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2024-10-23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精选12篇)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篇1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不可否认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从受饿挨冻到总体GDP第二,足以令全世界瞩目。但是仔细看看我国内部的经济状况,还是有很多不足的,比如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保障的不全面。正巧我们组的演讲内容也是关于中国经济的变化,借此来分析一下。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在分配中,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但现在看来劳动要素所占的分配比例越来越低,而其他技术、资本、土地等因素所占的比例却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一些辛辛苦苦干着辛苦体力活的人拿着最微弱的薪水,而一些人仅仅凭借着最初的资本投入就可以舒舒服服坐等收钱。虽然说“术业有专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行每业都有自己的重要性,但如果持续这样也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让差距第一步的拉大而背离了制度最早指定的目的——防止差距悬殊。所以应该适当改变各个要素所占的比例,不能是技术与资本独行。先富的人已经富起来了,然后就要拉到后富的人也要富起来。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现如今也面临了很大的问题,因为人口多,又遇见建国后人口数量激增而在50、60年后的今天而造成的老龄化,使得现阶段我们国家对于退休人群、无业人群特别是老人群的社会保障略显不足,尽管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比如拖后退休年龄等,但是还是存在许多的资金缺口。现在工作的人所交的退休费、养老费等都已用于现在对老年人的保障,实际是一边存一边用掉了而没有为自己存下。而且我国老龄化的最高峰还没到来,要如何才能确保到时也能人人都有所保障呢,我觉得首先要政府加强对于养老税费征收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好处,大家才会主动积极地来上交税费,还有就是设立专门的卫生服务机构,改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好老年人的健康,由国家来统一运行拨款。一来是降低成本,二来是确保每一笔钱都真正用到刀刃上。这样有资金,有场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地向前发展。

总体来说,抛开我国经济总体的快速发展,内部还是存在不少小问题的,但是相信人民和政府的努力,能让我们的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

钱辰煜11120819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篇2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1. 城乡社保差异现象

城镇和乡村社会保障的差异, 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一种体现。改革开放以后, 城乡二元化结构日益凸显, 由此导致的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 城乡社保差异也随之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财政对于城市发展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城市人口占据了公共资源的大部分比重, 而农村人口虽然比城市人口还多, 但是却被忽视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异, 从根本上来看, 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差异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要从统筹城乡社保的方向入手。

2. 社会保障项目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根据人口学家的推算, 到2050年, 我国将会是一个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从目前社会保障的基金缺口来看, 正是养老保险的缺口最大。2013年, 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为18.3万亿元, 如果不改变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以我国GDP年增长率为6%来推算, 20年以后中国的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8.7%, 解决养老资金短缺问题不容忽视。

3. 社会保障管理存在缺陷, 机制运行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户籍制度关联着的。例如对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受助者来说, 他们就需要从基层社区办理证明和相关手续, 进而才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而一旦他们离开原有的居住场所, 就面临着信息的转移甚至是重新办理的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 往往还会出现一些人为的干扰因素, 导致这些受助者有时难以及时领取到这些补助款项。同时, 这种和户籍关联的做法让一些外出打工的务工人员无法获得其居住地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造成了“远水不解近渴”的局面。

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议

1.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保障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大程度上保障全体公民的平等性。由于我国领土面积辽阔, 人口众多, 地区经济差距比较大,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依然较为明显, 这样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受益程度都有所差别。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 要立足于长远, 要从全体社会成员的大局着想。在建设的过程中, 要正视问题, 将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渐地扩大, 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 逐步建立以养老、医疗、失业、再就业的政府保障为主体, 以附加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为补充, 基金来源多元化, 项目齐全, 结构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的范围, 让社会各个领域都能享有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福利, 真正建立起满足社会主义全体人民需要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 促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为了解决劳保及公费医疗制度覆盖面小、社会保障能力低及严重浪费的矛盾, 提高员工的基本医疗水平, 中央政府在1998年决定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要求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分开管理, 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险的目的, 就是为了让生病的穷人可以得到有效的资金救助, 让生病的低收入阶层能够享受到全体参加医疗保险成员共同缴纳的基金用来治病, 这才能实现个人患病, 全体成员共同负担, 让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互助互利的医疗保险的优势。但实际情况是,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中, 个人缴纳的比重大, 这样, 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能力相对较弱, 不能很好地利用富人缴纳的医保基金转移给穷人来看病。因此, 对医疗保险实现真正的统筹, 加强医疗保险统筹的作用, 逐步将单位医保纳入到社会统筹账户中来, 减少个人医疗保险的比重, 直至最后取消个人医保账户, 这样才能从全社会的范围内把医保基金融合起来, 富人的钱可以为穷人看病, 富人本身也享受到了医疗保险带来的福利。

3. 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自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来, 我国长期将失业保险的重点放在了城镇国企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方面, 通过各种方式满足下岗职工的生活需要, 但是没有从下岗职工的收入源头——就业的方面进行保障。失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的下降, 还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以及对社会公平的失望等等。如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一环的失业保险, 无法从根本上为广大失业人群找到就业的机会, 或者为他们提供就业的信息以及必要的技术援助, 那么失业保险将会变成单纯的失业救助金, 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保障对失业人员的帮助作用。因此, 针对这种局面, 应当广泛吸取国外关于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设经验, 依据我国国情, 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加强对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 把我国失业人员和待就业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情况作为培训的重点, 帮助他们解决技能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尤其要重视对待就业的毕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 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 能在就业之前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加强对就业前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 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 为失业保险提供强大的辅助作用, 让失业保险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保障的功效, 造福于全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尹蔚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求是, 2013 (03) :23-26.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篇3

