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与完善(精选12篇)
调整与完善 篇1
1 土地租税费的内涵及区别
地价 (地租) 、土地税收与费属于不同的资源配置手段, 三者有不可替代性。作为资源配置方式, 它们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价格 (地价) 是竞争市场中的资源有效配置方式, 主要用于私人产品的配置。城市土地是国家的重要的资源和资产, 有着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 在保障国家所有权收益的基础上如何使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税收是这种不完全竞争失灵情况下对地租的代替, 主要用于公共产品的配置, 同时是国家所有权实现的补充。而土地收费作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垄断性国有企业向居民和法人单位提供某种土地相关特殊服务或产品所获得的酬劳, 是介于价格和税收之间的资源配置方式。
城市土地租、税、费体系是指政府运用租 (价) 、税、费三种经济杠杆和分配手段对城市土地收益的流向实施调节, 相互联系而成的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体系.由于土地的国有性质, 我国城市土地地租 、税、费除了土地收益分配调节和含义外, 还体现着土地国有收益及在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配的内涵。三个本质不同的经济范畴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配合, 共同达到这两个方面的统一。租、税、费三个经济范畴, 在理论上的区别非常明显, 但在实践中, 以税代租、以费代税、以税代费、以费挤税的现象非常普遍, 限制和削弱了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
2 现行城市土地租税费体系弊端
2.1 租税费概念混淆, 相互重复
由于对地租、土地税和土地使用费的区分不清, 造成同一事物表现为多种形式和多种名称, 如地租性质的租费, 就有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费、土地使用金等多种名称。同时各种租、税、费之间关系混乱, 交叉重复, 以税代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不仅表现在房产与地产的收益分配上, 而且还体现在城市地产本身的收益分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暂行条例》第一条明文规定,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调节土地级差收入而设”, 这说明城镇土地使用税也属于地租范畴。以费代税现象也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5条规定, “超过合同的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者, 将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费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 这里的“土地闲置费”并非因提供相关服务而产生, 也无需给予补偿, 是一种典型的惩罚行为税而不是费。
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特别是费用的收取范围不明晰, 收取标准模棱两可。收费名义上为政府收入, 实际上收费的流向在预算外, 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下, 地方政府为确保财政收入的增长, 往往存在“重费轻税”的思想, 导致土地乱收费现象愈演愈烈, 同时, 有些收费对象本身就是税基的组成部分, 不可避免地会侵占税基, 冲击正常的税收。在企业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 多交费必然少交税, 出现“费多税少”的现象, 尤其是在先收费后征税、税“软”费“硬”的情况下“, 以费挤税”也就不足为奇, 使得土地税的作用大大削弱。
租、税、费的多样重复既造成了各收费部门的职权重叠, 导致多部门之间的相互扯皮, 影响对城市地产收益的分配到位, 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收益的流失及乱收费、乱摊派现象的产生。
2.2 租税费体系内外有别, 不利于公平竞争
我国城市租、税、费体系对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征收标准。如:目前土地使用税征收对象只限于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者, 而把乡镇企业排除在外, 同时也暂不对三资企业征税;土地使用费的计费对象是各类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国独资企业在经营中所需要的土地, 而不对国内企业征收。这种情况形成内、外资企业之间征收不同的租、税、费, 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既不利于各类型企业的公平竞争, 难以适应企业面向市场、转变经营机制的要求, 又不符合国际惯例, 阻碍加入WTO后我国与世界市场的接轨。
2.3 土地税收制度混乱, 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2.3.1 税种间重复设置, 各个环节税负征收差别过大
重复纳税, 是指国家对同一课税对象在同一纳税期间, 课征性质相同或相似的税。按照这一定义,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中存在的重复征税主要有:对土地课税设置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两个税种:对房屋租金收入既征收5%的营业税, 又征收12%的房产税;对房地产转让取得的纯收入征收33%的企业所得税, 又按取得的土地增值税额计征土地增值税;对房地产产权转让签订的产权转移数据或契约, 承受方要既要缴纳印花税, 又要缴纳契税。
流通环节税负较重, 保佑环节税负太轻。我国房地产税制在房产和地产的流通交易环节设置了主要的税种, 而在房地产保有起家设置的税种非常少, 且税收优惠范围过大。土地保有阶段课税少、税负轻, 一方面, 相当于给了土地保有者无息贷款, 即只要土地未进入流通, 就无须为土地的增值而纳税, 导致土地闲置、浪费现象很严重;另一方面, 在房地产保有阶段自然增值部分, 由于没有有效的税收调控机制, 政府不能充分参与增值的分配, 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而进入市场流通的土地要承受过高的税负, 则抑制了土地的流动和正常市场交易, 助长了隐形市场的大量存在, 造成国家税收流失严重。它还直接阻碍了大量的划拨存量土地进入市场的进程, 减少了土地的有效供给, 使土地价格更容易上涨。
2.3.2 税种设计不适合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税率偏低, , 难以起到合理用地和保护耕地的作用。其次, 土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税率偏低, 难以起到合理用地和保护耕地的作用。部分税种的计税依据不合理, 不能反映房地产的市场价值。我国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计税依据都不能反映财产的现有价值, 不能反映土地的级差收益和房地产的时间价值, 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的增值而相应的增加税收收入, 也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
2.3.3 部分税种计税依据不合理, 征收成本高
立法层次太低, 税收法规变动频繁, 现行的房地产各税种, 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颁布的暂行条例, 而不是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税收法律, 有些税种几经变更, 有失税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税权过度集中于中央, 难以满足房地产区域性特点, 无法促进房地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另外, 我国缺乏私有财产登记制度, 致使不少税源流失。且在税务征管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不符, 税收征管不严, 没有进行规范纠正。由于政出多门, 来自房地产的诸多税收有利于财政管理之外, 实际上成了某些管理部门和垄断性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 而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税收则完全沦落为从属地位。
2.3.4 部分税种征收范围过窄, 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
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范围都是仅包括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 而处在这些地区之外的房产和土地则不需要纳税。目前许多企业都坐落在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课税范围之外的区域, 其与坐落于城镇的企业在对公共品的享受方面没有本质的差别, 却不需承担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义务。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许多农村地区与城镇已经差别不大, 因此应该将发达地区的农村也纳入征税范围。
3 城市土地租税费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城市土地租税费体系的不规范, 直接影响土地收益的分配流向和流量, 不仅损害用地者的利益, 而且会导致国家利益的流失.如果将租税费体系看作是切好蛋糕, 城市土地总体收益的增加是做大蛋糕, 那么这个体系混乱, 不仅不会切好蛋糕, 反而会使蛋糕越做越小, 也使宏观调控效果偏离预期方向, 完善我国城市土地租税费主要应考虑:
3.1 地租 (地价) 调整和完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地租,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和一级开发制度及现行土地征用制度, 结束用地多元价格体系并存局面。探索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出让方式和地租形式, 做好基准标定地价的制定修改与执行工作, 确保租税分离明晰征收, 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合理分成, 纳入预算使用, 抑制地方政府经营土地冲动, 利用土地寻租.加快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征用专门立法, 结束先行法规对地方政府约束力不强的局面。
3.2 土地税收调整和完善方向
调整和完善土地税收既要考虑财政收, 更要考虑对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的调控功能.在符合税收原则的情况下, 适当的土地税可以补充现阶段地租的国家所有权实现.土地上税收改革的原则上主要要从以下考虑:建立土地税评估机构, 统一内外税制, 避免重复征税, 改变重流转环节轻保有环节的现状, 并尽量向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的国际通行做法靠拢具体如下:占有环节可考虑用土地占用税代替耕地占用税并调整税率.保有环节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城市土地所有制度的物业税的实施途径, 改土地闲置费为土地闲置税并调整税率.转让环节可考虑增值税、遗产税等.
3.3 土地费用的调整和完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 避免了对同一税源既征税又收费的反复课征, 保证了充足的税收来源, 另一方面也使政府通过利用税收手段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成为可能。 清理过多冗繁的费用, 对收费项目进行严格清理, 除少数服务性收费项目以外, 其它收费或取消或合并为某一固定税种, 避免过多的不合理的土地收费, 从供给方缓解房地产价格固定快速上涨。
摘要:城市土地是重要的资源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随着近年来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的产生, 土地市场也日益有了雏形, 但土地市场价值体系扭曲严重, 尤其地租地价、土地税收、费非常混乱, 有不少误区。实践中也未形成一个地租、税收、费用三种经济杠杆调节土地收益, 相互联系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分析了有关地租、土地税收及土地收费三者关系, 提出城市土地地租、税收、费体系的调整与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土地经济,租税费体系,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翯阳.房地产租税费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2]吴树青.政治经济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3]曾艳.等关于完善我国土地租税费体系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 2000.
[4]郭媛萍.关于我国城市地产收益分配问题的思考[J].国土经济, 2002.
