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共6篇)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篇1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胡志军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深入实地调研,阐述了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以改革为契机,深化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扩大“三农”信贷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六枝特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启示。
〔关 键 词〕 农村信用社改革 产业结构调整 调研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农村信用社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以改革为契机,通过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扩大“三农”信贷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六枝特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农村信用社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作为出发点,市政府研究室于2006年5月组织人员对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阅资料、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形成了《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内容如下:
一、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情况
六枝特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立于1954年,隶属于中国农业银行,1996年底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归属人民银行代为管理,全特区共有12个基层信用社和1个特区联社,均为独立法人机构。为适应形势不断变化,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尝试对农信社进行改革,但由于先天性的体制弊端和沉重的历史包袱,导致农信社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沉重、管理体制不顺、资产质量较差等等诸多困难,全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处于亏损状态,六枝特区农信社也陷入了经营困境,根据2003年12月进行的清产核资,六枝特区农信社资产总额38340万元,负债总额38236万元,所有者权益104万元,股金652万元,呆帐672万元,资本充足率为-0.55%。
为推进农信社进一步深化改革,满足新时期农村金融的要求,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确定了包括贵州在内的8个省市农信社作为试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并给予了减半征收营业税、免除所得税、由中央财政对信用社支付保值贴补息、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资金和购买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资产、允许农村信用社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农信社的改革提供了优越的宏观环境。同年10月,《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六枝特区列入全省九家农信社统一法人试点改革单位之一。市、特区政府和农村信用社抢抓改革之机,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推进特区农信社的改革。
(一)加强领导,推进改革。通过省、市改革会议,充分认识到搞好这次改革对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特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六枝特区政府下发了《六枝特区政府关于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六府办〔2003〕168号),由区长蒋承云任领导小组组长,六枝特区农信社领导和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实行了特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清产核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取消了12个基层信用社法人,将原12家农村信用社合并为统一法人的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实行了“统一法人、授权经营、分级核算、单独考核”的管理体制,并按照法定程序成立了新的理事会、监事会,聘任了经营班子。由特区人民银行、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和联社等单位对原有资产负债进行清核,并将清查后的一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划归改革后的六枝特区信用合作联社所有。通过统一县级法人,实现了资源的统一配置,大大提高了农信社的经营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了风险防范能力。
(三)消化包袱,增资扩股。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制定下发的有关文件,准确把握和利用政策,做到了依法合规。一是争取到央行专项票据1000万用以置换呆帐贷款,消化历史包袱;二是取消了不合理开户限制,通过特区党委、政府协调,将辖区内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乡镇账户都开设在六枝特区农信社,并由特区党委政府向社会公开发出《关于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积极入股倡议书》,发动广大农户、工商企业和自然人入股农信社,使农信社股本金从改革前652万元迅速增加到2053万元,同时捐赠办公用房以提高农信社的资本充足率;三是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在特区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从干部职工开始清收,逐步延展到一般居民,清收不良贷款270万元。
(四)转换经营机制,增强经营活力。通过在发展理念、市场定位、经营管理和内控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使之更加科学完善。一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构建了理事会决策、经营班子管理经营、监事会监督的“三权”制衡格局,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经营机制。二是坚持以服务“三农”为立社宗旨,以“立足六枝、服务六枝、发展六枝”为经营理念,不断拓展支农业务。三是完善内控制度,制定完善了财务开支管理办法、信贷管理办法、人事劳资暂行办法等数十个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在定员定岗定责为主的岗位体系和业绩评估、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体制,“能多能少”的分配制度;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科学的内控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内控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业务拓展到哪里,制度建设跟进到哪里、内控措施落实到哪里”的发展要求,使农信社进一步完善成为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
(五)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深入地宣传了农村信用社的性质、服务对象、经营宗旨、业务种类、存贷款政策、原则以及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和发展前景,通过宣传,让农户进一步了解农村信用社,使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推进了农户对农信社存贷的积极性。
通过特区政府和农信社的共同努力,特区农信社改革工作进展顺利,部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和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到2005年底,全区农信社各项存款达到4.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1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近3327万元,较去年同期净增1029万元,实现帐面利润100万元,较去年减亏增盈734万元,为下一步继续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六枝特区农信社改革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通过改革,六枝农信社进一步确立了“在支农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的信贷工作思路,立足于服务“三农”,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扩大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引导农民多渠道发展生产,支持重点农业,推动地方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在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县级以下营业网点的情况下,为“三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到2005年底,六枝农信社贷款总量占到特区全部金融贷款的44.28%,发放农业贷款3.45亿元,为本联社总贷款的83%,占全特区农业总投入的90%。
(一)做好典型,引导产业发展。根据特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断调整信贷投向,以支持高效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作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的的重要举措,通过帮农户寻找市场信息、出点子、送技术、贷资金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产出比,取得了较好效果。木岗镇抵岗村原来是贫困村,特区农信社经过调研后,积极帮助其发展养牛,提供小额信贷,并雇请技术人员作指导,现在户均养牛达3头以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基地。支持新场乡苍脚村村民王锦祥养羊,两年内从20只山羊迅速扩大到300多只,出栏200多只,并通过王锦祥还带动十多户农户发展养羊。贷款岩脚镇82户农户34万元种植反季节毛豆,年纯利7万元。扶持岩脚镇发展养鸡协会和养猪协会,发放贷款150万元,发展前景看好。
