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优课活动

2024-10-16

评优课活动(通用11篇)

评优课活动 篇1

一、学优点,实现常态课的规范性

以往笔者观摩一些优质课、展示课时心态不够淡定,主要是缺乏耐心和心气。一是有的课过度准备、彩排和花哨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真实,让人失去了耐心。二是笔者年轻气盛自认为运动专业技术还算过得去,对一些教师的示范动作的细小不足有点不屑一顾,便认为作课老师还不如自己。但这次观摩课前,市教研员胡家权老师给予了指点和介绍,本次活动历时近一年,云集了我省各市州的优秀体育教师,层层选拔的省级教学评优活动,一一定不会缺少“优”,而是缺少发现“优”的眼睛。只有放大优秀的“优”,而忽略优秀的“秀”,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于是笔者端正心态尝试去发现优点,果然不胜枚举。大部分参赛课的教学设计严谨,教学过程大都采取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有的是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并且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统一整体,而自己平时上课时胡乱堆砌松散随意。这次上课的教师们基本功扎实,无论是队伍的组织与调动的合理性、口令的准确性、示范的正确性、讲解的适切性等等都令人折服。个別教师的示范动作不够优美,但他用丰富幽默的讲解,充满激情的鼓励性语言也做出了很好的弥补与诠释,顺利达成了技能目标……这些优点既是“保基础、管长远”的底线,也是我们今后在常态课教学中实现规范性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二、找切点,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

人在观摩中,不做旁观者。笔者置身其中,头脑始终装着“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我这样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常态课上能否运用?”、“哪个环节有所变通就可运用了”等等考虑。武汉金友恒老师的主教材是接力跑,学生热身活动中安排了“利用接力棒玩出花样”这一环节。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开放式教学之下,居然将接力棒一物多用玩出近二十种“玩法”,而且每种出人意外却又简单适用,令人叹为观止。恩施州龙赞群老师的“傩戏操”一亮相就惊艳全场。通过傩戏操的学习,上课的学生都掌握了傩戏的基本动作,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学习中,深刻体验并认识到傩戏的土家族异域风情乡土文化。课后笔者专门向龙老师请教,得知他早在两年前就将“傩文化”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提炼出其中的体育元素并实现教材化的这套操。

三、思点评,提升常态课的科学性

活动的闭幕式上,组织者安排了特级教师和专家的点评,可谓高屋建瓴整体观照却又不失细致入微拨云见日,值得大家含英咀华。

武汉中学特级教师童斌老师以这次一等奖获得者荆州市赵海波老师执教的排球课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等全方位地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剖析。对贴标签充分突出击球部位使学生一目了然的教学手段予以了肯定,而2人一组的协同配合垫固定球、一抛一垫、一抛二垫等一系列教学过程,也表现“层层递进由易到难,丰富清晰流畅极具实效性”的特点。

随后省教研员甘琼老师对本次活动综述之前,再次强调评奖不是目的,交流学习才是目的。他对教学计划制定中结构合理、直观、清晰、简明;内容完整并体现出体育学科本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而又深入浅出的解析,同时也指出小学低龄段的个别课矫枉过正,过分强调技术动作教学,而中学的教学内容则有的选择层次偏低等问题。特别是学习目标的确定,反复强调“学习目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的,主体是学生”,就如何正确书写还给出了模板化的处理建议,真是手把手地在教。结合自己平时制定教学目标时,还有“使”、“让”等动词掺杂期间,仍是教师想达到的目标,似乎停留在大纲时代,真是汗颜。两位专家学者的一番评点不啻于醍醐灌顶,让我直抵课标时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践行新课标的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常态课教学向科学性方向迈开坚实的一步。

评优课活动 篇2

随着评优课的结束,本学期青年教师评优课拉练活动即将落下帷幕。我校四个学科的老师参加了校级评优课,共作课七节。虽是青年教师,我们也在青涩中闻到了成熟的味道,学科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造就了一次多彩的拉练活动,现将本次活动做以小结: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从校长到主任,认真策划,提出具体要求。为保证公平公正,校长特别强调,不允许任何人对上课教师进行指导,完全让青年教师独立备课。

2、老师成长快。从我校参赛的老师看,课上的扎实、真实、成熟,老师们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提高了,对教材理解的透彻、到位,教学设计合理、有创意,教学效果好,显现了良好的基本功。每位教师都得到了展示自我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

3、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在参加评优课的过程中,老师们认真准备、精益求精、反复推敲、反复试讲、不怕苦、不怕累,经历了身体与心理上的磨炼。

4、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并存。在准备评优的过程中,各位青年教师之间都是竞争者,但是没有因为这个失去合作。材料的准备、学生的安排、课件的制作,都能体现团结合作。可谓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

关于课例,这里就不具体阐述,评委已经按标准赋分,相关主任会对每节课一对一的分析指导。

就这次活动,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几点希望:

1、这次评优课活动,虽然我们进步很大,但你们的师傅、组长相比还有差距,希望老师们平时多学习、多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文化底蕴,加速个人成长。

2、在理解教材上下工夫,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找到合情合理的教法,这样才能省时省力,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3、关注课堂生成。生成教学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进行的。生成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师生、生生通过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思想,提高彼此的智慧,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要抓住文本解读,抓住学生探究的过程,抓住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抓住我们所处的情景,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4、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要站在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同时也为学校赢得荣誉的角度去看待、去参与各项教研活动。

如何上好英语评优课 篇3

关键词:专业素养;规范;教材;情景;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3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08