[5]毕宝德.土地经济学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调整与完善 篇2
1987年国家批准民政部在河北等10个省市试点发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发行部门、公益金提取比例、归集部门由各地人民政府自行确定。
新中国彩票从1987年开始发行,提取的彩票公益金比例经历了多次调整,每个阶段政策当时的政策选择是各地社会福利有奖募捐部门负责奖券发行和公益金归集管理。
思路存在差异,在公益金管理体制发展进程中,彩票公益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公益项目的管理却在调整中不断完善。
根据财政部相关文件的解释,公益金是从彩票发行收入中按规定比例提取的、专项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它是福利彩票资金中扣除返奖奖金和发行费以后的余额。目前,福彩公益金主要分为中央留成公益金和地方留成公益金两个部分。
最初为50%
同年年6月3日民政部出台的《发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试行办法》,对发行奖券资金总额的分配做出规定,奖券资金总额的35%为奖金奖给中奖者;总额的15%为发行成本费用,其中:印制费4%,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发行费1%,地方募捐委员会的发行费、代销费及银行手续费为10%。除去应付的奖金和发行费用外的净收入作为社会福利基金,也就是说,将福利金占彩票销售收入的比例确定为50%。
此外,还规定,福利基金由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与发售地区募委会按三七分成。
1987年到1993年间,福彩公益金的分配比例均为:中央与地方3:7分成,省级和地市级、地市级与县区都按2:8分成。这一阶段公益金主要用于各地社会福利事业,用途比较单一。
变更为30%
1988年国家发行即开型福利彩票,公益金提取比例定为45%,1989年降为40%。
为了提高社会福利奖券的吸引力,统一全国发行政策,中募委决定调整即开型社会福利奖券资金分配比例。1990年4月中募委下发了《关于调整即开型社会福利奖券资金分配比例,统一全国结算办法的通知》规定,面值一元的奖券奖金返还率由45%调整为50%,发行成本调整为20%(其中,中募委6%,地方14%),福利资金调整为30%。面值二元的奖券奖金返还率仍为55%,发行成本调整为15%(其中,中募委5%,地方10%),福利资金调整为30%。
调整后与调整前比较,中募委发行每张奖券多提取的1分钱费用,全部用作抵偿风险和奖励地方,以增强中募委的宏观调控手段,分文不用于自身开支。为了增加这部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还规定中募委每年决算时公布其使用结果。
不得低于30%
1994年到1999年,公益金分配体制仍然实行分级管理,但比例调整为民政部占5%,省地市民政部门占5%,县级民政部门占5%。1998年财政部管理公益金后,公益金收入按月缴存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从财政专户中拨付。
1994年12月2日民政部出台的《中国福利彩票管理办法》规定,福利彩票销售总额为彩票资金。彩票资金分解为奖金、管理资金和社会福利资金。其中:奖金不得低于彩票资金的50%,管理资金不得高于彩票资金的20%,社会福利资金为福利彩票销售总额减去奖金和管理资金的净收入,其不得低于彩票资金的30%。
其中,管理资金由各级发行机构分级使用,其比例由中募委发行中心具体规定。管理资金主要用于彩票的设计制作、仓储运输、发行销售、开奖公证、风险担保、广告宣传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购置、租赁和维修等。管理资金的节余为各级发行机构的收入,主要用于改善印制、发行和销售条件,引进和研制专用技术设备以及有利于福利彩票发展的投资。
由30%调整为35%
1999年,财政部正式承接福彩公益金管理以前,福利金提取比例由各地区自行决定,部门色彩浓郁。
2006年3月29日财政部下发《关于调整彩票公益金分配政策的通知》的文件,对公益金分成比例作出调整,由财政部会同民政部确定公益金基数,基数以内的公益金,由民政部门继续按规定的范围使用;超过基数的公益金,20%由民政部门分配使用,80%上交财政部,纳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统一管理和使用。
调整后,公益金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50:50比例分配。中央集中的公益金在社会保障基金、专项公益金、民政部之间,按60%、30%、5%比例分配。地方留成的公益金,坚持按彩票发行宗旨使用,由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商民政部门研究确定分配原则。
2001年,国家把公益金的使用范围扩大到社会保障和教育领域。财政部按照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彩票管理的通知》中调整了彩票基金结构,返奖比例仍为不得低于50%,发行经费比例从不得高于20%下调到不得高于15%,公益金比例从不得低于30%相应提高到不得低于35%。
目前,经财政部批准的具体游戏的公益金提取比例略有区别,但总体以35%为主。
彩票公益金比例调整大事记:
1987年6月,民政部出台《发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试行办法》,规定将福利金占彩票销售收入的比例确定为50%。
1990年4月,中募委下发《关于调整即开型社会福利奖券资金分配比例,统一全国结算办法的通知》,规定福利资金调整为30%。
1994年12月,民政部出台《中国福利彩票管理办法》,规定社会福利资金为福利彩票销售总额减去奖金和管理资金的净收入,其不得低于彩票资金的30%。
200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彩票管理的35号文件,调整公益金比例由不得高于30%提高到35%,这项内容延续至今。
我国彩票发行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彩票利益大头向上,从而保证国家从彩票资金中提取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发展相关事业。
我国彩票资金目前分配情况
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彩票销售总额的50%必须用于返奖,也就是说这50%的彩票资金通过设奖重新返还给彩民。
彩票销售总额的35%作为彩票公益金上缴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再根据规定的各级所占比例,逐级划拨给各省、市、县级财政及民政和体育部门。公益金用于包括体育事业(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等)、福利事业(星光计划、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社会保障事业等在内的一些社会公益事业。
剩余15%中,有7%用于支付销售终端销售佣金,而8%作为彩票发行机构的全部经营经费来源。
改革旨在适应 调整意在完善 篇3
《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下称《调整方案》正式公布之后,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总体上反映较好,多数中学和考生认为《调整方案》更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可操作性强,更利于高中课程改革,有利于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有人认为《调整方案》更利于高考招录,更能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机制;但也有人认为《调整方案》是走回头路,改来改去,又回到了原地;还有人认为广东高考稳定性不足,十年数改,使学校、师生、家长无所适从……
针对当前社会各界对《调整方案》的热议,带着考生对2009年高考的关切话题,2008年12月22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杨开乔,他对相关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诠释。
■:2007年高考方案实施以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多次受到教育部和兄弟省市的好评。在您看来,这个高考新方案对于人才的选拔、学生的成长有哪些促进作用呢?又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杨开乔:我省是国家确定的首批高中课改试点省份之一,从2004年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2006年,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讨论,制定了与高中课改相适应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方案实施两年来,对促进高中课程改革,推进高中素质教育,为高等学校选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高中课改的特点是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过程,这也是《改革方案》的突破点和亮点。但因为这一方案强调选择性,有选考科目、选做题等,特别是选考科目的存在,必然无法使高考达到绝对公平,而家长和社会对高考的要求是公平性。改革目标与家长、社会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高考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200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主要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提出了新的明确的意见。据此,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各方的意见,同时根据教育部对实行高中课改省份高考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出台了2010年高考调整方案。可以这样说,《改革方案》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配合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产物,而《调整方案》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改革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当然,在这里我要作一个说明,有些媒体说,这次调整很大程度上是满足群众对公平性的要求,更胜过高考方案希望达到的所谓培养学生的要求,是高考改革向舆论妥协的结果。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有所偏颇,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大考生的利益,也结合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归根到底是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有利于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从2009年6月起,我省将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它在高中教学中将发挥什么功能?难度设置如何?
杨开乔: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它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的考试,目的是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个学科达到的学业水平,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反映高中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是高校录取考生的重要依据。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对促进高中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要求完成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高中的素质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文理科交叉进行,文科考生考物理、化学和生物,理科考生考政治、历史和地理。要求学生达到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试题全部为选择题,总体而言,难度不会太大。
■:有没有选做题?
杨开乔:“可设选做题”,就是说个别科目有选做题,如化学科就有。设选做题,既是高中课改选择性的体现,也是国家的要求。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查共同必修和指定选修内容,除了政治考四个模块,其他科目都考三个模块,强调基本内容的考核。
■:2009年是2007年高考方案实施的最后一年,它将如何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考试和招生工作会不会有变动?
杨开乔:2009年高考将保持总体框架基本不变,以利于考生备考。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保证2009年高考的顺利实施,这就起到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省不断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010年高考的科目设置又将调整为3+文/理科综合。有人说,调整来调整去还是重回“大文大理”时代。对此,您怎么看?2010年的高考方案与以往相比,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开乔:任何改革都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推进的。不能简单地说2010年的高考方案是重回“大文大理”时代。这次方案的调整是一个综合推进的改革。总的思路是要建立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评价制度,科学、合理、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机制,以满足群众对高考公平、公正的要求,体现高等学校对高水平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需要,促进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调整方案》的主要变化与特点有几个方面:一是调整了高考的科目设置,取消了选考科目。这样做既保证了基础性,突出了重点,又保证了高校相同招生专业的考试科目相同,体现普通高考的统一性、科学性与公平性。二是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校招生录取适度挂钩,分层次作为高校录取的必要条件。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招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共同构成完整的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对人才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综合性。三是提出了建立多元评价、分层分类的录取模式,按照“高端多元、中端稳定、低端开放”的高校招生改革方向,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点高校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招录,以满足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和多样化的高校招生制度,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四是强调考试内容的改革,主要考核不同发展方向考生对相关学科基本能力的掌握,强调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且有特色的考查。五是把志愿填报方式纳入改革内容,提出了提高考生志愿满意度的改革目标,旨在从招生操作环节落实招生的公平性。
■:2008年我省实行考后填报志愿,对这种模式有什么反馈和意见呢?
