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与完善

2024-05-20

健全与完善(共12篇)

健全与完善 篇1

医院由于带有企业性质和社会公益性质,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卫生体制也不断地改革,医疗市场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面对这种情况,医院只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提高医疗系统,改善医疗体制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而财务工作是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医院要改革,那不但是从医疗方面入手,还要注重财务管理。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使医院的资金使用更加合理更加充分,减少医院经营成本,同时能够减少医疗费用,改善患者与医院的矛盾,最后必定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促进医院经济发展呢? 这是当前医院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作为医院财务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责任感,抓住这种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医院财务工作开展,从而提升医院工作者的积极性,满足人们群众就医的需求。 下面是几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希望能够给医院财务工作提供一点有用的借鉴。

一、建立健全医疗核算制度,强化医疗应收款管理责任

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那种高质量、低消耗的医疗行为才能够赢得大众的心,为医院发展提供帮助。 所以,医院应该健全医院成本核算,强化医疗应收款管理责任,不断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去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还要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同行之间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促使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地提高。

医疗应收款指的是医疗服务过程中由医院为病人垫付的各项开支,在结算时要向患者收回来的款项。 一般医疗的应收款项包括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的医药费,以及已经出院的病人欠下的费用,还有急诊的无主病人等未收回的医药费用。 这些费用是否能够收回来,这会影响到医院资金的流动性。 如果收不回来, 那无疑对医院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款项金额大的欠费,收不回来对医院影响是很大的,而且大金额的资金核算程序也是繁琐的,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医院是一定要加强对医疗应收款的重视的。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应收款收回来并管理好, 医院应该建立专门的团队,这个团队负责记录并处理好这些应收款项,包括记录好应收款的金额、收回的时间、经手人等等,都要记录清楚,这方便日后做核算。 如果能够把这一项工作做好,那医院的拖欠资金就能够及时收回来,避免医院出现资金周转不灵以及医院资金使用效率低的情况。 医院是公益性的单位,它的最高宗旨应该是为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效益是医院每一项工作的归宿。所以,当医院发生矛盾时,应该人性化处理。这就难以避免会有欠费的现象发生。 为了减少这种现象发生,医院的收费管理人员要主动积极去配合医务人员,把欠费病人的账目等信息记录好,并且核对好记录的内容是否和住院欠费病人情况一致,如果有出入,那要及时查明白。

二、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量,以原有流动资金量确保医疗任务完成

现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医院由于不讲究经济核算,不考虑经济效果, 最后形成了流动资金占用额大,使用效果差,浪费严重的状况。 医院如果能够加强流动资金管理, 那一定能够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益。 所以,医院的流动资金管理是急切需要整改的。 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 每个单位流动资金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 流动资金周转越快,所需资金就越少。 流动资金是医院的血液,加强血液的管理流通,有助于医院顺利运转。 由此可见,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对于医院经济管理是有很大作用的,流动资金管理加强,那就能够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可以用这部分的资金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就拿药品资金管理来说,药品资金管理可以采用“零库存”的方式, “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存货概念,所谓的 “零库存”可以理解为医院的某种药品储存数量为零,也就是没有存货。 没有存货会减少很多问题, 比如建仓库、管理费用、保管、搬运等等产生的费用都会由此而得到减免,同时,医院也没必要抽出一部分人来从事仓库管理、搬卸物品等工作,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增强了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某种程度上来说,存货的确是浪费资源,但是,这种“零库存”只是理想上的状态,现实中是不可能可以做到零库存的,因为存货是必不可少的,理想上的“零库存”虽然好处多,但不应该生搬硬套。 但是,医院可以根据医院的现实情况来把库存减少到最少,这个要根据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以及外部的经营环境来做出决定。

三、采用财务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对资金与资产活动进行宏观监控

医院的预算管理可以采取两条线的管理方式, 如果运用好这个管理方法,那对于医院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工作的基础, 如果这一点工作做不好, 那医院其他的经济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全面预算管理不但能够帮助卫生监管部门做出评价和确定方案、保证向人们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达到公益性的效果。 医院的预算管理应该以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为起点,对医院的经营做统一的规划,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预算偏差要及时监控并且纠正。 详细做法可以参考以下: 第一, 医院管理者应该对医院的财务活动进行统一的科学的分析和决策,包括医院过去的财务资料、历史资料等等,因为财务预算是要立足过去,展望未来的,这也是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医院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预算制度, 目的是使医院财务制度成立后对医院的每一项财务工作都能够起到指导控制作用, 便于医院的经济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医院的工作目标也能够按时按质做到最优化。 最终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医院各部门在医疗活动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一定要按预算办事,围绕实现预算开展经济活动,领导人员不能根据个人意识随意干预财务预算, 更加不能以突发事件为借口来曲解财务管理制度。 总之,医院内部不管职位大小,从上到下都要执行统一的标准,让医院的财务预算活动按严格标准进行。 第三,医院财务人员要对预算执行实际状况同原预算进行比较,分析差异,监督预算执行状况。 如果预算因为某种情况需要调整的话,那也要在得到批准之后才能修改预算,在预算的调整批准之前,应该按原预算行事。

四、建立责、权、利结合的运行机制,充分挖掘财务人员的潜能

医院应该本着“按劳取酬、绩效挂钩,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分配原则,建立合理的员工激励体系,这样能够激发预算执行者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 明确的预算激励机制可以有效的发挥预算执行者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全面完成预算指标。 如果激励制度不完善, 就会导致预算指标失去约束作用,甚至会使预算工作失去功效。

医院的每一项财务工作都是由人做成的, 人的智慧如何会影响工作完成的质量,所以,医院要善于激发人的才能,利用有效的预算激励机制,不断激发财务管理人员的潜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必定是有利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

五、学习的新知识、新内容,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财务管理者

要想管理好医院的财务工作, 那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有匹配的专业知识和素质,所以,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医院应该不断为会计人员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从教育培训入手,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让他们在医院经济活动发挥更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对医院整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财务工作管理不好, 医院就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很容易就会被淘汰掉。 医院只有不断地改革,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所以,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创新、拓展、深化改革,构建出科学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春菊.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外资,2011

[2]邱红.谈医院财务管理[J].消费导刊,2006

[3]敖晓娟.浅谈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及其策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2

健全与完善 篇2

摘要:本文针对沁源煤矿的类型与特点,介绍了目前沁源县煤矿安全监管方面的一些创新方式方法,包括两线四级网格式管理模式、“点线面管理,隐患排查市场化”机制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践,2009年以来,沁源县连续5年实现了煤矿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在省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平稳。

关键字:煤矿 安全管理 实践与创新

一、我县煤炭企业现状

沁源县位于长治市西北部,是国家首批确定的重点产煤县之一,沁源矿区位于沁水煤田西北霍东勘探区,含煤面积达204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0%,预测煤炭总储量128.8亿吨。经山西省煤田地质勘探144队进行的普查、详查勘探面积750平方公里,己探明地质储量90亿吨,其中焦煤26.10亿吨,占总地质储量的29%;瘦煤35亿吨,占总地质储量的39.9%;贫煤28.90亿吨,占总地质储量的32.1%。煤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全县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后,全县共有主体企业8个(沁新集团、通洲集团、康伟公司、黄土坡公司、马军峪公司、长沁公司、汾西正新公司、潞安集团),7座单独保留矿井(隆泰、明鑫、梅园嘉元、地宝、凤凰台、梗阳、太岳)。保留煤矿总数为31座,总生产能力3060万吨,净增1059万吨,总面积308.823km2,占全县含煤面积的15%,净增65.203km2;批准保有地质储量19.22亿吨,占探明地质储量的21%,可采年限达60年以上。按能力划分:180万吨矿井2座(贾郭、和善)、150万吨矿井1座(太岳)、120万吨矿井9座(沁新、新源、安达、森达源、留神峪、鑫能、马军峪、常信、新升)、90万吨井12座(新达、南山、安神、新超、晋杨、新兴、梗阳、凤凰台、金晖隆泰、祥云、明鑫、鑫运)、60万吨矿井5座(孟子峪、李城、曙光、五

一、东盛)、30万吨矿井3座(地宝、梅园嘉元);按煤矿类型划分:截止目前,生产矿井14座(沁新、新源、新达、孟子峪、安神、地宝、马军峪、曙光、五

一、太岳、南山、新兴、新超、东盛)、建设矿井17座(贾郭、和善、森达源、常信、新升、梗阳、、祥云、明鑫、鑫运、鑫能、李城、梅园嘉元、安达、晋杨、留神峪),其中凤凰台、金晖隆泰已完成建设任务,进行了竣工验收。

近年来,我县煤矿井下基础建设、管理水平、矿容矿貌等有了较大改观,但受地质因素与开采条件的影响,矿井分布松散,点多面广,且长期以来缺乏整体规划,大部分煤矿提升系统为斜井运输,井下提升系统复杂,管理难度大,矿井基础条件差,管理水平较低,采煤工艺落后,仍需不断提高装备和监管水平。

二、煤矿主体责任管理体制

为切实巩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全面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近年来我县大力落实“主体抓、抓主体”监管办法,要求煤矿主体企业及煤矿健全管理做了大量工作:

