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和完善

2024-09-19

调整和完善(通用12篇)

调整和完善 篇1

进入新阶段以来,江西省各级扶贫部门认真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大力实施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扎实开展扶贫和移民扶持工作,使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和移民村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贫困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困人口有了大幅度减少,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应当肯定,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减少贫困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经过前两轮的扶贫和移民工作历程,也不难看出,现行的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还存在一些弊端,与扶贫工作实际不相适应,不太协调。一是规划范围和重点存在局限性;二是规划目标和对象不够准确;三是规划内容和方法不够合理等。因此,在制订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时,必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调整和完善好工作规划,力求范围重点更合理,目标对象更准确,内容更全面,方法更适应。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调整和完善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范围和重点

江西省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的范围和重点是:国家确定的贫困县,省里确定的贫困乡(镇)、贫困村(亦称:重点县、重点乡、重点村),自2008年开始部分项目扩大到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除此以外,其他县、乡、村不论贫困不贫困,贫困程度深不深,地理条件恶劣不恶劣,均不纳入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范围,也不予以扶持。这种只局限在一定区划范围内的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合实际的。在贫困县、乡、村中,地处条件好,拥有资源多的地方有些并不贫困,相反,在非贫困县、乡、村中,地处条件特别恶劣,拥有资源少的地方却很贫困,甚至贫困程度还很深,如果我们把不贫困的地方继续纳入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范围予以扶持,而将贫困的地方没有纳入规划之中且不予以扶持,那么,规划的目标和对象就不够准确,扶贫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此外,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已享受国家10年、5年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凡被扶持的村贫困状况已经得到缓解,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逐步走向了富裕。而所谓非贫困县、乡、村的贫困地区由于戴上了非贫困帽子,多年享受不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有的地方贫困状况严重,贫困程度很深,基础设施匮乏,社会事业落后,农民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有的地方生存条件恶劣,常年饱受自然灾害之苦。如果对新阶段已经实施的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不进行调整,那将会产生更大、更深的贫困。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调整和完善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范围和重点。一是打破局限,调整范围。建议调整贫困县、乡、村这种区划式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将规划调整覆盖全省有贫困问题的每一个地方,制定一个不以区划划贫困,而以贫困定规划的合理规划;二是调整重点,瞄准目标。建议调整重点县、乡、村规划重点,瞄准贫困对象和目标,将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调整到哪里有贫困,哪里贫困程度深,哪里就是扶贫重点,制定一个不以区域划重点,而以贫困程度定重点的科学规划,从而使国家的扶贫和移民扶持政策真正扶到贫困处。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调整和完善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标准和对象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的贫困标准是:未解决温饱户为人均年纯收入668元以下,低收入户为人均年纯收入668—924元之间。2009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这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将贫困标准由924元的人均收入提高到了1196元,反映了我国扩大了扶贫面,同时,还明确了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我们要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新标准和新要求,认真调整和完善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一是按照新标准确定对象。首先,要搞好贫困调查,主要调查本辖区内农民收入情况,重点看农户种、养业生产商品收入、务工收入、经商、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依据调查统计农户人均收入情况,对照新标准确定贫困对象。其次,要搞好移民调查。对居住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库区、灾害区农户自愿申请整村搬迁的,确定为移民搬迁对象。二是根据对象制定规划。按照调查统计的贫困和移民对象数量及贫困和灾害程度,制定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做到按标准定对象,以对象定规划,使扶贫和移民的扶持政策真正扶到贫困和移民对象身上。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调整和完善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内容和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举措,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在此之前,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简陋,农民生活环境差,许多村不通路、电、电话、电视,水利设施缺失,社会事业滞后,农民就医、就学难等,所以,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江西省扶贫规划内容大多是修建道路、通电、兴修水利、农村“三清三改”等项目,而规划发展产业、农民增收和保障工作开展方面的项目很少。众所周知,扶贫的目的在于减贫和脱贫,不发展产业,农民增收就缓慢,减贫脱贫的目标在短期内就难以实现;保障机制不完善,工作投入不足,工作力度就不大,工作成效就不高,完成任务就受影响。此外,江西省前两轮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在方法上只注重了面,而忽略了点,只注重了整体,而忽略了个体。如:整村推进和整体搬迁都是以行政村和自然村规划项目,按人口分配资金,实行的是一种普惠式扶贫方式,在贫困村贫不贫困户户都受益,在移民村穷不穷人人都一个补助标准,而真正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并没有享受到国家的特惠扶持,这就容易导致贫的更贫,富的更富。同时,也体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调整和完善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一是要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的主要内容。加大产业开发和扶持力度,把主要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和增加收入项目上,每个村要选择1-2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要有一个以上增收项目纳入规划之中,并予以扶持,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二是要把开展扶贫和移民工作经费纳入规划,予以保障。扶贫和移民工作被列为政府七大考评体系内容,也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确保这项既艰巨又重大的任务完成好,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工作经费作保障,这不但是完成任务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扶贫和移民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的有效措施。三是要把普惠式扶贫与特惠式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搞好普惠的同时,注重特惠。在规划项目上既有面上项目,也要有个体项目,既有整村项目,也要有贫困户项目。在补助标准上,既有众人的标准,也要有贫困人口的标准,把国家扶贫和移民政策尽量向贫困人口倾斜,让他们充分享受特惠扶贫,尽快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我们的扶贫目标才能瞄得准,扶贫方向才能没有偏差,扶贫工作才能卓有成效,扶贫和移民工作规划才能更加切合实际。

调整和完善 篇2

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关政策的通知 国农办[2015]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综合开发机构:

为进一步完善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围绕打造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现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调整如下:

一、产业化经营项目由省级农发机构组织项目申报和审核批复,并及时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备案。国家农发办不再组织专家进行抽查审核和文件核准。对备案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的,将告知相关省级农发机构补正有关材料。

从2016年起,各省不再编制产业化经营项目年度滚动计划。

二、在工商部门注册1年以上、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均可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取消企业所需原材料的70%以上来自企业注册地、两年连续盈利、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三不欠”、固定资产净值等的规定。

经有权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可纳入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不受独立法人资格条件的限制。

三、单个财政补助项目的财政资金申请额度不高于自筹资金额度,单个贷款贴息项目的贷款额度一般不高于1亿元人民币。申请额度下限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四、各类资金投入比例,具体包括财政补助与贷款贴息的比例、财政补助中用于龙头企业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比例、两类试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的比例、贷款贴息中用于固定资产贷款贴息与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比例等,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五、鼓励各省实行财政补助项目资金“先建后补”的管理方式。实行“先建后补”管理方式的项目,应坚持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和县级报账制的有关要求,项目立项批复后先实施、后报账,待项目全部完工、经县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验收合格后,再予以报账。报账凭证的日期可以追溯到县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正式行文上报日(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环境评估等前期费用除外)。拟实行财政资金“先建后补”管理方式的省份,须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并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六、有条件的省份,可积极探索采取财政股权投资基金等投入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拟实行财政股权投资基金扶持方式的省份,须报经国家农发办批准后实施。

七、鼓励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由农民或农民通过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持股。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由农民或农民通过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持有的股份,其持股、分红和退出方式等具体政策,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八、鼓励各省实行产业化经营项目县级竞争选项制度。取消对上市公司申请财政资金扶持的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公司等到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投资建设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对于在异地建设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允许在项目所在地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

