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研究

2024-10-10

环境管理研究(精选12篇)

环境管理研究 篇1

摘要:伴随着我国近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关系民生生存的问题, 并呈现趋于严重的态势,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作为一项主要的政策指导写进去可见环境污染问题非同一般。造成当前环境恶化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 但作为污染物的产生主体——企业, 难辞其咎。过去, 经济发展起步时期, 企业,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成就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同时也成为消耗资源与污染环境的最大黑手, 为此, 对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环境管理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乃至社会的长期稳定。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建议

一、企业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企业投入盲目。目前, 一些企业在发展状大的过程中, 片面以追逐市场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 而忽略制订更科学的经营战略, 盲目上马项目, 盲目扩大发展, 往往出现投资大收效微, 经济效益不显著, 使企业嵌入困境。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究于企业管理者缺乏市场整体动识能力, 片面追求规模建设的扩大, 缺乏整体战略观念和高度的环境主人翁责任感意识。而在资金运用方面, 普遍停留在伸手向国家贷款, “用了再算”的思想没有得到及时转变。

由于领导者长期怀抱着这样的发展理念, 在一些新开发项目投产前没有进行科学周密的投入与产出分析、成本资源方面的预算, 从而盲目敲锤。其结果必然是入不浮出, 最终除了导致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浪费, 也给国家、地方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造成环境污染恶果的同时也断送了企业的发展前途。

2) 信息化水平偏低。21世纪, 人们已不知不觉步入了经济全球化、产业知识化、信息社会化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竞争演变成实质信息化竞争, 谁率先掌握最新信息, 谁就优先占得商机, 在环境管理方面也是如此。但是, 我国很多企业由于信息化水平偏低, 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都得不到即时有效交流与沟通, 而使得企业管理者不能即时了解的企业的组织环境情况, 光是依靠传统的经验和阶段性总结来判断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制定的合理性, 而对于发现的不合理因素, 要快速进行整改转变更变得迟疑, 更谈不上让参与管理组织活动的团队人员全面了解企业活动情况。那我们又怎谈得上与具备信息化、网络化装备的竞争对手竞争呢?

3) 组织结构建设滞后。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日新月异的今天, 虚拟组织结构模式也日渐蓬勃发展起来, 这使得企业在信息革命、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革变得尤为迫切。这时, 企业管理者更应该意识到从组织结构模式向开放型网状结构、扁平化结构进行及时转换的重要性。而我国大部分企业,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还是沿用计划经济年代的组织结构, 绝大多数企业还徘徊的矛盾重重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当中, 积重难返。无论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同事之间、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 还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政府之间外部关系之间, 始终停留在旧有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 而无法形成顺畅快速的沟通机制。因此, 适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是企业经营决策能否正确制定及顺利实施的关键。

4) 执行任务偏离目标。事实上, 企业管理者的在任务生成的只充当总体规划战略部署的角色, 是个计划制定者, 而任务的最终实施要落实到企业的执行层面上, 这个过程需要转变成多个分散的短期战术行为。这就要求管理者客观地对自己制定的目标任务进行一个必要的指令性设定, 而中层管理者就要把上层的工作指令进行有效的认识了解与传达, 最后原汁原味地传达到企业最后的执行层并由其进行任务的最终实现。但是, 我国很多企业管理方面都存在执行偏离情况, 企业的执行层在具体执行任务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盲目性、随意性, 不能很好而全面地对管理者制定的计划进行理解与掌握, 致使企业执行包括环境管理的一系列任务出现脱节, 甚至落空。

二、完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环境管理工作是一项企业发展必不可小的系统性工作, 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当中重要的一环。它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领域、内部各个部门。可以说, 哪里有生产运营, 哪里就有环境污染, 哪里就要有环境管理, 企业最终要形成生产和环境管理工作建立相互依存的理念。综合企业环境管理的调查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希望能给企业及政府带来一些参考。

(一) 企业应环境管理方面加强教育和学习

全球环境污染整体态势的恶化, 给企业环境管理带来挑战, 更带来商机, 谁在环境管理中先拔头筹, 谁就率先赢得主动。为此, 不断加强团队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教育与学习, 制定企业环境管理战略, 把环境保护与企业运作、规划整体结合工作, 企业要有所突破。在环境管理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团队成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使团队充分意识到到实施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对子孙后代、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生存环境一种负责。通过团队成员不断的教育学习, 使大家对实施环境管理战略形成一种使命感、责任感, 每个团队成员不但熟悉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每个环节, 而且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工作岗位, 通过有序计划制定和持续技术改进,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确保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在运行中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 预防为主, 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世界许多国家都转变的污染治理的思路, 从最初的末端治理转变为从源头上预防为主的控污战略。为此, 大力倡导“清洁工艺”“清洁生产”, 把预防污染作为防治污染的先行策略成为国际上普遍的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的共识, 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政策制定、资金倾斜支持, 把“预防污染”视作保护环境成败的重要出路。另外, 的鼓励企业进行落后生产工艺改造的同时, 改良控污治污技术, 使污染在生产的全过程中得到控制, 才能真正实现环保。

(三)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作为近年来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的主导词, 其目标与意义越发得到人们认同, 清洁生产的目标是既减少污染物的生产与排放量, 又能够节约能源使用。清洁生产方式手段是改进高消耗、高污染、低产生的生产工艺, 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环境管理, 不断提出新目标、新方法, 从而达到更高的节能水平, 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利用效率。

三、结论

企业作为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彻实加强内在的环境管理工作, 配以各种政府政策、经济手段、技术措施等, 把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充分协调好生产与环境管理两者关系, 通过多方的有效手段实现与最初制定的环境管理目标的有机统一, 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两者兼得。

参考文献

[1]杨晓红, 鲍洪刚.企业环境管理状况分析[J].天府新论, 2002.

[2]柯美录, 詹峰.对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计划与市场, 2002.

[3]常欣.企业环境管理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4]陈建.企业环境管理的若干问题[J].企业天地, 2005.

环境管理研究 篇2

环境管理与环境伦理协调关系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解决环境危机必须协调环境管理与环境伦理的关系.本文在探讨了环境管理与环境伦理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者内在关系与协调发展的机制.