(二)抓住重点,做大特色产业。紧紧围绕六枝特区政府确立的“品种调优、产品调特、规模调大”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线,倾斜资金,优先对农业生产大户和有市场潜力的种植、养殖户给予重点资金扶持,支持种养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推进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基地建设。同时鼓励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使农产品能更迅捷进入市场。2002年以来,六枝特区农信社贷款760余万元,发展了一批养牛、养羊、养鸡、冬瓜、大蒜、蔬菜等十余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并成立了专业农业技术营销协会,使六枝特区基地建设和专业化、规模化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农村企业发展,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对全特区乡镇企业贷款15302万元,涉及采矿业、制造业、商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开发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等行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帮助企业度过经营难关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优化金融环境,确保稳健发展。以创建“信用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活动为载体,以增强农民信用意识为目标,在全特区开展了信用户评定工作,完成了全辖区农户的经济档案建档工作,评定信用农户面达建档农户的50%,对信用农户的发证面达到80%。推行“走百户”工作模式,通过上门服务,把小额信用贷款送到农户手中,尽力满足农村合理资金需求,切实减轻农民利率负担,在国家规定的利率浮动范围内,将年利率限制在基准利率的10%—40%以内,尽可能地给农民以利率优惠,千方百计减轻农民利率负担,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积极扩大“三农”贷款的总量。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和扶持范围,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突出小额信用贷款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步伐,开通了大额支付系统,所有营业网点开通了全省通存通兑及银联信合卡业务,使农村金融服务更为便捷。
三、六枝特区农信社服务“三农”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政府和农信社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在三农工作中,政府工作和农信社业务存在较大的脱节,一方面政府在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发展战略时,侧重于产业布局和行政引导,没有将农信社贷款视作资金支撑体系纳入规划,或者由于缺少沟通而在制定规划时不能将产业规划发展与农信社资金投向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农信社对政府产业规划和经济战略信息了解不够,不能及时给予重点产业和经济域给以资金支持,与政府制定的规划或重点产业关联不够,相互脱节,不能形成紧密联系、和衷共济的局面,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未能形成有效整体全部发挥。
(二)农业发展滞后导致农业贷款抗风险能力差。一是农业的天生弱质性。六枝特区虽然是我市农业条件较好的县区之一,但总体仍然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状况,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农业种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状况,突发的自然灾害和疫情等能给农户造成灾难性打击,2005年仅自然灾情就造成了农业经济1687万元的直接损失,对农村信用社投资回报造成负面影响。二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推广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的问题。农技推广机制不活,服务体系覆盖窄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方面农业产业规模小,大部分地区是碎种零养,尽管近几年发展迅速,规模仍很有限,“背兜装不完,汽车装不满”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滞后,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衔接不紧,并且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弱,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加之信息传递缓慢,导致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质量都不能较好的与市场需求快速对接,农产品商品化率低,附加值小,致使农民还贷能力差。
(三)农村信用社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预期改革目标建设成为“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农村社区性银行业机构”还有很大差距,支农服务尚缺乏体制上的保证。二是农村信用社资金规模小,放贷能力与农村实际需求不相匹配,2005年全特区金融存款为19.86亿元,而作为支持农村主要金融力量的信用社存款额仅占全部的24.82%,在调查中各企业和农户普遍反映生产发展资金不足,按照现在每户5000元的贷款需求,全特区直接面对农户的贷款额度就要达到6.45亿元,并且随着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和农
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对贷款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从这一点来看,现有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三是农村信贷需求主体数量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贷款额度难以满足农户需要,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期大多也在2-3年左右,有的项目投资回报期要3-5年,而农户小额信贷,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有的只有几个月,与农业、养殖业的生产周期不适应。四是小额信用贷款不能完全满足农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的需要。这些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较大,初期投入多、风险大。而农户信贷额度太小,一般也就在2000~3000元,最高5000元,难以满足要求。五是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防化风险的机制不健全。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品,也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
四、六枝特区农信社改革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农信社改革。地方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信社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化农信社改革不仅关系到农信社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要增强支持农信社改革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贯彻执行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04〕66号)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4〕20号)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和省级政府对农信社有关税收、费用减免等各项改革优惠政策,做好农信社改革的协调调度工作,做到“参与而不干预”,服务“到位而不越位”。把协助农信社发展、防化金融风险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地方扶持措施,努力为农信社创造一个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农信社要继续加大深化改革力度,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帮助,进一步消化历史包袱,以建立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经营体制、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推进改革发展,使农信社尽快步入机制活、包袱轻、发展顺的轨道上来。
(二)多渠道吸引资金,壮大实力。一方面,农信社要用好国家给予的灵活利率优惠政策,继续采取“以贷引存”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吸引存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能力,帮助农信社组织存款,吸收股金,引导各类涉农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存入农信社。第三,要通过广泛宣传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其知名度,增强农民的信任度,广泛吸纳农村、农民闲散资金,千方百计扩大农信社支农资金来源,增强农信社支农资金实力,减少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村资金“抽血机”的不利影响。
(三)建立政社合作机制,加强资金引导。吸收存款是农信社发展的基础,组织好信贷则是农信社提高效益壮大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政府与农信社的“政社”合作机制,引导资金投向重点产业、规模产业、效益产业,让农信社参与到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中,使其作为解决“三农”的主要资金支撑,通过政社联席会议、社企项目洽谈会等形式,向信用社推荐项目,对农信社资金给予科学引导;通过以支农资金和扶贫资金进行贴息鼓励农户、企业向农信社贷款,扩大信贷规模,使农信社既能达到政策性支农要求,也能实现商业性赢利,让本地资金为本地服务,减少资金外流。
(四)加强农村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环境。一是政府要履行自身职责,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坚决维护农信社债权,通过司法行为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使经济行为主体在维护正当权益上有法可依,塑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政府和农信社相互配合,把“信用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创评活动与创建新农村中“乡风文明”工作与进行有机结合,对文明信用记录优良的村镇,可以适当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和信贷倾斜,通过强化干部考核机制,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农民的信誉观念,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防化农信社金融风险。针对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农户有效抵押不足的情况,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信用担保和农业保险制度建设,设立农业信贷担保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开展农村商业保险业务等,对农信社风险损失
