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过程(共12篇)
教学设计过程 篇1
新课程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要求, 而要把这些要求落实到位,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及其关系, 通过加强教学过程设计和过程教学, 实现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内在的联系是切实推行新课改的前提。知识与技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技能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技能, 所以我们说在教学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既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更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过程和方法二者关系是统一的辩证的,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正确的结论, 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 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 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 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 结论就很难获得, 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过程、方法与结论相比, 过程、方法更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关系中, 情感决定并形成态度, 而态度体现情感, 往往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 消极的情感形成错误的态度。而情感、态度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价值观是情感态度的升华, 没有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就不会有科学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躬行实践三维目标, 是落实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改的关键。把握三维目标及其关系的好坏直接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过程教学中。把握三维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 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与技能, 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就必须经历相应的学习过程。没有过程支撑的结果是不踏实的。
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码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具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学习中让学生不断有成功的体验, 享受成功的快乐。
力求三维目标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和载体,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后, 产生乐于学习的情感、良好的学习态度、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二、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和过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要从以人为本的立场上认识课堂教学。它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 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因此, 课堂教学的质量除了着眼于师生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之外, 更要着眼于他们个体自身价值的有效体现。他们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价值体现的过程既有统一性, 又有差异性。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师生的发展过程, 关注融入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积极互动和由此而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是学生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重要阵地。因此, 课堂教育首先要关注和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经验;要使师生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自己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要使每个学生积极地融入集体, 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 承担责任, 享受权利。学会合作, 学会学习, 努力把社会要求内化为自己应具备的素质。
教学过程是课程目标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 是有时空和各种条件制约的。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提倡效能观, 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 教学状态的不断改善和效能的优化, 实现有效的教学。为此, 教师应通过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 整合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 积极合作, 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运用的能力,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同时掌握学习方法, 进行积极的情感经验,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加强过程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加强过程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因此我们要努力探索能够把过程教学落实到位的载体和模式。下面是我们的探索和尝试 (图1) 。
四、过程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问题是创设学习情景
创设学习情景是过程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要有效进行过程教学, 就必须把握情境、问题、活动的关系;问题必须和情景有内在联系, 情景是问题的基础, 缺乏情景的问题, 不能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兴趣和思维。问题和情景能给学生的活动指出方向指导推动学生的活动。活动的目的要通过学生的感悟体验真正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2]崔允漷.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的解读, 全球教育展望, 2001年第8期
[3]蒋清, 基于创新教育的启发式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教学设计过程 篇2
第四节
连通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件、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教学难点:1.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
2.培养观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课前准备
在前一节课后,布置学生观察:1.茶壶壶身与壶咀的连接情况和壶口与咀口的高低;2.锅炉外的玻璃管与锅体的连接情况。教具准备
盛有水的烧杯,连通器演示器,课本第123页图10—22装置(附铁架台、夹具,并将玻璃管换为尖咀的),底面积相同的圆柱体2个,与圆柱体底面积等大的硬纸片,U形管,水片模型(比U形管内径略大的橡皮膜与比U形管内径略小的薄塑料片,中心正对,用万能胶粘牢),活动船闸幻灯片,葛洲坝彩色图片或彩色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
1.请仔细观察过茶壶的学生举手回答:咀口与壶口哪个高?(指名回答后板书答案)
2.请观察过锅炉的学生举手回答:炉外玻璃管与锅体是否上、下相连接?(指名回答后板画图1)
二、复习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2.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处、各向的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
3.如果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这二力应具备什么条件?
三、创设情景
问:
1.先让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公园里的喷泉实验。(问:谁为什么能够喷出?)
2.自来水塔为什么要高过屋顶?
3.茶壶咀口为什么要比壶口高?
四、新课教学
1.连通器
(1)连通器的定义
问:茶壶壶咀和壶把与壶身连接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壶咀与壶身下部相连通后,用多媒体展示茶壶结构图。)
提示学生比较该图片与图1后问:锅炉(水位计)与茶壶的形状、大小不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回答出: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让学生板书连通器的定义)给出几个容器让几位同学到讲台上讲解他是怎样判断连通器的?
(2)连通器的规律
设问:连通器内盛有液体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水面的高低关系后演示:
a.让学生做课本图10—22所示实验,一位同学向装置中灌水,另一位同学使玻璃管升高、下降或倾斜; b.另找三位同学给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容器组成的连通器演示仪中灌水。
问:这些实验中,各容器里的水面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后老师说:我们发现了一条有用的规律。
请学生看书后再连续提问:连通器原理的前提是什么?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分析课文、正确回答后板书:
(3)水面相平的道理
①老师演示双手分别握着的两个圆柱体所夹硬纸片AB静止在竖直平面内,提问:硬纸片静止时,两边圆柱体对它的水平力以及对它的水平压强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边听学生回答边板画图2)
②演示:将水片模型置于U形管内,加水使之下移,再从另一管口加水调整“水片”位置,使之停在U形管底部的正中间。提示学生注意两边水面的关系。
问:若再向左管中加些水,塑料片会怎样移动?再向右管中加些水,又会怎样移动?(指名回答后进行实验验证)
又问:要使塑料薄片重新静止在U形管底部的正中间,两边水对它的压强大小应如何?两边水面高低应如何?
再问:若取出塑料片,那它占据的空间会怎样?(启发回答:为“水片”所填完)
再问:这时,该“水片”两侧压强的大小应如何?两边水柱的高低应如何?