2008—2009年,笔者在从事初中英语教学期间,曾获得过省市县级英语评优课评选一等奖。近年来,作为一名县级专职教研员,多次担任市县级初中、小学英语评优课评委。现从参赛者和评委的双重角色,谈谈在评优课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几点建议,仅供同仁参考。

一、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参赛教师的突出问题就是语音、语调不准,往往会遭到评委们的一票否决。正确的语音语调是英语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往往,单词中双元音的发音不到位;没有正确掌握辅音发音技巧,拖音现象比较常见;应该有的连读读不出来;不完全爆破也顾及不到;句子的意群划分不正确等,上述问题的出现致使失去了语言的美感。严格意义上讲,语音不准,就犯了知识性错误。尽管有些教师的设计思路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很不错,但就因为发音不准、生硬影响了整体效果。参赛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思维活跃,发展空间大,只要下功夫解决好语音问题,就能弥补不足。

(二)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的规范程度不够

在评优课活动中,发现有的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其中一个教师的说课稿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中的文化意识:“……了解英、美国家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世界意识。”目标确定得太大,不具体,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不可能达成目标,不切合实际。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行动指南,若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过程就会混乱无序。

在正式比赛前给定的准备时间有限,部分教师在网上下载电子文稿的痕迹明显,雷同的多,且不假思索地搬用,授课教师被他人的东西所束缚,容易失去自己的教学风格。建议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的基本框架和模式去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思路和设计意图等内容。

(三)评价方式单一

部分课堂有华而不实之嫌,教学设计停留在浅层认识上,评价方式不符合授课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在一节八年级的英语课上,教师多次带领学生为大多数同学都能说上的某一动词过去式的同学鼓掌,这种适于小学低年级的做法不仅挤占了操练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进度,显得前紧后松,没有抓住课堂的本真,更谈不上有效、高效。建议把掌声激励穿插在一节课的高潮之处,或者把阳光普照在弱势群体的身上,当学生表现的确相当不错的时候,应该点评他/她的精彩之处在哪里,目的在于放大亮点和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

个别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机械的语言训练上,把更多的时间耗费在乐此不倦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轨道上,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少,到头来还是不会说,说不好。方法陈旧,观念滞后,教师角色定位不准,没有把教学的发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

二、上好英语评优课的几点建议

(一)吃透和把握好教材

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英语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我们认识到教材是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又是教师施教的方法暗示。充分考虑学情,大胆整合教材,活化教材,真正使教材服务于学生和课堂。

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英语。一般情况下,参赛教师被指定的授课内容相对较少、发挥的空间大,可以大胆植入自己的思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得到彰显。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核心任务,逐步突破各项任务链,体现英语教学用中学的原则,整堂课就会显得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活力。

(二)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运用英语

课堂设计要精巧,新颖。新课导入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功能齐全的优势,运用游戏、歌曲、对话复习等活动,轻松愉悦地导入新课,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课堂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顺理成章地完成新授内容。

(三)提高专业素养

我们认为,一节优质的英语课,语音、语调准确,设计思路明晰,操作过程流畅,评价方法得体,教学效果明显。教师得体的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夸张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利于补充学习资源的课件,深深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用英语组织课堂,用语简单,指令明确,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贯穿课堂的始终。教师快速进入角色,师生配合默契,轻松愉悦地完成教学内容。要达到如此效果,教师需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长期沉淀。

(四)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减少或者取消无谓的奖品奉送,防止学生把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奖品的把玩上,使学习效率打折扣。发挥语言评价的力量,把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委婉地指出来,加以矫正,不是放任自流。把精彩之处,点到点透,使其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

总之,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课堂教学中探索总结适于自己的教学策略,才能在评优课上得到集中展示。要深刻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并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参赛教师要在施教过程中彰显出专业素养高、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学特色鲜明等自身优势,使学生学有所获,这样才能在评优课教学中给评委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理论支撑和教学策略上的共鸣。

评优课活动 篇4

巧用学习支架,穿越时空隧道,探究历史脉络

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历史上的计算机,通过简单的文字和四张经典的计算机图片介绍了计算机几十年的发展史。正如12位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描述的那样,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多位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运用了“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这里所采用的“学习支架”概念并非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本身,而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如视频、案例、问题、变式、半成品等。

1.支架之一:视频

想要让学生了解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的历史,恐怕没有比观看视频更有效的办法了,然而视频内容的选择以及出现时机却是十分有技巧的。

片段一(C老师):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是什么样子的?

生:想。

师:(课件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大家先找一下,“埃尼阿克”在哪里?(生猜测,指局部)其实图片中充满整个房间的都是“埃尼阿克”,刚才大家所指的只是“埃尼阿克”的一部分,居然需要这么多工作人员钻进它的肚子里才能操作。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生:太大了。

师:大到什么程度呢?你们想不想详细地了解一下?

生:想。

教师播放视频(一段卡通方式的解说视频,图1是视频中截取的两个画面)。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埃尼阿克”是什么样子?