关键词:保障制度 事业单位 社会保险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的愿望不断增强。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组织和政府公共服务任务主要承担者的事业单位,是发展教育、科技、医疗等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提出了改革重点。

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并对我国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人员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产生着重要影响。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在于转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构建具有竞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而要保证用人机制改革顺利推行,则需要着力构建与用人机制相关的配套保障性制度体系,如社会保险制度及相关政策,真正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人员相对稳定并拥有合理的退出机制。

社会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稳定发展,具有的作用包括:其一是对个人生活发挥缓冲的作用。当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社会保障维持其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其二是协调社会收入分配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将所有社会成员纳入其中,发挥收入再分配的功能,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三是维持社会经济平衡稳定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确保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推动经济更快发展。其四是稳定社会持续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建立各种保障措施,帮助他们化解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1]。可见,健全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对于灵活事业单位人事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二、现阶段事业单位保障制度问题分析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扭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取得初步成效,但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养老等保障通常由国家财政负担或单位自理,按照职工退休时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由此职工仍依附于所在单位。各单位根据自身的收入状况,各行其是,致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展较慢。

首先,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特别是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落后于城镇企业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而在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各险种存在诸多问题:在向养老制度转轨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员工养老金待遇可能大幅下降;参保率不高。由于事业单位种类多、结构复杂、员工抵触等问题,虽有相关政策但操作起来仍有难度。

其次,事业单位保障体系保障范围不全面,阻碍了人员的流动。目前,事业单位保障体系范围只包括了劳动合同工人和聘用制干部,而“编外”人员并不包括在内。随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启动,“编外”人员是否适用养老保险政策、单位是否为“编外”人员缴费、“编外”人员个人养老金依据什么计算等问题亟待解决。

最后,全国没有统一的社保机构,相关部门职能交叉,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目前,全国各地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经办体系建设参差不齐,在机构名称、编制、职责、层次上都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标准。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工作由各地人事部门主管整体划转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但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进人计划、工资管理、离退休审批等职能却依然留在了人事部门,这就导致两部门在社会保障方面出现职能交叉、责任不明确、工作难以协调的问题。

三、深化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为重点、各项社会保险门类齐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入的重要保障。

第一,扩大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覆盖面及加快社会保险一体化运作,为用人机制改革创造条件。将当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由劳动合同制工人和聘用制干部扩展到全体职工。只有,建立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才有利于劳动者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才有利于促进人才在多单位之间的合理流动,为用人制度改革、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二,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要按照权利、义务与强制性相结合,国家、单位和个人同负担,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相分开的原则,逐步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具有事业单位特点的待遇给予机制,基本保险待遇与工资、物价适当挂钩的调节机制,保险基金管理与退休人員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2]。

第三,加强政策研究,完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需要结合各地试点的实际经验,尽快出台统一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定方案,有利于规范各地的不同做法,增加各地在推行改革过程中的推动力,减少制度转接成本,使改革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深入。

第四,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机构。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步伐,另一方面根据事业单位类型制定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条例,形成总体法规与具体实施条例相结合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国家、社会职能部门、单位、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实现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其他制度改革的协调发展。作为影响用人机制相关的环境因素,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等多种改革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改革的每一步都要为其他改革服务,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实现各项制度改革的多种形式的结合,灵活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松斌,王建斌.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经济发展和阶层关系和谐[J].沧桑,2008(2):113-114.

[2]杨伶.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启示[J].理论新探,2008(1):P274-275.

作者简介:

籍祥魁(1955- ),男,天津市,副研究员,大学本科,教育管理。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篇4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法律﹑法规

我们要把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紧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目前,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政府也应尽快制定和颁布相配套的一系列条例,以保证社会保险工作有法可依。

二.明确社会保障的处置方案,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在职人员需要承担大批离退休职工的保障费用,在覆盖面难以扩张的的情况下,正规就业人员的基本保险缴费水平降不下来,补充养老保险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所以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 做好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工作,减小各地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中国向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是比较明显的。改革中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退休待遇水平差别过大的问题。由于缺乏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建立全国统筹、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所以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探析 篇5

赵予广

【摘要】面对新形势下日益增多的执法受阻、民警遭袭、恶意投诉事件,维护基层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解决民警在执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已成为当前公安工作急需正确面对和妥善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健全人民警察执法保障、待遇保障、安全保障、健康保障等制度有助于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执法待遇安全健康

一、人民警察职业保障现状分析

很多群众反映:警察如不值班,无论因私、因公都不愿着警服,为什么呢?原因有四:一是不值班遇到案件管不管不好界定,管是管不了,不管铁定有责任。二是警察执法无相关法律保护,导致在出警过程中受到挑衅和侵犯的现象比较普遍、办案中对民警进行诬告、陷害、辱骂和威胁等精神伤害的案件也急剧增加、暴力抗法、暴力袭警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上海6警察被杀一案)。三是同比差别大,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王凯读报”曾讲到:河北省赤城县和北京市延庆县山前山后相差20公里,老师工资一个是1800元,一个是6800元,造成了上访事件。且不说“安徽卫视”公布深圳公务人员工资起薪7,000-15,000元左右,也不说公安部领导所讲“警察工资高于地方略低于部队”,单说河北省多数地区工资3,000-4,000元左右,而张家口、承德地区只有2,000-3,000元。尤其一个省市内地区工资差别太大,如:同在宣化的北京驻宣铁路民警工资7,000-8,000元,补贴也非常到位,而当地民警工资2,000-3,000元,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心理失衡是不得而知的结果。四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很多单位制服与警服外观极其相似,导致群众对警察识别不清,表现突出的是保安和城管,经常是他们出了问题归结到公安机关。