交流讨论:指名回答后请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然后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推理过程。(其余同学边看边看边思考)
(4)启发:假如你是一名设计师,如何给一家工厂设计茶壶,如何设计楼房供水系统?(学生抢答)2.连通器的应用:
挂图展示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分析其作用:(1)牲畜自动饮水器。(学生分析)(2)水塔自动供水系统。(学生分析)(3)锅炉水位计。(学生分析)3.船闸(多媒体展示)
(1)提出问题:全世界都关注能源问题,水力是一个重要能源。我国河流水力资源丰富,可以拦河筑坝,以提高水位进行水力发电。但是,筑了坝,船就不能通行。大家想办法,怎样才能蓄水与通航两不误?
(2)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设想后出示或映出船闸示意图,讲解船闸构造。(多媒体展示葛洲坝图像,介绍简况)
(3)启发、引导学生设计下行船通过船闸时阀门、闸门的开闭顺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阅读课文后,板书船闸的工作原理:
操作依据:先水流(水面相平),后船行。
下行过程:
①打开阀门A ③关闭闸门C和阀门A,打开阀门B
水──────→水──────→水
②打开闸门C ④打开闸门D
船──────→船──────→船
(①②③④为阀门、闸门启闭顺序)
(4)逆向思维:让学们自己说出船从下游到上游的过程:(学生讲解)
五、巩固新课
1.进一步讨论“创设情景”中问题1(先演示)、问题
2、问题3; 2.船从下游往上行,怎样通过船闸?
学生议论后,指名回答和操作活动船闸教具。
六、布置作业
1.复习、阅读课文;
2.思考:①为什么锅炉外玻璃管中的水面能显示锅内水位的高低?
教学设计过程 篇3
【摘要】目的:研究在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2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对照班进行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对实验班进行教学,对两个班学生的理论成绩、实际护理操作成绩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教学完成后,实验班学生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结论: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进行护理实训教学,能够提高护理实训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护理 实训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26-02
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人们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专业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我校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逐渐引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并融入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2-3]。本次研究选取我校2013及护理专业2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分别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对两个班不同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研究资料与教学方法
1.1研究资料
在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中选择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为方便对比和研究,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共63名学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共62名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次研究所选的两个班学生教学内容、学时、学习要求均以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为主,研究前对两个班学生的理论成绩、护理操作成绩进行比较,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教学方法
1.2.1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教学
实验班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进行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互相成为评委组,各组推选出组长,让组长负责本小组的相关管理。随后把学生安排到医院见习,让学生认真观察医院护士的护理流程及方法。(2)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始的一周之前,给学生出示包含着综合护理知识的案例,让学生认真分析,通过相互讨论、查询资料等方法,自主讨论出针对案例的解决方法。(3)采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分配角色,确定出护士长、护士、患者等,让学生模拟护理场景。(4)教师与护理专家合作备课,共同确定教学内容,用角色扮演、观察视频、实际操作练习、小组讨论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入院护理、术前准备、重症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护理、护理评估、护理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熟练操作各项护理技能,为学生以后参与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对照班进行教学
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给学生讲解护理知识,辅以必要的操作练习,教学时间与实验班一致。
1.3评价指标
以教学大纲、职业护士资格考试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为主,给学生设置理论考试试卷,试卷满分为100分。以护理实训教学大纲、职业护理资格考试要求的知识点为主,给学生设置两个项目的实践技能测试,每个实践项目测试满分均为100分。自制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班进行教学,了解实验班对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的认同度。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表示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班理论、操作成绩
完成教学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实验班学生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详见表一。
表一 两班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比较(分,x±s)
2.2对实验班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如表二所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扎实的护理知识与熟练的护理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对此种教学法认同度较高。
表二 实验班63名学生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n/%)
3.讨论
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护理人才的护理技能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4]。实训教学是学生由学校转向临床实习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关键时期,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以就业为向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因此,护理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对护理实训教学进行改革,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综合使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实际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训训练中[5-6]。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应用小组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讨论、探究问题,自主得出答案,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整个救治及护理过程中,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与临床医师、其他护理人员等相互配合,才能及时为患者确定有效的护理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7]。最后,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练习的次数,让学生练习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的护理操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护理理论知识的印象,让学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提高学生应用护理理论知识的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实验班,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明显高于应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对照班,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认为该教学法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在护理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辅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实际性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理想的实训目标,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出合格的临床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树淼.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在护理程序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7):72-73.
[2]刘义成,贺晓莲,张惠玲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J].医药前沿,2013,7(29):24-25.
[3]沈曙红,祝睿.基于工作过程的《成人护理》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与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259-263.
[4]陈璇.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20-221.
[5]冯蓉,夏立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教学法在护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12):4595-4596.
[6]李晓梅.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3):1443.
