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2024-07-22

论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精选6篇)

论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篇1

论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党冰琳

摘 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价值体系,对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河南农村产业结构现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提出进一步调整的建议。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机遇与挑战;河南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村逐渐改变了过去单一农业、单一种植业的生产格局,向多方位多层次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拉动和微观经济利益驱动下,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2008年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4.5%和10%。全部工业增加值9500亿元,增长15.4%;粮食总产量107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三年突破1000亿斤。这些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尤其在现今确定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之后,河南省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加大支农惠农强农力度,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本文从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出发,分析其机遇与挑战,以确定今后发展主导思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1.1 促进经济增长

立足于现实条件,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应把握经济变革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本地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有效的非农产业,以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1.2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农村平均劳动生产率低。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应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入手,使每个农村劳动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增加收入。

1.3 产业结构合理化

当前,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充分发挥其资源的整体优势和局部优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河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河南经济。河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但河南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传统农业比重大,市场化水平低。在加入WTO后,河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出现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困难同在。

2.1 历史机遇

农产品国际贸易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过程。在加入WTO之前,决策者和学术界大多数人士认为,河南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会受到最为严峻的挑战。为了减轻入世对本省农业的冲击,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措施、下发文件、培训干部,响亮地提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加快发展”的思路。近两年来,河南省农业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农业结构战略性进一步加大,使得河南农村的经济基础得到了加强。

2.1.1 有利于增加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推进农业国际化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第一,食用小麦首次走出国门。

2001年,河南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提高农产品特别是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品质和经济效益,重点加快优质小麦、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河南新乡市以前就是农业部划定的黄淮海优质小麦区,加入WTO以后,新乡市政府就积极申请建设“优质小麦试验基地”,截至2002年,河南优质粮种植面积达到了2500万亩,豫麦

34、豫麦

47、高优503等优质小麦品质已经达到了国外进口小麦的水平。2002年11月,河南的小麦从连云港装船出口到国际市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第二,农副产品走向世界。

2002年,在国内农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和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经受住了入世第一年的考验,农产品出口比200113.2%

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河南是畜禽养殖大省,肉类精深加工能力稳居全国第一。2003年3月,河南省首批无公害畜产品产地通过认定,为河南农产品出口奠定了更为有利的条件。2009年,河南双汇生猪屠宰量世界排行第五,肉制品产量世界排行第二,已经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

2.1.2 有利于促进我省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

我省长期分割城乡体制、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的政策,重工业优先发展工业化战略,农业小规模经营,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滞后,生产手段原始。如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这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从2001年统计的数字来看,河南省外出打工者具有初、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上升到了87.7%,出现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升的趋势;另据2004年对伊川县鸣皋乡三个行政村的调查得知,三个村99.5%大专以上学校毕业的人不再回来。这使我省农业缺乏竞争力。加入WTO,压力可能变成动力,使我们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为今后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解放农村劳动力,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其次,改革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农业发展支持体系。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乡镇现有生产、技术、流通体系,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第四,要加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统一大市场。

2.2 存在的挑战

由于农业和农村基础长期薄弱,农村建设和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发育成熟进步还需要一个过程,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到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初步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任务还没有实现,存在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挑战。

2.2.1 农业结构调整缓慢

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河南的发展并不快,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数量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与财政投入等成为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2.2 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较低

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不到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仅占45%左右。此外,龙头产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与农户间利益分配问题,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2.2.3 劳动力问题突出

我省富余劳动力在全国首屈一指,大量劳动力闲置进而外流,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安置问题,反而导致他们长期无固定职业,无固定从业场所,收入也是无从保证。这一问题自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更为严重。大量在外省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因为其就业的工厂倒闭而不得不返乡,但由于家乡并无安置地方而处于暂时失业状态。

2.2.4 农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河南人均耕地与全国人均耕地相比少0.47亩,且耕地以每年100万亩左右的速度减少,后备资源也十分匮乏。“白色”与“黑色”污染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减少,地力下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40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水、大气污染严重,省辖水系中,属于严重污染的V类水质河段就达2938.4公里,占36.8%;部分城市出现煤烟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严重危害农业,直接导致农业歉收。加之,固体废弃物污染、对矿产资源的滥挖乱采和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河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建议

河南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必须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工农业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结合省情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制度诸因素,充分挖掘、利用河南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的优势,从农业内部和外部着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1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要坚持以潜在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选择有市场前景、有销路、有效益的产品去发展,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以市场为导向不只是顺应市场,而且要通过人的主管努力去把握市场,拓展市场,挖掘潜在市场,预见未来市场,把握近期市场和瞄准长远市场。

