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精选12篇)
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1
摘要:为了更清晰地解析教育部提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标准, 首次提出了“三用型人才”的概念, 并对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结合“三用型人才”的特点, 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三用型人才,职业素质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教育部提出的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标准, 是示范校建设单位必须完成的任务。具有什么特征的人才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标准, 如何培养和评价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现实而有紧迫的问题。
由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定义比较宽泛,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较难把握和定义。针对于此, 本文首次提出“三用型人才”的概念:即“企业同意用、企业愿意用、企业敢于重用”的人才标准。本文将对“三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事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三用型人才”的内涵
1.企业同意用
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充分就业, 既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职业教育也难以生存和发展。学生如同学校的“产品”, 当学校将学生推荐到社会和企业, 就好比把自己的“产品”推荐到了社会和企业, 这些“产品”能不能得到认可, 关键在于能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按此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 由于学习的内容和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岗位基本贴近, 当学生应聘时, 企业一般都抱有试试看的想法录用学生。
在此层面上, 企业接收应聘学生有被动或者试试看的意思。
2.企业愿意用
学生被企业录用后, 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用, 一般来讲, 会对所录用的学生进行评价。通常情况下, 评价分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 表现可圈可点, 人际关系良好, 完全能胜任企业的工作;第二等级, 表现一般, 对环境适应能力不是很好, 但能基本完成自己的任务;第三等级, 表现不好或者说很差, 不能甚至完全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正常情况下, 企业对第一等级的学生是求之若渴的, 这样的员工对于企业的科学管理、企业效益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如果下次招聘, 企业就会对表现较好学生原所在学校的毕业生有了好感。招聘时由原来的被动试试看的态度转变为愿意使用了。学兄学姐的模范表率作用在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影响的同时, 也为后来的学弟学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就业基础。第这个层面上, 企业由第一层面的被动或者试试看接受学生转变为主动和愿意使用。这就显然比原来要上升一个档次。
3.企业愿意重用
通过对一些企业的人事部门及负责人进行调研发现, 企业愿意重用的人通常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对企业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企业愿意信任一个能力一般却有强烈责任感的人, 而不愿重用一个马马虎虎、视责任为无物的人, 哪怕他能力非凡。因此, 一名有强烈责任意识的员工不论能力怎样, 都会受到老板的重视, 公司也会乐意在这种人身上投资。
(2) 较强的职场应变能力
职场应变能力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 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
(3) 具备专业创新能力
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 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 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
如果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达到了这一层面, 那么学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就达到了。由于个体方面的差异, 因此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这一层面。
二、如何塑造“三用型人才”
职业院校培养“三用型人才”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地理解应该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在“三用型人才”的三个层面上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这三个层面的比例取决于学生的基本素质, 也取决于学校的培养结果, 不应苛求全部达到最高层面。那么, “三用型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达到学而知之的目的教学的方式要灵活, 不能过于死板。尽量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 采用情景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 在做中学, 学中做, 理论与实践结合, 最后升华, 知识和技能被学生吸收掌握。对于考核的依据, 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课时, 学生做了多少试验, 而是其技能和知识的融合程度。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目前, 大多数学校都认可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但是难以理解的是他们通常把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第二课堂或者选修课的范围内, 这样似乎有点叶公好龙, 同时也在给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职业素质并非很重要。这就是学院天天抓素质, 企业对学生的素质并不认可的主要原因。
现在, 我国的职业素质培养还在一个比较低的初级阶段, 目前当务之急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素质培养和考核体系, 这套体系能够方便老师和学校操作。要把职业素质的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等同对待,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厚此薄彼, 不仅会使职业教育方向迷失, 可能最终的结果就是职业教育的步履维艰。
建立一定的淘汰机制。现在,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机制基本上是“宽进宽出”, 基本上能进来, 差不多就能出去, 这样的机制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西方发达国家的“宽进严出”就非常值得借鉴, 他们通常采取的高额的重修费、休学、甚至劝学生转换专业等等方式, 这些机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使得他们的学生备受企业的欢迎。淘汰的目的绝不是抛弃, 而是用激励的方法和方式促进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结束语
培养新世纪的“三用型”人才, 是一项庞大、艰巨和复杂的工程, 这需要学校、学生、企业甚至全社会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不断追求, 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好大喜功, 尤其是对职业教育来讲, 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需要冷静的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不会一进企业就成为技术能手的, 他们还需要在企业进一步的锻炼, 包括人际关系的融合。只有经过实践锤炼的学生,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鉴于上述原因, 职业教育只有使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同步提高, 才能办出真正意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来, 才能真正地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来。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Z].2006.
[2]丁建石.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EB/OL].2009-06-10.
[3]黄永铭.关于电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EB/OL].2009-06-10.
