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社会

2024-10-16

金融社会(共12篇)

金融社会 篇1

一、社会保险的特点及发展

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几种保险项目,它主要为是因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者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提供收入保障的一种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此制度是政府举办,并且强制员工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 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为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的再分配制度。

社会保险的特点:

社会保险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保险的标是指定的人员,指定的人缴费,指定的人获得保障,并且其保险对象只限于员工。

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社会保险不由员工自己决定是否上缴,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上缴为社会保险金。

社会保险的目的是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保险基金来源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缴费及财政的支持。

社会保险的发展:

1952年,我国发布了《劳动保护条例》,其保障目标是企业职工,保险项目包括医疗、疾病、失业、退休、死亡等,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开始。自50年代到1966年,社会保障制度分为基金,管理和监督三部分,在经济发展较快并且人口老龄化较轻的情况下,各司其职,运行良好。1966年后,社会保险制度转变成企业保险制度。在1984年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不断改革。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为保障对象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制度相结合的养老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二、社会保险对家庭金融的影响

1.社会保险对家庭储蓄的保险

社会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储蓄动机来影响储蓄行为。一般来讲,人们缴纳社会保险(养老金的缴纳与退休金的支取),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家庭的储蓄行为,使储蓄量减少。但另一方面,社会保险会提高人们退休后的生活保障,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会鼓励人们退休,然而这样则会与上面的说法恰恰相反,这样的话,人会增加储蓄,保证日后的生活质量。

关于社会保险到底是否影响到家庭储蓄,目前人们众说纷纭,认为不影响的一方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人们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会仍旧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继续储蓄,从不会影响储蓄;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们并没有在储蓄方面为退休后进行规划,所以也不存在影响家庭储蓄的现象。另外一方则认为,通过社会保险的保障作用,会增加家庭面对的不确定事件的抵抗能力,从而减少了预防性储蓄。

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研究表明,我认为社会保险对家庭储蓄存在“挤出效应”,也就是说,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家庭储蓄的比例。另外,考虑到退休后退休金对生活的保障,人们也会减少储蓄的数目。

2.社会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同社会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类似,社会保险对家庭消费情况的影响也符合相反的情况。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非医疗消费的比例。

家庭收入主要有消费、储蓄、投资等去向,在这其中消费是一个家庭必须做出的开支。通过研究调查表明,参加社会保险的家庭同相等水平的未参社会保险的家庭的非医疗消费的消费情况有明显的差别,参保的家庭消费情况高于未参保的家庭。但是,在医疗消费方面,却没有明显的差别。因为人们的社会保险会保障人们的生活,减轻面对不确定事件的处理难度,所以会拿出更多的钱用来消费。我们还可以根据上文的社会保险对家庭投资的影响来解释,因为消费——储蓄的关系。 当收入一定时,人们减少储蓄,则会增加消费的数额。

3.社会保险对家庭投资组合的影响

家庭投资主要有风险投资和无风险投资,投资者如何决策取决于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因为家庭投资的结果对一个家庭来讲事关重大,因为当对待风险无承担能力的时候,人们是无法面对风险损失,会使得整个家庭陷入困境。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选择偏于风险低,收益低的投资组合。但是,人们往往又不甘于低收益的投资,又不敢冒险,经常陷入两难的境界。

在投资决策中涉及投资背景,也就是说,人们投资的过程中不仅仅受到投资组合的风险影响,还有一些背景因素会影响到对投资风险的抵抗能力。人的工作收入保障,员工的健康风险等。如果这个人投资失败,就需要承担一定的损失,那么他的健康风险则会影响他的劳动收入,这就是背景风险。

社会保险对家庭的投资组合主要是通过社会保险作为缓冲或补偿而减小背景风险,从而影响家庭投资组合决策,使家庭的投资组合能够承担更多的风险。

小结

社会保险作为一种保障人们生活的社会制度,对家庭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险同时也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对家庭的金融也存在一定的影响。社会保险通过“替代效应”,减少家庭储蓄的数目;一般情况下,收入一定时,消费与储蓄成反比,故因为社会保险的存在会增加家庭消费。对于家庭投资组合来讲,社会保险会减小风险背景,使家庭的投资组合能够承担更多的组合。我国推行社会保险制度,目的是让人民的生活得到更多的基础保障,也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通过社会保险,可以说减轻了家庭金融的压力,让家庭的金融得到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俊红.社保应普惠于民[J].城市建设,2010.

[2]邱林.职业选择中收入与闲暇的实证关系研究.东南大学,2013.

[3]吴彦琴.社会保险在社会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J].企业导报,2010(12)

[4]牛远.当前国内社会保险制度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

金融社会 篇2

从走出大学的那一天开始我就满怀尽情,义无反顾的踏上回家的路,发誓为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到XXX,我成为了中国银行的一名员工,从最基层的储蓄网点前台做起,刚步入银行储蓄工作,我看到储蓄所的业务比较繁忙致使储户经常排长队的情景,我感到身上的担子不轻,我暗下决心要尽快地学好业务,掌握快捷、准确、周到的服务水平。于是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熟记理解规章制度、服务规则练习点钞。经过短暂的学习,我快速成为一名优秀的业务人员,为储户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2005年我所在的XXXX分理处获得了全国青年文明号的称号,作为其中一员我感到无限骄傲。

随着柜台业务的熟练,我有幸变换了岗位,到邯山支行做会计工作,随后又到邯郸分行做财务管理工作,我刻苦学习会计知识,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由于工作较为出色,我在XXXX负责全XXX机构的考核、费用分配以及税务管理,承担较大的工作量,但我认为这是组织和分行党委对我的信任。再次期间我梳理了本行财务制度,协助领导出台了各项考核办法、费用支出管理办法等,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税款,获得了当地国税、地税主管部门以及人员的好评,为XXX的税收工作作出了自己应有贡献。

由于一直以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我在XXX组

织的青年干部竞聘中脱颖而出,主管业务发展。这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为我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一上任,我就走访所有机关部门,了解XXXX发展的历史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并带领客户经理们走访高开区内所有企业,不管企业规模的大小,我们都认真了解,实地考察,寻求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截止目前我行已XXXX80余家企事业单位代发工资,并为企业提供XXX的贷款支持,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着较大贡献。

金融与好的社会 篇3

在金融领域,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的成就几乎无人可比肩——他是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标普凯斯—希勒房价指数的联合创始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他还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他或许还是唯一一位既预测到2000年股票市场泡沫,又成功预言了房地产泡沫终将引发次贷危机的学者。罗伯特·希勒阐述认为,金融并不是社会的寄生虫,社会离不开金融,而金融也应当服务于社会,而且我们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创新。

在《金融与好的社会》里,金融行业的关键角色首席执行官、投资经理、银行家、投资银行家、放贷者、交易员、做市商、保险商纷纷登场,希勒一一揭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而市场设计者、金融工程师、衍生品供应商、律师、金融顾问、游说者、监管者、会计师、公共商品融资商、政策制定者,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些游离于金融行业周围的人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通过阅读本书,你会知道,这些幕后策划者如何操纵了金融社会。这是一部金融行业的必读书,同时也是一部了解金融行业的必读书。

经典链接

终结次贷危机[美]罗伯特·希勒2008-10-128.00

动物精神[美]罗伯特·希勒2012-12-458.00

金融新秩序:管理21世纪的风险[美]罗伯特·希勒2004-2-139.80

非理性繁荣(第二版)[美]罗伯特·希勒2008-1-135.00

金融社会 篇4

上海, 面积703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 历史上, 这个地方曾经是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 “是近代亚洲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被称为“十里洋场。”1949年以前, 上海不仅汇集了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以国民政府为首的原国家资本与官僚资本金融机构以及在华外国金融机构。在外滩地区还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组成了当时的“东方华尔街”。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私人资本经营的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

目前, 作为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第三产业在上海的经济占了很大的比重, 而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金融产业更是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以上海最小的行政区域——静安区为例:静安区, 面积只有7.62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仅31万。2008年度, 这个面积不到8平方公里的行政区税收总收入却达到149亿元, 平均每平方米土地每年贡献税收近2000元。

同一年度, 静安区现代服务业上缴税收占全区收入的九成多。区内登记注册公司的金融及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就达到3026家, 当年税收约75亿元, 同比增长108%, 占全区收入的50%, 超过商贸流通、房地产、宾馆会展、文化生活等其他传统服务业类别的贡献度一举成为这一税收类别的龙头行业。

由此, 我们可以想像这一现象在以金融中心为概念的浦东陆家嘴地区和黄浦区外滩金融聚集带这些以金融为主题的区域将会被更加的放大、显现。相关的数据比重会更加向金融相关行业倾斜。

二、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两个指标

在当今世界上, 金融市场的完备程度, 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指标。而上海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强大。至今, 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债券、股票、货币、外汇、商品期货、与OTC衍生品、黄金、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 是国内金融市场中心, 也是国际上少数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

开放程度, 则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另一个基础指标, 在这一点上, 有数据表明, 截至2008年6月底, 上海已有375家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汇聚上海, 占在沪金融机构总数的44.1%, 也就是说, 上海近一半的金融机构属于外资。其中, 有17家外资银行总部设于上海, 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的2/3。5家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将境内总部设在上海, 占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总数的5/7。另外, 上海一半以上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集中在上海, 还吸引了境内众多中外资银行的资金管理中心入驻。

