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信用体系(共8篇)
健全信用体系 篇1
健全信用体系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有信则立,市无信则废”。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商品交换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等价交换。如果诚信缺失、不讲信用,贷款不还、假冒伪劣商品满天飞,必然会破坏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成本和风险,甚至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不仅如此,如果任由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失信现象泛滥,还会影响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信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仅仅靠道德教化,还需要社会信用体系来维护。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对失信行为的记录、揭露、传播、预警,使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有利于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筑起坚实的道德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强调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也要求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我国从信贷征信起步,各地区、各行业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很突出,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迫在眉睫。
“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尽快改善各行业、部门、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强化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信用服务和评级机构;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同时,还要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以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弘扬传统信用文化,建立健全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信用制度,让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让社会信用成为神州大地的蔚然风尚。
健全信用体系 篇2
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有序并良性运行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入,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保障, 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建设进程。在这一背景下, 各界开始了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 对我国健全社会信用法律制度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
一、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初始期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运行到21世纪, 这段时期是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初始期。
1978年, 我国开始改革开放, 开始了对市场经济的探索。伴随市场经济的运行, 出现了有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在这些研究成果中, 有一些学者开始提出对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如《浅议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文章中指出社会信用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时期, 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制度的研究开始萌芽发展。在这一时期, 对于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主要出现在一些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研究的论著中, 没有学者把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作为单独的命题进行研究, 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单薄。
二、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快速发展期
进入21世纪, 从2000年开始,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这段时期, 有关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成果较20世纪90年代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增长,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已经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十六大上, 政府提出“五年内把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和框架建立起来”。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性开始显现。这一时期,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1. 研究成果数量激增。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及市场经济良性运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 催生了各界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以“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为关键词进行知网检索, 仅2001年“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论文有154篇, 超过2000年之前所有年份论文数量的总和, 而到2002年“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论文达到555篇。这些大量涌现的研究成果开始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这一独立研究命题进行了研究。
2. 研究成果综合性、多样化、多角度。
该时期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明显增多的同时, 较前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综合性、多样化、多角度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中, 有一部分是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总体性概况的研究, 如余涛《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 对建立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概括。还有一些成果从角色机制的角度对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研究。如童天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应当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丛中笑《论政府在健全社会信用机制中的作用》等文章, 对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立的主导角色、建立机制, 以及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现阶段存在的机制障碍进行了研究。
3. 出现了对国外先进经验成果的借鉴性研究。
国外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要久远于我国, 在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领域有大量的经验和成果, 在这一时期, 有一些学者对国外该领域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介绍。余辉在《论美国的信用立法—兼论我国信用法律体系的建立》中, 对美国的信用立法和美国的信用立法对我国信用法律体系建立的借鉴意义进行了阐述。同类文章还有边鹰《中美信用法律体系比较研究》等。这些文章结合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立的实际情况, 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了介绍和借鉴。
三、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深化发展期
