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素养

2024-08-30

学生职业素养(精选11篇)

学生职业素养 篇1

当前, 社会和学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较多集中在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上, 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应该在学校期间就能得到足够重视。高职院校应不遗余力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考虑其职业素养以便学生能更好走上工作岗位, 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本文再次讨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是想从学校培养和学生主动构建两方面, 寻找学生职业素养的新思路。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综述

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界定, 社会、用人单位和学校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即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等方面。其中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敬业精神指个体对所服务用人单位的忠诚度;合作态度则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 是决定个体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个体职业素养外在表现为具体的职业行为。通过个体具体职业行为的观察可以判断出其职业素养的综合情况。

2002年, Blair Aolsin在美国《职业周刊》上首次提出“职商 (Career Quotient, 简称CQ) ”的概念。职商, 全称为“职业情商”, 指的是个体在工作时智商和情商的综合体验, 其关键要素包括:基本智力要素;动机要素;人格要素;社交技能要素;领导力要素;道德、价值观要素;业务技能要素。其内涵为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其中, 工作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和练习获得, 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日趋成熟;工作态度、价值观等则是个体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步完善, 伴随个体发展的一生。职商从个体发展角度, 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自我和职业、现状和发展的关系和契合程度。从职商角度来看, 个体职业素养的形成有自我努力和自我完善的因素。因此, 职业素养的养成可以看做是个体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规范通过自身努力逐步内化为自己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职业素质除外在环境的培养和熏陶外, 也是个体主动建构形成的过程。

有两个理论较为形象和深刻地说明了职业素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部分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是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将个体的全部职业素质看做一座冰山, 个体呈现出来的职业行为 (包括知识、技能等) 只占整个冰山的1/8, 这一部分因为是浮在水面之上可以通过观察得出, 称为显性职业素养;其余7/8隐藏在个体深处, 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 它们在海平面之下, 平时很难被发现, 称为隐性职业素养。但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影响着个体的显性素质。对于个体来说, 显性的职业素养较容易通过培训和训练来获取;隐性的职业道德、职业观念、态度等却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被忽视。但恰恰是这7/8的隐性素养却是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个体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个体除要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更加要注重个体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

另一个形象说明职业素养各部分关系的理论是职业素养大树理论。该理论通过大树树根和枝叶果实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一个职业人若要获得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的成就, 必须注重内在根系营养的吸收, 也就是职业素养的养成。换言之, 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 使个体更容易获得成功。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商概念的提出给我们思考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角度。如果说传统意义上“职业素养”更多强调的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提出的要求和规范的话, “职商”概念则是考虑到在社会和用人单位外在规范外,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是个体通过自身主动吸收, 将外在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主动需求, 从而借助环境的帮助, 主动构建出较高的职业素养。这也是本文选用“职业素养养成”而不用“职业素养培养”的出发点。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再思考

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 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要能较快适应社会, 顺利完成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过渡和角色转变, 已经内化的职商会帮助他们度过入职初期并合理规划, 将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 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完善个体人格, 借此平台实现个人的更全面发展, 高素质的职业素养将发挥无比重要的作用。因此, 从单个服务于用人单位的个体来说, 职业素养同时意味着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 如基本智力、社交技能要素、动机要素、态度等, 这也恰恰是前面所说的“职商”的核心要素。具有良好职商的个体可以在服务好自己用人单位的同时保证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

在校期间, 学生个体和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方面为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努力。

(一) 入学初期是职业态度培养的关键期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个体逐步积淀的过程, 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总结的结果。职业素养的养成应该伴随个体一生尤其是职业生涯的全部过程。就高职学生来讲, 笔者认为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关键期在刚入校时。

中国式的应试教育客观上造成了学生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脱节。入大学前, 学生对职业的概念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中, 对某一行业也缺乏深入详细的了解, 也不了解该行业所需要的必备职业素养是什么。进入大学后, 学生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同样缺乏全面了解。本应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学习因为学生仍然习惯于高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变得被动和消极。从学生填报志愿的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来, 大部分同学所学专业都是被动选择的结果。刚入校的学生, 缺乏对职业教育的直观了解, 对职业发展相关问题几乎空白, 这种情形下根本无从谈起“职业素养”, 当然也更不要说所谓的“职商”。

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多方位接触专业, 也逐渐了解职业特点, 对职业发展开始主动关注。这时候学生对被动选择的专业因为了解不全面开始表现出排斥和不满意。这一点可以从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中明显看出来。甚至有学生因为对专业有偏见, 根本不愿意花费精力主动去了解。比如纺织专业的学生从开始接触该专业就狭隘的将自己定位在“纺织工人”这个岗位上, 缺乏职业发展路径的发展视角。由此失去继续关注的兴趣和持续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动机。这样模糊的认知和判断, 导致有学生从一开始接触就有不愿意从事所学专业的想法;有学生虽然经过在校三年的专业学习, 却仍然一头雾水, 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回答不了用人单位简单的专业问题。因此, 只有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对专业有基本的认同才能保证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愿意付出努力。所以在学生接触专业之时就重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 形成专业认同, 这是培养学生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的起点。

建议在入学初期的教育中除专业介绍、各实训场所的参观等活动外, 邀请杰出校友回校讲述个人成长的经历。通过他们的分享使学生在专业接触之初能从前辈身上对行业发展、职业生涯发展有一个直观的形象和榜样。校友的发展经历可以让刚入校的学生逐渐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为自己的努力寻找一个可以参考的坐标。这样可以帮助其形成对专业的正确态度, 对专业之路的发展充满信心。在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 这是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基础。

(二) 职业行为的获得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

职业行为体现了学生养成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对专业积极的态度会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内在的需要。这将是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同时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前, 在高职学生学习中缺乏学习动力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学生能有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恰当的职业态度可以为其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增添动力。