3.2 认真做好政策支持和调整规划工作

为了搞好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河南省已经出台了《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意见》、《河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强有力的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今后,应根据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发生的新变化,及时修正已有的政策并制定新的更全面有力的政策来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3.3 应认真做好调整示范带和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工作

具体是以310国道与陇海铁路这一重要通道为中心,建设310国道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带;另

抓好重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抓好以新乡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立以周口、商丘为主的优质棉生产基地等等。

3.4 认真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工作

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发展面粉加工业,提升面粉档次,重点发展高档次专用面粉;其二,要加强食品加工业,要坚持名牌战略,如“莲花”味精、“南街村”、“白象”“三全”、“思念”、“双汇”已经是全国知名品牌,应大力保护、扶持、宣传这些名牌产品,扩大这些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其三,要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化工工业和酿造业;其四,要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发展畜牧业拉长粮食产业链条,实现粮食转化增值是加快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22009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河南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农业劳动力的挑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河南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乡镇经济,2008..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论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篇2

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1.1 促进经济增长

立足于现实条件,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应把握经济变革的有利时机, 因地制宜, 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本地优势, 选准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有效的非农产业, 以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1.2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不高, 生活水平低, 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根本原因是农村平均劳动生产率低。因此, 要提高农民收入应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入手, 使每个农村劳动者创造更多的价值, 以增加收入。

1.3 产业结构合理化

当前,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充分发挥其资源的整体优势和局部优势,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河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发展河南经济。

2 河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但河南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传统农业比重大, 市场化水平低。在加入WTO后, 河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出现了难得的机遇, 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与困难同在。

2.1 历史机遇

农产品国际贸易化过程, 实际上也是农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过程。在加入WTO之前, 决策者和学术界大多数人士认为, 河南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会受到最为严峻的挑战。为了减轻入世对本省农业的冲击, 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措施、下发文件、培训干部, 响亮地提出了“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趋利避害, 加快发展”的思路。近两年来, 河南省农业开发力度不断增强, 农业结构战略性进一步加大, 使得河南农村的经济基础得到了加强。

2.1.1 有利于增加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推进农业国际化发展,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第一, 食用小麦首次走出国门。

2001年, 河南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指导意见》, 强调要提高农产品特别是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重点加快优质小麦、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河南新乡市以前就是农业部划定的黄淮海优质小麦区, 加入WTO以后, 新乡市政府就积极申请建设“优质小麦试验基地”, 截至2002年, 河南优质粮种植面积达到了2500万亩, 豫麦34、豫麦47、高优503等优质小麦品质已经达到了国外进口小麦的水平。2002年11月, 河南的小麦从连云港装船出口到国际市场,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第二, 农副产品走向世界。

2002年, 在国内农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和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经受住了入世第一年的考验, 农产品出口比2001年增长13.2%, 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河南是畜禽养殖大省, 肉类精深加工能力稳居全国第一。2003年3月, 河南省首批无公害畜产品产地通过认定, 为河南农产品出口奠定了更为有利的条件。2009年, 河南双汇生猪屠宰量世界排行第五, 肉制品产量世界排行第二, 已经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

2.1.2 有利于促进我省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

我省长期分割城乡体制、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的政策, 重工业优先发展工业化战略, 农业小规模经营, 基础设施落后, 社会服务滞后, 生产手段原始。如自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农业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 这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 从2001年统计的数字来看, 河南省外出打工者具有初、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上升到了87.7%, 出现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升的趋势;另据2004年对伊川县鸣皋乡三个行政村的调查得知, 三个村99.5%大专以上学校毕业的人不再回来。这使我省农业缺乏竞争力。加入WTO, 压力可能变成动力, 使我们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为今后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 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 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放农村劳动力, 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其次, 改革宏观管理体制, 建立农业发展支持体系。

第三, 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改革乡镇现有生产、技术、流通体系,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第四, 要加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统一大市场。

2.2 存在的挑战

由于农业和农村基础长期薄弱, 农村建设和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 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发育成熟进步还需要一个过程, 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到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是初步的,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任务还没有实现, 存在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挑战。

2.2.1 农业结构调整缓慢

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 河南的发展并不快, 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数量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与财政投入等成为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2.2 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较低

目前,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不到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仅占45%左右。此外, 龙头产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与农户间利益分配问题, 龙头企业少, 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2.2.3 劳动力问题突出