教学设计过程 篇4
二、课程内容改革
按照新的教学要求, 重新修订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教学大纲, 去除了原有教学大纲中过时的、重复的内容, 适当增加了顺应学科和专业发展特点的新教学内容。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第七版) 药物分析各论中对药物的分类按照药物结构与药理作用相结合进行分类, 改变了以往的按药物结构分类, 其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强化各类药物的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但缺点是有时在同一章介绍的药物因结构差异太大而导致分析方法没有任何关系, 如第十章中巴比妥类药物和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各不相同。第七版教材在第六版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体内药物分析”和“合成抗菌素类药物分析”, 强化了药物稳定性试验的内容。此外第七版教材中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 对很多药物的分析方法做了修改, 并有意识地将Ch P2010版与2005版的内容进行比较, 如阿司匹林片剂的含量测定, 既介绍了2005版的两步滴定法, 又介绍了2010版中采用的HPLC法。很多药物的杂质检查增加了有关物质检查, 对映体纯度的检查和立体选择性分析的例子, 高效液相色谱在含量测定方面的应用, 液/质联用在体内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都得到了加强。
按照药学专业中各个专业方向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昆明医科大学现设三个药学专业: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以临床药学专业为例:临床药学专业主要为各大医院培养能够为用药提供指导的临床药师, 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是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 对药物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结合临床用药, 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等。因此应该侧重体内药物分析的讲解, 尤其各种新的分析技术是体内药物分析工作者依赖以开展工作的技术平台, 是构成体内药物分析学科的支柱。例如近年体内药物分析领域中最活跃的前沿技术主要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该技术集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仪检测的高灵敏度、高专属性于一体, 已成为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三、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是药学的灵魂与精髓所在, 加强药学实验教学既是提高药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实验教学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国高等教育实施高校扩招政策, 各个高校趁“东风”开设英语专业, 培养英语人才以解决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直到
部分, 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更重要的是人才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规范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培养目标, 我们根据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 选取有代表性的原料药和制剂进行实验, 其中所涉及的分析方法包括各种容量分析法、光谱法以及色谱法。2010版药典做了很多改进, 特别是很多药物的分析方法都由原来的容量分析法改为色谱法, 因此我们的实验内容现在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逐渐增加了色谱法的实验比重。为了能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我们还设计了一套综合性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 涉及阿司匹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体内分析。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从根本上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自己要熟读教材, 了解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通过强调药物的特殊性和药物分析在控制药品质量, 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方面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教师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争取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立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 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多媒体、CAI、网络教学进行授课。以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学习。到目前为止, 100%课程都能够应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立体化, 提高了授课效果。通过本校药物分析教师团队的不断努力, 现在药物分析课程已经成为本校精品课程之一。
新时代为药学发展提供了机遇, 更提出了挑战,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接受挑战, 快速发展, 积极改革, 为新时代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具备为提高药品质量所需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创新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溢, 郝敦玲, 卢倩等.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J].药学教育, 2007, 23, (5) :40-41.
[2]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 2005, 21, (1) :39-41.
[3]金月红, 唐婷, 郑威等.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思路[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2) :302-304.
目2009年, 世界金融危机开始暴露高校现行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缺陷。短暂的阵痛之后, 高校开始反思, 着手进行改革。至此, 英语人才的培养已由量的积累转向了质的变化。在这些改革中, 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改革是最具特色的, 其培养的具备高职教育职业性特色的英语人才开始在人才市场中崭露头角。但市场的“火眼金睛”, 还是透视出了这些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教学体系的缺陷。
一、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相比, 高职院校的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现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高职院校快速定位其教育的职业性优势, 完善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体系, 改革在许多专业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是对于高职英语专业来讲, 这样的改革成效并未充分体现在毕业生上, 而是出现不少“问题”学生。
1.“眼高手低”式毕业生。
“眼高手低”式毕业生是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中最典型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但实际上, 学生的能力与其心仪的岗位要求并不匹配, 甚至达不到基本的能力标准。过高的期望、虚涨的自信心但较低能力让这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 成为企业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2.“眼低手高”式毕业生。
“眼低手高”式毕业生也是存在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刻苦, 毕业时的专业技能符合标准。但是在就业的时候, 虽然十分满意这个岗位, 却显得畏首畏尾, 瞻前顾后, 不敢施展自己的才华, 最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
3.“无特色”式毕业生。
在人才招聘会上, 我们总会看到一类毕业生简历上一清二白, 经过招聘人员的轻轻一瞥就过滤掉, 这些学生就是“无特色”式毕业生, 是最普遍存在的英语专业的问题毕业生。这类学生的特点就是“大家会的我都会, 大家不会的我也不会”, 没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核心能力, 在就业市场中无竞争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对教学进行改革的意义
上述的三类毕业生存在问题都可以通过“工学对接”来解决。这里的工学对接指的是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工作过程, 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工作指导过程, 对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都有重大的意义。
1.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增加专业的就业质量。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优良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两个参数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 可直接有效地提升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使其在就业市场上受到企业的青睐,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增加专业的就业质量。
2.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工学对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工作场景, 设置工作项目让学生完成, 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外语的经验, 并且这些知识和实践经验需定时更新以便应对新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意识, 不断努力完善自己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相对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使学生实现与岗位的“零接触”, 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工作过程中因合作而产生的人际交往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 让学生了解到工作岗位的人际关系。这些能力的提高无疑会给毕业生增加成功的有力筹码。
4.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模拟的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都是以地方经济实体为模版, 所有的资源都是来自企业的第一手资料, 依托企业真实的“岗位群”, 并由行业专家协助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 已经具备相关行业的专业技能, 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自然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改革意见
对于问题学生, 无论是“眼”还是“手”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知”的问题。“眼高”、“眼低”是因为学生不知道企业文化和企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 而“手高”、“手低”则是因为学生不知晓企业对岗位技能素质的要求。要解决“知”的问题, 高校就要创造认“知”的环境, 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学过程要与工作过程实现对接, 改革迫在眉睫。
1.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新人才培养模式下, 高职英语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需要加入更多的实践元素, 以拉近理论和现实的距离, 将抽象的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成现实职场的职业能力。改革高职英语专业公共课程, 使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非专业技能, 包括计算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等。改革的方向应着眼于实用课程的设置、适度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及辅助证书的培训。而改革高职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 则应从课程设计、细化课程标准以及教材选取上下功夫, 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教学模式 (实训、设备更新) 。“工学对接”要求日常教学模式要向实践靠拢, 将英语课堂教学的“讲天下”独裁统治变成“实训顶起半边天”两分格局。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 构建实践教学实施环节体系, 形成了课内实训、模拟仿真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 分别在课堂、实训室和实习企业来完成。基于对工作过程的模拟, 实行渗透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 分学期逐层推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3.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大多大力扶持理工科类专业, 文科类专业在学校的地位较为尴尬:设备资源落后, 甚至没有实训室。要实现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对接,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就势在必行。短期内, 院校可以与相关培训机构合作, 借用其优势资源为自身教学资源的建设做参考和过渡。
4.教师队伍更新升级。高职英语教师入职前几乎没有任何行业经验, 故而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势在必行。首先各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创造进修的机会, 组织教师参加行业培训, 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在行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范围和程度, 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不足。另外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也很重要, 教师应该到一线体验, 这样才可以给学生带来第一线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工学对接”的教学改革摒弃了高等教育不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以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要求, 针对高职英语专业的人才特点设计了新的教学体系。这种改革无论是对国家的人才储备、学校的未来发展、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升级还是学生的前途命运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教学体系能否顺利实施也依赖于社会各个方面的通力配合。
参考文献
[1]贺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五个对接”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2) .
