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服务体系

2024-10-02

健全服务体系(精选12篇)

健全服务体系 篇1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为基层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各种组织与机构形成的有机整体。2011年, 中央、国务院出台1号文件聚焦水利, 对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作出重要部署。把握历史机遇, 加快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既是实现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适应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解决基层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泉州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历史沿革

泉州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 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陆续有所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设员建站期

20世纪60年代, 南安等县 (市、区) 就设有乡 (镇) 水利工作站, 吸收农民水利技术员管理农村小型水利水电, 以后陆续有所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 随着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开展, 到1985年, 全市129个乡 (镇) 中, 有101个建立了水利水电工作站。

(二) 成长定型期

1986年, 国务院全面部署开展建立健全乡镇水利站的工作, 有关部门出台了定编定员文件。1988年, 为加强和完善乡 (镇) 水利水电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各项工程效益, 泉州市重新核定乡 (镇) 水利水电、水土保持管理站事业编制361人, 其中水利水电干部126人, 工人218人, 水土保持干部3人, 工人14人, 主要用于解决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作的临时工转正, 以稳定基层水利队伍。到1990年底, 全市129个乡 (镇) 中, 有117个建立水利水电工作站, 共有全民职工269人 (干部53人, 工人216人) ,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1人, 初步形成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框架, 为农村经济社会特别是基层水利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 改革发展期

1990年以来, 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基层水利工作弱化等原因, 部分乡镇水利站逐步被合并和撤销。2008年, 安溪县在“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 成立了用水户协会,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供水工程建后运行管理的实施意见》, 逐步建立村级供水工程的管理、维护新机制, 并逐步在全县推广。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 泉州市加强和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在全省率先全面落实11个县 (市、区) 防汛办主任核定为副科级领导职数以及6个县 (市、区) 、市属6家水利防洪工程单位各增加一名副科级总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 领导职数, 并招收45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 充实到基层一线。截至2013年底, 泉州市现有农民用水户协会569个, 有142个乡镇设有水利工作人员。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基层水利服务单位定位不清, 体系不全

目前, 泉州市基层水管单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乡镇直管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利与农业、林业等管理职能合并, 如泉港区乡镇所设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二是单独保留的水利 (水保) 站。实行以乡镇为主、县级水利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 如永春县一都镇水利工作站等。据统计, 泉州市155个乡镇中, 共设各类乡镇 (街道)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含水利、水保职能) 123个, 占乡镇总数的79.4%, 在编在岗水利 (水保) 员196人。近年来, 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 许多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形成乡镇与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多头管理的, 职责夹杂不清, 管理体制不顺, 运行机制不活, 工作人员队伍不稳, 部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责任、防汛责任难以落实, 安全隐患突出, 水利突发应急事件和水事纠纷无人处理。

(二) 基层水利服务单位经费保障困难

由于基层财政困难, 县 (市、区) 水利服务单位核定的“两费” (人员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 标准较低, 落实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安溪县百里渠管理处, 现有工作人员7人, 全部是镇聘职工, 工资仅为1000元左右/月。

(三) 基层水利服务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一是队伍老化。目前, 在岗在编的基层水利 (水保) 员40岁以下仅97人, 相当一部分已接近退休年龄, 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 占在岗人数的29%。二是人才流失。现有乡镇水利工作人员直接由乡镇政府聘用, 总体待遇不高, 加上乡镇水管单位地处偏僻, 具有一定水利专业的水管人员频繁出走, 单位往往成为“空巢”。三是素质偏低。全市现有乡镇水利员中, 具有水利技术的人员14人, 仅占从业人员的7%, 大部分水管员往往兼任农业、林业等管理服务职能, 不仅未具备水利专业知识, 甚至连基本的水利培训都没接受过, 基层水利工作步步维艰, 难以开展。

三、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 乡镇水利服务管理单位体制不顺、经费不足、服务能力不强、职工队伍不稳等问题日益恶化, 服务职能逐步减弱、退化, 导致一系列连环“恶果”: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后管护机制缺乏, “三无” (无机制、无人员、无资金) 现象日趋严重, 导致农村水利工程难于维持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 对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针对上述情况, 应进一步加快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改革, 探索建立职能明确、机制健全、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确保农村水利工程效益正常发挥。

