾是人们随意丢弃、处理不善的废弃塑料制品,主要包括生活白色垃圾、农业白色垃圾、工业白色垃圾,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白色污染是难于降解、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治理“白色污染”的意义
“白色污染”问题的治理涉及到诸多方面,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在提出治理手段时要善于利用诸多理论工具,如经济学原理、社会学原理、相关法律法规等。从我国国情考虑,在人口多、人均教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防治“白色污染”的道路将是困难重重,因此更需要制定一项长远的,可分步落实的治理方案,这都体现了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白色污染”问题的现状
首先,“白色污染”体现在直观的视觉污染。铁路沿线由于乘客与列车员的随手丢弃,形成刺目的白色污染带;城乡结合部由于处理不善,垃圾的随意堆放形成白色污染园,污染大片土地;景区公园等,由于游客的乱扔乱弃及缺乏有效的分类回收管理体系,到处都是破坏景观的白色垃圾。其次,“白色污染”体现在潜在危害方面。“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体现在各个方面:白色垃圾的随意丢弃污染江河湖海;填埋堆放占用土地,破坏土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业生产;焚烧白色垃圾会释放有害物质,有害气体破坏大气,而残留的有毒物质如二噁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自然消解。除此之外,白色垃圾会危害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废弃工业塑料、医用塑料的随意丢弃会带来毒素和疾病,对人的健康十分不利;而江河湖海、土壤树林中的白色垃圾不仅会造成动物外伤之外,若被动物误食会对动物造成极大身体伤害,甚至还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被层层积累,危害生态。
五、产生“白色污染”的原因
居民的观念落后,对“白色污染”的认知程度不够,这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根本原因。一是环保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城市居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环保意识淡薄,三是政府引导不够,甚至方向错误,都造成了居民对白色污染的认识不足。治理体系不完善是造成“白色污染”间接原因。治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传统治理模式的不合理、生产销售消费环节把关不严格、产业部门管理不善等。传统的治理模式主要是运送填埋、堆放在空地及焚烧等,这样不仅不能有效处理白色垃圾,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造成二次伤害,增加环境负担。立法不完善,也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与白色污染有所相关,但是缺乏明确规定如何“白色污染”的更为完善的专门法律法规。“限塑令”是从限制使用塑料袋,禁止使用超薄塑料的的角度而发布的一项“通知”,但总体实行效果并不理想。
六、“白色污染”的治理对策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防治“白色污染”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努力,制定一项长期宣传战略,有利于人们转变观念态度。从当下的忽略、不重视到重视并自觉地承担起防治白色污染的责任。提倡回收利用白色垃圾,实现废旧塑料的资源化。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来看,回收利用分为四级,其中一二级不仅能够高效地回收利用废弃塑料,还能避免产生相关污染。而三级回收成本较高,四级回收过程中二次污染严重。因而应尽量实现一二级回收,不提倡三四级回收。而废旧塑料的资源化满足“减量、复用、回收、再生”的原则,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管控,将防治“白色污染”纳入法制化治理轨道。立法越完善,越有利于白色污染的有效治理。不仅要制定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相关行业标准、治理标准等,还要强化执法力度及监督管理制度,才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真正地改善“白色污染”现状。
加强产业部门管理,整合各方力量,化零为整,共同治理。据此各部门宜加大研发力度,增加研发投资,研制易降解和回收利用的塑料制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各負其责,在塑料生产、流通和退出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而整合各方力量,能够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优势,以改善现今治理力量分散的现状。
与国际接轨,遵循4R原则,使用绿色包装,提倡绿色化治理。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包装,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能够从源头防治白色污染。研制和生产易降解塑料制品,主要包括光降解、生物降解、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也是绿色化学在防治白色污染方面的重要体现。
治理“白色污染”需要人们提高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手段,尤其是以绿色化学为指导的绿色化治理方案。“白色污染”是个长期问题,在探索解决办法的过程之中应避免过于激进,也不应不重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齐心协力,实事求是地展开治理。治理“白色污染”的过程应紧紧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发展需要,不违背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宏观目标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一定会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绥芬河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篇4
绥芬河水系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 有南北两源组成, 北源小绥苏河发源于东宁县太平岭, 南源大绥苏河发源于吉林省汪清县的老爷岭。全长443公里, 大小支流163条, 两源于东宁县的道河镇下游约3公里处汇合。绥芬河属山区性河流, 水流急促。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0毫米, 5-8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5%, 春季和夏秋之际成为汛期。径流年际变化大, 丰、枯水相差10.8倍。平均流量为41.5立方米/秒, 折合年径流量为13.1亿立方米。平均封冻时间128天, 多年平均最大冰厚0.9米。水能资源丰富, 天然落差大, 理论蕴藏量为13.9万千瓦, 上中游已建成多座小电站, 但大量水能资源尚待开发利用。河中有滩头鱼、大马哈鱼、鳍目鱼等特产。
2 水环境现状
2.1 流域面积广, 面源污染严重
绥芬河水系在境内全长258公里, 干流在中国境内长61公里, 中俄界河长2公里, 总流域面积17321平方公里, 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10059平方公里, 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4条, 主要支流有大绥芬河、小绥河、大肚川河、二道沟河、寒冲河等。大小支流纵横交错, 流经六镇 (东宁镇、道河镇、绥阳镇、大肚川镇、三岔口镇) , 途经村屯82个, 沿岸耕地90万亩, 每到雨季洪水、泥石流频繁发生, 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生产废弃物、居民生活垃圾、建筑弃渣废料等淤塞河道时有发生, 这些都是造成河流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2.2 河道萎缩, 水位下降, 行洪能力不断下降
无序超量和非法河道采沙是河道萎缩、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规模、长河段无序超量的采砂, 致使河床形态、河流走向发生巨大变化, 河床严重下切, 水位下降并改变流势和河势, 对两岸护堤和水利灌溉基础设施等涉水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河床无序下切, 造成水位下降, 严重影响了沿河供水等取水工程的正常运行, 甚至取不到水, 供水量及保证率无法满足, 危及供水安全。这些情况不仅加剧了各方用水的紧张需求状况, 也导致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而且显著改变了河流泥沙冲淤规律及自然净化能力, 加重了水体污染程度, 致使河道严重萎缩, 行洪能力降低, 危及沿岸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安全, 加剧了河流洪涝灾害险情。
2.3 城市污水净化率低, 水质下降不断加剧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弱化及管网配套建设的不完善, 是导致水环境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 (1) 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由于城市污水管网配套建设资金有限, 管网建设及弱化管道改造滞后, 部分城区居民在使用时堵塞管道。 (2) 房地产开发企业盲目追求商业利润, 把楼区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到城市内河或地下沉淀自然分解, 严重污染区域水质。 (3) 城市污水处理企业年处理污水能力有限, 不能满足污水处理需求, 造成城市大量废弃污水, 企业净化一部分, 自然分解一部分, 排放内河大部分。
2.4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水环境不断恶化
长期以来, 由于人为活动造成自然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滥垦盗伐, 陡坡开荒, 无续放牧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 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以河流断流、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生态功能退化为主的水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同时造成中小流域土地流失严重, 洪水肆虐, 影响了沿岸城乡生产和居民正常生活, 加剧了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 绥芬河水系原有鱼种21科21属26个种类之多, 目前, 各鱼科属种类不及三分之一, 大马哈鱼、鳍目鱼、狗鱼、誓罗鱼等珍贵鱼类二十多年来闻所未见。
3 水环境治理对策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涉及到产业政策、资金投入、行政监管、结构调节、水流域性等多方面。水环境治理工作要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生态建设密切结合, 科学规划, 统筹治理, 建立和完善综合治理机制, 鼓励、调动社会资金注入, 促进水环境治理工作长效化、机制化、法制法, 是解决、控制河流水环境污染的关键。
3.1 统筹安排, 严格控制流域水环境面源污染
加强水环境面源污染的宏观调控, 强化河流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树立环保意识, 减少、杜绝人为水污染, 不断增强居民水污染防治意识。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生态农业建设, 提高有机肥使用量, 降低农药、化肥污染。整合畜禽零星散养量, 控制畜禽养殖弃渣入河量, 完善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强生态建设, 加大重点区域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发生率, 建立建全长效监管机制, 控制农业生产废弃物, 持续严厉打击盗采林木资源非法行为, 维护生态平衡和森林植被覆盖率, 将水环境面源污染控制到最低程度。
3.2 严格执法, 加强区域间联合执法检查力度