作 者:白强 Bai Qiang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环境保护局,江苏,苏州,215011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4(12)分类号:X22关键词:环境管理 环境伦理 和谐环境伦理 人类文明

技术+管理 育种研究也需要管理 篇3

如何才能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呢?宏观层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都对此做出了充分的论述。简言之,就是要建立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究相结合的新型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但在微观层面,从管理的角度,还需要明确几个问题,什么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现代农业育种研究是可管理的吗?如果是可管理的话,管理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又应该如何来进行管理呢?这不仅仅是育种科研人员关心的话题,也是种业相关政府部门、种业企业管理者关心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后者更甚。

《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虽然长期从事农业育种科研和管理一线工作,但其视野和思路却不局限于此。在《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这本书中,作者基于国内外育种研究的大量实践,用现代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对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理论基础、育种目标、战略管理、团队建设、资源联合以及成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什么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作者认为,现代农业育种研究是相对于传统育种而言的,在育种目标上,现代农业育种不仅仅要求提高产量、改进品质,还要增强对多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广泛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现代农业生产、市场的适应性。在育种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育种手段外,现代农业育种大量运用人工诱变、倍性育种、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分子设计、生物信息和基因操作等多学科技术。在育种效率上,得益于遗传规律的进一步揭示和快速精确的鉴定方法,育种的效率大大提高。

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综合性及创新性等方面的特征。作者认为,育种目标的制定与管理、战略管理、团队建设、资源联合以及成果管理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基本要素,其中,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目标、建立高效的团队、充分利用好外部资源以及创造支持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是成功的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基本模式。

即使如此,在对国内外众多育种研究案例的剖析后,作者指出:对于每一个育种研究组织来说,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就是根据自身的组织和技术特点,对一般意义上的育种研究模式进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就是一个通过整合组织关键行为使之成为一种有效模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环境管理研究 篇4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学习作为其中的热点之一,备受关注并在我国中小学逐渐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1-2]。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已经完善,但目前多数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还多处于“探索阶段”。而影响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原因:一是教师和学生缺乏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方法指导以及案例参考,不了解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教师和学生缺少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备素材,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和实施往往大大超过指定课时;三是教师和学生缺少支撑研究性学习的网络环境,不能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全面支撑[3-5]。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改进在日常研究性学习中不能很好完成的模块,如资源不够充足,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沟通不够等,结合具体案例,搭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本项目定位于为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指导以及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撑。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除了具备非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之外,还具备自己本身的特点[6-9]。

(1)自主性

网络环境中的交互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是否发生、如何进行完全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而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主控制交互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2)平等性

网络中的人是平等的,大家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学生可以轻松交流,道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个性潜力得到充分地激发。

(3)资源共享性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应用,使全球的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校“校校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学生在校内就可以随时获得新数据,吸取新知识,满足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零时空交流

基于网络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向伙伴求助,向教师、在线专家请教,进行知识的探讨、辨析及总结,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5)过程性

基于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教师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步骤和研究过程。学习中采用教师博客作为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博客作为小组研究数据存储、日志记录、信息发布和成果展示的窗口,都具有很强的过程性。无论进行讨论还是发送邮件进行求教,教师都可以根据信息发布的时间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判断。

二、平台总体设计

通过对部分省市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多数学校一般都以纸质文档存档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依托网络开展的非常少。而所找到的研究性学习网站80%集中于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的建设。这类网站或者是面向学科某个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面向学科(或者是面向学科某些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面向专题的跨学科的学习网站,他们大多只提供了资源搜索观摩及研讨的功能,并没有在网络上实现研究性学习训练、管理及评价的功能。针对这些存在于研究性学习中的缺点,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整理,整合到研究性学习平台中,使研究性平台的设计和使用都能够更好的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

1系统需求分析

对于老师来说,在研究性学习平台中,教师起到一个带动、启发和监督学生的作用。教师首先要确定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发起专题意向,通过审核后发布专题,审核参与学生资格。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指导学生开题并完成研究计划,同时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推荐出优秀的学习小组及个人,将成果进行展示。

对于学生来说,整个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搭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首要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研究的课题,然后和其他学生共同建立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和阶段性的成果展与交流。经过几个阶段的分解学习,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并将进行展示,与老师和其他组进行交流探讨并对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其他组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推荐出优秀的小组及个人,进行成果展示。

对于管理员来说,主要起到的是监督教师、学生和管理课题的工作。管理员首先要审核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可行性,对于重点专题形成教师指导小组,制定出评价和管理的方案,监督教师学生的学习研究情况,同时监督教师的指导情况,审核并推荐优秀的教师、小组及个人、成果、专题案例,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学习资源。

2功能设计

中学研究性学习平台主要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管理员模块和访客四大模块,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图1平台整体功能流程图

三、主要模块设计

1访客空间结构设计

访客可以通过注册登录界面,以教师或者学生的身份注册平台,经过用户验证,登录到平台中。在平台的理论与思考模块中,访客可以对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一些官方文件解读,也可以查看领域专家对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及方法的视频、文献、报告等指导。在各地动态模块中,访客可以学习国外研究性学习的教法、学法研究、学案系列介绍,察看研究性学习富有成绩的学校以及他们的经验和案例,认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做得优秀的学生个人或团队,以及他们的经验、案例、作品等。在信息资源模块中,访客可以查阅

研究性学习具有代表性的选题、计划、成果、专题及相关资源,如书本知识的延伸、扩展探究的报告形式的文章或相关网址、网站链接等,也可登录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在学习工具模块中,主要为访客提供网站链接、网络通讯工具、周记、读书笔记、日历、字典、词典、计算器、制图工具、绘图工具、网页开发工具、虚拟实验室等工具。研究专题模块为访客提供高级检索、关键字检索等检索方式,也可按照学段、学科等方式进行浏览,访客还可以在这里看到最新通过审核的专题信息和优质的专题展示。在成果展示模块中,访客可以检索或浏览优秀的成果信息。交流讨论模块为访客提供论坛、在线讨论、电子邮件、留言板等多种讨论方式,这里也是师生与相关专家交互学习界面,便于学习者参加各种类型的协商、讨论活动,使他们既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又能共享他人的意见,并可形成一群教师辅导一群学生、合力解决问题的局面,以突破单个教师辅导领域上的广度和深度的局限。

