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养培育

2024-08-06

学生素养培育(精选12篇)

学生素养培育 篇1

上海市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以开展适合学生的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改进为突破口,将教学改革重心聚焦于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细节的改进、关注学情差异、关注课堂情境的创设等方面,本刊以连载的方式将该校的一系列改革实践经验呈现出来,以飨读者。

所谓素养,通常指的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认为是一种平素的修养。在学校,学科素养的培育是教师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尽管这种素养是多元、多维的,但只要抓住其中的主要方面,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在课堂中加以落实,积累起来就是对学生发展的保障与支持。

一、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意义

我校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不只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并熟练准确地解题,或仅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占有量(复述或再现)和解题的能力上。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更习惯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充满抽象的学科术语的教科书上,学生似乎只需要通过教师的传递来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并储存起来。然而,事实上,学生更需要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懂得科学文化的发现与创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探究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和自我适应的价值,掌握从观察、探索、处理日常的社会生活各种事物现象规律、特征和问题过程中而获得的一般方法。学生要在自我观察、猜测尝试、独立探究、反思调整与融合重组中去建构新的文化,以面对来自今后社会的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的挑战,进而获得创造性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提升。

我校提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完善个体的人格。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复制,更在于创造;不仅在于学会知识,更在于学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因此,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成为了我校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二、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途径

1. 在基础型课程中加以渗透

小学作为培育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校提出要充分借助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来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其不仅学习到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学科精神与学科思维方式,进而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校利用语文课程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静心倾听他人的能力、写作能力等,利用数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利用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利用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

2. 在校本课程中加以引导

我校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愉快地成长,不仅在基础型课程中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更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秉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目标,以“关注生命,服务成长”为学校课程建设理念,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系列化推进”为基本架构,与我校办学特色项目相结合,不断开发与实施契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让优质的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助力。因此,在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大背景下,我校着手开发与实施了“创新实验室课程”。在此课程中,我校构建了“模型制作”“环境能源”与“生物医药”三大板块课程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

学生素养培育 篇2

1化工职业相关素质要求概述

对于化工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公共素质与专业素质。公共素质是指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如诚实敬业、遵纪守法、宽容奉献等。专业素质则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1]。

(1)行业素质行业素质是从事化工行业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要求具备行业认同感,并具备安全意识、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行业认同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关系到学生能否以正确的观念去对待化工专业学习。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让其能够对化工专业具备合理、科学的认知,并能够了解化工,对化工学习抱有兴趣。沟通协作能力是化工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人员相互协调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生产任务。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是保证化工生产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之一。另外,要注重安全意识培养。作为高危行业,化工生产与安全意识密不可分。将安全教育与职业行为关联起来,才能保证生产安全与人员安全。

(2)岗位素质不同岗位所具备的技能需求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就导致了岗位素质的不同。但无论任何岗位,职业人员都应该具备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及熟练的技术,使自身能够顺利完成岗位任务。

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教育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这种方针下,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实践课程教学还是技能实习环节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有所提升。然而,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依然暴露了一定的问题,如关系协调能力不足、合作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思维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高职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缺陷。多数高职学校过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教学,对综合素养培育却不够重视。从大环境来看,化工生产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使得岗位技能要求愈来愈高,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因此,要求学生除具备动手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问题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2]。这些能力培养在高职学生培育过程中并未受到关注。总体上来看,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包含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当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发散性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让职业培养与行业发展动态紧密贴合。

3促进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策略

3.1完善教学体系

对当前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将职业素养培育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当中。例如,学校可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及职业导向课程,让学生对职业、择业持有更为理性的态度;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开设劳技课程,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劳动积极性。利用这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公共素质。专业课程方面,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逐渐提升学生的行业素质与岗位素质。构建层次化教学体系,遵循“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循序渐进的过程[3],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具体如下。

(1)基础技能培训包括实验仪器的基本应用、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安全应急处理等。基础技能培训过程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学科专业特点有所领悟,并适应这种特征化学习。在增进行业认同的同时,使其具备熟练的基本技能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基础实验培训可为学生提供小组协作或团队实验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2)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化工制图、仪表操作、自动控制操作、化工单元设备等内容。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等。通过培训,让学生逐渐了解并掌握化工单元设备的特征及使用要点,使其具备基础操作能力。

(3)综合技能培训综合技能培训主要以项目实践为主,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整个化工工艺流程,并学会DCS控制[4],认识到不同单元设备之间的相互联系。综合技能培训是基础技能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的升华,可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并使其养成岗位素质,认识到岗位职责的重要性。

3.2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学校可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或与兄弟学校共同组织,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以此让学生坚定职业远景。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实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利用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升华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性的交流平台,不同的选手经过交流心得,可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学校还应该加强专业社团建设,鼓励学生组建社团、参与社团项目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可筛选出优秀者作为助手,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培养其成为技能大赛“种子选手”。另外,学校应该加强校内知识网络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汲取环境,鼓励其多阅读、多思考,不断升华自我。

3.3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与优秀企业之间需加强合作。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而学校可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最终达成共赢。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教学工作与市场动态应当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深入企业,才能把握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校企合作,可让教学配置更贴合市场需求特点,这与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5]。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当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经历。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企业项目实践来提升自我职业素养,丰富自身的企业经历,并将这些经历与学生分享,这对于学生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生评价需要企业参与进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客观性更强,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学生实习期间将逐渐适应角色转变,由“学生”向“员工”转变,这将为学生日后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产生交织,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4结语

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要重视知识培养、技能培养外,还应当注重职业素养培育。通过职业素养培育,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成为企业及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为其就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育策略 篇3