切实加强区域间河道执法检查力度, 实行全流域统筹监管, 规范河流建设项目审批和验收, 科学统筹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强化河道综合治理, 发挥区域河流水系的综合效益, 涉河砂场严格按照河道采砂清障协议, 开展清障、平整尾堆等工作, 确保河道畅通。加强各区域间协调合作, 完善河道保洁长效管理, 维护良好的河道环境, 综合考虑沿岸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平衡关系, 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促进水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定期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活动, 采取联合执法, 实行“各负其责、部门联动”, 切实加河道监管和执法工作力度, 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确保防洪安全和社会稳定。
3.3 科学规划, 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及涉企建设
坚持依法治理污水, 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杜绝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发生, 不断提高法律法规执行的有效性。严格控制居民区点源污染, 加大处罚执行力度, 利用排污费、排污权交易费等设立城市水污染治理基金, 用于扶持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减轻企业治污的资金不足。加大涉污企业监管度力, 健全污水处理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节能减排问责工作制, 采取奖惩结合的措施, 调动涉污企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使水污达标排放得到有效治理。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建设, 加快老旧弱化管网改造, 有效截流居民生产、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 提高污水入网率和处理排放达标率。
3.4 协调联动, 完善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决策制定, 建设流域水环境信息发布平台, 定期开展水环境巡查, 进行分析总结、发布监测报告。完善水环境质量自动在线监测站网、加快沿岸水环境监测网络站点建设, 认定流域水环境保护范围, 不断深化区域污染源环境监管能力, 定期出具监测数据或结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加强各区域水源地保护工作, 不断提升水源地生态环境, 加强水源水质检测能力, 完善落实水系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城内河流各部门联动监测机制, 推进区域水坏境保护规划的实施, 完善供水、排水防护措施, 提高工艺改造和处理能力建设, 建立完善的区域水环境安全保障应急监测联动机制。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绥芬河水系水环境现状问题的分析, 让我们认识到保护河流水环境工作迫在眉睫, 因此, 根据上述绥芬河水环境现状, 采取有效措施, 防治水环境污染与破坏。正确处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把保护水环境纳入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中, 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摘要:绥芬河水系是黑龙江省五大水系之一, 也是本省两条入海河流中的一条,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 致使水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管网配套建设不足、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 文章提出严格控制流域水环境面源污染, 加强区域间联合执法检查力度, 完善城市污水涉企建设等相应对策。
水污染治理对策 篇5
一、我国水资源分布
我国拥有广阔的领土,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同时,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四季水量也不均匀,年季变化大。目前,全国约有5000万人口和4000万牲畜的安全饮水存在问题,约有一半耕地经常受到干旱威胁。全国有三百多个城市缺水,一百多个城市供水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部分水源受到污染。
我国水资源不仅空间分布不均,而且与其它资源匹配欠佳。以水、土配置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38%,而河川年径流量占全国的83%;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2%,年径流量只占全国17%。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国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限制很大。再以水和煤、石油、铁的配合来说,上述资源多分布于水资源较少的北方地区,而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则缺少这些资源,对工业发展极为不利。
二、我国水污染现状
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在使用水的同时,也往往使某些有害的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这就叫水污染。
1、水体感官性污染
* 色泽变化。天然水是无色透明的。水体受污染后可使水色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感官。如印染废水污染往往使水色变红,炼油废水污染可使水色黑褐,等等,水色变化,不仅影响感官,破坏风景,还很难处理。
* 浊度变化。水体中含有泥沙、有机质以及无机物质的悬浮物和胶体物,产生混浊现象,以致降低水的透明度,而影响感官甚至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 泡状物。许多污染物排入水中会产生泡沫,如洗涤剂等。漂浮于水面的泡沫,不仅影响观感,还可在其孔隙中栖存细菌,造成生活用水污染。* 臭味。水体发生臭味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现象。水体发臭多属有机质在嫌气状态腐败发臭,属综合性恶臭,有明显的阴沟臭。恶臭的危害是使人憋气、恶心,水产品无法食用,水体失去旅游功能等。
2、水体有机污染
主要是指由城市污水、食品工业和造纸工业等排放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废水所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物在水中进行生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溶解氧,一旦水体中氧气供应不足,会使氧化作用停止,引起有机物的厌氧发酵,散发出恶臭,污染环境,毒害水生生物。
3、水体无机污染
指酸、碱和无机盐类对水体的污染。首先是使水的pH值发生变化,破坏其自然缓冲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阻碍水体自净作用。同时,还会增大水中无机盐类和水的硬度,给工业和生活用水带来不利影响。
4、水体的有毒物质污染
各类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在高浓度时,会杀死水中生物;在低浓度时,可在生物体内富集,并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最后影响到人体。
5、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含植物营养物质的废水进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等窒息和死亡。
6、水体油污染
沿海及河口石油的开发、油轮运输、炼油工业废水的排放等造成水体的油污染,当油在水面形成油膜后,影响氧气进入水体,对生物造成危害。此外,油污染还破坏海滩休养地、风景区的景观与鸟类的生存。全世界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约1000万吨,为总产量的5/1000。
7、水体的热污染
热电厂等的冷却水是热污染的主要来源。这种废水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可引起水温升高,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还会使水中某些毒物的毒性升高。水温升高对鱼类的影响最大,可引起鱼类的种群改变与死亡。据测,水温由20℃升到30℃时,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16%,升到40℃时减少29%。
8、水体的病原微生物污染
生活污水、医院污水以及屠宰肉类加工等污水,含有各类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流入水体会传播各种疾病。1981~1986年,医务人员发现,江苏省兴化县年患伤寒病的人竟占全县总人数的万分之一,而且多发生在中小学生和青壮年中。在调查这一暴发性疾病原因时医务人员发现,兴化县素有“锅底”之称,四邻的水汇向这里,水多是这个县的一大特点,乡镇企业大量污水污染水源,加上水上流动人口及农用化肥、农药、粪便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有些养殖专业户为了夺得高产,甚至向河、湖中倒入粪便,为伤寒这类急性肠道传染病的扩散提供了条件。据对这个县调查,因喝生水而引起伤寒病传播的人占75%以上。这一事例说明,水污染可以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的产生及传播。因为生活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未经处理的医院废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场的废水中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等。
9、水体的放射性污染
是指放射性物质进入水体而造成的污染。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核反应废弃物。放射性污染会导致生物畸变,破坏生物的基因结构及致癌等。核物质衰期很长,无法处理。主要的放射性物质有锶90、铯137、碘131。据《199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可知:
1995年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据监测,1995年七大水系中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大、中城市下游河段的大肠菌群污染明显加重。
199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未含乡镇工业)356.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2.5亿吨,工业废水中含化学需氧物770万吨,重金属排放量1823吨,砷排放量10,840吨,氰化物排放量为2504吨,挥发酚排放量6366吨,石油类排放量64,341吨,悬浮物排放量808吨,硫化物排放量4.3万吨。
三、水污染治理
鉴于水污染的巨大危害,我国逐步加大对水污染的防治,并取得一系列可喜成果。
在2004年海水淡化及利用技术国际研讨会上,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两年,将采取五大措施推进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目标如期实现。力争2004年未开工项目全面开工。逐一落实752个未动工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促进污水处理费收缴力度和市场化机制的建立,落实资金来源和污染总量削減措施,保证治理效果。
重点抓工业污染的反弹和新污染的控制。在『三河三湖』5000多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中全面发放排污許可证。组织工业污染治理情況的评估工作,凡是不能穩定达标的企业一律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实行限产限排,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停产治理。
