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教育总结

2024-06-17

职业素养教育总结(共8篇)

职业素养教育总结 篇1

电子信息工程系学生实验实训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情况总结

为了提高作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电子信息工程系借鉴优秀院校的经验,在实验实训中努力探索,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职业素养内涵及其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又称为隐性职业素养。而职业技能(又称为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客观要求,近年来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正如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所言:“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服务于一线生产、管理部门,要求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毕业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立业创业的创造能力。否则,不但就业理想不能实现,可能还会面临就业困扰。

二、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适应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许多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全方位地有效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破冰”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惯性地影响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育。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迫使高考机制仍在延续。因此,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主动培养自己综合素质的意识差,这使得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难度加大。同时,应试教育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贯彻落实全面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传统高等教育理念冲击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前苏联模式影响,主要面向教育与科研单位,培养科研型、工程型专业人才的学科型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较为成型和完善。而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实施的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不是尖端智商,而是全面的职业素养。由于这种类型教育的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在创建、探索、改革和管理这种类型的教育过程中,传统高等教育理念极易影响对这类人才职业素养的构建和培育。

(三)原计划经济运行习惯阻扰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育。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供需强调的是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各专业部门提出的人才需求计划,对教育机构作指令性要求,采取计划调剂,不需要学校研究市场。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在人才的培养与运用层面,更多的是由人才市场来调剂。尤其是伴随高新

技术的发展,新型经济的出现及其劳动组织的重构,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的自由度增加,活跃性加剧。而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及时进行市场调研、切实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形成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不去主动了解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致使大量的毕业生不具备当前各类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造成了一方面是广大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企业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的尴尬局面。

(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实践环节建设存在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健全,这样,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和职业适应上欠缺某些素质,或是各种素质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如专业技能很高,但是职业道德意识缺乏,心态不好,诚信缺乏,人际交往沟通很差等。第二,从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上,看重职业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的学校还是极少数。第三,从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看,形式多样,但缺乏有效的统合,各部门各行其是,重复活动多,偏重文艺活动,学生疲于参加大量的活动,质量高有价值的职业素养培养活动少,且参与面不广。第四,从职业素养培养手段看,偏重学校教育,企业、社会和自我教育少,对企业、社会和自我的认识非常欠缺,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发展潜力不大。第五,缺乏系统、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考核机制,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隐形课程。如何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培养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积极性,以及做好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这都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行之有效、可量化操作的机制和办法。另外,学校作为一个教育部门,更多的精力都专注在在校生身上,企业和已毕业学生不属于学校的管理范围,造成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反馈机制不健全,反馈时间滞后,导致反馈信息提到的问题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三、在学生实验实训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为了提高我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系部实验实训集中实习的几周时间内,学生管理办公室和系团总支、学生分会积极组织在实训课余和晚自习时间对实训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培训。

1、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首先,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其次,职业道德可以运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企业内部人员的行为,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团结与合作,调节企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维护和提高企业的信誉,促进企业的发展。针对当前高职学生正处在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养成阶段,职业道德意识尚未完善,培养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忠诚勤奋、诚实守信、节俭责任、热情服务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职商意识,引导学生探索提高职商的有效途径。通常来讲,提高职商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几点: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以热情和执着打动别人;乐于思考,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积极主动把自己融入到整个团队中去;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用行动创造机遇,敢于冒险;树立主人翁意识,处处为公司着想,关注企业发展;敢于竞争,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效利用时间,用大脑去工作等

3、着力培养学生六大职场必备的个人职业素质。

(1)、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坚持原则、主动服务、勤奋努力是职场中最关键的三大态度。具体的说就是按公司的规定做事;在工作中必须有服务的意识,不论是外边的客户还是内部的同事;把本职工作做好后,才有可能去做更多的工作,才有可能得到领导的重视从而得到提升。

(2)、品牌形象。个人形象指的主要是容貌、气质、妆饰、谈吐等外在的、值得开发利用的资源。职业形象是个人职业生涯的标点,对职业成功有着重大意义。良好的职业形象不仅能够提升个人品牌价值,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职业自信心。职业形象要达到与个人职业气质相契合、与个人年龄相契合、与办公室风格相契合、与工作特点相契合、与行业要求相契合。个人的举止更要在标准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在个人的装扮上也要做到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尊重他人。

(3)、职业礼仪。学会正确运用常用的商务礼仪,找准自身在商务活动中礼仪上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最佳方法,使自身的职业特征和外在魅力得以强化,必将对个人的工作绩效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4)、有效沟通。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不断地与同事沟通以达成共识。企业中的大部分矛盾是由于大家没有沟通或不懂得如何沟通所引起的。有效沟通能够解决冲突,达成共识,从而提高效率。能否与同事、领导有效沟通,是职场新人适应职场的重要保证。