[2]郝关彦, 郑洁.基于工作过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 .
[3]蒋宏.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13 (1) .
政治教学过程设计 篇5
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1~102页,看看本框第一个标题“从商鞅‘徕民’政策说起”中出现了什么?重点了解“徕民”政策的内容及该政策得以推广实施的社会历史状况。
生:(阅读教材,即“自求索”。)
师:什么是“徕民”政策?
生:“徕”就是招政的意思,“徕民”就是把邻近秦国的三晋的民众招致到秦国去充当劳动力。
师:“徕民”政策在当时的确得到了推广与实施,这与当时什么样的历史状况分不开呢?
生:与当时秦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分不开。
师:通过对以上史实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建立是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板书)
师: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什么样的客观规律?
生:(小声议论后答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师:下面,我们把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行对比,看看封建制生产关系为什么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历史进步性。(板书)
师:(出示投影)这里,我将两种生产关系的特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一番对比。请同学们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消费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比较农民与奴隶在社会处境和劳动积极性上的差异。
生甲:封建制下的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可以有一点点自己的土地。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一无所有。
生乙: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只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地主阶级。而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生丙:封建制下的农民把收获的产品以地租形式交纳给地主后,或多或少可以留下一点产品归自己自由支配。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主完全占有劳动成果,他们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师:从以上三位同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下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因而劳动积极性也提高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具有历史进步性。由于它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必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文化。
现在,我给大家带来一段配乐朗颂。要求同学们在不看书的.前提下,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作简要记录。(配乐朗颂开始……古曲声中,结合教材内容,又涉及到课外知识的一段材料,把学生带入一种浓郁的封建气息中,让学生似乎亲临到封建生产中。)
师:(朗颂完毕,配乐音量渐小,然后关闭)以上材料中讲述了什么问题?
生: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表现。(板书)
师:根据记录,请谈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城市、行会。(板书)
师:请同学们浏览教材第104~114页,进一步明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个方面的表现。
生:(自读教材)
师:刚才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一段配乐朗颂,又了解了书上的相关内容,现在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各小组在通读全篇教材的基础上,各就指定专题看书、讨论、质疑、解疑,各组长作好自学记录,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自学成果。比一比,看哪个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最短、质量最高。
(教师到各组了解并给予适当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积极地看书、讨论、提问、回答,充分挖掘出教材各专题的内容,五分钟左右各组基本完成任务。)
师:现在,请全班同学交流自学成果。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提出问题,请其他组同学回答,大家共同评价。按五个小组的顺序依次进行。
第一组组长:我们小组自学讨论的专题是关于“封建社会农业的发展”。大家在学习、了解了农业发展的状况后,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
1.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甲:三个方面:第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第二,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第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2.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生乙: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生:(第一组组长肯定上述答题正确。)
重视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实效 篇6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时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例如,笔者在讲等差数列求和时,给学生介绍德国数学家高斯9岁时是如何计算从1加到100的,讲等比数列求和时,引用古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都能动手去做的问题情景极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较好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也为在新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表达能力打下了基础,
二、注重概念教学