访客空间的结构设计图如图2所示。

2教师空间结构设计

教师除了能看到访客看到的所有功能外,还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模块。个人信息模块,为教师提供个人用户名、密码、邮箱等信息的维护和找回功能。申请专题模块教师可申请加入已有专题。专题组管理模块,教师可申请一个校级甚至更高级别的专题,可供其他老师选择。对于所有专题模块,教师可以对已完成专题和正在进行的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建立专题模块,为教师提供对专题进行描述和情景创设的编辑器、专题相关的学习工具、学习素材、信息资源等。在学生专题管理模块中,教师可以审核学生选题情况、分组情况并对其进行点拨和评价。同时教师在向上推荐模块中,可以将优秀成果、学生个人、小组推荐给学校。教师空间结构设计图如图3所示。

3学生空间结构设计

学生除了能看到访客空间所有功能外,还添加如下功能。个人信息模块,为学生提供个人用户名、密码、邮箱等信息维护和找回功能。所有专题模块,为学生提供对已完成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同时包括自己所有信息相关提交资料及成果,提供对正在开展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包括自己所有相关提交资料及成果。另外,还将表明当前进行的状态,和应该进行的操作,例如应该提交最终成果。专题任务模块,为学生提供教师发布的课题信息和选题范围,可以选择新课题或加入已有课题并提交选题申请。学生可以浏览所有学伴的信息,圈定小组成员,并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分工和职责,显示完成情况。根据教师提供的模板制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等一系列研究计划,并提交研究计划及开题报告等待教师审核。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信息资源等,学生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资料检索、文献资料收藏、下载管理、在线阅读等功能。资料分析功能为学生提供资料统计分析,并据此形成统计图、表等形式的功能。成果制作及提交功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成果制作工具,提交报告以看到一个整体的结果、可以文字图片混排、以维基的方式进行提交。成果展示模块,为学生提供浏览看各个小组的选题信息,包括课题题目,所属学校、指导教师,小组成员等基本信息;提供浏览查看研究方案设计过程的资料,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等资料;提供浏览查看收集信息和研究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进程、读书笔记、中期汇报、收集的参考资料等。最终成果展示方便学生展示研究课题成果,提供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PPT等多种格式的上传,支持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并可查看教师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学生空间结构设计图如图4所示。

4管理员空间结构设计

管理员空间增加用户管理模块,管理该系统所设计的教师相关信息,并可对教师进行评价,管理该系统所设计的学生相关信息、管理员相关信息。同时增加对理论思考模块、各地动态模块、信息资料模块、学习工具模块、研究专题模块、成果展示模块、交流讨论模块等多项模块的管理工作,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管理员空间结构图如图5所示。

四、部署方案

采用完全集中式部署,硬件投资成本高,带宽占用大;如果部署应用瘫痪,将会导致全网无法正常运转;当网络条件不畅时,工作也将无法完成。采用分布式部署则会增加维护和升级的成本并会产生信息孤岛,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导致各地硬件资源利用率低下。

因此采用混合部署形势,各级分别部署,需要传递的数据采用半自动方式获取。

摘要: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调研和对实际开展情况的深入分析,提炼出现阶段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着重解决此类问题为出发点,提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支撑环境的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现状支撑环境的总体设计,教师和学生及访客、管理员四大模块的设计,将支撑环境科学合理的搭建起来,切实的解决了研究性学习中因为资源不足、师生交互性不强等所引发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受到制约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55-57.

[2]吴品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1.

[3]陈东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2.

[4]李海北.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2.

[5]张丽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调查及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6]赤丽娟.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

[7]丁杰,杜娟.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J].电大理工,2007,1:61-65.

[8]师雅巍.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研究性学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美国军队环境管理体系研究 篇5

在介绍美国军队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运行模式、总体结构和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对其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为我国军队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

作 者:李键 谢朝新 杨建季 LI Jian XIE Chao-xin YANG Jian-ji 作者单位:李键,LI Jian(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400016;成都军区工程环境质量监督站,成都,610041)

谢朝新,XIE Chao-xin(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400016)

杨建季,YANG Jian-ji(63600部队后勤部,甘肃,酒泉,732750)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研究 篇6

摘 要:通过调研指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所处环境状况,并借助SWOT分析的视角,分析总结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的关系。通过调查列举,进行矩阵形式排列,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各因素相互配合,进而以此为依据综合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因素,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关键词:SWOT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64-02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大幅度调整,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学科逐步开始设立。在本科学校中,公共事业管理被设为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始祖,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超过四百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各类院校。

全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的高校,除一些名牌重点大学依靠自身的品牌顺利推进专业发展外,其他同类院校和省内高校面临着基本相似的发展境遇。下面就此类院校的发展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场景的努力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计划和策略。

一、内部优势

1.实用性社会科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常概括为: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具体的现代管理技术与现代管理方法,并具有相关理论的应用能力和相关技术的操作能力。目前,其专业的涵盖领域仍处于扩张阶段,每年都有新的学校和新的专业方向招生。

2.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掌握基本理论和管理科学,知识经济,社会科学,现代科学;熟练的办公自动化技能是管理信息系统在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应用需要;能前往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并且具有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专业方向设置多样化。在“科、教、文、卫、体”五个大的专业方向上又分化成若干小的专业方向,其中以卫生类专业为代表,包括卫生财会、医疗保险、社区卫生服务、医药物流管理、医药法学、药事管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方向。在环境管理方面有環境经济与管理、海洋环境经济与管理等多个专业。

4.办学方式方法灵活。本科、专科各水平的高校都有招生,实行全日制本科培养模式的是招生的大部分综合性高校,有些高校设置专科起点的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等。一些学校干部在职培训。2003年起,部分高校对具有一定领导潜力的学生通过采取授予第二学位的方式,或“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制定相应培养计划进行重点培养。

5.公共服务意识强。培养学生通过对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事业管理、公共行政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更强的公共意识,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

6.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目前各大高校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采取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从课堂的知识传授到课下的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教学、课堂研究讨论、学生研究小组、管理模拟、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论坛、政策辩论、政界领导人访问演讲、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不仅增强专业性知识,也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状况。

二、内部劣势

1.专业基本规范问题尚未解决。对于任何一个专业,只有明确了其专业范围,才能更好地进行完善与发展,才能更顺畅地建立相关专业机制。目前所缺乏的便是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范围和主体的界定。2000年底在东北大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召开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讨会,但并未就上述问题的意见达成一致。

