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与适应

2024-08-07

调整与适应(共12篇)

调整与适应 篇1

地方职业院校的最基本职能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但随着以技术结构升级为核心的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 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与工业化创新人才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产业结构调整引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类型、素质、层次等社会需求方面的矛盾, 职业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已很能担负起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必备的技能型人才要求, 这正是造成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处于换档期、阵痛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阶段我国经济降速发展 (10%以上降到了7%左右) , 恰好为当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缓冲时间。

地方职业院校应把握关键的缓冲时期, 通过专业结构改革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完成时代赋予它的地方服务职能。

一、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院校的职能要求

职业院校的职教特征与地域特征, 决定了地方职业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其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也是其最主要的职责。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院校的职能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为企业提供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 一大批新兴行业如数控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需要大量的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是为企业提供良好技术人员。

地方职业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契合最为紧密, 既要推动企业自身科技创新, 在发明创造、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等方面为当地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又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成为本地行业、企业或其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者。

三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型的职业农民。

职业院校还担负着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重要职能, 不仅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对口的技能型人才, 而且要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实现技能单一的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

四是为地方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种类型, 但地区间、行业间发展参差不齐。

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的地方职业院校是在更高水平上推动职业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更是推动地方教育同步发展的需要。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需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中, 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 而每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均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结构调整为1979~1990年, 重点加快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农业和轻工业人才, 尤其是需要大量农业科技人才, 此时国家教育部门开办了大量的农、工类职业学校。

第二次结构调整为1991~1997年, 消除经济过热, 重点支持短线产业, 增加农业、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产业的有效供给。与此相关的专业也得到了大发展。

第三次结构调整为1997~2002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

在《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的指导下, 加大了产业政策落实力度,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 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采用增发国债等手段, 加大基础设施投人力度。

前三次重大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很好地处理了从业人员结构的相容性问题, 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目前, 我国正处在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 (2003年至现在) 的关键期。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是针对我国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就业压力大等问题。

通过以需求为导向,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的主线,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中心环节, 控制能源、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过度扩张,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经过近十年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公示, 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这也符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 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从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到, 现阶段我国需要大量的第三产业的专业人才, 随着以技术结构升级为核心的调整, 也需要大量的创新性技术人才。

三、丽水产业发展战略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

丽水位于浙南山区, 是浙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地级城市, 素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工业基础相对落后。

近几年丽水经济建设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战略, 以打造科技发展洼地、构建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科技强市、增强科技综合实力为目标;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生态科技园区、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区、科技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为支撑点;以突破食用菌产业技术链、毛竹产业技术链、干水果产业技术链、茶产业技术链、生物医药技术链、装备制造产业技术链、合成革技术链、不锈钢及制品产业技术链、信息产业技术链、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技术链为突破口。

引进以通讯网络、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高分子、微电子、光电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为主的新材料制造产业;以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物联网等技术相配套的新能源制造业。

发展绿色经济, 建设生态城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过近十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丽水经济发展已呈现出“二快一平”态势。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快速下降, 十年下降了1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快速上升, 十年上升1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平稳上升, 十年上升4.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已由“一、三、二”调整为“二、三、一”。

这也符合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 即: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 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四、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地方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

(一) 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不相符

浙江丽水现有地方性高职院校1所, 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平均有2所, 共建有18所中等职业院校, 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表统计可知, 丽水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大部分建于2000年左右, 而且是以传统的老专业为主。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产业愈来愈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信息密集型转化, 必然需要大量的技术型、管理型和技能型劳动者, 而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满足现代生产部门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由于当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老化, 没有及时调整, 已很难满足现实生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加上许多职业院校的未能很好地把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 没有把培养目标真正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

(二) 麦可思就业质量调查显示专业设置的滞后性

近年来, 国家相关部门为调查大学生就业情况, 多次委托了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 麦可思对就业质量情况的调查, 每年在网上公示专业预警分析, 以引导政府和学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质与量的敏感度和反应性, 从而更好地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结构。

丽水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绝大部分都是在十年以前开办的老专业, 这些专业设置存在重复、过时、老化等问题, 如现阶段每个中高职学校都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二个专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收入不高、就业满意度较低, 被列入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范畴, 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红牌警告;会计电算化、工商管理二个专业也连续二年被列入红牌警告专业, 而电子商务等四个专业在丽水中高职学校大都还是拳头专业 (重点专业) , 正处于大力推广发展时期。

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布局, 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专业结构, 剔除就业形势不好的红牌专业, 适时增加适应丽水战略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 满足当地产业升级和建设工业强市的人才需求。

(三) 丽水职业院校专业调整策略

系统结构理论认为:认识一个系统, 只进行元素分析是不全面的, 还必须进行结构分析;而改变一个系统, 只靠元素更替也是不正确的, 还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

教育系统改革也是如此, 要调整或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 必须改变现有的专业结构。

一般来说经济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与改革的方向,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影响很大,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

因此,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局出发, 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

在专业结构问题上, 既要考虑专业设置的超前性, 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特点;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 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具体来说, 丽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改革可依据以下三条原则来进行:

1) 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要及时发布全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及时掌控用人需求情况和今后五年 (十年) 的用人需求预测。

为市教育局调整专业布局促进职业院校专业调整提供依据。

2) 根据丽水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 、丽水市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2014~2020) 、丽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16) 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 砍掉过时专业, 增加新专业, 优化专业布局, 调整后各地专业设置尽量少重复, 实行错位发展, 逐步实现自身办学能力提升的同时, 引领导地方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3) 现阶段, 根据丽水新型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工业发展战略, 2014年丽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紧缺人才开发调查数据。

笔者认为可从表2专业列表中选择新增专业:

五、结语

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浙南山区———丽水, 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处于浙江的底层, 相关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也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 原先职业院校的传统专业结构也是随大流而建, 没有明显的地域性质, 也没有体现当地的产业结构变化。

随着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不断增多, 即使是传统工业, 随着技术改造的深入, 生产的技术含量也大大增加,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努力提高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适应性, 体现地方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应用性,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袁强.地方大学的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 2012.

[2]韩云洁.探析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3]王寿斌, 高洪涛.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苏州工业园区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预测及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4]徐坚成.适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5]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调整与适应 篇2

在大学新人们的心理问题中,不乏这样的描述,“我太内向”、“不活泼”、“不讨人喜欢”……不少自卑的想法,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相信大多数人都能感觉到,很多时候,认为自己不自信的这个信念,却非常的自信。专家说,你若发现自己“自信地不自信着”,就是适时调整很好的开始。

也就是说,性格好不好,因信念而异,关键是把自信建立在什么地方。专家强调,十八九岁的大学新人如果学会接受自己的性格特点,不论对自己的心灵成长或人际交往,都非常有用。

2、愤怒和委屈是正常反应

“当你遇到伤心的事时,哭出来,不要怕。”话虽如此,但仍有很多同学怕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别人,或者哭出来很没面子,特别是男孩子,有的不允许自己有情绪不好的时候,甚至有同学认为,系里“男生多,心理问题就少”。

但是每个人都有愤怒和委屈的时候,害怕会发抖,伤心会哭,遭受打击会低落,这都是自然的情绪反应。压抑正常的情绪反应,反而得不偿失。这时候,就要学一点保护自己的心理方法。

专家说,发泄不一定是发脾气,但情绪要有进有出,才能增加你心理的承受能力。憋在心里的后果就是,全对着自己发泄了。

3、有情绪及时说

情绪有进有出,也一定要注意对谁说,最适合的莫过“感情好”的人。提到亲密关系,很多同学第一时间想到恋人,其实未必。除了父母和恋人,只要谈得来,平时走得近的室友和朋友,统统可以向他们倾诉。有的问题对父母不好开口,同龄的朋友反而更适合。

改革旨在适应 调整意在完善 篇3

《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下称《调整方案》正式公布之后,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总体上反映较好,多数中学和考生认为《调整方案》更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可操作性强,更利于高中课程改革,有利于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有人认为《调整方案》更利于高考招录,更能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机制;但也有人认为《调整方案》是走回头路,改来改去,又回到了原地;还有人认为广东高考稳定性不足,十年数改,使学校、师生、家长无所适从……

针对当前社会各界对《调整方案》的热议,带着考生对2009年高考的关切话题,2008年12月22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杨开乔,他对相关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诠释。

■:2007年高考方案实施以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多次受到教育部和兄弟省市的好评。在您看来,这个高考新方案对于人才的选拔、学生的成长有哪些促进作用呢?又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杨开乔:我省是国家确定的首批高中课改试点省份之一,从2004年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2006年,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讨论,制定了与高中课改相适应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方案实施两年来,对促进高中课程改革,推进高中素质教育,为高等学校选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高中课改的特点是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过程,这也是《改革方案》的突破点和亮点。但因为这一方案强调选择性,有选考科目、选做题等,特别是选考科目的存在,必然无法使高考达到绝对公平,而家长和社会对高考的要求是公平性。改革目标与家长、社会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高考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200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主要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提出了新的明确的意见。据此,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各方的意见,同时根据教育部对实行高中课改省份高考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出台了2010年高考调整方案。可以这样说,《改革方案》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配合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产物,而《调整方案》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改革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当然,在这里我要作一个说明,有些媒体说,这次调整很大程度上是满足群众对公平性的要求,更胜过高考方案希望达到的所谓培养学生的要求,是高考改革向舆论妥协的结果。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有所偏颇,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大考生的利益,也结合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归根到底是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有利于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从2009年6月起,我省将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它在高中教学中将发挥什么功能?难度设置如何?

