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通用12篇)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1
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系统的信息对某一事物或对象的具体实事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尺”,对学生而言,评价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量杯”。
本文所述的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改进传统观念下的教学评价,对学生作出符合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客观评价。
一、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指过程评价。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将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平时的表现与参与的积极程度上。而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综合学生各方面作出的总结。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评价,既重视期末总评,又注重平时各方面的表现,尤其注重其优势智能的发展变化。
在开学时,我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一个成长记录袋,这是一种记录学生成长状态的写实性的评价方式。在成长记录袋中,我们设置了考核表,考核表中的考核项目可由学生自己、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我们求真务实地进行操作,并将这些项目细化为每个评比指标。同时,我们还进行每月的阶段性评价,每个月都有评比奖励。
二、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多维评价标准
因为个体存在的差异,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层次。因此,科学的评价观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在认知发展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成绩,淡化横向比较,注意纵向比较,从学生的不同起点看其前后的发展变化,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如采取“立标杆求比值”的方法,进行纵向比较更具有激励性。在平时,要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比如,班上A学生这次考试成绩相对班内其他学生而言并不高,但相对于他自己上一次考试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他我会热情鼓励,让他从教师对他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信心更足地去争取下次的好成绩。
对较好的学生,就不能让他仅仅满足于现状。在他取得成绩时,我除了作适当的表扬外,还会对他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使他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争取不断进步。而普通的学生,只要他能有所进步我就会给他很高的评价。如果他能展示自己的其他特长,哪怕他做得并不完美,我都会给予加分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平常比较内向,或确实是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其学习态度端正,我们就不应当完全否定他的学习过程。
人人都有渴望得到他人赞赏和表扬的需求。在《学生学习手册》的教师寄语中,我结合学生平日的表现,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这段时间内的表现,“你真棒”“再加油”“你这个月卫生工作很出色,真了不起”等,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从正面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通过灵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每个学期都有进步,对学习、对生活充满自信,这是我们的追求。
三、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施以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所在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立竿见影与后发效应是因人因事而定的。班主任要确定“以个人发展为参照”的评价观,促进每位学生在现有资质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1. 成效有时需要等待。
评价是对学生提升发展的一种期待。每个学生摆脱幼稚、告别无知,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耐心等待,在等待中播撒爱的阳光,倾注希望,满怀向往。
2. 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教育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使学生的生命呈现个性光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班主任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充分考虑到评价的结果与方法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是否有益,对当前有益还是对未来有益。班主任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方面、多层次去评价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2
大家好。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评价体系一体多面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将从评价体系的诉求、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结果使用几个方面进行汇报。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专家说“学生综合评价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六初中新建学校来说,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是校情、学情的必然选择。78.6%的农村以及务工人员家庭的学生构成,学生入学时46.3%的及格率、4.97%的优秀率反映出他们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思维想象、自我认知方面与其他学校学生差距显著。因此,学校在办学目标设定上就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重点加以考量,提出了“自省、定见 格物、日新”的校训,和“以儒雅文化引领师生精致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大家应当遵守的规范和实现办学追求的途径。我们认为:因材施教才是最有道德的教育。多几把长短不一的尺子,总能量出学生的长处,增加他们的自信,这就是我校一体多面评价体系的用意。
一、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内容
我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指导原则是“两注重、两结合”: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和注重鼓励性评价;以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根据基础性发展指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模块共有7大维度、11项内容21个要
点和教育部指导的内容稍有不同。----在基础性发展指标中增加了“创新与实践”将其同“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运动健康、审美表现放到同等重要位置。为此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学生在校行为规范》、《红星班级评选标准》、《学生星级评选办法》、《优秀学生评选办法》、《班级学生百分考评实施办法》、《班级学科小组学习奖惩办法》等多种评价制度。
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用政教处主导、班主任管理、学生、家长参与的管理模式。实现“个人评价、班级评价、学校评价”360度多视角评价,以及周评、月评、期评多时空评价相结合。
1.全方位的评价主体--让所有人共同参与
(1)小组合作课堂与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采取学生自评、老师评价为主体;
(2)课外时间的学生纪律、卫生、行为表现,实施政教处指导下的学生社团评价为主体。
(3)学生每周的文明、守纪、学习、劳动等表现,由班主任组织评价,记入个人成长记录。
(4) 假期综合实践活动,家长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参与实践效果进行评价。
2.评价办法的多形式
(1)多时空的评价层级:“红星班级”每周一评;“五星级学生每月一评”;“优秀学生”每期一评。
(2)多形式的评价方式。
每节课学科教师会对学生听课状态、效果进行随堂评价。
学校每天有学生会社团对学生、班级表现进行督导评价;
