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

2024-06-25

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通用6篇)

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 篇1

1环境会计定义

为了充分理解环境会计的所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先了解环境会计的定义以及范围。 环境会计又称为生态会计、 绿色会计等, 是指其通过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将经济主体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损益用货币单位计量, 并加入到经济体的经济核算的一门将环境经济学和会计学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学科。 广义的环境会计又称为宏观环境会计, 其是以一国国民经济为对象的环境经济核算, 如绿色GDP是考虑了影响自然资源的程度,将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从GDP中扣除之后的结果。 狭义环境会计又称为微观环境会计,是指在国民经济下的具体活动的环境经济核算,高敏雪(2002)将该核算分为包括针对单个经济活动单位的环境核算、 针对特定资源或环境介质的核算以及针对特定投资项目的核算。

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境会计的发展

“环境污染会计” 是环境会计的前身, 该概念最早是由比蒙斯和马林在20 世纪70 年代发表的 《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 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推进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越发的重视, 这对推动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 “绿色会计委员会”在2001 年3 月成立,三个月后,中国会计学会经财政部批准创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 这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中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环境会计提供了建立基础和发展条件。

3中国环境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是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政府是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 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统一规划管理公共物品,监督公共物品的合理利用,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对于维护合理利用者进行奖励。 政府应当起到维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平衡的协调者。 当前的我国环境会计的实施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小的阻力。

3.1 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三个主体环保意识薄弱

政府,特别是地方官员的政治绩效评价中,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对于政治绩效的影响很大, 所以其忽略了环境保护而一心追求经济发展。 作为社会环境的管理者不能起到带头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 严重的阻碍了环境会计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经济体,容易追求忽视环境保护的高收益项目。 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时间“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而且国家的环境执法力度不足,致使许多企业早已习惯了毫无节制地过度使用资源,对于惩罚力度不足的相关法律法规无动于衷, 疲于调整生产方法和结构。 个人,除了一些热心于环保事业的人士,很多民众普遍对环境保护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事不关己。 近年来,有的人甚至持“污染疲劳”态度,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态度。

3.2 环境会计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环境相关的政策, 但缺乏标准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制度来完善环境会计体系,所以对于企业的约束力仍然极弱。 体系的不完善容易给企业留下逃避的空隙,加大了执法的成本,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引发不良风气。

3.3 我国环境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解还不够深入

环境会计的确认是进行信息披露的关键, 环境会计的计量是对于会计确认结果的量化过程,然而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使得我国学术界对于环境会计的衡量和计量存在很大的争议。 中国环境会计近十几年的发展中, 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与西方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4发展中国环境会计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包括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的公有制经济占据我国经济的主导地位。 这对于环境会计的发展和实施是有利的。

4.1 重新定位布局环保经济

可以说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矛盾凸显、激化。 有必要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式以及环境现状重新对环境会计进行定位,对于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进行布局,并将宏微观经济相互结合,对于不同的行业的企业分门别类,确定合适的不尽相同的环境会计。 在各自行业内的环境会计核算中可以存在差异。 但在整体上要统一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规范环境会计准则、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审计基本理论及实务。

4.2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

在重新规划的环境会计以及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基础上,建立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规范后的环境会计都是统一的标准,对于建立数据库是非常有帮助的。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有助于让需要获得企业环保状况而做出决策的公众提供了解企业的环保平台。 比如一家企业对于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消费者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那些污染相对轻微的企业的产品,这对于一个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时有帮助的, 企业因此会更关注于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改善自身销售经营状况, 新的生产技术能带来更多的生产。 企业的行为使得环境的改善,对于所有的人都有好处的,存在正的外部性。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有助于环境会计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能够极大地促进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创新,关于实务创新如2007 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 两部门决定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要求商业银行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

4.3 加快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的速度

重新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体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理论研究应当结合外国的研究以及成功的经验进行,对其进行剖析,弥补我国环境会计方面研究的缺漏,加大环境会计研究的深度。 由于国企或者国有成分高的企业占据我国经济的主要部分,而且其具有领头的作用。 同时对于国有企业进行多方位、多地域、多行业的试点研究,有利于加快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的速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4.4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在教育中宣传,在宣传中教育,利用现有的教育体系从学校宣传做起,利用现有的社区结构从社区宣传做起,利用区域经济从各行各业的宣传做起。 切实做到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定期开展各种与环保意识有关的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多层次的环保教育,如2015 年6 月5 日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部结合中国的环境情况,将中国在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向污染宣战”,体现了中国治理环境和保护生态的决心。 同时利用媒体、现今发达的网络和手机平台传播绿色生态理念,让环保无处不在,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4.5 建立多方监督机制