相关文章刊登了清华大学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教授这样评价, “上海曾经是远东的金融中心, 基础条件最好。因此选择上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期间, 他用了一个“无人可比”来形容上海。

综合了多重的因素和条件, 2009年3月25日, 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两个中心”建设理念将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三、什么是金融中心

首先,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金融中心, 为什么要建设金融中心, 怎么才能建设金融中心, 要建设什么样的金融中心。避免把建设金融中心变成了一句仅仅嘹亮的口号。

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就是自然形成的金融中心。典型的如纽约和伦敦, 它们的产生和地位的巩固源于经济增长导致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增加, 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的扩展。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带来经济活动主体融资需求的增加, 从而推动金融制度和金融法规不断趋于完善, 金融机构不断聚集, 最终形成了国际化的金融资源集散地。还有一种就是政府推动形成的金融中心。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筹措资金等目的, 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国际投资到场交易, 从而形成离岸型金融中心。这一类金融中心代表有新加坡、法兰克福等。

不论是自然形成还是政府推动的, 金融中心的建立、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核心条件:首先, 集聚的金融机构和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没有密集的金融机构, 没有丰富的金融交易品种, 金融业就无法实现繁荣。只有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 才能发挥金融中心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扩大金融中心的辐射广度和深度。

其次, 健全的货币金融体制。一国货币只有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可以自由兑换, 才能提高资金集散的规模, 形成对金融产业的支撑。健全的货币金融体制包括诸多方面,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个稳定的汇率作为支持。例如, 自1997年日元不断下跌以来, 外汇市场的大量资金因汇率不稳定而不断外流, 使得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断削弱。

再次, 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回顾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 其背后都有本国经济实力增长的强劲支撑。

最后, 优惠的政策条件也是一大有力武器。给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能够吸引国际投资机构的聚集, 对本国经济形成更广泛的支持效应。中国香港在70年代开放本地金融业, 外资机构可以收购香港注册银行100%的股权, 亦可在香港本地开设接受存款公司, 这些政策对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考虑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中心中心的建设理念和一些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但是也不能百分之百照样全搬。比如授权外资机构可以100%收购本土金融机构的股权, 这些政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在非常时期极有可能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稳定基础。

四、为什么要建设金融中心

在这里我们以欧洲金融中心——苏黎世来举一个例子。

苏黎世的城市主题文化就是“金融”。人口30万的苏黎世却有300多家银行, 平均1000人管理着一家银行。如果把300家银行的资产平均到苏黎世30万人的头上, 恐怕每个苏黎世人管理的钱足可以拉上一卡车。因此, 有人称苏黎世是欧洲的银行和世界的银行。纵观苏黎世作为世界名牌城市的崛起过程, 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 那就是始终把发展金融产业放在城市发展的最重要位置, 把金融城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 实现了城市的名牌化与专业化的同步。

一个资源并不富有的城市成了世界金融中心, 成为全欧洲最富裕的城市, 这大概给了我们最好的正面例子;苏黎世的城市稀缺资源, 但是正因为其正确的发展策略和规划造就了驰名天下的瑞士银行, 造就了财源滚滚的金融中心。

多元化的经济增长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 增加金融交易的活跃度, 而金融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刺激经济的增长, 成为所在国经济繁荣的催化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建设属于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自己的金融中心。

五、怎样才能建设一个金融中心上海还欠缺些什么

(一) 如何建设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是主要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 并不是GDP很高, 机场好几个, 高档写字楼上千栋就意味着金融中心就建设成功了, 这些固然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 但是只有这些是显然不够的。甚至可是说, 建高楼大厦把那些国内外金融机构拉到上海只能说是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一步, 最最基础的一步而已。仅仅是底部的一块基石。

在金融中心中所有的金融活动的参与主体应该是全球性的, 也就是说全球开放, 银行、证券市场, 因为形成中心所有的金融活动参与主体是全世界的, 这样就得开放, 全方位的开放。前面上海已经用数据表明了其高度化的开放程度。但是这些仅代表市场的开放程度, 这不过是表面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全程开放的法律环境, 市场的环境、秩序、怎样使它公开、公平、公正, 又不能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金融市场化、开放的程度、市场的秩序、金融市场的管理都得到位, 最重要的法律环境也要到位, 法律环境一定是要有约束力的, 但同时是可操作的。拿目前我国的另一个成熟的国际性金融中心香港来和上海作比较。两者间有个大差别, 也是中国和欧美的大差别, 那就是香港和欧美在法律上规范, 在执行力度上也不错, 中国这里就弹性太大, 而且明显就是谁有实力谁就公然对抗法律。我国在这一点上法律不完善也是不可否认的。毕竟, 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建设还只是一条摸索中前进的道路。欧美和香港就不一样了, 因为他们法律规范经过了资本主义近300年的不断完善, 在就目前的金融体系架构而言已经是十分之成熟。

(二) 人才的需求;

另外, 相关人才的建设等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金融人才是金融竞争的核心。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上半年上海政府出资建立金融人才的“黄埔军校”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SAIF) 的原因。不过真正的金融人才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没人规定必须是金融学院毕业的, 也没人规定金融学院出不了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大部分现有金融人才都是在计划经济市场中半路出家出来的, 对于国际金融游戏的规则还显得有点稚嫩。因此坐拥长三角人材库的上海要做好短期引进长期培养的长久战略。

(三) 战略的布局;

金融中心的战略建设需要考虑布局的当然不仅仅限于上海, 纽约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跟美国、英国整体经济和金融体制的发展有关系, 其本身是具备国家工商业作为后盾的。所以做这个东西的时候一定是全面考虑的。上海和金融中心一个巨大的差距是美国和英国全国平均发展水平都很高, 而我国差异性太大, 光是一枝独秀的经济发展是不行的, 没有全方位的经济支持还是不行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金融中心所辐射的全国各地区经济均衡长足的发展才是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稳固的基石。

(四) 资本市场;

最后还有我们注意的就是金融的资本市场。一个发达而完善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成功的金融中心必不可少的要素。积极发展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培育机构投资者利用债券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的能力, 要调整政府和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明确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除了传统的金融服务产业之外, 金融产业还需要产品的不断创新、服务的不断创新和文化的不断创新。通过不断的革新来优化产业的体系架构, 将吸引过来的产业资源和文化体系在内部作用的基础上, 产生出新的变革, 产业的门类会向上、下游延伸。随着所提供的越来越多的服务种类, 和与日俱进的文化理念都将会凸显出一个以建设金融中心为己任的上海巨大的令人瞩目的创新潜力。

六、那么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金融中心呢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自己的资本市场。一个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服务的发达的资本市场。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利用并利用好资本市场这个工具。我们要建设的就是这样一个金融中心。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金融之都——上海。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第2版)

[2]、金融中心课题组, 北京建设金融之都的可行性分析与路径探讨, 金融时报, 2008 (6)

[3]、欧洲金融之都——苏黎世, 大连日报, 2008 (4) .

[4]、沈乎, 陈中, 小路, 赵何娟, 上海新起点, 《财经》 2009 (3)

应对金融危机兼济社会责任 篇5

应对金融危机兼济社会责任

——磁县六合公司保增长保稳定保发展多管齐下促和谐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工业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相继出台措施,力促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磁县六合公司作为地方国有企业,在面对煤炭市场需求不旺,能源价格大幅下滑,产能销售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的背景环境下,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保增长”作为衡量2009年各项工作总的要求和突出任务,坚持主业与关联产业并重,挖潜与增效并举,着力推进管理创新和机制转换,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项目建设促进相关劳动就业稳定。在危机面前彰显了国有企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担当重任分忧解难的魄力和勇气。

针对2009年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拉动,煤炭市场供求出现了短期平衡,但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各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压力依然很大。鉴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煤炭行业市场调整趋势,结合磁县“对接大城区”战略,全面推进“三个十工程”的总体部署,磁县六合公司科学分析,积极应对,认真研究经济发展与煤炭市场之间的传导因素,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适度放宽资本市场,积极鼓励内需等政策优惠条件,在严格按照矿井核定能力科学组织生产,巩固主业安全高效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开发,提升价值,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公司实施ERP管理系统和6S精益化管理为切入点,严格绩效目标材料成本管理,大力开展“节能挖潜、提质增效”活动,推行“成本倒算法”,制定出台“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和“目标成本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全面提升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今年1—4月份,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0860.9万元,工业增加值24202.3万元,固定资产投入2003.7万元,实现利税15354.6万元,财政上缴8652万元,实现了企业保增长、保稳定、保发展。

试论金融权益与社会责任 篇6

关键词:金融权益、金融消费者、信息披露制度、金融消费安全、金融监管、金融立法

金融权益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在金融领域所享有的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依照相关部门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权益。

所谓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是指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企业,对其员工、金融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以及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其中包括:(1)经济责任。在遵守法律条件下,营造公平、安全、稳定的行业竞争秩序,以优质的专业经营,持续为国家、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公众创造经济价值。(2)社会责任。以符合社会道德和公益要求的经营理念为指导,积极维护消费者、员工的社会公共利益;提倡慈善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构建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3)环境责任。支持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金融事业快速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的同时,信用卡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品,它方便快捷的各种功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有些持卡人的不诚信行为也同时侵害了银行的利益。下面以潘晓信用卡透支一案,予以简析 。