每周教师则对学生的综合表现依照百分考评进行激励评价。
每周一升旗时间,学校对获得红星班级的班开展表扬性评价。
每月,班级按照学生积分表现,上报文明、学习、守纪、进步、劳动五星级学生名单,有学校统一表彰。
每月学校还会根据主题活动月课程组织学生开展艺术表演、体育比赛等特长展示。
每期末,学校还将对各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班干、团干、团员、学习、进步、守纪、文明等学生进行表彰鼓励。受表彰幅度达30%。
开学初,学校依照综合实践活动完成情况及家长评价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先进个人的表彰鼓励。
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每节课针对学生听课状态、小组回答次数、成功率进行表扬;定期对学生作业进行展示,评选出最优作业学生;每次质量检测也会对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和进步大的学生进行表彰。
三、多方式的结果表达
第一、学校通过制作展板、橱窗等形式对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学生发展;其次我们还通过学校微信公号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三、根据评价结果,作为推荐校级、县、市级优秀学生标准。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评价 促进发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39-02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而展开的,主要包括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等内容,新课改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期改进老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应用评价,不单单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上,对学习过程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学习评价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实际中。
一、课上评价,老师巩固教学成果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趋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传统教育中的观念的固化,导致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学习评价的认识有些模糊,主要表现在认知不全面,对于一些重要内容只是片面的了解,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长此以往,老师在课上的评价能力难以进步,学生也会对于课堂评价这一教学环节轻视。所以,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老师更有义务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对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总结,方便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
这里,我们针对实际的课堂情况,以初中数学教材后面的思考题来进行讲解。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最后时,教材上会给出一些总结章节内容的例题,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像“想一想”、“问一问”等,这类题由于题干中包括的知识点较多,在难度系数上相应会高一些,这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些吃力,所以老师在对这样的例题进行解析研究的过程中,更要利用好评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受到挫折。数学知识由于其灵活多变的特性,往往会制造出学生意想不到的“小麻烦”,在对一些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老师不要太过于重视形式,只要是学生大胆的发言,老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一些答错的同学,老师不要否认他们上课听讲的成果,像“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是不是上课没有听讲”之类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少出现为好,因为一味的指责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老师,乃至于对数学课程,都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师可以用“你是不是没有思考好?那么坐下来再仔细想一想”这样较为温和的话语代替;当然,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也可以采用继续追问的方法来表现评价,“是吗?你用的这个方法在哪一步减轻了运算过程”,如果学生的回答超过了老师的预期,那么老师应及时提出表扬,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探究精神。
老师应掌握火候巧妙“激将”学生,在激励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性格大都开朗,而且活泼自信。但是,激励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把握好火候,因人而宜,否则会适得其反。对于性格倔强但有志气的孩子,老师可以采用激将的方法,促使其更上一层楼;对于学习基础薄弱,自尊心较强的孩子,老师在激励的同时,还要对其学习能力,进行充分的肯定,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二、小组评价,促进学生互相交流
教学过程中,老师所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对或错,主要目的还是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所以,开展小组合作评价教学的模式,能让学生在评价中检查彼此的发展与合作技能。每个小组的设定,最好保持在五人,两个学优生,两个学困生,外加上一个中等生,这样,在教学中开展评价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较好的担任自己的角色。比如学优生可以是主要的评测人,不仅能对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还能监督整个小组内的评价是否合理;而学困生则通过倾听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疑惑,能够认识到自身有哪些理解误区;中等生对评价过程既要能了解到有哪些不足,也要能对别人的评价有一番自己的理解;这样相互评价,相互进步的课堂气氛,能够更好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小组进行学习评价的时候,可以采用访谈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在评论“概率知识”这一章节时,可以在评论正式开始前,设定一张计划表,主要规定几个大的问题:(1)综合评论一下随机事件的基本特点;(2)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有什么区别;(3)评价一下身边那些被称为不可能的事件都有什么特点;(4)说说你对概率的数字特征有什么看法等等,通过这样比较新颖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整个过程中,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重要职能,当一名学生进行提问,一名学生进行评价回答时,剩下的三名学生可以担当不同的角色,像记录员,对评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记录,或者是“嘉宾”,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穿插自己的观点,方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只要是对整个学习过程有利,都可以运用出来。老师也不能因为学生进行小组评论就忽视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同样可以采用学生的评论方法,在黑板上板书出问题,从每个小组中选出代表,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评价,对于表现优良的小组与个人,要及时进行表彰。
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相比,小组评价的形式更加多元,能够激励所有的组员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在评价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评价方式向学生传递着“进步即成功”的信息,显然更能够激发并保护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正是采用小组评价的魅力所在。
