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与深化

2024-06-06

实施与深化(精选12篇)

实施与深化 篇1

实施名牌战略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机制创新和路径选择, 至关重要。

一、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责任落实

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名牌培育工作机制, 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中介要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1. 领导挂帅, 部门联动。

要着力解决政府在名牌创建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 正确发挥政府在名牌创建中的引导、服务、调控和推动作用。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实施名牌战略, 市名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明确分工、加强沟通、协同联动、形成合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度, 改革企业登记注册制度, 降低创业门槛。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 分析名牌战略实施中的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制定相应的促进政策与机制, 建立健全品牌宣传、评价、监督检验和保护体系等, 共同为企业争创名牌创建良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按照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 完善各职能部门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目标责任制,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名牌创建的成效作为其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名牌创建政策、目标和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察, 定期分析和评价政策措施的执行效果。

2. 创新主体、战略联盟。

创新主体要素是创新的直接承担者、创新价值的实现者, 主要是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从世界品牌发展和科技创新潮流来看, 由企业独立创新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互动创新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普遍趋势, 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要着力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 按照“产权明晰、利益纽带、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原则, 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活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企业技术中心, 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向中小企业开放, 选择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联合研发, 建立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联动的政策支持体系, 加大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 构建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高效的技术转移通道, 发挥示范区开放实验室、中试基地、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产业技术转移平台的支撑作用, 鼓励科研团队带项目整体转化, 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

3. 社会互动, 服务前移。

探索构建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的良性互动和合作机制, 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 支持社会组织在各自服务领域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运行的作用。组织行业协会和商会参与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和实施, 鼓励市属行业协会商会加强与全国性同类组织的联系, 参与对名牌产品的推荐工作, 通过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行业自律, 提高企业素质。发挥市工商联与民营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 积极参与并组织举办创名牌培训与座谈交流、名牌产品博览会、创名牌咨询与服务, 开展相关调研及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引导企业争创名牌。支持信用、法律、知识产权、管理和信息咨询、人才服务、资产评估、审计等各类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 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 大力提升专业服务机构的成果集成、价值增值能力, 组织有关专家对企业创名牌进程中的难点和问题进行定期排查, 加强对其综合管理、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投资融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质量论证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二、营造良好环境, 强化创建平台

1. 强化法治保障平台。

实施基于自主创新的名牌战略, 对改善法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名牌创建的地方立法明显滞后, 科技投入、政府采购、股权激励等创新机制的建立也缺乏必要的法制保障。为此, 要加快完善地方立法, 进一步消除制约自主创新和名牌创建的制度性障碍。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建立实时高效的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 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 如适当调整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 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 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等。

2. 完善政策支持平台。

政府部门要尽快在财政税收、投资融资、知识产权、股权激励、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名牌建设。

(1) 实施政府采购。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纳入政府采购优先目录, 使用政府资金的采购活动和政府重大项目建设, 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通过政府采购的示范作用, 影响国民认识和行为, 提高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首购、订购、首台 (套) 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政府采购方式,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名牌创建。实行较为灵活的自主创新产品价格政策, 用法律保障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占有一定比例, 可以考虑两种办法, 一是搁置购买, 让中小企业投标;二是拆散购买, 把一个大项目分散开, 让中小企业参与进来。

(2) 给予税收优惠。对名牌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改造等给予税收减免, 高新技术企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改革, 所有研发费用准予税前列支, 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科研用房等固定资产允许加速折旧, 减税鼓励风险投资, 对科技投入亏损可以允许一定期限的前转, 退还部分以前年度已纳的所得税款。

(3) 增加财政投入。要明确规定政府R&D拨款用于支持企业创名牌的比例, 并逐年增加对名牌企业的科技投入。由财政出资设立专利权获取资助基金、专利技术转化基金和名牌产品奖励基金, 大幅度提升企业获取专利权和专利技术转化的资助标准, 对获得世界名牌、中国名牌、区域名牌的企业予以重奖, 激励企业打造名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 增加投资强度, 设立重大科技专项, 选择重点高技术企业和重要品牌项目集中投入, 提高科技投资的使用效率。

(4) 改善融资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扩大信贷规模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 加快科技保险试点进程, 增加科技保险险种, 扩大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设立科技担保机构, 建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租赁、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积极推进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试点, 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发行债券。

(5) 开展股权激励。鼓励企业从其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提取股份, 以红股和股份期权的形式奖励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所有人及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名牌创建有重大贡献的科技管理人员。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用其技术成果、专利、职务发明等要素投资入股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兴办科技企业。

3. 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名牌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要制定相关的人才政策, 鼓励优秀人才流向名牌企业。一是搭建人才招引平台。在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推介人才特区政策, 营造良好引才氛围, 在美、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建立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 招揽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品牌培育急需的高端人才。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高端领军人才团队, 带回一批高科技专利、造就一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项目, 带动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育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二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为高端领军人才在汉居留和出入境、医疗、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科技项目资助的奖励申报、投资创业注册登记等方面提供“绝色通道”。启动实施人才项目专人服务计划, 给引进的高端领军人才创办的企业配备服务专员, 提供无偿的保姆式服务。建立高端领军人才与知名企业家、创业投资家的定期交流机制, 协调解决高端领军人才创办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关键问题。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 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人才培训基地, 每年选送一批重点人才和企业家进行教育培训, 并提供高水平的系列讲座、论坛, 为企业培养标准、计量、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品牌运作等方面的人才。

三、发挥主体作用, 强化企业创建

名牌的创建, 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参与, 但更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强化企业创建力度。名牌必须要有先进技术的支撑、优良品质的保证、诚信经营的依托、独特文化的底垫。为此, 要求企业:

1.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生产出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商品, 才能使自主品牌永葆青春。当今社会,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不同的生产技术是导致品牌之间差异化的主要原因, 所以,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要在不断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和吸收的基础上, 鼓励员工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深化和创新, 逐步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 并且通过对创新型技术申请的专利, 建立起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 以此为基础创建企业的自主品牌。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利用以及品牌创建和培育来开展和实施。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 建立专门从事技术创新的科研机构或研发中心, 配备符合技术创新项目要求的科研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 为技术创新提供组织、物质和人才保障。根据国外企业的经验, 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一般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 科技型企业则多在5%以上, 否则就缺乏长远发展的能力。因此, 在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同时, 更应该强调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

2. 实施质量保证战略。

质量是名牌生存的基础, 只有持之以恒地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才能创造出具有广泛公众认同和强大生命力的名牌来, 才能塑造消费者的名牌偏好和名牌忠诚。如海尔集团一直坚持“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用户永远是对的”、“三全满意服务”等质量理念, 使得海尔品牌响彻全球。因此, 企业在创名牌时必须重视产品质量,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一要树立大质量观。从营销角度来看,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既要有合适的功能和效用, 即优质实用的核心产品;又要有新颖、美丽的外观;还要有方便、快速的服务, 即优良的延伸产品。因此, 只有树立大质量观, 全方位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外在质量和服务质量, 才有可能创造出消费者所欢迎的优质名牌产品。二要树立长远质量观。名牌形象的树立,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必须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把好质量关, 持续改进产品质量。三要树立“零缺陷”的质量观。建立从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质量监督, 消除质量隐患。

3. 实施品牌整合战略。主要包括:

(1) 清晰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就是在消费者的心智中为品牌寻找一个独特的位置, 运用定位传播的方法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感觉和认知, 使消费者体会到品牌的独特内涵。清晰的品牌定位可以阐明品牌的内容、差异点, 可以使消费者充分感受到产品的特色, 有别于其他同类产品, 从而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清晰的品牌定位可以赋予品牌以独特的个性, 使品牌成为某一层次文化品味的具体象征, 能让消费者得到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极大满足;清晰的品牌定位是获取消费者忠诚的关键, 是品牌获得自我发展的保证, 并可使企业竞争力得以迅速提升。而品牌定位模糊, 必然会使该品牌产品淹没在众多质量、性能及服务雷同的商品之中, 使品牌价值无谓流失, 并对企业的发展造成负面效应, 这也是民营企业经常性地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而无法自拔的主要原因。