我省富余劳动力在全国首屈一指, 大量劳动力闲置进而外流, 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安置问题, 反而导致他们长期无固定职业, 无固定从业场所, 收入也是无从保证。这一问题自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更为严重。大量在外省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因为其就业的工厂倒闭而不得不返乡, 但由于家乡并无安置地方而处于暂时失业状态。

2.2.4 农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河南人均耕地与全国人均耕地相比少0.47亩, 且耕地以每年100万亩左右的速度减少, 后备资源也十分匮乏。“白色”与“黑色”污染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减少, 地力下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40立方米, 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水、大气污染严重, 省辖水系中, 属于严重污染的V类水质河段就达2938.4公里, 占36.8%;部分城市出现煤烟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 严重危害农业, 直接导致农业歉收。加之, 固体废弃物污染、对矿产资源的滥挖乱采和过度开发,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 河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建议

河南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必须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协调工农业关系、统筹城乡经济, 结合省情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制度诸因素, 充分挖掘、利用河南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的优势, 从农业内部和外部着手,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1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要坚持以潜在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适应市场需求, 选择有市场前景、有销路、有效益的产品去发展, 才能获得成功。所以, 以市场为导向不只是顺应市场, 而且要通过人的主管努力去把握市场, 拓展市场, 挖掘潜在市场, 预见未来市场, 把握近期市场和瞄准长远市场。

3.2 认真做好政策支持和调整规划工作

为了搞好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 河南省已经出台了《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意见》、《河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制定了强有力的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今后, 应根据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发生的新变化, 及时修正已有的政策并制定新的更全面有力的政策来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3.3 应认真做好调整示范带和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工作

具体是以310国道与陇海铁路这一重要通道为中心, 建设310国道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带;另抓好重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抓好以新乡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立以周口、商丘为主的优质棉生产基地等等。

3.4 认真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工作

当前, 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其一, 发展面粉加工业, 提升面粉档次, 重点发展高档次专用面粉;其二, 要加强食品加工业, 要坚持名牌战略, 如“莲花”味精、“南街村”、“白象”“三全”、“思念”、“双汇”已经是全国知名品牌, 应大力保护、扶持、宣传这些名牌产品, 扩大这些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其三, 要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化工工业和酿造业;其四, 要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发展畜牧业拉长粮食产业链条, 实现粮食转化增值是加快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价值体系, 对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 指出河南农村产业结构现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 提出进一步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机遇与挑战,河南省

参考文献

[1]2009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henan.gov.cn, 2009-1-23.

[2]丁泽勤.河南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农业劳动力的挑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张淑萍.河南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乡镇经济, 2008.

论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篇3

【关键词】中原崛起;河南省;体育产业;区域带动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其成本低、安全性高、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的优势,在许多国家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大幅度增长,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成为提高就业率,促进关联产业发展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部门之一。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发达省市体育经营企业的数量成倍增长,非国有体育企业迅速增加,出现了体育产业社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良好发展的态势。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的大好形势下,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提升河南省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1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1.1国家政策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形势下,为了改变我国目前极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中原地区崛起,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中原崛起早就开始高度重视。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原崛起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才是实现中原崛起第一要务。在中原经济区兴建体育产业基地,符合国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原发展战略,能够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享受国家与地方的优惠待遇。

1.2区位发展优势

河南地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交通和能源枢纽。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河南的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河南的公路交通也十分发达,截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16公里,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2011年出台的《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打造“郑州中转”服务品牌。到2015年,河南省将建成以郑州为中心、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为纽带,半小时左右通达开封、洛阳、许昌、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一小时左右通达省内其他中心城市,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高效便捷的交通格局。同时,重点培养发展国际航线。到2015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要达到2000万人次,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中心和国际货运集散中心。

另外,全国众多的能源管道在河南交会。包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北煤南运等。在未来,来自中亚与来自俄罗斯远东的石油管道也将在郑州交会,河南,尤其是郑州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枢纽。由此可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有着促进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

1.3人力资源充沛

河南省人口在2009年已达9967万人〔1〕,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超过了总人口的80%。而且劳动力资源中有三分之二集中在农村。由于农村人均耕地较少,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员是剩余劳动力,由此形成了河南近2000万的劳务输出人口。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河南的人均GDP较低。据统计,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5930.2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5523.73元,均排在全国的第17位〔4〕。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能够适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此外,河南省拥有30多个全国闻名的“劳务品牌”,如开封的服装加工、永城的纺织等。在发展河南省体育产业中,充分发挥这些劳务品牌的优势,根据产业的需求,对优势品牌的劳务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人力资源软环境优势。

