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课有感(精选4篇)
听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课有感 篇1
听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课有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习作的本质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生活,反映生活。它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是对生活的思考。9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六位老师的精彩教学,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这六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清了习作的本质特点,使学生懂得了习作原来并不神秘,而只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个所见、所闻、所想通过一定的方法记下来的过程。
例如,任婷婷老师的《场景描写》 重视情境创设,设计有创意,以生动有趣的“你猜我演”这个游戏让学生用上“眼观、耳听、心想”来观察思考,并指导场景描写需要注意观察,使得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较好地落实了快乐作文,轻松作文的设计理念,写起来自然水到渠成。
葛琼丹老师的《选材独特的“金钥匙”》,别出心裁。她也为孩子提供了“金钥匙”:找独有经历,抓特别言行,换不同角度。孩子们懂得写作时可以换不同的角度,加上独特的感受,使文章写得更加生动。
小学听语文主题学习课有感 篇2
听语文主题学习课时,我的脑海里总是翻滚着晋时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2月7日,与北京新学校研究院专家、林州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究会秘书长张贵栓老师一起来到横水镇中心小学,深入课堂进行调研时,这种思绪越发的浓了。
语文主题学习立意在“轻松、简单”上,这个轻松不只是学生学起来轻松,同样也讲究教师教起来轻松,两者都轻松了,才实现全方位的减负。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呼江丽老师的课堂,她从陕西榆林讲课回来,摇身一变,大有学者的风采,课堂的轻松、自如、得体那时再也无处挑剔,给人解开的迷津是如何进行低年级段识字教学。
读文划字,看图读词,用词造句。
一个字反复三读,不认识才怪呢?
在语文主题学习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一直是教师们的困惑,上次横水中心小学主持的全国在线交流,就有不少的教师发疑提难,尽管我们的老师对答如流,让问者豁然开朗,但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真正找到适合孩子的识字方法,且在课堂上运用自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呼江丽是一个善于啃硬骨头的人,她不停的钻研,不停的磨课,磨秀针的功夫让她悟出了学生学起来简单,教师教起来容易的秘诀,使用于课堂,果然功半事倍。
一幅老虎图,大家认出“老虎”;标音,出字,读音认字;看图说话,“老虎很凶猛”,老师一句“漂亮”,学生一脸美滋滋的样儿。
张贵栓老师在点评呼江丽老师这节整体预习课时说:“整体预习课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叫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读了这篇课文年之后,谁在啥地方干什么,套话套着说;第二,一二年级的主要任务是积累词汇,江丽这节课方法很多,也很好,但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识字环节都要围绕本课生字进行,不要把问题引向复杂。”
专家一点,阴霾散去。
再上新台阶,呼江丽有了必胜的把握。
休息十分,马上回来,我们聆听张芳芳《感悟生灵》整合阅读课的风采。
年轻是资本,素质是潜力。
一节课整合阅读4篇课文,学生还不时的把自己平日选来的分享给大家,容量真所谓是大。
二节跳读,一目十行的读,发现精彩语段反复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读出了感受,分享与大家:“《老人与海鸥》一课让我感觉到,动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智慧,只不过用的不是同一种方式,海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尊敬与留恋,它们盘旋翻飞,它们肃立不动,他们为老人守灵,都表现了海鸥与人一样有灵性。”
说,觉得道不明,就来了场课本剧。
课本剧,我知道横水中心小学最有实力,他们的艺体科一体化,他们的少年宫活动,课本剧演的是栩栩有生。
果然,演海鸥的扑棱着翅膀围在安详逝去的老人身旁,左右盘旋,旁白的解说让整个课堂出现一种共鸣的情感。
与课文共鸣,这就学到了家。
听了课,张贵栓老师深度解说“整合阅读”:
啥叫整合阅读课?就是整合教材的文章或者是整合从书中的文章,说透了就是你讲的那两篇都是教材中的课就是整合阅读课,如果都讲的是从书中的也可以说是整合阅读课。
比如说《老人与海鸥》和《最后一头战象》,都是教材,都是同一种写作方法,主题是一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一样的,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就叫整合阅读课。
专家就是专家,张芳芳说:“你这样一说,俺算是彻底明白了!”
