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精选12篇)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1
一、对社会环境微观视域的理解
社会环境, 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 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 对社会环境的定义一般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 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现在所指的社会环境的微观视域就是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 即从传播活动的影响来分析政治、经济、文化、讯息的变化对当今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不良心态的表现
社会心态指一段时间弥漫在全社会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宏观心境状态, 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行为意向的总和, 是对社会现实生活更加及时、动态的再现。当前, 大学生的心态在整体范围内是呈现积极健康的状态的, 充满正能量的, 但是, 仍有一部分或是少数大学生出现例如逆反、自卑、抑郁、拜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即以下状态:一是焦虑浮躁的心理特征, 轻浮急躁, 不敢面对未来, 总是逃避, 不能安心学习, 在精神上无所寄托, 在学校或是走向社会没有归属感, 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二是个人经济条件、成长和生活环境的不同, 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自卑或者是自负的心态, 一方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而一方就认为自己高于别人, 产生极端心态, 造成心理失衡;三是大学生在当前社会中自我权利的保护意识虽然有所加强, 但是, 校园中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屡有发生, 使得一些学生在思想上步入歧途, 产生攀比甚至怨恨的心理, 导致心态脆弱不堪, 最终阻碍人生道路的发展。
三、社会环境微观视域下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产生原因的分析
马克思说过环境影响人, 人改变环境。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就处在由传统到现代的转轨时期, 社会结构重新组合, 生产方式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就导致社会规范的失落、无序, 即“失范社会”, 一方面传统由于惯性拽着人们向后看, 另一方面时代潮流又不断推着人们向前走, 这样就使人们难以适应, 导致大学生茫然、无处寄托其精神支柱的心态产生;第二, 马克思曾说过, 当大家都住在茅舍样的小房子里时, 谁也没有感到不满和被人轻视, 但是, 一旦在小房子旁耸立起一座宫殿, 所有小房子里的居住者就会感到不舒适、不满和被人轻视。中国改革开放前, 实行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 谁也没有不平衡的心态, 但是, 改革开放之后, 市场经济带来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 就滋生出了拜金、享乐等多种价值观, 形成了重物质的社会观念, 使大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中不断矛盾、纠结, 理想中希望重精神、重自尊、重奉献, 而现实中却只能重物质、重金钱、重实惠, 这种纠结最终使大学生处于身心苦闷、抑郁难以排解的境地;第三,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大学生在他们还未进入理想象牙塔之前, 就要面对人生中重要的抉择, 高中分科教学的模式, 过早的固定了他们的思维, 降低了他们的判断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巨大的压力却无处释放, 直至进入大学。但是, 面对大学校园多样文化和多种观念的冲击, 他们茫然, 无所适从。因此就会使大学生活在盲目、尴尬等多种情绪交织、渗透之中;此外, 大学一直担负着对伟大文明传承、对未知领域探索、对个人品质完善的功能, 但这些功能目前被弱化, 校园文化越来越缺少感染力和吸引力;另外, 由于讯息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的影响, 各种低俗、浅薄的文化逐渐渗透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 影响了他们对信息优劣的筛选和判断, 被各种信息垃圾所包围。
四、社会环境微观视域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事业的重要接班人, 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保证我国未来能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 国家要在制定大政方针上予以重视, 要从国家层面上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性, 明确指定引导的政策, 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和途径发展我国心态研究, 早日建立成熟的应对机制;其次, 各高校作为大学生们直接学习、生活的的主要环境, 而且担负着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重任, 那么敦促大学生们建立健康社会心态更是其重要职责。因此, 大学校园要积极发挥其精神归属的重要功能, 创办利于学习、生活的健康氛围, 建设公平、公正的校园环境, 增强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 建立专业引导学生心理的疏导机制, 普及心理知识, 在各学院成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正视自身的问题, 以期达到缓解学生精神压力和改善心态的目的。再次, 我国目前社会进入到转型时期, 文化多样性和价值观多变的影响下, 大学生的心态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因此, 要积极改善我国的文化大环境, 提倡和发扬社会正能量, 加强对虚拟网络和大众传媒的监管,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明确的道德要求和精神追求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态, 增强他们对不良文化和讯息的抵抗力。同时, 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例如借鉴日本开设的“大学生活导论课”, 鼓励学生多接触不同文化, 尊重文化差异, 理解多元文化, 最终实现启发和引导学习的目的。最后, 提倡大学生自我调适, 自我矫治。无论社会环境在大方面还是在小细节的改善, 都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状态, 到达万无一失的地步。所以, 改善环境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加固根本, 即学生自身的改善。每个大学生都需要一个自我检验的“镜子”, 通过开设心理讲座和心理课程, 普及心理知识, 实现学生自我心理的暗示和调节, 时不时的对照“镜子”, 及时进行改正, 有效改善心态。总之, 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监督和疏导机制, 这就要求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个人能做到特别重视且为建立健康社会心态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2
——论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对学生健康心态的有利培养
义乌二中 丁春燕
【提要】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存在着厌学、冷漠、自悲等种种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情绪,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说,了解“倾听”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进行辅导。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让学生通过分享——互助的方法诉说烦恼,缓解压力,排遣苦闷,有利于高中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 课前五分钟演讲 学生 健康心态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要使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使他们保持积极、愉快、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提出的情商教育理论认为:人生成就最多20%归诸智商(IQ),80%归诸情商(EQ)。所谓情商主要包括自信心、意志力、合作精神、思考方法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品德、智力、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说,了解“倾听”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进行辅导。
开展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就是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有长远效应的实践选择,它创造了一个让学生说话沟通的机会,营造了一种让人畅所欲言的氛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言语交流、调节情绪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善待和宽容,懂得尊重他人的情感,懂得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和冲突。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为学生开辟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让学生通过分享——互助的方法自己解决自身的情感问题。
一、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的理论基础
1.ARCS模型。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中16~20%甚至30%的差异是由学习动机造成的。因此,对教学设计者来说,理解动机原理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是相当重要的。到目前为止,约翰M·凯勒的ARCS动机模型仍是将动机原理整合到教学设计过程的最系统的学说。
ARCS模型由科勒提出,根据个体在教学中的期望价值和学习结果引起的心理反应, 他提倡学生必须具有注意A(Attention)、相关R(Relevance)、信心C(Confidence)和满意S(Satisfaction)。简而言之,ARCS模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过程:为了激发一个人的学习或工作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一项学习或工作任务的注意和兴趣;再使他理解完成这项任务与他密切相关;接着要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而产生信心;最后让他体验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后的成就感,感到满意。
2.社会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德雷克斯根据教师的行为表现,提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比较典型的课堂行为调控类型。认为民主型的课堂对发挥学生主动性是最佳的。在民主型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在民主型的课堂上,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方式是:通过教学内容的有用性和趣味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问题,来引发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监控。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和合作。合作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是课堂内外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能激发学生的斗志,调动其积极性,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争取优良成绩。
二、开展“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的现实需要——高中生存在的心理现状
心理学有句名言:“感受是无罪的。”学生的各种感受,不管是喜、怒、哀、乐、惧,都应让其自然顺畅地表露出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态才会轻松。如果学 2 生在压抑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将学会掩饰真实的情感;如果学生受了委屈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倾诉,又无人理解,有可能导致他做出极端的事来。
高中阶段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处于青春期,也叫青年初期,是“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追求独立的意识越来越明显,可以说已经是“准成人”了。
这一阶段,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希望能搞好学习成绩,掌握更牢固的知识,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同时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他们“在心理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是对友伴的亲密程度的增强,友伴交往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也同时有了飞跃性的增长”,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对教师的批评与信赖共存 ,交往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
