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2024-10-12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共12篇)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篇1

未来社会,学生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被社会所接纳。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大部分子女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凡事都只想着自己,不为他人着想,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 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和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意识。这样成长起来的同学,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此,教育工作者除了教授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外, 还应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那么,在教学工作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呢?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榜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告诉我们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让学生做到,教师要首先要做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使自己在人格上正直起来,才有资格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有效。比如,又一次我去某班上课,提前到达教室门口等待。这时,我发现有一把扫帚倒在教师门边,有几个从外边进入教室的学生视而不见从上边跨过去,直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上课铃声响起,我走进教室,并没有急着上课,而是在学生的注视下弯腰捡起地上的扫帚放在门后立好。这时,教室内响起热烈的掌声。我观察了刚才几个从上边跨过去的同学,他们都涨红了脸。我想我的行动达到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自己人格的培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认真履行自己的指责,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积极热情地对待、帮助他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渗透,让学生懂得做人要热情地关注、帮助他人。在我带的班上,有一个数学特长生,曾经多次在各级各类数学竞赛中获奖,可就是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不愿意帮助别人。同学们找他问问题,他总是显得不耐烦,不愿意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我看到这种情况,把他叫到办公室和他谈心。在交谈中,他向我解释:“他们都太笨了, 朽木不可雕, 那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教他们是白白浪费我的时间,我才不愿教他们呢。”我了解到他的心理后,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让他回去想一想,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得到过他人的帮助? 然后再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几天后,这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我知道我错了,你就看我以后的行动吧。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他一改过去的做法,和其他同学打成一片,经常看到他给同学们讲解数学题而忘了课间休息。他的做法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喜欢。在这个学生转变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批评教育的艺术,学生有了问题,教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使学生通过反思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所在,批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讲究合作的社会, 合作是成就一项事业必不可少的素质。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成员的帮助;一项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真诚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每组4—6人,经常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合作,进行探究。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然后将大家的意见汇总起来,通过民主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个体的潜能和群体的合力,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和大家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 同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意义,培养了学生主动合作、积极合作的意识。

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挫折和压力

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失败、挫折和压力。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总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失败,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压力,这些都需要我们要具备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很不稳定,这次考试可能考得不错,下次可能发挥得不好。考好时,兴高采烈;考得不理想时,垂头丧气。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应该及时给予这些学生心理辅导, 让他们尽快从考试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 帮助他们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采取必要措施,争取下次发挥好。让学生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失败。

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有些同学不能够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得到老师的表扬时,神采飞扬,但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时,便很不服气,个别同学甚至采用消极的方式对待老师的批评。这些都是学生人格需要完善的地方。人总是会有一些优点和长出,会取得一些成绩,同时也总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犯一些错误,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我们需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能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又要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争取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一些容易走极端的同学,他们在遭受挫折后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个别同学甚至会做出离家出走、轻生、自残的念头。近年来,不时有同学因为遇到一些挫折,或考试失利、或学习压力过大、或遇到感情问题等从而走上绝路的个案,教训十分深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某些同学的行为,对其异常之处一定要给予特别关注,争取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帮助疏导,从而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同时也要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我们在做工作时一定要时时注意其情绪的变化,避免教学极端案例的发生。

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美好的环境。尤其是作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责任尤为重要, 我们一定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问题和特点, 对症下药,因人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用爱感染学生和影响学生时,自然就会收获爱的回报; 当我们用自己健康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时,自然就会欣喜地见证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篇2

在我们多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家长送幼儿入园,幼儿哭闹着不肯上幼儿园,家长便不断地抱怨:“这孩子怎么不愿上幼儿园呢?是不是谁欺侮他了?还是老师批评他了„„”针对幼儿哭闹,不愿入园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不过是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了一些令他们不高兴的事,例如:与同伴发生矛盾、不愿午睡,向别人借卷笔刀遭到拒绝,老师批评他了„„。还有的是因为家长没有满足他们买玩具、买衣服等要求。于是,孩子便使出了他(她)们的刹手锏—哭闹不止。家长们便义无反顾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与教师交涉,排除孩子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孰不知这样的顺从和妥协,只会使孩子的心理毫无承受能力,形成软弱、消极、霸道的性格,一旦脱离了大人的庇护,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们心理上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

这对他们来说将贻害终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情就足以证明,我的一位同事,他有一个儿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乖巧懂事,一直是在周围人的夸奖中长大的。一直到考上大学,分配工作都是一帆风顺。后来他得了乙肝,女朋友与他分手了,从此他郁郁寡欢,精神萎靡不振最终导致精神分裂。五十多岁的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看病。正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他才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丧失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我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要培养幼儿的挫折心理。让他们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用一种自信、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古罗马哲学家辛尼加早讲了“火以炼金,逆境磨炼人”逆境才能造就英雄,而顺境却埋没豪杰。

培养幼儿挫折心理的关键在于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懂得顺从和娇惯只会害了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见不得孩子吃苦的心理。为家长教

育提供心理学知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按规律办事,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活泼、迅速地成长。

培养幼儿的挫折心理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一、说服法。

通过细致入微的说服教育,可使幼儿明白事理,增强其坚持或抑制某种行为的自觉性。说服法常常是借助一定的材料进行的。例如:小英雄《龙梅和玉荣》的故事就可以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克服困难?怎样做才能克服困难在口头说服时,切记简单粗暴。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都相当有限,因此,时常会表现出与最终目的的相反行为。为此,老师应耐心地进行细致入微的说服和解释,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其坚持良好行为或抑制不良行为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奏效。