都说“难得糊涂”,要我说就是难得明白。
事情就怕不明白,不明白就会纠结,不明白就不会进步。
所以我算是从糊涂中明白了一个事儿,就是爱课改的人都那么的爱着张贵栓老师。
梁玲玲说,一见到张贵栓老师就激动的话都语无伦次了。
这样动情,不能不去听听她的课。
我们与梁玲玲一同看长城,登泰山,一览祖国的大美山河。
几张图,几段话儿,看图读课文,读文悟写法儿。
概括写,远景也。
细微之处见近景。
一远一近,把长城的景致说个尽;一词一句,师生们的情绪在激扬,老师压抑不住,一首《长城长》声压群芳;学生毫不逊色,另立渠道,对联,名句一跃而上,真有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味。
同样的方法读《雨中登泰山》,不拘小节,读出近景,说出远景,一个小练笔――我们的学校,轻松简单完成40分钟。
张贵栓老师点赞说,这节基础阅读课能够体现简简单单,相对来说比较成功,想得太复杂了,设计的太复杂了,学生接受不了,精彩的就不精彩了。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讲语文主题课要有几个元素,首先,要有阅读主题,要让学生知道我们上的是语文主题课,读两篇文章就得有个主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主题意识;其次是阅读数量,如果说这节课你还是讲了一篇文章,就不叫语文主题学习课,如何符合反三归一,最起码要有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
第三一定要有个阅读顺序,一定要先教材后丛书,在林州作一节语文主题学习课,都得知道1+1+1,第一个1是教材,第二个1是丛书,第三个1是推荐的同主题的同类文章,依托教材,紧跟教材,一定要把教材这个例子作用发挥好,讲一节课没有教材没人认可你。我感觉咱们这次期中考试考得好,主要是基础知识抓得好,阅读抓得好,好多地方,阅读抓得好,基础没抓实,成绩就下来了;第四,一定要有阅读效果,单就这三节课,江丽这节课就得考虑让学生学会字了没有,学会词了没有,一定要有检查效果的程序,也有必要提写提写,如果学生不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啥,出示的字也没学会,就没了效果了;芳芳和玲玲的课,在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这句话体会出了什么,从这个词我想到了什么时,就直言不讳地在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方法。"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有感 篇3
——参加北京“魅力教师、经典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互动研讨会、南京全国第四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有感
三小教师 朱艳春
寻梦/撑一只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短短的几句诗,抒发了我本次外出学习的全部情感。寻找语文教学的增长点,寻找自己教学的新起点,向生本课堂的原点漫溯!
3月23日,我和同事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同仁们的鼎力相助下,离开学校,踏上了外出学习的旅途。
在北京,我们观摩了7位全国著名语文教师的课,聆听了两位教育专家的报告,还有幸与现场专家的互动交流研讨。和所有与会的老师一样,紧张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尽情品味了一次丰盛的语文大餐。上课的老师除了王崧舟、薛法根,张学伟、张宏4位特级教师,还有3位青年优秀教师,罗才军、陈金龙、李爱凤。无论是名师,还是出色的青年教师上课,他们对文本解读是那般厚实,设计是那般巧妙、自然又不着痕迹。让我见识了真正的“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浓浓的“语文味”,从文本里散发出来,在课堂中弥漫开来,浸染着学生,也浸染着我。7位名师各具风采,或大气、或朴实、或重情、或活泼,他们先进的理念与策略、丰富的经验与艺术、独到的见解与思想深深感染着我。
这次活动,让我亲眼目睹了“诗意语文”创始人王崧舟老师的风采,亲身体验了他“精致,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王老师的《望月》,整节课都在唯美清雅中流淌,大到教学构思:“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足见对教材解读之犀利明快,初是长文读短,后又由短入深,迂回延绵,让人回味后拍案叫绝。小到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教学环节的每一处设计及板书,无不包含着智慧的引领,在悠扬舒缓的曲调中让学生的心灵浸润于课堂。两节课下来,意犹未尽,我的手和眼几乎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生怕漏过某字某句。赞叹之余,深深折服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底蕴”。
回想从参加工作以来,书离我似乎已越来越远。工作的需要,接触的都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如《小学语文教学》。渐渐的,看书的闲情已然久违了几个世纪般淡然。听了王崧舟老师及其它几位名师的课后,心底不由地泛起一股思绪:不读书不行。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要想做一个称职的教师,我想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这美好的三月,我尽情沉浸、陶醉在小学语文别样的春天里。告别了首都北京,我和全国各省市的7000多位老师一起来到古都南京,在这里享用另一份丰富的语文大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七由教彩语文杯”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南京盛大开幕。