生:……

本次上课的12位执教教师,都在这个环节播放了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的视频,但大多数视频都是生硬、简单、直接地介绍“埃尼阿克”,由于学生对170平方米、30吨、加法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等概念没有知识基础,所以他们尽管看了视频,依旧很盲然,而上面的片段中,C老师先引出“整个房间都是埃尼阿克”的冲突,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的欲望,然后又通过卡通短片与生活中的实物(房子、大象等)作对比,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埃尼阿克”是一个造价很高的庞然大物。微视频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播放一段视频,那无疑变成了看动画片,教师只有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对视频进行编辑加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支架之二:专题学习网站及表格

计算机的发展史,有起止年代的划分、主要元器件的变更、应用领域的扩充等多方面的不同,内容相当枯燥,学生很容易混淆。先让学生自学书本或根据提供的学习材料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然后再借助表格式的学习支架进行整理、总结归纳是多位教师共同的选择,但收到的效果却不尽相同。

片段二(Z老师):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知道它是一个庞然大物。那么,计算机又是如何发展成我们面前的小型计算机,甚至平板电脑的呢?它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每一代都有哪些主要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板书:了解历史)。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学(如图2)课本第164~166页的内容,也可以打开电脑桌面上的“自学材料”(如图3、图4)文件进行学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师:大家学得很认真,现在你们都了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史,那么请动手试一试完成图5中的表格。

学生完成图中表格。

师:大家完成得很棒,老师也总结了一下,我们来看图6中的这个时间轴,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又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发现,计算机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它的功能却越来越多。

师:计算机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生:科技的发展。

师:对,我们人类不断的努力,使科技飞速发展,从而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而计算机的发展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便捷。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片段二中的Z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有两点处理得比较到位:第一,通过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和现在的小型计算机进行比较,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了解的欲望。多位教师只为学生提供了电子自学材料——一份普通的电子文档,而Z老师,却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专题学习网站,把每一代计算机用图文并茂且重点标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专题学习材料能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更为后面的表格填写埋下了伏笔。第二,为了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多位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仅为学生提供了纸质表格,而Z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可以拖动答案到表格中的Flash学件,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完成时间(用纸质的表格,学生填写的时间较长),而且使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第三,当其他教师填完表格就匆匆进入下一环节时,Z老师却对学生进行了追问,看似很简单的两个问题,却折射出计算机的发展与科技、与人类的关系,让计算机的发展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描述。值得一提的是,Z老师的板书,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图7所示,Z老师对板书的解读是:板书组成一个人字形,表示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智慧。

这一环节的处理,Z老师很好地诠释了“让专业技术服务技术课堂,让专业思想渗透技术课堂”的理念。

参与人机对话,感受神奇科技,体悟发展趋势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计算机的发展,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介绍了计算机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微型化和巨型化的方向发展。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多位执教教师都是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向学生做介绍,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有教师通过自己编写网络课件,让学生现场答题并统计,感受网络的便捷;也有几位教师在课上向学生展示多个实体机器人,让学生感受到机器人的神奇。

片段三(J老师):

师:你们会玩魔方吗?我们班谁玩魔方玩得最好?老师带了些魔方,我们来进行一场玩魔方比赛吧。今天老师要让你们和远在无锡的学生来一场魔方PK赛,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老师现在请远在无锡的学生(教师打开QQ视频连线)和我们宜兴的同学先打个招呼!

学生视频在线问好。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比赛,由于时间的关系,这次就比还原一面魔方,请双方选手做好准备,开始比赛。

两地学生通过视频连线进行魔方比赛,最后宜兴的学生获胜。

师:看来,还是我们宜兴的同学比较厉害,我们先和无锡的同学道别吧。

两边学生道别,关闭在线视频。

师:不过,无锡的同学想请出他们的神秘朋友和你们再战一场,你们敢应战吗?

生:敢。

师:下面我们就请出这位神秘朋友(教师拿出魔方机器人),大家认识它吗?你们觉得它会玩魔方吗?下面我们就和它比一比,请选手做好准备,比赛开始。

学生和机器人进行魔方比赛。

师:机器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魔方六面的复原,它实在太厉害了,我只能宣布本次魔方大赛,获胜者是机器人。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边已经出现了很多机器人,它们可以为生活服务,如打扫、送餐等,还可以代替人从事危险的工作,如反恐、排雷等,最近有个叫Alpha Go的智能机器人还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课件出示图片)这些机器人,其实都是工程师通过编程让计算机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的产品,这正是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的趋势。

片段中的J老师没有通过视频或者简单的实物展示机器人,却另辟蹊径,用一个“魔方大战”的活动完成了“两个化”的教学任务。活动初始,教师通过视频连线,让无锡和宜兴两地的学生进行“人人大战”,这样远程的魔方比赛,已经超出了学生的预期,让他们感受到网络的神奇,而接下来的“人机大战”更是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高科技的神奇,感悟智能化的魅力。这种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其中的人机对话,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不是简单的旁观者,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实验操作,体验物联技术,徜徉未来世界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容,教材通过三张虚拟的图片展示了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云计算六个方面的新技术。在这章教学中,多位教师紧紧抓住“物联网”这一关键词,向学生展示了多种新型的“物联网”设备,也有几位教师让学生开展实验,体验“物联”技术,感受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实验操作是小学科学课常用的方法,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却极少使用,尤其在理论课上较为罕见,但这次的评优课,却是“神器”频出的江湖,实验一个胜似一个。

片段四(Z老师):

师:通过视频我们知道有许多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大家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这些新技术呢?