杨开乔:任何一个高考方案都是有利有弊的。2008年,我省根据广大考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实行考后填报志愿。实施的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一是各个批次院校第一志愿的投档率比较高。第一批本科院校达到85%左右,第二批本科院校投档率达到80%以上,专科学校的第一志愿投档率达到75%以上。与以往相比,都高出了5~10个百分点。二是多数考生的志愿填报是比较理想的。可以这么说,除了个别考生没有填好,个别院校在低分段出现断档,大部分填得比较好。大部分高分优秀考生进入理想中的优质学校,大部分优质学校录取到了优秀考生。如广东商学院,虽然第一次录取时低分段出现断档,但它录取到的都是高分考生。它第一次录取时缺档400多个,及时进行补报志愿,省本科线以上的4600多名考生报考,反而使它录取到了分数更高的考生。三是大多数学校在第一次录取时就完成了招生任务,需要降分补报志愿的学校比往年大大减少。如韩山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和肇庆学院,往年都要降分录取,但今年基本上不需要。华南农业大学今年只降3分就基本完成了招生任务。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考后填报志愿的做法,在实施的第一年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2009年的志愿填报方式基本不变,还是考后填报。
总的来说,我们是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目的在于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提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满意度。目前,每一个批次都组织考生补报志愿,进行二次录取,这也是增加考生录取机会的做法。
■:2009年会不会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方式?
杨开乔:2009年暂不实行。2010年高考方案指出“逐步改进学生志愿填报方式”。以后会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和完善填报志愿的方式,以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提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满意度。
■:最后,请您对2009年的考生说几句话。
杨开乔:首先,希望考生能按照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把基础打好。其次,到明年3月份考试大纲公布后,要按照考纲的要求认真备考。第三,专心致志地学习、复习、备考,不要受到外界过多的干扰。我们衷心地希望,每位考生都考出水平,考出好成绩。
调整与完善 篇4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计量的相关原则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两种方式下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和后期计量时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运用。依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控制程度的强弱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 控制强弱的两端采用成本法核算, 中间端采用权益法核算。即:成本法核算两端包括, 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权的高端和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控制权、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低端;权益法核算的中端主要指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投资, 当有关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增资或减资时相应改变、调整对应的核算方法。
二、权益法核算的相关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 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两类:一是对合营企业投资;二是对联营企业投资。
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投资企业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以后, 对于取得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 应区别情况处理。
1.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该部分差额是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过程中通过作价体现出的与所取得股权份额相对应的商誉及被投资单位不符合确认条件的资产价值, 这种情况下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
2.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两者之间的差额体现为双方在交易作价过程中转让方的让步, 该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应作为收益处理, 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三、应用示例
A企业于2005年1月取得B公司30%的股权, 支付价款6000万元。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5000万元 (假定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 。
A企业在取得B公司的股权后, 能够对B公司施加重大影响, 对该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取得投资时, A企业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6000万元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4500万元 (15000×30%) , 该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假定本例中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4000万元, A企业按持股比例30%计算确定应享有7200万元, 则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l200万元应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有关账务处理为: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从上述准则有关规定和应用示例, 我们可以明确:投资企业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一概计入了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存在的问题:当投资企业是从母公司或母公司的子公司 (关联方) 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 且投资企业为上市公司, 又有如应用示例的情形下, 如果按准则规定处理则会增加上市公司取得投资当期收益, 予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利润操作的空间, 给投资者决策带来不利影响。
笔者认为:为了合理、客观地反映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的会计信息, 为了更好地秉承企业会计准则的内涵, 笔者建议区分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交易情形分别处理:
1. 非同一控制下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 股东之间的交易行为是独立自愿, 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没有受到最终控制方的制约。投资企业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以后, 对于取得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 应区别情况处理。
(1)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该部分差额是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过程中通过作价体现出的与所取得股权份额相对应的商誉及被投资单位不符合确认条件的资产价值, 这种情况下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
(2)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两者之间的差额体现为双方在交易作价过程中转让方的让步, 该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应作为收益处理, 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调整与完善 篇5
善规划
除了引发争议的限车措施,北京治堵新政也有大量增容扩建的内容。事实上,治堵亦应着力于对现有交通系统改进、优化,这一思路却被长期忽视,北京市还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列出28条措施,建、管、限三管齐下,治理北京交通拥堵。
该方案几乎囊括了近年来交通专家于各种场合提出的意见、建议,既包括限制性措施,例如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小客车配置指标等;也包括管理措施,例如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十二五”期间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还包括加快新城建设,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等建设措施,可谓多措并举。
在各种措施之外,北京市还将建立缓解交通拥堵的专项资金,“治堵”亦将被纳入市、区两级政府的政绩考核。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国,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正在向二三线城市蔓延,首都的治堵措施具有镜鉴价值。交通学者们的共识是:治理拥堵,有三个层面的手段。首先是加强管理,比如加强对占道停车的管理;其次是经济杠杆,比如提高中心区停车费;只有上述手段全部失灵,才可考虑行政手段,比如单双号限行、总量控制。
此番治堵主要针对小客车,强硬的行政手段突出体现在小客车配额制上。第一要比上海每年近10万的投放量大,第二希望能把这两年过快的增速压下来,回到数年前、年增二三十万辆的水平,给公交发展争取时间。”
用行政手段强制性治堵,更适宜举办大型赛事等特殊时期,且只能短期执行,一旦长期化,不但成本高昂,成效亦将被消减。
北京治堵史上曾数次限车。1984年,北京出现历史上第一次堵车,政府的应对措施之一是:两吨以上大卡车白天不许进城,结果1.5吨的卡车大量增加。1990年前后,1.5吨的卡车也被禁止进入三环路,结果平板三轮车大量增加。“上世纪90年代有一度,北京城内到处都是平板三轮车。”段里仁说:“当物流需求客观存在,车辆管制就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事实上,对现有交通系统改进、优化,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不仅经济,亦能疏堵。交通系统中细枝末节的问题比比皆是,稍做改进即见成效。
交通信号灯中的学问也不少。北京中关村四通桥十字路口原先的信号灯设置不合理,由南自北向左转弯的驾驶员被桥体遮住视线,无法看到信号灯,只能通过其他方向的车辆动静做判断。后来,交管部门在弯道前方的路口安放了一个矮于桥体的信号灯,问题旋告解决。
交通信息的及时发布,亦能有效疏导高峰期车流。北京目前有228块信息板,每2分钟刷新一次,每天显示196万条实时路况信息,但路还是照样堵。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实验室教授陈艳艳认为,如果每条路都堵,那分流措施也就没用了。尤其是北京道路比较稀疏,可供分流的道路不多,所以知道前方路段堵塞,也只有前行,“现有的诱导措施能起到作用,但有限”。
在交通信息发布上,杭州堪为典范,其公交站牌已智能化,乘客可以直接看到屏幕显示所等候车辆的到达时间、距离等。而在北京,这样的技术只在部分地铁站使用。“零换乘”理念已深入现代交通系统,它意味着以交通枢纽衔接地铁、公交、小汽车彼此兼容、延伸。
深圳罗湖地铁枢纽改造工程,在中国国内算是交通一体化的典范。该项目在原有设施基础上构建了高效、通达的十字环状的空间交通模式,组织管道化人行与车行路线,形成了以轨道交通无缝接驳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交通。在这个枢纽中,罗湖口岸、火车站、地铁、人行交通、公交汽车场站统合为一个五层立体交通体系,最终使车、人流动快捷,降低了交通管理成本。巴黎区域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下称RER线)则集中体现了线路一体化的精髓,其特色是RER线路大部分利用了既有铁路线,并在中心城区新建地下线将两端的地面线连接起来,使其以地下线形式穿过市中心,与多条辐射式郊区铁路连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市郊铁路网。
北京13号轻轨和2号地铁本有此种接驳的意味。但在设计、建造时却走了弯路,此前的设计是从2号地铁口转乘时,换乘者需要走上路面一二百米外的13号线入口,且多次上下楼梯,极易造成附近路段拥堵。后来使用地面围栏引导乘客换乘,之后又不得不再建地下通道连接这两个换乘口。
由于设计理念落后,北京地铁乘客换乘时被迫绕行很远,搭乘地铁节省的时间被浪费在换乘途中。
换乘在中国亦经过理念变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慢型交通,以“慢就是快”为主,人流动起来,但没考虑快速输送。到2000年后的机动化成长期,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学院副教授张秀媛的课题组对北京17个地铁站跟踪八年之后,认为香港地铁最短距离换乘理念应主导换乘站设计。
停车换乘系统也是目前国际大都市给交通减压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即通过在城市中心区以外地区的轨道交通站点、常规公交首末站,及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等建设停车换乘设施,采取低收费甚至免收费的停车收费管理策略,为小汽车提供停放空间,并辅以优惠的公交收费政策,引导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市中心。
北京市地铁5号线天通苑北站,就设立了一个停车场,便于出行者直接换乘轻轨入市,这一车场最初设计车位200个,后来增至400个。张秀媛等人在分析该地区停车场时间、车辆来源及设施供给情况后,发现该地区高峰小时停车换乘需求量为1467个泊位。“这体现了最初设计时对交通的估计不足。”张秀媛说。