职业行为的获得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得到, 并在实践中得到强化达到熟练程度。因此, 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有不断动手的机会, 专业发展的核心技能将在不断操作和训练中得到强化。为此, 学校改变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是必然要求, 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以纺织专业学生为例, 该专业在近几年一直以社会需求、市场要求和企业现状为基础, 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建设和课程的构建中来。到目前为止, 已经形成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再构建和重组。通过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 罗列出该专业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描述, 从而得出各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要素。根据学生在校已有的知识储备、心理接受特点, 将核心的职业要素具体化, 通过各门课程教学实施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专业技能, 给予学生不断锻炼和强化的机会。

除课程设置的改革外, 教学模式的创新也考虑到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首先, 传统教室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 将学生学习的场所转到仿真性的实践车间去、真实的企业生产现场。学生不再是坐在教室里光听理论的接受者, 而是在这样场所中主动发现、主动探究、主动操作。“做中学”的理念在这里真正得到实施和体现。另外, 纺织专业经过实践和探索, 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思路和模式, 即“四共享、五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实现“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学生作业与实际产品”的五个方面紧密融合。比如“纺织运转操作”这门课程, 学校与合作企业一起, 利用三到六周的时间把学生安排到企业中, 让学生完全在企业中学习和生活, 体验企业的一日工作内容, 了解纺织企业的生产管理, 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 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互贯通。学生可以在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将抽象的机器设备工作原理直接通过自己的工作进行直观的了解, 再返回理论层面的学习中将会获得更好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完全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 也使学生能真正获得纺织行业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因此, 仿真的实训、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学生的半工半读兼职等学习方式, 都是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途径。通过准员工身份的体验, 学生知道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定的重要性, 也了解了纺织生产的基本过程, 并且在训练中巩固了专业技能, 强化了对专业的认知。

(三) 学校文化的熏陶是职业行为和职商养成的主要渠道

职业行为中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学校内的文化氛围、各种社团组织等都为培养起职业行为、提升职商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和途径。

首先, 要鼓励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利用闲暇时间多参加社团、积极参加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学习尝试从活动参与者逐渐进入组织、策划者的角色, 慢慢了解和领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并学习合作分享的技巧, 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其次, 校园的文化氛围可使学生接受到各种熏陶。如南通纺院提出的“三全育人”的理念, 即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全方位育人, 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除“教师”职业外其他职业的工作特质。学校内除教师以外的所有人员在各自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也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

另外, 除职业素质教育外, 通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渗透职业素养的态度和精神。此处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基本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传递给学生。

相信通过这样的理念, 加之持之以恒的做法, 学生必定可以从最初入校时对职业的迷茫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职业理想、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初步形成职业情商的准职业人, 为其顺利进入职场、职业生涯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生职业素养 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提升;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36-001

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具有责任心、能吃苦、品学兼优的职校毕业生更是受到企业的欢迎。今天的中职生,只有具有深厚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的立足于社会,获得一生的幸福。可以说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这种形势下职业学校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体现鲜明的职教特色,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以下便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口语交际教学提升职业素养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是按照听说活动的基本实践形式,以社会生活(兼具职业特点)为内容分编于4册教材之中。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听话、说话、说普通话、介绍、听广播、复述、推荐、即席发言、交谈、当主持人、采访、商洽、讨论、面试、演讲、辩论等。我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学了《听话》《复述》后,我让学生听记然后复述以下内容:李素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徐虎甘当人民的勤务员;任长霞扫黑除恶,除暴安良,铁面无私,鞠躬尽瘁;华益慰高超的医术与完美人格的结合;霍英东民族大义高于一切,赤子之心胜于财富等感人事迹。复述练习完成后,接着让学生从事迹中总结出人物有哪些突出的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及对自己有何启发。学生认识到他们既是平凡之人,又是伟大之人,他们以不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成为21世纪追求职业素养崇高境界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和人格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财富。总之,精心设计每一节口语交际课,利用这些活泼生动的口语训练形式,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每次口语训练完成后做到“寓育于教”、“寓育于学”、“寓育于乐”,会显著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二、利用阅读教学提升职业素养

中职语文教材阅读教学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同时也兼顾时代性和实用性。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关注并积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阅读教学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宏观把握全套教材,有意识地去发现各册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我在备课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职业素养教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把它写进每一课的教案,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这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职业高中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如教学刘心武的散文《为你自己高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现实,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刘心武的这篇文章,能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和指引,可以引导大多数普通的中职学生面对现实,摆脱自卑,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找好自己的人生坐标,感悟自己的人格魅力与人生价值,做一个积极乐观,幸福快乐,对社会有益的人。阅读教学占语文教学的绝大部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职业素养教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一定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三、利用写作教学提升职业素养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利教便学的原则,语文作文教学分为应用文写作和实用文写作,同时推进,贯穿全套教材。这里只谈谈实用文写作中如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综观近年来中职作文,无论是给材料作文还是直接命题作文,都是在引导考生把命题所蕴涵的问题同生活、同社会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在作文命题中一直有较充分的体现,多年以来,中职作文都自觉不自觉地承担着树立主流价值观、鉴定思想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职能。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真、善、美的褒扬,对社会上丑恶现象的批判;对错误问题的引导,对生活中问题的正确认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更适合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面对作文,我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我们面临一场信用危机:假冒伪劣屡禁不止;虚假广告铺天盖地;股市上虚报利润现象层出不穷。人们不知道,哪块云彩是雨,哪块云彩是风。但有一条规律是不变的,诚实的企业经营终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欺诈的经营最终会落到无人问津的境地。然后和学生一起例举诚实守信成就一番事业的个人和企业,欺诈失信的个人和企业最终遭到社会的唾弃和惩罚。最后得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以质求信,以质求财”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业的成功定律。良好的个人信用,是人的第二张身份证。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难以生存。通过这次作文练习,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很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诚信意识。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审题、选材、评改等整个作文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教育,提升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成才立业的必要前提。我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探索,以教材为依据,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职业素养,使语文教学突出职教特色,为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个中职教育的目标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1期