二、锻炼法

通过各种实际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方法,称其为锻炼法,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身体锻炼中,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培养幼儿的挫折心理国外这方面的教育很值得我们借鉴。法国幼儿园在大雨天要孩子们撑伞、穿套鞋到雨中行走,以锻炼在雨天的活动能力,日本人主张幼儿穿的衣服要少于成人,甚至在很冷的天让幼儿穿一条短裤到阳光下活动,进行裸体锻炼等等。从三岁起,幼儿就有一种成长、自立的冲动和需要,这阶段的幼儿能帮成人整理床铺、收拾饭桌、刷牙、自己洗脸。四五岁的幼儿能把房间和桌面摆弄整齐;六岁的幼儿可以用吸尘器除尘、施地、扫地等等。

三、激发法。

(一)提出要求。对幼儿提出适当和必要的要求有利于幼儿意志的发展。

(二)奖励和惩罚;奖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恢复信心和力量去克服障碍,取得成功。但奖励不可滥用。只有合适的奖励才会起到激

励作用;惩罚是对个人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目的是强迫一个人抵制有害诱因和克服不良习惯。如:惩罚幼儿违反纪律,是帮助他抑制错误和不良的行为。惩罚应慎用。惩罚只有在引起一个人较强的不愉快、羞愧和后悔的感觉以及改过的愿望时才会有效。惩罚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

(三)监督

监督对幼儿新的努力来说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经常性的监督可以防止幼儿言行脱节,帮助和提醒他们积极地去实现行动的目标。

注重情商培养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篇3

情商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吉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可见情商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学生的情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影响极大。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

一、注重自我教育,有效控制不良情绪

中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特别是八年级),一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有时为一点小事而伤心或大发脾气。有的学生时常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学习没有兴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由此可见自身情绪控制十分重要。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很大程度体现在对自身情绪控制的成败上。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控制情绪呢?

控制情绪并不是简单抑制,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北大心理系教授孟昭兰说:“情绪情感是认识自我的镜子,人对自己要有自我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智慧能力和情感动机、个性习惯等。”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第一,要正视现实。要求学生接受并正视自己的不良情绪。因为每个人并非时刻都是积极乐观的,偶然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处在什么状态,即是什么心情或心境,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产生不良情绪时的一些身体表现(姿态、言语、面部表情等)。第二,找原因,查根源。找到自己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人、什么事产生不良情绪,着重分析自己主观方面的原因,并回忆自己曾有哪些不良情绪及被不良情绪困扰的体验。第三,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不良情绪都是可以控制转换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如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得到他人的理解或转移精力(听音乐、散步、谈心等),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

二、注重挫折教育,增强承受力

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对每个人来说都在所难免,但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能经受打击或经得起挫折;有的人心理承受力弱,经不住挫折考验,面对挫折消极悲观,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重者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我们可以经常教育学生勇敢面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让他们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明白许多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有所作为。在日常教学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道理,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农村住校生,注重引导他们自立、自强,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比城里的学生差。

三、注重快乐教育,营造良好心境

乐观就是以宽容、接纳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现实世界,它能很好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有人说,乐观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培养学生情商还要注重乐观教育,让他们学会保持良好的心境。如何使自己乐观起来呢?我认为:乐观的人多数是自爱自信的,自我控制能力强,并且性格外向,易与他人交往。我常常通过目标激励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止一个。努力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使他们以轻松的心态对待环境压力、学习压力,以微笑面对生活。在家长会上,每个学生都会得到奖励,如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尊师敬长奖、团结同学奖、大胆发言奖等,以奖励的办法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凝聚力,使他们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团结同学,爱护班集体,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自信积极,乐观向上。

上述观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日常教育中,我们要因材施教,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情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篇4

关键词:钢琴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智力因素系列和非智力因素系列。从学生的心理活动来分析, 学习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感觉—思维—创造, 称之为认知过程, 属于智力因素;另一方面是兴趣—情感—意志, 称之为志向活动, 属于非智力因素。一般来说, 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差别不大的, 但非智力因素的差别特别大, 而动机、情感和意志是制约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情绪不稳、意志不强时, 无论教师如何施教, 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智慧之花, 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由此而见, 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是多么重要,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影响钢琴学习和演奏的主要心理现象及其成因

(一) 急于求成心理

有些学生因为学习钢琴起步较晚, 所以容易产生一种急于求成的学习心理, 希望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其演奏技巧, 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自如。这种思想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急躁和悲观情绪, 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 自卑与恐惧心理

对于一些学习钢琴比较晚的学生来说, 因为年龄偏大, 手指已经僵化定型, 失去了学钢琴的最佳时机, 增加了学琴的困难。因此, 在学习中他们就会经常遇到挫折, 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对钢琴学习的畏惧感, 失去了学习钢琴的勇气, 从而自暴自弃, 对演奏产生恐惧并失去信心。

(三) 演奏心理障碍

钢琴演奏活动是在演奏者生理和心理状态处于高度紧张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演奏者走上舞台, 被明亮的灯光照射着, 千百个听众安静的倾听着, 这时演奏者必然会产生与平时练琴不同的感觉, 心跳加快, 由于精神过分紧张, 演奏者无法投入到音乐中去, 失去了对双手和全身肌肉的控制能力, 因而导致演奏失败。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心理品质

对于学生来说, 意志品质的培养、情绪与情感的控制在演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动机的明确与模糊、意志的坚定与薄弱、情绪的高涨与低落、情感的丰富与单调, 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练习效率和演奏质量。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学生的情绪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冲击, 就无法聚精会神地投入到音乐情境中去。因此, 学生平时的训练不但要注意技能技巧的提高, 而且也应重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2. 练习程度

