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与改革(精选12篇)
调整与改革 篇1
2009年11月30日,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的考试委员会 (Board of Examiners, 以下简称BOE) 主席Douglas E.Warren签署意见宣布, 从2011年1月1日起美国注册会计师上机考试系统 (CBT-e) 将有重大调整。主要体现在考试题型、分值分配和考试时间等方面的变化。此次AICPA考试改革是继2004年以来由笔试改为上机考试变化最大的一次。
一、改革背景
近年来, 美国由安然、世通等著名大公司的财务舞弊, 至2008年由次级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使美国注册会计师的声誉跌倒历史最低点。但是, 美国注册会计师对美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贡献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从1917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第一次提供统一会计师考试 (Uniform CPA Examination) , 目前全美有超过40万人取得注会资格, 担任执业会计师或在产业界服务。AICPA下属的BOE负责美国注会考试所有事项, BOE一直主动致力于考试变革, 此次变革目的是基于会计实务界的不断变革, 更新考试内容, 以适应新形式的变化, 不断改善考试运行质量, 提高应试者的综合能力。
二、调整的主要内容
AICPA考试科目共四科, 包括:审计及签证 (Auditing&Attestation, 简写AUD) 、财务会计及报告 (Financial Accounting&Reporting, 简写FAR) 、法规 (Regulation, 简写REG) 商业环境及理论 (Business Environment&Concepts, 简写BEC) 。每科满分100分, 75分通过。每科成绩有效时限为18个月。主要调整内容如下:
一是题型的调整。2011年前的AICPA考试所有科目题型主要有三部分, 分别是多项选择题、案例题和写作题。改革后把案例题和写作题适当合并调整为基于任务的案例研究题 (Task-Based Simulation, 简写TBS) , 具体每科题型的调整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
二是题型分值结构的调整。《审计及签证》、《财务会计及报告》和《法规》 (包括税法) 三科在题型分值结构上的调整是一致的, 详见表5。《商业环境及理论》题型分值结构调整有很大变化, 表现在调整前只有一种题型, 即多项选择题, 自然占总分的100%。调整后有两种题型, 即多项选择题与写作题, 分别占85%和15%。
三是考试时间的调整。因为考试题型和题型分值结构的改变, 使各科的考试时间略有调整, 但总和考试时间不变, 见表6所示:
四是考试内容的变化。在考试内容变化方面主要考虑了与相关国际准则的结合, 因为不论从美国政府, 还是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 国际准则的内容也将体现在AICPA考试中, 如在《审计及签证》考试中增加对国际审计准则理解的要求, 而且要应试者能够区别美国的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主要不同;在《财务会计及报告》考试中则增加了对国际会计准则及其作用的理解, 并要求应试者能够明确美国公认会计准则 (GAAP)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的区别;在《商业环境及理论》考试中增加了关于公司监管和项目管理的考试内容, 删除了公司组织结构的内容, 把这部分内容转移到《法规》科目的考试中。另外, 除了在《法规》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外, 在其他各科考试中也会有职业道德的渗透。
通过美国会计界地不断努力, AICPA已经成为全美乃至全球公认的高水平考试, 2009年的应试者超过10万人, 这其中不乏数千名来自中国的应试者。经分析发现, AICPA考试变革, 在题型方面调整较大, 加大了对案例的研究分析份量, 且案例来自模仿现实公司的财务相关事件, 要求应试者基于实际任务进行研究分析, 实际上对应试者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据统计, 2009年AICPA考试通过率, 四科《审计及签证》、《财务会计及报告》、《法规》、《商业环境及理论》分别为:49.79%、48.45%、49.81%、48.34%, 较前几年一直保持年均一个百分点的增幅, 且已接近半数。通过变革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应试者通过考试, 更重要的是完善AICPA考试制度, 使取得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们在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调整与改革 篇2
楼继伟放财政改革信号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
由于财税改革涉及真金白银的分配,长期以来,这是经济改革中的“硬骨头”。
近日,国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多个场合提及进行财政体制改革。譬如,他表示,“财政改革应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适当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
在业内看来,促进财权、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改革指日可待。相关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在财政体制改革上,我们主要是在财力和财权上做文章,未来事权的调整或是方向之一。
调整事权是方向/
7月20日,楼继伟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中国政府不会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革促进增长和就业。他透露了财政税收改革的三条政策走向,其中之一就是“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保持财政政策稳定,中国政府将通过改革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财政赤字率预计为2.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针对当前财政风险越来越大的问题,财政部提出要通过改革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这涉及整个财政体制问题。
具体到财政改革措施,楼继伟提出,推进营改增、减少政府管制、减税同时削减政府开支等。
最近,有关财政体制改革的消息密集放出。7月11日,楼继伟在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参加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表示,正在酝酿财政改革以支持经济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方向之一是“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适当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保障市场更加统一、公平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全国均等化。”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蔡继明认为,这一调整非常必要,在中央转移支付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各种关系跑部进钱,难免会出现财政不公平,也会助长寻租行为。
刘尚希表示,这意味着下一步的财政体制改革涉及事权调整,政府间的事权未来可能上移,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将逐步上移,实现事权合理划分。过去在财政体制改革上,更多是在财力和财权上做文章,现在的方向之一是在事权上做文章,在事权上进行调整。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财税体系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及随后税制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也对应着中央和地方在财权事权方面的关系。
相关数据显示,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但地方财政支出远大于中央财政支出。有学者统计数据显示,地方政府用45%的预算财力承担75%的事务,这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财力事权不匹配。
理顺财权与事权关系/
在分税财政体制中,事权划分最大问题,是财力相对集中在中央、省级;事权分散在基层,大量的具体支出责任主要落在市县基层政府身上,而基层政府可支配财力又较少,形成责任在基层、财权在上级
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的不合理局面。
刘尚希表示,实际上财政体制改革也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事权上移是大方向,但是如何调整,事权上移到哪则涉及整个行政体制,这不是简单的问题,比如涉及司法系统就有些难解决。
过去,我国财税体制也进行过一些调整,但是调整仍未能解决财权与事权的矛盾。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原广东发改委主任李妙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中央部门权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财权,“我们也进行过财税微调,但每一次调整,都是向中央集中。”
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相差悬殊,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建设、公共服务方面有些力不从心。为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对等的问题,中央财政每年有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给地方,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效率不高,转移过程不透明、不重视绩效考核的情况较多。
当前,由于全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仅为1.5%,同时制约今后几个月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完成全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民生等重点领域的刚性支出需要优先保障,财政收支矛盾很可能进一步加大。有专家表示,正是因为财政收入增幅放缓,使得财税改革进一步提速。
随着地方债的高企、房地产调控的持续,依靠土地财政的地方财税体系也面临更大挑战,“营改增”对财税体制形成倒逼之势。
对于分税体制改革是否会调整,刘尚希表示,这具体要看中央的决策。
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必须坚守分税制。不过,他透露,目前给予地方更大的财权已经有了基本思路。
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海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改革的方向,第一是要重点征收财产税;第二是中央要大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平衡不同地方财政能力和公共服务差距,还可以“对省收权,对县市放权。”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由於財稅改革涉及真金白銀的分配,長期以來,這是經濟改革中的“硬骨頭”。
近日,國傢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多個場合提及進行財政體制改革。譬如,他表示,“財政改革應調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責任,適當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責任。”
在業內看來,促進財權、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改革指日可待。相關專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在財政體制改革上,我們主要是在財力和財權上做文章,未來事權的調整或是方向之一。
調整事權是方向/
7月20日,樓繼偉在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表示,中國政府不會再次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而是通過改革促進增長和就業。他透露瞭財政稅收改革的三條政策走向,其中之一就是“努
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力實現財政收支平衡”,保持財政政策穩定,中國政府將通過改革來實現財政的可持續,財政赤字率預計為2.1%。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針對當前財政風險越來越大的問題,財政部提出要通過改革實現財政的可持續性,這涉及整個財政體制問題。
具體到財政改革措施,樓繼偉提出,推進營改增、減少政府管制、減稅同時削減政府開支等。
最近,有關財政體制改革的消息密集放出。7月11日,樓繼偉在參加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時表示,正在醞釀財政改革以支持經濟和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方向之一是“調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責任,適當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責任,保障市場更加統
一、公平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全國均等化。”
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蔡繼明認為,這一調整非常必要,在中央轉移支付過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各種關系跑部進錢,難免會出現財政不公平,也會助長尋租行為。
劉尚希表示,這意味著下一步的財政體制改革涉及事權調整,政府間的事權未來可能上移,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將逐步上移,實現事權合理劃分。過去在財政體制改革上,更多是在財力和財權上做文章,現在的方向之一是在事權上做文章,在事權上進行調整。
據瞭解,我國現行的財稅體系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及隨後稅制調整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央稅體系和地方稅體系也對應著中央和地方在財權事權方面的關系。
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相關數據顯示,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相當,但地方財政支出遠大於中央財政支出。有學者統計數據顯示,地方政府用45%的預算財力承擔75%的事務,這是當前最嚴重的問題——財力事權不匹配。
理順財權與事權關系/
在分稅財政體制中,事權劃分最大問題,是財力相對集中在中央、省級;事權分散在基層,大量的具體支出責任主要落在市縣基層政府身上,而基層政府可支配財力又較少,形成責任在基層、財權在上級的不合理局面。
劉尚希表示,實際上財政體制改革也是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事權上移是大方向,但是如何調整,事權上移到哪則涉及整個行政體制,這不是簡單的問題,比如涉及司法系統就有些難解決。
過去,我國財稅體制也進行過一些調整,但是調整仍未能解決財權與事權的矛盾。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原廣東發改委主任李妙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中央部門權力越來越大,特別是財權,“我們也進行過財稅微調,但每一次調整,都是向中央集中。”
由於地方政府的財力相差懸殊,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建設、公共服務方面有些力不從心。為解決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不對等的問題,中央財政每年有大量的財政轉移支付給地方,但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效率不高,轉移過程不透明、不重視績效考核的情況較多。
當前,由於全國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尤其是中央財政收入增速僅
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為1.5%,同時制約今後幾個月財政收入增長的因素仍然較多,完成全年中央財政收入預算壓力很大。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民生等重點領域的剛性支出需要優先保障,財政收支矛盾很可能進一步加大。有專傢表示,正是因為財政收入增幅放緩,使得財稅改革進一步提速。
隨著地方債的高企、房地產調控的持續,依靠土地財政的地方財稅體系也面臨更大挑戰,“營改增”對財稅體制形成倒逼之勢。
對於分稅體制改革是否會調整,劉尚希表示,這具體要看中央的決策。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認為,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必須堅守分稅制。不過,他透露,目前給予地方更大的財權已經有瞭基本思路。
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海波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財政改革的方向,第一是要重點征收財產稅;第二是中央要大力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平衡不同地方財政能力和公共服務差距,還可以“對省收權,對縣市放權。”
由于财税改革涉及真金白银的分配,长期以来,这是经济改革中的“硬骨头”。
近日,国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多个场合提及进行财政体制改革。譬如,他表示,“财政改革应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适当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
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在业内看来,促进财权、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改革指日可待。相关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在财政体制改革上,我们主要是在财力和财权上做文章,未来事权的调整或是方向之一。
调整事权是方向/
7月20日,楼继伟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中国政府不会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革促进增长和就业。他透露了财政税收改革的三条政策走向,其中之一就是“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保持财政政策稳定,中国政府将通过改革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财政赤字率预计为2.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针对当前财政风险越来越大的问题,财政部提出要通过改革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这涉及整个财政体制问题。
具体到财政改革措施,楼继伟提出,推进营改增、减少政府管制、减税同时削减政府开支等。
最近,有关财政体制改革的消息密集放出。7月11日,楼继伟在参加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表示,正在酝酿财政改革以支持经济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方向之一是“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适当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保障市场更加统一、公平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全国均等化。”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蔡继明认为,这一调整非常必要,在中央转移支付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各种关系跑部进钱,难免会出现财
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政不公平,也会助长寻租行为。
刘尚希表示,这意味着下一步的财政体制改革涉及事权调整,政府间的事权未来可能上移,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将逐步上移,实现事权合理划分。过去在财政体制改革上,更多是在财力和财权上做文章,现在的方向之一是在事权上做文章,在事权上进行调整。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财税体系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及随后税制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也对应着中央和地方在财权事权方面的关系。