加强新、改、扩建水污染项目的审批和准入监管。进一步明确治污责任,强化执法。治污的责任在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建立可操作的治污考核制度,尽早提出跨界水域水质管理目标办法。加快重点省界面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裝置安裝力度。
明确职能,加强协调。2004年各级环保部门要重点配合和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理建设、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防治等工程的建设力度,并加强已建项目的运营管理。
集中科研力量,进一步开展水体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各类污染源对『三河三湖』水污染的贡献率。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和滇池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的势头已基本得到控制。
我国针对水环境问题还采取了一系的措施:南水北调工程;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组织、团体。都将有利的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墨西哥城治理空气污染对策研究 篇6
一、墨西哥空气污染的原因
墨西哥城之所以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地理因素,墨西哥城是墨西哥合众国的首都,它坐落于墨西哥河谷中央、海拔2240米的高原上,除了北面,三面被呈马蹄铁形状的3000~5000米的高山包围,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地区的77%,而且盆地地形阻挡了空气流通。二是气候因素,墨西哥城处于北纬20度(与我国台湾纬度接近),属亚热带气候,紫外线照射强烈,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受高气压控制,处于静风状态,高空大气温度高于地面温度,阻碍了空气的上下对流,导致地面频繁出现严重的臭氧等空气污染。三是排污因素,墨西哥城人口多达2120万,集中了全国约1/2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和银行金融机构,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拥有420万辆机动车和5万家工厂,以及1万多家从事服务业的企业(公共浴室、医院、旅馆),产生成千上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空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经光化作用,产生对身体危害更大的PM2.5、臭氧等污染物。相比传统型城市空气污染,即由汽车尾气引起的氮氧化物和光化烟雾污染(洛杉矶)、由工业生产引起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可吸入性颗粒物污染(伦敦),墨西哥城的空气污染属于两者的混合。
二、墨西哥城空气污染的治理过程
从20世纪50年代起,墨西哥城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市化地区从1940年的120平方公里扩展到1995年的1500平方公里,人口则以每年5%的增长速度,从300万猛增至1800万,达到墨西哥国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地区GDP占到国家GDP的36%、能源消耗占国内总量的近20%。从20世纪60年代起,墨西哥城开始出现空气污染问题,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墨西哥出现可怕的烟雾天气,导致迁徙到墨西哥城的大量候鸟死亡。据墨西哥卫生部统计,1984年至1988年,因大气污染导致的哮喘、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人数从100万激增到220万。墨西哥政府和民众开始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于1985年组建国家环保部,开始着手治理大气污染。出台《环境污染防治21条对策》(1986年)和《环境保护100项措施》(1987年),提出将公交车的发动机更换成低污染型、加强地铁和有轨电车建设、限制郊区机车进入城中心、实行机动车尾气检测、提高汽油和柴油质量、安装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等21条措施。1988年,墨西哥政府全面修订了《环境保护基本法》,该年年末,萨利纳斯总统上台,提出将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作为《1989—1994年国家开发计划》的目标之一,1989年,启动了《墨西哥城地区空气清洁计划(1990—1995)》,从提高油品、引入替代能源、优化交通系统、限制工业排放、加强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开始对空气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困扰墨西哥城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总悬浮颗粒物(SPM)和臭氧浓度依然居高不下。为此,墨西哥城又陆续出台了三个空气清洁计划,更广泛深入地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墨西哥城的空气质量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墨西哥城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对策
(一)出台大气污染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
墨西哥在1982年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提出大气污染的控制措施。1988年,颁布了《生态环境保护法》,提出了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强制报废制度、完善工厂废气排放标准等100项对策,明确联邦政府、地方自治体、墨西哥石油公司等国有企业的权责。在此基础上,又出台了《大气污染控制法》和《墨西哥城以及周边城乡车辆污染控制法》。此外制定了排放标准等45个控制大气污染的管制方案,烟囱限高范围、污染物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等相关标准,固定源和移动源的种类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以及废气检测装置的性能和测定方法标准。还针对每种废气产生源,出台了具体的监测标准。
(二)大力开展大氣污染监测和预警
1966年墨西哥政府在墨西哥城建立了4个监测站,开始监测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1977年,引进自动监测设备;1995年,进一步完善大气自动监测网,将首都圈监测站点增加至33个;1997年设立了自动监测中心,接管原属渔业资源环境部的监测站。由于氮氧化物、硫化物、总悬浮颗粒物(PST)主要来自电力、水泥等产业,墨西哥政府强制要求工厂等固定污染源安装污染物自动跟踪监测器,将监测信息实时传送给监测局。
为了便于市民了解,墨西哥政府选取了五种污染物(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每天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每一项污染物都有一个污染指数基准值(IMECA),以二氧化硫为例,将其24小时平均浓度0.13ppm定为IMECA基准值100,当其浓度达到0.35、0.56、0.78、1ppm时,对应的IMECA污染指数为200、300、400、500。如果污染指数超过250,墨西哥城就会启动首都圈内的工厂限产和机动车限行的紧急措施,超过300,所有的学校停课。
(三)以治理机动车为重要抓手,采取综合治理
墨西哥城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墨西哥城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到1994年机动车数量达到270万辆,并且车辆平均使用年限达到八年半,由于高原地区氧气不足,燃烧不充分,导致汽车尾气污染物浓度非常高。据墨西哥城1998年统计,汽车尾气贡献空气污染几乎全部的一氧化碳、40%的氮氧化物、20%的二氧化硫和35%的PM10等。所以墨西哥城将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放在机动车上。
首先,强制实行汽车尾气检测和维修。墨西哥城要求所有机动车辆每半年进行尾气排放检测,排污超标的车辆严禁上街行驶。
其次,采用车辆限行制度。墨西哥城自1989年开始实行“一周限行一天”的车辆限行制度。根据汽车尾号,贴上不同颜色的标识,根据颜色标识限行,违反者将受到高达一个月工资(最低月工资标准)的罚款。在重污染天气,还实行双限行。1997年至1999年,墨西哥进一步完善限行制度,按照尾气检测排放情况在车辆上贴上“0”(新车,符合严格的排放标准)、“1”(符合一般排放标准)和“2”(符合最低排放标准)标志。贴有“0”标志的车辆行驶不受限制;贴有“1”和 “2”号标志的车辆,平时每周限行一天。在重污染天气,对“2”标志的车辆进行管制。1999年以后,墨西哥又提出在大气污染紧急状态下,第一阶段(头3天)先对“2”标志的车辆实行双限行,第二阶段(3天以后)“2”标志车全部停驶,“1”号标志车每天早上5:00至晚上22:00期间限行,停驶50%的公车,该政策延续至今。
第三,采用低硫、无铅和清洁的燃料。要求墨西哥城300个重污染工厂将燃料由重油替换为天然气、低硫柴油,并向首都圈内的企业提供工业用低硫汽油。同时,还积极引进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的公共交通工具。
第四,加强对污染工厂的管控。针对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墨西哥城要求所有工厂生产时间缩短30%。1992年至1994年,墨西哥环境监察局针对首都圈的固定污染源,采取月均500次的现场检查,关闭了其中37家(占0.5%),限制617家(占4.6%)生产,并对9057家(占68.3%)提出技术改造建议。1994年以后,又实行新一轮的工厂和机构的废气排放管控,提出在重污染天,工厂要减少30%—40%的生产量。
第五,利用绿植净化空气。墨西哥政府在1989年至1991年的全国发展计划中提出在全国开展绿化运动,尤其是大力加强农村地带和生态保护区的绿化,建设人工公园,并设立专人看守森林。1991年墨西哥城周边植树达到10万棵。至今,墨西哥城森林面积已达1600多平方公里。
(四)连续有力的空气污染行动计划确保治理工作落实有力
1989年,墨西哥出台了《墨西哥城地区空气清洁计划(1990-1995)》,提出石油生产要符合国际标准,重油和柴油生产要脱硫,安装硫和碳氢化合物的捕捉装置和廢气排放监测设备,增加轨道交通里程,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等41条行动方案。1996年,出台第二个《墨西哥城地区空气清洁计划(1995-2000)》,该计划提出到2000年减排碳氢化合物50%,氮氧化物40%,悬浮颗粒物45%,具体措施包括: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升级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建立安全有效的公共交通系统、统筹考虑首都圈的城市发展、交通和环境、加强环境相关的科研教育。2001年,推出第三个《墨西哥城地区空气清洁计划(2002-2010)》,与前两次规划不同,该规划在制定过程中不仅广泛吸收联邦和地方政府机构参与,还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鼓励民众参与规划,并首次运用前瞻性规划方法,在评估未来10年内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带来污染总量增长的基础上制订治理措施。规划目标包括:消除臭氧污染指数超过200的极端重度污染天;将PM2.524小时平均浓度控制在65ug/m3以下,年平均浓度控制在15ug/m3以下;消除一氧化碳8小时平均浓度超过9ppm的污染天等。至2010年,除PM2.5年均浓度未达标外,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目前,墨西哥城正在执行第四个《墨西哥城地区空气清洁计划(2011-2020)》,该计划提出在此前治理工作基础上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再减少50%,换言之,在今后9年的时间里,墨西哥城的减排总量将达到过去20年的总和。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居民健康防护、降低能耗、提高能效、降低机动车排放、推行环保技术改造、倡导环保意识和公众参与、园林绿化、强化科研等八个领域,提出81条举措和116条行动,并对每条行动列出了责任单位、实施时间表、所需经费等。由于该计划可操作性很强,被墨西哥州州长誉为“30年来最好的空气治理综合计划”。
(五)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的组织体系