1、健全完善责任体系和管理体系。各主体企业均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体系,严格落实煤炭主体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及所属煤矿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建立“一岗双责、层层负责”的管理机制,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协助主要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推行业务保安,强化企业岗位安全责任制。要以全员业务保安为核心,建立健全企业岗位安全责任制,突出建设和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管理。通过推行业务保安,把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职工。

2、健全完善各项基本制度。按照山西省办矿标准,各主体、煤矿均建立健全了以下十八项制度。(1)安全例会制度;(2)安全生产自检制度;(3)岗位生产责任制;(4)矿级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制度;(5)安全技术操作规程;(6)职业卫生健康管理制度;(7)隐患排查治理制度(8)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9)风险抵押金制度;(10)群防群治制度;(11)煤矿劳动用工管理制度;(12)安全与工效挂钩的奖惩制度;(13)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14)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15)事故应急救援制度;(16)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监控预警制度;(17)煤矿班组建设制度;(18)安全举报制度。

3、落实矿级领导带班责任。煤矿企业实行了矿级领导下井带班制度、带班备案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明确带班领导职责、权力和任务,带班领导要加强对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现场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带班领导要切实做到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保证煤矿24小时有矿级领导带班。

4、加强煤矿班组建设。按照煤矿班组建设“要把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班组、要把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班组、要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到班组、把安全防范技能落实到班组、要把党和政府对煤矿工人的关怀落实到班组”等“五个落实”的要求,各矿积极推进煤矿班组安全建设工作。强化区队长和班组长岗位安全责任和权力,赋予其对现场安全管理的决策权和指挥权,有权制止和处理职工违章作业、抵制上级违章指挥,有权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工停产撤人命令,并组织井下人员安全有序撤离。

5、突出瓦斯治理和水害防治。煤矿企业自身紧紧抓住“治瓦斯、摸清水”两大重点,组织实施瓦斯和水害治理攻坚行动,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加以推进,切实提高煤矿瓦斯和水害防治的科学化水平。一要加强灾害治理基础管理。按照《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暂行办法》和《煤矿防治水规定》,认真组织煤矿瓦斯等级鉴定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建立瓦斯抽采系统,开展抽采达标评判;开展煤矿水文地质和老空区普查,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强化探、掘分离管理。健全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立专业的瓦斯抽采机构和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配足配强满足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健全“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

6、提高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加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投入,积极组织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活动,实现全面达标、本质达标和动态达标。对已达到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矿井,要向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矿井迈进;对已达到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矿井,要向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迈进;新建、改扩建矿井,在竣工验收时努力达到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

7、加强煤矿教育培训。煤矿企业以职业教育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和全员培训为重点,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培训。一是大力开展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对《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的培训学习,特别是结合典型事故案例开展安全警示教育,不断增强煤矿职工灾害辨识、防范事故的技能和自保互保、自救互救的能力。二是认真组织煤矿“三项岗位”人员参加安全资格培训,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三是大力实施“十二五”专业学历提升工程,利用煤炭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合作办学力度,积极培养煤炭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壮大煤矿安全人才队伍。四是加强煤矿劳动用工管理,继续推行变招工为招生、先进校后入矿的用工模式,扎实推进煤矿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8、加强煤矿企业技术力量配备。煤炭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总经理、分管生产、安全的副总经理及总工程师)具有管理大中型煤矿的经历,并具有煤矿相关专业(指地质、测量、采矿、通风、安全、机电及运输等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煤矿企业“八长”的学历、职称必须达到素质提升工程进度标准的要求。煤矿企业配备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采煤、机电、通风、地质和测量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并在市煤炭局进行学历注册。

9、积极开展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煤矿高度重视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以防治煤矿尘肺病为重点,积极贯彻“源头治理、科学防治、严格管理、依法监督”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强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煤矿企业要认真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建立健全煤矿职业危害防治领导机构和设置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十八项职业危害防治制度;要认真做好职业危害的日常检测和申报工作,严格执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要超前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实施防治煤矿粉尘、噪声、高温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工程,创造良好作业环境,积极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10、持续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煤矿企业及时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煤矿主要负责人要保障用于安全生产、改善安全设备设施、配备安全防护用品、职工教育培训、特别是瓦斯、水、火等重大灾害治理专项资金的投入,并有效实施,确保煤矿企业达到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要加大安全科技投入,坚持“科技保安”战略。煤矿企业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健全安全管理技术保障体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三、县煤炭局机构设置及安全监管体制

目前,县煤炭工业局内设机构有5股3中心2室2队3站6组,即:安全监察管理股、生产技术股、驻矿安检员管理股、通风瓦斯治理股、劳动用工管理股,安全检查中心、监测监控中心、安全培训中心,综合办公室、督查室,煤矿纠察队、矿山救护中队,三个区域安监站,6个包矿巡查组,在所负责监管的27座煤矿中均设立有驻矿安检站。

在安全监管实践方面近年来的主要做法有:

1、实行了两线四级网格式管理模式。即县局股室分别对应基层安全管理部门和煤矿,进行垂直监督管理和考核,即安监股——安监站——煤矿八长——煤矿业务科室,进行过程监管;安全检查中心——包矿巡查组——驻矿安检站——煤矿特殊工种,进行动态安全监管。

2、推行了“点线面管理,隐患排查市场化”机制。即矿井的每一个“点”(设备、设施、物件),每一条“线”(系统和事故类别);每一个“面”(相对独立的管辖区域)责任到人,各负其责,“点”上的责任人负直管责任,“线”上的责任人负主管责任,“面”上的责任人负兼管责任,使每一条安全隐患的产生都能找到三个责任人,形成闭合的安全联保责任制。煤矿隐患实行出卖方式,凡未在限期内彻底整改,由矿隐患市场化管理部门进行隐患拍卖给同类型班组和工种,扣除制造隐患班组人员的费用另加30%奖励给应标整改了隐患的班组,目的是促进隐患的及时整改和降低了隐患产生的频率,同时也激励了职工整改隐患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的公司实行鼓励职工举报隐患,主体企业核实后给予一定奖励,对举报人不公开姓名保护,企业买单及时整改隐患,2011年运行以来效果不错,得到长治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并在全市推广借鉴。

3、建立了督办令跟踪落实。建立了销号闭合安全管理制度,对省、市、县各级检查提出的问题和隐患,由县煤炭局安全检查中心下达督办令给有关部门指定专人跟踪督导进行落实,整改后进行销号,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坚持了定期聘请煤矿安全领域的专家进行会诊制度。针对县煤炭局和煤矿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素质较弱的现状,从2010年以来,聘请潞安、汾西,阳煤集团、大专院校的专家对煤矿进行安全会诊,县政府财政出钱购买有偿服务,特别是2013年聘请阳煤集团瓦斯治理中心专家常驻沁源,帮助煤矿企业解决安全生产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技术问题,有力促进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5、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互相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借鉴交流管理经验。为有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工程,组织全县煤矿矿长在沁新煤矿召开了质量标准化建设推进会,并对几个质量标准化搞的较好的煤矿井上下进行参观学习;组织全县建设煤矿矿长,施工项目部经理在鑫运煤业召开了建设项目现场推进会,对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安全管理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好的管理办法和做法经验交流;组织煤矿技术负责人到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参观了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特别是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有序推进了质量标准化建设,建设矿井管理和“六大系统”建设工作。

6、积极抓好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行了校企联合办学,变招工为招生。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责成县煤炭局和县职业中学具体承办,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招生492人,开办了煤矿采掘、通风、机电三个专业学习班,聘请太原理工大学等教师授课,学制3年,两年理论学习,一年实习,并要长期坚持办学,为煤矿输送后备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先后己送出代培生300多人。

7、强力推进岗位对标。以岗位对体标为抓手和切入点,促进煤矿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推动质量标准化建设。县煤炭局在2011年8月份就先于全市在沁新集团、康伟集团、马军峪公司试行岗位对标工作,要求企业认真建标、学标、对标、达标。9月份在全市岗位对标现场会上,沁新集团和康伟集团分别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目前全县煤矿均己开始实施对标工作。

8、扎实落实好监管责任。开展煤矿安全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工作不断线。近年来,县煤炭局均要安排在5月份开展机电大会战;6月份开展防治水专项检查;7—9月份开展“一通三防”大会战工作。在此期间通过企业自查自纠,县局组织专业技术骨干进行检查,努力做到及时发现隐患,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消除管理盲区。3个驻矿安监站、6个包矿巡查组、27个驻矿安检站吃住在基层,全局人员实行“白+黑”(白天+黑夜),“5+2”(5个工作日和2个休息日)的安全监管模式,认真履行好安全监管责任。

9、严格要求煤矿履行和落实好安全主体责任。为确保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近年来,县煤炭局春节过后都要召集主体企业的总经理,安全、生产、技术、机电副总和煤矿“八长”进行集中学习培训,精心选聘全国煤矿安全领域的专家教授讲课,努力抓好“三基”:基层、基础、基本技能;建设“三化”:质量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准军事化;“三提升”:人员素质提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全力做好瓦斯治理和防治水攻坚工作。

10、抓好劳动用工管理和对煤矿“八长”的考核工作。为规范煤矿企业劳动用工,县煤炭局成立了劳动用工管理股,对煤矿用工进行了年检审核和用工备案,逐步理顺劳动用工的管理。为确保煤矿“八长”认真履职,坚持每月对“八长”安全工作目标、下井带班和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每季度在区域安监站内排名通报,每半年在全县排名通报,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四、我县煤矿安全监管创新办法探究