笔者在百度网上搜索“每年警察伤亡”一词,显示2011年1月7日“凤凰网”资讯(原载《合肥晚报》)《中美警察伤亡对比报告》一文,指出:“1996-2001年(警察)年牺牲人数突破了500人,年均达到了484人。”2006年第35期(总第178期)《公安内参--袭警频发,挑战金色盾牌尊严》指出“袭警行为致民警月月有牺牲,天天在流血”。而从百度网搜索“每年军人伤亡”一词,除“出国维和(高薪)”有1、2人伤亡,基本没有任何数字。这个数据说明:和平时期公安是远远超过军队危险系数 1的国家执法机构,而干警工资和待遇却只和部队一级士官(三年兵)相当,更别提军官了。在这物价飞涨的时代(部分商家妖言惑众说涨物价是因公务员涨工资),二、三、四线城市、地区工资增幅几乎为零。既然“薪不如人”,不排除“有能力的人”另辟蹊径,因此提高干警待遇迫在眉睫。

二、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研究

(一)、执法保障

人民警察执行公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履行职责的行为。《人民警察法》第5条明确规定:“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但近年来,基层民警执法权益屡遭侵害。主要是:

①近年来不法分子公然暴力抗法增多,而这种极端藐视警察执法权力和司法公正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造成“打了警察白打”印象);

②参与地方上访、拆迁、娱乐等非执法类场合执勤,典型的有湖南城管打死小贩警察抢尸事件(引发公安机关和群众矛盾);

③个别新闻媒体片面追求卖点、看点,捕风捉影、歪曲事实,甚至胡编乱造(影响民警形象和印象),一些网络谣言恶意中伤(导致公安机关威信下降);

④交通、工商、卫生、药监、质检、城管、保安、商场、煤气、自来水等非国家暴力机构佩戴类似警衔标志(出现国家执法随意化现象);

对策建议

⑴国家制定相关法律、出台强硬措施(群体性事件除外),尤其对明显有利于公安机关的案件,要对暴力抗法当事人重判、重处,并强化宣传。

⑵责令各地停止一切频繁非警务活动,公安机关全部由公安部统一直辖,所有非执法工作由厅、市机关协调。

⑶秘密责令全国媒体不得对公安机关进行恶意炒作,凡有此现象立即关停。

⑷各单位制服只可佩戴胸标(如单位、职务、姓名),绝不能出现类似(军)警衔标志。

(二)、待遇保障

①《河北省公安机关执法勤务机构人民警察警员职务套改工作实施办法》有一商讨之处::套改条件中第五款第一条“工作年限满20年且担任现职满3年的科员,可套改为一级警员”,那么二十年以下的呢?没有下文了……大家从工资表上可以看到民警都没有工龄工资,警衔差也只有12元,难道已工作19年和刚工作1年的人员工资待遇相同,会让人里觉得很平衡?或者刚工

作的新民警感觉自己很有发展和方向?及时封顶只会让民警丧失荣誉感和奋斗心。

②转业干部正连级(包括正连)以下,凡不够十八年的按二级警司待遇,就是工作了十七年也等同五年警校生。有人说部队兵龄和上学也算时间,好,减去5年,那么剩下的12年呢?

③上级领导考虑到了物价涨、基层苦,想给大家涨点工资,可是称呼有问题----“精神文明奖”,政策刚出台,就被告状信压了下来。原因是师出无名,凭什么大家一起干工作,有的人不文明呢?

④警察培训收取费用,然后通知回各单位报销,可是经常“泥牛入海”。

⑤县区警察工资不如市级警察、更不如省会警察,听北京公安处张家口段铁路民警说省会的警察也曾上访,恐怕都是因为差距太大吧?原因在于张家口铁路民警归口首都公安处,工资8000元;石家庄民警归口河北省,工资4000元。

对策建议

⑴警员职务套改应该分工龄、分年限,而且有后续。比如三年一个档或五年一个档,不能因为时间断绝了普通人的荣誉感和进取心。

⑵转业干部和警校干部同等待遇。转业干部目前占公安机关70%,政策制定的让人宽心才能鼓舞斗志。

⑶设臵公安民警生活补(按地区物价涨价差),工龄工资1年差100元、警衔1级差100元。此办法适用于全国民警或中国国籍公民。

⑷警校、军校培训同等待遇。是否可实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旅游景点免费。

⑸ “工作时平等薪资养廉,退休后高额薪金养老”。(2010年12月21日《法制日报》登载《日本:公务员收入官民一条线》称:日本工资标准拉式指数为98.5。即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准为100,地方公务员工资为98.5。且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也如此,都没有因为工资差别上访的案例,原因是“工资和待遇平等”。而香港警察很少有人乐意为一点蝇头小利出卖自己的后半生,原因是高薪养老。平薪养廉解决地方薪金混乱局面;高薪养廉解决离退休人员后顾之忧。所以笔者建议:平薪养廉保少壮,高薪养廉管老朽。这样能为国家阻断腐败的源头,并能为国家节省高薪的开支。

⑹公安机关是一支准军事化队伍,是和平时期流血牺牲最大的队伍,是不是可以仿照部队模式,由国家财政部或公安部直接拨付工资,这样既可以解决各地公安民警工资严重不一致的问题,也可以达到工资高于地方、略低于部队的标准。