生:想。

师:我们分小组体验,不过在体验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先一起看看体验要求(如图8)。先小组内读一读,再请各小组分别到对应的场地上,按照体验任务单的步骤进行体验(智能电灯组:用平板与台灯通过网络相连,组成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并通过平板可以控制电灯的开关与亮度,体验物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和智能;辨识植物组:利用平板或者手机拍摄不认识的植物图片,并利用形色App软件进行辨识植物名称,让学生感受大数据、云终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并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学生分组体验,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内容:通过体验,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这部分教学中,多位执教教师都有让学生动手实验的环节,但他们都是直接让学生去实验,没有指导,没有总结。随着物联网、机器人等内容逐渐走进信息技术课堂,这样实验性的操作会越来越多。对于这样的实验操作,教师不能简单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而应参与始终。在实验前,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知道实验的步骤;在实验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操作指导,不能让学生面对高新设备无从下手,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在实验中做好观察与记录;在实验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思考实验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实验真正在课堂中起作用,而不是看上去很热闹,过后又一切回到原点。

在这次无锡市的评优课活动中,还有许多精彩纷呈的片段,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理论课的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们一般都避之不及,而这次无锡市的评优课活动,无疑为教师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学习支架”“人机对话”“实验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一定会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让信息技术课堂特别是理论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大丰的语文评优课观摩活动心得 篇5

这次去大丰,是缘于省语文评优课的观摩活动。我想,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城市,可能与它的名称有极大关系,而此次学习的收获也的确称得上“大丰”二字。

拿到会务手册,赶忙看了上课课表,居然发现14节课中文言文教学和诗歌教学占了9节课,这些选手不约而同的选择,就代表着近阶段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这也是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感慨之余就更加用心去听。

感悟一:姜,还是老的辣

我发现,这次赛课的前几名,大多是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他们的年纪在40岁左右。以徐州高级中学初中部的曹蕾老师和镇江新区大港中学的张举老师为代表,他们两位都上的文言文,一个上《满井游记》,一个上《黔之驴》,一位女教师,一位男教师,他们大气淡定,干脆利落,善于倾听引导,富有教学机智,所以,课堂上流淌着绵绵的情思,课堂上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课堂上满载着欢声笑语,置身其中,我们可以触摸到课堂的生命和温度,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憧憬的。在羡慕之余,我想,他们一路走来的教学经验就是“财富”,不禁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没有深厚的积淀,没有丰富的积累,是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感悟二:文,还是要多读

语文课,还是以“朗读体悟”为主。“语文”二字,有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之说,自然是读读、品品、悟悟、再读读(或再读读写写)。语文课特别忌讳肢解文本,琐碎分析,这样的课割断了文脉和文气,没有情感,没有温度,让人味同嚼蜡,想要逃离。

如:《滇缅公路》、《渔家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饮酒》、《秋天》这5节课都是诗歌教学,教师都进行了示范朗读。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无锡江南中学的傅立力老师上《滇缅公路》时一开始就自己示范朗读了15分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往日的峥嵘岁月。沭阳如东实验学校的严建国老师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除了自己的示范朗读,一节课让学生读了14次,学生在多次的朗读中,感悟一次比一次加深,朗读一次比一次精彩。

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的韦叶标老师上《秋天》时,他的提问特别能带动学生思考,如“你的某个句子读得很有特色,为什么这样处理呢?为什么这里重读了呢?或者,要怎么读出感情呢?有些词需要强调,强调有重读强调,也有轻读强调,大家看看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要轻读。” 他就是通过朗读带着学生去理解诗意,去揣摩情感。

镇江的张举老师上《黔之驴》摒弃了一般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而是直接让学生有情有景绘声绘色地用讲故事的语气读课文,学生朗读时,教师点拨引导的过程中就巧妙地解决了字词句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境,这就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一篇文章的特质设计创造性的朗读,如自由朗读、跟读学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体验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引导学生读出层次,读出感受,读出语气,读出变化,读出情感。只有读到位,才能真正理解文意,把握情感,引起共鸣。

感悟三:招,还是实点好

语文课,不必花招百出,还是实在点好。近几年,语文课流行的教法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就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所谓“语文的方法”就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以语言活动为主的,能够服务于学生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方法。

韦叶标老师教学《秋天》就是运用想像、联想的方法,让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画面美,这就是找到了适当的欣赏诗歌的方法。泰州二中附属初中的.钱蓉蓉老师教学《给我的孩子们》,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反复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憧憬和悲哀。于是,钱老师整节课就围绕着“憧憬”和“悲哀”这两个关键词展开了对文本的研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好的语文课不需要花哨的形式,在于“实实在在”,但是“实在”并不意味着简单,“实在”中蕴含着匠心独特的设计,一切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这是很见教师功底的。

感悟四:意,还是留点好

上评优课,还拖课,也不是怪事,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老师讲不完,就只好往后拖了,而评委们似乎也默认了,没有提出异议。但是,张举老师(教学《黔之驴》)的做法却让我颇为欣赏。张老师让学生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老师还没来得及出示写作背景,所以没有一个学生能答对,这时下课铃声就响了,学生探讨的兴致正浓,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都盯着张老师,期待老师能揭示正确答案,但是,张老师做了这样一番引导:“这篇文章就只为这一头驴吗?肯定不是,它还有深意,我想把这个作为作业留给你们,你们上网去查一查,结合柳宗元的经历和仕途看一看,它的深意是什么?”不可否认,教师这样做体现了他的教学机智,但是,我想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课堂不妨留点空间,留点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品味,去感悟,这才是真实的语文课,这才是好的语文课,有时,什么都讲反而失去了“真味”,留白可能更具“魅力”。

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的反思 篇6

关键词:教学评优;结合程度;水平定位

一、教学目标的可行性程度

1.教学目标过大、过空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重点突出,而不能够照搬课程目标或者以学习内容代替教学目标。针对健康知识与健康技能发展的目标要明确学生学得是什么,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个程度是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可达成的,从而保证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2.教学目标要符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水平目标的要求

二、健康知识传授和健康技能传授结合程度

教学应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健康教育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游戏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有几位参赛教师将“高效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用于本次优质课的教学,很好,但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下,还要特别注重健康技能的培养,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拓展活动,达到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水平定位,教学容量的适当程度

