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健全

2024-08-12

体系健全(精选12篇)

体系健全 篇1

1环境会计定义

为了充分理解环境会计的所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先了解环境会计的定义以及范围。 环境会计又称为生态会计、 绿色会计等, 是指其通过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将经济主体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损益用货币单位计量, 并加入到经济体的经济核算的一门将环境经济学和会计学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学科。 广义的环境会计又称为宏观环境会计, 其是以一国国民经济为对象的环境经济核算, 如绿色GDP是考虑了影响自然资源的程度,将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从GDP中扣除之后的结果。 狭义环境会计又称为微观环境会计,是指在国民经济下的具体活动的环境经济核算,高敏雪(2002)将该核算分为包括针对单个经济活动单位的环境核算、 针对特定资源或环境介质的核算以及针对特定投资项目的核算。

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境会计的发展

“环境污染会计” 是环境会计的前身, 该概念最早是由比蒙斯和马林在20 世纪70 年代发表的 《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 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推进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越发的重视, 这对推动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 “绿色会计委员会”在2001 年3 月成立,三个月后,中国会计学会经财政部批准创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 这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中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环境会计提供了建立基础和发展条件。

3中国环境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是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政府是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 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统一规划管理公共物品,监督公共物品的合理利用,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对于维护合理利用者进行奖励。 政府应当起到维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平衡的协调者。 当前的我国环境会计的实施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小的阻力。

3.1 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三个主体环保意识薄弱

政府,特别是地方官员的政治绩效评价中,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对于政治绩效的影响很大, 所以其忽略了环境保护而一心追求经济发展。 作为社会环境的管理者不能起到带头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 严重的阻碍了环境会计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经济体,容易追求忽视环境保护的高收益项目。 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时间“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而且国家的环境执法力度不足,致使许多企业早已习惯了毫无节制地过度使用资源,对于惩罚力度不足的相关法律法规无动于衷, 疲于调整生产方法和结构。 个人,除了一些热心于环保事业的人士,很多民众普遍对环境保护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事不关己。 近年来,有的人甚至持“污染疲劳”态度,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态度。

3.2 环境会计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环境相关的政策, 但缺乏标准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制度来完善环境会计体系,所以对于企业的约束力仍然极弱。 体系的不完善容易给企业留下逃避的空隙,加大了执法的成本,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引发不良风气。

3.3 我国环境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解还不够深入

环境会计的确认是进行信息披露的关键, 环境会计的计量是对于会计确认结果的量化过程,然而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使得我国学术界对于环境会计的衡量和计量存在很大的争议。 中国环境会计近十几年的发展中, 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与西方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4发展中国环境会计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包括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的公有制经济占据我国经济的主导地位。 这对于环境会计的发展和实施是有利的。

4.1 重新定位布局环保经济

可以说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矛盾凸显、激化。 有必要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式以及环境现状重新对环境会计进行定位,对于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进行布局,并将宏微观经济相互结合,对于不同的行业的企业分门别类,确定合适的不尽相同的环境会计。 在各自行业内的环境会计核算中可以存在差异。 但在整体上要统一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规范环境会计准则、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审计基本理论及实务。

4.2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

在重新规划的环境会计以及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基础上,建立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规范后的环境会计都是统一的标准,对于建立数据库是非常有帮助的。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有助于让需要获得企业环保状况而做出决策的公众提供了解企业的环保平台。 比如一家企业对于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消费者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那些污染相对轻微的企业的产品,这对于一个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时有帮助的, 企业因此会更关注于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改善自身销售经营状况, 新的生产技术能带来更多的生产。 企业的行为使得环境的改善,对于所有的人都有好处的,存在正的外部性。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有助于环境会计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能够极大地促进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创新,关于实务创新如2007 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 两部门决定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要求商业银行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

4.3 加快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的速度

重新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体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理论研究应当结合外国的研究以及成功的经验进行,对其进行剖析,弥补我国环境会计方面研究的缺漏,加大环境会计研究的深度。 由于国企或者国有成分高的企业占据我国经济的主要部分,而且其具有领头的作用。 同时对于国有企业进行多方位、多地域、多行业的试点研究,有利于加快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的速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4.4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在教育中宣传,在宣传中教育,利用现有的教育体系从学校宣传做起,利用现有的社区结构从社区宣传做起,利用区域经济从各行各业的宣传做起。 切实做到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定期开展各种与环保意识有关的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多层次的环保教育,如2015 年6 月5 日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部结合中国的环境情况,将中国在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向污染宣战”,体现了中国治理环境和保护生态的决心。 同时利用媒体、现今发达的网络和手机平台传播绿色生态理念,让环保无处不在,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4.5 建立多方监督机制

在环境会计的实施过程中, 仅仅靠企业主动的配合是不够的。 政府为生态环境的管理者,其应当有责任担起监督、保障环境会计有效实施的责任, 然而考虑到存在许多管理者谋求自身利益的情况,所以应该建立独立的企业环境监督部门。 同时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平台, 公众是最好的监督者, 其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监督的敏锐度和判断能力大大提升。 实行同行业企业无记名揭露, 取得社会环保组织和从事环境保护事业人士的支持,多方监督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摘要:“绿色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是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顾忌未来发展的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路。它要求在经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明社会、科技和人口全面协调的发展,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为了加速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新旧生产技术的交替就必须布局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体系,规范环境会计主要目标、内容和技术发方法。

关键词:环境会计,问题分析,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高茜.我国环境会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3(12):4-5.

[3]赵天野.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3(33):107-109.

