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

2024-11-11

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共5篇)

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 篇1

一、研究现状

早在16世纪70年代, 近代西方宪政专家布丹就提出“国民幸福指数”以取代“国民生产总值”, 他认为政府施政应该以实现幸福为目标, 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 把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而今, 国内的相关研究和指标编制工作也已经起步。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心态的塑造。2011年3月, 社会心态的培育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2012年l1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反映出我们党和政府对于塑造、培育社会心态的高度重视。近年来,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社会心态的研究投以极大的关注, 产生了大量的相关论著。

通过百链检索, 在期刊标题中有“社会心态”字样的文章1 356篇, 且有一半以上的文章是2011年以后发表的。纵观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心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和构建途径等几个方面。总体而言, 这些学术成果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框架。具体而言,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心态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 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表现形式, 提出对策等方面, 忽视了从社会心态运行规律出发研究社会心态的影响及调控;其二, 虽然有理论研究, 但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理论建树不够;其三, 现有研究经验式或感想式色彩浓重, 在健康社会心态培养方面并未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理路;其四, 未能把社会心态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

近年来, 学者们的研究并非以单维度的视角出现, 多是从社会心理、行为模式、整体意识等方面作出理解和判断。这反映了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下, 社会心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1]在对众多的社会心态概念的研究之后, 山东大学马广海教授对社会心态概念阐述更全面准确: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 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它属于社会心理的动态构成部分。[2]理清了社会心态的概念, 本文将深入展开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 探讨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途径。注意强化自我引导、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功能。

二、健康社会心态培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对社会心态的概念进行过界定, 从社会心态概念可知, 社会心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和对某一重大事件的看法等, 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通常社会舆论就是社会心态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 从总体上说, 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已经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不可忽视的是, 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 中国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利益协调危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是我们所期待的,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困难群体社会资源匮乏, 人微言轻, 当自身利益被侵犯时往往束手无策。长此以往, 不良的社会心态如仇富、仇官、厌世、恨世等消极思想不断涌现, 甚至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3]

而中国社会几十年的社会转型, 在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与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相关联的社会心态现象。尤其是近几年, 全国各地发生多起针对儿童、女性或其他无辜群众的暴力伤害事件, 以及各邪教组织对一些群众的迷惑而引发的其他社会性事件。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从社会心态的角度来看, 心态失衡、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悲观厌世、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态是其共同的特点。这些事件频发, 一方面说明我国社会在转型期积聚了诸多急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了, 重视社会成员心理和谐、优化社会心态, 已经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我国社会这些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 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良的社会心态既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而且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三、社会心态失衡表现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众多不良社会心态中具典型性意义的社会心态有以下四种表现:一是弱势心态, 二是浮躁功利心态, 三是悲观失意心态, 四是非理性心态。[4]

弱势心态指人们因在政治、经济、文化、健康、资源等诸多领域面临的缺失、不平等与无奈, 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无助感。弱势心态的产生一方面在于外界客观条件所致。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 物质丰富, 人民生活获得了极大提高。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 政策性的行业垄断利润以及贪污腐败等导致了明显的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除在社会变革抢占先机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人之外, 大多数人处在一个纵比不足, 横比不满的中层阶级和低层阶级。这一客观情况致使大部分群众处于一个政治和经济的劣势, 由此而产生一种弱势心态。另一方面, 相对于纵向比较, 人们往往愿意横向比较。本来, 自身的生活水平是提高的, 但是, 一些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 就是把自己的处境与同时期发达国家的人作比较, 或者是和身边那些近几年生活条件看起来比自己好的人作比较。这一比较, 尤其是和身边“发”得比较快的群体进行比较, 就比出了深深的“相对被剥夺感”。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弱势群体的抱怨的心态。