1.4关联产业的发展

作为体育产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体育制造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成功。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服装、运动鞋占世界份额高达80%。我国的体育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中心。与体育制造业有着强关联的纺织服装、制造业等产业部门在河南省属于优势产业,并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河南省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十一五”期间,河南省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加快淘汰落后的棉纺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建成了棉纺织、服装和化纤三大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8.68亿元。

近年来,河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洛阳、郑州、许昌、新乡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和效益增长较快,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骨干企业快速成长,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66.79亿元。

1.5旅游资源大开发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太行山独特的“嶂石岩地貌”和“云台地貌”,有着峰谷交错、谷深沟险、长崖长脊的特点,造就了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河南王屋山、关山等国家地质公园〔2〕,具备了开展登山、滑雪、漂流、攀岩、滑翔等多种体育旅游活动的良好条件。近年来相继兴建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伏牛山人造滑雪场、大黄河漂流等均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育休闲旅游项目〔3〕。此外,还有以少林武功、陈氏太极为龙头的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以“仰韶文化、秦汉文化和唐宋文化”为特色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等。

2河南省发展体育产业面临的挑战

2.1对体育产业的认识落后,政府的宏观管理缺失

由于体育产业的项目跨度较大,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分类标准尚未完全确定,加之与其他产业有争议的项目和交叉部分较多,虽然2008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界定和规范了我国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4〕,但是,包括河南在内的不少地区习惯上仍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合并为一个产业进行统计。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制度中,直接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类别也较少,可直接利用的数据源也很少。从而,限制了本地区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以及产业政策的规划。

nlc202309032113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制定系统与配套的体育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5〕。河南省的体育产业目前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幼稚产业,省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中很少提到体育产业,缺乏了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河南的体育产业很难形成大的发展。

2.2体育消费水平偏低

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最终取决于居民对体育商品的消费水平,而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又取决于消费能力和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偏好。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体育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的差距以及同一地区居民的贫富差距,制约了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虽然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3958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了33%,生活水平已经进入相对富裕阶段,但是,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且中低收入人群占多数。调查显示,河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随不同层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出现较大的差距,高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00-500元,中等收入人群年体育消费平均为100-300元,低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多数少于100元。与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6〕,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且居民的体育消费依然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2.3体育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本地区社会投资的热点,体育消费也十分活跃。而河南省的体育产业还基本处于萌芽阶段,2010年,河南省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为243个,其中单产业法人单位238个,多产业法人单位5个,产业活动单位255个〔1〕,其中大部分属于健身娱乐性产业,规模普遍较小。从事体育用品制造的企业大多是进行产品代加工和生产仿冒品,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产业竞争力。

3“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

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空间和实践的非均质性。即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要素具有差异性以及同一区域不同阶段体育产业演进的动态变化。因此,发展体育产业首先要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其中,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产业定位的基础和方向,使优势产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成长;环境资源优势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决定优势产业的结构层次。两种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利于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7〕。因此,处于起步阶段的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明确目标,科学定位,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3.1利用区位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一个立足郑州、辐射全国的体育用品集散中心,并通过体育用品贸易带动周边地区体育制造业的大发展以及体育服务业水平的提升,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依靠我国体育制造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河南省劳动力资源充沛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沿海地区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内迁,以及通过对现有相关企业与资产的整合、升级,推动本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用地等措施支持。同时以企业集团为主体,协调区域内各种企业资源,形成产品生产链的垂直分工和横向协作体系〔8〕,逐步把河南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做大做强,并具备国际竞争力。

3.3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太行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在科学规划,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发展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新的健身服务项目,并积极组织申报国际、国内的相关赛事,打造国际化体育旅游品牌,从而以竞技娱乐化的方式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4促进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对本地区新办以及沿海内迁的体育企业,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二是加大财政、信贷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快发展体育企业的非银行金融业务,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加快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外资以及国内资本对本地区体育产业的投融资,完善合作经营和招商引资的相应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制定完善的体育产业集群发展计划,明确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率,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品牌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品牌战略。通过增加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引导和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营销手段创新等。逐步建立起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中原综合体育产业基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逐步打造出具有自主产权的名优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4)引进国外发达国家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强化企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完善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做好体育用品产品的质量认证和专利申请工作,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5)依法贯彻体育产业政策,加强体育产业的立法,强调公平、自由的体育竞争秩序〔9〕。查处违法违章体育经营活动,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市场秩序。

(6)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吸纳在科技、金融、法律及贸易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M〕.河南统计年鉴-2011,2011.