三、家长评价,辅导学生课后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及时查漏补缺,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与作业安排上必须要有清晰合理的安排,这一点上,家长要主动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帮助,对孩子在数学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要提供好的解决方法,对于孩子的学习成果,要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以及部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太突出,导致在课上对于数学知识没能进行很好的理解,所以,在课下,学生要对当天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完成二次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参与其中。首先,对孩子当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家长自己的评价,并且提出适当的问题;其次,在孩子给出问题的答案后,家长结合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点评,不要害怕孩子在回答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只有发现错误,才能更好的进步;最后,为了帮助孩子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家长可以让孩子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评价,将知识点的结构丰满起来,便于以后更好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要想更好的培养孩子对数学知识的评价能力,家长不妨参与到学生的课后作业中,比如说在“统计”这一章节中的课后习题,就有一些需要用到实践才能解决的数学题,例如像抽样调查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活动都有哪些?首先,在调查开始前,家长可以让孩子对这个课题的调查目的进行一番评价,并进行补充,这样在后面将要展开的活动中,孩子才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需要获得哪些数据,方便调查实践的进行;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对于身边一些老人锻炼的项目的统计,孩子要有自己的点评,像老年人偏爱哪几类体育活动?这几类活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和老人所处的环境有没有联系等等,通过这样的评价,能够加深孩子对统计概念的认识;最后,在完成统计表格后,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评价,针对孩子在统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要委婉的指出,避免孩子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孩子身上存在缺点是极为正常的,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缺点,给孩子进步的信心与动力。如果一味盯住孩子的缺点,不停地数落、指责,只会使孩子的缺点越来越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肯定孩子取得的进步,会使孩子越来越自信。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唠叨,再好的话,听过三遍都觉得腻味了,频繁地数落孩子,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四、自我评价,方便进行学习总结
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评价都是由老师来完成的,学生很少会参与课堂的总结评价,这导致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认识不足。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自我评价的核心是内省,就是让学生对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对不足之处,展开有效的巩固练习,当然,在开展自我评价活动的时候,老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我评价产生兴趣,也要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锻炼数学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这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对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像在第一小节,主要的内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在这一课时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几个问题进行自我评价:(1)三角形的分类;(2)三角形的命名;(3)三角形边的关系;(4)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说明。通过这四问,能直接反应学生自己对这一章节的了解情况,找到不足之处,进行复习巩固。在全面了解这一课时的知识点之后,学生可以对下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延伸,通过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对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进行知识拓展,可以只是个简单的评价,但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样才会利于下一章节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此来改善自己、提高自己。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语
总之,在利用数学学习评价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一理念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持有赞同观点的,尽管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可是只要大家全情的投入其中,相信很快就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善教学的评价机制,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也是有着长远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曾翼.促进初中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评价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胡小妮.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发展性评价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4
教师的工作大致可分为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两大类。依据这两种工作的性质构成两种评价模式: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显性工作是指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与教师职业相匹配的、易量化可操作的活动。对教师显性工作的评价称为显性评价。隐性评价是指与教师相匹配的、不易量化、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思想引导, 人格感染熏陶, 心理辅导等。对教师隐性工作的评价称为隐性评价。
传统的教师评价是显性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 定量的、终结性的认识和评价是依据教师的外显行为做出的认识, 是根据教师的显性工作进行的评价。倚重于显性评价容易使教师在工作中出现一系列的弊端:第一, 手段目的化。重视目标的达成, 忽视目标的达成手段。第二, 趋奖避罚。重视评价的实利性的功能, 忽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第三, 过程形式化。重视行为过程形式, 忽视形成结果的内容。第四, 自我价值感的弱化。重视工作中的物化效果, 忽视职业道德、忽视自我发展和提高, 降低自我要求。
实际上, 就学校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价值功能体现而言, 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相对重视隐性工作, 有利于对过于重视显性工作评价所带来的流弊起制衡的作用。显性评价的偏颇导致教师评价的许多弊端, 隐性评价的运用有利于教师评价的全面形成。
一、从教师的评价制度来看, 隐性评价属于发展性评价
显性评价主要有两种主要的功能。第一, 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应有的工作职责, 他们的工作表现是否符合校方的期望。第二, 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 判断他们是否已经具备奖励或处罚的条件。很显然, 这种评价的实施是基于对教师可以量化的外显工作的评价。它的弊端恰恰出在对教师外显工作的评价上。而这种以教师的外显工作为内容, 以奖惩为主要手段的评价制度难以对教师教育工作全面有效评价, 也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展性评价是基于对传统的教师评价过于倚重, 对教师显性工作弱点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过程, 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 培养他们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它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 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要, 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 为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 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校的未来发展。这种教师评价制度重视教师评价的全面性, 除了传统的评价制度所关注的内容以外, 还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 强调教师和学校在未来发展的有机结合, 提高教师在评价中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二、从学校课程类型来看, 教师隐性工作属于潜在课程