进行必要补偿。同时发挥综合行政力量,帮助农信社建立风险预警、防范、处置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切实防范农信社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和区域性支付风险,确保农村金融安全。
(六)开发金融产品,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农业产业一体化的进程,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应仅仅局限于种植、养殖等初级产业,应逐步往次级产业链如运输、加工等环节进行扩展,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户的一般借贷需求。对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等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市场,农资生产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在担保方式、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和利率、还款方式上实行更灵活的办法,有效满足这部分资金需求。对其他涉农领域及消费信贷领域的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农村市场的变化,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信用卡、中间业务、贴现以及适合客户需求的其他金融消费品种,努力满足乡镇企业、其他各类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以及群众临时性资金急需。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篇2
打工潮造成了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 农民自身的素质限制, 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限制, 农民打工的热情已经大为降低。乡镇企业由于自身基础的薄弱, 又大都位于农村, 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国有大企业集团的整合和强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乡镇企业大都纷纷衰落, 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够随着市场经济的步伐, 不断调整自己, 跟上时代。面对就业的压力和经济形势的挑战, 农民把就业方式的重点, 转向了农业内部。他们结合本地农业资源特点,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经过20多年的农村改革, 一直向城市, 向工业, 要收入, 要就业的农村, 开始深刻地认识到, 任何问题的解决, 都得在自身矛盾运动中寻找解决方法, 而不能把解决方法寄托到外在条件上。目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不但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 更具有根本性, 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提供了稳定和长期的保障。
一、打工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20世纪的农民打工潮,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我们从不否认, 打工给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巨大提高, 打工开阔了农民的眼界, 打工带来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打工在中国农民创业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是, 打工潮也暴露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存在的一些问题。
农村出外打工的都是青壮年劳动力, 他们是发展农村的主力军。这批人离开农村, 造成以下结果:
(一) 农村人力资源严重流失, 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留在家里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 有近一半以上是文盲或半文盲, 一大半是家务缠身的妇女。这样, 直接影响到的就是农业的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 以及农业社区的整合和维系都需要知识和文化, 留在家里的老人、儿童、妇女种地, 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根本不具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愿望。结果农业单产量下降, 耕地粗放经营, 耕地撂荒等, 农业资源浪费和流失。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 农业技术落后, 造成越是产粮地区越贫穷。现在尽管取消了农业税, 并为种粮农民补贴。但很多农民, 仅是领取补贴而已, 没有投入到生产条件改善中去。下放到各家各户的补贴, 单纯成了一种对种粮农户的安慰和关心, 不能集中起来, 改善生产条件, 发展农业生产。在调查的农户中发现, 其实这点微薄的粮补, 对农民致富仅是杯水车薪, 但对国家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实现现代化, 意味着现代化的工业要与现代化的农业并行。目前我们处于总体小康阶段, 粮食问题的解决, 只是农业最基本的要求, 完成这一基本问题后, 随之而来的问题将更为复杂, 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 要求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 要求收入的提高, 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条件, 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农业完成它的最基本功能后, 应该如何向现代化进军, 这只是破题而已。因此, 如何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 发展农业生产力, 农村需要大批的现代农民, 农业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 大量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外流, 对农村文化和政治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
文化和政治建设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体现, 它不是随着经济发展自动生成的, 他同样需要建设。而农村大量有文化的劳动力者出外打工, 留在家里的老人、儿童、妇女根本谈不上文化政治建设。甚至一些未成年的中学生, 也产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 中途辍学, 影响了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劳动力的外出, 造成农村的荒疏, 很多村子村容村貌无人规划, 影响了农村建设的进行。在中国工业化时期, 出现了农村的荒芜, 这些警示我们, 在工业化进程中, 城乡分割会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 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好事。
(三) 农民收入下滑
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简单的小规模的家庭经营, 他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今天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大大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 农民比较收入不低于工业, 甚至高于工业, 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而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非常缓慢, 农业技术水平很低,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大大低于工业, 农民收入就低。进入“九五”以来, 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连年下滑。特别引起注意的是, 农民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收入的绝对额在下降, 全国仍有40%以上的农民属于纯农户, 这部分家庭来自非农业收入不到10%, 这意味着来自农业收入的减少等于纯农户的收入出现负增长。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下降的情况下, 全国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 关键就在于农民外出流动打工就业的收入在增长。因此农民收入下滑, 农民工收入维持农民收入的增长, 没有打工收入, 很多纯农户家庭就非常贫困。因此打工经济的迅速增长, 纯农民的收入就会很难提高, 农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说打工经济, 在迅速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 也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明显的暴露出来, 但不能促使“三农”问题的全面根本解决。况且当打工农民的收入提高, 很多农民增长见识后, 在寻求自身发展根本之道时, 又把自己的创业根基放在了的农村。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农民就业的最终理性选择。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 对“三农”问题的解决, 更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 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稳定的保证。
(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解决农民就业, 可以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所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就是以本地农业资源为依托, 因地制宜, 按照市场原则, 遵循价值规律,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 对农业内部重新进行选择、优化, 使其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其实质是对农业各种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 需要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促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 形成现代农业。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 能保护和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 实现农村人口、资源、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 还农村青山绿水, 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 农民从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会迅速提高, 而且这种提高带有普遍性和长期性。越是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成功的地方, 大批的农业劳动力被吸收, 农民致富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 随着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 农村生产和建设出现良性循环, 农民收入就有了长效机制。因此, 农业、农村和农民统筹发展, 就会形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解决农民就业, 可以把农村劳务经济引向深入
