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

2024-10-03

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精选12篇)

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 篇1

企业的发展与设计相结合, 使得设计管理应运而生。1966年, 英国设计师迈克·法尔瑞 (M·Farry) 最早指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 寻找合适设计师, 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设计管理是一个过程, 是针对设计活动中的各个阶段, 将设计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 而设计评价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计评价能够帮助设计师快速、准确地完成设计方案, 创造富有竟争力的产品;帮助企业高效地实现战略目标, 树立企业形象。

一、设计评价的概念

评价, 即“评估价值”, 通常是指经过全面、系统及严谨的分析与评估, 对评价对象的内容、含义及价值进行选择与决策的过程。针对相同事物, 人们往往会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好坏、美丑、优劣、高低等评判, 这种评判也直接决定了人们该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后期的判断决策, 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手段。结合设计活动来讲, 设计评价就是设计师参照一定的标准对设计对象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 选取有价值的要素来进行设计活动。设计活动是设计师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巧妙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设计对象进行创造性改造的过程, 因此需要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美学法则及相关数学方法, 对设计资源的相关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判断。

二、设计评价的特点

1. 多元性

所谓多元性, 是指根据设计内容的多元性, 评价活动也是意向众多方面, 除自身的艺术与技术的相关要素外, 还会受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设计评价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设计内容的多元性, 在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审美经验、生活习性、个性特征的千差万别等, 同时也会受到复杂的市场竞争的影响。

2. 复杂性

所谓复杂性, 是指结合设计要素而形成的评价过程复杂性。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间关系错综复杂, 设计评价遵循设计原则, 化繁为简, 找出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匹配、相互协调的点, 达到最优的状态、实现设计目标的整体功能。

3. 组合性

组合性则是针对评价要素众多而进行有效的评价方法组合性。设计评价的内容涉及面广, 可能由几个或者多个个体组合而成, 组合性就是将这些相关联的所有部分合成、形成整体。它强调由众多的个体组合构成一个整体。

三、设计评价的分类

结合设计活动的复杂性, 设计评价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在不同领域的不同应用上, 设计评价的类型会多种多样。因此, 借鉴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 我们从性质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对设计评价进行划分。

从评价的性质来看, 设计的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较主观, 是设计师根据自身的经验, 对设计对象不可来量化的要素, 根据平时特征进行直接定性的判断, 如设计对象的美观性、舒适度等;定量评价是科学、精准的一种评价方法, 是要通过对对象的调查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数学方法对设计对象进行量化评价, 如设计对象涉及到的成本等。

从评价的内容上看, 分为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设计的综合评价是对设计活动所涉及到的艺术、技术、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相关要素进行整体性的评价活动;单项评价指的是对设计活动中的某一特定的要素指标进行评价活动。

四、设计评价的意义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设计过程中, 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不同的评价与选择, 而随着市场的复杂多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的需求越来越追求个性化, 仅凭经验和主观的判断来评价设计活动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快节奏变化了。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评价活动能够帮助设计师快速、准确地完成设计方案, 创造富有竟争力的产品, 帮助企业高效地实现战略目标, 树立企业形象。

1. 设计方案可行性的决策依据

评价活动对设计过程中的设计资源具有价值识别、筛选和认定的作用。通过市场调查、资料收集与信息处理与分析, 打破传统的由设计师主观意识对设计方案进行筛选和决策, 将设计活动中所涉及的相关要素进行合理分析, 科学地进行设计决策, 为设计方案选择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2. 正确引导设计活动实现设计目标

设计评价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新技术、新材料等相关要素进行处理, 以实现功能性为目标, 判断实施过程中的要素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可行, 来引导设计活动最终实现设计理念, 完成设计目标。

3. 及时发现问题, 科学解决问题

即通过评价, 发现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或者是隐形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帮助设计师科学可靠地依据问题, 快速找出原因, 提供修改途径和措施, 积极完善方案。

4. 激发对象潜力, 推动设计成果的实现

评价过程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科学的决策及肯定, 能够激励的设计师更有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高水平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设计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而随之带来的是设计地位的提升以及设计对人们生活影响。本文通过对设计评价概念、特点、分类及意义进行分析, 强调其在设计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关键词:设计管理,设计评价

参考文献

[1]赵伟军.论设计管理的内涵界定与科学发展[J].装饰, 2007 (12) .

[2]李轶南.略论计算机技术对美国当代互动设计和工业设计教育的影响[J].美苑, 2006 (6) .

[3]柳冠中.设计的美学特征及评价方法[J].美术观察, 1996 (05) .

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 篇2

教学评价方法的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

学习了"教学评价方法的设计",我的理论知识又有了一定的提高,对教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为我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通过学习,我有了如下收获:

课堂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精心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讲解,细致入微的课堂指导,是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监督与激励,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学评价对反馈学生表现,促进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的最终效果虽然体现在终结性评价上,但保证最终效果的关键却是过程性评价,并且:1.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公平性2.过程性评价要提供频繁、及时、有效的反馈。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就、被同伴认可,树立榜样,是激励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在评价过程中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有力措施。评价反馈是教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教师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更需要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尝试着使用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创新意思,争取使教学取得较好的结果。

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 篇3

关键词:评价方案;实施;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35-02

一、评价方案的执行过程

1.建立一支强有力且高效的班干部队伍

以前的班干部建设有头无尾,重民主选举过程,但后续工作分工不明确,导致学生干部做事无从下手,为班级服务意识不强。鉴于此现状,笔者利用实施评价方案这个契机,再次明确班级分工,让每一位班干部在此过程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同时,引入监督机制,每位班干配备一名学生,两人合作进行过程性记录。

2. 认真解读方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评价手段

(1)将评价内容与学生个人成长(生理、心理健康)、专业性质和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让学生接受这种评价,明确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2)设计班团活动,有导向性地为学生创造加分机会,避免减分过失。我校实行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方案加分的途径有:策划、参与主题班会;好人好事;积极报名参与系部活动、学校活动,每学期的班级评优评先活动,等等。让学生围着评价方案转,提高重视程度。

(3)刺激政策的激励

优秀学生及学生干部、单项先进、优秀团干部、团员、奖助学金的评定,等等,均与综合素质得分的高低直接挂钩,激励学生自觉地遵守要求,从而形成一种优良的习惯,使班级管理更加和谐与高效。

3. 班团干部的指导

(1)记载:每日记载,客观公正地记载,记载加减分理由包含具体时间点、地点、事由,相互监督,附凭据单;

(2)记载后的提醒。

(3)班干部与课代表间、学生和任课教师间、班干部与班干部之间的配合

4. 实施办法

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考核按照模块打分、层层分管、专项监督的原则实施。每位班干配备一名学生,每一位担负责任的班委分发一个专项记录本记载考核情况,共同进行过程性记录。由学生保存日常记录本,平时有需要记录的情况由负责班干通知学生记录到本子上,公开、透明,让大家都能及时了解自己和其他学生的得分。

系部包括辅导员检查反馈情况和任课教师检查部分直接对照打分说明打分,班级自查部分由负责班委和督查员一起检查打分,保证规则的公平、公正。每周由班长汇总电子稿,交至班主任,班主任不定期进行抽查,并与总分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交流,每月汇总一次,得分最后一名的学生书写思想汇报,并与家长进行交流。

二、执行评价方案后的明显效果

通过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一年以来,班级形成了一支团结得力的班委队伍,有严格的学生过程性评价制度,班级各项工作稳定而有序。

1. 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每位学生能朝着自己的目标,按照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安心学习,成绩稳步提升,班级成绩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技能集训,增强技能水平。全班积极参加学校的技能竞赛,并获得好成绩。在2011年校技能节化工检验技术(滴定分析)项目中,四位学生获三等奖。