九、关于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招标政策,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0年第3号令)的规定,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资金投资不控股或不占主导地位的,可不进行招标。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我国生育政策不断调整完善 篇3

1971年,國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强调“要有计划生育”。在当年制定的“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3年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政策。“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

为完成在20世纪末把人口总量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1978年,中央下发《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照顾农村独女户生育二胎。

1984年,中央批转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即“开小口、堵大口”。

2002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

2012年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年末减少345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首次下降。截至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2.0243亿,比上年增加853万多,占比接近总人口的15%,上升了0.6个百分点。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明确了生育政策调整的重要意义和总体思路。

调整和完善 篇4

为了推进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各高职高专学校要高度重视, 切实加强领导, 认真组织实施, 对原有的“两课”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总结, 深刻分析在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薄弱环节, 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高职高专学校“两课”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 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和地方经济的特点, 高职高专学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在学校的管理方面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两课”虽然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但是与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相比较, 往往得不到重视。学校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放在培养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才上, 对“两课”教学的管理相对松散与落后。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措施, 在“两课”教学中, 师生的积极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高职高专学校中, 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两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向管理要质量和效益, 是“两课”教学不断取得进展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应该贯穿在高职高专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并且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而贯彻这样的方针, 高职高专学校要不断加强“两课”教学管理, 创新管理的方法与途径。尤其是在2005年对“两课”教学做出新的部署之后, 高职高专学校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是, 根据自身“两课”教育教学的特点与规律, 遵照中央文件的要求, 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促进“两课”教学的发展。加强和改进“两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推动“两课”教学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性的轨道, 这是发挥“两课”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调动师生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高职高专学校旧有的“两课”教学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教育的状况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步伐。因而在高校的教育中, 要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高职高专学校在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中, 很重视“两课”教学的管理, 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是仍有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在“两课”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一) 缺乏“两课”教育基地

高职高专学校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 “以社会为课堂, 以人民为教师, 以社会活动为教材”[1], 引导高职生融入社会, 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但是部分高职高专学校把更多的资金投入放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 专门设立实验室、实习工厂等。但是对于“两课”教育, 却只停留在理论学习, 甚至理论说教的层次, 没有专门的“两课”教育基地, 或者“两课”教育基地的建设与运作不够规范, 也没有充分利用国家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 “两课”教学设施管理落后

近几年来, 高职高专学校中有很大一批是在中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存在着教学设施管理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两课”作为高职生的公共课, 大多被安排为大班授课, 但是教室里却没有配备必要的话筒和多媒体设施, 仍然依靠传统的板书式教学, 这就使得“两课”教学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师生的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压制。还有些学校, 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 不能保证“两课”教学的使用。而且, 由于管理不善, 或者无人管理, 很多多媒体设施遭到损坏。却没有具体的管理部门承担维修或更新教学设施的责任。

除了教室设备管理不善外, 在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中, 用于“两课”教学的图书资料管理、网站建设等也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学校图书馆所购置的图书资料多是专业方面的, “两课”方面的图书资料数目有限、门类也比较少、更新速度很慢。在学校的网站建设方面, 有些学校也没有开辟“两课”专栏, 或者相关内容比较单薄。这几年来, 随着高职高专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原有的图书与网络资源也必须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向发展, 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在校生学习“两课”的需要。

(三) “两课”教师队伍管理不规范

有些高职高专学校在“两课”教师队伍的考核、培训、教学、科研的管理等方面都不够规范与严格, “两课”教师的待遇低于专业课教师, “两课”教学发展所需要的必要经费也得不到保证, 导致德育评估不达标,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四) 教学管理工作分散

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两课”教育教学的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主要表现在没有设“两课”的主管部门;也没有设单独的“两课”教研室, “两课”专兼职教师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由于没有明确“两课”的主管部门与具体承办部门, 导致在宣传、贯彻与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方面出现滞后、松散、推诿的现象, “两课”教学活动的管理与组织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使得“两课”教学应该开展活动没有开展, 或者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 虎头蛇尾。

三、高职高专学校“两课”教学管理模式调整的思路

高职高专学校以职业教育为特色, 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大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德育的重视与管理应该成为每个高校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针对落后低效的管理模式, 各职业院校要以此次“两课”课程改革为契机, 全面评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 探索科学高效的“两课”教学管理模式。

(一) 切实重视管理

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工作, 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高职高专学校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 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全局高度, 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高度, 充分认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认识到强有力的管理对于推进“两课”教学顺利发展的重要性,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把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管理工作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在推进高职高专学校“两课”新课程方案的过程中, 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认识, 深刻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形势, 结合本校的实际, 从管理工作入手, 切实提高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吸引力与感染力。高职高专学校要组织有关部门特别是专兼职“两课”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以及其他相关文件, 组织人员认真研究部署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 从自身职责出发, 把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密切结合起来, 探索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把加强管理作为推动“两课”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来抓紧落实。

(二) 明确“两课”教学主管部门

目前有些高职高专学校的“两课”教学没有一个主管部门, 或者管理职责尚不够分明, 导致“都可以管, 都不去管”的现象。为此, 要借鉴本科类高校的成功经验, 设置“两课”教学主管部门。校长 (院长) 办公室或党委办公室应该成为“两课”教学主管部门。校内“两课”主管部门的职责是,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大力宣传并采取切实措施贯彻执行上级“两课”教学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 指导本校“两课”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校内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分级实施、层层落实, 形成全校各单位齐抓共管、协同工作的“两课”教学管理格局。

(三) 设置“两课”教学管理办公室

高职高专学校一般都设有基础部, 或者人文社会系、政治部、德育部, 在这些系部, 主要开设公共课程, 如语文、英语、数学、“两课”等。在这些课程之中, “两课”课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它担任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熏陶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功能, 就要加强对“两课”教学的管理。要将“两课”教学工作单独列出来, 设置专门的“两课”教学管理办公室或“两课”教研室/组。其成员主要应该由专兼职“两课”教师组成, 由系/部的书记任组长。“两课”教学管理办公室或“两课”教研室/组的主要的工作职责是承担全校的“两课”的教学工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两课”教学研究等工作并配合其他部门的德育工作, 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 全面负责“两课”教育教学的具体管理工作, 把“两课”教育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学校应该为“两课”教学管理办公室提供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充足的活动经费, 保证“两课”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四) 成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是近几年来各高校普遍实施的对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还有些省份由各高校联合成立了一个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对省内的各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例如, 浙江省就专门成立了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在每年举行的年会上, 交流工作经验, 研讨当前省内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就今后的工作进行部署。这对于浙江省内各高职高专学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他省份的高职高专学校也应建立起专门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制定相应的章程, 规定由校长担任研究会的会长, 校级党政领导担任副会长, 并吸收校党委工作人员、党支部书记、“两课”专职教师担任理事会,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 并与其他学校进行工作上的交流。

(五) 规范“两课”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键在教师。”在激烈的竞争中, 高职高专学校要持续推动“两课”教学的发展, 就必须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优秀的“两课”教师, 加强和规范对“两课”教师的人事制度的管理, 建立起完善的“两课”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高职高专学校要把好新教师准入关, 学校党委、人事处、“两课”教研室都要制定招聘新教师的条件。对于专职的“两课”教师, 要把教师工作绩效的好坏作为确定工资奖金、职称评定、评优晋升的重要条件, 鼓励优秀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形成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估体系。对于兼职、外聘的“两课”教师, 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 以切实保证教学的质量。