浮躁功利心态指人们在市场经济中表现出的盲目、急躁、和一定程度上的急功近利。转型期社会浮躁心态主要表现为急于求成、盲目攀比和好高骛远。[5]导致浮躁功利心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导致人们的浮躁心态, 因为高科技追求的就是快捷, 人们不断追求速度、效率和解决问题的捷径, 在追求这些的同时, 渐渐失去了耐心和等待, 最后甚至不惜代价地投机。其二, 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是引发浮躁功利心态的直接原因, 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使更多的人越来越物质化, 即在利益的选择上, 伴生出功利心态。其三, 畸形的快餐文化加速浮躁功利心态的形成, 当前讲理财投资、讲成功学类的书太多太多, 真正净化心灵的读物没几本, 而在物欲涌动的今天, 人们接触的大多是没什么营养的快餐文化, 这只能激发人不断追求书本中所谓名利双收的成功。

悲观失意心态指人容易产生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过低估价社会对自己回报的倾向。一方面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有本事的, 另一方面觉得社会没有给予自己应有的机会或没有从社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由此而衍生出一种悲观失意的厌世心态。

非理性心态指表现为人们不能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理性地去认识事物, 在社会群体行为习惯的影响下, 单纯根据自己感性认识作出决策。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财富占有量两极分化的现象, 不少人产生仇富、仇官、厌世、恨世的心理, 而这样的心理使人们在某些事件上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如从近些年来的社会舆论中就可看出, 凡是涉及官二代或富二代与平民老百姓之间发生纠纷, 人们势必会站在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对立方, 在未弄清事实的来弄去脉之前, 便指责他们滥用权势欺压普通老百姓, 可倘若之后有媒体爆料平民百姓其实是某个更大的官的后代, 人们的舆论又会偏向另一方。这就体现出人们被仇富仇官这种非理性心态蒙蔽了心智, 使得人们在某些事件上不能辨别是非, 只是凭自己的一时喜恶而作出判断。

四、解决措施及建议

目前, 学术界都承认, 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间, 社会心态出现了严重失衡, 亟待协调控制。可是对于“社会转型的内涵和标志”这个问题, 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尽管学术界观点不一, 但都认同今天的社会转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转型, 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与体制、机制、制度密切关联的大转型。[6]在这样的环境中, 要调控失衡的社会心态, 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要深化社会管理领域改革, 重点破解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既是涉及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问题, 又是涉及社会成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问题, 是影响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 我国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表面化和显性化, 仍然是影响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必须切实加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消解“弱势心态”。要关注“底线生存”, 实现分配公平。在社会保障上要尽快建立起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机制, 实现贫者有食、病者得医, 应保尽保。在社会分配上要由“效率优先”向“更加注重公平”转变, 尽量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社会初次分配中的比例, 让更多社会公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重点领域改革中, 要通过不断调整和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建立起相对公平均等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尤其要尽力消除“非竞争性不公”, 让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有分享的可能、有发展的希望, 使社会公众感受到公平, 感受到被重视, 感受到和谐, 由此社会心态才可能良性发展。[7]

第二,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民主, 健全法制,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是协调利益冲突最好的调节器, 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唯有统一在法治原则之下, 同受法律约束, 才可能有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尺, 才会有厘定是非、协商整合利益的基点,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即蕴含此意。[8]

在社会管理的利益调整环节, 要强化法治水平, 确保正义伸张, 必须贯彻法治原则, 做到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诉讼面前人人平等, 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殊公民, 没有超越法治的所谓潜规则, 做到依法保障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依法引导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 促进社会矛盾与利益纠纷在法治的框架下公正解决。

第三, 要建立社会情绪的疏导机制, 疏导社会心态。构建社会情绪的疏导机制不仅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不良社会情绪需要“出气口”和“减压阀”。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多发时期, 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往往透过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等层面影响社会心态。因此, 必须全方位拓展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 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和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体制与机制, 构建起社会成员诉求表达的渠道和网络。一方面, 要注重开展经常性心态健康教育, 使社会成员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结构, 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 明白自己的心理缺陷, 诊断自己的心态问题或心理疾病, 从而有意识地调适自己不平衡的心态, 在心态上自我超越, 实现自我升华。另一方面, 要克服传统误区, 积极发展心理咨询、心理诊疗、心理疏导事业。为社会成员提供经常性、多渠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