一、金融服务业的权益和责任

案例:潘晓大学毕业不久,向甲商业银行申领了一张信用卡,透支额度为20,000元。潘晓每月收入4,000元,缴纳房租等必需开销3,000多元。潘晓消费观念前卫,每月刷卡透支3,000多元,累计拖欠甲商业银行借款近60,000元。不久,潘晓又向乙商业银行申领了一张信用卡,该卡的透支额度达30,000元。据报道,甲商业银行近几年累计发行信用卡近600万张,每张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从5,000元至10万元不等。该银行2009年8月统计发现,信用卡持卡人累计透支接近300亿元,拖欠期限从一个月到四、五年不等。不少人至少持有两张甚至多张信用卡,因延期还款产生的利息和罚息达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由于上述现象大量存在,使得一些商业银行的坏账比例居高不下。

上述案例中,针对持卡人潘晓的违约在先,银行的确有权采取一些措施以救济自己的损失,但必须采取合法性原则和合理的容忍性原则。银行作为与持卡人缔结契约的民事法律领域中的主体一方,其权利理应受到法律保护。面对持卡人不诚信履行义务造成的坏账比例居高不下,银行有权采取加大罚息比例、限制发放银行贷款、限制发放信用卡、停止信用卡功能、诉诸法律等措施制裁信誉不良持卡人。因为商业银行依照法律享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其采取上述措施是保证其更好地自主经营的必要手段,符合法律规定。

但是,商业银行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保持必要的克制,否则很容易侵犯相对方的利益,在行使权利时,必须对之划出界限,达到各自权利的平衡。在如何划界的问题上,现阶段的司法实践中,需要遵循两利相冲取其大,两害相冲取其小的原则。银行针对持卡人的欠款不还,如果建立持卡人个人信用档案,将信用度不好的持卡人列入“黑名单”,相关信息各银行共享以及在设立企业、购买不动产等方面对持卡人进行限制,这些措施明显的违反比例原则。持卡人只是一次违约或针对一家银行违约,并不能够充分证明其将继续违约或对其他交易相对人违约,若据此取消其与其他银行交易的权利或者限制其设立企业、购买不动产等,就是因为一次性违约限制了违约方的其他民事活动自由,明显有违合理性。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金融机构的首要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做好消费维权工作,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均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消费主体,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并积极参与对销售理财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而金融机构是市场的经营主体,是消费维权的第一责任人,在认真履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权益的同时,还应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要切实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接受来自广大消费者对销售理财产品和服务的监督,虚心采纳其建议及意见。同时,还应配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市场监管主体的市场监管,不断完善消费者维权的各项规章制度,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真正得以保护。

所以,金融机构的权益和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金融机构在享有相关权力的同时更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二、履行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所谓金融消费者,实际上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融创新得以不断推进,金融消费的形式已从单一的银行存取款向支付、理财、融资、投资等一体化交易延伸。与此同时,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也亟需得到保护。

(1)金融机构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使金融消费者享有更多的知情权。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地位的不平等也日益突出,金融机构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庞大的组织机构和各类专业人才,而金融消费者就显得势单力薄。金融机构地位的日趋强势,导致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情况层出不穷,对这一群体提供的法律保护力度却相当薄弱。针对这种状况,必须整合现有的立法、司法、执法资源,加大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应在金融机构中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以起到事前制约的作用。比如,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将产品的结构、投资风格、市场潜在风险、免责条款等设置情况全面告诉消费者,不能夸大产品收益,掩饰产品风险。

(2)尽快建立消费者自我保护组织,以此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除了金融机构加强监管,也需要消费者自我保护组织的参与。尽快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该组织可处理金融市场消费者投诉,可就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或提出建议。

(3)、金融机构应当作出相应的许可和保障,以确保金融消费的安全权。

金融消费者在购买、使用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时依法享有生命健康和财产不受威胁、侵害的权利,包括人身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金融机构应当使其营业场所始终符合有关的安全、消防要求,同时对于其中容易导致消费者受到伤害的设施予以明确的警示,例如在比较光滑的营业大厅里明确告示“小心地滑”等。就后者而言,具体多指金融资产安全权,金融经营者有义务确保金融消费者的存款、信用卡和股票等资产的安全;除有关国家机关依法查询、冻结和划扣外,还应为他们保守秘密。这项权利是金融消费者作为消费主体享有的首要和必不可少的基本权利,如果人身和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其他权利根本无从谈起。

让我们在看一下下面这个案例,顾某持有在上海交行处申办的太平洋借记卡,2003年5月22日晚8时左右,顾某欲进中国银行上海市南京东路支行的自助银行,看到该自助银行门禁上有一个装置,上面有“进门前请先刷卡并输入密码”的提示语。顾某按提示刷卡并输入密码后,自助银行的门却没有打开,无法入内在ATM机上进行刷卡取款的操作,顾某即离开,6月10日,顾某又到交通银行的ATM机上取款时,发现其借记卡内的资金短少了10068元,遂向警方报案。后经查,顾某卡内的1万多元,已于6月7日、6月9日分两次被提取。对近几年出现的类似犯罪分子利用自助银行或者ATM机实施犯罪活动,并利用窃取的信息和密码伪造银行借记卡取款,造成的损失应由储蓄合同中的哪一方当事人承担?换句话讲,储蓄合同的金融风险应由储蓄合同的哪一方当事人进行防范?对此,法院认为,提供交易场所功能的自助银行和提供交易功能的ATM机,都是商业银行利用先进技术向社会推出的金融工具。金融,由于其特性,历来易招致多种犯罪攻击。相对储户来讲,推出自助银行和ATM机的商业银行,有条件了解自助银行和ATM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会及时掌握通过自助银行和ATM机实施各种犯罪的情报,有能力改进和加强自助银行和ATM机的功能。商业银行有条件、有机会、有能力防范犯罪分子利用自助银行和ATM机犯罪,有责任承担起这个防范犯罪的义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助银行和ATM机在被各种犯罪活动攻击后暴露出来的弱点,随时对其进行改进。在新的改进方法尚未出台时,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采取不断巡查、明示使用自助银行和 ATM机时的注意事项、向储户通知犯罪手段、甚至是暂停使用等方法,来履行防范犯罪的义务,以确保金融管理秩序的正常运转,确保储户的存款安全,维护储户的合法权益,显然,商业银行未能及时履行通知犯罪手段和保障交易场所安全的义务,是犯罪分子使用盗码器得逞的主要原因,因此,商业银行应当承担责任。上述判例就是依据的金融机构的许可和保障义务。

三、 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是我国现阶段现实的选择,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就认为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已经充分发挥了其有效性。我国的金融业在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监管职能的重叠,易导致摩擦及管理效率低下。

当前除了有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外,我国的金融市场上还有许多监管部门。例如,财政部是国债市场的主要管理者;企业债券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而外汇和股票又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从各部门的监管职能看,既有各类金融业务资格的市场准入管理,也有对违法违规行为调查和惩处的权利。在监管过程中,当发生问题时,由于各自的利益所在,难免会产生相互推诿或相互争夺的情况,确定由谁牵头、谁来负责、谁作决定等是有一定难度的,存在较高的协调成本。这种以分业为基础、令出多门的金融管理模式必然会造成监管真空、监管摩擦和重复监管等现象,导致监管资源浪费,效率降低。

(2)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增加了监管难度。

现行的分业监管过程中,大都采取机构性监管,其管理方式主要实行业务审批制。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网上银行交易等,它们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风险,同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也更加直接和猛烈。而在我国现行的这种机构性金融监管体制下,各监管机构仅关注本行业的风险问题,不能建立全方位有效的协调监管机制,对金融业的风险问题给予整体上的把握。一旦某一行业发生金融风险,将有可能触发全行业的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的金融、经济安全。而且,一旦金融机构出现经营风险,由于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健全,监管机构往往只能在事后采取被动地处理方式,影响金融业发展的稳定性,从而导致我国金融监管能力和金融业整体运营效率的双重低下。

(3)金融监管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存在法律漏洞。

当前,我国金融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金融组织法、金融行为法、金融工具法、金融市场法、金融协调法、防范金融风险法、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立法。这些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企业的规范经营和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提供了依据。但现行的法律比较概括、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监管部门在具体的监管实践中容易产生随意监管现象。执行监督者缺乏监督,不能保证金融监管的公正、合理。有的已不适应金融业发展和金融监管的需求。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上,还是听从于行政命令、长官意志,总体上从轻处罚的多,从重处罚的少,经济处罚的多,对人处罚的少。而且,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体制存在的弊端,无法保证金融监管合理、有效、规范地实施。配套法规不完善,随意性大,主观性强,实施细则和其他规章制度不易把握。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新生事物,在既面临法律空白,也未形成行业惯例的情况下,基层法院在审判实践中,要在维护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金融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法律创新,献言献策。例如,在钢结构资产抵押的问题上,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率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司法应对措施,将建议呈报到最高人民法院。最终,最高人民法院就相关问题作出司法解释,并在全国付诸实施。