本次评优活动课题的选择、教材的整合基本符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要求,但课题涵盖量大,比如“运动与营养”“运动与学习的关系”“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运动安全”等。课题大,不能根据合适的教学内容来设置合理的教学发展目标,就没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来达成教学目标。还有的课教学容量大,导致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本次课的教學目标也难达成。

面对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立足于能力的培养,而健康教育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保健能力、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充实知识、提高水平。而现行健康教育教材还不太完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知识,以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把握教材,透彻地理解教材,创新地使用教材,

调整教材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教学质量,让健康教育真正登上学校教育的

舞台。

一节评优课失败的启示 篇7

一、课例回顾

对于排球正面屈体扣球内容, 笔者从没有讲授过。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述, 排球的正面屈体扣球的教学步骤为:第一, 徒手练习脚步和引臂动作, 再徒手把两个动作衔接;第二, 扣固定球, 一人举球于头顶, 一人扣球;第三, 两人一组相隔7米持球扣反弹球, 再抛球扣反弹球;第四, 自抛助跑低网扣球;第五, 助跑起跳扣球 (抛球、低网) 。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以上5种方法拓展为:第一, 徒手练习分手部动作和脚步动作以及衔接动作;第二, 原地2人一组扣固定球练习;第三, 两人相距7米举球扣反弹球, 再抛球扣反弹球;第四, 两人一组自抛结合脚步扣反弹球;第五, 两人一组自抛结合脚步扣低网练习;第六, 扣网上固定球练习;第七, 近距离抛球扣球练习;第八, 远距离的抛球扣球练习;第九, 一传一扣练习。

在上课时, 笔者选择了其中的1、2、3、4、5、6、7、8这8种手段。选到的班级是第一次学习扣球内容。在课堂中, 学生在自抛结合助跑扣球这个练习环节基本不能扣好球, 出现了很多“球飞了”和脚步错误等问题;由于练习手段过多, 在时间的分配上出现了问题, 导致最后的素质练习和总结放松环节出现时间不够的问题;在队伍调动过程中也出现了混乱。

二、教学手段选择再分析

通过课后反思, 笔者发现, 所选择的这8个教学手段, 初看也有些递进, 也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细看则漏洞百出。

1.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 导致教学重点不够突出。看上去好像排球的正面屈体扣球都教完了, 从脚步到助跑起跳扣球每个环节都教到了, 其实这样的教学手段运用反而使学生什么都没学精, 什么都没学会, 只是让学生走个过场。

2. 在重难点的解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没有花更多的时间解决这节课的重点问题。在手段上, 也很难让人看出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重难点, 是脚步?还是空中引臂?还是助跑起跳结合?还是助跑扣球时对球的感觉?可见, 这样的教学手段选择没有侧重点。此外, 在时间的安排上, 也应该有侧重点, 如在1、2、3等环节上要增加练习次数、时间, 以巩固初学时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3.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的不确定性, 教学手段选择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问题。事实也是如此, 学生基础较差, 在抛扣时学生将球抛得忽远忽近, 且助跑随意、引臂不规范。

4. 从组织角度看, 课堂练习手段多样, 队伍调动次数多, 队伍调动过程浪费了一定时间;且对球和人的控制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给执教者增加了压力。

三、教学手段选择启示

就一节评价课来讲, 通过教学技能、语言、指导能力, 课堂组织, 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看出执教者的能力。在这三个环节中, 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是主要环节。只有合理选用教学手段, 课堂的组织、气氛、教学效果才可能会好, 才可能取得教学的成功。所以, 上评优课时, 首先要合理选择教学手段。

1.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手段。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 要使学生获得哪些体育知识, 掌握怎样的体育技能, 在学习中产生哪些情感体验, 这是执教者要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的三大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中, 掌握怎样的技能是关键, 因为体育知识和情感体验都是通过技能的掌握来达到和体现的, 也是最容易被评课者看到的。在借班上课过程中, 执教者运用了哪些手段使学生获得技能, 在这节课中执教者准备让学生的技能达到一个怎么样的程度, 是执教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也是课的目标之一。在上述课例中, 笔者的技能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扣球的脚步动作和身体引臂扣球动作, 以及两者的结合。但教学手段却没有针对性, 在手段选择中没有重点, 没有强化学生对脚步和扣球动作的练习。

在借班上课过程中, 笔者认为, 在陌生教材的教学中适当降低教学目标要求既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如, 本次评优课的另一位教师和笔者上同样的教材, 他选择的教学手段是:第一, 徒手练习包括脚步练习;第二, 2人扣固定球;第三, 2人7米扣反弹球;第四, 扣网上固定球;第五, 同伴近距离直线抛球扣球。从这5种手段的选择来看, 这节课教师制订的目标可以定位为对脚步动作、扣球身体姿势、手部动作的学习和掌握上。从掌握的情况看, 学生掌握得也较好, 从这5个教学手段的安排同文中课例的对比不难发现, 这样选择的目标更符合借班上课的要求。因此, 在借班上课, 又有陌生教材时, 执教者要制订好目标, 在可实现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