学校有两种课程类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教育工作者施良方认为显性课程是指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隐性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从广义上来讲, 潜在课程是指显性课程以外的所有的课程形式, 它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广域性、多样性和难量化性的特点。通过人文环境、精神风貌的建设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准确地讲, 它更是一种氛围课程、环境课程, 具有思想教育性、、性情陶冶性和关系和谐性等基本特征, 与显性课程相辅相成, 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往, 呈现教师人格中的教育因素, 是教师具有多种角色的主要体现途径, 也是教师本身具有潜在教育功能的主要体现。
三、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 内隐性是教师工作的显要特点
首先, 教师职业工作手段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等显性的教育功效, 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其次, 教育效果相对滞后, 教育的周期长, 所需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教育活动是周期长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的教育成果要经过长期的教化、许多人通力合作才在若干年后从学生的工作成果中体现出来。再次,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育活动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对学生的教育是极具个性化的活动, 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和艰巨性。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共性和个性, 做到因材施教,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面的教师职业的特点, 都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 无法量化的隐性工作中去, 而这也正是教师工作全面、复杂、繁重的主要原因。
四、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来看,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社会形象
社会对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基本上是内隐的。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教师是铺路石”等。应该说, 传统的教师观的确把优秀的教师看成是学生成长中, 发展知识、智慧、品德、修养的主要来源。但传统的教师观在由衷赞美教师职业的同时, 却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相对而言, 忽略了教师的自我提高和自身的存在价值。教师的发展囿于被动而隐蔽的空间中。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这种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与其他脑力劳动许多不一样的特性, 其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隐性工作中。教师的隐性工作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 教育形式以感染熏陶为主, 重视学生的感情、集会、内省、慎独能力, 促进学生的自我统一。第二, 教育的内容以非智力因素为主, 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意志、动机、习惯、兴趣、人际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情商。第三, 教育方式具有人格化、个性化。教师依据自己的人格物质, 去芜存菁, 塑造学生的人格。第四, 工作的效能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深层次的发展和成功的需求。
正确使用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篇5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体验成功,给予情感评价,得出一条无论是对现在的发展还是今后的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情感教育才能使每个学生充满信心,才会不断地去追求、去超越,为此我在课堂上适时地向学生流露自己的爱,关注每个学生,并进行适当表扬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想学,愿学和会学,让他们经常在某个方面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喜欢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会心的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在整节课我的表扬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认真听讲的„„尽量使学生产生我能行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自信时就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被困难挫折压倒。如,有一位名叫艳芳的三年级同学,开学初上数学课时显得特别消极,为了激发他的兴趣,我总是鼓励他,和他互相交谈,关心他的点滴进步,在我的指引下,他开始对学数学有了兴趣,并经常跟我说:“老师,我的作业得了好几个‘优’了,老师我进步了吗?老师我现在愿意学数学了,学数学可有意义了,我要继续努力,超过其他同学„„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6
一、思维的形成
1. 巧设疑问是引发思维的源泉。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尽可能有意地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2. 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是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从而认真地帮助学生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而数学问题一般表现为习题形式。所以,解题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1. 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灵活性是指思维变通流畅,不呆板僵硬。所谓灵活,就是研究问题时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灵活性具有五大特点: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而不钻牛角尖;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最简单的方法是求解练习,例如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训练。
教学实践表明,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方位、多渠道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 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和深入地思考问题。
一个问题解决后,及时提出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逐步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质,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思维的浪花随着问题的深入起伏跳跃,使学生思考问题尽善尽美,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提高应变能力。
3. 错解辨析,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它集中表现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具有明辨是非、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4. 换位思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的广阔程度,学生学过的基础知识已不少,可谓解題的工具齐备,关键在于恰当选择。我们不能满足于把题解对,即应力求解得快、方法好。在解数学题时,要准确把握各定理、定义的功能,而换位思考就是要大家共同观察、对比、分析、研讨,在直接解决的问题“久攻”不下或解决起来较为繁琐复杂时,就要换角度考虑。
