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2024-07-02

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共11篇)

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篇1

培养人才、发展科研、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作为高等教育对象的大学生, 要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就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纵观我国大学生的人格现状, 虽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仍存在进一步完善之处, 在新形势下, 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目前在高校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表现

人格, 是一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 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健全, 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体验、行为、情绪的状况。健全的人格, 是在结构和动力上向崇高人性发展的人格特质, 是人性中真、善、美的综合体现, 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必备品质, 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 认为健全的大学生人格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主要特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及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对工作、生活和社会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旺盛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有成熟健康的情绪生活和调控情绪的能力;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等。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他们中的大多数具有个性飞扬、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热情开朗、自信坦率等优良品质, 并且在不同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不同的时代模范。如2007年9月评选出的首届在“全国道德模范”, 其中一部分即为大学生,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中, 有13岁开始就支撑困苦家庭的洪战辉, 照顾多病父亲“带父上学”、考上武汉大学并当选奥运火炬手的黄来女, “背母上学”并成立首个全国高校大学生爱心奖励基金的刘霆等;在“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中, 有天津工业大学徐伟、湖北省长江大学赵传宇等;在“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中, 有湘潭大学的文花枝、河南中医学院的王一硕等, 他们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展示了人格魅力。

但在现实生活中, 也有极少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人格发展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缺失信仰, 淡漠理想。

一些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到大学学习, 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 不知道怎样有意义地度过大学几年宝贵的时光, 也不知道毕业后何去何从。由于没有理想, 没有近期目标与长远打算, 他们终日得过且过, 浑浑噩噩地浪费大好光阴。

(二) 忘记责任, 忽视集体。

少数大学生对时政要闻的关注度不高, 不清楚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忽视集体和社会需要, 整天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例如在班级这个小集体里, 少有集体荣誉感, 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 文体活动不参与, 学科竞赛没兴趣, 创新活动不积极。

(三) 心理问题, 普遍多样。

一位大学老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作过问卷调查, 发现一些新生存在着强迫、敏感、孤僻、自卑、固执、敌对、忧郁、冷漠等心理问题, 一位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家认为,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心理幼稚症、精神侏儒症、人格分裂症、自我中心症、网络成瘾症”[2]等新问题。

(四) 不懂礼仪, 不讲文明。

高校的一些不知礼、不文明现象也较常见。比如有些宿舍垃圾成堆, 桌面和床铺凌乱不堪。见到老师或家长来访, 学生不知相迎问候。学生之间, 为小事斤斤计较或是争吵殴斗;食堂里, 买饭菜插队、抢座位;校园里, 男女生交往不注意场合和分寸, 举止言谈过于亲昵;上课时, 偷偷接打电话等。

(五) 缺少诚信, 不思进取。

有些学生长期旷课、整天上网游戏, 即使身在课堂心却在外, 学习态度不端正, 作业敷衍了事, 有的请人代写, 有的照抄他人作业, 有的拖交或干脆不交作业;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 考试时就指望靠歪门邪道蒙混过关, 或用手机互传信息, 或看夹带, 即使作弊被发现, 也满不在乎, 不以为然。

(六) 意志薄弱, 自暴自弃。

有的学生是“温室里的花朵”, 见不得一点风雨。一遇到失败, 就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很少主动地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一遇到挫折, 就轻易地放弃自己的追求, 自怨自艾, 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不会寻求他人的帮助, 有的甚至逐渐偏离正常轨道, 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三、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学校在对大学生培养和教育模式上还偏重于知识灌输, 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不够,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惑, 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格缺失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渠道, 应该结合目前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列宁曾指出, “要确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念, 突破个体、家庭狭隘与眼前的局限, 接受现代化建设理论‘灌输’”[3]。这个理论, 在当代中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健全人格建设根植于知识和理性基础之上, 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建设的特征之一。我们只有学习、掌握并运用这一理论, 才能确立明确的方向与目标, 才能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才能在启迪心智、活跃思想、培养创造力等方面提高人格素质, 才能促使大学生去获取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探索的能力, 促进人格完善。