相关数据显示,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但地方财政支出远大于中央财政支出。有学者统计数据显示,地方政府用45%的预算财力承担75%的事务,这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财力事权不匹配。
理顺财权与事权关系/
在分税财政体制中,事权划分最大问题,是财力相对集中在中央、省级;事权分散在基层,大量的具体支出责任主要落在市县基层政府身上,而基层政府可支配财力又较少,形成责任在基层、财权在上级的不合理局面。
刘尚希表示,实际上财政体制改革也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事权上移是大方向,但是如何调整,事权上移到哪则涉及整个行政体制,这不是简单的问题,比如涉及司法系统就有些难解决。
过去,我国财税体制也进行过一些调整,但是调整仍未能解决财权与事权的矛盾。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原广东发
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改委主任李妙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中央部门权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财权,“我们也进行过财税微调,但每一次调整,都是向中央集中。”
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相差悬殊,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建设、公共服务方面有些力不从心。为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对等的问题,中央财政每年有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给地方,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效率不高,转移过程不透明、不重视绩效考核的情况较多。
当前,由于全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仅为1.5%,同时制约今后几个月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完成全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民生等重点领域的刚性支出需要优先保障,财政收支矛盾很可能进一步加大。有专家表示,正是因为财政收入增幅放缓,使得财税改革进一步提速。
随着地方债的高企、房地产调控的持续,依靠土地财政的地方财税体系也面临更大挑战,“营改增”对财税体制形成倒逼之势。
对于分税体制改革是否会调整,刘尚希表示,这具体要看中央的决策。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必须坚守分税制。不过,他透露,目前给予地方更大的财权已经有了基本思路。
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海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改革的方向,第一是要重点征收财产税;第二是中央要大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平衡不同地方财政能力和公共服务差距,还
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可以“对省收权,对县市放权。”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由於財稅改革涉及真金白銀的分配,長期以來,這是經濟改革中的“硬骨頭”。
近日,國傢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多個場合提及進行財政體制改革。譬如,他表示,“財政改革應調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責任,適當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責任。”
在業內看來,促進財權、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改革指日可待。相關專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在財政體制改革上,我們主要是在財力和財權上做文章,未來事權的調整或是方向之一。
調整事權是方向/
7月20日,樓繼偉在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表示,中國政府不會再次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而是通過改革促進增長和就業。他透露瞭財政稅收改革的三條政策走向,其中之一就是“努力實現財政收支平衡”,保持財政政策穩定,中國政府將通過改革來實現財政的可持續,財政赤字率預計為2.1%。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針對當前財政風險越來越大的問題,財政部提出要通過改革實現財政的可持續性,這涉及整個財政體制問題。
具體到財政改革措施,樓繼偉提出,推進營改增、減少政府管制、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減稅同時削減政府開支等。
最近,有關財政體制改革的消息密集放出。7月11日,樓繼偉在參加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時表示,正在醞釀財政改革以支持經濟和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方向之一是“調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責任,適當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責任,保障市場更加統
一、公平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全國均等化。”
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蔡繼明認為,這一調整非常必要,在中央轉移支付過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各種關系跑部進錢,難免會出現財政不公平,也會助長尋租行為。
劉尚希表示,這意味著下一步的財政體制改革涉及事權調整,政府間的事權未來可能上移,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將逐步上移,實現事權合理劃分。過去在財政體制改革上,更多是在財力和財權上做文章,現在的方向之一是在事權上做文章,在事權上進行調整。
據瞭解,我國現行的財稅體系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及隨後稅制調整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央稅體系和地方稅體系也對應著中央和地方在財權事權方面的關系。
相關數據顯示,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相當,但地方財政支出遠大於中央財政支出。有學者統計數據顯示,地方政府用45%的預算財力承擔75%的事務,這是當前最嚴重的問題——財力事權不匹配。
理順財權與事權關系/
在分稅財政體制中,事權劃分最大問題,是財力相對集中在中央、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省級;事權分散在基層,大量的具體支出責任主要落在市縣基層政府身上,而基層政府可支配財力又較少,形成責任在基層、財權在上級的不合理局面。
劉尚希表示,實際上財政體制改革也是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事權上移是大方向,但是如何調整,事權上移到哪則涉及整個行政體制,這不是簡單的問題,比如涉及司法系統就有些難解決。
過去,我國財稅體制也進行過一些調整,但是調整仍未能解決財權與事權的矛盾。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原廣東發改委主任李妙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中央部門權力越來越大,特別是財權,“我們也進行過財稅微調,但每一次調整,都是向中央集中。”
由於地方政府的財力相差懸殊,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建設、公共服務方面有些力不從心。為解決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不對等的問題,中央財政每年有大量的財政轉移支付給地方,但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效率不高,轉移過程不透明、不重視績效考核的情況較多。
當前,由於全國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尤其是中央財政收入增速僅為1.5%,同時制約今後幾個月財政收入增長的因素仍然較多,完成全年中央財政收入預算壓力很大。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民生等重點領域的剛性支出需要優先保障,財政收支矛盾很可能進一步加大。有專傢表示,正是因為財政收入增幅放緩,使得財稅改革進一步提速。
隨著地方債的高企、房地產調控的持續,依靠土地財政的地方財稅體系也面臨更大挑戰,“營改增”對財稅體制形成倒逼之勢。
代评工程师职称 t1x
對於分稅體制改革是否會調整,劉尚希表示,這具體要看中央的決策。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認為,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必須堅守分稅制。不過,他透露,目前給予地方更大的財權已經有瞭基本思路。
调整与改革 篇3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国有化浪潮
综合各种研究资料,虽然有国家就有国有企业,但各国国有经济的规模、比重和配置结构受各个国家实行的社会制度、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民间资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能力和调节方式、国家资源条件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并随之而变化,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国有化浪潮与私有化浪潮。
从世界史角度看,国有化作为一种浪潮首先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苏联。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以及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在世界幅员最大国家的统治地位的确立,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国有化浪潮,也不能不受到它的重大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后诞生及其采取的大规模国有化政策,相继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世界出现了东方和西方两大阵营。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初期,国有企业只存在于一些私人资本所不能承受的公共部门,规模较小。西方国家的第一次国有化浪潮源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激发的“凯恩斯革命”。为克服市场失灵造成的重大困扰,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经济困境,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各国进行了国有化运动。但国有企业的普遍出现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同时,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纯粹靠自由竞争维系的市场经济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以缓解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对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束缚。
如英国战后经历了两次国有化浪潮。二战前英国国有企业的比重很低。从1945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将一系列基础工业和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工党政府以27亿英镑的代价向私人企业主赎买了钢铁、煤炭、航空、通信、电力、运输、煤气等部门以及英格兰银行,国有化部门占国民经济部门的比重为20%,形成第一次国有化浪潮。1974年工党再度执政,又掀起第二次国有化浪潮,国有部门发展到部分制造业(如造船、汽车与飞机制造)和建筑业,还对25家大型私营企业参股,并采用国家和私人合资的形式开发北海油田。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占全国固定资产的20%以上。
法国先后有过三次国有化浪潮。第一次发生于1936年,社会党政府对航空、铁路、军火等企业实行国有化。二战后,为恢复和重建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政府颁布法令,将能源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和一系列加工工业及大公司改为国家接管。第三次国有化浪潮开始于1981年,社会党的密特朗政府颁布了国有化法律,将全部存款在10亿法郎以上的大银行和拥有2 000名以上职工的大企业收归国有,国家所有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达4 300多家,1987年国有企业职工达237万多人。经过1981年~1982年第三次国有化浪潮之后,法国国有工业企业的营业额占工业企业总营业额的40%,出口额占工业出口总额的34.6%,投资额占工业投资总额的30%,职工人数占工业企业的23%。到1990年时,法国国有企业产值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投资额占全国投资总额的27.5%,出口额占其总额的25%。
意大利的国有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即成立了国营铁路公司。1861年全国统一后,在邮政、电话、烟草专卖等行业也开始实行国有化;1933年出于拯救处于萧条中的国民经济的需要,组建了工业复兴公司即伊里公司;1953年成立了国家碳化氢公司即埃尼公司,控制石油化工部门;1957年在政府中设立国家参与部,专门协调管理国家控股企业;1971年成立了国家工业股份公司,这是一家由国家控股、专门对危机企业进行改造的“企业病医院”。上世纪70年代初,非金融国家企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高达19.4%,是西欧国家中最高的;到80年代,这一比重降到了15%左右。1981年意大利国有企业雇员总数达130万人,占20人以上企业就业总人口的27%,产值占25%,固定资本投资则占了近一半。1991年意大利国营经济在全国总销售额中占23%,在全国总投资额中占33.4%,在全国总就业人口中占20.8%。国有企业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政府借助国有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薄弱部门,平抑经济的周期波动,与进入意大利的国外跨国公司竞争,因而历届意大利政府都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的发展。意大利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战后的德国,公共企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稳定。虽然没有出现国有化的浪潮,但联邦及地方政府拥有或参股的公共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公共企业的名义资产约占整个经济的18.6%,固定资本投资占14.8%,总产值占11.1%,就业约占10.1%。公共企业分为国家独资的纯公共企业和国家参股的混合企业,在基础设施行业中举足轻重,如,在供电行业中占98.7%,煤气业占97.7%,供水业占99.2%,运输业占90%。此外,其公共信贷机构和保险业占整个行业的比重也达到74.2%。
瑞典国有企业的比重较高,其中以赢利为目标的竞争型企业占国有企业的70%以上,总数约1 000家,都实行股份制,国家一般控股达51%以上。1990年瑞典国民生产总值为2 035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 660美元,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有国有企业1 300多家,主要分布在一些基础工业,在这些基础工业中,国有股份占25%~85%不等。
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存在国有企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最小,大部分国有企业隶属国防部,如原子能、宇航,还有邮政、铁路、电力等部门以及一些非赢利性的公共服务行业。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政府创办的一些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能源部门、基础设施部门、提供公共产品部门和科技开发部门。美国的国有企业分别为联邦、州和市镇所有,国有企业国民收入仅占整个国民收入的1.2%左右,国有企业资产和就业人数仅占全国的1%左右。据统计,到1979年,美国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为1 794亿美元,仅占全国国有固定资本净值的23%。美国的国家所有制经济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包括土地和各种建筑物在内的政府不动产;二是由各级政府投资兴建的交通、桥梁、机场等基础设施;三是政府投资建立的国有企业和官私合营企业;四是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资。这四类国有财产占美国国家财富的近1/4。其中邮政、公路全部属于国有,但铁路和电力行业国有部分仅为1/4。
日本国有企业的比重高于美国而低于西欧,日本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从战争结束时的7个迅速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14个,国有企业大约占全部企业数的10%。其中,邮政、水电、运输等公用事业由政府管理,其他竞争性国有企业称之为特殊公法人企业,即一方面以经济法人的身份和私营企业一样参加市场竞争,受民商法支配,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国家特别公法的要求,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
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西方国家加强了政府干预和国有企业的发展,极大地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西方世界出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分配改善的“黄金时期”。各国的国有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走向成熟,成为西方社会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积极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引导投资实行计划化的重要作用。从内因来看,西方国家一次次的国有化浪潮大都直接与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克服经济社会危机有关。从外因来看,西方国家的国有化浪潮又受到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影响。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二战以后也掀起了两次国有化高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为了振兴民族经济,推动本国工业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将殖民企业和殖民地的经济管理企业,包括海关、银行、税务机构,以及原殖民者拥有的足以垄断或操纵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实行国有化。因此,这次国有化高潮实际上是民族解放运动在经济领域的继续。第二次在20世纪70年代,在中东产油国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鼓舞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又掀起了收回自然资源主权的高潮。一些国家把实际操纵本国经济关键部门的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并使一些矿山资源和农渔业资源回到本国人手中。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争取经济独立、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建立较完整的市场机制、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带动其他经济成分发展、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私有化浪潮
也许是应了“风水轮流转”的那句老话,随着国有化浪潮的演进及其积极作用的日益发挥,其消极影响也日积月累起来。历史进入8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面临着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客观要求。