[4]苑昕茹.中国环境会计现状及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体系健全 篇2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接触并使用通知的人越来越多,通告是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时,使用的下行公文。那么一般通知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健全项目协调体系通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及时收集了解,协调解决“五大战役”项目推进中存在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问题在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协调、第一时间解决,现就进一步建立健全“五大战役”项目协调会商机制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及时收集问题

各乡镇(场、区)、县直各有关单位要将工作重心下移,主动服务项目,及时倾听业主反映,第一时间收集整理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场、区)、项目挂钩领导要认真协调解决,没有办法解决,需要县、市战役指挥部和县、市直相关部门帮助协调解决的具体问题,以纸质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县打好“五大战役”指挥部办公室跟踪落实组。各上报单位对上报的问题要认真核实,务求真实准确。

二、及时协调问题

各乡镇(场、区)、县各战役攻坚小组、县直有关单位要在第一时间把收集反馈的`问题分类、梳理、汇总,并把问题报告具体分管、挂钩领导,提请领导及时召开协调会加以解决。

县打好“五大战役”指挥部办公室对各乡镇(场、区)、各部门上报的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并建立问题交办制度:一方面将把上报问题报告县分管领导和挂钩项目领导,提请帮助协调解决;另一方面将问题提交给县直责任部门协调办理。各承办单位要按照要求,解放思想,创新办法,立说立行,主动服务,加快落实,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协调解决问题,并按交办要求时限将问题协调结果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反馈给县“五大战役”指挥部办公室跟踪落实组(邮箱及联系方式同上)。

三、及时跟踪通报

各乡镇(场、区)战役指挥部、县各战役攻坚小组、县直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县打好“五大战役”指挥部办公室将对各战役、各项目问题协调情况组织专项跟踪落实活动,并以《战报》形式及时通报各项目问题协调解决情况。

四、项目协调会商人员组成为及时收集、协调解决问题,县成立项目协调会商组。

五、工作要求

1、抓住重点。一是收集。收到项目问题提请协调报告后,进行分类、梳理、汇总,报告分管领导、挂钩领导。二是办理。提出承办部门、办理方式、办结时间等意见。采用转办、催办、协办、自办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安排、催促、协调,以确保办理速度和质量。三是办结。做好项目办理情况反馈。办理后,要将全部材料,按要求归档。

2、盯住关键。一是交办跟踪。把协调办理事项交承办部门后,采取一定方式跟踪落实,以求尽快办理。二是催办检查。在抓好催办的同时实施动态检查。三是上报办理。对需要市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并指定专人跟踪办理,加快办理进度,提高工作效率。

体系健全 篇3

一是进一步改进完善学校教育制度,打通上下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

致力于给各类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成长成才路径,开展3年高职与2年本科、3年中职与4年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建立“知识+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并连续两年翻番增加本科计划,今年达到1万人。完善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自主招生试点院校达到42所。建立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录取规模达到7.5万人。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战略重点,推动本科院校分专业、分培养方向向职业教育转型,在全省遴选200个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形成对口贯通培养能力。推动各市建立职普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开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开发100个涵盖主要专业群的教学标准,建立应用型本科与中职、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让孩子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实行“双证书”制度,将试点扩大到所有中职合格学校,推进高职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

二是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不断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活力。

建立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配足配齐专业教师。建立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教授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由学校公开自主招聘教师,将专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资格作为基本条件,允许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招聘,合格的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建立健全省级师资培训制度和专业教师评价标准,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职称评聘重要依据。推动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教师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

三是完善职业教育财税保障和支持制度,奠定改革发展基础。

健全培训体系打造特色班组 篇4

1 培训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班组培训管理

培训制度体系是班组基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的培训制度体系是班组有效开展培训、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提高培训效果, 学习氛围的重要保证, 通过抓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学习型班组的建设。通过完善、有效的培训和学习制度体系能更好的规范班组培训、学习工作。

1.2 有助于保障生产安全稳定

培训可以帮助员工了解组织的历史与文化, 树立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组织理念;清楚自身岗位的职责和重要性;培训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以及较高的目标追求。如果每一个基层员工都能清楚自身岗位职责与公司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明确自身工作的价值, 最终才能确保生产安全稳定。

1.3 有利于体现员工自身价值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成就动机是现代员工最主要的欲望。班组培训制度体系为员工提供了不断学习、训练的机会, 提升了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 为员工发展成长提供了必需的资源,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提升工作效率和职业责任心。

2 完善班组培训制度体系, 创建学习型班组

针对以往大家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 培训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成了一种负担的情况。班组在培训之前首先针对要培训的内容不同进行一下调查, 目的是让大家都能了解我们的现况, 让员工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成主动。然后再通过班组培训管理制度, 让大家经常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

2.1 改进班组培训机制, 建立人才储备

班组培训实行项目化, 建立详细的节点, 实行分阶段考核, 确保培训进度和成效。在每年度培训工作完成后, 立即着手结合明年工作重点制定下一年度培训计划。制定详细的周计划、月度计划、年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 近期、中期、长期计划相互衔接, 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实行滚动调整, 保证其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人才储备, 是为了从制度上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流动性, 有效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建立梯形团队, 实现老中青员工交叉互补, 师傅学员交叉互补。确保在班组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各项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科学规划新员工成长培训方案

新员工的成长培训是培训工作的重点, 是维持员工队伍活力的有力保障。根据公司现有新入职大学生的培训制度, 即轮岗实习一年后通过考试自由选择岗位, 我们改进了定岗后的培训方式, 将以前单一的师傅带徒弟培训方式强化为基于带有考核节点的师徒合同, 交叉轮换跟班实习制度。

