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目标研究(通用8篇)
环境会计目标研究 篇1
会计目标是指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中, 人们通过会计活动试图或期望实现的结果, 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及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 它是会计主体提供财务报告信息的目标。20世纪70年代以来, 有关学者开始研究文化与会计发展的关系, 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G.Hofstede和S.J.Gray于1980年提出的四种国家文化维度。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政府会计改革, 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及准则体系, 必须以政府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政府会计目标受会计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因素的影响, 而文化因素对政府会计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综合考虑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准确定位我国政府会计目标, 无疑能大大加快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
一、国内外政府会计目标研究述评
1. 国外政府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 之后随着对会计目标研究的不断深入, 会计目标的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一般认为会计目标主要分为两大学派:一是“受托责任观”, 二是“决策有用观”。而西方国家所讲的政府会计目标, 是指会计信息目标或财务报告目标, 其内涵有三:一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二是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三是提供这些会计信息干什么。随着新公共管理 (NPM) 运动的兴起, 政府的管理活动从传统的行政“旧管理”发展成商业化的“新管理”, 强调政府应当承担起主要由成果和产出衡量的财政绩效的受托责任。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政府会计信息, 以实现新公共管理的目标, 必然要对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进行改革, 而会计目标作为政府会计的核心内容, 对政府会计改革起着指引的作用。综合国外对政府会计目标的研究成果, 政府会计目标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英美模式, 二是德法模式。同时, 国际会计组织也对政府会计目标进行了阐述, 具体内容见右表。
2.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
(1) 政府会计法规对政府会计目标的规定。
我国并无政府会计一说, 为方便论述, 本文中的政府会计等同于预算会计。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仅是对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确认、记录和报告, 尚未充分发挥政府会计的作用。虽未在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中明确提到政府会计目标一词, 但我们仍能从这些制度中看到会计目标的一些规定。如《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总预算会计信息应符合预算法的要求, 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以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要求”。《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满足上级主管部门了解财务收支情况的需要, 满足单位内部加强管理的需要”。
(2) 学术界对政府会计目标的研究。
虽然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要远远落后于企业会计改革, 但是学术界对政府会计目标的探讨, 仍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学者所提及的政府会计目标与西方国家所指的政府会计目标即财务报告目标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西方国家及组织所指的政府会计目标, 就是财务报告目标, 也即对外财务报告目标。我国将政府会计目标与对外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来, 从会计职能的分类来看,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内涵要比西方国家所涵盖的范围要大。②西方国家及国际会计组织把政府会计目标作为构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并在其中得以反映。而我国由于政府会计改革的滞后性, 使得至今仍未明确政府会计目标, 并直接对政府会计改革产生影响。③如果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对政府会计目标进行分类, 则我国学者所探讨的政府会计目标总体上是侧重于“决策有用观”的, 也即把政府会计信息是否合规、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作为其目标的首选, 而解除政府的受托责任则是其最高目标或远期目标。④从文化环境与政府会计目标的关系来看, 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文化和教育环境会影响政府会计目标的确立, 但仅限于泛泛而谈, 未有更深入的探讨。
二、文化环境对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影响
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有着重大影响, 而文化环境作为会计环境的一部分, 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影响同样适用于政府会计目标。
1.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主张“天人合一”、“和为贵”、“以人为本”。张岱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 提出了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的文化精神。在儒家思想体系中, 既存在着以求“善”为宗旨的伦理型文化, 又存在着以求治为宗旨的政治型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在崇尚伦理道德的同时, 重视政府的价值取向, 强调统一, 推崇中央集权。因此, 我国的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团结、合作,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 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二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政放权的改革, 但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讲, 我国显然是典型的权距较大的国家。三是对不明朗因素反映较清晰。人们希望社会机构能够维系社会遵循的一般规律。四是偏好中庸之道, 注重通过温和的方式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2. 我国传统文化与政府会计目标的关系。
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会计准则制定及执行存在巨大差异。S.J.Gray于1988年首次提出了连接文化和会计的架构, 即影响一国财务报告实务的四个“会计价值观的维度”, 包括职业主义和法律控制、统一性和灵活性、稳健主义和激进主义、保密性和透明度。套用S.J.Gray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连接文化和会计的架构, 我国传统文化对政府会计目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职业主义和法律控制:
政府会计目标的制定权属问题。政府会计必须服务于整个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 作为一个权距较大的国家, 由相关政府部门 (如财政部) 统一规定政府会计目标、明确对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 就可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事实也表明, 我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发展相对落后, 像英语文化国家那样依赖会计职业团体发布的准则 (制度) 来规定政府会计目标是不现实的。
(2) 统一性和灵活性:
政府会计目标的发布形式问题。政府会计目标是会计主体提供财务报告信息的目标或目的。我国会计准则 (制度) 一直以来都是以国家统一发布的形式出现, 而预算会计制度作为核算国家政府及其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会计规范, 也体现了统一的原则, 即会计实务要遵循国家统一规定的预算会计目标。
(3) 稳健主义和激进主义:
政府会计目标的改革问题。目前对于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内容尚存在争论, 而会计目标的确定直接影响到会计主体对会计计量方法、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 从而影响到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提供等。从目前我国预算会计的目的来看, 其仅是服从于国家预算管理的需要, 因此, 在会计核算上实行“稳健主义”, 鲜有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与此同时, 在会计确认基础上采用收付实现制不利于发现财政风险, 无法保证国家财政安全, 难以体现“稳健主义”的精神。
(4) 保密性和透明度:
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不管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 其根本目的是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满足有关利益各方的需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 使用者的数量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信息资料的使用者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 而社会公众等其他信息使用者尚待培育。基于以上分析, 我国预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全面性和透明度方面存在缺陷, 如缺乏对政府的隐性债务等的披露。因此, 在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 只有准确定位政府会计目标, 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的履职情况, 才能提供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
三、结语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对会计行为必然产生深刻影响, 而不同的会计模式根植于不同的会计环境。会计目标是会计实务和理论的逻辑起点, 政府及其机构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活动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 在定位政府会计目标时, 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重视会计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才能为目标的准确定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小悦, 陈璇.政府会计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会计研究, 2005;11
[2].路军伟.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6;6
[3].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 2004;9
[4].王晨明.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目标刍议.中国农业会计, 2007;10
[5].陈穗红, 石英华.我国政府会计目标选择.财政研究, 2007;7
[6].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会计研究, 2005;1
会计目标研究的文献综述 篇2
一、国外会计目标相关文献的回顾