第一天展示的是朗读、粉笔字和才艺表演。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15位选手现场抽签,当场朗诵。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朗诵给现场观众以美的享受。著名话剧演员曹灿老师作出点评,他还亲自表演了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彩片段,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粉笔书法展示环节,每位选手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四个成语的书写。在典雅的古筝曲中,一幅幅粉笔字展现在大家眼前,或娟秀端正,或遒劲有力,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师的书写功底。最具欣赏性的要数才艺表演了。虽然只占5分,但因为可以提前准备,所以各位选手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令所有的观摩老师眼前一亮。精彩纷呈的舞台展示,更显选手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雅的生活情趣。上课是大赛的重头戏,共15节课,各有各的理念,各有各的方式,但每节课都精彩纷呈。素养试题涉及和语文有关的文学、历史、音乐、心理学等各学科,可谓包罗万象,选手们机智幽默的回答也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在获奖选手的振奋和喜悦中,在观摩代表的称赞和留恋中,《七彩语文》杯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落下了帷幕。正如佟乐泉教授化用一首歌名对大赛的生动概括——“人说大赛好风光”,这为期两天半的赛事,有理念的交流,有知识的融汇,有智慧的碰撞,既是对参赛选手的一次历练,也是对观摩教师的一场熏陶。素养大赛就像个茁壮的孩子,积极、阳光、向上,不断成长,日益进步!愿这一盛会在未来越办越精彩,为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大的推力。
两天半的竞赛,十五位选手的精彩表现,教育专家睿智而恰切的点评,让我收获颇丰,得到的启发也非常多。
启发一: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养势在必行。通过这次观摩,又一次让我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正如柳斌主任在开幕辞中所说“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是个重要议程,是一篇大文章。由教师的素养提升而后有小学生的素养提高,而后有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后才会有健康的国民。我欣喜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这个舞台,就是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星光大道”,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当中也不断的有老师走向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舞台,实现自己的梦想。
启发二:好的语文教师,是能让学生热爱语文的老师。从这次大赛的中教师讲课及现场知识问答让我认识到:一是教师要用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使语文课堂诗意盎然而获得学生崇敬。二是通过魏南疆教授的点评,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教师的教学仪态是师生间交互的常态,能带来师生间情感爆发的共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罗斯金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是1——13岁。作为影响学生最深的人,我们做的如何,又如何去做呢?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启发三: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诵读。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玩卷,下笔如有神”,都在告诉我们在诵读中有思考,蓄能力,融创造,多读多诵体验和感悟就在其中;因诵成好,因诵成悟,因悟成巧,因巧入神。诵读工作要做好做实,大力加强诵读,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启发四:教师要重视学生书写指导也要重视不断的提高自己书法技巧。从本次15节课堂教学展示中看,无论一年级还是五、六年级的教学,教师都重视了书写的课堂示范指导,学生书写练习与评价,尤其是教师的书写占格与书写规范的示范指导,充分体现了新修订的课标所提出的,语文课上每天要有10分钟的书写练习的要求,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力求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书写指导过程,实现书写规范和美观的效果。
启发五:关注学生素养形成。本次大赛课堂教学都是提前一天抽签确定教学内容,教师上课前五分钟与学生见面,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提前预习,然而学生课堂表现却令人折服。由此,我在想,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呢,关键在教师啊,这需要我们在课堂四十分钟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成长,关注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一次观摩,一些收获。给人启发就会引发进一步思考,有思考就会产生行动的设想。大赛虽然结束了,但是教师和学生素养的培养和形成的行动才真正由此开始,由此而改变。相信不久的将来,小学语文教育界一定是“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景遍布每一所校园。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课 篇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堂实录及点评
一、读准课题,引发思考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师: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生: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这个课题中有一个多音字。大家都读对了,哪个字? 生:着(zháo)。
对:对,我们一起读一遍,着(zháo)地。生:着(zháo)地。
师:有一句话叫“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是这么念的。
2、读懂课题。
师:课题又称为文眼。我们拿到一个课题时,首先要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好好读一读。那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时候,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吗?你来说一说。
生1:我觉得这篇课文有可能是说明文,说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师:说明这么一个事实,是吧?