(5)、团队合作。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团队有着自己的特征和合作的原则。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团队当中,冲突是永远存在的,而冲突恰恰是团队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一个推动力量。

(6)时间管理。如何根据价值观和目标取向管理时间,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它能使人控制生活,善用时间,朝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而不致在忙乱中迷失方向。

四、效果与总结

通过在实验实训过程中的教育与培训,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实训态度焕然一新,绝大多数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日常也加强了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实验实训课老师也表示,经过培训与教育,学生的实训效率和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和有了学习动力。今后,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我系还会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全系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都有新的认识与提高。

职业素养教育总结 篇2

一、职业基本素养现状与问题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简单就业”、“一时就业”的倾向, 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相对处于职业教育“边缘”的境地。

1.职业基本素养已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就业及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 许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选拔使用存有偏见, 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还行, 动脑有问题”。许多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毕业生职业素养不高。因此, 职业基本素养已经成为制约职业学生就业质量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甚至是影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导致职业院校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到底为了什么?这涉及教育价值观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这是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现实的。但就业导向不等于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在培养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现实中, 很多职业院校把学生作为能干活的“工具”来培养, 过分追求简单的、一时的有岗位, 这就导致学生最终获得的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碎片, 从而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

3.对职业基本素养狭隘的理解, 导致养成教育实践简单化、课程化。职业基本素养应是养成教育的系统工程。目前, 有些职业院校将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简单化理解为就是开设专门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 这完全忽视了职业基本素养特点———养成性。因此, 职业基本素养要以学生养成过程为主线,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它应涵盖专门职业基本素养课程、专业学习渗透职业基本素养、日常行为养成职业基本素养、顶岗实习体验职业基本素养、社会实践升华职业基本素养等方方面面。

二、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1.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素养”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词的本意角度来说“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修习培养) 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 是一种较为深层的能力素质要求, 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 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这里可以用著名的冰山理论来解释职业素养。假如把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看作是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和技能, 这些是显性素养;而潜在水面之下的部分是隐性素养, 其包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可称之为职业基本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 (即职业基本素养) 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如同冰山约有7/8存在于水底一样, 也就是说约7/8的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所以, 一个人的隐性素养对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职业基本素养的构成上看, 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这些正是高职教育所要重点关注的, 因为它恰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内涵。

2.职业基本素养的特征。职业基本素养具有以下4个方面特征:第一, 普适性。不同的职业对岗位要求不尽相同, 但对职业基本素养的需要却是统一的。身在职场, 就要敬业、诚信, 就要务实、协作, 这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要求, 也是每个人进入职场必备的基本素养。第二, 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基本素养是在职场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 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第三, 内在性。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 经过自身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 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不对的, 从而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这一心理品质。第四, 发展性。社会的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同时, 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从这一角度来说, 职业基本素养具有发展性。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基本素养的比较与借鉴

纵观国际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我们提出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 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1.“关键能力”的内涵。

德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 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术和知识无直接联系, 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所以称为关键能力[2]。“关键能力”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范畴。专业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 如阅读技术资料所需要的外语能力、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方法能力, 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包括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新信息的搜集与查询方法等;社会能力, 包括守时、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表达能力等。对比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 这恰恰是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基本素养的应有之义。

从“关键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 “关键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在组织中的学习、工作和共同活动的能力, 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但它不仅仅是强调个体的一般智能, 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 它同时还包含非智力因素,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敬业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与职业基本素养强调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是相通的。

2.“关键能力”的基本特征。

“关键能力”是学生为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 以及为克服知识的不断衰退而应当具备的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 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强调, 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 并且凭借该能力, 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关键能力”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其一, 普适性。它适用于一定的岗位群。其二, 可迁移性。一旦获得, 它可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工作领域。其三, 持久性。关键能力一旦获得便会伴随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其四, 发展性。关键能力是伴随个人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我国职业基本素养的普适性、内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是一致的。

(二) “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能力”的“隐性”特征决定了它的难以测量性。德国职业教育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测量融于职业能力的日常培养之中。它通常以项目为载体, 将要解决的问题放到真实、复杂的工作环境中, 在帮助学生拓宽与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 促使学生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 “关键能力”的水平伴随着“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5个阶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计复杂度渐高的教学项目,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各种关键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比较关注学生对“关键能力”的科学认识, 让学生自觉养成培养“关键能力”的习惯;同时, 注重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 除了专业课程, “关键能力”的培养还可通过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的渗透,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获得。

(三) 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

鉴于德国“关键能力”与我国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相似之处, 我国职业教育应结合我国实际, 借鉴其培养途径及方法。