北京市公交集团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随着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和道路改造,交叉道路和立交桥路口距离越来越大,大部分改扩建工程在规划建设时没有考虑到公交换乘问题。交管部门在划定公交站位时,从交通组织的角度,往往将站位设置在距离路口较远的位置。这对于出行者而言,无疑增加了交通时间和成本。
地面线路优化
北京公共交通的现状是地铁高度拥挤,地面公交深陷拥堵,出行速度慢、换乘不便。北京市交管局前副局长段里仁认为,“比起大修地铁,重组路权、增加公交专用道成本低廉,且可立即见效。要想有效地评估一次新的交通政策,并确保该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一个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交通需求预测以及替代方法评估。一位了解北京“治堵”方案制定的专家指出,“在与交通体系相关的部门中,数据被视为机密,并不能共享。”
另一位研究人员亦指出,数据作为一种可贵的资源,没有哪个部门愿意主动出让,因为数据资源背后意味着人员编制、资金投放等一系列资源。
其实,为获取交通数据,北京2000年进行了第一次交通普查,2004年再次普查。但是,不同部门皆视数据为己有,参与到北京交通研究的至少有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七八家科研机构,没有一家能获取全面、系统的数据。
“我们通过和交通相关部门的合作,能够得到一些数据。”上述研究人员说。但是更多时候,都是研究机构自行在个别路段投放设备进行数据监测、搜集,由此也导致目前国内交通领域,多见围绕城市中某个路段、某一时段的研究,而没有对一个城市整个交通系统的完整研究。”
大容量快速公交(BRT)由于造价低廉,和地铁一样享有专属路权,可保证通行速度,在多个国家广泛应用。目前北京仅有三条BRT线路,除南中轴一线之外,其余两线尚未实现全封闭,与普通机动车交叉混行,且无信号优先权,致使BRT速度不快、线路不成网络,导致其载客率达不到设计容量,反而占用了道路资源,加剧拥堵。据住建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马林介绍,北京市担心BRT线路增加将占用小汽车的道路资源、延长其等候时间,因而迟迟没有大规模推广,“这意味着我们的交通文化和政策,还是优先考虑小汽车的。”马林说。
地面公交若想准时,线路设置不能过长,换乘必须方便。让国务院参事沈梦培无法忍受的是,他常乘坐的699路公交车程全长44公里,且途经许多拥挤路段,要2.5小时-3小时走完全程。目前,北京公交线路超过20公里的达数十条之多,沈梦培建议,应调成少于20公里的线路。
科学决策短板
购车限制也好、价格杠杆也罢,皆为城市管理者们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选择。但所有这些限制措施见效的前提是,政府能够提供充足的公共交通,给放弃开车的人留出另一道门。
就目前看来,北京的公交已不堪重负。目前流量最大的地铁1号线,早高峰时段载客率保持在120%-140% 之间,车厢状如沙丁鱼,高峰时期甚至限制客流。
可以预料的是,限车政策会令更多出行者流入公交系统。此外,换乘不便、延误频发、限流等候,都使北京公共交通距离快捷、舒适差距甚远。根据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城市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江玉林的研究,若以出发地至目的地“门到门”的距离计算,即便拥堵至此,在北京,开车仍比公交平均省时三分之一。
建设“人文交通”,突出“以人为本”
建设“科技交通”,突出“科技创新” 建设“绿色交通”,突出“节能减排” 着力推进路网承载能力提高
着力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
着力推进交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
着力推进交通精细化管理 着力推进“公交城市”建设
着力推进交通文明建设
以轨道交通和公路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由单一到多元、投资管理由直接到间接的转变。
地铁4号线采用PPP模式、地铁奥运支线采用BT模式
公共交通全面实行地票价,政府财政直接补贴给公交企业
每年100多亿
公交车4折、学生2折;地铁单一票价2元
出租车更新、燃油补贴
《出租车淘汰的补偿办法》 《临时燃油专项补贴办法》
北京市公共交通采用的是行政审批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经营权无偿配置。政府主管部门(交通委)主要负责对4家公共交通企业经营和服务质量的监管
北京市现行的出租车管理体制,政府监管主要针对出租公司,在公司化运营的基础上采取限量管制措施,适当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监管内容包括制定发展规划、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对企业资质进行复审,加强企业财务、劳动、承包等方面的管理,实行服务规范考核制度;打击非法营运行为;提高行业科技含量,推进科学管理。
北京市城市客运行业管理经验与特点
1)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公益性定位
(2)不断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3)全面实行低票价政策,服务大众出行
(4)按公益性定位改革郊区公共客运系统(5)立法确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6)制定系统的“公交优先”行动计划
• 北京市城市客运行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交通枢纽需加强统筹规划,内外交通需加强有效衔接(2)区域交通管理协调机制有待实现新的突破
(3)公共交通资金投入需要与政府财政可承受能力相适应 (4)慢性交通系统发展亟待加强
• 上海城市客运行业管理主要经验和特点
•(1)构建统一、高效的城乡建设和交通管理体制 •(2)战略上高度重视城市客运交通发展 •(3)持续改革公共交通行业发展体制机制
•(4)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投融资模式
•(5)探索创新公交补贴补偿办法。建立成本规制基础数据库,公交成本费用评价委员会
•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公交线网有待进一步优化
调整与完善 篇6
关键词:土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整完善;路径方略
《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批复实施以来,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新政策新要求的陆续出台,土地规划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客观实际、发展需求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适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地方的发展,迫切需要调整完善。笔者似就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问题作一探之。
1. 调整完善工作重要意义
1.1 新形势新要求的需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一系列新要求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严格土地管理特别是从严保护耕地、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切实维护群众土地权益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落实新要求,需要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土地规划管理,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2 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节约用地制度的根本要求。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明的全市耕地现状高于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如果将退耕还林以及不稳定、沙化盐碱化耕地等情况考虑进来,全市可稳定利用的高质量耕地数量不高,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压力仍然较大。“十二五”时期,全市建设用地增速较快,共使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1711公顷,布局失衡、利用粗放等问题同时存在。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1.3 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2014年以来,自治区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形势,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推进“8337”发展思路的出台和“十个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促进城镇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
1.4 笼头管控作用的要求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提高土地利用统筹管控能力加快建设法治国土的客观要求。经过三轮土地规划的探索实践,乌海市土地规划体系基本建立,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日益规范。但是,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仍有待提高,土地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有待加强,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2. 调整完善的路径方略
2.1 破解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与现状倒挂的历史难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现行土地规划中,上级下达我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21798公顷。截至2013年年末,全市建设用地现状26915公顷,现状超出规划指标5117公顷。规划指标与现状倒挂,严重制约各级各类建设项目选址落地。本次调整完善将以2013年年末建设用地现状为基数,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土地规划实施中期评估为支撑,努力争取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力争规划增量指标不低于3500公顷。
2.2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为十三五发展创造条件
按照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建设用地分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从上表可以看出,截至2013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现状超出规划指标7625.93公顷、交通水利用地规划指标结余2532.08公顷、其他建设用地指标与现状倒挂23.29公顷。城乡建设用地的实际增量与增速远超过规划修编时预测的规模。
本轮土地规划实施以来(2006年~2013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增加了10389.27公顷,年均增加1300公顷,而同时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由2193公顷减少到了1915公顷。2013年,城镇工矿用地现状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现状的比例达到了82%,而农村居民点现状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现状的比例仅为7%左右。
鉴于此,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比例结构。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优先安排和布局社会民生、扶贫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健康养老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用地,严禁为产能过剩行业预留规划空间。
2.3 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保护优先应保尽保
2013年,全市耕地面积8302.07公顷,比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5655.05公顷,多出2647.02公顷。在保证5655.05公顷规划指标的前提下,调查了解规划实施以来建设已占用耕地数量与生态退耕情况,落实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要求。在查清不稳定耕地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申请合理调减耕地保有量指标,提高优质耕地保护比例。
2.4 追加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划指标,为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保驾护航
自治区下达的全市新增建设占耕指标182公顷(年均占耕12公顷),据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规划实施以来(2006年~2013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约288公顷,年均占耕36公顷。市委市政府已将“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率先、五个乌海”列入乌海市长期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打造环乌海湖环甘德尔山区域,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逐步将人口和第三产业向环山环湖区域集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该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将占用部分耕地,需积极申请追加占耕指标,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富友.中国·内蒙古网“在线访谈”栏目[N],2013.
[2] 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03).
[3] 董黎明,袁利平.集约利用土地——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0,(05).