墨西哥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能产生显著成效,离不开它科学的分工协作组织管理体系。这个组织体系包括三大机构:一是国家渔业资源环境部,该部内设环境局和环境监察局。环境局负责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科技研究等。环境监察局负责巡视工厂排污情况、发现并纠正违法行为,处理民众的投诉举报等,它在各个州都有派出机构,负责与当地政府协作,共同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二是墨西哥城环境署,负责开展大气监测调查以及相关科研监测机构的管理。三是首都圈环境保护委员会(AMCM),该机构由渔业资源环境部、卫生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能源矿山工业部、墨西哥州政府(毗邻墨西哥城,从东、西、北三面环绕首都)、墨西哥联邦区(即墨西哥城)、墨西哥石油公司、联邦电力委员会、墨西哥城环境署、墨西哥石油研究所等多个部门组成,负责发布墨西哥城大气污染警报、制定优化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推广无铅汽油等工作。
(六)将维护民众健康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首要策略
墨西哥城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对民众健康的影响,在《墨西哥城地区空气清洁计划2011-2020》中提出一系列保护民众健康的措施。一是分析研究细颗粒物、臭氧、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各类人群的健康影响,确定高危人群,依照研究结果制定危害分级标准体系,确定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和重点目标。二是不断升级自动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确立各类污染物浓度预警机制,发布信息警示公众或特定高危人群在特定时段避免进入重度污染区域。三是研究制定简便可行的防护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保证公众能够采取一定的自主防护措施。四是针对大气重度污染制定应急预案,实行各级单位责任制,确定各主体届时采取相应的行动,并着力加强幼儿园、学校等易感人群聚集区的防护。五是建立长期评估体系,定期评估污染对健康损害造成的医疗费用支出等经济损失,达到“算大帐”、“看整体”的目的,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七)为治理大气污染多渠道筹资,建立长期资金保障机制
大气污染治理时间长、耗资大,为确保治理工作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墨西哥城建立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多渠道筹融资体系。该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政府财政预算支持。墨西哥联邦政府、墨西哥州政府和墨西哥城政府均将环境治理费用列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二是墨西哥谷地环境信托基金。该信托基金由墨西哥联邦政府、墨西哥州政府和墨西哥联邦区政府共同创立,资金来自对机动车和企业征缴的排污费,主要用于资助环保教育、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机动车油改气等28个长期治理项目。三是发展银行优惠贷款。墨西哥发展银行每年拨出一定的优惠信贷额度,并与世界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日本国际合作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环境改造项目。四是国际援助。对于难以收回投资的环保项目,墨西哥城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每年均与美国环保署、日本国际合作署、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等机构进行项目合作,获得资金援助。
(八)通过教育和文化培养,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
墨西哥城通过大量调研发现,虽然经过广泛宣传,民众普遍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但仍存在较大误区,即认为环境污染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自身努力对于改善空气质量无济于事。此外,在环保意识上,不同群体差别较大,受教育程度高的高收入群体环保意识较强,低收入群体较弱。
为此,墨西哥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全体市民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一是将环保课程纳入基础教育范畴,在正规教育体系下讲授环保案例和个人应采取的环保行为;二是在调研不同社区、不同群体对空气污染的认识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重点是鼓励民众减少驾车出行和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三是政府率先垂范,带动社会参与,一方面鼓励公务员在工作地点就近居住,并推行错峰工作制度,另一方面简化行政工作流程,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公,尽量减少公众前往政府部门办事,鼓励有条件的公司企业实行远程办公;四是积极听取公众对清洁空气规划执行情况的反馈,与相关社区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换意见,为市民积极参与规划的实际执行和调整提供参考;五是开展全民绿化运动。1990年,墨西哥城推行“每户一树”运动,种树145万棵。
水污染治理对策 篇7
城市水文环境的变化首先是径流量的增加, 以及随之的径流时间的缩短。城市水文环境除了水量的变化, 水质的下降也不容忽视。
城市雨水径流中主要存在的污染物质如表1所示。
1 雨水径流取样实验
1.1 取样点及取样对象
雨水径流取样地点位于南方某镇市政道路。此处为商业区, 取样对象为屋顶雨水和路面雨水, 同时为比较雨水水质与径流水质的差别, 直接收集雨水作为对照。
对每场降雨, 第一个径流取样在降雨开始后半个小时内, 随后每隔30min接取下一个径流水样。屋顶雨水和路面雨水在同一时间段内先后取样, 相隔时间不超过5min。
1.2 分析仪器及实验方法
取得的雨水本底及径流在取样现场测量其DO等常规参数, 经处理保存的水样在3d内相继进行SS、COD、TOC、TN、TP等参数测量。各参数测量仪器或方法归纳于表2。
1.3 雨水径流实验结果
雨水径流取样分析期间取得的20余次雨水径流污染物数据, 选取降雨历时较长且结果具有代表性的一场降雨的雨水径流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图1~6示出了代表性降雨的屋顶径流和路面径流各污染物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图中横线为雨水的本底测量结果, 横坐标原点为降雨初始时刻。
分析图1~6的雨水径流数据结果, 并与雨水本底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
1) 对DO数据, 屋顶和路面雨水径流均较雨水本底低。屋顶雨水径流DO值随时间变化不大;路面雨水径流在初雨时水质处于缺氧状态, DO值随降雨历时逐渐上升到接近屋顶径流。这说明初雨时路面雨水径流所冲刷的大量耗氧化合物显著降低了水质的DO值。
2) 对SS数据, 屋顶径流与雨水本底数值相差不大;路面径流SS含量远远超过屋顶径流和雨水本底, 初雨时超过1.0g/L。在降雨后期由于降雨量减小, 或雨水浸泡冲刷, 路面径流SS有所波动。
3) 对COD数据, 屋顶径流虽然相对本底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大, 但污染程度远不能与路面径流相比。路面径流在初雨时的COD数值在800mg/L以上, 使初雨时路面雨水是缺氧状态。
4) 对TOC数据, 屋顶径流和路面径流均较雨水本底的值高。路面径流TOC值在降雨初期与屋顶径流相差不大, 在降雨后期两者均增高, 且路面径流TOC显著增大。
5) 对TN数据, 屋顶径流>雨水本底>路面径流, 并且屋顶径流的TN浓度在降雨后期升高明显。这一现象说明取样点处屋顶所放置的杂物或采用的涂料使屋顶成为TN的来源, 降雨后期屋顶径流TN的升高是因为径流量的减少导致雨水对TN的稀释作用减弱, 同时冲刷溶解引起污染物的增多。路面径流TN相对雨水本底偏低或接近, 可知氮类化合物在路面富集程度微弱, 路面径流中的TN主要来自雨水本底。
6) 对TP数据, 屋顶径流与雨水本底基本一致, 可见屋顶径流对雨水径流中TP的浓度贡献不大。路面径流的TP浓度较屋顶径流和雨水本底更高, 这说明了路面沉积颗粒物对含磷化合物的吸附和结合导致了路面径流成为雨水径流中TP的主要来源。
由结果可见, COD与TOC的变化规律存在偏差, 其原因是:
1) 由于COD测量的污染物除有机物外, 还包括其他还原类物质, 因此在降雨初期, 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物质附着在SS上被径流冲刷携带或溶解在径流中, 造成初雨时COD的显著偏高;初雨后屋顶及路面还原类物质所剩不多, 浓度迅速下降。
2) 取样点周围密集分布饭馆、餐厅等有机物污染源, 在其周边的油类物质沉积会在降雨历时内持续地释放有机物。由于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还原类物质的流失, COD迅速下降, 但油类物质的持续释放使TOC数据在降雨后期反而升高。
3) 比较屋顶径流和路面径流可以发现, 前者的COD和TOC数值变化基本一致, 屋顶污染物可能基本以有机物质为主;后者的COD在初雨后迅速下降, TOC在降雨后期升高, 因此路面的初雨径流携带了还原类无机物和有机物等更多样的水体污染物, 降雨后期路面径流的污染物则以有机物为主。
2 雨水径流污染物冲刷规律
2.1 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方程
研究降雨径流对污染物的冲刷、输送和聚集, 应用最广泛的模型是SWMM模型和STORM模型所采用的“一阶负荷模型”。在此基础上, 根据对城区的天然雨水和屋顶、路面径流的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实测曲线统计分析, 可归纳出城市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的一般表达式:
式中:
Ct-降雨过程开始t时间后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 mg/L
C0-降雨过程开始时径流的污染物浓度, mg/L
K-综合冲刷系数, 表征降雨强度、汇水面性质和污染物性状等综合影响因素, h-1
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实测参数均以浓度为单位, 故后续分析计算采用如上所示浓度关系式。
根据城市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式, 对图1~6中雨水径流污染物数据进行指数拟合, 得到部分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指数曲线和R2值, 如表3所示。
*:数据波动变化, 不宜拟合为指数方程。可近似认为数值在平均值附近波动
2.2 雨水径流污染物负荷方程
由表3中使用城市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式所拟合的方程可见, 各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历时变化趋势不一, 部分参数的浓度反而随时间增大。
雨水径流的污染程度同时受水质和水量的影响, 以污染物浓度衡量污染程度是不确切的。采用污染负荷对雨水径流面源污染进行评价是度量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污染程度的合理方法。
对雨水径流污染负荷, 常用的方法是建立径流负荷概率模型来进行估算。但此方法需要某地长期降雨数据且计算过程复杂。为简单迅速估算一场降雨的污染负荷, 可以降雨量与污染物浓度相乘, 得到在降雨过程中以单位面积上污染物量表示的污染负荷。
该场降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
将降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进行指数拟合, 得到降雨量随时变化指数方程:
式中:
P-降雨量, mm
t-降雨开始后的时间, h
将降雨量指数方程与表2中的污染物浓度方程相乘, 便得到降雨过程中屋顶和路面径流的污染负荷计算公式:
式中:
Q-屋顶或路面沉积物污染负荷, g/m2
P-降雨量, mm
Ct-污染物浓度, mg/L
由此得到污染物负荷在雨水径流冲刷下随时间变化的指数方程, 如表4所示。
由表4结果可见, 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负荷都随降雨历时明显递减。相比屋顶雨水径流, 路面雨水径流的污染程度更为严重。比较初始径流污染负荷的数值 (即公式中指数项前面的系数) 可知路面径流的TN值低于屋顶径流, 其他污染物数值均高于屋顶径流, 污染负荷占全部径流负荷的80%以上 (TOC除外) 。