第四, 充分重视和发挥媒体网络作用的正向引导作用。媒体网络所形成的舆情无不体现和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导向, 进而对社会心态的形成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从当前的实践看, 媒体网络对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与披露, 促进了人们对事件真相的了解, 促进了社会公众情绪的疏解。坚持全面、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 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对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的真相揭露和本质还原,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众辨明是非, 引导和成就健康的社会心态, 进而引导社会公众行为, 促进社会和谐。同时, 最重要的是通过舆论引导, 形成和弘扬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转型时期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往往使许多人感到把握不定, 是非难辨。核心价值观能强化积极的社会心态, 扭转和消除消极的社会心态。利用媒体网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讲解, 帮助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利于健康社会心态的形成。

最后, 个人方面:一是要调整好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随着社会的日趋多元化, 人们不得不面对种种“诱惑”。对此, 有的人能够理性分析、客观认识, 保持心态平衡;而有的人却被它深深吸引, 把自己追求不到的对象作为人生的目标, 形成不理性的认识和追求。这种认识一日不改变, 则一日心无安宁, 结果只能是自作自受, 作茧自缚。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调整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 使之与自己的实际条件基本一致, 保持相对平衡心态。二是要认识到, 人生是否幸福, 不是以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为指标, 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人有很多欲望, 但是, 能够变成事实的只有少数, 所以, 面对现实社会, 需要有点所谓的“释怀精神”, 多想想自己已经得到的幸福享受, 多品味自己先前攀比的人可能的艰辛之处, 满足感就会抵消不满和抱怨, 心态也就自然平衡了。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 社会心态问题日渐凸显,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 甚至拖后腿。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社会心态,培育,基本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宇波, 欧美强.近年来社会心态研究综述[J].实事求是, 2014 (03) .

[2]马广海.论社会心态[J].社会科学, 2008 (10) .

[3]冯小六.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1 (11) .

[4]傅金珍.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问题的治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5) .

[5]宋谦.转型期社会浮躁心态的剖析及防治[J].党政干部论坛, 2007 (09) .

[6]朱志萍.首届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 2000 (05) .

[7]刘霞.社会治理祝阈下力口强社会心态建设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0) .

[8]张莉.略论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J].理论导刊, 2012 (06) .

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 篇2

[摘要]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正在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过度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十分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加之大学生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得大学时期成为各种心理问题最易出现的高发期。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 保持 健康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展趋于高峰,面临着完成学业、适应社会、人际关系、求职择业等诸多发展课题,而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加剧、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受到的扰动和冲击也日趋激烈,大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或生活中的挫折,人际关系出现矛盾等种种因素,致使大学生人群中不乏产生焦虑忧郁,敏感多疑,悲伤颓废,性格偏执变态等多种形态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这些无疑损害了大学生身心健康,阻碍了学习进步的,那么,当代大学生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呢?本文的意义在于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保持康健心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心理健康下过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综合各家的观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在某个时期中的一种持续的心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能够正常地、适当地调控自己,使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动态平衡,认识活动、情绪反应和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意: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具有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国内学者的阐述种类诸多,综合各家的观点,结合自身学习体会,笔者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发展正常,且有比较强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它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组成。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正常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和他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较为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是美化自我、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或是自暴自弃、忧郁颓废。既尊重别人的意见又有自己的主见,尊重他人却又绝不随波逐流。

3.能控制和合理表达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和肯定情绪总是占优势,虽然有时也会有悲、有忧、有愁、有怒等消极和否定情绪,但一般不会持续长久;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通过恰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败不馁;具有自制力和自控能力,能够保持与同围环境的动态平衡。