(一)财务报告目标概念的提出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中,财务报告目标起到了逻辑起点的作用。理论界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Deuine(1960)认为,企业在构造一种服务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目的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或目标是会改变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或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
在对财务报告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之后,理论界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受托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折中学派。
(二)受托责任学派
受托责任学派的思想早在会计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学派则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时,它的发展与现代产权理论和公司制的发展休戚相关。按照产权理论,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同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有权对资源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和法律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权力、责任和利益,这样,在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受托责任关系。而在公司制下,资源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十分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经管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受托经管责任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责任学派。
Chen(1975)研究了受托责任的本质、发展历史及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1.受托责任的概念起源于财产权利——所有权和使用权,使用权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所有者将使用权交付给代理人的时候,代理人便负有受托代理责任。2.在明确了受托责任的起源后,Chen进一步研究了两种不同的受托责任,即社会财富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3.在中世纪时期,受托责任带有浓厚的封建庄园色彩,受托责任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形式。4.受托责任的概念随着主流社会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在商业社会中有两种主流的社会理念:古典型和管理型,分别代表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应的,受托责任也有古典和管理两种形式。5.对于古典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管理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其中包括了股东财富最大化。6.财务报告是管理者基于其受托责任的基础上出具的,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财务报告应有利于投资者评价管理者的业绩。7.管理者的业绩应该从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两方面进行评价,而社会利益方面长久以来受到财务方面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对管理者在增加社会财富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Gjesdal(1981)研究了在会计目标的确定上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异同。Gjesdal首先对会计目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提出了研究目的,即系统地研究受托责任观下对信息的需求、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关系,然后,作者建立了一个通用的代理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分析的主要结论有:1.在各个分散的组织中普遍存在对基于受托责任编制的财务报告的需求,需求产生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的报告对预测未来有用。这样,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就处于同一个概念框架之下。2.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标准并不一样,因此,将两者区分为两种会计目标是有必要的。3.分析结果支持Ijiri的说法,即基于受托责任下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有用的。
总的来说,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会计目标是以恰当的方法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2.强调会计人员的中立性,会计人员以客观的立场反映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行为不受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只接受会计准则的指导。3.强调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三)决策有用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信息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FASB,1978)贯彻的是决策有用的思想。公告指出,在一个经济社会里,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是提供企业决策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去确定这些决策应当是什么。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要求它提供公正的、不偏不倚的信息。公告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确定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财务报告对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它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提供有用信息;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其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即估量现金流量前景的信息;3.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信息,诸如有助于估量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能力的信息。
(四)折中学派
在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比较中,有的学者力图在二者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笔者将其视为折中学派。
Anthony(1983)认为在现时世界复杂的环境中,决策有用观不(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是一个合适的会计目标的标准。提供对各种投资者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一定会导致财富的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在使用者的需求与管理层的控制需求两方面作出权衡,以达到财富增加的目的。
(五)对公告效用的研究
美国概念公告第一号的颁布对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确定起到了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对于公告的效应,学者们也做了专门的研究。
Dopuch(1980)先对FASB1978年颁布的第一号概念公告的内容作了一个回顾,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目标与环境的关系、所提供信息的特征与局限性、潜在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外部财务报告的一般作用。继而挑选了三个有争议的会计问题进行分析,以检验财务报告目标在处理具体会计事项中的作用。这三个会计问题是:递延贷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勘探成本的计量、资产和负债现值的披露。检验结果表明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公告并没有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我国学者对会计目标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目标的讨论也涉及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两个方面。但从最近的文献看来,学者们倾向于结合中国的经济环境,将受托经管责任作为我国的会计目标。
葛家澍、刘峰(2003)对我国目前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即向资源委托人报告所委托资源的保管与经营情况。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作为财务报告目标只是一个总体目标。具体到受托责任的评价上,委托人对管理当局经营业绩将是最关注的。因此,提供有关经营业绩的计量及其结果的信息将构成这一目标下的主要内容。此外,企业经济资源的保管情况也是委托人所关注的,所以,关于企业经济资源的状况及其变动信息,也是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信息。
《会计目标》课题组(2005)从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资金来源、证券市场三个方面对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对我国会计目标进行定位。表述为三个层次:一是会计应该提供有助于各类会计需求者进行各种决策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管理型投资人、职业投资人、企业经营者、贷款人、政府、公众等;二是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目前企业应主要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来看,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各类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三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可以适当提供对职业投资者投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梁爽(2005)在剖析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几大环境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具体影响后指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根据我国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银行和管理型投资人占所有法人企业投资者总数的绝大部分比例,证券市场的职业投资者比例较小,我国处于显性状态的投资人环境是管理型投资人,因而,应将会计目标主要定位在“提供经管责任信息”上。
环境会计目标研究 篇3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设环境
会计法律制度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中产生, 并发挥相应的作用。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环境主要表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三大基本环境。
1.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84年10月20日,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 并且指出,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越来越多的经济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为了使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民经济的总体要求, 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必须通过计划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必要的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四大报告突破了视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产物的传统观念, 表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最终确立起来。