探索问题时,必须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若只从单一角度,在同一思维模式中展现其面貌就会造成思路固定、思域狭窄的毛病。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换位思考来培养学生的多维型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5. 鼓励自主,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培养并通过学生自己不断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在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方面,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交流合作、阅读自学等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形成思维品质,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注重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发展 篇7
传统的耐久跑教学方法, 只重视学生跑的时间和距离, 而忽视必要的心理疏导和科学的指导, 形式单一, 枯燥教法使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和畏惧心理。只要老师提到“耐久跑”, 学生就会毛骨悚然, 嘘声一片;回想起往届学生在耐力课上的表现:大部分学生拖拖拉拉, 有边走边聊的, 有打闹的, 有慢走的, 有插里圈的……下课后, 学生们一个个闷闷不乐地离去, 这样的现象令我不由得扪心自问:“耐久跑为什么这么难上呢?耐久跑是一项锻炼价值极高的运动, 总不能因为学生的厌恶而弃之不用吧。”
二、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了, 八 (4) 班上课了, 我微笑着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耐久跑, 如果让你们说, 我们今天要发展耐力素质, 你们会选择哪些方法, 用哪种方法最好呢?”没人说话, 冷场了。这一点我理解, 因为大部分同学畏惧长跑。我又说:“同学们看, 我在小黑板上写了三种耐久跑练习方法, 现在用纸给贴住了, 谁能猜出来上面写的是什么方法吗?”这一招, 灵。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并提供一个个方法, 每当有学生讲出与黑板上相同的方法时, 我就揭开一张白纸。最终, 在我的提示和指导下, 三张白纸均被揭开了。我问:“哪种方法最好呢?”学生各说各的理, 争执了起来。我急中生智地说:“现在分成三组, 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练习, 好吗?”我想, 这下问题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耐久跑了吧。没想到突然又冒出一个胆怯的声音, 来自我的背后:“如果我一个都不喜欢呢?”学生们一下子静了下来, 目光齐刷刷地向我聚来, 心里一定在想:“糟了, 老师一定要发火了。”其实, 当时我真的想发火, 我的“精心设计”就被这一句话给毁了。但看到那一张略带紧张的面孔后, 我镇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怎样才能扭转局面呢?”我的脑子飞速地运转起来, 有了:“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好, 敢于说真话, 实话实说心中的想法, 老师敬佩你的勇敢与诚实。我们就要讲诚信, 敢做敢当。老师我只不过是你们的兄长, 没有畏惧的理由, 请那位同学到前面来, 好吗?”在那位同学往前面走的过程中, 我想: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团结一致并积极地去学习、锻炼, 又何尝不可呢?我们真要拘泥于那个“精心编排”的教案之中吗?学生冒出来的自主学习火花真就不能体现吗?当那位同学来到我面前面带歉意地说:“老师, 我并不是找茬, 其实, 我真不想利用黑板上那三种跑步的方法来增强我的耐久跑的能力, 那样跑既单调又没有激情。提高我们耐久跑能力的方法, 还有其他形式吗?”我转向大家问:“同学们, 你们说他问得好吗?”下面以热烈的掌声回答了我。我便说:“那好,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发展心肺功能、提高耐力跑的方法有哪些?”这下, 下面的同学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说跳绳、踢足球、打网球, 有的说爬山、游泳……什么都有, 其中有人说出了许多以组合游戏促进耐久跑能力的练习方法。我一看, 时间过得真快, 还没跑, 时间已经过半了, 怎么办?我就说:“我们今天就来个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自主创新的练习吧!同学们可以用老师介绍的这种方法, 也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创新的方法, 来发展我们的耐久跑能力。”同学们三五成群商议着, 选择了许多不同的练习方法。争议过后, 除了绕校园跑以外, 有十几个同学以组合游戏的方法练习着。他们依次跳过长绳后, 从一边足球门跑向另一个足球门跳过皮筋, 再以同样的速度跑向另一边足球门, 而后接上长绳, 不停地来回奔跑跳跃;还有几个足球“高手”用那灵巧的双脚在足球场上来回地奔跑着, 一刻也没停息, 个个满头大汗, 兴趣盎然。我暗自算了算:这些自主练习内容不比我教案预设的距离短, 相反, 在短时间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达成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 我只把学生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摆设, 一个等待被填充的容器。在课堂中一旦学生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 是将教案进行到底, 还是大大方方顺着学生的思路走, 是我们体育老师常遇到的问题, 也是我们每节课反思教案预设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关键所在。通过这次耐久跑的教学实例, 我明白只要我们课中把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 恰当地处理好课中的“节外生枝”, 不仅可以达成预定目标, 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课堂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8
一、根据“学情”及时把握概念教学的契机和深度
针对学生形成概念的心理过程, 恰当适时地引入概念一般来说, 学生学习概念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 经过观察或操作在头脑中留下学习对象的表象, 这时引入概念, 可以强化新知的刺激,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通过剪、折、观察、讨论等实践活动, 使学生对直径建立了直观的、初步的概念后, 出示下面一组练习让学生判断.
练习:根据你对直径的认识, 判断下面每个圆中的线段是否是直径, 并说明理由.
学生判断:
(1) 不是直径, 因为它没有通过圆心;
(2) 不是直径, 因为它虽然通过圆心, 但不是两端都在圆上;
(3) 不是直径, 因为它虽然通过圆心, 两端都在圆上, 但不是线段;
(4) 是直径, 因为它是通过圆心,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在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出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从而揭示概念的内涵以形成概念.在概念的形成阶段, 我们绝不能包办代替, 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结论, 而且要使他们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使思维得到锤炼, 这是新课程对概念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概念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和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
数学教与学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 被动的和以机械练习为主的方式, 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情境,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也能像数学家那样去“研究数学”, 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促进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时候是这样操作的:先让学生描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再让学生用尺子围一围、量一量长方形的周长, 发现这根绳子有多长, 围成的图形周长就有多长.接着我让学生把绳子拿开只准他们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在量的时候, 只能一段一段地量, 量好后再把所得的长度合并起来, 而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量绳子就可以了.于是我提出两个问题:
(1) 你量出来的一段一段的长度是谁的长度?