现行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品质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失败者心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我不行”,“我落后”,“我一般”的自我认知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②学习冷漠症。对学习的厌倦使学生失掉学习的方向感和生活的目标感,使学生对学习和自己的成长产生无所用心的态度。③学习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性导致学生责任感降低。
在这样特殊的成长时期,高中生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情感感受,假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很容易形成各种成长的烦恼,影响高中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对学生而言,演讲实质就是大家的一次自我展示,站在演讲台前,要想想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一学期一个人的演讲机会只有几次,机会难得。教师把课前五分钟这一特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演讲,正符合当代高中生自尊心、表现欲望强,需要一个机会展现自己才华的心理。由于讲演内容一般不局限于课本有限的内容上,而是让学生广纳博采,这一来突破授了课内容的局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语文课外获得知识,叩开思维的门扉,实现了课内外衔接;二来有利于语感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调动他们的情趣,同时能营造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
三、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法。
在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中,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⑴搞好发动工作,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主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角度出发,给学生分析“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目的、意义,同时介绍活动的内容、形式,通过宣传发动来赢得学生的认同,让学生人人都来参与,消除在学习上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⑵对学困生作好特别指导工作。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积极鼓励,热情指导,使学生在顺利完成演讲任务时,能产生“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时政的积极性。
⑶重视点评和培养工作。演讲结束后,学生或教师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演讲进行适当的点评,肯定学生的感悟,和大家一起帮助解决演讲者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倾听感受。
我们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是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正式开始的。本次活动由高一(7)班和高一(8)班两班同学共同参与,活动就是由两班同学轮流在语文上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本人担任这两个班的语文课,利用课前五分钟开设学生演讲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增加本班同学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果敢、创新的品质。
1.演讲活动人员的确定。
把全班学生的名字写在纸上放入抽签盒,在每周三抽出下周需演讲的学生。第一次由教师抽签,第二次由第一次演讲的学生抽签,依此类推来确定演讲者。
2.演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演讲的话题和题材均不受限制,感悟、抒情、评论……由学生自行选择、确定。时间控制在5分种以内。演讲时可带稿,也可脱稿;可独自进行,也可以请其他学生参与,形式自由。
演讲完毕,作为听众的学生或教师可以向演讲者提问,演讲者也可向其他人 提问。
3.演讲活动的评价。
(1)评价标准。评价可多方面。可以是针对文章内容或写作特点,也可是演讲的形式或风格,主要还是扬优。也可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2)评价人员。开展演讲之前,成立“学生评审团”(5人),人员由教师和全班学生讨论决定。“学生评审团”的任务是在演讲完后收文字稿,并对演讲进行讨论,打出分数。在下一次演讲前,由一位“学生评审团” 代表展开评论并宣告成绩。“学生评审团”中的学生进行演讲时,本人不参与评分。之后,由教师针对演讲和“学生评审团”的评论作简单的评述。
4.演讲活动的成果展示。
(1)每学期末评出“最佳”,具体“最佳”奖项可视实际情况而定,旨在鼓励认真参与、创新的学生。
(2)把优秀的文章编辑成集。
四、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的效果。
课前五分钟演讲,给学生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如何鉴别材料、确定演讲的主题?我们指导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和事,指导学生做好剪贴工作,把报纸上看到的有价值的文章剪辑下来,把杂志上看到的好的文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复印下来。在准备演讲内容时要求思想向上、崇尚科学、遵守法纪、有一定的逻辑性,具有创造性。每天演讲记录还可以帮助学生阶段性地进行回顾,从而在班集体中增强共鸣,使这种团体辅导的效果持续有效地在学生中产生影响。
一年多以来,我们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有序地开展着,在应用这一团体心理辅导实践形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很有帮助。
开展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设了一个友好、宽松的氛围。学生们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惧等各种情感感受和自身经历、感悟进行诉说,全班同学分享他的情感经历、感悟,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 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事例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课前五分钟演讲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共同进行情感体验。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准备事例时,注意引导学生对名人名言的领悟、生活感受、学习心得体会、人际交往经历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来收集材料,学生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更具有说服力。对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如“校园安全”“食品安全” “小悦悦的悲剧”等,学生在课前五分钟演讲中也能发表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很好地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更能激发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此外,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还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搜集、鉴别、运用信息的能力很有帮助。
五、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对教师角色的挑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总是处于中心地位,教师讲,学生听,课前五分钟演讲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它把学生作为主动发展的对象,尊重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作用,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信息资料的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师生关系向伙伴关系转换。教师的角色转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有现代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应更多地成为学生的向导、顾问,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帮助什么,并与学生教学相长,在交流的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
(2)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性格、个性、品德以及他们教学的风格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影响的作用。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以及学生在成长之中所出现的问题。老师如不掌握一点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的知识,只对学生采取单纯的说教、看管或 做“救火队”,则无济于事。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演讲的内容展开适当的点评,引导学生深化心灵体验,从而达到分享——体验的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走进学生内心,倾听学生心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成长中出现的困惑与烦恼,从而健康阳光地成长的一个有利途径。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占用时间不多,长期坚持下来对于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很有帮助。一年多的演讲实践证明,自语文课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以来,这两个班的学生已经投入到这个活动中,他们欢迎这样的活动,认真的完成演讲。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有了提高,他们从刚开始的害羞、怯场等,转变得开朗、自信、侃侃而谈,旁征博引;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改善;班级有了更浓郁的学习气氛,班级凝聚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加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愿我们教育工作者都能更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去拥有一颗正直积极的美好心灵和一种宽厚良善的美好心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刘维良齐建芳 华文出版社 2000.07 ISBN 7-50751041-9
2、《教育学》 臧乐源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版
3、《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 沃建中 华文出版社 2002.01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3
关键词:生活方式 社会转型 中职学生 良好心态 影响
课 题: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4年立项课题“基于转型社会条件下中职生良好心态培养研究”的阶段成果,主持人马积德,课题批准号为JG14EB114。
一、基本内涵及意义
当下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节奏高速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国家奋斗目标。党中央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当今的社会风气有了明显转变,人们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形成。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们通过对生活的优化安排来满足生态环境和人体正常发育的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种潜能和智慧,并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使一种文明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心理适应我们崭新时代要求。
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其养成良好心态,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们在社会转型条件下形成良好心态的重要因素。根据哲学的普遍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意识是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中职生具备了良好的生活方式这种存在,在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对与错、喜与悲便能理性看待,勇敢面对。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中职生必须摒弃之前成事“凭关系”“啃老”“拼爹”等一切不良的意识形态,坚信 “只能靠自己才能闯出一片天”“付出就有回报”“爱拼才会赢”等客观存在才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真学习,奋发作为,全身心地投身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为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的活力。
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分析