生2:我想知道两个铁球的重量是不是相同的,要不然他们不可能同时着地。师:你对他们的重量产生了兴趣。还有没有同学(想说)? 生3:两个铁球为什么会同时着地呢? 师:问得好。
生4:我也有一问题,如果两个铁球不是重量相同的话,怎么会同时着地? 师:仍然是抓住重量问题。
生5:我想知道,是谁让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呢?
师:(这是)特别的关键。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想法,打开你们的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点评:教师一开课便引导学生读准课题,再读懂课题。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引导,也是引发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学贵质疑,针对课题让学生说想法和疑问,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点拨疏通
1、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教师巡视,通过话筒有选择地将学生读书的声音传出来。)
2、指名分段读文,师点拨指导。(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大家都读完了,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分别读一读课文。我对其他同学有一个要求,要注意倾听别人是怎么读的,是不是跟你读得不一样。好,第一个自然段,谁来(读)?这个男孩。
生:(读)“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师:读得非常好。这段话中有一个词比较特别,注意到没有,哪个词? 生:“辩论家”。
师:对了,打了个引号,谁能猜一猜辩论家是什么样的人?
生:辩论家应该是在别人说出一句话以后,提出相反的意见跟他辩论。师:能够跟别人争辩,是吧?有理有据的。生:我觉得辩论家是善于辩论的。
师:善于辩论,应该说是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同学们,我们现在不要看课文,我们来猜一猜辩论家的“辩”字是哪一个“辩”呢?
〔课件出示“辩”“辨”“辫”()论 〕 生:第一个“辩”。
师:为什么你认为是第一个“辩”呢?有请这个孩子说一说。生:因为辩论要用嘴说。
师:你注意到这个字的偏旁是„„? 生:言字旁。
师:对,我们看是这样的。同学们,我们的汉字,尤其是形声字,它的偏旁往往具有表意的功能,和它的意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咱们要记住这一点,就容易区别一些形近字了。这是一个生字,咱们一起拿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个字。左半边是什么字?
生:“辛”字变形。
师:竖变成撇。中间是个言字旁,右边还是个“辛”字。(老师板书,学生书空。)
(点评:教师在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后即时点评,并适时提出重点词语“辩论家”,在学生理解“辩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书写识记“辩”字。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生字词,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好,第二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读?
生:(读)“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师:这句话最后一句有一个提示语,大家注意到没有?“人们就会„„” 生:责备他。
师:我们读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有这么一些词语经常会提醒我们,如何把这个句子读得更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点评:第二自然段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责备”的语气,并提示“当作”的读音,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读得又准确,又有了情感。)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师:真不错。同学们,第三自然段特别长,里面还有些关联词语,我们能不能一字不错把它读正确?谁来挑战一下?来找一个女生。
生:(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
师:读得怎样?有没有错误? 生:没有。
师: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他。(师带领大家鼓掌)赵老师第一次读的时候,都读错了,你真了不起。好,第四自然段,谁来(读)?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生:(读)“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师:请坐下。这一段话中反复出现一个词。生:试验。
师:很正确,我们知道,还有一个词叫? 生:实验。
师:这两个词很容易混淆,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两遍。(课件出示“试验”“实验”,学生跟读。)那怎么区别这两个词呢?“试验”常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 “试验”中的“试”指的是尝试。
师:那么“实验”这个词常讲什么(意思)?你也说说。生:“实验”的“实”代表实践。
师:要实践一下,结果其实已经明白。我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出示图片)
生:实验室。
师:这是一所学校的科学实验室。那为什么是实验室,不是试验室呢? 生:因为是实验室,那就是实践的意思。师:让小学生来实践一下,不是让我们来做一些发明创造,做一些尝试,那样可能有一些危险。好,同学们,再看一条。这是凤凰网的一条新闻的标题,叫做“中日韩三国就防止朝鲜核 达成一致”,大家看看。
生:试验。为什么是“试验”,不是“实验”呢? 生:因为这个核弹非常危险。师:朝鲜有没有掌握这个技术? 生:没有。
师:所以叫“试验”,是不是这样子?你看有没有答对?(课上动画出示“试验”)
(5)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往后看,第五自然段谁来读?后面找个男生。生:(读)“消息很快传开了„„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的后半部分有两个标点,看到没有?两个“!”。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看看关注感叹号后,你读得怎么样?