在环境会计的实施过程中, 仅仅靠企业主动的配合是不够的。 政府为生态环境的管理者,其应当有责任担起监督、保障环境会计有效实施的责任, 然而考虑到存在许多管理者谋求自身利益的情况,所以应该建立独立的企业环境监督部门。 同时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平台, 公众是最好的监督者, 其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监督的敏锐度和判断能力大大提升。 实行同行业企业无记名揭露, 取得社会环保组织和从事环境保护事业人士的支持,多方监督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摘要:“绿色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是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顾忌未来发展的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路。它要求在经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明社会、科技和人口全面协调的发展,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为了加速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新旧生产技术的交替就必须布局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体系,规范环境会计主要目标、内容和技术发方法。

关键词:环境会计,问题分析,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高茜.我国环境会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3(12):4-5.

[3]赵天野.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3(33):107-109.

[4]苑昕茹.中国环境会计现状及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省、市环境管理要求为指导,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我区现阶段环境管理工作任务和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情况,更新观念、务实奋进、依法行政,通过标准化建设,努力提高环境监察水平,不断增强环境监察队伍综合实力和整体技能,实现我区环境监察工作的新突破,开创环境监察工作新局面。

二、建设目标

按照国家环保部《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在2010年10月前通过西部地区国家三级标准检查验收。通过标准化建设,使全区环境监察机构执法装备能够满足工作需求,执法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执法力度显著增强,执法行为和程序完善规范,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事件处置能力显著提高,执法效能和效率明显提高,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廉洁、文明的执法队伍。

三、建设内容

(一)机构建设

1、组织机构。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环发〔1999〕141号)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统一规范环境监察机构名称的通知》(环发〔2002〕100号)的要求,红古区环境监理站更名为红古区环境监察局。

2、职能职责。按照《环境监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各项职能,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现场执法监督,做好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情况、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限期治理项目完成情况等现场监督检查;积极开展环境信访举报查处工作;做好排污申报登记,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认真调处污染纠纷和污染事故;密切配合全区中心工作,做好新形势下政府环保工作。

3、人员编制。总编18人,全部纳入公务员管理或参公管理。所有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在职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85%以上。

(二)硬件建设

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标准》的要求,配齐所需设备设施,保证基本的办公场所和设备(见附件)。

(三)软件建设

1、基础工作(1)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环境监察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统一环境监察管理文书,实现“政务五公开”内容的上墙工作。(2)完成环境监察档案规范化管理。一是实现重点污染源一厂一档,一般污染源多厂一档。档案内容包括排污收费资料、现场监察资料、排污许可证资料及其日常的环境管理等相关资料,建立排污费征收台帐。二是行政处罚档案做到一案一宗。档案内容包括现场调查笔录、处罚文书、行政处罚履行的相关手续等资料。三是12369投诉及信访档案按月整理成册。档案内容包括每个投诉案件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等资料,要求按季或年进行全面规范整理。四是专项行动分类整理。档案内容包括相关文件、实施方案、调查资料、总结汇报等。所有档案要求按年度规范整理。

(3)进一步规范执法文书。完善《现场调查笔录》、《环境保护现场监察记录单》、《排污费核定通知书》、《征收排污费决定书》、《排污费限期缴纳通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履行情况登记表》、《环境违法行为立案登记表》、《环境违法案件调查终结及处理建议送审表》、《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记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回访记录单》等文书,并做到文书合法有效,填写工整规范,资料齐全完整。

2、业务工作

(1)切实履行日常监察职责。按照《环境监察工作制度》和《环境监察工作程序》,加强对污染源、建设项目、限期治理现场监察工作,做到重点污染源每月不少于1次,一般污染源1季度不少于1次,建设项目每月不少于1次,限期治理每月不少于1次的检查频次,确保辖区内环境安全。

(2)全面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结合专项行为,切实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特别要重点查处污染饮用水源的违法行为,做到处罚程序正确、处罚依据充分、适用法律准确、处罚结果到位。(3)依法核定征收排污费。按照排污费征收规范性文书,使用排污费征收软件,及时核定、足额征收排污费,建立规范的台帐。(4)认真处理、及时回复群众投诉。

(5)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加大应急设备投入力度,建设全区重点污染源应急档案库和应急指挥中心。每年开展环境应急演练,迅速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四、实施步骤