1.生活自理能力差,过分自我
现在的中职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等长辈的溺爱和惯纵,他们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很少亲自打理,更别提接受艰苦的磨炼了,在家做着“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来到学校后,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事事需要自己打理,变得不知所措。而且许多学生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和处事。当自身和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出的往往是过分自我的一面,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
2.自我管控能力低,行为放纵
由于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社会影响的单方或多方的作用结果,部分中职学生往往缺乏对学校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正确认识,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酗酒、赌博、早恋、泡网吧,与同学之间一言不合便拳脚相向,敲诈勒索,打架斗殴,严重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风不正
因为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初中的“中下等生”。他们对待学习的热情往往不高,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把学习看做是一件苦差事,通常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懒散、睡觉,注意力不集中,不懂装懂,作业拖拉或抄袭了事,考试随便应付。
4.思想意识淡薄,走下坡路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低要求,在生活上反而高标准,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名牌、互相攀比上,而不是想着该如何在学习中你追我逐,勇攀高峰,个别学生还以借贷消费甚至用敲诈勒索的手段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中职生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教育是不容小觑的,要强调有意识地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授人以渔同时,不忘能力的培养。例如一名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关于生活自理方面的求助时,应先让其自己想办法解决——挖掘自身能力,再寻求周围同学和朋友的帮助——锻炼与人沟通能力,未果的情况下再来求助老师。第二,营造良好的行为教育情境,强调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如把一些对学生的要求内容制成宣传标牌置于教室或校园内,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第三,及时而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例如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若干不同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才艺、技能、道德修养等。在设立奖项的时候本着“广泛参与,重在鼓励”的原则设立了高比例的奖项,以表彰那些在活动中表现优异、进步显著的同学,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自信,重塑自我。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步入中职学校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行为能力,他们心里非常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是有些时候被外界因素暂时的迷惑。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克服内外困难的意志力,控制自己不道德的消极情感,抗拒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学校引导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学校曾多次聘请管辖地区派出所指导员来学校做普法专题讲座,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真切意识到行为放纵带来的不良后果。学校保卫处曾多次举办法制教育小品大赛、法制知识竞赛、法制展览等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将《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有关法律法规深植于心,塑造良好社会心态。
3.创建符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中职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欠佳,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他们是从“应试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一批弱势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合他们。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虽然他们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但对于工厂、车间的实习环境却颇感兴趣,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可塑性极强,如果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完全可以被培养成适用型的生产工人和技能型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从2012年至今一直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教学实行项目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向企业需求靠拢,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恢复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成绩和个人收获实现了双赢,有效提高了中职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爱总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关爱、信任和赏识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父母的体贴、理解和宽容更是无需我们用言语形容。只有学校和家长很好地配合,给学生更多的关注,走进学生的心灵,任何不良外部事物对学生的影响都能及时消除。
综上所述,中职生有了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意味着有了健康,有了奋斗和前行的资本,直接决定中职生与这个社会的亲和度,影响社会关系的和谐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不断推进的社会转型条件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影响,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者和社会成员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需要持续关注和认真研究的深刻课题。
参考文献:
[1]钟南山.钟南山谈健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2]常若松.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4
一、专家疏导, 活动减压
我园成立了心理工作室, 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心理咨询师担当工作室心理辅导教师, 开展心理咨询、矫治服务,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案疏导;开设了心理健康讲坛, 每月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讲座, 为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把脉, 指导教师进行心理的自我维护;我们把舞蹈房、图书室、多功能室开辟成心理减压室, 让教师在业余时间来跳舞、打球、下棋、读书, 丰富各自的兴趣爱好, 消除工作、生活中产生的烦恼;幼儿园还定期组织卡拉OK、交谊舞、打扑克、养生美容经验交流等休闲娱乐活动, 缓解教师们的精神压力。通过一系列活动, 教师们的心情舒畅了, 情绪稳定了, 心态阳光了, 青春的容颜和童心母爱又回到了她们的身上。同时, 教师们还懂得了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和情绪, 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班子感召, 影响带动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让教师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园长首先要积极地塑造自我、完善人格, 成为热爱生活、情绪饱满、充满激情、笑对压力的人。园长心理健康了, 人格健全了, 对教师的心灵就会产生感召力。
我园一直注重领导班子自身的人格修炼和心理健康, 倡导“修炼素养, 塑造健全阳光的人格魅力”。在领导班子建设上, 我们提出了“六个态度”的目标:一是人格有硬度, 做到坦诚做人、严以律己、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二是思想有高度, 做到理想坚定、理念前瞻、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三是形象有亮度, 做到仪表端庄、举止文雅、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四是心态有光度, 做到人际和谐、心胸开阔、诚实守信、乐观豁达;五是待人有宽度, 做到善于倾听、广开言路、民主决策、包容汇通;六是专业有厚度, 做到学识广博、业务精湛、善于实践、勤于反思。领导班子努力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热情开朗的阳光心态、创先争优的工作热情和厚德载物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带动着每一位教职员工, 全园因此呈现出和谐奋进的环境氛围。
三、宽容理解, 引导激励
教师团队中汇聚了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 有的教师直率热情、不怕困难, 但做事浮躁, 缺乏自制力;有的教师多愁善感、沉默寡言, 但做事谨慎踏实。作为园长, 应当有容人之短的雅量, 以宽容的心态善待每一个员工, 同时更要有用人之长的见识, 善于发现并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让性格各异的人能够组成一个和而不同的团队。我们仔细分析了每位教师的性格特点, 尽量把性格不同的教师安排在一个班级, 做到共生互补。同时, 我们还注重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教师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如每周五的业务学习, 专门安排5分钟~10分钟时间集中分享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美文;团支部、工会经常组织开展展示团队精神的心理拓展游戏;在幼儿园论坛“阳光驿站”栏目里提供“好书美文推荐”平台, 供教师选择阅读, 并召开座谈会交流阅读体会;开展“我班的家长工作”“夸夸我的配班”等专题演讲活动, 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增强她们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对工作中出现的消极现象, 园领导主动、及时与教师交流, 做好疏导工作;对因家庭、生活等原因而引发的一些心理问题, 园领导从不视而不见, 简单处理, 而是弄清原委, 给予精神慰藉, 尽力抚平教师的心理伤痕, 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幼儿园的关心和温馨。
当代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 篇5
[摘要]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正在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过度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十分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加之大学生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得大学时期成为各种心理问题最易出现的高发期。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 保持 健康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展趋于高峰,面临着完成学业、适应社会、人际关系、求职择业等诸多发展课题,而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加剧、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受到的扰动和冲击也日趋激烈,大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或生活中的挫折,人际关系出现矛盾等种种因素,致使大学生人群中不乏产生焦虑忧郁,敏感多疑,悲伤颓废,性格偏执变态等多种形态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这些无疑损害了大学生身心健康,阻碍了学习进步的,那么,当代大学生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呢?本文的意义在于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保持康健心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心理健康下过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综合各家的观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在某个时期中的一种持续的心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能够正常地、适当地调控自己,使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动态平衡,认识活动、情绪反应和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意: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具有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国内学者的阐述种类诸多,综合各家的观点,结合自身学习体会,笔者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发展正常,且有比较强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它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组成。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正常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和他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较为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是美化自我、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或是自暴自弃、忧郁颓废。既尊重别人的意见又有自己的主见,尊重他人却又绝不随波逐流。