新的师徒合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加入了考核节点, 对一个阶段后培训内容的完成量进行考查, 明确责任目标。师傅带徒弟是老传统, 这种培训方式具备高效、实用等一系列优点, 广泛采用。但与此同时, 这种机制的也存在一部分瑕疵:每个师傅的工作风格因人而异, 带出的徒弟或多或少会继承师傅的一部分风格, 这其中包含许多经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也有一些个人风格。新的师徒机制将实现师徒轮流传带, 让新员工到不同师傅班上去工作一段时间, 熟悉不同的风格, 取长补短, 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

2.3 加强在职员工综合素质培训

结合班组培训机制的改进, 对于在职员工随岗培训的工作中, 改进的重点是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 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技术优秀、业务精干是一名合格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员工不仅仅要跟设备打交道, 还要进行工作协调, 确保生产流程的顺利, 确保工作准确无误, 所以沟通协调的艺术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加强沟通能力, 就要与人沟通, 将班组周例会制度扩充完善起来, 召开班组交流会, 轮流邀请其它专业的员工进行专题讲座, 触类旁通, 尽可能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技能, 精通一项工作, 掌握两项工作, 熟悉三项工作, 并就近期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分享工作心得。

2.4 开展差异化培训、学习

班组员工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学习方法和性格特点不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时期, 对于学习内容和重点有不同的需求。班组在培训、学习中, 结合不同员工的实际情况, 提出差异性培训、学习 (即按需培训) 。学习因人而宜, 针对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时期, 学习的侧重点不同。由员工提出培训需求, 班组依据实际情况科学的安排, 人员在进行差异化培训前首先提出培训需求, 制定本人学习计划和目标, 经批准后到相关专业学习, 由专人进行培训, 督促学习计划的实施, 培训、学习结束后, 培训人提交相关学习总结, 并对培训人进行考核, 确保学习效果。

3 把学习型班组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健全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篇5

“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和减排工作持续推进的巨大压力。对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全市“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要通过编制和落实环境保护长远规划,认真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排污许可、集中控制等环境保护各项制度,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坚持“地方政府是环境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谁主管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因地制宜编制我市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改善全市整体环境质量。

一、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鄂尔多斯市已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确立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生活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填埋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控制、集中供暖和气化普及,持续改进城市大气、水、声等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保护重点要素。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作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的保障机制,通过指标化推进确保污水处理回用工程、集中供热和燃气普

及工程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二、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我市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已持续开展了四年,在粉尘治理、道路硬化、生态恢复等诸多方面已走在了自治区前列。但因露天开采、火区治理等项目数量过多,开采强度过大,加之采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等诸多原因,部分露天开采、火区治理项目集中区域的矿区环境质量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煤炭管理部门作为煤炭开采行业的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市政府2010年露天开采、火区治理项目环境治理方案,加强露天开采、火区治理项目领导,严格落实矿区规划环评,严格控制煤矿总数,尤其要控制露天开采及灭火工程数量,编制和落实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方案,合理摆布开采布局,提高露天煤矿和灭火工程准入门槛,降低开采强度,严禁超负荷超强度开采。所有煤矿均应做到进矿道路硬化,运煤车辆加盖篷布,建成封闭的储煤场所或筒仓,通过引用第三方运营等有效措施保证露天矿和火区治理工程洒水抑尘、防风降尘等环保措施落到实处,推动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业园区应将性质和功能相似或互补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发展,地方政府为其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立地环境条件,通过集中发展、集约发展、循环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区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集中处置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供电和燃气普及等

基础设施建设是园区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重点。园区所在地旗区政府和管委会作为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不断加大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园区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的保障机制,通过指标化推进确保污水处理回用工程、集中供热、供电和燃气普及工程的污染物减排。高起点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入园项目准入门槛,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关小上大,关落后上先进,加大投入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污染物少排放或零排放。加大园区企业在线监测和在线监控能力,逐步从末端监控不断向工艺过程监控、物料使用管理监控延伸。

四、气田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会造成开采区域自然生态改变和景观破坏。要按照鄂尔多斯市天然气开采环境整治方案要求,加强气井、集气站、处理厂、道路、管线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降低生态破坏和粉尘污染。林业、草原、水保等生态建设保护部门,应从各自监管的角度加强气田开采企业的管理,通过引进生态补偿等机制规范开采企业开采行为,加强开采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各采气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现有道路,有条件的要建设硬质路面;施工期要尽量减少临时占地,限制人员、车辆的活动范围和频率,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五、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治理:由于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过度施肥,长期使用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原因农业面源污染已

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无序,严重破坏土壤,影响农业生产,并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乡镇企业污染在区域分布上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大的趋势;生活污水处理率低,造成集镇生活污水污染不断加剧;秸秆焚烧已成为农村公害,农牧区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了农牧区群众的健康生活。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整治方案, 积极开展农村土壤、集中式水源、地下水的监测,加强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逐步改善农牧区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和生活饮用水源质量,努力实现农牧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通过宣传大力提高农牧民的环境意识,积极向农牧民推广先进农牧业技术,解决农村牧区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六、城镇集中式水源地综合治理:水利部门要全面履行好作为水库、湖泊、河道主管部门在饮用水源地保护中的职责,认真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状况调查;加大水量调配、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合理配置并保障水量供给;加强水源涵养、湿地保护和生态隔离带建设;加强对影响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各项涉水工程的审批管理;强化对水资源监督监测,建立饮用水源地的日常巡查应急反应制度;对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建设对水源地安全有影响的建设项目,依法给予处罚,并报政府责令拆除、关闭或者搬迁。环保部门要加强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体系健全 篇6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守信”被视为为人立身的第一要义。然而这一优良传统正面临着深重的危机。目前,社会信用缺失现象非常普遍,其严重性和危害性已影响了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重建信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会计信用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会计信用是指会计行为主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制度的要求,在其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和鉴证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一种履约能力。最终体现为会计行为主体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及时、合法、真实和完整,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便于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和判断。会计信用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质量上,即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信用度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会计行业的信用危机。特别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会计信息失真和频频曝光的会计造假案,使得会计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的挑战。因此加强会计信用建设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二、导致会计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信用缺失是诱因