笔者常给学生讲的一句话:学好数学重在理解概念,学不好数学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对概念理解模糊,如解方程时,当化简出现形如O·x=0这样的式子时,有些学生仍按一般解法,将系数化为1,得x=0/0=0这样的结果;有些学生注意到0不能作分母,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又不知道咋办,这些都是对“方程的解”的概念不理解造成的,若明确“方程的解就是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不难得到一切实数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笔者常借助身边的例子加以说明,如简易逻辑中的充要条件就是一个重要而又抽象的概念,因为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生理知识,于是笔者就举了“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来说明:没有你妈就没有你,但是有了你妈也未必有你,所以“有你妈”是“有你”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学生在开心、亲切的感受中明白了必要非充分条件的含义,再如讲立体几何时,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总感觉抽象难懂,于是笔者就地取材,粉笔、铅笔、书本、粉笔盒、灯管、桌子、门和墙都成了我的教具,在这些实物的比划下,学生对空间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课堂教学不单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虽然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数学知识会渐渐淡忘,但那种铭刻在心头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式永存,并将长期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技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很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如在解决“恒成立”问题时,通常要转化为“最值”问题,但该问题比较抽象难懂,于是笔者又举了很浅显的例子:“我们班的同学身高是否都在一米五以上?谁能很快回答我?”学生很快想到了只需测量最低个头的同学的身高即可,我因势利导,学生恍然大悟,不但领悟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知道类比推理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自然的,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这两年笔者一直带高三,为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讲更多的解题方法,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基本上是自己唱独角戏,有时一道题归纳好几种解法,可考试时学生连讲过的题都做不出来,于是,笔者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在一次习题课上,把问题先交给学生,学生充分思考后,笔者让有思路的学生站起来给其他同学讲解,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结果一道题讲出了好几种解法,有的方法妙不可言,连我都没想到,看来笔者平时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虽然那节课少讲了两道题,可讲过的题学生都接受了,教学效果相当好,实践证明,只有了解学生是如何学数学,才能更好地教数学,要了解学生如何学数学,就要大胆放手,营造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五、帮助学生及时归纳整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一堂堂数学课累积起来的,因而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和片面的,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知识链条的断裂现象,因此,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后,需要对所学知识理出纲目,记住轮廓,列出重点,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统,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记忆和运用,同时,通过复习,不断地对知识深入理解、融会贯通,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教改 篇7
“过程设备设计”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涉及到: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等基础理论课, 是一门内容多, 综合性强的专业课。它涵盖了化工容器设计和化工设备设计的主要内容, 包括压力容器的常规设计、分析设计等不同设计理论, 以及典型的过程设备如塔设备、换热器和反应釜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还涉及到GB150、GB151及化工部化工设备相关标准等, 因此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 内容抽象枯燥, 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压力容器应力分析部分, 涉及到很多的弹性力学、弹塑性力学的知识, 对于工科学生, 由于缺乏扎实的力学基础, 再加上学时数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上大量补充弹性力学等方面的力学知识, 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太理想。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一些看法。通过《过程装备设计》教学方法改革, 其成果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其它专业课起到示范作用, 更好的把过控专业建设好。
2 树立专业标准、规范设计的意识
过程设备设计作为专业课,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树立严格按专业标准、规范设计的意识。并学会在设计过程中熟悉压力容器的标准、法规等。这点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
3 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
3.1 压力容器应力分析部分教学方法改革
过程装备设计课主要内容由压力容器设计和化工设备设计两部分组成, 二者之间关系为:压力容器一般无内件, 而化工设备具有功能性内件, 并根据功能不同分为:换热设备、塔设备、反应设备等。化工设备的外壳为压力容器, 因此, 压力容器是过程装备的基础。
3.1.1 压力容器设计部分的教学方法改革。
(1) 通过强化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力学结果的分析, 弱化过程中的数学推导和演绎。过程装备设计课程中, 涉及力学模型建立、推导及与工程实结合而衍生为经验数学公式的内容很多, 主要是第二章:“压力容器应力分析”和第四章:“压力容器设计”, 并且这两章是本课程的核心理论, 如回转薄壳应力分析、厚壁圆筒应力分析以及平板应力分析。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包含了较多的弹性力学、弹塑性力学知识。对于工科学生而言, 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要相对困难得多。如何既能将应力分析的力学模型建立和推导跟学生说清楚, 又不让学生陷入其中而最后云里雾里, 不知教师所云何物。
通过强化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力学结果的分析, 弱化过程中的数学推导和演绎, 既有效地提高学生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 又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力学解析结果的物理涵义和工程意义。而课堂中被简化的数学求解过程则留给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自行推导完成。注重力学问题的解析解以及对这些解进行规律分析的教学方法, 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抓住问题的本质, 对其在今后生产实践中增强应用和设计能力是有帮助的。
(2) 理论性不强的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本课程第一章为压力容器导言, 主要介绍压力容器组成、压力容器分类及国家标准;第四章部分内容为压力容器设计文件、过程设备主要零部件及作用和设计。此部分内容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及实验条件, 在参观过程设计模型基础上, 掌握典型过程装备的装成, 特别是典型结构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充分利用过程系“D类压力容器设计室”, 为学生了解和掌握压力容器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国标和行业标准使用及设计文件内容组成提供学生和实践平台。