杨开乔: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它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的考试,目的是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个学科达到的学业水平,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反映高中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是高校录取考生的重要依据。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对促进高中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要求完成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高中的素质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文理科交叉进行,文科考生考物理、化学和生物,理科考生考政治、历史和地理。要求学生达到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试题全部为选择题,总体而言,难度不会太大。

■:有没有选做题?

杨开乔:“可设选做题”,就是说个别科目有选做题,如化学科就有。设选做题,既是高中课改选择性的体现,也是国家的要求。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查共同必修和指定选修内容,除了政治考四个模块,其他科目都考三个模块,强调基本内容的考核。

■:2009年是2007年高考方案实施的最后一年,它将如何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考试和招生工作会不会有变动?

杨开乔:2009年高考将保持总体框架基本不变,以利于考生备考。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保证2009年高考的顺利实施,这就起到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省不断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010年高考的科目设置又将调整为3+文/理科综合。有人说,调整来调整去还是重回“大文大理”时代。对此,您怎么看?2010年的高考方案与以往相比,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开乔:任何改革都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推进的。不能简单地说2010年的高考方案是重回“大文大理”时代。这次方案的调整是一个综合推进的改革。总的思路是要建立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评价制度,科学、合理、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机制,以满足群众对高考公平、公正的要求,体现高等学校对高水平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需要,促进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调整方案》的主要变化与特点有几个方面:一是调整了高考的科目设置,取消了选考科目。这样做既保证了基础性,突出了重点,又保证了高校相同招生专业的考试科目相同,体现普通高考的统一性、科学性与公平性。二是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校招生录取适度挂钩,分层次作为高校录取的必要条件。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招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共同构成完整的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对人才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综合性。三是提出了建立多元评价、分层分类的录取模式,按照“高端多元、中端稳定、低端开放”的高校招生改革方向,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点高校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招录,以满足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和多样化的高校招生制度,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四是强调考试内容的改革,主要考核不同发展方向考生对相关学科基本能力的掌握,强调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且有特色的考查。五是把志愿填报方式纳入改革内容,提出了提高考生志愿满意度的改革目标,旨在从招生操作环节落实招生的公平性。

■:2008年我省实行考后填报志愿,对这种模式有什么反馈和意见呢?

杨开乔:任何一个高考方案都是有利有弊的。2008年,我省根据广大考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实行考后填报志愿。实施的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一是各个批次院校第一志愿的投档率比较高。第一批本科院校达到85%左右,第二批本科院校投档率达到80%以上,专科学校的第一志愿投档率达到75%以上。与以往相比,都高出了5~10个百分点。二是多数考生的志愿填报是比较理想的。可以这么说,除了个别考生没有填好,个别院校在低分段出现断档,大部分填得比较好。大部分高分优秀考生进入理想中的优质学校,大部分优质学校录取到了优秀考生。如广东商学院,虽然第一次录取时低分段出现断档,但它录取到的都是高分考生。它第一次录取时缺档400多个,及时进行补报志愿,省本科线以上的4600多名考生报考,反而使它录取到了分数更高的考生。三是大多数学校在第一次录取时就完成了招生任务,需要降分补报志愿的学校比往年大大减少。如韩山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和肇庆学院,往年都要降分录取,但今年基本上不需要。华南农业大学今年只降3分就基本完成了招生任务。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考后填报志愿的做法,在实施的第一年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2009年的志愿填报方式基本不变,还是考后填报。

总的来说,我们是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目的在于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提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满意度。目前,每一个批次都组织考生补报志愿,进行二次录取,这也是增加考生录取机会的做法。

■:2009年会不会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方式?

杨开乔:2009年暂不实行。2010年高考方案指出“逐步改进学生志愿填报方式”。以后会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和完善填报志愿的方式,以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提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满意度。

■:最后,请您对2009年的考生说几句话。

杨开乔:首先,希望考生能按照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把基础打好。其次,到明年3月份考试大纲公布后,要按照考纲的要求认真备考。第三,专心致志地学习、复习、备考,不要受到外界过多的干扰。我们衷心地希望,每位考生都考出水平,考出好成绩。

手术室护生临床心理调整与适应 篇4

关键词:护生,手术室,带教方式

手术室是一个集技术性、专科性、责任性为一体的科室[1],不仅是外科诊治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同时担任着繁重的护理临床实习教学任务。手术室工作环境、护理技术操作及工作流程与病房截然不同,护生面对手术室陌生环境,会碰到许多客观存在的困难,难以适应手术室工作。如何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快速适应手术室环境,顺利完成临床实习任务,是带教老师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一探讨。

1心理压力源

经多年带教经验,笔者发现手术室护生的压力来源构成复杂,适应困难原因多样。笔者深入分析了以往护生的临床心理适应状况,对影响其心理压力源做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无菌手术室环境与临床科室差别较大,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程均自成体系,因此护生从环境到着装直至各项操作都要从头学起,这些都增加了护生对环境的陌生感。

1.2护生的自身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差异大,学历水平不同,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讲,专、本科学生较中专学生年龄大、理论水平扎实,学习热情高,工作适应较快。

1.3护生的知识、经验及临床操作能力与临床工作要求存在差异,各专科手术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护生时刻面对着新的理论知识和生疏的操作规程;另外,手术室工作量较大,带教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而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

1.4带教老师的自身素养、知识、经验及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存在差异,频繁地更换带教老师给护生带来适应障碍。

1.5患者及手术医生对护生的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这给护生带来了不小的人际关系压力。

2对策

2.1护生入手术室前由护士长统一安排、集中授课,介绍出入手术室的流程、巡回及司械护士工作职责,并参观手术间,让护生在思想上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为今后实习奠定基础。2.2带教老师应以护生为中心,耐心指导、主动关心,针对不同护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接受知识和反应较快的护生,为其多创造台上配合的机会;对于接受知识较慢、动手能力较弱的护生,带教老师应鼓励其完成台下巡回工作,适时为其安排一些小手术的台上配合,增强学习信心,使其完成手术室实习的基本内容。

2.3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集中统一学习与专人一对一带教相结合[2],对他们的优点及长处提出表扬,鼓励他们多学习、勤发问、常参加手术,提高自身的知识、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

2.3.1带教老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老师的素质修养、业务水平、工作作风均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带教老师应以娴熟的技术、稳定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等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护生。对待学生不要总是指挥多,应手把手的指导,尽量为护生多创造可操作机会,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给予耐心正确地回答。

2.3.2合理安排实习内容:带教老师制定完善的实习计划是决定实习质量的的关键。制定周目标应遵循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难到易的原则,引导护生关注手术过程,从外科刷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到无菌器械台的建立、手术步骤及配合等,加以正确引导。

2.3.3帮助护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加强理论培训,第一周学习内容为司械与巡回护士的工作职责、无菌技术、常用专科操作(如:开无菌器械包、外科刷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建立无菌器械台等)。第二周学习内容为常见手术体位安放原则、手术野皮肤消毒与铺无菌单原则、器械传递原则、高频电刀及双极电凝使用与注意事项等。第三周学习内容为查对制度、清点制度、标本送检制度,熟悉阑尾、胃穿孔、剖宫产等手术组织层次、解剖标记、配合要点。(2)带教老师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护生,使护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激发护生的求知欲。(3)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易发生差错的环节较多,如接送患者、手术部位、手术器械敷料清点、术前用药和术中输血、标本送检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必须教育护生严格执行六查十二查对制度。

2.4手术室带教执行固定带教老师原则。临床中应注重对带教老师的系统化培训,许多护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带教老师的工作行为而建立对护理工作的概念,固定带教老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教学非常有益,学生感到被重视,心理上也更放松,从而提高了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动力。

2.5带教老师积极引导护生与患者和手术医生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沟通工作,取得他们理解和支持,为护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淑娟,郑玲.手术室医护配合不和谐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华北国防医药,2008(2):78-79.