1. 前提:

树立职业基本素养自我养成意识。学生作为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本体, 在校期间应树立自我养成意识。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与个性倾向, 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结合外界环境,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行业选择范围, 对自己的未来有意识地做出规划, 有意识地加强自我修养, 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

2. 平台:

开发“两个系统”的工学结合课程系统。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 职业院校应坚持“基本素养课程系统”与“专业课程系统”相互啮合原则, 坚持技能锻炼与素养养成并举的方针, 寓职业基本素养于日常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学应坚持行动导向理念, 通过项目教学等方式,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同时, “两个系统”课程应强调公共基础课程的逻辑性, 关注学生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关注素质拓展课程的延续性和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在能力培养中, 强调专业实践的深度与有效性、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良好个性的发展。

3. 关键:

建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系统。职业院校要把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把培养工作纳入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 使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 就明白职业院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个体与职业的关系;要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其次,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形成以真实工作场景为载体的、课内外实训并举的教学模式, 突出实际的应用性。再次, 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基本素养的全过程培养。

4. 保障:

利用社会资源强化职业基本素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除了依托学校与学生本身外, 社会资源的参与支持很重要。必须吸引企业参与, 可以尝试以下方式:第一, 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第二, 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 直接提供实践经验、宣传企业文化;第三, 企业培训师走入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刘兰明,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北京

100042)

参考文献

[1]鲁昕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太原市交通学校调研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 2011-03-28.

职业素养教育总结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技能水平或者是职业能力,同时对于人才的人文素养即文化素质与内在品质;以及对于职业素养即个人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方面也有极高的要求,因此,现阶段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主要为技能加素养的综合表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当与社会需求同步,积极的探索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而为其融入社会、胜任岗位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并再次展现学校一流的人才培养效果。

1.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

为了能够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的探究,文章首先对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必要性进行简单介绍,以为整个探究提供相关的参考,并证实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人文素养与其必要性

人文素养的定义尚未约定熟成,但是按照社会以及教育界的主流观念来说,人文素养主要可以归纳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基础知识、价值判断以及人内在精神品质方面形成的基本素质。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交流以及道德价值判断观念的教育,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进而培育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处事的优秀品德,进而使得学生形成较高的人格魅力,获得社会的认可。

1.2职业素养与其必要性

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在职业过程中员工所表现出的对于职业的专业性、积极的态度以及坚定的信念。职业素养是社会职业人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达标、对职业的忠诚度以及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如果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进入岗位发挥技能水平的适应期就会被大大的延长,进而其与职业的融入性以及被社会的认可程度也很难表现出来。

1.3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成为学院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产业专业性的加强,学生如果只是凭借自己单一的操作技能而不能以较高的综合素质走入社会,其获得社会认可的可能性将会被大大的降低。而如果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能获得文化水平的提升、个人价值观念的改变、个人修养的提高以及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完善,则在毕业时,学生可以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极高的职业素养以及优秀的人文素养来获得专业型公司的认可,进而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得到优化,发展的机会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

2.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浅析

在明确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后,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的高校教育经验,对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探究,以增强这两方面教育的可行性,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方面的发展。

2.1加强人文基础课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比重

由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学生进校后教育课程的安排往往主要围绕着专业课开展,因此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及道德教育的工作较为忽视。而进入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文化基础往往比较薄弱,价值观念还未成熟,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素质将无法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在新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有一定的基本认识以后,高职院校应当适当的安排入比例较高的文化基础课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大力推行企业文化课程,将行业、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植入课程,对学生不断地加以强化。

2.2校企合作,以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如果只是通过校内的实训课程,学生获得的只是单方面的技能提升,其对于实际工作的认识、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能有效的提升,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效果的提升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抓住机会,与社会企业合作,一方面接受企业需求的指导,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HR和能工巧匠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抓住企业提供的机会,以顶岗实习的机会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获得职业素养的提升,进而使得学生与社会的磨合时间大大的被缩短。

2.3规范校园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学生管理工作是校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虽然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可或缺,更应加强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很多时候学生活动、班级班会、辅导员教育课程都会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而停止。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改变这一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开放、学习积极、工作规范的校园环境,进而为职业技能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三者提供合理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技能的过度重视以及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只能具备单一的职业技能而缺少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的跟随社会的步伐,对教育工作进行探索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应当开设有效的文化基础与道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通过校企合作與顶岗实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保障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应当得到加强,进而在学院内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促使三方面教育合理有效的展开,不断的提升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将学院人才教育的效果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 谭苏,石艳芝,李杭亲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2):103-104.