【关键词】学生 职业意识 职业素养 培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05-03

职业素养是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往往能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得比较顺利,更容易得到提升,幸福指数也相对较高。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积累、沉淀和升华才能达成。当前,企业不但注重员工的技能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员工在职业进程中的动机、品质、能力等职业素养因素。因此,职业院校学生除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富有开拓进取、敢于担当、有责任、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能够较好处理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等。本文探索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一、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职业意识。所谓职业意识,就是人脑对职业的反应,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应。它来自具体的职业实践,是职业人通过对职业实践的总结分析形成的本职业约定俗成的职业认知和主要观点,它包括目标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岗位意识等,通俗地说就是对各种职业行为的认知程度和反应程度,对职业生涯中各要素关系的总体反应。

(二)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可看作职业活动中的“公序良俗”,具体到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对工作岗位的热爱程度、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程度以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最基本的要求是员工要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企业有认同感,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希望员工热爱本职的岗位工作,能够关心企业的发展,与同事的关系融洽友好团结互助,有一定的钻研进取精神,能给企业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最终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当中,同舟共济共命运。职业素养与职业意识密不可分,职业素养包含职业意识。

二、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

当前,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逐渐重视,探索建立多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在职业技能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每年举办的技能大赛,包括市赛、区赛和国赛,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技能选手。但是,如何系统有效地去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时间的安排上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相对不足。

(一)部分学生的陋习难改,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没能较好地培养起来。当前,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在扩大,导致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中职学生,由于采用注册入学,学生素养整体有所下滑。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上课玩手机或睡觉,实训课看网络小说、聊QQ、发微信。在生活中,有的学生为小事争执打架,如在饭堂吃饭不排队而动粗等;为小挫折无病呻吟;乱丢垃圾、损坏公物等。部分学生创新有限、守旧有余,好猎奇、喜刺激,格调不高。在团体活动中,部分学生沟通不畅通、团队合作意识差,拉帮结派、恃强凌弱。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少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只讲工资待遇,不图长远发展,频频“跳槽”。同时,部分职业学校还存在着“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零距离上岗”的倾向,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比较而言没能做到系统化。

(二)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偏重显性职业素养,轻视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比较容易显现出来的素质,易于通过教学过程来提高、出成果。职业学校将大部分教育资源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上,当然容易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态度等起关键性作用的隐性职业素养,学校则相对忽视,缺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缺乏规范,体系不健全。在提升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方面,学校的教育工作系统性不强,组织构架不明确,设计意图不明显,主要有三大缺失:一是无组织制度保障,无领导、层级设置,无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无人员保障,教育工作者本身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重,恐难以胜任这方面工作;三是缺乏提炼,学校学生教育活动囊括了主题教育、文娱、体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多角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中也包含了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但没有设置为专项工作,与考核脱节,资源分散,无经费预算,活动主题不突出,目的不明确,特色不鲜明,形式守旧,内容单薄。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步骤应该是环环相扣、逻辑紧密的,而不是有远大目标,却缺乏操作性。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由于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职业学校大多采取“2+1”或“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学生在校时间短,因而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尽量完成必修课,而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像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能不开就不开,而职业道德、礼仪等课程的课时也是一再压缩,得不到足够重视。学生最后一年大多是离开学校进行顶岗实习,但往往监控不到位,或存在假实习现象。再者,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很少,导致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缺失。

三、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职业准备阶段,让学生明白自己进入职校不仅仅是学习一技之长,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培育和提高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与技能。特别是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挫折”感往往让其进入到职校后也没能较好地定位自己,因此在入学的前阶段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其职业位置是技术工人的岗位,学校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及早做好准备、做好计划。可以组织学生到有较多较集中顶岗实习生的企业去参观,看看师兄学姐们在企业工作的情况,从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新生入校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状况,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意识。入学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军训、参观、听讲座等教育方式,使学生更直观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通过不同形式的专业教育,学生有了较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确的职业动机,初步树立职业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专业老师不断强化这种意识,使其渗透到学生脑海深处,从而形成一种潜意识,贯穿到他们的行为中去,使学生逐步喜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更热爱自己的职业。

(二)以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德育管理,使学生养成职业习惯。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习惯。相对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习惯比较差。学生中染发、留长发,说脏话、痞话,乱扔垃圾、抽烟、没礼貌甚至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和习惯较为突出。帮助学生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是,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以及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改革。课程体系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将“职业道德、人文教育”放在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同等位置上,融入整个学习的全过程。在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和专业课相结合。德育上,一方面,要制订符合学生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并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反复强调,常抓不懈,利用各种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各种行为规范,如打饭就餐、内务整理、仪容仪表、文明礼貌等,各个方面对自己要有严要求并作为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为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出台学生在校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量化成分数,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或自行开发的系统进行相应管理,在执行到位的情况下能够较大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7S”管理活动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所谓“7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速度/节约(Speed/Saving)这7个词的缩写,与企业广为推行的“5S”管理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学生和员工的角色不同及企业把安全放第一位做单独强调,可以说推行“7S”管理活动是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要方式之一,也比较容易建立起培养体系。

(三)推进教学改革,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各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学改革,比如较流行的项目教学法、引导文件教学法、角色办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对教学质量的提升的确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相比的,但关键在于实施的过程不能新瓶装旧酒,换个名称算是教学改革。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育也是企业所需要的。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法都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更吻合。但也不要拘泥于以上提到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的汽车维护课程采用“12221”教学模式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到4S店汽车维护工作马上就能上岗,因为课程的项目设置与4S店的工作任务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学生在4S店做的操作内容在学校实训室已做过,而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元素,把职业素养的培育也贯穿其中。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对各种爱好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在活动中无形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学校开办业余团校和党校,培养学生骨干,积极推动“讲文明、树新风”、“创优良学风、校风”等文明评比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模拟求职大赛、书法比赛、演讲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如有的学校开展醒狮队和舞龙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全校性的学生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如某职校开展的创业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活动,能体现各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德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舞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学校只有把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才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