2. 根据重难点选择手段。

从笔者这次课的教学手段安排来看, 选择了8种手段, 这8种手段看似循序渐进, 但重点不突出, 解决的问题不明显, 没有着力点。作为扣球的第一次课, 一个新的教材, 一个新的班级, 教师要达到本课目标首先应确定本次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课后的总结中, 笔者认为, 第一次扣球课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脚步和原地扣固定球对扣球手型的掌握和巩固, 然后是体验和感受脚步和起跳后扣球动作的结合。所以, 脚步和扣球的身体姿势的掌握是本次课的重点和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确定了这个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后, 再看笔者所选择的8个教学手段, 明显会发现有些是可以忽略的。如, 第4个和第5个教学手段, 可以放在下次课中运用, 这样一来, 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原地练习扣固定球, 并在后面的扣网上固定球环节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 这样这节课的重点就比较突出了。在1~3环节主要解决了扣球的身体姿势和手型的问题后, 再通过6解决二者的结合, 而把7、8两个环节作为下次课的铺垫和本次课学习成果的体现, 也作为传扣结合的体验, 就使得手段清晰、重点明确、解决到位。在教学手段选择过程中, 少一种手段可以为组织教学提供方便, 不需要更多的队伍调动, 这样的课也就可能会更流畅, 目标达成也会更好。

3.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手段。

平时的教学都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特点制订教学目标, 再根据目标要求选择教学手段。在评优评先课中, 如何了解学生的情况呢?笔者总结了“望”、“问”、“切”三个字。在借班上课时, 在上课前至少5分钟能见到学生, 在这5分钟里首先是“望”, 观察学生的身高、表情等, 有些素质好的可以在体表上体现出来。同时。在课堂中要多观察学生的表现。其次是“问”,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 可以直接询问学生有没有学过这个内容, 以前有接触过等等, 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情况。第三是“切”, 在一些课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尝试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基本情况, 判断学生能否完成教师目标。借助这三种手段来判断借班上课的学生情况, 教师就能更好地依据学情来安排自己的教材教法, 在教学手段使用的时间、次数、频率、难度等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使借班上课更流畅, 更得心应手。

4. 根据课的组织来选择教学手段。

新课程理念下对评优课的思考 篇8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 所以课程改革最终将发生在课堂上!以别具一格的导入为切入点, 用富有新意的问题设疑,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得出结论, 用创造性的方式总结归纳, 以新颖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题目巩固, 用恰当而又不流于形式的方法小结,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索的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我以《点和线》这节课为例, 谈一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

在创设情境环节, 对于点、线、线段、射线、直线这些概念的理解, 最根本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即将自己熟悉的实物及已知图形和这些概念联系沟通起来, 增添相关背景, 背景越丰富, 沟通越充分, 相关的概念和位置关系的学习效果就会越好。对于引入环节, 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置, 课程伊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大量漂亮的图片扑面而来, 在欣赏悦纳的同时, 学生感受到了形形色色的生活中点和线的形象。

本课的第二个环节是点、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这些概念学生在小学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所以整体地给出了概念及表示方法, 避免了知识的琐碎, 对点和线的认识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数学描述。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 在学习了概念及表示方法后, 接着让学生讨论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学习方式上, 着重体现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课标”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 自然要回归到生活中去, 在应用基本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 我选取一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即用钉子钉木条的实验, 这样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要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以上两个问题的落实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抽象”和探究关系, 逐步渗透“合理说明”、“演绎推理”的数学基本思想, 并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事实, 再次体现了“课标”理念。

本课小结时, 以问题驱动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总结, 使课堂小结真正让学生有所感触、有所感悟, 体现“课标”理念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在评优课中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篇9

一、体育教研组的赛前参与

在举办评优课前的1个~2个月内, 各地会发布有关评优课活动的文件。在赛前, 教研组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要通过对文件的学习, 确定本组能否参加比赛, 在确定可以参赛后要明确参赛人选, 并使参赛教师详细了解本次活动的有关规定, 如, 报名时间、授课地点、年级及课题等。

第二, 要通过教研组内的讨论、交流, 促使参赛教师真正领悟现行课程标准的理念, 并能熟练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参赛教师所讲的不同内容的校内公开课, 教研组应组织教师观摩, 并进行评课, 指出优缺点, 集全组教师的智慧提高参赛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除参赛教师封闭备课外, 教研组应发动全组教师, 群策群力, 协助参赛教师制订备课内容。

第三, 在参赛教师试讲期间, 教研组同样应组织全组教师进行看课, 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体育教研组的赛中参与

参加评优课比赛的教师人数较多, 致使举办学校的场地、器材相对较为紧张, 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课次编排也较为密集, 后续参赛的教师必须面对场地、器材重复利用的问题。而且, 在前后两节课之间, 只有仅仅不足10分钟的时间, 参赛教师不仅要做好场地设计和器材摆放的准备工作, 还要预先短暂熟悉所教班级, 简要讲解该次课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了解学生对该次课课题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从而会导致时间较为紧张。而教研组的参与则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因为他们参与了课题的设计, 了解上课的流程, 对场地设计、器材摆放较为熟悉, 因此, 教研组的同事可以帮助参赛教师解决这些问题, 而留给参赛教师更多的时间以熟悉授课班级的情况。

在参赛教师授课的过程中, 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分散在教学场地之外, 他们在观摩教学的同时, 还可以给予参赛教师在教学时间、进度、环节、学生活动状况等方面的提示, 从而使参赛教师能对整个教学流程有更为宏观的把握, 使授课更加严密, 并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 教研组其他教师的集体参与, 会给参赛教师一种集体归属感, 让他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自己的背后有强大的集体、后盾, 心理会产生安全感、踏实感, 而身心的放松也有利于教学技巧、业务水平的更好发挥。

三、体育教研组的赛后参与

评优课活动 篇10

课后交流中, 这三位老师都提到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这些课因为备课时间紧, 没来得及好好磨, 也没来得及请一些专家进行指导, 是一节原生态课。哦, 原来如此!作为一名任教二十多年的教师, 我在想:这些曾获全国一等奖的青年教师的原生态课与当时评优课的反差为什么这么大?他们的常态课中, 为什么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那种在评优课中所表达出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来?困惑之余不免产生了几点感想。