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运行的重要保证。1997年9月12日召开的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所提出的依法治国的理念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 在法律制度方面不断得到落实和完善, 特别是这一经济制度不断在《宪法》中得到体现。
1993年3月15日,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肯定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明确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9年修正后的《宪法》, 再次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 也承认其他分配方式的合法性, 明确“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至此, 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市场法规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构成我国会计法律制度运行的基本经济环境。
2. 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
1990年12月19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开始出现。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逐渐趋于完善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政府对资本市场建立和发展的总体态度, 是采取不直接干预方式, 让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所需资金, 另一方面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资本市场的建立导向上, 主要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出发, 通过建立市场导向而非银行主导的资本市场,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市场导向十分明确。企业发展资金的供给主体也由财政与银行向资本市场转移, 资本市场在企业资金筹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与银行之间并不存在因投资控股而形成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具有较为典型的英美模式资本市场特征。从建立和完善过程来看, 我国资本市场也主要是借鉴普通法系国家特别是美国资本市场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将在股票市场发行上市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解困的重要途径, 形成了上市公司国有股占绝大多数的局面。同时我国也认识到这种局面对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不利, 因此采取国有股减持的方式减少国有股的比重, 从而优化资本市场结构。2005年5月, 我国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 核心是通过调整存量资产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形成投资者共同的利益取向, 构建具有共同取向的利益关系, 奠定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资本市场建立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更多是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英美模式资本市场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运行的另一重大经济环境。
3.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
在法律制度的建设方面, 我国法律与大陆法系国家更为相似。
首先, 在立法上我国立法机构具有法律上的绝对权威。《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拥有“制定、修改和补充宪法和法律并解释和监督其实施的权力”,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在不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 “规定行政措施, 制定行政法规, 发布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其次, 在法律执法和司法上我国只能以成文法为根据, 没有“遵循先例”原则。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历史不长, 法律规范零散且不系统, 法典式的法律规范更是缺乏, 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开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就是指法的适用机关及其官员适用法律时, 必须以一定的法律事实作为适用法律的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指法的适用机关及其官员在适用法律时, 只能以法律作为准则, 以法律作为处理案件等法律事务的唯一尺度或标准 (葛洪义, 2003)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排除了司法过程中以判例和政策以及公平、正义原则作为开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作为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其他行政机关也必须在成文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执法活动。
最后, 在法律的解释上我国严格限制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活动。法律并不针对具体事物、人物和场合, 具有概括抽象的特征, 具体案件的审判却是法律在具体事物、人物和场合中的应用, 因此司法过程中不可能省去“解释说明”法律文字具体意思的过程。但是, 这种法律解释说明的权力与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一样, 在我国受到严格的限制。司法机关在理论上必须尊重立法机构, 围绕法律文字、立足于法律概念进行“解释说明”, 直至最后判决。从成文法编纂的思想以及对待成文法的态度上, 我国具有明显的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制度特征。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必须在这一法律体系特征大环境下进行,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法律制度环境。
二、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定位
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特别是美国资本市场的经济制度环境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环境, 正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条件下, 协调两大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我国会计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这一基本矛盾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建设, 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会计法律制度能够有效保护产权。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审视,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遵循两大基本制度变迁:一是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变换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二是变人治为法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沿着这两大制度变迁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会计法律制度应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为产权的计量和界定提供基础性支持。
会计的职能是“对产权的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映与控制”, 会计的本质是“一项对产权经济具有基础性控制功能与社会性意义的管理活动”。会计法律制度为产权的界定提供了方法上的前提条件, 在明确和保护产权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首先, 会计法律制度通过规范会计记录的方式, 可以界定和明确初始产权的范围和数量;其次, 会计法律制度通过规范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方式, 可以界定和明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产权范围和数量。因此, 会计法律制度为其他法律制度对产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出发, 会计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应是从基础层面构建、完善界定和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
2. 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要求会计法律制度能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筹资的方式、交易的种类以及资本市场总体规模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无论是制度规范还是市场规模和市值成长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上市公司国有股占比过大导致股份过于集中, 但个人持股高度分散, 并且随着国有股减持、股权分置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可以预见股权分散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投资者的利益能否充分得到保护是我国资本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 如何运用会计法律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是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市场主导型资本市场经济制度环境形成的客观要求。
3.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特征要求会计法律制度完整、系统。
大陆法系国家力图建立“系统、清晰、逻辑严密”的法典, 建立概念化的法学架构, 并使这种架构能够体现法律对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涵盖力, 从而为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虽然这一理念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但它仍然是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这一理念表现在法律规范上, 形成了法律结构系统化、条文抽象化、方法科学化以及概念主义等特征, 只有这样的法律制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社会现象较强的涵盖力。但是, 由于我国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法律制度的历史较短、立法技术不够成熟, 同时也由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仍然较为零散甚至存在一定的冲突之处, 无法在司法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 我国必须立足于大陆法系法律制度这一现实法律环境, 在立法技术上进行突破, 建立系统、完整的会计法律制度, 以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需要。
4. 普通法系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会计执业准则应能与大陆法系特征的会计法律有机配合。