2. 班级常规管理成效突出

在笔者所在班级,每天清晨都能看见班里的劳动委员在教室内外巡视,用手摸过窗台、栏杆,发现有灰尘就转身进教室喊来值日学生再次打扫。参与系部检查的学生过来了,班级劳动委员连忙起立,到走廊上等待检查检查结果。如有扣分,问清原因,及时通知值日生整改,并由相关学生记录在日常情况记录本上。包干区由专职学生带着3~4名同学天天准时到达。日复一日的坚持换来了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教室卫生、包干区卫生、宿舍内务均能保质完成,在系部评比中基础常规的排名一直居于前列,各项活动考勤、活动报名、活动获奖率均有优异表现,在每月的常规考核评比中也都名列前茅,获得“国旗班”或“优秀班”称号。在2012年5月,笔者所在班被评为“常州市职业学校先进班集体”。

3. 住校生管理井然有序

从早锻炼到晚自习活动,每项在校活动都做到定时、定点、定人管,并有详细的情况记载制度。宿舍内务水平保持稳定,一直处于系部前列。在2012年5月22日举行的信息工程系“宿舍开放日暨文化展示”活动中,我班男生628宿舍获文明宿舍(全系共两个宿舍),627宿舍获样板宿舍(全系共三个)称号,女生523宿舍获文明宿舍称号。住校生的早锻炼一直坚持全勤,准时到达集合场地,认真开展早锻炼。晚自习也能保持安静的环境,认真学习和阅读课外书。笔者所在班还被授予“住校生管理先进班”,“早锻炼管理优秀班”等荣誉称号。

4. 活动形式多元,特色鲜明

笔者所在班将学生活动视为德育主要阵地,平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奋力拼搏,在校技能节、校艺术节、校体育活动中均有出色表现。在2010年12月校运动会中,获班级集体项目“趣味篮球”和“排球接力”两项一年级组第一名。在2011年7月校艺术节“班歌红歌”比赛中,获班歌比赛一等奖,红歌比赛二等奖。在2011年的“冬季三项及迎新长跑”比赛中,凭借团结的力量荣获拔河低年级混合组第一名,长跑接力比赛混合组第四名,三分钟跳长绳接力第四名。在2011年10月的运动会上,笔者所在班的学生作为裁判,为运动会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所在班的运动员奋力拼搏,在个人和集体项目中都积极参与,取得了系部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被评为“精神文明班集体”。在本学期结束的校体育课余竞赛中,踊跃报名参加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等各项目,过关斩将,获得名次,为班级、系部增光。三名学生作为系队主力参加篮球比赛,获第4名。五名学生作为主力和其他队员通力合作,获校女子排球比赛第3名。笔者所在班也因为在系列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获得“班级优秀组织奖”。运动健将在场上拼搏,未参赛学生在场下呐喊助威,班级成为一个整体。在一次次的活动中,笔者所在班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班风,能战斗,会战斗。

同时,班级还自主组织了很多公益活动,将其做实到团支部活动中,发挥团员的先锋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学生与教师签订了化学实验室卫生包干协议,将团员的组织活动常规化、制度化。从组班开始长期参与校园环保行动——收集废塑料瓶并定期上交到指定场所。据不完全统计,入校至今,学生回收废塑料瓶收入累计已达340元。

三、方案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管理中,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过程性评价方案》对此还缺乏更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学生的管理重心将从基础常规方面转化到更着重于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养考核方面,还缺乏相关的细则和条例。

参考文献:

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 篇4

一、现有的考试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方案是以传统的结果评价为主, 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 客观题多, 主观题少, 理论考试多, 操作技能考试少, 重在课程结束时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 缺乏技能运用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指标。总结起来, 传统考试方案存在如下问题。

(一) 强调静态分数结果, 忽略动态学习过程

以静态分数作为有形的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好坏是十分片面狭隘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经历、课后的学习等众多无形的、动态的过程因素, 很难用卷面分数来判定。

(二) 强调统一标准, 忽略个性发展

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 忽视了大学生由于先天遗传、营养、生活环境、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从而抑制了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的自主性[2]。在考试当中, 标准答案始终成为判分的直接依据。长期如此, 导致动手技能与答卷表现不相关, 过分注重识记标准答案, 忽略个人特点以及知识技能的实际消化。

(三) 强调现有学业成绩, 忽略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的先期基础、后备知识以及相关技能, 直接影响了今后技能的可持续发展。现有的学业成绩只是单项课程技能掌握程度的短期体现, 无法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其学习潜力。

(四) 强调甄别功能, 忽略改进功能

目前大多数院校, 考试成绩成为学生等级划分的手段。甄选学生干部、评定奖学金等皆从成绩出发。至于对学生如何获得成绩、努力程度、心理感受等缺乏交流, 没有发挥考试取长补短的改进功能。

(五) 强调教师试卷分析, 忽略学生参与性

学生是考试的主体, 学生考试的心态以及应试的策略与考试的结果直接相关, 如若单从教师方面来进行试卷分析, 缺乏学生的参与, 可能会失去试卷分析的客观性, 造成想当然的问题和原因。并且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交往, 本身也是教学的一种方式。

(六) 强调考试内容, 忽略考试方法

考试的目的是通过检测学习效果来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方法决定了考试的有效性, 传统考试过分强调题目、题型及考点, 使得师生都为考试而考试, 而忽略其考试成效。

(七) 强调个体成绩, 忽略团体精神

当今社会, 团队精神在各类职业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 靠个人技能来完成任务的岗位越来越少。考试当中只以个人成绩论好坏, 而不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过程评价的考试方法

传统考试方式的各种弊端, 原因主要是其依赖于结果评价, 将考核焦点集中于课程结束的最后阶段。职教课程, 都应针对岗位技能来设置, 而技能是动态发展的。基于过程评价的考试方案, 是将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纳入到评价范围之内, 按照教学计划, 结合分组竞争学习, 根据课程评价的时间与课程所处的阶段的关系, 将课程的评价分成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三个阶段, 在此基础上, 针对评价内容, 设置考试方式, 进行知识技能考核。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Flash动画制作”为例。

(一) 事前评价

事前评价是课程学习前的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的基础能力。通过先期课程能力分析, 引入同行评价, 旨在预评学生的预备知识掌握程度。根据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计划, “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先期专业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 (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平面与色彩构成” (培养学生平面构成与色彩认知能力) 、“Photoshop图像处理” (培养学生图像处理与平面设计能力) , 这些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Flash动画制作”的学习起点。结合三门先期课程的成绩表, 并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得出各个学生综合预备知识, 对其课程基础能力进行一个初步判定, 并依据判定结果, 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实力相当的小组, 为后续小组竞争学习和分组评价作准备。

(二) 事中评价

事中评价主要是对课程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 目的是发现差异, 并即时反馈和修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保证学习的质量和进度。事中评价以教学进度为时间参考, 通过社会考证与竞赛同步机制, 激发小组竞争学习。基于事前评价所建立的小组, 构筑平时作业成绩 (课堂常规学习) 、Macromedia Flash认证人数 (课外自主学习) 和教育部“正保教育杯”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奖励等级 (组织竞技学习) 三级竞争学习目标, 并以小组自评方式进行评价。

(三) 事后评价

事后评价是验证性评价, 也是检验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依据。事后评价仍然以小组为评价单位, 企业介入评价是事后评价最有力的手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目前高职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江西财经职业学院“Flash动画制作”学期末安排一个月时间到上海大数集团顶岗实习, 集团内部工程师对各小组及其成员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反馈到学校, 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 一门课程 (先期课程) 的事后评价结果往往可以作为另一门课程 (后继课程) 的事前评价的重要输入。