(一)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不只是指单个人的发展, 还是指“每个人”、“任何人”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马克思提到的‘个人全面发展’指的都是个人劳动能力 (包括体力和智力的) 的充分自由发展, 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是个人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彻底解放的根本标志。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特殊组成部分, 当然更需要作为“人”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基础之上, 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和接班人的重任, 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才, 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 健全人格的培育是一个时代课题。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人格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要解决这一课题, 就需要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清除成长中的人格障碍, 弥补成长中的人格缺陷。当年“马加爵杀人案件”的发生, 就是因为缺少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如果教育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多点温暖、关心给需要帮助的大学生, 帮助他们克服人格中的某些缺陷, 那么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悲剧。因此, 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在高校中转化为“以生为本”, 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二)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有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其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 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一切为了人, 一切服务于人;其次是强调发展, 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才是最终的理想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一个整体, 其中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即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自由性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即个体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5]。

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发展”无疑对高校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知道:人格是由“个体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个体心理特征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和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等) 三个部分组成”[6]。以“能力”之一的认知能力即智力为例来说, 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中论述了人的七种智力, 即逻辑数理智力、言语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自我内省智力, 1999年又增加了观察自然的智力。智力作为人格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育大学生的智力无疑对人格的健全产生广泛影响。因此, 我们在评价大学生的表现或人格特征时, 就不能单纯考虑某一方面的表现, 而应该全面看待大学生的优缺点, 帮助其扬长避短, 发扬优势, 改进劣势。比如, 有的大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生活没有目标, 如果教师和同学能够发现他的某一项长处, 鼓励他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或比赛, 让其充分展示优点, 那么他必将在此过程中树立一定的奋斗目标并提高自信心, 下次在有班级活动时, 他也许就会积极参加, 这样其班级荣誉感和生活目标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高校在培育人才时, 如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并进一步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 在制定和修改各项制度、政策时, 能够体现并鼓励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样必将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总之,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坚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针, 培育更多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川.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 2005, (1) :84-85.

[3]郑永廷, 朱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5) :11.

[4]郑永廷, 石书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2, (1) :19.

[5]李锦坤, 杨立新.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学刊, 2004, (6) :5.

[6]谭顶良.高等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篇2

http:///detail.asp?n_id=4081

某报刊载了一则故事说,英国博物馆收藏了“人体骨骼”和“人体血液循环”两幅图,是当时一个名叫麦克劳德的学生所创作,在其学习期间,这名学生一直想了解狗的内脏,苦于无狗解剖,了却其梦昧以求的心愿。有一天,他偶然发现所在学校的校长家养有一只十分可爱的宠物狗,于是经过反复“计划”,便鼓足勇气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偷杀了这只人见人爱的宠物狗,遂其心愿。校长得知后,并没有大发雷庭,而是决定给这个胆大包天的学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挫折教育”方式:“惩罚”他画了两幅画。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博物馆收藏的两幅画。读后令人费解,但细细品尝,又使人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回味无穷,感触颇多:这位校长不愧为是教育的行家,育人的高手,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既让这位学生如愿以偿,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又肯定了这个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解决了学生心中一直的企盼,收到了“挫折教育”的效果,还使这个学生一举成名。

一提到“挫折教育”,人们自然与惩罚相联系,又自然地把惩罚与体罚(或变相体罚)相提并论,把二者绝对地甚至完全地不加区别地等同起来,当然也就谈“挫”色变,涉“折”退壁三舍,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挫折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惩罚,一味认为是赤裸裸地伤害教育对象,其实不然。当然它与“赏识教育”相比而论,是显得一些危险,有时苍白无力,甚至可能达到教育的负面效应,也很难预料。但是只要教育工作者运用得当,恰如其分,掌握好火侯,也完全可以大显神威,足显其独特的育人功效。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合理而恰当的惩罚教育(也就是今天人们广义的“挫折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常言道: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古人尚未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饿其体肤,乏其筋骨……”,实质上就是我们说的“挫折教育”。众所周知,系统的教育是离不开“挫折教育”,它对于培养受教育者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健全心理,加大其受挫的承受量,提高其耐挫能力,帮助其健康成长是大有补益的。但实施“挫折教育”应当警惕慎重和认真严肃的。

一、惩罚教育的目的是矫正受教育对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过错言行,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感受应。为此作为教育者要对受教育对象充满爱心,时时处处以爱字当头。以饱满的爱和热情作为“挫折教育”起迄的链条,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以真诚贯穿整个“挫折教育”的始终。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教师的爱,处处感受知老师的“人本理念”,充分感知教师的“人文关怀”。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缺点,自觉自愿地在教师纠正自己过错中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如此。教师才会得到过错=以致于所有学生的拥护、支持、信任和爱戴。