生:“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师:后面这句话哪个来读,你来试试。
生:“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说得非常坚决啊!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些同学愿意读?挺好,我们一起来吧。
(6)齐读第六自然段
生:(师引读,生齐读)“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点评: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是突出了每一段的语言训练重点。如第三自然段侧重指导学生读通长句子,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第四自然段侧重区别“实验”和“试验”,教师通过课件创设语境,让学生自己感悟两个词的不同。第五自然段侧重关注两个感叹号,引导学生读出感叹的语气。通过充分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伽利略的嘲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读书体验。)
三、重点研读,感悟体验
1、回顾课题。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结合你前面提出的想法,你现在知道了些什么呢?
生:两个铁球不管重量相不相同,总是同时着地。师:这是一个事实。是不是?你知道什么?
生:我还知道物体落下的速度跟它的重量没有关系。师:跟它的轻重没有关系。很好,你呢?
生:我知道了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的这个人是伽利略。
师:伽利略。非常好。咱们把这个名字写到黑板上。(板书伽利略)同学们,当我们读到一篇课文的时候,课前第一次看到课题有些想法,读完课文后有一些(已经)知道,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无法解决。这篇课文给我们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事实或一个人,要课下去读一读相关的资料。同学们,这个课题比较长,假如我们要在它后面加一个标点的话,你看可以怎么加?你说说看?
生1:我认为可以在后面加个“?”。师:为什么想起加个问号呢?
生1:因为在读这篇课文之前,你还并不知道两个铁球不管重量相不相同,是不是同时着地?
师:请坐下。当伽利略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人们相信他吗? 生:不相信。
师:(人们)是不相信他的。还可以加什么(标点)符号? 生2:可以加“!”。因为他们很惊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师:谁很惊讶?
生2:人们。还不知道两个铁球是不是同时着地。师:人们看到这个事实之后,非常地惊讶,于是忍不住发出这样一个惊叹。同学们,带着你的感觉和想法,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点评:“回顾课题”这个环节为本堂课的教学增添了新亮点。既与第一次读课题质疑相联系,解决部分问题,又引发新的思考,层层递进,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增长点。“?” “!”犹如给课题点睛,体现了学生的初读成果。课堂的精彩生成,得益于教师的巧妙设计。)
2、重点研读。
(1)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同学们,到底是什么改变人们的看法? 生:事实。
师:是这次试验。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次试验的结果,好不好? 生:好。
师:课文哪一段写到试验的结果? 生:第六段。
师:我们来看看这一段。(出示第6段)哪个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读得很不错。我刚刚注意到你有一个词读得特别重?“惊讶”。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可能会惊讶地呼喊些什么呢?
生1:当时的人们可能会惊讶地呼喊:这怎么可能,亚里士多德的话怎么可能是错的呢?
师:说得不错,能不能直接喊出来?谁来喊一喊? 生2:不会吧。
生3:天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噢,不,亚里士多德真的说错了。生4:哦,不,亚里士多德是真的说错了。生5:唉,我们错怪伽利略了。(点评:此处给课文补白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且训练了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想象中拓展了文本,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那么师生、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便融为一体了。)
师:现在终于明白了。同学们,我们注意看一看,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们注意揣摩一下,什么叫“不是全都对的”?你的理解是什么?
生:有的是对,有的是错的。师:到底是对的多,还是错的多? 生:对得多。
师:对得多,错的少,我们才能说“不是全都对的”。是不是这样?同学们,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们读原句,我来读后面改动的句子。(课件出示对比句子)
生:“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有什么区别?
生:因为不仅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家,其他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所以课文中要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是不是这样的?好,咱们再把课文的原句读一下。
生:“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点评:对比阅读品味句子,又是执教者的亮点之一。因为教师的巧设妙引,所以水到渠成,学生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语句。)
(2)出示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在这次实验之前,人们相信伽利略吗? 生:不相信。
师:在课文中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们在实验之前是不相信伽利略的?可以拿出你们的笔动手画一画。
(学生阅读找句子,教师巡视。)
师:都画出来了吗?哪位同学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大家找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当时人们是怎样评价伽利略的?来,你说。生:伽利略,你真胆大妄为。
师:关键词,胆大妄为,这是一个新词,咱们来写一写。(板书“胆大妄为”)这个“妄”是个生字,大家跟我一起写。上面是一个“亡”,底下是一个“女”?这一横要特别长一些。“胆大”的意思好理解,什么叫“妄为”?猜一猜,什么意思?狂妄?妄想?老师告诉大家,“妄”在这里是胡乱的意思。那“妄为”是什么意思?