(五)以实习实训为突破,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人们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也是职业人奉献社会、服务企业的生存之本。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实训,不仅能训练和提高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技能训练的各项规范要求无疑是在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应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技能比武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有利条件。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要求进行考核,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职业课程教学之中,将常规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实习实训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故应真正落实好、抓好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及时做好跟踪、巡点和回访工作,以稳定学生的在岗实习。

(六)加大学校与企业合作力度,有效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校企联办的企业里实习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联合办学,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通过订单办学能使学生较早了解到企业文化,懂得提高自己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和宣传等文化载体,宣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传播企业文化,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学校在校园开设联合办学企业宣传园地,制作宣传板,使学生和家长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情况。对于校企合作,很多职业学校都比较重视,有些做得较好,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边热一边冷,企业的热情度并不高。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或许企业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阵痛后会有所改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提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鼓励企业加强与学校合作配套政策的制订等,这会给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综上,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是靠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来共同完成的。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应让学生明白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同样重要,使学生在往后就业中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工作上能较快地融入企业当中,适应企业的文化和工作要求,进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到顺利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明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2]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0(18)

[3]刘伟.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

[4]汪涛,郭宁.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5]麦克斯研究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叶文海(1969— ),男,广西平南人,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专业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教师,高级讲师,工程师,汽车维修高级技师。

培育数学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篇4

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所谓数学素养,就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学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包括数学双基、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能力、数学意识与文化等几个部分。其中,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基础,数学思想与方法和数学能力是形成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意识与文化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升华和数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学生跨出学校大门,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慢慢忘记,但是那些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与数学能力,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是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为此,我校从课堂教学、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着手,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课堂教学实践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是通过系统的数学教学来启发和培育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同时,我们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研究,在上课、听课、研讨活动中深化认识,并做好相关的经验总结,促使教师在教材解读、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设计、看课评课、自我反思与改进、教学机智等方面有所突破。我们鼓励教师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位置的表示方法”一课时,教师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座位图这一具体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交流,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需求,自主探索出可以用两个数表示位置。然后由座位图抽象为点子图,再由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两次建模,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原来“列”所对应的数在横轴上,“行”所对应的数在纵轴上,以此渗透建立平面坐标模型。整个过程,借助图形,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又如,在教学“周期问题”一课时,教师提问:3种颜色的气球,按照红、黄、绿这样的规律将气球从左往右摆下去,第13个气球什么颜色?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结果,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想到了画图法、列举法、算式法等,通过多角度思考,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创新思维被激活,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再如,“鸡兔同笼”问题,在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均有所涉及。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列表枚举法。四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略有发展,因此,教师采用假设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五年级则让学生用方程解题,体会方程在理解题意上的优越性。无论是哪个年级段,教师都努力地变“教解法”为“策略指导”,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解读数学信息,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验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淀,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对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场”“智趣数学”进行再开发,构成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既能补充和完善“课程目标”中“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又能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问题解决策略。

1. 低年级“趣味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

低年级段的《趣味游戏》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首要前提,而游戏是小学生极为喜爱的活动。通过此课程的开发,在促进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自制能力。到目前为止,在我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已为该课程配套了好几本教材,分别是《拍手对口令》《找规律》《扑克游戏》《七巧板》《图形的规律》等。

2. 中高年级“魔‘数’世界”校本教材的开发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它必须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实践、探究、体验、感悟而得以逐步提高的。我们的校本课程“魔‘数’世界”的开发,正是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为学生创造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促进个性发展,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该课程主要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场”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目前,已完成研发并在课堂中予以实施的有以下内容:二年级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三年级的《搭配》《周期问题》、四年级的《位置的表示方法》、五年级的《编码》等教学内容。我们在进行教材编写的时候力求做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有序思考等方法学会新知。比如二年级的《枚举法》、三年级的《植树问题》、四年级的《谁围的面积最大》等内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再如二年级的《点图与数》《幻方》、四年级的《计算比赛场次》、五年级的《相等的角》等内容,旨在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培训

教师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基石,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我们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如我们开展了专门的理论学习,厘清了“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等。如此一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避免了学生的活动仅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体现。在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了以下内容:教材内容中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全体数学教师对每一本教材进行充分的解读,深入领会编者意图等,然后再进行扎实的教学实践研讨。在每本教材的背后,我们都要经历数次实践研讨活动,研修过程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使其思考更有深度。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除了教师个人的努力钻研,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我们在知识的共积共享、资源的共建共用、团队合作共建等方面做了深入细化的工作,形成常规机制,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团队组织、共同研究的专业成长团体,利用好年轻成员较多的有利条件,搭建各种教学平台,鼓励教师人人参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育实践,我们的学生进步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当教学到逻辑性比较强的内容时,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声音:“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只要有序地进行列举计算,就不会有重复、有遗漏。”“老师,我们来画个草图分析一下吧。”“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日益高涨,课堂逐渐向着高效、优质方向转型发展。

学生素养培育 篇5

关键词:茶道文化;人文素养;大学生

由于科技的发达和思想的开放,我国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亟待加强。尽管我国的各大高校开设了能够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素材老旧,收效甚微。因此,旨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课程并没有起到相应作用。因此,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的现实问题,应该积极探求解决的方案,以应对日益下滑的大学生素质。中国的茶文化由于具有多种文化类型,便可以将其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来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使之有利于中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1茶道文化概述