劳务经济的实质是农民出卖劳动直接获取工资收入, 它既包括生产物质产品也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服务活动。劳务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意义:
1、劳务经济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农村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指标。
因为劳动力商品化就是付出劳动力而获取工资, 工资获取的越多, 劳动力价值的市场实现就越大。
2、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民现代化的标志。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生产满足自己消费, 而工资是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产物, 是工业化的产物。
3、发展劳务经济是衡量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的标志。
以工资形式获取的收入, 表明就业的形式已经社会化, 市场化了, 这种就业方式必将带来农村的社会变革。因此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就是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那么广大农民从自身的条件出发, 结合本地优势, 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的进军, 促使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工资性收入就会增加, 劳务经济就可以获得大规模的, 高水平的, 长期性的发展。
(三)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解决农民就业, 可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过去的实践也充分证明, 县域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光靠第一产业, 其潜力是有限的, 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才能较快、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 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 使他形成自己的特色之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解决农民就业, 为乡镇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促使产业升级,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亮点。近年来, 各地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 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大方向, 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依靠资源优势, 突出绿色品牌, 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涌现出一大批带动力和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呈现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成为乡镇企业重要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29.14%, 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国际经验是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远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中国却正好相反。这表明在乡镇企业中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巨大的潜力。
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提升了乡镇企业发展的产业水平。近几年, 乡镇企业在专业村、产业镇、工业园区的基础上, 以特色产业为主体,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与延长产业链相配套的企业不断聚集, 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专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由产业集群构成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已成为展示某一地区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品牌。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乡镇企业整合利用资源, 调整优化结构, 提升产业层次,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 国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开始重点向“三农”和中小企业倾斜, 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和领域进一步拓宽, 乡镇企业特别是涉农中小企业将会得到更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篇3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推广绿色种养方式,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通了“辽源市测土配方施肥互联网服务系统”,此系统是吉林省首家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该平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均每亩减少化肥施用纯量1.77公斤,全市耕地减少施用化肥纯量1800余吨。增施有机肥。推广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惠民生物质公司等10户企业,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用于水稻、蔬菜等作物生产。同时,农户直接用畜禽粪便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市亩均增施有机肥料0.3立方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8.87克/公斤,比往年提高了1.37克/公斤。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落实玉米秸秆粉碎还田82.9万亩,机械深松整地16万亩,免耕播种8万亩,有效改善和保护了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2016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88.4万亩,通过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了“藏粮于地”战略。
加快农机化进程。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00万元,补贴机具920台。拖拉机保有量达到6.1万台,配套农机具14.8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3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7%。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和农机户发展到4.7万户,从业人员6.2万人。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52个,入社社员4419户,服务作业面积达到64.5万亩。落实机耕整地30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6%;机械播种26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8%;机收面积121.1万亩,占耕地面积33.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3%。10月10日,全市举行了水稻开镰暨农业全程机械化现场会,标志着农业装备能力建设、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迈上新台阶。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落实赤眼蜂和白僵菌生物防螟185万亩、农田灭鼠100万亩、种子等离子技术处理23万亩。同时,重点推广了“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技术和“高光效”技术。加快种业发展。吉东种业被评为中国种业骨干企业(第23位),年生产良种1000万公斤,吉东56和吉东705通过省审定,吉东种业国审品种达到4个,省审品种25个,玉米品种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纳入国家和省种业发展规划,吉东种业股份制改造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加强智慧农业建设。成功申报《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项目》,并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启动智慧农业建设,与辽源联通公司联手,打造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气象、牧业小区、温室大棚、粮食收储等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30.6万吨;秸秆过腹转化59.1万吨;用作燃料消耗秸秆73万吨;盛开农业、金帆草编及食用菌企业消耗秸秆0.5万吨。通过以上秸秆“肥料、饲料、燃料、材料和基料”的“五料”转化,消耗农作物秸秆约166.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4.2%。通过立项支持、争取欧盟贷款等措施,鼓励有机肥企业转化消耗畜禽粪便20万吨,占全市总量的37%;金翼蛋品日产10万立方米沼气项目,年消耗畜禽粪便18万吨,占总量的33%,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篇4
营口市银监局:
随着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紧密度越来越高,已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各个环节对金融服务需求日益旺盛。盖州市作为一个重要的水果产区,我联社对水果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盖州农业基本情况
