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 抓实评价

2024-10-23

注重过程 抓实评价(共4篇)

注重过程 抓实评价 篇1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即“转识为智,化智为德”的过程。语文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就要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程评价,以语文素质教育为依据,以《语文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为评价工具,使语文教学整体评价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一、实施全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知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知识,而且包括与人们生活、生产、科技、教育相联系的应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包括适应学习、生活、实践、创新的语文实用能力。因此,语文评价要力求做到全面评价、全程评价,努力使评价既系统又全面,不能仅以一个偶然表现代替一个学期的总体表现。

2. 激励性原则。

评价能使师生适时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从而激发新的需要,增强目标意识,不断向既定目标迈进。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教师还应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的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3. 发展性原则。

力求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学生的每一项素质,既要考虑到学生素质的阶段性,又要看到它的连续性,既要看到学生的当前状况,又要预测学生的变化态势。语文教师的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4. 反馈性原则。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评价反馈时要注意考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但仍不能忽视学生发展的目标。此外,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样应包含探究、实践和创新等基本要素,只不过其表现形式与高年级的学生和成人不同而已。这些都需要在一定的学科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反馈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二、全程评价的实践操作

1. 全面积分的方法。

(1)对上课积极思考问题并发言的学生给予加分;(2)对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的学生,给予加分;(3)对课外进行调查、收集资料的学生给予加分;(4)对实践活动课上,参加活动,提供资料的学生,均给予加分;(5)对在手抄报制作中能为其他同学提供帮助的学生,给予加分;(6)对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作品的,给予加分。

2. 资料积累的方法。

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使用的方法为:(1)将学生参加课内、课外活动所完成的作品、搜集的资料放入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2)学生在校评价表一张,有自评、组评、教师评;(3)学生在家评价表一张,让家长记录学生在家学习语文的情况,例如看电视的时间、看课外书的数量、郊游的次数、公益活动的次数等;(4)能表示学生进步的作业、试卷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3. 实行星级制:分项评价。

将小学语文学习分解为听、说、读、写和综合能力加轶事记录六大版块。实行日常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定性评语、测量法评价相结合。其中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评价,采用星级制和日常评价方式,以作业、提问、交谈等方式获取结果。综合能力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等级制鼓励学生不断向上。轶事记录将一定时段中学生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学习事例,记录在册,使评价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引进和采用粗线条的等级制的评定方法,有利于消除分数带来的弊端,淡化追逐分数的社会心理。

4. 多次评价、多层次评价,拓宽发展空间。

采取多次评价形式,给学生提供对不理想的作业多次修正的机会,鼓励他们养成根据作业反馈修正错误的习惯。需要动手操作、收集资料的实践性作业,允许何时作完何时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而且可以激发其决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和进取心。针对差异,因材施教。采取甲优、乙优、丙优的层次评价标准,加上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鼓励语,将作业、提问、活动、操作分为不同的档次,只要有进步,就及时肯定,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所进步。树立自尊、自信和进取心,增强学习兴趣。

5. 实行多主体评价。

全程评价提倡改革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实行多主体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能主要是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如果让家长对学生具体的学科学习进行评价,家长就可能感到无从下手。在多主体评价时,特别是在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反思和互相学习。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各科课程标准都强调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评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我觉得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尝试:(1)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是否愿意帮助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这样才能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2)对学生态度进行评价,可以分解为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及时纠正错误等。要注意关键指标的全面性和有效性;(3)通过学生的读后感、观后感等,了解学生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注重过程 抓实评价 篇2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更加关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如: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不会预习;作业不注重认真书写或解题过程不完整,只追求答案的正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概念的理解与挖掘,不舍得花时间对定理进行探究,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题目的操练上,导致学生只会在浅层次上进行模仿练习,缺少探究精神,缺乏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给予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让学生要学、乐学、会学,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

以往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都是通过测验的形式给出的,基本是平时测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3:3:4的比例组成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这就导致学生不注重学习过程,只重视考试成绩,于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出现了考前抱佛脚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平时成绩的范围扩大化,把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评价计入平时成绩,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注重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落实预习过程的评价。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的确,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形成了预习的习惯,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就可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更深层次的获取技能。预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预习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地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上课。实践证明,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一定集中,收获也比别人大,这就是成功学习的奥妙之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看来也许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滴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课前预习,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新知识的重难点和疑点,伸向知识的深处,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和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预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在老师预习方法的指导下,让学生先有目的地学习一下要学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新知识,并找出自己所认为的知识的衔接点、重点、难点、疑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制教具、社会实践、互相研讨交流等手段解疑答问,从中来理解知识、弄清算理。仍有解决不了的,带到课堂上,老师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解疑答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自学能力会逐渐加强。