4.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知音,乐意与他人真诚交往而不是怨恨、敌视他人或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与人交往中尊重他人、信任他人,但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不是依赖他人。一个人不可能与所有人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积极态度总是远远多于消极态度,对他人的缺点也能予以宽容,即使批评别人也不是恶意攻击或故意揭人短处,而总是显示出真心帮助别人的倾向。

5.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把需要、愿望、行动和目标统一起来,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并能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不会随意随环境、随地点、随时间所左右而表现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6.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思想、信念、行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平时能与社会广泛地接触,对现实社会状态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当自己的利益、愿望、要求与社会相抵触时能及时做出调整而绝不一意孤行。自愿地、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7.心理年龄要与生理年龄相符。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与其年龄相符合的行为,既不幼稚可笑也不老气横秋。应该是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敢于创新,勤奋好学,情绪相对稳定而不是萎靡不振、畏畏缩缩、不求上进、不思学业、喜怒无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理想应切合实际而不是沉浸于幻想和浪漫之中。

同时我们应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三是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其症状随着发展而自行消失。

三、对当代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心理的几点意见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行为受意识支配,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保证个体身心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去科学分析周围的人和事,以做出适度的心理反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必须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把个人抱负与社会期望联系起来,把人生的价值与社会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既能了解自己,又能借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客观的评价,肯定和接纳自我;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性格,更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要正视它们,扬长避短,积极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提升现实自我。不能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是过分自卑焦虑,否则会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3.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辅导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也较之以前更复杂。当代大学生要预防心理疾病、保持健康的心理,学习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其基础,这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主动地学习掌握必须的心理学知识,认真对待心理辅导课程,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代的专业、心理、社会的挑战。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接受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让心理辅导教师较全面、系统了解学生,是解决大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来信咨询、网络咨询和面谈咨询四种形式进行。

4.学会积极适应,快乐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从中学步人大学,最初的惊喜与激情逐渐减退,需要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面临一段适应期。所谓“适应”是指个体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基本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要学会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求大学生积极培养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情绪,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与舍友和其他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学会积极的适应大学生活,才能在大学阶段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成长和发展。

5.培养优良气质和性格,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理论涉及的内容广泛,它包括需要、兴趣、理想、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内容,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人的气质和性格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影响的一面,也有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影响的一面,气质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特别是性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谦虚、自信、热情活泼、勤奋上进、谦虚诚恳、豁达坦率、富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等,加强优良气质和性格的锻炼,必然会带来健康的心理。而对于那些不良的品质和性格,比如,麻木冷漠、平庸懒惰、虚荣傲慢、狭隘自私、自卑濡弱、松垮随便、不负责任等则一定要坚决摒弃。

6.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需求,人只有在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中才能促进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对于正处于学习、成长之中的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独立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要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快要多沟通、多理解,学会宽容待人。同样,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可让大学生感到心情舒畅,自己更了解自己,更理解生活。

7.不良心理要善于调控、合理宣泄

不良情绪和情感是造成心理障碍与疾患的主要因素。常见的不良情绪和情感有因痛苦而沮丧,因悲哀而萎靡。因烦闷而忧郁,因妒嫉而狭隘,因愤怒而冲动等不良的情绪和情感非常有害,往往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后果。因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学会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适度宣泄,进行自我调节和解脱,对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调适不良情绪的常见方法有:(1)转移法:转移矛盾焦点、转移注意力;(2)倾诉法:找知心倾诉苦恼,把烦恼讲出来;(3)释放法:把愤怒、冲动找个合理的方式发泄一下;(4)弱化法:不记忆、不思考、不想象自己的烦恼信息;(5)体谅法:原谅别人的过错;(6)升华法: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把愤怒、冲动等消极情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等。大学生只有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合理宣泄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才能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

8.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康恋爱心理

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教育  阳光心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26-02