生:胡作非为。
师:有人说是“胡作非为”。讲得非常好。这就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人们还认为伽利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人们还说,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还说他是固执的人。
师:“固执”,这也是一个新词,咱们也把它写到黑板上。好,拿起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这个“执”。(板书 “固执”)“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左半边在写的时候要怎样?要稍微瘦一点,窄一点,右半边是撇,横斜钩,点。你是一个固执的人吗?
生:不是。
师:什么叫固执?你说说看? 生:顽固执著。
师:顽固而且执著。同学们,坚持自己的看法,坚定不动摇,这就是固执。那么我想问大家,他坚持的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生:正确的。
师:坚持正确的看法叫固执吗? 生:不叫。师:叫什么? 生:执著。
师:坚持正确的看法,刚刚有个同学说得非常好,叫执著。坚持错误的看法叫什么?
生:叫固执。
师:同学们,同样的近义词,有时候它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咱们在形容一个人的时候,要注意了,你想表扬他,还是批评他,你得选择好词啦,好不好。同学们,再来看人们的两句话,人们说他的时候,有没有加提示语?有的说,有的说,并没有加提示语,我们能不能发挥我们的想象,给它加上一个提示语。可能当时们说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动作是怎样的?你把它加上去。生1:有的气愤地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师:气愤,有心情了。
生2:有一位商人讽刺他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你都咬牙切齿了。
生3:有的笑着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这一种什么笑?哦,冷笑。
生4:有的都气得跺脚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师:你能不能一边跺脚一边说?
生5:不能,跺完脚再说。(同学笑,生笑读)“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师:你跺脚都把你力气跺光了。
生6:有的挥起拳头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师:你朝着我挥拳,一边挥拳一边说。还有点不好意思,同学们,咱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当然我们课文中并没有加提示语,为什么不加呢?我在想,可能它并不是写某一个人,写的人数非常多的,是不是这样?
生:(齐读)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3)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人们不相信伽利略,人们相信谁啊? 生:亚里士多德。
师:刚才同学提到了“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课文哪一段写到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信任?
生:第二自然段。
师:咱们来看看这一段。(课件出示第二段)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人们并不相信伽利略,而相信亚里士多德,但课文并不是用“相信”这个词,用的是?
生:信奉。
师:“信奉”的“奉”也是一个生字。同学们,伸出手,我们来写写这个字。(板书“信奉”。)几横?
生:三横。
师:撇,捺,舒展开,底下是两横,一竖。大家猜一猜,“信奉”和“相信”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1:我觉得“信奉”有一点敬意,而“相信”没有。生2:奉承他。
生3:“信奉”是指信仰和敬奉,是对长辈和比自己年长的人,“相信”是和自己平辈的人。
师:“信奉”还带有一种敬意在里边。同学们,想了解“奉”这个字在古时候是怎么写的吗?(出示楷体和金文的“奉”字)古时候金文是这么写:上部分表示一串玉,底下表示两只手,用两只手托起这串玉,(出示“奉”的金文和楷书字体。)用两只手捧着一串玉献给别人,态度怎么样?(师作手势,生猜意。)通过这个字能感受到人们当时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信任,甚至是达到一种崇拜的地步。那你能不能从这一段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人们当时对亚里士多德的信任和崇拜?找到之后,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个词强调了 “不容更改”,能不能变? 生1:不能。
师:谁变跟谁翻脸。还有哪位,你从哪个词找出来的? 生2:我还能够从“真理”可以看出人们很信奉亚里士多德。师:什么是真理?