(六) 部署实施新课程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 从2006级学生开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对于专科学校来说, 从2006级学生开始, 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自2008级学生开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材也进行了修订。

随着新课程方案的逐步推进, 高职高专学校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统筹规划, 积极推进, 建立新课程方案的管理制度, 统一部署实施新课程方案。要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 采购使用规定的新教材, 加强管理, 做好新旧课程的过渡准备工作。要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学习中央的文件精神, 推荐“两课”教师参加新教材的培训与学习。要求“两课”教学认真学习新教材, 并推行新教材集体备课制度, 同时相关领导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督导, 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 确保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并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核心的“两课”,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是大学生的必修课。2005年, 我们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新的改革, 形成了新的“两课”课程体系。按照中央的部署, 新课程方案在推行过程中, 各个高校要加强管理, 确保新旧课程的自然衔接。高职高专学校要认识到“两课”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全面检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 探索适合高职高专学校办学特色的“两课”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校,“两课”,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征南.高等职业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要义[J].交通职业教育, 2007, (1) :52.

[2]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增刊) :10-11.

规划调整完善资料收集清单 篇5

(一)国土资源局收集材料 地籍科: 1、2008-2013年历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表格(二级分类并分到乡镇); 2、2014年、2015年变更调查数据库及相应的变更数据表格; 3、2015年县域影像图; 利用科:

4、截止2015年,批地空闲、供地空闲、存量空闲数据调查成果,含空闲地矢量数据、调查表格、分析报告等信息;

5、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含开发区);

6、低效用地情况; 开发整理中心: 7、2006-201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开展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挂钩项目台账、范围线(shape面或者线); 8、2006-201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开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线及其台账; 9、2015-2020年将要规划实施的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包括整理(含高标)、复垦、开发等项目。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增减挂钩(或工矿复垦)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台账及矢量数据;(挂钩办)耕保科: 11、2006-2016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已批准的建设用地台账及对应矢量文件;

12、耕地占补平衡储备库数据台账;

13、耕地、基本农田异地占补平衡台账;

14、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成果(2012年完成)及2014年更新成果;

15、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包括矢量图层数据、数据统计表、举证材料等);

16、截止2016年征地范围线矢量文件及征地台账; 矿管科:

17、县级第二轮、第三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图件);

18、已批矿区范围及台账(矢量数据)。

19、地质公园规划;

20、地质灾害调查材料(电子图件和成果); 规划科:

21、省厅备案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2013年6月份提交)及与数据库对应的规划调控指标表;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省政府批复文件;

23、规划实施期间进行的所有规划调整、修改电子备案材料(含评估报告、调整修改方案、调整修改矢量数据、指标调整表);

24、单选项目申报批复情况(矢量范围、申报文本图件、批文)及选址项目台账;

25、截止2016年,规划实施以来基本农田占用、核销及补划情况统计表及相关矢量数据;涉及基本农田调整的国务院、省厅批复项目文件、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处理文件、生态工程占用基本农田批准文件、市农业部门、环保部门、民政部门有关基本农田因自然、生产建设导致的损毁土地(农业结构调整、生产建设和自然灾害损毁)的有关证明材料; 26、2006-2016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统计表;

(二)县规划局

1、区域城市总体规划(最新版电子文本和图件);

2、区域村镇规划和社区规划(最新电子文本和图件)。

(三)县住建局

1、新型城镇化规划(文本、说明、图件、数据库);

2、生态文明乡村规划(文本、说明、图件、数据库)。

(三)环保局

1、区域生态保护规划(最新电子文本和图件);

2、区域自然保护区规划(最新电子文本和图件);

3、“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划定报告、划定矢量数据);

4、截止2020年,规划环保类重点建设项目(填表)。

(四)县林业局

1、林业方面各专项规划;

2、湿地公园规划。

(五)县水务局

1、区域水源保护区规划(文本、图件);

2、区域蓄滞洪区分布资料;

3、截止2020年,规划水利重点建设项目(填表)。

(六)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3、县区产业发展规划;

4、截止2020年,规划实施的交通、水利、能源、环保、旅游等建设项目用地情况表(填表);

5、区域“棚户区”改造计划。

(七)县政府办公室 1、2010年-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八)县旅游中心

1、区域风景名胜规划资料(电子文本、图件);

2、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文本、图件);

3、截止2020年,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九)县民政局

1、规划实施期间行政区域变更批文或证明文件;

2、养老服务设施等各类专项规划;

3、截止2020年,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十)县统计局 1、2006年-2015年统计年鉴。

(十一)县交通运输局

1、市县、乡级公路“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资料;

2、截止2020年,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县公路局

1、国家、省、市级公路“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资料;

2、截止2020年,规划国家、省、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县农业局

1、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成果;

2、农业发展规划文本、图件;

3、农业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

(十四)县经信委

1、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2、物流、通信设施各类专项规划;

调整和完善 篇6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明确要求在稳定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的同时,逐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进农业补贴办法,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遵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关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的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财政部、农业部针对农业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充分征求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15年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为积极稳妥推进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一)必要性。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降低,迫切需要调整完善。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种粮比较效益低,主要原因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受制于小规模经营,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金融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还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效益的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遇到很大困难。因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提高政策效能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在多数地方,农业“三项补贴”已经演变成为农民的收入补贴,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却很难得到除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补贴支持。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对调动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增强农业“三项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能,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

(二)基本内容。根据当前化肥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要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

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既可以支持以土地有序流转形成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可以支持土地股份合作和联合或土地托管方式、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合作社签订订单实现规模经营的方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业的生产服务实现区域规模经营等其他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支持方式,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农业信贷担保的方式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尤其是粮食主产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形成全国性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逐步建成覆盖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业大县的农业信贷担保网络,强化银担合作机制,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也可以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方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利息给予适当补助(不超过贷款利息的50%)。现金直补要与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或技术推广服务面积挂钩,单户补贴要设置合理的补贴规模上限,防止“垒大户”。对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提供物化补助等方式。

二、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

(一)必要性。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对农业的补贴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继续增加现有补贴种类的总量,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总体范围内的支持空间进一步缩小,不利于我国充分利用规则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种粮农民收入水平。因此,需要改革现有农业“三项补贴”制度,将一部分农业补贴转为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使用不受限制的补贴,如对耕地资源的保护等。同时,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为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有必要选择一部分地区开展试点。

(二)试点内容。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由省里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要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并严格掌握补贴政策界限。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同时,要调动农民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主动保护地力,鼓励秸秆还田,不露天焚烧。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补贴资金直接现金补贴到户。二是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按照全国统一调整完善政策的要求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其他地区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比照试点地区的政策和要求自主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试点,但试点范围要适当控制。2016年,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在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推开。

三、切实做好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各项工作

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和农业农村发展大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加强配合,扎实工作,确保完成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各项任务。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在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具体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密切部门合作,确保工作任务和具体责任落实到位,确保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安排相应的组织管理经费,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制定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研究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范围、支持方式,明确时间节点、任务分工和责任主体,明确政策实施的具体要求和组织保障措施。确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要报请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同意。各省在研究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方式过程中要与财政部、农业部进行沟通,省级人民政府审定的实施方案要报财政部、农业部备案。