我县煤矿现状,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营企业多;二是高瓦斯矿井比例大,占到监管矿井的一半以上;三是质量标准化建设起点低,水平不高;四是监管部门和煤矿企业都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人员素质普遍低。针对上述现状,结合挡圈煤炭的新动向、新常态,我县煤矿监管机制体制的创新办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核心理念。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政治,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要强化企业实际控制人再培训、再教育,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一切服从安全,一切为了职工,明确安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质量,巩固和发展矿区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不仅要满足职工对安全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热切期望,还要组织文明施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职工不仅要遵章守纪、自主保安,还要争做文明人,主动关爱他人,实现互保。

2、严格安全准入,做好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作。规范开展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和验收工作,依据《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规范》等标准、规范和规定,严格坚持“四个不准”,即项目未经核准不准受理安全专篇、安全专篇未审批不准开工建设、未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不准进行矿井竣工验收、安全设施和条件未通过竣工验收不准受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等制度,对矿井进行安全设施审查和验收。

3、狠抓源头治理,认真开展煤矿安全大检查和安全专项检查。持续引深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开展机电大会战、“一通三防”大会战和防治水专项治理等大排查,以瓦斯和水患治理为重点,并将查出的问题向逐级汇报,建立安全监管档案,进一步规范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

4、强化精细化安全管理。努力构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常态达标,无论是井上、井下的所有工作,在安全和质量上都必须按标准生产和施工作业,通过层层建立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把每项工作细化、量化、明码标价到安全生产全过程,解决生产过程中人人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问题,真正实现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按标准干和不按标准干不一样,充分体现出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5、构建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事故隐患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导致事故的土壤和温床。治理一个隐患,就会消灭一起事故,就能保住一方平安。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始终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防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充分认识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

6、严把隐患复查销号关口。对各级检查提出的问题,要求各煤矿周密认真制定出整改方案报县煤炭局审批,煤矿扎实全面逐条逐项整改落实,主体企业先检查验收后报我局整改报告,县局再组织人员进行检查验收,确实按照“五落实”(措施、时间、责任人、资金、预案)要求,保证问题得到彻底整改。

7、完善措施,加大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是防范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全面负责,要建立管理制度,做好登记建档,进行安全评估,保证资金投入,增加监控设施,制定应急方案,开展应急演练,保证有效监控,要不断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建立重大危险源信息系统,开展重大危险源专项督查,实施重大危险源动态管理。

8、积极推动机械化升级改造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做到有条件的煤矿改造,资源后备不足及没有发展前景的推出,建好、用好现有的瓦斯检测监控等信息平台。并不断升级,推动实现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

五、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实践与创新,进一步细化了煤矿监管措施,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监管方式方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管网络,沁源县煤矿安全形势逐步好转,2009年以来的几年,尽管煤矿的数量减少,但煤炭年产量却大幅上升了,安全生产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煤矿的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安全形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健全与完善 篇3

胡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提出的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目标,就是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建立健全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相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早在2003年,为进一步强化新时期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衔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召开人民调解工作专题座谈会,提出建立“探索诉讼调解工作在法官主导下适度社会化的新模式”,选定普陀、黄浦、长宁等区进行试点,试点法院在“案件立案后庭审前,可将部分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委托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如果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能够有机地结合,形成一种有效的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机制,不仅可以将争议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而且可以达到和谐息讼,终止纠纷的理想状态,更有利于减少甚至合法消除无休止的上访现象,从而使社会达到持久的和谐状态。这就是本文的目标和宗旨。

根据我们对已经试点的普陀、黄浦、长宁和浦东新区法院进行的调研,通过分门别类召开主审法官、司法调解员和街道人民调解员的座谈会和访谈的形式,查阅相关案例文本和调解协议书,面谈部分通过双调的争议双方当事人,发现人民法院主导型的“诉调对接”,在当前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发展中独树一帜,作用突出。法院在“诉调对接”工作中,扮演构建协调机制的统筹者、机制运行的协调者及制度层面保障者的角色。浦东新区法院与浦东新区的梅园和潍坊街道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实践,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 目前上海市双调对接中心的运作模式和成效

1.运作模式

首先是调解格局。目前上海诉调对接中心通常由区法院设立“诉调对接中心”与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办公地点直接与法院立案庭相邻。诉调中心主任通常由区法院任命民庭副庭长或资深法官担任外,法院还聘请退休的资深法官及邀请区司法局选派人员担任中心副主任,协助主任管理中心的办案业务和日常事务,同时基本上形成了包括专职调解员调解、退休法官调解、行政调解在内的诉调对接“大调解格局”,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通常由司法局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发放。以普陀法院为例,诉调对接中心现共有专职调解员14人(其中包括退休法官4人、人民陪审员4人,社区法官3人),另外还与公安交警等部门合作,成立了交通事故纠纷调委会,形成了综合大调解格局;二是调解人员除资深法官担任调解员外,对聘请的调解员都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司法专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其三是案号规范化,中心一般都设立案件检索系统:如普陀法院的诉前调解立案号,从原来的缴字号、预字号,现统一规范到“诉前调字号”,并在院办公室及立案庭帮助下设立了案件检索系统,随时方便调解员及当事人查寻。

2.工作成效

从调解范围看,纠纷调处类型趋于多样,如普陀区院调解工作室诉前调处纠纷案由2008年8种到2010年1月已达25种,目前已包含所有民事、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涉少等案件,较2008年案由种类增加了三倍多;从工作成效看,现有的对接中心通常为法院工作减负明显,分流民事纠纷案件近三成:以普陀对接中心为例,2010年中心包括诉前调解、审前调解在内,共接受各类法院委托调解纠纷5843件,调解成功2728件,真正实现了以“调”止“诉”的目的。同时快速提升纠纷化解率:如普陀中心诉前纠纷平均调处周期为10.2天,相较于民事案件通常需要50天左右的平均审理速度,缩短了约80%的时间,且接近七成纠纷在7天内调解成功,远低于市高院关于委托调解的期限规定。上海其他区级法院也因为诉调对接中心的有效工作而极大减少了工作负担,同时矛盾和纠纷也能得到较早较快的解决。

3.相关经验的总结

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其他区人民法院与其所辖区人民调解庭有效的联动合作经验,重点考察了庭前调解制度、委托调解制度和庭中调解制度的运行和效果。庭前调解制度是指将人民调解设定为法院调解的前置条件。即规定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的民事案件和轻微的刑事案件,当事人必须首先申请人民调解。因人民调解无效或超过人民调解的范围或能力的,由人民调解员出具书面受理结果,然后当事人才可以去申请法院调解或诉讼;委托调解制度是指由人民法院将某些已经立案的较小的民事和轻微的刑事案件,委托所在区域的人民调解庭预先调解,将矛盾和问题通过人民调解先行化解。法院可以根据所在辖区的人民调解庭调解的能力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劝说当事人先行人民调解,这样既可以节省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法院的司法成本,也可以维护当事人双方的情面。庭中调解是指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情况直接将人民调解作为法院调解的一部分。即由调解法官决定是否直接邀请所在辖区的人民调解庭参与调解已经审理的案子。最终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的双调对接机制。目前,上海区级法院设立的诉调对接中心受理的案件,基本上都是法院通过立案庭委托的庭前或诉前调解。

二、仍然存在的问题

1.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问题

根据2011年元旦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32条规定: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仍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法在两种调解对接上有个新规定,即第33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生效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但法条并没有要求双方当事人必须去申请司法确认,使得案件没有终结。鉴于没有经过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书都不具备法律强制力的,当事人都有反悔的权利和可能,这样人民调解协议书达成后仍然有不少反悔案件,因此案件并没有完全终结。

2.关于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资待遇的问题

目前上海市区级法院设立的双调对接中心的调解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人民调解员,有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仅凭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专业水平和法学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在转型期间我国社会变迁速度加快,涉及的案件越来越复杂,新的法律不断出现,旧的法律也在不断修改,比如最近最高院关于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离婚案件中房产分割纠纷案件的调解和审判影响甚大,这就要求调解员要不断跟上形势,掌握新的法律知识和精神。

同时由于调解的案件不断增加,调解的工作量也迅速加大,而调解人员待遇普遍过低,以普陀双调中心为例,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共为1420元/月,而工作量却相当大,这样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关于双调中心体制完善的问题

目前上海各个区级法院已经先后建立了双调对接中心,但是各个对接中心的队伍建设和办公设备的配制是不尽相同的,工作效果和成效也不尽相同。由于体制的问题和领导重视的程度不同,使得有的对接中心工作弱化,可有可无;更有些中心有名无实,徒有其名,难以实际运作。

三、建议与对策

1. 关于调解书的法律效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由于人民调解案件中的双方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协议书签字后,仍然可以申请仲裁或上诉到法院,纠纷或案件可能并没有终结。但经过法院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是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的。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减少诉讼和司法成本,而且能够保障协议的有效执行,是运用法院机制对人民调解给予支持的重要保障性措施。但《人民调解法》第33条只是规定人民调解协议书“可以”申请法院确认,而不是“必须”申请法院确认。因此特建议将第33条中的“可以”改为“必须”,将双方当事人的选择权改为一种义务。