学生职业素养 篇3

近年来, 医疗纠纷日益增多,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医务工作者频繁遭遇信任危机, 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职业挑战。因此, 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在教授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专业能力的同时, 必须注重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承担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以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崇高责任。

1 职业素养的定义

中国知网 (C N K I) 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 (C Q) , 体现了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所以, 职业素养是个体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为:按照医学职业素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教育和改造 (包括自身形成的举止仪表、情操和品质) , 主要是职业素养认识的提高, 职业素养的提升, 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意识的形成, 职业行为的训练和职业习惯的养成[1]。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特殊性决定卫生职业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须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有调查显示:7 5.0%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 0.0%的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 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目前, 我国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不尽如人意,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

2.1 学校重视不足, 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任务重、科目多, 课程设置偏重医学专业课程, 大大缩减了职业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的比例, 同时, 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规定。卫生职业院校尽管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 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人际沟通、就业指导 (职业与就业) 、心理健康、哲学与人生等, 但仍存在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结构欠合理, 师资力量不足, 大量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医学知识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等问题[2]。因此, 学校缺乏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如专业领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入教育。

2.2 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大部分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意识不强, 偏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 对医学生的考核侧重于学分、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分, 忽视了职业素养及其他方面, 如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的培养。

2.3 医学生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

大多数医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 认为医务工作者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 因而选择就读卫生职业院校, 而真正认识到学医这条路任重而道远的医学生并不多。且较多医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没有具体的打算, 职业意识不强, 不关心也不了解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具体要求, 不能积极主动地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 一些医学生认为只要掌握医学知识和职业技能即可, 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并不重要, 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3 提升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目前, 医学教育界相关人士和教与学双方都已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需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医学生的重视程度, 只有转变其思想观念, 各司其职, 才能切实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

3.1 教育部门:加大督导力度

各级教育机构积极组织专家讨论职业素养教育相关课程设置问题。由于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涉及面很广, 覆盖内容也较多, 早日形成一套合理的、系统的、规范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尤为重要。同时, 组织职业素养教育知识培训, 从而提高相关人员总体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3.2 学校:加强教育和引导

学校除积极利用各种政策和培训壮大职业素养师资队伍和增强师资力量外, 还应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新生刚入学, 对学校环境、所学专业和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不熟悉、不了解, 学校可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对新生进行职业素养启蒙教育, 不仅使新生了解学校历史、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教学设施等, 而且使其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就业前景。开展“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 可以让医学生切实体会到医疗卫生事业的神圣感, 明确奋斗目标, 增强责任意识。

在校期间, 学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 要结合时代特点, 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 把富有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教育中, 使人文精神成为医学教育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3];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医学生参加医学社会实践, 如医疗咨询服务、下乡义诊活动等, 使医学生接受生动、深刻的职业教育, 增强责任感, 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 思想得到升华;创设全方位全过程职业素养培养环境, 即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环境要与课堂教育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课堂上有专门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学习, 生活中有人文氛围感染;对医学生日常行为举止、表现、仪表风度有所要求, 各个环节丝丝入扣, 紧密相连, 创设全方位全过程培养环境[4]。

临床见习、实习期间, 通过跟随带教教师接诊、问诊、体检、诊断和治疗等环节, 接触病人;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加强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3 教师:提高自身修养

卫生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只有同时重视医学知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 才能使医学生得到全面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在教授医学知识过程中要不断对医学生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此, 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医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教师既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 还要有创新素养、科研素养等, 并要不断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新要求。

3.4 医学生:注重自我教育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 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 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 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指标[5]。由此可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看成一座冰山, 分为显性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 即浮在水面以上1/8的冰山, 代表了医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隐性职业素养, 即隐藏在水面以下7/8的冰山, 代表了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由此可见, 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 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 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应以培养其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 重点培养其隐性职业素养。首先, 医学生应客观认识自身个性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其次, 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 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任务, 为将来的职业需要做好准备;再次, 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职业素养, 如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意识、职业操守、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只有教育部门、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医学生4方面团结协作, 通过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才能切实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摘要:如何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卫生职业院校面临的一项严峻课题。笔者总结目前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分析其产生原因, 并从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医学生4方面探讨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玮.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邓宇骁, 王晓昊, 王飞, 等.医学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教育中亟待改进的问题——来自一名本科同学的意见[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 (2) :63.

[3]王春光.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2) :26-28.

[4]崔群颖, 刘芳.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状况及培养途径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4 (6) :810-812.