(2) 你在把这一段一段的长度合并起来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学生很明白这一段一段的长度实际就是长方形长和宽的长度.当他们把这一段一段的长度合并起来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求长方形的周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汇报时方法各式各样, 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 把量得的四个长度加在了一起;
(2) 把长边的长度乘以2, 把短边的长度乘以2, 最后把乘得的结果相加;
(3) 先求出一个长加宽的和, 然后乘以2.
几种方法分别摆在了学生的面前, 学生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 这样就得出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并且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正方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可以水到渠成地被推出:边长×4.
反思这一教学活动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让学生在描、围、量、算等各项操作活动中自己摸索出来的, 在“描”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概念, “围”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量”的过程是让学生理解长和宽与周长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算”的过程发现规律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真正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实践检验中形成正确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猜想, 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揭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属性, 鼓励学生去感受、发现、猜想、探索、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获得新概念.
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之后, 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 在运用中巩固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的基础, 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如此往复,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 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达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的目的.
四、借助多媒体, 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提高教学效益.”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9
一、营造研究氛围, 确立课程研究目标
在总目标的确立上, 既要考虑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又要符合未来社会对人的情感方面的要求, 因此必须确立以突出情感为重点的课程总目标, 具体包括:培养健康活泼的性格, 独立自主性和自信力, 喜欢钻研乐于探究, 喜欢合作勇于创造等等。
总目标应涉及到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 包括身体、认知、社会性、个性等, 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也能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性。同时又要注重突出情感目标, 比如乐于研究、乐于合作、乐于创造等, 体现课程以情感为核心的特点。
二、提供试验空间, 选择试验内容
我们在试验过程阶段, 将儿童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自我、环境、交往、表现四个领域。自我领域重点涉及健康和个性, 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身心和自我观念;环境领域重点涉及探究精神, 帮助儿童形成乐于认知的态度;交往领域重点涉及合作精神, 帮助儿童形成乐于与人合作的态度;表现领域重点涉及创造精神, 帮助儿童形成乐于进行艺术创造的态度。四大领域涵盖了儿童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 既照顾到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在每个阶段又有所侧重。
儿童的生活是综合的, 在选择内容的过程中, 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目标体系是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制定学期计划和确定主题的过程中反复对照目标体系, 看是否有遗漏, 是否将情感教育作为重点。例如, 中班的“好朋友”主体主要依据“交往”领域目标, 进行交往意识、交往技能、乐群关心情感教育。
2. 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同时, 学前儿童的认识水平有限, 因此, 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 应充分考虑贴近儿童生活, 使教育自然而有成效。
3. 生成性原则。
依据目标设置的主题往往比较注重社会对儿童的要求, 忽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为了协调社会要求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从儿童的兴趣出发, 设置了一些主题。托班的主题“我喜欢……”就是一例。
4. 拓展新原则。
现代儿童接触外界事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他们可以通过书籍、影视等去接触、思考一些自身以外的事。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儿童对外界事物有一种开放的、接受的心态。比如在大班开展的“恐龙”和“太空”这两个主题就是依据这一原则确定的。
三、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实现目标
应如何在幼儿园实施情感教育呢?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要扮演好双重角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力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 创设情感参与性的物质环境, 通过环境熏陶感染儿童。
首先要创设家庭化、温情化的生活空间, 使儿童在幼儿园中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气氛, 产生安全感、信赖感。其次创设情绪宣泄环境, 学习和掌握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 学习观察他人的情绪, 并表达自己的关心、理解和安慰。最后要创设悄悄话环境, 给儿童一个私密空间和自由表现的空间。
3. 注重实践, 以激发儿童活动和认知的兴趣。
儿童天生好动, 在活动中他们的情绪是积极愉快的, 而积极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促使他们去认知。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对学前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因而提供活动的机会是促进儿童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
4. 做孩子的情绪辅导老师。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需要倾诉, 倾诉能化解他们的烦恼。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 去想象、体验孩子的感受, 并结合孩子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等情况去分析。研究表明, 描述情绪对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有松弛作用。当孩子确切地知道自己处于紧张、难过、厌恶、忏悔、羞愧等某一情绪状况, 并且从大人的态度中知道这一切都很正常, 是自己可以面对并处理好时, 他就会较快地平静下来, 获得自我调整的力量与方法。
理解孩子的感受。要想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我们就应该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设身处地安慰他们, 引导他们。只有尊重、同情孩子的感觉, 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还应该调节孩子的情绪, 虽然孩子的感受和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人不能一不顺心就骂人, 也不能以破坏行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要调节孩子的情绪, 就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逐渐长大, 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也日益增强。最重要的是, 教师的指导使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 知道沉着、冷静的巨大作用。将来孩子一旦遇到困难, 就会积极寻找办法,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情感困难。
5. 注重体验, 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
情感教育用说教很难取得成功, 它必须通过幼儿实实在在的体验才能顺利开展。为此, 我们在主题计划中专门设计了“情感经验活动”一项, 要求教师结合主题设计专门的情感教育活动, 以培养幼儿某一方面的情感。如:在中班“好朋友”的主题中, 教师设计了让中班幼儿与托班弟弟妹妹交朋友的活动, 活动结束后还进行了交流。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中班的孩子在交流交友过程中的感受, 讨论交友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体验交友的快乐。另外, 各年龄段还进行经常性的分享活动, 如春节后的集体分享品尝会、平时的玩具分享活动等, 让儿童共同体验分享的快乐。
6. 注重表现, 抒发儿童的情感,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艺术活动对人的情感有极大的陶冶作用, 它也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10