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组织领导”“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体系, 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同时,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发展。
1.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出现了总结和回顾性研究。
经过前期的研究积累,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深化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李晓安的《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结构缺陷及演进路径》从法律结构本体研究的角度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了纵向梳理。
2.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
随着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姚志伟的《社会信用法律规制的理论依据》等文章, 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3. 在梳理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 也进行了对策的探讨研究。
随着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实践的深入, 一些研究成果从现实角度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领域进行了问题和对策分析。如温海芳《加快我国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董慧萍《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文章, 在对实际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对健全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董慧萍.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1)
[2]李晓安.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结构缺陷和演进路径[J].西法学, 2012 (3)
健全信用体系 篇3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守信”被视为为人立身的第一要义。然而这一优良传统正面临着深重的危机。目前,社会信用缺失现象非常普遍,其严重性和危害性已影响了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重建信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会计信用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会计信用是指会计行为主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制度的要求,在其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和鉴证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一种履约能力。最终体现为会计行为主体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及时、合法、真实和完整,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便于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和判断。会计信用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质量上,即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信用度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会计行业的信用危机。特别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会计信息失真和频频曝光的会计造假案,使得会计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的挑战。因此加强会计信用建设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二、导致会计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信用缺失是诱因
政府信用是会计信用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如果政府信用这个信用底线出了问题,那么它对整个会计信用体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估计。一是表现在政府功能严重错位,不恰当地介入或过分干预经济活动,严重“透支”政府信用;二是表现在政府公然违约,不守承诺。例如,有些政策和会计法规的制定随意性很大,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三是表现在有些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为制造失信,进一步加剧政府信用的缺失。如一些地方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失实,而且往往被有意拔高。有些政府施行地方保护主义;误认为“造假财政”能带来经济繁荣。地方政府的种种失信行为的普遍存在,客观上加剧了政府信用缺失的严重程度。
(二)法律监管不力是障碍
法律是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机制,然而就目前我国法制状况而言,涉及信用活动的法律、法规大多对会计信用活动的法律依据不完备,而且,在已经建立的法律制度的背景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较大范围内存在,法律监管不力是影响会计信用体系建立的一个障碍。如何协调好财政部与证监会的关系。以避免会计法规之间的漏洞和矛盾。如何改变过去罚则中的补偿性处罚为惩罚性处罚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下功夫研究。因此,完善法律体系对于我国会计信用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但如何维护法律严肃性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仍是我国会计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诚信理念淡薄是缺陷
诚信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今天的会计信用正面临着公众的质疑。对会计信用来说,其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益至上的法则在会计行业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在限制会计追逐利益的时刻缺乏法律的支持与庇护,单纯寄希望于诚信的倡导和道德的约束来维护信用。道德观显得不堪一击,会计面对丰厚利益的单方面追求和强调导致对社会关系其他方面的忽略和蔑视。二是各种“虚假”和“欺骗”现象充斥于社会和市场,由于受自身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限制。会计人员很难顶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坚守会计诚信的理念动摇了。同时在我国会计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结构与设置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有些会计信用评定机构本身还存在信用问题。
三、构建会计信用体系的模式研究
会计信用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也应该重视市场经济规则的普遍性。
(一)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健全会计信用体系的根本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自发性、无序性的缺陷。故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调节。但是,对经济调控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以免对经济的调节反复出现“要么就不管,要么就管死”的不良做法。因此,要健全会计信用体系,重塑市场信用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的关系。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法人制度,建立起内在的信用责任制度。同时进一步严查重罚,维护信用的严肃性。这不仅有利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且也有利于政府从繁杂的微观经济活动中彻底解脱出来。
(二)法律制度的规范完善是健全会计信用体系的保障
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信用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应该建立界定开放信息的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其中包括必须开放的数据及其监督机构的责任,以及向公众提供不真实信息的惩罚。制定有关法规,对严重违反会计信用的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实行“退出机制”和“市场禁人”,即凡是违背会计法规者一律终身禁人会计职业。应该建立会计信用档案管理,会计信用级别的评定,会计信用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制定出高质量的能够适应未来会计环境变化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制定时需要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同时也能减少因会计政策变化带来的会计失信行为。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针对会计人员的违约行为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规则。增加经济处罚的力度,增加其造假的成本。建立会计造假者的民事赔偿责任,只有高额的民事赔偿才能使造假者经济利益严重受损。