政府信用是会计信用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如果政府信用这个信用底线出了问题,那么它对整个会计信用体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估计。一是表现在政府功能严重错位,不恰当地介入或过分干预经济活动,严重“透支”政府信用;二是表现在政府公然违约,不守承诺。例如,有些政策和会计法规的制定随意性很大,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三是表现在有些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为制造失信,进一步加剧政府信用的缺失。如一些地方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失实,而且往往被有意拔高。有些政府施行地方保护主义;误认为“造假财政”能带来经济繁荣。地方政府的种种失信行为的普遍存在,客观上加剧了政府信用缺失的严重程度。

(二)法律监管不力是障碍

法律是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机制,然而就目前我国法制状况而言,涉及信用活动的法律、法规大多对会计信用活动的法律依据不完备,而且,在已经建立的法律制度的背景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较大范围内存在,法律监管不力是影响会计信用体系建立的一个障碍。如何协调好财政部与证监会的关系。以避免会计法规之间的漏洞和矛盾。如何改变过去罚则中的补偿性处罚为惩罚性处罚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下功夫研究。因此,完善法律体系对于我国会计信用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但如何维护法律严肃性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仍是我国会计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诚信理念淡薄是缺陷

诚信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今天的会计信用正面临着公众的质疑。对会计信用来说,其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益至上的法则在会计行业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在限制会计追逐利益的时刻缺乏法律的支持与庇护,单纯寄希望于诚信的倡导和道德的约束来维护信用。道德观显得不堪一击,会计面对丰厚利益的单方面追求和强调导致对社会关系其他方面的忽略和蔑视。二是各种“虚假”和“欺骗”现象充斥于社会和市场,由于受自身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限制。会计人员很难顶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坚守会计诚信的理念动摇了。同时在我国会计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结构与设置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有些会计信用评定机构本身还存在信用问题。

三、构建会计信用体系的模式研究

会计信用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也应该重视市场经济规则的普遍性。

(一)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健全会计信用体系的根本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自发性、无序性的缺陷。故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调节。但是,对经济调控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以免对经济的调节反复出现“要么就不管,要么就管死”的不良做法。因此,要健全会计信用体系,重塑市场信用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的关系。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法人制度,建立起内在的信用责任制度。同时进一步严查重罚,维护信用的严肃性。这不仅有利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且也有利于政府从繁杂的微观经济活动中彻底解脱出来。

(二)法律制度的规范完善是健全会计信用体系的保障

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信用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应该建立界定开放信息的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其中包括必须开放的数据及其监督机构的责任,以及向公众提供不真实信息的惩罚。制定有关法规,对严重违反会计信用的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实行“退出机制”和“市场禁人”,即凡是违背会计法规者一律终身禁人会计职业。应该建立会计信用档案管理,会计信用级别的评定,会计信用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制定出高质量的能够适应未来会计环境变化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制定时需要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同时也能减少因会计政策变化带来的会计失信行为。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针对会计人员的违约行为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规则。增加经济处罚的力度,增加其造假的成本。建立会计造假者的民事赔偿责任,只有高额的民事赔偿才能使造假者经济利益严重受损。

(三)信用文化的着力培育是健全会计信用体系的关键

体系健全 篇7

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有序并良性运行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入,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保障, 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建设进程。在这一背景下, 各界开始了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 对我国健全社会信用法律制度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

一、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初始期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运行到21世纪, 这段时期是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初始期。

1978年, 我国开始改革开放, 开始了对市场经济的探索。伴随市场经济的运行, 出现了有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在这些研究成果中, 有一些学者开始提出对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如《浅议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文章中指出社会信用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时期, 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制度的研究开始萌芽发展。在这一时期, 对于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主要出现在一些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研究的论著中, 没有学者把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作为单独的命题进行研究, 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单薄。

二、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快速发展期

进入21世纪, 从2000年开始,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这段时期, 有关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成果较20世纪90年代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增长,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已经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十六大上, 政府提出“五年内把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和框架建立起来”。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性开始显现。这一时期,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1. 研究成果数量激增。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及市场经济良性运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 催生了各界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以“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为关键词进行知网检索, 仅2001年“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论文有154篇, 超过2000年之前所有年份论文数量的总和, 而到2002年“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论文达到555篇。这些大量涌现的研究成果开始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这一独立研究命题进行了研究。

2. 研究成果综合性、多样化、多角度。

该时期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明显增多的同时, 较前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综合性、多样化、多角度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中, 有一部分是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总体性概况的研究, 如余涛《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 对建立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概括。还有一些成果从角色机制的角度对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研究。如童天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应当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丛中笑《论政府在健全社会信用机制中的作用》等文章, 对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立的主导角色、建立机制, 以及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现阶段存在的机制障碍进行了研究。

3. 出现了对国外先进经验成果的借鉴性研究。

国外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要久远于我国, 在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领域有大量的经验和成果, 在这一时期, 有一些学者对国外该领域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介绍。余辉在《论美国的信用立法—兼论我国信用法律体系的建立》中, 对美国的信用立法和美国的信用立法对我国信用法律体系建立的借鉴意义进行了阐述。同类文章还有边鹰《中美信用法律体系比较研究》等。这些文章结合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立的实际情况, 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了介绍和借鉴。