2.教材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不完善。类似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及云南大学崔运武主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中列入的“综合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高规格教材少之又少,并且很难在图书市场上寻求到关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教材。

3.课程研究方向设置不清晰。在设置专业方向方面,有些学校并没有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有的学校甚至混同了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含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应该是交叉学科的代名词,有些专业方向不适合冠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4.教学研究的单一性。目前国内的主要研究局限于国外的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教学研究的方向局限于行政部门,而对企业的需求涉及较少,若公共事业管理不能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则不能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得到广泛认可,且高校培养出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对企业的战略需求、企业文化等缺乏了解,教学研究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的调研,缺乏公共事业如何能够定位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这便失去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立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5.管理实习随意性大。同理工科专业相比,属于文科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实习随意性比较大,规范性要求十分匮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的缺乏影响了教与学的整个实习环节。一般采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的高难度的实习目的定量计算无法真实体现实习的效率。

三、外部机会

1.国际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下,交叉学科得以应运而生。作为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公共事业管理是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日益精细,促使了复合型人才的技术和管理双重技能的需求加大,公共事业管理这一学科专业的设立则顺应了时代的趋势,极大地解决了技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矛盾。

2.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要。在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重点指出:要切实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此次会议强调,对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职能例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作了重要调整,将政府职能中部分职能剥离,由社会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非政府部门等准公共组织来担任。

3.公民社会建设的需要。中国要顺利完成政府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公民社会,面临现代化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发展、和谐社区建设、慈善事业兴起、跨国公司增多产生的社会公共问题等,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许多基础公共设施修建、公共物品供给、公共事务管理都面临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公民满意的过程,这提供了公共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4.实现科学化规范管理的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问题,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然而,解决领导体制和公共事业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包括完善的机制和科学的竞争机制。

四、外部威胁

1.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性。适逢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对于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方面,其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还有待完善与加强。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吃“大锅饭”这一政企不分的现象。第二,在微观活动的管理方面,各级政府表现出管得过多过死,严重打消了基层单位的自主性和活力,从而导致非政府组织成长和发展的缓慢。

2.政企分离的不彻底性。目前中国社会的准公共组织的发达程度比较低,事业单位和政府职能并未彻底分离,许多机构的负责人仍然由政府领导。如公用事业局公用事业、城市规划局、建设局等,大都不是文科背景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准入门槛设置得较高,能进入政府部门的学生并不多。

3.事业单位改革迟迟难以推进。从2003年中央政府开始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到2009年全国5个城市试点事业单位改革,财政支持性事业单位的改革行动缓慢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这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造成很大的障碍,严重影响其发展。

4.国内专业认知的不足。中国初步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第一届的毕业生刚进入社会,公众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解。很多人不知道公共事业管理的是什么性质的专业,很多企业单位也不知道高校是否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企業在引进人才时,往往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缺乏认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

参考文献:

[1]2014年黑龙江省大学学科专排行榜[EB/OL].[2015-02-

08](2014-05-28).http://edu.sina.com.cn/gaokao.

[2]关健,芮东敏.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EB/OL].(2012-06-18)http//wenku.baidu.com/view/01b2

0701e87101f69e3195fb.html).

[3]戈立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EB/OL].http://www.law-lib.com.

[5]张春香.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新思考[J].中州学刊,2002(6).

[6]陈琳琳.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6).

[7]陈昌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

[8]张战勇.试论如何转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劣势[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4).

[9]严圣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新旧专业目录比较的角度[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2).

[10]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第三部门的视角[J].焦作大学学报,2010(1).

[11]swot分析案例[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ef78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篇7

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 处在保障企业环境安全的一线位置, 强化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是当前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的需要, 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就是要确定企业存在的环境风险, 对症下药, 预防突发环境事件。

1 识别企业的环境风险单元

企业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销售的有毒有害, 可能引起环境事件的危险化学品, 是环境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2]。目前我们判断企业风险状况是通过企业申报环境风险状况, 环保部门根据申报情况对其进行环境风险状况评估, 确定该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 按风险等级纳入日常监管计划。日常的管理中发现, 根据上述过程识别风险单元, 和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一方面企业往往将涉及到安全生产、消防、疾控方面等方面的风险一并上报环保部门, 混淆环境风险;一方面环境监察部门对企业的生产工艺不熟悉, 导致不能明确地发现企业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根据最新的《企事业单位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 (试行) 》 (环发[2015]4号) (简称《备案管理办法》) , 企业编写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请专家对报告进行评审。相关行业专家、环保以及环境应急等专家对报告进行论证确认, 最终明确环境风险单元, 确定环境风险等级[3]。经企业、专家、环保部门三方评估, 基本解决风险单元识别不清、识别不准的问题, 为企业以及环保部门采取后续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提供准确、详细的基础信息。

2 制定防范措施

环境风险单元确认后, 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危化品作为环境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 其流经的各生产环节, 就是需要防控的风险单元。根据主要污染因子又可以分为水、气、危废等环境风险的类型。依据环境风险单元以及风险单元的主要风险因子, 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风险单元可能不单有一个风险因子, 比如有机的化学品出现突发情况, 可能存在化学品挥发、渗漏、流到雨水井甚至外环境的风险, 还可能有化学品燃烧爆炸的风险等等, 所以风险防范的措施也应该是针对多个风险因子的, 多重的, 甚至对于一个风险因子要设置层层关卡, 建立一个立体的防范体系, 坚决杜绝把企业的环境风险转嫁到外环境, 将可能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具体的风险防范手段如下列举:

2.1 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的贮存区、使用点等处, 设置气体泄漏探测器, 及时探测气体泄漏情况;

在罐区、围堰等部位设置液体泄漏侦测器, 侦测液体泄漏情况[4]。

2.2 事故应急池:

事故发生时, 将含有污染物的消防水引入事故应急池, 防止消防尾水流入地表水体造成外环境污染;

2.3 清下水排放缓冲池:

缓冲池可借用事故应急池, 但容量要确保满足清净下水收集需求;

2.4 初期雨水收集池:

可借用应急事故水池, 满足初期雨水收集需求;

2.5 污水总排口关闭闸阀:

生产废水总排口处设立阀门, 确保将污染物或消防废水截留在厂区;

2.6 雨水排口关闭闸阀:

雨水排口处设闸阀, 防止污染物和消防尾水经过雨水排口直排外环境;

2.7 清下水排放切换阀门:

设置有效的切断或切换装置, 防止事故状态下有毒有害物质通过下 (排) 水系统进入外环境引发污染事件;

2.8 危化品储存:

设立专用仓库、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存储危化品, 储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5]。

3 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的防控, 有效提升企业的环境应急管理水平,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企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和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做好环境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 让企业的日常环境应急工作有章可循。

3.1 制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3.1.1 环境应急目标责任制:

确立日常的环境应急管理目标, 落实环境应急目标责任, 层层签订环境应急目标责任状, 将任务分配到每个人;

3.1.2 环境风险定期排查制度:

定期排查分析企业内部环境风险, 针对发现的环境隐患及时整改, 防患于未然;

3.1.3 定期监测制度:

定期对企业自身的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 及时掌握环境风险单元的变化情况;

3.1.4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和处置制度:

出现突发环境事件第一时间向环保部门上报信息, 及时开展前期处置工作;

3.1.5 环境应急档案管理制度:

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相关的档案材料和台账资料进行规范存档;

3.1.6 危化品管理制度:

加强危化品环境安全管理, 规范危化品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等环节, 防止危化品造成环境危害。

3.2 编写环境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是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依据。从企业实际出发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 将企业整个环保工作都包容在一起, 也是企业环境应急工作水平的体现。按照最新的《备案管理办法》的要求, 企业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 详细制定各风险单元的应急处置流程, 将环境应急处置流程标识在重点环境风险单元旁边的显眼位置[5]。同时将上文中提到的各项制度细化, 动作落实到人, 出现突发环境事故时, 有章可循, 每人根据预案的职责分配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 做好自己的职责, 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应对。

4 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

有了明确的目标, 有了对策和方法指导, 最终能不能打好环境应急这场仗, 就看能不能有效的执行, 落到实处就是要有人员、有物资。企业应急队伍的职责是在应急状态下, 进行先期处置, 切断事故源头, 将事态控制在最初状态, 防止衍生出更大事故, 上报事故情况, 参与初期救援处置, 配合调查的事件原因和责任等。对于环境风险大的企业要具备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和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 能够胜任突发环境事件早期应急处置工作。对于一般环境风险单位设立兼职救援队伍或协议借用邻近有能力单位的专职救援队伍, 配备充足的初期处置应急物资或有明确的物资调用方案, 保证人员、装备及物资能基本满足环境应急事故的先期处置需要。

5 环境应急培训和演练

定期组织环境应急操作人员进行环境风险知识和应急管理能力的培训,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启动流程和采取有效应急措施是保证突发环境事件时, 第一时间遏制事态发展的致胜法宝。每年至少应该组织开展一次全单位的环境应急综合演练, 根据实际情况还应开展各工段、车间的分项应急拉练。环境应急培训及应急演练的总结和评估是环境应急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 从演练中总结有效的防控措施, 发现日常环境应急管理及环境应急预案的不足, 不断能提升企业的环境应急能力。

以上阐述是企业内部环境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 要真正杜绝环境风险, 保持和环保主管部门的良好沟通和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 要勇于借助环保部门更专业的力量来发现一些隐患。同时公开企业的相关应急管理措施, 接受周边的邻居、周边的居民监督, 通过外界的反馈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的水平和警惕性, 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自我督促手段。提高企业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乎社会稳定, 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是保障区域环境安全的基础。

摘要:强化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是改善当前严峻环境安全形势的需要。企业要做好环境应急工作, 主要任务是认清存在的风险单元, 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完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日常的环境应急演练和培训, 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 保障企业环境安全。

关键词:环境应急,风险单元,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志敏.强化环境风险管理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J].环境保护, 2012, 13:13-17.

[2]毛剑英, 袁鹏, 冯晓波, 宋永会.开展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J].环境保护, 2012, 12:40-42.

[3]张波.如何守护“第一防线”——关于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的思考[J].环境保护, 2012, 13:18-20.

[4]南京市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整治与防控验收表, http://wenku.baidu.com/view/8b0d323b6c175f0e7cd137af.html

数字档案安全保管环境管理研究 篇8

一、数字档案载体的安全保管

(一) 归档光盘的安全保管。1.归档光盘存储前的准备。 (1) 光盘不能变形。 (2) 光盘不能划伤。 (3) 光盘不能用油性笔写标识。 (4) 光盘面要清洁。2.归档光盘的安全保管环境。光盘的适宜保管温度为14~24℃, 相对湿度为45~60%;光盘长期处在非正常的温、湿度环境中, 很容易导致其加速老化、滋生霉菌等, 影响光盘的机械强度和反射率, 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光盘变形、翘曲, 造成读取光束偏离、误码率增加、信息丢失等现象。光盘长时间在光线照射下, 会使记录介质的有机染料层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损坏, 从而造成记录光盘记录信息被破坏, 长时间光照会加速光盘盘基和保护层的老化速度。灰尘中含有霉菌、粉尘颗粒, 霉菌如果长期沉淀在光盘上, 在适合的温、湿度下光盘盘面就会生长霉菌, 污染盘面的光洁度, 影响光盘的可读性, 甚至造成盘面的信息丢失。粉尘颗粒会造成光盘划伤, 导致光盘驱无法正确读取数据层里的数据。有害气体对光盘影响巨大, 如硫酸气体、甲醛气体、甲苯气体等会使光盘弯曲变形、龟裂。3.归档光盘的安全保管方法。分级储存对不同性质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储存和管理方式, 可以降低数据储存的能耗, 降低系统的运营成本。三线存储机制:在线———近线———离线的分级存储机制。在线存储又称工作级存储, 存储设备和所存储的数据时刻保持“在线”状态, 是可随意读取的, 可满足计算平台对数据访问的速度要求。一般在线存储设备为磁盘和磁盘阵列等磁盘设备。在线储存安全性较差, 价格相对昂贵, 但实效性最高。近线存储就是指将那些并不是经常用到, 或者说数据的访问量并不大的数据存放在性能较低的存储设备上。对这些的设备要求是寻址迅速、传输率高。