一、评优获奖课能说明什么

我们教师都知道, 要获得全国 (即使是省、市级) 评优课一等奖实属不易。参赛教师要对教案设计反复研讨、修改, 并不断反复磨课, 再通过层层比赛筛选, 才能脱颖而出。毫无疑问, 在这个过程中, 参赛教师通过各级有关专业人员的不断指导, 通过反复磨课, 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对合理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力、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有部分教师在专家的不断指导下, 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丧失, 自己的教学智慧逐渐消失。教师在整个评比活动过程中逐渐成为思想和行动上被人支配的木偶, 成为别人的代言人和执行人。

人常说,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还是两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能产生新的思想。但我想, 这种思想的交换如果不产生碰撞, 结果或许仍是两种思想。思想只有产生碰撞, 只有慢慢相互渗透, 才可能形成新的思想。否则, 只能是一种思想暂时寄存于另一种思想的表壳而已, 一旦到了新的环境, 那原有的思想就会仍按自己原有的惯性去支配自己原有的行为。在这些评比活动的过程中, 专家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不是通过几天、几次的指导, 就能被参赛的教师所吸纳的。参赛教师按专家的意图反复磨课, 也许能很快接受教学外显的东西, 但对于一些教学的思想可能需要慢慢地领悟。难怪, 这些曾获全国奖的青年教师一旦脱离了专家的指导, 自己原有的教学思想就会不自觉地显露出来, 把自己原有的教学状态习惯性地展现在常态课中, 甚至有些参赛教师获奖后还只能上其“代表作”的课, 却仍不能去上好平时的每节常态课。

这样通过逐级比赛的评优获奖课能说明什么?也许能说明, 这堂比赛课在很多教学专家集体智慧的努力下体现出了当前课堂教学新理念, 说明参赛教师能很好地去完成专家们想要表达的意图, 当然也说明参赛教师通过不断磨练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或许不能完全说明这些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已真正达到评优比赛课展现的水平, 更不能说明, 他们已具备将评优比赛课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教学思想融入常态课堂教学中的能力了。

二、专家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指导

在各级评优课的前期准备中, 参赛教师需要专家们多年积淀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的指导, 这对参赛教师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如果在指导中总希望参赛教师按专家自己的意图去做, 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案例一

在一次数学评优课比赛活动中, 一位来自农村一般学校的参赛教师在比赛前了解到所上班级的生源水平很一般。在教学设计时,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教学的理解, 比较实际地设计好了教案, 但某指导教师认为设计太浅, 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要该教师随即重新设计教案, 并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一点点传授给该参赛教师。第二天上课时, 由于所定目标要求偏高, 预设“精彩”的设计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案例二

记得我工作第六年, 有幸参加县评优课比赛, 内容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第一课时) 》, 这节课当时被老师们公认为是较难上的课。我在设计时, 根据教学实践体会, 觉得教材上的证明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不适宜的, 它远远超出了大部分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我对这节课作了大胆的改革, 抛弃课本的证明方式, 改繁难的严密推理为简明的事实验证, 通过测量验证归纳得出结论。当时指导我的几位老师极力反对我的设计, 但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了教学, 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但遗憾的是我仅得了三等奖 (参加者都能得三等奖) 。评委组认为我完全没有尊重教材意图。好在我并不看重比赛结果, 一直坚持自己对这堂课的教学理解。事实是, 新课程实施后, 各版本教材均把这部分内容改为了以事实归纳验证的方法。

评优课活动的参赛青年教师需要专家的指导点拨, 需要在点拨中产生思想的碰撞, 在碰撞中不断提高。所以专家们正确的指导是参赛教师持久发展的动力, 那到底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正确指导呢?

首先, 提供信息, 拓宽视野。参赛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积累还不是太丰富, 对教学缺乏深度理解, 需要专家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 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 提供广博的教学信息, 使他们教学积累得更丰富, 才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站得更高, 才会拓宽他们的教学视野。

其次, 共同研究, 尊重教师。每位参赛青年教师都有自己对教学的理解, 特别是较优秀的青年教师, 他们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 已逐步形成教学思想的雏形。在指导过程中, 专家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与之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即使在交流过程中有的教师一时不能理解新的教学方法, 暂时也不要一定去执行你的意图, 他们会在今后的教学成长过程中慢慢悟出来。

再次, 激发智慧, 长远谋划。比赛不是目的, 指导参赛青年教师要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而不是着眼于能获几等奖。在具体指导中, 应着重在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科内涵的积淀、教学风格的逐步形成上给予帮助与指导, 激发他们的教学智慧, 点燃他们的思想火花。

青年教师发展要激励, 但激励的方式很多, 各级开展的评优课比赛活动是一种。其实教学更需要一种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 提供不同教学风格展示交流平台, 才会在交流中有更多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

三、获奖教师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

获奖当然是件好事, 确能说明获奖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 但获奖是否就表明我们这些获奖教师的教学成熟了?我想不一定, 他们就像生长得很好但仍带有涩味的青苹果, 要成熟, 还得不断吸收阳光、营养, 还得不断地自我磨练。

1. 打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获奖青年教师仍需要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就像舞台演员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一样, 他们需要扎实的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学常规素养、个人综合素养, 而且这些基本功需要像演员一样每天磨练。教师成长于每一天, 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是要通过打磨每堂课, 积累于每个教学细节。