准确、熟练的练习是消除精神紧张、减少心理压力的前提。就技术而言, 练习是感觉、记忆的过程。练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演奏时必然会显露出来, 一旦演奏中出现了失误, 就会造成心理失衡, 出现更多的混乱, 形成越错越紧张、越紧张越出错的恶性循环。所以, 注重平时练琴的质量是缓解和避免心理紧张的重要环节。

3. 临场经验

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态, 级别越高, 场面越大、竞争越激烈, 对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在若大的舞台上“孤军作战”, 加之灯光的照射, 扩声的反馈及观众情绪的起落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这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艺术实践, 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意识的锻练和培养应变能力, 有效地利用现场设备, 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二、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一) 培养强烈的求知和表演欲望

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将来上台表演打好基础。在学生刚接触钢琴的时候, 用各种方法向他们不断地灌输“学琴是一种游戏”的观念, 一旦他们在心理上接受了, 就会相信学琴是“好玩的有趣的游戏”, 那种轻松感、无压力感就会主导他们去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攀比的心理, 老师要适当地利用学生的争胜心理, 在上课时组织一些小型的音乐会或者是小比赛, 让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对暂时落后的学生给予鼓励, 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肯定, 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信任和友好的气氛。当他们能够熟练地弹出自己喜欢的作品时, 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随之有更大的成功欲望来推动他们。

(二) 培养心理练习的习惯

心理练习是指脱离钢琴乐谱, 仅在大脑中反复思考演奏中的实际动作的进行过程。心理训练也是一种想象练习, 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 肌肉不会产生疲劳。正确的心理练习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同时心理练习需要清晰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注意力, 可以对练习者的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心理素质进行有效的训练。这种练习有助于把演奏全过程更有把握地储存在记忆中, 这样对演奏就不再陌生、不再惧怕。还可以在临睡之前, 让身体放松, 想象眼睛在看着乐谱, 双手放在键盘上, 全身心地感受你认为应弹出的音乐效果。边“弹”边勾画出你在公开演奏时获得成功的美好感觉。在练琴的时候也可以去想象, 同时运用内在听觉去歌唱, 想象在钢琴上默默地进行作品演奏, 这些练习内心听觉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 培养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 胆大艺更高”。说明了技术能力和演奏心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艺高人胆大就是说要在台下做好充分的准备, 通过刻苦的练习和科学的方法使演奏技艺不断提高。若能达到这样的的境界学生在台上才可能大胆地演奏。然而, 演奏成败的关键应当是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胆大艺更高”。它实际上讲的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艺高”固然可以使人“胆大”,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肯定“胆大”, 这时候就看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了。如果学生心理调节能力较强, 则“胆大”就能使其“艺高”达到超常的发挥。即使是那些相对来说“艺”还不够高的人, 也会因“胆大”而适度弥补其因准备不足而带来的缺欠, 保证演奏的顺利进行。因此, “胆大”也可以说是一切技巧性、竞赛性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胆大”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全身心的投入音乐表现。根据上述情况,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艺术实践, 常让学生在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下进行演奏, 适应各种环境。

(四) 当学生的心理医生, 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去合理引导。内向的学生往往感情比较脆弱, 自卑感较强, 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平时虽踏实用功, 但经常心理紧张, 教学中应以鼓励开导为主, 增强信心, 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外向的学生往往自信心强, 自我感觉良好, 争强好胜。教学中应严格要求, 使其戒

素质教育下的高校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游驰飞

(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国家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高校的软硬件资源以及校外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高校对大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课程资源, 本文就开发高校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如何开发校内外音乐课程资源展开探讨。

【关键词】课程资源;素质教育;高等教育;音乐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也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而言, 其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深化是此前我国音乐教育的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深化高等学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已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开发高校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如何开发校内外音乐课程资源以促进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展开探讨。

一、高校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 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 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改革, 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们高校音乐教育者关注的课题。

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的不同, 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1]无论是校内课程资源还是校外课程资源, 从课程资源的本质来看, 它们都是课程开发的条件, 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 是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高校有着丰富的、得天独厚的音乐课程资源。因此, 合理开发和利用好音乐课程资源对于提高高等学校音乐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提高人文素养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

骄戒躁。还应经常开导学生, 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不可能时时完美无缺, 演奏中常出小错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情绪压抑沮丧或恐惧忧虑, 自我封闭, 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谈心方式来与他们沟通, 以心理疗法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 能够感染学生并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必须仔细观察, 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素质, 从心理学角度, 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研究, 积极引导, 对症下药, 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好, 使他们在演奏中从容镇定并超常发挥。

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2]的课程理念, 而且把“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高等学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2、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

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强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因素的整合, 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课程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 它是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的对话。新的课程观强调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 教师还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 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实施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能力, 还要具备开发本土音乐文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在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 筛选、补充恰当的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重难点, 确定教法和学法。理解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在音乐审美、情感体验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这些都是音乐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说,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提高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3、弘扬乡土音乐文化

乡土音乐文化是高等学校音乐素质课程的重要资源, 音乐教育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音乐艺术肥沃的土壤, 认真挖掘民间音乐的内容, 探究新的教学模式, 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将乡土音乐用于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培养学生文化素质, 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丰富音乐的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从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来看, 把乡土音乐的一些曲目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设一个学生熟悉而亲切的音乐环境,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喜爱的音乐旋律中去学习音乐, 从而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民间音乐和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来看, 乡土音乐可以使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性以及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 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音乐艺术创作有着借鉴和启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7.

[3]迪安-艾尔德.钢琴家论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4]《钢琴艺术》编辑部.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M].北京:华乐音乐出版社, 2003.