为减少和降低人民调解协议的反悔率,尽早尽快终结案件,因此特建议:制定《人民调解法实施办法》或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对已经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当事人双方都必须申请法院确认,申请司法确认的费用可以免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3月21日通过的《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第31规定:“人民法院办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不收取费用。”

申请司法确认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但不是所有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书都能获得法院的司法确认,而必须根据调解协议书的合法程度和专业质量,法院可以依法并有权决定是否给予人民调解协议书以司法确认。只有经过司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才具有法律强制力。

2.关于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资待遇的建议

针对目前双调对接中心的调解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特建议:双调对接中心的所有未曾做过法官的兼职调解员,都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取得上岗证书,以提高调解队伍的专业水准,可考虑制定调解员工资分级制度,将调解员分为资深调解员、一般调解员和助理调解员三类,制定各类调解员的岗位要求和工作职责。

同时鉴于双调中心的调解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的现状,因此也特建议提高现有诉调中心调解员的工资津贴标准,将工资与级别挂钩,同时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按照调解案件的数量和质量建立绩效奖励机制。

3.关于完善现有双调对接中心制度的建议

首先是各个区级法院必须高度重视双调对接中心的工作,在人员配置、办公场地和设备方面要给于应有的重视,同时要将各个区级法院的双调中心是否能够有效地正常运转,纳入到区级法院和同级司法局的工作考核当中。以使双调对接工作长效化和制度化。

4.在完善现有的诉调对接机制的前提下,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多元调解机制在化解矛盾和纠纷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除了要求人民调解协议书必须申请法院的司法确认外,鉴于法院每年审理的案件数量巨大,还特建议可以由立案庭或案件承办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根据案情程度依法决定,并征得案件双方当事人的书面签字同意,由法院委托所在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通过委托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书,直接由法院书面给予确认,并视同于法院调解的协议书,其协议书具有终结案件的法律效力;其三是应法院邀请的人民调解员参与庭中调解,其达成的调解协议书应该视为法院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和实施的强制力。

档案查借阅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篇4

一、医院档案查借阅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借阅登记手续不规范。

医院档案的流失,主要是借阅手续的不规范,例如病案的借阅必须由住院医生签名后凭借条到档案室借阅,但常常出现实习医生代替住院医生持借条来借阅档案,甚至出现个别实习医生模仿导师签名借阅病历档案。登记手续的不规范,是导致档案丢失的另一原因,医务人员借阅档案常常由于匆忙没有详细填写借阅信息,一些借回去的档案还出现在各科室间私下转借等现象。

(二)档案管理缺乏系统管理。

医院档案门类多、数量大、涉及面广等特点,导致一些医院形成了各自科室管理本科室相关档案的局面,出现部分特殊档案借阅无门的现象,更让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出现归档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

(三)档案管理人员业务不精,法律意识淡薄。

档案统一管理需要管理人员拥有庞大的知识体系,熟悉档案分布及各科室基本内容,能给予借阅者一定的借阅指导。目前,大部分医院管理人员并不是档案专业出身,在专业知识、管理能力、职业素养上并不能满足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甚至个别管理人员对医院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私自外借特殊病历档案,致使原病案被篡改,引起医疗纠纷。

(四)档案借出后监管不力,没有严格的奖惩制度。

很多医院档案管理在借阅归还工作上出现漏洞,一些档案借出后被涂改、勾画、拆散等使档案失真,严重影响了档案的质量,甚至有些科研人员借出档案长期不归还,而对于这些现象并没有相应的惩罚制度,即使已经在档案损坏丢失方面有相关惩罚措施,却并没有严格的执行,使得致使档案损坏丢失的医务人员并不重视对档案的妥善保管。

(五)档案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一些医院已经实现了档案管理的初步信息化,但电子档案更容易被修改,医院对档案安全保护的技术手段并不高。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先进技术软件的应用经验,并不能体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快捷、高效的优势。

二、医院档案查借阅工作的改善对策

(一)规范档案借阅程序。

医院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改进完善档案借阅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借阅规章制度,档案借阅必须由借阅人亲自完成,登记信息不仅需要个人基本信息,还应该说明借阅目的和归还时间,把档案妥善保管的工作落实到明确个人。在档案归还时还要做好清查、核对工作,防止错号、重号、错档及漏档的发生。

(二)整合资源,对档案进行系统管理。

档案系统有序的分布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医院要注意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形成以行政综合档案为主体,各职能科室、临床科室档案为基础的档案管理体系,对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进行有效的系统管理。

(三)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素养和法制观念。

档案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对档案管理工作十分必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建立医院档案管理特有的培训机制,通过外出进修、管理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打造业务精深有专业素养的医院档案管理队伍。同时注意对管理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档案借阅提供高效的服务。

(四)完善档案借阅的相关制度。

档案借阅制度需要明晰化以达到档案的有效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严谨细致地制定完善档案借阅的相关制度规则,如档案借阅权限的规定;档案借阅时间的规定;档案借阅地点的规定以及档案借阅的惩罚制度等等。全方位完善医院档案借阅制度,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对个别特殊的档案制定相关的特殊管理规定,例如对引起医患纠纷的病例档案由专人负责独立保管,对科研档案借阅数量和借阅时间做出明确规定等等,做到档案借阅的合理规范。

(五)合理运用信息化,改善借阅手段。

在信息载体多样化的影响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先进技术手段来完成。在完善声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计算机、摄像机、扫描仪、投影仪等查阅设备的配置必不可少。信息化档案管理中,需要利用网络实现档案资料系统化,为查阅提供必要的专题目录、全引目录等检索条目,并建立一定的信息利用反馈制度,以及与外院在科研档案资料等方面达到资源共享,从而让档案借阅真正满足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为医院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总之,医院档案查借阅制度的施行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案上,更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以医院实际工作为准,落实到日常档案管理中来,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和管理水平现代化。

摘要:档案作为工作活动的记录,有利于资料查询、考证,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规范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有力保障。本文就医院档案查借阅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医院档案,查借阅制度,改善对策

参考文献

[1]周琰,梁时荣,詹金凤,娄元霞.医院档案借阅中几个问题的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06:745-746.

[2]郭燕梅,吴春凤,郭燕妮,廖小玲,罗静云.基层医院病案查借阅现状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2007:2.

健全与完善 篇5

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制度,是鞍钢职工对鞍钢有效进行民主管理经过鞍钢各级工会组织50多年实践所证明的基本形式。厂务公开是新时期鞍钢深化企业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一种新的形式和途径,体现了职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国企改革逐步深入条件下,对企业发展的关切程度越来越高,对决策的参与意识、对切身利益的维护要求越来越关注,在实践中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越来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许多方面,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与职代会制度两者是有共性的,但它们本身各自还有许多独到之处,需要鞍钢各级工会组织在鞍钢做大做强实现两步跨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我们建设公司对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在公司工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职代会制度与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1.职代会与厂务公开都是贯彻落实党的“依靠”方针,调动全体职工积极性办好企业。职代会制度是多年来被国家

2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常会出现“拍手开会、鼓掌散会”的情况,随意性较大,行使职权的范围也相对较小。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应让职工了解、参与、管理的内容不易及时吸纳到职代会的范围内。而实行厂务公开,范围就比较广泛,内容更加具体。如近年来有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职工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往往搞暗箱操作,为腐败提供了土壤和空间。而厂务公开使这些暗箱操作的热点问题公开化,职工形象地称之为“阳光工程”,增强了透明度,减少了职工的疑虑,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第三,厂务公开保持了职工民主管理的连续性。职代会一般一年只公开一到两次,间隔时间较长。在职代会闭会期间,企业许多需征求全体职工意见的问题,如企业改制方案、生产经营策略的调整等问题,如果等下一次的职代会来讨论,往往造成企业丧失发展良机。这时职代会滞后的缺陷,厂务公开就可以来弥补。通过厂务公开深入到班组、车间等最基层的生产一线,以厂情发布会、厂务公开栏、厂报等形式,将需要公开的内容及时与职工见面,职工的意见也能有效、快捷地向上反映,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透明度。

第四,厂务公开深化了职工群众的监督职能。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厂务公开的十项主要内容中,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公开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将领导干部的廉洁情况向职工公开,接受职工的监督评议,可以有效地防止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为个人谋私,实现阳光办公,有利于企业党风和廉政建设,真正有效地发挥民主管理的监督职能。

第五,厂务公开深化了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使民主管理工作形成了合力。职代会作为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在企业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职代会常设机构的企业工会,往往“孤军作战”,有时难免力不从心。而厂务公开是通过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把企业各职能部门全部调动起来,其形成的合力比工会一家抓更有威力,更有优势,也更有效果。

三、正确把握厂务公开与职代会制度的关系,提高厂务公开运行质量。

健全与完善 篇6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尊重个性 重视能力 更新观念 转化后进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112-01

一、关于班级管理中个性教育的思考

由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素质构成在形成和发展中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反映在不同学生身上便形成了学生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当然也都有不足,通常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只是在局部方面的体现,这也正是我们开展个性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班级是由多个个性化的学生组成的集体,良好的班级氛围的形成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只有具备良好的个性方能共建良好的共性,形成了良好的共性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个性,促进个性的优化。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摒弃把学生放在同一个模子里铸造的做法,强调尊重个性,培养特长,把个别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创造异质集体,让每个学生的优点都显现出来,并以此来影响弥补各自的不足,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发展。

