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每一个学生发展

2024-07-26

注重每一个学生发展(共10篇)

注重每一个学生发展 篇1

早在先秦时期, 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门下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人。他提倡“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 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尽相同。对于勤学善思、安贫乐道的颜回, 孔子像唱咏叹调一样称赞他:“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居陋巷, 人也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对于喜欢“方人”, 时时卖弄小聪明的子贡, 他时不时地敲打敲打他, 称他为“器”, 为“瑚琏”, 并曰“君子不器”。教育他君子要追求道, 而不是单纯的只有一种固定作用。对于大白天睡懒觉的宰予, 孔子甚至一改往日温柔敦厚的作风, 骂他:“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都已经骂他为朽木和垃圾了, 还非常生气不知该如何骂他。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窥见圣人光环之外的真正的孔子。他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邻家长者, 有血有肉, 有性格, 有脾气。走下圣坛的孔子形象反倒更可亲、可敬。他的教育思想又多么难能可贵!

可是紧接着由一代一代中国古代政治家们好不容易构想出来的科举制度, 由于展开方式的严重失度, 从一开始就造成了社会心理的恶果。余秋雨先生说:“科举像一面巨大的筛子, 本想用力地颠簸几下, 在一大堆颗粒间筛选良种, 可是实在颠簸得太狠太久, 把一切上筛的种子全给颠蔫了, 颠坏了。科举像一个精致的闸口, 本想汇聚散逸处处的溪流, 可是坡度挖得过于险峻, 把一切水流都翻卷得又浑又脏。”因此历代有识之士针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不断提出反对意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 教育与生活脱离”“先生是教死书, 死教书, 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由于“应试教育”“填鸭教育”长期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 教育的目的被简单地认为只是传播知识。于是, 课堂教学便一直是以教师单方面地传授知识给学生为目标。

有人说:“黄沙如海, 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 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子。”同样,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陶行知先生的个性发展观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尊重个性发展, 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陶行知认为:“社会是个人结合所成的。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 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这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正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 陶行知十分重视人的个性, 他把个性发展看做是创造力之所在, 是民族进步的基础, “人人能有独立不倚之精神, 然后其人民能为国家与人类服务”。即“人民能为国家与人类服务”的前提是“人人能有独立不倚之精神”。这是陶行知对个性发展的呼唤和厚望。

二、强调集体精神, 促进个性发展

陶行知曾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需。一个不能获得正常发展的儿童, 可能终身是一个悲剧。”这段话充分强调了集体精神、团队精神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陶行知在强调集体生活的同时十分重视集体生活中的学生的自治, 而集体中的自治是良好个性得以发展的可行途径:“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 若拘束太过, 则儿童形容枯槁;如果让他跑, 让他跳, 让他玩, 他就能长得活泼有精神。”

三、解放儿童个性, 培养创造精神

陶行知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解放小孩子的自由, 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 发展他的天才”的个性解放的主张。陶行知的著名的“六大解放”对于我们这些深受传统教育之苦的人来说具有巨大的震撼。他说:“解放儿童的头脑, 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 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 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 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 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解放了才可以创造, 层层束缚着的个性是不会拥有自由的创造之魂的。“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解除儿童的心理、身体双重压力,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四、摆正期望的天平

俗话说:“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 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可是目前教师普遍对自己的学生期望过高。一些学校和教师不顾孩子的先天条件, 一相情愿地要求学生成为某种标准的龙。然而, 教师的过高期望常使学生疲于应付, 无所适从, 总有一种达不到标准的挫折感, 久而久之, 难免引发悲观和厌烦情绪, 最终很可能失去追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精神。

纵观历史上各位智者对教育的思考与摸索, 我们可以发现“尊重个性, 重视个体发展”是大家一直苦苦探索的课题。面对当今社会人才全方位的需求, 我们今天接过教育这面旗帜, 又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其实, 我们前面那些远远近近的智者, 或鞭辟入里的批判, 或谆谆善诱的引导, 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每一朵花都有它开放的理由, 万紫千红才是春。我们需要仔细聆听那些远古的声音, 千年的回响, 真正领悟教书育人的精髓, 让那些闪耀着千古光辉的思想去真正泽被后世, 万古流芳。