三、基于过程评价的考试方案设计

“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开设, 旨在使学生掌握动画制作的原理及其在广告设计、网络动画方面的应用, 并为后继课程“广告设计”、“网页制作”等作好知识铺垫。将整个考试建立于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三个阶段的过程评价机制之上。以小组为考核单位, 将考点、考分与评价指标结合起来, 并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方式和考试方式, 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隐性设置于学习的过程之中, 以综合考评分作为最后的课程成绩。具体考试方案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方案设计的主要思想是将考试纳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 形成事前有的放矢、事中努力进取、事后验证反馈的全过程考试。然而再好的考试方案最终必须有效实施才能发挥作用。由于过程评价重在突出学习过程,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必须充分调动各种有力要素, 以保证考试方案的顺利实施, 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 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程设置中, 既要体现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的合理性, 也要充分考虑各门课程在时间上的关联性、内容上的关联性, 尽量做到课程的开设顺序能体现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进步, 提高过程评价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 建立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平台

无论是事前评价、事中评价还是事后评价, 其根本任务是为了获取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 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反馈, 以便于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纠偏校正, 以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充分利用基于web的教学信息系统中的留言、评教以及BBS论坛、E-mail、即时通讯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与互联网技术,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 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及时的跟踪、评价和反馈, 是保障过程评价考试方案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

当然, 任何一种考试方案, 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由于过程评价涉及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层面, 使得该方案执行过程较为复杂。不过, 倘若将过程评价作为一种考试制度不断健全、不断完善, 使得全体教师、全体学生都能自觉地融入到“过程”之中, 那么执行过程就不是问题了。

基于过程的考试方案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中实施以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lash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证通过学生超过专业总人数80%, 已经从事或将来想从事Flash动画设计工作的学生超过专业总人数75%, ITAT就业技能大赛本专业获奖人数和获奖质量在九江地区高校同等专业中名列第一。值得注意的是, 分组和校企合作是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 小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校企合作是技能培养最为直接的方式, 高职课程考试方案的设计只有结合高职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总体目标, 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课程评价准度和考核效果, 促进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福智, 肖学斌.高校专业课程考试方式对大学生影响的综合分析及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7) .

小学三年级语文过程性评价方案 篇5

一、评价的依据

评价的依据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施评价,既注意教师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二、评价的对象 三年级(2)班全体学生

三、评价的内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读书笔记,学习成长记录等。

三、评价方法

1、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学生的许多语文能力仅仅通过笔试是检验不出的,比如识字、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就需要通过口试的方式进行测查。

2、分项与综合相结合。综合是语文固有的基本特性之一。既可实施分项测查,更要实施综合测查,将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渗透1 / 4 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测查中。比如作文评价既考积累,又考表达,从而评价出学生综合运用的水平。

3、平时与阶段相结合。仅凭一两次测试,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语文能力。应该注重平时的测查,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情况。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如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等)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如成语接龙、即兴表演、辩论赛等等)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从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5、教师评定与学生自评相结合。教师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准确性高,但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学生自评的方式,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评价方案说明——

1、此评价方案是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过程情况进行考查,每月举行一次小考查,并记录下来。

2、对“D”等的学生,应给予补测;对D以上的学生只要自己认为不理想的项目,在学生提出补测申请后,应允许补测。/ 4

3、测定学生某项的学期考查成绩,以几次考查中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学生该项学期成绩。项目 测试形式

测试范围 由组长负责(认读),小本册教材认识字 组内进行互字表

本册教听写、读拼音写字 材 “我会写汉字 写”生字

本册教材中朗读一篇课的课文或同朗读 文,学生准备

步阅读中的5分钟

短文

教师抽查

书本中要求背诵 组长检查

背诵的课文学生自查 / 4

等级评定 备注

A(正确认读90%以上)B(正

确认读80%以上)C(正确

认读70%以上)D(低于70%)

A(用铅笔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90%以上)B(用铅笔能

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80%

以上)C(用铅笔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70%以上)D(低于C

标准)

A(正确、流利、有感情)B(略低于A标准)C(略低于B标准)D(低于C标准)

A(正确、流利背诵全部)B(正

确、流利背诵90%)C(正确、流利背诵80%)D(低于C标准)

A(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表达二人才小组,口语 以书本单元清楚,会认真倾听)B(略低于A

抽取一个说的话题为主 标准)C(略低于B标准)D(略交际

话题目

课外 学生自查 阅读 小组复查

学生自改

习作 同学互改

教师修改 / 4

以读书笔记为主

本册中的习

作为主

低于C标准)

A(10万字以上)

B(9万字以上)

C(8万字以上)D(低于8万字)

A(句子通顺,无错别字,意思

表达得具体,生动,符合具体

习作要求)B(略低于A标准)

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 篇6

【关键词】教改实践 毕业设计 过程控制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06-01

1.研究意义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是考核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加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协调,进一步强化建筑师基本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通常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客观上还面临着考研、择业等多项任务,这有可能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毕业设计前期调研及构思方案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处在大学毕业前一個非常特殊的阶段,个别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态度散漫,效率较低。这两方面导致的结果是:调研深度不够,方案构思难以进行;中期方案难以深化,甚至方案严重不合理,以至重新构思;建筑作品细节推敲不足,作品单调,缺乏个性和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组选取2010~2013届年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部分学生作为教改对象,连续4年尝试毕业设计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期提升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2.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体系的确定与实施

2.1过程控制方案

过程控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训练和深度要求,将毕业设计总过程划分为:调研阶段、方案构思阶段(一草)、方案深化阶段(二草)、方案完善阶段(三草)、正图阶段、设计文本阶段等。每个阶段给出具体时间节点,给出明确的成果完成及交付日期,明确给出各阶段成果的质量标准与分值。

2.2质量控制与评价

2.2.1毕业设计成绩组成

我校建筑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成绩组成是:平时成绩占30%(导师给出),中期考核成绩占30%(由全体导师给出的成绩平均),终期答辩成绩占40%(由答辩小组教师给出的成绩平均)。

2.2.2 平时成绩构成

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设计质量,必须强调每个环节的比重。表1给出的是平时成绩构成表,其中明确给出了各环节满分分值和相应要求。有了明确的环节分值,学生对各个环节都予以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会对前期的调研、方案构思,投入了应有的精力和热情,而调研和方案构思的有效实践与强化训练,又为其就业面试、考研复试提供了有效的专业能力支撑。

表1 平时成绩构成表

(1)强化考勤制度

从表1中可见,表中给出了15分的纪律分分值。并明确规定:前三次请假不扣分,第4次开始,请假一次扣纪律分5分。纪律分为0者,不得参加毕业答辩。这样的纪律要求,一方面有效地保证了需要参加招聘会、研究生面试等正当请假要求,另一方面有效地约束了纪律散漫学生。四年来,设计小组在为期14周的设计过程中,未出现请假超过3次的现象,未出现无故旷课、纪律散漫的现象,有效地控制了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

(2)强化过程设计与指导

在为期14周的毕业设计指导中,每周全组集中两次时间,每次5个小时以上。非特殊原因,全组同学必须到场。在这个过程中,每阶段完成以下内容:①选取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吸收; ②对每一位学生均做到:一对一进行设计辅导,其间允许其他学生参与观摩、学习、讨论;③每位学生展示并讲述自己的阶段成果;④指导教师对每位学生的阶段成果进行实时讲评,在认真详细批改的基础上,再对全组阶段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讲评并给出该环节成绩。 3.考核结果

通过阶段培养训练,2010~2013年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的毕业设计学生,均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成果,未出现不及格阶段成绩。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方案构思创作能力、 实地调研及资料分析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12届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有1名同学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建筑学专业唯一最高奖),有3名同学获得学院优秀毕业设计;2013届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有1名同学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建筑学专业唯一最高奖)。图1为2010~2013年度三届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的最终毕业设计成绩分析图。