从调整敏捷到适应敏捷的最佳实践 篇5

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敏捷过程并不是简单地照章办事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根据环境有意识地对最佳实践进行调整,使之适应这个环境并充分发展。其中,还要考虑对这个过程有引导作用的三个关键问题:

怎么保证工作完成时有充分的完整性?

怎么保证所做工作有合适的透明度?

企业层面上有什么约束条件能避免中途发生变化?

注意解决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使IT企业掌握新的工作方式,还能使业务方面受到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设计最佳实践:保证完成时的完整性

敏捷开发的一个特点是它不会增加将来的负担,也就是说它不会把一些诸如构建、集成和测试的活动推迟到下一阶段。在敏捷过程中,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和代码编写同步完成的:在编写可执行的代码之前做出项目成功的标准,即时将所编写的代码提交到构建和自动测试中,并让开发人员结对工作以更好地保证所做工作产生满意的结果。这样,如果有什么需要通过敏捷项目来完成,那么它便只需要走一个客观的过程,从而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虽然已有一系列敏捷实践可以用来开始这一过程,但这个过程不能简单依靠任何实践直接完成。每个项目的情况和特点决定了各个实践的应用程度。过分的应用可能只实现很小的价值;而应用得太过保守,又无法产生可验证的效益。

比如一个持续集成的过程,C++和COBOL等技术可能对此并不支持,但并不因为它们不支持持续集成,就意味着敏捷构建实践毫无用处。减少代码提交与构建之间的时间差显然是有好处的。所以,在此情况下,即使是一天即可完成的工作,也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构建效率,从而增加效益。CruiseControl这类构建工具可以支持各种非典型的敏捷技术和构建循环。

构建的实现能对代码质量的监督起到多大作用还取决于团队的特点。对于一个掌握各种技术、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的大型团队来说,如果能在每次代码提交时都进行测试和代码质量分析,其价值将是无法估量的。相比之下,对于地理位置分布较集中的小型团队来说,这可能就只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因为这种团队通常只需要一个构建信息入口。

一味追求更高的单元测试覆盖率并不是好事。比如,在一个需求经常发生急剧变化的、高度动态的业务领域中,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一个项目。这种情况下,相比时间与功能,质量可能会处于一个较低的优先级。这时,过高的单元测试覆盖率将是一种精力上的浪费,因为有大量代码会被直接处理掉。而根据需求编写最贴切的单元测试会更为有效;然后在对业务领域有了更好的了解之后,再考虑增加单元测试覆盖率的问题。另外,技术上也会有所限制,比如当前开发语言可能并不支持单元测试,而使之支持单元测试的第三方机制又稍显尴尬(比如在CICS系统中使用.NET包装器对MQ进行包装以调用COBOL程序)。因此,所能达到的覆盖率也是有限的。尽管如此,创建一个可测试的架构、并取得一定程度的单元测试覆盖率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很显然,无法给任何实现敏捷过程的活动做出广泛通用的定义。因为每一种活动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的,而其实践程度又决定了项目完成时的置信度。

管理最佳实践:透明度

牵涉到完成时的完整性,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正在做的事情就变得很更要。在应用敏捷管理实践过程中,如果没有项目管理实践,那么获得的将是提交质量上的提升而不是IT响应性的提升。要获得更好的响应性,就需要使所进行的工作透明化。

敏捷方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透明化:需求的表达方式、团队的组织方式、协作方式和过程追踪方式。当然支持这些的主要敏捷实践,如用需求卡片表示需求、协作方式、迭代交付等,并不是全部的解决方案,其本身也需要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特定的环境。

例如,一个地理位置上分散的、几百人组成的团队,通常会把项目分解到几个团队由其独立完成,而不是所有人都去研究同一类需求。这些独立的团队将影响到需求的实现方式:高层次的需求可能需要多个团队各自完成一些子部分,而各子部分之间则通过消息来传递信息,

而这并不会减少需求卡片所带来的价值,这种“准需求”能使各团队完成各自独立的(至少是分离的)、可测试的需求,从而很好地实现业务价值。

此外,还要考虑到项目管理方式的模式化程度。分布集中的团队可能会体验到“需求卡片墙”生动地将需求分阶段展示出来的好处,它将包括已完成的、待定的、正在实现中的和准备解决的。然而,地理位置分散的团队无法使用真正的需求卡片“墙”。在此情况下,可以使用项目追踪报告(比如借用Mingle等工具)使团队掌握项目状态。团队的分布形式也会影响到业务的协调程度。虽然业务应该与开发团队分布于同一地理位置,但对于分散的团队来说这不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本地业务的了解没有用处,因此可以在本地设置一个业务代理——如请一位业务方面的分析专家,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版本发布计划的实践会根据环境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变化。在一个高度动态的领域里,版本发布计划基本就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发布计划很可能会误导项目的利益相关人并损害团队的利益。这时,XP方法中的“昨日气象”法应该是管理发布过程最安全的方式。在一个较稳定的领域里,版本发布计划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项目档案管理。

另一个需要根据情况考虑的是某种环境下的紧张程度。Scrum方法可能会对经常在生产中遇到故障或者发现缺陷从而急需危机管理的项目很有效,我们可以一个中等长度的时间(比如一个月)划分工作段,在各阶段每天举行站立会议。但对于无法规律地得到发布版本的客户,可能更喜欢敏捷方法中常见的、一致性更好、时间更长的迭代和发布周期。

总之,透明度并不是在做任务的时候顺便获得的,而是通过诸多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最大化透明度的实践来实现的。

困难的解决与管理上的约束

以上所述并不是说敏捷实践仅仅是一种如何选择的问题,它还需要考虑更多可验证的、协作上的效益。我们需要看到,当这些实践完全实施以后,质量与响应性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虽然不同种类的敏捷实践——Crystal、XP、Scrum等——提供了不同的敏捷实现方法,但不等于这些就是全套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一个高度动态的领域中,XP中的“昨日气象”预测方法可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它强调100%的单元测试覆盖率,因此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可能造成相当大的精力上的浪费。同样,只采用Scrum管理方法却没有相应的敏捷实践可能导致项目管理与技术执行不完全一致。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应该对其有粒度化的了解和调整。

必须了解敏捷实践还会受到环境中各种条件的限制。敏捷实践通常是为了解决企业中的一些问题而引入,比如质量、一致性,或者响应性等问题。但如果只解决了问题,却仍然有各种各样的约束,是无法产生最佳效果的。比如,敏捷的版本发布计划会假定有一个“代码所有者群体”,整个代码库都由这个团队“掌管”。如果只采用了各团队独立的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却跟不上,就会导致“泳道”式的结果。特别是有高度耦合性的代码会产生依赖性,而使敏捷发布计划变成瀑布模式。同样,如果质量保证是由处于某一地理位置的一个团队独自实现的,那么很可能会使这个团队疲于奔命,无法及时响应来自敏捷开发团队的各种变化。这样,开发响应性将完全无法得到提升。

所以,敏捷方法的采用,既要使敏捷方法适应一个环境,也要调整环境使其有更好的响应性。这可能需要重新调整应用架构,并积极地促使开发人员结对工作以逐渐增加各团队的工作宽度,同时达到彻底消除特征化代码的目的。这还可能需要QA部门的彻底改组,研究业务领域并调查技术能力,使开发团队以业务实现为主要目标,而不是IT实践。不管最终采用什么方案,都必须以解决问题为主,而不是研究约束条件。各种约束会扼杀甚至彻底排除可能产生更好敏捷性的尝试。

与过程相关的人员

调整与适应 篇6

1.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策略应用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旨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单一的教学传递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体现为:教学目标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为多元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结构变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为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形式参与为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实质参与;教学组织形式变个体独学为集体共学、多向学习。