职业素养培训总结专题 篇4

由一节培训课所想到的读书的时候我们也会被学生处或者系里举办的一些课程接触到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东西,只是,那时候的概念仅仅就是泛泛而论,触及的只是皮毛,隐隐约约的知道,人总要走向社会,要有一份工作来谋生,然后贡献于社会,至于究竟该怎么做,却是一片茫然。在听完丁聪老师的讲课之后,心中豁然开朗,虽不能说茅塞顿开,却似在一片混沌中透出一丝光亮来,所谓拨云见日,大抵如此吧。

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一步步的积累沉淀,而一个人的成长进步也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作为一名职场人士,职业化的素质以及职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说一节培训课就能一下子灌输成一个标准化的职业人,就像俗语所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丁老师的课给了大家一个点拨,领悟要靠自身。其实个人以为,有时候我们可能不曾那么系统的详细的做过这种理论上的分析,只是在实际工作或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在身体力行,实践着职业化的理念,却不曾一点一滴的用心去归纳总结罢了。

我们总要与人相处,领导,同事,朋友,亲人,各种各样的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各样的人角色纷纭,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也不同,有时候我们自身的缺点活性格的缺陷都会让自己陷入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中,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之道,祖宗们留下来的教训格言比比皆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常见的莫过于“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可见,从古至今,教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源远流长。或许先贤以及后师们的教诲不能一一记下,可是做人的道理总是要领会到那么一些的。只是觉得,人无完人,一个人要是真正做到像丁老师所讲的那样完美恐怕不能,古往今来,历史上的哲人圣贤们怕也是有些缺陷的,只是一个人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弥补的,所谓瑕不揜瑜。当然,缺点总是要改正的,也许我们一辈子都在不断的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一辈子也改不完。如果遇到一个完美无缺没有缺点的人,我想我大概会怀疑,要么是圣人,抑或伪君子。圣人少有,而伪君子常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夫子乃圣人,圣人的理论说来易,做起难。由人及己,反思,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许这样沟通起来的时候就会容易得多,可是在今天日益膨胀的野心利益的驱动下,在纷乱嘈杂的纽带关系的纠结下,且不说三省吾身,即便省了,又有几个人能过而能改呢?罪过,这番言语实在是忤逆了老师教导的本意,只是心直口快,言由心生,一时逞口舌之快罢了。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又如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有些小小的缺点也未尝不可,过犹不及,倘若为人处世的过于潇洒干练便易给人圆滑世故之感,画虎不成反类犬,笨笨的聪明人,就好。或许,吃亏是福。

《易经》上说,君子以虚度人。又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谦逊是一种美德。倘若你我能以君子之道来要求自己,大概温总理的和谐社会的理论指日可待也!做事如做人,中国人的千百年的儒家教育便是劝人向上的道理,个人以为,丁老师该推荐大家再重读《论语》的,认认真真的看一遍,通透了,做人与工作的道理其中许多多有裨益。挫折,困境,打击,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的不顺利,好的心态是一个平衡塔,心里怯了人也就倒了,只要有心积极向上,胜不骄败不馁便没有过不去的坎。时事不同,处境也未尽相同,祖宗还有句话,“嚼得菜根,百事可做”,适应环境,乐观向上,学会自我心理平衡,能享乐也要能吃苦。俗语说只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就是这个道理。《论语》里夫子夸奖颜渊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身处逆境,也许我们做不到像圣贤们那样乐在其中,但少一些抱怨总是好的。

有个小故事,一个小姑娘生病住院,心情十分忧郁。她走到窗边打开了一扇窗子,窗外一只小猫死了,一个哭泣的人正在掩埋它。小姑娘见了,就更加伤心,止不住地落下泪来。这时,一个老大爷走过来,拉住小姑娘的手,慈祥地对她说:“孩子,到这边来!”老大爷推开了另一扇窗,窗外一片生机盎然,娇艳的玫瑰花正在盛开着,香气怡人,美不胜收。同样的一间屋子,从不同的窗子望出去,世界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我们有时候,沉浸于自己的不如意,沉浸于自己的点滴失去,也许就是没有打开正确的窗子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

要学会打开正确的窗子。我又想到卞之琳那首著名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眼见所及的或许或许也是别人所见的,你心中的颜色,便是你的世界的颜色。时如白驹过隙,忽而一瞬间,那么何不让自己活的轻松些呢,告诉自己,努力的做好些就行,你没那么多责任,没那么多使命,尽力就好!