二、选择恰当的“挫折教育”方式。“挫折教育”的方式如果说是简单、粗暴,它只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对抗,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不但达不到育人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由于学生身心年龄结构特点,加之社会阅历少,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思想的可塑性和弹性极大,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辩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出现一些超乎寻常、令人头痛的言行,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教育者不分清红皂白,当众大加指责,出言不逊,恶语相伤,甚至以暴制暴,教师也许一时解了恨,消了气,而违纪学生或许迫于教师的威严,表面上看可能认识了错误,也许当时不再进一步产生过错,实则内心根本不服。此时,我们作为育人工作者,应低调处理,先要平息事态,把过错学生喊在人少的地方,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一边冷静思考,一边反复琢磨,在了解过错学生为什么犯错的基础上,根据过错的性质、大小和造成的影响强弱与否等综合考虑,寻求最佳的受挫教育方式,如此既可避免教师的大动肝火,维护了教师的“为人师表”的形象,同时又不当众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过错学生也能接受,并让其在恰当的“挫折”过程中受到教育,自觉自愿地深刻反省,当然过错学生会从内心感激您,觉得您可信任,可交往,真正地在帮助其改正不足,在教育和转化他,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你。

三、“挫折教育”要因人而异。在对过错学生的谈话教育中,应宽以待人,和风细雨,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让其体验教师的可亲和可敬,则会和盘托出违纪的前因后果,教师在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其身心年龄特征、心理个性和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后果,作出恰当的“量刑”。同时要向学生阐明为什么要受这种挫折过程,是为了帮助他改正什么错误,同时要多多鼓励、多多安慰,并提出今后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努力的方向,使之深深意识到:人非圣贤,熟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样学生就会心悦诚服,愉快地接受“挫折教育”的方式。

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篇3

关键词:塑造 学生 健全人格

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班主任首先要以身示教

班主任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最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1.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以身示教。我们班主任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哪怕是微小的细节。比如,要使学生注重仪表,你自己必须保持衣着整洁,行为端正;要教育学生勤俭节约,你得默默关好正在流水的水龙头;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你得口语“干净”不出秽言,举止文雅,不显粗鲁,有学生在场不直呼其他老师姓名。要养成学生严谨治学的习惯,你得兢兢业业备课,认认真真上课,严肃对待学生作业,哪怕是一个错别字也不放过,等等。我们要善于抓最易疏忽的细微处,给学生以耳濡目染的影响,从而规范他们的言行。

2.在行为活动的关键处以身示教。关键处就是节骨眼上,有一次我在教室发现有个学生满面怒容,坐立不安。一询问,才知他的笔记本被另一个学生弄丢了,他准备兴师问罪,而且非要他自己的日记本不可,理由是那日记本是他的过生日时,爸爸送的,意义非常大。我找了一本还是十年前师范学校毕业时同学署名相赠的非常精美的日记本送他,并说:“这个日记本,我珍藏了十多年,虽然舍不得,但你现在失去了心爱之物,我也只好把同学之情珍藏到心里,而把我心爱之物给你,让你也分享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快乐!”此情此景,令那个学生感动得泪水横流,并当即表态:老师,我明白了您的用心,我知道怎样处理这些事情了,我决不会索赔我的日记本了。这件事,如果只给他讲大道理,他就算表面没事了,心里肯定会不舒服,我们不如以自身为榜样,让他感动之余,自己认识到错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在思想行为的困惑处以身示教。学生受其知识水平、行为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特别是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时,思想上难免会有一些模糊不清、困惑不解的地方,行为上难免会有惶恐无措的时候。这时,班主任除了语言教育开导外,更重要的就是以自己的无声行动去为学生做个“样子”,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比如常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分析赞美社会的美好现象。不谈论是非,不诋毁其他老师,而是经常流露出自己必须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的优良品质。面对极个别同学的过激行为和言论,班主任不训斥,不报复,不动怒容,报之以诚心的微笑,辅之以交心感化,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纠缠学生的缺点错误,表现出为人师的宽宏大度和虚怀若谷。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因人因材而施教