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验收工作按照环保部的要求和省、市局的部署,落实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等措施,认真做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并按规定要求完成验收工作任务。

整个验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

1、成立红古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

2、制定《红古区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报市环保局审查。

3、对照《实施方案》和《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计分细则》,认真做好标准化建设中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配置的前期准备工作。(二)实施阶段(2010年5月至9月)

1、积极落实人员、装备问题,理顺环境监察管理机制。

2、提交标准化建设工作总结、环境监察机构建设情况、环境监察装备建设情况、环境监察基础工作情况等相关材料。

3、健全《环境监察工作制度》、《环境监察工作程序》、《环境监察报告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环境监察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统一执法文书,规范执法行为。

4、完成在职人员上岗培训,使环境监察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规定要求。

(三)验收阶段(2010年10月)

1、对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对照《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标准》进行自查并进一步完善。

2、邀请兰州市环境监察局进行现场指导。

3、提交申请验收报告,申请省、市环保局予以考核、验收。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全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成立红古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朱宗诚 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张奇才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成 员:胡建雄

区环保局局长

毛新华 区财政局局长

马跃贤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事局局长

苗 波 区环境监理站站长

王文江 区环境监理站副站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区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苗波同志兼任,具体负责标准化建设日常工作。

2、加强宣传动员。区环保部门要组织全体监察人员认真学习国家环保部有关监察标准化建设的文件精神,提高对创建工作的认识。同时加强监察人员的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3、形成工作合力。各成员单位要通力配合、紧密协作,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形成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区环保部门要逐条对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三级标准(西部地区)进行自查,对不足方面及时补正,保证通过顺利验收。区人事部门要积极协调做好环境监察机构更名工作。区财政部门要加大标准化建设的硬件资金投入,对国家补助部分区环保局要尽力争取,自筹部分区财政要予以支持,确保按规定和工作需要完成硬件建设。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研究 篇3

关键词:环境会计体系,意义,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

一、环境会计体系构建意义

(一) 宏观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 能较准确地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环境会计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政府开展环境管理工作

政府制定各种环境政策时, 加入产业的环境财务信息, 能够将使政策在成本效益方面有更周详的考虑;衡量产业环境竞争力时, 将使竞争力的比较更加完整。环境会计将使企业环境管理财务信息更具透明度, 政府能够有效掌握企业环境动态。

3.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间互动及交流

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而我国却尚未建立起相关的环境会计体系, 这种现状不能满足会计国际化的要求, 有碍于会计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所以, 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 适应交易国的环保要求, 将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贸易活动。

(二) 微观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 企业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环保规范, 因此企业须有完整及相关的环境财务信息, 透过这些信息, 企业才能了解到这些规范对企业成本及竞争力所造成影响。在政府和大众对环境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 将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相当大的帮助。

2.有利于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

经济的发展, 人们需求的多元化, 需要企业将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 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环境会计对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 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 向外界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3.有利于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按现行会计准则下所产生的财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的环境活动, 环境会计的加入将弥补这一不足。构建环境会计体系能提供企业持续经营的完整信息, 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二、环境会计体系构建原则

(一) 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推动环境会计的国家中, 日本政府环境省对环境会计的规划最为完整, 从环境支出分类项目、绩效指标到环境报告的格式都有完整的设计。我国在建构环境会计时可参考这些分类项目, 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不断创新, 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 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会计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明确的和强制性的规定。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当然, 如果企业主动地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信息, 政府及社会公众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三) 渐次推进原则

由于环境会计在国内仍属起始阶段, 在多数企业对其不甚了解甚至有误解的情况下, 刚开始衡量的对象应是企业目前比较能处理或认知上不会困扰的对象, 因此, 降低环境会计初期推动的复杂度, 但在格式设计上要保留未来发展效益衡量的空间。

三、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体系应从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两方面进行构建。

(一) 环境财务会计

1.环境财务会计含义

环境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计量、记录环境污染和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 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 综合放映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环境财务会计目标

环境财务会计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具体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向有关单位提供相关的环境信息。其次是向有关单位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

3.环境财务会计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环境会计将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内涵扩展, 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 把游离于核算系统之外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损耗和补偿纳入会计核算系统, 以此来界定环境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

持续经营假设。环境会计将持续经营假设进行拓展, 将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指导环境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使用不枯竭、生态资源损耗不降级的基础上, 保证社会、经济持续、不间断地协调发展。