调整与完善 篇7
在专项维修资金的统一归集方面, 1998年《住宅共用部位公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由业主按购房价的一定比例缴纳。应该说, 在商品房市场发展的初期, 这样的统一归集标准并不明显影响业主之间权益关系的平衡。但随着商品房市场的不断发展, 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一地域甚至同一小区范围内的商品房价格开始出现明显差异, 而住宅小区内的商铺与住宅的价格更是相差悬殊。按房价一定比例归集维修资金开始导致业主之间权益关系失衡的状况。同时, 商品房的售价与其建安成本价相差悬殊, 与物业共用部分、共用设施设备的重置成本无关但却迅速上涨的土地成本等极大地加大了统一归集的核算基数。
因此, 2008年由建设部和财政部制定实施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正式明确地停止了以购房价为基础的维修资金归集标准和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以建安成本作为归集计算的基数, 其第7条规定, 商品住宅的业主、非住宅的业主按照所拥有物业的建筑面积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为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5%至8%。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 (房地产) 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情况, 合理确定、公布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 并适时调整。这种维修资金归集标准和方式的总体原则精神比较符合国外的一般制度原则和普遍实践。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实施以后, 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归集交存标准。如北京市2008年6月13日发布的《关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标准的通知》 (京建物[2008]393号) 、苏州市政府2008年制定的《关于调整苏州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标准的意见》、广东省建设厅、财政厅2008年5月9日发布的《关于贯彻建设部财政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从这些地方性的归集交存标准来看, 各地的物业建安成本的差距不大, 以此为基础的归集交存标准直接以专项物业维修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内容和导向, 从而保证了业主相互之间的权益平衡。同时, 各地对不同情况也作出了一定的分类处理, 例如, 对高层住宅规定了略高于多层的维修资金归集交存比例, 因为高层住宅所需的专项物业维修要高于多层住宅。对经济适用房等特殊物业的业主, 则根据其收入水平规定了较低的维修资金归集交存比例。这些细微的调整使维修资金归集交存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 从而更为科学合理。
安徽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修订并于2010年1月1日施行的《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在其第72条中特别增加了第4款, 该款规定, 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使用和管理,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建设部和财政部制定实施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已经在国家层面确立了新的维修资金归集标准和方式, 而安徽省至今没有按照《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第41条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因此, 维修资金归集标准和方式实际只能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同时依据《立法法》所确立的“上位阶法优于下位阶法”原则和“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所确立的维修资金归集标准和方式应当得到贯彻执行。
二、独立商业区物业维修资金的自主归集
2007年国务院修订施行的《物业管理条例》第54条规定, 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业主,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2007年实施的《安徽省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 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的业主, 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交存物业专项维修资金。2008年由建设部和财政部制定实施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 下列物业的业主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1.住宅, 但一个业主所有且与其他物业不具有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除外;2.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或者住宅小区外与单幢住宅结构相连的非住宅。安徽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修订并于2010年1月1日施行的《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第72条规定, 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住宅小区外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的业主, 应当交存专项维修资金。但一个业主所有且与其他物业不具有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除外。综合以上法规可见, 由政府部门强制性地统一归集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只适用于住宅物业以及与住宅相关联的非住宅物业, 而对于独立的商业物业并没有强制的统一归集要求。但是, 从安徽的地方实践来看, 地方政府的维修资金管理部门对住宅类物业和与住宅无关联的商业物业往往不加区分, 而统一地强制征收专项维修资金。这显然是对现行立法和政策的错误理解和适用。
立法上之所以仅对住宅物业以及与住宅相关联的非住宅物业确立强制的统一归集要求, 笔者分析是基于以下的缘由:一是住宅类物业的维护管理涉及到基本的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目前的业主自治水平、能力仍然处于较低层次, 住宅小区的自治机构建立和组织运作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离开政府的统一组织管理, 住宅类物业的维护管理必然限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从而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独立的商业区物业则属于市场经济的运作领域, 并不涉及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因此, 商业物业的维护应当由商业物业的业主自行协商解决, 国家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强行介入到这一领域, 这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和体现。二是独立的商业区物业牵涉到更为复杂的业主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独立商业区的物业购置价格因其位置和楼层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进而这些不同位置物业的业主也因而享有和获取不同的经营收益。这样, 对于独立商业区的物业共有或共用设施的界定就会出现复杂而多样的处理, 同时, 维修责任主体和责任份额的确定也会更加复杂。例如, 在一个由若干个商业楼宇组成的独立的商业步行街区域内, 商业用的电梯的维护一般主要是对二楼以上的业主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 因为商业电梯的维护主要满足了二楼以上的业主的经营需要, 显然, 因商业电梯维护而得益的是二楼以上的业主, 一楼的业主并不从中获益, 相反, 即便商业电梯不能正常运行, 一楼的业主也并不因此受损。因此, 从成本与收益相平衡的角度来看, 让一楼的业主和二楼以上的业主成为同样的商业电梯维修责任主体并承担同等的责任份额显然是不公平的。
调整与完善 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五年时期”。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 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对如何发挥土地宏观调控的作用, 实现土地供给侧改革, 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规划存在的问题
(1) 从耕地保护目标上看, 规划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重视不够: (1) 优质耕地没有应保尽保。本轮规划为满足城市发展建设用地需求, 减少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在城市周边、交通沿线预留了相当的优质耕地未划入基本农田予以保护。尤溪县城市规划区内基本农田面积仅占城市规划区内耕地面积的6.22%, 仍有相当耕地具备划入基本农田的条件。 (2) 没有土壤防治的措施。当前耕地土壤因化肥不合理使用、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引起的污染日益严重、不断恶化, 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以及国际竞争能力。规划没有针对当前土壤污染的突出问题提出修复治理、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因此, 本轮规划对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未予全力保护, 没有对耕地的质的改善与提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规划不能起到引领推动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的作用。
(2) 从战略目标上看, 规划对自然生态保护体现不够。尤溪县地貌属丘陵山地, 自然资源丰富, 但本轮规划仅将少数的自然保护核心区纳入禁止建设区, 没有将自然生态保护区、江河湖泊生态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保护地以及自然文化遗产地等划入禁止建设区, 全县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0.5%, 基本忽略了生态保护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规划缺乏构建生态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的格局, 没有解决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引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
(3) 从土地供应上看, 土地利用结构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从“十二五”期间尤溪县土地供应统计数据分析, 全县土地供应量中间年份稍大、两头小, 其中2013年土地供应量占“十二五”期间的29.26%, 2015年回落到8.69%。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建设用地整体需求量也在下降, 用地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用地结构上看, 工业用地供应占全县用地供应总量的40.56%, 其中2012年为工业用地高峰期, 占工业用地供应总量的36.89%, 其后逐年下降, 2015年回落到8.99%。住宅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稳定在13.13~17.84%之间。可见随着经济增速换挡与结构转型, 用地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 工业用地下降幅度较大, 住宅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需求量比较平稳。而本轮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侧重安排用于工业用地, 全县工业园区、集中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占全县新增指标的2/3以上, 工业用地的比例偏高, 与经济发展现状不相符。规划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形态, 以适应“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结构变化的特点。
2 原因分析
(1) 规划偏重于耕地数量保护和量的占补平衡。为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满足城市建设需求, 规划编制时将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相当的耕地作为城市远期发展用地而不划入基本农田, 同时为满足基本农田划保指标要求, 将部分偏远山垅田划入基本农田, 影响基本农田保护质量。在占补平衡方面, 对占用耕地仅要求补充耕地数量相等, 没有强制要求补充耕地质量相当。因此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仅建立数量保护指标体系, 设置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等数量方面的约束性指标, 没有质量方面的指标。
(2) 规划的自然生态安全理念不足。规划虽然将“生态保育, 维护良好的生态本底, 促进人地协调”写进土地利用战略重点, 但规划主导思想仍是保发展用地, 因此没有很好与林业、水利等部门规划衔接到位, 象征性划定少量生态保护区。规划没有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 与中央提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相适应。[2]
(3) 建设用地指标配置过于集中。规划编制时, 国家实行扩大内需, 以基础设施拉动经济增长, 以房地产建设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因此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主要满足工业、商住用地需求, 重点布局到城市规划区内, 尤其安排布局到工业园区内。基础设施指标优先满足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工程。新村建设等其他用地指标偏少, 造成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失衡。[3]
3 对策建议
(1) 增加耕地质量保护目标: (1) 要划定城市周边的基本农田。在充分合理预留“十三五”期间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空间的基础上, 将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已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 提升基本农田中优质耕地的比例, 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拟划入的基本农田面积必须达到城市规划区内一般耕地20%以上, 质量要有所提高, 形态优化。 (2) 丰富土地整治的内涵。土地整治要增加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要突出污染土壤修复与治理,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切实改善土壤环境;加强废弃土地生态和矿区环境恢复治理, 以及重点流域水土综合整治,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结合增减挂钩村庄整治, 开展农村垃圾、污水等治理, 防止土壤污染,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进行剥离, 用于中低产田和新开垦耕地培肥地力, 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对新增耕地要进行耕地质量等别评价。通过这些整治修复与耕地层再利用, 以及质量等别评价, 真正实现耕地的质的改善,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农业绿色发展。
(2) 将生态保护纳入规划。规划要与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规划进行充分衔接, 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 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划定自然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江河湖泊湿地的保护, 划定河岸生态保护蓝线。自然生态保护红线、河岸生态保护蓝线与耕地保护红线共同构成国土资源保护经脉与网络, 管控农用地, 保护山峦、水域、湿地等自然生态用地, 构建新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3)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形态
(1) 城镇用地:a.要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与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衔接的基础上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与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共同形成国土开发格局, 严控城市新区无序扩张, 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促进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发展。b.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指标适当向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倾斜。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 经营性房地产有库存没销量, 因此应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用地, 支持社会民生, 以及国家扶持的健康和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用地,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
(2) 乡村用地:a.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规划要与最新的乡村规划衔接, 合理安排居民点用地, 规范布局, 保障乡村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水建设等基础设施用地, 以及学校、医卫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尚未完成乡村规划编制的, 其乡村用地布局要充分征询村民意见, 经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小组讨论通过, 使用地布局更加合乎民意, 以便实施。b.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用地。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依托乡村生态、文脉资源, 倡导休闲农业、自然生态、文化传承等形式的旅游开发, 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保留乡村古风文韵。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安排纳入《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 主要用于旅游接待服务及旅游厕所、停车场地、区间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倡导利用空闲地, 少占耕地。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4]
(3) 工业用地:实行“减量化”政策, 提倡节约集约用地。“十三五”期间是经济增速换挡时期, 要下调过高的工业用地比例, 调整工业内部用地结构, 完善指标配置。对以钢铁纺织化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应以去产能为主, 积极盘活闲置土地, 解决低效利用问题, 合理处置僵尸企业, 化解过剩产能, 促进结构转型。严禁为产能过剩项目提供用地。重点保障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用地。三四线城市要满足大众创业、万能创新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 满足物流仓储等“互联网+”带动高技术产业的用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新常态状况之下土地利用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并针对中期的规划方向以及对策进行了积极意义的探讨, 以期促进国内土地利用在结构与布局上的优化。与此同时, 本文由于篇幅有限, 各相关问题研究上存在不足之处, 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夏春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实施保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07) 237:246.