西方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同理,社会中也没有两个人的人格完全一样。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实施教育,达到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于不同秉性的孩子必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比如,有的孩子活泼、敏锐,情绪反应迅速,适应环境,但容易变化,没有足够的自控力。有的孩子行动比较缓慢,情绪反应也较慢,可是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自我控制力不错;有的同学性急如火,粗心大意,做事马马虎虎。我们就要安排他们去做那些需要细心、耐心、细致才能完成的工作。以培养他们坚韧、持久、谨慎的人格特征。

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要优化育人环境,积极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形成人格教育合力

学校良好的校风校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班级活动以及社会性服务活动的开展,都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巩固小学生良好人格特征,预防与矫正小学生不良的人格倾向十分有益。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使小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修养。家庭的教育和家长的配合,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一方面要密切配合学校,优化育人环境,积极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几方面的教育,促使家长、社会对小学生的人格教育都引起高度重视,形成人格教育合力,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指导家长、提高家长人格素养的责任,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格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健全人格的能力,改变家长只重视智力培养,轻视人格塑造的思想倾向。同时要坚决抵制社会环境中污染小学生良好人格的消极因素,努力把社会正面、主导教育力量正确引导到小学生人格教育体系之中,以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几方面的教育和谐统一。

总之,加强学生健全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是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长抓不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潜心治教,勇于探索创新,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而努力。

基金项目: 2016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立项课题《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053)》的研究成果。

关注学生心理培养健全人格 篇4

一、以人为本, 在实践中提高抗挫能力

传统的封建家长武断式的教育方式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 缺乏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遇到挫折就一触即溃的学生。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引进民主和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学校或班上组织的各种活动, 教师都应减少包办代替的程序, 尽量避免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 不要总担心学生的自我组织, 自我管理弱, 要让学生成为组织者, 教师完全可以成为参与者, 指导者。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组织和领导能力, 还能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团结起来战胜各种困难, 从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迎难而进的抗挫能力。

二、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树立健全人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只有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特点、学习的兴趣、个性爱好等。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努力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维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努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还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以爱感染学生, 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教师应以宽容豁达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种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 而应是师生人格上的绝对平等。只有这样, 才能真诚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那些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的学生。例如婚姻破裂家庭的孩子, 他们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难以享受到健康快乐的生活, 我在平常的教育中, 对他们更要多一些关注, 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其他孩子不以另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使他们融入到整个集体中, 并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 使他们逐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处处都是冷酷的, 从而不再以仇视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其次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向社会和他人献爱心。如:组织他们以实际行动去帮助灾区人民和身边有困难的人, 在活动中不要过分注重捐款的多少和出力的大小, 应重在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建立起爱心的支撑点, 对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的心理和自私自利的毛病大有裨益。

四、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 培养责任感

信任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如:收发作业本、轮流值日、擦黑板、开关教室门或其他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这些事情在老师看来微不足道, 很简单, 而对于学生而言, 能够增强他们管理事务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对于孩子进入社会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待一切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5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目标对准的是升学、是分数,无论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高考,老师们盯住的是学生的分数、是升学率,因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所以,老师们在教学中集中全部精力去教学生如何回答好问题,掌握解题技巧。至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老师们大多无从理会。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从12到20岁,是心理最丰富的年龄阶段,也是对人生充满幻想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中,他将从不自觉到逐步意识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内容和做人的价值,所以,中学教育是不是具有人文性是至关重要的。而重视并实现“人”的培养,语文学科跟其他学科相比,更具备了独特的优势。语文学科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美好生活的信心;陶冶情操,帮助他们对真善美进行执著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思想,对真善美有明确的界定,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这些都必须在语文教材中解决。而什么叫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什么叫现代知识分子的传统,什么叫现代的健全的人格,都应该通过语文教材,通过活生生的感性形象来解决。

新改版的语文教材,加强了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现实性,确实体现了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是符合中学生教育需要的,也是与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人本思想和当代的以德治国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就拿七至九年级的新教材来说整的一套教材不管是所选作品,还是所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名著都无不体现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这一思想。如七年级以“人生”为主题的第一、二单元的课文就是很好素材,名著导读中的《爱的教育》也是很好的范本。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面对生活的灰色,我们应该让孩子的眼睛明亮一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黑暗和邪恶现象,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作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真正养成现代青年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素质。但在鼓励他们与黑暗作斗争的同时,必须严格地掌握分寸,要保护中学生应有的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热情和理想主义。