(二) 归档磁带的安全保管。1.对归档磁带的要求。 (1) 磁带存储前的要求。 (1) 长期存储磁带的性能要求.应使用背有涂层的磁带;磁带不损坏、不污染;没有皱折;磁带应缠绕在刚性轮毂上, 绝不能缠绕在有橡胶轴套的轮毂上, 卷绕平整、松紧适度。录像带、录音带各项指标应符合GB/T14306—93、GB7309—87、GBll956—89的要求。 (2) 长期存储磁带的物理准备。对于长期存储的磁带档案信息要用经过调整、清洁的设备录制。在存储前, 检查磁带缠绕是否规整、边缘有无损坏, 并应将磁带在存储环境中平衡1~3天, 然后在全长度上使用清洁机慢速、均匀、连续地重新缠绕, 缠绕张力为1.7~2.2N (牛顿) 。应将磁带在干燥的环境中 (相对湿度小于40%) 快封到塑料袋或密封容器中, 以防粘和剂、润滑剂挥发。也可采取倒带或者改变通风的方法来改进磁带质量, 也可采用除酸试纸来解决磁带酸度问题, 以保证磁带质量长期处于安全的保管状态中。 (2) 对软磁盘存储前的要求。 (1) 不要弯折软磁盘。 (2) 不要用像皮筋、曲别针来固定软磁盘的纸套。 (3) 应先将标签写好, 再贴到软磁盘上。如软磁盘上已有标签, 不要用硬笔如圆珠笔在盘上写。 (4) 软磁盘上不能放置重物。2.归档磁带的保管环境。档案行业标准《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中规定, 磁性载体保存温、湿度范围:温度15~27℃, 相对湿度40~60%。一旦选定一值, 在24小时内温度变化不得超过3℃, 相对湿度变化不得超过±5%, 磁带的最佳储存温度是18℃, 相对湿度是40%。在存储中, 当温度高或者低时, 会产生酸性气体, 进而腐蚀带基, 导致磁粉脱落, 画面受损。温度高时, 带基发涨、发硬, 黏合剂热氧化老化, 导致黏合剂强度下降, 造成掉粉, 并使磁粉退磁, 致使记录信息发生丢失, 温度低时, 带基收缩, 层与层之间产生间隙, 此时, 轻微震动也会产生卷带不均, 出现叠状皱纹致使磁带出现永久性变形。磁带如果在保管中存储方式不当, 会造成磁带发霉、变形、带粘连造成画面模糊、拉毛等现象, 均会导致整个存储磁带的信息无法恢复, 甚至报废。因此, 要注意防潮, 但也不能太干燥, 过于干燥容易使磁带老化变质, 还会产生静电, 使灰尘吸附。3.归档磁带的保管方法。光盘、磁带, 必须保存在没有强电磁场的环境中, 最好存放在具有防磁、防火、防盗等特点的抗磁性的柜或密集架内, 使保护环境中的杂散磁场强度低于1奥斯特, 珍贵的档案文件可放在金属盒内保存。

二、数字档案载体内容的安全保管

(一) 定期检查。光盘与磁带存储载体由于自身的制造材料和制造工艺的特性, 会因时间的推移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问题, 加上保管环境存在影响载体老化的因素, 因此, 定期对光盘和磁带这类存储载体及其读取设备进行检查是十分有必要的。检查及修复包括:磁带 (软磁盘) 外观检查、计算机磁带漏码/误差检查及受损磁带 (软磁盘) 修复。电子档案应每5年进行1次有效的安全检查, 如发现光盘损坏或出现问题应及时拷贝。磁带载体档案应每年按3%比例抽样读检, 抽样率不应低于10%,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恢复措施。

风电项目建设环境管理研究 篇9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 既可有效缓解能源危机, 也能减少空气污染, 是一种低碳、环保型能源。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到2020年, 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风力发电项目在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噪声、生活污水以及对生态的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 要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切实发挥出风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 风电项目建设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2.1 规划阶段

风电项目建设规划阶段的主要环境管理工作内容是开展风电项目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虽然风电项目建设大都会纳入到当地的发展规划中, 但这些规划多属于指导性规划, 是针对一定区域在规划水平年的风电装机容量和规模, 并不涉及具体的建设项目中, 因此就缺少了较为具体且全面的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分析, 对风电项目建设所在区域的环境影响防范措施缺乏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导致了部分风电项目在选址时没有很好的避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敏感区, 为生态环境保护埋下了隐患。

2.2 可研阶段

风电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开展风电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 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这一阶段也是从总体上对风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设计, 并编制出相应的可研报告。但, 从实际环评的可研情况来看, 风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可研报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项目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分析不够具体和明确, 例如, 对于风电项目所引起的水土保持等重点环节和内容要求不够明确, 仅依靠《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要求, 没有把可研报告与环评、水土保持措施等衔接起来, 弱化了环评在项目可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2.3 选址阶段

风电项目可研报告完成后, 在正式建设之前需要进行实地调研, 确定建设地点, 也是贯彻可研阶段成果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前期的规划和可研阶段工作不够细致, 导致了选址阶段在环境保护方面开展的不够深入, 例如在风电项目现场选址时没有把环境敏感区的特殊要求纳入进来, 加之, 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予以监督, 导致项目的设计单位更多的考虑的是风资源的利用和减少项目成本, 没有考虑敏感区的环境保护, 对于本可以通过围观调整保持一定距离即可避免的环境问题往往因选址不合理, 忽视了环境保护, 给后期环境管理增添难度。

2.4 建设、运行阶段

风电项目建设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监督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相关措施的落实和贯彻情况, 并做好专项验收。风电项目作为一项大型工程项目, 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一般都能满足项目施工建设与环境监理以及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同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监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主动监理行为较少, 大多是受到环保等部门专项验收时才被动采取相关监理措施, 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问题。

3 加强风电项目建设环境管理的建议

3.1 设计阶段环境管理

在编制风电项目建设规划时, 要严格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相关要求, 在报送规划报告前要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并事先要征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要把风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规划报告的一项重点内容, 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此外, 能源行业的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到项目设计中来, 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写, 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相关举措的制度设计, 把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风电项目环境管理中的投资费用纳入到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预算, 做到环境管理投入的专款专用。在具体的风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主体同步开展环保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设计, 要严格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建议, 并对照环评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等要求, 进行复核, 切实做好环境管理工作。