[2]赵晓波.中国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计量分析[D].辽宁大学, 2013 (09) 377:386.
[3]董祚继.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03) 137:156.
调整与完善 篇9
首先说说港口。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 又是世界加工厂, 货物进出口逐年增加, 建设足够量的港口是必要的。但是,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 部分地区缺乏统一规划, 城市间盲目抢占“制高点”, 在一个区域内港口过多, 出现服务能力“冗余”现象。由于业务不足, 相互间恶性竞争, 拼价格, 降低了服务水平, 连港口企业生存都成了问题。在接下来的建设中, 各地应盘清家底, 缺的补, 多的减, 最好能以一个省区或跨省区统一规划, 港口选址、规模的确定要慎之又慎, 充分论证。另外, 港口规划分析需有足够长的年限, 不能只是眼前需要, 要知道随着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变化, 货物品种和总量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对港口的吞吐量需求就会产生大的变化, 在这方面国际上港口的兴衰史, 有足够多的案例可供借鉴。
再说说物流园。物流园是物流网络的节点, 其核心仍然是仓储、配送和转运等功能, 有一部分物流园还涵盖保税、交易、流通加工的功能, 而物流软件和信息系统平台是联系各业务环节和业务实现主体的有力纽带和通道。其他的一些功能则属于辅助功能。当前, 背靠海、陆、空港建设的专业物流园, 以及为特定大企业服务的附属物流园相对专业化程度高一些, 需求也比较明确。由政府主导的, 为众多企业服务的公共物流园则有诸多问题, 主要问题表现在需求不明确, 园区选址、规模确定缺乏科学依据, 论证不充分, 此类问题在接下来的建设中应予以足够重视。在物流园微观设计层面, 问题很多, 设计队伍不专业, 业主方决策程序混乱, 导致建成的物流园不好用, 运作效率低下, 在这方面亟待提升专业化水平。
关于交通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交通网络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 主要体现在总量有很大的提升, 但问题也很多。以高速公路来讲, 总里程已接近美国, 但由于投资主体多, 决策过程乱, 没有做到统一规划分区分步实施, 网络结构布局比较混乱, 与不同等级的道路没有形成通畅的有机整体, 通达性、服务水平与其总量不相适应。好的模式是:先形成结构合理的高速公路网, 然后各城市通过连接线与其对接, 不同等级的道路形成有机整体, 好找、便捷、不绕行。而我国, 多采用围绕重点城市 (往往是各级政府的中心) , 往外辐射的放射状结构, 行政上一级城市和下一级城市间点到点联系成为主要模式, 出现许多不必要的建设, 还导致绕行, 通达性差, 路难找且标牌不宜辨识, 交通标牌体系也很难标注。道路是供行车走路的, 而我们的路却找都不好找。我国铁路体系载运压力很大, 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这些年有较大提升, 但运营总里程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接下来的建设中, 该多从物流运作的角度考虑, 多考虑物流因素, 多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的多式联运, 场站及运输设备应考虑尽量和国际接轨, 提高标准化水平。航空运输近十年得到长足的进步, 但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 干线与支线之间的配合也急需改善, 航空港建设选址与规模控制需要科学论证, 航空港全生命周期盈亏平衡需要做认真分析。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大投入项目, 需要做长周期分析, 生命周期一般要考虑半个世纪、一个世纪乃至更长, 地区之间盲目竞争已成为一种有蔓延趋势的现象, 任由其发展, 不仅不能提升交通运输及物流网络的服务水平, 还会适得其反, 导致恶性竞争加剧, 设施无法正常运营而成为负担和累赘。借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 完善整体物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才是目标。而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建设实施, 时刻不忘科学合理地发展是前提, 好心办好事, 珍惜国家和纳税人的每一分钱, 让建成的物流基础设施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调整与完善 篇10
1.1 区域位置
曲103断块位于曲堤鼻状构造上的曲9地垒式断块区的西部, 东与曲9断块相邻, 北与曲104断块块相邻。主要有沙三段、沙四上段两套含油层系, 油藏埋深1220-1620m, 含油面积2.78km2, 地质储量306.0×104t。
2 油藏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本区地层发育存在三个不整合:沙一段顶底不整合接触、沙三段顶底不整合接触、沙四上段顶部不整合接触 (图1) 。
沙三段划分三个砂层组26个小层, 沙四上段四个砂层组8个小层, 共34个小层, 其中含油小层31个, 主力小层16个。曲103-斜7块地层发育完整, 曲103-1块仅发育小层25个, 含油小层24个。
2.2 储层特征
2.2.1 储层物性特征
根据岩心分析及测井解释可以看出储层物性曲103-斜7块好于曲103-1块, 尤其沙三段差别较大。
2.2.2 储层敏感性特征
根据曲103-13井岩心五敏试验结果表明, 该块沙四上段储层存在强水敏、弱碱敏、弱酸敏, 盐敏、速敏不明显。
2.3 油藏特征
根据本区多井测试资料, 该区块属正常温度压力系统。油藏类型为一个常温常压、高孔、中渗构造-岩性油藏。
3 开发历程及现状
曲103断块自1995年投入开发以来, 经历了天然能量开采及注水开发两个阶段 (图2) 。
4 存在问题及潜力
(1) 注采井网不完善, 储量控制和动用程度低。
(2) 曲103-1块沙三段单井产液量低。
(3) 地层能量亏空严重。
5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5.1 方案部署
5.1.1 曲103-1块沙四上共分为4个断块
曲103-1块沙四上共分为4个断块, 中型断块曲103-1块两注两采注采井网, 井网较完善, 采出程度58.1%, 无调整潜力;小型断块曲103-斜03块及2个微型断块储层不发育, 油层单一, 调整潜力小。
5.1.2 曲103-斜7块沙四上
共分为2个断块, 均具备调整潜力。中型断块曲103-斜9块一注三采, 采出程度25.5%, 断层夹角高部位无井控制, 腰部两口油井注水不见效, 低产低液;小型断块曲103-斜7块一注一采, 采出程度36.3%, 断层夹角高部位无井控制。
针对断层夹角高部位无井控制区, 部署新油井2口;上返高含水井2口 (曲103-斜7、曲103-斜9) ;转注2口 (曲103-06、曲103-12) , 其中低部位转注1口, 实施人工强边水驱。
5.1.3 曲103-1块沙三段
共分为4个断块, 有2个具有调整潜力, 大型断块曲103-1块三注六采, 采出程度仅6.2%, 局部井距过大, 储量控制程度低;小型断块曲103-斜03块只采不注, 仅1口油井生产, 采出程度8.9%。
大型断块曲103-1块采用低部位注水、高部位采油的开发井网方式, 通过加密井网、油井转注等提高储量控制和动用程度, 部署新油井4口、新注水井2口, 转注1口;小型断块曲103-斜03块恢复注水1口。
同时针对曲103-1块S3-28小层厚度为2-4米、分布稳定, 高部位无井控制, 失控储量7.0×104t, 设计水平井1口。
5.1.4 曲103-斜7块沙三段
共细分为9个断块, 储层发育和采出程度差异较大, 具备调整潜力的断块7个, 实施分块部署、局部细分。
(1) 曲103-11块:目前主要存在水驱控制程度和地层能量保持水平低、油井低液低产、高部位无井控制等问题。调整细分为二砂组、三砂组两套井网开发, 实施注水井分注, 其中三砂组新钻油井两口, 控制断层夹角储量, 油井转注一口, 形成两注两采井网;二砂组利用老井形成一注一采井网。
(2) 曲1 0 3-斜2 5块:含油面积0.2 6 K m2, 地质储量2 6.5×1 04t, 主力层二砂组储量7.2×1 04t, 三砂组储量1 9.3×1 04t。目前采用一套注采井网, 共有油井2口、注水井1口, 累积产油4.2×104t, 采出程度15.9%。调整细分为二砂组、三砂组两套井网开发, 实施注水井分注, 其中三砂组形成一注一采井网;二砂组利用老井形成一注一采井网。
(3) 曲1 0 3-2 0块:含油面积0.13Km2, 地质储量6.8×104t, 仅发育三砂组储层。目前仅有注水井1口, 因无对应油井关井, 累计注水1.94×104m3。在构造高部位新钻油井1口, 恢复老井曲103-20注水, 形成一注一采井网。
(4) 曲1 0 3-斜9块:含油面积0.08Km2, 地质储量8.3×104t, 目前无井控制。上返沙四上段高含水井曲103-斜9井生产。
(5) 曲1 0 3-斜7块:含油面积0.06Km2, 地质储量5.4×104t, 目前无井控制。在构造高部位部署新油井一口, 沙四上高含水井上返转注一口, 最终形成一注一采井网开发。
整体部署:设计总井45口, 利用老井32口, 新钻13口。其中油井27口, 利用老井16口, 新钻11口 (其中水平井1口) ;注水井18口, 利用老井11口 (曲103-斜6、103-20恢复注水) , 新钻2口, 转注5口 (曲103-17、曲103-侧斜5、曲103-12、曲103-06、曲103-斜7) (表1、图3) 。
5.2 指标预测
5.2.1 合理产液量
根据曲103块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与含水关系曲线以及实际生产资料, 确定合理采液量[1]。
5.2.2 含水上升率
根据理论含水与含水上升率关系曲线[2], 结合断块实际含水变化规律确定断块含水上升率。
5.2.3 自然递减率
根据近几年自然递减率变化规律, 确定调整初期自然递减 (表2) 。
5.2.4 产能
调整第一年新井增加日油52t/d, 增加产能1.5 6×1 04t;调整第二年新井增加日油44.5t/d, 增加产能1.33×104t;调整第三年新井增加日油39.1t/d, 增加产能1.1 7×1 04t;前三年平均新增产能1.35×104t。
5.2.5 采收率
调整方案实施后, 根据经验公式及流管法[4], 计算采收率28.7%。调整后提高采收率5.5%, 增加可采储量16.8×104t;水驱控制程度提高11.8%, 水驱动用程度提高10.6%, 注采对应率提高至78.4%。
摘要:曲103断块位于山东省济阳县唐庙乡境内, 构造位置处在曲堤鼻状构造曲9地垒式断块区的西部。主要有沙三段、沙四上段两套含油层系, 内部划分为西部的曲103-斜7块以及东部的曲103-1块。区块东部内部构造简单, 西部内部构造复杂, 断层发育;东西两块储层物性以及开采特征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于采出程度及剩余油分布不同, 将采用不同的井网进行开采。本文根据构造、储层特征平面上分曲103-1块及曲103-斜7块两块, 纵向上分沙三、沙四上两套层系, 一块一案、一类一法进行调整, 对Q103-X7块沙三单元进行分块部署, 局部细分;沙四单元进行边外注水, 挖掘高部位剩余油;Q103-1沙三单元进行井网加密, 低注高采。以完善平面注采井网为主, 主力层兼顾非主力层, 立足于注水开发, 充分利用老井、水井进行分注, 完善注采井网。
关键词:曲堤油田,一块一案,边外注水,井网加密,完善注采井网
参考文献
[1]俞启泰, 罗洪.河流相储层油藏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通用公式[J].断块油气田, 1998.6:27-29
[2]张金庆, 孙福街, 安桂荣.水驱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6 (3)