多元计量假设。由于环境资源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 所以环境会计不能机械地套用传统货币计量假设, 而应采用多元计量。多元计量首先体现在环境会计中同时采用货币和非货币两种形式, 采用货币计量形成一些财务指标, 采用非货币计量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和文字说明等。

4.环境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环境财务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指判断一项有关环境交易或事项的数据是否应当予以记录, 并以何种要素多少金额何时予以记录。确认的会计要素要围绕和满足环境会计报告所披露的环境信息的需要来设立。环境财务会计核算对象分为六大要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所有者权益、环境收入、环境支出以及环境收益。其中, 环境资产可以分为环境保护资产和环境资源两类。环境支出又分为环境费用和环境成本两部分, 其中环境成本是核心, 除环境成本之外的支出就是环境费用, 包括环境补偿费、环境治理费、环境损失等。

5.环境财务会计报告

环境财务报告的主要特点是定量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和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现行的环境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有两种模式:独立财务会计报告和补充报告模式。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是独立于现有的财务报表, 增加新的报表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同时, 为了满足环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一些内容。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是将环境会计信息借助于传统会计的资产负债表等主要报表予以披露。

(二) 环境管理会计

1.环境管理会计的含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近来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提出而出现的。环境管理会计是用来辨识和度量当前生产流程的环境成本以及采取污染预防或清洁流程的经济效益的各个层面, 并且将这些成本和效益集成到日常业务决策中的一种机制。

2.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

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到相关决策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 并分析其财务影响的方法。环境管理会计主要是对环境成本的分析与控制。环境成本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目前, 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完全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环境质量成本法。

3.环境管理会计的控制与决策

环境管理会计不仅要核算环境成本, 更重要的是要控制环境成本的产生。环境管理会计的成本控制应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方法, 其中应特别重视事前控制中的环境成本规划。通过事前的环境成本规划以期达到控制环境成本, 使其成本结构最优化的目的。

环境预测分析包括环境状况预测和环境财务预测两个方面。环境状况预测是指采用专业预测方法, 对污染物排放量、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预测。环境财务预测是指以环境状况预测提供的各项指标, 市场条件及管理要求等为基础, 将环境因素纳入成本预测, 资金预测, 销售预测等财务预测中, 为环境管理系统提供财务预测信息。

环境投资决策是利用决策方法对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选择。目前常用的决策方法是美国环境保护署提出的全部成本评价法, 它从5 项成本对环境决策进行评价。5 项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偶发成本、无形成本和外部成本。

4.环境管理的绩效评价

环境绩效评价能够帮助环境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了解环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以及资源资产的分布及其可能的变动情况, 能够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预防和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 通过对企业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 发现不足, 找出与标准之间的差异, 分析原因, 并提出改进建议, 从而保证企业不受或者少受环境风险的威胁,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

(三) 环境管理会计与环境财务会计的区别

1.环境财务会计是专门关注与环境相关的投资、环境负债、环境收益和支出, 及与组织环境业绩相关的其他重要支出的外部会计。而环境管理会计是专门关注资源流动的实物信息, 同时关注相关成本、收入货币信息的内部会计。

2.环境财务会计需要向外呈送相关的环境财务报告, 并且这种外部报告具有强制性。而环境管理会计没有专门的外部报告要求。

3.环境财务会计是帮助外部利益关系人了解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对财务和环境的影响;环境管理会计则是帮助内部管理者了解环境信息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由此可见, 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环境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无法相互取代的作用,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环境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守华, 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12, (2) .

[2]许家林.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创新[J].会计研究, 2009, (10) .

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 篇4

健全完善三五综治体系 构建电厂平安和谐生活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建设“平安电厂”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孤北热电厂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子,把“健全完善三五综治体系 构建电厂平安和谐工作生活”的治安防范体系作为综治工作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来抓,在全厂范围内建立起了打击有力、防范严密、控制有效的治安防范网络,使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落实,确保了电厂社会治安工作的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构筑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以治安防范责任制为抓手,以“防”为主,从四个方面着手,建立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一是以警区为中心的防控体系。加快以110为龙头,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形成了围追堵截的牢固屏障,有效地提高了各类案件和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针对电厂关停的实际,为加强控制,电厂及时转变工作重点,成立了60人的治安护厂队,实行联合执法,治安巡控与外部管理并重,有效融合了警力资源,实行治安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网格化布警,营造了强大的警备威慑力。二是以厂区为中心的防控体系。全面推进厂区警备战略,建立与厂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厂区警备机制,所有工作生活区全部实现了“一区一警”,充分发动巡防队伍、专职保安队伍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加强社区治安巡逻。三是以单位为中心的防控体系。结合护厂队员巡防制、包片制,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义务巡逻、看门望锁、联户联防,推动了电厂群防群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以内部单位为中心的防控体系。对单位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在充实内部单位治安保卫队伍的同时,把加强重点部位的防范设施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投资数万元,在要害部位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并与110指挥中心联网报警,进一步提高了防控工作的科技含量。