(三)抓紧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各地要抓紧制定2015年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落实方案,调整优化补贴方式,抓紧拨付8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和全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及时安全发放到农户,尽快兑付到农民手中。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资金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尽快落实到位。试点地区农作物良种推广可以根据需要从上级财政和本级财政安排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中解决。

(四)切实加强农业“三项补贴”资金分配使用监管。明确部门管理职责,逐步建立管理责任体系。中央财政农业“三项补贴”资金按照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因素测算切块到各省,由各省确定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任务落实、资金拨付和监督考核等管理工作,督促市县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做好相关基础数据采集审核、补贴资金发放等工作。对骗取、套取、贪污、挤占、挪用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或违规发放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五)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动态。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密切跟踪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完善工作进展动态,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部、农业部将深入有关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同时,财政部、农业部将研究制定相关制度,适时对各地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以后年度农业补贴资金及补贴工作经费分配的重要因素。

(六)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各地要切实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主动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进行沟通交流,赢得理解和支持,为政策调整完善和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财政部 农业部

调整和完善 篇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 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解决当前重大民生和公共领域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补短板、增后劲,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促进投资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按以下规定执行。

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由25% 调整为20% ,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 机场项目由30% 调整为25% ,铁路、公路项目由25% 调整为20% 。

房地产开发项目: 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维持20% 不变,其他项目由30% 调整为25% 。

产能过剩行业项目: 钢铁、电解铝项目维持40% 不变, 水泥项目维持35% 不变, 煤炭、 电石、铁合金、烧碱、焦炭、黄磷、多晶硅项目维持30% 不变。

其他工业项目: 玉米深加工项目由30% 调整为20% ,化肥( 钾肥除外) 项目维持25% 不变。

电力等其他项目维持20% 不变。

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停车场项目,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核电站等重大建设项目,可以在规定最低资本金比例基础上适当降低。

三、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支持和服务时,要坚持独立审贷,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要根据借款主体和项目实际情况,按照国家规定的资本金制度要求,对资本金的真实性、投资收益和贷款风险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坚持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自主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具体的贷款数量和比例。对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国发 〔2013〕41号) 有关规定。

四、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凡尚未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项目申请报告、办理备案手续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及金融机构尚未贷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均按照本通知执行。已经办理相关手续但尚未开工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参照本通知执行。已与金融机构签订相关合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按照原合同执行。

五、国家将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和宏观调控需要,适时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

六、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调整和完善 篇8

在专项维修资金的统一归集方面, 1998年《住宅共用部位公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由业主按购房价的一定比例缴纳。应该说, 在商品房市场发展的初期, 这样的统一归集标准并不明显影响业主之间权益关系的平衡。但随着商品房市场的不断发展, 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一地域甚至同一小区范围内的商品房价格开始出现明显差异, 而住宅小区内的商铺与住宅的价格更是相差悬殊。按房价一定比例归集维修资金开始导致业主之间权益关系失衡的状况。同时, 商品房的售价与其建安成本价相差悬殊, 与物业共用部分、共用设施设备的重置成本无关但却迅速上涨的土地成本等极大地加大了统一归集的核算基数。

因此, 2008年由建设部和财政部制定实施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正式明确地停止了以购房价为基础的维修资金归集标准和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以建安成本作为归集计算的基数, 其第7条规定, 商品住宅的业主、非住宅的业主按照所拥有物业的建筑面积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为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5%至8%。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 (房地产) 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情况, 合理确定、公布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 并适时调整。这种维修资金归集标准和方式的总体原则精神比较符合国外的一般制度原则和普遍实践。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实施以后, 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归集交存标准。如北京市2008年6月13日发布的《关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标准的通知》 (京建物[2008]393号) 、苏州市政府2008年制定的《关于调整苏州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标准的意见》、广东省建设厅、财政厅2008年5月9日发布的《关于贯彻建设部财政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从这些地方性的归集交存标准来看, 各地的物业建安成本的差距不大, 以此为基础的归集交存标准直接以专项物业维修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内容和导向, 从而保证了业主相互之间的权益平衡。同时, 各地对不同情况也作出了一定的分类处理, 例如, 对高层住宅规定了略高于多层的维修资金归集交存比例, 因为高层住宅所需的专项物业维修要高于多层住宅。对经济适用房等特殊物业的业主, 则根据其收入水平规定了较低的维修资金归集交存比例。这些细微的调整使维修资金归集交存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 从而更为科学合理。

安徽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修订并于2010年1月1日施行的《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在其第72条中特别增加了第4款, 该款规定, 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使用和管理,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建设部和财政部制定实施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已经在国家层面确立了新的维修资金归集标准和方式, 而安徽省至今没有按照《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第41条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因此, 维修资金归集标准和方式实际只能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同时依据《立法法》所确立的“上位阶法优于下位阶法”原则和“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所确立的维修资金归集标准和方式应当得到贯彻执行。

二、独立商业区物业维修资金的自主归集

2007年国务院修订施行的《物业管理条例》第54条规定, 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业主,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2007年实施的《安徽省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 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的业主, 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交存物业专项维修资金。2008年由建设部和财政部制定实施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 下列物业的业主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1.住宅, 但一个业主所有且与其他物业不具有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除外;2.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或者住宅小区外与单幢住宅结构相连的非住宅。安徽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修订并于2010年1月1日施行的《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第72条规定, 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住宅小区外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的业主, 应当交存专项维修资金。但一个业主所有且与其他物业不具有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除外。综合以上法规可见, 由政府部门强制性地统一归集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只适用于住宅物业以及与住宅相关联的非住宅物业, 而对于独立的商业物业并没有强制的统一归集要求。但是, 从安徽的地方实践来看, 地方政府的维修资金管理部门对住宅类物业和与住宅无关联的商业物业往往不加区分, 而统一地强制征收专项维修资金。这显然是对现行立法和政策的错误理解和适用。

立法上之所以仅对住宅物业以及与住宅相关联的非住宅物业确立强制的统一归集要求, 笔者分析是基于以下的缘由:一是住宅类物业的维护管理涉及到基本的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目前的业主自治水平、能力仍然处于较低层次, 住宅小区的自治机构建立和组织运作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离开政府的统一组织管理, 住宅类物业的维护管理必然限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从而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独立的商业区物业则属于市场经济的运作领域, 并不涉及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因此, 商业物业的维护应当由商业物业的业主自行协商解决, 国家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强行介入到这一领域, 这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和体现。二是独立的商业区物业牵涉到更为复杂的业主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独立商业区的物业购置价格因其位置和楼层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进而这些不同位置物业的业主也因而享有和获取不同的经营收益。这样, 对于独立商业区的物业共有或共用设施的界定就会出现复杂而多样的处理, 同时, 维修责任主体和责任份额的确定也会更加复杂。例如, 在一个由若干个商业楼宇组成的独立的商业步行街区域内, 商业用的电梯的维护一般主要是对二楼以上的业主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 因为商业电梯的维护主要满足了二楼以上的业主的经营需要, 显然, 因商业电梯维护而得益的是二楼以上的业主, 一楼的业主并不从中获益, 相反, 即便商业电梯不能正常运行, 一楼的业主也并不因此受损。因此, 从成本与收益相平衡的角度来看, 让一楼的业主和二楼以上的业主成为同样的商业电梯维修责任主体并承担同等的责任份额显然是不公平的。