注重每一个学生发展 篇2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

闫伟鹏

当我翻开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读着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仍然存疑的,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课堂。合作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想参与课堂,开动机器,做课堂的主人,学到知识并理解知识,提高课堂知识的巩固率。课堂变革还要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差异发展就是我们给有差异的学会提供合适的教育,就是不固定班级,按照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试想,“一个学生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找到一个结合点,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工作就是享受了”。反之,只有合格,毫无特长,走上社会,能快乐地享受工作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躬身自问:从教十二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呀。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学生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使大脑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语文学习中的高度注意,使感官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想象更加活跃,记忆更加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够最佳接受教学信息。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兴趣时,学生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创新。这种主动的求知比起被动的灌输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挖掘优势智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教育也不能只有一个标准和尺度。我们要弘扬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挖掘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智力。美国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以同等重要的多种能力而非一种核心能力构成,各种智力是以不同维度、层面,相对独立的表征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出现,因此,个体的智力不存在优劣之分,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优势智力,或数理——逻辑智力专长,或语音智力专长,或运动智力专长,或音乐智力专长,每一种智力都有其价值。我们作为执教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挖掘出学生的优势智力,并协助学生挖掘出潜在智力,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关注学生的情绪、信心,及时给予鞭策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努力把阳光带进课堂,把绿色带给学生,把信任带给学生,巧妙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欲望,使学生在情绪、情感上热爱课堂,并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四、关注学生认知特点,掌握尺度

新课标下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充分说明了作为一个课堂的引导者、指挥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制定学习的目的、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协助、学习、探讨、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任务,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快乐,有兴趣,并保障个性表现的氛围里听、说、读、写,让他们相对而言自由地按自己的个性去理解、表达和创造。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下,也不能过于超越学生,应该在学生看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水平上,这种分寸的把握植根于对儿童认知心理的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我们共同携手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奏响这曲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让艺术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篇4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无关的。只要教师注意寻找、挖掘各个课程中的美的因素,注意到授课表达、操作方式上的美学问题,各门课程都能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因此,我校努力使各科教学融合艺术教育,使课堂更美丽,使教学更有效,成为我校建设与优化“立美”课程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我们以艺术教育为媒介,多渠道、综合化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认识自然,欣赏世界,感受真情,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教育这个平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课程不仅要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还要实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从而促进内涵发展,促进教育过程的公平。我们将艺术教育的实施和“立美课程”的建设作为提升办学实力的抓手,更是彰显学校特色的关键。我校的“立美育人”七色花课程开发与建设致力于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并力求以此来呈现办学长久的生命活力。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课程 篇5

一、科学规划,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设计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延伸出来的,它的名词含义为“跑道”,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因此,课程的意义就在于既要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更要着眼于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简言之,课程的独特价值在于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为学生的成长而设计,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基于此,学校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坚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优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学校课程。

一是目标设计。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不变、国家课程设置不变、学生发展基础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依据学校育人理念、学生需要、校内外教育资源,对现行国家、地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整合重组,科学规划,构建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改革推进学校全面转型,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路径设计。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这一基本思路,打破国家课程学科间的壁垒,通过有效“减化”,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设计校本课程,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立体并能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是统整设计。按照“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的原则,将学校课程规划为三个体系,分别为“明德课程体系”“健美课程体系”和“启智课程体系”。其中,明德课程为德育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影响;健美课程涵盖艺体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重要的身心健康支撑;启智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体,为学生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为保证有效实施,每个体系下的课程再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三个层级。基础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是必修课程;拓展性课程面向学生的兴趣、特长,为选修课程;研究性课程则面向有特殊或强烈兴趣爱好的少数学生,完全由学生自选。层次划分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促进其有差异、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二、统整切入,为教学更有效而设置

从中小学课程建设实施现状看,由于三级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的高重复率,导致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严重缺位。因此,无论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着眼,还是从课程建设的实际考虑,进行以课程统整为内容的改革都是中小学课改的必然选择。鉴于此,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1.统整现行教学时间

一是将每节课由45分钟调整为40分钟,节省出时间来安排两节20分钟和一节10分钟的短课。大学时主要开设学科必修课,小学时开设班本特色课程或校本课程,如经典诵读、思辩总结、写字练习等。二是减少部分地方课程课时,将体育课时由国家规定的3节调整为4节。三是采取零散时间课时化的策略,将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所有时间都纳入课程管理,适时安排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阳光体育活动、各种德育活动等地方课程与必修的校本课程。学样还通过灵活处理教材,调整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以上课时安排,形成有特色的“长短课策略”,以确保统整后各类课程的规范实施。