三、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深化发展期

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组织领导”“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体系, 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同时,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发展。

1.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出现了总结和回顾性研究。

经过前期的研究积累,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深化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李晓安的《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结构缺陷及演进路径》从法律结构本体研究的角度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了纵向梳理。

2.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

随着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姚志伟的《社会信用法律规制的理论依据》等文章, 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3. 在梳理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 也进行了对策的探讨研究。

随着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实践的深入, 一些研究成果从现实角度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领域进行了问题和对策分析。如温海芳《加快我国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董慧萍《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文章, 在对实际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对健全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董慧萍.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1)

[2]李晓安.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结构缺陷和演进路径[J].西法学, 2012 (3)

浅析水工建设中护坡体系的健全 篇8

护坡工程是保证水工建设项目能够实现其功能的重要环节, 因而对护坡工程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护坡工程中, 模袋的使用能够有效实现工程的优化, 而模袋混凝土的提升则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洪水对堤岸的冲刷程度, 从而提升水工项目对于供水的防治效果, 促进工程优化。文章通过对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河段护坡的施工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护坡工程通过护坡材料的保证, 能够有效的实现高质量工程, 而其中, 模袋混凝土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因而文章介绍了其中加厚模袋的应用。

按照日常工作的需要, 要保证护坡模袋材料的有效期一个月, 实现塑料编织布的广泛普及, 也要确保其单位重量的有效控制, 这样可以提升其抗拉能力。在这个应用过程中, 也要进行渗透系数的选择, 进行等效孔径的配合。当然了上述工程所需要的材料可以进行土木织物工厂的生产。在日常应用过程中, 要实现塑料编织布的有效选择, 实现其质量的控制。通过对行及其行距的控制、排水点之间的距离的控制, 进行断裂强度的优化, 实现摩擦系数的优化。要针对顶坡的强度进行相关应用环节的开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模袋的加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中。要满足岸坡的实际工作实施的需要, 比如确保模袋相邻排水点之间实际宽度的控制, 进行底面单层编制布宽的优化。为了更好的进行模袋的有效引用, 可以和当地的水利工程部门进行配合, 从而确保其批量生产, 也要保证其工地的正常施工。

在护坡的施工中, 所采用的模袋材料需要利用尼龙匹子, 而尼龙匹子穿针能够有效控制模袋排水点位置的边线缝。在施工时, 缝制可以从某一行初始位置开始, 保证每一行应用的有效性。并且需要留有绳头, 这一步骤极为重要。另外通过这一环节的应用, 能够保证护坡在后期的使用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另外, 在施工过程中, 可以通过使用设备对排水点附近的直线进行轧出, 以此优化护坡模袋成品的质量, 同时也可以控制接头处排水点间距, 从而在施工中能够实现排水的相互对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在同一直线处不能出现毛边现象。

以上环节的应用过程中, 需要对每一环节进行有效检查, 继而通过搅拌机的使用实现施工中每一材料的应用, 并对配比进行优化。通常在实际的使用中, 需要将模袋中进行注水处理, 从而实现混凝土的有效流淌。我们要实现水泥砂浆标号的控制, 促进混凝土的均匀搅拌性。通过对砂浆泵的有效注入, 实现模袋的充填。此外, 灌注时, 若是混凝土流淌出现不顺畅的状态, 那么就需要进行人工导流, 通过自制的导棍, 工作人员将混凝土输送管道进行疏导, 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要轻轻的对袋壁进行触动, 而不能够对模袋表面使用工具或者令人员进行挤压操作。

二、石笼软体水面沉排模式的优化

1在建设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对石笼护岸模式的应用, 进行河段洪水冲刷程度的控制, 从而进行河道环节的优化, 避免由于洪水问题, 而导致的河道变迁的状况, 河道的改造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中, 需要我们做好相关的应用措施, 实现各个铁丝的有效编制, 确保其日常护坡体系的优化。在建设过程中, 要进行块石的填入, 进行石笼的建设, 实现石笼之间的有效连接。针对其岸坡的洪水冲刷环节, 我们要发挥防洪护岸的固脚功能, 实现水利防洪工程的优化, 找到最合适的施工方法体系。

平拍浮船的应用中, 需要进行展开处理, 通过空油桶的应用有效保证平板浮船的功能实现, 但是必须注意, 材料质量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基础, 继而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平稳。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对油桶应用数量以及展开作业进行有效的分工, 而铁丝网的连接包扎更是需要保证其有效性。为了实现油桶同横梁之间能够有效配合, 横梁也必须进行绑定, 通过分组, 按照要求和步骤需要进行规范性的绑定。继而在横梁上进行模板的铺装,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模板厚度进行有效控制, 从而实现项目的承载需求。以合理的现实工作规范作为基础, 对衡量施工予以控制, 保证模板在铺装过程中的平整度, 从而有效实现平板浮桥的质量。依照水下石笼的长度, 对施工中所使用的复合土工布进行确定, 并按照实际的需要将岸上土工布同水利的土工布进行连接, 并在材料上开出规定阿晓的孔, 用于排水、排气, 并在土工布末端设置浮漂, 浮漂需要绑定在负荷土工布的末端, 浮漂的主要作用自傲与对水中石笼的位置进行标示。

2平板浮船的装封中, 通过石笼的有效利用能够全面提高装封质量。在进行石笼的应用前, 需要将对石笼滑板进行预先的设置, 以此保证船的搬运效果, 实现石笼的应用。然后将浮船设置在指定位置, 通过滑板的应用, 就爱那个石笼设置在相应的位置, 实现其应有的作用。每个石笼的抛掷位置都会预先设定好, 并用钢筋标记, 在抛掷完后需要将标记钢筋去除, 然后插入已经设置好石笼同即将要抛掷的石笼之间的边缘位置。