调整和完善 篇9

地价 (地租) 、土地税收与费属于不同的资源配置手段, 三者有不可替代性。作为资源配置方式, 它们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价格 (地价) 是竞争市场中的资源有效配置方式, 主要用于私人产品的配置。城市土地是国家的重要的资源和资产, 有着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 在保障国家所有权收益的基础上如何使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税收是这种不完全竞争失灵情况下对地租的代替, 主要用于公共产品的配置, 同时是国家所有权实现的补充。而土地收费作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垄断性国有企业向居民和法人单位提供某种土地相关特殊服务或产品所获得的酬劳, 是介于价格和税收之间的资源配置方式。

城市土地租、税、费体系是指政府运用租 (价) 、税、费三种经济杠杆和分配手段对城市土地收益的流向实施调节, 相互联系而成的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体系.由于土地的国有性质, 我国城市土地地租 、税、费除了土地收益分配调节和含义外, 还体现着土地国有收益及在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配的内涵。三个本质不同的经济范畴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配合, 共同达到这两个方面的统一。租、税、费三个经济范畴, 在理论上的区别非常明显, 但在实践中, 以税代租、以费代税、以税代费、以费挤税的现象非常普遍, 限制和削弱了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

2 现行城市土地租税费体系弊端

2.1 租税费概念混淆, 相互重复

由于对地租、土地税和土地使用费的区分不清, 造成同一事物表现为多种形式和多种名称, 如地租性质的租费, 就有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费、土地使用金等多种名称。同时各种租、税、费之间关系混乱, 交叉重复, 以税代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不仅表现在房产与地产的收益分配上, 而且还体现在城市地产本身的收益分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暂行条例》第一条明文规定,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调节土地级差收入而设”, 这说明城镇土地使用税也属于地租范畴。以费代税现象也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5条规定, “超过合同的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者, 将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费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 这里的“土地闲置费”并非因提供相关服务而产生, 也无需给予补偿, 是一种典型的惩罚行为税而不是费。

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特别是费用的收取范围不明晰, 收取标准模棱两可。收费名义上为政府收入, 实际上收费的流向在预算外, 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下, 地方政府为确保财政收入的增长, 往往存在“重费轻税”的思想, 导致土地乱收费现象愈演愈烈, 同时, 有些收费对象本身就是税基的组成部分, 不可避免地会侵占税基, 冲击正常的税收。在企业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 多交费必然少交税, 出现“费多税少”的现象, 尤其是在先收费后征税、税“软”费“硬”的情况下“, 以费挤税”也就不足为奇, 使得土地税的作用大大削弱。

租、税、费的多样重复既造成了各收费部门的职权重叠, 导致多部门之间的相互扯皮, 影响对城市地产收益的分配到位, 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收益的流失及乱收费、乱摊派现象的产生。

2.2 租税费体系内外有别, 不利于公平竞争

我国城市租、税、费体系对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征收标准。如:目前土地使用税征收对象只限于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者, 而把乡镇企业排除在外, 同时也暂不对三资企业征税;土地使用费的计费对象是各类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国独资企业在经营中所需要的土地, 而不对国内企业征收。这种情况形成内、外资企业之间征收不同的租、税、费, 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既不利于各类型企业的公平竞争, 难以适应企业面向市场、转变经营机制的要求, 又不符合国际惯例, 阻碍加入WTO后我国与世界市场的接轨。

2.3 土地税收制度混乱, 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2.3.1 税种间重复设置, 各个环节税负征收差别过大

重复纳税, 是指国家对同一课税对象在同一纳税期间, 课征性质相同或相似的税。按照这一定义,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中存在的重复征税主要有:对土地课税设置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两个税种:对房屋租金收入既征收5%的营业税, 又征收12%的房产税;对房地产转让取得的纯收入征收33%的企业所得税, 又按取得的土地增值税额计征土地增值税;对房地产产权转让签订的产权转移数据或契约, 承受方要既要缴纳印花税, 又要缴纳契税。

流通环节税负较重, 保佑环节税负太轻。我国房地产税制在房产和地产的流通交易环节设置了主要的税种, 而在房地产保有起家设置的税种非常少, 且税收优惠范围过大。土地保有阶段课税少、税负轻, 一方面, 相当于给了土地保有者无息贷款, 即只要土地未进入流通, 就无须为土地的增值而纳税, 导致土地闲置、浪费现象很严重;另一方面, 在房地产保有阶段自然增值部分, 由于没有有效的税收调控机制, 政府不能充分参与增值的分配, 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而进入市场流通的土地要承受过高的税负, 则抑制了土地的流动和正常市场交易, 助长了隐形市场的大量存在, 造成国家税收流失严重。它还直接阻碍了大量的划拨存量土地进入市场的进程, 减少了土地的有效供给, 使土地价格更容易上涨。

2.3.2 税种设计不适合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税率偏低, , 难以起到合理用地和保护耕地的作用。其次, 土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税率偏低, 难以起到合理用地和保护耕地的作用。部分税种的计税依据不合理, 不能反映房地产的市场价值。我国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计税依据都不能反映财产的现有价值, 不能反映土地的级差收益和房地产的时间价值, 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的增值而相应的增加税收收入, 也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

2.3.3 部分税种计税依据不合理, 征收成本高

立法层次太低, 税收法规变动频繁, 现行的房地产各税种, 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颁布的暂行条例, 而不是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税收法律, 有些税种几经变更, 有失税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税权过度集中于中央, 难以满足房地产区域性特点, 无法促进房地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另外, 我国缺乏私有财产登记制度, 致使不少税源流失。且在税务征管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不符, 税收征管不严, 没有进行规范纠正。由于政出多门, 来自房地产的诸多税收有利于财政管理之外, 实际上成了某些管理部门和垄断性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 而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税收则完全沦落为从属地位。

2.3.4 部分税种征收范围过窄, 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

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范围都是仅包括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 而处在这些地区之外的房产和土地则不需要纳税。目前许多企业都坐落在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课税范围之外的区域, 其与坐落于城镇的企业在对公共品的享受方面没有本质的差别, 却不需承担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义务。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许多农村地区与城镇已经差别不大, 因此应该将发达地区的农村也纳入征税范围。

3 城市土地租税费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城市土地租税费体系的不规范, 直接影响土地收益的分配流向和流量, 不仅损害用地者的利益, 而且会导致国家利益的流失.如果将租税费体系看作是切好蛋糕, 城市土地总体收益的增加是做大蛋糕, 那么这个体系混乱, 不仅不会切好蛋糕, 反而会使蛋糕越做越小, 也使宏观调控效果偏离预期方向, 完善我国城市土地租税费主要应考虑:

3.1 地租 (地价) 调整和完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地租,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和一级开发制度及现行土地征用制度, 结束用地多元价格体系并存局面。探索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出让方式和地租形式, 做好基准标定地价的制定修改与执行工作, 确保租税分离明晰征收, 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合理分成, 纳入预算使用, 抑制地方政府经营土地冲动, 利用土地寻租.加快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征用专门立法, 结束先行法规对地方政府约束力不强的局面。

3.2 土地税收调整和完善方向

调整和完善土地税收既要考虑财政收, 更要考虑对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的调控功能.在符合税收原则的情况下, 适当的土地税可以补充现阶段地租的国家所有权实现.土地上税收改革的原则上主要要从以下考虑:建立土地税评估机构, 统一内外税制, 避免重复征税, 改变重流转环节轻保有环节的现状, 并尽量向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的国际通行做法靠拢具体如下:占有环节可考虑用土地占用税代替耕地占用税并调整税率.保有环节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城市土地所有制度的物业税的实施途径, 改土地闲置费为土地闲置税并调整税率.转让环节可考虑增值税、遗产税等.