实证研究显示, 不同资本市场和资本结构条件下, 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需求和法律实施效率的确存在明显的差异。La Porta、Vishny等 (1998) 的研究表明,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下的英国和美国在法律制度的效率、法律规则和会计准则方面明显优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下的德国和日本。
作为典型普通法系国家的英国和美国, 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由民间机构进行, 它并不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以判例法为基础、以衡平原则为补充”的具体司法过程, 为技术性的会计执业准则在司法中的运用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会计执业准则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实施, 在法律渊源理论中虽然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但由于会计执业准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地位相对较低及会计执业准则在司法上缺乏可操作性等, 会计执业准则理论上的法律地位在司法实践中却难以落实, 在具有大陆法系特征的我国法律制度中缺乏应有的地位。这是我国会计执业准则比普通法系国家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执业准则更为尴尬的境况。
因此,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从法律的可操作性角度出发, 建立我国会计执业准则体系, 或者加强准则的研究和解释, 以使其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可操作性, 否则会计执业准则的法律地位不可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葛洪义.法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2].郭道扬.论两大法系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会计研究, 2002;8
[3].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会计研究, 2004;2
[4].江春, 许立成.法与金融学的文献综述.经济学动态, 2005;4
环境会计目标研究 篇4
1 有关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几种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目前, 中外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有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1.1 以会计假设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会计假设最早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A.佩顿于192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提出, 直到50年代末才引起美国会计界的高度重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直接论证的现象, 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会计假设是进行演绎的先决条件。
以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观点主要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计假设是前提条件, 不是推理的逻辑起点。会计假设本身是发展变化的, 其发展变化除了受会计环境变化的影响外, 还受会计本质、会计目标的制约。因此, 会计假设只能是论证会计理论的基石, 将它作为逻辑论证的起点, 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1.2 以会计本质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会计研究首先要解决会计的本质问题, 会计理论首先要回答会计是什么的问题, 即会计的本质, 这是对会计的根本认识。
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然而把会计本质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则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 从逻辑学角度看, 会计本质是不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 逻辑起点是由抽象到具体的出发点, 这里的抽象是思维中的抽象, 具体是思维中的具体。思维中的具体揭示了客观事物深层次的本质, 思维的具体结果只能是末尾, 不能作为逻辑的起点。会计本质是揭示会计深层次的规律, 但不能成为逻辑起点。其次,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 会计本质属于纯理性的范畴, 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易使会计理论脱离实际, 使其失去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密切联系;再次, 科学和完整的会计理论结构应该是结构严密, 各组成要素相互连贯, 浑然一体的。在这个结构中, 要求具备一个具有一定内聚力和向心力的逻辑起点, 而把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则易造成会计理论内部结构的离散与脱节。
事实上, 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的核心, 是理论反映的内在必然联系, 对会计本质的研究, 应贯穿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始终, 揭示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正因为会计理论是会计本质的反映, 因而各组成要素应充分体现其反映的本质, 并由这些要素推导出会计的全部命题。
1.3 以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的总和, 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 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 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
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无处不在, 每个系统都要受到更大系统的制约。对每个系统而言, 由于处在其他系统的包围之中, 就形成了系统的环境。会计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 应把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会计系统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去。然而, 把会计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去, 并不意味着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为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对研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研究会计离不开会计环境, 但是, 会计环境并不是会计本身, 它并不是构成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
1.4 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以目标作为研究起点, 用于指导所有项目的研究, 并作为整个概念结构的基础。笔者赞同这种观点。
2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会计目标应该成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其理由如下:
2.1 从逻辑的角度看, 会计目标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
首先, 会计目标的确定并不是主观臆造的, 它反映了会计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必然联系。会计目标的提出, 反映了会计本质, 并促进会计本质和职能的发展。其次, 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决定和制约着会计假设、会计概念和会计准则。会计假设在于对会计系统的外部环境作出判断, 但外部环境要通过会计目标作用于会计系统, 同时会计系统又通过会计目标去适应外部环境, 即会计目标制约着会计假设。会计准则是人们为了保证会计目标实现而制定的用来指导和制约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因此,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直接存在物, 任何脱离会计目标而建立的会计理论结构及其要素都是科学的。再次, 会计目标必须通过外部环境予以规定和说明, 是会计发展的历史起点。最后, 会计目标包含了会计活动的“基因”, 是会计活动中一切矛盾的“焦点”, 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导向机制, 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2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目标对于系统
是至关重要的, 按一定目标运行是一切系统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对会计系统来说, 目标表明人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系统, 目标是人工系统存在的前提, 是决定系统其他要素的基础。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系统应使用的方法和程序, 是引导和制约会计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尤其在缺乏明确可供遵循的会计准则时, 会计目标就成为会计行为的判别标准。同时, 会计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 会计目标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总之, 目标对于系统的重要性决定了以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的客观必然性, 以此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稳定的和有序的系统。
2.3 从会计理论的性质看, 由于会计理
论与会计实践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要求会计理论必须密切联系会计实践。由于会计目标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 它是会计环境的需要和会计系统内在本质的统一, 而会计目标合理与否, 又会时刻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 能增强会计理论对会计实践的解释和指导功能, 使会计理论日趋完善。总之, 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比较科学的。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以此为基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如下:会计目标一会计假设一会计基本概念一会计准则。会计目标直接与社会经济环境相联, 决定和影响会计系统的其他要素。在会计目标的指导下, 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的推理基础, 根据会计目标的要求, 对客观经济环境作出合理推断。会计假设作为前提条件, 支撑起会计理论结构。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 根据对会计实务准则的建立, 会计准则直接指导会计实务。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结构的作用表现为理论结构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 并随着环境的变革而变革;会计理论结构对会计环境的反作用, 则表现在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与解释, 不断改善环境状况。
摘要:会计理论结构本身是个逻辑系统, 构建会计理论结构首先要涉及到逻辑起点的选择问题。目前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主要观点有四种, 但从逻辑学会计学角度看会计目标应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环境会计目标研究 篇5
1 企业会计核算目标