〔2〕樊克锋,杨东潮.论太行山地貌系统〔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6,7(1):51-53.

〔3〕冯文昌、徐新保.浅析河南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与不足〔J〕.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2):56-58.

〔4〕常丽英,杨永强.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策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35-39.

〔5〕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4.

〔6〕将东升,魏曙光.河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天中学刊,2010,25(2):52-54.

〔7〕张贵敏,王艳.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基本定位—基于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3-7.

〔8〕夏碧莹.试论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52-55.

〔9〕闫成栋.体育产业政策、竞争政策与我国体育产业立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6-8.

(责任编辑:李宏斌)

论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篇4

——2014世界健康产业大会主旨报告

今天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们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创新科技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我们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从生理到心理、从思想到精神、从知识到行为、从人体到环境、从家庭到社会,必将引发一场人类史无前例的大健康革命,无论今天你是否已有所体察抑或还未有深刻觉悟,但这场关乎我们人类整体生命与全面健康的革命都会相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生。

同时随着人类现代医学模式及其医学价值取向的改变必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对疾病医疗与生命健康的多元化和多层次需求,即从以往侧重于疾病治疗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着天人合一、心身和谐的健康生态医学模式转变,并由重视临床治疗向着重视预防保健“治未病”的关口前移和慢病管理养生康复的功能延伸,除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四大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药学外,将广泛促进包括自然医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体质医学、时间医学、信息医学、功能医学、界面医学、整体医学、量子医学等在内的多元医学与创新医学融合与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愈来愈多的人们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为被动地治疗疾病而疲于应付劳命伤财,尤其是在面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患和现代临床医学尚缺乏有效诊疗方法的疑难杂症,以及常见的慢性病和老年病长期不愈困扰终身的的残酷现实,而由此将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维护和促进生命健康的自觉意识和强烈愿望,未来的人生将更加积极而主动地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在治疗已病的同时更加注重防治未病,因此将会更多地关注国内外最新现代科技发展和包括中医在内的自然医学内容,选择适应自身内在需要和外在环境条件,顺应宇宙生命演化发展规律,借助大自然物质与能量的养生康复保健方法和健康相关产品,接受更多的健康专业信息和健康相关服务,既充分重视并提高自身防范和抵御罹患疾病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将积极寻找健康的钥匙,为维护和促进生命健康,更加注重努力发掘和调动人体内生性卫生资源及自组织、自稳态、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的自我健康能力。对于人体与生俱来的这种自然抗病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我们应给与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保护,尽最大努力争取不伤害、不压抑、不替代,以求巩固和加强人体自身的健康动力和生命活力,旨在全面提高人的健商水平、幸福指数及预期寿命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长寿快乐圆满的人生终极目标。欲求小康,首先健康。健康活百岁不仅是中国梦,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

此外,这场大健康革命还将伴随着人们现代时尚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改变,在立足于最基本的生存型消费基础上,正向着在生活型消费和更高级别的生命型消费阶段不断提升自主消费能力,并满足社会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人们除了以往主要在治病救命的医疗性消费支出之外,将会有更多的人群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方面主动选择营养改善与运动健身、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中医专业健康调理与抗衰老养生美容、心理与行为健康专业咨询、慢病管理与康复疗养、生态养生与医疗康复旅游、健康相关课程习修,以及文化养生与休闲保健等多方面的健康类消费投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人们也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甘情愿为地为自己的生命健康付出更多的投入。大健康消费需求必将引发一个大健康产业时代的到来。

大健康时代的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人们从以往局限于对疾病防治的关注转向对自身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的关注,这既是由表及里的改变,又是自内而外的改变;既是从思想到行为的改变,又是自始至终全面而持续的改变,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以生命为本,而以生命为本最重要的就是以健康为本。世界观决定世界,生命观就决生命。健康的钥匙应掌握在自己手中,健康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责任,对健康的态度、行为习惯以及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标志了一个现代人的文明素养高低。

大健康时代除了关注我们身体及其生理功能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健康之外,更注重情志、心理、智力、思想、精神乃至道德和信仰多方面的健康。一个人的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大健康要求对一个人的身、心、灵的健康给予全面关注。此外,大健康时代还特别关注环境和社会对人的健康影响,强调环境及社会与人的生命、生态和谐共演的健康关系。