[5]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5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改革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能力上也得到综合发展。

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表现力

以往的调查资料表明,音乐教学有这样一种状况存在:“学生大多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教材中枯燥、烦琐、理性的知识太多,同时,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学生学会了多少乐理知识看得很重,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厌而畏之,缺乏了学习兴趣,音乐表现力自然发挥不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情趣化,一切从兴趣出发,并且不断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良好情绪,并从中寻求音乐表现力的发展。如在学《让世界充满爱》时,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运用直观的各种爱心图片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强烈的刺激,同时绘声绘色讲述震惊世界的海啸、抗洪救灾、各种爱心救助等故事,将学生的听觉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在听音乐、做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力也得到了发展。

增添课堂魅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的无穷魅力在于能使人在没有任何阻碍的精神领域里自由地想象,进入与音乐情绪同步发展的状态。而以往音乐教师在讲台上尽情挥洒表演,学生则象木偶,必须听从教师摆布,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与感受,所以根本谈不上魅力可言,因而导致学生感受枯燥、乏味,美好的体验与感受被无情地压抑了。

现在,人们意识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无论是教材编排,还是课堂设计都体现了这种魅力。当然,要达到好的效果,还需要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感受和展示空间,以及良好的教学情绪,使学生自由体验、自由发展。如:在学习《十送红军》一课时,由于歌词内容较多,各段落之间较为相似,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就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课堂上采用直观形象的即兴简笔画与诗歌朗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当黑板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出来,立即增添了课堂的活力,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体验与美的享受,歌曲也很快掌握。

新课程注重增添课堂魅力,并将这种美渗透在课堂的每个角落,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从而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强调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音乐要靠学习者去亲身感悟,决不能靠教师讲述完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强迫的学习,他们的参与性被 教师所控制,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于是造成了一批“高分低能”“人云亦云”“缺乏独立见解”的学生。

新教材在每个单元中设置 增添了有趣的实践环节,通过让学生谈体会,想意境、做表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培养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如《天山之春》这一单元的教材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理念,《青春舞曲》一课中,让学生了解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及其基本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进行歌舞表演,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由此可见,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方式恰恰违背了现代教育理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只是枯燥地学习音乐,被动地感受音乐,机械地模仿音乐,可以说完全是按照教育者的思路被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中心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中有许多地方是留给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的。例如:《雪域高原》这一单元的设计就较多地体现了创造理念。在《走进西藏》一课,让学生随着伴奏边唱边即兴作动作,这一系列的编排无不体现了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的重要性。

另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保证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篇6

关键词:心理素质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6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日渐突出的心理障碍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据资料表明:到1997年底,全国在校的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率已达到24%以上,在校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也有20%左右,发病率还呈上升趋势。由于我国的国情(独生子女)这种特殊性使得孩子娇生惯养,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表现出焦虑、妒忌、执拗、恐惧、自卑、抑郁等心理状态,长此以往,极易引发中学生恶性事件。实践证明:注重心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可以改善和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传统的体育教学并没有注重从心理教育上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只是单一的从技术上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与训练,衡量的也只是一个生理能力。探究心理学指导下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

1 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活动变化都是由人的大脑神经来掌控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从而使不良情绪得到释放,恢复稳定。实践证明在培养学生体育爱好时结合心理教学不但能排除他的已有的消极状态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抗压能力,适应能力等,从而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状态。

2 教师自身心理素养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就是学生的境子。一个教师应具有优秀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素养。在教学中才能更好的抓住学生心理状态实施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 自我肯定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多鼓励少批评,在进行不同项目教学时,根据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一些因生理原因,身材矮小、力量差的同学达标标准要与生理条件好的同学区分开来,让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目标,都能体会成功感,建立起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明白他们还有其它优势项目可以来弥补本项的差距,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避免自悲心理的产生。

4 走进学生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一起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体育特长、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让他们在和谐氛围中建立起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潜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5 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相上、团队合作的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多采用比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兰球教学中的运球教学,当学生练习几组后,可以分组比赛,看那一组运得又快又好,不掉球。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帮互助。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学会融入,使情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还可举办不同时间、不同层次的各种比赛,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6 因材施教,改善和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1)焦虑型,这类学生性格急躁,做事没头序,心不在焉,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学习成绩下降。

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及受挫时,首先要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解决的方法。例如体操中单杠教学,“挂膝上”,一开始练习时倒体后怎么也挂不上去,腿还会被磨破,这时有的同學就会烦躁不安,甚至于放弃,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心理调控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让他们冷静分析技术动作,找出原因有针对性的练习。

避让法:当一个人处于高度紧张、愤怒时,要让他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就能冷静的处理了。

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的事时,做一下深呼吸,去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来做,让自己相信自己会处理好的等等。

(2)抑郁型,这类学生性格内向,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不与同学交往,总是独自一人,什么事都慢两拍,学习成绩通常也差。

针对这类学生,可选择一些小强度、小集体的项目。男生安排乒乓球、排球。女生安排两人或多人跳绳、踢键子比赛,集体舞等。让学生先尝试和一两个人接触,拉近关系,然后和更多的人接触,这样从心理上让他们先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再扩大接触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运动强度大小交叉,速度快慢交替,幅度大小结合,来调节反映速度,从而让这部分学生体验到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兴趣,树立自信,调节好情绪。

(3)恐惧型,这类学生胆小、怕羞,做事怕风险,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怕难为情,容易紧张,学习上有问题不敢问老师,学习成绩不好。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他们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解答,以锻炼他们敢说的勇气,有时尽管只需三言两语,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有心理教育意义的;练习时,尽量把他们靠前些,促使他们先做、敢做,锻炼胆量;多安排他们参加一些教学比赛。使他们通过参加各种激烈的比赛活动,逐渐克服与消除怕出丑、怕跌痛、怕失败、遇事紧张的心理障碍。