当然,预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上的。低年级的中学生,例如预备年级,他们的生理特点,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使得他们都有一种“优先意识”,预习了之后,浅显得认为自己全懂了,而且万一在预习途中一知半解,还会产生一些偏差,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教师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要明

确、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如果学生的预习形成习惯,坚持不懈,我们的教育、教学便能大幅度提高效率、效果。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自主意识还不是很强,所以,我觉得初中学生的预习还需要老师的指导、监督、评价。

我是这样指导和评价学生预习数学的:

1、预习的指导

首先,在起始阶段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在每节新课结束后的5分钟,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数学预习的过程一般如下:

(1)阅读课文,学习基本概念、定义、定理,结合例题进行理解。

(2)在理解基本概念、定义、定理的基础上,将课本例题在预习本上尝拭着做一遍。

(3)通过以上两个过程,找出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在预习本上做好记录。

(4)在预习本上将课本后面的随堂练习尝拭着做一遍,不会做的可以空着,留待老师讲完新课时再去完成。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指导的预习方法回家后独立完成预习。

2、预习的检查及评价

每节课的前5分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抽查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做出等第评价,在检查与评价过程中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要求,以指导、鼓励为主。对于基础较差,预习方法不得要领的同学,老师要多给予一些个别指导,课堂上根据其掌握程度多给予一些发言的机会,多给予一些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方式如下:

(1)对于基本概念,通过讨论、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

(2)对于例题可以在教授新课时让参与学生分析、讲解,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评估该生是否预习或预习的程度如何。

(3)课本上的随堂练习,可以在新课结束后,通过小组交流互评、自评,或由老师统一检查等形式进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切忌只注重预习的结果而忽略过程,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对学生的评价要倾向于态度。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表扬或批评,也可以是书面的等第,或者两种形式兼而有之。

二、注重精心设计回家作业,落实作业过程的评价。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温故而知新”的有效载体,是师生交流的有效平台。学生通过作业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评价能力以及责任感等。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本的阅读批改,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其个性特征,以便更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但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实际问题的讨论最多当数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问题。过重,既体现在作业数量上,也体现在其难度上。作业负担过重,确实对学生产生了直接的身心危害。新课程要求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因此,分层作业势在必行。

我在教学中一般布置三层作业:第一层为基础作业,全班必做;第二层“我能行”作业,学习困难学生可以不做,其他学生都要完成;第三层“试一试”作业,学习优良学生做,其他学生可以不做。作业分层,势必要对学生“分类”,在给学生“分类”时,我采取人性化操作,第一次布置作业,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完成至哪一层,然后,对于选择“层次”不合适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征求意见,看能否升至上一层,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选择。当然,学生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习成绩的变化,“层次”也会发生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基于学生“自愿完成”的分层作业真正起到了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作用,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更加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更加激励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作业质量,应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与评价。我对学生作业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是否认真。

2、正确率如何。

3、对于有难度的题目有没有动脑筋思考过。作业的批改要规范,我选择等第评价:优秀A、良好B、及格C、不及格D。争取每次作业都能给学生写一句指导性、激励性的评语。作业的评价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作业订正的批改与评价,对于作业订正认真、及时地同学要给予鼓励加分,可以根据情况提高初评作业的等第。每次的评价等第都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打出等第,记录在老师的评价成绩册上。

三、注重学生过程参与,落实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科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堂上的热情肯定是比较高涨的,效果也是好的。但是,目前对学科兴趣不大或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老师去调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呢?我尝试了以下途径:

1、在每节课中精心设计几个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回答情况给予等第评价,评价以指导性、鼓励性为主,激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2、对于回答问题积极,特别是能提出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加分措施,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一个知识点学完后,紧跟的随堂练习,采取抽查的方式给予评价。

以上评价,每周进行一次总结,对于表现积极的给予表扬,表现落后的课后多交流,多辅导,多关心,让其逐渐树立信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坚持不懈,学生得到的鼓励多了,成绩进步了,对学习自然也就感兴趣了,于是良性循环也就形成了。

总结上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老师要准备以下几本评价成绩册:

1、“预习”评价成绩册。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堂预习提问、抽查;“预习本”小组互评、自评或老师检查(也可抽查)。检查结果以等第形式给出并做好记录。

2、“回家作业”评价成绩册。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每次的回家作业书写、完成及订正情况。每次的评价等第可以写在作业本上,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打出等第,并做好记录。

3、“课堂表现”成绩册。内容包括对课堂提问的回答,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课堂上有没有开动

脑筋大胆质疑等,一般采取抽查的方式在一节课上给部分同学进行评价,写出等第并做好记录。

综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三个环节的评价,在学期结束后,给出一个总体评价,可以以百分制形式给出,学习过程成绩与平时测验成绩按4:6比例计算作为学生的学期平时成绩。