生2:“真理”就是不容更改的知识。
师:亚里士多德的话竟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事实,真理,永远正确,是吧? 生3:我从“两千多年前”可以体会到人们很信奉亚里士多德。因为两千多年前,时间过了这么久了,人们还这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师引读)“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生4:我能从“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可以看出)。(师引读)“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人们都责备他,还有人敢怀疑吗?同学们,了解这么多,到底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大哲学家。
师:想不想进一步了解他?我们来看一下亚里士多德的一些介绍。(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资料)老师给大家读一下„„同学们,看到这,你能够体会到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信奉了吗?能不能,带着这种情感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生:(齐读第二段)“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点评:在学生精读课文时,读写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在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语句前面加上提示语,深化了对文本的体验,又训练了语言。紧接着从近义词“相信”引出“信奉”,再从“奉”的字形、字理上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了解人们是怎样信奉的亚里士多德的,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信奉”,抓住“信奉”这个关键词让学生认识人们对伽利略的责备。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权威的地位。)
师:同学们,在这么一种背景下,偏偏有这么一位二十五岁的数学教授,他却来质疑亚里士多德了。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人们,你会怎么责备他?我现在就是二十五岁的数学教授,你倒是来责备责备他。哪位同学来试试看?
生1:你这个人,竟敢违背人类的真理,你会丢尽脸的。
生2:谁都知道,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话是真理,你居然连一个三岁的小孩都不如,还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
师:让我感到羞愧了。
生3:天啊,你居然敢怀疑亚里士多德,难道你不知道吗?许多学科学的人都信奉他,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你真是太胆大妄为了!
师:汗都要出来了。还有没有?
生4:你真是无药可救了,竟然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师:我都无药可救了。
3、感悟体验
师:同学们,面对人们的这种质疑,这种嘲讽,这种责备,伽利略还有这个挑战的勇气吗?
生:有。
师:不但有,而且挑战成功了。最终改变了人们的看法,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伽利略说吗?
生1:对不起,伽利略,我们以前错怪你了。
生2:伽利略,你真伟大,你不顾我们的嘲讽,证实了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
生3:伽利略,对不起,我刚才还说你无药可救,可是现在我估计我自己都无药可救了。(同学笑)
师:没关系,明白这个道理就好。
(点评:赵老师巧妙地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当时的人们。先是在得知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时,不留情面地责备伽利略。然后让学生在伽利略试验成功后,发出惊叹,入情入境地与文本对话,真切体验人们对伽利略态度的巨大转变。伽利略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高大、丰满。)
四、回顾板书,总结提升
师:(指着板书)同学们,你还同意人们的评价吗? 生:不同意。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词:“胆大妄为”,伽利略胆大吗? 生:胆大。
师:的确胆大,妄为吗? 生:不妄为。
师:不是妄为,那就把它擦掉吧。(师擦去“妄为”)伽利略固执吗? 生:不固执,执著。
师:有的说,应该用“执著”,好,擦掉,写上“执著”。(擦掉“固执”,改为“执著”。)“执”是生字,我们再来写一遍,“著”有两种写法,正确的写法是有草字头的。要想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看法,光靠胆大和执著,行吗?两千多年了,我就不相信没有别人质疑过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同学们,在这里,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好,究竟伽利略是怎么做的?他是如何思考,如何实践的?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下课。
(点评:两次板书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人们情感态度的转变,教者可谓匠心独运。第一次板书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伽利略的责备态度,而且指导学生学习了生字词“胆大妄为”,辨析了“固执”和“执著”的感情色彩,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教师后来把板书中“胆大妄为”的 “妄为”擦去,把“固执”改为“执著”,表现了人们对伽利略的崇敬,也是对真理的肯定,主题更鲜明。结课前,教师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所谓课已尽而意犹未尽。)
(总评:
这是一堂朴实而又扎实的语文课,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赵老师教给学生的不是如何读懂课文,而是学语文的方法。导学富有技巧,如两次读课题质疑、两次不同板书、找准每段话中语言训练点,调动各种语文手段,循循善诱地让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充分感受和体验人物内心。创设多个语言情境,通过充分地读,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人们起先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直到后来人们亲眼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十分惊讶,从心底里改变了对伽利略,对权威的态度。这堂课有许多亮点,各个教学环节都凸显了赵老师厚实的教学功底和教学智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整堂课以“读”为本,读思结合,朗读引导层层深入,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学得有滋有味,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撞击。教学中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从字音、字形、字理、字义、词义几方面,进行实在、有效、到位的训练。教学语言精炼风趣,教学环节清晰简洁,课堂教学步步扎实,实现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听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课有感】推荐阅读:
泉州市小学毕业数学11-26
泉州市2011年高中语文第四模块统考试卷05-31
2023年泉州中考语文考试说明09-25
泉州市介绍09-26
泉州市地理质检试卷08-27
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10-04
泉州物流07-18
泉州企业05-16
泉州市农业学校学生操行等级评定办法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