大健康的理念是建立在健康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对一个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周期和在衣、食、住、卧、行生活中健康全方位的关注。大健康时代对健康有着更全面和更深刻的内涵。一个人的健康、疾病和衰老皆为生命的不同状态,而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受自身体质、功能、性格、思想,以及内外环境、生活条件、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大健康时代将防治疾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幸福快乐这四大诉求统一纳入生命健康促进范畴,对身体、精神、环境三大方面的健康需求以及治病、保健、养生三大层面的健康实践给予全面关注,实现从疾病管理到健康管理,再上升到最高层次的生命质量管理,人类就此进入了一个大健康全新的时代。

自从人类进入新千年以来,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已成为引领全球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了10%。在中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超过15%,健康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例如美国的健康产业约为1.5万亿美元,中国只有400亿美元,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2000万,美国人口约3亿多,美国人口仅占中国人口比例的23.1%,由此可以预测中国健康产业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健康产业的地位是与健康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地位密切相关的。早在上个世纪,健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就已经被人们广泛重视。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卫生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据世界银行专家测算,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经济增长的大约8~10%要归功于人群健康。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亚洲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奇迹,其中大约30~40%源于居民的健康。无论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经验,还是在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健康的核心推动力都已经广泛地显示出来了。而发展健康产业正是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为目的,其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不仅保障和促进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且同时还创造了社会财富,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健康产业的增长速度几乎超过了世界上每个国家的GDP增速,具有较强的应对经济变化能力,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健康产业的高速发展成为成为最具吸引力的产业风景线。在发达国家对健康产业的投资一直处于活跃期。在美国最大的产业是服务业,而服务业中最大的产业是健康产业,有1/7的成年人从事健康产业。目前美国医疗健康产业到了占美国经济的17%以上。据美国经济学家预测,到2020年,美国医疗健康产业将占到美国经济的25%。德国政府于2009年1月批准了5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医疗健康产业和教育领域成为重点投资方向。

源于健康管理的现代健康产业最早形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1969年美国政府出台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的政策,1971年为健康促进组织提供立法,1973年通过了《健康维护促进法案》。英国、德国、芬兰等国家相继建立不同形式的健康管理组织。日本等亚洲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颁布了“健康管理法规”。美国实行20多年的健康管理揭示出一个成果,就是通过健康管理及健康服务可使患者及健康人更好地拥有健康,并可有效地减低医疗支出。日本2000年通过了“全民健康促进运动”,发布了“2006年健康促进之健身活动指南”,并实施了“专门健康体检制度”和“特定健康指导制度”。2002年通过了《健康促进法》,不到2亿人就有60多万名营养师提供专业服务,并且其它的健康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如疗养产业每年产值就高达3000多亿美元,成为日本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英国,国民卫生服务的开支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升高,由1975年的3.8%上升到了2008年的9.4%。芬兰实施了25年的成人健康促进项目,其中特色健身活动就是温泉和芬兰浴。东南亚各国,如泰国、菲律宾的疗养产业成绩突出,每年的疗养产业的产值分别达到了160亿美元和20亿美元。泰国一直向国外游客作为旅游特色来推荐泰式保健按摩服务。

大健康时代必将成就现代大健康产业。健康医学与生命科学将引领大健康产业发展。现代大健康产业是建立在卫生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和生命工程学基础上符合现代人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消费需求,根据它的专业功能及市场定位大致可分为三大健康产业:

第一健康产业是以疾病为中心、以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为其主要目的、以开展疾病治疗与疾病管理为主要专业职能定位、以医疗服务机构和以医疗用途的药品及医疗器械产销为主体的疾病医疗与医药卫生产业,又被称其为疾病产业。

第二健康产业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为主要目的、以开展健康管理、健康体检、食物营养与心理行为的健康咨询、健康调理、休闲保健、运动健身、健康教育与健康文化传播为主要专业职能定位、以健康服务机构和以具有特定保健用途的营养保健食品、功能性保健用品、保健器械及健身器材产销为主体的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产业,又被通常称之为保健产业。

第三健康产业是生命为中心、以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提升为其主要目的、以开展生命质量管理、生命整体调理、生命文化教育、抗衰老及中医养生美容、开智益智、优生优育、养生养老、安老护理、休闲疗养与养生文化旅游等服务以及有助于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健康相关产品产销为主体的生命质量管理与生命养护产业,又可简称为生命产业。