2.合作教学

组建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教学需要参加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学习的进程一般是:提出学习任务——启发独立思考——导入讨论——巡视、及时调整-全班交流、师生评价——围绕课程、深入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协助,相互竞赛,相互促进,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3.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实际上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它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注重对以前知识的复习与联系,使学困生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学优生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分层教学在大班中也可以实施,但教师显然顾不过来。分层教学的另一含义就是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方面体现出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在学习上都有所收获。

4.角色教学

我们都知道,英语中有大量的对话练习和短剧,这些教学内容如果采用角色教学策略,效果将非常好。学生参与的热情高,非常投入,留下的印象深刻,最能充分地体现“在用中学”的英语教学原则。角色教学给人数少的班级的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授形容词的比较级时,首先可以让三名学生到讲台前方,就他们的高矮胖瘦进行比较并用英语简单地表达,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分发事先准备好的资料让他们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小组表演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自学学到了知识,是一个主动获取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了自身不会的地方,通过表演把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一连串的活动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肯定非常好。

5.作业的布置

学生的英语作业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小班化教学”由于人数较少,便于作业实行面批。教师采取布置个性化作业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自由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程度的作业,这远比被动地应付教师规定的作业效果好得多。教师列出作业范围及要求供学生选择。作业范围包括基本作业、选择作业、自主作业。基本作业是必须完成的,人人都应完成。选择作业是教师列出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可全做,可选做,可不做。对于自主作业,教师只提范围,无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确定。例如,预习某一单元内容时,可以就单元内的某一主题,如“alien”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6.评价手段

充分利用小班班额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让评价不仅反馈教学质量,而且充分发挥激励、导向功能。例如,即时评价,当场面批,及时订正;多元评价,摒弃书面考核的单一做法,全面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多次评价,淡化考试,重视平时随机练习;分层评价、弹性作业和交互评价相结合。

调整与适应 篇7

关键词:吉林省,高等教育,经济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高速发展, 高等教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 战略地位日益巩固, 逐渐成为社会、科技和经济综合发展的决定性动力要素。吉林省从“十一五”期间, 就密切围绕发展的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人才兴业战略, 把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管理制度, 作为人才建设的长期性系统工程, 使人才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规模迅速扩大, 为全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十二五”开局以来, 吉林省经济发展较快, 经济总量第一次突破万亿元, 粮食生产、工业生产、各类项目、投融资总规模、居民增收等均实现较大增长, 为进一步完成吉林省“十二五”各项目标奠定基石。2011年以来, 吉林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的趋势。其中产业结构仍然是工业引领全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平稳, 第三产业增长31.7%, 为服务业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吉林省拥有本科院校、高等专科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分别为27所、19所、10所和6所, 总数约60所。其中, 教育部直属2所, 教育厅直属2所, 其余均为省属院校。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深化, 专业化人力资本需求和积累成为首要问题, 而高等教育是塑造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其发展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因此, 研究吉林省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 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解析

教育与民生关系密切, 并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反过来经济是教育强有力的后盾。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教育结构是否具有活力, 其根本的标志是是否与经济结构相适应。而教育结构间接决定生产力水平。同时, 高等教育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结构可以改善人力资本构成, 优化产业架构, 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当高等教育结构出现偏差或者创新不足时, 会导致人力匮乏而制约其发展。在人力资本的形成中, 教育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高等教育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本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同样也会制约经济发展。教育为先, 教育层次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水平的差异影响较大, 而技能水平是提高劳动者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因而, 教育的学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劳动者生产率的差异, 从而产生了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差异。一般而言, 教育的层次高则劳动者的知识水平高, 劳动技能越高;人力资本增量也会受到劳动者接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而, 提升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同时, 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优化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 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高等教育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最重要的途径, 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影响专用型人力资本的结构, 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中对特殊人才的需求。

我国是以中央、地方联合管理、地方统筹为主体的管理体制, 因此区域化特性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主要投资方及管理机构转为地方财政部门, 区域高等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满足其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 反过来经济环境又为高等院校提供物质和实践支持, 构成良性发展、双赢的局面, 只有高等院校不断地完善自身发展速度、规模和结构, 才能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求。

21世纪人才是企业及社会的第一发展要素, 而高等教育是人才的摇篮, 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是主要推动力。高等院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区域生产力发展, 科技的创新, 均需要足够质和量的人才积累, 以推动其主导产业发展和升级。

二、制约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要素分析

(一)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适应

随着吉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 吉林省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也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 但吉林省高等教育仍然存在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在吉林省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一致, 尤其体现在专业设置与第三产业对人才需求的不匹配。吉林省服务业增长较快, 亟待相关产业人才供给, 而这种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不匹配将加剧结构性失业, 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 学科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强, 很多学校新专业的设置不能反映和满足经济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而在学科内部,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专业结构失调, 如文科注重基础而应用偏少, 工科则注重理工而土建类偏少。

(二)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

吉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 “金字塔”型的高、中、低人才结构, 即由大学、短期大学、社区学院、初级学院构成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吉林省目前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主要体现在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上, 且呈现“腰鼓型”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 专科层次质量不高, 发展速度缓慢, 高等职业教育为目前专科层次发展的薄弱环节; (2) 本科层次发展过快、规模偏大, 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 (3) 研究生层次发展速度过快, 与本专科教育不匹配。

(三)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当前吉林省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各类形式的高等教育发展失衡。吉林省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为补充。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政府对其资源投入较大;民办高等教育社会力量办学薄弱, 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学历文凭缺乏竞争优势, 层次较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 生源不足, 规模偏小。吉林省高等教育形式体系的不均衡使高等教育难以体现和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趋势。 (2) 各类形式的高等教育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各类型、各层次的高等教育相互割裂, 各成一体, 没有形成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体系, 很难发挥其整体优势。 (3) 各类层次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清晰。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性和复合性不鲜明;专科教育的应用性和创新性不突出, 基本是“压缩性”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和职业性不明显。

三、吉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结构相适应对策分析

(一) 优化科类结构, 适应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使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时要求人才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提高其适应性, 与此同时, 高等教育中的科类结构和配置也要优化。高等教育应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基础科学人才、应用性和技术职业人才等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应根据社会变动和远景目标, 注意把握各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除了基础学科, 还要关注边缘型、交叉型学科, 合理搭配资源配置, 对相近专业加以合并, 注重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培育, 提高专业人才质量。同时, 要平衡人文和理工科的比例配制, 适当稳定并提高人文学科比重, 尤其是社会管理、服务等学科。

(二) 优化层次结构, 适应经济技术结构的变化

高等教育中层次结构的优化, 在于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升级, 要以发展专科层面为基础, 加大本科层次学校高等职业教育比例, 并严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体做法是构成多层次、多职能的高等教育体系, 要实行高等院校中职能和层次的分离, 形成本科教育大学、研究型大学和以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并存、共赢的教育格局。并通过培养目标的定位, 实行分层办学, 充分发挥各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功能。本科层次教学要注重基础学科力量分配, 而在专科教育中, 要适当提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学科建设, 如经济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

(三) 优化形式结构,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办学资源, 发展各种合作办学的形式, 同时加强不同形式高等学校之间的横向联系。从高等教育事业的全局出发, 形成各形式教育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

(四) 优化专业结构,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各产业相互交织, 发展较快,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增长迅速, 区域高等学校也要密切关注社会和行业变化,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调整适应。对于吉林省而言, 要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 继续建设汽车、加工等理工类学科, 并针对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增加相关专业和投入力度, 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 经济结构和高等教育结构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起着导向的作用, 制约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 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动。同时,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化也必定会引起劳动力的资源重整, 导致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 进而带动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 要做好经济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 必须以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为基础,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 使人才的数量、结构、层次、质量符合市场的需求, 做到教育服务经济, 经济调节教育。

参考文献

[1]麻丽娟.高等教育结构文献综述[J].科技视界, 2012, 2 (4) :48-49

[2]朱健.论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接[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6 (3) :50-53.