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明确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的核心便是我们所说的茶道,从本质上讲就是茶事的具体实践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茶人自身认识与完善的过程。”[1]由此看出,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本质便是茶道,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和思想追求。因此,中国茶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广度和文化内涵,体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

1.1茶道文化内涵

提起茶道,现在更多联想到的是日本茶道。其实真正的茶道起源于中国,而日本的茶道也是从中国发展而来。早在我国唐朝时期,茶道文化已经蔚然成风。之后随着中国文人的参与日渐成为主流文化,茶道也正是在我国不断兴盛的情况下传播到了日本。随着时间的流转,南北宋和明朝时期中国茶道进入了全盛期。到了清朝,我国的茶道文化日渐消亡,呈现式微之势。然而,伴随我国茶道文化的式微,日本的茶道文化在日本本土落地生根,并形成了枝繁叶茂的日本茶道文化。但是,不论是源自中国的茶道文化,还是流传至今的日本茶道文化,都是世界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的茶道文化共同建构起了东方世界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

1.2茶道文化的内涵

茶道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思想的集合,因此有着非凡的思想性。在茶道文化中,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是“中正”、“平和”,体现出了儒家讲求的“谦谦君子”。佛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中国茶道传播到日本时所具备的“参禅悟道”的思想要求,这是中国茶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结合。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饮茶者在对环境的要求。品茗饮茶时,饮茶人多喜欢在山水之间,听松涛,看泉水,望远山,思人生。这不仅是茶叶自身的自然属性的诱导,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中浓重的“返回自然”思想的显现。茶道文化除了具有典型的思想深度,还有深刻的美学追求。由于中国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渗透,中国的茶文化总是祈求五行调和、冲淡平和。所以中国茶道不仅注重对饮茶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格外重视对茶具茶水的选择。正因为中国茶道对茶具的`讲究,中国的茶具在制造工艺上便十分细致,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日本茶道在美学上便显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与中国茶道文化相反,日本茶道在美学追求上显示出了失衡的美感。日本茶道的失衡美学旨在揭示日本社会的差异和不均等,所以日本的茶师便将这种思想投射到了日本茶道之中。

★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 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 图书馆教师素养的几点建议论文

★ 论医古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影响论文

★ 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养培养思考论文

★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 图书馆服务要注重人文关怀论文

★ 培育语文素养 发展写作能力

学生素养培育 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以作品内涵阐释,渗透职业理想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建立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模式,让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因为中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为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因此中职院校语文教育需要把其和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从职业理想教育角度出发,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优秀的文化,让学生能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能力、审美情操,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个性,对其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作品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教学中要深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化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二、以人物形象分析,融合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把人物形象作为职业培养的一个重要素材,职业教育与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紧密的关联性,需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人物形象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从多方面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水平,为中职语文教育水平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文化的熏陶,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中职语文教育作品中有很多的人物形象,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刻画的内涵是不同的,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从人物形象的特点出发,逐步渗透到学生的职业教育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教育水平。

就拿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来说,艾青善于从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典型生活细节和场景,把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结合起来,在叙事和抒情中完成了大堰河的形象。让他们逐渐明白“大堰河”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富有爱心的悲剧性的劳动妇女。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去同情大堰河,去学习大堰河身上闪光的东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形象,小说中独具匠心的“风大雪紧”的环境描写,雪欺火势,风助火威,火增人怒,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高潮,暗示了林冲与陆谦等人的水火不容。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从而引导学生明辨社会现象的美丑,在以后进入职场时能够拿捏做事的分寸,培育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萌芽,培养对新时代的正确追求。

三、以作品主题讲解,介绍相关劳动法规

作品主体是对一个作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作品讲解,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其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对自身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其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品讲解过程中需要和劳动法规结合在一起,让劳动者的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现代职业活动的相关情况表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类协作逐步增强,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劳动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从根本上要求劳动者能够全面掌握劳动法规,从而能够避免其在职业生涯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职业素养提升与中职语文教材的作品人物讲解具有紧密的联系,当前需要从多方面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以综合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竞争实力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突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训练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其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素养是整个社会和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选择的一个标准,中职语文教育只有突出综合能力训练,才能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优化学生的职业水平。企业需要人才,因此企业更加关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中职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要以教育為核心,让中职语文教学成为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不断优化职业素养综合水平,提升中职语文教育管理水平,从辩论、表演、游戏、展示、评价、欣赏等方面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沟通,保证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全面开展,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育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全面培养人的综合能力,为人的德智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学生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教学资源,发挥资源的关键性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玛力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在汉语学习中的影响和运用[J].青年文学家,2009(04) .

[2]苏新花.语文校本课程之名著欣赏初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7)

[3]张西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写作课[J].琼州学院学报,2007(06).

[4]于龙.从实然到应然:“学科教育学”的定位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6(03).

[5]杨简.语文新课标与传统语文教育[J].茂名学院学报,2005(05).

[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2-180.

[7]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0,338.