图1 2010年至2013年度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的最终

毕业设计成绩分析图

4.结束语

采用毕业设计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设计阶段各环节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踏实、认真地完成毕业设计,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梳理、充实专业知识,提高、完善专业技能,顺利实现与就业阶段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杨海荣,宋建学.“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57-158

本科教学过程评价研究 篇7

一、过程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onstructivism) 最早是由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后经维果茨基 (Vygotsky) 、奥苏贝尔 (Ausubel) 、布鲁纳 (Bruner) 等人的完善, 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 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 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因而不是行为主义者描述的S—R (刺激—反应) 过程”[1]。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主张学生在教师、同学、知识资源、学习活动等的帮助与影响下, 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性, 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基于自身的而非他人灌输的对事物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评价的作用, 认为评价应与学习的真实环境和实在过程融合, 将评价视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工具。

(二) 形成性评价理论

形成性评价理论 (Formative Evaluation) 是由美国教育家斯克里芬 (Scriven) 首次提出的, 后经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 (bloom)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 成为布卢姆教育评价理论的精髓。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理论相比, 形成性评价理论强调“知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采集、反馈, 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绩、学习策略及心智发展提供帮助的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关注结果不同,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其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一种评定或证明, 而是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改进学习的主客观条件。

二、过程评价的四维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理论, 所谓过程评价就是从学习本身出发, 通过经常性的、多层次、多角度、多种方式的评价, 采集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 以激发教学反思, 改进学习为目的的一种评价方式。认识与把握过程评价的真正内涵, 需要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 评什么

终结性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重点, 而过程评价的评价内容有三个基本点:在哪里、去哪里、怎样去, 即在评价过程中通过信息的采集, 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明确学习目标, 探索改进学习的方法。用日本京都大学田中耕治 (Tanaka Koji) 教授的话来说就是:首先, 必须确认, 学生已经拥有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之类的已知知识;其次, 具体地把握这种已知知识与学校提示的未知知识, 在学生身上是如何引起“冲突”的;第三, 学生自身关于这种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往还过程, 以及用怎样的接受方式变换认知框架的判断[2]。这三个基本点是过程评价有效开展的关键, 评价内容的偏差会使过程评价在实践中陷入传统评价思维的怪圈, 难以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二) 谁来评

在传统的评价中, 教师是评价主体, 学生则被置于评价之外。20世纪80年代,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的库巴和林肯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该理论反对把评价对象排除在外的“管理主义倾向”,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性、全面参与共同建构, 认为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 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3]。在过程评价中, 为了确保评价信息的客观、合理, 需要多元评价主体的介入, 除了教师, 学生本人及其同伴也应成为评价者, 利用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三方一体的协同评价模式。

(三) 怎样评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 这种方式标准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综合能力等做出评价。过程评价不强调评价的标准性, 即不用统一的标准来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达标, 而是强调评价的促进性, 即能够通过评价改进学习。过程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个体, 而不是学生群体, 因此, 其评价方式的选择要求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在过程评价中除了考试评价法外, 还可以选择表现性评价法、日常行为观察法、情境测验法、问卷评价法、访谈评价法等对学生的显性成绩、隐性心智做出评价。

(四) 为什么评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强调“反馈”的作用, 将评价看做一个反馈———矫正系统。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也提供信息反馈, 但这种反馈滞后于学习, 聚焦于成绩, 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 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 对学习过程的矫正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威金斯 (G.Wiggin S) 指出, 反馈是关于某人做过什么的信息, 是根据此人的行动意图与结果, 对现实表现与理想表现进行比较得出的[4]。因此, 反馈并不意味着某种判断、表扬或批评, 也不仅仅是指导, 过程评价对反馈有四个基本要求:即时、具体、能被接受者理解、允许学生通过自我调整得到改进[5]。这就要求在过程评价中, 反馈要包含着对学习表现的说明, 对学习目标的阐释及改进学习的建议, 也就是说, 反馈要给学生下一步学习留足改进的空间。

三、实施过程评价的教师策略

(一) 制定过程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在过程评价中起着规划、指导整个评价过程的作用。在制定评价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参与权与决策权, 因为一项方案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在方案参与者共同认同的基础上, 缺少这一心理层面的准备, 方案实施就会流于形式, 达不到效果。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对过程评价的一次认知旅程, 在此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将就过程评价的理论基础展开学习, 对过程评价的四维分析框架进行深入领会, 进而达成对过程评价实施的理解、认同与期待。

(二)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过程评价的成效取决于学生内因的变化, 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将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认识。学生参与评价, 一方面要求整个评价过程向学生开放, 保证学生对评价各环节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 更多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自评和互评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所谓正式的方式就是在课堂中设置特定的评价环节, 由学生按预先的安排展开评价, 如开展学生学习心得的汇报会、学习作品点评等。所谓非正式的方式就是在课堂或课余时间, 教师和学生以较为灵活和轻松的方式讨论相关话题,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此种非正式的方式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得到评价训练。

(三) 提供有效反馈

有效反馈由两方面要素构成, 一是教师提供反馈, 二是学生接受反馈。教师在反馈过程中, 为确保反馈的有效性, 应从学生可接受的角度出发, 反馈内容、方式、程度、时机等均不能刻板化, 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此外, 教师在进行反馈时, 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见解, 避免采用单向度的反馈方式, 应与学生开展交互式的沟通。再次, 教师反馈应针对学习本身, 避免对学习能力进行评价。最后, 反馈要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习惯与能力。

(四) 转变角色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 教师角色的转变对过程评价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安排者、组织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者、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监督者;是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者、考核者、鉴定者,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本位。过程评价是为了实现教学向学生本位回归, 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为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角色的跟进性转变, 实现由“操作者”向“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转换。在过程评价中, 教师的职责应转变为向学生提供清晰的可理解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达成“优秀”的共识;向学生提供及时的描述性反馈, 帮助学生把握现有的学习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42.

[2]钟启泉.教育评价改革:视点与方法——与日本学者田中耕治教授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 2004, (11) .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65.

[4][美]威金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老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41.

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 篇8

传统的在线学习评价过于关注学习结果, 或者补充关注单一层次的评价点上的线性汇总,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也缺乏一定的深度, 更缺少对学习者的兴趣和激励的关注, 很难构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在线学习提供了跨时空的、交互方便的、弹性学制的教育方式, 已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对在线学习过程的认证评价已得到多方的重视, 由于学习成果认证过于死板, 导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以MOOC为例, 其课程具有低通过率和高辍学率。调查结果显示:MOOC课程的平均完成率低于7%。在线学习能否减少学习者的中途辍学率, 能否保证学习者开展有效的学习, 关键取决于在线学习系统能否提供适当的、个别化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游戏化作为一种激励用户参与网络交互的手段越来越普遍。在教育领域, 基于游戏的元素, 数字徽章已经被提出并用于评估、识别和验证知识结构, 被认为是改善和构建在线学习协作社区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小红花、奖状等是实体的徽章, 用于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 评估学习者在特定方面的表现。数字徽章是传统实体徽章的数字化。数字徽章正逐渐引起关注, 或将成为未来4~5年主流采用的重大技术之一。国外对数字徽章的研究涉及多学段 (从小学、高中到大学) 、多主题, 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数字徽章在开放式网络系统中的应用。例如, Mozilla Open Badges 1.0版本的开发, 为数字徽章的创建、发布、认证提供了一个规范的技术架构, 大大提升了数字徽章的可信度和可用度。相关研究表明:对于正式学习或者非正式学习, 数字徽章作为一种奖励机制, 能够激发学习者动机;数字徽章作为一种评价手段, 可以预测学习者的未来成就。国内学者对数字徽章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了解读, 阐述了数字徽章的使用流程, 并在网络学习平台中进行了应用。本研究讨论的在线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特定时间内, 通过特定的网络学习平台, 在助学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明确学习目标的正式学习行为。数字徽章用于在线学习过程, 用来激发学习者动机, 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并预测学习者的未来成就。