(4)自卑型,这些学生多为体质较弱的。他们总觉得自己什么项目都不行,经常表现出为难、沮丧、萎靡等心态,甚至破罐破摔,厌烦体育课的现象。

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的唤起他们的激情,可设计一些既有趣味又能吸引他们参加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够经常感到有兴趣、心情舒畅。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安排内容,让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完成,从而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不断地在成功中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培养意志力。

(5)嫉妒型,爱嫉妒的学生,往往心胸狭窄,喜欢猜疑、贬低别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易紧张,心理时常处于压抑状态。

积极超越要让学生建立起“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学习与锻炼上,多分析一下自己存在的不足,并看看别人那些地方值得学习与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

通过心理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运用,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发现适宜自己的体育项目,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优势,培养良好的心态,迎得别人的好评,体育课上教法手段也有了多样性,也加强了体育教学中交往的互助性、教学形式的集体性等。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篇7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传统体育课教学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一种知识“爆炸”型社会, 其核心是创新, 因此要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非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之事, 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开发, 才能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中小学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时应该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因此,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首先要从教育创新入手, 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学, 突出对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 一直以来都是老师直接教给学生动作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 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去做。甚至在农村中小学, 由于师资紧缺, 教师课业负担过重, 一周一节的体育课只是一种“放羊式”的自由活动。这种现象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体育课上得不到充分体现, 大大限制了他们自由创造的机会。这样的体育课就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发展不了学生的身体, 因此, 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应遵循体育与健康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1. 增强创新意识, 主动运用创新教学观。

创新教育的实施, 关键在教师。“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教师是教学中获取创新成功的第一要素, 教师的创新意识起主导作用。体育与健康教师要在传统体育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转变教学观念, 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 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学习课程标准, 贯彻课改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将备课、上课、辅导、考核、课外活动、教学反思诸方面结合起来, 以上课为主, 指导、引导学生发现新事物、新问题, 研究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2. 构建新型模式, 强化参与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以技能教学为中心, 其教学程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练习。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 实现新目标的机制;过多地强调教师的教, 忽略了学生主体性;教学效果偏重于“学会”某项技能, 而忽略了“会学”的方法指导。显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大适宜了, 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贯彻课改理念, “关注过程, 促进发展”。让学生尽可能的动手、动脑、动口, 不断主体参与, 构建以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三自主”模式。这样把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创建一种宽松、和谐的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演, 强化主体参与意识的体育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 培养创造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要展开“幻想”的翅膀, 注重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提高创新能力。

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不仅是身体运动, 而且是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 由于思维和积极性不同, 所达到的学习效果的差异就大, 为此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 激发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大胆地探索新的活动观。变教师的角色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引导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要考虑“学生喜欢您的课吗”?“这节课学生掌握了什么”?创造情调, 设疑提问, 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如广播体操课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跟着老师一招一式的学, 教师示范, 讲解要领。在新的课改理念下,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将广播体操图解发给学生, 根据图解自主、合作、探究、理解、交流尝试练习, 基本每个同学都能说出动作名称、会喊口令、会做动作。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能自编徒手操会画人体简单动作图, 学习效果很好。

在其它内容的教学中还可以分别采用发现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创造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方法, 精心设计, 把学生引入一个多想、多问、多变的广阔思维空间。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 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能力。

首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体育与健康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优势, 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现在以及将来终身体育与健康所需的强身健体知识、技能及必要的体育与健康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氛围, 受教育的差异性, 不能一刀切, 一个模式。同时, 对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一些“奇特”问题, 教师不能视为离谱, 而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 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当学生的思维超出教师所设计的轨道时, 教师应予以肯定与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创造性的火花, 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 多鼓励, 少批评, 要耐心的倾听学生的设想, 防止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抑制。只有尊重学生个性的思想, 发展学生个性, 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 创新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点。在“优先发展育, 建立人口资源强国”的新的历史背景下,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思为行之先”, 没有创新思维是盲目的, 没有创新的事业是平淡的, 体育与健康教学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认真研究, 积极探索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篇8

一、合作与分享品质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幼儿是一个心理和行为特征都相对特殊的群体, 他们贪玩儿好动, 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大的痴迷性, 安静研究时他们如静静的河流, 缓缓流淌, 旁边的人和物仿若静止不动, 天地只剩自己, 然而好动起来甚至连空气中都渗透着活泼的音符, 稚嫩的笑声、可笑的动作、天真的眼神令人不禁动容。幼儿是一张亟待染色的白纸, 一个轻轻的耳语、一枚甜美的微笑、一句赞扬的话语、一声鼓励的问候都有可能改变幼儿的一生, 给幼儿成长带来甘霖和雨露。合作与分享品质中蕴含着幼儿成长中必备的多种营养元素, 互助、奉献、共享、协作、欢乐、成就等等, 这些因素编织着幼儿成长的理想王国, 为幼儿营造生机活力。多姿多彩的学习场所, 激活幼儿的单一化灵魂, 使其焕发缤纷夺目的优秀涵养。具有合作与分享色彩的幼儿教育才更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创新的需求, 为幼儿健康成长添砖铺瓦, 贡献力量。

二、提高幼儿合作与分享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创设激发幼儿合作与分享意识的环境

环境是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 幼儿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无疑是通过一定的环境铺设开展的, 可见环境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土壤, 只有健康、活泼、温馨、和谐的环境才更适合幼儿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此, 要想运用多种生动形象、趣味感人的手段赢得幼儿青睐, 吸引幼儿眼球,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良好环境的营造很有必要。