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2
近几年,蓬勃发展的烘焙行业,不仅需要大量高质量原材料以及新型技术设备,更需要熟练的烘焙师。烘焙师的技术水平在烘焙行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烘焙师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甚至弄虚作假,将会对食品安全造成重要的影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可能会给合法生产经营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妨碍市场经济秩序正常运行。强化烘焙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小编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要求和提高。
1.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烘焙人员必须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2.要熟练掌握“烘焙食品卫生安全”
烘焙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烘焙食品卫生安全”,包括:①原料的选择,注意有毒有害成分的控制和新鲜状态;无公害、绿色食品原料。②生产过程的控制,注意加工过程、防止有毒有害成分的混入,防止滥用食品添加剂。③销售过程的管理,注意运输、贮存条件的控制。
3.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烘焙食品理论知识是烘焙制作实践的科学总结。系统的学习、掌握烘焙制作理论知识,是正确、迅速地学会实际操作技术的条件和基础。因此,要下功夫弄懂有关烘焙概念和定义;弄懂烘焙制作各工艺过程中有关的变化原理及技术要领;弄明白每项操作技术之间诸种条件与因素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烘焙制作的真谛,从而掌握烘焙制作技艺。
4.仪容仪表
烘焙人员上班前,着装和仪表要与工作岗位的环境协调一致,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做好当天的准备工作并互相问候。良好的仪容仪表,能够反映其本人的修养和企业的形象。保持正确姿态,是创造良好形象和提高业务效率的捷径。
5.职业道德
做烘焙没有捷径,由不得半点投机取巧,脚踏实地才能破茧而出!做烘焙的人很多,但是烘焙大师却少之又少,成就大师的不仅仅是过硬的技术能力,更是他们对于烘焙事业的坚持和用心。很多从业者坚持一年、两年觉得没有太大的提升就选择放弃改行;其实,做烘焙除了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体验,想获得更大的个人收益,就要把烘焙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和毕生的事业,用心和爱,精心制作每一款产品,去突破自己的每一个瓶颈,不断的成长。
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3
一、构建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中职语文教学应及时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
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确定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规范及时间管理能力提升、有效沟通能力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还有重要一点就是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能够衔接。
中职语文教师在与用人单位打交道的过程中、与市场需求调研中可以发现,企业用人最关注的首先是责任与态度,其次是学习与沟通的能力,然后才是专业技术技能。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抓住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实施教学。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面向企业一线的员工——学生,他们加入劳动者队伍中时,最需要的语文能力是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果学生在面试时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已,在讨论会上不会发言,到企业工作后,不会填写履历表,连借条、请假条都不会写,这就说明中职校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是职业教育的悲哀。教学大纲中提出了许多能力培养的要求,很全面、很理想,但实际上学生是很难全部达到的,在教学中,教师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抓住学生就业需要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适应岗位,顺利就业,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处理教学内容
以职业素养为培养目标,必须优化教材,使教材职业化。中职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对课本进行整合、改装、充实,对教材中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调整,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把教学内容全方位地辐射到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形成立体交叉的教学内容。中职语文教师要合理分工、深入专业,编写出职业化、专业化的语文教案或校本教材,同时,还应该广泛收集反映当地经济、文化生活的教材资源,把学生视野扩大到课外,把课本变成蓝本,供教学时参考之用。如教学《演讲词》,可以创设这样的场景: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要来本班招工面试,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进行一次推销自己的演讲。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要写好演讲词,可以看看语文教材中《演讲词》的有关知识,还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演讲的资料。在这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总导演”、“观众”,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这个现代化工具去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计算机工作环境对现代职业人才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就业、适岗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以职业素养为培养目标,教师应该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努力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反思过去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法,不少中职语文老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对学习没有兴趣。可是,老师们呢?一味地满堂灌,讲得唇焦口燥,学生当然没有兴趣,埋头睡觉。语文课应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无拘无束的热闹气氛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成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也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项链》一文时,这样问学生:“学了这篇小说后你们如何给人物和主题定位?”学生七嘴八舌,见仁见智,讨论得非常热烈。老师本来想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腐朽思想”,不料学生却提出了与老师教学设想相悖的看法。在他们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穿一件漂亮衣服去参加难得的舞会就是虚荣?含辛茹苦,不惜以十年的代价偿还债务,这不是一种诚信吗?面对命运的不公,她义无反顾地与命运抗争,这不是英雄气概吗?老师对学生的讨论并没有加以阻拦,虽然讨论拉长了时间,但学生的讨论发掘了课文的人文内涵,显现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精神,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更是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发扬。
三、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构建复合型中职语文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实现者。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先进职业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优秀的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是复合型教师,其业务能力不仅要包括本学科的知识能力,还要了解把握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要素,实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语文教学要名副其实地职业化,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服务。为此,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学或其它途径,把各专业的职业素养要求对语文能力的需求度把握准确,无论是教学的原则与目标、进度计划与时间安排、内容处理与方法选择,还是课后作业与考评细则等诸方面,都必须要切实做到使语文教学专业化、职业化。
(二)根据不同专业就业需要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市场营销专业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准确的把握能力和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文秘专业的语文课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口语交际和公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学方法要根据专业特色,突出适用、实用的特点。
(三)改变中职语文学习方式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独特兴趣和承认其潜能的前提下,还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权、选择权,还学生听、说、读、写、思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铺设全方位、立体的交流渠道,为他们搭建经验分享、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平等、真挚、多边的对话。
参考文献:
[1]李莺.丰富中职语文课堂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0,(02).
[2]吴莉莉.语文教学中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3).
[3]陈新萍.论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05).
(林少龙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职业技术学校 515800)
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4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多层次医疗服务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多元化需求, 如何形成一个科学、优化、有效、创新、灵活而规范的护理教学体系, 使中职护理教学与迅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相适应, 使中职护生能够成功实现职业角色的转变, 是中职护理专业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近两年来, 笔者通过对中职护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和方法的实践探索, 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职护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现阐述如下。
1 培养对象
培养对象主要为我校2009级、2010级中职护生。
2 培养模式 (见图1)
3 实施措施
依照中职护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以教学为经, 以活动为纬, 明确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方面保证了护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深度, 避免肤浅;另一方面保证了护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广度, 避免狭隘。让护生以准护士的角色来认知自己的职业素养。
3.2 以训练为纲, 以实践为本, 强化职业素养锻炼
通过训练, 强化中职护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实现“三个对接”, 即中职护生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考证相对接, 操作技能与现代护理技能相对接, 职业素养与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要求相对接。
3.2.1 以精细化管理为保障, 全面推行7S管理
学校全面推行7S管理, 就是要与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方式接轨, 营造仿真型的学习工作环境, 培养护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增强护生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
3.2.2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 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围绕临床岗位需求, 改革课程设置, 创新教学方法, 强化“实境”训练, 使护生形成职业行为规范, 将其培养成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学校重视“以赛促学, 以赛促练”, 其载体就是“职业活动”。在这个“职业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护生的团队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职业技能得到了训练。
3.2.3 以岗位为特色, 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学校的护理实训基地能让护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直接感受职业氛围, 为其今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基础。通过实践可将护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内化, 升华成职业素质, 增强自身对职业的认同感, 切实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 有效完成学习迁移, 从而逐步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3 以校院合作为保障, 确保职业素养的养成
在中职护生实习时, 学校建立、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加强岗前培训和实习队伍建设, 实现对校院、行业内外等多方合作的有效督管, 保障护生的实习质量, 从而有效提升护生的职业素养, 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准护士。
3.4 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 确保职业素养培养的可控性
在整个德育管理体系中, 学校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 确保护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 并具有可控性。
“德育学分制”旨在变管理为服务, 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德育活动制度化、学分化, 德育目标详细化。将德育量化成学分制, 变口头说教为行为教育, 促进护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最终通过护生、护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让护生学会做人,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4 取得成效