从西方国家来看,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有企业管理不善,经营效益差,财政负担重。比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对亏损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有时高达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半,是造成预算赤字、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国家财政投入高于国有企业产出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甚至在一倍以上。如英国的煤矿、钢铁、铁路的国有企业1973年~1975年需国家补贴6亿英镑,1984年~1985年猛增到40亿英磅。1984年世界500家大企业中,国有企业利润率平均不超过2%,而民间企业的同一指标则在4%左右。二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变化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调整。在发达国家中,最早实现国有化的都是那些耗资多、回收慢的基础性产业,这类企业在国家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由国家兴办和经营,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国民经济的关键和主导部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曾在国家经济起飞初中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重化工业企业多数已变成“夕阳企业”。电子、原子能、航天、海洋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科技产业又成了各国国有经济重点发展的新领域。三是1973年~1975年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停滞状态,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增加,财政连年赤字,国家不得不减少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并出售部分国有资产来弥补财政亏空,以缓和通货膨胀。这些因素导致70年代末开始出现国有企业私有化,并由西欧推向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轮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浪潮。
世界范围私有化浪潮的出现,也与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日益严重的弊端逐步暴露密切相关。如果说全球国有化浪潮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优势的影响或启示,是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国有化的外因的话,那么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机制、追求纯粹公有制经济所日益积累并暴露的突出弊端,则无疑是西方国家私有化浪潮的重要外因、苏联东欧国家推进私有化改革的重要内因。应当承认,社会主义国家最初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容置疑的重大优势和巨大历史作用,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巨大制度优势仍然需要坚持。但是其对社会主义就是纯粹公有制一统天下的片面理解与不当追求,对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否认并排斥,其党企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以及以党代企、以政代企、以言代法等体制机制的严重弊端,逐渐成为国有企业活力的束缚甚至于桎梏。对这种弊端进行改革所激发出来的巨大活力,如果不能科学认识、正确引导并把握好量度,就不仅可能会扭曲传递出私有化的改革导向信息,而且会最终导致私有化改革后果。
由于受西方国家私有化浪潮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国有企业的双重影响,加上国有经济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高度垄断、权责不清、政企不分、管理混乱等多种弊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针对本国具体情况,采用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国有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造。
发达国家的私有化浪潮发端于英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对英国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1981年掀起私有化浪潮,从1979年10月到1988年,英国共出售国家股份达262.5亿美元,包括英国长途通信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英国钢铁公司、英国煤气公司、希思罗机场、海军造船厂和皇家兵工厂等,仅出售煤气公司股票政府就净收回56亿英磅。国有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9年的11%下降到1988年的6.5%。
英国的私有化浪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出售了那些虽为国有、但已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商业运作的企业,如英国石油公司、英国航空公司、爱默森国际公司和皇家军工厂。在政府对其资产负债表进行审查之后,这些公司基本上以现有形式被直接出售给私人部门。从1984年起进入第二阶段,私有化的范围扩展到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事业部门,如英国电信、英国天然气公司、苏格兰电力公司以及自来水公司和污水处理公司等。由于这类公司一般都规模庞大,私有化主要采取了公开上市方式。这一阶段也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重组以培育竞争性的市场,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对私有化之后企业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管理,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从1995年起进入第三阶段,私有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包括公共运输系统和邮政系统等在内的那些必须依赖政府补贴才能维持经营的企业纳入其中。由于在私有化之后政府还要继续提供补贴,这类企业的私有化主要采取了特许经营的形式。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整体企业出售或部分出售给某一个私营公司,如英国造船公司、国家公共汽车公司就采取这种方式出售。二是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出售。为了分散股权,政府还限制大公司过多购买股票,对小额投资者采取一些鼓励措施。三是将股票出售给本企业职工。政府制定优惠价格,以低于市场价出售、分期付款、奖励职工持股等方式优惠本企业的职工和管理人员,有的还向本公司职工赠送一些股票或以股票作为奖励手段,吸引职工成为本公司的股东,将他们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责任心。为了改善国有垄断企业因竞争力弱化而造成的低效率,英国政府在私有化过程中注意引入竞争机制,或将垄断企业分为几个主体,促其竞争,或在垄断企业之外另立竞争主体,扶植其竞争能力,以打破垄断局面。
撒切尔夫人由于铁腕推进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并取得了较大成效,因而一时名声大振,获得了“铁娘子”美誉。
原联邦德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当时的联邦政府经济部长艾哈德。艾哈德主张通过民营化来改造国有企业,他认为,民营化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改变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使两者分离,从而使国有企业能够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与此相应,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变革,形成独立于政府的经理集团,并置于众多股东的有效监督之下,由此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而企业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扩大企业的资本、增加社会就业。西德大约经历了3次私有化活动,每次都有不同的重点:(1)1959年~1965年主要对联邦企业进行局部私有化。其方式是向所在企业和全社会出售“大众股票”,筹集所需的资金。(2)70年代私有化的重点是将部分生产公共产品的任务转给私人和地方,减少国家在公共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目的是减少公共企业的亏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3)1982年以来,德国西部私有化进程力度明显加大,进入高潮,到1987年,联邦政府已全部售出所持有的大众汽车公司、煤炭电力股份联合公司和普鲁士矿冶股份公司等主要国有企业的股份,并用出售款项建立了科研基金和环保基金。德国政府视私有化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即以私人股东的参与增强企业提高效率的动力,以国家股权的存在来维护公共利益。根据行业性质,有的公司股份全部出售;有的保留25.1%的国家股,按德国法律可享有否决权;有的保留50.1%的国家股,依法可享有决策权。也就是说,私有化并不意味着国有资产全部转为私有财产。企业的部分私有化和完全私有化同时并举,联邦参股的公共企业所占经济比重逐渐减少。从1982年~1990年,联邦参股的企业由808个减少到132个。在这些联邦仍持股的公共企业中,联邦的股份明显下降。
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致力于改造原东德地区的国有企业,主要措施是成立“托管局”,利用“托管”形式进行“注资改造”。为筹集改造的资金,托管局先后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特种债券,获得巨额资金后注入国有企业。注资后再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如实行股份制加以改造。由此使大多数原东德国有企业扭亏为盈,并成为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此外,对负债十分严重的企业不是简单地加以出售,而是从职工队伍、企业环境等方面加以包装后再出售,从而使出售比较顺利地进行,相应地也获得一定的出售收入,有助于降低国企改革的成本。民营化并不等于简单地将国有资产全部变为私有财产,而是调整、改变国家对企业的控制方式,由直接控制改为间接控制。这个过程从1990年7月1日开始,至1994年12月31日完成。私有化的执行机构是成立于1990年2月的托管部,其总部设在柏林,并在前东德主要工业城镇建立了15个分支机构和若干子公司。托管部虽然是一个公共机构,但其独立于联邦政府,根据商业准则而不是政治准则行事;独立预算,不由国会直接控制;独立融资(由联邦政府提供担保)。托管部成立之初,主要托管原东德的国有企业并加以股份制改造,作为持股单位并代表全体公众利益行使国有股权;以独特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办法完成了重组原东德国有企业和银行的历史任务。到1994年托管部被撤销时,13 800家企业的绝大部分完成了私有化,只剩下约200家国有公司。
论园林美术课程的调整与改革 篇4
鉴于园林美术课的现状及不足, 通过以往实验性教学措施在教学方法上的经验总结, 笔者特作出关于园林美术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如下。
1 课时的分配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我校园林专业的基础美术课程, 课时相对较少且分散, 一般安排3个学期的课程。因为园林专业的学生入校时, 绝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或爱好, 学生的绘画基础普遍较差, 过少的学时数对学好这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往往是还没有进入状态就下课了, 下次上课已经相隔1周, 很难在配合上节课的光线及效果。但美术课重在实践, 只有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才能使技术更加熟练。因此, 建议最少安排4个学期的课时, 每学期54学时, 课时可集中在一周2次课。
由于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过广, 教师在安排课程时应采取绘画基础与工艺美术交叉授课。例如园林美术课在入学第一年应开设《素描》与《平面构成》相结合的设计素描课程, 因为平面构成是对具体化及形态的组合等形式因素进行抽象的、创造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设计, 按照视觉语言规律对各种视觉因素进行组织、结构, 从而达到启发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创造力的目的。它是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有益补充, 使学生除了初步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外, 还具有丰富的构成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学期还应该同时穿插钢笔速写的训练, 为下一步的手绘教学做好准备。
入学二年, 可以开设《水彩》与《色彩构成》相结合的课程分配模式, 使学生通过《色彩构成》课程的学习更好的掌握色彩的属性及色彩搭配原理, 了解色彩在绘画中的基本概念与运用方法, 及其写生中色彩自然变化规律与艺术规律。最终达到以色彩学与色彩构成理论的内容, 来结合或运用在水彩画的写生技巧中。
入学后第三年应开设手绘表现课, 以配合所学的园林设计类专业课程, 因为表现技法课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表现技能, 它本身并不是单纯的绘画, 旨在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表现图与设计的密切关系, 从更高的角度对待表现图, 使学生达到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互动, 从而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的统一。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注重技法学习的同时, 加强了对设计思维的重视, 从而更出色的完成设计作业。
2 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针对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 园林美术的教学形式应是多元化的, 不应是传统的固定的模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因材施教的形式。传统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化, 教学方式多是从画石膏开始到静物再到风景, 以老师讲解为主, 辅以范画, 最后在画室完成一些写生作业。这种教学方式虽能让学生打下一定的美术基础, 但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我们应抓住课程特色, 明确教学目的, 体现课程是介于“园林”和“美术”之间的本质,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形式。如素描课程可以打破一般以室内静物写生为主的教学形式, 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对建筑、植物, 山水进行描绘, 才能把他们的潜力激发出来。钢笔速写教学方面以同样风景写生为主, 题材偏向树木、山石、水景、园林小场景等, 由浅到深,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的训练, 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视觉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色彩教学方面通过对自然界色彩的零距离接触,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悟、组织以及对色调的控制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应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氛围, 改变传统以追求写实效果的沉默气氛, 在同学们作画前, 组织学生对每组静物的构图进行分析, 对光线进行归纳等讨论活动;在作画过程中分小组对画作进行点评, 让学生相互讨论;在课间可以组织学生对优秀的手绘作品进行鉴赏, 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培养出他们对未来事业的兴趣。针对园林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差的特点, 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从最简单的美术常识和基本功入手, 导人理论知识, 慢慢加深难度, 在理论的指导下练习处理画面的技巧。除此之外, 还要在理论课上让同学们了解学习园林美术课的目的、要求和意义, 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园林美术与工艺美术相结合
园林美术是实用美术, 它是工艺美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工艺美术的三大构成课程的学习培养园林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知力。通常园林美术中的工艺美术主要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它们分别从理性的二维、三维和色彩的不同角度去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 研究平面的、空间的、色彩的组合和构成方式, 既强化了理论内容学习, 又提高了实践技能水平。将三大构成的知识内容贯穿于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中, 经过教学改革实践验证, 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园林美术的平面构成是对绘画基础知识部分内容的必要补充, 通过对构图法则的深入理解, 再应用于素描写生中,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对以后的植物造景的设计将起到重要作用。色彩构成从理性的角度和色彩美学、色彩心理学的高度为园林设计专业提供色彩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是园林设计中园林建筑、园林雕塑、园林小品设计的基础。同时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理论对指导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型与配植以及插花艺术等课程都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园林美术课程应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及方法到课堂效果等各方面不断地改革, 真正体现园林美术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价值。只有加强对园林艺术特点和园林艺术造型规律的了解, 针对园林设计在美术技能方面的具体需要进行研究, 才能传授学生更加适合园林专业特色的技能。此外, 园林美术课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只有通过园林美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 达到各课程体系的相互渗透, 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摘要:为了配合园林设计专业的特色, 其园林美术课程理应拥有一套新型的教学模式。因此, 深入研究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是意义重大的。
关键词:园林美术,教学模式,改革与调整
参考文献
[1]何娟, 孙大江.关于园林美术课程教学的思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赵伟韬.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美术教学潜在效能的再认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
英语六级听力调整和改革 篇5