由雨水径流污染负荷方程, 可以粗略估算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初始负荷及其随降雨历时的递减变化过程。此外, 还可利用估算得到的污染负荷计算雨水径流对自然水体面源污染的影响。
例如, 为估算本次代表性降雨对水体的面源污染影响, 可按降雨时间2小时对污染负荷曲线进行积分, 得降雨期间的污染物负荷总量:
式中:
S-一场降雨期间单位面积 (屋顶或路面) 径流所产生的污染物量, g/m2
Q-屋顶或路面沉积物污染负荷, g/m2
t1-降雨初始时间
t2-降雨结束时间
α-表征雨水径流初始负荷的系数
β-表征雨水径流污染负荷随时间变化的系数
以路面径流污染为例, 对表4中的路面污染负荷方程积分, 按降雨历时2小时, 可得此场降雨所产生的路面径流污染负荷总量。将此值与取样点所在的取样点硬化路面面积15840m2相乘, 得到取样区域在此场降雨中所产生的路面雨水污染物总量 (表5) 。
3 雨水径流污染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南方某镇遍布工业企业, 机动车密度大, 工商业活动频繁, 造成雨水径流水质恶劣。雨水径流成为面源污染重要来源。以位于取样点附近的水库为例, 降雨时水库各项污染指标全面上升, 总体水质从II~III类恶化至IV类和V类。
针对其降雨和雨水径流污染现状并参考国内外雨水收集处理工程对策:
1) 城区路面净化美化
通过合理的绿化美化和科学的垃圾收运, 不但增大了绿化范围和透水面积, 也减少了路面颗粒物的沉积量, 从源头控制了雨水径流的水量和水质。
2) 地表径流的减量
通过改变城区硬化地面的性质, 来增大雨水下渗量, 同时充分利用土壤、植被的储存和净化功能来减少径流量, 维护区域水循环平衡。
3) 初雨径流的弃除和雨水径流的收集
雨水径流的收集应主要包括弃除了初雨径流的屋顶雨水和路面雨水。
利用天沟、雨水斗、雨落管等设施收集屋顶雨水径流;利用雨水管、雨水明/暗渠等设施收集路面雨水[13]。将污染程度最为严重的初雨径流通过弃流池/井弃除后, 收集的雨水径流可储存在雨水集蓄池中以进行后续处理或利用。
4) 更广泛地采用生态处理设施
我国南方气候湿热, 因此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可以较多地考虑生态型的处理设施。
4 结论
1) 雨水径流的取样结果表明, 雨水径流实际情况为路面径流远比屋顶径流污染程度严重。特别是路面的初雨径流, 对水体的污染负荷多占全部径流负荷的80%以上, 对自然水体健康和污水处理负荷造成明显的冲击作用。初雨径流中污染物以SS和COD最为明显, 初雨浓度均超过污水综合排放三级标准[15]。两者是造成水体感官指标下降和缺氧变质的主要因素, 在面源污染防治中应重点考虑。
2) 污染物浓度受雨水和污染源等多方面影响而随降雨历时增加或减小, 不能反映雨水径流污染实际危害情况, 而以污染负荷评价径流污染程度和面源污染危害可以得到更契合实际的结果, 且方法简单易操作, 对单场降雨可以给出满意结果。
3) 根据我国南方的实际情况, 选择雨洪蓄集-生态处理的雨水径流收集工艺和处理设施, 并结合其他源头控制、输移控制、末端处理的管理措施和工程设备, 是缓解和治理雨水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的切实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英]乔纳森·帕金森, 奥尔·马克著.周玉文, 赵树旗等译.发展中国家城市雨洪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三版)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
[3]郭凤台, 朱磊, 刘贵德.邯郸市城区道路路面径流水质特征及污染物冲刷排放规律研究[J].河北水利, 2005 (6) :34~35, 37
[4]车伍, 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5]宗栋良, 方俊峰, 王依林.降雨及径流对西丽水库水质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2) :38~40
[6]尹炜, 李培军, 可欣等.我国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治理技术探讨[J].生态学杂志, 2005, 24 (5) :533~536
[7]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深圳河湾水系水质改善策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瓯江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篇8
关键词:瓯江,水资源,保护
瓯江是丽水人民的母亲河, 没有瓯江就没有丽水。瓯江是浙江第二大河, 全长388km, 流域面积17958km2。河水清澈, 水质在国家二级地面水标以上, 是浙江省水质最好的江河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 瓯江流域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同时也存在瓯江被污染的问题,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1瓯江的现状
原生态风貌遭到破坏。过度采砂削弱了瓯江堤坝的强度, 破坏了瓯江的原生态风貌。调查中我们看到江两岸植被光秃, 垒起高高的砂石堡, 河道中央弃石成堆。
生活污染。生活垃圾、畜禽污物直接排入江中。农村居住村落分散, 垃圾集中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置率非常低, 污水污物随意倾倒。
工业污染。水阁工业区污水排放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 对瓯江水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调查情况来看, 水阁工业区里的某些企业, 将工业废水直排瓯江。
水土流失。景青移民返乡超计划采伐、偷伐林木现象屡禁不止,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2原因分析
(1) 政绩考核机制不科学。长期以来, 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 导致一些地方官员只重经济发展而轻视对瓯江水资源环境的保护。事实证明, 以牺牲能源、环境资源为代价, 带来的只是一时的经济数字的增高, 留下的却是长远的危害和隐患。
(2)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 瓯江上游城市建设不恰当地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地位降低为工业的一般附属物。瓯江流域绝大多数县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另外, 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 地方财政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 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 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效益。
(3) 水资源污染检测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一套水资源污染检测评价机制以及环境执法难等等, 也是造成瓯江水资源得不到真正保护的重要原因。
3对策与思考
(1) 加强瓯江水资源保护宣传发动工作。在全市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瓯江水资源保护宣传发动工作, 让人人都知道瓯江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让人人都参与到瓯江水资源保护行列中。例如, 可以设立瓯江水资源保护日,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社区、深入农村进行宣传。
(2) 增强瓯江流域综合治理的自觉性。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深刻认识瓯江流域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进而增强“跨越发展, 和谐融入”的自觉性, 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为重点, 以谋求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统筹兼顾, 分步实施, 扎实推进瓯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 按照流域整体功能定位, 编制瓯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瓯江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生态、社会、经济综合系统工程。要按照保护生态屏障、建设绿色家园的要求, 围绕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流域发展格局, 编制瓯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纲要。
(4)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综合治理工作, 促进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逐步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工艺和产品,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推进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强化工业污染治理,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探索、推行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 根据水环境容量确定流域和区域的发展规划、发展类型。科学合理地调配水资源, 限制缺水地区发展耗水型产业, 限制上游发展污染型企业。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形成工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加大工业废水、废气、固废的治理力度, 基本解决区域性、结构性的污染问题。
(5) 着眼当前突出的问题, 进一步夯实瓯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要加大力度查处矿山、公路、水电等已建在建项目违章占用河道和损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督促业主做好工程弃渣的清理和生态植被的恢复工作。加强河道采砂的治理和监管, 制止非法、无序采砂和破坏生态河道行为, 进一步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控与管理, 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设并运行地表水县界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和县城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 健全重点污染物排放监控体系。
(6) 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要研究和探索制定生态补偿金有关制度。如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完善取水制度;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补偿制度、受益地区对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等。
(7) 加快沿江乡镇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源的防治, 全面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生产模式, 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 农、工、商综合经营。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 逐步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 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重点抓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 积极推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新方法, 做好农村改栏、改厕、沼气三位一体等工作。