2.统整现行教学内容

一是学科内统整。一方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对本学科课程进行重构,通过选择、改编、调整、补充、拓展等方式,完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改造,让其更适合学校“任务引领、活动建构”教学设计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另一方面,树立大学科视野,对本学科课程的学科范畴、内容顺序、学习的连续性、学习的衔接、学科学习情境化营造等进行专业设计,以课程的视野改革教学,提高实施效益,最大限度地落实课程目标。

二是学科间统整。一方面,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内容、总课时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把地方课程与部分国家课程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连接不同学科,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超学科统整。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整合在一个正式的单元或学程里。如英语短剧。每学期,每个班级都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舞台设计等,都由学生完成,英语、语文、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的教师,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

3.统整校本课程开发

为了使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同时又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开发设计了学科能力拓展课程以及各种特色课程、社团课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统整起来,通过“选课走班”的方式,给予不同个性特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以不同的选择性学习内容,通过开展各种层次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实践的平台与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同时获得发展。

三、分类推进,为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实施

1.明德课程——“以德启智、立德树人”

以学校创建的“369幸福德育课程体系”为主体,以“习惯、责任、爱心、感恩、诚信、自信”六大主题为主要内容,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践中,以主题教育为抓手,按照“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的思路,以培养学生形成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础性道德为目标,构建了“金桥学校369新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化规划、学科化实施、生活化体验、生本化评价”的“四化”德育体系,实现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目标,收到了“人人好习惯、个个重责任、生生知感恩、处处有关爱、事事讲诚信、天天有进步”的教育效果,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品牌。学校的研究成果,在2012年荣获山东省第三届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健美课程——“强健体魄、陶冶情趣”

依据音体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根据“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学习基础差异的适应度和对学生发展需求差异的适应度”的原则,结合学校基础设施、师资特点、学生情况调查,学校统筹安排与教师自主开发设计相结合,将音乐、美术、体育三门课程统整为艺术和体育课,并分成三个层级,让学生“选课走班”学习。第一层级为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为学生必修课,通过学习,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第二层级为拓展类课程,面向差异,由学生自主选修,走班上课,以发展个性特长,培养有益终生的健身和艺术爱好与项目技能;第三层级为研究性课程,面向少数立志于在某些方面有“专精”发展需求的学生,旨在培养其专业技能和素养。上课时,采取两节联堂的形式,既便于学生选择,又增加了选修项目的学习时间,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以艺术节和体育节为载体,丰富学生在校生活,为学生搭建体验、感悟和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体习惯、健康的身心和高雅的审美情趣”,高质量地发挥“健美”课程的功能。

3.启智课程——“启迪智慧、发展能力”

按照“学科内统整与学科间统整为主,超学科统整为辅”的原则,以语文、英语两学科为龙头,带动全校“启智课程”的统整,最大限度地缩减课内阅读教学时间,增加课外阅读时间,并对阅读内容、阅读量进行统一规划,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深化“任务引领、活动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把重点指向如何从“教师主讲”走向“学生论坛”,努力打造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育现代公民为目的的“论坛课”:在价值取向上,论坛即成长——落实三维目标,融知识构建、思维对话、能力达成与精神锻造为一体,指向学生的心智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在实施方式上,论坛即探究——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实体,采取生成性教学方式,变知识为本的碎片化学习为问题探究为主的整体性学习,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课堂评价上,论坛即共生——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为目的,从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心智生成状态四方面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促进全体学生智慧共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发展需要,就能搭建起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各美其美,在初中这段时光,每一天都阳光、自信,积极向上,不断追求更好的发展!