四、完善金融立法,以保障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和社会责任。

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债权,针对目前金融业案件高发态势,有关单位和部门应着重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修订《刑法》相关条款。对金融业犯罪在《刑法》当中有明文规定的,推动提请全国人大尽快出台立法修正案,协调司法部门出台司法解释。研究扩大挪用资金罪、违法拆借罪、非法发放贷款罪等犯罪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明确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违法票据承兑等犯罪的认定标准。由于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与《刑法》中有关金融交易的部分条款不完全配套,有的只列罪名,没有规定犯罪的适用范围,没有界定犯罪的认定标准,执法过程中往往无所适从。因此,建议在完善司法解释的同时,在《刑法》中增设一些罪名,以全面规范金融业违法行为。

第二,尽快修订《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该办法1999年公布实施以后,对查处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违法违规的表现形式发生许多变化,应当积极研究修订这个处罚办法,细化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发展金融市场,离不开金融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

第三,认真对待《企业破产法》的修改,明确有关债权保护条款。针对一些企业借破产之机,逃废银行债务的严重情况,要有明确的条款充分保障银行合法权益,对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严厉处罚并追究刑事责任,不能让犯罪逍遥法外,公司一破了之。

第四,保障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途径的畅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等政府职能部门是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部门。他们一方面依法对金融经营者的市场行为进行管理和规制,并与后者形成行政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另一方面又依各自的职能职责对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与后者形成保护与被保护关系;此外,他们还应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教育。金融消费者在其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选择向上述等部门申诉。有关部门有义务对申诉事项进行调查,一旦发现经营者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应依法予以查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行政机关拥有行政处罚权,它们对争议的解决往往效率较高,力度较大。

另外,建议进一步加强国际司法合作,加大引渡犯罪分子的力度,从而更为有效地遏制金融业犯罪的发生。

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我们应该在金融开放和金融稳定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当前稳定依然是压倒一切的目标,我国的金融业应在此理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现有金融发展策略、体制,建立一个既能保护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利益,又能兼具开放稳定安全的现代金融体制。

金融社会 篇7

金融产业集群不仅使资金、劳动力、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内汇聚,也集聚了金融企业之间复杂的社会活动。由金融企业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渠道建立的社会联系总和,构成了金融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网络的程度影响着该行为的效果[1],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关系型社会[2],其社会网络在决定人们社会经济地位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3]。对金融产业集群这个具体对象而言,社会网络能够分享信息[4]、降低交易成本[5]和分担风险[6]。

对中小金融企业和农村经济体而言,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能为贷方提供人缘、地缘、或其他商业关系等非正规金融渠道[7],降低融资门槛与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程度[8]。例如在温州,大量民间借贷组织通过地缘、亲缘等关系编织成紧密的社会网络,优化了温州区域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也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9]。

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也存在负面影响。随着网络内金融企业数量增多,证券、银行等不同行业疏离关系发生变化,私人秩序将缺失,使经济活动执行失去保障[10]。这种情形下,综合实力强的商业银行具有“重新谈判”的优势,而对合同依赖性强的中小型券商不得不接受不平等的“重新谈判”,导致“市场失败”[11]。此外,社会网络结构的变化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曾志敏等(2012)基于吴英非法集资案例分析,论证了由结构洞解释民间借贷风险的三个命题[12]。

定量分析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结构,能有效刻画社会网络在提高金融效率、规避系统风险方面的效用,影响着金融企业个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决定了金融产业集群自身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产业集群整体性分析,如集聚因素、集聚效应等。在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方面,尚缺少有效的数理建模和实证。

本文首先归纳金融产业集群内部成员及其关系类型,由此定性分析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整体的现实特征;然后回顾复杂网络建模成果,依据现实网络的特征,设计适用的演化规则,构建社会网络仿真模型;接着结合实证工作,定量对比仿真与现实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验证仿真模型的适用性,并提出实践启示。

2 金融产业集群成员及其社会关系

金融产业集群内部成员分属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行业,根据各企业对金融价值链的贡献不同,可划分为核心企业、一般金融企业及专业金融服务机构。核心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拥有丰富资源,是理想的合作伙伴。专业服务机构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主要提供支持性服务,通常处于社会网络的边缘。

在以个人为基础节点的社会网络中,社会关系分为血缘、亲缘、业缘等类型;而在以金融企业为个体的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里,金融企业之间以产业链为基础,建立的是业务往来的水平和垂直联系[13]。其中,横向社会联系与制造业类似,是处于金融生产链同一环节上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如兼并收购产生的股权关系、“银团贷款”等业务合作关系,以及信息、知识等资源的非正式交流关系等。集群社会网络的纵向联系主要表现为金融产品生产链上的纵向分工,如担保与债权关系、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关系、资金托管关系等。

可以看出,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具有以下特征:1复杂性与动态性。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是由其成员企业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不断调整适应外部环境。2多核局部集聚现象。相比制造业,金融产业集群有典型的风险集聚特性[14],使得金融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信誉、抗风险能力更敏感,在理性决策的约束下,倾向与核心企业联系合作。由此,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呈现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多核局部集聚现象,并具有小世界特性[15]。3 从业务性质的角度来看,金融活动产生的股权债权关系占主要部分,而与制造业企业之间相类似的合作研究关系处次要地位。

3 基于个体择优的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模型

复杂网络理论为构建仿真模型、研究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化动力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基本的复杂网络模型有:随机模型、WS模型(小世界模型)、BA模型(偏好依附模型)等。现有产业集群的复杂网络建模思路多分为两类:一类注重数理推导,结合网络特点来改进演化算法,如文献[16];另一类考虑个体的行为,将“择优”的决策应用到复杂网络模型,如文献[17]。两类建模的共同步骤为:设完全规则网络为初始状态,在一个周期内,各节点均按一定规则与其他节点建立或中断连接,经过多个周期演化生成目标网络。综合已有研究及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现实特点,本文建模需设定能演化出小世界拓扑结构性质的演化算法,也要设计突出核心企业影响力的择优行为算法。这需考虑3个基本问题:模型变量及测度定义;节点建立或断开连接的策略;仿真网络整体的演化路径。

3.1 变量及测度说明

(1)本文模型的输入自变量为n、m、p.n为网络规模,即社会网络中金融企业的总数。m为判断核心企业的预设常量。例如,将节点点权降序排列,取其前10%的节点作为核心企业,则m值为点权分布中9/10 分位的点权值。p为节点变化现有连接的可能性。现有涉及到变量p的实证研究,是通过统计现实网络“捷径”数量占连接总数的比例定义p值[18]。这种方法在规模上千的网络里计算量很大,建模及调试效率低下。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剧烈,节点的连接调整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因此,本文将p设为外部风险压力指标,并通过实证仿真证明该指标的合理性。

(2)仿真建模目的之一是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如小世界特性、结构洞特征、鲁棒性能等。因此,本文采用平均路径长度L、集聚系数C作为小世界特性的分析指标;用节点中介度描述网络中“结构洞”的分布情况;并用网络全局相对效率F作为鲁棒性测度。

L是一个网络中两点之间最短路径长度(或称距离)的平均值,定义为:

结构洞理论指出,L指标能反映社会网络中风险传递速度和整个网络资源共享的效率。随着整个金融社会网络变动几率和幅度增大,金融企业合作的中间环节减少,网络的L指标也随之降低[19],提高了网络中资源传递的效率,但同时也加快了风险的扩散。

C为集聚系数,描述网络中的节点之间结集成团的程度,定义为:

其中,Ei为ni个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数。集聚系数从侧面反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为了获取资源,企业将尽可能的争取更多企业的合作[20],且拥有较多资源的核心企业更容易吸引高质量的伙伴。随着外部环境施加的变革压力增大,低质量联系中断,各核心企业周围出现局部集聚现象,整体网络的集聚程度也被拉低。

节点i的中介度是所有经过节点i、使其他节点间接相连的最短路径的数量,用bi表示为:

njk是从节点j到节点k的最短路径数,njk(i)是节点j到节点k的多条最短路径里通过节点i的数量。中介度指标与网络结构位置相关,体现了节点获取有效资源的数量、难易程度和效率等。对企业个体来说,中介度越大,该节点的有效资源渠道越多,企业获取资源效率越高。对于社会网络整体来说,高中介度节点数量越多,社会连接更稀疏,网络存在 “结构洞”的拓扑结构,说明质量低下的冗余连接数目减少,网络传输资源、共享信息的成本也更低。

F为全局相对效率,用以测量网络拓扑结构的鲁棒性能,定义为:

其中,dij为节点i、j之间的最短路径,E为攻击后网络的全局效率,E0为攻击前初始网络的全局效率。若i、j之间没有联系,E=0,说明该对节点之间不能有效传输。由F定义可知,当F值较大,网络在攻击下能维持传输效率相对稳定,具有较强鲁棒性能;如果网络完全分裂为孤立节点,其传输资源的能力将为零。