对欧洲文化深有研究的记者熊培云在他的《寻访罗曼·罗兰》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说到中国的教育,难免让人失望,在那漫长的一年的教室生涯,笔者只得益于其识字扫盲的教化,而那些影响我一生的名字,几乎无一在教科书中出现过。”其论固然有些偏激,但笔者却颇有同感。当然,我们在此无意于批评中国的教育,只是觉得语文教学有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改变一个人人生的事例有许多,比如前面提到的熊培云,他就因一本《约翰·克利斯朵夫》改变了人生,而当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起了多少人的革命激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杨沫的《青春之歌》又让多少人感动。我还记得曾读过的《第二次握手》,它让我对科学工作者十分钦佩,对从事科学事业万分向往,直到现在,这种影响还未消除。这些烙进心中的痕迹,是一辈子都不会消除的。

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但人格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耐心,不能只追求眼前看得见的成绩,在传授知识时,更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在传授知识时,更应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我们不仅要在课堂内渗透,而且要把它引向课外,把学生带进那些优秀文学作品中,让那些高尚的灵魂去影响他们,感化他们。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6

关键词:认识性格,评价性格,培养健全人格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 心理失去了平衡。而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变化之中, 身心发育尚未成熟, 社会阅历缺乏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 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冲突处理不当, 极容易使心理和行为失常。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学生的这种心理, 全面把握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 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指导学生学会认识性格

认识性格要从多方面入手。作为从教者, 我没有简单地从表面现象对一个学生的性格作出断言, 而是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之前, 先指导学生学会认识性格。

二、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性格

性格所指的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只有一贯的、经常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才代表一个人的性格。另外, 性格还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 它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作为学生怎样评价自己的性格呢?我从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进行分析。

1. 对现实的正确态度的培养。

(1) 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

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有:关心社会、团体, 愿意履行对社会、团体的义务, 待人热情、诚恳, 有同情心, 能体贴人, 善于交往, 开朗、宽容、有礼貌;或缺少义务责任感, 虚伪、狡诈, 对人冷漠、自私、孤僻、傲慢等。现代的中学生虚伪、狡诈的人可以说已经没有了, 而对集体冷漠, 缺少义务、责任感, 自私、孤僻的却大有人在。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积极而且有意义的活动。

(2) 对工作和工作成果的态度。

一般情况下, 说到工作和工作成果, 很容易只把它定位在班级干部身上, 其实, 它可体现全体同学的性格品质。因为一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帮助, 一个班集体的建设需要靠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因此, 在积极开展其他活动的同时, 我时时刻刻注意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3) 对自己的态度。

组建班级之后, 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他们严于律己, 虚心好学, 并且有很强的自尊和自信。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掉下队来, 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甚至自暴自弃、放任自己。如何将这一部分同学调整过来, 端正对自己的态度, 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2. 性格的意志培养。

初中学生一般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都具有明确的认识, 并且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自觉确定的目的。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判断情况, 作出正确的决策。但许多同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经不住挫折与失败的打击, 由此沮丧、灰心、胆怯、退缩。为此, 我给同学讲了“中国的保尔”朱彦夫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懂得朱彦夫就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他的成功正是源于他的伟大人格。

3. 性格的优良情绪的培养。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又是他们情绪容易产生波动的时期, 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够稳定的学生极容易产生波动的情绪。

利用校园足球健全学生人格 篇7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 很少有人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实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才是体育教学的至高境界。尤其是足球运动在校园里面才刚刚起步, 再加之体育教师本身对于学科理解的偏颇, 认为德育工作是政治学科的任务, 所以在校园足球开展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老师会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校园足球与德育现实距离几乎是迢迢千里。

二、在校园足球运动中开展德育的意义

首先, 在校园足球中开展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每一学科都涉及了德育, 都要求在开展本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其次, 在校园足球运动中开展德育可以弥补学生在其他学科德育的不足。最后, 运用足球运动开展德育, 通过学生的切身实践直接让学生快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这种切身的体会比教科书的间接渐染要来得更深刻、更有效。

三、在校园足球运动中健全学生人格

1. 利用团体运动, 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团体运动必须得注重团队的整体配合, 即使是两个人的运动, 比如, 羽毛球、乒乓球的双打, 配对的是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个选手, 如果不能做好配合也会失败。团体运动不能逞个人英雄, 实践表明, 团体运动项目参与的人数越多, 对团结协作的要求就越高。