(8) 走生态富民双赢之路, 加强瓯江流域生态防护林建设。 (1) 做好封山育林, 加快森林植被恢复, 重塑“浙南林海”形象, 落实陡坡地退耕还林, 消除水土流失隐患, 因地制宜进行林分改造, 培育竹林、经济林, 增加林农收入, 减轻因水源涵养林建设禁止采伐带来的直接损失。 (2) 建立长效机制, 保护生态公益林。2006年10月以来, 景青公安开展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绿盾行动”, 取得了明显效果, 但专项行动过后, 移民返乡超计划、偷伐、无证运输木材等现象仍然发生。因此, 森林公安要在库区乡镇设立专门巡查小组进行巡查, 并巡查到位, 这才是治本的长效机制。 (3) 建设生态移民。为保证生态移民具备基本条件, 必须做到先开发、后搬迁, 或者在具备初步条件下, 搬迁与开发并举, 适度提高对生态移民的补助标准, 对特别困难的农民, 实施特殊补助, 确保生态移民“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9)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 (1) 大力开展节水活动, 采取有效措施, 减少水消耗。有组织地推行节水、高效的农灌技术;完善科学的农业用水管理措施, 尽快改变农业生产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 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冷却水及工艺用水等工业废水必须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发展水的闭路循环使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量。 (2) 依法规范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行为。一要健全水法规体系, 针对涉水事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突出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流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二要进一步落实水工程建设规范同意书、防洪影响评价、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采砂许可、水土保持预防等相关制度, 核定流域内各河流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三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10) 加快瓯江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 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 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 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
(11) 探索生态资产运营方式, 努力盘活生态资源。一是树立生态资产及生态资产经营新理念。与生态资源概念不同的是, 生态资产是指不仅把生态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和前提, 作为一种资源、一种环境, 而且把生态作为一种资产, 作为一种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产, 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资本参与到经济生活中。生态资产经营就是指把生态作为一种巨大的、形态多样的资产, 参照市场经济规律, 进行科学的运作, 为社会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 并为进一步做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筹足更多的资金。
(12) 建立强有力的专门协调机构, 搞好跨区域管理, 保证生态补偿金的安全运行。首先, 要依法建立相应的协调瓯江流域13个县 (市、区) 的领导机构———即瓯江流域开发保护协调委员会。其次, 要研究制定生态补偿金管理原则。 (1) 设立财政生态补偿金专户, 实行封闭运行管理; (2) 资金使用由相关部门提出年度计划, 报流域协调委办公室汇总、初审后报协调委审批; (3) 实行项目直拨制度, 资金由专户直拨到工程项目, 以防止资金途中流失或被挪用; (4) 对资金的使用要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制度, 加强资金的管理, 确保资金的使用安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 资金应在人大、审计等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运行。其三, 要研究制定生态补偿金的使用原则。就丽水市而言, 生态补偿金主要使用方向为有污染排放企业的关停并转、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荒地恢复植被等方面。要集中使用资金, 改变过去资金分散使用、单向补偿的做法, 这样才能通过对生态补偿金的使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钱勇.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纯碱生产企业污染治理对策分析 篇9
1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联碱法工艺具有原料利用率高、综合能耗低、废物和污染物排放少等优点, 我国纯碱工业中有70%以上的生产企业采用该方法, 其产量超过全国产量的50%以上[2]。江苏某纯碱生产企业考虑与其他部门业务的衔接, 采用我国目前普遍应用的冷法联碱工艺生产纯碱。为全面了解企业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情况, 从纯碱的生产工艺流程、机械设备、污染物处理设备等方面进行了现场调研。
由于联碱法工艺较为复杂, 在工业化生产过程的碳化、过滤、煅烧、干铵等阶段都会产生尾气和其他污染物。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碳化尾气折算到每小时约为8400Nm3, 过滤尾气折算到每小时约为13 000Nm3, 干铵炉尾气折算到每小时达到130 000Nm3。联碱法生产纯碱涉及众多设备, 在生产工艺的多个环节会有废水排出, 滤碱机等设备的清洗过程每次清洗会排出0.07m3/t碱的清洗水, 设备在维修时也会有部分残液排出。此外, 纯碱生产过程的多个环节会有固体废物的排放, 主要为含有Ca2+、Mg2+、Fe2+等杂质的氨II泥, 基本生产每吨纯碱会排出10千克的氨II泥。
2 三废污染问题及常用处治技术
2.1 三废的污染问题
由于企业的废物回收系统是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逐渐增设的, 部分设施还不够完善, 甚至还存在部分无组织排放氨气的环节, 一些设备老化、腐蚀等也会导致污染气体的泄露, 经旋风除尘器处理后的尾气粉尘含量还是会出现超标现象, 废水主要是排放到废水暂存池中蒸发, 而氨II泥经压缩后直接集中堆放在露天堆场。因此, 对于企业三污排放现存的问题, 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废气、废水和废渣进行处理, 充分回收三废中的有用物质, 同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2 三废污染的处治技术
我国联碱生产技术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1964年, 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不少关于三废污染问题的处治经验, 部分污染治理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有效降低了三废的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3]。
对于以NH3为主的废气主要采用软水或者淡液洗漆的方式进行净氨处理, 但考虑到充分利用NH3, 通常设置配有滤过尾气净氨装置的综合回收塔进行吸收。凉碱尾气和干铵炉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碱尘和氯化铵尘, 许多生产企业将旋风除尘+袋式除尘串联使用或者干法除尘+湿法除尘联合使用的综合除尘技术, 可以显著提高粉尘的处理效率[4]。
联碱法生产过程中废水主要包括各工序产生的淡液和关键设备的清洗水, 这两种废水的氨氮含量较高, 不能直接排入普通污水处理系统。目前, 纯碱生产企业通常采用淡液蒸馏和返回母液循环系统的方法来控制这两类废水的排放。只要确保液蒸馈塔和循环装置的协调运行, 可以做到生产过程中废水的零排放, 但限于现实的多种原因, 实现这种零排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难度[5]。
氨II泥是联碱法制碱的主要废渣, 由于其含有多种碳酸盐及其复盐、硫化铁和部分母液残渣, 不能直接排入河流或排污系统。目前, 一些研究建议将其与生产过程中的淡液合并送入淡液蒸馈塔进行回收氨气, 或者将氨II泥用于其他相关企业的原料。
3 三废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氨气排放问题的对策
结合企业尾气排放情况和氨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当前联碱法生产企业可以选择水吸收法、酸吸收法、吸附剂吸附法、生物处理法等方法处理排放的尾气。从四种尾气处理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情况来看, 采用水吸收法的泡罩塔进行碱厂含氨废气的处理是较为合适和经济的。具体设备改造中, 考虑到现有厂区的布局, 建议将泡罩塔与洗漆塔合并形成综合回收塔。
对于当前碱厂在生产环节的地沟150m敞口区段、敞口式母液贮存池及泄露逸散的氨气, 应作为碱厂污染物排放整治的重点。碱厂地沟应进行密封才能避免氨气的挥发, 建议采用水泥板进行表面密闭。对于敞口式母液贮存池, 可考虑采用膜结构集气罩进行密封处理。在正常生产时应及时检查设备, 对出现泄露的设备及时维修。
3.2 粉尘排放问题的对策
联碱法制碱过程中的粉尘主要为固态的氯化铵, 为防止粉尘的超标排放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该企业在干铵炉尾气环节设置了旋风除尘器, 但由于除尘设备使用时间较长出现老化, 除尘效率已达不到要求。因此, 考虑在原有设备基础上, 增设二级除尘设备, 可考虑具有良好除尘效率的旋风除尘+袋式除尘的方式增设设备。
3.3 废水排放问题的对策
若将未净化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地面水系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纯碱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大都含有较高含量的氨气, 而氨气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原料。因此, 考虑优先将工业废水进入母液循环系统进行再利用。对于各用水节点之间产生的含氨淡液可以直接进入母液循环系统或者进入综合回收塔作为冲洗液进行循环使用。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考虑将废液先送至液蒸馏塔获取氨气, 并将氨气输送到母液循环系统, 而剩余残留液用作综合回收塔的尾气洗水。
3.4 氨II泥排放问题的对策
由于氨II泥含有多种可用于化工生产的成分, 首先考虑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利用这些成分, 减少污染物排放, 对于需要外排的氨II泥应避免直接堆放, 可以考虑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或者寻找其他合适的途径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
4 结论
三废处理的基本思路是尽可能地回收利用三废中的有效成分, 并尽量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考虑采用水吸收法的泡罩塔进行碱厂含氨废气的处理, 对于直接暴露的生产实施应进行密闭处理, 同时增设袋式除尘设备降低粉尘排放量, 并通过拓宽氨II泥的应用途径解决固体废物污染问题。
摘要:本文在对联碱法纯碱生产企业污染问题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行业污染处理的常用方法, 提出了企业现有设施的改进措施, 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 降低化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化工企业,纯碱生产,污染物,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包友兴, 江雄旺, 张翼.迁建年产60万吨纯碱项目总体技术设计思考[J].纯碱工业, 2013 (6) :10-13.