二、强化三防建设,确保措施到位。一是在“人防”方面,根据电厂实际情况,为强化生产、办公设施治安防盗管理,制订《孤北热电厂生产、办公设施治安防盗特别管理规定》和《加强治安防盗值班特别管理规定》,加强了人员的管理,完善了干部值班制度。门卫、护厂人员由原先的15人增加到 55人,每天有一名厂领导带班,负责全厂治安巡逻保卫工作,各基层单位每天配备一名干部值班,夜间巡逻护厂人数每天达到15人。特别是电厂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后,厂党委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由63人的治安护厂队,对厂区进行区域划块管理,实行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原则,负责全厂的治安保卫工作,建立了厂区治安管理规定,确保了厂区治安的稳定。同时电厂与桩西派出所本着友好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创建平安单位的原则,在电厂设立警务区及办公地点,在显著位置悬挂警务区牌匾和灯箱,由桩西派出所派出两名警员、一辆警车到警务区值勤,保证每周警元执勤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遇到治安突发事件及时组织警力赶到现场。二是加大对“物防”的投资力度。去年以来,重点对没有安装防盗门、防盗窗的库房和办公场所进行了整改,库房也由明锁全部改为暗锁;维修损坏铁丝网500余米,经警护卫人员配置强光手电12个,争取并落实资金6万元,逐步完善护厂队服装及器械的配备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了干部、职工治安责任意识,确保了护厂人员在夜间巡逻中的人身安全,为更好地打击违法犯罪奠定了基础。三是完善电厂“技防”的配备及安装工作,针对当前电厂治安状况,加上厂区面积较大,重点区域分布不均匀等特点,以现有的技术防盗措施,难以真正达到防盗的目地,靠增加护厂人员总会出现百密一疏的情况,去年11月份,投资十余万元,完成了电厂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在技防及监恐的安装上注重了点、线、面的结合,共安装摄像头目8个,实行了中央集中控制,并派责任心强的同志对系统进行管理,以确保设备不出现被盗。

三、完善五项机制、确保厂区稳定。一是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按照三年规划,制定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形成党委、支部,综治机构协调,以护厂队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内部防范工作为基础,以重点人员、重点物品、重点场所为重点的社会防控大格局,实行治安防范法人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协防抓合力”,实现运作高效、打击有力、防范严密、控制有效、管理到位的目标。二是建立完善预警工作机制。做到组织建设走在预测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要努力做到“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确保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针对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危害安全的各类事件,进一步完善各类防范处置预案和处置机制。围绕总体预案,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做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尽可能把各类事件、事故、对电厂安全的冲击减轻到最低程度。四是建立完善督促检查考核机制。通过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明查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检查督促和分类指导力度,及时总结创建工作的经验做法,并组织推广,做到典型引路。真正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考核严格、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创新激励方式,推动工作不断深化和发展,为平安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证,确保平安创建工作健康发展。五是建立完善综治领导责任机制。领导责任制是平安建设的总抓手,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促进创建平安工作的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预防化解机制。有效的预防化解机制是确保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成功的关键。今年在建立健全信访、矛盾纠纷排查网络的基础上,制定了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意见》,健全完善了纠纷排查、信访受理、办理、交办督办等十项工作制度,从机制制度上对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行规范。工作中,电厂坚持从职工群众利益出发,把排查的重点放在上访老户、干群关系、有关方面人员、困难群众等方面,把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作为排查信访、矛盾纠纷的关键,组织各单位每周对存在的不安定因素进行一次排查。对排查出的可能影响稳定的苗头高度重视,设立不稳定因素台帐,分门别类,列出单子,实行登帐挂号、解决消号的动态管理,由领导负责,由专人靠上,及时妥善解决,力争把问题解决在首轮环节。每月召开一次综治委全体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随时掌握全厂矛盾纠纷的发生和解决进度等情况,对重大疑难问题进行调度。对于情况复杂、影响面大的纠纷案件,随时召开由涉案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个案协调会,及时研究对策,制定解决办法,限期解决问题。