3.2 施工阶段环境管理

在风电项目施工阶段, 要重点做好该环节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具体来说, 需要施工建设单位及时委托有资质、信誉好的单位同步进行环境监理和水土保持监理工作, 环境监理要全程介入项目的施工, 从最初的建设选址开始, 施工图的设计以及施工建设的全过程。要严格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的相关方案及其批复意见及时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掌握施工项目对于周边区域的环境影响。风电项目的建设单位要把环境保护举措的落实情况、环境监测结果等主动向项目所在区域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在具体的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 如需要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进行变更的, 应当要编制出环保和水土保持的变更文件, 并报相关主管部门复核。

3.3 运营阶段环境管理

在风电项目建设运营阶段要严格环保执法监督, 建设单位首先要主动做好风电项目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各项规定的落实。此外, 环保监管部门要加大日常巡查力度, 发现有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 问题严重的要移交环保等执法部门。总之, 风电项目建设作为一项利民工程, 在做好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同时, 也要做好相关环境管理工作的落实, 尤其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摘要:本文在分析风电项目建设环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风电项目,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1]颜剑波, 张德见, 楚凯锋.关于加强陆上风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探讨[J].四川环境, 2015, 34 (2) :133-137.

化工企业环境管理新模式研究 篇10

1 化工企业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污染模式, 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 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在化工行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是非常必要的[3]。

1.1 化工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化工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由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定量评价指标应选取能较全面反映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有关清洁生产最终目标的指标, 量化评价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状况和水平;定性评价指标的采用应能较准确定性考核企业对有关政策法规的符合性及其清洁生产工作实施情况[4]。定量指标有原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四类;定性指标包括生产工艺与装备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5]。目前国内有硫酸行业[6]、磷、氮肥[7]、纯碱[8]、氯碱等20多个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反映了该指标在整个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各项指标的权重值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来确定。以氯碱化工为例:定量指标有综合能耗、新鲜水消耗量、废水量、一等品率、盐泥处理处置率等, 表1为氯碱行业清洁生产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及权重值。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 指标的评价基准值是衡量该项指标是否符合清洁生产基本要求的评价标准。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基准数据是根据当前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工艺、产品特征和管理水平, 分别给出指标Ⅰ级、Ⅱ级和Ⅲ级清洁生产水平的基准值[9], 判断企业指标评价等级, 从而得到相应的清洁生产分数, 用Si表示。权重用ki表示, 则企业清洁生产定量指标考核总分值为P1=∑ (Si·ki) 。

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定性指标评价体系及权重值要参照同行业的共同点, 根据企业工艺设备及环境管理的具体实际情况, 设定具体的工艺设备指标和环境管理指标, 根据组合权重值计算方法计算权重值。氯碱行业清洁生产定性指标评价体系及权重值参见《烧碱/聚氯乙烯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对于定性指标而言, 企业若达到了二级指标的要求, 则得到分数。企业清洁生产定量指标考核总分值为P2=∑Fi。

企业的清洁生产综合评价指数P则需按照定量和定性两类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 例如氯碱行业P=0.7P1+0.3P2。P值是介于1~100之间的数值, P值越大, 则该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程度越好。总的来说, 评价指标体系就是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实际达到值、评价基准值和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和评分, 综合考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状况和企业清洁生产程度, 以期促进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1.2 清洁生产措施

将企业评价指标如单位产品新鲜水消耗量、综合能耗、原辅材料消耗、水循利用率等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 确定出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物产生量大的环节。化工企业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物产生量大的环节与企业工艺设备、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直接相关。

(1) 工艺与设备

通过调查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生产工艺与装备水平, 在满足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基础上, 采用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清洁生产工艺、装备和制造技术。工信部发布的聚氯乙烯等17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中指出了目前要推广的新技术及应用示范技术。例如氯碱行业推行的离子膜法烧碱生产技术可以解决隔膜法烧碱石棉绒排放, 减低能耗, 提高烧碱产品的质量, 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氯碱厂使用后效益显著[10]。2013年我国烧碱行业实行安全准入[11]。新、改、扩、迁烧碱项目必须全部采用离子膜法生产工艺, 现有隔膜法烧碱生产装置 (资源综合利用方式除外) 于2016年1月1日起, 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后不再换发。

(2) 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包括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工艺凝结水回收应用及余热回收利用等。中国福田药业有限公司利用发酵废水处理制备沼气, 用于发电, 实现了废水处理的能源综合利用,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陕西金泰氯碱化工公司在烧碱装置区的盐水电解工序产生的蒸汽冷凝水通过地下管道回收到回收水集中池或送入其他工序当冷却水使用或通过滤液池送入白水池作为采卤用水的补充水[12]。氯气和氢气合成氯化氢是氯碱厂的重要生产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氯化氢合成余热利用技术即利用氯气和氢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中放出的大量热量在副产蒸汽氯化氢合成炉中在利用[13]。

2 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 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审核, 环境标志, 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许多焦点问题, 旨在指导企业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是一种自愿性行为, 企业取得ISO14000的认证是企业向外界展现自己实力的一种方法, 更是一种体现企业保护环境态度的行为[14]。

化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一个很大的阻碍就是思想问题[15], 企业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 传统的末端治理思想根深蒂固, 导致企业对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因此, 企业需要一种环境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对清洁生产知识的认知, 帮助企业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16]。清洁生产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手段、措施和途径, 是一种崭新的思想观念, ISO14000是具有清洁生产理念的现代管理制度, 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施可以推动企业清洁生产[17]。ISO14000强调环境管理一体化污染预防与持续改进,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通过诊断企业“不清洁”的因素, 达到实现源削减和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的目的[18]。因此, 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与清洁生产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后, 能增强企业环保意识, 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实现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4]。

3 结论

环境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旅游环境道德 ;旅游环境道德监督管理; 旅游管理人才

1.研究背景

1.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具有活力和生机的产业。

1.2旅游环境道德问题严峻

在我国旅游业取得飞速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旅游环境道德问题。如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使自然人文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冲击蚕食,历史文物古迹遭受破坏,旅游工程质量低劣,不健康的旅游环境道德充斥旅游市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道德缺失现象,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损害了广大旅游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甚至还有损于后代人正当的环境利益与真实的历史文化传承关系。旅游环境的道德缺失,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2.旅游环境道德监督管理人才问题