关爱每一个学生 篇6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关爱享受公平教育, 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一、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关爱学生应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要具体做到:

1、要熟悉每一个学生, 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 兴趣爱好等, 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从而顺利地开展各方面的工作。

2、要善于观察学生,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言行必须会表现出他们真正的行为和思想。

3、要与学生交心, 教师要与学生广泛谈心,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并要善于选择方式, 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4、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 最关键的是要关爱后进生。对于后进生, 要及时分析病因, 寻找原因, 对症下药。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后进生要多方寻找他们学习上和各方面的“亮光点”进行表扬, 和学生建立感情。并运用迁移的方法将其它方面的兴趣转变到学习上来, 特别是教学中和作业评价中, 发现后进生的学习“亮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要多给后进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特别对于后进生, 要多给予他们发言、思考的机会, 在提高学习兴趣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教师的关怀, 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5、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真正走到学生中间, 营造一种和学生平等的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一切, 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深入钻研掌握教学内容, 运用恰当而生动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只有想学生之所想, 站到学生角度去考虑如何学习, 才能把教师、学生和教材溶为一体, 这样才能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才能真正让学生佩服你然后接受你这个老师的关爱。

二、关爱学生还应从学校的管理制度入手

要让每一个教师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 学校还应从管理、考评制度上入手。学校要制定出要求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制度和规矩, 让教师自觉和不自觉地做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1、学校要把教师是否关爱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师德考核的重要方面, 教师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不因成绩好坏而爱、不因权势而爱、不因门第而爱、不因金钱而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纯洁的、公正的, 不能有半点虚情假意和娇揉造作。

2、学校在考核教师教学业绩时不但要看教师教学积分的高低, 还要看教师在培养转化后进生和中等生提高多大, 看后进生进步多大, 也就是要全面考核教师业绩, 因为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只有绝大部分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教育才是合格的。在考核教师工作业绩时, 不但要看学生在学知识方面的进步, 更要看学生在德育和体育方面是否有进步。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品质、身体素质, 这样的关爱也是不合格的。

3、关爱学生应强调全面参与, 全程管理, 对学生的关爱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从早上到晚上, 从教室到寝室到食堂, 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 几乎占有了所有时间和空间, 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关爱应强调学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参与, 从领导到教师到后勤职工都应投入到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中。针对学生的全程教育、全程关爱, 学校应建立教学日志填报制、学生劳动评分制、课外活动记录制、老师值日检查制、宿长每日全报制、学生双休日管理制、教师关爱学生量化考评制, 使学校形成全方位管理学生的良好态势。

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只有当学生感受到师爱、品尝到师爱, 才能最终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愿意与教师做朋友, 才会愿意与老师敞开心扉, 才能接受老师的帮助与教育。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心灵, 不仅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还要懂得用尊重去开启学生的心灵, 用宽容滋润学生的心田, 用赏识拨动学生的心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唤醒与激励, 只要我们融入师爱, 体现师德, 必将获得成功。

关爱每一个学生 篇7

教师要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让学生感到您是可亲、可信、可靠的朋友。教师关爱学生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努力找出学生可赏识、可激励之处;另一方面要谅解、宽容学生的缺点和失误。学生在学校犯了错, 教师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从爱护学生出发, 在错误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的故事:有一天, 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 就将其制止, 并责令其到办公室, 等简单了解情况回到办公室, 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 我不让你打人, 你立刻住手, 说明你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位男生哭了:“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用这种方式。”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 再奖你一块, 我的糖分完了, 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启示, 陶行知善于从犯错误的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 用学生犯错误中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 使学生内心发生质的改变。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有的希望教师当众表扬心里才舒服, 有的喜欢个别赏识, 觉得这样才真实、踏实。教师的爱表现在方方面面, 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 都会让亲历感受这种体验的学生一辈子忘不了, 所以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爱。记得我上小学时, 性格内向, 相貌平常, 学习成绩一般, 认为老师一定不喜欢自己, 偶尔的一件事使我备受感动, 直到我又回到母校当老师, 还记得那位老师给予的刻骨铭心的鼓励。

爱是一回事, 让学生感受到爱则是另一回事。让学生感受到、听到、看到、触摸到爱的存在, 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生懂得爱, 每一位教师要通过种种爱的故事和言行, 在学生的心中形成无法磨灭的作用。因此,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要教学生懂得爱, 懂得老师和家长种种爱的表现, 在学生心中形成爱。

让每一个教师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篇8

观点之一:教师队伍建设是立校之本, 强校之路。强校必先强师, 莺莺艺术幼儿园的成长之路证明了这一点, 所有名校的成长之路也都证明了这一点。今天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其抓手应该就是培养好每一名教师。为此, 校长的办学使命, 第一位的就是建设好教师队伍, 真正做到学校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校长是教师的教师。