(一) 加快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改革

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基石”。当前, 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职责不清, 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混为一体等现象相当普遍, 对水利工程的管护作用发挥有限, 政府保障难以落实。因此, 要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理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性质与职能:一是确定基层水利服务单位的公益性职能。对此,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作出规定, 要求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农村水利管理等公益性职能, 对新形势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进行了准确定位。地方政府应给予重视支持, 在建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时, 明确其公益性职能、合理核定编制, 并将原有混杂的经营性服务彻底分离出去, 交由市场运作。在机构人员编制配备方面, 要以专业、精干、效能为原则, 综合考虑当地农业灌溉面积、受益人口、农村水利工程数量及建设情况等因素进行确定, 尤其是要提高并保证一线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比例, 确保水利工程管护工作的正常、长期开展。二是科学设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在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 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蕴藏开发、农业生产特点、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 科学设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 如在以农业生产为主、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较重地区, 可考虑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水利工作站, 在流域相对集中、依赖中大型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的地区可考虑以流域或区域为单位建立水利工作站。统计调查表明, 泉州市155个乡 (镇、街道) 中, 有140个镇要求成立水利工作站, 其余15个乡 (镇、街道) 要求设立11个水利中心站。三是理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管理体系。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 对水利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 应当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 乡镇政府进行协管, 即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机构人员调配和业务指导, 在考评、晋升、调动则充分听取所在乡镇等地方政府的意见。鉴于基层水利专业人才普遍稀缺的现状, 实行上述“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可有效避免乡镇各自为政的现象, 从而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资源, 切实满足农村水利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服务需求。

(二) 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 基层水利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专业化、即时化、常规化等多元特点, 单一的公益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已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 进而催生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以防汛抗旱服务队、喷微灌设施维修队等准公益性或经营性的专业服务队伍、服务机构。一是农民自发成立的用水合作组织。乡镇水利站撤销后,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长期缺位, 由农民自发成立的用水合作组织应运而生。2003年, 安溪县的茶农自发兴办了农民用水户协会, 主要从事受益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工程用水分配、水费收取等工作, 有效解决了茶园的灌溉用水问题。二是准公益性的专业服务队伍。一般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 如2008年7月, 经市编委同意, 泉州市水利局下属的水利水电工程局加挂“泉州市防汛抗旱专业技术抢险队”, 负责承担应急出险水利工程抢险排险技术方案的实施和防汛抗旱救灾工作, 主要负责晋江流域及洛阳江流域水面水葫芦等漂浮物清理任务。三是经营性的专业服务机构。近年来, 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具有高端化、科技化、信息化等特点的专业服务机构越来越受欢迎。这类机构往往以企业、公司的形式运行, 以提供设备维护、工程管理、提供人员培训等服务为主, 经营对象不仅有普通群众, 甚至一些专业力量不强的基层水行政部门。如2013年, 南安市在福建省率先组建成立迅捷防汛抗旱应急服务队, 有效地应对日趋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 泉州市已初步形成以公益性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为主,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准公益性的专业服务队伍和经营性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辅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基本可满足全市水利建设管理需求。

(三) 强化落实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保障措施

建立以公益性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为主,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准公益性的专业服务队伍和经营性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辅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首要的就是加快公益性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公益性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主体和基础力量, 应当作为基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在机构编制、经费拨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以泉州市为例, 为解决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的积弊, 政府有关部门在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水利工程管护方面作出不少探索创新:如2012年出台《小型水库和山围塘安全管理办法》, 聘请水库 (山围塘) 专兼职管理人员2108人, 落实小型水库和山围塘的维修养护经费654万元/年、管理人员工资362万元/年, 并纳入财政年度预算。2013年, 出台《泉州市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实施意见》, 全市增设乡镇水利工作站142个, 核定人员编制336名, 人员经费均纳入县级财政预算。2014年, 针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管问题, 制定出台《泉州市公益性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办法》, 每年落实财政专项管护资金6000多万元。在加强公益性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 泉州市还通过出台政策、落实补助资金、简化审批手续等方式, 积极培育、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 并着力探索、建立防汛专业抢险队、抗旱服务队、水利科技推广服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目前, 全市已有农民用水户协会569个, 参与农户80261户, 管理面积17.4万亩;各类专业服务机构20多家。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泉州市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探索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法途径, 以期进一步提高基层水利工作水平。

关键词:水利基层服务体系,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健全服务体系 篇2

健全守儿童关爱服务

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体系,结合实际探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模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专职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实行农村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制度,探索多样化的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制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条件,优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万名留守、流动儿童及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和“希望家园”等关爱留守儿童的品牌项目建设。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按要求为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运行机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及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防流控辍”制度,认真落实“宣传导学、依法督学、制度劝学、助困帮学、教改促学、管理强学、情感留学、生活保学”等防流控辍措施,明确依法监督执行《义务教育法》的领导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和完善“县政府—镇政府—村、居委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级组、班主任、科任老师”防辍工作层级管理责任制度。