人,不但是一个自然人,还必定是一个社会人,否则就是神农架的野人抑或是《喜马拉雅星》里面的雪人。一个人在社会中存在生活必定要处于某一个或者许多个团体,组织之中。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公司,大到一个国家,都是由不同的人组成。且不说大处,就一家企业而言,领导员工一条心,同舟共济才能有长久远大发展!小时候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堵抢眼,邱少云烈火烧身等等其实也是一种团队思想教育,个体服从大局。如果用力的方向不对,四匹马还不如一匹马拉车,拧成一股绳才能出效力!荀子说,民齐者强。一个团队如果人心涣散就是一盘散沙,终将一事无成。而众人一心则无往不利。而在一个团队中明确的分工是至非常必要的,老板把握方向,中层领导路线,员工做好工作。虽然俗语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前提是把分内的事先做好,各司其职。倘若一家企业的员工想的都是升职加薪去做表面工作,对老板对公司歌功颂德,马屁拍尽,法螺吹尽,那么这就是一家现实版的星宿派,岌岌可危矣!

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又有,温故而知新。是以,心得体会。

职业素养教育总结 篇5

1、归零(忘记过去,重头再来);

2、思考(要带着脑袋上课);

3、参与(只有参与的多,才能收获更多);

4、欣赏(当别人回答问题后,要主动鼓掌);

5、放松(无论生活、工作都要懂得享受而不是忍受);

二、通过两个案例引出以下结论 案例一:究竟是谁的责任?

案例二:究竟算不算出错,谁该负主要责任?

1、责任不清,这是企业内耗加巨,效率低下的绝对根源;

2、责任不清,这也是优秀人才迈向成功的最大绊脚石;

3、职场铁律之一,下级不得判定上级的责任;

4、职场铁律之二,上一道工序为下一道工序负全责;

5、企业中90%的简单的、基础的、不重要的、可重复的、常规的、主营的工作、事务、流程根本不需要沟通、协调、符合、反馈、检查、审核,只需要上一道工序为下一道工序负全责;

6、只有10%的极其复杂的,超高难度的极为重要的非常特殊的、临时增加的、创造性的工作、事务和流程才需要多次沟通、符合、反馈、检查、审核直到成熟为止;

7、优秀企业判定责任的关键原则

7.1、企业出现了任何问题绝对不能判定都有责任;

7.2、企业出现了任何问题更不能判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7.3、企业出现了任何问题也不能判第一责任、第二责任、第三责任…………

7.4、企业出现了任何问题事实上我们都有责任,事实上肯定有主要责任、次要责任、第一责任、第二责任、第三责任………………

7.5、企业出现了任何问题我们只需要判主要责任,才能够最好的根治问题的发生; 7.6、只判定主要责任,这就是责任判定的唯一性原则;

7.7、一个人可以负责多件事情,但是一件事情只能一个负责;

7.8、只有重大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事件发生的时候才需要判定多人责任;

8、犯错误是一门学问

有的错误犯了就犯了,无所谓,有的错误犯了就彻底完蛋了。8.1有4种错误任何时候永远不要犯 8.1.1违反法律的错误(罪犯);

8.1.2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错误(恐怖分子);

8.1.3会给公司或他人带来严重后果的错误(职场杀手); 8.1.4屡教不改即使很小的错误(死猪); 8.2有4种错误犯的越多越好

8.2.1高明的、创新的、能够开阔大家眼界的错误; 8.2.2发现企业漏洞推动管理进步的错误; 8.2.3会给公司或他人带来好处的错误; 8.2.4极其轻微的非常搞笑的错误;

9、成为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原则

9.1对于任何事情只工我们选择了去做,就必须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9.2只要我们选择了去做就必须为结果承担责任;

9.3.起草文件必须负全责,审核文件只是为了锦上添花而已; 9.4对于那些我们不知道或者不敢确定的数据信息、事情,我们必须以空白或者问号加以标识;

10、成为卓越人才最重要的标准 10.1任何时候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换位思考,看看会不会给他人带来麻烦或误会;

10.2任何时候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们必须学会第一次就扰事情做好; 10.3任何时候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们一定要学会预测问题和危机的发生,而不能让问题和危机真正的发生;

10.4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最清楚,他人不明白非常正常,我们必须要学会让他人准确清晰的知道你做的事情;

10.5只要给他人带来麻烦或误会就是自己的责任;

11、一切培训都是无用的,除非你把它记到脑海里并落实到行动上;

12、成功很多时候都是源自于好的习惯; 13、21天形成一个习惯,90天培养成一个好的习惯,365天养成一个终身不变的习惯;

14、能否承受委屈是一个起向成熟的关键点; 15、21世纪顶级人才的5标准 15.1专业化 15.2本土化 15.3国际化 15.4职业化 15.5创新化

16、成功的一生始于每天做计划;

17、让自己充实的度过每一天,要有做计划的学问;

18、每天最大可能的提前15分钟到达工作岗位;

19、这15分钟做当天的计划,成功的一天从做计划开始; 20、首先把今天要做的所有事情全部罗列出来,包括私事;