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析 篇7

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 《辞海》的解释:“旧指诗书礼乐等。”《易经·贲卦》曰:“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宽泛的。人文的各种文化都涵盖其内, 这绝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 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如果要给人文精神一个简明的定义, 那就是可促人奋进的、内心深处的一把火光。我们今天的教育, 应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 更要点燃学生内心的那把火”。

人文素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 是从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沟通中演化而来的, 它深刻地体现了本民族物质与精神的观念形成。与世界上一些伟大民族的科学思想和创造精神相比, 与我们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相比, 当代大学生在科学思想与精神方面的弱势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二、当前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今天, 大学教育理念已逐渐淡化了其作为社会的文化思想中心和科学思想中心的地位, 逐渐漠视传统文化。个别大学生在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中, 表现出拒绝传统、技术至上、智慧欠缺、道德低落的现状。这种现状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文化精神的失落。

1. 技术核心的重视导致了人文素养的缺失

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和导人教育, 而较为忽视对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本思想方面的塑造与启发。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的事情, 并不是要使青年人精通任何一门学科, 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智, 装备他们的心智, 使他们有能力学会这门学科。”随着高等教育多元化、国际化格局的形成, 单纯技术型的人才逐渐显现出对社会的不适应性。很多大学生已习惯于有例可循, 不善于独立思考, 缺少创新, 不愿接受多元共存。一些大学生没有个性、独立性, 没有科学思想与创新精神, 更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

2. 学科知识优先使得人文智慧错位

我国高校教育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前苏联教育模式相类似的专业知识集约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强调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深入掌握和研究。这种教育模式造成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单一、狭隘和短视。崇尚“一流”, 追求“卓越”, 无疑是当今高校最流行的口号。走进大学校园,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所追求和崇尚的是与科学思维、人文艺术无关的学科知识。然而真正的“卓越”和“一流”从来都绝非单一的知识累积, 其中蕴含着深厚而独特的哲学理念与科学智慧。目前大学流行的是“短平快”的热门专业和业务, 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却被漠视:知识关乎事物, 智慧关乎人生, 知识并不等于智慧,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是智慧的教育。

3. 应试的功利阻碍了人文的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综合素质的体现, 需要人文素养的培育, 这一需求深深触动了教育界。当前, 许多人都在呼吁将中学生从堆积如山的重复性、滞后性教材中解脱出来, 处处在呼吁“减压、减负”、“素质教育”。然而, 社会却没有发现如今大学教育也充满了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色彩。教师们围绕着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 周而复始地教育着一届一届的学生。学生则拿一届一届沿用着的教材, 读完四年大学课程。许多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 教材上留下的只是考试范围和一些要点下的划线, 考试前的笔记复印与重点答疑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特风景。高校规模在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教授和博士生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我们的教育却仍然缺少一种脚踏实地追求科学、人文与创新精神的务实理念, 人文主义被淹没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当前高等教育缺失了思想自由、批判精神、人文关怀的理念。

三、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我们的教育理想应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性, 调动其天性中的积极成分、遏制其消极成分, 使学生沿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有智有能、乐观进取、求实创造、能在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关心他人幸福的人。

1. 加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向大学生系统介绍人文精神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两课”建设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经常性地举办相关系列讲座, 介绍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在学生中建立相关社团组织, 并加强对研究会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向大学生推荐一批好的书籍, 指导他们读一些有关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的优秀著作和历史名人的传记, 以提高人文素养。

2. 规范舆论传播

舆论宣传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常用手段, 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但舆论宣传所起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它既可以传播积极的、健康的观念, 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又可以传播一些消极的、庸俗的信息, 产生负面的影响。因而规范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舆论传播途径和内容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 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点。

3. 强化实践体验

教师要让大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 必须建筑在大量的、有充分说服力的例子或事实上。利用近几年来, 高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以其作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到农村、到厂矿、到革命老区去体验社会中的人文需求。

4. 重视教师示范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把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而且要身体力行, 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大学生。

四、结语

社会在进步, 人类在发展, 为了实现和谐社会, 让我们用人文的心灵唤醒人类的良知, 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教育环境, 使孩子们快乐幸福地生长, 我们期待着他们自己创造出天堂。

摘要:受功利性、技术主义等的影响, 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需从加强课堂教学、规范舆论传播、强化实践体验、重视教师示范等方面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构建

参考文献

[1]欧阳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高教研究, 1999年第6期.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研究 篇8

关键词:中职学生,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知识的各个方面,信息素养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涵盖非常广泛,包括人、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因素,与众多学科紧密相连。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二、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本文有针对性地以衡阳县的中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通过随机选择的方式,从每个城市选出3~5个学校作为调查地点,这些学校基本覆盖了该地区的重点学校、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这些地区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挖掘影响以及制约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原因。

(一)信息意识与情感方面

有没有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迫切愿望和进取精神是态度积极不积极的一种表现,为此,设计了学生对于与个人生活、学习相关的信息,是否会主动上网查询的题目,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0%的学生否定,21%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只有9%的学生肯定自己在学习及生活中遇到问题会主动上网查询,这些结果说明在初中阶段,应试化的教育遏制了学生求助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学生整日忙碌于课堂及课后作业,无意识向信息技术寻求信息。其次,能否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而提升自己的意识,在“Windows XP系统升级到Windows Vista系统,我也很想使用新的系统”问题中58%的学生持肯定态度,34%的学生持中间态度,可见学生自然存在迫切使用新技术的意识。信息意识同时也包括了信息守法意识,为明确学生的守法意识的强弱,设计了“国家关于规范网络的法律规章制度,我们必须遵守”的问题,持否定态度并认为在网络世界里不用遵循任何约束的比例竟然达到32%,这大部分与学生平时上网时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指导和约束有关,可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守法意识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信息伦理道德方面