(三)、安全保障

①国家法律没有硬性规定保护警察。

②很多警察工作很多年,从未见过枪,当出现紧急情况时,不要说群众,有时连自己也保护不了,出现了“打不赢、跑不动、不敢追”的常见现象,说明当前警察训练是不够的。

③在九十年代的政治书上就曾指出公安机关是国家暴力机构,所以老警察都说:当年30个人打架,1个警察就能把人带回派出所;现在坏人、好人都不怕警察,3个人打架,30个人不一定能把人带回来。

对策建议

⑴延用、借鉴美国和香港法律,保障民警安全。

⑵强化民警调解、枪械、体能训练。

⑶制服随身携带微型录音、录相设备,凡录有袭警证据,当事人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四)、健康保障

①警察工作危险,民警外出办案时受到伤害后经常得不到妥善救治。

对策建议

⑴民警生病、受伤时与军人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可与部队医院连锁挂钩)。

参考文献:

[01]2011年1月7日“凤凰网”(原载《合肥晚报》)《中美警察伤亡对比报告》

[02]《河北省公安机关执法勤务机构人民警察警员职务套改工作实施办法》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篇6

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表明,这些国家在由传统治理模式向民主政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能否有效建立和运行,需要满足多方面条件,其中关键性的条件之一,就是这些国家要存在民主的政治文化,特别是这些民主政治文化的信念要体现在国家的文化中,并且大部分能够在代际之间传承。因此,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文化支持,这种政治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庄严宣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提法为世人瞩目,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中所涉相关问题做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内涵

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是准确把握其内涵的前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有益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总结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反两方面经验而提出的重要命题。笔者认为,对这个命题在概念意义上可做这样的界定:中国人民内部各方面(现实社会中表现为社会各利益关系群体),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平等、广泛协商的规则和程序等的总称。

这一概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协商主体。上述界定很明确,协商主体总的来说就是人民内部各方面。例如在人民政协组织的平台上,人民政协组织中的协商主体包括:中国共产党有关组织方面的人士、人民政府有关机构和部门方面的人士、各民主党派方面的有关人士、各人民团体方面的有关人士、各民族及各界代表人士等。人民政协组织之外平台上的协商主体,基本上可以参照这样的主 体范围确定。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主体间的关系,在协商民主制度的框架内必须是平等的,协商民主制度中的协商必须是各相关利益方平等的协商,否则便不能称其为协商。二是协商渠道。根据上述界定,协商渠道主要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其中人民政协组织是重要渠道,大量的协商主要通过这一渠道进行和完成。三是协商内容。根据上述界定,协商内容概括地讲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或如200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所提及的“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当然不同层级的协商在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

一定的政治制度安排必然要反映一定国家和社会中利益关系格局的基本状况,并基本满足基于这种状况上形成的社会利益诉求,否则将难以为继。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社会基础,就是利益关系格局的多样性导致的利益诉求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也不例外。胡锦涛在十八大开幕式上所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们讨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也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看,就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由现代化早期阶段向后期阶段的社会转型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人民群众利益要求和愿望也日益多样化。基于此,我们的制度安排就必须做相应调整,以使之适应新的利益诉求需要,或者如十七大报告所说,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民政协为重要渠道的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就日益突显其重要功能而为各方特别是高层所关注和重视。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也进一步强调:统一战线仍然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看到的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满足当下中国人民日益提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但仅靠这一制度还显不够。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就很难将人民内部各方面都充分纳入其中,人民政协的组成方式和活动方式更有利于满足人民内部各方面的参与要求,在组织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政治上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尽最大可能地把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吸收进来,达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目的。同时,在这种协商民主形式中,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及各族各界人士可以在人民政协的平台上发表意见,提出提案,开展参政议政的各种活动,协商国家大事,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意见和批评。这是对选举、投票等为主要特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体现的民主的一种重要补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党面对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正确制度选择。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运行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历程所证明了的正确选择,也是当下中国现代化发展所处特殊时期的特殊历史任务所决定的。从政党政治的视角看,后发现代化国家处于由早期发展阶段向后期发展阶段转型的过程中,能否保持政治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关键在于其政党政治是否能够有效吸纳因现代化而产生的符合这一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社会角色。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政党政治。但是,在这个特殊转型期更好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根据这个时期的要求不断改革完善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层面上,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善于借助协商民主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保证人民内部各方面通过相应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使中共的领导体现在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的过程中,切实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这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的必然要求,这一要求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层面的体现,就是该制度的运行必须保证人民内部各方面真实、充分、有效地参与协商,或者说,要体现协商民主过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依法运行。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层面的必然要求,就是作为协商民主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内部各方面,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给出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平等协商,保证民主协商的权威性和有序性。在这个意义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使这一制度有法可依。

四、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

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表明,这些国家在由传统治理模式向民主政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能否有效建立和运行,需要满足多方面条件,其中关键性的条件之一,就是这些国家要存在民主的政治文化,特别是这些民主政治文化的信念要体现在国家的文化中,并且大部分能够在代际之间传承。因此,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文化支持,这种政治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概括地讲,就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对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平等、广泛协商这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情感、态度、取向等的总称。具体来看,至少包含着这样一些基本理念:一是平等,即每个协商参与者在协商中发表意见必须具有平等性,靠理性的陈述和说服;二是协商的目的为“公共性”,即协商各方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这是协商民主文化的关键要素。国家和社群利益相对于个人利益处于优先的地位,公民应当积极主动地参 与社群共同体的公共事务,个体利益只有在社群公共事务的顺利开展中才能实现;三是协商决策的最终形成须由协商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意见或理由所决定;四是每一个参与者即便不同意决策的观点和理由,也都能够理解决策是如何达成以及达成的原因。这样的协商民主文化,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隐性结构,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篇7