21、按照急、重、轻、缓的原则进行编号排序;

22、每做完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休息3分钟;

23、当天下班一宁要以重要事情是否做完作为标准;

24、每天下班前一定要学会5S管理;

25、每天下班前反思一下,能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做更的的工作,回到家里就好好享受生活;

26、工作事务处理顺序基本原则:

26.1协作他人事务第一,自己岗位事务第二,特殊紧急事宜除外; 26.2协作部门外部事宜第一,部门内部事务第二,特殊紧急事务除外;

26.3处理上级事务第一,同级事务第二,下级事务第三,特殊紧急情况除外;

26.4处理公司外部事务第一,客户事务第一,公司内部事务第一,特殊紧急事务除外;

27、把事情做到位的关键性原则: 27.1换位思考,把握需求; 27.2关注细节,让人放心; 27.3系统思维,防范漏洞; 27.4超出预期,令人惊喜; 27.5长期坚持,形成口碑;

三、个人心态和职业心态 所谓个人心态就是可以随心所欲,所谓职业心态就是必须神圣严肃的心态,一切金钱和财富只有基于道德、法律和良心才是有价值的。

1、职业心态五项修炼:

1.1积极的心态(不轻言放弃,不怨天尤人,面是豁达开朗)1.2主动的心态

有五件事情我们无论如何一定要主动 1.2.1主动完成本职工作; 1.2.2主动学习提升自我; 1.2.3主动与他人沟通; 1.2.4主动协作作人;

1.2.5只要是对公司有利的事情; 1.3舍得心态

1.3.1当我们对目前的收入和地位还不够满意的时候一定要首先从增加对工作的投入开始; 1.4感恩的心态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1.5快乐心态

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而实现幸福有两个基本点,那就是快乐生活和快乐工作; 1.5.1生活上一定要学会向下比较,你才会有快乐和幸福; 1.5.2工作上一定要学会向上比较,你才会有发展和辉煌;

2、职业化员工做人做事四大核心基本理念: 2.1责任 2.2效率

2.3效益(做人、做事、追求到位,做到最好,业绩显著)2.4默契(做人、做事、融入企业、认同文化、同步协作)

幼儿教师礼仪教育职业素养论文 篇6

一、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

幼儿教师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前提,具备健康的心理能够保证幼儿教师的教学出发点积极向上,能够引领幼儿在启蒙教育的阶段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保证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近年来,我们经常在电视,网络或其他媒体看到幼儿教师虐待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稍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对儿童拳打脚踢,给儿童造成极其严重的心理阴影,很多孩子因此而变得沉默寡言,严重的违背了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的活动中,应时刻不忘调整自己的心理,始终维护和保持健康的心理,保证幼儿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2.具有职业道德情操

在幼儿早期的成长过程中,成人的呵护与关怀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也就是所谓的“爱心”,幼儿具有一颗比较脆弱,好奇以及上进的心灵,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这就难免会受到伤害或给老师带来“麻烦”,这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幼儿教师的关怀和鼓励,而不是幼儿教师的大声呵斥,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孩子的上进心也会被打击掉,”教师的爱是无私的,纯洁的,要针对每个儿童自身的优点,因材施教,爱心育人,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的潜能,达到幼儿教育的目的。

3.具有广博的知识

作为幼儿启蒙教师的幼儿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在一个人一生求学过程中,幼儿教育起着基础教育的作用,接受幼儿教育程度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续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幼儿在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时候,天生就具有好学多问的习惯,在看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经常会问“为什么”,如看到奔跑的汽车排放的尾气,会问“汽车为什么会排放尾气”“排放的尾气有毒吗”,看到“天上的星星”会问“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等,这时就需我们的幼儿教师用自己广博的知识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答,如果我们在面对幼儿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同时看到孩子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脸庞,我们心里又作何感想?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学习,广览群书,才能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礼仪教育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在国际上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教育开始抓起,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和实施者,针对幼儿教师的礼仪教育就更不可缺了。

1.行为服饰穿戴要大方、得体

现在的幼儿教师大多是90后的女孩子,性格较活泼,思想较前卫,追求时尚是每个女孩子的心灵需求,但是这并不代表幼儿教师可以身着奇装异服,穿着性感露骨的服装,戴着金手镯,大耳环出现在幼儿教育的环境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求学道路上的领航者,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幼儿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认为老师那样的穿戴“很好看”,一有机会就会效仿,同时幼儿教师的行为举止要规范,不能在幼儿园里追逐游戏,大吵大闹,更不能对别人大声批评,指指点点,长此下去,这种不良行为会使孩子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无疑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的活动中,遵守幼儿教师服饰穿戴规范,行为举止规范,服饰穿戴要大方,整洁,行为举止得体,从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仪容要适度