3.能控制和合理表达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和肯定情绪总是占优势,虽然有时也会有悲、有忧、有愁、有怒等消极和否定情绪,但一般不会持续长久;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通过恰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败不馁;具有自制力和自控能力,能够保持与同围环境的动态平衡。
4.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知音,乐意与他人真诚交往而不是怨恨、敌视他人或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与人交往中尊重他人、信任他人,但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不是依赖他人。一个人不可能与所有人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积极态度总是远远多于消极态度,对他人的缺点也能予以宽容,即使批评别人也不是恶意攻击或故意揭人短处,而总是显示出真心帮助别人的倾向。
5.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把需要、愿望、行动和目标统一起来,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并能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不会随意随环境、随地点、随时间所左右而表现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6.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思想、信念、行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平时能与社会广泛地接触,对现实社会状态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当自己的利益、愿望、要求与社会相抵触时能及时做出调整而绝不一意孤行。自愿地、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7.心理年龄要与生理年龄相符。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与其年龄相符合的行为,既不幼稚可笑也不老气横秋。应该是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敢于创新,勤奋好学,情绪相对稳定而不是萎靡不振、畏畏缩缩、不求上进、不思学业、喜怒无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理想应切合实际而不是沉浸于幻想和浪漫之中。
同时我们应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三是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其症状随着发展而自行消失。
三、对当代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心理的几点意见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行为受意识支配,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保证个体身心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去科学分析周围的人和事,以做出适度的心理反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必须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把个人抱负与社会期望联系起来,把人生的价值与社会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既能了解自己,又能借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客观的评价,肯定和接纳自我;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性格,更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要正视它们,扬长避短,积极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提升现实自我。不能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是过分自卑焦虑,否则会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3.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辅导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也较之以前更复杂。当代大学生要预防心理疾病、保持健康的心理,学习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其基础,这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主动地学习掌握必须的心理学知识,认真对待心理辅导课程,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代的专业、心理、社会的挑战。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接受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让心理辅导教师较全面、系统了解学生,是解决大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来信咨询、网络咨询和面谈咨询四种形式进行。
4.学会积极适应,快乐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从中学步人大学,最初的惊喜与激情逐渐减退,需要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面临一段适应期。所谓“适应”是指个体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基本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要学会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求大学生积极培养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情绪,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与舍友和其他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学会积极的适应大学生活,才能在大学阶段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成长和发展。
5.培养优良气质和性格,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理论涉及的内容广泛,它包括需要、兴趣、理想、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内容,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人的气质和性格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影响的一面,也有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影响的一面,气质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特别是性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谦虚、自信、热情活泼、勤奋上进、谦虚诚恳、豁达坦率、富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等,加强优良气质和性格的锻炼,必然会带来健康的心理。而对于那些不良的品质和性格,比如,麻木冷漠、平庸懒惰、虚荣傲慢、狭隘自私、自卑濡弱、松垮随便、不负责任等则一定要坚决摒弃。
6.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需求,人只有在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中才能促进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对于正处于学习、成长之中的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独立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要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快要多沟通、多理解,学会宽容待人。同样,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可让大学生感到心情舒畅,自己更了解自己,更理解生活。
7.不良心理要善于调控、合理宣泄
不良情绪和情感是造成心理障碍与疾患的主要因素。常见的不良情绪和情感有因痛苦而沮丧,因悲哀而萎靡。因烦闷而忧郁,因妒嫉而狭隘,因愤怒而冲动等不良的情绪和情感非常有害,往往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后果。因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学会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适度宣泄,进行自我调节和解脱,对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调适不良情绪的常见方法有:(1)转移法:转移矛盾焦点、转移注意力;(2)倾诉法:找知心倾诉苦恼,把烦恼讲出来;(3)释放法:把愤怒、冲动找个合理的方式发泄一下;(4)弱化法:不记忆、不思考、不想象自己的烦恼信息;(5)体谅法:原谅别人的过错;(6)升华法: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把愤怒、冲动等消极情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等。大学生只有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合理宣泄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才能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
8.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康恋爱心理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6
一、调查与问题
以技师学院为例,从年龄来看,学生大多处于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过渡期。其身体正经历着生理的成熟与变化,心理与生理发展上也不平衡。在这期间,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依赖迈向独立的矛盾,时常使他们感到烦躁、痛苦。经由职业院校迈向职业生活的最后这段集体学生生活,是其个人成长和知识探索的重要时期。专而精的课程、不同于以往义务制阶段的授课方式,带来了崭新的洞见与思维;来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的同学,对个人长久以来所坚持的习惯、想法等带来了挑战;多元的社团活动、研习课程等,让学生尝试着更多角色的学习。凡此种种,都使得学生有机会检视自己童年以来一直坚持的人生假设,重整个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一种新的成年认定,为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曾对职业院校学生做过有关人格健康的相關调查。在回收的1000余份有效问卷中,笔者发现,有32.7%的学生在入校前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定的心结;有54.2%的学生,防御心理很强,这种人最大的特点是缺乏安全感,在生活、工作中很少有安全、踏实、安心的感觉;86.9%的学生有焦虑情绪;90.6%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工作生活缺乏行动力、果断力;25.2%的学生,成长的心理能量流失,沉湎于过去的经验与回顾,较少关注未来,或者较少用乐观的态度去看未来。究其原因,在于其内驱力的缺失,不能给现实中的自己准确定位,不能明确目标,不了解自身的需求,没有生活的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职业院校学生内驱力的挖掘、利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发现、挖掘、利用。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引导学生内省,从而发现自己的强大内驱力存在;其次,通过心理测试、励志讲座、拓展性游戏训练,指导学生挖掘自我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敢于直面困难、挫折,并积极想办法应对;第三,鼓励学生主动融于集体,加大内驱力作用的辐射范围,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和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引导与发现
教师首先就要通过课堂教学,在普及心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并使之通过反省,发现自己强大内驱力的存在。这个过程的核心,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进入技术院校后自身的定位、需求和目标。