健全服务体系 篇3

关键词: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机的有效使用和推广对于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也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农机推广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农机的有效推广、农产品的增产、农民收入的增加、劳动强度的降低、劳动成本的减少具有突出的作用。

1 我国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包括,国家、省、县、乡四级。这个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和政府机构的调整,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得到不断的变革与健全,促使农业机械化发展得到快速的推进,农机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可是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属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机构,农业机械推广机构的权力使用主要由政府来掌控,农机推广机构在经费使用、活动开展、农业设备引进等方面没有完全的行使权力,削弱了农机推广机构部分人员的业务工作和执行能力,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对农机推广的不重视和激励机制的缺乏,造成农机新技术推广受到阻碍。

1.2 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区域设置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机推广服务体系虽然形成了国家、省、县、乡四级架构,但部分地区仍不健全。一些交通不便和发展较落后的乡(镇)还缺少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设置或者是缺乏专业的农机推广服务人员。这些地方在农机推广服务工作中只能依靠抽调人员或者临时聘请专业人员来完成,这些人员对推广区域缺乏足够的了解,势必会造成农机推广工作的落实不到位。而交通便利和发展较好的乡(镇),一般都设立了农机推广站,且有3人以上的工作人员。农机推广服务的设置存在着区域设置不平衡的现状。

1.3 农机推广经费不足

农机推广机构属于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机构,机构的经费拨付均是由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有效发展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撑。可是现阶段政府对农机推广服务投入的资金有限,造成农机推广工作受到阻碍。而且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比较低,机构的配套基础设施落后或者缺乏,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机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

1.4 农机推广服务机构队伍素质低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机推广机构的工作人员开始精简,一些留任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素质偏低,导致农机推广工作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推广队伍的专业素质低。

2 我国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

2.1 健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管理机制

对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各级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农机推广管理队伍和基层工作人员,分配好每个人的职责,提升农机推广的工作效率。另外政府要推出相关政策对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扶持,提升对于农机推广服务的重视力度,财政局和人社局要积极配合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各个部门协同运作,保证农机推广工作充足的物力、财力、人力资源的支撑。

2.2 优化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区域配置

对现阶段各地区农机推广机构分布不均衡的状况进行逐步完善,充分开发已经建立的农机站的效能。在交通不便利和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配备农机站,并安排适当的工作人员进行农机推广工作。保障全国农机推广体系中各级农机站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

2.3 加大经费支持

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属于公益服务部门,机构的经费都是由政府进行拨付。要提升区域农机化水平、增加新型农机设备的利用、提升农业劳动力工作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就需要保障农机推广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这离不开政府足够的经费支持。另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来进行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保证政府的拨付资金都能落到实处。

2.4 引入新生力量.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服务于公共卫生 篇4

几年前,健康教育机构经历了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整体划归到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市)区健康教育人才因多种原因不同程度的流失(有来自国家政策及体制改革原因),出现了区(县)级健康教育人员配比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专业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业务工作不够熟练的情况。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扎实工作在基层、在社区:根据重庆市“十一五规划”,提出五个重庆的其一“健康重庆”,合川提出了“美丽合川”,倡导和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整体健康素质,实施“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战略目标。

以“美丽合川,五城联创”为契机,以“相约健康社区行”、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健康街道”为载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全面推动社区健康教育。抓好典型健康街道、健康社区,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健康教育工作典型村,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得到提高。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方案、培训和活动记录。每个行业要抓好典型。

各单位及时下发上级分配的宣传材料,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制作并下发针对传染病、慢性病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材料。同时指导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开办健康专题节目,及时开展宣传资料发放使用效果总结评估。

要依据工作规范对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设置进行规划调整,有条件的要设置人财物独立的健康教育中心,要加强对专业机构硬件建设的督导和考核工作,加大协调力度,提高政府对卫生工作的考核指标比重,真正使专业机构拥有专业身份,达到专业素质,行使专业职能。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培养健康教育综合型人才。实施健康教育需要社会系统工程,更需要综合型人才,要适当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稳定专业队伍。

健全服务体系 篇5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最新讯息2012-03-16

http:///lilun/llyj.htm

编者按:2012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王新宪文章《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文章深刻分析了“十

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十二五”时期残

疾人事业发展的主题主线,强调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发展模式,强化普惠与

特惠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促进残疾人平参与社会生

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文章全文如下: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王新宪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

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以残疾人社会保

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对“十二五”时期残疾人工作作出了全面

部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人口发展和老龄事业、妇女儿童事业等国家级

专项规划也都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相关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快推进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推动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帮助广大残疾人和全国

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是“十二五”时期加强社会建

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正确认识“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残疾人事业迈出了历史性新步伐。党中央、国务院

颁发《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残疾人事业作出重大部署;