4.1 提高了护生的职业素养
护生很好地完成了由中职护生向准护士的转变。护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与强化。
连续两年我校护生就业率达99%以上, 中职护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每年招生都会出现隔夜排队的现象, 录取名额已远远满足不了求学人数。
通过对我校2009级、2010级中职护生调查显示:服务对象的满意率已由原来的80%上升到90%~93%;学校收到患者、医院的表扬信35封, 填补了原来的空白;用人单位的满意率由原来的83.0%上升到96.5%~98.7%;医院综合评价的平均分由原来的80分上升到90~92分;医疗差错的发生数已明显减少, 且无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4.2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通过实践与研究, 促进了我校品牌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我校拥有全国医护专业高职教学研究会委员、华东地区高等护理教育学会理事、海宁市护理学会理事、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省市级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 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临床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稳定的双师型专、兼职师资梯队。
4.3 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1) 我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连续几年通过率都在95%以上, 特别是开展实践研究以来, 2011年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之年, 在全国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 我校不降反升, 达到了95.98%。2012年, 我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再创新高, 达到98.60%。
(2) 我校护生的护理技能操作水平也在全省领先, 特别是2011年、2012年在参加全国、省护理技能大赛时, 我校护生共获得4金3银4铜的佳绩。
(3) 我校作为一所卫生类中职学校, 在参加省级“文明风采”大赛时所获奖项远超各类综合性院校。近两年来, 我校获奖人数为:一等奖31人, 二等奖54人, 三等奖110人, 且获奖率连年提升, 创造了佳绩;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 我校获奖人数为:一等奖3人, 二等奖12人, 三等奖9人, 优秀奖6人, 更是创造了辉煌。
4.4 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随着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校“育人为先, 以人为本”的办学特色也在不断彰显, 并有着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主要表现在职业活动、课程设置、实效德育、职业指导的特色化。在省级学校评估中, 我校的特色建设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肯定:“是一所真正以人为本, 真正育人的学校。”
摘要:如何切实提高中职护理学生 (以下简称护生) 的职业素养, 让其能在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 是我们中职护理专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就培养中职护生职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做一定的实践探索,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职护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提升中职护生的就业竞争力, 使其被社会认可。
就业前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计划 篇5
第一节知识经济时代对从业人员素养的要求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才能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交往频繁、工作压力大等特点的要求。以下几种素质是对人的职业素质的一般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2、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是指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3、职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中,任何一个具体职业都有本行业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形成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
4、专业基础。
5、学习能力。
6、人际交往能力,就是与人相处的能力。
7、吃苦精神,用人单位认为近年来所招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占50%以上。
8、创新精神,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
9、身心素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没有健康的体魄很难适应。
10、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是指自我意识的健全,情绪控制的适度,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3、工程类专业
工程类专业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
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政治素养要体现在具有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献身的精神。知识素养由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构成。
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知识、综合知识包括人文、经济、法律、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
能力素养由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组成。工作能力主要指除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也称为适应能力,其包括有社会适应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方面,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局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⑴知识素养要求
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要求:工程类工作人员要求能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服务,能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能高效高质地 1
生产服务。
具有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工程科学知识。基础科学是工程的支撑点,工程科学是工程的知识库,任何工程问题都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的。同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分析、综合、思维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积累。
具有广博的知识。现代工程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往往涉及到社会将领域。工程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懂得科学、技术与工程,还必须懂得有关经济、管理、法律、人文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⑵素养要求
专业能力素养要求。主要指吸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把握全局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
工作能力素养要求,主要指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并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工作等方面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职业素养的培养
为了使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更好地衔接,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该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制订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和身心素养的提升。
1、制订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
专业学习计划的内容。通常个人的专业学习计划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也就是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达到预期的结果,在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到的水平,在专业能力方面和实际应用方面达到的目标。
进程表。即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安排表,包括二个层次.一是总体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安排表,即大学四年如何安排专业学习进程:一般地,大学专业学习进程指导原则是第一年打基础,即学习从事多种职业能力通用的课程和继续学习必需的课程。二是学期进程表,把一个学期的全部时间分成三个部分:学习时间、复习时间、考试时间。分别在三个时间段内制订不同的学习进程表。三是课程进度表,是学生在每门课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体现。
完成计划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指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科性质、学校能够提供的支持服务、学生能够保证的学习时间等,还要遵循学习心理活动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及个人的生理规律等。
2、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要求
⑴全面合理。计划中除了有专业学习时间外,还应有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和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休息、娱乐、睡眠的时间。
⑵长时间短安排。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究竟干些什么,应当有个大致计划。比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应当有个长计划。
⑶重点突出。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学习的内容是无限的,所以必须要有重点,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⑷脚踏实地。一是知识能力的实际,每个阶段,在计划中要接受消化多少知识?要培养哪些能力?二是指常规学习时间与自由学习时间各有多少?三是“债务”实际,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欠债”情况心中有数。四是教学进度的实际,掌握教师教学进度,就可以妥善安排时间,不至于使自己的计划受到“冲击”。
⑸适时调整。每一个计划执行结束或执行到一个阶段,就应当检查一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就要找找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检查的内容应包括:计划中规定的任务是否完成,是否按计划去做了,学习效果如何,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检查后,再修订专业学习计划,改变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⑹一定的灵活性。计划变成现实,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计划不要太满、太死、太紧。要留出机动时间,使计划有一定机动性、灵活性。
3、能力的自我培养
大学生在大学应基本上具备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培养能力的途径主要有:
⑴积累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勤奋是成功的钥匙。离开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而知识的积累要靠勤奋的学习来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掌握已学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也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⑵勤于实践
善于学习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生是否学到知识的标准。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又要勇于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认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又要热心各种公益活动,既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相结合的科学研究、科技协作、科技服务活动,参加以校内建设或社会生产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劳动,又要热忱参加教育实习活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讲学班,担任家庭教师等。
⑶发展兴趣
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事物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能给个体带来愉快或益处的活动结果发生的兴趣,人的意志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应该重点培养对学习的间接兴趣,以提高自身能力为目标鼓
励自己学习。
⑷超越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注意发展自己的优势能力,但任何优势能力是不够的,大学生必须对已经具备的能力有所拓展,不管其发展程度如何,这是他们今后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
4、身心素质培养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合称为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大影响,不断提升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有:
⑴科学用脑,①勤于用脑。大脑用得越勤快,脑功能越发达。讲究最佳用脑时间。研究发现,人的最佳用脑时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就一天而言,有早晨学习效率最高的百灵鸟型,有黑夜学习效率最高的猫头鹰型,也有最佳学习时间不明显的混合型。
②劳逸结合。从事脑力劳动的时候,大脑皮层兴奋区的代谢过程就逐步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也增加,从而使脑的工作能力逐步提高。如果长时间用大脑,消耗的过程逐步越过恢复过程,就会产生疲劳。疲劳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使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
③多种活动交替进行。人的脑细胞有专门的分工,各司其职。经常轮换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可以减轻疲劳,提高效率。
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节奏性是人脑的基本规律之一,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有节奏地交替进行,大脑才能发挥较大效能。要使大脑兴奋与抑制有节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⑵正确认识并悦纳自己