新生入学伊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了解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特色,让学生明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宽领域的,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选择专业,并立志成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过硬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进而帮助他们在学校生活当中发挥所长,实现自我提高,取得荣誉、赢得尊重。其次,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画自画像和人格树木图,分析和评价其本有的性格特征及心理需求,采取适当的方式,给出发展建议,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培养。
三、训练与挖掘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如“心有千千结”“背摔”等游戏,帮助学生打开心结,使他们能够相信同学、相信老师,更信任家长,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内驱力,并以此来平衡心态,完善人格。
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是一个寓意丰富的游戏,蕴藏着很多人生哲理。它主要通过团体小组的情感分享,使每一个成员体验到当自己人生中遇到困扰时,只要善于用心,一定可以得到解决。这个游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意识到靠集体的力量能够解决困难,体会团体支持对个人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通过共同活动中的身体接触,增进团体的信任和情感融合。“背摔”也是一项心理素质拓展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关系。另外,这个活动还可以锻炼心理素质,克服恐惧。具体做法是:全队每个人轮流上到背摔台上背向队友,双脚后跟1/3出台面,身体重心上移尽量垂直水平倒下去,下面的队员安全把其接住,即为完成。
游戏结束,参加的学生大多会感到欣喜和自豪。这样的亲身体会,也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只要积极参与,打开心结、相信队友、体验成功,是轻松和快乐的事情。这种感受,不仅体现在游戏中,在学习和生活当中也是如此。
笔者在所在学校的调查学生中,针对于各种情况,进行不同的训练,再进行相关的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大有效果,学生各方面都有提高。特别是学生的防御心理,由54.2%降至35.1%,动手能力差由90.6%降至57.2%。笔者相信,经过多次的交流训练,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利用和巩固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他认为,学习者的学业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认知内驱力多半是从探究、操作、领会以及应付环境等有关的心理素质中派生出来的。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所以也称为内部动机,是一种最稳定、最重要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凭自己的胜任能力和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赢得长者(家长或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需要,显然也是一种外部动机。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融于集体,加大内驱力作用的辐射范围。首先,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其次,组建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习之外的才干得到全面发挥,让其价值得到体现。这样,通过课内和课外两条渠道,教会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和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学校教育不容推卸的责任,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学校应该立足实际,着眼于未来,真正抱着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的态度,从发现和挖掘学生内驱力入手,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心态 篇7
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 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心态, 促使学生知难而进, 转变学习态度, 改变学习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晓之以理, 帮助学生主动调控学习心理
经过中考后, 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 一部分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好, 思维活跃, 灵气十足的学生产生了优越感, 他们往往满足现状, 满足一知半解。尤其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 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的同学, 甚至错误的认为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 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 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而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 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 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 具有很强的选拨性, 想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 其缺漏的很多知识是非常难完成的。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使学生明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尽量不使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 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 觉得离生活很远, 似乎很“玄”。我在教学中尽量以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降低思维难度, 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以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 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如果学生对一开始学的第一章集合和第二章函数就被弄得“云里来, 雾里去”的, 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畏惧, 甚至厌学心理。我特别关注这段时间他们学习数学的心态, 通过作业, 谈心等了解他们对这两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的特别困难的学生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谈话鼓励和个别辅导。
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 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 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 因式分解先看什么, 再看什么, 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 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 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 应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3.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 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 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 提出学习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对于学生作业一定要做好作业反馈工作。
二、动之以情, 师生和谐, 以情促行
老师对学生要有“亲和力”, 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温暖, 使师生情感相通, 教师的要求就会成为学生的行动。
1. 对后进生要热情相待
由于他们基础差, 成绩差, 学习上遇到困难, 受到批评也比别人多, 因此自卑情绪严重, 心情压抑, 形成心理障碍。他们缺乏应有的学习动机和意志毅力, 缺乏持之以恒下苦功夫的决心。但是他们也有一颗争取上进的心。因此, 对于这类学生必须热情相待, 主动接近, 多方关心, 引导他们多向老师提问, 老师对他们讲解也需特别耐心、细心。提出问题浅一点, 让他们听得懂, 答得上,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体会到老师诚心扶他们上马, 诚心与他们同甘共苦, 同舟共济。只有当师生情感相融时, 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并付之于行动, 且会逐步爱上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
2. 对于尖子生要使之更上一层楼
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如果感到教得太浅, 教学进度太慢, 他们就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从而就会降低数学学习兴趣。为了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致, 除了喜欢他们外, 也注意促进他们“运动”, 鼓励他们参加数学竞赛辅导, 介绍他们订阅杂志书籍, 与他们探讨较深层次的问题 (包括数学竞赛题) 。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 认真对待, 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 使他们心悦诚服。在平时教学中促使他们记笔记, 写单元小结, 优解问题, 让他们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 使他们得到表现的机会。并在这过程中及时表扬, 促进相近水平的同学互相竞赛, 使班级逐步营造成一个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这样做明显地促进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风气。
三、培养学生善于联想, 勇于探索的精神, 稳定“乐学”情绪
师生情感相融, 学生认知达到了能不断再发展的程度之后,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主动性, 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 让学生有稳定的“乐学”情绪。比如巧设“课饵”, 创立“新境”, 引发疑惑、联想、探索心理, 巩固兴奋心态。吸引人的谜语谁都想猜一猜。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构设“谜题”以引发学生探索心理。
例如在上第一课立体几何时, 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些火柴, 让学生用6根火柴拼出4个正三角形来。开始学生们只在桌面上把火柴移来移去老是拼不成, 然后我就提醒他们要打破平面几何的思维方式, 是否可以把有的火柴“立”起来再试试, 终于有的学生拼出了一个正四面体来了。我告诉他们这就是从平面到空间的一个飞跃。又如在学习公理一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时, 我让学生用3个手指去顶住自己的数学书 (使书的重心在三指为顶点的三角形之内) , 然后逐渐使3个指头移到一条直线上, 这时, 书掉了下来。我就问学生, 这是为什么?有些学生说是重心关系, 有的说是手势不好, 这时我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理性质, 而在于几何性质: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不能确定一个平面。于是, 他们就对公理一有了深刻的印象。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快乐心态 篇8
她身上的闪光品质是当下孩子们少有的优秀品德, 从不因为别人说她“大胖子”而生气, 甚至还帮助这名说她的同学背课文。真是少有的大气, 一点儿也不小家子气。
一次值日, 她把组员的活儿都给包了, 我例行去班级瞅一眼, 发现她一个人默默地扫着地, 她见我脸上布满了疑惑, 就笑呵呵地说:“老师, 我让宋×先走了, 省得他老完不成作业, 让他早点儿回家写作业吧!”朴素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同学的关心与帮助, 还真是乐于助人。
作为班里学习小组长的她, 总是提前找我背课文, 自发做数学题找我检查, 而且还自己主动发现问题, 找出错误原因,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成绩自不必说。她不但自己积极、主动学习, 还不厌其烦地, 一遍遍地督促小组成员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耐心细致地为同学讲题, 包括不是同组成员, 甚至主动帮助没有人愿意帮助的学困生。她可真是自得其乐。
可在偶然的一次课间交流中, 我得知, 她刚转入时本应是读四年级的, 可就因为只认识我们三年级的崔东闯同学, 想与她结伴同行, 就……问她这样选择, 不怕耽误将来考大学吗?竟说“不考大学”。是啊, 不读大学也一样会有幸福的人生。
可是, 这么优秀上进的学生, 竟选择自主降级, 而且“不考大学”, 这件事情, 我虽能理解, 但心中仍觉可惜。可能是工作的人比较珍视曾经的学习生活, 也曾有过遗憾, 所以害怕她将来工作时, 也会心存遗憾吧, 但愿她不会。
时常想, 教育就不应该让孩子们有一种学习的压力, 而是一种学习的快乐, 张心如追求的可能就是这样的快乐吧。快乐是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快乐的孩子心态是健康的。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像张心如一样, 都能拥有健康的心态, 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呢?