基于数字徽章的在线学习过程评价

学习过程是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数字徽章作为一种评估手段, 用于跟踪、捕捉及展示学习过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 学生的很多学习行为都发生在网络环境中, 通常在学生察觉或者不察觉、主动或者被动的情况下被记录在学习平台或系统中。在线学习平台或在线学习APP等系统中存储着大量的学生活动和交互的日志数据, 例如, 登录或退出平台、阅读、下载或上传学习材料、参与测试、添加评论等。

(一) 基于数字徽章的在线学习过程

基于数字徽章的在线学习过程是:第一步, 学习者开始在线学习;第二步, 在线学习平台记录一系列的学习行为数据;第三步, 在线学习平台处理记录的学习行为数据, 形成分析结果;第四步, 将分析结果与在线学习过程评价指标进行比对, 形成评价结果;第五步, 根据评价结果颁发数字徽章给学习者;第六步, 学习者向平台发布展示请求, 进行数字徽章展示;第七步, 学习成果预测。一方面, 在线学习平台将数字徽章同步给教师, 由教师进行预测;另一方面, 由平台的预测模块 (平台中有此模块) 根据学习者展示的徽章进行预测, 并将预测结果反馈给教师。

(二) 在线学习过程评价维度

本研究结合在线学习的特点, 从在线学习行为交互出发, 通过分析技术从数据中获取支持, 在线学习过程评价包含四个维度, 分别是:学习者与平台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

1. 学习者与平台的交互

通过对学习者的登录时间以及退出时间进行数据分析, 可以容易地判断出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长, 类似的学习频率、鼠标点击的频率、眼睛移动的范围也可以通过分析得出。这些数据都表征了学习者注意力的分配特点, 对于捕获学习者对学习资源、平台使用等方面的偏好, 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升学习者的注意力, 在虚拟的网络教学环境中, 教师可以根据网络行为检测数据来调整学习活动。学习注意力分配的特点, 对于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具有一定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 在网络学习中引入数字徽章, 能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2.学习者与教师交互

在网络教学中, 教师与学习者的交互主要表现为向教师发起提问, 相对应的属性有次数和内容。通过发起提问, 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到学习者的疑难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在传统课堂中, 教师会采取发起提问的机制作为奖励。在线学习课程中也有必要对于积极的学习者进行奖励, 实时地以徽章的形式进行展示。

3. 学习者与学习者交互

虚拟的在线学习环境下,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平台。例如, 赞同某学习者的观点, 可以在平台中点赞。当学习者向教师发起提问时, 其他学习者也可以深入思考, 回复提问内容。通过回复提问的次数、质量、及时性等可以对活跃的学习者以及对课程学习做出贡献的学习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4. 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交互

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是在线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在线学习平台可以监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系列行为, 如学习者关心的主题、测试的完成时间、测试成绩等。通过不间断地捕捉、处理和报告学习数据, 来实现数据的及时利用。

在线学习过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设计

上文中提及的四个维度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学习, 因此学习者与平台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可以作为在线学习过程评价的四个一级指标, 分别用T1、T2、T3、T4来表示。将一级指标进行分解, 分别得到4个、2个、7个、11个二级指标, 如表1所示。由于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的不确定性, 本研究未对每一项二级指标设定评测标准。

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的多目标决策方法, 特别适用于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其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 采用斯塔相对重要性等级表 (同等重要——1, 稍微重要——3, 明显重要——5, 强烈重要——7, 极端重要——9, 两个相邻程度中间值——2, 4, 6, 8) , 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形成判断矩阵;第二步, 根据判断矩阵, 通过方根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第三步,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2. 基于在线学习过程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本研究借助 “层次分析法模板-方根法” Excel程序, 以一级指标为例, 来评定各指标权重, 其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T1、T2、T3、T4的权重分别是0.07、0.15、0.19、0.59, CR=0.08<0.1, 权重设置基本合理。本研究旨在介绍一种方法, 实际上在一门在线学习课程中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需要由学科专家、在线学习专家等共同操作进行完成, 可参照层次分析法来计算。

基于在线学习过程评价指标的数字徽章体系

深入挖掘评价指标, 分析学习过程相关数据, 能反映出学习者在过程中的一系列状态。如学习注意力、学习态度、学习活跃度、学习贡献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结合表1, 从学习者各方面的表现出发, 可以架构出如图1所示的在线学习课程的数字徽章体系。

本研究将在线学习课程徽章分为A、B、C、D、E、F六类数字徽章。其中A类数字徽章代表学习注意力, 由在线学习时长、鼠标点击频率、眼睛移动范围3个指标进行表征;B类数字徽章代表学习态度, 由向教师发起提问次数、在线学习频率表征; C类数字徽章代表学习活跃度, 由活跃学习者列表、回复提问 (评论) 次数、回复提问 (评论) 及时性表征;D类数字徽章代表学习贡献度, 由回复提问 (评论) 质量、上传学习资料的频率及质量表征;E类数字徽章代表学习兴趣, 由发起提问的内容和关注主题表征;F类数字徽章代表学习能力, 由阅读时长、作业成绩、测试成绩等8项指标表征。课程中利用数字徽章进行及时评价, 可以给学习者和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一方面, 将可视化的数字徽章颁发给学习者, 使学习者成为利用数据发展自我的主动学习者;另一方面, 将可视化的数字徽章同步给教师, 帮助教师预测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应用案例

初中信息学奥赛作为信息技术的选修课程, 旨在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提供帮助。由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对学习者的计算思维要求较高, 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其学习者通常是那些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该课程的两大核心分别是语法和算法, 对于学习者而言, 掌握语法不是难点, 难点在于计算思维算法的构建。在传统的课程上, 尽管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但由于思维的跳跃性, 教师很难完整捕捉到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所以此课程有必要借助于在线学习, 来完整监测基于学习成果的过程。本研究以“初中信息学奥赛”课程为例, 在Moodle平台中创建了此课程。本课程历时10周, 以周为单位利用数字徽章来对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结合基于在线学习课程的数字徽章体系, 本课程创建了六大类徽章, 用于多维度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如图2所示。徽章创建完成后, 要进行管理。每一类徽章对应的有:勋章状态、授勋规则、获得人和一系列动作。当学习者达到某徽章的标准时, 在勋章被启用后就会立即得到它;反之, 徽章被锁定时, 即使达到标准也不可以颁发。如果课程启用进度跟踪, 数字徽章的颁发规则可以选择“完成活动”或 “完成课程”;反之, 由角色 (管理员、教师、无编辑权教师) 手工授予。

在颁发徽章时要明确三点: (1) 颁发哪一类徽章; (2) 徽章颁发者; (3) 徽章颁发对象。徽章颁发完成后, 学习者可以进行展示。在该课程学习平台可以展示两类徽章, 一类是站点徽章 (可设置自动在个人资料展示荣获的徽章) , 另一类是外部徽章 (需要连接到徽章背包进行展示) 。学习者可以下载徽章图片, 也可以分享徽章到外部网站。如果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学习顺利, 六大维度评价都合格, 那么每一周学习者会获得6枚数字徽章, 课程结束会获得60枚徽章。每一枚徽章, 对应有四类信息 (获得者详情、授勋机构详情、勋章详情、有效期) 。如果学习者在本周学习活动中, 没有获取全部徽章, 无论对于学习者还是教师, 都是一个及时反馈。教师会根据可视化的徽章来给予学习者及时的指导;学习者会利用可视化的徽章来主动参与下一周的学习。