在校园足球运动中, 体育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 才能有利于以后的工作生活, 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对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2. 利用竞技运动, 培养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社会发展必备的素质和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激发自己的正能量, 面对竞争的压力, 不至于有心理负担, 可以更为从容地面对竞争。竞技运动就是要体现出胜负关系, 正因为如此, 要想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就要在竞技中战胜对手。笔者发现, 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 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 在球队的比赛中, 有胜利也会有失败, 老师要鼓励学生渴望胜利, 而且还能够认清自己, 坦然面对失败;在选拔主力运动员的时候, 要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毕竟一个球队上场参加比赛的只能有11 位, 这就需要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争取出场机会。在球队与球队之间以及球队内部都充满着竞争, 教师只要能够利用好这些机会, 恰当引导, 就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竞争, 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3. 利用语言交流, 培养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关键, 一个人即使品德高尚、专业技术精良, 如果不具备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就没法融入团队, 也没法被社会所认可。沟通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只要教师用心就能够使一个寡言木讷的人也善于与他人交流。在校园足球运动中, 笔者发现足球运动并不是仅仅靠闷头专心踢球就能行的, 很多地方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比如, 在教练设计战术的时候, 学生可以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 在运动场上, 11 名队员之间要有呼应, 要随时不断地进行一对一交流、一对多交流甚至利用暂停时间团体交流看法。当然, 在与对方球员发生摩擦的时候, 也要注意与对方球员交流, 化解矛盾。

4. 利用换位思考, 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

由于足球运动过程中的身体接触很多, 激烈的对抗容易激发运动员之间的矛盾,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多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面考虑问题, 就容易化解矛盾。比如, 在球场上有的犯规属于战术犯规, 或者延缓对方快攻或者破坏对方的威胁。如果这个时候对方犯规, 要教育学生不能发火, 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要是自己也会采取战术犯规的。再比如, 对方有些动作过大, 这个时候要想到的不是对方故意想伤害自己, 自己肯定也做过类似的动作, 只是动作的力度没有掌握好……能够换位思考, 养成尊重他人、尊重对手的品质, 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心态平和地处理事情, 成熟地把握一些棘手的事情。

学校的教育首先是“成人”的教育, 即学校首先要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其次才是“成才”的教育。足球在球类运动中因为参与人数多, 场面开阔, 运动充满激情和不确定性而深得很多人的欣赏, 这个时候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足球运动的特点, 健全学生人格魅力, 摒弃“小教育”, 放眼“大教育”。

摘要:目前, “校园足球”已经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实施, 利用运动健全学生品格, 可以展现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成长的双重作用。本文从运动与德育的现实距离和在运动中开展德育的意义入手, 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利用校园足球健全学生人格的实施策略。

培养学生情商 树立健全人格 篇8

关键词:情商,情绪,挫折,意志

情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对他人情绪的驾驭、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不断激励自己和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 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科学研究表明, 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个商数。

当代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投资和开发, 甚至认为智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孩子的一切, 把智商看作是孩子成才的唯一条件, 忽视了孩子的“信心”“乐观”“毅力”“兴趣”“与人合作”等非智力因素的情商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关注学生情商培养, 树立学生健全人格,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值得探讨的重要心理问题之一。那么,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情商呢?

一、引导学生有效控制不良情绪, 营造良好的心境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既可成为行为的内驱力, 又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情绪能使人的行为积极, 也能使人的行为消极。学生情绪不稳定, 容易使心理失去平衡, 长此以往可能心理失调, 导致生理、心理疾病。中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 处于过渡时期。许多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 经常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 导致学习没兴趣, 精力不集中, 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作为班主任, 应引导学生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 营造良好心境, 开心快乐生活。

首先, 要面对现实, 坦然接受。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 关键在于要学会如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恢复心理平衡。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称心, 抱怨、忧虑是毫无用处的, 不妨面对现实, 坦然接受。比如在考试时遇到难题, 心慌只会让自己更加于事无补, 可通过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 潜意识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其次, 合理宣泄, 释放感情。如果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 不能及时得到宣泄疏导就会消沉甚至于会致病。宣泄的一般方式如大哭一场、打场篮球等, 也可以向父母、老师、朋友倾诉, 从他们那里得到安慰。正如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 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 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第三, 寻求帮助。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 不妨向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寻求帮助, 不仅能得到安慰, 还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增强抗挫折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这一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 就是因为它提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受过大的挫折磨难的人才会大有作为。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弱, 经不住挫折考验, 面对挫折消极悲观、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重者会导致心理障碍, 影响身心健康。心理研究表明, 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 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可在班级开展挫折教育讲座, 开设心理咨询室等活动, 帮助学生认识挫折心理;号召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使参与者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涩, 使之身心得到锻炼, 增强竞争和拼搏意识;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挫折教育情景, 寓挫折教育于日常教育中, 培养他们驾驭挫折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明白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唯有备足资本,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积极参与平等竞争, 战胜挫折, 才能成功。