在世界发展进程中,人才是国家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重要推动力量。旅游环境道德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就是高效的监督管理模式,高效的监督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旅游环境道德监督管理专业人才来构建维护与优化。

2.1高层次旅游环境道德监督管理专业人才紧缺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我国旅游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开设旅游院系的或专业的高等院校(含专科),全国共计1097所,旅游专业在校生576217人。旅游高校中开设旅游本科教育的院校(含独立学院)已经多达500余所,开设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达150所,开设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有35所。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管理硕士、博士高层次教育在旅游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3.6%、3.19%。这样的比例凸显出我国旅游硕士、博士高层次教育比重不足,高层次人才培养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要的局面。

2.2高层次旅游环境道德监督管理专业人才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2.2.1教育概念的陈旧、教学方法的单一

目前,许多旅游管理高校闭门式教育,专业教学多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记录,课堂缺乏活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忽视了方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一些非常实用的课程,如:指导实践,酒店管理、景区管理等,仍然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2.2.2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旅游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同时实践教学也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测量。多数高校在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实训基地建设受阻已严重影响了实训课程的结业。与此同时,旅游企业普遍担心学校对学生的实践安排会影响企业服务质量和企业信誉,所以对学生实践持不欢迎态度。因为缺乏可靠的实训基地,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所以学生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和锻炼。相比与高职高专而言,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更显薄弱。高层次旅游环境道德监督管理专业人才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3.高层次旅游环境道德监督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为适应旅游市场对高层次旅游环境道德监督管理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改革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促进旅游教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1更新旅游教育观念,加强旅游实训基地建设

旅游教育观念是旅游教育中的精髓,也是旅游實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旅游人才资源优势,吸引社会企业资金以解决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改变传统旅游教学观念以加强实训意识提高对实训地位的重视程度,建立规范有效的教学实训基地。

3.2加强实训管理

完善的实训管理规章制度是实训项目顺利开展的保障。加强对实训教学的管理,优化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可使实训教学规范化,使实训教学的顺利运行得到保证,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校内实训不能再走形式,应依据教学计划及旅游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训计划和方案,根据实训计划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可编写实训指导教材以方便学生学习查阅,同时学校加强管理监督,保证实训计划高质量的实行。实训期间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实时监督检查学生的实训成果,保证实训目的可以顺利实现。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及所学的专业特点,帮助学生联系企业,使学生尽可能的在企业的不同岗位实行轮岗实训,积累不同岗位的工作经验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建设高质量的实训指导师资队伍

针对旅游高校的部分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训教学,自身没有实际的旅游岗位工作经历,所以高校应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技能,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理论实践双优的教师队伍;对于校外企业实训基地,担任学生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的老员工老师傅,加强其旅游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使老师傅们可以更高效的把自身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实训学生。

4.总结

在我国旅游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已成为旅游市场对旅游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但在涉及到实训能力培养方面,很多学校显示出无力感,学生的实训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高层次旅游环境道德监督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的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进入社会后根本无法适应旅游市场的要求,被旅游市场所淘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应得到高校的重视,与世界接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需要一个适应社会,符合时代发展步伐、迎合旅游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培养新模式。

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综述与评价 篇12

一、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综述

本文将从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必要性、定义与定位、目标等角度入手, 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 对各方观点进行比较。

1. 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原因

有关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必要性, 可以从许多国际机构出版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总结出来。认为环境管理会计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来自关注环境问题的利害相关者的压力不断增长。 (2) 环境相关成本的占企业总成本不断增加。 (3) 人们对现有会计实务缺陷的不断认同。

我国学者的观点大致相同, 但各有差异。郭晓梅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原因:社会经济动因使然;也是管理会计职能作用扩展的必然结果。李勐则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系统的作用, 认为有效的环境管理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充分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 降低风险, 并改善企业的财务业绩。肖海、丁景华认为, 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发展与实施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也有利于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2. 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与定位

上世纪90年代初, 美国环保局 (1995) 从管理会计的定义出发, 将EMA表述为:“为帮助组织决策而确认、收集和分析关于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的信息过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1998) 提出环境管理会计是透过发展和实行适当的环境会计系统来管理环境面以及经济面的表现。Stefan Schaltegger和Roger Burritt (2000) 在文章《环境管理会计的当前进展——环境管理会计的复杂框架》中将环境管理会计定义在狭义层面, 即仅包括有助于经理人员决策并对决策后果承担受托责任的环境导致的财务影响。日本环境省 (2005) 的定义:环境会计是数量化评估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一种体系, 为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 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关系, 并推动同时具有效果及效率的环保活动。

3. 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

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促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 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钟朝宏、干胜道指出环境管理会计是以双赢为目标, 即管理和改进组织的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 重视和实施环境战略能为企业带来财务上的利益, 赢得优势。黄宏斌 (2006) 将最终目标概括为引导企业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统一, 为实现企业经营可持续性发展而服务。对于二元化目标, 张亚连指出环境管理会计中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 其具体目标的实现可能相对容易些, 而最终目标的实现相比之下要困难得多。因此, 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又是近期目标, 而追求可持续经营目标, 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终期目标则只能是远期目标。

二、评价

通过上述的国内外对环境管理会计的文献整理, 可以看出, 环境管理会计研涉及的范围较为全面。对于一些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拓宽了研究的整体思路。而且都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也大致达成了共识。但国际上仍未就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总体框架体系形成共识。同时, 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较为滞后, 研究的切入点与研究路线尚未找到。

环境管理会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 把环境管理引入会计工作中, 其切入点在哪里?当前摆在我的面前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释, 那么, 以后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只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国外学者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其基本主题是以环境与会计关系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界定了一个较为宽泛的研究主题。我认为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 应当以我国社会经济背景作为切入点, 将环境会计学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理论原则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实结合, 先理清我国环境问题历史、现状及成因, 然后再考虑构建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架构。

参考文献

[1]干胜道, 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会计研究, 2004

[2]颉茂华, 王珉, 胡伟娟。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综述、评价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3]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简论[J].财会通讯, 2004

[4]肖序, 周志方.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研究的最新进展[J].会计研究, 2005

上一篇:制造行为下一篇: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