总结与展望

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 篇9

制丝在线质量评价主要对制丝重点工序水分单指标评价实现, 即每日每班生产结束后或下班前一小时, 中控人员手动从中控系统采集筛分加料、薄板烘丝、梗丝加香 (入柜) 、烟丝加香四工序的每批次水分指标标偏数据, 再手工填写Excel电子报表后工艺员, 工艺员依据《制丝车间各工序质量评价办法》数据进行评价, 月底汇总每月生产批次质量评价数据, 形成月度质量考核评价。评价范围窄、工序少, 岗位工艺质量指标评价更谈不上精细化, 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工作效率低, 耗时、费力, 更淡不上自动化控制。

2 原因分析

受制技术水平, 制丝在线自动化程度低, 基本依靠人工采集数据、手工计算、绘图。无法实现在线自动计算批次质量评分功能。制丝车间提出依托SPC信息平台, 提高制丝环节过程控制能力 (CPK) , 稳步提升产品内在质量。推动工艺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 建立基于SPC控制系统的质量过程控制能力批次评价系统。

3 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方法设计。

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数据常规分析 (折线图) 、回归分析总结规律等。列出课题实施计划, 初步按时间推进课题研究, 形成每一个阶段研究内容、推进措施、预期完成目标。

3.1 现状调查与分析:依托SPC过程控制系统, 运用调查法、观察法、对在线数据进行常规分析、折线图、回归分析, 结合精益管理工作要求, 梳理制丝车间叶片、叶丝、烟丝掺配加香、梗丝段等四工段所有质量指标85项, 进行数据分析, 筛选出11个工序34项重点指标, 确定为项目总评价指标和工序。

3.2 结合在线质量实际控制能力和水平, 对34个重点指标进行数据常规分析, 总结提炼质量批次评价规则和标准。

3.3 借助SPC系统搭建批次评价系统模型。评价模型分别根据制丝各工段、工序工艺加工任务需求, 分别建立了叶片处理段评价模型3个、制叶丝段2条烘丝线 (薄板烘丝、HXD烘丝) 3个评价模型, 掺配加香段3个评价模项 (自主加香模型、白沙加香模型、未掺配梗丝类模型) 、制梗丝建立了加香梗丝和不加香梗丝2个评价模型, 共计28个牌号。

3.4、制定《制丝车间批次质量评价办法》。

4 课题研究成果

4.1 建立自动化控制的批次质量评价机制, 实现各条生产线实时同步自动评分功能, 即各线生产结束后相应生产批次牌号质量得分评价完成, 减少人工统计时间, 提高劳动效率。

4.2 评价系统实现在线数据分时段 (如:日、周、月) 、分班次、分工段、分工序、分牌号等指标数据的自动评价, 能够进行数据导出、常规分析、回归分析、控制图分析, 满足系统用户个性化需求, 定期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及其他报表等系列数理统计功能。

4.3 充分展现精益管理理念, 新的质量批次评价更加精细化。

建立新批次质量评价设计前后对比

4.4维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确认文件要求与实际流程的符合性、体系文件的规范落实。修订《制丝车间批次质量评价办法》, 制定了《制丝车间批次质量评价补充说明及投诉办法》并运行。

4.5 减少重复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中控操作工和工艺质量人员手工录入报表和计算时间, 自项目实施后每日节约中控人员统计、计算、录入日批次质量数据用时120分钟;节约工艺员周分析、计算用时40分钟;节约月统计、计算汇总用时150分钟。

参考文献

[1]陈景华.卷烟工序质量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质量, 2009 (10) :90-94.

[2]周秀君, 范林红.烟草质量SPC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5 (3) :149—150.

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 篇10

在行业标准《水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 (SL398-2007) 的基础上, 结合实地调研总结而来的结果,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随后, 再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 收集了许多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家的意见, 对指标体系做了多次修正, 得到最终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为3层结构, 主要分为7个准则层, 共20个评价指标。

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 科学性

2) 全面性

3) 可行性

4) 可比性

5) 针对性

2 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

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分析待评价系统的特点及组成因素, 用以得到其中的安全因素。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多个因素一起组成它们的上层因素, 是层次结构, 在层次分析法中, 这种层次结构叫做递阶层次结构。

在现实世界中, 一个复杂系统可以分解为诸如目标、指标、准则之类的多个组成单元或影响因素, 人们称每一个单元或因素为元素。将这些元素依据不同的特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某一层元素都由与之关联的上一层元素所支配 (或被包含) , 形成从上至下层层向下支配的关系, 这种结构被人们称为递阶层次结构。因此, 要进行安全评价工作, 需要首先对被评价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建立行之有效的递阶层次结构。

现实世界中到处都存在递阶层次结构, 运用及其广泛, 如组织机构、家族人员等均属于这一结构类型。递阶层次结构可以应用于许多系统, 它从某一个特定角度, 体现了系统的特性, 反映了组成系统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规律。递阶层次的思想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的特点, 即递阶层次结构的结构形式与人进行逻辑判断的判断过程很相似。

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具有以下特点时, 这个指标体系才是适合于安全评价工作的:

1) 该指标体系的下层元素与其上层元素之间的关系应类似于集合, 子集合, 从属, 即其支配关系是由上至下的顺序。

2) 该指标体系的层数由整个系统的评价目的来决定, 而不受其他限制。

3) 同层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较上下层元素之间的关系要弱一些。

一般来说, 当某层中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过大, 则说明建立起来的递阶层次结构不符合要求, 应该换一个角度对评价系统进行分析, 重新划分组成因素。递阶层次结构中同一层次元素之间的无先后顺序, 因此只需确定某元素在递阶层次结构中位于哪一层。可以看出, 递阶层次结构有着良好的灵活性和抗干扰性, 整个系统的层次结构受到单个元素的影响是有限的。递阶层次结构将看起来无序, 杂乱无章的组成系统的各种复杂因素统一起来, 以一种有序的结构组合在一起, 从而认识系统的功能, 深入研究系统行为。

3 水利水电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 文明施工 (U1)

文明施工主要是对施工的作业场所的一个评价。文明施工是指保持施工场地整洁、卫生, 施工组织科学、施工程序合理的一种施工活动。文明施工的基本条件包括:有整套的施工组织设计 (或施工方案) , 有严格的成品保护措施和制度, 大小临时设施和各种材料、构件、半成品按平面布置堆放整齐, 施工场地平整, 道路畅通, 排水设施得当, 水利水电线路整齐, 机具设备状况良好, 使用合理, 施工作业符合消防和安全要求。因此, 文明施工可分为以下6个评价指标:

1) 施工道路及交通 (U11)

2) 施工用电 (U12)

3) 消防 (U13)

4) 防汛 (U14)

5) 现场布置 (U15)

6) 交叉作业 (U16)

3.2 施工人员 (U2)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超过八成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 同时, 水利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要求高且同时作业的工种多, 因此, 施工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技术水平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施工人员分为以下5个评价指标:

1) 持证上岗 (U21)

2) 教育培训 (U22)

3) 职业危害预防 (U23)

4) 劳保用品 (U24)

5) 临时用工 (U25)

3.3 防护措施 (U3)

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规定中, 建筑施工中有90%以上是高处作业。因此安全防护措施是施工现场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 防护措施工作实施的好坏, 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分为以下3个评价指标:

1) 高处作业 (U31)

2) 施工脚手架 (U32)

3) 个人防护用具 (U33)

3.4 施工设备 (U4)

随着建筑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施工设备在施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施工设备的优劣, 不仅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有影响, 同时也对安全生产有很大影响。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是现代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涉及到设备的安装 (拆除) 、运行、维护、保养、修理、事故处理等多方面, 设备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及组织措施, 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使设备免受损坏、人员免受伤害、环境免遭污染等, 以期获得最佳的设备寿命周期和使用综合效率。施工设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水利水电站机电设备 (U41)