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发送有害、虚假信息,针对“我在互联网上不会发送虚假有害信息”问题,有超过四成的学生不确定或者肯定自己发送过虚假有害信息,该问题同样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没有相关的指导,在家庭中同时也无人约束有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必须要养成学生的伦理意识。信息伦理与道德还包括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风气,不拉帮结派、不侮辱他人,针对该问题,设置了“在网络上,我从不说侮辱他人的话”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不到27%的学生持肯定意见。针对尊重版权问题,问题“使用盗版软件很平常,没什么大不了的”及“我在网上下载软件使用时,一般不下载破解类软件”调查中发现,73%的学生认为破解软件很正常,使用很方便,不需要版权,只有14%的学生认为版权需要被尊重。由以上调查可知,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的一员,最基础的信息伦理道德在初中生身上体现严重不足,这也将作为在研究中活动策略设计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三、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活动策略设计

(一)课内信息课程与BIG6模式的结合与创新

对于各高校自主开发网络教育平台,其主要目的就是在满足学校自身需要的同时,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体现出学校的特色。通过对红河学院建立网络教育平台的相关资料分析,可以知道红河学院在1998年开始创建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也就是校园网,至今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红河学院的校园网络,在建设之初就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它的校园网干线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1000M/S,同时对于学校的各部门以及各院系都配有自己的教师备课室。而且当前学校里负责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建设的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学院,已经配有自己的CAI软件开发室,索贝21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这些资源设备促进了校园系统的建设以及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创新。

(二)利用移动互联网在学生课外建立培养模式

有效利用校内资源,将教学实践与实际生产环境有机融合。网络工程专业依托我校网络中心开展校级实践活动,将教学实践落实到生产现场,开展从校网络中心到教育网地区中心全方位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引入网络中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认识实习、操作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将网络中心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经验更好地融入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勤工俭学,通过承担一定的网络维护开发等相关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实验室、学校网络的建设维护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动手能力。通过上述方式,将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融入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使学生学以致用,既深化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洪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述评[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孟宪凯.美国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对我们的启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9).

[3]钟志贤,曹东云.网络协作学习评价量规的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12).

学生素养培育 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一、以作品内涵阐释, 渗透职业理想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建立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模式, 让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因为中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为主,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因此中职院校语文教育需要把其和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 从职业理想教育角度出发,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优秀的文化, 让学生能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能力、审美情操, 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个性, 对其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作品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因此教学中要深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化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二、以人物形象分析, 融合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把人物形象作为职业培养的一个重要素材, 职业教育与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需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人物形象教育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从多方面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为中职语文教育水平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文化的熏陶, 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中职语文教育作品中有很多的人物形象, 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刻画的内涵是不同的, 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从人物形象的特点出发, 逐步渗透到学生的职业教育中, 提升学生的职业教育水平。

就拿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来说, 艾青善于从实际生活出发, 选择典型生活细节和场景, 把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结合起来, 在叙事和抒情中完成了大堰河的形象。让他们逐渐明白“大堰河”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 富有爱心的悲剧性的劳动妇女。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去同情大堰河, 去学习大堰河身上闪光的东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形象, 小说中独具匠心的“风大雪紧”的环境描写, 雪欺火势, 风助火威, 火增人怒, 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高潮, 暗示了林冲与陆谦等人的水火不容。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 从而引导学生明辨社会现象的美丑, 在以后进入职场时能够拿捏做事的分寸, 培育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萌芽, 培养对新时代的正确追求。

三、以作品主题讲解, 介绍相关劳动法规

作品主体是对一个作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 通过作品讲解, 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让其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 对自身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 对其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品讲解过程中需要和劳动法规结合在一起, 让劳动者的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现代职业活动的相关情况表明,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各类协作逐步增强, 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劳动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从根本上要求劳动者能够全面掌握劳动法规, 从而能够避免其在职业生涯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职业素养提升与中职语文教材的作品人物讲解具有紧密的联系, 当前需要从多方面出发, 采取有效的措施,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以综合能力训练, 增强学生竞争实力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突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训练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其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素养是整个社会和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选择的一个标准, 中职语文教育只有突出综合能力训练, 才能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不断优化学生的职业水平。企业需要人才, 因此企业更加关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中职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要以教育为核心, 让中职语文教学成为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 不断优化职业素养综合水平, 提升中职语文教育管理水平, 从辩论、表演、游戏、展示、评价、欣赏等方面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沟通, 保证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全面开展, 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育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可以全面培养人的综合能力, 为人的德智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学生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教学资源, 发挥资源的关键性作用,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玛力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在汉语学习中的影响和运用[J].青年文学家, 2009 (04) .

[2]苏新花.语文校本课程之名著欣赏初探[J].教育前沿 (理论版) , 2008 (07)

[3]张西爱.新课程背景下,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写作课[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06) .

[4]于龙.从实然到应然:“学科教育学”的定位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03) .

[5]杨简.语文新课标与传统语文教育[J].茂名学院学报, 2005 (05) .

[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12-180.

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篇10

1 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所谓体育素养就是一个人平时养成的体育方面的修养。对大多数人而言, 小学阶段是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 是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体育锻炼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1.1 健康意识

健康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参加体育活动的爱好与兴趣。通过体育活动主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并且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确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 (2) 体育知识。在体育活动中穿插体育知识, 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基本规则, 增加学生对体育人文知识的了解同时, 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常识以及对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

1.2 体育技能

体育技能主要有体育锻炼技能与自我技能评价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具备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掌握两种以上的体育技能,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养。自我技能评价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拥有自我认知能力, 在多种体育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1.3 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运动素质、健康素质两大方面。运动素质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让自己拥有体育活动的能力。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