观点之二:教师队伍建设 (或说教师专业发展) 必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因为没有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就不会有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无论从以人为本的理念说, 还是从实施课改的要求看, 这都是必须的。

黄凯园长调研中敏锐地发现,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 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相比, 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 获得的资源和学习机会的不同, 他们虽然都有进步, 但进步的程度也不同, 从而二者的差距在扩大, 其后果是他们培育的学生差距也在扩大。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问题。由于文革的原因, 骨干教师队伍出现断裂, 而改革的推进又亟需优秀教师的示范与引领, 故而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均将骨干教师培养列为政策重点, 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教育家培养工程纷纷上马;政策倾斜、条件保障等措施纷纷出台, 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 关注全体教师, 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也应是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 从政策到具体措施上, 如何全面落实、平衡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且骨干教师也只有在带领其他教师成长中, 才能真正成为骨干。

观点之三:校本教研应适合每一位教师。校本教研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创生的, 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几年来在全国已产生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从促进每一位教师成长的要求看, 也遇到了新的挑战。首先为了促进每一位教师, 就应当适合每一位教师, 这一要求实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体现。其次, 每位教师的个性和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适合每一个人, 激活每一个人, 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当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 应该有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同时还应创新多种校本教研模式, 以适合教研中不同问题的研究和适合教师不同的选择要求。所以校本教研不仅要体现校本, 同时还必须体现师本。

观点之四: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各种条件的保障和多种模式的运用, 而最核心的是要改变教师“被教研”, “被发展”的状态。要调动和形成教师的专业自觉性, 亦即促进教师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个人动机) 和自主的专业要求。

当前各方面对教师队伍建设都十分重视, 这是继文革后以学历补偿教育为标志的第一轮高潮以来, 形成的为推进课改而大力建设教师队伍的第二轮高潮。但在传统观念影响下, 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还是为课改服务的, 即“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这就产生了较为普遍的教师“被发展”的状况。而以人为本发展观要求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使教师把自我发展与事业发展密切地结合起来, 以高度的自觉, 促进自主发展, 从而在成人中成事, 在成事中成人。

观点之五: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 这句话已是大家熟知的;但好校长从何而来, 好校长有何特征:好校长如何培养?

把莺莺艺术幼儿园作为一个案例来看, 虽不能完整地回答上述所关心的问题, 但还是有不少启迪。

好校长应当有较强的专业自觉性、扎根第一线的草根性、面对改革和实践的敏感性、突破难点和解决问题的坚韧性。

好校长是从不懈的追求中来, 从变革和创新中来, 从研究性实践中来, 从虚心的求教和学习中来。

以上概括性的表述, 都可从上述案例中找到实例佐证, 而且这些表述的内涵, 在深层次上都是相互贯通和融合的。其关键词应该就是:追求、研究与实践。这样的优秀案例, 在今天的改革中有很多, 它们成就着今天的教育, 推动着教育的的明天。

注重每一个学生发展 篇9

一、上课发言百分百

1. 发言要求

对上课者, 笔者学校的小班课堂教学常规提出:除小组内发言外, 每一个学生每节课上至少要有一次发言机会;教师引导学生当众发言声音要响亮;不爱发言的学生要多给机会、多引导、多鼓励。

2. 发言预设

笔者学校的小班备课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 设计不同的问题,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提供保证, 尤其对后进生要有针对性的问题, 注意在小组中有意识地多给后进生发言机会, 保证他们课堂有发言。

我们认为学生的“说”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能说会道”是我们的追求, “言少必拙”是我们共同的认识。因此, 教师、学生们在课堂内的表现,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常常是听完课, 就与教师交流发言状况, 分析发言百分百落实情况, 研究如何引导发言更有效, 如何提高发言质量等等。

应该说, 关注“发言百分百”已成为我校全体人员的课堂内的自觉行动, 学生的个性化的语言发展也在悄然中成为一种必然。

二、小组互动百分百

1. 师生互动

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设计出各种教学方式, 如质疑讨论、分组辩论、竞争合作、游戏比赛、角色表演等, 学生百分百参与, 教师也以大朋友的身份加入小组活动, 尤其是到力量较弱的小组参与活动。