一、学说“快乐人生三句话”,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对于一个人来说, 改变一生的支点就是良好的心态。拥有良好的心态, 就获得了成功。因此, 要把孩子培养成高品质的人, 心理品质教育应放在首位。
对于刚入学的小朋友, 他们常常会为忘带书本、学具而沮丧;会与同学之间发生争吵和打架;他们还会为一点小事向老师告状, 甚至哭闹不休;遇到困难时显得束手无策;他们上课不敢举手发言, 害怕自己回答错了, 令同学笑话;学校开展活动, 又担心自己能力不够, 不敢参加;作业经常出错, 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为了尽快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 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我们首先教他们学说“快乐人生三句话”:“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并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去实践。
如:当同学们遇到了困难, 则教育学生用“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去对待别人。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 学生会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 从而得到更多的友谊。班里的同学铅笔芯断了, 有人会主动递上自己的铅笔;写作业遇到了难题时, 有人会去耐心地讲解……渐渐地, 你就会发现, 孩子们在学说“快乐人生三句话”的过程中, 他们变得更懂事、更可爱, 变得更开朗、更快乐了。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1.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孩子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天使, 天真可爱, 顽皮活泼。他们需要一个既轻松又愉快的心理环境。班主任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要用一颗爱心、一片真情为孩子支撑起一块晴朗的天空, 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让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说真话, 说实话, 表达真情实感。
2.营造一个自我调控的心理环境
在一个班集体中, 每个成员都要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行为准则。这就要求班主任在集体中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调控的心理环境, 以形成良好的班风。班主任的知、情、意、行对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3.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
要非常重视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 例如:学生教室后面的宣传栏, 开辟“我们的快乐园地”, 里面有学生的作业展优、精美的习作和五彩缤纷的绘画作品, 还开辟“我能行、我最棒”的评比栏。在板报设计上, 先给予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指导, 然后则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像的空间, 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更新。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 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 从而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充实了他们的生活,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培养了他们的奋发向上的探索精神。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的个体心理素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而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各异, 这就要求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做好细致的育人工作, 特别是对暂困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 暂困生毛病很多, 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尊重学生, 欣赏学生, 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 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因此, 作为班主任在具体的工作中, 要经常主动与学生真诚地沟通, 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 欣赏学生, 注意赞美学生, 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
丰富多彩的活动, 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 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
在每周的班队课上, 可以通过开展穿衣服、系红领巾、做值日、整理书包、清理桌堂等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 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我们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郊游, 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 接触社会生活。让孩子们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 让孩子们在蓝天下的草地上晒太阳, 闻闻泥土的清香, 听虫儿的低吟, 听小鸟的歌唱……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 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 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 从而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孩子们只有拥有了快乐的人生, 才会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他的一生才会幸福。在教师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 他们如此不同, 却又如此重要, 全都依赖着教师的指引和塑造, 教师要用快乐的种子种出快乐的幼苗, 让每一颗幼苗都能健康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快乐的人生。
摘要:孩子们只有拥有了快乐的人生, 才会拥有成功的人生, 他的一生才会幸福。他们如此不同, 却又如此重要, 全都依赖着教师的指引和塑造, 教师要用快乐的种子种出快乐的幼苗, 让每一颗幼苗都能健康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快乐的人生。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引导
0引言
案例1:学生A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 学习成绩位于班级前列, 一模考试后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二模考试后, 发现班级里原来成绩不如她的同学, 都超过自己, 自己的成绩不仅没有太大起色, 反而还下降了一些。无法接受这种现实, 从此变得意志消沉。不求上进, 一回家就看电视, 玩电脑至深夜, 并萌发了放弃高考的消极念头。
案例2:学生B是一位省级示范高中学校的学生,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成绩一直优秀, 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努力勤奋, 按理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不成问题, 但进入高三后, 感到压力倍增, 焦虑不安, 每到考试就感到恐慌, 闹肚子, 一模, 二模, 三模考试连连失手, 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 但成绩始终不能走出低谷。
上述案例, 在迎考的高三学生中并不少见。有一项对高考学生的调查:近70%的考生不能正确认识高考, 近58%的考生有考试焦虑, 近55%的考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有人说高考的成功=平时学习知识的储备+优良的心理素质+考试的应试技巧。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 而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调节重视不够, 做得不好。学好知识固然重要, 但如何能将实力发挥出来更加重要。高考的准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往短的说, 高三总复习9个月;往长的说, 高中3年, 甚至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中, 高考都占有很重的分量。对每一个在高考路上艰苦跋涉的学生而言, 谁不想"一举成名天下知"?谁不渴望"直挂云帆济沧海"?随着高考日益逼近, 自己的前途, 父母的期望, 老师的希望等接踵而至, 心理压力由此加大, 并越来越沉重。因此对考生进行考前的心理辅导、自我放松及排除过度紧张或焦虑的科学方法指导, 提高迎考心理素质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无论是学校、老师, 还是家庭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作为一个高三班主任, 在复习迎考的阶段, 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 希望能及早发现并甄别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沼泽地。本文就高三学生心理辅导谈谈自己的意见。
1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培养良好的积极心态是高考成功的基础。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 这样的心灵能吸收财富、成功、快乐和身体健康;消极的心态却是心灵的疾病和垃圾, 这样的心灵不仅排斥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 甚至会拿走生活中的一切"。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心态决定了成功的85%, 学生若能以积极的心态备战高考, 就会把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兴趣、追求和责任, 树立起强烈的雄心或抱负, 去想成功给人带来的快乐、幸福、满足, 从而勤奋好学, 顽强拼搏, 自信坚强, 永不放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根本问题是要学生从思想上端正对高考的认识, 并调整心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迅猛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在竞争激烈中, 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就很难立足于社会。因此接受大学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自己发展的需要。当然我们也应该提醒学生意识到:考取大学或名牌大学不是一个人成材的唯一途径。大学的学习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终身地学习。因此现在的学习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责任感及主动投身于学习的强烈意识,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而不是仅仅为了考大学才去学习。为此, 我经常利用班会、辩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加以引导,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
2引导学生合理定位, 保持从容心境是获得成功的保证。
高三的学生大多数都有升学的愿望, 都想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往往会出现这几种情况:一是认识到考上大学, 特别是名牌大学对自己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学习刻苦, 勤奋努力, 心气很高, 喜欢和别人比较, 平时事事追求完美, 对自己提出能力范围以外的目标。而目标过高, 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过重, 导致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最终对自己失去信心并绝望。一位高三学生写到:"我期待着让高考来检验十二年的成绩, 期待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大学生活……但在我心中, 却总有沉沉的压力和隐隐的不安, 每当迎来又一个早晨, 我总是对自己说, 要努力, 要相信自己。可是每当夜幕降临, 面对着堆叠的练习, 我不禁要问, 我能行吗?高三难, 高三苦。"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这类学生往往由于成绩不理想, 当长期辛劳得不到回报时, 往往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陷入极度悲观焦虑中, 个别学生甚至会做出极端事情。对自己缺乏信心, 不敢为自己拟定高一点的目标, 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不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导致痛失成功的机会, 使自己遗憾。
心理学研究认为, 一个人成功的概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目标期望的强度, 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不利于学生达到目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作出全面细致的分析, 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和成绩水平, 客观评价, 认真分析学生的优势与劣势, 和学生共同商量讨论, 依此提出适合学生的合理期望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从容的心境, 获得成功。
3当好"心理辅导员", 教会学生把握情绪, 学会自我调控是科学的方法
高三备考对每一个参加高考学生来说都是一段特殊的经历, 面临的竞争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高三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疏导, 不但不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复习备考, 发挥有效的水平。因此, 老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老师要细心捕捉他们情绪波动的信息, 平时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 从各种细节中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要尽快地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一般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 不是通过一、两次谈心就能完成, 而是通过长时间老师与学生交往, 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信赖的, 使他们能够"听其言, 信其道"。要做到与学生共情, 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 对话不能居高临下, 要平等的共同探讨, 力求在探讨中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问题的辅导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教育, 教师要学习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要能够甄别、判断各种心理问题, 学会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紧张的情绪, 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情绪, 学会把握情绪, 自我调控。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和谐愉悦的氛围是筑起健康的心理家园
良好的班集体, 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 对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 会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相反, 疏远集体、忽视集体, 缺乏人际关系的沟通, 会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情绪低落, 心理疲劳。因此在复习阶段, 学生更要关心班集体活动, 越是紧张越要放松。要帮助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和情感的训练, 培养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心态,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围绕复习应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节日活动等, 展示班级良好的精神面貌,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样学生才能有健康心理去迎接高考挑战。良好的班集体, 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密的同伴不仅能温暖学生, 慰济疲惫的心, 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 培养良好的个性, 筑起和谐愉悦的精神家园。