3.1.2 过程设备部分教学方法改革。
(1) 采用研讨式教学。过程设备部分主要包括:储存设备、传热设备、塔设备和反应设备等典型过程设备。目前过控专业模型展室典型过程设备型齐全, 设备应用、组成及结构特别教学内容可在参观展室过程中, 在教学的指导和讨论过程中完成。在有实例参考条件下, 授课更灵活, 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 突出功能化, 利用生产实习完成部分设备设计教学。过程设备内件的功能不同, 所完成的单元操作亦不同, 由此可分储存设备、传热设备、塔设备和反应设备等。因此此部分应突出功能要求, 结构特点与设计选用之间的联系。可将此部分内容带入实习环节。生产实习是工科院校本科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 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纽带也是本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练兵, 在教学计划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 齐齐哈尔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学生生产实习, 主要安排在齐齐哈尔北方锅炉制造有限公司、黑化集团和榆化公司。
这些企业所使用的设备包含了所有过程设备, 因此, 在实习过程中, 可对储存设备、传热设备、塔设备和反应设备功能特点及结构特点和结构与工艺适应性、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了解和学习, 即生动又结合实际。让学生对设备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上, 大大缩短了该部分内容教学课时, 简化了教学过程。
3.2 打造压力容器设计平台, 提高学生过程设备设计水平
检验“过程装备设计”课学习程度的标准之一是学生对压力容器设计过程和方法的掌握程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已取得D类压力容器设计资格, 并成立了压力容器设计室, 设计标准齐全, 过控专业教师均有多年设计经验。定期安排学生在压力容器设计室内辅助教师工作, 学习压力容器设计条件、强度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 从而提高学生常规设计能力;现行压力容器方面的国家标准 (GB150、GB151) 和行业标准 (HG20952等) 和设计软件 (SW6和PVCAD) 使用能力。并可减少“过程装备设计”课程中常规设计部分内容的课堂讲解。并为“过程装备设计课程设计”实践环节, 打造良好的设计平台。
4 预期效果
4.1 应力分析部分预期效果
通过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 把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推导和演绎留给学生课后来完成。这样做,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建立力学模型和数学解析的能力, 又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力学解析结果的物理涵义和工程意义, 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抓住力学问题的本质, 对其在今后生产实践中增强应用和设计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2 过程设备部分预期效果
通过“过程设备设计”教学分阶段进行, 不仅避免了教学周期性长, 使学生失去兴趣等不足, 而且有效地将课本知识具体化, 生产实习目的明确化, 使学与用都得到了共同的促进过程设备设计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综合体。以课堂为基础, 分阶段讲授教学内容,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入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介绍过程装备学科发展前沿, 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生产实习与课堂教学的互补性, 将其有效地融合为一体。在实习中巩固知识, 在学习中了解实际, 为毕业参加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与生产实习的结合。
4.3 提高学生压力容器设计能力
通过“过控”专业的压力容器设计平台, 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压力容器工程设计锻炼, 学生可掌握设计文件的种类及设计文件的撰写知道, 掌握设计标准的使用和国家对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法规和文件。并可学习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计软件的使用, 及压力容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压力容器及典型过程设备的设计能力, 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 对于不同的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将课本知识具体化, 生产实习目的明确化, 过程设计实际化。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设计能力。
摘要:过程工业中, 工艺是先导, 设备是保障。过程设备设计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针对目前高校过程过程设备设计教学中的不足, 本文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出发,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 阐述了教学改革的意义。从树立专业标准、规范设计的意识入手, 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明确了培养创新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过程装备设计,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郑津津.过程设备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教学设计过程 篇8
软件构件技术如今已经受到软件工程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并已发展成为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软件过程研究领域Osterweil等人提出“软件过程也是软件”[1],很精辟地阐明了软件演化过程与软件之间的关系,即软件演化过程和软件本身一样是被人们开发出来的。构件技术在软件演化过程设计中同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引入过程构件技术的目的是要将软件演化过程(SEP)模型封装在构件中,构件之间采用统一接口,构件通过连接件进行交互,用构件与连接件拼接出整个演化过程模型。从总体上看,基于过程构件的过程建模是一种自底向上的风格。采用构件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演化过程的复杂性,支持演化过程的开发和复用,提高过程质量,同时还影响着过程设计开发中的资源配置和开发团队的组织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活动,关系着最终过程产品的质量,因此研究基于构件的软件演化过程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研究利用过程构件技术来设计软件演化过程,得出了一些有用的方法和结论。
1相关工作
在软件演化过程以及软件构件技术研究领域,许多专家学者已取得了很多成果。Lehman和Aoyama等人对软件演化过程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软件演化过程的理论及实践方法[2,3,4];在软件演化过程的设计方法以及过程改进方面一些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5]。在软件构件技术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献[6]总结了构件技术的发展历史;文献[7,8]总结了这十年间的构件技术研究与实践进展。也有一些学者把软件过程与构件技术相结合,如文献[9]提出了一种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过程模型。