现代大健康产业分别通过疾病医疗产业、健康促进产业和生命养护产业这三大健康产业,针对于亚健康、疾病和衰老的不同生命状态,广泛覆盖了人类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作为第一产业的生态有机养生农业以种植、养殖及农牧渔业粗加工生产销售为主要内容,负责提供人们日常食物的主要来源,要求确保安全、富有营养、保持物性、顺应自然,是现代大健康产业的根基所在。作为第二产业的深加工食品、营养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保健用品、特殊用途美容化妆品等各类健康相关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为主要内容,负责提供的是供医疗保健养生所用的产品。第一产业有机生态养生农业和第二产业医药保健产品制造业同为现代大健康产业的支撑产业,而作为第三产业的健康管理、健康体检、食物营养及心理行为的健康咨询、中医养生健康调理、休闲保健、养生美容、运动健身等健康服务业,是现代大健康产业的龙头产业。健康服务业不仅市场机会及发展空间潜力巨大,还将通过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将对处于上游的一产农业、二产加工制造业均有整体带动效应。因此,去年国务院在40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鉴于健康产业既是一个良心产业,更是一个爱心产业,是一个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行业。健康产业产品销售及服务的对象是人,而健康产业最根本的内在要素也是人。健康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健康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先进的文化引领。教育为先、文化为大,因此在现代大健康产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健康教育产业和健康文化产业将贯穿整个大健康产业链条的始末,作为现代大健康产业的先导性产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健康教育培训业可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健康文化传播业可为健康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现代大健康产业以健康为中心,在大健康的旗帜下,除了用于疾病防治的医疗卫生消费外,更多的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这就对农业、环保、食品、餐饮、纺织、轻工、家电、地产、电信、旅游、文化等行业将产生全新而广泛的的影响,并通过向健康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而上述传统产业也将因此赋予了健康养生的全新内涵,其功能价值也将得以提升。以生命健康为根本诉求,可有效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对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带来深远影响。进入新千年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以及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的转变,因此现代健康服务业被确立为国家战略型新兴支柱性产业。

金融产业和保险产业将大量进入现代大健康产业,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现代大健康产业将金融产业和保险产业的大客户提供健康产品及健康服务。金融和保险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的结合能够在健康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实体经营与资本市场运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互惠共赢。

现代大健康产业与现代服务贸易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及相互融合,使得现代服务贸易业因加入了现代大健康产业的行业优势,富有了更强的生命力;而文化创意产业又为现代大健康产业注入了独特的价值内涵,进而提升了现代大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信息产业与现代大健康产业的结合将对未来人类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将带来革命性的的影响。21世纪人类健康产业将进入大大数据信息时代。信息化、系统化、数据化必将成为大健康产业时代的重大标志性特征。现代大健康产业将充分利用信息网络集成及其数据分析处理的云技术优势,尤其是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性、即时性和便捷性的突出优势,将直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专业机构及其专家资源、提供医疗保健产品的相关企业厂家、商家、店家,以及包括检验、分析、评估、咨询在内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在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与广大消费者建立长期密切性联系,并通过大数据价值系统优化及个性化健康方案定制,既丰富和创新了现代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又将催生出健康产业服务业的全新业态。

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从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防治到慢病康复调理,再到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及健康养生养老,因其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和长期的社会医学实践与丰富的经验总结,以及回归自然与生命价值的绿色医疗和生活化特性,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产业,也将是我国未来健康服务业领域的核心优势产业,必将对人类现代大健康产业发展创造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做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21世纪是大健康时代,而大健康时代并将成就现代大健康产业。如果我们把21世纪的现代大健康产业比喻为一架飞机的话,现代服务贸易业就是现代大健康产业的机头,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就是现代大健康产业的发动机,金融产业和保险产业就是现代大健康产业的两个机翼,而生态有机养生农业、医疗保健养生产品制造业与现代健康服务业、健康教育培训业、健康文化传播业五位一体构成现代大健康产业的机身。如果我们把现代大健康产业比喻一个生命的话,生命驾校、生命加油站、生命4S保养店、生命维修厂、生命大学将成为21世纪现代大健康产业模型和发展架构。

今天在健康产业中的每一个从业机构,可能都是健康产业整个链条中的某一两个环节,只有将整个产业有机地链接在一起,形成全景式健康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势,才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今天健康产业也许我们不缺少项目、不缺少技术、也可能不缺少资金,但我们最缺少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少的是富有创新创意的思想,更缺少的是道术合一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因此说,21世纪的大健康产业将进入顶层设计时代。在这个时代如同我们的生命精气神三宝,信誉、实力和智慧是发展现代大健康产业不可缺或的三大要素。

让我们携起手来,以世界健康产业大会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迎接21世纪人类大健康时代的到来!