一、当前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心理表现

(一)适应挫折

适应是指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能自由的选择其所从事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以顺从环境、调控环境或改变环境。[1] 大一新生初入大学,处于“心理断乳期”,一般来说,此阶段顺利过关,那日后的“陌生感”可能荡然无存,否则将出现适应障碍。很多适应挫折的大学生独立性差,不适应军训生活、不适应集体生活,部分学生甚至必须在家长的陪护下才能坚持完成学业,甚至一部分大学生由于适应挫折而选择休学或退学。

(二)人际交往挫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社交需要是较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2] 当人类的基本需要被剥夺时,个体会产生不安情绪。大学生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相聚于一所学校,她们渴望交往但又不懂交往。一方面,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个体间共性因素相对较少,导致大学生一段时间内难以相容、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由于受初高中封闭式教育的束缚,社会实践、交往经验缺乏,导致人际交往出现挫折,进而孤独无助、情绪低落,甚至一度陷入抑郁。此外,也有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引发情感危机,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甚至选择轻生或酿造悲惨命案。

(三)学习挫折

大学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授课形式与初高中截然不同。所有大一新生在学习方法上都处于全新的探索阶段。一部分同学能积极主动、多方面、多渠道的寻求最快的学习适应方法,从而克服障碍、成绩斐然;另一部分同学,面对突变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能选择退缩、回避进而产生挫折心理,她们学习动力减退,听课时习惯性地选择倒数几排座位,坐以待毙;亦或选择逃课、上网等方式规避学业上的挫折。久而久之,产生学业倦怠心理。

二、影响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人生理和心理上条件与需要发生冲突,个人所具备的智力、能力、容貌、身材以及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某些限制,导致不能胜任某项工作或学习而遭到失败产生挫折感。[3]

首先,大学生自身独立性较差、意志力薄弱,步入大学难免会出现适应性障碍;其次,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AQ指数较低,他们经常制定较高目标,当现实与目标相差甚远、无法到达时,便万念俱灰、消沉失落;第三,班杜拉在动机理论中指出,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如果自我效能感较低更易经受挫折;[4] 再次,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试能力较弱,当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大学生常忽略分析是否是可控因素,而无端自责和感伤。

(二)客观因素

家庭教育不良是引发大学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导向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比例越来越大。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使得独生子女及万千宠爱于一身。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智力、能力和身体健康发展,而大大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作了科学界定:“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5]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保护,让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随之倒下,使得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人情冷漠、意志品质薄弱,在社会适应方面遇到了较大的挫折。

三、大学生阳光心态培育的有效策略

(一)大学生自身应对挫折

首先,调整心态,做好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充分认识到个体一生中挫折与困难在所难免。大学生应多从光明角度看待问题,正视挑战与磨难,放平心态,减轻不安,适应挫折、应对挫折才是智者的风采。

其次,大学生要设定合理的目标。对生活合理定位,目标既不能定制过高也不能定制过低,要有计划地制定近远期目标,大、小目标,由点及面,各个击破。

第三,大学生平时可以看一些励志方面的书籍,模仿成功人士成功的经验与方法,从书中获取正能量,转移注意力,改变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达到一种释然和升华。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加强体育锻炼,磨练坚强意志品质,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己在各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二)教育者积极配合

鼓励、相信大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一定能够解决。家长需要给孩子创造无限的个人成长及发展空间,增加大学生社会参与与实践能力,让大学生自由探索、独立生活,锻炼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增加挫折教育。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在安逸、和谐、舒适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好似温室中的花朵不堪一击,挫折教育随之在国内外盛行。德国已将挫折教育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教育皆在培养大学生内在自信与乐观。通过让大学生想象经受不幸时的复杂心情、焦虑情绪,感受各种痛苦的体验与经历,使大学生了解在突发事件面前如何应对、如何控制情绪、如何放平心态、如何克服困难,培育大学生的阳光心态。

参考文献:

[1]刘鲁蓉. 大学生心理卫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57-58.

[2]张德.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0-21.

[3]杨娇丽,陈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教程[M]. 北京: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179-181.