大部分幼儿由于心理和智力发育不完善, 我行我素的意识较重, 合作分享意识较差, 但他们希望自己的幼儿园是一座充满魔幻和神奇色彩的城堡, 这里有斑斓的色彩、神奇的玩具、应有尽有的美食和变幻莫测的美景。如果将教育场所装扮成幼儿喜闻乐见的“魔幻宫殿”, 并将合作与分享渗透于宫殿的每一个角落, 削弱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 毋庸置疑, 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可以在幼儿园门口设置这样的以“合作分享”为主题这样的动漫图标, 三个小兔子围坐在一张石桌子面前分享一块令人垂涎的蛋糕, 并配有文字:“欢迎进入合作与分享王国, 你将是最聪明的小兔子!”进入幼儿园后, 在教室内还可以设置“分享树”, 一种类似于圣诞树的普通树,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贴画或者自己喜欢的物品装点在树上, 这样大家齐动手, 很多小朋友将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分享给同学, 并齐心协力让“分享树”长青, 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自然得到提升。

(二) 借助趣味活动刺激幼儿学会合作与分享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 如何借助游戏激发幼儿无限乐趣的优势, 刺激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很重要。在幼儿日常教学中, 培养幼儿合作与分享意识的游戏很多, 关键是如何让幼儿意识到在该游戏中“我”应该这样做。这就需要教师引入必要的生活常识, 或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 获得感悟, 然后及时配之以相应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分享与合作意识。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 但他们往往因为在挑选游戏角色时偏爱同一种而发生争吵, 教师应妥善处理,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做好幼儿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将游戏进行到底的同时, 也能让孩子获得分享与合作的乐趣。

例如, 通过带领幼儿郊外踏青、户外散步, 认真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 幼儿在看到成群蚂蚁搬家的情境时, 一定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盯着看。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蚂蚁虽小, 但很多, 他们是怎样将这些东西搬到住处的呢?搬到住处之后, 这些食物它们会怎么办呢?小朋友们认真思考哦!”经过教师的提点, 孩子们一定会转动小脑瓜, 对合作与分享有深层次的认识。教师也要善于利用这次户外活动的收获, 引入合作搬动旧东西、网鱼等游戏, 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在这次合作与分享教育中, 幼儿不仅理解了合作分享的道理, 同时也在老师的启迪中健康成长。

(三) 通过生活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极致体验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成长, 如娇嫩的花朵吮吸甘甜的雨露, 享受最极致的温暖与关怀。父母为了充分保护孩子, 很少带他们参加一些社区活动, 通过社区活动让幼儿学会合作与分享。针对家庭教育的缺陷, 学校教育要尽可能去弥补, 因此, 幼儿园要定期带领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让学生在缤纷的社会活动中尽情施展和绽放自己。例如,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 幼儿园可以将孩子们事先准备好的节目带到社区, 并邀请妈妈们到场, 并鼓励孩子:“今天是母亲节, 妈妈们辛苦了,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妈妈带来一些礼物呢?小朋友把我们排练好的节目献给最爱的妈妈好不好?让我们为自己和为妈妈们加加油!”孩子们稚嫩而真诚地表演着, 现场热闹的气氛、妈妈们脸上洋溢的幸福微笑让幼儿的表演激情更胜, 幼儿在合作表演中体验到了分享的极致乐趣, 幸福满满地开心成长。

(四) 为幼儿树立合作分享的学习与模仿榜样

幼儿教育时期是幼儿学习与模仿的最佳阶段, 他们在遇到难题时总想看看比自己强的人是如何做的, 然后加以学习与模仿, 特别是家长和老师, 因此, 要为幼儿树立合作分享的学习与模仿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其言行举止直接关系着孩子以后的成长, 父母要相互体贴、宽容、礼让, 用孩童式的语言实现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 同他们一起玩游戏、分享快乐痛苦, 成为孩子亦师亦友的陪伴, 让孩子在父母的融洽相处中体验到分享与合作的快乐, 认识到分享与合作的真谛。当然除了父母之外, 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 在幼教工作中相互合作、共同努力, 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温馨、活跃的学习环境。针对那些合作分享意识浓厚的幼儿教师要给予充分嘉奖, 并鼓励其他幼儿竞相模仿:“老师觉得A同学这样做很好, 他在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帮助了别人, 实现了合作与共享, 大家觉得呢?老师希望以后每一位聪明的孩子都能以他为楷模, 做最好的自己好吗?”这样的鼓舞有利于幼儿获取积极的心理暗示, 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与模仿。

注重学生心理,真诚关爱引导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思想心理也在发展变化, 一方面社会交往的需要增多, 并希望他人理解, 另一方面又不轻易透露自己内心世界的秘密, 因而产生心理的闭索性和寂寞感。班主任应针对这种闭索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 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 对他们及时疏导, 而不是采取强制的办法和施加压力, 对他们加以斥责。如果教师以成人思想胡乱猜测学生的内心活动, 就不会有任何好处。班主任要关心热爱和体贴他们,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他们感到无人照顾而苦恼孤独时, 班主任要给予真诚的启迪和疏导。

2006年刚升初二, 我班王霞突然要退学。王霞性格孤僻, 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 平时总喜欢独自一人凭栏远眺, 像是有什么心事。我通过调查和一段细心的观察, 发现原来她喜欢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朱先龙。朱先龙落落大方, 一表人才, 工作能力强, 威望高, 团结同学。王霞坠入了情网不能自拔。校运会上, 她带上相机, 拍下了朱先龙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回家后, 她把朱先龙的相片摊了一桌, 自已默默地瞅着, 瞧着, 母亲发现女儿这种痴情的样子, 难以言表。