3.2 个体择优的连接机制

复杂网络节点通过一定规则建立或中断与其他节点的联系,连接机制直接影响网络结构,推动网络整体向目标仿真网络演化。现有研究的连接机制包括:①经典的WS模型中,节点以概率p随机断键重连,并保证网络没有重复和自连接。该规则下演化的仿真网络兼具较大集聚系数和较短平均路径长度的特征[21],但随机选择联系对象的规则不符合大多数现实社会关系的建立。②BA模型里,每个周期网络均新增入一个新的节点,节点的连接概率为,其中ki为节点i的度。经过无穷个周期的演化,网络拓扑结构呈现极少节点拥有大量连接,众多节点仅具有少量连接的特征[22]。这种点权择优的思想与经济人“理性”行为暗合,BA模型也多作为基础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引入到产业集群的建模研究中[23]。然而对于金融产业集群这一具体对象而言,初始节点数量较多,ki趋近相同,且社会联系以股权债权为主体,变更周期长,节点增长缓慢,因此每个节点的选择连接概率pi实际上近似相同。所以BA模型的“择优”机制不能刻画金融企业的现实社会行为。3以社会经济网络为基础的复杂演化模型对“个体选择”的行为做出了具体设计。现有研究多沿用合作研究网络的价值函数形式(Jackson,2002)作为社会网络成员的个体选择行为依据:

其中,节点i的价值vi由其合作伙伴j及自身往合作项目上投入的资源nj、ni共同决定,当个体价值vi低于阈值v*时,个体i有重新选择自己的连接对象优化自身价值的意愿和行动[24]。对金融产业集群而言,式(5)能推广到业务合作、知识技术等资源交流关系的情景上,但无法评价构成金融产业集群关系网络主体的股权债权关系。

可以看出,已有模型在节点连接机制的设计上各有优缺点,并不适用于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本文设计的连接机制以节点点权作为个体选择的主要判断依据,定义为:

其中,ki为节点i的度。点权表示该节点所有连接占整个网络连接总数的比例。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来看,节点的点权越大,其获取和占有资源的能力越强。本文将拥有较多社会资本、资金、原材料等资源的能力归纳为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并将点权Ii与阈值m比较,划分出社会网络成员中的核心金融企业。然后,本文通过分类设计不同类型节点的连接机制,来强调金融企业的“经济人”理性行为,突出了核心金融企业个体行为对社会网络的影响力:1对核心金融企业来说,其在选择合作对象上占有主动权,挑选的对象节点点权要求为:

其中,m是划分核心节点与一般节点的一个点权阈值。该挑选要求表明,核心节点被视为理想合作对象,在p概率下优先连接一条边;若与对手节点已有联系,该联系被保留,不受外部环境压力变量p的冲击;点权低于阈值m的一般节点,只能单方向被动接受核心节点的随机挑选,体现出核心金融企业把握着建立联系的话语权,影响着社会网络的演化方向。2对于权重差异不大的其他一般金融企业,设计无向随机的节点连接来体现其间平等关系。

个体择优的连接规则具体执行步骤如下:

1以概率p判断是否变动该节点现有的联系,即是否中断现有连接或新增连接;

2如果变动该节点的联系,判断其是否为核心节点,并随机选择另一个对象节点,判断两节点之间是否已经存在连接;

3若该节点为核心节点,判断对象节点是否也为核心节点,其点权位于[m,1]范围内。如果是,保留联系;不是,则断开连接;

4若该节点非核心节点,断开两节点原有连接;若两节点间原本无联系,则新增联系。

新设计的连接机制综合了BA模型的点权择优及社会经济复杂网络演化模型的“个体选择”判断行为。通过具体规定个体节点的择优动作,强调了核心节点对网络结构的影响力,用以模拟现实核心金融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将点权作为个体择优的价值判断依据,适用包括业务合作、债券股权关系在内的全部金融产业集群社会关系,相对合作研究网络的价值函数形式更具一般意义。个体择优机制的具体执行流程见图1。

3.3 模型的演化及其现实含义

复杂网络模型的构建多起始于规则环形网络[21,22],目的在于比较不同动力机制对于网络结构的影响[23],本文建模也将金融企业及其社会联系构成的初始社会网络设定为规则环形。当外部环境如系统性风险等因素发生变化,原有社会联系不再适合当前竞争形势,促使企业制定和调整合作策略[25]。于是,上节提到的预设参数p值发生变动,模拟系统风险等外部环境域素对金融企业的冲击,触发初始环形网络依据经典WS小世界模型“断键重连”的规则演化[21],生成一个局部随机整体规则的WS小世界网络。

金融企业要选择理想的融资伙伴,不仅受外部环境压力的影响,也要考虑个体禀赋。相对一般金融企业,核心金融企业抗压能力更强,对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力也更大,其已建立的高质量股权债权关系不易受外部风险冲击,所以理性的金融企业个体倾向与核心金融企业建立联系[17]。不同规模金融企业理性的社会活动,触发个体择优机制的演化算法,对已生成的WS小世界网络进一步调整。在现实活动中可能表现为,商业银行趋向于给资金实力雄厚的券商提供贷款;中小金融企业揽到“大单”的成败多取决于重要客户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这样,在外界环境压璃和不同规模金融企业个体择优行为的双重驱动下,基于个体择优的模型模拟了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沿着规则网络-经典WS小世界网络-满足个体理性决策约束的仿真网络路径演化过程。

总的来说,以上建模工作的基本思路与特点有:1 化繁为简,设定相对简单的数理算法作为演化机制来驱动模拟现实复杂系统。2设定了所有网络成员的个体择优倾向,符合现实金融企业“经济人”理性行为的特点。在个体择优机制驱动下,核心企业节点周围的社会联系将趋于密集,使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呈现出以多个核心节点为中心的局部集聚特征,较好还原了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特点。3选择点权大小作为连接行为的评判依据,这种价值评判标准适用于金融产业集群内部所有类型的社会联系,包括合作研究关系、债权股权关系等,从而从整体网角度建立了全面适用于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仿真模型。

4 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考察仿真模型的应用性能、挖掘金融产业集群现实社会网络特征,本文以现实数据绘制出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局部社会网络,运用Matlab7.0软件对小世界网络的生成、基于点权的个体择优机制等行为编写了不同模块,求得仿真网络的邻接矩阵,并借助Ucinet 6.0软件,计算出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节点中介度、全局相对效率等指标,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

4.1 构建现实局部网络

(1)数据收集

现实中非上市金融企业信息披露常不定期,这使相关金融企业社会联系的数据难以完整地获得。本文实证综合考虑信息完整性与时效性,采用2011年相关数据构建当年度现实网络。本文从2011年上海金融统计年鉴登记在册的161家金融企业出发,通过年度信息披露挖掘出金融企业之间的股权债权关系。而业务合作关系则主要通过各家企业官方网站以及百度、新浪网站搜索到的2011年度相关新闻报道来收集。剔除缺少有效资料的数十家外资银行,并新增30余加未被金融统计年鉴提起但在实证工作中被发掘的相关金融服务机构,最终构成上海金融产业集群局部社会网络的有效成员数为185。实证实际收集的有效信息为401条,其中337条表现为股权债权关系,剩余64条信息与合作研究、代理等社会联系相关。这说明股权债权关系构成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主体部分。

(2)引入矩阵

将185位金融社会网络成员看成185个网络节点并依次编码,基于实际资料绘制该网络的邻接矩阵:如果两个金融企业之间存在股债权或业务往来关系,就在其相应的矩阵元素位置上取“1”,否则为“0”。接着,把初步绘制的邻接矩阵对称化,保证即使节点存在多种类型的社会关系,如互选两次以上,矩阵相应位置上依然赋值为“1”。借助Ucinet软件,绘出2011年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局部关系网络图(见图2)。

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层次性。注册资本较大、整体竞争力较强的金融企业位于网络集聚的中心。这类金融机构多数为银行或综合性金融财团,如中(7)、农(6)、工(5)、建(8)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上海国际集团(70)、中石化财团(68)、中国人寿集团(87)等。处于社会关系网络边缘的多为较小资产规模、业务相对单一的专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如上海新华闻投资(148)、上海嘉庆投资管理(149)等。信用评级服务行业中,国有注资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73)就处于网络的中心集聚范围内,而相对小规模的上海中誉企业信用咨询公司(169)则位于关系链条的末端。这较好的表明,不论金融不同业态的主营业务内容,在个体择优“趋利”的机制驱动下,综合竞争力强的核心金融企业总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心。

4.2 小世界特性分析

本文通过Matlab软件编程来构建与现实网络同等规模的仿真网络。首先取n=185,将连接变动概率p定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指数,其数据来源及构造方法详见文献[26],由此算出2011年度系统性金融压力指标p值为0.125。然后,取WS模型输出点权分布中9/10分位点作为参数m的值,将网络中所占比重排名前10%的节点判断为核心金融企业。

现有大量研究证明具有小世界特性的拓扑网络能高效地传输与共享资源。本文运用Ucinet及Matlab软件分析现实与仿真网络是否具有小世界特性,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模型1、模型2在指标p驱动下,演化出同等规模的仿真网络具有与现实网络相似的平均路径长度值,所以建模中将变量p抽象为外部环境压力指标具有合理性。现实网络的集聚系数相对偏低,这是由于现实信息不完整,网络整体较稀疏。但相对于完全随机网络来说现实网络的集聚系数C仍处于高位。同时,现实网络的L值远低于完全规则网络的L指标。由此证实:现实金融产业集群关系网络确实具有小世界特征。该结论的意义在于:由外部环境压力驱动的仿真模型能演化出与现实相似结构的社会网络,对于节点数量远多于185的现实关系网络,可以用模型1来模拟出具有小世界特性的仿真网络。