爱美是每个女孩的天性,对于很多时尚的女孩来说,化妆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适当的化妆可以让女孩看起来更加美丽,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对于我们的幼儿教师来说,淡妆是最合适不过的,或是不化妆亦可,切忌浓妆,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红指甲,红脚趾,红嘴唇,白白的脸蛋,远看像“妖怪”,近看像“舞女”,与幼儿教师的身份格格不入,这样的妆容即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贬低,适度仪容,妆容得体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三、结论

职业素养教育总结 篇7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IT应用型工程教育过程中, 通过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整合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 加强IT职业素养教师队伍建设, 营造IT职业素养教育资源与环境等方式,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IT职业素养教育, 并贯穿学院教育全过程, 保障人文素质教育在IT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实现,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优化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

1.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办学之初, 就通过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全球化教育的知识分类框架, 结合社会和企业对IT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 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五大知识模块, 即“IT技术、语言与沟通、组织与管理、价值观与态度、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将“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 开放式思维与创新, 个人职业能力, 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 态度与习惯, 责任感, 价值观, 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并进行了系统化细分和映射,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 依据指标体系, 面向职业领域开展了人文素质课程设计。

2.全程立体式课程体系构建

在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构建中, 以“了解职场、规划职场、赢在职场”三阶段, 实施了一体化课程设计。以“沟通与演讲”、“IT职业生涯规划”、“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课程为核心, 以“两课”、文化素质选修课为基础和铺垫, 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 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培育素质, 构建了IT职业素养全程立体式课程体系。

在“了解职场”阶段, 设置了“沟通与演讲”必修课、“格致杯”演讲大赛实践平台, 开展概念实习, 增加对职场需求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规划职场”阶段, 结合专业, 提供“专业导论”配套课程、“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和“IT职业生涯规划”核心课, 以及面向语言类专业的“商务礼仪”课程;在“赢在职场”阶段, 开设就业指导课, 提供“赢在职场”求职模拟和企业扫描等系列课程和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开设花艺与茶道、大学生音乐赏析等十几门文化素质选修课。

3.“三中心”教学模式实施

为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 实施了“三中心”教学模式, 即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人文渗透为中心”。

教学内容方面, 进行“三位一体”设计, “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实践训练与职业素质、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为一体”, 注重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态度与习惯、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终身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等职业素养。

教学组织方面,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 以项目和案例为引导, 以团队合作小组教学为组织方式,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打造“精讲多练, 注重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实践活动方面, 将实践环节教学与知识的传授, 等同重视, 进一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人文渗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如以《沟通与演讲》课堂为实践基地, 以“格致杯”演讲大赛为实践平台, 连续举办了十余届“格致杯”演讲大赛, 得到广大同学、学院教师的好评, 成为品牌实践活动, 锻造了一批批校园沟通演讲精英。据统计, 大赛获奖的同学, 就业率高达100%。此外, “校园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模拟求职面试”等实践活动, 都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

二.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职业素养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1.发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积极作用

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学院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指导、规划和组织工作。中心以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为依托, 整合全校优势资源, 共同探索和实践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校企合作、专兼结合, 建设优势互补团队

本着“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分工协作、发挥优势”的指导思想, 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教学建设过程中, 形成了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分工合作, 优势互补的团队关系。

学院专任教师, 主要负责课程的建设和授课;企业兼职教师, 参与课程设计, 提供实践案例、参与实践活动指导。通过优势互补, 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行业动态、岗位需求、职业素养要求等, 贯穿于教学过程;在实践互动中,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章守纪,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 使大学生做到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3.积极发挥专业教师、党团组织作用, 实施全员全程育人

在专业教学中, 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专业教育始终, 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管理中, 使专业教师参与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 实现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相互融合。同时, 积极发挥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 组织开展好第二课堂教育和实践。形成了全员育人和整体联动的有效机制。

经过多年建设与实践, 学院打造了一支优秀的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取得了突出成绩, 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2009年, 该团队获评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三.拓展教育教学资源, 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环境

1.发挥区域优势, 打造校企合作的互动环境

学院积极发挥位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的区位优势, 与周边国内外IT企业, 构建了校企互动机制, 为学院IT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与环境。学院不仅获得了人力支持、人才需求规格信息, 而且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师培训基地、实验和实践环境, 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平台。

2.营造积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 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也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院构建了以工学为主, 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相辅助的学科专业结构, 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培育和谐发展的人才方面,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院还积极发挥IT院校优势, 打造了数字化校园。为大学生学习和实践, 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优质网络资源的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交流, 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通过校园网站建设、应用系统开发等实际项目开发和管理, 获取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此外, 学院还通过开展人文讲座、励志讲座、文化周等系列校园活动, 助力大学生职涯规划, 开阔大学生视野, 陶冶大学生情操, 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开展形式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 参与社会服务, 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等, 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 依托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 使大学生在真实环境和真实项目运营中, 实现了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锻炼和提升。

四.成效及建议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通过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 实践了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和途径,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沟通与演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在人文素质教育成效反馈中, 得到了大学生、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肯定和认同。

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定位特点和特色,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 保证了人文素质教育不脱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轨道, 有利于人才培养重心的一致, 模式的统一。同时, 使人文素质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以上探讨, 以期对同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 2011年第1期.