其实, 企业会计核算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企业经营的目标, 因此, 只要对企业经营目标进行有效地分析, 就能充分了解企业会计核算目标, 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企业经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1 企业经营的根本性目标——资本的税后利润 (Rc)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企业来说, 基本上全部是由资金所有者来投入建设的, 投资者通过投资的形式来实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自身资金的增值, 所以, 企业纳税之后的利润就成为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企业都是由私人投资而进行建设的, 纳税之后的利润都归私人所有, 这也正是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企业来说, 所有的收入和资料都是共同拥有的, 如果缺少相应的生产资料, 公有资料也就是公用的资本, 所以, 税后的利润也是公有利润。
1.2 企业经营的前提性目标——职工的薪金收入 (Ri)
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 在经营的过程中物质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另外还包括人员的投入, 因此, 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断引进人力。但是, 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为了赚取相应的酬劳, 企业在经营时, 一定要在扣除相应的物质消耗之后, 还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付员工的工资, 使员工保持一定的薪金收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员工的薪金收入属于企业的收入成本, 也就是说, 企业的收入在剔除成本之后, 一定要有足够的收入为员工支付工资。另外, 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过程中, 员工的薪金收入都是按劳分配的, 但是在本质上也属于企业的收入成本。其实, 不管是成本还是员工的按劳分配, 薪金收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是一定要存在的, 所以, 将其当作企业经营的前提性目标是非常必要的[2]。
1.3 企业经营的社会性目标——国家的税收收入 (Rs)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 纳税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是为了弥补企业经营中所消耗的社会成本, 第二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 企业经营中成本的支出不仅包括自身需求的支出, 也包括社会性的支出, 而社会性支出的主要方式就是纳税。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 企业占据着主体地位, 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 一定要通过纳税的形式来确保社会的经济稳定, 给予相应的支持。在我国纳税法律的基础上, 要求企业一定要按照相应的纳税制度来进行纳税, 尤其是企业中的非所得性企业税, 它没有将企业经营的根本效益当作依据, 因此, 一定要通过纳税来实现社会的经济效益, 从而转化成为企业经营的社会性目标。
2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2.1 企业税后利润会计核算体系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税后利润会计核算体系的利益主体是资本所有者, 最终的收入是税收利润, 而综合成本主要包括物质消耗、员工的收入以及税收。假设将企业经营的效益用W来表示, 综合成本用Ct来表示, 而Ct=C+Ri+Rs, 那么Rc=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 也就是W-Ct。通常情况下,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经济效益W和综合成本Ct都会随着产企业的生产产量、规模以及要素等变化而不断变化, 而税收利润会计核算就是要在这种情况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Rc的变化, 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税收利润的最大化。其实, 税后利润会计核算体系的服务主体是资本所有者, 而对于劳动者和国家的效益, 它只是被动地服务, 这实际上是一种现代会计核算体系。
2.2 企业薪金会计核算体系
对于企业的薪金会计核算体系来说, 主要是将企业中的员工当作重要的利益主体, 将薪金收入当作最终的收入, 将物质消耗 (C) 、税后利润以及国家税收等当作综合的成本。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过程之后, 缴纳完税费, 获取到利益, 并且实现员工薪金收入的最大化, 总体来说, 也就是W- (C+Rs+Rc) 的最大化。针对这种情况, 实际是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尽量减少物质消耗, 而且缴纳的税收、获取的成本等也要相应地减少, 从而获得足够的薪金收入。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由人员控制而出现企业少缴纳税收又少获取利润的情况, 这是企业的一种内部控制手段。虽然说利用这种手段会影响企业利益相关人员的经济效益, 但是, 这也是提升企业员工地位的一种方式, 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进步。所以, 企业应积极适应这种情况, 进行薪金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 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企业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对于企业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而言, 主要是将国家或者是政府来当作重要的利益主体, 将税收收入当作最终的收入, 将物质消耗 (C) 、员工的收入以及税后所得等当作综合的成本。虽然企业税后核算的过程比较繁琐, 但是, 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的税收, 也就是实现W- (C+Ri+Rc) 。在企业的税后会计核算中, 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实际的物质消耗, 积极实现员工税后的利润分配, 从而形成纳税收入。目前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充分地体现税收会计, 但是一般情况下, 税收会计和资本所得的会计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这主要取决于资本持有者和国家、政府对利益的追求。在可以分配的前提下, 税收和税后利润两者是以竞争形式存在的, 体现了社会利益和资本持有者之间的关系, 两者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3]。但是, 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矛盾, 税收和税后利润都可以随着税利之和的增大而增大。因此, 目前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主要制度是以利润核算为主、税收核算为辅。
3 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中的会计管理制度来说, 主要包括企业的会计人员、档案以及核算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其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因此, 一定要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对会计岗位进行准确的划分, 实施岗位责任制, 主要是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职位进行划分, 并且要明确每个职位的具体职责, 从而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第二, 对会计人员进行良好的管理。在管理企业会计人员时, 主要是分析会计核算和会计部门管理的任职资格, 对相应的人才进行招聘、培训, 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三, 做好会计的交接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会计方面的知识交接和会计相关资料的交接。第四, 对会计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会计档案实际上就是会计工作的相关资料, 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整理和收藏, 便于企业后续工作的使用。第五, 实现会计的电算化, 其中主要包括选择软件、管理密码以及维护系统等。第六, 认真制定企业会计工作的处理流程。
3.2 创建规范性的会计政策
所谓的会计政策, 指的是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所要遵守的原则以及企业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一直以来,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存在注重会计科目, 忽视会计政策的情况, 这对企业中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不利。如果企业中缺少规范的会计政策, 那么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对比性, 也就不具备科学合理的核算依据。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 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或者是管理比较严格的公司都会创建规范的会计政策, 因为每个公司的规模和开展的业务都不同, 所以对会计政策的要求也不尽相同[4]。通常情况下, 会计政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 基本形式的会计政策, 其中主要包括会计工作遵循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报表的基础以及会计期间等;第二, 具体的会计政策, 主要包括会计的要素、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确认会计工作的依据等。
3.3 加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力度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要想充分发挥会计的重要作用,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完善企业的管理, 一定要认识到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性, 使两者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到极致。但是, 通过我们对目前的企业进行分析, 发现成本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缺少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会计核算方法不正确等, 而管理会计的应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无法深入发挥作用。所以, 一定要加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力度, 提高两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地位, 使两者结合在一起, 实现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 从而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 我国企业的财政制度一直在不断地变化, 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都是在企业会计核算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需求, 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因此, 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引起重视, 确保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良好建构。
摘要: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目标来说, 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会产生相应的区别。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的经营要以政府、企业相关利益人员以及投资人员的利益为主, 通过对三方的利益进行认真思考, 从而构建良好的会计核算体系。本文对会计核算目标和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希望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会计核算目标,会计核算体系,建构措施
参考文献
[1]丁晓燕.构建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核算体系[J].特区经济, 2011 (05) .
[2]王景朋.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当代经济, 2011 (10) .
[3]张红琴.关于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2) .