(一)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涵义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指国家对因犯罪行为而遭受损失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在通过法律途径或其它途径无法获得赔偿或赔偿不足,依据法律程序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费用的一种制度。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法治文明和司法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

(二)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价值

1.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刑事被害人给予抚慰和救助,体现政府对被害人的人文关怀,使失衡的天平回归平衡,将缺失的公正重新找出,是建立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必然要求。

2.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的调查,80%以上的刑事被害人在犯罪行为中受到的损害没法得到赔偿和补偿。如2006年,杀害1 1人的邱兴华最终伏法。“我愿意赔,但我没钱。”邱兴华的这句话让1 1个被害者家庭手中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判决成为“法律白条”。

3.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能够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实施无疑提高公众的信赖性预期,激发起被害人配合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热情。

4.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有利于树立法律权威和政府公信力

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在被害人无法得到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给予必要的救助,有利于树立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二、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我国现行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存在的困境

1. 刑事被害人救助权利的缺失

实践中很多刑事案件尤其是造成被害人伤亡的案件存在犯罪人没有赔偿能力或赔偿不足,还有的在案件发生后难以破案或无法认定责任人,致使被害人请求赔偿经济损失的权利主张不能实现,导致生活陷入困境。

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赔偿的缺失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不支持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不仅与民事司法实践已广泛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现实脱节,而且也不符合对被害人进行救助和抚慰的初衷。

3. 被害人求偿权保障不充分

按照法律规定,刑事案件被害人主要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侵害人赔偿经济损失,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1条规定:“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个规定表明:第一,能够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限定是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和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案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被犯罪分子非法占有财物而遭受财产损失的案件,如抢劫、盗窃、诈骗等。第二,遭受物质损失,仅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物质损失,对于人身伤残、死亡造成的间接损失和无形损失即精神损失,均被排除在被害人赔偿请求范围之外,致使现实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得到赔偿偏低。

4. 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执行效果差

按照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法制蓝皮书《中国法制发展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中国每年至少有上百万刑事受害人因为得不到加害人的赔偿而身陷绝境。如轰动一时的云南马加爵杀人案,法院虽然作出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判决,但由于马家没有赔偿能力,被害人家属没有得到赔偿。

(二)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基础条件

1. 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设想与中央精神一致(政策的可行性)。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正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2. 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经济条件基本具备(经济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各级政府已经逐步具有救助刑事被害人的财政能力,在提供救助资金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

3.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的可行性)

2006年,刑事被害人救助试点工作正式在全国开展。2007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2007年刑事申诉检察工作要点》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机制。”2009年5月21日,江苏省出台《无锡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条例》,首次以条例形式明确政府在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上的责任,被誉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史上的破冰之举。通过对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建立统一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2009年乌鲁木齐市发生“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通过救助使被害群众家属、受损商户迅速从事件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构想

(一)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立法模式

建立单一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立法,对救助的原则、救助的对象、救助的条件、救助的程序、救助的资金来源、救助的补偿范围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定,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二)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基本原则

第一,补充性原则,只有被害方在无法获得犯罪人赔偿,且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如获取社会保险和救济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国家救助。第二,有限性原则,主要是帮助解决被救助人的燃眉之急或暂时困难。第三,及时便利性原则,救助程序不能过于繁杂,作出决定的周期不能太长。

(三)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基本内容

1. 救助机构

国家救助机构应在党委政府下建立,可以在县、市、省、中央分别成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委员会,委员会由政府、公安、检察、法院、财政等部门参加,按照救助基金管理、审查、发放、拨付分开的原则,财政部门负责救助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拨付,公安、检察、法院负责其案件管辖范围内救助申请的受理、审查,刑事被害人救助委员会负责审批和监督被害人按照申请用途使用救助资金。

2. 救助基金

从国际国内的实践看,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救助资金的来源问题,墨西哥在1929年、古巴在1936年曾尝试过被害人救助制度,但均因资金不足而以失败告终。笔者认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性质属于政府行为,因此应当按照“国家财政拨付为主、社会募捐为铺”等方式,建立专门的国家救助基金。

3. 救助主体、对象、范围

“国家”作为该项补偿制度的唯一主体这是不容置疑的,救助对象除了被害人本人外,还包括其法定范围内的近亲属(如被害人的配偶、父母、子女等)。救助范围具体可界定为以下几种:①犯罪人被执行死刑,附带民事无力赔偿,且被害人生活极其困难的;②被害人被致伤、致残急需救治,本人和家庭无力支付紧急医疗费用,犯罪人未被确定或无力赔偿的;③被害人死亡或严重残疾,依靠其生活的受扶养人没有生活来源和保障,犯罪人未被确定或无力赔偿的;④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巨大物质损失,本人和家庭生活极端困难,犯罪人未被确定或无力赔偿的。如因放火、爆炸致房屋、财产被毁,入室盗窃、抢劫造成财产被洗劫一空等。

4. 救助条件

要想获得救助,还必需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第一,必须是无法得到赔偿或赔偿不足,这是申请补偿的前提条件;第二,必须是因犯罪行为遭受损失,无法支付医疗费或不能维持当地最低的生活水平,这是申请补偿的实质要件。第三、被害人必须无过错或过错较小,这是申请救助的主观要件。在确定救助金额时要依据受害人是否有过错及过错的程度,来界定救助金额。第四、被害人必须及时报案并配合侦查取证,被害方放弃提起诉讼或拒绝接受赔偿的,不能申请救助。