这次六级在听力上的改革,删除了所有同学做惯的老题型――短对话和听写,增加了大家相对陌生的讲座讲话(六级)。所有的题,将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并且首次出现了分值为2分的听力题。难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针对于六级的此次改革,小编第一时间给收集资料为大家进行解析 六级听力试题的调整 1. 取消短对话 2. 取消短文听写 3. 听力篇章调整为2篇(原3篇) 4. 新增讲座/讲话(3篇) 其他测试内容不变。 调整后六级听力部分的试题结构见下表: 改革之处: 短文听力从原先的3篇缩减为2篇。 新增讲座与讲话3篇,此题型与托福考试中的Lecture相似。 每篇Lecture,字数大约在350-450词左右。 在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此次所给出的样题中,三篇讲座/讲话文章皆出自于托福试题。 难点所在: 首先,篇幅方面,新增的Lecture部分,字数大约在350-450词左右,相较于短文部分(250词左右),篇幅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同学们在听题的过程中,不容易抓住重点。 其次,内容方面,话题也将不再是大家熟悉的校园类、生活类,而将转变为当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或是科技发展。在托福考试中,讲座部分还经常会涉及到学科方面,因此整体的词汇表达对同学而言都相对陌生,难度系数大大增强。 应对方法: 1. 词汇积累:除了原本六级听力高频词汇之外,同学们还可以开始对于托福听力的高频词汇进行一定的积累和背诵。 2. 掌握Lecture规律:同样作为正式文章,讲座/讲话的内容逻辑性强,结构清晰。同学们在听题的过程中,明确内容的逻辑结构,对于提高正确率有很大的帮助。 通常,开篇会进行背景介绍以及话题引入;在正式的内容中,会从当前情况、面临问题、解决方法、未来展望等方面铺展开。同学们可以与审题相结合,提高对于文章的把握。 3. 着手练习: 由于新增题型源自于托福,因此同学们可以先从较为基础的托福lecture题目进行练习,熟悉题型。平时,多收听收看TED演讲以及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对于社会与经济方面的内容,多加关注,注重积累。 4.名师解析: 四六级改革,同学们也不要太焦虑,大家可以多关注,有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交流哦! Section A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two long conversations. 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you will hear some questions. Both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After you hear a question, you must choose the best answer from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1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 Conversation One Questions 1 to 4 are based on the conversation you have just heard. 1. A) He invented the refrigerator. C) He was admitted to a university. B) He patented his first invention. D) He got a degree in Mathematics. 2. A) He started to work on refrigeration. B) He became a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C) He fell in love with Natasha Willoughby. D) He distinguished himself in low temperature physics. 3. A) Discovering the true nature of subatomic particles. B) Their explanation of the laws of cause and effect. C) Their work on very high frequency radio waves. D) Laying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mathematics. 4. A) To have a three-week holiday. C) To patent his inventions. B) To spend his remaining years. D) To teach at a university. Conversation Two Questions 5 to 8 are based on the conversation you have just heard. 5. A) The injury of some students. B) A school bus crash on the way. C) The collapse of a school building. D) A fire that broke out on a school campus. 6. A) Teaching. C) Having lunch. B) On vacation. D) Holding a meeting. 7. A) A malfunctioning stove. C) Violation of traffic rules. B) Cigarettes butts left by workers. D) Negligence in school maintenance. 8. A) Sent a story to the local newspaper. B) Threw a small Thanksgiving party. C) Baked some cookies as a present. D) Wrote a personal letter of thanks. Section B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two passages. At the end of each passage, you will hear some questions. Both the passage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After you hear a question, you must choose the best answer from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1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 Passage One Questions 9 to 11 are based on the passage you have just heard. 9. A) It is a trait of a generous character. C) It is an indicator of high intelligence. B) It is a reflection of self-esteem. D) It is a sign of happiness and confidence. 10. A) It was self-defeating. C) It was the essence of comedy. B) It was aggressive. D) It was something admirable. 11. A) It is a double-edged sword. C) It is a unique gift of human beings. B) It is a feature of a given culture. D) It is a result of both nature and nurture. Passage Two Questions 12 to 15 are based on the passage you have just heard. 12. A) She is a tourist guide. C) She is a domestic servant. B) She is an interpreter. D) She is from the royal family. 13. A) It is situated at the foot of a beautiful mountain. B) It was used by the family to hold dinner parties. C) It was frequently visited by heads of state. D) It is furnished like one in a royal palace. 14. A) It is elaborately decorated. C) It is very big, with only six slim legs. B) It has survived some 2,000 years. D) It is shaped like an ancient Spanish boat. 15. A) They are interesting to look at. B) They have lost some of their legs. C) They do not match the oval table at all. D) They are uncomfortable to sit in for long. Section C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recordings of lectures or talks followed by some questions. The recordings will be played only once. After you hear a question, you must choose the best answer from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1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 Now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recording and answer questions 16 to 19. 16. A) They investigate the retirement homes in America. B) They are on issues facing senior citizens in America. C) They describe the great pleasures of the golden years. D) They are filled with fond memories of his grandparents. 17. A) The loss of the ability to take care of himself. B) The feeling of not being important any more. C) Being unable to find a good retirement home. D) Leaving the home he had lived in for 60 years. 18. A) The loss of identity and self-worth. B) Fear of being replaced or discarded. C) Freedom from pressure and worldly cares. D) The possession of wealth and high respect. 19. A) The urgency of pension reform. B) Medical care for senior citizens. C) Finding meaningful roles for the elderly in society. 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facilities for senior citizens. Now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recording and answer questions 20 to 22. 20. A) It seriously impacts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B) It has become a problem affecting global economic growth. C) It is a common problem found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D) It is an issue often overlooked by parents in many countries. 21. A) They will live longer. C) They get along well with people. B) They get better pay. D) They develop much higher IQs. 22. A) Appropriated funds to promote research of nutrient-rich foods. B) Encouraged breastfeeding for the first six months of a child’s life. C) Recruited volunteers to teach rural people about health and nutrition. D) Targeted hunger-relief programs at pregnant women and young children. Now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recording and answer questions 23 to 25. 23. A) The guaranteed quality of its goods. B) The huge volume of its annual sales. C) The service it provides to its customers. D) The high value-to-weight ratio of its goods. 24. A) Those having a taste or smell component. B) Products potentially embarrassing to buy. C) Those that require very careful handling. D) Services involving a personal element. 25. A) Those who live in the virtual world. B) Those who have to work long hours. C) Those who are used to online transactions. D) Those who don’t mind paying a little more. Tape Script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 A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two long conversations. 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you will hear some questions. Both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After you hear a question, you must choose the best answer from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1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 Conversation One W: Hello. M: Hello, is that the reference library? W: Yes. Can I help you? M: I hope so. I rang earlier and asked for some information about Denys Hawtin, the scientist. You asked me to ring back. W: Oh, yes. I have found something. M: Good. I’ve got a pencil and paper. Perhaps you could read out what it says. W: Certainly. Hawtin, Denys. Born: Darlington 1836; died New York 1920. M: Yes. Got that. W: Inventor and physicist. The son of a farm worker, he was admitted to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at the age of fifteen. M: Yes. W: He graduated at seventeen with a first class degree in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All right? M: Yes, all right. W: He made his first notable achievement at the age of eighteen. It was a method of refrigeration which arose from his work in low temperature physics. He became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at twenty-four, where he remained for twelve years. During that time he married one of his students, Natasha Willoughby. M: Yes. Go on. W: Later, working together in London, they laid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Physics by showing that normal laws of cause and effect do not apply at the level of subatomic particles. For this he and his wif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in 1910, and did so again in 1912 for their work on very high frequency radio waves. In his lifetime Hawtin patented 244 inventions. Do you want any more? M: Yes. When did he go to America? W: Let me see. In 1920 he went to teach in New York, and died there suddenly after only three weeks. Still, he was a good age. M: Yes. I suppose so. Well, thanks. Questions 1 to 4 are based on the conversation you have just heard. 1. What do we learn about Denys Hawtin when he was 15? 2. What did Denys Hawtin do at the age of 24? 3. For what were Denys Hawtin and his wife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a second time? 4. Why did Denys Hawtin go to New York? Conversation Two W: This is Lisa Meyer in the WBZ newsroom, talking with Mike Bassichis, who is the director of the Gifford School, about the cleanup from last week’s fire and what the possible cause of that blaze may have been. M: We’re getting ready for our entire staff to return early from vacation tomorrow whereupon we are going to move into temporary classrooms. And the other buildings that did not burn are being de-smoked. As to the cause of the fire, all we know is that we were having trouble with the pilot lights since we bought the stove in July and it had been serviced three times. Well, as a matter of fact, we think it was a malfunctioning stove that may have caused the fire. Nothing definite yet has been determined. W: Have you heard from other schools or other institutional users of this stove that have had the same problem? M: No. I wouldn’t know anything more about the stove itself. All I know is that this fire went up so quickly that there’s been a suspicion about why it went up so quickly. And it may be that there was a gas blast. But, again, this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officially by anybody. W: I got you. When do kids come back to school? M: Next Monday, and we will be ready for them. Monday January 4. We’re just extremely thrilled that no one was hurt and that’s because of the fire fighters that were here, nine of them. They’re wonderful. W: And I’m sure you send your thanks out to them, uh? M: Well, we’re sending out thanks to them in a letter or in any other way we can. I heard a story today where one of our kids actually baked some cookies and is taking it to the fire department, to give it to them. Questions 5 to 8 are based on the conversation you have just heard. 5. What we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6. What were the school staff doing at the time of the accident? 7. What was supposed to be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8. What did one of the kids do to show gratitude?