五、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平安宣传,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围绕创建“平安电厂”,充分发挥普法工作稳定服务。根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需要,加强了普法联络员队伍建设,从宣传、政法、行政执法等部门以及基教育、引导、服务、保障作用,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层单位中挑选业务素质较好的人员担任普法工作联络员,保证了基层普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通过教育,职工群众的法律观念、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 篇5

(一) 环境负债的定义和内容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并无专门的环境负债会计准则, 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负债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作为企业的环境责任或义务的反映, 环境负债产生于未来净化环境所需的支出, 本质上仍是企业的一项负债, 因而同样也需符合传统财务会计中关于负债的一般定义。笔者认为, 可将环境负债解释为: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应当由企业承担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环境负债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修复义务、环境罚款义务和环境赔偿义务。

(二) 环境负债的特点

1. 成因的特殊性和后果显现的滞后性。

从发生动因上, 环境负债不同于企业一般债务的地方在于:它是由于与企业环境保护有关的事项引起的, 一般是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为前提。而从后果上看, 环境污染和破坏后果的显现则有一定的滞后性, 只有污染积累到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后, 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才会表现出来。

2. 可追溯性、连带性。

环境负债的可追溯性是指即使企业导致环境问题的行为在当时是合法的或者当时有关的环境法律根本不存在, 企业也对其环境问题负有责任。环境负债的连带性是指企业对环境问题其他责任方的环境恢复成本负有连带责任。

3. 不确定性。

由于环境净化技术以及环保标准不断发生变化, 也由于会计人员对其他相关信息的缺乏, 使得环境负债大多表现为不确定性事项, 主要表现在环境负债总额的不确定、导致环境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概率的不确定和环境负债发生时间的不确定这三个方面。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环境负债的会计处理

考虑到会计处理的差异, 可将环境负债区分为确定性环境负债和非确定性 (预计) 环境负债。

(一) 确定性环境负债的会计处理

确定性环境负债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的环境影响引发的、经有关机构 (如法院、仲裁、环保执法) 做出裁决而应由企业承担的、其清偿金额和时间均确定的环境负债。常见的确定性环境负债有:应交的环保税金、超标排污费、矿产资源补偿费, 以及由于违反相关环保法规, 经有关机构裁定而应由企业支付的环保罚款、环境赔偿款等。确定性环境负债通常是法定负债, 有确定的到期日、确定的金额和确定的债权人, 因而其会计确认与一般的确定性负债 (如应付账款、应交税费等) 类似, 在支出义务已经确定, 但是还未实际支出时根据税务部门、环保部门或司法部门确定的缴纳或赔偿金额计提即可。

对于应付的环境罚款和环境赔款,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均视为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损失, 在环境罚款和赔偿义务已确定但未支用时, 借记“营业外支出———环保罚款或赔偿金”科目, 贷记“其他应付款———应付环保罚款或赔偿金”科目。对于应向环保部门缴纳的排污费用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则视为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而发生的费用, 按月计提时, 借记“管理费用———排污费或矿产资源补偿费”科目, 贷记“其他应交款———应交排污费或矿产资源补偿费”科目。

(二) 非确定性 (预计) 环境负债的会计处理

非确定性环境负债 (即预计环境负债) 产生于与环境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 该义务发生的具体时间或金额具有不确定性。例如, 从事矿山开采的企业常年的矿物挖掘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或地表下陷等环境问题, 按照我国现行有关法规的要求, 矿山开采企业必须承担矿山开采导致的地面塌陷的赔偿以及矿山的复垦和复田的义务, 但在企业开采过程中, 相关环境赔偿及复垦复田支出的金额和时间是难以确定的。目前, 非确定性 (预计) 环境负债的会计处理主要依据或有事项准则、固定资产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及其指南。其中, 或有事项准则首次将环境污染整治纳入其适用范围, 固定资产准则和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也部分涉及到了有关环境负债的相关规定, 要求根据或有事项准则对特定行业的特定资产 (如核电站的核设施、油气开采企业的井及相关设施) 所承担的弃置义务进行确认和计量。

1. 非确定性 (预计) 环境负债的确认。

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规定, 如果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与或有环境事项相关的义务应确认为财务报表中的预计环境负债: (1) 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 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 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与或有环境事项相关的义务则应作为或有环境负债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披露。在这里, “现时义务”是指在企业当前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其中, 法定义务是指因合同、法规或其他司法解释等产生的义务。例如, 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的规定, 油气开采企业承担的油气生产设施废弃、拆移、填埋、清理和恢复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就属于法定义务。推定义务是指因企业以往的习惯做法、已公开的承诺或已公开宣布的经营政策等特定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企业有可能在不存在法定义务时负有推定义务, 或者在法定义务的基础上负有推定义务, 例如企业自行向社会公告, 将按照超出法律规定的标准对其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很可能”是指虽不是十分确定但根据可获得的证据和逻辑推理能够合理地预期, 具体地说, 是指履行与或有环境事项相关的现时义务时, 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超过50%但小于或等于95%。“能够可靠地计量”是指与或有环境事项相关的现时义务的金额能够合理的估计。