(2) 独特的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精华。顾客购买产品, 不仅选择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也选择了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品牌成为名牌, 要依靠立足于质量和创新基础上的品牌文化的价值, 这是名牌得以在市场上拥有恒久魅力的关键。经验表明, 无论是中华“老字号”, 还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其背后都蕴藏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因此, 民营企业培育发展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名牌, 必须要与企业的长远利益紧密结合, 注重名牌文化的积累和提升, 打造出唯我独有、唯我独优的地方化、民族化、特色化的产品。这样的名牌, 就是获取高质量、高效益、高竞争力的资本, 就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如果是缺乏文化个性的品牌, 那么品牌只能是一个牌子, 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终究不会长远。

(3) 有效的营销整合。品牌开始进行到传播阶段, 企业就应建立持续、全面的整合营销传播计划。品牌资产的建立包括产品、形象、顾客、渠道、视觉和商誉等, 这些都可以靠营销传播活动来建立。企业应摆脱单一依靠媒体广告的品牌形象塑造模式, 应用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 包括知识营销、情感营销、形象营销、绿色营销等, 维护和提升品牌资产。在品牌推广中, 有些企业重点宣传的不是品牌的文化内涵、情感内涵、象征性价值以及精神品质, 而是产品本身的技术、功能、效用和特性。其目标在于扩大产品的重复购买和大量购买, 注重产品的具体的利益, 不注重培养广大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依恋和忠诚。往往是产品出了名, 而企业的品牌形象没有建立, 一旦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结束了, 企业的市场知名度随之下降, 企业的顾客群体也随之减少。要对品牌本身所代表的特有精神进行大力宣传, 唤醒公众某种情感共鸣, 使品牌与顾客之间建立深厚的、割舍不断情感联系。同时, 品牌价值的形成, 还是企业和社会不断互动的一个过程。因此, 企业在创建名牌的过程中, 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品牌文化及商品,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 丰富品牌的内涵, 提升品牌的号召力和价值。

(4) 适度的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成功品牌, 生产新的或经过改进的产品, 以成功品牌的影响推出新产品来快速启动市场的行为。企业或者产品成为名牌, 意味着企业品牌资源迅速增加, 意味着企业资源中的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的比例将被打破, 过多的品牌资源被闲置。品牌延伸恰恰能增加企业有形资源, 恢复资源平衡, 促进企业发展。海尔、乐百氏、娃哈哈、TCL、美的等都通过品牌延伸得到了迅猛发展, 成为同业翘楚。但品牌延伸也存在弱化品牌个性、引发品牌间的心理冲突等风险, 企业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品牌延伸, 理智权衡利弊得失, 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降低甚至避免品牌延伸的风险, 以确保品牌延伸的成功。

摘要:深化推进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责任落实;营造良好环境, 强化创建平台;发挥主体作用, 强化企业创建是达成这一关键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名牌战略,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远亮, 周寄中, 许治.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与品牌的联动关系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1)

[2].赵爱英.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创建:内在联系与对策[J].商业研究, 2008 (2)

[3].姜丽.企业发展中实施名牌战略[J].企业导报2010 (11)

实施与深化 篇2

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的实施方案

各支部:

根据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党工委《关于深化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淳直工委„2010‟40号)文件精神和活动要求,结合我局创先争优活动和机关党建工作的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基层党组织创建为目标,全面加强机关党组织与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实现机关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在结对共建中整合资源、深化共建,开展活动、增强活力,转变作风、服务发展,达到优势互补、结对共建、优化服务、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明确共建对象

局党总支及局属四个党支部与左口乡芳桥村党支部、千岛湖镇李家坞社区党委和千岛湖药业有限公司党支部结为共建党组织。

三、共建主要任务

1、组织共建。结对共建双方要定期进行沟通和联系,就双方结对共建活动展开磋商,在年初制定结对共建工作计划,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和社区共建目标管理责任书,按照责任住规定的共建单位几项职责和“六联六共”的要求,切实抓好落实。定期开展组织活动,通过联合上党课、召开组织生活会、党建联席会、相互参加活动等形式,加强机关党组织与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联系,组织机关党员与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员进行双向交流和开展活动。共建双方指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和活动的联系。

2、先锋共创。围绕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基层党组织的要求,以“千岛湖先锋”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结对共建活动为载体,推动机关党组织与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争创先进。机关党员要立足自身通过“党员先锋岗”等形式模范带头、开拓创新、勇争一流;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要立足自身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家庭户”的形式亮出身份、接受监督、自我加压、服务为民、争当优秀。

3、爱心共献。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势,机关党组织经常性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每个党员与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困难党员群众开展“一对一”的爱心扶助。深化春风行动献爱心捐款“一户一策一干部”、“1+X”支部结对帮扶,组织开展夏季高温、春节走访慰问活动。

4、帮扶共促。各党支部要为共建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以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等方式,每年要帮助共建基层党组织解决1个以上具体问题或完成1个以上的民心工程。开展送法、送政策下乡村、进社区、到企业,充分发挥我局在社保、就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能优势,加强对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等对象的创业就业帮扶,以帮助联系就业岗位、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完善服务工作机制等手段,增强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帮助党员创业就业。

5、和谐共建。各党支部要密切关注共建的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社会和谐稳定问题,遇有情况复杂、解决有困难的矛盾纠纷要主动出击、发挥优势、及时帮助,尽量帮助结对共建党组织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定期开展“和谐村、社区和非公企业”创建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履行社区共建和城区街道路段协管责任,实行联动包干,共驻共建,引导城乡居民、企业职工讲和谐、求稳定、同时对一切危害社区安定、破坏和谐现象作斗争。

四、加强组织领导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党支部要把开展与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作为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在认识上明确重要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结对共建活动,把它摆上议事日程,落实到位。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党支部要把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作为“千岛湖先锋”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工作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基层党组织的具体举措抓实抓好,按照以强带弱、按需对接的原则,明确各支部书记是结对共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示范带动机关党员参与,各党支部要确定一名支委具体负责结对共建活动,按照局党总支的统一部署,组织好本支部的结对共建活动,确保活动顺利推进。

3、注重实效、常抓不懈。各党支部要按照局党组、局党总支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计划,认真制定好结对共建活动安排,认真落实各项任务要求,扎实开展共建活动,要坚持长期化、经常化、规范化,避免临时性、短期性行为,真正把结对共建活动作为机关党组织服务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的有效载体,作为转变机关作风、树好形象、服务发展的实践阵地。

中共淳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支部委员会

实施有效德育 深化实践体验育人 篇3

一、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由单线型转为多线型

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变得丰富多样,从形式看,既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信息实践等,又可以开展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在实践活动中,德育呈现出多线型。

爱祖国、爱大自然的教育。如《我把落叶带回家》《汉口江滩的变化》《低碳生活,美化江城》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了解植物、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产生了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祖国的热爱。

服务社会的教育。通过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访问、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为社会尽职的使命感,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作准备,还能活跃思维,积累经验。

科技环保教育。通过科技领域的实践活动,广泛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信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如学生在《走进科学创意无限》《纸板变变变》等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劳动与技术知识、技能,树立了环保意识,形成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背景,在不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获得生活的经验、智慧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四唯路小学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索、研究、实践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如:学篆刻、抖空竹、扎灯笼、搓汤圆、中秋诗会等活动让学生从地域特色中传承传统文化,在了解丰富而有特色的祖国文化的同时获得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的实践性,使道德感悟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学校通过“四走进”即:走进社区、走进同伴、走进时事、走进社会,让道德体验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例如:“周末清洁家园”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体验为社会付出的幸福感,在看望帮助老红军的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寻访红色江岸的足迹”亲子实践体验活动更是激发孩子极大的兴趣,在家长的带领下,每周都计划寻访一个地方,有的家长带孩子调查了周边的张自忠路、卢沟桥路、陈怀民路、胜利街等路名的由来,了解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