修订《残疾人保障法》;成功举办北京残奥会、广州亚残运会等重大文化

体育活动,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

系建设扎实推进,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城镇残疾人

社会保险覆盖率由34.8%提高到60.9%,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农合的比例达

到96%,城乡1000万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00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

同程度的康复,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城镇就业残疾人近180

万,61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扶贫开发解决温饱,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人生和事业的梦想,过上了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残疾人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残疾人总体状况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残疾人事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仍有相当一部分适龄残疾儿童未能上学,超过一半有就业能力的城镇残疾人未能就业,近1/4的城镇残疾人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约40%的城镇未就业残疾人和70%的农村未就业残疾人主要靠家庭供养。残疾人在基本生活保障、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压力,残疾人的利益诉求和过上更好生活的期盼日益迫切。残疾人事业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

“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把健全残疾人两个体系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保障残疾人基本需求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线和指导原则推动“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工作繁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健全残疾人两个体系,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为实现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的理念。要把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立足于解决广大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困难,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稳定保障,享有康复、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残疾人教育,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对残疾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残疾人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发展模式。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政府残工委的综合协调职能,完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支持手段,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在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利于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使各级残联成为“残疾人之家”,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参谋助手。

强化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制度安排。要将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特殊扶助和优先服务,保证残疾人能够以平等的机会享有与其他社会成员均等的普惠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同时,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制定残疾人专项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残疾人康复、特殊教育、就业服务、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文化体育等特需服务,提高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保障残疾人在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方面实现结果上和实质上的公平。要将残疾人专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建设放在优先位置。

加强基础工作,提高残疾人事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分类指导,推进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均衡发展。西部地区要突出重点,优先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上学、就医、就业等迫切需求;中部地区要加快发展,缩小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东部地区要全面建设,努力实现保障和服务的能力、水平与残疾人的需求相适应,率先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完善农村残疾人保障制度和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和服务均等化。落实城乡基层组织的残疾人工作职责,努力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数据收集,加强对政策和规划实施的统计监测和绩效评估,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提高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认真落实“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要紧紧围绕两个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保障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社会保障是残疾人的民生安全网。要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帮助残疾人普遍加入

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将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提高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加快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辅助器具补贴等制度,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适当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实施一批助残慈善项目,推进残疾人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完善社会化的康复服务和托养网络,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使残疾人通过康复,恢复和补偿功能,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大力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全面良好的教育是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基本条件,是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关键。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帮助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对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予以资助;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完善残疾学生教育救助政策。强化残疾人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政策措施,大力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认真实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继续开展残疾人康复扶贫。

促进残疾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要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完善面向残疾人的文化服务设施,发展公益性、群众性残疾人文化事业,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实施好残疾人文化建设工程。促进残疾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均衡发展,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

加强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发生和发展。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我国正处于残疾风险的高发时期。要将残疾预防作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一个战略重点,制定和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形成信息准确、方法科学、管理完善、资源共享、监控有效的残疾预防机制。实施重点预防工程,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重视基础支撑条件建设,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法规。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加大投入,重

点扶持。加强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统计指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倡导志愿助残。做好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履约工作,建立健全国家履约机制。

健全服务体系 篇6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S3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08

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农技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技术的科研与推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才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体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分别负责农业技术的创造、传授与应用,三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所属的管理部门是不同的,导致三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自成系统,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农业计划与任务的完成、粮食的安全与增产作为主要内容,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之间缺乏综合功能;农业科研机构依据政府的意图进行农业项目的研究,缺乏对农民及农业市场需求的了解。

1.2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为农业人口。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将农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知与接受存在直接影响。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农业技术推广对象能够接受相关的推广内容。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农村中部分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开始转移到城市,剩余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在科学精神、方法、思想等方面的推广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

1.3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管理与运行体制方面的问题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农业技术推广是具有公益性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与运行体制是农业技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与运行体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政府主导农业技术推广规划的制定与经费的投入等,缺乏对农民实际情况与市场的了解与掌握;其次,缺乏对城乡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缺乏知识、经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共享。

2加强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2.1注重农民的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强化

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与支撑作用。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实现农业科技教育的强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民相关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换代,促进农民新技术接受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农业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强化,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接受与采用新技术,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2.2注重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与运行体制的完善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内部应该对公益性的推广职能与市场化职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具有市场化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注重自身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强化,依据市场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推广工作,同时要与其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工作,允许外地科技人员在本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的提高,强化对部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绩效的考核工作,将产中服务拓展到产前、产中与产后服务并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度。

2.3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实现政府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注重农业龙头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推广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要将为农业生产服务作为推广目标,逐渐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现多维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投建与完善,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与农机推广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3结语

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建设与管理,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定先.关于加快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2,05(54):10-12.