4.3 中介度分析

中介度是一个与网络位置相关的概念。本文的中介度分析旨在研究什么属性的节点处在高中介度的优势位置,一方面能从侧面反映仿真模型对现实社会网络拓扑特性的还原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现实网络里位于高中介度位置的金融企业,对提高资源传输效率、节省个体交易成本、以及有效控制风险通过社会网络扩散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首先,将现实网络中各节点、模型1和模型2各自仿真网络中的节点按点权降序排列,以9/10分位点的点权阈值m,划分出各自网络的核心节点。然后,借助Ucinet软件,分别计算3个网络的各节点中介度,取中介度排名前15的节点进行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

表2(a)为现实网络里位于前15个高中介度位置上的金融企业。可以看出,该网络中位于前15高中介度优势位置的均为核心企业。说明金融企业的社会资本越多,点权越大,越有可能在社会网络中占据获取资源的优势位置。对比点权与中介度发现,点权最大的节点并没处于最高中介度位置。如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73),点权就明显小于中介度排名第四的中国工商银行(5)。从企业性质来看,点权排名前十的金融企业70%为国有银行,而中介度排名的前三家企业为资信公司和综合型财团。由此推断,行业的性质、政府等因素可能也影响着社会网络中节点位置获取资源的能力。上述现象与新模型设计的个体择优机制相结合,为各类金融企业战略合作伙伴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例如,未达到与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合作条件的情形下,转而选择专业金融服务企业,也能间接获取更多资源,节省成本。

表2(b)为模型1(个体择优)、模型2(经典WS)各自仿真网络中前15个高中介度节点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由个体择优模型和经典WS模型演化出的仿真网络里,节点点权大小并未与其所处位置的中介度一一匹配,且不匹配程度比现实网络中更明显。这归因于数理模型的简单化、以及现实信息不完整导致现实网络的构架失真。因此,利用仿真模型对社会网络的关键节点做出预测或性能研究时,需要同时考虑到高中介度节点和高点权节点,以此减小误差。模型1的仿真网络中,处于前15 中介度位置的有7 个核心节点,而模型2的前15位置里只有3个核心节点。从侧面反映出加入个体择优机制的仿真模型较经典WS模型更适用于还原现实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

4.4 鲁棒性分析

现实中,非系统性风险可能导致实力较弱的金融企业破产退出,其在集群相关的社会联系也随之中断,进而破坏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及周转资源的效率。本文通过对现实网络、仿真网络及WS网络设计鲁棒性实验,研究核心企业对社会网络鲁棒性的影响力大小,对比仿真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鲁棒性能的相似程度。

实验选取社会网络的节点作为攻击对象,通过移除遭受攻击的节点来模拟集群内金融企业的破产退出,并从随机和定向删除节点两个方面来模拟风险对社会网络的冲击。具体攻击策略为:

1随机攻击:每次随机移除初始网络总规模5%的节点数,并保证不重复取样。

2基于点权的蓄意攻击:每轮攻击中,将当前网络中点权按降序移除初始网络总规模5% 的数量。由于上节的实证发现,现实网络和仿真网络中普遍存在不同节点点权相等的现象,若需要移除的节点数目小于相同点权的节点数目,在该同点权的节点中随机无重复抽取需要移除的数目。

3基于中介度的蓄意攻击:每轮攻击中,按当前网络节点中介度降序移除初始网络总规模5%的数量。

以上3类攻击均在累积移除初始网络30%的节点数量后停止,计算鲁棒性测度F.在随机攻击或在基于相同点权攻击时每轮模拟运行5次后对F指标取均值汇总,并绘制其变化趋势,见图3。

图3反映了在三种攻击策略下网络维持传输效率的能力变化,综合分析如下:

1在同一网络的不同攻击策略下,F值均随着移除节点比例增多而下降。在随机攻击下,三个网络均具备优良的鲁棒性,而蓄意攻击下网络均变得很脆弱。这是由于三个网络里大多数节点的度值较小,随机移除这些节点对网络拓扑结构的冲击不大,对核心节点的蓄意攻击情形则相反。对WS网络与仿真网络来说,基于中介度的攻击比基于点权的攻击更具破坏力,F指标相对下降更迅速。说明中介度高的节点比高点权节点对网络鲁棒性影响更大,所以在现实金融产业集群里,把握较多资源渠道的金融企业需要优先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2在相同攻击策略下的不同网络,鲁棒性能也存在差异。随机攻击下,以个体择优机制驱动演化的仿真网络显示出与现实网络更接近的鲁棒性能。由于实证信息不完整,现实网络的节点度分布更不均匀,现实网络的F指标较高于WS网络与仿真网络。在蓄意攻击下,现实网络迅速崩溃,体现出核心企业在现实集群抵御风险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仿真网络和WS网络存在较多冗余连接来保证连通性,其F值下降速度缓于现实网络。因此,在现实社会网络里增加一定数量的冗余连接,对提高鲁棒性有积极作用。

5 结论与启示

针对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本文设计基于点权择优的个体选择机制,构建了适用于金融产业集群各类社会关系的仿真模型,探讨了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动力机制和拓扑结构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启示如下:

1外部环境压力和集群内部个体择优作为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动力机制,驱动着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演化发展。通过实证仿真,本文证明了外部风险指标的驱动合理性,且由个体择优驱动演化的仿真网络,其拓扑特性更接近现实。同时也证实了现实网络的小世界特性。该结构能提高集群内资源传递效率,也会加速风险的扩散。所以看到金融产业集群带来效益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金融风险集聚的隐患。

2中介度分析发现,国有银行点权普遍较高,而资信评估公司在网络占较高中介度。由于高点权节点与高中介度位置不完全匹配,既定目标下,选择点权相对较小的高中介度节点合作,能节省成本,获取更多话语权与资源,对金融企业个体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3鲁棒性分析表明,点权、冗余连接和中介度与网络鲁棒性密切相关。相应地加强高中介度位置的金融企业和核心企业的风险防范,并适量增加冗余社会联系,对保证集群资源传输效率有积极作用。

实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仿真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现实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肯定了建模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为模拟大规模现实网络、进一步研究其他复杂社会网络性能打下基础。但如何优化建模仿真性能、发掘现实社会网络对金融产业集群的效用,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索。

摘要:针对金融产业集群中不同企业对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力差异,构建基于个体点权择优的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模型,并采用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相关数据,进一步比较分析仿真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小世界特性、中介度特点和鲁棒性能。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基于个体择优的仿真模型能较好还原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通过实证仿真发现: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这有利于提高资源传输效率;高点权的节点更可能处于高中介度的优势位置;加强高点权、高中介度节点的风险防范措施,适量增加冗余连接,对提高网络鲁棒性有积极作用。这些结论对金融产业集群发展和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金融社会 篇8

王国刚先生首先表示,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而展开, 有着开放、便捷和快速等特点。现在有些人强调, 互联网金融颠覆了传统金融, 是一种全新的金融运作方式。对此, 我认为需要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 金融的实质是否发生了颠覆性改变?王国刚先生指出, 金融是以资产权益为基础, 是为了获得这些资产权利的未来收益所展开的权益交易的总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 与商品交易和劳务交易等相比, 金融交易的特殊性在于, 进入交易的各种产品均为权益性产品 (即非实物产品) , 交易各方的目的在于获得这些权益的未来收益。如果互联网金融颠覆了金融, 它首先必须颠覆金融交易的对象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制度和机制等。从第三方支付、余额宝、P2P和众筹之中, 人们可以看到, 其所交易对象除了以商品为基础外, 均以已有的金融产品为对象如余额宝、P2P和众筹, 因此, 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交易对象。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 人类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突破了原先一系列的自然性质, 推进了商品交易的效率提高, 但这并没有引致商品交易性质出现颠覆性的改变, 商品交易的内在原理、规则和机制贯彻至今。这说明, 载体、渠道和技术的变化, 有利于提高对应的交易活动效率, 但不可能改变交易活动的实质。实际上, 只要从逻辑关系角度分析, 就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是否具有颠覆金融的功能, 即如果互联网金融果真颠覆了金融, 那么, 它就不该在“互联网”之后再冠以“金融”一词;既然它还要冠之以“金融”, 也就意味着它属于“金融”范畴, 金融的一般属性和功能没有改变, 也就不可能对金融起到颠覆性改变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 美国展开了金融创新, 曾提出金融体系应由银行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问题, 通过发展直接金融和市场信用, 引致金融脱媒和银行信用的占比降低, 重新构造了金融体系。但在这个过程中, 始终没有人提出过“颠覆金融”的命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 在美欧国家, 网络金融快速发展, 以致绝大多数的金融交易都已通过各种网络展开, 但也没有人提出过“颠覆金融”的趋势。在中国, 互联网上展开的金融活动还只是全部金融交易中的很小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 使用“颠覆金融”一词是否属于言过其实呢?