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 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近年来一直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个人

职业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是否能被自己认可和被他人认可,直接影

响到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对家庭和社会生活也有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自由度的提高,用人单

位的择人观发生着变化,不再考虑“名牌高校”效应、户籍等因素,取而代之的则是

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范围内的因素。如何着力大学生职业素质提高,打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校落实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解决切身利益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对职业素质的认识

所谓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就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

面。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主要方面,职业技

能包含了职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三个主要因素;而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和职

业道德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情况,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

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1]。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问题的分析

目前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1)知识面过于狭窄。目前的社会分工趋势不断加强,新兴职业不断出现,使职

业的种类越来越细化,门类越来越多,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知识面也随之越来越窄。

(2)技能水平与企业的要求脱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没有 深化,技能水平一般化,与企业的要求脱节。

(3)工作经验的欠缺。大学教育阶段虽然安排了实习或者社会实践等课时,但

是存在实习时间太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主要方面,职业技能包

含了职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三个主要因素;而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和职业道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素养 三方参与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也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但是能够面向具体职业工作和岗位一线,而且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中初级专门人才)。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内容。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此理论将一个职业人比作是漂浮在水中的一座冰山,将职业素养分为露出水上的部分和潜在水下的部分即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水上部分(显性部分)指看得到的知识、技能,这仅仅是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隐性部分)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等,这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标准。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中职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指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

因此,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协作完成。

二、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大都只偏重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部分,而忽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部分。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十六七岁,经过中考或高考淘汰才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因此,他们一方面有很深的挫折感、缺乏自信,已习惯把自己归为“差生”行列;另一方面,他们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大部分中职学生包括其家长都是抱着来学一技之长、谋一个好职业的目的来的,因此,学生也对自身的职业素养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视。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如: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意识及爱岗敬业等。这就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结合职业素养的内涵及要求,笔者认为,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应从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着手。

1.以学校为主导,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都存在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在课时安排上,文化课的课时是少之又少,一些重要的文化课,如语文、德育几乎成了点缀。目前,中职学校还没有完整的职业素养教育课,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简单地进行一些就业方面的指导。可以说这种指导有些急功近利,单单就是为了让学生上岗就业进行的简要指导,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积累作用微小。

要培養高素质的劳动者,中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将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从中职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让他们明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其次,保证足够的课时,充分发挥语文、德育等体现人文素养的文化课的育人作用,不断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2.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

职业素养培养的主体是职业人,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那就是中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却认为,读中职就是为了学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职业目标以及如何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克服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等,可以说大部分学生临近毕业时还是很迷茫的。由此造成中职学生职业态度不端正,在选择工作时,过多的在乎眼前的物质条件而忽视内在的发展前景。

作为未来职业人的中职学生要抓住学校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要完成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修养,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端正职业态度。通过在校的各种活动(如社会实践、专题班会、各种竞赛、顶岗实习等),培养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独立性、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等隐性职业素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3.以企业为辅助,协助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当然,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仅仅依靠学校与学生是不够的。很多企业都希望中职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能直接投入“使用”,但却发现很困难。因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程,不仅是将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他们还要面临生活环境、交际环境、制度环境等的改变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应。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中职毕业生自我调适,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及时引导。因此,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来。

首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化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影响、吸引中职学校毕业生,使他们融入企业,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其次,完善培训机制。企业效益获取的关键是靠人才,企业要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关键也是人才。因此,企业应想方设法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潜力。对到企业顶岗实习的中职学生,企业要重视入职培训,定期开展职业素质的拓展训练等,使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能逐步提高,最终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6

离校毕业的中职学生常常不停地变换工作。有的学生把工作换过来换过去, 最终发现还是开始的工作好。这些学生缺乏对职场的认识, 缺乏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这当中不乏在校成绩优良、表现良好的学生。他们要么是嫌工作太苦, 太累, 太脏, 要么嫌劳动强度太大, 待遇太低, 要么怪师傅教得太少, 或同事关系处不好, 等等。究其原因, 都是因为学生缺乏必需的职业素养引起的。

如何在中职教育中贯穿职业素养培养,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倡导职业素养的养成。

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实训, 加强其动手能力。学校在组织教学时, 应为学生多安排一些需要动手的课程, 以此营造良好的环氛围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还是学习的组织者, 活动的主持人, 行动过程中的建议者和咨询者。在教学过程中, 科任教师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围绕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这个中心, 以学生获取完整的过程知识和经验作为最终目标, 将勇于尝试和直面挫折等一列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贯穿于整个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 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我校每学期都会为学生安排适量、足量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动手, 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有的实训老师在上课过程中, 以工厂、单位的要求严格考勤, 严格要求, 并为学生讲授工厂单位的基本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感受到了工作的真实状态, 学习效果优良。同时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做了很好的铺垫。每学期的不同课程的实训老师, 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也已成为中职学生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企业可以此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 毕业生也可以预先体验职场的要求, 感受职场氛围, 将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所以该实习颇受校企双方的欢迎, 对于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也是很有意义的。

2.改变课堂教学现状, 将职业素养的宣传和培训提到一定的高度。

现在已有很多学校为学生开设了职业教育的课程, 向学生讲授劳动法、职场须知等。教师以书本为主, 单纯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并具有了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呢?

真实情况是, 学生到了企业, 面对工作环境时, 各种不适应的现象出现了。有的毕业生, 在离校后不久就给班主任打电话, 希望班主任能出面, 为其调整岗位, 甚至开始闹情绪, 不想继续待在现在的工作单位了。由此可见, 只是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 就想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不现实的。

我担任班主任的11嘉陵本田班, 由于是定向班, 所以从学生入学开始, 企业就介入学生的学校教育。为教室提供企业展板、为学生提供厂服、带学生到企业参观、每学期开学有厂领导到班级了解情况……教师在为学生上课时也常常介绍企业的情况。并将前几届同学到厂的反馈告诉班上的学生。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沟通,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几管其下的结果是, 本班学生毕业后, 频繁更换工作的情况大大减少。通过对学生的回访, 发现学生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都以比较正确的心态面对, 对自身的职业规划都比较实际。我想这与前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 改变课堂教育方法, 从细节处入手, 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校与企业在教育上的合作, 更能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提前融入职场起到重要作用。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 提高国民素质, 提升综合国力,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时指出“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因此, 应该倡导以“以学生为中心,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将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成能在中国的各行各业中发挥作用的, 能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的高素质人才, 使职业学校有序、可持续发展。