调整与适应 篇8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湖南省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与效益,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水平,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加入WTO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湖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早, 自198 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调整农业结构以来, 各地加大了调整力度, 取得了可喜进展:

1) 在农产品中, 优质产品增多。2005年全省共种植高档优质稻93.3万hm2, 占稻谷播种面积的34.7%;瘦肉型猪优质品率达到70%。

2) 在种植业中, 经济作物产值比例扩大。2005年全省经济作物产值654.58亿元, 比1990年增长75%, 粮经产值之比由1990年的66.7:33.3调整为44.6:55.4。

3) 在农业内部结构中, 林牧副渔产值比重增加。2005年全省林牧副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42%, 比1990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4) 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 非农产业产值增长迅速。2005年全省非农产值6 140.28亿元, 非农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达8 6.6%, 比1990年提高了87.9个百分点。

此次湖南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以养殖业为突破口实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理顺农产品生产销售经营管理为突破口实现农业生产体制结构调整, 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 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 湖南省农机化发展现状

2.1 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基本情况

2.1.1 农业机械化发展势态良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贯彻实施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面的扩大, 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农业机械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农机装备总量上了新的台阶。截止2005年末, 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 189.86万kW, 比上年同期增加265.93万kW, 增长9.09%, 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55.72 kW。其中:柴油机动力2 406.65万kW, 增长11.7%;汽油机动力246.99万k W, 增长1.5%;电动机动力5 2 3.1 2万k W, 增长1.7%。全省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 4 5亿元。全省共完成机械化耕作面积2 1 2.1 4 2万h m 2, 比上年同期增加1 1.6.9 8万h m 2, 增长5.8 4%;机械化收获面积107.466万hm 2, 比上年同期增加20.75万hm2, 增长23.9%。全省机械化耕作水平达到5 5.58%, 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2 5.3%。

全省农机化总投入17.19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 1.91%, 其中农民个人投入1 5.4 6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2.52%;全省农机化经营服务总收入268.22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9.5 8%, 其中农机户经营服务总收入237.9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8.66%;全年农机户完成税后利润1 0 6.3 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2%, 农机户户均所得5 5 8 8元。

2.1.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凸显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把农民对农机化的潜在需求转化成现实需求, 引导性投入的经济杠杆作用十分明显。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指引下,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下, 农民对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高涨, 农民个人投入占全省农机化总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2 0 0 4年末, 全省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244.7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8%, 其中农机户经营服务总收入2 1 9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9.1%, 全年农机户实现利润104.08亿元, 增长幅度达23.5%。农机户户均所得5 8 3 5元, 经营农业机械已成为乡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种重要手段。2 0 0 5年, 中央和本省各级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与社会投入农机购置资金的比例为1:5 1。

2.1.3 农机化发展与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

农业机械的大面积推广运用, 不仅节本增效而且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促进了农村青壮年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据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 2005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912.23万人, 务工总收入达5 9 0亿元。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又使农机化的发展需求越来越紧迫。

2.1.4 农机化服务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

自农村改革以来, 如何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是长期困扰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大难题。这些年来, 农机服务形式不断创新, 从有机户为无机户代耕, 发展到联户合作经营、集团承包和跨区作业, 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做到农机具的共同利用与合作, 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效益、减少了重复购置。

2 0 0 5年末, 湖南省全省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93.28万个, 从业人员240.8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6.8 9%和9.9 6%, 其中农机户达1 9 0.3 7万户, 增长6.7 4%, 占农村农户总数的1 3.8 7%;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1 8.7 8万户, 农机专业户占农机户总数的9.8 6%。全省乡村农机人员达到198.5万人, 其中1 6 5万人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2.2 湖南省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2.2.1 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入快速增长轨道

首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贯彻实施, 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步入了依法促进的阶段;其次, 中央连续出台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1号文件,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热情;三是国家、省市县对农机化投入的力度加大, 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现代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 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近3 000万元, 引导农民投入购机资金近1.3亿元, 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近4 0 0 0台套。

2.2.2 大中型农业机械有了较快的发展

首先是大中型拖拉机出现恢复性增长, 2 0 0 5年增长2 3.3%;其次是水稻联合收获机有较大幅度增长, 农民对机械收割水稻赢利能力非常看好, 购买水稻联合收获机的需求比较迫切, 联合收获机全年保有量达2.14万台, 增长46.62%;三是农用运输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05年比上年增长16.57%。

2.2.3 主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2005年全省机耕面积达212.142万hm2, 比上年增长5.8 4%, 机耕水平达到5 5.5 8%, 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省机收面积达107.466万hm2, 比上年增长23.93%, 水稻机收水平达到25.3%, 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升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为粮食增产,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2.2.4 农业机械与需求相比仍显不足

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虽然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真正能够下田的农业机械与需求相比仍显不足。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了3 1 8 9.8 6万k W, 但真正下田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只占三分之一强, 其余的则为排灌动力、农产品加工动力和运输机械等。因此, 需要大力加强下田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 特别是插秧机械的推广力度。同时, 各级农机部门要继续作政府的工作, 要求把机耕道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 解决农业机械下田难的问题。

3 湖南省农机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特别是当前国家对农民减负, 促增收政策的推行, 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对农机的要求不断提高, 已由粗放型向精加工型、由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转变, 并追求智能化、机电体化等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现代化农机。当前, 湖南省农机化发展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不适应的矛盾, 特别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进一步显露出农机化结构的不合理, 其主要表现在:

3.1 结构性矛盾突出有效供给不足

3.1.1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利用率不高

1) 全省农机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动力机械多, 配套机具少;农田作业机械多, 其它作业机械少;小型作业机械多, 大型作业机械少;季节作业机械多, 通用作业机械少;单项作业机械多, 复式作业机械少, 尤其突出的是农机动力设施的配套农机具比例极低, 见表1。这“五多”曾有利于农田作业, 但发展结果一方面使资源严重闲置, 另一方面这些农机却满足不了大农业生产需求。

2) 全省农机品种虽多, 但普遍存在着水平低、性能差, 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全省农机主要集中在水田耕整机、内燃机、电动机、农用水泵上, 其他机械不多或很少见表1。由于农机产品缺门断档, 使农业生产的一些关键环节 (如水稻育秧与栽植) 机械化发展滞后, 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3.1.2 农机的拥有量和作业量不相适应

到2005年底, 湖南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 189.86万kW, 田间机械作业量的耕、播、收分别为360.53万hm2、3.518万hm2和107.466万hm2。三项作业虽逐年增加, 但就每千瓦农用动力的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说还是相当低的。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为5 5.5 8%、4.7%和2 5.3%, 见表2。而每千瓦农机动力仅负担不足0.5 5 7亩耕地, 即便加上农村运输、农产品加工等动力机械的年使用时间也是有限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机械的闲置和农业机械投资的浪费, 使本来较为紧张的农机投资却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1.3 新型配套机具的研究、开发、生产、推广脱节, 造成有效供给不足

1) 现有动力机械配套比低, 配套农具单一, 多数仍是性能较为落后的产品, 产品能耗高, 机动性、通用性低, 经济效益差。

2) 对于一些农民较为急需的性能优良、价格合理的机具研究, 开发周期长, 生产、推广满足不了需求。例如近几年农民对小型联合收获机械, 特别是配小型拖拉机的联合收割机需求明显增长, 但一直没有较为理想的机型投放使用, 而农民认为较为理想的机型产量又跟不上, 因而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 已研究开发出的较为先进的机型的推广应用却又跟上。开发、生产、推广部门条块分割, 相互脱节, 因而造成了周期长、研究项目和生产急需不相吻合的情形。这也是造成农用动力机械拥有量多, 适宜的配套机具少, 作业量低的原因之一。

3) 对保证农业生产深入、持续发展的机械设备研制开发、生产推广跟不上。如水资源的短缺对粮食生产上新的台阶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近几年湘西、湘南晚稻抗旱就是明显的例子, 节水灌溉机具设备的开发推广近几年尽管引起了上下的重视, 但具体实施的措施还不得力, 推广应用的速度还不能适应发展速度的需求。再如种子生产及加工机械、工厂化生产、塑料大棚温室机械等都较为薄弱。