3.3 土地费用的调整和完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 避免了对同一税源既征税又收费的反复课征, 保证了充足的税收来源, 另一方面也使政府通过利用税收手段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成为可能。 清理过多冗繁的费用, 对收费项目进行严格清理, 除少数服务性收费项目以外, 其它收费或取消或合并为某一固定税种, 避免过多的不合理的土地收费, 从供给方缓解房地产价格固定快速上涨。

摘要:城市土地是重要的资源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随着近年来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的产生, 土地市场也日益有了雏形, 但土地市场价值体系扭曲严重, 尤其地租地价、土地税收、费非常混乱, 有不少误区。实践中也未形成一个地租、税收、费用三种经济杠杆调节土地收益, 相互联系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分析了有关地租、土地税收及土地收费三者关系, 提出城市土地地租、税收、费体系的调整与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土地经济,租税费体系,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翯阳.房地产租税费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2]吴树青.政治经济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3]曾艳.等关于完善我国土地租税费体系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 2000.

[4]郭媛萍.关于我国城市地产收益分配问题的思考[J].国土经济, 2002.

调整和完善 篇10

为了评价各区块的注采系统适应性, 对合理油水井数比的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重新推导, 分析了合理油水井数比与油水井射开厚度的关系。区块1油水井数比高出合理值较多。因此, 2005年开始对区块1集中进行了注采系统调整, 并结合调整工作, 开展了完善注采系统井区跟踪调整的对策研究。

2 完善注采系统调整情况

区块1采用“钻补充井、转注和补孔”相结合的协同模式进行注采系统调整, 变反九点和不规则五点法布井方式为规则五点法井网, 提高井区水驱控制程度, 改善井区开发效果。

目前, 注采系统调整措施实施了145口井, 使区块油水井数比由1.98调整到了1.39, 水驱控制程度由79.80%提高到了85.93%, 多向连通比例由13.68%提高到22.24%。

3 跟踪调整对策研究

在实施注采系统调整的过程中, 抓住有利时机, 对新老油水井进行适时调整, 确保调整井区注采平衡。

3.1 注水井方案调整标准及执行情况

3.1.1 调整标准

根据单井合理的砂岩、有效注入强度, 制定注水井调整标准及调整方式。

基础井网:合理的砂岩注水强度2.15m3/d·m, 有效注水强度5.30m3/d·m。

由于该井网油水井连通厚度大, 为防止单层突进形成大孔道, 调整方式主要以调剖、停注和降水为主。

一次加密井网:合理的砂岩注水强度2.70m3/d·m, 有效注水强度5.75m3/d·m。

由于该井网单层油水井连通差异大, 为减少层间干扰, 调整方式主要以细分和测调为主。

二次加密井网:合理的砂岩注水强度2.95m3/d·m, 有效注水强度8.75m3/d·m。

由于该井网单层油水井连通较差, 注水强度偏大, 调整方式主要以测调为主, 增注措施为辅。

三次加密井网:合理的砂岩注水强度3.50m3/d·m, 有效注水强度18.30m3/d·m。

由于该井网单层油水井连通差, 单层吸水现象严重, 调整方式主要以细分为主, 增注措施为辅。

3.1.2 注水井方案实施情况

依据合理注入强度标准, 区块1可进行调整注水井313口, 660个层。目前, 已方案调整55口井, 其中控制注水40口井, 日注水量减少1416m3;提高注水15口井, 日注水量增加214m3。

例如:区块1丙北一块是转注较集中的井区, 通过实施完善注采系统调整, 2008年井区的年注采比升到1.43。2009年, 实施注水调整, 共执行降水方案15口, 目的层配注由820m3/d降至450m3/d, 实注由750m3/d降到455m3/d, 8月份注采比降为1.22, 区块保持较好的开发形势。

3.2 油水井措施标准及实施情况

3.2.1 结合多学科、精细建模成果, 优选剩余油富集井区, 实施产液结构调整, 挖掘剩余油潜力。

为改善剩余油富集油层的动用状况, 实施油井压裂23口、酸化18口, 水井压裂10口和酸化48口。

3.2.2 针对平面上的低效无效循环严重的井区, 实施调剖+堵水相结合, 控制含水上升速度。

一是针对砂体平面非均质性影响产生的低效无效循环场, 通过调剖控注, 调整平面注采矛盾。实施水井调剖17口。

二是实施采油井堵水, 达到控制低效无效循环的目的。实施油井堵水2口。

4 调整效果

区块1井区在完善注采关系的基础上, 通过油水井及时跟踪调整,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井区含水上升速度进一步得到抑制, 产量自然递减减缓, 年注采比提升, 注水效率得到提高, 地层压力稳步回升 (表1) 。

5 结论

(1) 完善注采系统调整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集中实施调整后, 仍需进行适时跟踪、细化调整;在不同开发阶段、不同井区应制定不同的油水井调整标准, 不断进行跟踪调整, 以实现井区注采关系的动态相对平衡。

(2) 根据井区本身特点, 制定相对应的油水井动态调整标准, 更贴近生产实际;在完善注采关系的基础上, 适时进行油水井跟踪调整, 可进一步改善井区的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继芬编著) .《油层物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3。

[2] (袁庆峰编著) .《油田开发规划方案编制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8。与开发2009.4。

[3] (苑保国编著) .《水驱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体系》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9.4。

调整和完善 篇11

[关键词]预约定价;不足;完善

一、预约定价制的发展及我国现状

预约定价最早是由日本在1987年4月提出的,但预约定价制在日本的发展相当缓慢,真正的兴起出现在美国。1991年5月1日美国国内收入局正式公布了《收入程序法规91-22》,正式赋予APA(Advance Pricing Arrangement),即预约定价安排的法律地位,并率先开始推行预约定价制度。自其正式实行预约定价制以来,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也相继都实行了预约定价制,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调整转让定价行为和遏制国际逃税的有效的手段之一。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预约定价也颇为推崇,于1999年专门制定了《预约定价指南》,明确规定了预约定价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

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在探索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预约定价制度。在1998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预约定价”作为解决转让定价问题的一种方法首次被提出。2002年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出台,其第53条是关于预约定价的规定。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试行)》标志着预约定价制度在我国得以正式建立,改变以前各地税务机关在适用预约定价方面“各自为政”的局面。2004年10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修订版。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第42条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预约定价所做出的原则规定。2008年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正式施行 ,此办法废止了一些旧的规定,有了许多改进之处。《办法》中预约定价的规定比以往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办法》中预约定价规定的不足

虽然《办法》中关于预约定价的规定与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的改进,但因为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的起步比较晚,在实践经验和立法规定上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办法》第六章的预约定价规定中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双(多)边预约定价协议的签订规定不详细