(三)信用文化的着力培育是健全会计信用体系的关键
健全信用体系 篇4
2010-12-07 22:36:42 作者:admin 来源:郑州市中小企业局 浏览次数:112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若干意见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下简称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重要意义
1.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快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信用河南的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落实扶持政策,改善发展环境,依法加强监管,积极引导和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信用担保机构不断增强资本实力,规范经营行为。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途径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性担保服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和信用再担保机构组成的担保服务组织群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与多元化投资相结合,依托省内力量与积极引进省外、国(境)外资源相结合,政策扶持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相结合,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多元投入、多层次构建、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总体思路,积极引导、鼓励、扶持设立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在全省建成以省级信用担保机构为龙头,市级信用担保机构为骨干,县级信用担保机构为重点,信用担保机构和信用再担保机构协作配套,有较强融资能力、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到2012年,全省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力争达到300亿元。3.加快发展政府财政出资控股或参股设立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在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中的积极引导、增强实力、提高信用、风险补偿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到2012年,全面建成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依托、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其中省辖市、县(市、区)财政出资控股或参股的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分别达到 1亿元以上和 3000万元以上;积极鼓励省内国有大型企业投资设立为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直接配套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
4.大力发展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支持重点产业设立行业性信用担保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出资设立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信用担保机构的积极性。
5.积极支持企业设立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依托产业集聚区,由中小企业集聚地的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设立互助性会员制信用担保机构,对会员提供封闭式融资性担保服务。
6.积极吸引省外、国(境)外机构在我省设立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支持省外、国(境)外投资者以合资、独资方式设立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引进有实力的跨国(境)、跨省信用担保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广泛开展多层次、跨领域的交流合作。
7.积极支持为信用担保机构提供信用保证服务的信用再担保机构建设。组建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集团公司,鼓励有条件的省辖市以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为依托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运用财政注入资金再融资,增强信用再担保能力,省、省辖市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要以信用再担保业务为主业,积极为县(市、区)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以提升县(市、区)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水平,创造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条件,提高全省信用担保业整体素质、风险控制水平和重大项目融资担保能力。
8.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之间开展分保、联保等合作。市、县级信用担保机构可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与省级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业务关系,开展分保、联保合作,分散融资担保风险,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增强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
三、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信用担保机构的互利合作
9.鼓励金融机构与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合作。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根据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信用担保机构的放大倍率。对资信等级较高、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信用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应适当提高放大倍率。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发展。10.鼓励金融机构与信用担保机构创新合作方式。金融机构应针对中小企业规模小、有效抵(质)押资产少等实际,研究推出适合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开展贷款担保业务;根据信用担保机构的资信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可采取“一次综合授信、周转使用”的方式,协商确定信用担保机构授信额度和担保方案。对资信良好、风险控制力强的信用担保机构,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与其建立风险比例分担机制。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对各自推荐的需承保、承贷的项目应积极受理,对符合条件的应及时放贷。政策性银行可依托中小商业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业务。
11.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担保机构承保的项目提高审批效率。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调查、风险评估、贷后监管等,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要协调联动、共同负责,形成安全有效的保、贷、还运行机制。对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信用担保机构承保的优质项目,金融机构可按人民银行利率管理规定给予优惠,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12.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的贷款给予全额或一定额度的保险,以分散贷款风险,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稳健经营。
四、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
13.建立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投入和再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融资担保业务开展好、风险控制力强、经济效益高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增强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和融资担保能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采取“一次注入、分期偿还” 的方式,通过争取软贷款支持。发行信托投资计划等方法,做大做强信用担保机构。