第二, 金融功能是否发生颠覆性改变?王国刚先生指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C·莫顿曾强调指出, 金融系统具有六项基本的核心功能, 即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提供经济资源转移的途径;提供风险管理的方法;提供清算和结算支付的路径以完成交易;为储备资源和在不同的企业中分割所有权提供有关机制;提供价格信息, 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决策;当交易中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没有的信息, 或一方为另一方的代理人时, 提供解决激励的方法。互联网金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 与以往的金融活动相比, 它增加了一个互联网的载体、通道和技术。但不论这种载体、通道和技术怎么改变, 它并不直接引致“功能”的改变。以货币为例, 从以贵金属为载体转变为以纸张为载体再转变为以电子为载体, 货币还是货币, 货币的各种功能并不因载体的变化而变化。否则, 货币就不再是“交易媒介”“支付手段”了。同理, 在发达国家, 网络金融、电子金融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但它并没有改变莫顿所说金融系统的六大功能, 至多只是使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发生某些变化。例如, 人们不再用支票、现金等进行金融交易, 转为使用信用卡、网络支付等方式;各种金融产品不再以纸张体现, 转而以电子凭证方式体现;如此等等。一些人强调,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对金融有着“颠覆”功能, 是因为互联网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信息的对称性, 克服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实际上是把一系列问题弄混了。首先, 互联网只是一个运用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所形成的通道性载体, 它本身并不创造任何信息, 也不整合任何信息, 因此, 互联网本身既无识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也无筛选信息和配置信息的能力, 不具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功能。在经济和金融运行中, 信息的不对称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的成因相当复杂, 也不可能被消解。这种不对称一方面主要靠法律机制如通过法律强制要求相关主体公开披露信息和数据、行政机制如政务公开、媒体机制如公开报道和调研活动 (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 等予以减弱;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手段, 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处理, 以相关原理或逻辑关系为基础, 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挖掘处置 (包括某些推理) , 从非完整的信息中整理出可能的预期结果。但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相关主体的活动。在这方面互联网的功能至多在于, 给相关主体提供一个收集信息的快捷渠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由于各类主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所谓的信息, 由此, 互联网在加快信息传递的同时, 也在加速引致信息的不对称。其次, 大数据、云计算只是一些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模式。从大数据看, 各种数据是各类主体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创造的, 由于格式、指标、口径和制式等一系列的差别, 即便将它们集中到一起, 也难以显示从而处理任何问题。只有操作者按照自己的意图编制相关软件、模型和挖掘技术且通过不断试错和修正, 这些数据才可能生成合意的结果。因此, 各种数据的集中和处理不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功能。从云计算来看, 云计算强调的是可以同时处理如云状的众多信息, 其主要装备是大型高速计算机或计算机组群。这些装备本身并非互联网, 它既可以与互联网相接 (如阿里巴巴) , 也可以独立于互联网 (事实上, 出于保密及其他原因的考虑, 大型高速计算机处理的众多信息和数据并不与互联网相接, 如军工、资金清算系统和银行卡系统等) 。显而易见, 不能将大数据、云计算说成是互联网独有的能力。更准确地说, 大数据、云计算是可以在互联网之外展开的, 互联网更多的是提供一个信息集中传递的通道。最后, 从金融角度看, 信息是否对称意味着金融产品的价格是否能够充分反映风险程度, 这对金融交易的各方都是至关重要的。金融运作建立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 它要求交易的每一方都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向对方披露信息, 由此, 不仅有了诸如资产负债表等财务制度, 而且有了发债发股的公开披露信息制度, 有了建立在信息公开披露基础上的金融监管机制和媒体监督机制。正是因为金融具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要求和财务能力、技术能力及工作程序, 美欧国家的一些研究将金融划入了信息产业范畴。但强调互联网具有解决信息不对称能力的人, 将互联网解决信息不对称看作是引致金融颠覆的主要机制, 用个中国成语表述, 这叫“本末倒置”。

第三, 金融的精神是否发生了颠覆性改变?王国刚先生指出, 有些人强调,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是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 从而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这一表述很容易给人以误导, 有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厘清。其一, 且不论“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作为互联网的精神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还是已达成国内乃至国际共识, 这些词语既适用于道德领域, 也适用于文化领域, 还适用于社会等领域, 在不同领域中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因此, 这是否为互联网独有的精神值得推敲。其二, “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的潜台词是, 传统金融业态是一个不开放、不平等、不协作和不分享的产业, 这有何根据, 又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有人可能提出, 这里讲的是中国金融业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即中国金融业还需要进一步贯彻“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 但上述表述中说的是“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所谓“人类”应包含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认为它独指中国, 并不成立。其三, 金融业属于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它应贯彻市场经济规则。早在互联网形成之前, 人类就已经在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关市场规则也逐步趋于成熟, 因此, 与其说是金融业需要贯彻所谓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 不如说这些精神只是市场经济规则在互联网上的体现。其四, 金融业如何贯彻“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以“开放”为例, 如果“开放”指的是存款市场对城乡居民和各类企业开放, 那么, 中国的存款市场已经是如此;如果指的是设立吸收存款的银行机构对城乡居民和实体企业“开放”, 即个人和企业均可设立金融机构来吸收存款, 可金融业并不像互联网那样, 人人可随时随意地自由进入系统免费发送信息或收取信息, 因此, 也不可能像互联网那样的“开放”。既然互联网不可能从所谓的“精神”层面上改变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规则和金融市场的内在机制, 也就不可能具有“颠覆”金融业的功能。

社会信息化形势下的金融创新 篇9

在社会信息化阶段, 信息化将由核心经济部门逐步向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扩展, 最终实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面信息化。

金融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 但却通过信息化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从技术角度看, 金融信息化经历了单机、局域网和互联网三个发展阶段。目前, 我国金融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已经比较完善, 整个行业的互联互通也已基本实现。

虽然企业信息化和行业信息化依然大有可为, 但面对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今后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将是加强行业间的应用整合、系统对接和渠道融合, 金融创新也将更多地围绕行业合作以及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展开。

伴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人们的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 单一金融产品和服务已越来越难以获得人们普遍的兴趣, 而结合行业应用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则有助于金融机构吸引和留住客户。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许多结合具体行业应用或特殊群体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不仅有较大的需求, 而且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给客户。例如, 三网融合将有利于家居银行的发展, 甚至因此实现金融下乡;城市一卡通和金融IC卡将实现不同行业的支付应用大整合, 特别是小额支付必将走向繁荣;3G将使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走出2G时代的尴尬境地, 迎来发展的春天。

其实, 社会信息化不仅能够帮助金融机构低成本地提供之前难以想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而更重要的是将可能颠覆金融机构现有的盈利模式而创立全新的盈利模式。如利用社会信息化阶段高度的信息共享, 网络银行可以通过对客户数据的分析, 向客户提供各类建议和增值服务而盈利, 而不再仅仅依赖于网络交易。

Gartner的分析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新一代的网络银行将专注于更先进的财务运作, 而不限于网络交易, 如今专有的网络银行则可能因为不支持银行间的合作而被淘汰。而Twitter API前主管更计划付诸行动, 与他人联合创办一家名为BankSimple的网络银行。

金融社会 篇10

中国人民银行传统上使用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结构多元发展, 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 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 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央行的研究表明, 与传统的信贷指标相比, 社会融资总量指标与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相关性更强。

这个指标的意义何在呢?人民银行认为这个指标是为了全面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 以便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中间变量, 调控经济增长的速度、通货膨胀水平、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实它还有一个作用隐含在其中就是维持金融稳健。我们看到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范围中, 有一部分并不创造货币, 它们不属于M2的范围, 例如债券、股票、信托公司的贷款, 保险公司的保险赔偿、银行承兑的票据, 但它们创造了流动性, 推高了资产价格, 容易引起经济泡沫化, 也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 甚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所以这部分融资也应当进入中央银行的监管范围。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提出了数量型货币政策中间指标适用性差, 而逐渐采用利率等价格型指标。价格型指标确实能起到管理通胀的作用, 但是它无法约束流动性, 其实是给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拉动经济, 摆脱衰退开了口子。发达国家在这二十多年的金融规模迅速膨胀都不是因为传统的M2这个货币指标的膨胀, 而是非货币型的融资工具创造了大量的信用和社会融资, 造成了金融泡沫的膨胀, 例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M2/GDP这个指标长期仅维持在60%的水平, 美国从1990年到2010年末的20年间, M2仅增长了1.69倍, 但是金融衍生品的数量则几十倍、几百倍于国内生产总值。全球金融资产呈现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 传统货币 (M1和M2) 只占到1%, 广义货币占9%, 金融债券占10%, 而金融衍生品则占80%, 金融衍生品代表的全部都是虚拟经济。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 美联储仍然认为利率指标可以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调控金融泡沫, 而不必通过对这些金融创新给予数量型监管, 以体现其金融自由,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错误的。日本在九十年代金融泡沫破灭前也存在上述情况, M2和通胀水平运行平稳, 货币政策调控仅盯住这两个中间和最终变量, 结果金融体系的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破灭造成了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

社会融资总量既是一个统计指标, 也应当是调控指标, 以此进行数量型调控看来势在必行。目前除中国外很少有国家采取这种方式管理信用总量。例如欧元区国家使用M3指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数量型指标, 规定了M3的增速作为配合货币市场关键利率的参考指标, 这虽然比M2的调控范围有所扩大, 但是也没能包括所有融资形式, 只是增加了货币市场工具、至多两年期的债券等。