摘要: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评价其能力强弱的重要依据就是是否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以及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本文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角度, 论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并通过分析学生现状, 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提出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使职业学校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职业素养,导向教学模式,课堂现状

参考文献

[1]戴士宏, 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马庆发, 唐林伟, 宋磊.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探析 篇7

1 职业素养对学生从业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 现代企业已越来越需要不仅具备一定技能、更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职业道德已被置于职业技能之上。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是典型的90后, 在工作过程中大多容易出现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刚开始参加工作就谈待遇是否优厚, 工作环境是否优越, 往往对自己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抱一些过高期望, 一旦企业无法满足其期望就会跳槽。此外部分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责任感不强, 敬业精神欠缺, 不能从自身找原因, 不能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 在工作中自由散漫, 缺乏进取心。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企业调整其用人需求和用人思路。笔者2013年走访深圳某外贸公司时, 其经理明言以后招人尽可能招收一些农村来的毕业生。首先是要能吃苦耐劳, 业务能力差一点可以在企业慢慢培养, 但精神和品质却很难提升。可见企业用人观念之一斑。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 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如果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是经济人, 也是社会人, 他们不仅有自己工作待遇方面的需求, 也有职业环境、工作晋升和自我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生如果缺乏一些基本的身心素养会影响其健康成长, 毕业后容易给企业、社会和他人造成负面影响。缺乏职业规划素养则容易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盲动。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后又会盲目跳槽, 容易对自己的工作前途产生迷茫感, 进而引发一些悲观情绪。此外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情商能力, 员工在企业不是机械性地工作, 而是要学会适应环境, 并能与组织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缺乏情商的员工在组织内容易产生孤独感, 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典型问题

2.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职生在生源素质上一般较本科生、特别是重点院校本科生存在一段差距, 其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一般相对弱一些, 学习纪律性不强。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反映学生课堂纪律问题严重, 上课玩手机等不良现象突出, 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兴趣不高, 这就直接导致很多课程难以达到其人才培养目标。此外部分学生对专业课有较高兴趣, 但对于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兴趣不足。此外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实践、轻理论, 对一些实习实训课程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对一些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兴趣。

2.2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综合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 职业素养的高低人格魅力的大小等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往往容易获得学生的敬佩, 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是一种榜样,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学历上、在专业理论与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有所欠缺, 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参与。校园文化对于实现文化育人功能,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各职业院校纷纷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 且都提出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对接企业文化, 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停留在口号和理论研究上, 或者重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 忽略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建设, 校园文化难以推动到行为层。校园社团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补充作用, 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对各种社团的发展缺乏明晰的规划, 各社团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 导致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难以实现。此外, 主管教学的领导和部门在整合全校教学资源、协调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存在一定程度欠缺, 导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出入, 进而导致学生综合素养难以提升。

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与途径

3.1 学校层面

3.1.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根本和指南。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首先要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盯市场需求, 要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企业所需的岗位职业素养, 将其归纳整理后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职业素养培养的支撑课程, 并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领域课程如计算机、英语、大学语文、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需要学校层面的主管部门统一协调, 以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公共领域课程承担部门和教师的参与, 使其熟知不同专业人才所需的不同职业素养, 以加强以后授课的针对性。

3.1.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者, 高职院校要加大教师素质提升力度, 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质量。一是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深造, 一方面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和科研能力来提高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下企业, 进行挂职锻炼来提升实践能力;三是要通过各种培训和竞赛等活动让教师掌握更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要通过师风师德、文明标兵、教学名师等荣誉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标兵, 以其为典范推动全体教师的参与, 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3.1.3 学工部门和社团部门积极参与

学工部门和学校各社团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大有可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纪律是很多教师头痛的一大问题, 课堂纪律的维护不仅是课堂教师的责任, 也需要学工部门老师的参与。学工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 对学生上课的到课情况、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共同维护好课堂教学秩序。此外, 学工相关部门可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部门活动和协会活动, 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 兴起学习之风, 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通过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3.2 企业层面

员工的离职率对企业有着重要影响, 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并非被动位置, 企业要主动走出去, 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进行对接, 开展校企合作。企业要主动与学校合作, 将企业文化、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传递给学生, 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和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更早接触企业, 进入企业,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这样学生的素养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而且也会缩短从学生到员工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离职率, 从而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3.3 政府层面

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应发挥好协调作用。政府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的制定者, 还应融入校企合作的环节之中, 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三方互动的模式。政府的政策不仅仅在于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 还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 例如设置一些奖学金, 鼓励学生积极下企业实践, 设立一些专项补贴资金或奖励资金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 从而实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赢。

摘要:职业素养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人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对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有清醒认识, 并依据所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对策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提升,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丁宁, 焦莹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0) .

怎样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8

1. 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1.1 职业素养的概念

职业素养其本意是指一个从业者受到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氛围逐渐形成的一种道德品质和自我约束的意识。职业素养包括很多方面, 一方面指的是从业人员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具有较好的道德素质, 不仅仅是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 更应该有较强的自身心理素质和礼仪素质。另一方面是指高职学生受到学校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影响, 形成一种自我职业意识形态, 其中包括对自我的职业管理和职业技能的锻炼。一个真正具有职业素养的人, 可以在不同的职场环境下, 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行为、职业形象和职业意识具有充分的职业化形态。

1.2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原因

大多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度相比, 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轻视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将教育重点放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 从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的局面产生。而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缺乏职业素养的学生很难完成各项工作。用人单位“择优而录”的规则使得缺乏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难以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在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时候, 可以让高职学生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职业专业性, 与此同时, 可以用一种积极想上的心态去学习专业技术。这样可以促进高职学生自身心态养成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便在今后就业过程中, 有充分的岗位适应能力。提升高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益处多多,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从而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本校与其它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大大地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的核心竞争力, 更符合了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理念要求。