[3]曾祥林.水平井以及分支井产能预测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 2002
调整与完善 篇11
[关键词]预约定价;不足;完善
一、预约定价制的发展及我国现状
预约定价最早是由日本在1987年4月提出的,但预约定价制在日本的发展相当缓慢,真正的兴起出现在美国。1991年5月1日美国国内收入局正式公布了《收入程序法规91-22》,正式赋予APA(Advance Pricing Arrangement),即预约定价安排的法律地位,并率先开始推行预约定价制度。自其正式实行预约定价制以来,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也相继都实行了预约定价制,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调整转让定价行为和遏制国际逃税的有效的手段之一。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预约定价也颇为推崇,于1999年专门制定了《预约定价指南》,明确规定了预约定价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
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在探索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预约定价制度。在1998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预约定价”作为解决转让定价问题的一种方法首次被提出。2002年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出台,其第53条是关于预约定价的规定。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试行)》标志着预约定价制度在我国得以正式建立,改变以前各地税务机关在适用预约定价方面“各自为政”的局面。2004年10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修订版。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第42条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预约定价所做出的原则规定。2008年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正式施行 ,此办法废止了一些旧的规定,有了许多改进之处。《办法》中预约定价的规定比以往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办法》中预约定价规定的不足
虽然《办法》中关于预约定价的规定与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的改进,但因为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的起步比较晚,在实践经验和立法规定上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办法》第六章的预约定价规定中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双(多)边预约定价协议的签订规定不详细
双(多)边APA是纳税人与所属的税务机关以及一个或多个外国税务机关之间制定的APA 。我国有关双(多)边APA程序、内容的规定过于简单。《办法》中第六章预约定价的规定更多的是规定了单边APA的签订。该制度中主要提及纳税人与税务当局如何签订APA的程序与内容,较少涉及与相关国家的协商问题。有关的双(多)边预约定价规定,仅有第50条、51条和53条有规定。这些规定也仅是一些笼统的规定,规定得不详细,不利于我国双(多)边APA的发展。目前为止,我国已经签订的 APA中,绝大多数都是单边APA。从中日2005年签署首例双边预约定价安排到现在,我国仅与美国、丹麦、韩国签订了不到十例的双边预约定价协议。
(二)争议的解决机制规定不完善
因为APA是征纳双方根据现有资料、信息,通过分析、判断,对未来交易情况事先进行的一种预测,这就为APA履行中争端的产生埋下了伏笔,不可避免地产生纠纷。《办法》第62条规定:“在预约定价:安排执行期间,如果税务机关与企业发生分歧,双方应进行协商。协商不能解决的,可报上一级税务机关协调;涉及双边或多边预约定价安排的,须层报国家税务总局协调。”办法仅规定适用协商的方式解决争议,协商不成报上级机关协调,而在税务系统内的上下级之间难免会出现包庇现象,在协商中两者处于不平等地位,税务机关如果依仗其优势地位滥用行政权力变更或解除协议,很容易造成对纳税人利益的侵害。所以仅靠税务机关的单方面调整,纳税人可能无法通过适当的程序得到有效的救济。
(三)规定的审核期限过长
预约定价安排的谈签与执行通常经过预备会谈、正式申请、审核评估、磋商、签订安排和监控执行6个阶段。第50条规定:达成一致意见的,税务机关应自达成一致意见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企业,企业应在接到会谈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提出预约定价安排书面申请报告,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出延期申请。但办法并未规定延期的期限。第52条“税务机关应自收到企业提交的预约定价安排正式书面申请及所需文件、资料之日起5个月内,进行审核和评估。因特殊情况,税务机关可以延长审核评估时間,时间最长可以延长3个月”。税务机关进行的大多是提交的资料的审核和评估,大可不必拖到5个月之久,办法也没有规定什么情况属于特殊情况,这对税务机关来说有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也为税务机关的拖沓提供了理由。审核期限过长和延期理由的不明确,都为达成预约定价安排增加了不确定性,一些企业因为日久耗时而放弃了预约定价安排的签订。
(四)对于小企业的预约定价没有规定
由于预约定价协议的缔约成本比较高,为了签订预约定价协议,纳税人需要在预备会谈的基础上提出正式的预约定价申请,并向税务当局提交有关预约定价方案的详细信息和支持证据,而且还必须经过磋商、评审、签约、提交年度报告等程序,这要花费纳税人和税务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小型企业来说通常难以承受,我国预约定价的适用对象是有限的,《办法》第48条规定,仅适用于年度发生的关联交易金额在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而我国拥有大量的小企业,现行的《办法》规定把小企业排除在外,这也是我国预约定价签订比较少的原因之一,不利于预约定价制度的推广和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
三、对《办法》中不足规定的完善建议
(一)增加双(多)边APA协议的规定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双边或多边APA,OECD不鼓励单边预约定价安排的签订,美国规定纳税人应申请双(多)边APA,如申请单边APA则必须提供正当的理由。日本在立法中积极鼓励双(多)边预约定价。法国只接受双(多)边APA的申请。转让定价是一个全球化的国际问题,不能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并且单边预约定价协议很难发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功效。我国应该在立法上进一步地完善双(多)边APA规定,以促进双(多)边APA实践的发展。在《办法》规定中,借鉴国外规定,增加符合国际税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双(多)边APA详细规定,用降低费用、国家税务总局提供便利条件或帮助等措施鼓励双(多)边APA规定。在实践中,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双(多)边APA的发展与推进铺平道路,并大力宣传双(多)边APA的优越性,激发纳税人启动双(多)边APA的愿望。
(二)增加争议的复议和司法解决规定
单一的协商方式不利于争议的解决和纳税人对自己利益的维护,鉴于办法规定的争议解决机制规定的不足,除了现在的协商机制外,建议针对不同的预约定价种类,进行不同的解决方式。单方预约定价争议双方是国内税企之间的,协商未果时,采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方式比较便捷,可以很快而公正地解决纠纷。而双方或多方预约定价纠纷是发生在不同国家的税企之间,涉及到跨国企业和税务部门的纷争,用复议和诉讼的方式比较复杂,则可以主要依靠相互的协商程序。这一方面有利于税收征管的正常进行,维护税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三)规定个案管理程序
为提高工作效率,《办法》应明确规定企业在正式谈判前申请延期的期限,并且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延期的理由,防止税务机关滥用权利,导致不当延误。除了规定的明确化外,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的个案管理程序。美国最新的2006-9税收程序明确规定了个案管理程序。其内容具体是这样的,即签订APA的双方在召开初次会议时就个案日程达成协议,承诺按照日程中的时间组织双方的活动。在日期截止时,如果个案中的重要阶段目标没完成,双方应联合准备现状报告提交给APA管理层,解释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如果再次超过新的目标日期,个案仍然悬而未决,APA小组、纳税人、APA管理层将召开会议,研究其延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如果延迟归责于纳税人一方没有按期履行义务,则视同纳税人撤回APA申请;如果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它将被提交至国际联合首席顾问处以期获得最终处理方案。个案管理程序可以导致个案的快速解决或APA申请的撤回,起到保障APA程序效率的作用。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美国的个案管理程序,这样不仅可以使税企双方明确地预见到自己的协议日程表安排,可以根据日程表安排工作,防止双方的拖沓行为,而且可以在明确的日期内结束协议程序,提高了效率,从而使预约定价制度的优势真正得以发挥。
(四)对小企业预约定价进行规定
我国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数量的大多数,为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下一步应针对小型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针对小型企业的、程序相对简单的预约定价制度,以扩大预约定价的适用范围,尽可能地发挥预约定价的优势。美国在1998年颁布了专门针对小企业的 Notice98—65规定,相比较一般预约定价程序,小企业预约定价程序主要集中在使用费和申请、续签程序等条款的不同。简化了小企业的申请程序和手续,降低了申请费用,为小企业纳税人提供更多的方便与服务,将更多的纳税人纳入到APA体系中。借鉴美国的特别程序规定可以考虑在未来的预约定价税收程序中用一些条文对小企业预约定价进行规定,提高APA对小企业纳税人的吸引力,扩大预约定价推广范围,提高税收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永伟.转讓定价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国龙,李传喜.发展我国预约定价安排制度的思考[J].涉外税务,2007,(10).