这种真正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道德教育深入到他们的血肉中,终身受益,可见这种“实践+体验”式的育人方式效果非常明显。

三、活动的探究性,使德育由灌输型转为渗透型

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式学习,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调查、实验、制作、设计、观察等方式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结论,这为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开放的环境。学生不仅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而且真正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通常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的教育时,教师常常以“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话来引导学生,但这样的说教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我校在通过班会开展“三节”教育时,组织学生开展“光盘节”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发现家庭、餐厅、学校的粮食浪费现象确实严重,心中自然升起了爱惜粮食的想法;通过上网搜索,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不少贫困国家的人吃不饱……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这种情感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探究中自然形成的。

四、活动的实践性,使德育评价由单一型转为多元型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仅仅局限于对校内学生和教师看到的情况进行评价,而走出去的实践性活动评价是伴随活动始终的行为,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活动开展反思和建构。如,教师在活动初就对学生有要求:文明出行、交通安全、记录活动过程、同学合作完成调查报告、家长评价、采访对象、服务对象签名等。那么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及社会成员评价等多主体评价,就能帮助学生客观、真实认识自我、表达自我、获得赞赏、建立自信、不断改进行动策略。同时,这个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我提醒、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承诺就是学生对自己进行教育的过程。

实践体验育人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在孩子的内化教育中起着评价、引导的作用。

课堂教学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当前许多学科都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虽然学生们普遍上都能接受、认同这些大道理,但是,对其的体验和感触还是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层面,触动不大,不能较好地化为自身的行动。开展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而正是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才使得感触由表及里,渐渐触及到学生的内心,经历认知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最终受到强烈的震撼。

总之,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德育资源,为学生成长创造广阔自由的空间,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做到活动育人,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四唯路小学)

实施与深化 篇4

一、课题从哪里来

研究性学习, 就是在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下进行的一种学习形式。在此情景下, 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体验, 学会收集信息、分析和判断信息,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一般来说, 课题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实践, 即来自我们的生活实际;二是来源于所学文化内容或理论文献, 即研究者对所学内容提出的探究、质疑。要求学生首先搞清楚科学研究从何开始?从根本上说, 科学发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既然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 这就要求学生先学会提出问题, 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问题从哪里来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经常会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提出很多为什么?例如, 当我们站在运河边时就会产生运河为什么被污染、如何治理运河污染的问题;当我们“十一”假期出去旅游, 在汽车上坐等三四个小时, 就会提出:杭州的交通为什么这么拥挤、该如何有效地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总之,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 问题是时刻伴随在我们的身边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如何发现问题, 尤其是发现高质量的问题进行研究性课题研究呢?

1. 因地制宜, 发掘资源

在选择研究性课题时, 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的资料利用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 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2. 重视资料积累, 提供共享机会

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 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 都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将这些资料积累起来, 就是广大师生共享并能加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是进行研究性学习选修课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3. 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日常学习、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

作为一名中学生, 在观察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时, 要特别关注那些新奇的、重复的和密集的三种有价值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进行思考, 就可以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只要学生在平时能认真地考察, 用心思考学习、生活和自然界中经常重复的现象, 一定会产生有价值的问题, 一定会在研究性学习中有所突破, 取得较大的成果。

三、如何将问题转变为课题

要使问题转化为课题, 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 创新性。对中学生来说, 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 还体现在观察、研究问题的角度上, 甚至体现在对已知科学规律的学习应用上。创新性题目不一定是宏大的题目, 它往往是有关生活、学习、科技上的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微事物。 (2) 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指选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 必须符合科学原理。所选的课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 要符合人类认识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3) 可行性。要求学生在选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要从自己已有的所学知识水平、自身积累的经验、兴趣爱好、时间和精力及与其他人的配合等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课题, 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课题。

例如, 《氧化铜处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的研究》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是人们关心的汽车尾气处理的问题, 同时, 这个问题的范围 (尾气中的一氧化碳) 和解决这个问题的任务 (氧化铜) 比较明确和集中, 这样的问题可以成为一个研究性课题。

四、如何确立和实施研究性课题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问题陈述的完善, 已经有了一个课题研究好的方向和目标, 但还不能着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进行正式研究前, 还必须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并最终确立课题, 而后再付诸实施。

案例一:课题的确立

《饮茶对人体吸收某些金属离子和蛋白质的影响的初步研究》这个课题, 最初是由学生看到喝茶的杯子里有茶垢这一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后, 提出为什么喝茶的茶杯上会形成茶垢、茶垢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问题后提出来的。学生的这些疑问应该是一个很一般的问题, 只要查找一下资料就可以知道, 茶垢是茶叶中鞣酸和一些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的沉淀。但这些学生接着又提出, 不同来源的水由于水中所含的金属离子不同, 茶垢产生的情况也应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他们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不同水源泡茶茶垢形成的情况分析, 这个问题应该比第一个问题有了发展, 它可以对“不同水源”这一变量开展实验研究。但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发现茶垢产生的速度和量的多少很难测量, 感觉到这个课题在学校现有的实验检测的条件下还不能很好地开展, 对这个课题还必须进行进一步完善。学生查阅资料时发现很多资料都认为, 喝茶对贫血者身体不利, 原因是茶叶水中的鞣酸要和铁离子结合形成沉淀, 影响人体对铁离子的吸收。据此, 有的学生就提出茶叶水会不会和其他人体所需的金属离子, 例如钙、镁离子结合产生沉淀而影响人体对这些金属离子的吸收?有的学生提出, 喝的茶水是到胃里, 胃液是酸性的, 酸性会不会影响沉淀的产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最后形成了课题《饮茶对人体吸收某些金属离子和蛋白质的影响的初步研究》。

课题确立后, 又如何实施课题的研究呢?

案例二:《水果本身的酸碱度与维生素C含量的关系》的实施过程

研究设想:维生素C理论上是呈酸性的, 水果本身也是有酸碱度的, 是否是在酸性很强的水果中 (例如柠檬) 维生素C含量高, 还是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呢?为此, 我们进行了: (1) 课题必要性的调查; (2)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研究目标; (3) 进行预实验, 验证实验原理的可行性, 并进一步完善实验步骤; (4) 实验研究; (5)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为人们如何正确摄入维生素C提出建议。提出了如下研究方案:

1. 实验原理

水果汁液本身的酸碱度可用pH试纸测试, 又因为维生素C有很强的还原性, 可将水果榨汁后用KMnO4溶液检测维生素C的含量。

2. 实验步骤

第一步:先取某种水果品尝, 对其口感酸度计分。规定酸性评分满分为5分, 由1 (轻微酸) 至5 (很酸) 酸性逐渐增强。

第二步:取水果榨汁, 并测其pH。

第三步:用KMnO4检测维生素C的含量。

(1) 高锰酸钾溶液制作:称取0.058g KMnO4溶于400mL水中

(2) 维生素C标准样的制备:取含维生素C 0.8 g的药片, 磨碎后, 加水溶解, 配成40 mL的溶液;取出其中1 mL, 稀释到10 mL;再取出其中1 mL, 稀释到100 mL标定酸性高锰酸钾, 取1 mL待测液用高锰酸钾滴定, 加入10滴酸性高锰酸钾时, KMnO4的紫色不再褪去。