14.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各级财政要按照财政出资额不超过5%的比例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偿本级财政出资控股或参股的信用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损失和补充风险准备金。财政出资控股或参股的信用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在年末担保、再担保余额5%以内,信用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不足以弥补的,同级财政可给予一定补偿;对信用担保机构放大倍数超过3倍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担保贷款,其发生的代偿损失,同级财政要提高补偿比率。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商业性和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比照对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政策,由省、市级财政按每年不超过1%的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制定。15.实行信用担保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赔偿准备金,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信用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按照税法规定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信用再担保机构,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地税局审核,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免征3年营业税。免税期满的信用担保机构仍符合免税条件的,可以继续申请免税。
五、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监督管理
16.建立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为召集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省政府金融服务办、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研究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日常工作。省财政厅要认真履行国有出资人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财务制度,切实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财务监管,做好担保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化解工作。省政府金融服务办、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加强对融资性信用担保业务的监督和风险控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已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由省辖市、县(市、区)政府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管和风险处置工作。
17.实行信用担保机构准入制度。申请设立或变更信用担保机构时,要严格依照规定的审批条件,由省辖市政府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审核,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审批。信用担保机构在登记注册后30日内,应到同级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并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出资控股或参股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应同时向同级财政部门登记备案。
18.规范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费率。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费率实行与其运营风险成本挂钩的办法,基准担保费率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执行,具体担保费率可依据风险程度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上下浮动30-50%。财政出资控股的信用担保机构,应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其担保费率应在执行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的基础上适当下浮,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19.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经营行为。信用担保机构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晰产权,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建立分级审批、审保分离、风险预警等内控制度;根据客户资源、条件,依法设计灵活多样、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有效控制风险;对于经营情况良好、诚实守信的中小企业,应适当降低担保授信条件,不增加反担保附加条件;坚持风险分散原则,防止风险集中在少数行业和个别客户。由政府财政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应办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任何单位不得干预具体担保业务决策。
20.强化信用担保机构资产与财务管理。信用担保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操作程序,有效防范担保风险;认真编制并按季度、向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报送财务会计报告和业务统计表,向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的金融机构报送财务和对外担保情况。
21.开展信用担保机构绩效考核。省财政厅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要建立健全对财政出资控股和参股的信用担保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就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风险控制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成本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策支持和对财政控股信用担保机构高管人员任免奖惩的主要参考依据。对不以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业务为主业、抽逃挪用注册资本、未经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信用担保机构,要限期纠正;情节严重的,予以停业整顿。
22.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制度。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评级结果作为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和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的重要依据。
23.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信用担保行业监管信息系统,把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纳入监控范围,加强对信用担保行业运行情况的即时监控,逐步实现监管信息系统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有效对接。政府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要定期披露信用担保行业信息,为金融机构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创造条件。
24.加强信用担保行业人才培养。各级政府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信用担保行业从业人员的核准制度,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推进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专业化和规范化。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开设信用担保课程,为信用担保机构培养专业人才。
25.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退出机制。信用担保机构在履行代偿行为时如无法足额偿付到期债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清偿有关债务,退出信用担保行业。