3.李波.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协议的法律探讨[J].税收法制,2009,(3).
4.周玲玲.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0).
5.李扬.浅析预约定价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12).
6.华国庆.预约定价问题探析[J].法治论丛,2008,(7).
7.毛晓红,熊晓青.预约定价制度基本问题初探[J].税务研究,2001,(7):35.
8.曹雨.预约定价制度研究及其在我国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08,(5).
9.刘伟.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的路径选择——中韩首例双边预约定价安排的签署引发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2009,(1).
调整与完善 篇12
一、对销售自产的以建 (构) 筑废物、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的建筑砂石骨料免征增值税。生产原料中建 (构) 筑废物、煤矸石的比重不低于90%。其中以建 (构) 筑废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砂石骨料应符合《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 (GB/T 25177-2010) 和《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 (GB/T 25176-2010) 的技术要求;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的建筑砂石骨料应符合《建筑用砂》 (GB/T 14684-2001) 和《建筑用卵石碎石》 (GB/T14685-2001) 的技术要求。
二、对垃圾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劳务免征增值税。垃圾处理是指运用填埋、焚烧、综合处理和回收利用等形式, 对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业务;污泥处理处置是指对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业务。
三、对销售下列自产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100%的政策
(一) 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生产的电力或热力。发电 (热) 原料中100%利用上述资源。
(二) 以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稻壳、花生壳、玉米芯、油茶壳、棉籽壳、三剩物、次小薪材、含油污水、有机废水、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油田采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污泥 (浮渣) , 包括利用上述资源发酵产生的沼气为原料生产的电力、热力、燃料。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80%, 其中利用油田采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污泥 (浮渣) 生产燃料的资源比重不低于60%。
上述涉及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 (发改能源[2006]13号) 要求, 并且生产排放达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2003) 第1时段标准或者《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5—2001) 的有关规定。利用油田采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污泥 (浮渣) 的生产企业必须取得《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
(三) 以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为原料生产的干化污泥、燃料。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90%。
(四) 以废弃的动物油、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饲料级混合油。饲料级混合油应达到《饲料级混合油》 (NY/T 913-2004) 规定的技术要求, 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90%。
(五) 以回收的废矿物油为原料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汽油、柴油等工业油料。生产企业必须取得《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 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90%。
(六) 以油田采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污泥 (浮渣) 为原料生产的乳化油调和剂及防水卷材辅料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取得《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 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70%。
(七) 以人发为原料生产的档发。生产原料中90%以上为人发。
四、对销售下列自产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80%的政策
以三剩物、次小薪材和农作物秸秆等3类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生产的木 (竹、秸秆) 纤维板、木 (竹、秸秆) 刨花板, 细木工板、活性炭、栲胶、水解酒精、炭棒;以沙柳为原料生产的箱板纸。
五、对销售下列自产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
(一) 以蔗渣为原料生产的蔗渣浆、蔗渣刨花板及各类纸制品。生产原料中蔗渣所占比重不低于70%。
(二) 以粉煤灰、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的氧化铝、活性硅酸钙。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25%。
(三) 利用污泥生产的污泥微生物蛋白。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90%。
(四) 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的瓷绝缘子、煅烧高岭土。其中瓷绝缘子生产原料中煤矸石所占比重不低于30%, 煅烧高岭土生产原料中煤矸石所占比重不低于90%。
(五) 以废旧电池、废感光材料、废彩色显影液、废催化剂、废灯泡 (管) 、电解废弃物、电镀废弃物、废线路板、树脂废弃物、烟尘灰、湿法泥、熔炼渣、河底淤泥、废旧电机、报废汽车为原料生产的金、银、钯、铑、铜、铅、汞、锡、铋、碲、铟、硒、铂族金属, 其中综合利用危险废弃物的企业必须取得《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90%。
(六) 以废塑料、废旧聚氯乙烯 (PVC) 制品、废橡胶制品及废铝塑复合纸包装材料为原料生产的汽油、柴油、废塑料 (橡胶) 油、石油焦、碳黑、再生纸浆、铝粉、汽车用改性再生专用料、摩托车用改性再生专用料、家电用改性再生专用料、管材用改性再生专用料、化纤用再生聚酯专用料 (杂质含量低于0.5㎎/g、水份含量低于1%) 、瓶用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树脂 (乙醛质量分数小于等于1ug/g) 及再生塑料制品。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70%。
上述废塑料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必须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
(七) 以废弃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及其制品为原料生产的纤维纱及织布、无纺布、毡、粘合剂及再生聚酯产品。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90%。
(八) 以废旧石墨为原料生产的石墨异形件、石墨块、石墨粉和石墨增碳剂。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90%。
六、本规定所述“三剩物”, 是指采伐剩余物 (指枝丫、树梢、树皮、树叶、树根及藤条、灌木等) 、造材剩余物 (指造材截头) 和加工剩余物 (指板皮、板条、木竹截头、锯沫、碎单板、木芯、刨花、木块、篾黄、边角余料等) 。
“次小薪材”, 是指次加工材 (指材质低于针、阔叶树加工用原木最低等级但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次加工原木, 其中东北、内蒙古地区按LY/T1 505—1999标准执行, 南方及其他地区按LY/T1369—1999标准执行) 、小径材 (指长度在2米以下或径级8厘米以下的小原木条、松木杆、脚手杆、杂木杆、短原木等) 和薪材。
“农作物秸秆”, 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 收获了粮食作物 (指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等) 、油料作物 (指油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芝麻籽、胡麻籽等) 、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和水果等以后残留的茎秆。
“蔗渣”, 是指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纤维50%左右的固体废弃物。
“烟尘灰”, 是指金属冶炼厂火法冶炼过程中, 为保护环境经除尘器 (塔) 收集的粉灰状残料物。
“湿法泥”, 是指湿法冶炼生产排出的污泥, 经集中环保处置后产生的中和渣, 且具有一定回收价值的污泥状废弃物。
“熔炼渣”, 是指在铅、锡、铜、铋火法还原冶炼过程中, 由于比重的差异, 金属成分因比重大沉底形成金属锭, 而比重较小的硅、铁、钙等化合物浮在金属表层形成的废渣。
七、本规定所称综合利用资源占生产原料的比重, 除第三条第 (一) 项外, 一律以重量比例计算, 不得以体积比例计算。
八、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单独核算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额。一般纳税人同时生产增值税应税产品和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产品而存在无法划分的进项税额时, 按下列公式对无法划分的进项税额进行划分:
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产品应分摊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产品的销售额合计÷当月无法划分进项税额产品的销售额合计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应单独核算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凡未单独核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额和应纳税额的, 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退 (免) 税政策。
九、申请享受本规定规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 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 纳税人生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的建设项目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且已获得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批准同意。
(二) 自2010年1月1日起, 纳税人未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相应的行政处罚。
(三) 生产过程中如果排放污水的, 其污水已接入污水处理设施, 且生产排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
(四) 申请享受本规定规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 已送交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检验, 并已取得该机构出具的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及本文件规定的生产工艺要求的检测报告。
(五) 申请享受本规定规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优惠政策的, 应当在初次申请时按照要求提交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有关数据, 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备案, 并在以后每年2月15日前按照要求提交上一年度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有关数据, 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备案。具体数据要求和提交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行通知。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可根据本规定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商同级财政部门制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退 (免) 税管理办法, 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十一、本规定规定的增值税退 (免) 税事宜由主管税务机关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办理。各级税务机关应采取严密措施加强对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企业的动态监管, 不定期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包括本通知第九条第 (五) 项要求提交的数据]、纳税申报情况和退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凡经核实纳税人有弄虚作假骗取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政策的, 税务机关追缴其此前骗取的退税税款, 并自纳税人发生上述违法违规行为年度起, 取消其享受本通知规定增值税政策的资格, 且纳税人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十二、本规定中所列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如在执行过程中有更新、替换, 统一按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执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不再另行发文明确。
十三、本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第 (一) 项规定的政策自2011年1月1日起执行;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和第五条其他款项规定的政策自2011年8月1日起执行。纳税人销售 (提供) 本规定规定的免税产品 (劳务) , 如果已向购买方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 应将专用发票追回后方可申请办理免税。凡专用发票无法追回的, 一律按照规定征收增值税, 不予免税。
十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148号) 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以蔗渣为原料生产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通知》 (财税[2010]114号) 自2011年1月1日起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