注重过程 抓实评价 篇3

一、基于教师主体:采用相机评价, 提升学习参与信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与语言是推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是实施课堂教学路径的重要策略。教师的评价虽然与教学传授的内容关系不大, 但高效的教师课堂评价可以放松学生心态、拓展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维, 从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奠定基础。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是在告诫教师: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关注于教学的内身, 传授本领形成技能并非数学课堂的唯一任务,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 从而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基础。而这种学习状态的维持就是在教师自身不断进行的评价之中得以落实。

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可谓多种多样, 不仅表现在口头用语上的创意发挥, 更表现在教师的一个动作, 一个言行, 甚至是一个眼神。只要是能够体现教师对学生关爱与沟通的地方, 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评价。例如, 在课堂中, 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亮点, 不惜溢美之词, 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如果不能得以实施, 教师可以运用动作、眼神与学生的心灵意识进行沟通, 以便及时运用评价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基于学生主体:采取策略性评价, 提升学生自主意识

(1) 小组评价:建构一个民主和谐的评价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实施民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与方式, 而在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摆脱了教师全面直线掌控的局面, 是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园地。在实施小组合作时, 学生的思维与权利完全处于自由状态, 这时就需要同伴的评价互助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程度, 使得小组成为团结而具有凝聚力的小组。在具体过程中, 教师主要通过角色的认定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依据自己的能力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 并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让小组内成员都各自完成的角色进行小组内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每个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也是在其独立的空间内进行的, 因而学生之间易于接受。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测量、数据记载、组织分析中各自承担在自己的角色, 完成在小组内的分工。当每个小组合作完毕之后, 引导小组内成员对小组内的其他人员的表现给予客观公平的评价, 学生在得到同伴认可的情况下, 提升学生参与的激情, 有效激活了课堂。

(2) 互助他评:联系一对互补需求的评价对象。在班级集体授课制的环境下, 所有班级内的每个学生都是教师教学的对象, 都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应该关怀每一个学习主体, 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活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活力。基于数学课堂教学基础上的教学, 学生思维的充分激活不仅可以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上, 还应该包括生命个体对其他同学的评价过程。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过程, 也是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 让学生实现互评, 既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同时评价的主体在对别人实施评价时, 也是自我反思与学习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 当教师已经形成初步的算法结论时, 让学生将小数乘法的思维过程进行重新表述。即便是学生回答完全正确时, 教师也不能直接一带而过, 而是要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过程, 是对先前同学表现的概括性评价, 同时也可以为其进行补充与反正, 实则上也是对该生进行历练的过程。

(3) 自我评价:重塑一个反思自我的评价个体。小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的限制, 他们对事物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往往来自于比其能力更强, 地位更高、权威更甚的对象。因而, 他们总是寄希望于他人的评价, 才能肯定自我的发展和表现。随着年龄的逐渐升高, 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增强, 在教师评价与小组合作评价的基础上, 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此时,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是学生自身利用自己意识对自我学习状态和思维过程进行的反思过程, 既可以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得失, 也可以为即将进行的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 可谓一箭双雕。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一课时, 教师先出示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算式, 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相加, 很多学生自然得出分子相加以及分母相加的算法, 接着教师利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这种算法的错误。于是, 在这样的基础上, 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存在哪些问题, 从而与教师即将开始的教学形成鲜明对比, 为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奠定基础。

注重过程 抓实评价 篇4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办学声誉,教学质量也是教育现代化对学校的基本要求,因此,多年来,我们古田小学一直非常重视抓教学质量,现就我们的点滴做法与诸位交流和相互学习。

一、抓实常规,向常规管理要质量。

众所周知,常规已经成为许多先进学校传统的校本文化,它支撑着优质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要有好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换句话说,没有优质的的教学常规管理就不会有优质的教学质量。我们在此方面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明确教学常规要求。

教学成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环节。学校除了不断完善教学常规要求的各项制度外,每学期开学初,还会对各年级、各学科的常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如作业批改的次数、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反馈的次数、方法等),打印下发给每一位教师,便于教师随时对照自查。

2、注重过程管理,促使常规要求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学校已经基本形成了校级领导轮流督查、教务处定期检查、教研组交流学习的常规监控机制。具体做法是:学校值周领导和领导班子轮流督查教师的上课、作业批改和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责令教师即时改正;教务处每月都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教学评价、教后反思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除在教师大会上予以表扬外,还纳入教师的绩效工作考核。这样要求一段时间以后,按照常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就成了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

3、改革常规管理办法,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反思自己的教学。

上一篇:数字重庆下一篇:地适宜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