结语

文章主要针对当前的水工建设中护坡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针对当前护坡施工汇总使用的护坡模袋制作进行了分析, 提出通过特厚护坡模袋的使用能够有效的健全护坡体系, 并在软体沉排水面的施工过程中提出, 通过石笼能够有效的提高护坡的质量, 保证水利工程能够全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提高综合应用效率。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当前水工建设施工过程中护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针对当前护坡建设中塑料编织布材料的应用以及如何满足当前护坡体系极爱难舍的需要展开了分析。通过对护岸石笼软体沉排水面的分析, 针对此类问题, 结合实际的工程状况, 文章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从而保证水工建设中护坡体系的完善, 确保了这个水工建设项目的整体协调性。

关键词:水工建设,护坡,模袋,软体沉排

参考文献

[1]王璐, 宓永宁, 郑红, 张玉清, 梁雪坷.模压混凝土砌块整体护坡在鸟岛护岸工程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

[2]邓树飞, 刘旭.软体排护坡在长江堤防建设中的应用[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

浅析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篇9

一、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发展

知识经济在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这带来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变革。根据市场变化所了解, 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因素越来越多, 变化多样的市场需求要求企业内容、方式进行及时地调整。因此, 在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上, 内部控制体系实行权变控制和分权控制。

1.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 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 机构设置、治理结构及内部审计、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社会责任等, 是企业内控体系良好环境的因素。

2. 企业需要及时地进行识别并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 即风险评估, 正确地确定应对风险策略等。

3. 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 控制活动, 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 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以此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分析其问题

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性与经营的合规性来保障企业发展, 以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控制组织、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态的风险评估、制活动的设计、信息与沟通等几个要素。

1.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 在大部分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各个操作环节中,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并没有渗透到。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等方面都没有设立完全。组织结构、制度体系、单位负责人三者关系没有处理好, 这些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密切相关。

2.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政府监督、社会监督是我国为了加强监督而形成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 但对企业的监督效果来说, 只有这个庞大的外部监督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在企业中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也有些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到位的漏洞, 实行大量受贿等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的行为。

3. 法人治理结构的不规范性。

改制以后的国有企业, 虽然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的形式, 但远未达到内部权力制衡的目的。在公司内部结构上, 有的会由一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法人治理结构是相互制衡的关系, 这不良好的建立, 内部控制制度也不能有效运行。

4. 内部审计职能弱化。

企业内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建部分就是内部审计。相关调查数据中显示, 很多企业并没有适应企业需要、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 即使有些企业设置了内审机构, 相应的实际职能也被严重地弱化了, 对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部门绩效结果不一定能正确客观地评价。并且, 内部审计机构是否能发挥其职能作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最高层的主观意愿。

三、针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案

1. 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组织规划控制, 应由各部门讨论并经管理层审议通过, 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 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 为了增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 遇到问题是能够达到迅速解决。

2. 分工控制, 责权结合, 彻底执行责任追究制。

对于相关的职务, 一定要进行分工负责, 不能包办、兼任。这使企业内控制度能够起到互相制约、监督的作用。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责任, 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把财务指标落实到单位及个人身上, 并赋予财务管理责任人相应的管理权限, 根据履行职责的情况在年末进行考评, 依据考评结果, 分别给予奖励或处罚。并且要避免内部控制制度重叠现象, 不要形成人人有责却人人都不负责的问题, 避免多人签字, 环环盖章, 却而无人承担具体责任, 遇事相互推诿的不负责的后果。

3. 提高整体素质, 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

人员素质控制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保证企业各级人员具有与他们所负责的工作相适应的素质, 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从而保证业务工作的质量。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的需要, 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制度。使员工通过培训更加具备工作责任感, 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4. 跨国多元文化管理。

管理活动与不同的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有的人分析:美国是以“法”为重心的管理, 日本是以“理”为中心的管理, 中国是以“情”为特质的管理。以法为重心的管理, 强调的尊重规则和秩序, 追求卓越的特征使它一直处于创新管理的领先地位。以理为中心的管理注重后来居上, 善于对人家成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追求功利而牺牲道义, 追求群体利益而牺牲个人以情为特质的管理, 则注重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 强调管理的“人和”效应。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 对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比较松懈, 在强调人事关系方面, 理性精神表现得不充分。

5. 对内部控制不需进行持续的监控。

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 对知识的利用和更换才是职工的实际工作, 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企业的员工来说也是必要的, 创建相对宽松和自主的工作方式, 只需定期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结合本单位目前工作实际, 测试、评价某项具体内容是否实现了预期管理目标, 看其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些是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比较好的形式。

目前在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大小企业, 从事业务各自不同, 建立起来完整、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复杂,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结合自己的组织结构, 形成纵横联系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企业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制度并自觉接受监督, 根据企业的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既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稳定性, 又要使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得到补充、完善。采取相对灵活的方式, 设计出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才能使企业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 是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包含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范围, 它的基础是专业管理制度, 是为了防范风险、有效监管, 通过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流程形式, 全方位表达出来的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林琳.浅析如何通过改善财务管理,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经济研究导刊.2013.P116-117