盖州市总面积2,924平方公里,人口72万人,辖21个乡镇,6个办事处,285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62万,农户18万户,果树40万亩,约3100万株,其中水果大棚4万余座。盖州市2010年生产总值150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5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500元,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二、金融支持水果产业种植情况
08年省政府制定了辽宁省设施农业三年规划,目前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盖州联社始终牢固树立‚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战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着力扶持水果设施农业建设及相关储藏销售环节,使农民逐渐摆脱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束缚,走向靠设施、靠技术实现现代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我社一心为农、勤廉高效的贴心服务下,如今,设施农业在我市已是遍地开花,农民发展水果设施农业生产的劲头儿越来越足,农业‚大棚‛已成为打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门的‚金钥匙‛。九垅地、九寨、二台、团山、太阳升、归州、什字街更是成为中心点,辐射着整个盖州地区设施农业发展。
在我市,以水果‚大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早已成为农民认可的致富之路,但因其建设标准高,投入资金大,很多农民尽管清楚的知道水果‚大棚‛就是个‚小金库‛,却也只能望而兴叹。为解决这一限制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两年,在全面做好‚支农‚工作的同时,盖州联社始终把支持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信贷投放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满足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有力助推了我市农业格局的大转变和农业经济的大发展。截至8月末,我社水果设施农业大棚贷款余额9720万元,支持农户5434户,大棚8100栋,面积9000余亩,全年累计投放信贷资金6314元。贷款方式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保证贷款为主,信贷质量相对较好,不良贷款控制在2%以下。
支持广大农户发展设水果施农业的同时,我社积极支持企业、个人从事水果收购、加工、储藏、销售,使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到餐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对推进农业 产业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伴随着如雨后春笋般的水果‚大棚‛一座座拔地而起,我市的设施农业虽数量可观却规模欠佳。为使其化零为整,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我社信贷人员经常将其他县区和周边乡镇的农户依靠水果‚大棚‛致富的成功典型向农户作以宣传,积极指导农户组建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完整的产销模式,提高防范市场风险能力。目前,我市已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33个。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措施的难题,我社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以对合作社社员贷款的方式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实例1:
‚咱们合作社的设施农业建设先后三次贷款408万,两级农信社的领导几次亲临调研,信贷人员无数次上门服务,却没吃过咱的一顿饭,拿过咱一分钱。‛在东城办事处古台子村兴业果品蔬菜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勤加提起农信社,就忍不住的连声赞叹。兴业果品蔬菜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10月注册成立。当时欲扩大生产规模新建一批大棚,种植反季水果,但苦于资金不足,想贷款又提供不了抵押担保措施。所在地东关信用社了解情况后,派专人对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由于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尚无先例,且合作社提供不了抵押担保措施,东关信用社负责人几次与联社领导联系沟通,研究分析并制定可行性 方案。经多方努力,在短短十几个工作日内,东关信用社以保证贷款的形式为合作社的41户社员发放了首批中长期农户贷款69万元。有了农信社资金的有力支持,合作社当年建起冷棚126个,并于次年获利80余万元。看到第一批‚淘金者‛浅尝丰收喜悦,更多的农户纷纷投身到设施农业生产之中。合作社的设施农业规模也在农信社接二连三的资金扶持下不断扩大,占地面积由最初的267亩发展到660亩,注册会员增至81户。如今,已成为全省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的古台子设施农业仍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年底实现了‚千亩千棚‛的产业规模,良好的发展态势使三年还款计划预计两年即可全部还清。
为使农户更加方便快捷的办理贷款手续,东关信用社信贷人员加班加点,甚至放弃周末休息时间,挨家挨户上门做好贷款事项全程服务。为了避免农户私自改变贷款用途形成经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信用社还派专人对借款农户进行跟进服务,随时掌握大棚建设进度和生产经营情况,使资金有的放矢,确保专款专用。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不但富了古台子村的‚大棚‛生产户,也解决了全村300多人的就业问题,仅设施农业一项,全村人均打工收入即可达到六、七千元。全村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闲人,冬季的‚猫冬‛现象也成为村里的历史。就连拉牛车的古稀老人唐金忠,也在设施农业建设中充分体现出劳动价值。去年冬季,他为合作社建 大棚拉运建材,三个月时间就赚取了16000元。捏着厚厚的钞票,唐金忠幸福对村里人宣称,这是他大半辈子以来所赚的最‚大笔‛收入。
实例2:
在沙岗镇惠屯村村民刘明志的‚大棚‛里,刘明志喜笑颜开的介绍说,他家的葡萄即将出售,目前最大串葡萄重达8斤1两,预计总收入近12万元,是以往种植果树收入的三倍。惠屯村的设施农业建设是全市设施农业建设中规模较大的一个。用老百姓的话说:‚咱村设施农业发展的好,咱们的‘腰包’鼓的快,除了政府优惠政策扶持外,更得感谢农信社的大力支持!‛2008年,惠屯村村民惠怀顺组织成立了盖州市联达果蔬专业合作社,将村子里的闲散土地集中起来建设施农业‚大棚‛,以种植‚晚红‛葡萄、灌木花和油桃为主。为助其迅速发展壮大,经多次贷前调查分析,2009年沙岗信用社共为合作社发放贷款211万元,支持‚大棚‛37户,年总产量达35万斤,产值200多万元;2010年9月,沙岗信用社集中向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37户,金额307万元用于扩建大棚,在原有占地300多亩的基础上,合作社扩建300多亩,实现产值翻一番;2011年6月9日,联社再次集中审批联达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贷款28户,金额280万元,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目前信贷资金已全部用于大棚扩建,预计产值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0%--80%。实例3:
盖州市梁屯富辰西瓜专业合作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实施后,首家在盖州市工商局注册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注册时间2007年8月22日,注册号000001号,专业社位于盖州市梁屯镇,设立人数19人,注册资金为100万元人民币,合作社法人代表杨明利(任党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辽宁省农民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营口市优秀共产党员,盖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合作社现有会员198名,种植面积5000亩,辐射周边种植面积万亩以上,年产量在8000万斤左右,主要生产品种西瓜有京欣1号、京欣2号;同时新品种引进陆续升级,品种还有锦王、澳霸
7、悬浮7等;葡萄有晚红、美人质、巨峰等。上市时间5月1日至8月15日,产品销往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沈阳、大连、鞍山、丹东等地。
2009年,在营口市、盖州市、梁屯镇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在梁屯村新街道南,拟建高效农业园区1000亩,首批工程300亩,待建工程700亩。其中已建投入生产冷棚150亩(80个);温室反季葡萄27栋,两项总投资485万元。政府投入打井32眼,架电2000米,修路2000米,排水3000米。
盖州市梁屯富辰西瓜专业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产前服务多次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每年三次以上技术培训(包括田间),多次邀请到省农大教 授博士讲座、盖州市农业中心经常派技术人员技术指导;产中服务,统一用药用肥,产品达到无公害,2008年3月6日特别开展无公害技术培训班;产后服务统一价格,统一销售,通过电视台、网站及时发布信息。富辰西瓜从2006年起参加历次省农博会,营口兴隆大家庭产品对接会。
盖州市梁屯富辰西瓜专业合作社各种手续齐全,其中包括:商标注册(富辰牌)、无公害产地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税务登记、税务发票、经纪人上岗证等,产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
为帮助富辰西瓜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农户走上共同致富道路,我社积极对其进行信贷支持,现合作社社员贷款余额120万元,有力保障了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需求,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信用社自身效益,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在支持产业化水果生产的同时,我联社对零散农户的水果种植业也进行了积极支持,保障了农户从事水果生产的资金需求。在我社的金融支持下,盖州地区水果发展建设呈蒸蒸日上之势,全市水果产销两旺,形成了一条种植、加工、销售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全市年产值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为农民朋友创出了一条致富‚金光大道‛。
三、金融支持水果相关产业情况
我联社积极支持水果储藏、深加工、物流等企业的资金 需求,一是积极营销、拓展开发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服务覆盖面,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适宜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二是对产权明晰、信誉度高、行业和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发展前景看好的涉农中小企业,将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对以农产品为产业链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中有市场、守信用龙头企业贷款将给予优先办理、特别办理、高效办理。