5. 救助标准

在确定救助金额时,应当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被害人及其家庭生活困难程度、被害人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笔者认为,在确定救助标准时,应当与当地的低保水平相衔接。为确保补偿金额不超过国家支付能力,还应对国家补偿最高数额做出明确规定。

6. 程序设计

申请程序

救助申请人应当在刑事诉讼期间以书面形式向下列机关提出申请:①处于立案侦查阶段的刑事案件,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②处于审查批捕、提起公诉阶段的刑事案件,向检察院提出申请;③处于审判阶段的刑事案件,向法院提出申请。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当中,发现被害方符合救助申请条件而未提出救助申请的,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向被害方提出建议,由被害方自行决定是否提出救助申请。当然,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收到案件后,应当告知被害人有提出救助申请的权利。

申请时,被害人除了提交书面申请书、户籍证明、家庭困难等资料外,还要提供其因犯罪行为所受损失的证据,也就是说由被害人承担其遭受损失的举证责任。

审查和提出救助建议程序

相关司法机关收到被害方的申请后,对申请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向刑事被害人救助委员会提出救助意见和救助金额。如果认为不符合救助申请条件的,可以直接驳回申请。

审批程序

刑事被害人救助委员会对被害方的申请和司法机关的救助意见进行审查,符合救助条件的,决定给予救助并通知财政部门拨付救助资金,如果认为不符合救助申请条件的,可以直接驳回申请。

救助资金拨付程序

财政部门接到救助委员会的通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从所管理的救助基本账户内向被害人拨付救助资金。

复议复核程序

被害方如对公检法三机关驳回申请的决定和刑事被害人救助委员会作出的不予救助的决定不服或对救助机构决定的救助金额有异议的,可以按照法律程序分别提出复议、复核申请或提起行政诉讼。

监督程序

救助基金在财政部门设专户管理,每年接受审计部门监督。

追偿程序

国家对被害人进行救助后,获得与所救助相应金额的代位追偿权,在加害人确定和加害人有赔偿能力时,由刑事被害人救助委员会行使代位追偿,将追偿到资金纳入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

摘要: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最早可追溯至36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当时的《汉穆拉比法典》第23条规定:“如果强盗未能捕获,被劫者应于上帝前请求其失物;窃盗发生地之城市与长官应回复其所失物。”第24条规定:“如生命被害时,城市与长官应赔偿其人民一名那(注:名那,是当时的金钱衡量单位)。”二战以后,英国、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家相继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对犯罪人的权利保障越来越充分,反之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却相对簿弱,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助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无锡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条例》。

[2]孙孝福:《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王牧:《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人民检察》2006年17期。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必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广大农民一直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现阶段,农村人口仍占全国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不可能有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社会保障长期以城镇居民为核心,这一方面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家以有限的财力来优先解决城市紧迫问题的一种政策选择。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镇与农村分别实行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不足日渐凸现。首先,由于城市的扩展和农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迅速减少,农村原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持续衰退,仅靠土地已不能保障农民正常的生活水平;其次,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日渐严重,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再次,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即将到来,养老形势不容乐观;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后果便是社会公平的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人为地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社会保障的欠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保障应该体现的公平原则。这些势必会影响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进而直接妨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充当社会的“安全阀”或“调节器”。完善的社会保障实际行使了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调节国家公共资源分配的职能,具有利益补偿和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各阶层收入,缓解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不公、利益相差过于悬殊的矛盾,起到了社会平衡的作用;同时也为那些无力参与竞争或失去竞争能力的农村人口,以及那些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农村人口提供必要的保障,以消除这部分人的不安全感,弥补市场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最近连续几年中央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来凸显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发展小城镇、调整产业结构、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大型农机具补贴、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农民自己编的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一场大病足可以令农民倾家荡产,在此情况下,国家再好的惠农政策也是枉然。所以,为农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等同于增加了农民收入,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同时政府的一系惠农列政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不仅是发展我国社会保障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还体现在城乡居民享有不同的社会保障上。众所周知,城镇居民享受着日益完善的各项社会保障,而广大农民所享有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试点探索中,还很不完善。中国农民曾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不到广大农民,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公正、平等,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为此,要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无论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民,还是富裕发达地区的农民,都坚守他们对土地的经营,真正想转让土地、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并不多。农民之所以不放弃对土地的经营,缘于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尚处于缺位状态,他们把土地作为抵御未来风险的最后依靠,即使失去其他工作机会,还可以保证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但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却是农业生产始终无法摆脱一家一户小块土地的经营模式,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这势必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邓小平早就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要实现第二个飞跃,最关键的就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那些愿意经商或务工的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地自愿退出其耕种的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其它事业中去,从而逐步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篇9

2014年天津事业单位面试最新时事: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

制度

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到来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6日上午在北京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各位自强模范再接再厉,希望广大残疾人从自强模范身上汲取力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更加坚强地为实现人生梦想、为实现我们的共同梦想而努力,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在新的征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参加会见。

上午9时30分,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同代表们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再过两天就是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非常高兴有机会同大家见面。看到大家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我深受感染。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光荣当选的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8500万残疾人及其亲属致以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支持帮助下,我国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坚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上了一个大台阶、开创了一个蓬蓬勃勃的局面。我国广大残疾人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成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习近平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古今中外,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自尊自立、奉献社会的奋斗事迹不胜枚举。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在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残疾人中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海迪那样的自强模范,他们是改革开放大潮的弄潮儿,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激励了全社会的奋发自立精神。他们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强调,助残先进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社会各界人士,也堪称楷模,引领社会风气。“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爱无疆、仁者爱人。这种舍己为人、乐善好施的高尚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大家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到了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志气,看到了社会正能量的充分发挥,看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