2. 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2.1 提升高职学生的自身职业素养意识

培养高职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应对未来职业竞争, 应该从多方面去培养。应该注重学生对于“两课”学习活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自我”意识, 让学生在心里自己树立一种自我管控、自我约束的意识形态。让学生自己懂得注意纪律的严格性。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意识养成, 从“衣”、“行”、“言”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细节培养学生自身职业素养意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 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通过实习训练的活动增加学生职业自我规范意识, 提高对职业的认同程度。

在高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实践课学习中让学生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高职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也积累了许多自身技术特长和专业知识, 但缺少一些必备的社会技能。例如在日常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日常社团活动中, 与教师积极配合, 培养学生组织协调合作能力。与此同时, 注意多方面的小细节培养, 包括学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体态表达培养。

2.2 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学生素养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自身职业素养意识的同时, 高职院校同样也应该提高学校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方法。高职学校应该从课程安排、教师教授、校企联合、实训教学和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校日常课程设置安排中, 应该开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增设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和自身形象塑造相关的课程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提高学生自身形象, 逐渐对学生的个人体态特征习惯进行规范和培养,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对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素质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水平, 要求教师在掌握自身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应该多了解其他业余知识。能够做到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师, 又是学生工作的导师。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技能和学生素养培养技能。能够在学生学习中不断影响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而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是这一环节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形人才, 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 不仅解决教学资源问题, 又让学生提早的适应了工作环境。同时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实训教学的培养。高职学校通过实践实训等活动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自身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学生素养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 注重学生的技能学习培养。学校建设中应该和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相结合, 高职院校不能通过简简单单的模仿用人单位企业的物质建设。应该从根本去挖掘去了解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 企业精神, 使得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 做到“因企制宜”和“因校制宜”, 从真正意义上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结语:随着教育的高度化发展, 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高文明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结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安排,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合理建设,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从就业方面切合实际的培养高职学生, 使得学生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摘要:高职毕业学生的专业化广泛地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培养高职学生具有高度职业素养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就业, 对于改变现今高职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现状有明显的帮助。同时高职学校也可以通过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来加强自身教学质量和竞争力。所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以此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是高职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2008 (3) .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篇9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中国知网 (CNKI) 的学术论文中, 有人将其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 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 体现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它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岗位, 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称为“职商” (Career Quotient) , 简称CQ。

职业素养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 是指高职毕业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从事某项工作岗位所必备的综合素养。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 将职业理念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校企文化熏染、技能训练、自我陶冶和锻炼, 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和熏陶。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 职业知识和技能

职业知识和技能是胜任职业要求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是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普通性能力、专业性能力 (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 的总和。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 就无法很好地胜任工作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最显著的优势就在于具备精湛的工作技能, 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 职业岗位也需要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注重自我修养, 懂得科学合理地规划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道路。

(二)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也称职业操守, 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 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高职学生要树立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作态度,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有责任心。

(三) 职业品行

职业品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意识、职业作风、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习惯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主要着眼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主张“先教会学生做人, 后教会学生做事”, 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 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重视创业教育。诚实的品德、敬业的精神、团队的意识、负责的态度、顽强的意志, 是每个高职学生都应具备的职业品行。

根据美国学者提出的著名“素质冰山”理论模型,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看作一座冰山。高职学生所拥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来证明, 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 是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 只占冰山的1/8, 属于显性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行处于较为隐蔽的状态, 只有通过相当的实践或相当的时间才能展现或检验出来的, 是水面以下的部分, 占整体冰山的7/8, 属于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隐性职业素养决定并支撑着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教育来改变和发展, 隐性职业素养则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 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高职学生, 只有完成职业道德的修炼、职业品行的提升, 才能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 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应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 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二、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满意程度情况调查

(一) 调查目的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对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满意程度, 了解企业对学院毕业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了解学院毕业生在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水平, 了解学院毕业生在从业过程中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从而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及时发现学院在专业设置、能力训练、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以便更好地为用人企业服务。

(二) 调查内容

首先, 用人企业对学院在岗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进行评价, 主要分为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团队协作等五个部分, 而对每个部分的评价又分为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其次, 用人企业对学院从业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提出要求, 以及职业素养培养各方面要求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最后, 用人企业对学院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提出建议, 以及学院毕业生对学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 调查对象及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 对湖南省火电建设公司、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湖南创元发电有限公司、湖南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送变电建设公司等25家用人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主任、相关专业部门负责人、现场专家等50余人展开调查。

(四) 调查情况分析

对学院241名2011级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如下 (见表) 。

单位 (人)

首先, 从调查情况看, 学院高职毕业生总体情况还是得到了用人企业的肯定, 用人企业对学院高职毕业生的满意率为93%, 学院的高职毕业生具有的职业素养基本能胜任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部分毕业生对现有工作岗位缺乏自豪感和热爱, 随意签约和毁约, 离职、跳槽频繁, 对工作岗位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过度关注。其次, 用人企业对学院从业的毕业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职业品行培养方面,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再次, 用人企业对学院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建议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 团队协作、奉献服从意识的培养。学院毕业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对用人企业的文化、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毕业生对学院在教育模式、教学模式、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要加强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方面。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职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到位, 传统教育观念、应试教育惯性地影响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

虽然各高职院校这些年来, 一直在致力于探索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 但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 有相当一部分教育者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 即“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习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训”。理论教师受尊重, 实习教师受冷落, 当理论教师的不肯当实训教师, 无论是从职称评定还是薪酬回报上, 实习教师待遇都要比理论教师低, 教师担任实习教师的积极性差。为适应高考制度, 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都是采用应试教育, 重考试成绩分数, 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不仅影响着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 同时也造成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的问题, 学生也缺乏主动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意识, 使得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难度加大。高职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贯彻落实全面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工作。