良好的自我意识要求做到自知、自爱,其具体内涵是自尊、自信、自强、自制。自信、自强的人对自己的动机、目的行明确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能做出比较客观的估价。
⑶自觉控制和调节情绪
疾病都与情绪有关,长期的思虑忧郁,过度的气愤、苫闷,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大学生希望有健康的身心,就必须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驾驭自己的情绪活动,自觉地控制和调节情绪。
⑷提高克服挫折的能力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FL(K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当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首要任务。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要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推进高职学生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机制,才能真正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从而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1.职业素养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是指一个人在知识、技能、品德等诸方面先天的条件和后天学习与锻炼的综合结果。职业素养的高低也是人们常用以评价一个人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劳动者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具有隐性特征,需要在长期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它属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范畴,而职业技能则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属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高职学生要想提升就业能力,除了要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有利于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基础,而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并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也是高职教育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关键环节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有义务和责任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和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并通过对学生的技能教育与学生的自我管理活动,不断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职业技能、认真的职业态度、积极良好的沟通能力、内外兼优的职业形象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高职学生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勤业、敬业、精业和广受社会欢迎的人。
.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其求职的关键条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上变得更加实际,学历已不再是应聘的首要条件,企业更看重的是求职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优秀的适岗能力。
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仅可使高职学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高职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精神,能不断完善其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高职学生具备应对形势变化的理性态度与能力,并能够弥补高职学生文凭上的不足。因此,高职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就业竞争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高职毕业生对就业、职业态度、事业进取心等方面的认识,才能真正的实现全方位提升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思考
3.1 加强职业指导,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充分体现在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上。因此,在对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与实训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就业理念的培养与训练。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入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积极帮助学生较早的对所学专业的性质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及自身优劣、未来工作的内容及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不断强化他们的就业意识,帮助高职学生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与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理想與正确的就业观念,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2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工作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验、实训与实习工作,这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中,应积极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锻炼,并加大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指导与管理力度,使学生工作技能得到培养,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所了解,增强对职业的认同。学生可在职业环境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自觉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意志,塑造完整人格与增强职业能力,从而达到完善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3.3 开展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是校园文化活动更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锻炼和提高高职学生的沟通、组织、协调、管理和创新等职业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锻炼。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通过建设健康和谐与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通过班级黑板报或校园雕塑等方面的强化,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来强调社会、企业对当今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又如,可积极开展富有吸引力的职业素养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启发学生对这方面的思考,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3.4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
当今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要注重积极创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帮助高职生增强企业理念和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熟悉企业的行为准则和操作规程,培养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校了解吸收企业的先进文化并掌握时代职场的全面需求,从而形成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4. 结语
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社会、企业、学生等方面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工作重点,通过积极开展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不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认知。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才能够真正意义实现全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智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及其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2]刘志忠,白其安,李兴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5).
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7
一、加强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加强道德品质的思想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道德品质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具有高尚的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同时组织各类实践活动, 把道德品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
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的特点, 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 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 删除不适合时代需求的课程, 增设人文素养的课程。它不是单纯的开设几门人文通识课, 而要从人才培养规划、课程结构体系等多方面来进行思考并构建。开设人文素养的课程, 要让学生领会课程中蕴涵的思想内涵。要防止内容的随意性, 内容的重复性, 更不能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要符合课程的规范性要求。它在通识课教育的基础上, 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由众多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中, 还要注意对跨学科课程实现学科整合, 实现学科优势互补。
三、强化教学管理, 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教学管理过程中
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的内容, 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第一, 教师要言传身教, 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第二, 在教学中引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 通过情境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 修改课程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 引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将企业的工作转换为学习任务。在管理上, 加入职业素养环节, 将职业素养的内容都细化为标准,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培养他们严于律己的工作习惯,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积极的、负责的、自信的、乐于助人的职业态度。
四、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文化熏陶
加强校企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在实训中, 引用企业的工作标准及工作流程, 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在职业环境中引入角色扮演, 熟悉各角色的工作流程, 了解各角色相应的职业能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获得实际操作的体验。这样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业习惯, 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另外, 通过宣讲企业文化, 开展企业论坛, 到企业实地参观直至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 让学生真切感受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
五、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适时修正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一成不变, 而应紧跟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适合调整。因此, 必须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适时修正机制, 以保持学校旺盛的生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 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平台等方式, 及时了解毕业生工作岗位上成长、成才的过程信息;通过收集来自各种途径的反馈信息, 准确地把握各行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另外,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要多听取企业人员及行业专家的意见, 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六、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参观学习兄弟院校的优秀经验, 完善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对兄弟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 取长补短。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 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 不是几堂课、几次讲座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只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形成系统的全面的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纵观目前的高职教育, 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 高职教育变成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 而对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少之又少。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伊丽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观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6) :61-63.
[2]苗春苗.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3) :97.
[3]朱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 :25.