王霞知道自己相貌一般, 家庭条件不好, 学习成绩平平, 朱先龙一定不会爱上她的。可这些朱先龙一无所知, 她就这样在单相思中煎熬, 痛苦脆弱至极, 想到了退学, 退学就能摆脱苦恼吗?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我知道, 班主任不能视早恋为洪水猛兽, 肆意堵截, 经过反复思考, 我决定应该第一保密, 第二疏导, 将他俩调到前后桌, 条件是:她必须在老师和家长的督导下按时回家。此后, 王霞为取得对方的好感, 发奋读书, 终于在年终考试中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 而通过近距离地观察朱先龙, 随着知识的增加, 鉴赏水平提高了, 思想渐渐地转变了, 她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同学。王霞终于在我的指导下自觉走出了误区, 越过了人生成功的一大障碍。

中学生已经步入了人生最美丽、最灿烂的季节。女生喜欢在男生面前展示自己, 渴望与异性交往, 甚至于陷入爱河。她们爱看爱的诗句、散文、小说, 愿唱爱情歌曲, 开始注意打扮自己, 等等, 这些都是青春期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因此, 班主任应时时观察学生, 告诉他们不必害怕, 不必痛苦, 更不必退学, 这根本不是什么羞涩的事。要知道, 一个人“没有异性朋友太不可救药了”。有的教师杞人忧天, 压抑学生, 封闭学生, 在教室里冥思苦想, 但愿学生生活在古物保存所里, 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海上神山里, 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变化毫无感觉, 就安全太平了。此类做法, 只能适得其反。著名作家刘绍棠夫妇的爱情之种就是在中学时代播下的, 就是班主任帮助他们收藏了这颗爱的种子, 待双方大学毕业后再物归原主, 成全了这对伉俪, 这不但没有阻碍他们的学习, 反而成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对此班主任可引以为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异性彼些尊重, 对异性如同兄弟姐妹相处, 禁守分寸, 真诚合作, 是异性交往的良好风范, 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要以纯洁的友谊为前提, 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伤害自己, 又不伤害别人, 在互帮互学中, 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控制自己, 这样美丽的理想才能实现。中学阶段正是储备人生健康、知识素质的关键时期。所以, 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发掘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 并积极疏导才能稳定班集体, 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酿造更多的栋梁之才。

对于学生“异性交往”的处理, 我有如下体会:

(一) 班主任要正视男女交往问题。首先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 要充分相信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纯洁的。

(二) 遇到类似问题要坚持冷处理, 要通过个别谈话, 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不宜在公共场合大张旗鼓地批评是非, 保护学生的自尊。

(三) 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机会, 消除男女生之间彼此的神秘感。例如:组织主题班会, 让学生展露观点, 实现自我教育, 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改正错误。

(四) 随时给予正确的导向, 纠正发现的偏差, 使异性交往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作为班主任, 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有利于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向更好更大的理想迈进, 坚信转弯处就是太阳。

摘要:亲其师, 信其道。如果学生与班主任的心灵沟通, 就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班主任的一切工作是为他们的现在和将来发展负责, 情通而理达, 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效应, 心诚则灵。

关键词:中学生异性交往,班主任,引导

参考文献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篇10

一、转换角色、催生兴趣, 激发学生乐于学习体育知识

1. 校准师生角色定位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心智发展、行为习惯已趋向成熟, 体育课堂往往是“师生互教互学, 同学互帮互助”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掌握学生的情感世界、体育基础、身体状况、接受能力、认知水平, 在示范教学学习、练习、锻炼方法的同时,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锻炼,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运动能力。

2. 营造宽松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体会体育学习、锻炼的好处, 让学生亲其师而学其艺, 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笔者在体育教学中经常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让他们用“互助式”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且利于学生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增进友谊、增强体质。

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促使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的能力。在体育学习中既要重视“学会”向“会学”转变, 又要注重“技能”向“技巧”延伸, 让学生由“掌握技能”向“情感体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以快乐教学为宗旨, 把快乐带入课堂, 带进操场, 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全力促进教学相长, 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二、用活方式、灵活施教,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把自己的运动技能、技巧、方式教给学生, 让体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投身到体育学习中去,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认知能力、实践能力, 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使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锻炼, 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感悟体育精神, 体验运动的乐趣。

2.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体育教学是一种学问, 更是一种艺术。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学习、锻炼方法, 指引学生以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篮球教学中, 在变向运球时, 我让学生通过“朋友式”的交流, “合作式”的学习, 让学生发现许多变向运球的方法是富有趣味、丰富多彩的, 在娱乐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3.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与机械训练, 存有一定的弊端。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倡导探究式的体育学习方式, 着重让学生在参与体育中进行深入探究, 让他们了解体育理论, 掌握运动技巧;要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注重实践、提升能力, 鼓励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1. 注重因材施教策略

教师在教学球类、体操、田径等系列项目时, 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技术要领的动作技巧, 将所学的技术、技能融会贯通, 是否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在面向全体同学时, 要让素质好的学生“吃得饱”, 让体质一般的学生“跟得上”。笔者在教学“篮球变向”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相互追逐的游戏中获得身体变向的动作, 然后再结合篮球运球进行追逐, 让学生自定追逐目标, 在运动过程中, 分别达成自己的追逐目标, 这样, 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机会。

2. 有效开展激励评价

开展激励性评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在大教育背景下,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掀起校园体育锻炼热潮, 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通过肢体语言、信任目光、激励话语, 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肯定、鼓励、赞扬, 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3.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篇11