2 目前我国小学体育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够重视体育教育

早在1982年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其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养、个性发展以及身体素质。尽管近年来我国教育部一直致力于素质教学的深化改革, 不断增加教学、教育支持, 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 对体育不够重视。很多学校对学生体育学科的安排并不合理。此外, 很多体育课堂被语文、数学等学科占据, 这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体育学习时间, 长此以往, 学生缺乏体育技能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2 师资力量有不完善

体育教师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 他们是学校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与指挥者, 例如:体育课的教学、学校早操的安排、运用等基础训练以及学校各项比赛的组织等, 这些活动都是体育教师的工作范畴。目前, 很多小学体育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教师数量较少。在体育教学方面, 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 体育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的比例失调, 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正常需求。根据教育部的规定, 在中小学中每位体育教师一周的工作量为12~14课时, 工作时间为8 h。然而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数量较少, 因此很多体育教师课时数量远远大于规定的标准。 (2) 缺乏专业知识。运动是体育教学的核心, 它贯穿着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 然而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是双向的, 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也可以给身体带来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影响是不可控的, 轻微的运动损伤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严重的运动损伤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导致学生死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缺乏科学教学方法, 缺乏对运动强度的评估能力, 给学生带来了潜在的伤病隐患。

2.3 硬件设施相对缺乏

硬件设施主要是指活动场地以及活动器材。硬件设施是开展体育教育的物质保障。一些大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 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体育教学设施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很多地方在的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大, 学生运动场地面积相对较小、运动器材配备不完善。硬件设施的缺乏使体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因此在很多学校, 体育课程还是早操内容为主, 这也使小学体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缺少趣味性, 最终导致学生缺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3 提高小学生体育教学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每个学科来说, 师资力量都起到关键作用, 它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同样如此, 在很多学校体育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达到了1∶400左右, 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的1∶350,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刻不容缓。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可以让师生数量达到合适的比例, 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其次, 在招聘体育教师的过程中, 要保障招收门槛, 保障每位体育教师都拥专业的知识水平。

3.2 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还能避免体育运动中不必要的损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实践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 通过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理解体育教育的优点及其重要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 (2) 坚持以人为本。学生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对于每个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强度方面不能一概而论, 不能采取强制性教育, 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体育强度应该循序渐进地增加, 体育内容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3.3 增加硬件设施建设

第一, 运动面积。学校应该保留一定的户外活动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课程之中。第二, 场地、器材。活动场地与活动器材也是户外活动环境的硬性指标。在场地建设方面应该减少化学成分的使用, 避免给学生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活动器材的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实际年龄与活动需求。第三, 营造绿色氛围。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活动空间, 学校应该保证植被绿化率, 为学生营造绿色的体育活动空间。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给学生德、智、体、美、劳创造合理的发展空间, 我国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 对学生体育教学也逐渐重视, 良好的体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也有着促进作用。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多种体育类型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之中。该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为出发点,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论述, 并且针对目前我国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育,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红梅.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5 (32) :14-16.

[2]陈向阳.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技术认识论的省思[J].教育导刊, 2016 (2) :5-9.

[3]陈友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6 (2) :4-7.

学生素养培育 篇11

关键词:大学 英语 教学 综合素养 培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154-01

大学是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阶段,综合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融会贯通,建立英语实用习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积极探索对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有效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建构,从而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英语技能。

1 大学阶段培育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对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与中等教育阶段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相比,进入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很多工作岗位都对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提出要求,更重要的是的学生需要具备综合素养,具备全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我国新课程改革使大学英语教材更加丰富生动,配合多媒体教学的支持,英语课堂的活跃程度较原先得到显著改善,师生互动增强。但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英语的会话交流、文书写作、翻译等业务素养仍不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说明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实用之间存在脱节。有的学生以往英语学习基础并不理想,大学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也使学生产生英语学习的懈怠,感觉学习兴趣不高,主要精力用于备战四、六级考试。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通过综合素养的培育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这不仅是服务于学生迎接工作的挑战,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

2 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关键

对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培育,教师应把握以下关键: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对于综合素养的培育,教师首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素养提升必不可少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减轻英语学习的压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探索英语的实用方法。例如,学生喜爱观看的英文原声电影、幽默而富有哲理的对话内容等都能够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又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创建英语实用的语言环境。综合素养不仅涵盖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也暗含学生对英语的敏锐思维、擅长表达的技能,这是在长时间的语言实用环境中熏陶的结果。即使是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实用技能仍然有待提高,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广泛的语言实用环境。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语言实用环境,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建构,使学生步步深入领悟英语的实用方法,增强语言素养。

第三,英语文化的渗透。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其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恰恰造就了特有的文化。英语文化体现着语言的魅力,英语文化的融入将使课堂活色生香,脱离语言文化的英语教学也将是生硬和刻板的。例如,中国人将龙视为吉祥之物,而在西方却将其视为怪物;而在颜色方面,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观念。这些饶有趣味的英语文化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培育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主题教学。主題教学的目标在于汇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资料,为学生营造语言实用环境。对于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教师应广泛搜集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在教学中首先用一段生动的视频资料作为主题切入的基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进入系统的学习。例如,对于世界知名人物的介绍,教师可以从很多经典影视剧作中寻找资料,将人物对白、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带入其中,作为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诠释。再如对于商务英语的实用,尤其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需求,一些剧作中涉及的往来书信、商务文书也都能借背景资料这一语言实用环境使学生了解写作的技巧。