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定位研究 篇6
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基本含义是, 事业单位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向政府反映事业单位的财政信息。还要向其他的使用者提供更加广泛的信息, 这是经济方面的义务。有史以来, 会计准则都是将事业单位会计划分为预算会计的一种。直到改革开放之后, 为事业单位会计单独制定了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事业单位会计分离出来, 将其设置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 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
二、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之前需要正确地设定会计目标
(一) 事业单位设定会计目标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会计部门需要在设定目标之前, 综合分析事业单位内部因素和环境等因素。这样做有利于避免事业单位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问题。会计部门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1) 政治方面的因素。在制定计划前, 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在经济财政方面的政策规定 (1) 。所设定的目标一定要适应管理的改革需要。我国实行的国库的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等多项改革, 多多少少冲击着之前的会计目标制定准则。所以, 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立足在公共财政服务上, 对于这类型的改革和变化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制定出一个满足国家经济管理政策的会计目标。 (2) 会计部门还要时刻关注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 是否有社会生产职能或者国家管理职能。不要只是单纯的以营利为目的, 还需要直接性的、间接性的服务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会计目标的设定需要坚持保留原本的系统性, 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的、正确的、符合国家政策的会计信息。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会计目标的设定还需要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因素, 财政支出费用尽量能够让同级的财政来做保障, 使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之后往经营业务多元化和经济来源多渠道方向发展, 所以事业单位设定的会计目标需要多样化。会计目标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法律方面的因素, 会计目标想要顺利地实现就需要符合法律的要求, 会计目标的设定如果违法是会被禁止和取消的。
(二) 事业单位设定会计目标的单位内部影响因素
在事业单位目标设定的过程中, 还要考虑到单位内部的影响因素。大部分的单位在设定会计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 会计目标就算做到了符合法律规定、也做到了符合使用者的要求, 但也很难顺利实现。还有一部分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机制很不健全, 内部管理漏洞百出 (2) 。对资产的管理不合理, 管理力度薄弱。从而导致会计目标的设定不科学。最后导致在投入实践的时候发生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所以, 需要在根本上把隐患排除掉, 以便于会计的目标顺利实现。
(三) 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
1. 财务报告需要体现使用者的经济管理责任, 在会计目标中要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事业单位的规模及发展情况、开支计划、社会活动和经济预算等, 还需要事业单位向出资人提供资产变动的相关资料, 会计部门要根据这些收集的信息加以分析。会计目标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整体业绩,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
2. 信息使用者要利用会计部门的财务报告来评价本年度的经济成果。事业单位还需要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收支信息, 标出出现差额的原因, 还要将资金的流转情况表达出来, 使资金的整个周转过程清楚了然。可以利用财务报告来评价业务活动的效果, 并且能准确地总结和评价本年度的业务成果, 为下年度的财务决策奠定基础。
3. 财务部门还要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未来事业单位发展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再未雨绸缪地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合理科学的措施。所以, 在财务报告上要附有财务信息的注解, 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去理解, 并且毫无偏差地使用。
三、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
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都可以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取得法人资格, 确立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性质接近于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会计, 但也存在很多的不同 (3) 。我国正在不断地分析和判断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 以便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事业单位一般被理解成不具有国家事务管理职能和物质产品生产, 主要以各种劳务的形式和各种类的精神产品来向社会提供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的单位。
事业单位从经济成分上来看分为中外合办、公办、民办等。事业单位会计的使用范围, 应该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完善。我国近期事业单位的发展表现为, 有些单位具有比较强的公益性、社会性。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由国家财政直接供应, 这类型的事业单位主要以社会效益为目标。这些事业单位需要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 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具有比较强的开发性、营业性, 坚持以盈利为目的。这类型的事业单位按企业进行登记注册, 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当然, 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事业性质是稳定不变的, 非营利性质也是始终不变的。在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上, 要充分地考虑到民办和公办的不同点。
事业单位会计是属于预算会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不能完全分割开来。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 事业单位会计对会计目标的定位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清楚的表达, 主要体现出一种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相结合的观点。在目前尚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国有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股权结构欠妥, 国家股所占的比例大, 资本市场的发育还不够成熟等等因素, 导致会计目标定位还是应该停留在以受托责任观为主的层面上。因为这样可以确保国有资产的持续保值或者是不断升值, 充分满足国家等财产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需求。另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信息使用者的范围不断扩大, 信息需求结构也跟着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地更新变化。
所以, 在做好市场定位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来潜在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还有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在会计目标定位的过程中要兼顾决策有用观。新准则规定, 会计目标的定位需要坚持“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兼顾决策有用观”模式执行 (4) 。这样的定位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可以真实地、公允地反映单位日常的经济情况, 同时也是符合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要求。
四、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一定要做到符合法律的规定, 这是前提条件。解决好会计目标设定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 是会计目标正确的、科学定位的保障。不管事业单位的性质是中外合办、公办还是民办, 都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来潜在的信息使用者, 这是基础条件。会计目标正确的定位就需要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 清楚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类型和需要结构, 还要在会计目标定位的过程中, 坚持兼顾决策的原则。
注释
1汪太玲.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弊端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0) , 第514-519页.
2张月明.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6) , 第674-678页.
3窦淑娟.新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研究[J].企业研究, 2011, (14) , 第201-205页.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选择研究 篇7
(一)受托责任学派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看,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受托责任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会计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强调对委托方的忠实性;受托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产权必须如实反映、不偏不倚并可以验证,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因此更加强调可靠性;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采用历史成本;为了客观、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会计信息应尽可能精确。
(二)决策有用学派
随着资本市场日渐发达,投资者进行投资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传统的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和确定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和不确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供总是要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以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决策有用观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着眼点在于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无论信息的主观程度如何,信息量是多多益善;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并存择优,还倡导物价变动会计模式;不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精确性。
(三)两大学派观点比较