高三班主任工作的亲身经历使我深刻感受到: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考试技巧的同时, 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和健康平和的心态。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 并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10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做人的思想品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塑造他们美好的品德。比如在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 笔者积极引领学生深刻把握文章中母亲的形象, 让学生体会母亲的教子有方、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和对大事不失刚气, 学生就会为母亲的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 而且也会被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 就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受到熏陶。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体会母亲的关爱, 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学生经过反复的训练, 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为学生的进一步成长与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使学生明白, 坚持就能胜利
老子曰:“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笔者常对学生说, 生活中哪有多少大事, 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 只要能坚持不懈, 把一件件小事做好, 你便会成就一件件大事, 成功的人就贵在有恒心。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在刚接手的八年级 (3) 班几个后进生感到写作文困难时, 笔者对他们提出了较低的要求, 每天写几句话日记, 但要写出真情实感。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在检查时多说鼓励的话, 多指导写作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简单易行, 都能做到。一周之后, 要求再多写几句话, 学生也不感到困难……一个月下来, 让学生都拿出自己的成果, 很多学生脸上显现出惊喜, 没想到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东西, 初步体会到坚持的好处。于是笔者趁热打铁, 告诉学生, 写好作文并不难, 只要坚持练笔,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半个多学期过去了, 很少有学生再说作文难写了。
三、坚定学生的信念:我能行
布鲁斯·巴顿曾说:“只有那些敢于相信自己内心有某种东西能够战胜周围环境的人, 才能创造辉煌。”笔者告诉学生,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潜能, 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有人作过调查, 正常阅读的时候, 一般人一个小时能读三十多页, 受到刺激潜能得以激发后, 一个小时能读接近三百页。我们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对自己要充满自信, 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 带着这份自信与挖掘出来的潜力去学习语文。学生光懂得这个道理还不行, 在语文教学中, 还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教学《桃花源记》前, 笔者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并悄悄对一个后进生说:“其实你的记忆力挺好, 老师早就发现了, 你以前记得慢是因为你不够专心。明天给你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课堂上让你背这篇课文, 我相信你能背好。”上课了, 给学生几分钟准备时间后, 笔者请这位学生背诵课文, 果然他背的效果和一个记忆很好的学生差不多, 虽然有些紧张。大家听后都觉得有些意外。笔者乘机告诉同学们, 他之所以能发挥这么好, 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能行。有了这一次小小的成功, 他觉得自己真行, 对自己有了信心, 再加上时常给他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这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得越来越好。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就会自觉主动的投身到语文的学习中, 不断地语文学习又反过来加深了习惯的养成, 就会为学生的进一步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 作为语文老师, 应培养学生必要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1) 写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是巩固识字的手段, 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所以,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字要常抓不懈, 严格要求, 使学生习惯成自然。
(2) 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阅读作了具体而全面的要求, 同时对课外阅读也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笔者给学生提供《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 在学校要求学生每星期到学校阅览室借阅图书, 平时看到好书也及时推荐给学生并定期检查阅读效果, 引导学生积极交流阅读的收获。
(3) 写作。每周的小练笔, 题目由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内容来定, 字数不定。小组交流或同桌互批, 互相学习。每周一次的大作文, 课堂指导完成, 课堂评价并择优展示。训练时间长了, 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 写作的兴趣就变得浓厚了, 久而久之写作的训练就会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心态,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关注学生心理, 培养学生做人的思想品德,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相信有了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生定会摒弃语文学习中的消极意识, 从而形成积极上进的阳光学习心态。
参考文献
[1]陈元勋.做一名有谋略的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篇11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更新观念 善于合作 敢于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有的数学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数学教学越来越难教。”究其原因,我认为:学生没有积极的心态是其重要原因。导致学生对数学课的消极心态,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所致。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特别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拿破仑·希尔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就学生而言,学生自身潜力能否发掘,素质能否提高,关键取决于有没有积极的心态。教师要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一、培养积极心态的前提是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其实质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
1.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克服下列错误观念与做法:一是无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把学生纯粹当成“观众”。二是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现实状态的评价,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由于教师的漠视,导致学生丧失发掘自身潜能的积极心态。三是无视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衡量和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不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和形成。
2.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互动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摈弃主宰一切的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人格魅力,而勇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感受教师热切的希望,而体验成功的愉悦。在任何情况下教师不得羞辱学生,更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惜时、高效的时间效益观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已经懂的,教师还在反复地讲;学生已经会的,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练;可说可不说的话,教师还在津津有味地说,甚至于拖堂、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等。这种“少、慢、差、费”的现象无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只能导致学生形成消极的心态。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教师具备“经济”头脑,树立时间效益观。数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代价,不能立足于课外与其他学科争时间,应走“内部挖潜”的内涵发展之路,变“粗放型”教学为“集约型”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将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精神
教学中要注意设置挫折教育的情境,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合作交流、不断互相帮助与支持中,感受同伴之间的真诚和友谊,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通过推导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行交流与合作,讨论,质疑,反思,协商,最后归纳出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成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压缩讲解的时间,放手让学生面对面地共同解决知识难题,友好合作实验,热烈讨论,训练学生交流合作的技巧。教学中要避免来去匆匆,草草收场,限制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也要避免强行给学生设圈套,不允许学生有偏离或走它路,限制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维持学生的创新火花,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化”过程。
三、引导学生做敢于创新的人
《数学课标》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是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也是新时代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又是国家对下一代的深度渴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乎学生的生活与前途,关乎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在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积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精神。
1.在尊重宽容中保护学生创新的冲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新的想法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取,对于合理的创新要大力表扬,对于荒诞的想法不能打击、讽刺和挖苦,要保护其创新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这个想法很好,值得表扬和同学们学习;你的解法真不错,有创造性,将来能当科学家;这个想法虽说有点创意,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这样,学生就能积极思考,敢于创新,敢于提问。要容许学生与教师有不同的意见,不一样的做法,让学生在宽松、坦然的环境中自由地思考、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大胆地实践,把学生的一切求新、探索冲动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2.在自主探究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与此相适应,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立足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圆内接四边形时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及其外角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由探究,发现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的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
3.在开放教学中给予学生创新空间
浅谈怎样培养学生尽责心态 篇12
关键词:尽责心态,班主任工作,社会人才
尽责就是为了事业不辞劳苦、不怕艰辛、勇于拼搏、勇于创新, 甚至为之献身的一种精神;尽责是尽心尽力, 对得起良心, 对得起同事、部门和公司的责任, 对得起你自己的使命, 对得起社会。具有尽责心态的人在现实社会是最受欢迎的人。与之对应的就是交差, 交差是应付、是糊弄、是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是对同事、对部门、对公司、对自己、对家人的不负责任, 是个人对个人进行的安慰式认可, 也是最不受欢迎的一种心态。所以, 要想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材, 做为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培养学生尽责心态, 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怎样培养学生尽责心态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长期工程。
学习生活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小事件是尽责教育的载体, 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这些小事例, 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 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 通过学生擦黑板这个小事, 培养学生尽责心态
擦黑板是在教室中最常见的小事, 找到二个典型的学生, 分别在放学的时间去擦黑板 (因为放学后要对教室6S管理) , 并拍成视频。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对于这种身边从没注意的小事, 学生会感悟很深。我只说了同样一句话“去把黑板好好擦擦”。一个学生是这样做的:第一步, 他用黑板擦把黑板擦干净, 并细心地把黑板擦上的粉笔末抖到拉级筒里。第二步, 他用干净抹布再次把黑板擦一遍, 现在的黑板没有粉笔的痕迹了。第三步, 把黑板下面板槽里的粉笔分类放好, 并把粉笔末擦到拉级筒里。最后, 把抹布洗干净, 讲台整理好, 擦干净 (用时2分多一点) 。另一个同学用黑板擦把黑板擦干净后, 就把黑板擦丢到板槽里, 用力大了一点, 弹到了地上, 溅了一地粉笔末, 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 急忙检起来。“你看, 黑板上有很多粉笔痕迹, 能不能用抹布擦擦呢?”就这样在我的提醒下总算做完了。总用时10分钟。组织讨论, 画龙点睛。
(1) 对上面二位同学大家有什么看法?