【关键词】儿童学前;教育;培养良好;行为

在建立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人能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融入社会,这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一个人从小心理健康,他会很乐观地去面对现实,去享受生活,成為对社会有用的人。相反,如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不但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保障,而且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那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成为我们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了。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儿童在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等方面得到协调全面地发展,以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适应生活的能力。这些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方面

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正常的饮食起居习惯,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所以,成人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以及个人卫生习惯,既有利于儿童自身的身体健康,又有利于儿童自身道德情操的培养。让儿童知道身体需要多种营养,这些营养来自于我们吃的食物。要给儿童足够的睡眠时间,而且养成按时起居的好习惯及正确的睡眠姿势。

2.情感方面

儿童保持活拨、愉快、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情绪是正常的、稳定的,尤其是我们老师或家长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对孩子大发雷霆,以免使他们在性格上产生惧怕、抑郁、易怒等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心理因素。因此,作为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儿童的心声,平等交谈,互相信任,幼儿的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

3.学习方面

儿童用轻松偷快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二。儿童的求知欲较强,感到外面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总想问个为什么。如:最早的人是哪里来的?月亮为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天上为什么总有下不完的雨?……这些需要成人耐心地一一解答,以满足他们的好奇愿望。

4.劳动方面

儿童热爱劳动,积极地参与劳动,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三。儿童劳动是一种不以生产物质财富为目的的教育性活动。让他们亲眼看到劳动后事物的变化,看到劳动成果,能使他们体验到劳动的愉快,对劳动产生兴趣,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劳动中需要克制自己,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完成任务。从而懂得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进一步尊敬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

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是协调发展的。成人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并教给儿童一些有效的交往技巧,促进儿童之间的和睦相处。如:告诉他们不能抢占或损坏别人的玩具,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时归还;又如发生偷盗现象,首先不要批评孩子,先要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从小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人喜欢的好孩子,长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能实现美好理想。

1.家长的模范作用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社会,所以父母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人,儿童心理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盘变到质变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如果得到母亲的爱抚,对他的心理也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满足。在以后的成长生活当中,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对儿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2.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儿童新的权威人。我们必须科学地管理好儿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注意观察了解幼儿,区别对待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和行为过失,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爱护幼儿的角度出发,为幼儿发展着想。

3.同伴的交往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同伴交往对儿童获得社交能力要大于成人的作用。因为儿童与大人的交往由、于角色地位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同伴交往却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如儿童在玩“过家家”游戏时扮演爸爸、妈妈、老师、孩子、医生、顾客等各种角色,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些游戏活动,使他们体会和了解真实的社会角色,从中学会社交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孩子的同伴交往。儿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无论在家或是学校都应让他们找同伴玩,他们在一起既能锻炼口语,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促其发展。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与人相处,互相帮助,体会到社会角色的差别,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注重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 篇12

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差异性的原因

计算机教学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 目前中小学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 而且真正将计算机教学纳入课程表的学校也不多, 许多中小学仍将计算机教学以兴趣组的形式来开展。然而, 计算机教学纳入中小学的课程表中,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 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计算机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入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计算机盲”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同家庭对接受信息技术是否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认同程度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在小学阶段, 一些地区已取消小学升学考试, 部分家庭为培养孩子特长, 购置了计算机, 甚至利用双休日、寒暑假送孩子上各种电脑培训班学习电脑知识。这些孩子在校外受到计算机操作训练,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二、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 具体安排教学内容

这些年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各地知名的教育专家, 他们介绍了一些不同的前沿做法, 其共同点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学生的实际所需, 这些经验也为课程改革寻找着新的突破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最新兴的课程, 站在了课改的最前沿位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教学大纲》) , 是我们编写信息技术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学大纲》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六个模块, 初中七个模块, 高中八个模块。每个阶段 (小学、初中、高中) 内的教学内容采用直线式安排, 也就是把各模块组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而各模块的内容又相对独立, 基本上不重复。但从中小学整体教学内容上看, 又呈现螺旋式的特点。比如三个学段都有操作系统简介, 要求各不相同。笔者认为, 这正是《教学大纲》针对我国学校的实际安排的。信息技术作为工具, 对中小学生的要求, 应该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去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 而不是对工具本身进行不断的深入学习。

三、不重视学生信息能力差异产生的问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下面就忽视学生信息能力差异谈自己看法:

在教学中只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教学, 以完成教学内容为目标, 忽视学生信息技能差异;教师先入为主地认定学生是第一次学习该门课程, 其信息知识和技能为零;要求所有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规定时间内练习, 完全没有考虑已经具备一定信息技能学生的个性需求。这些都会造成在一学期, 甚至整个学段的时间,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部分学生的信息技能未获得进一步发展, 从而阻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多样化, 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 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同其他文化基础课有较大区别, 可以说信息技术课当前正处在探索、研究之中。信息技术课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正在成为文化基础课的先导, 甚至是文化基础课明天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 信息技术课教师处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但目前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缺乏对本门课程的整体、全面的认识。以为信息技术课=计算机的操作课。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水岭: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来学习, 另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技能, 一种工作、学习、生活的手段来学习, 并能用这种技能适应现代社会。

面对学生之间信息技能的差异, 采取任务驱动式组织教学, 将教学过程分为基本技能学习阶段和电子作品设计阶段。对应用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 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去做, 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每个章节的初始教学。待全体学生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运用学到的技能去完成指定的任务。如讲“发电子邮件”时, 任务是发送邮件, 而邮件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定, 汉字输入速度慢的学生内容可短些。其结果是学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全体学生信息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交互计算下一篇:协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