(1)财务目标定位。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是相信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的财务信息。由于该学派特别关注资本市场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因此这里的信息使用者应该包括所有现在的和潜在的资本市场参与者,即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受托责任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该学派注重的是会计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作用,所以从逻辑上分析,该学派所认定的主要信息使用者应当是委托者和受托者两大类,且这两大类信息使用者处于平等地位。(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决策有用学派认为,相关性是与决策相关的特征,是居于第一位的信息质量特征,而信息相关的关键在于其预测价值。各类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相关会计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的有利现金流动能力的信息。受托责任学派则更强调可靠性,并把可靠性放在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位。会计只有提供客观、真实且可验证的信息,才能有效协调代理双方的利益关系。(3)会计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决策有用学派在时间上是着眼于未来的,它从决策有用的思想出发,将财务会计要素的重要特性描述为“未来的经济利益”,对未来经济利益进行计量的最理想的基础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而受托责任学派主张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模式,认为历史成本是过去实际交易的价格数额,是交易双方经过正常的交易活动合理判断后客观确定的,反映了企业的客观经济事项,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能够有效地把受托者的经济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交代清楚。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缺陷,才能更合理选择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的局限性体现在:受托责任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整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局面;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观强调客观兴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历史成本模式由其自身的优势,但会计作为一门服务性的学科,应随时注意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忽视市场的变化,只能使会计这门学科墨守成规,弱化其服务功能;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观很少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体现在:只有在资本市场发达的情况下,决策有用观可以使会计信息和信息使用者紧密相联,并能促进会计理论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及密切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但考察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在企业资本筹集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并非完全以资本市场为导向,而众多的潜在投资者也仅仅是通过会计信息来初步了解一下上市公司而已,远远谈不上决策。
二、财务会计目标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目标取决于相关的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工作适应客观事物,按照经济发展及社会变革的需要,遵循经济规律,与相关因素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环境因素是导致会计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因,是会计存在的必要前提。只有加强对会计环境性质、内容及变化的研究,充分认识各因素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程度,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才能使会计工作更好地适应会计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变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工作体制,迎接知识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及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挑战。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不提会计目标,更多的是关于会计任务的描述。我国属成文法国家,会计制度往往是法律或法规的组成部分,会计目标没有严密性描述;改革开放后,政府选择了减少对经济活动集权管制的政治态度,从此我国重视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并试图建立本国概念框架理论。(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因素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对会计目标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资金来源和市场三方面。我国经济这三方面具体发展情况为:第一,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但目前为止,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占主导地位。经济管理体例上,我国一直奉行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国家各职能部门在国民经济管理发展中,很大程度上直接参与国民经济的调控和发展。在价格管理、证券市场、产权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国民经济中的一些重要产业部门等多方面,政府仍然在进行着直接的干预。从企业角度看,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需要按照国家规定向政府有关监管部门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税务局、证监会等。在中国,由于国家仍然是企业重要的投资者,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担负着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保护国家相关税费的稳定增长的重要任务,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仍然是企业会计信息主要的和直接的需求者。第二,证券市场不发达。我国自1990年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每年上市公司的数量、股票市值和投资开户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十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仅在1994年至2000年的几年中,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就增长了近15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也由1.38%增长到11.23%(谢百三等,2003)。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证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多数股份不能流通;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个人投资者比例较大。因此,会计信息的重大需求者为非流通股的持有者,比例较低的职业投资者主要表现为业务素质较低的个人投资者。第三,企业的资本主要来源于权益性资本和债权性资本,不论资本所有者还是债权人都是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需求者。改革开放以我国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已经被打破,形成了国家、集体、私人、外资等多种组织形式的企业。2002年,国家统计年鉴专门对工业企业各种组织形式企业的数量和产值情况做了统计。该统计显示,在2001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独资企业创造的价值占22%,股份有限公司占13%,股份制以外的非国有经济占65%。以上数据说明,目前在我国,国有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及独资企业仍然是各类组织形式企业之首,国有资本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权益资历本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集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显然也已经在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来自于证券市场上职业投资者企业。但是目前,国有及独资企业是各类组织形式企业之首,国有资本仍是国民经济中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权益性资本主要来自国家和集体、私人、外商等职业投资人以外的管理型投资人。债券是资本市场重要融资工具之一。发达国家债券市场规模庞大,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短,除国债外,总体发育程度低,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小,流通性差,交易不活跃,与其他资本市场关联度低。银行是整个国民经济外部融资的供给者。综上,在我国,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企业权益性资金的提供者主要是国家,同时还有集体、个人、外商和部分股民;银行是整个国家外部融资的主要供给者。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国家各职能部门、法人、银行、非上市公司资金所有者、证券市场上的流通股持有者等。(2)政治环境。我国政府行为对会计的影响十分巨大。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国家,公有制经济成分依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的社会效益目标应高于个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考虑到我国的国有企业数量多,占社会资源比重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势必要求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来体现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所以,制定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要充分考虑国家利益,这是我们所处政治环境决定的。(3)法律环境。我国法律体系类似于大陆法系,通过会计立法来规范会计行为我国会计的重要特征。《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作为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一部分,其制定权限是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规范,由财政部制定,而不由某个事业单位或民间社会团体制定公布。(4)文化环境。我国是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文化环境概括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孝”“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背景,人们群体意识、家庭意识、国家意识等集体主义精神较强;权据较大,国民习惯于按上级意识办事,按国际法律、法规和制度统一行动;人们对不明朗因素反映较强,希望国家机构能够维系社会一般惯例,对行为和观念存有一套稳固的看法,不宜接受标新立异的人和事,对缺乏法规标准和道德约束感到不适应;阴柔社会,人们重视人际关系,注重前辈公让、伦理道德,同情和关心弱者。这样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国家加强宏观管理,也决定了我国的会计规则要由政府统一制定才具有权威性。所以,我国的会计目标要由财政部制定和指导执行,而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由民间会计团体完成这一工作的情况。(5)科技教育环境。科技因素对会计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会计工作手段的不断进步。不同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和科技成果在全社会应用程度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家间的会计差异。科技水平高,即科技进步较快的国家里,固定资产折旧速度相当快,从而造成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差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高效输出,对会计信息安全性和透明度要求高。教育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也影响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会计人员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不可能提高,会计工作中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相对简单,提供的会计信息有限,会计目标水平较低;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会计人员素质较高,会采用较复杂的会计方法和技术,财务报告制度和报告形式也会相对完善,提供的会计信息丰富,会计目标水平较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异。部分地区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学历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整体分析,我国会计水平仍然相对较低,知识结构老化,不利于会计目标实现。
(二)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会影响会计目标的选择