小结:1滴高锰酸钾相当于2×10-6 g维生素C。

第四步:换一种水果, 重复上述步骤。

第五步:整理、对比、分析所得数据, 得出结论。

3. 小结

(1) 口感酸度与pH测量的酸碱度一致。

(2) 从实验结果看, 维生素C含量与口感酸度无关。

4. 实验反思:反思可能产生的误差原因

《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 篇5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贯彻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进一步密切与科技工作者联系,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要求,现就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有效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目标,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改革方向和重点,按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总要求确定改革路径,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科技工作者、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有机统一起来,真正把科协组织建设成为对科技工作者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能够为党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不同形式高质量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基本原则

——加强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政治性这一灵魂,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带领科技工作者勇担创新发展主力军重任,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和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第一资源的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不断强化科协系统深化改革的责任和担当,强化公共服务、当好桥梁纽带、夯实执政之基。

——密切联系群众。准确把握群众性这个根本特点,把团结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协组织的基本职能,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积极联系引导科技相关社会组织,健全基层组织,扩大有效覆盖,增强代表性,建立联系科技工作者长效机制,把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科协系统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群众、组织松散、能力薄弱、庸懒散浮拖等现象,坚决从体制机制入手,下大力气铲除上述问题滋生的土壤,改进机关作风、释放学会活力,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工作者与科协组织联系不亲、不紧等突出问题。

——强化学会主体地位。突出学会治理这一科协改革的关键环节,以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推进学会组织方式、运行机制和党建工作创新,提升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学会在科协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坚持系统推进。强化顶层设计,以机关改革为切入点和引领,推动包括学会在内的整个科协系统的改革,科学谋划改革的整体推进和政策配套,注重学会改革和机关改革、科协系统上下改革的联动,加强各级科协组织落实改革任务的能力建设,推进工作平台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试点先行的示范功能,加快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并稳步推广,形成系统效应。

3.总体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力争从根本上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所属学会发展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工作手段信息化、组织体系网络化、治理方式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加突出,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明显增强,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提供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组织,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改革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体制机制

增强科协组织的群众性,团结联系服务好科技工作者,必须切实克服“小众俱乐部”倾向,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基层,把力量更多地配臵到基层,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构建畅通稳定的双向联系渠道,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科技工作者与科协组织联系不亲、不紧的问题,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

1.提高科协领导机构中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比例,增强代表性和广泛性。扩大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一线人员的广泛性,来自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村等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比例由目前的58%提高至65%左右,4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少于三分之一,同时注重吸收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人物,减少领导干部所占比例。优化科协领导机构人员组成,来自基层一线的中国科协全委会委员比例由58%提高至70%左右,常委会委员比例由56%提高至75%左右。兼职副主席主要从不同行业领域有代表性的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中产生,实行轮流定期驻会制度。从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有关学术机构择优选拔一名书记处书记驻会工作,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职级不与书记处书记职务挂钩,原则上在中国科协要干满一届。

2.深化科协机关改革,建立更直接服务基层的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科协机构设臵,所属事业单位2016年年底前压缩至13个,事业编制2016年年底前精简至1120名左右。加大力量配备和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在压缩撤并部分直属单位的基础上重组成立直接面向基层科技工作者服务的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全国“双创”服务中心、农村技术服务中心、创新战略研究院、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等,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要突出服务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职能。

3.拓宽干部交流成长渠道,培养有活力有能力的科技群团骨干。扩大中国科协机关与学会、地方科协的人员双向挂职交流规模与范围,科协机关和事业单位抽调一定数量干部到学会和学会联合体挂职锻炼,保留人事关系不变,任期一般不少于两年。机关留出10%-15%的局处级岗位,择优选拔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学会的科技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挂职,择优选拔一批学会和地方科协工作人员到中国科协挂职,定期轮换。建立科协干部直接联系科技工作者制度,与包括知名科学家在内的科技工作者广交朋友,经常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建议。

4.推动科协组织向基层延伸,扩大有效覆盖。推动科协组织向园区和企业延伸,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依托组建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企业科协、园区科协或企业科协联盟等,重点在新经济组织建立科协,把创客之家等新型科技社团纳入科协,接长“手臂”、形成链条。推动科协组织向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延伸,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建立科协,支持大学生科协活动,根据需要建立高等学校科协联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协组织向农村延伸,鼓励支持乡镇依托农技站建立乡镇科普协会,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转型升级,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科技推广和科普服务。加大对科协基层组织的指导力度,建设全国科协基层组织网,拓宽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联系渠道,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科协组织、认同科协工作、参与科协活动。抓紧出台加强县级科协工作的意见,强化对基层组织的业务指导。

5.扩大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为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服务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改革。拓宽学会参与公共科技服务渠道,及时了解、准确把握政府职能转移趋势,引导学会积极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市场竞争。紧紧抓住建立有效管用的监管体制机制这个关键,加强监管督查,及时对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学会进行风险评估,切实防止监管不到位,推动试点工作不断深化,做到让中央放心、让政府部门满意、让学会和科技工作者有积极性,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6.建设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纽带和情感家园。准确把握科技工作者熟悉并习惯使用互联网的特点,加强建网、管网、用网工作,探索“互联网+政策服务”的工作模式,开展网上“建家交友”活动,科协各级领导实名上网,直接听取科技工作者意见建议和呼声,提供政策服务,引导科技工作者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努力成为可亲可信、知心知意的“科技工作者之友”。针对科协以兼职人员为主的组织特点,引导兼职科技工作者自觉树立兼职不等于业余的意识,正确处理本职工作和兼职工作的关系,通过网络交流、视频会议等方式有效化解履职困难,加强工作联系。以学术交流为媒介,建设网上科技社团和科技社区,打造网络科技工作者联系服务平台,增强工作联系和情感交流。围绕做实做好“互联网+科普”工作,充分发挥“科普中国”的品牌作用,引导和帮助科技工作者向社会公众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建设中国最大的科技人物专题网站,打造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和情感家园,着力塑造科技工作者之家的良好社会形象。

7.改革人才服务机制,助力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积极参与院士制度改革,努力提升作为两院院士推荐渠道的效能,扩大影响力。发挥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渠道的重要作用,积极举荐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荐更多优秀中国科学家进入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任职,联系服务好在华外国科技工作者,促进科教协同。推动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向人才发现和培养转型,做好青年人才托举工作,推动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加强科技队伍科学精神培育,推动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在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设立“杰出科技人才”、“杰出工程师”等具有广泛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科技界社会奖励,调动激发科技工作者创造活力和潜能。

三、全面改革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

学会是科协的组织基础,学会工作是科协的主体工作,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必须紧紧抓住所属学会这个牛鼻子,突出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这个重点,全面推进会员结构、办事机构、人事聘任、治理结构、管理方式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国家级学会与地方科协的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凝聚力不够、活力不强、组织松散等突出问题,真正把学会做实做强做好。

1.改革团体会员制度,突出科技工作者主体地位。抓紧修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进一步完善科协团体会员制度,接受部分规模和影响较大、承认科协章程、工作积极主动的大型企业科协和高等学校科协作为中国科协团体会员。支持所属学会重点发展个人会员,鼓励单位会员中的科技工作者以个人身份加入学会,突出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强化学会的会员服务意识,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直接联系。探索建立科协会员分类服务和管理办法,明确不同类型会员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审批程序,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2.深化学会治理结构改革,建设能负责可问责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社团。修改完善《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试行)》,指导各级学会加强组织建设,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开展活动。指导学会设立规模适中的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权责明晰的监事会、实体化的秘书处,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学会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理顺学会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关系。规范学会分支机构设臵,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努力做到类型、数量合理适度,管理依法合规。推进学会秘书处实体化建设,建立办事机构挂靠单位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挂靠单位与学会权责关系,扩大无挂靠、无业务主管单位学会的试点范围,着力打造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实体办事机构。