双(多)边APA是纳税人与所属的税务机关以及一个或多个外国税务机关之间制定的APA 。我国有关双(多)边APA程序、内容的规定过于简单。《办法》中第六章预约定价的规定更多的是规定了单边APA的签订。该制度中主要提及纳税人与税务当局如何签订APA的程序与内容,较少涉及与相关国家的协商问题。有关的双(多)边预约定价规定,仅有第50条、51条和53条有规定。这些规定也仅是一些笼统的规定,规定得不详细,不利于我国双(多)边APA的发展。目前为止,我国已经签订的 APA中,绝大多数都是单边APA。从中日2005年签署首例双边预约定价安排到现在,我国仅与美国、丹麦、韩国签订了不到十例的双边预约定价协议。

(二)争议的解决机制规定不完善

因为APA是征纳双方根据现有资料、信息,通过分析、判断,对未来交易情况事先进行的一种预测,这就为APA履行中争端的产生埋下了伏笔,不可避免地产生纠纷。《办法》第62条规定:“在预约定价:安排执行期间,如果税务机关与企业发生分歧,双方应进行协商。协商不能解决的,可报上一级税务机关协调;涉及双边或多边预约定价安排的,须层报国家税务总局协调。”办法仅规定适用协商的方式解决争议,协商不成报上级机关协调,而在税务系统内的上下级之间难免会出现包庇现象,在协商中两者处于不平等地位,税务机关如果依仗其优势地位滥用行政权力变更或解除协议,很容易造成对纳税人利益的侵害。所以仅靠税务机关的单方面调整,纳税人可能无法通过适当的程序得到有效的救济。

(三)规定的审核期限过长

预约定价安排的谈签与执行通常经过预备会谈、正式申请、审核评估、磋商、签订安排和监控执行6个阶段。第50条规定:达成一致意见的,税务机关应自达成一致意见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企业,企业应在接到会谈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提出预约定价安排书面申请报告,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出延期申请。但办法并未规定延期的期限。第52条“税务机关应自收到企业提交的预约定价安排正式书面申请及所需文件、资料之日起5个月内,进行审核和评估。因特殊情况,税务机关可以延长审核评估时間,时间最长可以延长3个月”。税务机关进行的大多是提交的资料的审核和评估,大可不必拖到5个月之久,办法也没有规定什么情况属于特殊情况,这对税务机关来说有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也为税务机关的拖沓提供了理由。审核期限过长和延期理由的不明确,都为达成预约定价安排增加了不确定性,一些企业因为日久耗时而放弃了预约定价安排的签订。

(四)对于小企业的预约定价没有规定

由于预约定价协议的缔约成本比较高,为了签订预约定价协议,纳税人需要在预备会谈的基础上提出正式的预约定价申请,并向税务当局提交有关预约定价方案的详细信息和支持证据,而且还必须经过磋商、评审、签约、提交年度报告等程序,这要花费纳税人和税务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小型企业来说通常难以承受,我国预约定价的适用对象是有限的,《办法》第48条规定,仅适用于年度发生的关联交易金额在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而我国拥有大量的小企业,现行的《办法》规定把小企业排除在外,这也是我国预约定价签订比较少的原因之一,不利于预约定价制度的推广和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

三、对《办法》中不足规定的完善建议

(一)增加双(多)边APA协议的规定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双边或多边APA,OECD不鼓励单边预约定价安排的签订,美国规定纳税人应申请双(多)边APA,如申请单边APA则必须提供正当的理由。日本在立法中积极鼓励双(多)边预约定价。法国只接受双(多)边APA的申请。转让定价是一个全球化的国际问题,不能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并且单边预约定价协议很难发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功效。我国应该在立法上进一步地完善双(多)边APA规定,以促进双(多)边APA实践的发展。在《办法》规定中,借鉴国外规定,增加符合国际税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双(多)边APA详细规定,用降低费用、国家税务总局提供便利条件或帮助等措施鼓励双(多)边APA规定。在实践中,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双(多)边APA的发展与推进铺平道路,并大力宣传双(多)边APA的优越性,激发纳税人启动双(多)边APA的愿望。

(二)增加争议的复议和司法解决规定

单一的协商方式不利于争议的解决和纳税人对自己利益的维护,鉴于办法规定的争议解决机制规定的不足,除了现在的协商机制外,建议针对不同的预约定价种类,进行不同的解决方式。单方预约定价争议双方是国内税企之间的,协商未果时,采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方式比较便捷,可以很快而公正地解决纠纷。而双方或多方预约定价纠纷是发生在不同国家的税企之间,涉及到跨国企业和税务部门的纷争,用复议和诉讼的方式比较复杂,则可以主要依靠相互的协商程序。这一方面有利于税收征管的正常进行,维护税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三)规定个案管理程序

为提高工作效率,《办法》应明确规定企业在正式谈判前申请延期的期限,并且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延期的理由,防止税务机关滥用权利,导致不当延误。除了规定的明确化外,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的个案管理程序。美国最新的2006-9税收程序明确规定了个案管理程序。其内容具体是这样的,即签订APA的双方在召开初次会议时就个案日程达成协议,承诺按照日程中的时间组织双方的活动。在日期截止时,如果个案中的重要阶段目标没完成,双方应联合准备现状报告提交给APA管理层,解释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如果再次超过新的目标日期,个案仍然悬而未决,APA小组、纳税人、APA管理层将召开会议,研究其延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如果延迟归责于纳税人一方没有按期履行义务,则视同纳税人撤回APA申请;如果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它将被提交至国际联合首席顾问处以期获得最终处理方案。个案管理程序可以导致个案的快速解决或APA申请的撤回,起到保障APA程序效率的作用。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美国的个案管理程序,这样不仅可以使税企双方明确地预见到自己的协议日程表安排,可以根据日程表安排工作,防止双方的拖沓行为,而且可以在明确的日期内结束协议程序,提高了效率,从而使预约定价制度的优势真正得以发挥。

(四)对小企业预约定价进行规定

我国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数量的大多数,为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下一步应针对小型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针对小型企业的、程序相对简单的预约定价制度,以扩大预约定价的适用范围,尽可能地发挥预约定价的优势。美国在1998年颁布了专门针对小企业的 Notice98—65规定,相比较一般预约定价程序,小企业预约定价程序主要集中在使用费和申请、续签程序等条款的不同。简化了小企业的申请程序和手续,降低了申请费用,为小企业纳税人提供更多的方便与服务,将更多的纳税人纳入到APA体系中。借鉴美国的特别程序规定可以考虑在未来的预约定价税收程序中用一些条文对小企业预约定价进行规定,提高APA对小企业纳税人的吸引力,扩大预约定价推广范围,提高税收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永伟.转讓定价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国龙,李传喜.发展我国预约定价安排制度的思考[J].涉外税务,2007,(10).

3.李波.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协议的法律探讨[J].税收法制,2009,(3).

4.周玲玲.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0).

5.李扬.浅析预约定价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12).

6.华国庆.预约定价问题探析[J].法治论丛,2008,(7).

7.毛晓红,熊晓青.预约定价制度基本问题初探[J].税务研究,2001,(7):35.

8.曹雨.预约定价制度研究及其在我国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08,(5).

9.刘伟.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的路径选择——中韩首例双边预约定价安排的签署引发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2009,(1).