之所以出现以上这种情况, 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方面由于湖南民营农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企业规模小, 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差。目前全省没有一家大型民营农机企业, 更谈不上上市公司。怀化市农机有限公司和汩罗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是比较好的企业, 但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 多数流通企业还是夫妻店式的小本经营。 (2) 产品单一, 市场竞争能力差。全省大大小小的农机生产企业上千家, 但主要品种集中在变型拖拉机、水田耕整机、小型柴油机、小型收割机, 一厂一产品的情况比较普遍。主机产品多, 配套机具少、型机械多, 大型机械少;同类产品多, 差异性开发产品少;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有些产品销不出去, 另一方面市场急需的产品未研制开发出来。 (3) 科技含量低, 专业化水平差。主要表现在传统产品多, 新型产品少;组装产品多, 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少, 低档产品多, 高性能的产品少。缺乏产品独特优势, 难以形成企业品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认为, 当前, 提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差异化竞争应是农机化行业的发展主流, 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追求技术进步, 填补我国农机需求空白的竞争, 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是值得提倡的良性竞争。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并取得竞争优势, 已经成为农机化企业保持领先地位、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动力。

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还没有脱开狭隘的观念。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 传统的农业已向大农业转变, 农业生产的概念已不局限于作物生产之中。因而农业机械化的范畴也应相应地扩展, 不能以传统的观念去衡量管理工作的优劣和指导制定农机化的方针政策。但目前实际工作上还没有真正地转变过来, 这主要表现一提农业机械化就是耕、耙、播、收情况如何, 而对农业生产的其他领域机械化情况却很少提及, 更谈不上规划、发展和管理。对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生产中所发挥作用的全面性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虽然近几年来注意到了拓宽农机服务的领域, 但就多数来讲, 农机化认识和实际工作还没有脱离狭隘的观念, 这不适合当今和今后长远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3.2 种植业与林、牧、渔各业之间拥有农机量不合理

以前湖南省农机化主要是围绕着粮食作物种植业的发展, 随着林、牧、渔等产业的发展壮大, 围绕这些行业的农机具明显不足, 甚至是空白, 见表3。主要原因是农机化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全部的市场需求, 例如品种数量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 市场急需的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具, 水稻、玉米等作物种植、收获机械, 牧草机械, 农产品深加工装备等供给不足, 还要靠从国外引进。

粮食生产一直是湖南农业生产的重点, 因而农业装备工业也一直是主要围绕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在研发生产。但农业结构的调整, 要求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尤其是当前正在迅速发展起来的蔬菜、花卉、油菜等高经济价值作物的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等, 尚无适用的农机具。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易中懿研究员表示:“目前我国农机化制造企业开发创新能力薄弱, 工艺装备落后, 产业化周期长。许多企业技术力量薄弱, 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有限。设计和制造基本上处于传统的模式, 一些先进的设计试验方法,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设计、系列化模块化设计等在许多企业都是空白;已经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企业相应的硬件、软件手段也不完善, 缺乏经验, 这造成了我国特种农业装备品质停留在低档次上”。

现阶段的农业机械要突出信息化, 智能化, 精细农业体系。当前的主要障碍是技术性障碍。因为, 对农机产品的需求重点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偏重提高产量的增产技术装备向更重提高效益的增效增收技术装备转变;由某环节单项技术装备向全过程成套技术装备转变;由产中生产机具向产后处理、加工机具转变;由已有机型向克服“瓶颈”制约的关键技术装备、现在还是空白、急需填补的机具转变;由小型机具向大中型机具转变。湖南农业机械化多年来重点在田间作业, 生产的机械主要用于田间作业, 耕耙播收的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随着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已提到日程了。当前产前、产后所需装备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种子的生产机械和种子精深加工机械, 很多国内还是空白。粮食的干燥和贮存设备还很薄弱, 造成大量粮食霉变。虽然田间作业机械有很大发展, 但也仅是小麦作业机具比较成熟,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其余作物的作业机械也还有很多缺门产品。

3.3 农机化总体水平落后于先进地区, 且各地区间农机化发展不平衡

在全国1 4项主要农机指标排序中, 湖南排在全国前1 0位的有: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总量、农机总动力、农业机械原值、联合收获机拥有量、机收面积和机耕面积等7项。但湖南农机化发展总体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则落后2 0~3 0年。近百年来, 美国农业人口从3 9.3 1%下降到1.6 8%, 不仅养活了2.7亿多美国人, 而且成为世界农产品第一出口大国, 农业机械化立下了汗马功劳。2 000年, 美国工程院评出2 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 0项工程技术, 令人惊奇的是美国科学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 把“农业机械化”列入了其中。从这项评选可以看出, 美国对农业机械化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与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湖南之所以出现农机化总体水平落后于先进地区,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与政府的投入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求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强。2 0 0 5年湖南省农业机械购置总投156 999.52万元, 但97%来自农民个人投入, 财政、单位和集体及其他投入的比重很小, 分别为1.9%、0.8 8%和0.2 7%。尽管200 5年中央对湖南投入购置补贴资金2 1 0 0万元, 在全国排第四位, 但湖南省地方财政投入仅8 8 1.8 1万元, 在全国3 1个省市区地方财政投入中排在第2 4位。兄弟省市地方财政投入超过2 0 0 0万以上的有15个, 江苏省和浙江省超过1亿元。二是科研推广培训投入不够。2005年, 湖南省农机科研推广培训投入总量1 856.65万元, 比2000年还减少3 129.35万元、下降62.76%, 其中地方财政投入5 6 7.2 5万元、下降6 4.2 8%。三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对如何发展本地相适应的农业机械认识不够, 对推广先进的农机具还缺乏思想准备, 特别是对农机专业户的扶持力度不够大。长期以来, 农业一直以粮食生产为主, 相应的农机技术队伍所接触的农业机械也以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等粮食生产机械为主, 所掌握的业务知识也与之相对应, 对农业生产领域的其它农业机械如水产养殖机械、畜牧机械、林果机械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防扩散污染施药机械、化肥深施机械、精量播种机具等了解不多, 特别对一些高、精、尖新农机更是知之甚少。在当前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效益农业, 发展多种经营的大环境下, 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着专业人才的技术储备不充分问题, 这为农机推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湖南各地区间农机化发展不平衡, 是由省情决定的, 主要因湖南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各地区投入到农机行业的资金不平衡, 加上各区域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不同等, 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区域间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的因素, 见表4。尽管近几年国家一直出台购机补贴政策来鼓励农机户购大型的、先进的、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但是对于比较贫穷的地区实现农机化也只是杯水车薪。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农机化发展的差距。

3.4 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薄弱, 影响农机整体效能发挥

据湖南省农机局2 0 0 2年统计, 全省有乡村机耕道里程235 500 km, 按照耕地面积计算, 平均每千公顷耕地只有机耕道6 0.0 6 km, 机耕道路量少质差影响农机效能发挥。在山区和丘陵区的部分乡村根本没有机耕道, 或有机耕道也年久失修, 道路运行能力差、安全系数低, 像联合收割机之类的大中型机具, 根本无法进村入田, 就算农民买得起, 也用不着。

4 结语

通过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机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及农机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作用分析, 可知农机化结构与农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是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滞后, 农机化发展存在技术性障碍。而现行的农业结构调整也正在重新定义农机化所面临的作用对象、服务范围。因此, 为应对农业结构调整, 农机部门必须实施“适应性战略”。

参考文献

[1]2000-2005年湖南省农业机械经济统计年报表.

[2]古茂华.当前农机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机化.2004 (2) :60.

调整与适应 篇9

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挑战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是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宏观指导的一项基本文件, 它在大类以下设78个二级类, 共532种专业。当前, 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必须将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现代专业结构体系取代传统的专业结构, 提升专业质量, 推进专业升级。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从人才供需均衡的角度来看, 只有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人才需求变化相吻合, 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需求结构的有效对接, 保证并促进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计划, 适应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要求

1. 调整专业比例, 使其符合广东产业结构的变化

《纲要》中提到:“到2012年, 服务业占三产的比重为50%左右,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到2020年, 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超过60%”。

根据广东人力资源市场的分析报告, 2008年第四季度从行业看人才需求, 情况是:75.72%的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所占比重依次为49.90%、10.80%、10.01%、5.01%。尽管从目前情况来看, 制造业仍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 但随着广东省产业升级, 第三产业的发展将非常迅速, 使产业需求比重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值得注意的是, 2006年广州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对应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例为0.30:17.99:81.71。可见, 对应第一、二产业的招生比重偏低, 而对应第三产业的招生比重偏高。重复设置率排在前10位的专业是:商务英语、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软件技术、文秘、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这10个专业基本都是第三产业的专业, 但其招生数为31185人, 占广州地区招生数的31.86%。