[2]李荣.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分析.财经界.2013年第18期

体系健全 篇10

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在发电侧引入了竞争,组建了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形成了发电侧电力市场。几年来各发电集团公司加快发展,装机规模迅速增加,对缓解电力供应紧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顺应竞争和完成国资委业绩考核的需要,各发电集团也相继建立了适用于本集团的业绩评价和考核机制,增强了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重点实施经济效益考核,各企业基本将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考核的基本指标,同时设置了反映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及企业管理绩效等五个方面的指标,同时各发电企业均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奖惩体系。几年来,各发电集团公司推行的业绩考核的激励约束效果进一步显现。各发电企业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强化考核结果应用,业绩考核的综合功能得到体现。各发电集团公司不断完善“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的考核分配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将业绩考核结果纳入对子公司经理人的评价体系。

2 发电集团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电集团业绩考核工作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一是考核工作发展不平衡。少数发电企业对考核工作重视不够,考核的工作制度和组织体系不够健全。二是考核尚未实现全覆盖。少数发电集团公司对所管理企业还没有实现全部考核;三是考核与激励还没有完全衔接。往往将对经营单位的业绩评价等同于对经营者的绩效评价,这样反映不出经营者在任职期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做的主观努力,对经营者起不到很好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同时,现行的评价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预算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以及资源配置等缺乏密切的联系。四是对考核的过程监督不够。个别发电集团公司缺乏对企业完成考核指标情况的及时掌握和有效监督。

3 发电企业业绩考核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业绩考核如何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新变化。发电企业如何理顺控股股东、董事会、经营层的考核关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不悬空,已经成为业绩考核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二是业绩考核如何适应股权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各发电集团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所投资企业股权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完善对股权多元化企业中国有产权代表的业绩考核,建立反映出资人意志、股东价值、发展战略和科学决策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当前发电集团业绩考核工作的一个新难点。三是业绩考核如何与发电集团的功能定位相适应。经过多年的发展,发电集团所投资企业涉及关系经济布局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类和关系国计民生、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不同领域的企业。发电集团难以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分类考核。

4 发电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业绩评价体系

4.1 业绩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4.1.1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均衡互补。

处在复杂的、不确定的、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的企业,适合强调对非财务指标的利用;处在简单的稳定的和竞争不激烈的环境中的企业,适合强调对财务指标的利用。

4.1.2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均衡互补。

作为一个企业,并非其所有的业绩表现因素都能够通过记录的手段加以反映。传统的财务指标一般都是定量指标,而非财务指标则以定性指标居多。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既然要求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均衡互补,就必然要求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均衡互补。

4.1.3 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的均衡互补。

内部评价指标是指立足于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角度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外部指标是指立足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角度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

4.2 财务业绩评价指标。

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一直以来都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业绩评价指标,因为财务指标具有综合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功能,且通常与企业的长期目标相互衔接。

4.2.1 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反映企业扣除负债和权益资本成本之后的剩余收益,比利润总额指标更能准确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是企业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减去企业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4.2.2 单位发电装机容量利润或发电单位边际利润。

(1)单位发电装机容量利润是反映发电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单位装机容量所创造的效益,其计算公式为:单位发电装机容量利润(元/兆瓦)=利润总额/平均发电设备容量。发电装机容量利润指标体现了发电行业的特性。将利润总额同发电设备容量挂钩能够反映单位装机容量的盈利水平,也是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要求。(2)发电单位边际利润。发电单位边际利润是反映发电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单位发电量所能获取的边际利润,其计算公式为:发电单位边际利润(元/兆瓦时)=平均上网电价(不含税)-发电单位变动成本。

4.2.3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也称之为债务比率,是全部负债总额除以全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4.3 非财务指标。

(1)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发电企业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保证设备稳定运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2)供电煤耗。供电煤耗是发电企业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单位产量的能耗,对发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产生一定影响。发电企业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同时也从自身长远发展出发,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4.4 指标体系设计的考量。

一是指标引导方向从规模效益最大化趋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经济增加值和单位发电装机容量利润两个指标成为主要指标,体现了发电集团引导方向的转变和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即,要求所有投资,无论是火电、水电或风电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回报水平。二是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值从预算目标转向行业先进值对标。单位发电装机容量和资产负债率指标采用集团标杆值作为评价标准值,既考核了子企业当期效益贡献是否达到合理的回报水平,又达到了统一考核尺度的目的。三是提高非财务指标权重,修正传统财务指标的缺陷。以财务指标为主考核企业业绩会刺激操纵财务指标的动机,非财务指标所占权重相对提高,有助于修正此缺陷。四是引入“供电煤耗”指标,贯彻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将供电煤耗指标作为业绩考核指标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能够保障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保证企业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摘要:发电企业业绩评价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系统,是发挥组织行为活动效能、健全分配体系、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从企业业绩评价的角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电力企业在业绩评价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对促进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提高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系健全 篇11

一、我国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历史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公共安全法律法规是卫生防疫方面的法规——《传染病管理办法》,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以前日本对我国国民实行的惨无人道的细菌侵害,这给我国人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为此,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防治工作,并参照苏联的经验和模式,逐步建立起了卫生防疫体系,《传染病管理办法》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然而在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期间,卫生防疫体系及其工作遭受严重的破坏,卫生防疫工作曾一度处于全面停顿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一系列的公共安全卫生法规出台,才使得我国公共安全的工作从以前的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管理的方向转变,

上述法律法规,虽然它们在产生的当时起过积极的效果,但是也显现出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上海甲肝事件的暴发催生出新的法律,这就是1989年《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1991年发布的《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在接下来的十几年,这部法律及其规章对于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健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2年底的一场“非典”就将问题暴露无遗了:《传染病防治法》的某些条文规定得很粗疏,在实践当中的操作性不强,有些方面的内容欠缺尤其是在传染病的预警方面,另外有些内容虽有涉及但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上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严重弱化等等。以致在“非典”流行初期,有关部门的工作出现较混乱的局面,“非典”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从个别省传播到全国多数省份,犹如进入无人之地。