[2]杨长兴,黄金霞,罗琳.关于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4,01(04):20-21.

[3]高启杰,谢建华,申建为,高霞.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调研世界,2015,12(47):10-13.

健全服务体系 篇7

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收入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 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 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健全服务体系 篇8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迈入了新的世纪, 农业的发展也应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10年, 中共中央发布文件明确指出, 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作用。这一举措表明中央越来越重视气象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后果。“两个体系”是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简称, 是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健全”两个体系“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尤其是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无常的大环境下。

2“两个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建设意义

“两个体系”的建立,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以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中心。通过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统筹和利用, 以达到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和防御能力的目的。通过”两个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职责, 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个体系”遵循”政府领导、财政保障, 部门合作、社会参与,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 立足现实基础, 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 不断完善体制, 不断增强薄弱部分, 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两个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在全球气候异常的前提下, 进一步对气象有更为准确详细的了解, 以便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尽可能减少气象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和损害, 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所应完善的工作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不断完善专业化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的建设工作

结合区域内的农业特色, 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 以适应区域内的农业产业布局特色, 提高对农业的气象监测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 建立起能够满足需求的气象指标体系和服务系统, 以及灾害检测诊断系统和指标体系。

3.2 进一步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防减灾气象服务工作体系

由于农业抵抗气象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 应该建立起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机制, 并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 以提高农业抵抗灾害的能力, 尽量减少损失。同时要注意不断研发新的作物品种, 不断改善种植方式, 提高生产力。

3.3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 加强气象服务的创新

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 发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气象服务和农业天气预报, 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能够面向更为广大的范围。通过不断地创新, 不断完善气象服务工作和业务。

3.4 在允许范围内采用技术手段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工作

在现有的科技水平范围内不断地增加人工作用对天气的影响程度。提高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来实现农业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比如人工降雨等。通过不断强化政府的领导职能, 建立起完善专业的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服务团队, 使天气能够更加适合农业发展。

3.5 建设综合气象服务网络系统, 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性服务

在互联网平台上, 建立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网站, 尤其是农村基层服务网站。同时不断地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丰富, 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同时要组织专家进行定期的交流和座谈, 实现与农民之间的互动。

4 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所应做的工作

4.1 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的能力, 精细化系统的预警预报能力

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不断提高其预报能力, 尤其是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预报能力。提高监测预警的密度,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程度。

4.2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设, 扩大覆盖范围

建立覆盖范围更加宽广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要做到区域范围内由县级通过乡镇级到达基层村级甚至精细到户的信息的传递。采用多种途径和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 增大信息传递量。

4.3 建立起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

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 遵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完善基层的气象设施和工作人员的配置, 使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更具联动性。

4.4 提高农民的防范意识, 健全灾害风险管理机制, 做到预防为主

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的意识,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增强灾害的自救能力。对基层公共设施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并采取措施增强其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5 结语

农业的稳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健全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可以有效增强农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向辉, 雷玲.气候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适应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2]王石立.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方法研究概述[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

健全服务体系 篇9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全市老年人口现状

胶州市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比全国提前10年, 且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 特别中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增长较快。截至2013年底, 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4.8万人, 占人口总数的18.3%, 每年还以3%的速度递增。老龄化率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 高出全国3.17个百分点, 远超人口结构老龄化率为10%的国际标准。

困难老年人情况: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共2268人, 按救助类别分, 五类需政府救助的老人1558人:一是孤老优抚对象527人;二是农村“五保”老人449人;三是城乡低保老人中的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人员486人;四是城镇“三无”老人35人;五是计生特扶老人61人。按区域分, 办事处1040人, 镇1228人。按户口性质分, 城镇户口85人, 农业户口2183人。

二、全市养老现状及利弊分析

我市目前着力整合社区资源、加强养老机构建设, 着力建成以市办中心敬老院为引领、镇 (办) 中心敬老院为支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主体、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民办养老机构为拓展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有市办中心敬老院1处、镇 (办) 中心敬老院11处、民办养老机构5处,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7处, 养老互助点20处, 主要为城乡困难老人, 如农村“五保”老人, 城镇“三无”老人, 城乡低保中的高龄独居等五类人群提供养老服务。

(一) 市办中心敬老院建设情况

市办中心敬老院是我市2013年的“政府实事”工程, 同年列入青岛市政府对我市的考核项目之一。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372.46平方米, 床位512张, 2012年10月开始运营, 现已入住92位老人;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已经完成, 正进行内外部装修, 预计今年10月全面运营。工程全部完工后, 总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 总床位1112张, 主要面向城区“三无老人”、高龄低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和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也向社会提供高档次、居家式的养老服务, 将成为一所集孤老供养、优抚保障、孤儿养育、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福利机构。