[2]郜长水, 佟克兴.联碱厂循环水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纯碱工业, 2007 (3) :27-29.
[3]李瑞峰, 胡显存.联碱工程清洁生产新技术概述[J].化工设计, 2012, 22 (1) :34-36.
[4]董文林.联碱生产实现零排放的可行性探索[J].纯碱工业, 2007 (1) :3-9.
日照市白色污染及其治理对策 篇10
塑料制品在我国的推广普及是在近30 年才兴起的, 上世纪80年代, 在我国深圳、广州等地的商场里, 免费塑料袋开始使用, 并向全国推广。当人们还沉浸在塑料制品带来的种种方便中时, “白色污染”也随之接踵而至。近年来, 随着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大幅上升, 白色污染十分严重。因此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 治理 “白色污染”工作的成败, 关系着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国计民生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2 日照市白色污染概况
2. 1 白色污染的概念
所谓的 “白色污染”, 这些是给大多白色的塑料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的形象称号。他指的是不同类型的塑料, 聚苯乙烯, 聚丙烯, 聚氯乙烯等聚合物的浪费使用后取得由于随机抛扔难以降解的过程, 造成严重污染的现象。
2. 2 日照市白色污染现状
日照有利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有 “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美誉, 因此日照优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人流量大幅增多, 使日照市消费者对塑料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相应的市环境中的白色污染物也日益增多。2014 年日照市城市生活垃圾是1999 年的3. 6 倍。其中废塑料垃圾占生活垃圾的百分点比例: 1999 年占0. 8% , 2014 年增加至10% 至12. 5% 。1999 年废旧塑料排放量是5. 6 吨, 2014 年增长到21 吨, 由此可见, 市区的白色污染日趋严重且呈上升趋势。
2. 3 日照市白色污染原因
( 1) 缺乏相关的经济补偿政策。利用现有的政策仍不足以作出的废塑料回收行业一个健康的市场机制。塑料制品, 高利润和易用性的低成本使生产者愿意生产, 用户就可以使用。因此, 不存在开发价格便宜, 但塑料前难以取代, 因此接受消费者胶的相关政策一棍子打死。其次, 可回收塑料回收也因低利率的因素。
( 2) 经营管理不善。管理不善是在白色的污染的进一步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各个地方禁止浪费, 但严重缺乏执法, 检验人员, 更频繁的故障禁止现象。在另一方面, 在白色污染预防和控制面前有些地方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思想上, 仍然雷声大雨点水平, 而什么是替代品的使用 ( 纸, 塑料, 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 或强调回收的每一个地方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3 日照市白色污染的治理对策
3. 1 依法控制白色污染
( 1) 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明确生产商限制使用塑料袋, 没有污染, 促进替代品; 加强市场监管的最重要的事情, 罪犯被严惩。强局限于限产限塑料袋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治理过程中的责任, 只有这样, “白色污染”, 是有效的, 这是控制白色污染的关键。
( 2) 制订地方性规范文件。之后的落后产能, 由国家经济和日照市政府的规定, 交易过程和产品应制定和推广, 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限制使用的持久一次性塑料制品, 全面禁止生产, 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抑制生产和过度包装现象分布; 修订和完善了“阳光市容卫生管理办法”, 以规范和处置单位和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弃牌堆组个人行为, 限制塑料制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
3. 2 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 1) 利用多种形式, 全面强化市民环保意识。采用多种形式, 在全市范围内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 向所有市民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强化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使日照市广大市民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 不随便乱扔废旧一次性塑料制品, 将可回收利用的废旧塑料制品放入回收类垃圾收集箱, 同时自觉地抵制和制止身边不利于环保的不良行为, 从而真正收到全民防治白色污染的效果。
( 2) 加强对企业职工的环保教育, 增强职工环保意识。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 由于人是各种物质的支配和使用者, 是一切的核心, 因此, 日照市各石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结合开展清洁生产和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宣传, 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 以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 积极介绍宣传关于白色污染的典型案例。
3. 3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
( 1) 加强领导, 建立自我责任制。建立城市治理 “白色污染”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为相关市领导, 市委宣传部, 计委, 经贸委, 工商局, 城建局和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市环境保护参加局等部门和各区县政府, 为城市治理 “白色污染”的协调和责任组织。
( 2) 制定经济政策, 促进白色污染的防治。通过制定经济政策, 发挥价格杠杆经济实效作用。我国现有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尚不足以使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形成良性市场机制. 为了不增加政府负担, 同时体现 “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运用经济杠杆对回收利用企业给予政策扶持, 鼓励兴建以塑料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 要求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承担回收利用责任, 使用者应积极配合; 鼓励研制开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 重点解决产品质量、规模生产和成本问题。采取企业自筹、 “污染者付费”、政府贷款 ( 或拨款) 相结合的形式, 组建废旧塑料回收公司。
参考文献
[1]吕桂英.屈媛, 柳煦晴等.白色污染及其防治技术的思考[J].2005, 28 (增刊) , 178-180.
[2]易长海, 陈强, 刘莺.废旧塑料处理和回收利用技术国内研究进展[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6 (2) :87-90.
[3]刘荣继, 孙玲.我国“白色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15 (4) :96-98.
水污染治理对策 篇11
关键词:农村建设;生态环境;水环境污染;污染治理;环境保护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5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5-0104-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5.051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放的生产和生活污水也不断增加,对环境和农民自身的健康均带来一定隐患和威胁。鉴于此,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以及治理措施已经成为业内人士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阶段,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我国七大水系中,水质较好的是珠江和长江,其中海河的污染最严重。在我国26个国控重点湖泊中,只有1个满足二类水质,满足三类水质的有5个。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农药、化肥以及除草剂的长期、大量使用,加之任意排放农业废弃物以及在乡镇企业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致使部分农村地区的水质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对农产品的品质以及农民的健康状况、农业生产等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诸多污染源中,由禽畜养殖造成的污染现象较严重,且污染面也比较大。在很多农村地区,禽畜养殖呈现出一种无序分散的状况,且养殖数量通常比较多,产生的粪便、尿液,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到河沟等处,致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影响到农民饮用水的质量。
其次,化肥以及农药等造成的污染。我国的化肥施用量一直排在世界前列,但化肥的利用率却不高,化肥的大量流失致使农田土壤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并进一步影响到湖泊以及海洋的富营养化,成为最主要的水体面污染源。据统计,我国单位面积的农药用量非常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之多,且其中有80%以上流失到水体以及空气和土壤中。
再次,农民生活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也不容小觑。近年来,农村人口越发集中,小城镇以及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非常大,与此同时,生活污水的来源也不断增多,包括人的粪便、厨房污水、家庭清洁污水等,此类水污染较为分散,给治理带来了困难。在农村地区,几乎普遍缺少污水处理设施,使农村河流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最后,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其流入到农田、河沟等处,致使周边水环境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加之随意排放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向小城镇转移,使农村水环境污染狀况不断加剧。
2 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
2.1 农业生产带来的水环境污染的治理策略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防治不可一蹴而就,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诸如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和环境等。鉴于我国农村水环境恶化的现象已经比较严重,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治理,使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在具体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宜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并考量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为使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状况得到有效治理,政府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使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2.2 农业生产带来的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技术
2.2.1 倡导生态农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农村面源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为此,宜提倡循环经济理念,使农业清洁生产得以有效实现。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农村水环境污染。在具体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一定要合理施用氮肥,并适度增加有机复合肥以及生物肥料的用量,应用生物防止病虫害技术,使化肥以及农药的总体用量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生态平衡施肥技术以及生态防治技术,使水、肥的利用效率逐步得到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并完善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使农业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满足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农村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2.2 推广一体化发展模式。这里所说的一体化发展,主要是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得到同步推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宜致力于生态养殖小区的建设以及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宜采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使得治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状况逐步得到缓解,并使得禽畜的粪便逐渐减量,降低其对水资源的危害,将沼渣以及沼液有效转化为有机肥料,从而使农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3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措施和技术
2.3.1 集中处理模式。在人口总数比较多且产生的污水量比较大的村镇,比较适宜集中处理模式。通过管网将污水有效收集起来,建设并完善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使相关污水可以进行有效排放或者回收利用。在此过程中,活性污泥法以及SBR等方法应用较为广泛。
2.3.2 分散处理模式。现阶段,对生活污水进行分散式处理的技术主要有以下种类:土地处理系统以及高效藻类塘技术、厌氧沼气池技术等,以上技术的应用效果均较好。其中土地处理系统是现阶段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净化技术。在高效藻类塘处理系统的应用中,可将藻菌共生生物体当作净化手段,使污染物得以被有效去除。采用该种方法,不仅效果好,且实施成本较低廉。选择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以及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厌氧沼气池技术,其具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可以实现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结合,使污水中的相关物质经过处理后有效转化为生活
用能。
2.4 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措施
目前,要想对县镇企业水污染进行有效防治,首要的一点就是对乡镇企业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布局,同时应使清洁生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在对乡镇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以及布局调整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污染治理,使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水平逐渐得到显著提升。为此,可以参照以下思路:一是对乡镇企业进行适度引导,使其向工业园区集中,以此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二是参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标准,使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以及生产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得到提高,并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作用。对城镇污水情况进行综合考量,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使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水对农村水环境造成的污染的状况得以缓解。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多,致使农村水环境污染状况较严重。为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局面,国家相关部门宜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农民的水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并逐步使农村水环境管理体系得到完善,加强法制建设,使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 陈艳.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1).