3.健全完善学会治理方式,调动激发学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指导学会研究制定务实高效、位阶有序的会议制度,督促学会领导机构按期换届,确保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监事会依法依章程履职。优化学会领导人员构成,全国学会代表大会代表应主要为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学会理事会理事四分之三以上、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三分之二以上应为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提高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比例。支持学会人事制度改革,扩大专职工作人员聘任制试点,实行理事会聘任秘书长制,推动秘书长职业化,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逐步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专职工作人员队伍。逐步规范在职及退(离)休领导干部在学会兼职,明确兼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及时调整不能正常履职的学会工作人员,调动激发兼职人员尽职尽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学会办事机构管理制度,加强规范化建设,制定学会社会服务良好行为规则,为学会依法依章程办事提供制度保障。

4.探索建立学会联合体,进一步提高凝聚力和权威性。适应学科分化细化和交叉融合并存的大趋势,鼓励学科相近、联系密切的学会成立学会联合体,推动面向大学科领域或全产业链的学会集群发展,促进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平等、民主的运行机制,确保学会联合体活动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加强对学会联合体的指导,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学会联合体健康有序开展活动。

四、创新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机制

保持和增强科协组织的先进性,最重要的是解决资源积累不足、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平台支撑不力等突出问题,调动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方面的独特优势,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助力创新发展,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共同奋斗。

1.创新服务学术活动机制,优化学术环境。支持鼓励各级科协搭建高水平前沿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优化学术会议结构,既要举办大型综合性学术活动,服务科技工作者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研讨交流的需求,又要主动聚焦前沿目标,适当提高小型前沿高水平专题交流活动的比重,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激荡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深化科技期刊改革,坚持正确办刊导向,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引进吸收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专家进入科技期刊编委和审稿人队伍,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以互联网思维深化学术交流方式创新,使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和依托互联网的线上交流相互补充,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术交流的实效。

2.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学会助力创新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模式,联合科协系统力量加快建设“双创”服务云,建立互联互通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资源整合,提高科技领域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学会和地方科协积极参与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及时总结创新驱动示范市的成功经验,引导学会创新资源融入产业链,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学会建立发展一批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特别是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及重大科技专题、学科交叉前沿,加大协同创新力度,牵头成立区域性国际科技组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地方科协大力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引导海外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向国内流动,吸引动员更多海外优秀人才和团队来华创新创业。

3.创新科学文化公共服务机制,建立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搭建面向学会和地方科协的科普资源集成共享平台,共同开发适应社会需求、易于取用、便于传播的优质科普资源,大幅度增加科普资源供给。加大科普资源集成力度,推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提升科技馆展品研发能力,促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普资源的开发开放,引进海外优质科普资源。建设中国科学文化传媒集团,整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普出版社和科技导报社以及丰富权威的科技期刊资源,打造拥有海量信息的科学数据集团和内容供应商。支持地方科协搭建精准推送科普服务平台,创新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模式,建立健全公民科学素质评价和共建责任制度,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科普服务产品。

4.创新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机制,建设开放高端科技创新智库。拓宽科协参与政治协商渠道,积极参与人民团体协商,规范协商内容、程序和形式,发挥好政协科协界委员作用,搭建服务科学民主决策的平台。打造小中心、大外围的科技社团智库体系,做实做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依托学会联合体柔性布局一批虚拟专业研究所,依托有条件的地方科协建设一批智库研究基地,积极推动中国特色高端科技创新智库相关建设工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加强业务联系与人员交流,努力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加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建设工作,准确把握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动态、规模结构、变化趋势等,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呼声,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扎实开展第三方创新评估工作,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发挥好对学会和地方科协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扩大科协对外交流合作,发挥在人文交流中的生力军作用。

五、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

突出和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学会党建工作,解决重业务活动、轻政治思想引领以及学会党组织覆盖和党建工作覆盖不广、工作层次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建设强有力的学会党组织,切实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切实担负起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

1.改革学会党建工作机制,扩大组织覆盖。明确学会党组织功能定位,着力扩大学会党组织的覆盖范围,始终把学会臵于党的领导之下。在学会办事机构层面普遍建立基层党组织,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在学会理事会层面设立党委或党建工作小组,发挥好学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障作用;探索学会联合设立党组织,有效扩大党的组织覆盖,确保学会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创新学会党组织运行机制,强化工作覆盖。创新学会党建领导体制,积极推动各级科协设立科技社团党工委,探索科协党组领导学会党的工作、科技社团党工委指导学会办事机构党建工作的新机制,理顺科协指导学会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学会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模式和保障机制,以促进学会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定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参与“三重一大”决策为突破口,强化党的领导,实现工作全覆盖。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实施“党建强会”计划,积极探索通过党建促进学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定期举办学会党建工作学习班、交流会,加强学会党建理论研究,增强学会负责人、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党性修养,树立学会党建活动品牌。

3.加强思想引领机制,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科协系统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把党的工作贯穿到科协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密切关注、准确把握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引领,面向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举办不同形式的国情研修班、读书班等,引导科技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中央权威。把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政策服务作为科协的基本任务,及时宣传解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科技创新决策部署,引导科技工作者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实施与深化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素质教育;问题;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那么,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看法。

在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课程往往过于封闭,教学模式过于单调,教学方式不灵活,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固定化与封闭性

近年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固定,以教授历史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却显得有些滞后。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培养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和封闭化,使教学不能联系实际,忽视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往往顾此失彼,使历史教学的功效不能通过历史课程充分发挥出来。

二、忽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历史课只是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甚至是教师讲,学生记。没有互动,也没有交流,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却很容易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浅层的知识认知上,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最终使学生厌烦上历史课,抵触上历史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三、教学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以前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评价,常常是只注重讲授知识,对学生评价很少甚至不评价。教师讲课怎么样作为课堂效果的依据,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听课情况深入探究。即使有评价也是片面和单一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只注重历史课的最终成绩,也就是在期末考试的成绩好就是历史课程学得好,对平时的监督和考评基本没有;二是只注重笔试的成绩而忽视实践能力的考查,不能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考查内容上只注重记忆性的知识,而忽视历史素养能力的考查,即考查内容只注重知识性,不注重思想性,不能引导学生在考查层面上将零碎的历史知识系统起来,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

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当前在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实现素质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历史新课程改革中主要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提高。

1.在教学目标上实现多元性和开放性

传统的教育目标非常单一,就是使学生的分数能够提高就是好的教育,而新课改的方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与社会发展同步,在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应注重多元性,坚持以学生为本位。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发展不单单是高分就是人才,首先应该将教育学生的人格放在第一位,所以,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而态度和价值观的建立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还包括学习情绪、兴趣、动机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历史教育的多元性发展。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所以,今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逐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历史教学的学习,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人格和修养逐渐内化到学生心中,而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所以,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至关重要。

2.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应重新审视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重要的主体位置上,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导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历史的课程中体味到乐趣。那么,如何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应认识主体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以前主要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知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接受能力、层次差异等多种因素,保证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2)应尊重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教师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教学关系。我们知道激励教学是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只有多多鼓励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愿意学习。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这样每一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得到认可和尊重,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应发展主体

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设计教学课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提高能力,培养素质。

参考文献:

张增强,张桂芳,张静.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历史教学,2002(2).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篇7

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1) 教学观念的问题。 (1) 传统教育观念难以更新。长期以来, 教师职能定格于“传道、授业、解惑”, 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 以单向灌输为基本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们习惯了面面俱到的讲授知识, 教知识多过于教方法、教做人, 这极不符合新课改中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培养的要求。 (2) 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创新。许多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已经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我们现今的社会需要的是“研究型”“教授型”的教师, 是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因此, 教学方法也要顺应时代需要。