协同调整是改革重点 篇6
我们把调整方向、任务和目标讲清楚,同时配上及时的改革措施。我相信,预期肯定会比现在好。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市场出清动作太小,对困难问题遮遮掩掩,不敢面对。对金融系统的风险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困境认识还不够。这时候,我们再引导大家讨论经济下行是在7%、6.5%,还是6%,对微观企业而言并不重要。反而会使得企业和市场更加紧张,更不容易形成准确的市场预期。
对于当前所处的结构调整时期,我认为有两种调整方式。一种是单纯的被市场规则强行约束,被强制性调整。另一种是适应市场的逻辑,加上政府适当干预的主动调整。这里讲的是政府有限的、有节制的干预,并不是随意的大规模的干预。
然而,调整中的经济社会也会出现政府和市场都预料不到的事。当看到周围各种宏观、微观数据下行或者恶化时,投资者往往在理解调整必然性的同时,信心也会下降。从而,社会投资调整就会过度,出现超调,进一步恶化增长预期。所以,政府在调整中一定要把握好改革与调整政策、稳定增长之间的协调。
中国经济最大的调整内容是什么?是将出口投资为主转为发展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模式。消费占比的提高是中国结构调整最终完成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中国经济今后稳定增长根本性的调整。
从某种程度而言,消费贡献率的提高是因为出口投资贡献率的下降。我们近期的舆论都在寻找增长的新动能,但对消费增长动能的寻找,以及对扩大消费所紧迫的制度改革动能的寻找,强调得还不够,不能形成一股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建立内部决策评估制度,把科学决策落到实处。
目前,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比成熟的市场化国家要复杂得多。相对于社会稳定而言,短期如何防止经济由减速迅速滑向失速,关键看政策制度的配套。一方面我们要有充分的顾及与准备,另一方面要充分顾及到调整的时间。
如今,市场预期非常不稳定,本质上说,是实体经济中间的结构和改革问题。所以,我们要加快国企改革。虽然国家对于改革的内容也做了大量的布置,但就其中几点,我想讲一下自己的意见。
第一,对地方平台的不良资产要赶紧剥离重组,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不要再拖累新的投资。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打破隐形担保和刚性兑付,让矛盾暴露出来。按照市价或者溢价打折,剥离不良资产,让银行先承担一部分损失。然后继续在市场上经营,最终损失定下来,可以由中央、地方和银行共同来承担。
第二,用时间换空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紧迫,我们要重视大量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收购兼并。从总量上讲,这远比抓创新、新业态更重要。财政和银行应该安排一批专项资金来做收购兼并,特别是要支持民营企业对竞争类国企的收购兼并。加快传统行业、竞争性行业、企业的国退民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企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整个中国经济改革的命脉。
第三,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的情况,这几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扩大到3%,加大有效精准化的投资力度。除目前的城市地下网管投资之外,还应大力弥补、增加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公共服务投资。如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健康保健、旅游等。
第四,认真反思今年“股灾”和汇市波动的教训,以全球视角充分认识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对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一定要谨慎,要实事求是,要利用好资本账户部分管制的时机。在解决好大量僵尸企业的基础上,加快降息步伐,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全社会的负债率。
第五,由于内部的差异性,针对严重的产能问题,我们应该对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
在控制好重复建设的前提下,我们要把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给沿海地区的土地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等优惠,允许在中西部继续实行,防止更多的低端制造业继续外流。这将有助于稳定当前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编辑 陈俊伶]
大部制改革与政府间关系调整浅析 篇7
一、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发展和现状
实施大部制改革, 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也是维持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国一直不断尝试各种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同时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 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经济形势不段变化的条件下, 我国的行政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 会影响各级政府正确全面履行其职能, 也会限制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要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来加以解决。
二、大部制改革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一) 要理解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
想要对大部制进行改革, 首先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大部制, 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结果。当前的大部制改革包括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决策、节约行政成本以及市场经济这些方面。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 改革的前景以及必要性是什么等问题在思想上长期的模糊不清, 导致了对大部制改革必要性认识不足, 对改革的前景过于乐观, 形成了实践中各地大部制改革轰轰烈烈、轮番上演的局面。
所以, 综上所述, 我国大部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要在思想上深一步的认识到我们在新的时代中, 只能实行大部制改革才能有效的进行各种制度的整合。唯有大家的思想上对其都有一定的认可的时候, 对于实行大部制改革就不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其实行起来也就可以如鱼得水般。就当前的情况下来看, 我国的大部制改革的过程当中, 其各种制度均不是太完善, 大多数人们对其的认识还不是非常的清晰, 所以对大部制进行理性的理论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同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 提升大部制改革的可操作性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每次的改革都会遇到一定的阻碍, 改革就是将原来的利益集团打掉, 开始推另外一个利益集团。这样, 各种权利集团之间的斗争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面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在大部制的改革中, 如何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大部制改革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 是哪个领导者当位, 当前实行哪种制度, 比较推崇的是哪方面的文化, 都成为影响改革可操作性与否的重要因素。下面几点是分析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第一, 领导者人选非常重要。大部制的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 其牵涉到的问题非常的多, 如, 在权力重组方面,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懂得如何来分配各种权力, 懂得如何拿捏轻重。其次, 在实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 需要对各个阶段进行周密的安排, 这时, 就需要有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 能够预见未来, 知道如何做才能够保证一个社会的稳定和长久。如此可见, 实行大部制改革, 一个好的领导者非常的关键, 对于这个领导者人选上, 能够关系都一个新的改革能不能成功。
第二, 大部制改革作为一个大的部门, 其进行合理的定位非常的重要。大部制的实行,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做到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其要做到突出管理职能;明确的划分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问题。因此, 大部制的改革中, 要对大部制的整个规划进行定位, 知道自己自始至终处在何种位置上, 该如何来实行自己的改革。在人员的调动和分配上面, 都要进行一定的规划, 做到合理配置。大部制改革在整个改革中, 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要给自己进行最合理的定位, 才能在改革中, 不断的实行新的措施。
第三, 加大对大部制制度的监管力度,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大部制整个部门具有其自身的实力,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质, 其在做到独立的同时, 还要做到将各种利益相分离, 建立专门的机构, 以及网络、媒体与公民参与模式下的综合性监管模式。在对大部制的管理中, 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显得非常的有必要, 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监管, 这样, 其在使用其权利的时候, 自然就会想到其应当做到的义务问题。
总而言之, 在我国的需要改革措施中, 很多都是在开始的时候办的红红火火, 在改革措施实行一段时间之后, 便开始了疏忽其继续的发展需要提供的条件, 如资金的不足, 人力方面的不足等, 都是很明显的问题, 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领导者的人选上面, 其起到的是一个整体规划的作用;对大部制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位上, 其可以根据其定位进行更加合理的改革, 人们也更加容易接受;只有制定越来越完善的法律制定, 才能够将大部制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大部制的改革有能够得到确实有效的运行。
(三) 坚持大部制改革的长期性
每一个制度的实行, 都是经过不断的修改不断的整合然后才定下来的。自古以来, 无论什么制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大部制的改革当中, 也具有这样的缺点, 因此, 在对其的改革制度中, 我们必须要正式其改革是一个长久的问题, 需要不断的改进, 不断的进行创新, 最后才能够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出来, 人们普遍都能够接受的一种制度。因此, 长期性是当前大部制改革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政府间关系调整
政府间关系又被称为“府际关系”, 指的是各级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状态。其包含了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同一地区各级政府关系) , 还包括了不存在隶属关系的政府之间的关系, 又称为横向政府关系。
在大部制的改革中, 不但需要重视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问题, 而且我们还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如, 在实行改革措施之后, 如何安排政府之间的关系, 及政府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等等。
(一) 政府和政府间的关系调整
目前, 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着缺乏良好的协作意识,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没有将大部制改革作为提升区域行政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建设, 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大部制改革工作中相对滞后, 严重影响了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工作。为了推动大部制改革在地方政府间的开展,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强化中央领导作用, 促进地方政府横向合作
中央政府可以作为超脱于地方政府间利益争端的公正裁判, 从而在地方政府的博弈结构中起信息沟通与冲突裁判的作用, 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要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就需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提高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加强宏观政策的执行监督、集中管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公共事务。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控制和协调能力, 完善协调机制的供给, 为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提供一个有效保障。建立一种规范的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的利益分享和利益调节机制, 地方政府作为独立利益主体, 他的眼光只在于谋求本地经济的发展, 缺乏一种横向合作, 共同协调的前瞻意识。因此只有在外在的中央政府的压力和内在利益分享的动力作用下, 才能有效地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协调。
2. 加快区域大部制体系的建设, 促进大部制改革的深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 一些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 很多的管理制度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 机构臃肿, 条块分割, 深化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为横向关系创造机会。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主导资源配置, 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介入的减少有助于厘清政企关系, 降低因微观主体利益产生冲突的机会。因此要逐步推动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利于转变职能,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使政府由微观管理层面转向宏观管理层面, 尽快完成由管制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服务型政府, 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为公民提供无缝隙的服务。等时机成熟时, 就可以构建跨区域地方大部制, 从而为促进地方政府横向关系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总之, 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协调, 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而出现并发展的, 是能够解决区域公共管理问题和区域公共产品的良方。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 让大家对其的认识更加明了清晰, 更好地把握其未来的路径走向和发展态势。当前我国正处在地方大部制改革初步探索时期, 推进地方大部制改革有利于促进跨区域地方大部制改革, 从而为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 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调整
从政府公共治理效率来看, 大部制的实行将中央职能的权力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 新的超级大部门进行管理的权限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出现的情况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利益的争夺。我国在实行大部制改革过程中, 多次出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的冲突问题, 因此, 对两者之间进行利益整合显得也是非常的重要。大部制在进行自身的改革的时候, 比如会将地方的实力归集到了中央, 这样, 地方之间就会出现很多的不满, 对大部制必然会提出很多的意见, 因此, 在实行大部制制度的时候, 需要重视各个地方之间的利益问题, 还需要将其进行不断的整合, 缓解利益方面的问题。
可见, 在当前的社会中实行大部制改革还是很艰巨的, 在实行大部制的改革中必须要做到加大对其的思想重视, 让人人都要以大局为重, 认识到大部制能够给大家带来的便利, 能够帮助大家如何去将生活变得更好, 可以从下列几点入手:
1. 创建伙伴型协作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打破“职责同构”的政府管理体制, 建立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制度, 为我国政府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中建立友好的基础[7]。对于政府之间需要建立友好的关系, 将政府与个人、政府与社会之间, 建立友好的联系关系。创建伙伴型政府间纵向关, 这就要求政府首先需要做到以身作则, 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要加强对相关的理论的学习, 对于大部制的相关制度要做到熟悉,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在第一时间高效的完成, 为人民办实事, 办好事。
2. 提供制度化的政策安排
在一个制度进行调整之前, 对其经济进行不断的改进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和利益方面是人们普遍最为关心的话题, 在实行新的制度时, 需要面的的事情首先要进行利益分配问题。在制度化的安排中, 需要保证其一定的权威性, 对于其实行的制度, 必须得到大家的认可, 因此, 提供制度化的政策安排是非常的重要的, 对大部制的实行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3. 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
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 整个国家的领土不可分割, 中央对地方具有一定的管辖权力。中央部门对地方具有法律监督、财政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等监督方式;每个部门如果没有一定的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的时候, 那么其在办事的时候, 就可能会运用其自身的某些职能来谋取某些不正当的利益, 这样对于整个制度的有效实行是非常不利的, 同样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起到了一种阻碍的作用。
总结
大部制改革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达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将人民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 希望通过实行大部制改革, 能够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是理论研究型文章, 通过理论的阐述和原因的分析, 找出其中的问题, 并提供一定的建议。由于作者在学历和理论水平上的限制, 本文在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帮助本文进一步完善充实。
参考文献
[1]钱洁.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2 (4) :18-20.