浅谈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 篇11

要社会组成,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金融消费的日益普及,承担资金融通任务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更为社会公众所瞩目。

关键词:金融企业 社会责任 风险管理 协调发展

企业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体现:①要有敢于承担,诚信守礼保证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心;②要有能够承担科学发展,不逃税的责任;③要有节约资源的责任;④要有保持可持续发展维护自然环境的责任;⑤要有完善文化建设的责任;⑥要有发展慈善事业、扶贫济困的责任心;⑦要有保障职工待遇的责任心;⑧要有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维护知识产权的责任心。

金融机构所经营的产品主要从公共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体现,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乃至于每个人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地关系,因此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作为企业的金融机构不仅承担着企业的社会责任,还要承担其他的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保护客户的资产安全,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维护经济健康运行,这个是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自金融危机之后,尽管中国金融业保持了稳定发展,但人们对金融业的信任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动摇。中国金融业如何摆脱舆论漩涡、修复品牌形象,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自然成为高温之后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此间,社会责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华尔街会出现金融危机,就是因为很多金融机构见利忘义、见利忘险,缺乏社会责任心造成的。正如国际金融服务集团(UFS)董事局主席何世红所言:金融机构身负重大的社会责任,稍有不慎,便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产生危机。信用是金融机构的立身之本,因此金融机构比一般工商企业具有更明显的脆弱性,而始终坚守“诚信”,谨慎维护相关者利益,不仅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也成为金融机构实现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才能发现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要求与金融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保持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就需要在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创造福利,为了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就需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各金融机构为了完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推动社会企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和常态化,就要从理念上、组织框架上进行探索。在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之下,中国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违规经营、恶性竞争等行为被逐步规范,金融资源的分布趋于合理,“绿色信贷”风生水起,支持公益事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责任,正逐步成为中国金融业价值体现的最高标准。然而,游走于利益和道德之间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在现实之中总是那么的难以把握,往往陷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比如被热炒的银行收费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固有发展模式下生存空间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屡屡出现的新股破发,更是承销保荐的券商、上市公司、会计师与法律事务所社会责任缺失的真实写照。管理层在保荐人才的制度上,要为新股东把好关。但是很多时候,一些保荐机构只重视自身与发行人的利益,往往忽视新股的利益。很多时候在做IPO项目的时候,保荐人在现有的资金的基础上对超募部分往往都进行额外收费,从中得到丰厚的利益,因此很多保荐机构为了推高发行价的驱动力,用询价估值报告来做文章,以此抬高未来业绩的预测;二是增加估值报告中的亮点;三是在进行同行公司比较的时候,直接把估值报告中建议的询价区间抬高。最主要的是因为询价估值报告不会对媒体或者广发投资者公布,只有小范围的询价机构能够得知,因此不需要拟定法律程序,也不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被保荐机构大肆渲染。为了获取更好的给用,就发生保荐人和发行人互相吹捧的例子。而新股的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的三高发行,使得发行人和保荐人圈的高额费用,却把风险推向二级市场,但是在行情低迷的时候,一级市场也就存在巨大的风险,有的甚至频频遭遇破产。

金融企业在市场配置中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因此除了承担诸多如资源配置、经济调节、风险管理等社会功能外,还需要承担相应的促进国民发展的社会责任。因而金融企业存在的重要责任就是如何促进经济均衡协调发展,以此来造福社会福利等。这就需要金融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面前,要保持平衡,不得偏袒任意一方。因此现代企业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核心不能脱离企业追求名利的本质,但是为了培养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企业就要保持自身的实力,这样才能对经济效益进行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金融机构就放松培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为了追求社会利益,金融企业就对身边的弱者麻木不仁,为所欲为。金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付出与负担。当金融机构有违法行为出现时,不仅破坏企业整体的形象,还会影响其在社会市场竞争地位。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把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可能不在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而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即社会责任的担当,这种“担当”直接和间接使公司或企业得到利益和加强。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企业要讲社会责任[J].企业家天地,2007(3).

[2]曹文.绿色信贷与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8(11).

[3]谢潇潇.金融危机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01).

金融社会 篇12

(一) 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德国的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是受到影响最早也是最大、最直接的行业, 在金融危机中, 金融市场信贷紧缩, 各个金融机构陷入危机并濒临破产, 在此过程中德国政府为了避免危机蔓延而对其中的雷曼兄弟公司进行了全面接管。同时许多金融巨头在金融危机中也未能幸免, 德意志银行在2008年税后亏损达到了39亿欧元。在此基础上, 金融危机向德国实体经济蔓延, 由于信贷危机的存在和消费者以及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的丧失导致了企业信贷困难并且出现了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在2008年德国制造业销售指数开始下滑并且不断恶化, 一直到2009年2月, 制造业销售指数下降了26.5%, 更严重的是依赖于出口贸易的德国制造加工业订单在2009年也出现恶化, 2009年2月的国外订单同比下降41.9%, 从而使德国的出口不得不面临严峻的形式。

(二) 金融危机对德国社会的影响

从就业方面看, 2009年4月的失业率是8.6%, 并没有出现很大的波动, 但是这并不代表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没有产生影响, 因为在2009年的3月份数据显示, 此时的就业人数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而通常3月份本应是就业人数持续增长的时间, 这一数据的下降属于2006年的2月以来首次出现;从物价方面看, 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大部分国家的GDP出现负增长, 而德国并没有明显波动, 但是从GDP增长速度也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德国物价产生了不明显的影响;从消费方面看, 总体而言金融危机对德国的私人消费影响较小, 虽然2008年4季度私人消费同比下降0.6%, 但是消费者信心并没有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出现大幅波动, 这与德国国内在当时的零售商促销、通胀率较低以及政府的经济振兴计划有着紧密的关系。

二、德国面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德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个阶段性是德国政府对金融危机的认知逐渐深化而产生的:

在金融危机初始阶段, 由于金融危机对德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所以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对金融危机产生误判, 认为德国的经济不会受到金融危机过大的影响, 同时认为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因为华尔街所表现出的贪婪行以及美国政府对国内体制监管不力所造成的, 所以在此阶段德国只是对金融危机的“肇事者”美国进行督促要求其加大对国内金融体制的监管力度。

2008年9月, 金融危机对德国金融机构的影响开始显现, 德国国内的地产融资抵押银行等许多金融机构都陷入了经营困境并且走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地, 在此背景下, 金融机构纷纷要求德国政府能够伸出援手。而德国政府也是在此时认识到了金融危机发展的严重性, 并紧急的宣布私人存款将获得德国政府的担保, 同时为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了数额较大的资金担保以避免金融危机出现更大的蔓延。而随着金融危机对德国国内金融机构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德国政府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并确保公众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信心, 做出紧急应对。颁布于2008年10月的《金融市场稳定法》提出了对金融市场稳定局的设立, 而其职责是对高达5000亿欧元的稳定基金进行管理。稳定基金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国内资本的充足率并剞劂国内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 从而确保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稳定基金的实际金额是4700亿欧元左右, 其中担保资金就达到了4000亿欧元, 其余的700亿欧元主要用来进行注资和参股。

为了更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 德国在2008年11月和2009年1月分别出台了经济振兴计划, 其内容都主要指向了四个方面:一是投资方面。政府拨款200亿欧元用于投资建设, 其中的40亿欧元主要用来建设水路交通、道路交通以及轨道交通并进行建筑改造工程, 35亿欧元主要用来建设城镇的基本设施, 65亿欧元主要用来进行教育领域的建设, 如幼儿园、中小学教育设施建设等、15亿欧元主要用在“环保奖金”的支付以促进国人对汽车的需求。9亿欧元主要用来支持企业所进行的研发活动以提高中小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 而余下的33亿欧元主要用来进行各州投资项目的建设;二是降低国人负担。其目的在于提高国人的可支配收入。其策略主要体现在逐渐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行上调并对其起征税率进行降低、减少法定医疗的保险费率、提升子女津贴支付额度、促进和保障就业。在促进和保障就业中, 德国政府用于保障就业的资金达到了28亿欧元, 其中的10亿欧元主要用在针对失业青年和短时工人进行职业培训来推动国人就业能力, 剩余18亿欧元主要用于对短时工人的补贴;四是信贷和担保制度。德国政府在为企业的信贷和担保方面提供1150亿欧元, 并成立专门的“德国经济基金”, 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金融危机的影响, 其中出口导向性企业是德国政府最为重要的担保对象, 而这一举措也有效的确保了德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为德国经济的复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德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中可以看出, 其主基调是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所以并没有对使用政府行为对国内的经济做出过度的干预, 而这种做法也使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阴霾逐渐散去的情况下顺利的恢复到了原本的市场经济轨道。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给国内经济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 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为德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对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与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德国政府的应对策略做出了研究与阐述。

关键词:金融危机,德国,经济振兴计划

参考文献

[1]丁纯, 瞿黔超.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以及德国的对策[J].德国研究, 2009年02期

[2]赖讷·克伦普, 拉尔斯·欧·皮尔茨, 王程乐.德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J].德国研究, 2009年02期

上一篇:评优课活动下一篇:高速译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