如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篇5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并存,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保障水平差异过大,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大多数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应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分别设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附加养老保险、职工个人的储蓄性保险,还应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发展私人养老、医疗保险等,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对此,我国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借鉴国外经验,确立由社会自治组织经办社会保险的方式,实行社会保险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状。二是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财政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财政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关键是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对社保资金实行全程监督,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三是建立社会保障服务网。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现现代化管理。
(4)多头并举,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首先要硬化征缴手段,扩大社保资金规模。其次搭建社会保障新平台,开辟新的筹资渠道。最后对特定企业适时减免或加成征收社保费。
(5)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快立法建设。一是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项制定法规。然后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等,明确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使社会保险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立法。三是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上,加快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人民在社会保障中真正得到实惠。
浅谈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篇6
丰田乡农科农机站
赵国权 2013年1月4日
浅谈如何健全我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内容提要: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县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公益化服务和社会化相辅相成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人均经费少,制约着推广力度。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人散”的被动局面。
(二)、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从业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搞科技研究和服务,大部分时间忙于县乡两级的中心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管理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
(四)、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二、如何健全我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加强县乡两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1、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
2、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
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3、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
4、是发展和引导农业新技术走向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
(三)、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综上所述,只有社会各有关方通力合作,才能将我县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为一个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有生机活力的有机体系,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工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添活力。
参考文献:
健全信用体系 篇7
1 规范科研项目审批和成果鉴定制度
1.1 界定科研项目信用涉及的对象
科研项目信用涉及的对象由信用主体和信用客体两类组成, 现以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科研项目信用涉及的对象为例。
(1) 信用主体
主要包括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执行者主要是指科研项目承担单位, 以及科研项目申请者、投标者、主持人或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研制者、开发者和成果转让者等。评价者主要是指参与科研项目立项、招投标、检查、鉴定、验收等活动的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和评审专家。管理者主要是指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 以及其他接受委托履行管理职能的机构与管理人员。
(2) 信用客体
主要包括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基础研究计划三大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科学基金项目, 科技部主管的各类产业化科技计划项目, 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省级重大高新技术、重大科技攻关、重点科研和一般科研等科技计划项目, 省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产业化科技计划项目, 以及其他应列入信用管理的创新科研项目。
1.2 实行科研项目全过程契约化管理
吸收西方国家运用制度强化信用观念的做法, 增强契约条款和规章制度对科研项目信用主体行为的约束。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 到编制预算, 直至成果鉴定、验收等各道环节, 涉及的项目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等各方面人员, 凡是需要形成正式书面承诺的, 都应通过项目合同、计划任务书、项目预算书、委托协议书、代理协议书等形式, 根据权利和义务相对称的原则, 把发生信用关系各方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地载入契约条款, 对违约者作何处理也以条文形式明确规定下来。
1.3 制定科研项目执行者的信用规范
要使科研项目执行者能够遵守诺言和实践成约, 必须明确告诉他们什么是守信行为、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失信行为不可以做。为此, 需制定确保科研项目执行者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
(1) 制定科研项目负责人资格信用规范
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负责人须是在岗科技人员, 一般应是科研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或整个研究方案的设计者, 并实际主持研究工作, 防止出现挂名而不干事的现象。政府公务员可以主持战略性软科学项目, 此外, 与退休人员一样, 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同期主持的国家级项目数原则上不得超过一项, 应保证50%以上的实际工作量投入到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研究中, 项目实施阶段无特殊原因不得离岗半年以上。
(2) 制定科研项目评估评审资料信用规范
科研项目执行者在项目立项、招投标、检查、鉴定、验收等过程中, 必须按有关规定的要求提供项目的全部资料和信息, 并确保其真实有效, 不得弄虚作假。禁止下列行为:1) 剽窃、抄袭他人成果;2) 伪造科研项目研究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推广效益;3) 虚报已发表论著数量, 以及论文被引用频次;4) 谎报工作经历;5) 伪造证明文件;6) 伪造学术成果奖励证书、荣誉证书;7) 夸大自有技术、自主研制设备, 以及其他研究基础;8) 编造并不存在的课题组成员;9) 同一科研项目 (包括研究内容相同或者相近的项目) 重复申请;10) 虚列合作单位及其提供的配套经费。
(3) 制定科研项目任务合同信用规范