天津中公教育 http://tj.offcn.com/

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我们都要凝心聚力,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早日实现。

习近平希望各位助残先进把助残善举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把爱传播给更多群众,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扶残助残行列中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份内的责任,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各级残联要发扬优良传统,切实履行职责,为残疾人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团结带领残疾人继续开创工作新局面。

张高丽出席表彰大会并讲话。他说,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全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活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团结带领、支持帮助广大残疾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张高丽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长期以来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国自强模范、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事迹,平凡中蕴含着伟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残疾人是一个特别困难、特别需要帮助的群体,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努力让残疾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实现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平等权利;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中国特色残疾人基本救助、社会福利、康复服务、教育就业等制度;进一步激励残疾人自强精神,促进残疾人的广泛参与、充分融合和全面发展;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体制机制,努力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

国务委员王勇主持大会。会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全国“自强与助残”活动开展情况。有关部门负责人宣读表彰决定,授予朱彦夫、周月华等165名残疾人“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表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专题部《残疾人之友》栏目组等100个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孙茂芳等 100名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哈尔滨道里区残疾人联合会等100个“残疾人之家”和张扬等33名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大会向获奖者代表颁发了奖章、奖牌和证书。

不懈追求、实现人生理想的盲人教师韩颖,舍身排险、坚持奋战在国防一线的伤残军人张洪峰,扎根基层、被誉为最美乡村医生的周月华,大爱无私、把智障残疾人当做亲人的福利厂厂长易勤分别作了发言。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篇10

一、主要作法:

1.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优化农村卫生服务环境。近年来,多渠道筹措资金6000多万元新修、扩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医院的门诊楼,使卫生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

新。

2.实施“管理体制”建设工程,激活农村卫生发展潜力。从2006年开始,明确乡镇卫生院为“政府举办、集体经营”的非营利性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人、财、物管理机制,乡镇卫生院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3.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夯实农村卫生服务基础。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全面开展卫技人员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4.实施“政策平台”建设工程,强化农村卫生保障能力。为确保新农合制度真正成为群众健康的“保护伞”,主要采取制定政策惠民、简化程序便民、监管机构利民三项措施,强化农村卫生保障能力。

5.实施“职能体系”建设工程,增强农村卫生发展后劲。一是抓住预警防控、应急管理两大环节,构建高效公共卫生职能体系。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服务理念,打造优质医疗服务体系。

二、建议及对策:

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确保群众“防得了病”

坚持从公益性质出发,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各项任务。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应急体系,加强传染病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工作,全面提高居民群众健康意识和防病能力。

健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确保群众“看得了病”

紧紧抓住医改发展机遇,争取项目资金完善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着力改善医疗服务环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群众“看得好病”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篇11

【关键词】农产品;生产制度;销售制度;质量安全

1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以防止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2 实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如实记载下列事项:

(1)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

(2)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

(3)收获、屠宰或捕捞的日期;

(4)出售农产品的品种、数量、时间、流向。

农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2年,禁止伪造和涂改农产品生产记录。

3 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要求生产农产品

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和当地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要求与操作规程生产农产品,农业生产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固体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单位和个人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的,应当由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照批准的品种、范围、安全管理要求和相应的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生产安全管理情况和产品流向的报告。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检测设备、检验人员或委托具备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对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检测合格的,应当附具检测合格证明并标注农产品的名称、产地、生产单位和生产日期;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不得销售。

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证书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的生产单位,应当配备质量安全检查员,以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4 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要求包装标识农产品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实行包装标识制度,用于销售的下列农产品必须包装:(1)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产品,但鲜活畜、禽、水产品除外。(2)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包装销售的农产品。

农产品包装应当符合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和保障安全的要求,要便于拆卸和搬运;包装农产品的材料和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物质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包装农产品应当防止机械损伤和二次污染。

对于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包装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附加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有分级标准或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添加剂名称;对于未包装的农产品,应当采取附加标签、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标明农产品的品名、生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名称等内容。

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应当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禁止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应当载明农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主要原料名称;有特殊销售范围要求的还应当载明销售范围,并在指定范围内销售;畜禽及其产品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标识。

农产品生产者必须向农产品销售企业提供农产品检测合格证明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等有关证明;列入农产品产地准出名录的农产品生产者、收购者,应当在列入产地准出名录的农产品上附具产地证明、质量认证标识或者产地检测合格证明,然后方可将其运出产地;依法需要实施检疫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还应当附具检疫合格标志或者检疫合格证明。

5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农产品销售企业对其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经查验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不得销售。

6 实行索证、索票制度

质量安全证明即生产者出具的用于证明其产品的质量安全、符合相应要求的标志、证书或报告,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产地质量检测合格报告。农产品经销企业在进货时,首先应当索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证明,有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证明方可进货销售,否则,必须经现场检测合格后才可进货销售。入境农产品应当报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出具有效的出入境手续和检疫检验证明,经现场检测符合我国强制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方可进货销售。

7 验明包装标识

农产品经销企业在对购进农产品进行查验时,应当验明包装标识,对于包装标识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农产品,不得进货销售。