通过我联社的信贷支持,水果产品物流体系各企业迅速发展,不断壮大,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流通渠道更加畅通,通过水果集中储藏、集中加工、集中运输、减少了环节、降低了成本。
实例1:
盖州市永康果菜储藏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地址位于盖州市杨运镇六道河村,经营范围:果品、蔬菜储藏、农副产品销售。该公司占地面积8154平方米,建筑面积5364平方米,恒温库最大量可储藏果菜1000万斤。该公司现有职工50人,公司下设3个部门,财务部、生产技术部、销售部。其中大、中专学历5人,管理人员5人。
该公司主要经营购销水果、蔬菜储藏、农副产品销售,该公司与南方大城市广州、福建和北方边贸均有很好的客户关系。销售量逐年增加,解决了当地农民销售农副产品难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果品、蔬菜市场销售竞争激烈。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该公司扩建了恒温库和厂房,购进了先进的制冷设备,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把关,储存的果品蔬菜新鲜、质量好。很受广大客户欢迎,储存的新鲜果品、蔬菜主要销往南方大城市广州、福建各大市场、超市和北方边贸。
该企业因收购水果流动资金不足向我社申请贷款500万元,经调查,永康果菜储藏公司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且对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有着积极作用,是农业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社迅速为其办理了500万元贷款发放。
经调查,盖州苹果通过企业集中收购运输到沈阳销售,每斤成本可降低0.1元左右;运输到上海销售每斤成本可减低0.25元左右;运输到广州销售每斤成本可减低0.4元左右。
实例2:
营口中顺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13日,注册资金100万元,公司坐落于盖州市西海办事处西海村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水果、蔬菜加工、贮藏销售,公司主要经销辽南特产各种水果。公司现有20台冷藏集装箱车和2600平方米恒温冷库,并分别在熊岳和鲅鱼圈设水果购销办事处和水果海上运输办事处。
该公司是以水果经营为主,采取农户公司联合互动模 式,为1000户果农提供技术销售服务及资金支持,培植优良品种,提高水果品味,增加果农收入,现已形成5000亩优质巨丰葡萄基地,1000亩优质红提葡萄基地,1000亩李子基地,公司每年销往南方各城市各种优质水果5000吨,向北方销售沙糖桔、香蕉等水果,为水果配套经营建有2600平方米恒温库,可为广大水果运营商提供低成本的包装、保鲜储藏、冷藏海陆运输一套龙服务。
今年随着本地葡萄、李子等水果陆续成熟,公司陆续从果农手中收购水果,销往南方城市广东、湛江等地,计划收购葡萄1000吨、李子1000吨,资金缺口500万元。我社通过调查,该企业收购水果进行包装销售,有较好的销路,且直接解决了农户产品销售问题,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有着积极作用,我社迅速为其办理了500万元贷款的相关事宜。保障了该企业的资金需求,解决了农户水果销售的后顾之忧。
盖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 篇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规格、规模的卧式车床制造企业,中国大型数控车床、精密轧辊磨床的主导生产企业。目前在全国机床工具行业的5000余家企业中,被中国机床工具协会评为综合效益第15强,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风电、石化、铁路、军工、冶金等众多领域,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拥有企业技术中心1所、境外研发中心3所,先后承担了多项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共申请专利212项,其中发明专利72项,实用新型专利140项,授权专利共172项。此外,星火机床同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多家公司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出了数十种新产品,特别是数控大型卧式车床技术在国际上属于水平。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星火机床就制定了《计算机应用系统初步设计》方案,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相续又实施了cad甩图板工程和办公自动化oa项目,基本实现了电子化工作流程;从20开始,企业又陆续实施了3d设计工程和plm项目,为两化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法国研发中心开始研制 “spark++”简易数控系统,部分功能在普及型数控机床中已经得到应用,为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20__年,星火机床率先在机床工具行业“客户个体化定制”方面,通过互联网+机床,开始建设“星火乐高”项目。
一、“星火乐高”项目定义及实施背景
1、“星火乐高”项目的定义
(1)乐高起源于丹麦,是英文“lego”的译音,是一种利用不同颜色的塑胶积木,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拼插出变化无穷造型的玩具,也被称为“魔术积木”。
(2)“星火乐高”是星火机床依据“魔术积木”原理,结合机床结构特点,深度挖掘客户对机床要求的模糊语言及显性语言,对其进行数据化转换,通过对原有模块的进一步数据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定制的系统平台,开启中国机床行业互联网+时代。
2、“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背景
在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传统的销售和制造模式已无法适应客户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和同业企业间的市场竞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制造业薄利时代的到来,星火机床依据企业自身特点,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互联网思维,研究具有时代和行业特色的“基于机床企业个性化产品定制系统”,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将冷冰冰的机床与沸沸扬扬的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使销售与设计两端同时触网,形成开放式的客户参与“设计+分享”的个性化定制与批量生产,按产品系列和零部件类型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交易,打造一个引领时代的全球工业服务数字平台,以此达到大营销、大服务的目的。
二、“星火乐高”项目实施基础及内容
1、“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基础
产品数字化、模块化是企业实现个性化产品定制的重要途径,星火机床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实施了以图文档管理为手段的“按方抓药、缺药补药”的药匣子工程,经过数十年的数据积累和专利转化,梳理出了数十个产品系列和上百个产品模块,具备满足客户网络化个性定制的基础。
2、“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内容
“星火乐高”项目以客户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车床“一圆一直”的结构特点,从加工范围、长度、重量、精度等显性数据入手,充分挖掘机床的隐形数据、相对数据和绝对数据,利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和产品配置理论,将产品模块按规则划分为共享型、替换型、量体裁衣型、组合型、拼接型等五大系列,以此梳理出以“圆”为基础的树状拼凑魔方架构,形成尽可能多的柔性化变型产品。根据产品零部件清单和产品结构树,建立既有迅速查询、存取浏览功能,又能确保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个性化定制平台。
“星火乐高”项目通过三层 b/s 结构、动态网页、三维可视化插件、数据库连接等技术组成,使其具备以下功能特点:
(1)能够使非机床专业人士的选择,达到专业化设计水准的结果;
(2)能够满足客户选择自己希望实现功能的结构模块;
(3)能够根据客户选择的机构模块将产品像搭积木一样的拼起来,使客户看到产品的三维可视化装配结果;
(4)能够使客户选择的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性能评估,测试产品是否能够达到客户的需求;
(5)能够使客户确认产品后,迅速形成产品零部件清单和产品结构树图。
三、“星火乐高”项目实施作用
1、应用作用
(1)经营模式的转变。为企业注入客户驱动制造、敏捷制造等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将传统的“调查—设计—制造—渠道—服务”链条跨越到“订单+客户参与的产品定制+电商平台”的新链条,实现企业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龙头”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2)增加市场份额。打破了产品的“订、产、供、展、销”的时间、地域限制,采用主动式客户服务,使企业争取到了更大的市场和客户,增加了销售收入。
(3)降低运营成本。以定单为核心的生产模式将大幅度压缩供应链和库存,降低采购、销售及相关业务流程的成本,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快速响应市场。在“需、产、供”一条龙服务中,减少信息反馈环节,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对市场和客户需求信息的了解,迅速提高了企业响应市场的敏捷能力。
(5)增强客户满意度。产品按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同时客户直接参与设计方案的确定,并能跟踪定单的执行情况,提高了客户的产品服务满意程度。
2、示范作用
(1)引领带动。“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将率先打破我国机床制造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引领我国机床行业进入互联网时代,通过系列配套措施和两化深度融合,带领中国机床企业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智造”。
(2)承接国家战略。“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必然会促使以“关天经济区”为中心的中西部企业加快两化深度融合进程,借助甘肃在陆上丝绸之路黄金地段的优势,承接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组团向西延伸发展,为西部崛起做出新贡献。
(3)联动效应。“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必然会影响到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和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协调机制,为使社会化链条和资源有机统一的协同发展,通过渠道整合和项目延伸,“星火乐高”项目将以打造“全球工业服务数字平台”为契机,推动机床相关配套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化发展。
四、“星火乐高”项目预期效益
项目完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新增税金1800万元,新增利润4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1、直接效益分析