三、树立远大的志向,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首先要学生立志。没有目标, 就没有奋斗的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确定自己有能力完成的近期目标、学期目标等, 并且督促学生能天天坚持, 引导学生学会自查和同学之间的互查, 力求养成习惯, 意志就在习惯中磨炼出来了。另外, 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吃苦的准备, 要有恒心。可利用班会课, 组织学生学习古今中外凭借顽强毅力, 最终取得巨大成就的优秀事例, 比如:中国的张海迪、美国的盲女作家海伦·凯勒等, 学生可从这些伟大人物的事迹中明白要想成功, 必须要有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意志。

关注学生心理 塑造健全人格 篇9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生理、心理发育快, 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我们一定要注意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 才能解决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国内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 学习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 证明学习是一项极为艰难、痛苦的脑力劳动。小学生主要先通过“游戏—学习—游戏—学习”循环往复的学习活动, 再慢慢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 所以小学生对于许多的学习事件 (如认真听讲, 回答问题, 家庭作业, 测试调研……) , 可能因缺乏自信心而无法应付, 导致其紧张和焦虑。当前社会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 当他们面对这些难以应付甚至无法完成的需求和期望时, 有的学生就会感到心慌、暴躁, 无法集中注意力, 更严重的就会出现在学习时咬手指、四肢不受控制等不良学习习惯。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 现在的教学机构、家长过分偏向发展学生的智力, 对学生分数的太过重视, 使得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任务繁重的现象。除了在学校该学习的基本任务外, 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些负担, 如:“奥赛”班、特长班等, 导致学生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使得他们应该有的童年乐趣也丧失了。

近年来, 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但最终需要应对考试一直是学生所要面对的巨大问题, 再加上父母给予他们过高的期望, 使得他们在学习上压力很大。而随着年纪和年级的逐渐升高, 各种问题就暴发出来: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考试焦虑, 特别是在高中, 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导致高考生面对高考要承受焦虑等症状。

2.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在小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平时我们也会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上小学之前很听我的话, 怎么一到了小学, 就不听话了, 叫他做作业偏不做, 但只要是老师说的话, 就一定会去做。”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但是, 据调查, 目前的小学教育已经凸显出一些在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第一,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 对他们缺少尊重和信任, 使学生有心理对抗;第二,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缺少真正的民主、平等、公正, 使学生难免会有不满情绪。

在小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 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当他们进入学校时, 明显表现出缺乏沟通经验和技能, 他们总会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够友善, 对自己不够理解, 就很难与别人很好地交流沟通, 更别说是融入集体生活了。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使得现在的孩子非常任性,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自大, 不懂得包容, 造成了交往上的困难。

3. 成长发育的烦恼。

进入高年级后, 部分学生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 这时候,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比如相貌和体态, 对异性的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好感。但是, 此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度与生理发育并不在同一层面上:一方面渴望着成长, 一方面与同学关系的紧张, 加上学习成绩的高低等一系列问题, 使得他们的心理也会随之跌宕起伏:压力、困惑、迷茫。

三、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面对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 学者们也进行了思考, 并从不同的角度, 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针对该问题的解决策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

学者们通过研究认为, 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 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两方面的通力合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晓茜觉得现在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已引起了家长、老师的关注, 学校也已开设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 但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强, 还需要整个社会加大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活动, 使家长、学校、老师能够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一些学者评论, 对于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障碍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 需要教师张开双臂理解、包容, 用循循善诱的关怀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困难, 用耐心地辅导帮助他们战胜种种挫折, 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2.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肖新燕等一些学者则更强调教师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师只有心理健康, 才能正面影响学生。而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学校, 就更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教师的重要性。要求教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并加以运用, 使自己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艾德平等一些学者觉得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需要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融合, 学生需要的是一个能尊重自己的、会沟通、公平公正的老师, 所以作为教师, 应该尽量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 走进学生的内心, 在处理事情时做到公平公正。

3. 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

张庆老师认为首先可以从引导学生自我欣赏方面进行调控, 他认为心态乐观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事物, 而当一些不良情绪产生的时候, 就会影响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比如厌恶、排斥。其次, 让学生认识自我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 教师要给学生指引道路, 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 发挥自己的潜能, 以达到发展的最佳水平。最后, 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喜怒哀乐, 并适时调控, 以帮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所以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 需要更加重视, 从小抓起,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基。

参考文献

[1]张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现代阅读, 2011, (19) .