二、班级管理中进行个性教育的初探

1. 尊重个性,自主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异质班集体,在班内形成“探究、争辩、判断、明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辨别是非曲直,从而突出自主管理。如在学生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不再硬性制定“班规”,而是让学生自己制定自己能做到的在“个人准则”,并学会不断修正完善;在学习中不公布名次,而是让学生自己确立一个竞争对手,设置“标高”,从而学会进步;尝试班长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尝试当班干部的滋味,从而加强自身修养;民主选举各种小组长,营造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改变由班主任“包干式”的管理方法。让学生树立自主自立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组织各种有益活动,体会其中的乐趣,提高自信。

2. 重视能力,培育创新。重视每个学生的能力,就是鼓励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新,注意使学生各展其能、各施其才,使班级成为学生释放能力的平台,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对于每一个学生,我都建立了“特长卡片”并鼓励学生培养特长、发展特长,并根据学生特点鼓励学生不放弃每一个能力展示的机会。在班级中形成用能力去创造,在创造中展才华的氛围。班级的图书角是学生自己编目、管理的;班级的黑板报是善写会画的同学争着办的;主题班队会是学生自己组织的。班级里的每一项工作,我都鼓励全体同学参与,各展其能。只有发扬民主,遇事大家商量,集大家智慧,发挥学生个性,才能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三、抓住个性教育中的难点——后进生转化

学生,即使是后进生,身上也有许许多多,多姿多彩的美,教师应当善于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积极的扶持与弘扬。对个体个性、基础等明显有别于他人的学生,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一些灵活、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如对基础一般,但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应在要求其完成主要学习任务的同时,尽量为其提供一些发展特长的锻炼机会;对于基础较差,对自己与班级同步进步与发展失去信心,或力不从心的学生,应对其适当暂时降低要求,先从他们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事入手,提出一种台阶式进步的学习计划要求;对于学习成绩不错,但有许多不良习惯或偏激情绪的学生,应帮助他们认识到德与才对人生发展所起的相辅相承的作用,并安排一些如卫生、劳动、监督等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克服缺点,实现德与才的共同进步;对于一些学科成绩较好,但却过分自信的学生,应单独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认识到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和科学技术的无穷性,养成一种始终谦虚、求学的品质。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的后进生为了满足被认可、被关注、被尊重等心理需要,而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作为老师应该理解学生,宽容地处理,以谈心为主,在宽松的气氛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里的“宽容”绝不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放纵,而是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情感,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最,要用“缩小镜”,真正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教师也要允许学生的错误反复出现,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尤其是后进生,更可能因为薄弱的意志,懒散的习惯重复犯错。

总之,人的共性和个性不论对个体和社会的存在、发展都起着相辅相承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要依据个性,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新课程改革下全新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教育。为此,今天的班主任就要勇于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变具有封闭性、求同性、静态性、主观性、单向性特点的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具有开放性、求异性、动态性、客观性和多向性特点的现代管理思想模式,以使教育和管理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姜荣兴. 浅谈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中国教育创新[J].2008.24.

[2] 何伟强,宣红萍.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社会心理机制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J],2002.3.

[3] 杨化冬,时勘.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J],2001.4

健全与完善 篇7

关键词:失业保险,快速发展,问题

0 引言

失业保险是为了帮助人们因暂时失去工作导致收入中断的风险实行的一种保险项目。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在调整失业保险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统称。随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 人们在就业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 如何让失业保险制度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好的满足要求, 更好的为失业者和社会服务, 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课题。

1 失业保险环境发生了变化

从本质上讲, 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专门针对失业人员的一种保障制度, 用以解决因失业造成的生活压力。当一个国家的失业人数增多时, 那么对这一制度的要求也会越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并不是呈正比关系, 也就是说, 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有了不小的发展, 但是就业率并没有因此而提升。所以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就显示了出来, 但目前的失业保障制度对于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了。

1.1 失业率高, 失业人数在增加。

中国已经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期, 导致的失业是很难避免的。因为当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满足整个市场的要求, 那么就注定被淘汰或者转型做其他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 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不能很快速的适应这个转变, 那么也注定被淘汰成为失业者。据统计, 中国近年来社会经济平均保持着8%的增长进度, 并没有因为社会经济的增长出现高就业的情况, 反而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 其中2009年的一份中科院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失业率为9.4%, 足以表现中国目前的失业情况越发严重。

1.2 再就业率低,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在1999年提出的《失业保险条例》, 主要功能是针对“保生活”, 再就业的范围仅限于失业领取保险金期间进行职业培训和补助, 支出项目和使用人群存在局限性。如今, 中国失业保险金仍然停留在生活保障上, 并不能根本的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这是近年来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低的根本原因, 这与中国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相违背的。在如此大的社会压力下, 如何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尤其是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两个关键点的完善, 是当前考虑的重中之重。

2 当前失业保险制度的缺陷

2.1 立法层次低。

在1986年, 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建立起了中国待业保险制度, 为中国初期的失业保险勾画出了基本框架。在1999年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仅仅是一种法规形式, 并没有提升到法律的立法高度, 这就严重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 也同时因为这个原因, 违法时追究也显得没有力度;其还存在相应的法律责任空白、欠缺, 实施机制也相对较弱, 使这个强制性的保险制度演变成了自愿保险。

2.2 缴纳失业保险金不合理。

失业保险金的缴纳是确定了一个最低缴纳数额, 各个企业都采用这一个缴纳比例, 看起来很公平, 其实是没有考虑缴纳人的实际情况, 甚至有一部分企业以拒缴、拖欠等方式抗保, 是因为当中有一些企业经济效益很好, 失业率也很低, 很难享受这个保险带来的利益, 所以这部分企业和员工都不愿意进行参保, 损伤了他们参保的积极性。

2.3 失业保险金促进就业效果不好。

一种好的有效的失业保险制度不仅要考虑失业人员失业后的生活保障, 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失业人员失业后的再就业工作。中国失业保险的实际情况:一是因为失业保险金缴纳的比例很低, 造成失业保险总收入也偏低, 也就没有办法同时满足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和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仅能满足其中很少一部分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二是因为中国长期受到计划经济观念影响, 导致只注重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 忽略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这就使失业保险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3 完善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议措施

3.1 加强失业保险立法完善工作。

从以上可以看出失业保险制度是强制性的保险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它的建立基于法律才能具有应有的作用。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缺陷, 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呼吁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加紧制定《失业保险法》, 把《失业保险法》立法层次提高到和基本法律持平, 保证失业保险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与此同时, 根据失业保险制度中的缺陷完善后应针对提出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 协调好失业保险制度和其他法律之间的矛盾, 并坚决的执行推广开来, 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 把缴纳的失业保险金由专人统筹管理并纳入法律法规中, 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通过立法制约那些拒缴、拖欠失业保险金的现象。对于执办人员玩忽职守、管理不利, 甚至侵吞失业保险金要做出严厉的惩处。

3.2 开阔失业保险的功能。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指出, 在2020年要使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城乡统筹要求, 就应当把失业保险的范围扩大, 从以前的企业单位和员工扩展到企事业单位、非企业单位、待业青年、农民工、农村有雇工的个体经营户及员工、社会团体和其雇佣的员工。失业保险制度作为整个社会最基本的保障之一, 最基本的应该体现在平等原则, 无论是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所付出的和得到的待遇应该是一样的, 只要有失业风险的缴费参保的, 都应该获得相应的保障。这里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就是如一些钟点工和在多单位之间工作的人员, 因为其风险是和很难预估的, 也很难给其规定一个缴费费率, 所以这部分人员不在被参保的行列。

3.3 促进再就业功能。

失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再就业功能, 虽然说在市场经济中失业是很难被避免的, 但正是如此失业保险制度更应体现它的再就业功能。因此, 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时, 必须实现失业后的生活保障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有机结合。促进再就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明确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和生产自救等部门, 主管各自的区域。同时应用网络实现资源统一共享, 明确各自服务内容, 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二是眼光要放长远, 进行超前服务, 尽最大努力控制失业率的增加, 对于在停顿期间组织员工学习培训, 而没有辞退员工的企业应当给予失业保险金补助, 对于吸纳长期失业人员或者下岗人员的企业, 可以给予适量的失业保险金扶持其发展;对于自谋自救的失业人员, 可以一次性的给予其应享受的保险金;对于长期的失业人员, 可以免费优先的提供中介资源等;三是提高就业培训费用支出, 对于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者有培训任务的机构、单位, 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给予一定量的失业保险金进行补贴, 从而使培训效果更加明显, 使失业人员尽快的学好技能再就业;四是建立关于再就业的专项基金, 可以安排失业人员或者下岗职工参与修筑铁路、公路、码头等国家基础设施设备, 在失业保险金的给付上采取递减制, 这是避免保险金给付过高会致使一部分人产生懒惰心理, 递减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失业人员继续找工作再就业。

参考文献

[1]黄振华.完善失业保险构建社会和谐———对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03) :54-55.

[2]吕灵芝.进一步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4) :64-67.