科研项目任务合同由项目管理者作为委托方, 与作为责任人的执行者共同签订。合同所列内容应实事求是, 表述清楚缜密, 它将与项目申请书一起构成立项的原始资料。执行者承担项目任务/管理者检查项目进展状况和验收最终成果, 均以合同内容为依据。执行者应在规定时间内, 全面完成合同所列的项目创新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
(4) 制定科研项目接受评估评审行为的信用规范
科研项目在立项、检查、鉴定、验收等过程中, 需由评价者进行评估, 或由管理者组织评审。科研项目执行者有义务接受评估评审, 并应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不得妨碍评价者和管理者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不得出现下列行为:1) 故意提供虚假资料和失效信息;2) 与评价者和管理者串通获取评估评审情报;3) 用钱财买通评估人员和评审专家;4) 侮辱、威胁、诽谤、陷害评价者和管理者;5) 设置障碍干扰阻挠评估评审活动。
1.4 制定科研项目评价者的信用规范
在科研项目评估评审过程中, 评价者的意见对项目能否立项、成果验收能否通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此, 要建立健全评价专家资格审查制度和专家库, 专家库应有一定比例的第一线中青年专家和国外同行专家。在评估评审工作中, 应遵循随机原则从专家库遴选专家组成员, 并严格实行回避制度与专家组定期轮换制度。评价者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真实、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科研项目评价者不得出现下列行为:1) 与其他评价专家结成关系网, 串成“小圈圈”, 操纵投票结果;2) 与被评对象串通, 为其获得项目立项或通过检查、验收提供便利;3) 压制不同学术观点和其他评价专家意见;4) 隐瞒或编造事实, 致使评价信息扭曲, 出现判断失真;5) 为得出主观期望的结论, 断章取义, 形成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片面评价;6) 泄漏或侵占被评对象的关键技术资料等商业秘密;7) 未经组织许可, 泄露评估评审的保密信息;8) 索取或接受被评对象的钱物或其他好处。
1.5 制定科研项目管理者的信用规范
这里的管理者是指科研项目申请立项、检查、验收中评估评审活动的组织者。制定科研项目管理者信用规范, 建立健全管理者信用机制, 有利于加强科研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管理者的信用行为须以现有相关科技文件为依据, 严格执行科研项目立项、检查、验收中规定的规则、程序和办法, 对科研项目实行严格管理、正确指导和有效监督, 反对不正之风与弄虚作假行为, 倡导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科研项目管理者不得出现下列行为:1) 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项目评估评审活动, 对评价者施加压力或倾向性影响;2) 故意扣压符合申请条件的项目, 使其失去立项机会;3) 聘请应当回避或有不良记录的人员参与项目评价活动, 或委托不具备规定条件的评价者承担项目评价任务;4) 对评价者提出的明确意见置之不理, 或不如实反映, 甚至加以歪曲;5) 与项目执行者串通弄虚作假, 帮助其蒙混过关;6) 为某一项目申请者拉关系而排斥其他申请者;7) 泄露评估评审专家名单、专家意见、内部资料或其他需保密的信息;8) 评估评审中索取或接受项目执行者的钱物或其他好处。
2 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制度
2.1 建立以信用安全保障号码为基础的个人基本账户
建议有关部门规定, 凡希望在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中承担科研项目, 从事创新成果研制、开发、交易和评估评审的人员必须先申请获得个人信用安全保障号码。这种个人信用号码每人只能有一个, 并且随所有者终身不变, 个人的信用资料将被全部储存在这一号码下的信息数据库中。科技人员进行科研项目申请、与别人合作联营、项目成果转让、向银行要求贷款, 以及参与科研项目评估评审等活动时, 如果对方需要查询其信用资料, 只要出示个人信用号码, 对方即可查到所需的内容。在创设科技人员信用安全保障号码制度的基础上, 尽可能使这一号码与科技人员个人基本账户号码、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障保险号码等相一致、相兼容, 或者统一在个人信用安全保障号码内。这项工作宜分步实施, 可以先把个人基本账户号码建立在个人信用安全保障号码基础上。具体做法是, 科技人员申请到个人信用安全保障号码后, 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家合适的银行, 开设一个与个人信用安全保障号码相同的个人基本账户;进而视实际需要和可能, 可在其他金融机构开设分账户, 所有分账户都将汇总在基本账户内。科技人员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 不管是来自政府部门的纵向渠道, 还是来自企业方面的横向联合投入, 要求所有款项一律进入基本账户。
2.2 逐步扩大基本账户的覆盖范围
随着科技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发挥基本账户的作用, 使它除了容纳科研项目经费外, 还将逐步纳入其他所有科研经费, 纳入工资、奖金、津贴等个人劳动收入, 纳入出租私有房产、购买债券和股票及提供贷款而获得的租金、利息、股息、红利等个人资产收入, 纳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个人福利收入, 纳入租赁、承包企业或自办公司所得等个人其他合法收入, 亦即尽可能把各种收入来源都归口于基本账户之下。同时, 应使基本账户能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支付情况, 能反映个人收入的支出变动状态, 还要把个人所得税账户并入其内, 使之能反映科技人员的纳税信息。
2.3 采用复式记账法制作科研项目财务报表
科研项目经费收支的记账方法一般有两种: (1) 单式记账, 即通常所说的流水账。它只需记载每笔科研项目经费的出入, 对出入账目的内容不作分类, 也不要求货币与财物之间保持平衡。 (2) 复式记账, 它以账目分类为基础, 要求每笔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在对应会计科目上的记账必须全部保持平衡。例如, 假定某科研单位购买一台测试仪器付出60 000元现金, 科研单位账簿的现金分类账将减少60 000元, 而仪器设备分类账将增加60 000元。如果科研单位购买价值60 000元的测试仪器, 付出20 000元现金和一张40 000元期票, 那就得记三笔账:仪器设备分类账增加60 000元, 而现金分类账仅减少20 000元, 同时应付票据账增加了40 000元。用复式记账法制作的科研项目财务报表尽管不能完全排除可能存在的失信行为, 但通常比单式记账要可靠得多。
3 完善科研人员信用评价制度
3.1 建立科研人员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
科研人员信用信息是科技信用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 要实施科技信用管理, 首先应掌握必需的信用信息。科研人员信用信息评价指标是专门用于科技领域的个人信用信息评价标准之一, 一般包括基本信息、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和良好行为记录信息三类, 与此相关的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也分为三类。
(1) 科研人员信用基本信息评价指标
信用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和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信息, 它的评价指标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研人员基本素质评价指标, 主要用于衡量科研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智商、情绪、性格、个人偏好、心理承受能力、知识面、事业心、荣誉感、道德责任。二是科研人员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主要用于衡量学历、学位、职称、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及其与申请项目的密切程度、过去的科研业绩和贡献、曾主持项目的成败、担任过何种重要专业职务, 以及创新潜能。三是科研人员经济实力评价指标, 主要用于衡量个人收入、个人掌握的科研项目经费和其他基金、个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个人储蓄和债务、个人纳税情况、个人经济诉讼记录、个人信用历史、家庭收入、家庭资产。
(2) 科研人员不良行为记录评价指标
不良行为记录信息是指科研人员在从事科技项目研究、评价和管理过程中出现失信行为、以及受到处理的情况, 其评价指标主要有:一是项目执行者不良行为记录评价指标, 主要用于衡量科研人员作为项目申请者、投标者、主持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研制者、开发者和成果转让者时出现弄虚作假等违反信用规范的行为, 以及这种行为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所受惩罚的性质和等级。二是项目评价者不良行为记录评价指标, 主要用于衡量科研人员作为评估人员和评审专家, 在参与项目立项、招投标、检查、鉴定、验收等评估评审活动中出现徇私舞弊等信用缺失行为, 以及这种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浪费、损失和所受处罚。三是项目管理者不良行为记录评价指标, 主要用于衡量科研项目管理者在组织项目评审、检查、验收等过程中没有执行有关规定的规则、程序和办法, 出现严重失职等失信行为, 以及这种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受到惩处的情况。
(3) 科研人员良好行为记录评价指标
良好行为记录信息是指科研人员在从事科技活动中坚守承诺、实践成约, 科技项目研究、评价和管理的业绩及贡献突出, 主持完成的项目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获得各种科技工作的奖励和荣誉等情况, 它的评价指标大体分为三类:一是项目执行者良好行为记录评价指标, 主要用于衡量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立项、完成科研合同任务、接受检查评估等活动中严格遵守项目执行者信用规范的行为, 以及取得的突出业绩和贡献、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科技奖励和荣誉。二是项目评价者良好行为记录评价指标, 主要用于衡量科研人员作为评价者在参与项目评估评审活动中严格遵守项目评价者信用规范的行为, 以及取得的良好业绩、奖励和荣誉。三是项目管理者良好行为记录评价指标, 主要用于衡量科研项目管理者在组织项目评估评审活动中严格执行项目管理者信用规范, 以及由此带来的突出管理业绩、获取的奖励和荣誉。