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8
我校税收会计专业的 《税收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即第3 学期开设, 学习时间为一学期。 作为中职税收课程, 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操作性、应用性的特点, 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根据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看, 税务处理技能是会计岗位技能中较为陌生但又很重要的一项技能。作为中职税收专业主干课程, 仅学习税收法规的书本知识还不够, 必须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来设计教学。
一、素养先行, 团队合作, 分组竞争, 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传统的税收教学基本是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师本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在安排到担任该门课程时, 笔者苦苦冥思: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力量呢?正值职业素养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 利用职业素养开场热身破冰常用的团队合作———分小组进行授课形式, 开学的第一节课, 笔者根据该班级总人数 (共48 人) ,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组员进行分组, 8 人一组, 共6 组, 分组后选出每组组长, 每组组长把组员名单写在纸上上交, 内容包括: 1、组名:要求有创意, 积极上进2、组长 (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3、组员4、口号5、目标。
学生尝到让自己当家作主选择伙伴的滋味, 一节课下来, 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中, 他们觉得这种方法新鲜好玩, 热情高涨。 学生们都踊跃地上交了“表决书”———个个都写得豪情万丈, 志在必得。 如:we are the number one;1234567, 星期一学到星期七等等。 笔者要求他们各自演绎下小组风采, 他们格外来劲, 连平时比较文静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步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觉得税收课原来也不是想像中那么无聊, 对上课有所期待。
二、图文声像并茂,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动态课堂
当前的职业素养课程全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支撑, 课堂过程穿插视频、PPT等让学生上课时享受着视觉大餐。税收课程能不能仿效呢? 税收课程理论性较强, 既枯燥无味又难以理解, 对于那些基础较差、 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中职生来说, 要想在较少的课堂上, 掌握比较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 是非常困难的。 如何把税收课堂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才是王道呀。
在继开场热身后, 笔者在税收概述导入时给学生播了一个《五分钟, 让你了解中国的税》的微课视频, 该视频生动形象、幽默搞笑而且把税收融入到时事热点进行演绎。 通过观看该视频, 学生对中国的税种有了一个通篇的了解, 而且了解税收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进而对税收产生了兴趣。
接下来在课堂里, 笔者尽可能搜集跟税收有关的视频跟学生分享, 例如在讲授税款征收时, 查找到了一个关于偷税漏税纳税人的忏悔自白视频, 让学生明白税的强制性及不可避免, 也从另一侧面引入了税款征收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视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创设模拟税收情境, 由学生组织演练, 增加学习热情
职业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极大的不同点在于课堂内容的呈现形式上, 素养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善于把课程内容溶入到情境中, 通过由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演练的形式进行, 教师在演练任务结束后把需要讲授的观点提炼出来, 再由学生感悟。 这种方法优点在于学生参与当中切身体验, 观点提炼出来时他们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而且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税收课程能不能也创设相应课程内容的情境由学生去深入体验呢?
税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根据每一章教学内容的不同, 创设不同的职业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增值税”时, 创设职业情景为: 盛润公司主管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王石要求会计主管李强把新开发的电子产品一批用于员工福利, 刚毕业不久的张一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这一业务的商品成本直接进行结转计入“在建工程”账户中。 会计主管李强告诉张一, 正确的处理应该是按视同销售处理, 并计算增值税。 张一很困惑, 明明产品没有销售也没有收入, 还要缴纳增值税吗? 通过这一职业情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增值税? 哪些行为应纳增值税?增值税纳税人有哪些类型?增值税税率是多少?增值税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伴随着这些问题进入新知识, 让学生在进行角色情境演练时有针对性地表现问题所在, 并生活化地表现出来。
这种方式在学生群体中反响很大, 大家都比较喜欢在某些情境下去展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四、师生互动, 开放式教学, 善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又称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素养课堂上教师常通过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 领悟更多人生哲理。 在组织税收课程的课堂教学时, 其实也可以应用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改变学生的懒散现状。
笔者通过任务分解, 把各种税收业务按照步骤分解成若干个教学项目, 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重新建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参与、合作。 例如在学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的这一章节中, 就可以分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操作、增值税进项发票认证、抄报税、纳税申报表填写和税款缴纳等五个教学任务, 而纳税申报表填写这一教学任务又可细分为销售明细、进项明细、纳税申报表及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等表格填写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一一完成各个教学任务, 并及时进行考核, 同时设计一个完整案例, 把几个环节串联起来, 让学生完整、详细地掌握真实的纳税操作过程。
在这种各个阶段的小任务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了, 完成一个个的任务, 形成一个个的作品, 一次次地获得成就感。
五、改变传统考试方法, 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目前职业素养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多样化, 不局限于书面的理论测试, 而是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来检验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 但专业科目多数学校对学生考核仍采用笔试, 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 在税收课程的考核中, 笔者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 加大对技能的考核, 如要求学生填制纳税申报表、对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等;增加探讨抽题考核的办法, 鞭策学生去全面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另外, 最终的成绩可以将平时的考核和期末成绩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平时主动学习, 避免临时“抱佛脚”。
总之, 在开展税收课程过程中, 多些人性化地采用学生关注、喜欢的方式去进行组织课堂, 关心学生身心发展, 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等方式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得到发展。作为教师, 要永远记得, 学生今天的学习, 是为了明天的工作, 那么教师在教学时更多地采用职业化的角度去思考组织, 把学生当成准职场人去培训, 让他们学得愉快, 学有所获, 让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同步成长, 使税收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晶.基于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03) .
[2]陈明, 雷芝峥, 王彩燕.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8) .
[3]周宇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09 (06)
[4]崔九九.多媒体在会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3) .
[5]刘伟.论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04) .