[3]郭庆松, 杨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研究[J].人口与经济, 1997, (04) :17-26.

健全与完善 篇8

一、议案提请环节

所谓议案提请, 是由适格主体就适格议案, 经审核、批准等程序后提请检察委员会研究审议的过程。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厘清:

一是谁为适格主体, 即谁有资格提出审议请求。按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规定, 可以由承办部门提请或检委会委员提出。检委会委员之所以享有议题提请权, 乃基于其委员身份产生, 并非基于其承办人身份, 因此议题提起的一般主体为承办部门。而承办检察官只有提出办理意见的权利, 须经承办部门讨论、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明确意见并经分管检察长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后方可上会。换言之, 部门负责人若不同意, 则提请程序戛然而止。而《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赋予检察官就承办案件提请检委会讨论的请求权, 更加突出了检察官的办案主体地位。笔者认为, 省级检察院在制定权力清单时, 应将该请求权的上一级审核权限设定为主管副检察长, 即去除部门负责人的审批程序, 减少审核层级, 降低提请检委会程序行政化程度。

二是何为适格议案, 即哪类议案应当或可以提请检委会审议。《规则》第3条分10项列明了检委会审议议题的范围, 其中6-8项规定了审议案件的范围。相比《规则》, 《意见》第11条的规定对检委会讨论决定的案件范围没有进行明确的扩张或限缩。

笔者认为, 合理约束检察官提请审议议题的自由裁量权的边界才是核心问题, 也是检察官、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权力划分的关键。简而言之, 哪些案件由检察官决定, 哪些由检察长或检委会决定, 不能只停留在《意见》的基本框架层面, 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后由权力清单列明, 并应结合《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的规定细化到具体办案节点。属于检察官决定范围的, 检察长或检委会绝不插手, 但应当提请检委会决定的议案, 检察官必须提请。如此方可有效保障检察官的办案主体地位, 同时严格限制检察官“有案不报”、逃避监督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践中更要防止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在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的压力下, 某些检察官可能为了分散或规避个人责任, 而随意将案件提交检委会讨论, 即“有案就报”。就该问题, 一方面分管副检察长、检察长分别承担起审核、决定职责, 对检察官提起的不符合议题标准的议案请求坚决不核准、不批准;另一方面, 建立议案过滤程序, 目前检委会办事机构对议案报告进行程序审查的流程在检察长决定之后。一般来讲, 经检察长决定后, 即使检委会办事机构认为该议案上会必要性不大, 也很难再拿出否定意见。因此可将检委会办事机构的程序审查流程适当提前, 对于不属于检委会议事范围的议案提出否定意见, 供检察长在决定前参考。

此外, 在检委会运行实践中, 议案权限的划分难题不仅仅在检察官与检委会之间, 还有相当一部分在于主管检察长、检察长与检委会之间, 也值得关注与研究。以相对不起诉案件为例, 根据《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 其决定权既可以由检察长行使, 也可以由经检察长授权的分管副检察长行使, 还可以由检委会集体行使。从案件类型上分析, 相对不起诉案件属于“可以提请”检委会决定的案件, 不是“应当提请”, 从案件性质上来讲, 除非是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 绝大部分相对不起诉案件不属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但权力的分散化设置导致实践中相当一部分相对不起诉决定是由检委会作出的, 当然这其中不排除有部分考评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司法资源, 也与改革目标要求不甚符合。因此笔者认为, 在权力清单中要相对明确“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范围, 也便于主管副检察长、检察长在审核、决定上会议题时把握。

二、检委会会议讨论、决定环节

检委会会议看似简单, 实则却为检委会运行机制中效用最核心、程序最复杂的阶段。《意见》着重提出讨论、表决两个阶段, 盖因上述两个环节中存在着不规范之处, 可能导致委员讨论不足、表决次序不当, 进而导致表决结果不准确, 并产生可能出现错误决定、检委会委员承担司法责任等后果。

关于会议讨论环节, 从规范层面来讲, 作为检委会会议议事和工作准则的《规则》即存在不周延的情况, 并未对讨论环节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实践中, 忽略讨论环节、讨论与发表意见环节混同等情况仍然存在, 并不利于各委员专业能力的发挥。因此, 应当充分保障委员在会议上的讨论权, 在进入发表意见阶段之前, 可以进行反复、多轮的讨论, 使委员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在讨论中或坚定或修正自己的意见。关于会议表决环节, 笔者认为在实行主持人末位表态制的同时, 还可以尝试设置委员会前提交书面意见制度。即委员收到会议材料后, 经审阅材料形成独立判断, 并于会前提出具体而明确的书面意见。当然, 委员可以根据会议情况进一步研判, 对已形成的意见进行补充、部分更正或全部变更, 但最终应形成个人书面表决意见, 或在检委会讨论记录上严格确认自己的表决意见。书面表决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委员提前、充分审阅会议材料, 形成较为成熟全面的意见, 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迎合主持人的意见而随意改变个人意见的情况发生。

三、检察委员会及委员的司法责任承担及划分

对检委会讨论决定的出现错误情形的案件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 是督促检委会委员正确行使权利、提高检委会议事质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意见》对此予以明确。需要指出的是, 检委会委员在讨论决定案件时, 根据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而发表的意见不应承担司法责任。只有在故意违反法律法规或重大过失行为导致检委会作出错误决定的, 委员才承担相应责任。检委会会议记录是检委会制度的浓缩和结晶, 它直接反映着检委会的会议水平。 (2) 在完善司法责任制语境下, 检委会会议记录又多了一重功能, 即为追究司法责任提供依据。实践中, 检委会会议记录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目前情况看, 绝大部分检委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未接受过速录技能的专业培训, 检委会会议记录相对简洁, 发言人发表意见的论理性和逻辑性在笔录中体现不足。这也是笔者在上文提及的建立委员会前提交书面意见制度的用意之一。

摘要:完善司法责任制, 必然要求检察权的运行符合司法规律的要求, 其中当然包括检察委员会的运行机制。本文以审议案件为例, 就与落实司法责任制密切相关的议题提请和会议讨论决定两个环节作以梳理。

关键词:检委会,运行机制,司法责任制

注释

1 刘昌强.检察委员会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3:30.

完善幼儿德育, 健全家园合作 篇9

关键词:幼儿德育,家园合作,家长助教,学会感恩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 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研究表明, 只有建立社会、家庭、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才能确保幼儿德育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 才能确保幼儿身心协调、健康地发展。

一、幼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社会环境, 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所不同, 学校德育的内容只有随之变化才能与之适应。可见, 德育工作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是德育研究永恒的主题。目前, 幼儿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为了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揭示幼儿德育工作的规律, 找到切实提高幼儿德育工作实效的新途径, 本人对本区310名幼儿教师和500名幼儿家长做了调查, 发现目前幼儿德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 德育方法理论化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幼儿思想认识、培养他们品德的方法。据调查, 大多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普遍采用说服教育。这种方法直接, 简单易行。但实践告诉我们, 这种办法效果不佳, 教育的结果也不牢靠, 环境稍作变化, 幼儿的理性思考便无影无踪。试想, 那种不能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和幼儿实际而选择的德育内容, 对幼儿来说是没有号召力和亲和力的, 这样的德育对那些懵懂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那种忽视个体差异性的集体教育, 那种忽视实践体验的理论传授, 对道德品质提高、法制意识健全等方面起的作用也只是纸上谈兵。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幼儿道德教育离不开生命主体的体悟, 单纯的理论传授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 德育功利化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 使人格变得更加高尚。德育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 它的传授与接收有它的特殊性。环境的熏陶、师长的引导、榜样的力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这些非强制性的教育更容易在幼儿幼小的心灵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在部分幼儿家长的心中安家落户, 家长的拜金意识污染了孩子纯真的心灵、善良的天性。

如, 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用物质奖励诱惑幼儿的努力争取;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竟然规定帮父母干一件家务付给一定报酬;有的家长为了历练孩子敢于挑战极限的性格, 明知道孩子是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却放任自流, 甚至变相鼓励。由于家长的错误引导, 混淆了幼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产生一种金钱至上、唯我独尊的道德观念。可见解决幼儿德育工作的重心偏移和评价标准错位的问题迫在眉睫。

3. 家园德育脱节

现在的幼儿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家长百依百顺。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 牺牲一切, 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 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的大量调查表明, 幼儿的独立能力差、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等不良生活习惯, 都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下家长溺爱的结果。在园里, 教师鼓励幼儿生活自理, 自己的事自己干。然而, 家长在家却越俎代庖, 孩子很难养成习惯, 在园里的自理、自律只是作秀, 回家便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家长不配合幼儿园的思想教育 (家园脱节) 使学校德育工作失去光彩。可见, 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德育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双方只有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家园合作是幼儿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幼儿年龄虽小, 但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是一个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

1. 教师要外塑形象, 内强素质

幼儿是否把爱心传递, 是否学会关爱他人, 是幼儿教师德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人常说:生活在爱与被爱的精神家园里的幼儿会逐渐学会感恩, 学会奉献。因此, 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充满爱意的精神环境, 它会使德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 校园环境安全温馨, 健康向上

整洁舒适、安全温馨的校园环境是隐蔽性的德育资源, 这些无声的语言可以为孩子营造健康向上的活动氛围, 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在过道、走廊、音体室等布置爱祖国、爱家乡、讲文明礼貌的漫画;在各个班级的教室、寝室布置提醒幼儿注意交通安全、爱护花草、保护小动物的连环画;“新闻角”“评比栏”墙上的小红旗、五角星提醒幼儿多做好事……争取做到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每一寸空间都有教育价值。

3. 家长助教, 丰富德育内容

幼儿园要积极开发家长资源, 发挥家长优势, 让家长成为“参与者”“教育者”, 强化德育实效。例如, 请部分家长一起参与幼儿园德育课程的构想, 在家长中开展“今天我来当老师”的家长助教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家庭走进大自然, 举行“家庭表演秀”, 为孩子和家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等等活动。

今日之幼儿, 明日之栋梁。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可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相信, 只要幼儿教师、家长、社会多方携手, 持之以恒, 时时处处关注幼儿, 就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戴文红.探索多元化的办园模式, 谱写婴幼儿教育新篇章[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0 (04) .