2. 小组互动

教师通过观察了解给学生分组, 通过活动强化集体意识, 如向家长介绍自己的小组成员, 开展小组的竞赛活动等, 组织小组的互帮互助活动, 尤其是组内在组长的带领下帮助能力弱的组员, 培养团队意识、集体意识。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 为此笔者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就坐方式由传统的大班前后排列的方式改为学生一组围坐在一起, 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组组间、主客体间交往的频率和密度, 为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小组互动提供保证, 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 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表达, 敢于创新。笔者学校的小班课堂每一节课都设计有小组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小组与小组之间互动的环节, 努力让100%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互动中来, 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笔者学校的小班数学学科杜老师的“小组合作创新作业设计”的活动就为学生课堂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她让孩子们自由组合, 人数不限, 自主利用课堂时间合作完成一份有价值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形式不限。由于作业设计这项工作一直以来是教师的专利, 老师此项要求就像专利转让, 学生兴致高, 活动开展后, 孩子们乐此不疲, 尤其是一些后进生, 努力在小组中表现自己的“调皮劲”, 出主意, 小组互动场面热烈, 作业呈现效果好!

三、作业面批百分百

1. 全面性作业面批

笔者学校要求小班教师每天至少对学生的一套本子进行一对一的面批, 教师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和情况尽量布置当堂完成的作业, 做完的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先批改, 有错误, 当面讲解, 再订正、批改, 直到批改完每一名学生的作业。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由阅读。

2. 针对性作业面批

特殊学生, 教师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面批, 后进生, 对他的每一本作业都要面批;错题一样的学生集中进行面批、讲解;做拓展题的学生提高性的面批等等, 通过加强针对性, 增加面批的频率和对象, 提高孩子的作业水平。

不管是全面性面批还是针对性面批, 笔者学校要求在学生的作业本中能看到老师激励的话语, 而且能看到各种不同的激励符号, 如一颗星、一朵小花、一个红苹果等等, 籍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业面批能为有效教学建立良好的反馈系统, 为此笔者学校提出的作业要求是:要科学合理, 因人而异, 要有分层练习;要有教师面批和学生自批和互批。

作业面批百分百的达成方式方法很重要。笔者学校的分管教学的蒋校长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她每个月进行一次作业评比, 每月底汇总记录的情况, 以☆的颗数排出前五名颁发下面的小奖状和作业免写单。这样一来, 孩子每次交完了作业都要到她那里数一数☆的颗数, 每次作业不交的人数由原来近10人降低到了2~3人。面批方式激励、促进了学生的上进。

四、展示自己百分百

1. 自我展示

笔者学校的小班课堂要求通过引导、激励等方法, 调动学生自我展示的积极性, 可以是展示自己的语言水平, 可以是表现自己的写作水平, 也可以是表现自己的美术作品, 如此等等, 只要能突显学生的个人特长或学习收获的, 课堂上教师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2. 环境展示

利用班级的墙壁、黑板报、宣传栏等地方,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如:发言小明星、思维小能手 (照片展示) 、优秀摄影展、优秀作文展等等展示, 就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获得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能为小班化有效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为此笔者学校提出的要求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笔者学校的课堂中不仅能看到学生上台做题、阅读、演示以及表演机会大大增加, 而且做到了师生共用黑板, 共享上课时间。写好的作业、收集的资料、画好的图画、做好的手工, 孩子们可以自由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周周新展示”成为了小班教室最亮丽的风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独立性。

五、课堂激励百分百

1. 语言激励

小班课堂中师生的语言交流多了, 如何更积极, 更有效, 笔者学校认为师生之间的语言激励很重要, 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恰当的、真诚的语言激励, 课堂内抓住每一个学生发言的闪光点予以鼓励, 加以点拨、提升, 这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起很重要的作用。

2. 体态激励

笔者学校提倡教师课堂上除了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当的语言激励, 还可以加强体态激励, 比如点头赞许, 竖大拇指表扬, 微笑致意等等, 这种激励也可以是学生对教师的, 学生对学生的, 课堂上, 笔者学校提倡激励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更多鼓励和激励能为小班化有效教学增加内驱力, 为此笔者学校提出的课堂评价要求是:充满热情的表扬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和鼓励每一个学生。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用反思的目光看自己”这是笔者学校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在课堂中笔者学校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别着急, 再试一试,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对这道题!”“看, 你不是回答得很好吗?多给自己一些信心, 你会更棒的!”“这个字你读得真准, 看, 大家都为你鼓掌呢!”“你画得太好了, 看, 同学们发亮的双眼已证明了一切!”……