一、实施全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知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知识,而且包括与人们生活、生产、科技、教育相联系的应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包括适应学习、生活、实践、创新的语文实用能力。因此,语文评价要力求做到全面评价、全程评价,努力使评价既系统又全面,不能仅以一个偶然表现代替一个学期的总体表现。
2. 激励性原则。
评价能使师生适时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从而激发新的需要,增强目标意识,不断向既定目标迈进。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教师还应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的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3. 发展性原则。
力求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学生的每一项素质,既要考虑到学生素质的阶段性,又要看到它的连续性,既要看到学生的当前状况,又要预测学生的变化态势。语文教师的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4. 反馈性原则。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评价反馈时要注意考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但仍不能忽视学生发展的目标。此外,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样应包含探究、实践和创新等基本要素,只不过其表现形式与高年级的学生和成人不同而已。这些都需要在一定的学科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反馈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二、全程评价的实践操作
1. 全面积分的方法。
(1)对上课积极思考问题并发言的学生给予加分;(2)对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的学生,给予加分;(3)对课外进行调查、收集资料的学生给予加分;(4)对实践活动课上,参加活动,提供资料的学生,均给予加分;(5)对在手抄报制作中能为其他同学提供帮助的学生,给予加分;(6)对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作品的,给予加分。
2. 资料积累的方法。
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使用的方法为:(1)将学生参加课内、课外活动所完成的作品、搜集的资料放入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2)学生在校评价表一张,有自评、组评、教师评;(3)学生在家评价表一张,让家长记录学生在家学习语文的情况,例如看电视的时间、看课外书的数量、郊游的次数、公益活动的次数等;(4)能表示学生进步的作业、试卷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3. 实行星级制:分项评价。
将小学语文学习分解为听、说、读、写和综合能力加轶事记录六大版块。实行日常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定性评语、测量法评价相结合。其中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评价,采用星级制和日常评价方式,以作业、提问、交谈等方式获取结果。综合能力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等级制鼓励学生不断向上。轶事记录将一定时段中学生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学习事例,记录在册,使评价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引进和采用粗线条的等级制的评定方法,有利于消除分数带来的弊端,淡化追逐分数的社会心理。
4. 多次评价、多层次评价,拓宽发展空间。
采取多次评价形式,给学生提供对不理想的作业多次修正的机会,鼓励他们养成根据作业反馈修正错误的习惯。需要动手操作、收集资料的实践性作业,允许何时作完何时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而且可以激发其决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和进取心。针对差异,因材施教。采取甲优、乙优、丙优的层次评价标准,加上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鼓励语,将作业、提问、活动、操作分为不同的档次,只要有进步,就及时肯定,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所进步。树立自尊、自信和进取心,增强学习兴趣。
5. 实行多主体评价。
全程评价提倡改革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实行多主体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能主要是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如果让家长对学生具体的学科学习进行评价,家长就可能感到无从下手。在多主体评价时,特别是在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反思和互相学习。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角色表演;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活动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特征。因此,从这层意义上展开来讲,教师有必要在教会学生习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其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诸多严格要求。笔者将从课堂教学细节入手,试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通过角色扮演认识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历史事件的意义
受到年龄、心理思维等因素的多重制约,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对新颖、有趣、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及强烈的学习欲望;相反,历史学科体系则主要阐述以往所发生或经历的事,因此,在初中学生看来,无论是时间、空间、人物还是具体事件,都因为严重脱离他们的现实生活而显得异常陌生而疏离。此外,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与影响,初中教师仍然倾向于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单调且死板地直接灌输给学生,以至于有意或无意地将许多精彩而好玩的历史学习内容抛至九霄云外。而上述两种原因都为学生《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不良影响。
通过对《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优秀策略灵活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迄今为止,从学生处收获了积极的回响与良好的反应。例如,《汉唐盛世》这章内容涉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革措施。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我鼓励他们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选择要扮演的角色,重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一幕。并认真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这一改革措施又有哪些优点与弊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角色表演体验发表看法与认识。
如此一来,借助角色扮演这一学习方式,不但使得学生得以站在当时人们的立场与处境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效缩短了他们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促进了他们对历史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与建立,而这显然有益于他们进一步明确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意义,有益于自身正确史学观点和立场态度的形成与完善。
二、提倡教学手段多样化,鼓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与现代融合兼具”的措施:“既要充分运用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又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灵活且恰当地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
对于这一点,我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如,在教学“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这部分知识时,我主要以地球仪、地图、各类图表为教学辅助工具,向学生详细阐述具体的地理知识点。首先,我结合地球仪和地图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使学生除了了解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之外,还能清楚地掌握地球仪以及地图所蕴含的地理信息,像地球仪上有南极点和北极点之分,经度和纬度之别,东、西、南、北半球的差异;地图上则有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隐含内容等;除此之外,我还会在教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向学生展示包括地形图、旅游图、气温曲线图、人口增长柱状图等不同种类的图表,教会学生从不同种类的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着重培养与发展其灵活运用图表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实践水平与能力。