[2]王晓春.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模式浅析[J].丝绸之路, 2010 (10) .

论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路径选择 篇10

1. 道德培植人民的法律信仰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 对外开放已成为世界潮流, 为顺应这种潮流, 使我们国家迅速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必须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盲目排外, 固步自封将失去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这一代人将没有值得骄傲的业绩, 甚至有愧于后人。

然而, 面对传统, 我们不可全盘否定, 传统的做法穿越久远的时空来到现代, 自然具有某种合理性, 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尊重并取其精华部分而用之;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 道德必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即必须发挥评价和推动作用。道德作为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 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 是一种“恶法”, 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 道德对法律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职业道德的提高, 守法者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 都对法律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 道德对法律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 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 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立法中的道德参与、法律适用过程中的道德运作、法律自觉遵守过程中道德力量的彰显------通过道德培植人民的法律信仰, 使人们在践行法治的过程中使法治更加健全完善显得尤为有效。

古人云:“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国人若能加上一句“为法律忠实的维护者乎?”的话, 那必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此观之, 我们若以厚重的民族文化为基础, 正确对待公平、公正, 自觉的在践行法治的过程中将形成巨大的内聚力, 即道德培植人民的法律信仰。法治的健全完善将指日可待, 依法治国的方略才能落到实处。

2. 健全完善问责法律制度

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中提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 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这里主要就是指问责制。在我国, 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是权力的拥有者。但直接管理国家公共事务, 是由代表机关组织政府、司法机关共同行使国家权力, 如果监管不力, 政治权力就不是按照权力所有者的意志运行, “擅权专断导致决策失误、弄权谋私以致权力腐败”等政治异变现象不可避免, 弄不好就是公仆变“主人”, 使权力所有者与权力行使者的地位颠倒。如:泗阳原县长便宜“卖官”一个官位几千元;福建一县委书记大肆卖官副县长官位卖价17万元;县委书记成腐败重灾区, 卖官成风, 官场变生意场。

要堵塞全国范围内各个领域对公权监督不严的漏洞, 离不开法律在践行中健全完善的过程。

我国法律如何在践行中健全完善呢?当务之急是每个单位要有精细化的程序化的用人、用钱等用权条款, 为了让公权在阳光下行使, 就必须建立完善问责监督制度, 这种制度确保公权私用没任何机会。

我国可以采用试点的方法实现法治践行, 法人只能按已有的程序办事, 表面上看这都是很难办到的事, 其实很简单, 不妨参考私营企业对经理、董事 (长) 、员工有什么样的用钱限制, 特别是小企业, 为了节约开支, 降低成本, 处处精打细算, 多少钱不能用, 什么事由什么机构定夺, 规定的十分细致, 企业问责十分严格, 除了工资, 别打算有灰色收入, 如果个别人不能清正自身, 一旦有事, 各自走人, 严重者依法处置。

当前, 很多公有制单位, 当个别人大手大脚的花费公款时, 如要声张正义, 可能有人会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细细想来, 也很奇怪:自己的血汗钱, 被他人肆无忌惮的挥霍, 竟然无语, 的确有悖常理。

用现代管理的观念看, 公款招待、公车私用是极不道德的, 但我国形成的局面已久, 又没立杆见影的其他方法加以更除, 对此现象不可过于悲观。想当初, 剪掉黎元洪头上的辫子让他当总统, 他还嚎啕大哭呢, 但很快地, 国人头上马尾巴不是都没有了吗。从长远看, 取消公费招待、公车私用是一种社会必然, 其中的策略也不复杂, 规定从某时间开始, 单位不得再购新车, 不得再用公款招待不就得了, 做到这一点, 没有大不了的, 就是在封建社会, 类似魏征、海瑞这些清正廉洁的大臣, 对公与私也是泾渭分明的。

当中国出现这一局面:单位的法人出去开会、用公款招待之时, 有人说这是我们的钱你能这样用吗?———中国的法治已经走上正途了。

人大明确提出:集体腐败视为刑事犯罪。但有些单位内部, 当小团体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 你大报虚帐, 我狂吃回扣, 彼此之间心照不宣, 不动声色中, 将大量的集体财富据为己有。

目前, 各单位自己定计划, 自己找人施工 (采购) , 自己进行质量验收, 自己付款, 其间集体腐败可能性极大。个别的“回扣”比例可能让你瞠目结舌, 有的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

为什么不把这些工作分开, 让不同人去做?政府可以管, 就是单位内部也能很好地做好这种事, 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问责制度, 以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行使”。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问责制度, 多少钱不能做主, 人事由谁定, 以什么条款定,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精细化、程序化, 问责监督制度的完善, 就是人民 (们) 真正成为主人, 当权者真成为公仆的伟大历史升华过程。真正做到“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 法治在践行中日臻完善

作为美国独立标志之一的《独立宣言》诞生很久之后,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还公然判决奴隶制“合法”, 但奴隶制最终还是被废除了, 由此可见, 美国法律是在践行中逐步完善的。

“从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到当代莱兹.德沃金关于法治的理解, 英国法治历经八百多年岁月的淘洗, 形成了独立世界的所谓英国法治。”

法制是硬件, 法只是要求法律按上述原则运行的软件, 只有在法制存在的前提下, 才可能产生法治, 而法治反过来也有利于良法的产生。有位先生打移动10086问漫游费时, 回答是每分钟0.2元, 并没有告诉他国际漫游费不是每分钟0.2元这个数, 因此先生将移动公司告上法庭, 理由是移动公司误导了消费者。这就是法治在践行中完善的实例。

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 国王未经议会同意, 不得废止法律———这项法案的实质是使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打下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并向世人表明最早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法国而不是英国。综上述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中国法治应在践行中日臻完善且步子要更大更快一些。

4. 要严格执法忌严惩护法

据报载:芬兰年轻人从大学毕业进入公务员体系后, 最重要的就是弄清“腐败”的界限, 即接受礼品或受请吃饭的上限是什么。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公务员可以接受一杯热啤酒和一个冷三明治, 但是如果喝上了葡萄酒, 那就危险了。’在接受礼品上, 法律规定公务员不能接受价值较高的礼品, 根据物价指数该标准时有变化, 大概是20欧元左右。”有人盛赞芬兰的政治“象清澈纯净的湖水, 一眼望穿;似晶莹剔透的冰雪, 纯真无瑕。”

中国对公务员腐败的界限规定不清楚, 公款吃喝玩乐, 公车私用招摇过市, 其花费之巨以万亿元计。严重的是, 个别人在熟人面前大言不惭的谈论自己如何接受他人的好处, 寡廉鲜耻地炫耀自己怎么“会搞”, 将腐败蜕变为时尚。

是这些人真正缺少钱物吗?他们的所得能做点什么正事?都不是。而是这些财务的非法占有, 让中国迈向强国之林的步伐变得更为步履艰难, 目前中国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国不强民也不富”的局面。

糟糕的是, 平常管理工作不严格, 惩处缺乏力度, 但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却来个“判处××刑”。做到了防微杜渐的“严”, 就可以避免不可收拾再去“判处××刑”的“酷”。

在法治践行中, 我们可以做到向西方发达国家一样, 防患于未然, “喝上葡萄酒, 那就危险了。”让不廉洁自爱的公务员离职, 其他的公务员就会珍惜工作岗位的不易, 做到廉洁自律。

现在的国企法人说了算的做法与“依法治国”的做法是相悖的, 法治并不是法律的统治 (rule by law) , 或用法律统治人民, 而是依法而治 (rule of law) 即人民群众以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法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工具, 而绝不是什么“防民之具”。

拿破仑在编写回忆录时曾说过:“我的伟大不在于我曾经的胜利, 滑铁卢一战已使它随风而去, 我的伟大在于我的法典, 它将永远庇护法兰西人民享受自由。”

5. 在践行中完善堵漏手段

建立电子收费制和程序化的操作规程对防范经济漏洞作用很大, 交通罚款曾经很不正规, 但是用了到指定银行交罚款, 现在很清正呵, 漏洞正本清源, 走正道人心所向。

我国法律践行的当务之急是:各单位应上从“法人”, 下到其他领导或员工, 所作所为凭什么来做的, 单位的钱、权不是想怎么就怎么, 而是有规定有条款, 更重要的是有人问你的所作所为能行还是不行, 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