学校发展成果评价是对学校建设工作的检验, 是检查学校发展目标制定恰当性、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小班抓实“五个百分百”, 关注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力, 成效是喜人的!一年多来, 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学校一次一天的随机督导, 一次三天的综合督导, 笔者学校教师的优良课率达100%, 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作业受到好评。区进修学校对笔者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教学视导, 对笔者学校的教师工作态度, 尤其是小班研究的进展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篇10

有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热爱学生。”很多有经验的老师调查表明, 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首要的一条标准就是:客观公正, 平等待人, 不偏袒, 和蔼可亲, 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而最不喜欢的老师是:偏爱, 不公正, 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由此可见, 我们的学生是多么渴望老师的爱, 而对老师的偏爱又是多么的深恶痛绝。纵观我们的教育教学, 往往不同程度的存在一种现象:课堂提问有些老师只喜欢抽成绩好的学生, 而对后进生则置之不理, 或者对其苛求责备。这势必造成优等生与后进生的两极分化, 使学生的成绩更加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不可能完全一样, 总有强弱优差之别, 如果对优等生大加赞赏, 给予更多的注意, 更多的关心, 无疑是“锦上添花”, 而对于那些“平淡无奇”的后进生, “心不在焉”或对他们的错误耿耿于怀, 而忽略了“雪中送炭”, 这样易使其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 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对待尖子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 把爱的阳光雨露播洒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使他们都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如阳光般的温暖和雨露般的滋润。教育是爱的共鸣, 是心与心的呼应, 只有热爱学生的老师, 才能教育好学生, 才能真正唱出动人的园丁之歌。

做为一名班主任, 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们很善于观察与思考, 对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他们都在观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反应。如果他们切实感到老师是诚心诚意地爱护他们、关心他们, 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肯定, 喜欢接近你, 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 如果他们感到你没有爱生之心, 他们就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 那样的话, 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 他们都不会接受。所以, 班主任要具有爱心, 是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 对学生爱之愈深, 教育效果愈好。

爱在具体的实施中, 就是要了解、关心学生。要想师生心灵相通, 班主任就要做学生的朋友, 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对学生的表现, 班主任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其缺点, 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对其积极因素, 要善于发现并加以鼓励。虽然你是老师, 是班主任, 但在学生面前, 切不可自以为是, 言过其实, 以势压人, 小题大做, 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爱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要通过师生的正确交往, 倾心交谈, 逐渐让学生体会到情感, 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即使再好的班级, 也会有学生对班主任的管理和任课老师的教学有些许意见, 同学之间也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 这种情绪总会爆发出来。而一旦方式不当, 后果将会相当严重。怎样才能既发泄学生情绪, 又不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呢?针对学生都喜爱上网并且都有QQ的情况, 我建立了一个QQ群, 学生既可以在上面发泄情绪, 也可在上面提出自己的意见, 而不用署名。这样, 学生的情绪得到了稳定, 老师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在教学和管理中的不足, 收到一举两得之功效。“危难之时显身手, 患难之时显真情。”仔细回想, 我们可能有这样一种感受, 在人生成长的历程中, 也许教师一句关键的话能改变一切, 并能受益终身。所以在情感教育中, 应该注意观察、注意时机。在情感教育中, 应该注意说话的分寸、场合, 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 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 冬天来了, 他还穿着单簿的衣服, 为了帮助这位同学, 老师在许多人的面前招呼他:“XX同学, 来, 我给你一件衣服。”这位同学没有动, 把头埋的很低, 从此变得寡言少语。原来, 老师在公开场合伤了他的自尊心, 影响了他在同学中的平等地位。不仅没有达到好心的效果, 反而还增加了他的痛苦。

总之, 教师要适时把握爱的火候和情感教育的时机, 以实际需要为依据, 与学生的心理形成“谐振”。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工具, 借重它是为了一个更深层的目的———激发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作为一名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有责任有义务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 力求使情感教育技巧化、艺术化, 为教学、育人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样, 我们就能用爱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21世纪的建设者。

摘要:爱, 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是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班主任要把真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 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 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都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 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更加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

上一篇:高校财务工作管理下一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