3.2 改进科研人员信用评价方法
改进科研人员信用评价方法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运用指标量化评定科研人员信用等级。由于科研人员信用评价指标有不同类型, 它们在信用等级中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为此, 应根据项目性质、评估评审和监督管理的要求, 对不同评价指标按照权重差别给予不同的分值进行综合性量化处理;然后, 用它对项目执行者的科研能力和创新预期、评价者的评估评审能力、管理者的组织监督能力及其个人信用状况等作出综合评价, 再依据这一评价所得的分数确定其信用等级。
第二步:校正指标量化评价可能出现的误差。对科研人员信用等级采用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时, 制定的指标标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误差, 各指标之间的权重安排和分值确定也会因时间、地点变化而出现不合理之处, 为此可结合使用主观评价方法加以检验性校正。具体做法是:邀请若干具有精湛专业知识和丰富评价经验的同行专家, 采取背靠背独立完成的方式, 运用专家个人经验判断能力, 分别评价科技信用主体 (项目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 的信用状况, 再综合专家意见确定他们的信用等级, 然后把专家评价与指标量化评价两种结果进行比较, 消除其中误差, 提高科研人员信用评级的精确性。
第三步:把信用评级与科研活动挂钩。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科研人员不同的信用等级, 以适当方式开展分类指导, 建议他们从事适宜的科研活动, 并促使他们提高信用层次;同时, 把信用等级作为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技术职务升降、参与评估评审活动和评选荣誉称号的重要依据, 规定担任科研领导工作、或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对科研人员申请的项目, 应依据信用等级差别实施不同的评审程序;对项目经费的管理也可依据信用评价的差别, 采取多种不同方式。
第四步:设置科研人员信用评议网。这是通过网络媒体加强信用评价机制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对科研人员在项目立项、检查、验收的评估评审活动中赢得信用方面的良好行为记录, 应在其信用号码中记下每次良好信用的得分, 使其逐步提升自己拥有的信用等级;当科研人员获得较高信用等级时, 可以将其事迹推荐到信用评议网上公开宣传, 通过社会赞誉来表彰其守信行为。与此相反, 科研人员没有严守承诺, 出现信用缺失现象, 有了不良信用行为记录, 应视实际情况降低其信用等级, 并由管理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刊登公告, 通过信用评议网予以曝光, 把其失信行为公诸社会。
4 建立健全创新活动失信行为惩戒制度
科研项目信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将以提高失信成本为基本出发点, 要求运用惩戒制度遏制失信行为。为此, 要拓宽投诉和举报渠道, 使科研项目便于监督, 易于揭露失信行为;要完善调查方法和程序, 便于科学、客观、准确地认定创新活动中的失信行为。特别是, 要采取道德谴责与法律追究相结合的方法, 使失信者得到应有的惩处。科研项目失信行为惩戒制度的主要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4.1 科研项目执行者失信行为惩戒制度
(1) 科研项目执行者违反项目负责人资格信用规范, 一经查实, 管理部门取消或中止其主持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项目的资格, 并根据情节轻重取消其1—5年内的申请资格 (参照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 。
(2) 科研项目执行者违反评估评审资料信用规范, 一经查实, 管理部门中止其主持的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项目, 追回已拨经费, 取消其3—8年内申报资格 (参照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 , 进行公开通报批评, 载入不良信用信息库存查。构成违纪的, 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属于违法行为的, 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如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 可依照《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根据情况, 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并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
(3) 科研项目执行者违反项目任务合同信用规范, 对于没有完成创新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的, 按照合同条款规定进行处罚。对于因非不可抗原因没有按时完成项目任务的, 管理部门有权追回专项拨款, 中止其继续申报或承担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项目资格, 对其作出公开通报批评, 降低信用等级, 列入不良信用行为信息库备案。
(4) 科研项目执行者违反接受评估评审行为的信用规范, 管理部门可以区别违反情况分别采取责令其改正、记录不良信用、给予警告、公开通报批评、取消项目立项资格、终止项目合同、追回已拨经费, 直至一定时限内取消其申报或承担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项目的资格, 降低信用等级并列入不良信用行为信息库备案;构成违纪的, 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 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2 科研项目评价者失信行为惩戒制度
科研项目评价者违背科学道德, 弄虚作假, 徇私舞弊, 或违反其他项目评价者信用规范的, 管理部门可以区别情况责令改正, 或记录不良信用、给予警告、公开通报批评、宣布评估评审意见无效, 直至取消其参加评估评审活动的资格、降低信用等级、列入信用缺失者名单。属于违纪行为的, 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属于犯罪行为的, 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3 项目管理者失信行为惩戒制度
科研项目管理者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 在项目立项、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重大情况隐匿不报, 造成严重后果, 或违反其他项目管理者信用规范的, 根据问题严重程度, 对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降低信用等级, 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摘要:在科技投入增多、创新意识提高的情况下, 科研信用缺失产生的不端行为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必须推进科研项目信用管理的制度创新。为此, 应实行科研项目全过程契约化管理, 规范项目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的行为, 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和成果鉴定制度;建立以信用安全保障号码为基础的个人基本账户, 采用复式记账法制作科研项目财务报表等方法, 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制度;建立科研人员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 改进科研人员信用评价方法, 完善科研人员信用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科研项目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失信行为惩戒制度。
关键词:科研项目,信用管理,评审制度,监管制度,评价制度,惩戒制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Z].北京:科技部, 2002-05-13.
[2]科技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Z].北京: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等, 国科发基字[2002]180号, 2002-06-11.
[3]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Z].科学技术部令第7号, 2003-01-29.
[4]张明龙.审视科技信用缺失现象[J].科学管理研究, 2004 (4) :52-56.
[5]自王萍.科学界的行为失范及其根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0 (2) :24-26.
[6]戴维波谱诺.社会学[M].第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5-16.
[7]张明龙.经济学新问题求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404-421.
[8]FRANCESCO LISSONI.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he geography ofinnovation:the case of Brescia mechanical cluster[J].ResearchPolicy, 2001, 30 (9) :1479-1500.