(2) 来自于社会、家长的压力问题。 (1) 社会舆论对教师、学校责任的质疑难以忽视。一直以来, 培养学生被认为是老师和学校的任务与责任, 如“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天地君亲师”的观点, 过分地夸大了教师在学生成才发展中的作用。然而, 教学改革之后更强调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把时间归还给学生自己的同时, 各种负面的社会舆论也随之而来, “考不上大学谁负责?”“家长不在家学生谁来管?”社会舆论紧握着一个学校的生命线, 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招生与发展, 这使得学校、老师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改革是对是错一时间让人难以评判。试问:在如此大的压力下, 改革如何能走得更远? (2) 家庭、社会教育缺失的现状难以改变。至今, 许多家长仍未认识到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单纯地认为从孩子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就是老师的任务了。其实, 很多学生缺乏的不是老师的说教与身教, 而是家庭社会的关爱、与家长的交流。如何让教育回归家庭、社会与学校, 三者成为改革路上的拦路虎。

二、如何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压力无处不在, 客观存在我们无法干预, 我们所能做的是如何在现在的情况下锤炼自身, 合理改革。

(1) 教学中贯彻实践性原则和交际性原则。 (1) 实践性原则。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语言知识中的规律, 从而能确切、得体地运用语言。所以, 学习语言知识必须落实到语言实践中, 也就是要遵循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想很好地贯彻这一原则, 教师就要精选和设计练习, 把语言、知识有机地融合在实际语言操练之中, 课堂上要保证80%以上的学生有足够的言语训练时间, 以完成对语言知识当堂巩固、拓展的要求。 (2) 交际性原则。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要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 并鼓励学生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行课本中的语言材料, 同时进行扩展、补充、练习。但要注意补充材料要照顾到交际内容, 加强材料的时效性。教学要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出发, 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真实和有交际价值, 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兴趣与能力。

(2)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很多学生不会学习, 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 甚至有学生连阅读理解中碰到生单词都要问老师。所以,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并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形成自学能力。

(3) 重视对所学知识的检测。针对高考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测, 平时为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阶段检测还是必要的。那么, 如何充分发挥检测的作用呢? (1) 重视复习课。在复习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复习的主体作用, 板书答案, 先给学生寻错纠错的时间, 并充分利用小组互助的方式, 解决大部分疑难, 展示纠错成果时讲明“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做”,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应试能力。 (2) 检测内容要注重能力测试, 将基础知识渗透在能力测试之中, 符合新课改与高考的要求, 同时灵活的试题设置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做题的积极性。 (3) 教学生如何自己分析试卷、找出学习上的缺陷、制定弥补学习漏洞的措施, 教师还应对措施的实施进行督促、对措施实施的效果进行检测。

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我们应以此为契机, 研究新教材、新教法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 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激发学习欲望。”让我们合理而大胆地放手, 为学生构建民主、宽松、科学的学习环境,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的“完全人格”的人。

实施职业化训练深化安全文化建设 篇8

第一, 背景与初衷

一是现代工业文明品格确立的需要。范矿公司是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现代化矿井, 面对着煤矿这一高危行业所带来的安全压力, 员工由于受多年粗放管理模式的影响, 行为习惯是糙拉、马虎、随意, 而高效、执著、严谨、规范的现代工业文明品格尚未得到认同和确立。开展严格的职业化训练是企业的内在需求。

二是对煤矿事故规律特性认识的结果。在煤矿人、机、环境等安全系统要素中, 人是安全开采的主导要素, 人的行为处于安全开采的基础地位。实践证明, 物的本质安全化程度再高, 也需要人的本质安全化做基础。我们分析建矿以来百起事故的规律:多数事故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预防, 管理者、操作者的职业行为问题是各类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它启示我们:只有铸就员工规范的行为习惯, 企业才能实现安全生产, 而良好的行为习惯, 除了持之以恒地坚持教育管理之外, 还必须进行长期严格的职业化训练。

三是有利于安全文化的落地、做实。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 其落脚点都在于有效、持续的素质训练。我们建塑安全文化, 就是要想办法把安全文化理念转化为员工的行为, 使安全文化体现“做”的原则和“实战”的特性。职业化训练是安全理念做实、落地的必经路径。

四是促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在职业化训练中, 客观上为员工构建起了学习与沟通的有效平台, 通过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的训练及各种形式的拓展, 能改善员工心智模式, 提升团队学习能力, 营造团队学习的浓厚氛围, 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第二, 确定训练内容

职业化, 是必须遵守的道德与行为准则, 是员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煤炭企业员工的职业化, 就是煤炭企业员工的职业行为和职业操守, 是员工规避风险、消除隐患、实现安全的资质要求。职业化包含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及职业精神等要素。通过强化职业意识训练, 引导员工确立乐观向上、积极主动、严谨规范、严格执行、团结协作、安全质量等六种意识, 摒弃盲目悲观、消极被动、随意凑合、容易满足、各自为战、趋利追产等六种不良的职业心态;通过职业技能训练, 不断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通过职业行为训练, 引导员工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用合适的方式, 做合适的事, 促使员工严格按照准军事化及职业行为规范的标准要求自己, 使自己的思想、语言、行动达到规范、整齐的要求;通过以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精神训练, 引导员工在工作中时刻信守承诺, 不断超越自我, 追求更加完美的工作境界。

第三, 创新训练方法

在职业意识训练中:一是启迪觉醒式训练, 着力引导员工认清煤矿除具有一般工业企业的特征之外, 还具有五大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矿山安全的行业特征, 员工只有确立强烈的、煤矿特有的职业意识, 才能适应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二是更新置换式训练, 引导员工对照几种不良职业心态进行自我剖析, 深刻查找形成不良心态的思想根源, 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纠偏, 用正确的职业意识置换原有的思维方式, 积极进行自我训练, 努力形成全新的心智模式;三是养成固化式训练, 通过组织脱产、工余的军训活动, 培养员工的执行意识。

在职业技能训练中:一是强化业务技能训练, 健全完善了员工业务技能训练长效机制, 使员工业务技能训练恒久化、规范化;二是强化防范处置突发事故技能训练, 经常性地开展安全预想、危险预知思维训练, 开展井下避水灾、避火灾等生产实景训练, 着力培养员工预知、规避危险的意识和技能;三是强化高效沟通技能训练, 以季度为周期, 以班组为单位, 组织班组内部沟通会, 组织单位领导和职工代表参加的民主恳谈会, 提高员工主动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在职业行为训练中:一是引导员工形成规范有序、整齐划一的行为习惯, 如班前会坐姿端正、集中精力、不接打手机, 矿内行走两人成行、三人成列、靠右侧行进等规范;二是推行井下生产班组集体宣誓、集体预想、集体就餐、集体排队上下井等团队行为训练, 建立了团队协作绩效评价机制。

在职业精神训练中:一是采取提炼倡导法, 发动全体员工结合煤矿安全特点, 区分不同层次, 在反复讨论酝酿的基础上, 对职业精神进行提炼, 形成了职业精神体系;二是采取示范引领法, 确立不同类别的职业精神标兵标准, 大力挖掘和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职业精神楷模,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三是采取熏陶浸润法, 积极打造有利于职业精神培养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第四, 取得可喜成效

实施与深化 篇9

该《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快建立新型标准体系的主要行动。一是在强制性标准改革方面,要研究制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对现行强制性标准及制修订计划开展全面清理、评估。各部门、各地区不再下达新的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计划。二是在推荐性标准改革方面,开展对现行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集中复审和修订。优化推荐性标准制定程序,缩短制定周期,提高标准质量和制定效率。进一步改进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备案管理,加强标准信息交换和共享。三是在推进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改革试点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商学协会先行先试,加快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深化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建立完善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要修订《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改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大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行动计划》还要求,要不断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拓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领域范围,逐步提升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比例,不断提高国际国内标准水平一致性程度。研究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方案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加大与主要贸易国标准互认力度,推动铁路、电力、钢铁、航天、核等重点领域标准走出去。