第二,情境教学。善于营造栩栩如生的教学情境,对于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语言环境,吸收英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思维建构的拓展不仅适用于初等和中等教育,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也同样需要,因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能力要求不同,学生的思维建构应当持续得到拓展。情境教学正是学生拓展思维建构的有力杠杆。例如,在讲述与美国历史相关的教学主题时,教师可以选取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爵士时代”为背景,开展情境教学。“爵士时代”孕育了丰富的文化作品,包括影视、文化、音乐等领域,都不乏经典之作。教师可在讲述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著名的文学作品,配合音乐背景,为学生营造出逼真的情境,给予学生文化熏陶。同时,教师还可开展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将阅读或观看的英语文化作品与大家分享交流,增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受到启发。

第三,开放教学。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特长不同,在学习中也会产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英语课堂中通过开放教学,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为此,教师可定期组织开放教学,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行选择主题,完成一项英语探索活动。富有特色的中西方语言互译,英语趣味竞赛,英语才艺展示等都可以作为开放教学的内容。例如,有的小组表演著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画面,有的小组将多部英文电影中的趣味对白汇总等等,都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第四,延伸教学。所谓延伸教学,就是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由于英语语言环境的有限,单纯依靠课上时间对学生的素养培育并不充分,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增强,师生应建立英语交流平台,例如,创建班级博客,借助交流平台将英语探讨、交流作为一种习惯,时刻分享与英语相关的文化作品或是新闻动态。师生可以应用博客空间内的资料上传、文章发布、互动讨论等功能,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品、视频资料上传到空间,供大家欣赏;或是将自己的英文创作成果展现出来;或是共同开展有关英语学习的讨论,如探讨翻译作品的语言,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等。通过延伸教学,师生将开辟出更广阔的英语学习天地,综合素养的培育也将事半功倍。

4 结语

综合素养的培育对学生的未来具有重要影响,教师需要从多方面给予学生启发,把握教学关键,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换学习思维,不断积淀文化素养,进而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37-144.

[2]司显柱.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建构—— 建构主义视域[J].外语学刊,2011(1):110-112.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 篇12

由此看来,对于设计专业的学习,不仅仅只留于对设计元素的探究与应用,更加深刻地研究文化与设计的关系,将文化的内涵注入设计行为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引导设计专业学生的正确设计观。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艺术、文化、经济、乃至哲学等学科完美结合的一项实用型专业。一些外行人将它曲解为是一种用电脑处理图片或渲染效果图的纯技术性行为,这种误解除了来自于行外人的认识不深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本专业的从业者在设计活动中造成的一种假象。在当今市场上,大大小小良莠不齐的广告装饰公司铺天盖地,将纯商业性的广告宣传图片或是千篇一律的华丽室内效果图通过电脑绘图软件处理后就大量推向市场。而不知在这些所谓的设计作品背后,艺术的成分有多少?文化的内涵又有多少?对于设计的曲解也是无可避免的。但我们始终相信,这种现象只是局部的、暂时的,随着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品味、原创性的优秀作品将会层出不穷。

所以,现代的高等教育也已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多方面才能的挖掘与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尤其是艺术设计这种特殊专业的学生更是要拓宽他们的多广度多层面的文化知识,才有利于今后设计道路的畅通无阻。那么,如何进一步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及艺术素养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训练扎实的绘画基础,把美术训练融入实践,学会用图形表达创意思维

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最基础的。电脑永远不可代替人脑,鼠标永远不能代替人的双手,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人的创意思维犹如泉涌,要通过手绘的大量草图捕捉灵感。往往设计的创意思维要通过手绘图形快速表现。设计小组可以快速进入讨论修改,扎实的手绘功夫表现贴切有利于设计的深入。不仅如此,很多优秀的平面设计也都是手绘作品,因为它具有更强的人性化特征,贴近生活、贴近纯艺术风格,更体现其艺术价值。手绘效果草图也可以应用于多媒体设计的创意阶段,如影视广告的故事板绘制。现代设计,如若将画笔与鼠标完美结合起来,所要传达的视觉信息将会更加出彩。目前利用手写板绘制的手绘感招贴设计在传统设计与电脑绘图之间已经游刃有余,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也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招收美术特长考生的原因,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后继续一到两年的素描色彩课程训练,还可以再开设一些手绘效果图的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快速表现能力。

二、博览群书,拓展专业以外的社科与自然科学类读物。深入结合生活体验,在设计实践中激发灵感

广泛阅读是每一个人成才的必经之路,通过多种学科内容的优秀书籍信息获得广阔视野。这对于设计专业学生很重要。设计以人为本,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自觉地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把知识合理应用于生活。作品蕴藏较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恰恰体现设计委托者的更高品味与层次。除了平时增加阅读量,积累知识之外,本专业的杂志期刊、学术论文也可以帮助设计专业学生随时掌握最新设计动态,学习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增长见识,取众家之长为自己所用。

三、学会交流,开拓眼界,大胆走出课堂。从学术自觉的高度理解设计这种物质文化的厚度与广度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学习,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以联系的观点看待设计。尝试用发散性的思维把设计与其姐妹学科联系起来应用

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清楚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这三个姐妹学科的不可分离性,单纯地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去了解一些建筑和城市规划知识才能工作地更得心应手。如果要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否考虑到建筑色彩与所在地的民俗文化关系、现有科学技术的条件限制;是否考虑到植被的选择、铺装材料的适用性;注意把握建筑高度与前广场面积的比例关系等等。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问题在于从何了解、如何了解、了解多少。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多元,除了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之外,电视、广播、网络同样含有大量的可用信息,关键在于选择性地吸取优质信息。

除以上所提到的几点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社科知识,也包括哲学、音乐、舞蹈、体育等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让设计从业者有更独到的审美眼光看待艺术。设计与文化不可割舍,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在今后的设计道路上,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广告创意应遵循的原则下一篇:播种习惯 收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