寓职业素养教育于英语教学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职业素养;渗透

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服务放在首位,意在赢得市场。同样,这些企业在人才的需求上,也把技术以外的职业素养放在重要地位,要求职员要有正确的心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作为为企业输送一线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重视职业素养的教育非常必要。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尝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

一、寓心态培养于课堂教学

人的行为受心理支配,人有什么心态,就会有相对应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而精神面貌和行为又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甚至影响我们的企业形象。美国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关于心态的意义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人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所以,就有了“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的论断。为此,笔者尝试结合课程内容来开展心态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英语(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课文内容是:SENS OF DIRECTION(方向感)。霍普金斯是一个经理,因为自己方向感不好,凡是有人向他问路,他都说自己是陌生人,刚到这个城市。有一次有一个客人要到他所工作的办公大楼,他也按平常那样回答。最后在他办公室见到这个客人,这令他很尴尬。在讲这篇课文时,笔者告诉学生,无论做人还是做事,积极的心态很重要,如诚实、热情、决心、自信、顽强、坚持等都是积极心态的表现。笔者让学生分析霍普金斯对待问路人的心态,同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我们有哪些消极心态的表现及其影响,通过结合课文开展心态教育,学生上课的状态有所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沟通教育

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门艺术。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统一组织内部成员的思想行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播,从而对知识传播、生产应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沟通是在尊重对方、加强自信、专心聆听、换位思考、达成共识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行动中实现的。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英语(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课文A CLEVER NOTICE(高明的布告)的内容是:很多人向电影院的经理投诉,说一些女士戴着帽子看电影,妨碍他们的视线,建议经理出一张布告,请女士们看电影时脱掉帽子。经理说:“不行,我要保护女士们戴着帽子的权利。”投诉者大失所望。可是在第二天,电影放映前出现了这样的话:“为了女士们的健康,本电影院允许老年妇女在看电影时戴上帽子。”所有女士们看到这一布告后都把帽子脱掉了。这是一个成功沟通的案例。

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一是如果经理按投诉者的要求,出一张布告禁止女士们看电影戴帽子,会有什么效果?二是你今后与人沟通中要注意什么?同学们对这样的话题感到新奇,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认识了沟通的重要性,掌握了一定的沟通技巧,同时也提高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创新被认为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对个体而言,创新能力也被认为是核心能力,是职业素养中的核心素养。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时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我们知道,是知识让爱迪生从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是知识让轮椅上的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骄傲!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中笔者都尽可能地结合课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必修)上册第八单元阅读课文“THE WORLDS GREATEST WONDER(世界奇观)”,文中出现的是古代的世界七大奇观。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笔者要求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现代世界最伟大的七大奇观,让学生知道人类在发展,最伟大的世界七大奇观也会发生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二是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创新的重要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中常常运用,如讲到交通工具时,笔者会让学生举例说明各种交通工具以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各地方能用的各种交通方式。

三是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讲授一段课文;出几道预习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题目准备呈现;接龙式说出英语单词等,不断以个体或团队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之余,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组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是现代社会活动的组织需求,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活动等,都需要团队,需要合作。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因此用人单位往往把有无团队精神作为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职高英语教学过程,笔者常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宽容、信任等影响团队建设的基本要素。给学生介绍“木桶理论”,说明团队合作对个体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注重协作。同时,笔者还在组织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各尽所能、高效协作的职业素养习惯。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关键之一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自身的素质越高,语言能力越强,知识面越广,教育能力也就越强;关键之二在于对工作的投入,长时间的思考总能找到好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键之三在于观念的改变,如果画地为牢,自扫门前雪,教英语者只教英语,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虽然,我们无法在英语教学中浸透全部的职业素养教育,但可以让学生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一点一滴地培养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就业教育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东莞市塘厦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李董洁,黄光虹,贾宇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用书(必修)上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7(3),2008.7(6).

[2]王瑞志.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新风教育创新论坛.2006,(5).

[3]蔡昌卓,刘振聪.英语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

[4]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8(1).

上一篇:环境保护部英文下一篇: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