(2) 如果你是老师, 你想选择一个班委, 你会选择谁?
(3) 如果你是新职员面试官, 你会选择谁?
2 通过让三学生准备相机拍照, 培养学生尽责心态
上学期, 电子班学生们去参加电子博览会, 提前一周分别找3位学生想办法每人准备一个数码相机, 以便在展会上拍摄一些行业内的产品信息。电子博览会当天, 全班同学看的都很尽兴, 在结束回来的时候, 当检查3位同学使用数码相机的情况时, 各不相同。
甲同学说;“我虽然准备了, 但没有带, 因为我发现已同学带了, 我就不需要带了。”老师只说了一句;“你今天中午不用吃饭了, 只看着已同学吃吧”。
已同学虽然带了相机但只拍摄了三、四张照片, 数码相机就没电了, 他辩解道“我也没想到会没电嘛, 这不是我故意的。再说了, 您只吩咐我带相机, 也没提到电池的事儿呀。”
丙同学不但带了相机, 提前充了电, 而且准备备用电池、备用存储卡, 拍摄了好多行业先进产品的照片以及好多同学认真观看的照片。
前二名同学的观点就是最典型、最糟糕的交差观点, 老师确实没有吩咐电池问题, 但老师要求带着数码相机, 目的绝对不是要到展会上去用相机砸人打架, 而是要拍摄产品照片。为了实现这个任务目标, 丙同学生做的很好, 老师布置这个任务后, 作为下属的他在接到任务指令后, 不但提前充电, 保证相机的正常使用, 还准备备用电池、备用存储卡, 因为一切都应该是为任务目标服务的。
交差和尽责从表面上看都是在执行上司安排的工作任务, 区别在于;交差者仅限于按上司交代或者岗位职责要求的内容做出表面行为, 尽责者从实现任务目标的角度去做事情。二者性质截然不同, 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提升所产生的作用就相差悬殊了。
通过对本事例的分析, 甲、乙同学表示很惭愧, 以后做事要向丙学习, 全班同学也感觉通过这个事例受益非浅。
3 通过两个班级管理日志, 培养学生尽责心态
一日常规班级管理要求每个班要做好班级管理日志, 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日常管理做法。一方面, 班级管理日志可以帮助班级总结经验, 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所谓“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学校要求班级提交班级管理日志, 根本目标就是提升绩效、实现班级的管理目标。虽然有时候因为管理水平所限, 指示要求不一定都符合管理规律, 但学校管理“一切为班级管理”这个终极目的是从来不会动摇的。
有的学生不理解每天写班级管理日志的目标是班级实现绩效、班级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途径, 而认为是学校提出的一种烦琐的、毫无价值的要求, 是故意增加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于是, 就会出现, 今天无大事, 然后复制到每一天的日志中去, 或到周末时出现补记班级日志现象, 从表面上看, 管理班级日志的同学是完成了“提交班级管理日志”的任务, 但从实质上, 根本达不到班级管理日志本来的任务目标。这种交差了事的学生, 一定会为自己准备好借口, 比如“每天的内容确实差不多”, 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任务目标, 也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 以为这种“减少个人劳动量”的取巧方法, 是自己占了便宜。我班负责班级管理日志的同学就是这样, 我一直不满意, 但苦于没有好的机会教育, 如果单纯的说教, 他虽然表面不说, 但心里一定会辩解, 其他班都是这样, 这样没什么不好的, 我们班不是也管理好好的吗?我为班级付出了这么多, 班主任还批评我。以后在工作中也会带着对班主任不满的情绪做事情的。在一次班主任交流中, 有位班主任谈起他们班的班级管理日志, 说记的非常好, 例如:教室、宿舍6S分数, 在什么课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哪些同学上课迟到, 哪那些同学上课睡觉没有注意听讲被老师批评, 哪些同学做了什么好事, 每一天都记的满满的。他说, 班级什么事不清楚的, 到他们班的日志一查, 肯定查的到, 我灵机一动, 如获至宝地借了回来, 把我班的管理员叫到办公室让他好好看看二个班的日志, 看有什么区别!这个孩子比较机灵, 说;“是不是也希望我们班的日志也象这一本一样!”我问他“我们记班级日志有什么目标, 而我们班的这本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还有我打个比方, 我们是个公司, 下面有二个工作小组而你和他们班的管理员分别是小组的组长, 而这二本分别是你们的工作日志, 总经理从这个日志上能看出谁更尽责, 如果他要选个助手, 他会选谁呢, 在职场上你们二个谁更有竞争力呢?”这位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意思!争求了这位同学的同意, 通过这个事例对全班进行了一次培养尽责心态的教育, 这个同学也对这件事做了感悟发言。
如果学生没有树立以任务目标为核心的工作学习观念, 不具备“绩效导向、目标第一”的原则和工作方式, 他就会不断偏离学校及班级管理的目标, 不断丧失自我成长的机会。相反, 那些能够理解任务目标能够主动致力于实现任务目标的学生, 一定是高效成长的学生, 一定是未来企业价值最大的“稀缺产品”。
尽责的心态, 让学生初入职场即展露锋芒。我的一名学生, 做事极其认真, 他所在的宿舍每次都是“文明宿舍”。同学们反映, 为了搞好宿舍卫生, 他都是跪在地上有毛巾擦地板。这就是一名主动致力于实现任务目标的学生, 一贯的坚持就使他具有了做事尽责的心态, 毕业后这名“做事认真、以完成目标任务为导向”的学生在企业中很快得到了领导的青睐, 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已经成为了一名部门主管, 达到了其他人要奋斗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的目标。相反, 大多数学生都是敷衍学校班级的工作, 最终形成了自己交差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岗位上很难得到领导的赏识。这就让学生明白, 交差与尽责的区别, 表面看来尽责的学生在吃亏, 但实际上是在形成自己尽责的心态, 一旦走上工作岗位, 就是尽责的员工, 就会按照做事尽量寻求路径、实现工作目标的方式去工作, 这样的职场人, 不但能为企业奉献价值、为上司和同事提供有效支持, 也必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 逐渐培养自己出类拔萃的职业能力而必将受益终生。怎样培养学生尽责的心态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长期工程, 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穆晓军.30天成为骨干员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刘杰.支撑人生的黄金法则[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3.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05-26
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11-18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06-30
体育培养学生健康07-07
学生绿色健康心理培养09-13
大学生该如何培养出健康的恋爱心理10-21
小学生健康心理培养05-21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10-12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