[2] 张黎,王莉,范启娟,等.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0).
作者简介:杨智(1973-),男,衡山县水利局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管理。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及对策 篇12
随着以使用机械、农药、化肥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兴起, 使得农村的环境问题变得异常严峻, 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此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曾先后多次召开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专项工作会议, 部署和研究解决这一难题。然而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具有影响因素多、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大等特点, 因此短时间难以显现成效, 因此迫切需要加大这一领域的研究。笔者在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后, 探讨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以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原因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的损毁退化,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2.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2.1.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现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 各种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现。在街道上, 垃圾堆随处可见。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烂酒瓶等, 不仅影响农业生产, 还成为疾病的传染源, 危及人体健康, 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
2.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农村的生活污水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田地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 农村生活污水成分简单, 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 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简单, 加上农民对环保意识的欠缺, 同时也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使得城镇生活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
2.1.3 土地污染日趋严重
在农村, 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 不是靠改良种苗提高抗病能力来提高产量, 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遇到雨水冲刷, 化肥农药便渗入地下或流入河流。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 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 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 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并威胁到农村人口的健康。
2.1.4 农民健康状况堪忧
据有关资料[1]显示, 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源水质不达标;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
2.2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不是偶然的, 而是必然的。经过我们分析发现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有以下几点。
2.2.1 部分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 农村生产技术落后, 信息资源匮乏, 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 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 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 垃圾随处扔等。环境意识的淡薄使农民养成了不注重环保的生产及生活习惯。
2.2.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在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下, 针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资金尚且不足, 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了。环境保护资金[2]投入不足, 导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环境保护队伍自身建设跟不上形势需求, 环境保护机构设置滞后, 缺乏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手段, 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实。
2.2.3 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过于薄弱
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都在于城市的污染问题, 而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则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保护人员以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虽然现在许多地方乡镇一级的政府也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 设立分管领导, 认真履行环境保护职责。
2.2.4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亏泛规划
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 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重欠缺, 致使农村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监察在农村都有非常多的死角。
2.2.5 生产、生活、工业三大污染在农村蔓延
从生产污染来看, 农民在使用化肥、农药上缺少科学性。流失的化肥、农药和随手扔掉的农药瓶很容易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从生活污染来看, 由于农村很少有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再加上农民环保意识匮乏, 生活垃圾随手乱扔, 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从工业污染来看, 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 城镇的环境保护“门槛”越来越高, 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很难在城镇立足, 于是转向广阔的农村。也正因此, 农村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3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3.1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常言道“唯有净土, 才有洁食”。要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 提高农药化肥有效利用率,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有机绿色生态农业, 确保“米袋子、菜篮子”食品安全。归根结底,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 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新农村的建设。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切实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引导他们清洁生产文明生活。环保部门通过“环境提示教育”这一有效形式, 用身边的反面案例, 使广大干部群众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和教育。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 把“环境怡人、村镇宜居”理念充实到“村容整洁”的总体要求中, 抓好改厨、改厕、改圈及沼气池建设, 让农村的村容整洁起来, 乡风文明起来, 居住环境怡人起来。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消极性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所在, 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 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 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 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3.2 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解决好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农民的许多不环保的生产习惯多源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加大政府对农村事业的投入, 多向农民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 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层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了, 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环境保护的目标才能尽早实现[4]。
3.3 加强领导, 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
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 努力做到各项活动负责到人, 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 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 要尽量避免因为环境问题而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 势必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 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 这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5]是相悖的。
3.4 构建保障机制, 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各级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 提高其遵守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坚持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齐抓共促, 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 体现生态保护的绿色观念。大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 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大力推广平衡施肥、精量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 从源头上[6]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农业用水、用肥的效率。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 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 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关闭取缔禁养区内的养殖企业, 加强畜禽养殖企业监管。
3.5 杜绝工业污染,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把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保证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原则, 合理规划村镇工业布局, 实行污染集中控制与治理。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防止“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防止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保护水源地的具体措施, 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加快小城镇、农村新型住宅社区污水处理建设步伐, 让农民喝上干净卫生的水。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扎实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依法查处农村环境违法违纪问题[7]。
3.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方向
一个国家经济方式的转变无疑需要千千万万个企业、亿亿万万个人所拉动。在未来的日子里, 我们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从物质生产为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到一种靠人力资本, 智力和革新为主驱动的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才能有望实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目前由于片面追求GDP和经济效益, 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谋求经济发展, 农村生态条件日益恶化,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致使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存条件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整洁工程建设迫在眉睫[8]。为此, 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9]为指导, 从片面推崇GDP的政绩观中解放出来,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管理机构与体系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提倡科学种田, 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从根本上把农村整洁工程建设抓出成效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做法如下。
(1)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相关宏观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推进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建立全球化参与应对机制, 推进对外经贸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 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要通过企业改革产权改革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构造合理的微观基础,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加速市场化进程, 建立有利于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激励机制。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
(3) 加快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
(4) 根据发展循环经济要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经济建设的前提基础与关键都是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要高标准、严要求, 不能为了经济数据的一时增长而牺牲环境社会和子孙后代。遵循循环经济规律, 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采用合理良性的设计生产和营销理念与方式将是必需和紧迫的。长期以来, 利用我国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低价格而延续下来的粗放型的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必须放弃。传统的高投入、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低品质、无品牌的设计、生产、营销理念和方式必须放弃。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 生产长期过剩市场长期饱和, 在这个时候要让官员和企业家明白, 产品不是卖的越多越赚钱, 而是卖的越少越赚钱。但从另一方面讲, 又一定要为地方和企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 集约型的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就成为必需。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创意新、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低成本、高品质、高利润、大品牌、抢占价值链的高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 全球经济将进入长达10年的调整期, 这一期间经济增长较慢, 市场格局变化较快, 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机会较多。从长期看, 这为农村生态经济区采用集约型的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赢得了时间。我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经济发展路子。它曾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 经济增长方式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多个因素分析,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进行行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尽早完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0]。
参考文献
[1]余华江.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分析[J].农家之友, 2009 (16) .
[2]唐楠.浅谈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科技资讯, 2010 (25) .
[3]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加大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环境污染监管及治理的力度[J].中国发展, 2010, 10 (3) .
[4]章力建, 朱立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6) :1~6.
[5]陈智乾.江苏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调研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 2008 (3) :157~158.
[6]苏杨.浙江经验:“三生统筹”理念下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J].环境保护, 2006 (4) :79~84.
[7]封燕.农村水污染防治与新农村建设[J].青海环境, 2008 (1) :32~33.
[8]时振谦.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J].决策探索, 2006 (10) :8~9.
[9]金晓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之浅见[J].魅力中国, 2009 (10) :105.
【水污染治理对策】推荐阅读:
农村水污染的治理对策08-02
垦区管理区水污染治理的难点及对策论文07-11
水污染治理10-03
新型水污染治理09-16
水污染治理总结05-13
水污染及治理技术07-11
城市水污染治理管理09-11
中国水污染治理报告09-13
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06-10
污染治理工程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