(1)刺激消费——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通过引导需求想象力,吸引潜在的消费群体,刺激连带性消费的产生。由于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了客户特定的需求,即使企业不进行市场的细分,也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销量。
(2)扩大市场——利用打破了产品销售的时间和地域限制,实现了产品全球24小时销售服务一体化,从而增加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收入。
(3)降低成本——据中国制造协助网调查,从具体的历史经验数据来看,个性化产品定制系统的好处表现为:减少库存50%以上;降低订货成本50%以上;缩短产品生产周期50%;增加销售收入15%—20%;降低产品成本15%—20%;缩短业务周期50%—70%。
2、间接效益分析
(1)一方面以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包括产品数据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以及对外协作管理等方面,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地位,增强了品牌效应。
(2)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五、“星火乐高”项目未来展望
“星火乐高”项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具有产品展示、订购交易功能的选型平台,更是一个与客户联系交流的口碑桥梁。“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将会进一步促进网上产品三维动画展示、自主推介咨询、在线视频培训、远程诊断等功能的拓展,从而构建以客户为中心集市场发展、产品发展、销售服务、客户供应、客户培训为一体的工业服务体系,打造“全球工业服务数字平台”,提供包括机床回收、再制造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由传统机床制造商向现代工业服务商的业务模式拓展。最终,构建一个“自由设计、中国智造、全球服务”的新型经营模式。
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__ 年上半年,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星火机床生产经营环境严峻,工业生产、产品销售、企业效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新产品开发和信息化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星火乐高”项目受制于资金困难,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希望能在项目研发经费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篇6
近年来,怀化市会同县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引导、服务”文章,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农产品,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了蚕桑、脐橙、优质稻、油菜、辣椒、茶叶等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了“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该县已形成以县园艺示范场为中心,辐射周边连山、岩头、林城镇、广坪、地灵、坪村、堡子等七个乡镇为重点的5万亩脐橙基地,以连山、岩头、宝田、沙溪、团河、若水、地灵等乡镇为重点的5000亩蚕桑基地,以坪村、堡子、连山、广坪、若水、团河等乡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稻开发,全部由县贤胜油业公司订单收购的8万亩双低杂交油菜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增多,种植面积增广。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22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2.8%,建立标准化订单生产基地4.6万亩;种植玉米面积1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8万亩;种植猕猴桃面积5.2万亩;计划种植烟叶7.2万亩,实现烟叶产量20万担;莓茶实行标准化生产,已建莓茶基地近10000亩;油茶种植面积25.45万亩,年均产油约2000吨;种植柑橘16.5万亩。全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3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1万吨左右。
科技引领示范做强,科技推广做实。该县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病虫专业化防治技术,加强粮食和经济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办技术培训,重点针对水稻、马铃薯、柑橘、莓茶、蔬菜等产业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调优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农作物收割、大小型耕整机等新机具。已落实万亩以上的优质稻示范片2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片10个,主要示范“玉针香”、“Y两优2号”等优质稻品种;在各乡镇指导农民累计进行配方施肥71万亩,病虫防治25万亩;办好芙蓉镇优质水果无病毒苗圃、石堤镇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等科技示范园;建设好专业合作社,完善优质稻、柑橘、茶叶等生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2%以上。
农业资源环境变优,农业基础增强。该县先后组织技术人员300多人次下乡,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推广农业综合集成、节本增效技术;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生产经营不合格农产品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30个乡镇农技站体系改革与建设指导,探索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今年轻便、适应山区作业的旋耕机、微耕机、起垄机深受农民朋友欢迎,该县农机补贴资金480万元,全部直补到农民,已销售农机1300多台,优化了怀化农业生产环境。
一、怀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1、马铃薯产业和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按照“突出发展马铃薯产业和蔬菜产业,稳步发展油菜、茶叶、生姜、苦荞、折耳根等特色农产品”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实效。2008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51.51
万亩,比2006年增加了58.41万亩,增长62.74%,马铃薯产量达到166.7万吨,比2006年增加71.8万吨;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93万亩,占计划28万亩的110.46%,比上年增加7.43万亩,蔬菜总产达到45.41万吨,比上年增产6.13万吨,增长15.16%。同时,还在六枝的郎岱、平寨,盘县的西冲、红果、城关,水城的蟠龙、阿戛、发耳、,钟山的大河等乡镇新建商品蔬菜基地3万亩。
2、传统经济作物及特色经济作物得到稳步发展
2008年,全市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2.69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62万亩,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4.2万亩,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其他特色经济作物不断得到发展,芭蕉芋种植达到12.13万亩,荞麦达到5.36万亩,大蒜达到0.92万亩,白芸豆达到8.26万亩,杜仲、板兰根、半夏、喜树等中草药材的种植面积发展到11.71万亩。
3、主要作物的良种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由于我市积极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油菜产业化工程等项目的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双杂”良种、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等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作物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到2008年,全市推广杂交水稻28.19万亩,普及率达到83.83%推广杂交玉米95.69万亩,普及率达到87.89%;推广脱毒马铃薯102.24万亩,普及率达到67.48%,推广杂交油菜8.46万亩,普及率达到66.66%。
4、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强劲增长点
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六枝特区优质肉猪基地,盘县优质肉牛、优质肉羊和优质肉猪基地,水城县优质肉牛基地和优质家禽基地,钟山区优质家禽和优质肉猪基地等一批省级畜牧业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畜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区域畜牧业的发展和畜牧业结构调整,对全市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到2008年,全市有年出栏生猪2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958个,出栏生猪占全市生猪出栏量的16%;年出栏牛10头以上的养殖场491个,年出栏羊30只以上的养殖场804个,出栏羊占全市出栏羊的38.5%;年出栏500羽以上的规模养鸡场272个,出栏肉鸡占全市出栏量的43.3%。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5.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畜牧业增加值7.6亿元,占农业总增加值的31%。2008年共出栏肥猪88.54万头,生猪存栏106.2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1.69万头;出栏牛5.6万头,存栏牛35.67万头;出栏羊9.08万只,存栏羊15.69万只;出栏家禽475.86万羽,存栏家禽464.59万羽。规模化养殖成为全市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5、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长足发展
2008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246个,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7个。已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一家企业获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优秀企业称号,6家协会被确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试点,一家协会被确定为农业部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资产总额达到4.87亿元,固定资产为2.37亿元,建立原料基地33.3万亩,饲养大牲畜10万余头,饲养禽类250万羽,带动农户25.2万户。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4.6