(二)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健全, 系统性设计与统一规划不到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 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 在创建、探索、改革和管理高职教育过程中, 具有高职特色的应用型、大众化、全面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健全, 系统性设计与统一规划不到位, 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极易受到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整体设计,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未纳入到学校统一设计、统一领导的轨道, 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机构研究学生职业素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团委、学工处等部门按照各自的特点组织一些活动, 没有具体的指标和任务, 没有具体的方法和内容, 各部门各行其职, 缺乏有效的统合, 偏重文艺活动, 质量高、有价值的职业素养培养活动少, 且参与面不广。其结果必然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缺乏系统性, 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品行的培养, 学生各种素质发展不平衡,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和职业适应上欠缺某些素质, 无法保证学生就业乃至终身发展的需求。

(三)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单一, 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培养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在各高职院校中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办学还在少数。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必然导致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不到位。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偏重学校教育, 企业、社会和自我教育少。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主要采用课程讲授、专家讲座、企业参观的模式, 其课程讲授一般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担任, 内容一般是空泛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 讲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特点, 不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 缺乏专业和职业特色, 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针对性、实用性差, 对企业、社会和自我的认识非常欠缺, 很难整体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期望值。同时, 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切实树立人才市场经济理念, 未及时进行市场调研, 没有真正了解用人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使得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 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致使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不具备当前各类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 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出现一方面高职毕业生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比较困难, 一方面企业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的局面。

(四) 高职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

近年来, 由于企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处于劣势, 不少高职学生都有一种“非正规”大学生的感觉。高职学生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厌学情绪明显, 学习动机短视, 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 功利行为占上风。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高职学生择业焦虑心理严重, 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 就业中急躁盲目, 跟风的思想比较严重, 缺乏个人主见, 主体意识不强, 职业角色意识较差, 缺乏对职业岗位的全方位理解和认识, 不能主动去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 由于现在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家庭条件相对较好, 成长环境相对独立, 存在自我感觉较好, 责任心较差, 组织纪律性不强, 缺乏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缺乏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 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等缺点。因此, 如何根据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实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束语

充分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 客观科学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对找到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施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提高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而且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及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6)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l) .

[4]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8) .

[5]沈文英.论高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 2008 (6) .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探究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 能力教育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每年从高职院校毕业的职业类大学生,已经慢慢成为就业大军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自我教育,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竞争意识,加强就业指导,培养优秀的高职院校毕业大学生。

1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必须增强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专业素质

(1)职业基本素质包含: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基础道德礼仪修养、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健康樂观的心理、创新创造的精神;

(2)职业专业素质包含: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以及先进的理念等。

2以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为基础,提出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校,要充分体现职业技术类院校的特色,在学生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鉴于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自我修养,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竞争意识

(1)充分发挥学院党支部、团委、学生会、以及社团等群体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以演讲、辩论、竞赛等形式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时政要闻并畅谈感想,让学生充分参与,深刻体会每个主题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心灵感受。

(2)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思想教育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学习后,自我管理能力较为薄弱,一到自由的大学校园,生活混乱,往往导致自身素质底下,自我修养欠缺,毕业求职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求职失败。加强自我修养的培养,从入学开始,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了解社会需求和用人要求,了解各种职业特点,并为此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3)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竞赛中,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觉接受创新教育,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让学生自觉形成创新思维和意识,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4加强在校生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培养优秀高职院校毕业生

(1)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就业系列的教育活动。

搭建企业和学生的交流平台,开展就业系列宣传与教育活动,邀请相关企业来校开展讲座、专题报告会、模拟招聘、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等,既是增强学生就业技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需要。

(2)从单纯的校园文化,向校企合作文化渗透。

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优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良好途径。各种企业参观学习、冠名体育节、文化节、科技节及各种学生文艺活动等,既带来了企业文化,也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亲密接触,为学生早日进入职场打下基础。

5关于高职院校实验室学生的职业素养探究的具体实施内容和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进校后即开展的全面教育课程,不能只是就业前展开的短期培训。它具有全方位、全员性、全程性、分层次、多样化地展开,教育场所不拘一格的特点。可在教室、实训课堂、校内、或校外实施,是院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

(1)开设各专业相关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职业素养课程按照年级段分为五个学期进行,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职业素养教育。一年级主要讲述职业素养概论,开展职业能力测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培养职业意识,掌握职业素养规范,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三年级初开始就业模拟。参考课程如下:《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职业行为技能》、《心理健康知识》、《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举办在校学生职业素养论坛。

利用在校教师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素养论坛活动。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优秀人才、学校优秀毕业生等定期为在校学生举行各类职业素养主题讲座。报告社会形式、科技发展、就业形式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等,充分讲解社会企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就业方向和方式。参考课程如下:《企业家论坛》、《科技论坛》、《成功论坛》、《学生论坛》等。

(3)开展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活动。

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活动,由学院牵头,企业、行业的专业人才和学校老师一起担任指导教师,学生自主规划、组织、举行并评价。参考课程如下:《思想政治素质活动》、《科学文化素质活动》、《职业道德素养活动》、《心理健康素质活动》、《社会能力培养活动》等。

(4)开展职业素养相关拓展训练。

高职院校学生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它是理论课程的全面提炼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不仅仅是通过各种课堂式的培训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人的素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拓展训练项目,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完善人格、消除不作为、缩小差距”等目的。参考课程如下:《励志教育训练》、《执行力拓展训练》、《挑战自我能力训练》、《团队精神拓展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现代商贸工业,2007.1.