[4]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20-221.

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 篇4

关键词:社会心态,积极,表征,培育

自“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社会心态”, 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可见党和政府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当前中国逐步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 向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多元化社会转变, 同时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等也在转型, “90后”大学生思想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 他们深知责任重大, 要担负起祖国发展强大的重大历史使命。但同时, 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矛盾群体, 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求知欲、自信敢为, 但又往往缺乏社会经验、自控独立能力较弱。积极社会心态在“90后”大学生身上呈现出特有的表征。研究这一表征, 探讨适合“90后”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途径, 对大学生自身、国家、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表征

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里、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 是整个社会的感受、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据此, 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是指在一段时期内, 大学生积极、正向、有益、建设性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认同与社会价值观的总和。这是一种对待现实的积极视角和乐观态度, 是一种对待周围事物和个人的正确诚恳的社会心态, 且不违背法律和道德。与当前社会环境、“90后”自身特色相对应, 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呈现出以下表征。

1.1 开放包容

中国劳动协会副会长苏海南先生认为, 当前积极社会心态有两个很重要的体现:开放心态日渐普遍, 还有包容性心态广泛形成。“开放”意味着能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 敢于打破封闭、开阔眼界, 去面向世界和未来, 敢于积极主动与外部交流。“包容”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一些问题和现象的理解接受, 对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宽容大度等。当前多元的价值观使人们心理发生了变化, 具有较强求知欲、喜欢挑战、乐于“尝鲜”的大学生更需要对他人行为持体谅和认同, 对自我的理想与现实进行调和, 不断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相融合。

1.2 理性适应

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 现实以及网络、手机等自媒体中, 都充斥着诸多信息, 让人无所适从, 很多大学生则有了选择困难症、相信困难症, 也就很难去独立思考、深入分析、最终做出理性判断, 只能人云亦云、盲目跟从。所以“理性”意味着要有正确的社会认知, 良好的社会情绪。大学生需要理性认识世界和社会,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 冷静不冲动。这同时也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心态, 要适应实时更新的信息、变化的社会, 与时俱进。“适应”意味着个人的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由“天之骄子”变为到处可见的普通劳动力的大学生, 更需持理性适应的心态, 抛弃弱势, 充满自信, 而不是“蓝瘦香菇”。

1.3 积极向上

“积极向上”意味着内容上的积极, 要充满朝气、不断进取;行为表现上的积极, 政治态度坚定, 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 积极关注国内外大事, 如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 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 锻炼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思想和价值观念上的积极, 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理性分析, 积极追求, 与时俱进, 能接受新鲜事物。但调查发现, 97%的受访者会叹老, 其中“80后”、“90后”占56%。部分学生的精神、心理、生活却已变得风烛残年, “无聊”、“老了”是他们常使用的口头禅, 上课无精打采, 课间趴倒一片, 面对不公、不满、不当时,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会质疑与批评、不会愤怒与反抗, 对生活没有了激情与活力, 对人生没有了理想与追求。

1.4 感恩自信

大学生应是充满朝气、阳光自信的一代, 他们会感念生活之美、学习之趣, 由内而外散发出青春的气息。然而, 抱怨、愤怒乃至仇恨则成了很多大学生的新标签。《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指出, “群体性怨恨”正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最典型的社会心态。大学生作为“愤青”的群体, 他们对社会充满了各种抱怨、愤怒乃至仇恨。如教师的上课、住宿条件、食堂饭菜的质量等。他们在抱怨的同时, 也逐渐产生负能量, 形成阴霾、忧郁的性格与心态, 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甚至出现危害社会的事件。而只有对生命、他人、社会以及自己怀有感恩之心, 才能以乐观自信心态看待生活与人生。