目前国内外有关过程构件技术的运用还相对较少,也没有涉及软件演化过程设计的相关文献。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利用过程构件技术来设计和开发软件演化过程SEP,提出了一种利用过程构件来设计SEP的方法,试图通过构件技术提高过程设计效率、过程的可复用性和过程质量。
2软件演化过程SEP
持续演化是软件的一大特征,软件的演化性在软件工程中不断得到体现。软件演化过程SEP是软件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满足用户需要的过程,也是软件自身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对软件的演化过程进行设计,构建软件演化的过程模型,有利于更好地对软件的演化进行管理、控制、规划、分析和度量,从而有效降低软件演化的成本,提高演化后软件的质量。
本文采用线性Petri网来描述SEP。Petri网是描述过程、组织和设备的规则特别是信息流的一个模型,是为了一致、准确地描述尽可能大量的与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相关的现象而设计的一种概念和理论[10]。用Petri网作为软件演化过程的描述工具,能够准确有效地反映出软件在演化过程当中的动态特征。
定义1 Petri网相关定义 三元组N=<C,A,F> 是一个网当且仅当:
(1) C与A为不相交的集合;
(2) F⊆(C×A)∪(A×C)是N上的二元关系,称为流关系。
设x∈N,·x={yyFx}称为x的前提,x·={yxFy}称为x的后提,则显然有:
x∈C⇔·x⊆A∧x·⊆A x∈A⇔·x⊆C∧x·⊆C
设x∈N,Inflow(x)={(a,x)(a,x)∈F,a∈N}称为x的输入流;
Outflow(x)={(x,a)(x,a∈F,a∈N)称为x的输出流。
有关Petri网点火规则及其它相关定义请参考文献[11]。
定义2 线性Petri网 五元组P=<C,A,F,entry,exit>是一个线性Petri网,当且仅当:
(1) (C,A,F)满足文献[11]所定义的Petri网定义及点火规则;
(2) entry称为入口,满足entry∈C∧·entry=0∧entry·=1∧entry唯一;
(3) exit称为出口,满足exit∈A∧·exit=1∧exit·=0∧exit唯一;
(4) 任意c1,c2∈C(c1≠c2)满足:·c1∩·c2≠ϕ⇒c1·∩c2·=ϕ,c1·∩c2·≠ϕ⇒·c1∩·c2=ϕ;
(5) 任意a1,a2∈A(a1≠a2)满足:·a1>1∨·a2>1⇒·a1∩·a2=ϕ,a1·>1∨a2·>⇒a1·∩a2·=ϕ;
(6) 不存在c∈C满足·c>1∧c·>1,不存在a∈A满足·a>1∧a·>1。
用Petri网建模通常需要考虑Token资源,本文由于不涉及Petri网的动态执行,因此将Token标识忽略,只对模型本身进行分析。图1表示的是一个线性Petri网,其中C={c0,c1,c2,c3,c4,c5,c6,c7,c8,c9},A={a1,a2,a3,a4,a5,a6,a7,a8},F={(c0,a1),(a1,c1),(c1,a2),(a2,c2),(a2,c3),(c2,a3),(c3,a4),(a3,c4),(a4,c5),(c4,a5),(c5,a5),(a5,c6),(c6,a6),(c6,a7),(a6,c7),(a7,c7),(c7,a8),(c7,a8),(a8,c9)},entry=c0,exit=c9。根据流关系F(也称为弧集)的语义可以看出A中的活动a1和a2串行执行,a3和a4同步执行,a6和a7互斥执行。图2(a)、(b)所显示的Petri网均不符合定义2的要求,因此不是线性Petri网。
定义3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 是一个线性Petri网P=<C,A,F,entry,exit>。C为一个有限条件集合,A为一个有限活动集合,C∩A=ϕ。entry和exit分别为过程开始和结束条件。
如图1就可以描述一个软件演化过程。过程是活动的集合,从活动a1开始执行并传递Token资源,直到c9得到Token后整个演化过程执行结束。条件集合确定了活动执行的条件,活动间执行的逻辑关系包括串行、同步和互斥三种。
3演化过程构件和连接件
3.1分层Petri网
由于Petri网自身的特性,在活动和条件较多,模型较复杂的情况下其复杂性会剧烈增加,产生“状态爆炸”,因此人们多半采用分层的办法,自顶向下地构造分层Petri网解决状态爆炸的问题,如文献[5]就提出了一种用基本块分层建模的方法。也可以将上层的一个活动细化为一个下层的Petri子网片段,如图3所示。采用上述分层技术存在分层粒度过细、过程复用性差、接口一致性难保证等问题。利用构件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3.2过程构件和连接件
定义4 演化过程构件 是一个四元组Com={Porti,Porto,Imp,Desc},其中Porti是输入端口,Porto是输出端口。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分别体现着Com执行的开始和结束,是Com与外界交互的唯一接口。Imp是构件的实现,对应着一个Petri网形式的软件过程模型。Desc是对Com的描述。Porti= {ID,Cons},Porto= {ID,Cons},其中ID为端口标识,Cons是端口附着条件。
定义5 过程连接件 是一个三元组Con={Interface,Imp,Style},其中Interface为Con的接口集合,Imp为连接件的实现,Style是连接件的类型。Interface= {If1,If2,…,Ifn},Ifi= {ID,Type,Activities},其中ID为接口标识,Type是接口类型,表示Ifi是输入接口或者输出接口,Activities表示接口附着的活动。Style∈{SERIAL,SYNCHRO,MUTEX},表明了连接件所代表的连接语义(串行、同步和互斥)。
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SEP就是由不同的过程构件和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拓扑结构。一个过程构件通常被看作是一个软件演化子过程,构件体封装了软件演化子过程相关的活动、条件和弧。连接件将具有逻辑关系的相关构件连接起来,保证构件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执行,并提供统一的接口保证连接的正确性。
3.3图形描述工具
使用图形来描述构件和连接件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图4(a)和(b)分别表示的是演化过程构件体和构件的端口(图4(b)上方是输出端口,下方是输入端口)。输入和输出端口不但是构件与外界的交互,同时还确定了构件执行时Token资源传递的方向。图4(c)是完整的一个过程构件。
(a) 构件体 (b) 端口 (c) 一个完整的构件
图5(a)表示过程连接件的输出和输入接口(上方是输出接口,下方是输入接口)。(b)、(c)和(d)分别表示三种类型的连接件(串行、同步和互斥连接件),其所代表的语义是连接件的输入和输出接口所连接的构件需要被串行、同步或互斥的执行。一个串行连接件只允许拥有一个输入接口和一个输出接口,而同步和互斥连接件拥有一个输入接口和多个输出接口,或者多个输入接口和一个输出接口(图中所表示的仅是最多两个接口的情况,实际可以大于两个)。构件与连接件进行连接时总是构件的输入端口与连接件的输出接口相连,构件的输出端口与连接件的输入接口相连。图6表示一个包含四个过程构件和两个连接件的演化过程,图中用虚线表示构件与连接件被连接在一起。
(a) 接口 (b) 串行连接件 (c) 同步连接件 (d) 互斥连接件
3.4实现连接件和构件
连接件体现了演化过程中各构件间(即子过程之间)的执行关系。为了保证拼接后模型的正确性,即拼接后的Petri网过程模型能够正确点火执行,在连接件的实现中引入了虚活动va和虚条件vc,它们没有实际意义,仅用来传递token。一个连接件被实现为一个Petri网模型片段,图7是对图5(b)、(c)、(d)所表示的连接件的内部实现。
过程构件分为两种:原子构件和复合构件。原子构件是组成复合构件的最小构件单元,往往代表演化过程中的独立活动。一个原子构件由两个端口虚条件和一个活动构成,如图8(a)所示。复合构件可以由若干原子构件与连接件拼接而成,也可以由若干复合构件与连接件拼接而成,如图8(b)、(c)、(d)、(e)分别表示包含顺序、分支、同步和重复结构原子构件的复合构件(带斜线的构件表示原子构件)。
4基于构件的软件演化过程设计
4.1元模型
对于SEP的设计,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称为元模型的抽象,不同的SEP设计方法都可以用这个元模型来表示。如图9所表示的元模型中,建模者分析客户对软件的演化需求,并在领域知识及现有软件系统设计的配合下提取出演化子过程,通过分析子过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导出组成SEP的结构(构件和连接件)。