我国会计信息需求者总体上可以分为国家各职能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和国有以外的一般投资人。不同投资者在企业所处的地位不同,行使的职能不同,其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1)国家。主要包括国资委、证监会和税务部门等。国家作为企业的管理型投资人和企业的管理者,将关心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2)贷款人。主要包括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供给者,他们关心那些保证自己的贷款和利息能够收回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3)职业投资人。主要包括国家、机构、个人等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地买进、卖出证券,以赚取投资收益为目的的投资者,他们更关心投资的风险和投资回报的信息。(4)其他管理型投资人。指除国家之外的、以经营管理企业为目的的一类投资人,更关心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
三、我国财务会计目标选择
(一)受托责任观原则
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受托责任观为主,兼顾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根据我国会计环境的特征,满足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制定会计目标。根据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首先是国家的职能部门和银行,其次是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其对会计信息需求总体上定位于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还有一部分职业投资者,而且随着上市公司投资者结构的不断变化,这部分比例会逐渐加大,因而,必须考虑未来潜在的职业投资者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需求。第二,制定会计目标时,既要遵循会计目标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考虑会计目标的前瞻性。在制定会计目标时,在充分考虑会计目标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同时,更要考虑到会计目标未来的生命力。作为概念框架中描述的会计目标不应该太狭隘,也不应该只顾眼前,在可能的情况下,它应该反映可以预见的会计环境的变迁对会计目标提出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供给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第三,顺应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形势,与国际惯例接轨。通过对会计目标定位的比较可以发现,作为主流学派的“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的观点又相互融合的趋势,各国会计界(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目标的界定包括受托责任的要求和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二)决策有用观存在的原则
(1)要转换会计人员地位。在实施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兼顾决策有用观时,必须要实现会计人员地位转换,根据实际情况,认清所处的环节决策,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2)要转换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兼顾决策有用观时,要实现会计信息向相关性转变。(3)要计量模式转变。应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改变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三)财务会计目标选择原则
(1)加大会计造假成本。一是实行双向出发,加大造假成本。一经查出会计造假,不仅要处罚造假的企业,还要处罚对其年报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样,一方面会使他们的违规收益远远低于造假成本,减少会计造假;另一方面,处罚机制也会促使事务所加强监督,提高舞弊追究率;二是针对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不强,监督不力,“共谋”作假的现实,可实施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定期轮换制。2003年由证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首次将会计师定期轮换作为一项增强其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措施写入会计师的监管制度。我国实施的会计师的定期轮换并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其独立性,会计师不能左右事务所出具的最终审计意见,独立性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而事务所的定期轮换才是解决“共谋”作假的根本。(2)建立奖惩机制。证监会可通过加大对“内部人控制”等违规行为的惩罚,能达到规范证券市场的目的。建立“充分披露”的动力机制,不仅可缓解上市公司上市前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可减少上市后的信息不对称。能有效的约束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和有关人员的行为,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有利于上市公司筹集资金,加强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摘要:本文阐述了会计目标理论两大学派主要观点和内容,通过分析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的差异以及两者的局限性,指出了影响会计目标选择的因素,对我国会计目标合理定位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受托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合理定位
参考文献
[1]卢永华:《广义会计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2]万晓文:《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3]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吴水澎、陈汉文、谢德仁:《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陈琼、丁胜红:《会计目标变迁的理论分析》,《财会通讯》2007年第1期。
环境会计目标研究 篇8
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我国长期以来均使用财务会计的任务来说明财务会计职能。随着对会计的本质转向以经济信息系统来揭示,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会计理论界也开始借鉴西方的会计目标概念来表述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 而不再使用会计的任务来表述了。现代企业是财务主导型的, 企业财务管理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如何设置财务目标, 发挥企业资源配置的基本职能, 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大量成果, 也存在很多争论。纵观这些成果与争论,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规范性目标;一类是实证性目标。规范性目标是研究的主流, 研究应如何约束企业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实证性目标研究企业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 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目标。在众多的财务目标中,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种较为普遍接受的选择, 这是由于它具有其他目标所没有的优点, 克服了其他目标的缺点。
二、会计目标局限性
(一) 会计信息生产个体化使会计目标无法得到真实性验证
两权分离带来股东与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代理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受限于监督观察的成本, 股东等外部出资方无法知道企业内部管理者的真实行为, 从而后者可能据此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 侵损前者利益。如没有履行勤勉尽职的管理职责, 管理者就有可能挥霍浪费、转移资产等, 进而将公司状况的恶化归结为不可控制的因素, 以逃避责任。
(二) 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会计信息个体化生产是一大缺陷。站在需求者的角度看问题, 会计信息的作用在于通过充分、及时的披露向外部投资者传递有助于其决策的内部信息, 以提供一种平等的交易环境, 从而有效地控制逆向选择。然而, 什么会计信息是有用的, 要由每一位投资者来判断。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 他们的需求点是分散的、动态变化的。同时, “有助于决策”的信息, 往往会增加对会计反映与未来相关信息的期望, 而深入、持续了解企业历史信息是投资者较好把握未来的有效途径。显然, 会计信息需求呈现出社会化的特点。在会计信息生产个体化模式下, “会计主体”在会计准则强制披露的范围内报出信息, 除此之外只会有选择地自愿披露那些有利于增强主体形象、改善主体筹资能力的信息, 报出信息整体的质与量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多层面、多角度的需求。这种会计信息需求社会性和会计信息占有、生产个体性之间的矛盾, 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披露不足甚至虚假的现象, 将引起错误的证券定价, 导致社会资金的不合理配置。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现实选择研究
(一) 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影响会计目标
会计要用量化的数字记录企业的外部交易和内部事项, 会计系统的最终成果是用财务报告的形式体现的。由于量化信息只能近似表示企业的经济活动, 会计数字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判断的结果, 这个人为判断的过程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 所以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会计系统的结果起重要作用, 甚至可以说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就是会计系统的结果。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 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也有规范性目标和实证性目标之分, 如国外研究的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观和有效契约观就属于实证性目标, 即研究实务中企业是如何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会计的目标定义为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信息属规范性目标, 即研究应如何提供会计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我国研究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合法性、公允性也属于规范性目标。
(二) 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定位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对会计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的概念, 体现了其权威性。其所规定的会计目标是双重的, 兼顾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既重视决策有用又重视受托责任的双重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国有经济 (企业) 在全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并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多数是国有企业, 这就必然要求在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选择时, 要考虑到对企业管理层受托经营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 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目标对我国来讲必不可少;与国际趋同是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 而国际上现在广泛采用“决策有用观”, 所以我国新准则也同时采纳此观点。其优点在于, 会计目标能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会计目标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目标关注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预估。
参考文献
【环境会计目标研究】推荐阅读:
生态环境会计研究05-27
环境成本会计方法研究09-09
会计研究 -加入WTO后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08-22
宏观环境会计05-12
环境会计核算05-21
分析会计环境06-05
环境会计报表06-27
环境会计假设08-24
会计环境起点09-07
会计行为环境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