调整和完善 篇12

1.1 区域位置

曲103断块位于曲堤鼻状构造上的曲9地垒式断块区的西部, 东与曲9断块相邻, 北与曲104断块块相邻。主要有沙三段、沙四上段两套含油层系, 油藏埋深1220-1620m, 含油面积2.78km2, 地质储量306.0×104t。

2 油藏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本区地层发育存在三个不整合:沙一段顶底不整合接触、沙三段顶底不整合接触、沙四上段顶部不整合接触 (图1) 。

沙三段划分三个砂层组26个小层, 沙四上段四个砂层组8个小层, 共34个小层, 其中含油小层31个, 主力小层16个。曲103-斜7块地层发育完整, 曲103-1块仅发育小层25个, 含油小层24个。

2.2 储层特征

2.2.1 储层物性特征

根据岩心分析及测井解释可以看出储层物性曲103-斜7块好于曲103-1块, 尤其沙三段差别较大。

2.2.2 储层敏感性特征

根据曲103-13井岩心五敏试验结果表明, 该块沙四上段储层存在强水敏、弱碱敏、弱酸敏, 盐敏、速敏不明显。

2.3 油藏特征

根据本区多井测试资料, 该区块属正常温度压力系统。油藏类型为一个常温常压、高孔、中渗构造-岩性油藏。

3 开发历程及现状

曲103断块自1995年投入开发以来, 经历了天然能量开采及注水开发两个阶段 (图2) 。

4 存在问题及潜力

(1) 注采井网不完善, 储量控制和动用程度低。

(2) 曲103-1块沙三段单井产液量低。

(3) 地层能量亏空严重。

5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5.1 方案部署

5.1.1 曲103-1块沙四上共分为4个断块

曲103-1块沙四上共分为4个断块, 中型断块曲103-1块两注两采注采井网, 井网较完善, 采出程度58.1%, 无调整潜力;小型断块曲103-斜03块及2个微型断块储层不发育, 油层单一, 调整潜力小。

5.1.2 曲103-斜7块沙四上

共分为2个断块, 均具备调整潜力。中型断块曲103-斜9块一注三采, 采出程度25.5%, 断层夹角高部位无井控制, 腰部两口油井注水不见效, 低产低液;小型断块曲103-斜7块一注一采, 采出程度36.3%, 断层夹角高部位无井控制。

针对断层夹角高部位无井控制区, 部署新油井2口;上返高含水井2口 (曲103-斜7、曲103-斜9) ;转注2口 (曲103-06、曲103-12) , 其中低部位转注1口, 实施人工强边水驱。

5.1.3 曲103-1块沙三段

共分为4个断块, 有2个具有调整潜力, 大型断块曲103-1块三注六采, 采出程度仅6.2%, 局部井距过大, 储量控制程度低;小型断块曲103-斜03块只采不注, 仅1口油井生产, 采出程度8.9%。

大型断块曲103-1块采用低部位注水、高部位采油的开发井网方式, 通过加密井网、油井转注等提高储量控制和动用程度, 部署新油井4口、新注水井2口, 转注1口;小型断块曲103-斜03块恢复注水1口。

同时针对曲103-1块S3-28小层厚度为2-4米、分布稳定, 高部位无井控制, 失控储量7.0×104t, 设计水平井1口。

5.1.4 曲103-斜7块沙三段

共细分为9个断块, 储层发育和采出程度差异较大, 具备调整潜力的断块7个, 实施分块部署、局部细分。

(1) 曲103-11块:目前主要存在水驱控制程度和地层能量保持水平低、油井低液低产、高部位无井控制等问题。调整细分为二砂组、三砂组两套井网开发, 实施注水井分注, 其中三砂组新钻油井两口, 控制断层夹角储量, 油井转注一口, 形成两注两采井网;二砂组利用老井形成一注一采井网。

(2) 曲1 0 3-斜2 5块:含油面积0.2 6 K m2, 地质储量2 6.5×1 04t, 主力层二砂组储量7.2×1 04t, 三砂组储量1 9.3×1 04t。目前采用一套注采井网, 共有油井2口、注水井1口, 累积产油4.2×104t, 采出程度15.9%。调整细分为二砂组、三砂组两套井网开发, 实施注水井分注, 其中三砂组形成一注一采井网;二砂组利用老井形成一注一采井网。

(3) 曲1 0 3-2 0块:含油面积0.13Km2, 地质储量6.8×104t, 仅发育三砂组储层。目前仅有注水井1口, 因无对应油井关井, 累计注水1.94×104m3。在构造高部位新钻油井1口, 恢复老井曲103-20注水, 形成一注一采井网。

(4) 曲1 0 3-斜9块:含油面积0.08Km2, 地质储量8.3×104t, 目前无井控制。上返沙四上段高含水井曲103-斜9井生产。

(5) 曲1 0 3-斜7块:含油面积0.06Km2, 地质储量5.4×104t, 目前无井控制。在构造高部位部署新油井一口, 沙四上高含水井上返转注一口, 最终形成一注一采井网开发。

整体部署:设计总井45口, 利用老井32口, 新钻13口。其中油井27口, 利用老井16口, 新钻11口 (其中水平井1口) ;注水井18口, 利用老井11口 (曲103-斜6、103-20恢复注水) , 新钻2口, 转注5口 (曲103-17、曲103-侧斜5、曲103-12、曲103-06、曲103-斜7) (表1、图3) 。

5.2 指标预测

5.2.1 合理产液量

根据曲103块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与含水关系曲线以及实际生产资料, 确定合理采液量[1]。

5.2.2 含水上升率

根据理论含水与含水上升率关系曲线[2], 结合断块实际含水变化规律确定断块含水上升率。

5.2.3 自然递减率

根据近几年自然递减率变化规律, 确定调整初期自然递减 (表2) 。

5.2.4 产能

调整第一年新井增加日油52t/d, 增加产能1.5 6×1 04t;调整第二年新井增加日油44.5t/d, 增加产能1.33×104t;调整第三年新井增加日油39.1t/d, 增加产能1.1 7×1 04t;前三年平均新增产能1.35×104t。

5.2.5 采收率

调整方案实施后, 根据经验公式及流管法[4], 计算采收率28.7%。调整后提高采收率5.5%, 增加可采储量16.8×104t;水驱控制程度提高11.8%, 水驱动用程度提高10.6%, 注采对应率提高至78.4%。

摘要:曲103断块位于山东省济阳县唐庙乡境内, 构造位置处在曲堤鼻状构造曲9地垒式断块区的西部。主要有沙三段、沙四上段两套含油层系, 内部划分为西部的曲103-斜7块以及东部的曲103-1块。区块东部内部构造简单, 西部内部构造复杂, 断层发育;东西两块储层物性以及开采特征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于采出程度及剩余油分布不同, 将采用不同的井网进行开采。本文根据构造、储层特征平面上分曲103-1块及曲103-斜7块两块, 纵向上分沙三、沙四上两套层系, 一块一案、一类一法进行调整, 对Q103-X7块沙三单元进行分块部署, 局部细分;沙四单元进行边外注水, 挖掘高部位剩余油;Q103-1沙三单元进行井网加密, 低注高采。以完善平面注采井网为主, 主力层兼顾非主力层, 立足于注水开发, 充分利用老井、水井进行分注, 完善注采井网。

关键词:曲堤油田,一块一案,边外注水,井网加密,完善注采井网

参考文献

[1]俞启泰, 罗洪.河流相储层油藏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通用公式[J].断块油气田, 1998.6:27-29

[2]张金庆, 孙福街, 安桂荣.水驱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6 (3)

[3]曾祥林.水平井以及分支井产能预测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 2002

上一篇: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下一篇:图书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