调整与改革 篇8
制度变迁的动因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普遍关注。本文立足于我国市场化改革所导致的制度变迁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制度背景,从市场化改革角度考察了导致我国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和法律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因,并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角度对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将趋向更加激烈,政府减少对企业干预的幅度将越大,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将提高得越快。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我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因。进一步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和法律制度的变迁将导致企业加快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提高了现金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于1978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市场化改革举措。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首先,市场化改革要求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的地区,企业在产品市场上面临竞争也就越激烈;其次,市场化改革要求减少行政手段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为此,在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的地区,政府也就越有动力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再次,市场化改革要求依靠法律调解市场运行中的各种经济矛盾, 保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此,在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的地区,中介机构发育和法律执行得越好,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也越高。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1:市场化程度越高,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将趋向更加激烈,政府将更大幅度的减少对企业的干预,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将提高得越快。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目的而推进的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我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因
(二)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基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视角的分析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法律制度的变迁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产品市场竞争来看,产品市场竞争趋向更加激烈所带来的充分信息和破产清算威胁减少了控股股东或管理者浪费公司资源和为了个人利益持有高额现金资产,并转移现金资产的倾向。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显然有助于增强控股股东或管理者优化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提升企业价值的动机,导致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水平调整的速度加快;第二,从政府干预来看,政府干预越强,企业受到的预算软约束和薪酬管制问题也就越为严重。而政府对企业干预程度减少的越快,预算软约束得到硬化的程度也就越强,薪酬受到管制的程度也就越低,这不仅能有效地约束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薪酬激励作用的发挥,从而减少他们通过滥用现金资产或对现金资产进行侵占来获取个人私利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第三,从法律制度来看,在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方面,在股东与管理者代理冲突比较严重的企业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者会在对当前的过度投资和未来的资产侵占进行权衡,如果管理者偏好于公司的扩张,他们会将产生的额外现金流用来扩大公司规模,使得公司实际现金持有水平低于目标现金持有水平;如果管理者偏好于对资产进行侵占,那么,当公司产生额外的现金流时,出于对持有高额现金的偏好,管理者不会将资金用于投资,而是积累现金,这会导致公司实际现金持有水平高于目标现金持有水平。另一方面,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冲突比较严重的企业中,控股股东也有可能偏好于在公司内部积累现金以便较容易地实现其利益侵占行为,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而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提高得越快,抑制控股股东或管理者积累现金的动机、以及减少了控股股东或管理者滥用现金的动机也就越强,这将有利于企业加快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为此,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2: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和法律制度的变迁将有助于企业加快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得研究样本为2005 -2010年间沪、深两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并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2)剔除样本期间被PT和ST的上市公司;(3)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 最后,得到包含812家公司4872个观测样本的非平行面板数据。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市场化改革、政府干预的变动以及法律制度的变动数据来源于樊纲、王小鲁和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中提供。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本文首先建立回归模型以考察市场化改革对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法律制度的变迁的影响,然后,将建立现金持有的部分调整模型以考察制度变迁对企业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影响。其变量定义为表1所示。
(1)关于制度变迁动因的研究。本部分将通过回归分析来确定我国制度变迁的动因。回归模型为:
其中,Institutionalchangei,t表示t年末的制度变迁,这里用 △CS、△GOV与△IV分别表示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法律制度的变迁,Marketindexi,t-1表示t年初的市场化程度。
(2)关于制度变迁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影响的研究。本文在借鉴Ozkan and Ozkan (2004)、Teruel and Solano(2008) 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部分调整模型来估计企业的现金持有调整速度,并在标准部分调整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制度变迁变量,构建了扩展的部分调整模型,以此来考察制度变迁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影响。扩展的部分调整模型构建过程为:
将(2)式代入(3)式,整理后得到标准部分调整模型:
为了考察制度变迁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影响,在标准部分调整模型的右边加入了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changei,t-1以及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changei,t-1与现金持有水平Cashi,t-1的交互项Institutionalchangei,t-1×Cashi,t-1,得到扩展的部分调整模型:
其中,Cashi,t表示t年末的现金持有水平,Cashi,t-1表示t年初的现金持有水平,δ 为模型估计得到的样本公司每年平均的现金持有调整速度,向量组Xi,t-1为影响现金持有水平的控制变量。根据Dittmar等(2003)、Almeida等(2004)、连玉君和苏治(2008)等研究,使用(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总资产来衡量企业的实际现金持有水平。
四、实证分析
(一)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表2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分析结果。其中,回归(1)、(2)和(3)分别考察市场化改革对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法律制度的变迁的影响。从回归(1)可以看出,Marketindex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将趋向更加激烈。从回归(2)可以看出,Marketindex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政府减少对企业干预的幅度将越大。从回归(3)可以看出,Marketindex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将提高得越快。上述研究结果与本文的假设1相符,即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我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因。
注:表中数据为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括号内的的数字为 t 检验值,*, **,*** 分别表示在 10%,5%和 1%的水平上显著 。
(二)制度变迁与现金持有调整速度表3列示了制度变迁与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回归结果。其中,回归(1)、(2) 与(3)分别引入变量△CS、△GOV与△IV,是为了考察制度变迁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影响。根据本文的预期,△CS和△IV的符号应该显著为负,△GOV的符号应该显著为正。回归(1)为产品市场竞争的变动与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回归(1)可以看出,该回归方程的F值为125.24,在1%水平高度显著,且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637,说明模型整体上比较显著。现金持有(Cash)和产品市场竞争动态变化(△CS)的交互项Cash×△CS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负,这说明产品市场竞争越趋向激烈 (△CS越大),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越快(v越大)。回归(2) 报告了政府干预的变动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回归 (2) 可以看出,该回归方程的F值为132.73,在1%水平高度显著,且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652, 说明模型整体上比较显著。现金持有(Cash)和政府干预动态变化(△GOV)的交互项Cash×△GOV的回归系数在1% 水平显著为正,这说明政府减少对企业干预的幅度越大 (△CS越大),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越快(v越大)。
回归(3)为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的变动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回归(3)可以看出,该回归方程的F值为128.48,在1%水平高度显著,且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669,说明模型整体上比较显著。现金持有(Cash) 和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动态变化 (△IV) 的交互项Cash× △IV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负,这说明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提高得越快(△IV越大),抑制控股股东或管理者积累现金的动机、以及减少了控股股东或管理者滥用现金的动机也就越强,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越快(v越大)。这也与本文的假设2相符。
(三) 稳健性检验本文还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1) 将扩展的部分调整模型中制度变迁t-1年的指标Institutionalchangei,t-1用t年的指标Institutionalchangei,t替换。(2)采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衡量现金持有水平。这些敏感性分析的回归结果与前文的研究结论无实质性差异。
五、结论
调整与改革 篇9
关键词:供给侧,人力资源,策略
一、供给侧改革解析
供给侧改革其实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系统中, 供求是两种重要的力量, 需求可以拉动生产供给, 供给也可以创造需求。需求侧主要包含消费、出口与投资等几种要素, 供给侧主要包含资本、劳动力、土地、管理与企业家精神等几个要素。
2008年起源于美国, 因美国次代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使世界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引起了各国经济不同程度的衰退, 这种危机也波及到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经济。在美国提出7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久, 我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 连带地方政府多达十几万亿的配套区域刺激计划, 在追求国民经济增长保八的政策驱动要求下, 中国经济没有下滑太严重。
在拉动经济的几大动力中, 出口没有什么增长, 消费也没有多大增长, 投资却大幅增长, 货币M2大幅增加。这些增加的产能中有一些是在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中, 但有相当大一部分却集中在低效益低技术水平行业中, 形成很大的落后产能。当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过去之后, 欧美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我国巨大的低效率产能、低技术水平的产能很快显示出弊端来, 生产过剩、需求不足, 市场消失。这使得我们的经济下滑复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 这样可以输出一部分产能, 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前景。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一带一路”所涉及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吃不下这些东西, 于是, 我们又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构想。可以通过供给质量的合理提升, 推进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改进, 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减少和淘汰那些低效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能, 把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往中高端产业集中, 以便重新赢得变化很大的国际市场。这种改革从钢铁行业的限产、去产、停产、转产方面最明显。
供给侧改革其实也可以交给市场来完成与实现。通过市场竞争, 使得一些没有需求的产能自己消亡, 但这种行为成本巨大, 代价高昂。通过有计划地改革则可以降低这种损失。
二、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不足
策略即为措施和手段, 是服务于实现企业或组织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指为实现企业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的措施和手段。企业为了能够得到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都会采取一系列方针策略,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具体手段与方法。
1. 人力资源的招聘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的来源有两个渠道, 就是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与选拔。企业外部招聘就是根据组织制定的标准和程序, 以组织外部选拔符合空缺职位要求的员工。几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有推荐招聘、广告招聘、职业介绍机构、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猎头公司等。企业内部招聘是用于吸引和确定担任更高职务或有更高技能水平的现有人员的方法, 通常指组织内部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充分确认之后, 被委以比原来责任更大、职位更高的职务, 以填补组织中由于发展或其他原因而空缺了的职务。主要有主管推荐、布告招标、利用技术档案的信息等。
内部培养的优势是内部人员熟悉企业文化, 工作容易上手, 适应时间短, 也有利于调动内部人员工作及追求进步的动力, 不足之处是容易造成“近亲繁殖”, 缺乏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外部招聘人才则刚好相反, 有利的是能带来新方法。
2. 人力资源结构策略
一个企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而且要求这些不同类型的人才, 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甚至包括性别结构上都要求能互补、均衡、合理。但是我国这些年以来, 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不断引进, 以及国内教育水平的提高, 我们国家一度成就了世界工厂的美誉, 人力资源市场总体素质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与国际高水平企业还难以一决高下。人力资源结构欠缺合理, 高水平人才相对匮乏, 大众化人才相对富余, 又加上一直服务于产能过剩化企业, 对高科技企业的适应是个很大问题。
3. 人力资源培训策略
国外许多企业奉行员工终身培训制度, 尤其是欧美日本企业在员工培训理念、培训经验上处于领先水平。我们国家的企业对员工终身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实践上还处于粗浅状态。在理念上, 企业怕吃亏, 担心自己辛苦培训的人才离开企业, 不仅不能为自己所用, 甚至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硬实力。自己花费用、花时间培训员工, 如果不能为自己所用, 感觉会吃大亏。于是, 许多企业根本不对员工进行培训, 或者只对员工进行产品熟悉、企业法规方面的培训, 不做新技术、新理论、新操作、新工具使用方法的培训。企业认识不到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一种通过不断开发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过程, 没有把人力资源真正当作一种资源。企业更关注财务资源、市场资源, 很少认识到人力资源会像其他企业资源一样是一种重要资源。不能只对人力资源过度使用, 而不对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再造作为重点投资与投入对象。
4. 薪酬激励策略
企业现有的薪酬激励政策往往是通过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 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 以经济利益这种物质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的相关联, 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但是, 这种只看重物质激励如果过量的话, 会加大企业的负担, 不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而且对高级人才的激励是没有效果的, 或者效果会越来越差。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每个人有以下五个层次的需要, 即 (1) 生理需要。食物、水、住所、性满足以及其他方面的生理需要。 (2) 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 (3) 社会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 (4) 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新生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 (5) 自我实现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
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 另一种更高层次需要就会占据重要地位。人们的需要呈现逐层上升趋势。从激励的角度来看, 虽然没有一种需要会得到完全满足, 但只要其得到部分的满足, 人们就会转向追求其他方面的需要。基于马斯洛的观点, 如果想要激励某个人, 就必须了解此人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 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在此层次之上的需要。物质激励只能满足人们部分需要, 许多人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 尤其是高层人才。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调整及选择