健全社保体系需理顺体制创新机制 篇8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还存在诸多缺失。一方面,以往形成的重经济保障轻服务保障、重政府包办轻责任分担、重局部改革轻统筹推进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几乎每个社会保障项目都面临优化结构、厘清责任、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等紧迫问题。另一方面,现行制度体系并不完整,亟需健全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公平性和运行效率,合理分担保障责任。
因此,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巩固普惠性,包括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法定保障对象应保尽保。二是全面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推进制度整合、重塑筹资机制、提高统筹层次,真正实现多层次发展;基本养老保险最好采取现收现付制,如果维持个人账户则不宜采取大账户,但可以考虑选择名义账户制;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等。三是完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四是全面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包括不断提升教育福利水平,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残疾人、儿童的福利事业。
中国空气污染治理仍任重道远
美国兰德公司《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努力与不足》(1月18日)
过去两年,中国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中央和地方均拿出了各自的行动方案。但是,中国在治理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许多小型工业锅炉尚未安装污染控制设备,而大型火力发电站没有正确操作其污染控制部件。三个主要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
第一,违规行为很难被发现,尤其是对小型污染源而言。成百上千的小型工业锅炉为中国的建筑供电供暖,要监督它们的排放几乎不可能。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命令关闭它们,但其巨大的基数使得执行这一措施非常困难。
第二,收集准确污染数据的全国系统尚未建立,国家欠缺准确跟踪小型工业锅炉、煤矿和其他工业活动的能力。但是中国收集更好的数据、纠正历史数据并推进数据分享透明化的努力值得肯定。
第三,违反环境法规的成本太低。目前中国空气污染的受害者几乎不会得到赔偿,但是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例如,为了促进环境污染监管的公众参与,中国环保部2014年出台新法规,赋予非政府团体参与调查污染案例的权利。在新法规下,仅2015年前7个月,政府对污染企业的日常罚款就多于2.82亿元人民币。
尽快根治空气污染问题对中国人民的健康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即便目前遇到问题,中国仍有足够的技术和人力资源解决之。
唱衰中国经济仍为时过早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的经济增长依旧令世界羡慕》(1月21日)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唱衰中国经济仍然为时过早。中国经济放缓有很多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和转型自然且必需的过程。大量市场参与者过于看重中国的制造业指标,但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经济临近崩溃。此外,中国股市在新年伊始的动荡不能为中国经济2016年走势提供什么信息,因为中国股市价格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在一直以来都很弱。
中国这些进行中的变化将对其他国家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那些依赖中国进口其产品的国家。由于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会显著下降,许多国家仍指望中国购买其产品。其中,巴西、澳大利亚和韩国等主要经济体,每年销往中国的产品占其出口的1/4。如果中国公司与消费者受低迷景气影响选择降低海外进口产品消费,那么这些主要国际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将受影响。然而,美国每年只有7%-8%的商品出口中国,因此这对美国影响不大。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6非洲观察:加强农业投资势在必行》(1月22日)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报告,新兴市场复苏乏力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然而,201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增长预计为4.2%,相较2015年要高出0.8个百分点。振兴有活力且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发展经济的优先选项。
非洲农业正处在转型的节点上,一系列数据引人瞩目:农业是非洲人主要的食物和收入来源,为非洲大陆提供了60%的工作岗位;未来15年,该地区的粮食生产需增加60%才能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非洲的食品和饮料市场不断扩大,预计在2030年能达到1万亿美元的市值。
此外,非洲大陆发展农业潜力广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2万亿公顷土地尚未开垦;而且非洲只使用了2%的可再生水资源,全球平均水平是5%。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对农业领域的战略投资能启动良性增长循环。
非洲应如何利用这些机会呢?首先,非洲农民需要新技术(更高产、更抗灾的农作物品种等)来增加产量;其次,非洲农民需要更多电力、灌溉和更好的基础设施,让他们能与获利丰厚的地区食品市场相联;再次,要推出不歧视农业部门的务实政策,例如解除对女性的种种限制(土地所有权、信贷权利等),因为她们是非洲食品生产的主力。
俄罗斯经济状况尚在政府掌握中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卢布跌至新低,是好是坏?》(1月20日)
近日来,俄罗斯卢布对美元汇率跌破80大关,但情况仍在莫斯科掌握中。由于俄罗斯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对石油等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产品征税,卢布对美元汇率下跌后,政府能从出口产品的税收中收获更多卢布,以平衡财政支出。换言之,卢布贬值有助于政府抵消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财政预算带来的负面作用。
但是,在国家经济生活层面,情况不见得太好。首先,卢布下跌导致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抬高通胀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其次,俄银行系统受到本币贬值拖累。很多俄罗斯银行背负着欧元和美元债务。随着卢布贬值,相较两年前,银行需多支付一倍的卢布偿还外币债务。最后,企业也面临与银行一样的危机。
如果卢布继续下跌,俄银行很可能破产。为此,政府已经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在过去一年半中,政府清理了一批管理不善的银行;俄央行还向其他银行提供长期美元计价贷款助其向客户提供外币借贷业务。
【健全信用体系】推荐阅读:
体系健全08-12
健全评价体系09-07
健全服务体系10-02
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06-25
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08-14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10-02
健全高职教育质量保证和评估体系11-05
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11-06
健全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报告10-20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