2. 非确定性 (预计) 环境负债的计量。

如前所述, 因或有环境事项产生的现时义务的金额是不确定的, 其计量需要估计。对或有环境事项确认一项预计环境负债, 相关现时义务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估计。由于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 这种估计通常是困难的, 这些不确定因素包括场地、有害物质的危害程度和类型、可采用的技术以及修复标准不断发生变化。按或有事项准则要求, 预计环境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对于如何获得“最佳估计”, 该准则指出, 为清偿预计环境负债所需要发生的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 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时, 最佳估计数为该范围内的中间值;而当为清偿预计环境负债所需要发生的支出不存在一个连续范围, 最佳估计数可以按以下两种方法确定: (1) 当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时, 最佳估计数按照最可能发生的金额确定; (2) 当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时, 最佳估计数按照对各种可能结果进行加权估计的金额确定 (即期望价值法) 。这里存在两个技术性问题:一是清偿预计环境负债所需要的支出, 预期由保险公司或第三方补偿的, 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二是预计环境负债所涉及的未来应付金额在估计时是否要折现。对于前者, 或有事项准则指出, 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与预计负债分别独立确认, 且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当超过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对于后者, 或有事项准则规定, 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 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固定资产准则指南也指出, 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 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 应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另外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要求, 企业承担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满足或有事项准则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 应当将该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 并相应增加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

对于预计环境负债的后续计量, 企业应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环境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 如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 应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例如, 某化工企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 只需要对污染进行清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 按照现在的法律规定, 该企业不但需要对污染进行清理, 还很可能要对居民进行赔偿。这种法律要求的变化, 会对企业预计负债的计量产生影响。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为此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进行复核, 如有确凿证据表明预计负债金额不再能反映真实情况时, 需要按照当前情况下企业清理和赔偿支出的最佳估计数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相应的调整。

3. 非确定性 (预计) 环境负债的账务处理。

在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下, 由环境污染整治义务确认的预计负债, 应按确定的金额, 借记“营业外支出”、“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预计环境负债”科目。由资产弃置义务确认的预计负债, 应按确定的金额, 借记“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用”科目。在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弃置费用计算确定各期应负担的利息费用,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用”。企业实际清偿预计负债时, 借记“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用”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下完善我国环境负债会计规范的思考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涉及到了有关环境负债会计处理的相关条款, 但相关规范过于零散而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其功效有限。

(一) 关于或有事项准则

或有事项准则虽然将环境污染整治纳入准则的适用范围, 但是并无专门针对环境污染治理义务会计处理的具体操作规范, 执行起来存在相当的难度, 导致在会计实务操作中, 大多数企业对于环境治理支出只是到实际发生时才进行会计处理, 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及时获得关于环境负债的相关信息。美国相关机构对环境负债的规范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2006年发布的第49号公告《污染治理义务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告》, 从污染修复义务、污染修复义务支出、对污染修复义务引起的负债的确认和计量、补偿的会计处理、污染修复支出的资本化问题和相关信息披露作了详细的规范。借鉴美国的经验, 可以考虑对我国或有事项准则进行补充和改进, 如可在其准则指南中增设关于环境污染治理义务会计处理的条款, 对环境污染治理义务的内容、确认的条件, 计量的方法、补偿的会计处理、与所确认预计环境负债有关支出的费用化或资本化问题做出具体的规定, 以便为企业确认和计量环境负债提供良好的依据。

(二) 关于核算科目和报表项目

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下, 涉及环境负债的项目非常笼统, 几乎都没有具体的专门核算科目, 在财务报表中也没有单设项目列报, 而是分散在其他如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交款、预计负债等项目中, 使得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不能直接提供企业环境负债方面的信息, 这给投资者鉴别企业因环境事项而承担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带来了困难。在建立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 笔者认为, 可通过对现有的核算科目和报表项目进行适当的修订和调整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在现有的负债和费用科目中添加二级环境明细科目, 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 并使二级科目的设置与报表项目保持一致, 使环境负债, 尤其是非确定性环境负债带来的风险能在账簿体系和财务报告中得到具体反映。例如, 对于因或有环境事项而确认的预计负债, 可具体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环境负债准备”项目单独反映。与所确认预计环境负债有关的费用或支出仍应在扣除确认的补偿金额后, 在利润表中与其他费用或支出项目合并反映。但鉴于环境信息单独披露的需要, 可在合并项目下分项列出, 如在利润表中可以在“管理费用”项目下添加“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费用”这一项目。Z

参考文献

[1].李静江著.企业绿色经营——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

[2].财政部会计司编.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12) .