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9
一安排好文秘教师实践学习的时间
我认为, 并不是学生才需要实践学习, 教师同样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检验。
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 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就意味着在校的时间更短了, 教师在做好大量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学习, 时间就变得极为紧张, 实践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对实践学习效果的取得尤为重要。
在任何场合下, 我们反复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但是, 理论指导实践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只有将理论知识学得扎实、学得透彻, 才能真正地将实践工作做到实处, 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偏废任何一方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要使文秘教师的实践学习取得最佳效果, 应将文秘教师的实践学习与学生的实践学习统一安排在每学期理论课程授完之后, 此时,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是特别牢固, 在许多知识点上甚至还会存在疑惑, 在实践中, 文秘教师对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切疑惑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知识体系、结构、难易点等在文秘教师头脑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从而能更好地对文秘课程进行整合, 使其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样, 理论指导了实践, 实践又证实了理论的正确, 两者达到了最佳的统一, 文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得到了增强, 职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文秘教师实践学习时间安排的另一种方式是所有的理论课程都系统地学完之后, 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实习, 即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文秘教师全程指导, 其目的一是系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对知识进行融合,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二是了解各行各业对秘书人才需求的趋势及要求, 不断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 这样, 文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养就同时得到了加强。
二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 提高对实践学习的认识
文秘教师是文秘教学的主体, 其实践能力的强弱与职业素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们所培养的秘书人才质量的高低, 所以, 要将文秘教师的实践学习工作做好, 首先要做好文秘教师的思想工作, 让大家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要将近年来就业形式的严峻、社会需求人才模式的转变等一切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及时地与文秘教师进行沟通, 使大家有一种危机感,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意识到实践能力的增强, 职业素养的提高是文秘专业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
作为文秘教师实践学习的组织者在实践工作开展之前就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如在召开一次文秘教师实践学习动员大会上, 将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同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督促大家在实践期间的行为, 以此来做为实践学习顺利开展的纪律保证。
三文秘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社团活动, 增强实践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
学生社团组织的精彩节目经常在校园中上演。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正是积极参与实践、参与社会、体验社会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参与其中, 用自己专业的视角、丰富的经验来指导学生社团的活动, 参与的同时能听到来自学生中的不同声音, 得到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于开拓我们的思维、更新教学思想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 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统一, 所取得的实践效果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四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
让教师走上实际的工作岗位, 这与我们在课堂上、实验室中做模拟演练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实际的工作更真实、随意性更强, 反映的问题更直接、更有价值, 能够真正地锻炼思维、锻炼能力。因此, 增强文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必须多渠道的建立与文秘专业相对应的实践基地。
作为文秘专业一定要走出“闭门造车”的教育模式, 不能只管生产 (培养) 产品 (人才) , 而不问社会是否需要我们的产品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形成文秘专业只顾生产不问市场需求的特点。结果是, 我们培养的人才要么是无法就业, 要么是改行就业或学非所用。
专业实习基地的建立, 无论是文秘专业的教师还是出去实习的学生都能及时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学校根据文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学习反馈可以及时地调节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 而文秘教师通过专业的实际锻炼以利用自己在学校教学的机会有侧重点地加大对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讲授, 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这种实践基地的建立应以互惠原则为主, 对方为我们提供教师和学生实习的场所, 我们则依靠理论知识雄厚的优势为其进行培训, 来弥补他们在理论上的欠缺, 同时, 我们应积极地参与到对方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去, 可以将一些好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提供给对方进行参考, 使其发展达到一个新
一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
《大学日语Ⅳ》 (小语种) 的期末成绩是中国海洋大学2010级三名日语选修生 (本科生) 在2012年第二学期期末时的成绩。他们的原始分数分别是:
三名被试成绩的算术平均数是:X=N∑Xi=69。
三名被试成绩的标准差是:S=N∑ (Xi-X) 2=.294。
标准分数 (Z分数) 是以标准差为单位, 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三名被试的标准分数如下:
二关于选修日语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选修日语动机调查表如下:
在以上五个问题后, 附有五种不同的选择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看法, 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项。四种选择项是:很不同意 (-2分) , 不同意 (-1分) , 不知道 (0分) , 同意 (1分) , 非常同意 (2分) 。
通过问卷调查与计算, 获取三名被试的动机分值分别是:
下面对三名学生的动机分值进行量化分析。
均分值:Y=N∑Yi=56.
标准差:Sy=∑ (YiN-Y) 2=.17
的高度。在此原则下达成共识, 建立长期稳定的互惠关系。
在文秘专业教师实践学习结束之后, 我们应该组织一次实习单位的座谈会, 交流教师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共同协商解决在工作中的不足, 真正达到增强文秘教师实践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三期末成绩与选修动机的相关性
三名被试在两个测验 (X与Y) 中的原始分数与Z分数: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作出三名学生成绩与动机关系的散点图如下:
从散点图上很容易看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即选修动机强度越高, 期末考试成绩分数也越高。这表明两变量变动方向相同, 一变量变动时, 另一变量也同时发生或大或小的与前一变量同方向的变动。
四期末成绩与选修动机的相关系数
虽然通过散点图可以大概了解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相关程度, 可以通过描述性统计量——相关系数来获得。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公式运算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X与Y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 且相关系数为0.9。即选修日语动机与期末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为0.9。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李锦雯]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文秘教师只有认清形势, 勇往直前, 敢于开拓进取, 不断增强实践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文秘人才, 文秘专业也才能不断完善, 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篇10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职业素养大致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技能四方面。前三项是职业素养的重要部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前三项职业素养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获得与完善,而职业技能可通过学习、培训获得。在评价员工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总的来说,职业素养是完成职业活动必备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可以通俗概括为德和才两方面。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通过企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战略。现代企业青睐八类人才:对企业忠诚、有归属感的人;综合素质好的人;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人;有专业技术的人;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的人;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人;认同企业文化的人;带着激情去工作的人。通过调查发现,现代企业对职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招收员工时,既考察专业技能,也要看综合素质;不仅考察与职业岗位的匹配度,更要看员工的培养潜力。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只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真正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且能够长久对接的人才,除具有高超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较高的综合素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毕业生的评估主要集中在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热情、上进心与学习能力等软性指标上,对那些有技能但职业素养有问题的人,企业坚决不用。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目前中职生的整体素质落后于企业的高标准,有的学生缺乏人生目标,个人利益至上,学习动机功利。有的学生不愿从基层艰苦岗位做起,片面追求高收入与较好的工作条件,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虽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对自己要求不严,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操守。这些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很难做好本职工作。有的毕业生频繁跳槽,缺乏诚信意识。选取张家港市大中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反映,企业认为中职生的服务态度好的约占22%(不保留小数,下同),一般的约占69%,差的约占9%。餐饮类企业的评价要好于第二产业(本校没有涉及第一产业的专业),分别是45%、52%、3%左右。对学生责任心的评价,认为责任心较强的约占14%,一般的约占61%,差的约占25%。对敬业精神的评价,与对责任心评价的结果接近,认为强的约占12%,一般的约占67%,差的约占21%。一些学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好印象,导致职业教育形象受损,给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建设者是职业院校的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形成共识,构建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多措并举、齐抓共管。
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建议
(一)达成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共识
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中职生素养主要是指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提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若忽视中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会引发职业道德风险,不仅给个人就业造成不良影响,还会给企业发展带来风险,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降低他们的职业道德风险,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也不仅是用人单位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
(二)构建生职业素养培养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
在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成为共识的基础上,亟需构建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经过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理论和操作体系(见图)。
(三)与德育工作融合,以人为本,讲求实效