2. 不断吸纳,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获奖教师经过一定的教学经历, 已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别是通过评优课比赛这个磨练的过程, 接触了很多专家的教学思想, 先进的教学理念, 也观摩到了其他教师的教学风格, 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要把吸纳到的新的教学思想, 逐步融进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中, 逐步提升自己。同时, 根据专家提供的信息和指导, 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教学视野, 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内涵, 加厚学科文化的积淀。

3. 保持平常的心态

获奖是对教师的一种肯定, 但并不代表全部, 也不代表永恒, 获奖教师应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 持一种继续学习的心态, 持一种继续完善自己的心态, 这样才能在教学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越来越宽。目前, 有部分青年教师获奖后, 就应邀到各地巡回讲课, 我想, 这节获奖课确实能对各地教师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但就获奖教师来说, 光靠那节“代表作”课是不够的, 因为教学不能仅有代表作, 更要靠我们平时每天的常态课。事实上, 很多优秀的名教师, 他们都是在自己风格稳定后才出来散发他们教学思想的火花的。获奖的青年教师朋友们, 让我们继续修炼我们的教学, 厚积才能薄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

评优课活动 篇11

2014年11月26-2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南通市高中历史优秀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比赛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比赛采用预先公布课题、同课异构的方式,分模拟课堂教学和现场借班上课两轮进行。通过课堂观察,笔者更新了理念,拓展了视野,受益匪浅,也引发了对如何践行南通市课堂教学改革“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引领历史课堂教学转型升级的深入思考。总体来说,执教教师史学功底扎实、教学技艺精湛、课堂立意高远,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实现了有效达成和有效生成,昭示着南通市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正在经历 着一次“华 丽的转身”。

一、从教学立意确定看课程观的转变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历史教学承担着知识传授、思维培养和道德教化三大任务。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这种价值取向拓展了历史教育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功能,体现了“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立意就有了三种层次:第一层,知识本位;第二层,能力本位;第三层,素养导向。

爱因斯坦说过:“当知识遗忘时,留下的就是素质。”本次比赛所有选手在确定教学立意时都已经突破了“知识本位”,落脚于“能力本位”,甚至有不少教师已经迈向“素养导向”。比如,6号选手在讲到德国分裂这个史实时,用了源自艾青的一首诗:“一堵墙,像一把刀,插在一座城市的中央,硬生生将一颗心脏,分成了阴阳……”学生们齐读时不由自主的声音低沉。诗歌带来了情感的升华,冷战造成国家分裂、亲人离散的痛楚已经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了。不少选手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还设置了对“冷战”的反思环节。比如,4号选手在授课即将结束时,向学生们这样发问:“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我们能否给还持有冷战思维的政治家们一些化解的建议呢?”由于学生已经对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原因进行了充分的探究,所以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精彩的答案———“求同存异”“和 平、合作”“理解、宽容”等 等。教师在引领学生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素养。这“存异、包容”的教学立意与新课程标准中 “认识人类 社会发展 的统一性 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从教学内容选择看教材观的转变

唐纳德·汤普森等学者认为:“教师的重要活 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地运用资料。”新课程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用教材教、适当精选史料和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等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非常具有探究价值,既反映出历史教师课程教学理念是否真正发生转变,也对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出切实要求。参加本次比赛的不少选手停止照本宣科的说教,不迷信教科书,不以灌输的方式硬性要求学生接受教科书对历史的解释,理性对待不同版本的教材,用求真求实的态度进行历史教学。比如,9号选手在处理“冷战”这一历史概念时,先同时给出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三种教材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释,然后给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探究“谁该对冷战负责”,最后进行精辟点拨:读书的过程中要不忘思考,保持质疑和求真的态度。

三、从教学模式创新看评价观的转变

有人说:课堂的精彩,一定是学生“学得精彩”,而不是教师“讲得精彩”。因为教学 活动的本 质是为了 促进学生的学 而不是教。“为 学而教”“以学 定教”“以学评教”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重要原则。南通市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关于课堂教学评分的标准一改以往将教师表现等作为评分主要依据的做法,而是将学生表现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其中学生是否有效先学、独立思考、适当合作、主动交流、大胆质疑、认真倾听 和善于归纳等共占评分标准的63%,教师的教学设计、个人素质等只占评分标准的25%。本次比赛所有选手都很好地践行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在限时讲授中精准掌握学情,通过精讲把握学科本质性内 容,在预设与 生成中突 出学生的 主体性,彰显了讲授的教学智慧;在合作学习中以小组讨论、交流为学习形式,促使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助推现代课堂文化的培塑;在踊跃展示中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学习提升。比如,3号选手课堂伊始,首先展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两极世界及其成因研究”,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研究小组(美国、苏联、德国、朝 鲜、越南、古巴),要求每个小组从本组的角度出发,选择好材料,结合教材提炼关键知识点,归纳“两极格局”成因,最后进行总结展示。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材料进行适当解释,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疑、提升。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间是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

叶澜教授认为一节真实的好课本来就应该是有 待完善的。即使是参加比赛的优质课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不管是亮点还是遗憾都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借鉴和引领。“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的思考力是教师发挥教育机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条件。”笔者作为观摩比赛的一名课堂观察者,也是身处教学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虽然做不到把每一节常态课都上成优质课,但可以认真总结课堂观摩中习得的经验和深刻反思从中获得的教训,力争在常态教学中上好每一节课。

摘要:本文基于对2014年南通市高中历史评优课的课堂观察,认为赛课选手在教学立意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实现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课程观、教材观和评价观的转型升级,很好地践行了南通市课堂教学改革“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指导意见,彰显出南通课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智慧。

上一篇:调整与完善下一篇:金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