在传承传统教育手段优点的同时,我还格外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挥与运用。如,在教学“多元文化的交融”这节知识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依次播放了京剧《图兰多》在世界各地巡演时的盛况。多媒体本身就同时兼具直观生动、形象活泼的特征,因此,借助几段视频短片,学生恍如身在其中,亲自感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对《图兰多》这一京剧形式的热爱与追捧之情。此时,我趁热打铁,向学生讲解了“《图兰多》之所以作为歌剧唱响全世界,其根本原因在于这部京剧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并将京剧的传统唱腔与西方的音乐相结合。这就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糅合……”借助多媒体教辅设备,一来巧妙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二来更是通过其生动、传神的特点,帮助学生真正加深了对于“多元文化融合”这一概念的理解与灵活掌握,有利于当节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显著进步。
三、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正视各种社会问题,着重发展自身参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与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向“学生发展为本”过渡的必然要求,更是历史与社会教育情感教学、技能教学目标的根本所在。
如,在讲解完“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这节内容的知识点之后,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上街头,深入人民大众之中仔细聆听他们关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的种种看法与认识;鼓励学生在认真综合与分析这些意见的基础之上,撰写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报告,其中必须包括人民大众关于应对种种环境危机的建议与办法以及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自身的收获与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员的人文修养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格外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如此方能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及质量,从而为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良南.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20).
[2]宋庆兰.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电教,2008(10).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12
关键词:农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思考
近年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实践证明, 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的改善, 也涉及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还涉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自身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换等多方面工作。其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动力之源。没有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为此, 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是成绩农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一、当前农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意识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 当前农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意识淡漠,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英语学习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 在广大农村学校, 由于专业的英语教师严重缺乏, 现有的英语教师教学专业水平不高, 导致英语学科的教学始终是农村学校最薄弱的学科教学之一。加之农村学校英语教学资源奇缺, 许多英语教师开展教学, 凭借的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课程标准、英语课本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只能依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满堂灌”。
2. 英语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严重缺失。
由于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普遍不浓,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因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高度依赖教师, 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严重缺失。最突出表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学习计划。一切英语学习行为围绕教师转:教师指到那儿, 学生就走到那儿;教师无指令, 学生无动作。久而久之, 导致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了消极应付, 被动等待的不良学习习惯。
3. 英语学习方法过分依赖于死记硬背。
研究表明, 掌握并熟练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农村教师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单一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过分注重对教师“教”的研究, 忽视甚至无视对学生“学”的研究,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学法指导, 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并熟练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于单一的死记硬背方法, 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进一步增强农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意识策略的思考
进一步增强农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进而为农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供强劲的动力之源, 应采取如下有效策略:
1. 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抓手, 激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把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了, 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提供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此, 农村英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 充分体验学习英语的实用价值,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2. 以转变学习观念为抓手, 增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管理能力。
著名哲学家,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 一切教育, 在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 在本质上都是自主学习。为此, 农村英语教师应当牢固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以转变学习观念为抓手, 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到, 英语学习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学习者本人。在转变学习观念的基础上, 教师应进一步教会学生制定明确具体, 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并通过学习计划来约束和激励自己的学习行为, 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 逐步在学习中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学会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 成为真正自主的学习者。
3. 以加强学法指导为抓手, 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实践证明, 学会学习, 善于学习, 不仅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最强有力的法宝, 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 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保障。为此, 农村英语教师应当彻底告别“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积极探索和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规律的研究, 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 并自觉地把学法指导渗透到学生英语学习的各方面, 贯穿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师大出版社, 2001, 12.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 4.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推荐阅读:
注重过程 抓实评价10-23
改进学生评价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0-24
注重每一个学生发展07-26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7-05
小班化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07-06
有效评价促进主动发展08-13
注重发展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