(二) 镇 (办) 中心敬老院建设情况

我市现有镇 (办) 中心敬老院11处 (含马店、杜村两处分院) , 总占地面积9.26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3.17万平方米, 床位1658张。除阜安、三里河、中云外, 其他镇 (办) 至少建有一处敬老院。目前, 已入住五保供养对象748人。2013年为加快镇 (办) 中心敬老院建设, 市财政投入300余万元对各镇 (办) 中心敬老院设施、设备、管理进行了提档升级 (即“三提升”) , 提升了敬老院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目前各镇 (办) 中心敬老院已基本满足辖区内五保老人的养老需求, 正逐步扩大服务群体, 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转型。

(三) 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情况

我市有民办养老机构5家, 总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 总床位820张, 护理人员46人, 持证上岗率78%, 目前入住老人333人。民办养老机能在老年人健康护理上提供保障, 还能为生活无法自理、需长期照料的高龄老人服务, 是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拓展。

上述17家养老机构设施较为齐全, 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对生活无法自理、需长期照料的高龄老人作用更为突出, 能在老年人健康护理上提供保障, 减轻了子女们的护理压力;但养老机构远离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 封闭式管理给老年人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据调研组在市郊、东部、西南部的6个村和城区的2个居委会的3196名老年人进行的养老需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7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按照服务标准发放现金补贴, 这也社会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情况

我市已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7处, 占地面积14.41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 床位1061张, 覆盖村 (居) 235处, 目前日均活动人数1324人, 为192名高龄失能、半失能低保老人免费提供午餐。拟于今年底前新建日间照料中心52处, 预计为394名失能、962名半失能低保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为469名80岁以上低保失能、半失能和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如下表) ;建立养老互助点20处, 日均服务人数2100余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主要设在社区中心村, 以村委、学校、卫生室旧房为场所, 为社区中心村困难老人免费提供午餐, 并向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健身、娱乐、休息等公共服务, 特别是大部分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相邻, 可充分发挥医养结合的优势;互助站点主要由村中威望高、号召力强的老年人以自住房屋为场所, 按就近、自愿、互帮互助、相互照顾的原则, 向村内老年人群体免费提供聊天、打牌、听戏等服务;上门服务主要由专业社会组织以分类别分层次服务方式, 即根据老人的家庭收入、健康等情况确定无偿和有偿的服务方式确:失能和半失能的低保老人, 以代币券形式享受由政府购买的服务, 即无偿服务;其他老年人享受服务需要自费, 即有偿服务。这样既让老年人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并享受社区的各项专业化服务, 使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有利于身心健康, 又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 减轻政府负担;但目前社会各界缺乏普遍的认知, 缺乏专业的服务平台和人员, 没有统一标准的设施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支持。

三、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 充分发挥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推进

由于居家养老能实现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 具有成本最低、覆盖面最广、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 对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建议:一是结合我市开展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 将养老服务机构用房 (日间照料中心) 与医院、学校等社区配套设施作为同等重要项目, 要求列入社区配套用房;对已建成的住宅小区, 建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通过整合、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根据社区老人的实际情况设立居家养老互助点, 配合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工作。二是建立财政补贴制度, 对验收合格的日间照料中心和规范运行的互助点给予一定运营补助, 从而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培植、扶持一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并发展壮大, 整合医疗、家政等资源, 不断提高专业水准, 服务质量和效益, 打造服务品牌, 并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协助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互助点开展养老服务。

(二) 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作用, 提升发展

镇办中心敬老院是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 但目前大部分中心敬老院存在设施落后、功能不完善、服务档次低的问题。因此建议:一是实施镇办中心敬老院设施、设备、管理提升工程, 对墙体、门窗等硬件升级, 配备心电图、血糖仪、音响等检查、娱乐设备,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做到持证上岗, 提高服务水平, 增强敬老院的吸引力。二是逐步将服务对象扩展到低保、孤儿、流浪乞讨等困难群体, 实现镇办养老机构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转变。三是探索镇级卫生机构与镇办中心敬老院联合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 进一步提高养护水平。

(三) 充分发挥民办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 扶持发展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要求也不断提高, 然而家庭小型化致使家庭照顾老人的人手减少, 家庭养老的力量不足,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家庭能提供的帮助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建议:一是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的扶持力度, 落实《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关于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 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反映强烈的水费、取暖、燃气等收费标准, 建议协调相关部门按照民用标准收取。三是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 积极开展专业护理和管理人才的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采取现代化手段管理养老机构, 进一步实现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四) 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爱老、重老的浓厚氛围, 保障发展