美国市长与中国某市长《对话》结束后, 经过中国某市长再三邀请, 最终答应邀请下次来访。他回答具体日期不确定, 因为他访问中国所需花费, 均需要向企业募捐, 他所花费的是纳税人的钱。看看我们中国市长是如何回答的:“你所有的费用我包了!”CCTV该节目主持人带头鼓掌。

在我们笑外国市长不够气派时, 可否想到我们的管理与现代化相差多少?国人的道德水平并不比国外差, 关键是管理的漏洞普遍存在 (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完善法治, 而中国的法制建设只有几十年) , 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破窗效应, 这就造成了许多违法乱纪案件的出现。但相信每个人都是向往高尚的。

“苦行僧行长”覃志新利用发包工程、审批贷款, 大肆受贿以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共计三千多万元, 判处死刑, 缓期二年执行。

对于中国的管理问题, 既要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又不能过于悲观,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破窗效应使然。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相反地, 破窗理论指出, 美好的事物大家都自觉去维护。纽约曾经是个治理十分糟糕的城市, 运用破窗效应后, 纽约治理从车站清洁治理开始, 在短时间内将整个城市治理得环境优美, 秩序井然, 这值得我国借鉴。

综上所述, 从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路径选择可知, 中国领导高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中国在法治践行中迅速的健全完善法治, 将是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保证, 也是成就这一代 (领导) 人伟业的最佳路径选择。如果有一天, 法治共和国的伟业在我们这一代完成了, 这是多么令人骄傲与激动人心啊。

摘要:中国现行法律立法的缺陷和空白造成的破窗效应, 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权力滥用、经济犯罪等社会问题, 法律逐步健全完善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道路的时间要短的多, 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 将任重而道远, 为此, 本人提出了中国法治健全完善一些路径选择, 以期对我国法制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法治,完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可利福德·吉尔兹著, 王海龙, 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2]郑永流.法治四章—英德渊源、国际标准和中国问题[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健全与完善 篇11

关键词:金融 制度 风险管理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风险管理由于缺少充分竞争的外部环境,在政府主导的强制式、渐进式金融体制改革中,一直没有得到金融主体的重视,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合理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激励机制.风险管理体系中仍存在很多交叉点和空白点,无法有效防范和管理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

一、影响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体制尚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金融业正处于新旧两种体制相互交错的状态。一方面,旧的计划体制依然发挥作用,甚至阻碍着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旧的计划体制,尚不能有效地规范和调节自身的运行,现代金融管理制度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过2O多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国的金融部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部门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产权多元化的趋势也随着股份制银行和私人银行的出现而初露端倪。但是20年的制度变迁让我们看到,金融部门在市场竞争结构和产权结构方面的进展都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在市场竞争结构方面.尽管竞争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仍旧占据着垄断性的地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存款总额、贷款总额等市场份额指标方面,均占绝对的垄断性地位,其比重均在85%以上,尽管股份制银行在利润指标方面远远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仍旧难以同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关系。由此产生的金融机构在企业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缺陷是制约风险管理制度发展的根源之一。

(二)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需求不足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以国家为制度主体的强制性整体制度变迁模式,同时又是一种边际性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强制性和渐进性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当国家作为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主体时,金融制度的变迁目标变量是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国家必然最大限度地控制整个金融体系改革的速度和规模,采用渐进的增量改革的方式而不是激进的休克疗法的方式来推进制度变迁。这就必然导致国家最大限度地维持“体制内产出”的稳定性,避免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内产出”的巨大波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和组织崩溃。而“体制内产出”的主要承担者是国有商业银行.所以要保证渐进式制度变迁的顺利推进.支撑“体制内产出”的稳定性,国家就必然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提供各种显性或隐性的补贴。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所花费的巨额成本。

(三)国内金融资源匮乏

国内金融资源在产权制度供给、信用制度供给、货币制度供给、金融监管制度供给、外债制度供给和金融组织制度供给等六个方面出现不足。金融资源缺乏直接导致风险管理制度缺少实施的基础和保证。

二、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选择

(一)优化金融制度环境

第一,在金融组织制度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允许银行所有制的多样化: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形式,学习国外成熟的管理制度和理念;第二,在金融市场制度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统一。健全金融市场结构。建立起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第三,在金融调控制度方面,要确保中央银行的完全独立地位,不断提高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信贷政策的指导性.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总量调控与结构调节相结合的调控机制,建立起以间接调控为主的金融调控制度:第四,在金融监管制度方面,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形成中央银行宏观监管、同业公会同向约束、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管相结合的三级监管体系。并逐步实现由机构性监管制度向功能性金融监管制度过渡,另外,要构建一整套金融法规,并形成一些开放性的金融危机处理机制。所以,政府如果在推出重大的制度创新措施时,不征求微观金融企业的意见,继续“行政金融”而不“市场金融”.很难能得到微观金融主体的理解和支持。

(二)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伴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和資产证券化的发展。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加之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促使金融创新活动空前活跃,同时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环境也开始复杂化,金融活动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风险事件的发生,新“巴赛尔”资本协议出台,都要求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满足市场发展不断加以完善。我国虽已根据1988年资本协议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资产风险测算统计工作始终未能制度化。为此,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制度。强化风险管理部门责任,对照新资本协议草案创新风险评级方法.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部门管理银行经营中的信用、市场及操作风险。第二,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功能和银行自身建立的信贷台账系统功能,通过全面掌握企业信贷信息。建立客户经理制、信贷责任制等措施不断提高资产质量。第三,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金融纪律,防范操作风险。第四,要强化风险管理制度的研究及规划工作,不断开拓新的盈利空间,积累风险储备,提高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创新

在各种类型的金融创新中,制度创新是最经济的创新,这不仅因为制度创新决定着其他创新依托的制度环境,从而影响其他创新的收益.更因为制度创新可以发挥先进制度的激励功能,对经济、金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从而自身获取较高收益。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针对风险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为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需要更好地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审贷分离的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并按照新“巴赛尔协议”的要求,创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第二,针对交易工具的制度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金融理论的发展,交易工具已扩大到衍生金融产品.虽然我国目前的交易手段和交易工具都较为单一.但应及时建立针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管理制度。从而为新交易工具的推广奠定制度基础并有效规避由此诞生的风险:第三.针对金融监管的制度创新。适应金融主体和交易工具的要求,监管机构应给予交易主体和工具充分的成长空间,应从原来的监管方式由“静态”合规性监管向“动态”审慎性监管转变。监管制度应侧重于审查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模型是否合理、完善和有效.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对风险进行了及时、准确的度量、监测和控制,是否有充足的资本金抵御银行面临的风险等。

参考文献:

[1]周骏:《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美]劳埃德·B·托马斯:《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健全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思考 篇12

一、把握科学的宏观调控的原则

《决定》指出, 科学的宏观调控, 有效的政府治理, 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因此, 科学的宏观调的原则是尊重市场规律。只有尊重科学和市场规律, 才能克服调控空泛化、庸俗化、随意化对规律的扭曲,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因此, 宏观调控能否发挥稳定经济运行的定海神针作用, 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坚定不移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把宏观调控作用真正发挥到位。

二、明确科学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 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防止出现大的波动, 我们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提高新认识, 不断改善宏观调控。实践证明,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长期战略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完善阶段, 这决定了我国政府承担的职能比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更多和复杂, 宏观调控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发挥积极主动作用, 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又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经济出现较大波动, 努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三、规划科学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

科学的宏观政策制度框架要科学安排, 设定预案, 预测未来。因此, 科学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就是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 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当前, 我国宏观调控任务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压力。从国内看, 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失衡, 投资、贸易、消费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科技贡献率小, 创新驱动乏力。从国际看, 世界性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国际资本流动具有不确定性。因此, 科学的宏观调控要与时俱进, 未雨绸缪, 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在政策上, 规划清晰科学的宏观政策框架及导向, 既有预案和前瞻性, 又有相应的制度化安排和协同性, 及时补正, 有效应对。

四、运用科学的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 对宏观调控经验的总结不断加强,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宏观调控手段运用中应更加注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此, 科学的宏观调控运行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并提高相机抉择水平。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主要通过制定财政、货币政策, 综合运用体现市场化、差别化的法律、税收、金融、土地、规划等政策, 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 提高相机抉择水平, 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市场供需平衡, 避免大起大落。

五、建立新型的政府和企业关系

科学的宏观调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展开的,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界定政府权力清单, 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长期以来, 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 企业成为政府附庸, 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错配导致的产能过剩等, 这些都有悖于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科学的宏观调控就是要确定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制定负面清单, 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 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这样政府科学界定了调控内容, 使得宏观调控更有针对性, 更有力度和有效性。

六、编制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决定》指出,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 推进部门信息共享。这为宏观调控向着正确目标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 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过分追求经济单一发展, 忽视社会整体平衡已经产生了高额代价。这种过度重视经济增长数据, 有的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甚至造假的经济增长毫无意义, 也不可持续。同样, 国民经济数据、统一口径、统一标准、核算体系等统计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宏观调控决策和判断。必须依据宏观调控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 对核算体系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基本指标和基本方法进行系统梳理, 改革政绩考核机制,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加大科技创新等指标的权重, 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

七、统筹对内对外关系, 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

上一篇:中国绘画精神论文下一篇:房屋建筑工程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