职业素养教育应与德育工作融合,以人为本,改变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以开个主题班会、上几节德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出张试卷考一考来代替职业素养教育。学校的评价机制要与企业接轨,即引进企业的评价机制,实现课堂与车间对接、学生与职工对接;把职业道德作为学生品德评价的重要内容,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与学生的评先评优、毕业、推荐就业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观念,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职业能力的好公民。在强化技能教学的同时,应将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团结合作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尤其需重视责任心教育,责任心是职业素养的基础要素。另外,进行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教育,既帮助学生获得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更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并将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企业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
促进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培养职业人的创新实践。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点,呈现企业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与校企合作相吻合的职业文化,让学生在企业化的文化氛围、管理氛围中,走入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体做法是: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强化诚信、责任、感恩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实现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衔接。如在电子电工专业开展电力安全知识、机电维修与组装、电子装配等技能操作竞赛;在计算机专业开展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局域网布线等技能竞赛;在烹饪专业开展热菜制作、中式面点、果蔬雕刻等技能竞赛。这些技能竞赛与企业要求即岗位要求衔接,与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可使学生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实训基地、车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领域,学校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为准职业人就业奠定基础。在实训工场、专用教室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志、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在教学、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品牌意识等方面,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这是学校用企业化的方式加强管理、营造职业氛围的举措。
(五)充分发挥文化课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课程建设是职业学校的核心工作,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有关。职业学校文化课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文化课在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作用,须以学生个性发展、社会需求为切入点,整合和开发校本教材。基于以上认识,在认真研究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如何丰富文化课的教材、教法,实行专业特色的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对现有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使文化课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中发挥强大的依托作用。
(六)健全校外实习网络
职业院校学生往往至少有为期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校内教学实习的有效延伸和必要扩展,对学校而言,企业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校内实习成效的证明手段;对中职生而言,企业顶岗实习是其职业素养培养的特殊阶段,是感知企业文化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途径。经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立体式实习生管理体系,创建了实习生管理的优化模式,形成一个科学的网络管理体系,其要点可概括为“五个原则、一套体系”,五项原则分别是安全文明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适应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及时反馈原则,一套体系包含全方位的宣传动员——实习管理的纽带、健全的管理机构——实习管理的保证、完善的实习计划——实习管理的前提、实习的过程管理——实习管理、实习考核的管理——实习管理的关键和构建立体式管理网络——实习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这一模式后,实习生到企业后生活安定、思想稳定、工作安心,受到了社会、企业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在实习中体验了企业生产全过程,感受到企业刚性的管理和近乎苛刻的纪律,锻炼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提高职业素养。这一管理体系最大程度消除或缩短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磨合和适应期,可尽快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也带动了学风、班风、校风建设;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93%,比两年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各专业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达到99%,其中服务类专业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达到了100%。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中等职业教育多种课程模式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援.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之我见[J].扬州大学学报,2007(10).
[3]吴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8(3).
[4]王证之.21世纪职业意识内涵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10(10).
[5]王欣.高职毕业生择业创业思想及职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6]唐海萍.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4).
浅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对他们的定位,因为可以从“高素质”和“技能型”这两方面把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分为非专业素养和专业素养。非专业素养,特指除了专业之外的素养。第一,思想政治素养,包括明确的政治立场、观念、态度等,以及爱国情怀和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情操;第二,道德文化素养,包括人文精神、责任心、敬业感等,只有深刻的道德文化素养才是合乎时代要求的素养,中职学生只有通过课堂和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懂得做人、且做个有文化的人才能使高职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和职场压力。
二、当前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目前,中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化素养缺失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自身认识不足,过于突出自我
中职院校的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角色定位不准、选择专业盲从、惰性心理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专业知识不扎实等问题;在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作弊、旷课、抄袭作业、混日子等行为。不少学生在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职业的关系时,常常将社会化等同为“丧失自我”,并从内心抗拒社会化,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企业、职业和他人。从企业的反馈信息看,中职学生不缺少技能和形象,缺乏职业化的素养是关键。他们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能吃苦、流动性大、职业道德弱化、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
(二)职业观念滯后,职业目标不清
由于学业期间,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的探索与职业化素质的养成,还处于萌芽期,模糊地探知我是谁,可是如何寻找我将要成为什么样人。这种模糊的心态带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将来就业的行业、企业的认知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择业求职。同时多数学生虽然已经进入企业,但心里还当自己是学生,不经意之间总会用在校的眼光去看待企业发生的很多事情,如吃、住、待遇、工作时间等问题,导致工作时根本不在状态,结果不到两个月就辞职,再重复就业、再辞职、再就业的怪圈。
三、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主要指劳动主体在今后从事某一职位或是执行特定任务所具备的技能和基础的职业操守。它是劳动人员对特定职位了解和适应的综合力的全面体现。就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来说,一般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育和训练,随着职业教育的日益全面,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慢慢扩展到政治意识、职业认同意识、吃苦意识、竞争意识及抗挫折意识等方面品质。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素养的发展及中职院校自身人才培育水平,也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此外,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落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蕴含着职业素养的要求。中职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育高端技能人才,这里所指“高端”不仅意味着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同时包括高素质、素养等内涵;其次,职业素养教育是中职院校建设的关键组成。中职院校进一步推进自身建设,强化人本理念,客观要求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聚焦,把职业素养要素、要求及具体标准内化到具体的职业专业教育改革中去。
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实现的有效途径
结合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来看,就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具体开展来说,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社会实践平台的丰富。
只有到相应的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与训练,才会真正了解什么是岗位需要和要求。从现阶段中职专业技能教学现状来看,对社会实践平台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单靠日常教学及模拟操作训练,难以给予学生较为切实的职业感受;加上模拟训练中通常较为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对职业素养等方面内容涉及较少。因此,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来说,建议从社会实践平台出发,尽可能由学校或专业导师出面,为学生寻找实践和锻炼平台。
(二)变革评价体系,实现人性化测试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现,还应对评价体系进行变革,实现人性化的测试,为学生提供自我素养水平鉴定自测的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测试和考试是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具体需求及学生实践操作的间隔程度来调整素养测试的频率、困难程度及具体内容、手段,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安排好整个测试计划,同时也能保证测评效用的发挥。就素养测试来说,与一般专业测试及考试可能存在较大区别。专业考试通常较为重视某一知识点的硬性考察,而就素养测评来说,可能更多需要灵活实际的职业场景来进行支撑,教师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和途径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方面职业素养进行综合测试。
(三)促成校企合作
就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来说,还应从校企合作人手。校企合作模式下我们需要注意高效合作机构的构建和权责的合理划分。校企合作的落实,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达成合作意愿,还需第三方或是由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推出的具有公示作用的合作机构来维系和支撑双方的合作关系,减少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将可能隐藏在合作关系中的隐患排除掉,为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保驾护航。在中职院校和企业达成合作意愿时,应由第三方或是具有公示作用的机构来就这层关系进行促成,维持两者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更多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进行来说,首先应从社会实践平台出发,尽可能由学校或专业导师出面,为学生寻找实践和锻炼平台;其次,应对评价体系进行变革,实现人性化的测试,为学生提供自我素养水平鉴定自测的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最后,还应从校企合作人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立体的训练环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相应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及职业适应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永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2015(09)
[2]郑巍,曹晶.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8).