此外,《行动计划》还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工作。要统筹规划建设统一、规范的全国标准信息网站,为社会提供服务。要加强标准化重大政策和重点工作的普及性宣传,加大重要标准宣传贯彻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加大投入。要加强标准化法治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法修订,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的有效衔接。

那么,《行动计划》是如何让我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具体落地的呢?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

《行动计划》明确:深化改革的细化分工

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贯彻落实好今年年初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特别是第一阶段(2015-2016年)需要推进的工作安排,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组织起草了《行动计划》,并征求了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总装备部、中国科协等58个单位的意见,经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后,由国务院批准同意,并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这是贯彻落实《改革方案》精神的一个具体行动,也是今明两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具体工作安排。

《行动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改革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对强制性标准改革、推荐性标准改革、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改革试点、标准国际化和统筹协调机制建设等重大改革举措都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二是明确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分工,标准化工作改革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次《行动计划》在责任分工方面进行了明确。比如:团体标准涉及到学协会今后如何在标准制定中更好发挥作用,《行动计划》就明确了由国家标准委、民政部和中国科协3家来牵头予以具体推进。三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部署要求。在起草制定《行动计划》过程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具体工作安排上也予以了贯彻落实。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行动计划》中就提出了研究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方案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的要求;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就提出了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开展标准制定、鼓励团体标准先行先试的措施;在推进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企业标准改革试点、鼓励企业进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等措施安排。

《行动计划》突出:强制性标准改革是重中之重

强制性标准的改革目标是将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级,这是对现行标准体系的重大改革。按照《行动计划》,强制性标准改革是标准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行动计划》对推进强制性标准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研究制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二是对现行强制性标准及计划开展全面清理、评估;三是在工业领域先行开展整合修订试点;四是各部门、各地区不再下达新的制修订计划;五是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应该说对强制性标准改革的要求十分具体和明确。

据介绍,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在前期10个行业的清理试点工作基础上,已经起草了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目前已经完成征求意见过程,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下一步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共同做好强制性标准的改革工作,同时也加快相关管理规定的制定修订,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行动计划》安排: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改革

团体标准是为满足市场、科技快速变化及多样性需求,由具有法人资格、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学协会、商会、联合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的标准。

从国外看,团体标准发展十分成熟。美、英、德等国均有大量制定标准的专业性社会团体,团体标准不仅是这些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最贴近市场需求的一类标准。

从国内看,近年来国内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也开展了团体标准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我国在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方面,主要坚持3个原则,一是不设许可,不搞准入;二是市场驱动,自主制定;三是自愿采用,优胜劣汰。2014年,国家标准委会同中国科协开展了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初步探索了团体标准的工作机制;2015年6月份,国家标准委正式在39个单位启动了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涵盖了商学协会和产业技术联盟各个方面。目前,正在按照《行动计划》要求,加快制定指导意见和良好行为规范,更好引导和规范团体标准发展。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以来,在消灭无标生产、加强质量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标准备案后才能组织生产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因此,目前推进企业标准管理改革,由事前备案改为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松了绑,落实了企业主体责任,同时也符合国务院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要求。

2014年底,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制定工作方案,加强法规建设,建设公开平台、完善机制程序,在上海、浙江等7省区市启动了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现在又扩大到12个省区市。2015年1月1日,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www.cpbz.gov.cn试点)开始运行,截至目前,12个省市共有8,831家企业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公开执行产品标准25,387项,涵盖产品45,356种,累计访问量突破百万。制度试点以来,成效明显,企业原来办理企业标准备案平均需要14天,现在只要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公开。

《行动计划》瞄准: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国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从2002年至今,由我国承担的ISO/IEC技术机构的主席从4个增加到50个,增长了近13倍;秘书处从6个增长到73个,增长了12倍;由我国提出并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从18项增长到189项,增长了10倍。2008年、2011年我国先后成为ISO和IEC的常任理事国,2013年我国又实现成为ISO技术管理局的常任成员,担任了IEC的副主席,首次成功当选ISO的主席。应该说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形势要求下,不断提高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成为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必然抉择。

该负责人表示,为了推进这项工作,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在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目前已经制定发布《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助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方案》,正在研究制定《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二是完善相关工作程序,已经修订发布了新的《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活动管理办法》,新制定印发《标准互认工作程序(试行)》,规范相关工作要求;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在铁路、电力、航天等领域,推动一批我国优势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四是不断深化国际标准化多、双边合作,加强中外标准互认工作,扩大我国参与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的影响力。此外,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还在全力筹备一届重要的国际标准化盛会(即2016年9月将在北京举行的ISO大会),全面展示和推进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实施与深化 篇10

近日, 为深入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长治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长治市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 出台了《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强化推进标准化工作组织领导, 并从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4个方面就进一步深化全市标准化工作改革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意见》指出, 今后一段时期标准化工作总体目标是:发挥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统筹谋划全市标准化改革和发展, 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为推动“五五战略”实施、促进富民强市提供有力的标准引领和服务支撑。《意见》还明确了优化完善地方标准体系结构、完善地方标准制 (修) 订工作机制、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加强标准实施监督、大力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加大标准“走出去”步伐、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深入做好标准化人才培养工作等9项主要任务, 长治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强化监督考核, 保障标准化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实施与深化 篇11

一、港口的带动效应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区域经济往来,全球90%以上的货物由海运完成,中国GDP的59%集中在沿海地区,美国83%、欧盟95%的GDP集中在沿海。港口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全球物流网络的重要环节、国家和区域的重要贸易门户,是港口城市拓展物流服务功能、完善物流产业链的重要平台。港口为先进制造业产成品的进出口流通提供了物流保障,同时也是连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门户,有利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海上运输具有大量的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需要,而港口依托发达的港航基础,聚集、延伸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链条,扩大国际贸易规模,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特别是为贸易结算、贸易融资、信用担保、保值避险等发展创造条件。

二、青岛深化以港兴市战略的环境分析

(一)优势与机遇

1、国家“一带一路”和中韩自贸区战略为青岛高端产业快速发展带来机遇

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入实施,中国与中亚、欧洲国家之间的交往在广度、深度上空前发展,为沿线区域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旅游等领域合作带来巨大机遇。中韩自贸协定达成后,双方90%的贸易产品实现零关税。青岛港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有条件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和中韩自贸区战略实现快速发展。

2、铁路市场化改革为做强海铁联运业务提供机遇

利用集装箱班列运输比公路运输节省成本50%左右。但由于港口和铁路各自为政,缺乏强有力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体制,港口后方铁路能力紧张。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投入运营以来,已与全国铁路近600个集装箱办理站开展运输业务,并于2014年11月建成中国沿海首家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将逐步实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中国铁路总公司2013年全面启动货运组织改革,使得长期脱离市场的“铁老大”主动优化经营机制,开行中欧、中亚班列发展国际联运业务,已推动集装箱运量增长8%。青岛港可通过与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合作共赢,做大做强海铁联运业务。

3、青岛作为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发展基础较好

青岛港2014年集装箱吞吐量以1658万TEU居世界第七位、中国大陆第四位,自2010年的世界第八位、中国大陆第五位分别上升一位,超越广州。同日照、连云港相比,青岛经济基础更加雄厚,产业规模更大,为港口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与天津、连云港相比,青岛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道全线可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青岛港航线数量和密度远远超过天津港、大连港、连云港。

(二)问题与挑战

1、港口经济带动效应有待深入挖掘

港口集装箱运输是国际贸易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代表了现代运输的发展方向,是最重要的港口发展衡量指标。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领先于天津港。但青岛港口业务仍以传统码头装卸和仓储业务为主,位于航运价值链高端的船舶租赁、船舶咨询、航运金融、航运交易知识、资金密集型航运服务企业尚未在青岛形成集聚态势。