世界健康产业大会执行主席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健康中国行专家委员会主任 国际生命质量管理协会会长

中国生命工程院大国健商(北京)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华养生协会常务会长

论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篇5

我们知道,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业转移的发生,既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社会稳定和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过去的30年,中国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在未来的30年中国将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和机会,从而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我们应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充分了解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更好的提升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近年来中国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一大批产品的制造能力跃居世界前列。

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就业机遇。

通常情况下,产业的专业往往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对产业承接国家或地区而言,伴随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机会回转一旦产业承接一方。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承接地区就业劳动力也向教育程度更高的专业人才倾斜。对产业转出国家或地区而言,产业转移可能造成就业机会的丧失。但是,产业转出地区通过产业转移优化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并且,由于新兴产业的产业层次更高,就业劳动力结构也会进一步得到优化。

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经济得以强劲增长,并且随着工业的发展,为众多劳动人口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吸引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工业生产。在扩大就业,提升就业劳动力结构的同时,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也给广大青年大学生带来长期稳定的就业。

伴随着经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同时,伴随着我国教育的大众化,就目前为止,在校大学生已达3500万。于是,产业转移给大学生带来的挑战接踵而至。

当然,产业转移带来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青年大学生仍需对这些趋势和变化做出便要的调整,以便能够抓住机遇,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要注重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在湖北工业大学发放的问卷调查中表明,有 65%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自 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是企业首要看重的。所以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 领域的资本。

2、要提升综合能力。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 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让自己以良好 的形象进入职场。

论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篇6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的中心任务不仅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肩负着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其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因而,从事这项事业的广大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借鉴人类已有的多种艺术成果和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不辱使命。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全面应用,为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创新能力营造了全新的大平台。

一、优化教学过程

美术教育必须以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或实物为先导,互联网海量的图文信息可为中职美术类专业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课下学习随时随地便捷地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前所未有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对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等方面也作用深远。借助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师生们可以便捷地搜索到世界各国最优秀美术家的素描佳作,并进行专题式研讨,可以反复观摩、从不同角度观摩。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能够很便捷地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全方位研讨诸多佳作,应用视频和音效,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

二、全方位、多视角展开教学

中职美术类专业的专业课虽然有教材可供遵循,但其教材在编排上通常都很简略,对某个代表性艺术家只用很少文字进行介绍,提供的范作很少,通常还有画面过小、印刷质量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有深究精神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更不利于教师全方位、多视角地展开教学活动。而互联网技术大大改观了这些瓶颈,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将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一网打尽”,建立专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可通过网络全面收集对中外艺术家作品的学习心得、艺术评价等文字,这更有助于后学者的理解与借鉴。

三、与时俱进,引领学生与最新艺术思潮同步前进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的纸质教材总是滞后于最新艺术潮流的发展,无法及时将人类的科学、艺术最新成果迅速收入教学计划之中。

互联网有“内容随时更新”的特点,人们可随时搜索、浏览到最新的艺术、文化、科学成果,如果师生们善加利用,将非常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与时俱进,使中职美术教育始终与时代同步,使广大师生便捷地沐浴人类最新文明成果的阳光。

四、多点开花,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中职生年龄较小,学习美术课时间不长,故而审美修养、造型能力等都不会太强,中职学校必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尽快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其专业素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探索,借助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多点开花,既强化专业教育,又强调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厚基础、宽口径的全面发展。

五、对中职美术教师的新要求

了解学生需求,改变教学观念。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在信息时代、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他们渴望接受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排斥脱离社会现实、内容和形式陈旧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调整、改变教学理念,其教学活动才能被学生喜闻乐见,其教学效果才能高效、显著。

掌握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中职美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时代从事教书育人事业,教师必须先行一步全面掌握信息技术,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才能得心应手地丰富教学内容,才能将更新、更全面地造型技巧、创意理念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处于引导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引领社会、文化、经济的深刻变革,促进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迈向信息化、多元化新境界。

协调个性共性,提高教学技巧。美术教育讲究共性规律,但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而因材施教。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更便利地开展分类教学,为不同基础、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还可灵活利用互联网的互动优势,加强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探究式、研究式学习,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时空局限,最大限度地拓展艺术学科的外延与内涵。

上一篇:物业管理办公室的工作总结下一篇:重逢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