[2] 许玫,张生妹.《大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

[3] 谢元锡.《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与就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

学生职业素养 篇11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 所谓“素质冰山模型”, 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按照该模型的理论, 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水上的冰山代表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 属于“显性职业素养”, 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和专业考试通过情况来证明, 但是这部分非常少, 只有整座冰山的1/8, 而另外7/8则隐藏在水下, 它代表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 是看不见的“隐性职业素养”①。因为这些“隐性职业素养”看不见, 既不容易通过简单、外在的鉴定方法鉴定, 也很难通过书本教学来培养, 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我们可以想想, 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并不乐观, 行为不文明、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弱、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紧张、抗挫折能力差等现象的存在都显示出我们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缺憾。无论水上的冰山能折射出多么璀璨的光华, 但是没有水下支撑的根基, 整座冰山的消融和沉没是迟早的事, 所以“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 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应该打好冰山的根基,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增强其社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的涵义

高职学生的理论功底相对薄弱, 对书本式的灌输教育接受程度差, 他们在社会的竞争力体现在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的操作能力, 所以反而活跃性好、个性突出, 对实践性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性, 因此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应遵循“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的理念。该理念有两层涵义:

1. 从学校内部整体教育的角度来讲, “课内”是指以“第一课堂”, 即正常的课堂内教学为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课外”是指通过“第二课堂”, 即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内课外”两个课堂教育不能脱节, 不能为了形式而随意选择活动开展“第二课堂”, 而是要“统筹培养”, 即两个课堂的教学和活动是相互配合、相互融通的, 课内教育是内涵、课外活动是拓展。

2. 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角度来讲, “课内”是指学校教育, 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优势积极开展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 “课外”是指企业, 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职场氛围、实际工作内容开展活动, 锻炼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工作的综合技能和素质。校内校外活动统筹设计, 校企共同参与, 为学生筹划一个毕业走向社会的过渡期, 使学生校内模拟、校外实践, 提前感知职场氛围, 提前进入职业角色。

三、基于“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的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措施

组建学生活动团体, 校企联合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 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 培育具有职业特点的文化氛围, 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借助四大平台, 把“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的教育理念融入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

1.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将校企合作企业引进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 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学生就业后, 不仅要能工作, 还要会工作, 做到“能”, 只需要掌握工作流程和要点、会操作工作设备、会利用工作工具即可, 但做到“会”, 则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比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而这些恰恰是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 专业可以和合作企业一起组织策划一系列校企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 比如“企业职场体验” (学生分小组到企业参观交流, 获得对企业的直接认知) 、“你是师傅我是徒” (由企业员工设计一个小任务, 将如何完成任务告诉学生, 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 评选最佳师傅和最佳徒弟) 、“今天我是职业人” (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装和职业任务, 并根据学生一天的表现评选最佳职业人) 等等。这类活动基本上均可在校企合作单位现场开展, 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单位的工作氛围和工作内容的认识, 掌握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 帮助学生消除对工作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和期待, 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时间,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构建学生自主性活动团体平台。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提高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 不缺创意, 缺的是让他们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在培养过程中, 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组建学生自主性活动团体, 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该活动团体主要由学生自己打理, 策划并实施各类“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活动探索与宣传积极向上的人文文化, 培养和突出诚信协作、务实创新的参与精神, 锻炼和塑造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习惯与能力, 将专业所学和个人爱好、实践活动相结合, 营造良好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氛围。

3. 构建专业特色系列活动平台。

学校组织的很多文体活动、学习活动均带有普适性, 如果针对性的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系列活动, 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培养和专业工作相关的“隐性职业素养”将是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办法。每个专业特点不同, 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 创设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品牌系列活动。比如组织专业技能系列竞赛, 在竞赛中即要求学生完成职业工作任务, 又需要学生展示自己的职业形象、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这样的系列活动将专业知识和“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结合在一起, 实现专业能力与“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

4. 构建学生互助平台。

在开展各项学生活动时,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 有时会发现参与活动的总是相对固定的一批人, 而总有一些人对任何活动都没有热情, 为了帮助和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可以成立学生互助平台, 即学生之间组成活动小组, 让活跃的学生主动去联系不太活跃的学生, 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带动性。在互助小组成立之后, 可以设计很多必须小组一起参与才能完成的活动任务, 如果有一个组员不能主动参与、积极完成, 这个小组的活动任务就会失败。通过这样的活动模式, 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小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己的行为关系到整个团队的成败, 逐渐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把自己融入到集体氛围中, 不再孤立和消极。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的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团队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集体的荣誉感, 也可有效防止学生就业后难于融入团队的现象出现。

四、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启示

1. 确定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案首先要从企业、教师、学生三个层面了解其素质现状。不同专业的学生虽然在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方面具有共性, 但不同专业的特点还是会导致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些特性或侧重点, 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在确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前, 应从企业、教师、学生三个主体进行广泛的调研, 切实了解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学生希望通过培养具备什么素质、老师认为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必需的综合素质。确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措施才能事半功倍。

2. 要把“课内课外、统筹培养”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 塑造完整的学生个体。正如前面所说, 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通过课内教育, 还需要利用各类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 并且课内课外不可脱节。因此可以利用课内教学向学生传输“隐性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性, 同时利用课外各类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逐渐使自己完善各项素质, 塑造完整的学生个体。

3. 通过“第二课堂”课外系列活动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破传统的课堂单一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 “第二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利用第二课堂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安排各项文体娱乐、兴趣小组、实践活动等, 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悟、在体悟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 (教高[1998]2号) .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 (教职成[2011]9号) .

[3]MBA智库百科.

[4]百度百科.

[5]陈连军.关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

上一篇:山区道路设计与施工下一篇:道桥桩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