1. 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企业要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观念落后, 就很难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来提高管理水平。杜绝对人力资源管理片面性的理解, 着力弄清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有很大差别, 尽快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投资、保障体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人性, 激发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是为员工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服务部门, 需要为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企业需要从人的天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 把企业员工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用更加科学的、人性的方法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喜好, 满足他们的需求, 帮助他们自我完善, 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力争在员工成长的同时使企业也得到更大的成长, 做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实现。
2. 制定更加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管理者为确保在适当的时候, 为适当的职位配备适当数量和类型的工作人员, 并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促进组织实现总体目标任务的一个过程。人力资源规划的任务是:系统评价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选配合适的人员以及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是:评估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状况和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
统计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缺口, 重点着眼于优质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等规划工作。牢固树立人力资源开发观念, 严格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企业发展原则, 研究确定符合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合理规模, 在员工结构上要做到兼顾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经验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平衡与和谐。注重整体效应, 为企业生存与发展配备必需的人力资源, 始终保持企业员工队伍的活力。
3. 改进完善员工激励制度
针对不同需要的员工, 制定丰富的有区别的又能激发大家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一般来说, 高过行业平均水平工资与较好的福利条件是激励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是有效的。在工资分配上, 要正视人力资源的内在价值差异, 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实行按业绩定酬、按岗定酬、与绩效挂钩。对于人力资源的激励不仅需要物质激励, 更需要对员工自身价值层面的精神激励。要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 合理配置人才, 使员工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做到人尽其才。对于企业核心人才, 要认识到这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核心人才要充分信任、敢于放手, 为他们的成长和业务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他们及时承担责任。对于高级人才, 要让企业成为他们发展事业的理想平台。
4. 重视企业职工在职培训
企业职工在职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不断提升的源泉, 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与知识储量是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工作, 是企业最有意义的投资行为。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 以便促进他们适应技术进步和剧烈的经济环境变化, 提高他们面对新问题的能力。
站在发展的战略高度, 企业应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正确分析培训需求, 探索丰富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建立系统化、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拓宽培训渠道, 丰富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方式, 营造轻松、活跃的培训环境,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 鼓励员工增长新知识、新技能,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确保企业在培训上的投入能有效提高个人与组织的绩效。
企业培训主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1) 补充新知识, 提炼新技能; (2) 转变观念, 提高素质; (3) 全面发展能力, 提高竞争力; (4) 交流信息, 加强协作。
组织培训员工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培训, 加强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 特别是使新员工能够及时了解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政策变化、技术发展、经营环境、绩效水平、市场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熟悉未来的合作伙伴, 加强以后的彼此协作。
5. 在招聘时要重点引进具有发展观的适用性人才
企业在招聘时, 要与时俱进, 把握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和环境变化, 在招聘时, 要注意对适用人才的选择与引进。要更多引进那些不断追求进步, 勇于提升自己个人素质、工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企业还要具体做到, 设定招聘策略, 为满足不同求职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布职位说明与招聘信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 还应该切实提高一线招聘人员的职业化水平, 加强对招聘过程的组织以及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 让应聘者在面试沟通中能直接真切感受到企业员工的职业化素养、企业规范化管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 企业还应该就招聘中的面试测评方式进行合理、科学、专业的界定, 杜绝面试中随意、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地提问。
这样, 企业可以确保招聘到适合企业, 能引领和帮助企业发展的各类人才。
四、结论
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 但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同的挑战。企业的一切改革、经营管理活动无不以人为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招聘到合适企业又能带领企业发展的人才,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方面必须做出及时的调整和选择, 为企业适应变化的环境, 创造较好的经营业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华夏, 王兰馨.浅析组织招聘低效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商贸, 2009, (8X) :49-50.
[2]陈育庆.提高招聘的有效性[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3) :72-74.
[3]焦登辉.关于人力资源招聘与培训管理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 2015, (12) :134.
调整与改革 篇10
1.1 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江苏科技大学是船舶行业中唯一一座设有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就全国范围来说,该校的焊接专业排名也名列前茅。该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素质普遍较高、就业面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该校焊接专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江苏省高校前列,毕业去向多以北京、上海、南京等发达城市为主。
焊接属于机械与材料交叉学科领域,应用广泛,世界上50%以上的钢铁材料必须通过焊接才能成为产品。而焊接是一个瞬时非平衡的热力学过程,其复杂程度超出了传统的常规理论所描述的范畴,不仅需要冶金学知识,还需要用到机械、物理、化学、热学、力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正是因为焊接学科这种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又要有扎实精专的专业知识背景。
近年来,绝大多数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对焊接专业毕业生后续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却又急需“专业对口”的人才[1]。因此很多情形下,用人单位能够找到现行的通才教育下宽口径培养出的焊接专业毕业生,但此类人才很难在进入企业的短时间内掌握和胜任焊接方面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可以说焊接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极其不平衡。因此,对焊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来说,其知识结构不宜是只有宽厚基础的“通才”,也不宜是只有精专知识的“专才”,而应是两者兼顾的“金字塔”模式[2]。
1.2 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企业反馈表明,独立学院焊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课时少、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等多方面的问题。新型焊接专业教学方式急需调整和改革,力争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焊接技术与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2)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培养模式的探索;(3)实践性教育严重缺位问题;(4)双师型教师缺乏问题。
2 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
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制定的目标,本课题从5个方面研究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调整方案和改革措施:(1)围绕焊接技术与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确定了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2)设置和优化焊接专业技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和实践;(3)根据“大工程”的工程理念,整合与优化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4)研究并实践了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岗位培养优先的校企培养方案;(5)培养并实践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
2.1 焊接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人才的培养要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是工业化快速推进、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行业的很多工厂和企业都需要大量能够承担焊接结构设计、焊接工艺编程及设备研发等一线焊接专门人才。新材料焊接、极端环境下的焊接以及超复杂结构件的焊接,对焊接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由于江苏科技大学母校焊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偏向于“通才”,而在一定程度上说忽视了“专才”培养,有必要使独立学院焊接专业的培养人才更偏向于“专才”。
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焊接专业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本科生科研计划”,开展项目型学习的教育方法,建立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焊接科研团队[3]。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本科生有更多机会与硕士生在一起进行科研活动,定期集中召开学术探讨会。这样不仅拓展了本科生的专业面,更培养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挖掘了其科研潜力和实践能力。结合焊接专业跨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在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开展多样性教学改革项目,让本科生在学校期间接触科研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多。鼓励焊接专业方向的学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发表专业论文,培养其创新意识,实行创新教育。
2.2 焊接专业培养计划的整合与优化的研究
江苏科技大学的焊接专业通常设置了“焊接冶金”“焊接电源”“焊接方法与自动化”“焊接结构”及“材料焊接性”等骨干课程,还设置了“焊接检验”“高效焊接方法”“材料力学性能”等辅助课程,并设置了与之相辅的专业实验、焊接实习、本科生创新计划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教育。旨在培养较为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焊接冶金及材料焊接性、焊接设备及自动化、焊接应力与变形控制等方面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注重多学科、交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学习机械制图课程却不讲焊缝代号,开设专业英语却不够重视,学习电工学却脱离了焊接电源等等,没有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
根据目前的培养计划及企业对焊接人才的需求,可以对焊接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如下的整合与优化:(1)强化材料科学基础的作用,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焊接连接归根结底是材料科学和机械科学的范畴,从原理的深层次方面研究焊接技术,比泛泛地研究表面上的知识要更深刻。(2)重视焊接自动化课程。焊接自动化技术是先进连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焊接结构生产技术发展的方向。现行的自动化课程范畴太广,与焊接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深化自动化课程与焊接专业的结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建设创新课程,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加强行业交流、校企合作。(4)大力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突出焊接的实用性教育。现行的焊接专业课程范围广但不够精专,教师为了教学目的填鸭式讲解焊接的相关知识,学生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5)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校本教材,结合学校实际,搞活教学教研。(6)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的认证考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化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7)可以适当提前对学生进行焊接专业化的教育。现行的培养计划中,学生到大三才能接触到专业课程,而大四只有半个学期学习专业知识。看似4年的焊接教育,其实只有一年半。因此提前焊接专业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焊接专业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3 以岗位培养优先的校企培养方案研究
独立学院作为焊接人才培养的主体机构之一,主要开展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瞄准市场对各层次人才、各岗位的需求,培养出各具特色的高水准人才。
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鼓励和引进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针对企业对各岗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要求学生先在学校里根据焊接专业的培养计划完成基础理论的课程学习。然后,在企业里根据专业的要求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实训和实习。此外,鼓励学校与企业相互建立基地和交流实践平台。企业针对自己的生产项目对学生提供实践训练项目,学生可以通过的企业实践,锻炼自身的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焊接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实践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缺乏焊接高技能双师型教师,使得焊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保证。此外,尽管有些教师取得了双师型教师资格,且拥有企业工作和实习经历,但其仍对现代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的信息了解不足。
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教师即掌握现代教育的要求,又掌握焊接行业、焊接领域对技能的要求,能够应达到“学术”和“技术”上的双高要求[4]。为提升教师的技术能力,学校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企业实践计划。制定严格的监督审查制度,保证教师在企业工作和实习经验上的高水准,建立一定的奖惩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5]。
3 结语
本课题围绕独立学院焊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确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和优化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和实践,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科研创新和注重实践能力的思维模式。根据“大工程”的工程理念,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整合与优化的研究,焊接带有明显的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的特点,结合焊接专业的特色市场的需求,着力进行多样性教学训练模式与实践的研究,促进焊接工程多层次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岗位培养优先的校企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并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实践,能够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满足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摘要:独立学院为实现培养面向一线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应用技术型人才目标,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特色课程体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努力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焊接技术与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文章以“校企产学研共同体”需求为基础,构建了焊接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更新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此外,本研究也全面提升了江苏科技大学学科整体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建成适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全面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焊接,人才培养,调整,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元良,陈辉.论高校焊接人才的培养[C].北京:2006中国科协年会,2006.