根据以上分析, 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类专业的设置和建设, 同时做好第三产业类专业的改造,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避免传统专业的“扎堆”, 另一方面符合三产结构变化。新增并培育一批适应现代服务业需要的生产性服务类专业, 培育服务外包人才, 打造人才高地, 满足广东省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2. 构建适应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专业集群体系

为应对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专业结构与调整工作, 结合自身在汽车、数控、应用电子等专业的优势, 提出“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高水平特色专业, 培育新兴专业, 改造传统专业, 淘汰低水平专业,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逐渐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专业集群为主体, 以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业专业集群为两翼, 兼顾传统专业的专业格局, 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

(1)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为主体,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专业集群。

重点建设“机电设备及自动化专业群”、“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汽车售后服务专业群”, 新增“环保与新能源装备专业群”。

(1) 采取宽口径, 多方向的方式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关专业, 积极推进对外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工作;依靠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这一契机, 开设“港口机械应用技术”等专业;加强与第三产业的相互渗透, 在已有的“安全技术管理”基础上, 开拓出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专业。

(2) 适应企业对数控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引进新技术, 优化“数控技术”等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向精密模具制造方向发展;加大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专业融合度, 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

(3) 应对广东汽车工业的发展, 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这一优势专业;关注无线宽带网络的移动终端增值链的发展状况, 提升“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改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适应国际汽车制造基地的建设需要;发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考虑开设“汽车定损与评估”等方向;利用汽车专业的优势开设“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等相关专业。

(4) 为应对环保和新能源领域新的人才需求, 考虑新增如“新能源应用技术”、“节能工程技术”、“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等与新能源装备相关的专业或方向。

(2)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支柱, 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专业集群。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支柱, 重点建设“应用电子专业群”, 着力建设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的专业课程;瞄准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改造优化计算机或软件类专业, 突显出自己亮点;应对发展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新形势, 新增“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 并积极发展“软件外包服务”等新专业。

(3)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牵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牵引, 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专业群”, 拓宽物流专业口径和试办目录外的如“保税物流、空港物流、航空与速递”等社会急需专业或方向;针对广州市白云空港保税区内的新兴产业, 培育“物流金融”等新专业;注意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网上经营等新业态的壮大发展, 改造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加强校企合作, 改革旅游服务类的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国际合作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按照国际先进技术和全球化的理念, 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三、结合区域产业需求, 实施高水平特色专业建设计划, 打造品牌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 还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所处的地域位置, 优先发展地方产业急需的专业, 在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中, 重点培育一批品牌和特色专业, 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增强自身的办学竞争力。加强专业的预测性, 处理好热门与冷门专业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高校要错位发展。对那些有多年历史的老专业采取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办法, 通过调整层次和规模, 做到少而精。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使传统专业呈现出新的面貌, 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未来产业结构中高技术、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综合性的特征, 要求人才具有创造性、宽知识面、自主学习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需要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1. 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研究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满足企业对第一线人才的需求为前提, 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 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并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 找到一条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既区别于本科教育又区别于中专中技教育的办学特色道路。

2.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将会导致未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发生深刻的变化, 因此需要主动调整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才能应对新的形势要求。为此应以企业调研及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 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以就业为导向,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按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 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 调整教学内容, 并有效涵盖职业资格鉴定标准, 实现“双证融合”,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3.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理论传授与技能训练同步, 创新设计一体化教学场所, 按企业真实工作任务, 精心设计训练项目,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 让学生分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间交替进行学习, 使“学生的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 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根基, 也是决定办学特色和水平的关键。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必然会导致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高职院校只有积极应对新的形式, 认真做好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 由片面追求量的扩张向追求质的提高转变, 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Z].2008.

[2]罗秀, 罗国荣.基于现代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一种自适应调整的图文验证方法 篇10

关键词:图文验证,自适应调整

一、背景技术

在用户浏览网页内容或者登陆网站时, 为了防止机器自动登录或者恶意攻击, 通常会设置验证码进行用户验证, 其有文本验证码、图文验证码、邮件验证码及手机验证码等多种形式。验证码由网站后台随机产生, 用户需要根据提示的信息输入正确的验证信息。在设计验证码时, 主要关注的是系统安全性以及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而具体采用何种方式, 通常由网站的安全级别要求来决定。

二、常见的图文验证方式

2.1简单图文验证

通常采用图文简单结合的方式, 比如字母、数字、汉字等常见且便于用户识别和输入的符号进行组合, 并对其稍加变形, 或者增加一些干扰信息之后, 作为图片呈现给用户。此时, 用户只需识别图片中所包含的符号信息, 并将其作为验证信息输入, 即可通过验证。

比如, 在铁路客户服务中心 (http://www.12306.cn) 购票时, 验证码就是采用传统的字符组合的方式, 比如:

另外的常见形式还有采用的是字母和数字的组合, 比如:

2.2复杂图文验证

由于OCR技术的发展, 机器可以自动识别图片中的或者汉字, 并输入使得传统的方式不再能够防止机器自动登陆。为此, 部分网站开始采用问答形式:图片中显示的信息是问题, 用户需要输入图片中显示的问题的答案来通过验证, 比如:

由于机器无法替代用户完成回答问题的环节, 复杂图文验证可以部分程度上减少机器自动登录, 另外还能增加用户趣味性, 在不降低用户体验度的前提下增加安全性能, 成为很多网站的首选验证方式。

三、自适应调整的图文验证方法

相比于传统计算机, 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显示屏通常略小, 对于复杂的图文验证方式而言, 当用户在移动设备上选择计算机模式浏览网页时, 可能会因为验证图片较小而出现较难辨认的情况, 降低了用户体验。为此, 本文提出一种可自适应调整的验证方法, 根据不同用户终端类型而自适应调整验证方式, 方便不同类型的终端使用。具体可实现如下:

首先, 通过用户发起的请求来判断当前浏览网页的用户终端设备类型;例如, 可通过浏览器标识来区分不同类型用户, 比如从手机用户浏览网页时发送的“http_user_agent”中的相关字段判断用户类型。其次, 如果判断当前用户终端类型为计算机, 则启用复杂图文验证方式;如果判断当前用户终端类型为智能手机、PDA等体积相对较小的移动设备, 则提供两种模式供用户选择, 第一种方式仍然启动复杂图文验证, 另一种方式为启用语音辅助的复杂图文验证, 用户可点击图文验证相关的语音进行播放, 随后通过键盘或者触摸屏幕等方式手动输入相关问题的答案。为充分发挥各类终端的特点, 若进一步判断其具备语音识别功能时, 用户可选择通过语音方式输入答案;当进一步判断其既不具备语音播放功能也不具备语音识别功能时, 在验证图片上提供放大按钮, 用户点击该按钮时, 图片可及时放大, 并在持续几秒后恢复原始大小, 方便用户识别, 又不影响用户输入。最后, 对用户输入的内容进行验证。

四、小结

上述图文验证方法在不增加用户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复杂度的前提下保证安全性, 同时又不降低用户体验度, 不仅考虑到移动设备或计算机等设备的不同, 还考虑到不同类型的移动设备的特点, 兼具实用性和便利性。

参考文献

[1]方蓓, 《互联网图片验证码的实现与验证》,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08, Vol.7, No.22;

调整与适应 篇11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应邀参加“国际航运上海论坛2010”。作为总部设在上海的航运企业,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一直把自身发展融入服务上海经济建设之中,以实际行动积极参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此次论坛的召开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思路和建议。

前不久闭幕的全国“两会”着重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我国航运企业同样面临着调结构、促转型的紧迫任务,以适应国内外经贸形势的变化。在此着重谈一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经贸和航运市场趋势的基本判断,并就航运企业如何调整结构以适应国际经贸形势变化提出个人的想法。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9年全球GDP下降0.8%,是60年来的首次下降;国际贸易下降12.3%,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作为贸易派生产业的航运业也受到巨大冲击,海运贸易量出现199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3大货种运量全线下滑,集装箱船、油船和散货船的运输需求分别下降9.5%,2.8%和2.6%,航运企业面临多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在各国政府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自2009年第3季度开始逐步复苏,航运市场最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但世界经济的复苏是曲折而漫长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航运市场难以回到2003—2007年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经贸和航运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和特点:

第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速差距继续拉大。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各主要国际组织纷纷上调对未来全球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为3.9%,2011年以后将逐步恢复到4%以上的水平;然而,世界经济的基础依然脆弱,金融领域的风险尚未完全消除,金融机构危机开始向主权债务危机转变,世界经济仍未摆脱危机阴影。2009年迪拜发生债务危机,近期希腊等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也在蔓延,不排除出现新一轮危机的可能。此外,世界经济增长的结构将继续变化,新兴经济体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第二,国际贸易的增长模式将发生一定变化,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国际贸易增长速度相对放缓,区域贸易更具优势。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全球化进程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将更加紧密,但全球化的方式和节奏可能发生变化。由于国际贸易失衡的格局难以长期维持,加上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以及对最终消费品的消费能力下降,全球需求格局被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迹象,国际贸易增长将相对放缓。此外,随着欧盟、北美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继建成,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有所增强,区内各国的经贸联系将更加密切,跨国公司会更加注重区域供应链的建设,这也将改变全球经贸格局,进而对货流产生重大影响。以我国为例:2010年1—2月,我国对欧美日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降到46.7%,而对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贸易仍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高达66%,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果非常显著。

第三,航运各细分市场的结构发生变化。近30年来,受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和集装箱化率持续提高两大因素的推动,集装箱运输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高达8.6%,远高于干散货运输3.2%和油品运输2.4%的年均增长率。目前,国际运输的集装箱化率高达90%,集装箱化过程已接近尾声。今后,集装箱运量的增长将主要依靠国际贸易的正常增长,难以维持以往近10%的高增长率,原有的增长趋势不再适用。由于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仍然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在快速推进,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也将维持稳定增长,为油船和干散货船运输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另外,随着我国对LNG等清洁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汽车的旺销,我国LNG进口市场和汽车滚装船市场将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四,运力供过于求的压力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截至2010年1月,集装箱船、油船和散货船订单占各自现有运力的比例分别高达36%,29%和60%。虽然船公司通过撤单、推迟接船、拆解旧船等多种方式避免运力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运力供过于求的压力将持续存在。

第五,航运业面临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航运是最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但由于运输总量大,航运业的CO2排放量占全球CO2总排放量的3%左右。部分国际组织和国家正在酝酿举措要求航运业订立减排目标。自2010年1月1日起,欧盟对船用燃油的含硫量进行限制。无论是出于符合监管条件的需要,还是出于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需要,航运企业都应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并努力通过节能减排解决这一问题。

为适应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航运企业应当积极调整结构,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在此,我建议航运企业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变危机管理为机遇管理。

第一,优化资产结构,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航运业是高风险行业,面临来自航运安全、航运市场、燃油价格、利率汇率、客户信用等多方面的风险,航运企业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目前,航运市场仍处于调整期,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因此,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企业管控能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航运企业稳健发展的必行之路。航运企业应努力优化资产结构,避免资产过分集中于某一领域;高度重视现金流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谨慎控制投资扩张;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以确保资金链的安全;保持企业的资产弹性和成本弹性,从而控制经营风险,灵活应对市场波动。

第二,优化船队结构,控制船队发展速度。由于运力供过于求的压力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为确保航运业健康成长,航运企业应从总体上控制船队发展速度,重在调整、优化船队结构。航运企业不应过分追求规模增长而大量订造新船,应主要通过租赁、购置、联营等方式整合现有资源。鉴于航运各细分市场的情况及发展前景和潜力各不相同,航运企业应合理调整、优化船队结构。我国航运企业应当把船队发展与国家能源、原材料的运输安全相结合,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运输物流保障。

第三,优化客户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与客户的联营和合作。航运业是服务业,客户是企业的上帝。航运企业应当以客户为中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向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来实现自身发展,要走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质量效益型道路,而不能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近年来,“中海”高度重视与客户的联营和合作,推行大客户合作战略,加强与大客户的长期合作,寻求长期稳定的业务来源,以确保企业持续平稳发展。与此同时,“中海”也相当重视与广大中小客户的合作,增强客户服务意识,为中小客户提供多样化、定制化的优质服务,受到广泛的肯定和欢迎。

第四,优化竞合结构,加强横向合作。航运企业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合作基础。航运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和资源互补,降低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优化航线布局,共同拓展新市场。实践证明,航运企业之间通过调整竞合结构,可以实现互惠共赢,因此,世界著名的大型船公司通过不同形式与同业开展广泛合作。“中海”本着大合作的理念,与多家船公司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海”愿意继续深化与同业的广泛合作,建立长效的市场协调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双赢和多赢。

第五,优化产业链结构,加强纵向整合。航运业是贸易的派生产业,极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贸易变化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对航运业造成巨大冲击。在危机来临时,过短的产业链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航运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强纵向整合,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联营和合作,积极延长产业链,向客户提供更多的延伸服务和增值服务,这样既能够规避市场周期性波动的风险,又能够提高服务水平,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六,优化航线结构,适应贸易结构的变化。合理布局航线和配置运力是航运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合理布局航线的前提是对市场的准确研判。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未来几年内经济的波动周期可能缩短,波动幅度可能加大,政策调整可能相对频繁。为及时抓住市场机遇,航运企业应增强对经济发展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加强对市场的跟踪和研究,尤其要加强对细分市场的跟踪和研究,及时优化航线结构,适应贸易结构的变化。集装箱运输应重点加强对南北航线、亚洲区域内航线的研究和优化;油品运输应继续配合我国能源的进口需求进行调整;干散货运输应加强开拓南美——远东和非洲——远东市场,并高度关注我国和印度的煤炭进口市场。

最后,祝愿本次航运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事业顺利!

调整与适应 篇12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 当休完产假重返幼儿园时, 尽管有一部分新妈妈选择产假结束便重新投入工作, 很快会发现一时难以找到以前的工作状态, 自己出现了种种的工作适应问题。

一、产后返岗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消极表现

1.“幼儿园新人”

休假的时间越久, 与同事之间的差距越大, 同事沟通起来越有困难, 同事们挂在嘴边的新名词自己一无所知, 新来的同事都不认识, 工作之余别人有说有笑, 自己却被晾在一边, 反而成了不知所措的幼儿园新人, 跟不上幼儿园工作的步伐, 也不能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

2.“产假后休克”

“产假后休克”指女性休完产假重返职场时, 由于自身因素和工作环境发生变化, 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 从而丧失自我价值感的应激状态。由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幼儿园的人、事都已相对的陌生, 自己跟不上工作的步伐, 因此, 往往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自我价值感降低, 自我否定。因而, 对幼儿园的什么工作提不起兴趣, 就如一个“休克人”。

二、幼儿教师产后返岗的心理调整

幼儿园教师重返工作岗位后需要用智慧重新定位自己, 要承认自己的变化,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家庭生活中, 自己不可能和以前一样得心应手。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 才能打破“拖后腿分子”或“淘汰分子”的偏见, 才能突破“职场玻璃天花板”。对教师来说, 重返幼儿园后自己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需要重新调整和适应。那么怎么摆脱一些“不良状态”, 迅速变得游刃有余呢?

1. 宽容对待岗位变化

这是新妈妈们重回职场时首先要学会的功课。除了客观因素, 社会普遍认为刚生完小孩的女性全部心思都在孩子身上, 一般也不敢委以重任。但不妨换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 视人事变动为正常现象, 保持乐观的心态, 把自己当作新人, 这样更有利于学习, 尽快适应新环境。

2. 懂得“求助”

很多时候, 老师们会把自己的返岗困难隐藏起来, 对自己在工作适应中出现的问题不好意思倾诉, 但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返岗工作上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懂得求助, 让别人理解你的返岗不适, 能更多地在工作生活中为你考虑。

3. 保持工作激情

休产假期间, 妈妈们很难随时更新专业知识, 工作思维和方式停留在以前, 加上对外界关注相对减少, 与社会的差距很大。此时及时充电就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才能改变现状。不要将过多精力放在与自己的思想斗争上, 学会调整心态, 少想些、多做些, 生活反而会轻松许多。

4. 缓解紧张, 减轻压力

幼儿教师在产后的返岗工作中要善于调整和把握自己的工作和行为。无论多有能力和才干的女性, 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做得尽善尽美, 以自己现有的时间和精力做一个全面分析, 有人提出一种支解法, 用于缓解压力, 不妨一试。具体是请你把生活中的压力罗列出来, 一旦写出来以后, 就会惊人地发现, 只要你个个击破, 这些所谓的压力, 便可以逐渐化解。

上一篇:财务舞弊手法下一篇:生化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