2、作为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实力不强

青岛作为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开发时间、过境运量和国际认可程度方面同连云港存在差距,2012年过境集装箱货运量仅有49万吨,落后于连云港的136万吨。前湾港区与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距离较远且无铁路直接连接,须通过公路转运,不利于开展大陆桥业务。董家口港区发展定位与邻近的日照港存在同质化竞争,不能形成发展合力,疏港铁路建成运营时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制约着港区的发展进程。

3、来自国内港口的竞争压力加大

2014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68亿吨,位居国内第七位,相比2010年下滑两位。日照港2014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53亿吨,同比增长11.05%,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42万TEU,同比增长19.4%,远高于同期青岛港7.6%的增速。预计山西中南部铁路建成后,日照港与青岛港腹地货源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

4、国内航运业发展软环境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在市场准入、税制、法律、人才、海关监管等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不少地方限制着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船舶入级限制、船舶管理等滞后的市场准入限制了有竞争力的主体进入航运产业。青岛应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抢抓机遇,形成先发优势。

三、青岛深化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总体思路

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充分发挥与日韩、东南亚经贸文化往来密切优势,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深入实施以港兴市和港城联动发展战略,集聚高能级主体,提高在全球航运供应链上的资源配置能力,将青岛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点城市、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前沿城市、全球重要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四、青岛深化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举措

(一)着力增进人文交流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开展教育、旅游、海洋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积极拓展青岛友好城市圈,填补青岛与中亚国家友好城市空白。发挥青岛与东盟、欧洲、日韩的合作优势,开展国际论坛、投资洽谈、贸易博览会等商务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发挥“帆船之都”城市品牌优势,与沿线城市合作推进海上休闲体育中心建设。与沿线国家开展旅游深度合作,联手开发国际旅游精品项目。

(二)全力提供特色航运服务

对接“一路一带”沿线重要国家和城市,积极提供特色航运服务,提升青岛服务业能级。完善橡胶、棉花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加快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增强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增强董家口港区保税交易、国际配送、国际会展功能,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和能源储运中心,建立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鼓励和支持区内金融机构提供跨境融资和离岸金融服务。

(三)大力提升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地位

充分挖掘青岛产业基础、航线资源等优势,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连接东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国家的枢纽城市,建成高水平国际物流服务园区。推动前湾港与胶州集装箱中心站优势互补,实现铁路无缝连接。鼓励青岛中远、青岛远洋等物流龙头企业利用自身海上的优势,开拓中亚方向货源,开行国际班列,为国际班列提供集散服务。

(四)提早谋划打造完整的邮轮产业链

青岛应以争取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青岛邮轮旅游业加快发展。提早谋划打造完整的邮轮产业链,加强邮轮科技前瞻布局,做好豪华邮轮的关键技术储备,攻关豪华邮轮的自主设计及装备制造能力,努力推进邮轮制造业发展,推动邮轮旅游向邮轮产业迈进。

(五)积极开展航运政策创新

争取复制在上海和天津试点的国际船舶登记政策,简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程序,试行预登记和第二船籍港制度。在前湾保税港区内注册的航运企业,已获得香港船籍的中资船舶,经申请备案后可以直接获得中国国籍。推动实施在上海及国内其它港口报关启运经前湾保税港区中转出口的货物,享受提前办理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中资方便旗邮轮从事以青岛为母港的两岸四地邮轮运输业务。推动青岛机场增加国际中转货运航班,鼓励以青岛为枢纽基地开展航空货物和国际快件中转集拼业务。争取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并扩大至水运口岸。

(六)加快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积极申建青岛自由贸易港区,与日韩在跨境贸易、跨境投资、离岸金融、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等领域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争取国家批准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大港邮轮港区内开展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外汇管理等领域改革试点。

参考文献:

[1]青岛市邮轮游艇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

[2]青岛港集团转型发展规划(2014—2020)

[3]黄俊等.港口在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中的作用[J].中国港口,2014(12)

[4] http://news.sohu.com/20150

602/n414247856.shtml

[5]中国港口统计资料.2015(1)

实施与深化 篇12

一、“以学定教”的现实意义

“以学定教”, 简言之, 即以学生自身发展为基础, 以贯彻科学的学习规划为准绳, 以先进实用的学习方法为着眼点, 以切实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 以学生自我潜能最大化表现为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自觉认知学习过程中, 建立起较为明晰的知识结构, 养成受用学习过程始终的学习方式方法, 进而形成愿意学、主动学的学习能力, 最终达到基础教育环节中的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身心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中, “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学生贯穿于课上、课下“学”的全过程始终, 以此来更好地形成师生间积极而零距离的教学交流。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信息, 基本做到心中有数, 并确定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然而, 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重心。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 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对于愿意分享自己学习心得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 应更加发挥其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其担当“小老师”;对于中等生要更多地用正面的评价, 合理的赞赏, 在鼓励其多说、多练的同时, 努力发挥其自身的学习潜能;对于性格腼腆或学困生, 应本着特类问题、特类分析的原则, 在努力缩短知识差距的同时, 通过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再深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和途径

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快乐参与、自信成长, 主宰课堂、掌握命运。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体现在实际操作上, 如何让学生学得高效、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如何超越知识的学习生成能力?这都需要我们教育者去思考, 去实践。

有效教学的提出是对“以学定教”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有效教学的研究使命就是如何实现课堂转型, 而课堂转型的关键途径就是实现合作学习。合作学习, 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将课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合作学习不是一般的教学组织方式, 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型, 即如何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成长和发展。具体实施方法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学案导学 (或学案教学) 模式。学案是一种以学定教、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方案。导学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导学案为统领, 以自学、分小组的学习方式, 突出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集中体现了“以学论教, 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 它核心的价值诉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导学纲要模式。课改专家、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校长俞万祥说:“导学纲要的核心是解决学生思考问题。它不是预设和执行, 而是预设和生成。它不是满纸习题的学案, 而是给自主学习提供有效信息, 促成学生产生探究的需要和冲动,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按照科学家当年发现新知识、新规律时的思维方式和路径重新发现一次, 得出自己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模式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上述模式的实施逐渐改变了以教为主的课堂, 建构了以学为本的课堂, 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在哈市中小学中的实践应用典型

哈尔滨市闽江小学:自2007年起开展了“先学后讲、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其课堂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教什么?”“不教什么?”“怎样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 生教生能学会的不讲,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能学会的不讲;教师对本课的重难点、易错点、交流时遗漏点要给以必要的讲解。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生如何“学”, 即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必须根据学生先学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发挥学生的学习力。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在“以学论教, 少讲多学”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中, 采用“团队攻关, 骨干引领”的策略, 以教学专业委员会为研究平台, 初步形成了数学“五学法”、识字教学“六步骤”、阅读教学“四步读”的教学流程;同时将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211”的比例, 即:一节课40分钟, 学生自学的时间为20分钟, 教师讲解的时间为10分钟, 当堂检测时间为10分钟。

哈尔滨市清滨小学:在学校提出“一题统领, 分层同课”的校本研修方式下, 先后研究出了“多向式互动备课”模式、“情境四步识字法”、“点拨八法”等研究成果, 使学校形成了“分层互动, 合作共享”的研究文化,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哈尔滨市第三十六中学:强化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 构建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在“问题引领下导学案的设计”课题的探究引领下, 课堂教学注重明确目标,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提升效率, 及时反馈, 精选、精留作业。探索出“532式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即每节课的50%的时间给学生自主研读、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30%的时间教师精当点拨、释疑提升, 20%的时间当堂测试、及时反馈。

上一篇: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下一篇:调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