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篇10

一、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教师平时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仪表,穿衣得体大方,讲话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能用尖锐的话语挖苦学生。总之,教师的教态优美、庄重优雅的举手投足、亲切热情或幽默睿智的神情,都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感,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教师的知识越深厚,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教学的效果就愈好。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因此教师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时刻让学生觉得你永远是一个好老师。这个“好”的全部就像“润物细无声”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二、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校,学生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是学校专门安排来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的,可是有些老师认为平时的语文或数学课都讲过关于思想品德的话题了,就没有必要再上思想品德课了,反而用来上语文或者数学。正是因为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占用其他课时间讲习题或布置大量作业,那么学生对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其实每个教师都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人民勤劳的智慧,革命时代勇敢的英雄……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和热情。数学课中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审美情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健全人格最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集体生活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合作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比如课堂上可以分组让学生讨论问题,或者分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作业;布置劳动,搞卫生的时候,分组比赛完成。此外,学校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篮球赛、接力跑、合唱比赛、歌舞文艺表演、成语接龙比赛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人人参加,人人有用,集体是我家,我是集体一员,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喜悦。

四、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现代家庭中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自尊心强、自私、霸道、任性、敏感,与同学相处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那么,要教会学生与人和谐相处,老师首先教会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只有理解了别人的难处,才会宽容别人的过失。当学生与同学发生摩擦时,告诉学生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犯错误,让学生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自我反思,使其做到主动认错,才能与同学融洽相处,赢得更多同学的喜爱,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自己宽容大度的可贵品质。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爱心。一个人没有爱心,就不会替别人着想,更不会和别人好好相处。而感恩是爱心的第一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懂得自己享受的美好生活都是社会给予的,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是父母的心血换来的,自己生活中的细微照顾都凝结着父母的爱。在点点滴滴中,懂得理解与接受、体会,并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开展一系列感恩活动。除了培养学生感恩,老师也从学校的一草一木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爱护集体,关心身边每一个人。平时教育学生多做好事,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乐趣。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有谁不喜欢和一个充满爱心,善解人意的人相处呢?

让学生享受健全的人格教育 篇11

我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有:

1. 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做到教书育心。

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 有潜在的。显在的, 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潜在的, 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 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学习。教书育心就是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素养, 以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健全的自身人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

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 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 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通过刻意的美化布置和装点, 使其具有感染力。一个立意较高的美化布置,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高层次的校园环境, 会起到烘托的作用;二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 我校积极利用全体师生在共同生活中缔造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班风、校风等舆论手段对全体学生施加“定向”影响, 去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去优化师生的相互关系。

4. 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 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

心理辅导教育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 在教师引导下, 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填表及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形式, 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 目的是加强辅导, 帮助特殊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最终达到乐学的境界。

健全的人格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使潜能得以开发, 个性得到张扬。尊重孩子的爱好就是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诺贝尔获奖者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作为老师, 无论孩子哪方面的爱好, 只要是正当的, 我们都应该支持和鼓励。

我校在特长技能领域实施自主发展, 学校构建起“学科类———选修类——综合实践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开齐上足《新课程纲要》所要求的所有课程的基础上, 开设了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竞赛四大类19门选修课。形成了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 引导学生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 密切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精神和动脑、动手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通过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开展各项大型文艺演出、运动会, 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技能的舞台。

健全的人格教育使学生思想道德

素质获得提高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 心中有他人, 心中有集体, 心中有国家。思想道德素质是成功的人格教育中的根本和灵魂。唤起学生的良知、同情心和羞耻感,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 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 让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帮助他人, 尊敬教师、孝敬长辈, 增强自尊自爱自重意识, 学会文明交往等。

上一篇:施工单位投标报价策略下一篇:汽车电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