2) 大型施工设备 (U42)

3) 特种设备 (U43)

3.5 危险品管理 (U5)

爆炸、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危险品作为生产资料的一种, 是施工现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 但其本身又具有爆炸、易燃、易爆、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属性, 一旦管理不善, 将会严重威胁施工现场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引发重大、特大灾害性事故和案件。对危险品的管理应该包括对危险品的生产、存储、使用、运输过程的管理。

3.6 爆破施工 (U6)

在建筑施工中, 主要是利用炸药释放能量并形成高热气体对其周围介质产生影响的性质来为施工服务, 达到工程建设的需要;炸药爆破对环境危害主要是产生爆炸地震、空气冲击波、飞石和噪声等。爆破施工是高危险特殊行业, 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一旦失控, 就会造成安全事故, 不到最后一爆结束, 爆破施工安全都是施工管理的首要任务。

3.7 焊接与气割 (U7)

将两个金属件连接处加热熔化或加压, 或两者并用, 以此来使两个金属件永久连接, 这种方法称为焊接;气割则是由焊工操作的另一种生产工艺, 它是了利用乙炔、氢气、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与氧气混合燃烧产生的高温, 将金属熔融切割, 同时用气流把熔化的金属吹走, 从而达到切开金属的目的。焊接与气割同属明火作业, 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 且经常与可燃、易燃物品以及压力容器打交道, 存在着较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虽然焊接与气割使用的设备和能源都有一定火灾危险性, 但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主要都不在于这些设备和能源本身, 绝大多数是由于施工人员在焊接与气割工作中思想麻痹、操作不当和安全检查制度不健全、安全措施落实不力而引起的。

4 结束语

总之, 安全评价可以系统地辨识出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 从而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的严重程度等做出预测, 进而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法, 为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摘要:评价水利水电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 其意义主要是在于及时地发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 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以减少事故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损害和财产的损失。实施安全评价, 可以使水利水电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从传统的事故发生后处理转变为事故发生前预测、预防, 从简单的纵向单一管理转变为系统的纵横全面管理, 从单纯依靠经验管理转变为有明确目标管理。

关键词:农田水利,安全评价,危险源辨识,全面管理,动态控制,安全措施,预防为主

参考文献

[1]杨康宁.水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6.

论高校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 篇11

[关键词]高校 课堂教学过程 质量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04-03

一、引言

目前,我国各高校内部均实行了三级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层面的督导专家评教、内部院(系)督导专家评教、学生评教。评教的前提是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没有标准,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缺少依据;有标准但标准不适当,也不可能准确地评价教学质量。各校均制定有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但标准比较简炼,不够细化和全面,并且在标准应用过程中,评价者对标准的把握尚存争议。另外,教学形式方面的标准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比教学内容方面的标准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有必要对高校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国内对高校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的高水平研究文献较少。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例如,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利益相关者视角中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3]、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4]、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思考[5]等。以上对高校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阐述的标准仍不全面,并且在某些方面意见不一。本文对高校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构成进行全面梳理,进而提出制定和推行高校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的对策。

二、高校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分析

高校课堂教学过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从课前准备开始直到期末考试成绩登记为止的整个过程,包括课前准备环节、课堂讲授环节、课外指导环节、考试环节。狭义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指课堂讲授环节,即从教师进入教室走上讲台开始,到教师下课走出教室为止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本文取其狭义。某一学期某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间断的连续过程,一般以两节课或者3节课为一个单元。此处所称课堂教学不包括实验室教学,也不包括学术讲座。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包括直接标准和间接标准。直接标准是指直接反映任课教师授课质量的标准;间接标准是指通过听课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表达的任课教师授课质量标准。因此,可以从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听课质量两个角度来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就相应地产生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二者互相联系。

(一)直接评价标准

教师的授课质量直接评价标准分为形式标准与内容标准。

形式标准可以设立五个考察点,即身体语言、发音、表达、板书、教法。

身体语言应该恰当。恰当的身体语言应该符合五个要求:目视前方,不能看天花板、窗外、脚下;目光发散,不能盯住一名学生看;手势灵活、恰到好处,不能两手不动,也不能动作幅度太大;要在讲台上适度走动,不能趴在讲桌上;教师表情要自然,教态端正,一般情况下微笑示人,不能太呆板、沉闷。

发音应该符合标准。这包括五项指标,即语速、语音、语调、语流、吐字。语速应该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以学生感受为准。语音可以高,但不能低,语音高度以最后一排学生能够听到为准。语调应该抑扬顿挫,不能把人讲睡着了。语流应该顺畅,语言流利,不能结结巴巴。吐字应该清晰,不能让听众听不清说什么。另外,不能念错字。

内容表达形式应该合格。表达质量有三项指标,即生动性、通俗性、熟练性。生动性是指用令人兴奋的语言表达教学内容,语言具有煽动力和感染力。通俗性是指让学生听明白。熟练性是指教师熟悉教学内容,而不是照稿念。

板书形式应该规范。这有三项指标,即板书字体、板书设计、题目排列。板书字体应该达到让学生看清楚的程度,而不能太潦草难以辨认。板书设计应该合理,既充分利用空间,又显得整洁不乱。板书内容先后排列应该符合逻辑。

教法是指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技巧、艺术、方案、办法。例如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课堂练习法、实物展示法等。

形式标准容易达成共识,因为比较直观。形式标准还可以通用,即使教学质量评价专家不通晓被评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也可以从形式上进行评价。

内容标准可以设立五个考察点,即知识准确性、逻辑严密性、层次清晰性、详略适度性、信息丰富性。

知识准确性最为重要,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知识错误,则形式越好,危害越大。有些知识准确与否难以达成共识,因为社会科学有很多内容难以辨别是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使得知识准确性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难点。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允许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GDP理论对我国学术界和实业界均产生严重的误导。至今,人们依然崇拜“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网络上、官方报告中充斥着“投资拉动经济”、“刺激消费”、“拉动消费”、“刺激需求”、“扩大需求”、“房地产拉动经济”、“稳定出口”等GDP术语。GDP论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的思想毒品,要转变唯GDP的思想观念谈何容易。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需要教学管理者的学术水平高于普通教师。学院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讨论和标准界定,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专家对同行评价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准确性上,让教师的思想观点在原则的笼子内自由飞翔。

逻辑严密性要求教师思路清晰,正确把握和表达教学内容的内在因果关系。例如,教师在讲授“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影响”时,首先应阐述基本理论,强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促使股价普遍性下跌,属于股市中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利空性质。同时还指出:不能认为“只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股价指数就必然应声下跌”。在现实中,有时我们会看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信息公布之后,股价指数不跌反涨,但这不意味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信息的利空性质被改变,也不意味着理论脱离实际。然后进一步分析,股价不因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而下跌,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很多,有利空因素,有利多因素;股价上涨还是下跌,取决于利空因素与利多因素何者对股市的影响更大,如果利多因素的正面影响力超过了提高准备金率的负面影响力,股价就会上升。二是预期心理的影响。如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利空信息被提前通过小道消息透露出去,股市价格以下跌做出提前反应,而等利空信息公布之后,“靴子已经落地”,投资者反而情绪稳定,敢于做多。换言之,股市已经对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利空信息进行了提前反应,一旦信息被公布,其冲击力已经衰减。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这种反常现象的内在逻辑。