2 培育途径

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做好多方面工作。根据辩证法原理, 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是内部自我培育与外部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注重理想信念教育, 奠定精神基础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 只有坚定理想信念,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理性乐观与积极进取精神;反之, 则会空虚、消极、悲观, 甚至走上极端。因此, 学校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强调要进取、创新、艰苦奋斗、勇于实践, 使学生在追求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中获得内心的肯定与舒适, 为培育积极社会心态奠定精神基础。

2.2 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 打造精神支柱

社会转型期带来了一些问题, 加之多种社会思潮、多样文化的碰撞, 使社会心态呈现复杂性, 其中有积极, 也有消极。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 它是融思想、理想、精神、道德于一体的科学体系。因此, 学校要发挥价值体系的引导、规范社会心态的功能, 使学生能够正确辨析各种社会思潮, 科学面对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要增强他们对价值体系的认同, 防止因价值观扭曲而产生偏激、怨恨、仇视等消极心态;要培养他们正确的荣辱观、金钱观、幸福观, 讲道德, 有责任感。

2.3 注重校园环境优化, 建设教育阵地

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是校园, 校园环境对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既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 即学校基础设施、硬件的完善、校园环境的舒适等, 还要打造一个感恩自信、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环境, 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奖惩制度等, 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有纪可循、有章须遵的习惯, 从而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2.4 注重教师素质提高, 树立良好榜样

在学校中,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 在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中, 教师就具有天然的言传身教的优势。教师可以将自己开拓进取、爱岗敬业的职业心态, 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科研心态, 积极乐观、宽容开放的生活心态, 在教学、科研和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展现出来,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育, 从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5 注重积极的自我培育, 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进行积极的自我培育, 即要培育健康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运用心理健康方法、主动实践。具体来说, 一要提高对积极社会心态的认识, 明确消极社会心态的影响, 正视并分析现实环境, 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做好心态上的准备。二要积极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去参加社会实践, 了解社会百态, 体验各种岗位, 形成积极进取、爱岗奉献的工作心态;参加体育文艺活动, 锻炼提高自己, 形成积极乐观、阳光开朗的生活心态等。

参考文献

[1]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 2006, (4) :117.

[2]肖舒楠.80后“90后”, 为赋新词强说老, 你让长辈们情何以堪嘛[N].重庆晨报, 2013-3-18.

[3]郭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征、成因与调控[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 (3) .

大学生心态健康主题班会策划书 篇5

一、班会主题:

“珍爱生命,笑对人生”。

二、活动背景: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争吵打架事件比比皆是,校园不和谐现象增多,并且部分同学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之事,另一部分同学之事,另一部分同学之事,另一部分同学有来自学习和面临就业的压力,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导致心理严重受到损害,借此班会,我班特开展心理健康班会,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为同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活动目的:

为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因素的平台,加强对我班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活动意义:

1、为同学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可以让同学们意识到校园生活的丰富精彩,并且学会珍惜,减少不健康因素。

2、为学生以后学习甚至工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帮助,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感同身受,使自己精神层收到良好教育,为人更加开朗自信。

五、活动时间:2012年3月18日

六、活动地点:西D—4—30

5七、活动对象:工商5112班全体同学

八、前期准备:在班级内进行宣传,准备活动所需各种物品,墙纸,笔,小卡片等。

九、活动流程:

1、讲一个小故事,引出班会主题。

2、讲解此次班会意义,把此次班会流程告诉同学,使同学对此班会有大致了解,做好心理准备。

3、做心理测试题,通过自我检测了解自己,探索自己。

4、开展活动心灵寄语。打开心扉,常有爱的海洋,以卡片的形式展览,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内容可以涉及励志、感恩、信任、价值追求、理想与情感等各方面,贴在墙上。

5、讲解事实案例,认识不健康心态的危害。

6、疑惑解答,讨论学习生活中的疑惑,在交流中寻找解决办法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十、活动经费:墙纸、笔等5元

十一、注意事项:

1、活动全班同学都必须参加,不得晚到早退。

2、进行活动时认真负责。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基础学部工商5112班

心理委员

上一篇: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下一篇:立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