健全服务体系 篇10

统筹城乡就业, 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而且也贯穿于其他几个重要统筹之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 如何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 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1、实施城乡统一的促进就业政策。

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 完善促进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市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 推进政策的长效化和普惠化, 鼓励企业吸纳重点群体人员就业, 支持城乡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逐步将就业帮扶重点从城镇转向乡村的所有困难群体。

2、建立城乡统一的创业扶持政策。

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 优化创业环境。健全创业服务体系, 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跟踪扶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建设一批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 树立一批创业典型, 营造良好的创业舆论环境。

二、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 为城乡劳动者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1、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

按照《乐山市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要求的本市城镇劳动者、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员, 全面规范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 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城乡劳动者进行就业和失业登记的, 均可免费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 凭证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扶持政策和申领失业保险待遇。

2、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稳步推进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市、区 (市) 县、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工作平台, 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依托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为城乡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就业失业登记、创业指导、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等服务。

3、整合现有劳动力市场、人才市

场,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的建设,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完善市场分析信息发布制度。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鼓励社会各方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 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 促进其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三、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的, 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扶持培育一批适合乐山市产业发展的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认定公布一批社会效益好的优质培训资源, 积极鼓励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县 (市、区) 要利用现有的培训基地, 逐步将培训基地向街道 (乡镇) 延伸, 形成覆盖城乡的市、县 (区) 、街道 (乡镇) 三级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体系。

3、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采取有力措施, 组织农村劳动力、被征地农民、新成长劳动力开展以转移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稳定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开展合作, 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 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 解决企业用工的需求;鼓励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

四、进一步突出重点人群, 加大就业援助。

1、完善就业援助机制。

将就业援助工作延伸至社区 (村) , 开发更多社区服务、交通协管、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 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援助, 实行精细化、长效化的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建立“零就业”家庭自愿申报和退出制度。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定期开展入户调查、建立台账, 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着力帮扶“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1名人员就业。

2、重点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继续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 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 加大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援助力度。

3、切实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

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加强就业信息指导, 搭建劳务信息对接平台, 加强企业用工指导和职业培训, 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促进农业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

4、积极推进妇女、少数民族、退役士兵、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 消除就业歧视, 拓宽就业渠道, 加强就业服务, 鼓励自主创业, 营造公平就业的社会环境。

五、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 把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摆在统筹城乡就业的突出位置, 统筹兼顾, 因地制宜,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 加强财政、产业与就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2、加大资金投入。

市、县 (市、区) 要把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 通过整合资金、压缩一般性支出预算, 从资金上保证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解决好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事务所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改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办公条件。

3、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媒体、网

络、社会宣传等形式, 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作用, 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的典型经验。

摘要:如何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课题。本文从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平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突出重点人群就业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健全服务体系 篇11

一是进一步改进完善学校教育制度,打通上下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

致力于给各类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成长成才路径,开展3年高职与2年本科、3年中职与4年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建立“知识+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并连续两年翻番增加本科计划,今年达到1万人。完善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自主招生试点院校达到42所。建立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录取规模达到7.5万人。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战略重点,推动本科院校分专业、分培养方向向职业教育转型,在全省遴选200个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形成对口贯通培养能力。推动各市建立职普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开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开发100个涵盖主要专业群的教学标准,建立应用型本科与中职、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让孩子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实行“双证书”制度,将试点扩大到所有中职合格学校,推进高职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

二是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不断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活力。

建立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配足配齐专业教师。建立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教授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由学校公开自主招聘教师,将专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资格作为基本条件,允许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招聘,合格的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建立健全省级师资培训制度和专业教师评价标准,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职称评聘重要依据。推动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教师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

三是完善职业教育财税保障和支持制度,奠定改革发展基础。

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 篇12

为了充分理解环境会计的所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先了解环境会计的定义以及范围。 环境会计又称为生态会计、 绿色会计等, 是指其通过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将经济主体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损益用货币单位计量, 并加入到经济体的经济核算的一门将环境经济学和会计学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学科。 广义的环境会计又称为宏观环境会计, 其是以一国国民经济为对象的环境经济核算, 如绿色GDP是考虑了影响自然资源的程度,将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从GDP中扣除之后的结果。 狭义环境会计又称为微观环境会计,是指在国民经济下的具体活动的环境经济核算,高敏雪(2002)将该核算分为包括针对单个经济活动单位的环境核算、 针对特定资源或环境介质的核算以及针对特定投资项目的核算。