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 篇6

一、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 内容时效性低、客观性缺失

一方面, 我国企业信息披露多以历史资料为基础, 对过去环境事项进行总结和描述, 而对于环保风险与对策等前瞻性信息披露较少;另一方面, 披露主体集中于重污染及国有企业, 且披露内容报喜不报忧, 披露信息多是对环境治理成果、环保拨款与补贴等正面信息做简单定性描述, 而对于高额环保投资及成本效益分析、污染对员工的危害等负面、定量环境会计信息, 企业往往选择在健康安全报告中一笔带过, 在年报等利益相关者阅读较多的材料中避免涉及。殊不知, 过滤环境会计负面信息, 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极大误导, 损害了尤其是投资者的利益。

2. 报告模式不规范

企业环境披露报告模式有六种:年度报告、单独环境会计报告、内部工作会议记录、董事会报告、会计报表附注和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迄今为止, 我国法律法规还未对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模式做规定, 大多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具有随机性, 不仅不同企业报告模式不同, 甚至同一企业不同会计年度采用的披露方式也有差异。

3. 缺少独立第三方鉴证

对非货币形式信息, 我国缺少专门人员和机构进行鉴证, 且监督主体凝聚力不够, 有限的监督权限更抑制了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我国重污染企业中, 通过国家审计署节能减排专项审计的少之又少, 能提供专门针对环境会计信息鉴证报告的更是寥寥无几。审计鉴证的缺失, 使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受质疑, 不利于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反观日本, 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件中, 环境省作为独立监督机构, 专门负责制定企业环境会计准则和官方指南, 对监督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3]。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之建议

1. 借鉴西方优秀成果, 完善环境会计法律体系

完善的环境会计法律制度是信息披露的基础。我国环境会计起步较晚, 就财务信息披露而言, 主要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而欧美国家是制定环境会计制度的先驱, 美国早在1933年便规定上市公司环境报告内容应包括将因环境合规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日本至今已有700余种环境法律法规, 环境会计制度较为完整。我国应充分借鉴这些国家优秀成果, 保证环境信息披露有法可依。

目前世界主流披露模式有独立环境报告和补充环境报告两种。其中独立环境报告分为环境会计和环境绩效报告, 提供更系统完整的信息, 满足各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 是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应在财政部规范核算体系基础上, 对重污染企业规定采用独立报告形式, 对污染较轻的中小企业规定采用补充报告形式。环境法律体系的完善, 保证了披露主体的强制性, 内容的充分性、可靠性、可比性、实质性、专项针对性及形式的规范性, 使众多利益相关者受益。

2. 设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 加强监督主体凝聚力

为防止环境会计信息失真, 有必要设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鉴证报告。我国现阶段, 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第三方较为合适:对环境财务信息, 参照财务报告审计程序进行;对环境绩效信息, 借助国家环保局和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力量, 共同制定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等绩效指标。同时, 注重证监会、国家环保局、财政部等紧密联合, 发挥各监督主体作用, 并将环境会计法规等融入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中, 保证环境信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3. 国家政策与新闻媒体双重激励

国家税收优惠激励手段, 主要利于企业短期内成本降低和收入增加;新闻媒体因其保证社会知情、塑造价值认同感、能积极主动选择舆论指挥等特点, 不仅对国家政策本身有正面效应, 其正面引导作用还增强企业追求环境信息披露和内控技术改善的自觉性与主动性[4]。国家政策与新闻媒体双重激励, 极大地推动了环境会计激励机制的改善。

摘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仅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及长期内企业价值的实现[1]、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平衡委托及代理方的责任冲突, 更有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环境信息披露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信息披露,建议

参考文献

[1]胡珍珍, 高民芳, 赵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例[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4, 28 (6) :776-780.

[2]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 (第一版)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26.

[3]王芳, 鄢志娟.中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较[J].社会科学家, 2014, (9) :73-77.

上一篇:互动反思下一篇:地理知识的记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