[2]吴林,方洪渊.中国焊接高等教育60年[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12(4):14-20.
[3]罗键,赵国际.高等学校焊接专业方向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新方法与实践[J].电焊机,2010(10):1-5.
[4]吴明清,王真.我国焊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与人才培养对策分析[J].现代焊接,2008(12):11-13.
当前推进改革、调整至关重要 篇11
首先,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为此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积累了力量。十多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增长也面临着大幅度滑坡的压力。当时,我国政府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一方面推进了住房制度改革、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WTO,深化对外开放。经济增长在经过了1998~2001年的调整后,伴随着住房、汽车需求“井喷式”爆发、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2003年以后增长速度连续5年达到或超过10%。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1至4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7.5%、-25.7%、-17.1%、-22.6%。 显然, 目前尚不能排除外需继续收缩而使我国出口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1至4月份,消费、投资增长达到较高水平,但在相当程度上是政府政策效应的反映,如政府大规模增加投资、信贷规模急剧扩张、家电下乡等,而市场主导的内需扩张缺乏有力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防止中国经济出现深度衰退,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在政府大规模增加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三年投资计划之后,3月份以后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如工业生产加速、投资和消费的增长达到较高水平等。由此可以判断,一季度经济增长应为本轮经济回落的底部,二季度经济增长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回升。这样,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有望率先复苏。但是,依靠政府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如果没有市场驱动的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的扩张,这种短期回升将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逐年减弱而再次波动。
市场驱动的投资和消费的扩张,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的推进。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例,一方面需要改革现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以提高广大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以改善居民预期。只有这些改革逐步深入和完善,消费占GDP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实现从以投资、出口驱动为主向以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变。
第三,经济危机和衰退既是一场灾难,也是改革、调整的良机。在通常情况下,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突现,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呼声高涨,内在压力增强。但由于经济不景气,面临着就业和收入增长压力,各方面利益矛盾也相对比较突出,社会承受能力较弱,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往往较差。
当前政府在“扩内需、保增长”的过程中,要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在推进重大领域改革时,一是要明确战略目标,广泛征求意见,取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二是要根据社会可承受程度,分步实施,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三是要支付相应的成本,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市场机制形成合力,引导、推动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四,在政府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中,强调了改善民生、优化投资结构、避免重复建设等,这显然是必须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和扩散、保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有时甚至会与短期目标相冲突,如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等,而能够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政策措施,往往会带来固化现有体制和结构的后果。
政府推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均以解困、扶持为主,改革、调整的内容较少。其后果可能是过剩、落后的产能得以生存,扭曲的价格体系更加扭曲,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得到强化,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依然如故,等等。因此,如果对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不仅会贻误良机,而且会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新的障碍。
第五,从中长期看,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加速期和消费结构升级活跃期,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以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为热点的消费需求的扩张,以及由此形成的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等,潜力巨大。现阶段,有些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存在明显的制度性障碍;有些领域经过了前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后需要调整,积蓄力量,再上新台阶;有些领域不能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着力推进与之相关联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充分释放这些潜力,不仅是短期内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也是中长期内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环节。
最后,目前我们面临的经济困难,既有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对我国的影响,也与国内房地产、汽车等主导产业在经过了2002~2007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转入周期性回调阶段有关。同时,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低价格,高投入形成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模式,在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难以为继,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竞争优势的确立,对短期经济增长也会产生影响。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只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消除体制机制弊端,才能够为中长期发展奠定新的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
调整与改革 篇12
一、科学定位, 明确专业建设思路
“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的问题, 始终是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格局, 使得学校内部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批学校通过调整、共建、合并提出了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目标。”[1]面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格局, 地方师范院校首先要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定位, 以适应社会发展多极性和人的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地方师范院校定位既不能等同于省市级师范院校高位发展, 因为省市级师范院校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全省、全国教育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师资, 层次水平较高;同时, 地方高师院校也不能等同地方综合性高校, 因为综合性高校主要应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开设社会急需的应用性专业。地方高师院校如果忽略“师范”二字, 那将泯灭“地方高师院校”和“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差别, 同时也舍弃了多年的师范办学传统和教育优势。为此, 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应为“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师范性”既保证了多年的办学传统得以延续, 也突出了高师院校的中心任务, 即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地方性”明确了学校的服务面向, 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应用性”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要求, 不仅是培养基础教育的合格师资, 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各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既注重知识、理论、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 又关注生产、生活、服务、管理一线问题的解决。
“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既保证了师范院校多年的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 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 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二、坚持“师范性”, 聚焦特色和优势, 着力办好师范专业
地方师范院校聚焦特色和优势, 必须坚持“师范性”, 着力办好师范专业。高师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院校历史分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也是多年办学历史的积淀, 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的基础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超性和规范性等方面, 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国家和地方建设, 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放弃或淡化师范性, 停办或减少师范专业, 必然会对教育事业, 特别是对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同时, 也将造成师范院校因放弃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以弱拼强, 在与综合性大学拼实力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其结果必然得不偿失。因此, 地方师范院校必须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从以下两方面办好师范专业。
1. 紧贴基础教育, 服务基础教育, 引领基础教育。
办好师范专业是师范院校的使命, 服务基础教育, 引领基础教育, 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是师范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为此, 地方师范院校首先必须了解基础教育, 研究基础教育现状, 明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其次, 必须引领基础教育。近年来, 尽管有部分非师范院校开设了教师教育专业, 但教师教育由师范院校培养的主格局没有变, 地方师范院校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的主渠道没有变, 地方师范院校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主格局”和“主渠道”必然要求其充分发挥引领基础教育的使命。
2. 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结合。
近几年来, 随着非师范专业的不断增设, 不少师范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师范性, 过分强调学术性, 具体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教材的选择上向专业院校类似专业看齐, 要求过高过深, 淡化了师范生教育理论的系统传授及教学基本功的培养, 其结果不仅使师范生在理论上难以达到专业院校学生的水平, “学术性”不强, “师范性”也不强, 难以胜任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为此, 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加强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同时, 要注重实践环节建设, 加大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强化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执教能力培养。当然, 在强调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和教师技能培养的同时, 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学术性”培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坚持“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使学科教育达到该专业学位授予要求, 教师专业教育达到教师资格认证要求。
三、坚持“地方性”、“应用性”, 加强应用性专业建设
师范院校办非师范专业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教育适龄儿童规模的不断缩小, 师范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日趋饱和, 因此, 地方师范院校开设一定数量的非师范专业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举办非师范专业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是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区域经济, 实现可持续的必然举措。但办什么专业, 如何办好这些专业, 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1. 紧扣“地方性”, 开设“应用性”专业。
师范院校办非师范专业, 要关注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发展, 及时预测、了解地方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 开设相应的应用性专业。一方面, 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主流, 或加工业、或农艺业、或旅游业开设相应专业;另一方面, 还要从全省、经济协作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思考开设非师范专业, 对一些需求量大的行业适当开设一些相应的非师范专业。但非师范专业的开设应注重“应用性”, 否则新设专业的开设必然造成地方师范院校掉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2. 发挥传统优势, 开设“应用性”专业。
师范院校传统的优势专业有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思想政治教育、美术学等,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的传统专业, 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化学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等专业;在物理学的基础上开设应用电子类专业;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开设生物技术类专业, 等等。每一专业的开设不仅要依据学校原有的传统优势, 还要结合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 适当设置专业方向。这些应用性非师范专业的开设既要保证学生有效就业, 也要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3. 加强内涵建设, 办好“应用性”专业。
依据传统强势的师范专业开设的非师范专业, 应注重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逐步提高社会影响, 打造品牌。加强非师范专业的内涵建设: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 要挖掘相近专业教师的潜力, 将一部分师资整合至新专业, 同时, 还应高度重视教师的技能性培养, 使之成为“双能”型师资, 以胜任应用性专业理论性和技能性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 要善于把握当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恰当引进相应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生, 增强应用性专业的发展后劲;还可以利用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 聘请地方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 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二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包括应用性专业所需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建设、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建设等。
四、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中, 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认真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树立“知行结合、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突出应用性培养目标,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1. 依据应用性人才特点, 突出“知识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 地方师范院校要强化“知识性”和“应用性”, 妥善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突出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 突出“知识性”;另一方面要强化能力培养, 突出“应用性”,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 依据学科发展和行业要求, 设置“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地方师范院校要依据应用性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 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 应根据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优化课程模块, 适当减少理论课程比例, 加大实践课程和应用性公选课程比例, 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对于同类专业间的相同基础课程, 通过体系和内容上的统筹协调, 使之纳入平台课程之中。模块方向以行业和职业要求为导向, 充分利用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 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课程模块的设计一方面以知识传授单元构建, 明确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 要通过基础教育的新课程开设, 促进学科前沿知识进入课堂,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根据应用性专业特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 要将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作为基本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倡导启发式、个性化培养模式,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环节上, 以学用结合为切入点, 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 建立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的长效机制,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推行顶岗实习, 实行“理论学习→实境训练→顶岗工作”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学校与区域内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深度融合,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 教师培养多元化的发展形势, 地方师范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 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 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探索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教学新思路, 正确评价教学质量, 切实确立“有一定理论基础, 动手能力强, 适应性强, 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 以拓宽口径、加强基础为思路, 加强专业建设, 培养应用性人才。
(曹杰旺, 淮南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安徽淮南232038)
参考文献
[1]徐金梧.以科学发展观谋划办学定位[N].中国教育报, 2004-10-07.
【调整与改革】推荐阅读:
甘孜州电价改革和调整实施方案11-25
两会关于教师工资调整,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教师工资待遇改革政策07-17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华北电网电价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1228号)10-08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事业单位退休金调整涨幅700元06-19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6月底前将调整到位09-10
重庆市物价局关于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有关问题的通知12-25
调整与完善10-16
装配与调整05-15
调整与方法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