层次清晰性要求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明显和合理的层次。在板书表现形式上,通常将第一层次用“一”、“二”来表达,第二层次用“(一)”、“(二)”来表达,第三层次用“1”、“2”来表达,第四层次用“(1)”、“(2)”来表达,第五层次用“①”、“②”来表达。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内容本身的层次性。例如,讲金融改革趋势时,讲“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假设这是第一层次。一般教师的讲授内容是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迹象(如领导讲话、国家文件、学者分析等)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如果教师的水平更高一些,就可以深入一个层次,即第二层次,分析为什么要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这至少要讲清楚三个原因:一是利率市场化,使银行风险加大;二是民营银行的兴起,国家承担民营银行损失没有合理性;三是银行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包揽不起银行破产损失。如果再深入一层,即第三层次,就是分析为什么要实行利率市场化,为什么要鼓励民营银行发展,为什么会允许成立那么多的银行。这样一层一层的剥下去,层次就显得非常清晰了。至于教师能讲到第几层次,就看教师平时的思考程度和“内秀”了。

详略适度性要求教师掌握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要讲透,对于非重点难点要讲得简略一点,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学。

信息丰富性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给学生的有用信息的含量,俗称“含金量”。信息丰富性强要同时满足以下要求:教师提供的信息是多数学生在本堂课之前不曾知晓的;信息对学生而言是有用的和准确无误的;信息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包括数据、原理、知识、方法等;信息是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信息对学生能产生正能量。

(二)间接评价标准

间接评价标准是指通过教师授课行为之外的参照指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该类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是不能反过来说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因素。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按照毛泽东阐述的认识论和矛盾论观点,学生自身才是决定其学习质量高低的内因,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其学习质量高低的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考核,既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途径,也是检验学生自身学习效果的途径。

考核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可以分为两大指标,一是校内检验指标,二是社会检验指标。

校内检验指标又分为形式指标与实质指标。形式指标包括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听课率。出勤率是指学生到课堂现场的时间与课程总学时的比率。听课率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讲课的时间与课程总学时的比率。从理论上说,不听教师讲课而是靠自学也能成才。但是从学习效率看,正常情况下或称一般规律是听教师授课的效率高于自学的效率。实质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项是对课堂提问回答的正确率;第二项是作业质量;第三项是期中考试成绩或平时测验成绩;第四项是期末考试成绩;第五项是实验室实验成绩;第六项是毕业论文成绩;第七项是参加知识竞赛和能力竞赛的成绩。其中第一至第四项指标的针对性较强,具体反映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五项至第七项带有综合性,反映的是所有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社会检验指标主要是就业状况和发展状况,它反映了一所学校某一专业所有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就业状况包括是否就业、在何种岗位就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如果与专业基本一致,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习质量与教学质量,但是决定就业状况的因素有很多,不能认为就业岗位与专业不一致就表明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一定差。发展状况是指学生的存在价值是否与时间长度呈现正相关。存在价值表现为学生在就业单位的影响力,例如通常认为高级经济师对单位的影响力大于经济师,分行行长对本行的影响力大于分行部门经理的影响力。虽然可以把就业状况与发展状况作为评价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的参考指标,但是没有必要因就业率低于某位数而通过行政措施取消某一专业的招生资格。应该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专业,通过学生的选择来淘汰专业。也不宜将学生薪酬作为考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因为这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学生给任课教师评分与任课教师在学生中的口碑。

三、结论与建议

高校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可分为直接标准和间接标准。其中,直接标准分为形式标准与内容标准。形式标准可以设立身体语言、发音、表达、板书、教法等五个考察点。内容标准可以设立知识准确性、逻辑严密性、层次清晰性、详略适度性、信息丰富性等五个考察点。间接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在以上标准中,对知识准确性的判断难度最大,只有与课程相关学科的专家才有资格对知识准确性做出判断。事实上,同行专家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基于以上分析,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各高校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和推行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

一是由各高校二级学院下设的教研室或者课程小组制定针对某一门课程的直接评价授课内容的标准。内容标准不固定,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课程,其内容评价标准往往带有时代特征。内容标准难以跨学科统一,所以必须“一课一标”,体现差异性,并允许各校有自己的特色。内容标准需要专家认定,所以适合于采用教研室或课程组讨论决定的方式制定标准。

二是由各高校制定全校统一的直接评价标准中的形式标准,甚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制定高等教育界统一的直接形式标准。形式标准比较直观,又可跨学科通用,受专业限制较少,所以形式标准本身可以标准化或称格式化。形式标准比较稳定,可以多年保持不变。形式标准虽然统一,但是在正式公布实施之前还需要由广大教师进行讨论,统一认识。例如何为互动,应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三是摆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要辩证分析学生与教师各自的作用,实事求是,分清学生与教师各自在教学质量中的责任,使课堂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在科学、公平的基础上。

四是合理使用间接评价标准,提高间接评价标准的优化程度。应取消学生给任课教师评分的做法,改为由任课教师主动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意见(不记名)。这既可让教师放手加强课堂管理,又能让教师知晓自己哪些方面有不足,如何改进、提高,从而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推广“小班授课”,有利于教师精细化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业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中的作用。如果不得不进行大班授课,则不宜对教师批改作业做出硬性要求。期末考试应该尽量选择开卷,试题与开卷形式相对应,增加理解型试题。应该降低就业率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不再将其作为下达招生指标的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 蔡红梅,许晓东.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77-180.

[2] 刘春花.益相关者视角中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21-23.

[3] 刘志军.试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2):35-41.

[4] 邓启华.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J].教学与管理,1992(4):57-58.

[5] 付明.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思考[J].经济师,2010(5):133-134.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性评价方式探究 篇12

一、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采用微型主观题

知识与技能主要是指: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概念与工作原理,以及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往的考查,用得最多的题型是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以选择题为主,有较多的记忆成分,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观题虽好,但阅卷耗时较多,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微型主观题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它是主观题,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其次,它是“微型”的,能覆盖较多的知识点,微型主观题一般以填空题为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能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但这些又都是在可控的范围内。

二、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解决实际案例

过程与方法指的是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部分能力的考查要重点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关于结果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有分析、有思考、有操作,那么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值得鼓励的,当然,老师也要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学生参考。

例如:学校将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活动的起点为学校,终点为狼山,现在请你为此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线,并总结解决同类问题的步骤。

分析:信息的获取属于“课标”里的技能性目标,其在信息技术内容体系里是有具体操作流程的。获取路线有很多种方式,如,电话114、纸质地图、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实地考察路况等,从中选择一种方式,获取信息。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可以再通过与其他途径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再调整方案,以获得最为合适的路线。在这道题中,信息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真正反映的是学生的行动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决策能力等,这些与信息素养的形成都有直接的关系。

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创作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普及,这部分内容可能已经被低学段的学生所掌握。那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辩证地去认识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地去使用信息技术,如,网络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网络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其次,要求学生规范地使用网络,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教学中还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如,文字处理技术的演变,从手写、刻字、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机械式打字机、计算机文字处理,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帮助,也可以是教学素材所表现出来的,如,在多媒体信息加工的相关教学中,可以加入图片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

对这一目标的评价难度较大,因为要体现的是学生的思想,只有融入了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品才能是一个好作品。我们在布置作品任务时,要有明确的主题、具体的要求、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学生完成的作品,我们要积极地进行评价,基本达到要求的就要给中上的成绩。当然,教师要对优秀作品进行范本式的师评,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并且要帮助学生修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利用word绘制学校博学楼的紧急疏散线路图,集合场地为楼前操场,可上网搜索相关素材。

分析:学生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只有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作品的创作当中。首先,要上网搜索“紧急疏散线路图”的模板;其次,去博学楼实地考察楼层的分布情况,然后设计合理的疏散路线;最后利用word进行绘制。操作过程中,可以检验学生对word操作的认知水平、技能掌握程度,并且对线路设计的合理程度也能综合反映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软件只是工具,是为了运用而存在的,不能陷入“惟工具”的泥潭。

不管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如何变化,也不管评价题目的设计多么完美,这些都是为了了解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千万不能让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的结果要能够反作用于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上一篇:基于状态的维修论文下一篇:医疗设备循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