“非典”的发生给人们敲了警钟,政府部门开始注意到法律体系的欠缺是我国公共安全应急机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总结非典型肺炎防治经验和教训、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它的出台为控制非典型肺炎紧急疫情以及未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搭起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框架,然而,由于事态紧急,立法任务繁重,条例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方面的缺陷。

二、国外公共安全应急机制中的立法概况

从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来看,不少国家在重视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就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下面笔者将对一些国家的公共安全应急的立法情况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日本

日本制定有关危机管理(防灾救灾以及紧急状态)的法律法规也是比较多的,到目前为止共约227部。在配合防灾救灾法律的組织实施以外,日本要求各级政府针对本身的业务权责制订防灾计划、防灾基本计划,防灾业务计划和地域防灾计划。计划的内容虽因机构层级的不同,详细程度有差别,但均包括灾害预防、灾害应急以及灾后重建等不同阶段所应实施的防灾救灾工作及内容。

(二)韩国

韩国危机管理机制之所以效果显著,主要得益于其完整的法律体系。韩国有关危机事态应急管理的法律分为战争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三个大类,其中包括《自然灾害对策法》、《森林法》等,为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性灾难提供了权威的依据。

此外,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处理公共安全紧急事件的专门法律法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如法国的《公共卫生法》、澳大利亚的《公共卫生法案》、俄罗斯的《俄罗斯联邦紧急状态法》等,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公共安全和紧急状态的定义,详细规范了危机来临时期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以保障政府能够有效地行使危机时期的权力,最高效率地消除危机。

三、如何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机制的法律体系

一个国家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得如何,取决于该国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因为在任何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再好的手段都只能是空中花园,难以得到有及时有效地实施。随着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的频发,我国制定起了不少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规定,但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我国在处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时候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总的来说,我国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法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法律体系缺乏一个“树身”。

确切地来说,我国的现有的法律法规顶多只能算是零散的“枝”、“叶”,根本还不足以形成一个体系,因为它还缺乏一个最根本的“树身”。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应从法律保障的高度着眼,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规定大多都是在某个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之后针对这一事件或这一系列事件制定出来的,具有单一性和滞后性,没有形成专门的具有纲领性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本法。因此,制定出一部关于社会公共安全的基本法律,就是构建公共安全事件的法律体系的“树身”,这是非常必要的。以专门法的形式,把包括天灾、人祸在内所导致危及社会公共安全事项统括起来,规范社会涉及公共安全的活动,让公共安全得到全社会足够的认识与关注,也为其他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强大稳固的后盾。

第二,应急性法律规范存在空白。

我国现行宪法只是规定了全国人大有权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总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规定由国家主席发布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而对于自然灾害、瘟疫或其他紧急状态没有涉及。紧急状态立法就是对上述紧急状态出现后,有关国家机关可以依据宪法赋予的紧急授权来去制定应急性法规,协调紧急状态时期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动员国家、地区和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对付危机,以控制紧急局势。若紧急状态解除或消失,可视情况决定终止该紧急法规的效力。从国际经验看,国家紧急状态立法有助于明确危机状态下政府的责任、权力和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有助于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有助于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出台《紧急状态法》、建立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成为当前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

第三,法律效力层次不一、责任机构各自为政。

现行的消防、防汛、地震、公共卫生事件等各专业性的法律法规,是各个部门按职权制定的,各管灾害救援的一面,囿于科学论证不够,造成救灾队伍繁多,无法形成合力,遇到综合性的较复杂的安全问题就更无所适从,程序紊乱。反思现状,实际操作中必须建立统一、协调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理顺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应急体系建设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建立完备的公共卫生安全法律体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现在国务院已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期盼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诞生,最终让法治的罗盘引导起公共卫生的航船,冲破险风恶浪,驶向安全的彼岸。

健全标准体系助二甲醚行业脱困 篇12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就开展了二甲醚发动机及整车的研发, 颁布了《车用二甲醚燃料》国家标准和部分汽车行业标准, 发布了二甲醚汽车产品公告。但由于与天然气相比, 二甲醚作为交通燃料不具有经济与环保优势, 二甲醚公交车试点没有取得成功。

在用做民用燃气方面, 2010年国家颁布了《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标准, 但是由于国家目前尚未将二甲醚列入城镇燃气分类标准中, 市场上很难买到二甲醚专用灶具, 纯二甲醚在现有灶具上无法使用。二甲醚也可采用瓶装方式与液化石油气掺烧, 但由于目前没有国家和行业产品及配套器具等标准, 这种应用方式也带来很多问题, 比如二甲醚掺烧比例过高, 市场秩序混乱, 主要使用液化石油气气瓶进行充装使用, 缺乏产品明示, 存在安全隐患等, 影响了二甲醚掺烧的推广应用。

二甲醚作为清洁能源使用, 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肯定, 更需要政府的有效推进和组织, 不能因为遇到一些尚未解决但可以解决的问题, 而采取回避或否定的态度。希望国家加快建立二甲醚应用的相关标准体系, 帮助行业走出当前的困境。

2011年, 国家能源局批准立项制定《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和《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钢瓶》两项能源标准, 这是政府部门根据二甲醚混合燃气的实用性组织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标准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做好市场监管。目前钢瓶标准编制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混合燃气标准也已完成了重要的阶段性工作。这项工作应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同时还要抓紧立项制定混合燃气相关器具及充装的标准和规范, 保证混合燃料的安全使用。

上一篇:生物课堂教学下一篇:农村市场品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