亿元,固定资产2.2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产总额2661万元,固定资产1274万元。2008年,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利润4015万元,上缴利税1775万元,带动农户15.8万户。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3家,1000万元以上的8家,500万元以上的15家,500万元以下的24家。
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资源或农产品为依托,通过选定主导产品,挖掘传统工艺、传统配方,先后加工生产了近百种农产品,其中:“西山牌杂交玉米”、“岩脚面”、“郎岱酱”、“红心猕猴桃”等30多个农产品在市首届农产品展销会上获得六盘水市地方品牌农产品称号,其中“雾峰牌苦荞糊”、“滴水滩牌优质米”、“信友牌核桃乳”、“水城春牌茶叶”等农产品在国内、省内举办的大型博览会上、展销会上荣获金奖、名特优农产品奖,已打造成为省内外知名品牌农产品;有15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分别通过了QS、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这些品牌农产品极为有力的奠定了我市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6、结构调整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市涌现出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如六枝落别、陇脚的优质水稻,岩脚的冬瓜,大用镇毛坡村的大蒜,盘江镇的折耳根,郎岱、英武的西瓜,大山、郎岱、大河、发耳等乡镇及百车河片区的蔬菜,保田镇马鞍山的黄花梨,四格乡坡上村的马铃薯,猴场乡、鸡场乡的猕猴桃,南开乡的辣椒,大用镇的胡萝卜,盘县盘南片区的芭蕉芋,南开的白芸豆,板桥的中药材等一批结构调整的典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为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起到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
7、农产品行业协会有了一定的发展
全市有各种组织、协会共207家,所有的协会均是企业主导型的行业协会,企业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政府则起宏观管理和辅助推动作用,这一批协会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盘县的折耳根协会、四格乡的马铃薯协会等。
二、存在问题
1、有的县区对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认识还局限于粮食生产和传统意义上的面积和规模的简单扩大,还有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2、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一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外部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仅靠部分个体户小打小闹,形不成大气候,内部市场容量又有限,农产品商品率极低。二是加工企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率低。市内的加工企业如六枝、盘县、水城的茶叶公司、“天使”土豆片厂、“山明”姜茶等加工企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少,带动力还不强。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生产很难做到适销对路。农村经纪人队伍等中介组织发展缓慢,销售渠道不畅,产销脱节。
3、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
营的积极性。农技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个别县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仅占20%,农技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技术指导服务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4、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紧张,在进行结构调整方面的投入不足,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结构调整项目无法启动实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工企业、信息服务网络等建设发展滞后,导致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我市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还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投入,发展困难。农业生产除业主和政府投入外,吸纳社会资金少,投资渠道单一。农业生产贷款难,限制了农业的投资规模,制约了结构调整。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利润薄,积累少,资金周转慢,投资回报期长等原因,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口进一步拉大。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政策和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和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发挥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作用。二是进一步研究改革农业扶持专项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的使用和拨付办法,切实改进扶持农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方式,在扶持对象上,重点扶持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项目、龙头企业,把它们做大做强,发挥其幅射带动作用。农业扶持资金应主要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效能地发挥农业扶持发展资金的作用。对龙头企业要实行动态管理,认真统计考核,做到能进能出。三是加大对农业工作、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的评选、表彰、奖励力度。
2、抓住重点,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特征,紧紧抓住马铃薯和蔬菜两个主导产业,整合资金、技术进行大力扶持,促使两大产业的生产、加工与销售链条顺利延伸。同时,兼顾提升油菜、茶叶、荞麦、大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档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把一、三产业特别是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走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走优势开发、规模发展之路,使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努力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要引进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先在马铃薯、蔬菜、茶叶、苦荞等特色产业上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逐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工作。对产业链条进行综合考虑,加大对种—加—销的协调和服务,对已有的产品和品牌进行资源整合,提升重点产业和部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5、做好农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资金筹集工作。首先要解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农技队伍不稳的问题,其次是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第三,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6、加大对农产品行业协会扶持和建设力度。一是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将属于社会管理层面的行业管理职能较交行业协会。二是改革双层管理体制,取消业务主管单位。三是政府要减少对行业协会的直接介入。四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协会规章制度。
7、把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重视竞争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重视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构建“公司十销地批发市场十中介组织十产地批发市场十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8、发展龙头企业、创建专业市场、发展中介组织带动农户产业化的发展。一些重点建设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上的扶持。充分发挥各种商会在行业协会中的桥梁作用。选拔和培训农村经纪人。
9、结合重点产业,努力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使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零散土地合理流转起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部分能人、种植、养殖大户率先行动。使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回到土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就业升值。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难点与对策05-24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19
关于XX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施方案07-30
探寻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之路09-12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10-03
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革汇报材料07-26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与模式探讨07-24
农村信用社主任竞争报告05-13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安全调研报告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