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境会计的发展

“环境污染会计” 是环境会计的前身, 该概念最早是由比蒙斯和马林在20 世纪70 年代发表的 《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 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推进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越发的重视, 这对推动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 “绿色会计委员会”在2001 年3 月成立,三个月后,中国会计学会经财政部批准创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 这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中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环境会计提供了建立基础和发展条件。

3中国环境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是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政府是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 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统一规划管理公共物品,监督公共物品的合理利用,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对于维护合理利用者进行奖励。 政府应当起到维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平衡的协调者。 当前的我国环境会计的实施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小的阻力。

3.1 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三个主体环保意识薄弱

政府,特别是地方官员的政治绩效评价中,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对于政治绩效的影响很大, 所以其忽略了环境保护而一心追求经济发展。 作为社会环境的管理者不能起到带头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 严重的阻碍了环境会计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经济体,容易追求忽视环境保护的高收益项目。 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时间“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而且国家的环境执法力度不足,致使许多企业早已习惯了毫无节制地过度使用资源,对于惩罚力度不足的相关法律法规无动于衷, 疲于调整生产方法和结构。 个人,除了一些热心于环保事业的人士,很多民众普遍对环境保护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事不关己。 近年来,有的人甚至持“污染疲劳”态度,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态度。

3.2 环境会计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环境相关的政策, 但缺乏标准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制度来完善环境会计体系,所以对于企业的约束力仍然极弱。 体系的不完善容易给企业留下逃避的空隙,加大了执法的成本,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引发不良风气。

3.3 我国环境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解还不够深入

环境会计的确认是进行信息披露的关键, 环境会计的计量是对于会计确认结果的量化过程,然而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使得我国学术界对于环境会计的衡量和计量存在很大的争议。 中国环境会计近十几年的发展中, 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与西方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4发展中国环境会计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包括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的公有制经济占据我国经济的主导地位。 这对于环境会计的发展和实施是有利的。

4.1 重新定位布局环保经济

可以说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矛盾凸显、激化。 有必要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式以及环境现状重新对环境会计进行定位,对于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进行布局,并将宏微观经济相互结合,对于不同的行业的企业分门别类,确定合适的不尽相同的环境会计。 在各自行业内的环境会计核算中可以存在差异。 但在整体上要统一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规范环境会计准则、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审计基本理论及实务。

4.2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

在重新规划的环境会计以及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基础上,建立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规范后的环境会计都是统一的标准,对于建立数据库是非常有帮助的。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有助于让需要获得企业环保状况而做出决策的公众提供了解企业的环保平台。 比如一家企业对于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消费者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那些污染相对轻微的企业的产品,这对于一个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时有帮助的, 企业因此会更关注于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改善自身销售经营状况, 新的生产技术能带来更多的生产。 企业的行为使得环境的改善,对于所有的人都有好处的,存在正的外部性。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有助于环境会计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能够极大地促进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创新,关于实务创新如2007 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 两部门决定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要求商业银行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

4.3 加快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的速度

重新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体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理论研究应当结合外国的研究以及成功的经验进行,对其进行剖析,弥补我国环境会计方面研究的缺漏,加大环境会计研究的深度。 由于国企或者国有成分高的企业占据我国经济的主要部分,而且其具有领头的作用。 同时对于国有企业进行多方位、多地域、多行业的试点研究,有利于加快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的速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4.4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在教育中宣传,在宣传中教育,利用现有的教育体系从学校宣传做起,利用现有的社区结构从社区宣传做起,利用区域经济从各行各业的宣传做起。 切实做到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定期开展各种与环保意识有关的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多层次的环保教育,如2015 年6 月5 日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部结合中国的环境情况,将中国在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向污染宣战”,体现了中国治理环境和保护生态的决心。 同时利用媒体、现今发达的网络和手机平台传播绿色生态理念,让环保无处不在,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4.5 建立多方监督机制

在环境会计的实施过程中, 仅仅靠企业主动的配合是不够的。 政府为生态环境的管理者,其应当有责任担起监督、保障环境会计有效实施的责任, 然而考虑到存在许多管理者谋求自身利益的情况,所以应该建立独立的企业环境监督部门。 同时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平台, 公众是最好的监督者, 其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监督的敏锐度和判断能力大大提升。 实行同行业企业无记名揭露, 取得社会环保组织和从事环境保护事业人士的支持,多方监督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摘要:“绿色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是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顾忌未来发展的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路。它要求在经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明社会、科技和人口全面协调的发展,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为了加速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新旧生产技术的交替就必须布局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体系,规范环境会计主要目标、内容和技术发方法。

关键词:环境会计,问题分析,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高茜.我国环境会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3(12):4-5.

[3]赵天野.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3(33):107-109.

上一篇:配网智能化发展论文下一篇:数字电视分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