8 建立购销台账

农产品经销企业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并建立农产品进货台账,对进入本单位销售的农产品如实记录农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对取得经具有认证资质机构认证的农产品,还应记录其商标名称、产品标志、批准产量、认证证书编号、认证日期和发证机构,然后将所登记的内容与进货票据、认证证书复印件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报告一并备案。从事农产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还应当建立产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批发产品品种、规格、数量等内容,并详细记录销售去向,主要包括经销公司、超市、加工企业和饭店、食堂等单位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以及进货产品名称、数量和来源。农产品批发商批发给农贸市场经销农产品的个体户,应记录其所在的农贸市场名称、地址、摊位号和市场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9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控制措施,及时向所在地市级和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收到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深化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 篇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 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不确定性因素剧增, 财务管理内容呈上升趋势, 财务关系不断复杂化, 财务管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在我国《企业财务通则》中明确规定了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职能, 强调构建多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其中, 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是重点。简单地来讲,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则、方式及流程等方面进行规定所形成的规范性文件, 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的基础, 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从我国企业发展具体情况来看, 我国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还停留在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初级阶段, 做好基础性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是当前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只有在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基础上, 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内控制度、风险控制制度等的完善,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以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 财务管理制度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层面、组织层面及方法层面的保障。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设置相应机构和岗位, 明确财务、会计及其他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工作程序等, 从事前计划、事中控制贯穿至事后监督, 形成一个严密而彼此相互衔接的有效系统, 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有章可循。另外, 通过制度来管理企业财务活动, 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主动性增强, 不再盲目地陷于日常的事后算账等繁琐事务中, 很大程度上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质量上的保障,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对策分析

1.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原则

(1) 观念先行原则。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健全不只是单纯地将相关规定以文本的形式加以发布和执行, 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建设过程使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充分了解到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转变对财务管理存在的负面认识, 建立起现代财务管理的先进理念, 如可持续增长观念风险与报酬观念等等。只有思想上和理念的转变, 才能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及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 合法性原则。财务管理制度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阶段性, 但不管是何种制度不论在形式或是内容上都应当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持一致性, 以保障法律的严肃性和有效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也不能例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一切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 同时按照国家相关的财务、会计规章制度的规定, 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准则, 将国家赋予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化、制度化, 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合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

(3) 针对性原则。在制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时, 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特点, 充分考虑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存在的薄弱环节, 同时有针对性地就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重视和矫正, 实现对企业各个环节和细节的有效控制, 以切实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水平。

(4) 经济性原则。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到成本效益, 坚持实用性、效率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最终切实落实到企业管理水平及效益的提高上。首先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要切实可行, 能够适应企业多元化业务的特征, 既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又能体现出财务的监督作用。其次,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外部宏观环境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以避免制度经常性变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2. 建立和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1) 财务基础管理制度。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是促进整个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具体来讲, 财务基础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的组织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其中, 财务管理组织的相关制度主要是对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和职权作明确的规定, 确定财务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对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等。通过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使涉及财务管理各方面的行为都有相应的规范化约束, 强化企业在经营环节中对于原始记录、计量、定额、验收等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 财务预算制度。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点, 财务预算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也是财务管理控制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因此, 初步建立起企业财务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不断地进行完善, 切实围绕资金收支两条线, 对企业的未来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调控, 使企业的各项经济行为都有利于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定期的反馈和反映, 找出计划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和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调整企业各部门的经济行为, 发挥财务部门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纽带与动态监控作用。

(3) 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是以资产支付授权等工作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包括现金收支管理制度、银行存款支付制度、成本管理制度、负债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费用报销控制制度等, 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资产管理相关制度涉及面广, 因此既要注意制度之间的职能相互分离及牵制的原则, 又要注意制度之间的联结, 作好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 如行政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等的结合。

(4) 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财务控制两种。从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讲,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健全, 运用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及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和方法, 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保障企业生产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3. 加强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针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管理制度本身的缺失, 造成无法可依的局面, 另一方面还与执行不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 加大落实各项制度, 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运行,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才能真正的实现质的飞跃。首先, 制度的实施必须有组织上的保证, 既要明确财务部门在财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同时企业领导层要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对制度的脉络和方向有较清晰的认识, 支持财务管理各项制度的实施。其次, 制度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到员工对制度发布、推行的各种反应, 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 加深员工对于制度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相关规定的热情和积极性, 为制度的有效执行奠定良好的企业环境氛围及员工基础。第三, 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与领导层要加强沟通和协调, 形成高度配合, 对于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最后, 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 对于制度的执行进行严格的考核工作, 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必要的奖励与惩罚;对于违反制度相关规定的人员要追究其责任, 严肃处理, 确保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流于形式。另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需充分发挥会计中介机构的第三方作用, 对企业是否在严格遵守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以及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等作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起到监督企业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功能, 确保国家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到位。

4. 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培训教育

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核心的基本要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高低。财务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首先, 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管理的特殊性,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严格依据财务法律法规。熟悉法律法规是增强财务人员财务管理工作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坚持加强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 使财务人员能够从行动上自觉严格遵守财务制度, 严于律已, 坚持原则, 不断地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及科学化。其次, 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力求内容的丰富化及方式的多样化, 寓教育于工作与休闲中, 强化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 (转40页) (接49页) 职业道德内心信念。最后, 财务人员要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工作不仅仅只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 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要不断地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不断地积累实战经验, 即时更新理论知识, 时刻了解并掌握财务领域最新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实践和市场需要, 在素质与经验不断总结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黎旦.公司治理机制下的财务管理制度探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会计之友, 2010 (8) .

[2].李芬.试论如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现代商业, 2010 (15) .

[3].王静.从财务管理制度入手治理资本流失的对策.现代经济信息, 2009 (9) .

[4].王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思考.会计师, 2009 (2) .

上一篇:《朗读者》叶嘉莹观后感下一篇:裤子经典时尚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