[3]艾晓玉.浅谈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之构建[J].职业圈,2013(20).
[4]郑莹.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考试周刊,2013(53).
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12
6S管理一种基于工作现场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越来越为企业认可并纷纷引入到生产管理工作中。保持“质量第一”工作态度和执行6S理念的工作准则是企业对其员工的重要要求,作为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职业院校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养成6S职业素养和品质。
1 高职院校推行6S职业素养的意义
高职培养学生的目标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技术性、应用性人才,如基层领导、技术员、工程师、高级技工。高职学校推行“6S”的意义: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建设规范实训场所,提供安全实训环境和实训氛围,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激发学生实训热情。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需要。学生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在思想观念上适应社会,从大学生活、学习中切换到现实社会中去。高职学校与企业车间极为类似,在实训车间推行“6S”管理可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员工感”,从而提供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适应企业环境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 企业6S职业素养内涵
6S活动起源于日本的一种家庭方式,是基于工作现场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6S活动是指对工作现场各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高工作者自身素养和安全意识的一种活动。
2.1 整理(Seiri)
把工作现场要与不要的物品分开,再将不要的物品加以处理整理。对工作现场现实摆放和停滞的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区分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对工作现场不需要物品,例如废机油、废纸板、废旧件、过时的文件、个人生活用品等要清除出现场。通过整理要达到工作现场无任何妨碍工作,妨碍观瞻,无效占用工作面积的物品。
2.2 整顿(Seiton)
把工作现场需要的物品加以定量、定位。对工作现场需要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并加以标识,实行定置和目视管理,以便能方便、快捷地取得和放回所需物品。
2.3 清扫(Seiso)
把工作现场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及时修理,保证现场无故障设备。工作现场产生灰尘、纸屑、油泥、污水等垃圾。清扫要消除工作现场产生“脏、乱、差”的源头,自己使用的物品、场地,要自己清扫,公用物品、场地,可设专人清扫或分区值班清扫。把清扫设备同设备点检、保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2.4 清洁(Seiketsu)
清洁是在整理、整顿和清扫之后认真坚持,使工作现场规范化、标准化,尽可能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工作现场的物品、环境要整洁、有序,以确保优良的环境。员工要清洁,着装、仪表要整洁,要勤理发、洗澡和修剪指甲等,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员工要礼貌待人,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友好共事,要做到精神上清洁。
2.5 素养(Shitsuke)
素养也即教养,努力提高工作者的素质,养成以工作为重,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的习惯和作风。推行6S活动要始终着眼于提高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这是6S活动的核心。
2.6 安全(Safety)
排除或预防工作场所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源(地面油污、过道堵塞、安全门堵塞、灭火器失效等),安全不仅仅是意识,它需要当作一件大事独立、系统地进行,并不断维护。
3 高职学生6S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
3.1 强化教学现场管理意识
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借鉴和学习企业推行6S活动成功经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成立“6S”管理领导小组,在学生实习车间推行“6S”管理方案。以教学校长、系部主任、实训教师及实习班级为全体学员组成小组,确定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制定实习车间“6S”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全员培训,制定奖惩措施,使“6S”管理模式在全校全面展开。将6S中的“规范”运动转化为常规行动,总结方法和要求形成管理制度,长期贯彻实施,并不断检查改进。学校教学工作现场的良好状态是需要时刻保持的,从管理方法的角度说,要想保持好的做法长期贯彻,应当将有关的方法和要求总结出来,形成规范与制度。把制度化的行动要素转换成一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2 职业素养落在行动中
提高教学场地利用效率,降低教学维护成本,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以高性价比完成教学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制订各实训场地“6S”管理标准,如《实训室管理员工作职责》、《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学生实训流程》等挂牌上墙。根据实训具体情况,设置清晰的、标准化的信息显示符号,将各种区域、通道、物品的摆放位置鲜明地标示出来。统一实习车间实习老师和实习学生的着装,实行项目挂牌制度,进一步体现正规化和标准化。项目挂牌和个人佩戴标志可以起到激励和推动的作用。高职校实训场地教学管理实行定位置、定数量、定区位,使高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走向企业成为合格员工打下基础。
3.3 职业道德培养体现价值
“奉献实现价值”,企业繁荣发展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6S管理是一种现场管理,各生产线,各部门之间一定要事先进行协调,这样才能使6S管理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强调6S管理是一种以奉献与牺牲精神实现全局价值最大化的制度,鼓励全体学生全情投入。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6S管理制度中的“奉献”精神,提升人的品质,使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4 PDCA循环改善6S培养过程
PDCA循环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循环,又称戴明循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6S活动的目的是要不断改善教学现场,6S活动要通过检查,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中去坚持。将“6S”管理应用到高职实训教学中,可以修正长期以来实训教学中的许多不良习惯;也可以使高职校教学更加符合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一步缩小校企之间的差距。因此6S教学活动,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提出改进的措施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4 结束语
职业院校学生是企业生产或基层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管理者,掌握6S活动知识,初步养成6S职业习惯,切实推行6S管理,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在工作现场推行6S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岗前培训工作,让高职毕业生提高就业率质量。
摘要:本文结合企业6S职业管理理念,针对高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使学生接触社会、接受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岗位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过程中实施6S职业素养的方法。希望通过高职院校6S职业素养的推进,促进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更好地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培养任务。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6S职业素养,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惠玲.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2]苏俊.卓有成效的5S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员工职业素养10-20
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05-21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08-10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论文2000字08-22
在班团活动中培养职校生的职业素养 蒋正芳05-15
职业素养09-14
法律职业素养06-02
职业基本素养06-10
职业素养课08-12
职业信息素养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