图9中的矩形表示概念,箭头表示概念间的关联。客户是提出演化需求的相关人员,领域知识表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知识集合,现有软件系统设计是演化前的软件系统相关设计信息,演化需求描述了软件演化的具体要求,SEP子过程及其关系被实现为过程构件和连接件,SEP结构是元模型最终获得的组成SEP的构件和连接件描述。元模型揭示了设计SEP其实就是由演化需求导出SEP结构的一个过程。
构件的获得方式可以是从构件库中直接提取,或是按照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得到。直接提取就是从以前建立好的可复用的过程构件库中直接取出合适的构件作为子过程的实现。自行设计就是如3.4节所说用Petri网描述工具自底向上地对构件进行实现,最后再按照构件间的逻辑关系使用连接件进行拼接后就得到完整的软件演化过程模型。
4.2拼接
在软件体系结构研究领域中,基于SA的构件组装过程中构件间交互的不匹配是一个核心问题,其原因是各构件的实现方式以及接口存在很多差异。而本文中的过程构件及连接件都是用统一的Petri网模型片断来实现的,因此构件和连接件的接口具有一致性,组装也就变得很容易了。
构件和连接件的拼接关系被转化为Petri网中一的条弧作为各Petri网模型片段间的衔接。弧从构件输出端口的条件指向连接件输入接口的虚活动,或从连接件输出接口的虚活动指向构件输入端口的条件。图10是对图6所表示的SEP的一个实现的例子,可以看出构造出的Petri网模型仍然保持了构件间的逻辑关系。拼接后SEP模型中增加了以下几条弧:(Com1.Porto.Cons,Con1.If1.Activities[0]),(Con1.If2.Activities[0],Com2.Porti.Cons),(Con1.If2.Activities[1],Com3.Porti.Cons),(Com2.Porto.Cons,Con2.If1.Activities[0]),(Com3.Porto.Cons,Con2.If1.Activities[1]),(Con2.If2.Activities[0],Com4.Pori.Cons)。
5结语
本文全面地阐述了基于过程构件设计软件演化过程的有关的概念和方法,提出了一种自底向上构造软件演化过程模型的方法,为演化过程设计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对过程构件的实现采用自底向上的组合拼接方式降低了分层实现的复杂性,采用统一的Petri网描述工具保证了接口的一致性,并通过理论论证证明了采用构件技术描述SEP所具有的完备性。目前对软件演化过程设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立足于对过程的设计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未来的研究工作包括:软件演化过程的体系结构、演化过程构件库的设计、构件的分类检索和提取、基于构件的过程改进等。
摘要:软件构件技术已成为软件开发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样过程构件技术在软件过程设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过程构件技术对于提高软件过程的设计效率,增强过程的可复用性以及保证软件过程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针对软件演化过程(SEP)的设计,提出一种基于过程构件的过程设计方法,通过对过程构件和连接件进行连接与组装,最后得到以Petri网形式描述的软件演化过程模型。
关键词:软件演化过程,软件构件,过程设计,过程构件
参考文献
[1]Osterweil L J.Software Processes are Software Too[C]//Proceedings of the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Monterey,CA,March1987:2-13.
[2]Lehman M M,Ramil J F.Software Evolution and Software Evolution Processes[J].Annal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2002.
[3]Chatters B W,Lehman M M,Ramil J F,et al.Modelling A Software E-volution Process:A Long-term Case Study[J].J.of Softw.Proc.:Improve-ment and Practice,2000,5(2-3).
[4]Lehman M M.Feedback in the Software Evolution Process,Keynote Ad-dress.CSR Eleventh Annual Workshop on Software Evolution:Models and Metrics[C]//Dublin,7-9Sept.1994,Workshop Proc.,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sp.is.on Software Maintenance,1996,38(11).
[5]Li Tong,Yang Hongji.Constructing a concurrent software testing process for reliability[C]//Proceedings of Software Test and Reliability Estima-tion Process(STEP2003).IEEE CS Press,2003.
[6]Kruchten P,Obbink H,Stafford J.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J].IEEE Software,2006,23(2):22-30.
[7]Kruchten P,Obbink H,Stafford J.Special issue on software architecture[J].IEEE Software,2006,23(2).
[8]梅宏,申峻嵘.软件体系结构研究进展[J].软件学报,2006,17(6).
[9]Zhang Yousheng,He Yuyun.Architecture-Based Software Process Mod-el[J].ACM SIGSOFT Software Engineering Notes.2003,28(2).
[10]周之英.现代软件工程(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从教学片段反思教学过程 篇9
片段1:教学内容———七年级《规律探索专题》
教学片段:
师:都说数学是美的, 在你心中你觉得数学是怎样的呢?
生1:做出一个很难的题时, 就非常兴奋。总想把这种感觉与别人分享……
生2:数学能锻炼我们的思维, 使我们变得聪明……
生3:我不觉得, 我不喜欢数学, 因为我每次都考得不好, 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很差的学生, 我体会不到数学有多么的美……
师:生3请坐, 在座的其他同学可能也有这样的观点, 也许我们是应该好好找一找它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寻找。生3你相信自己今天能找到那种美吗?
生3:也许……
师: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反思:这是本节课的开头, 我们见过情境引入的好例子特别多, 相比而言这个引入并不算特别漂亮。没有收集很多资料, 也没有涉及知识点, 然而它却使得师生关系融洽起来, 增加了老师的亲和力, 给整个一节课的效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细细咀嚼这个引入真是恰到好处, 它里面包含很多人文的关怀和鼓励, “相信你”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希望, 潜移默化中营造出的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同时, 也为进一步探究设下悬念, “寻找”美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激起学生真正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其实, 我们在教学中, 情境引入的方式非常多。常见的引入形式如:问题驱动式、归纳发现式、欣赏式、游戏式等。但不管怎样的情境, 或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应以一个和谐的环境为前提, 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学习探索与创新动机, 产生一些无意识的自然反应 (比如说突然想动动手, 想试一试, 想看看下面会怎样, 等等) 。新课标下的课堂引入应该别具一格, 我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学习、多积累, 寻找到适当、巧妙的引入方法, 一定能让学生喜欢去探究、去学习。
片段2:教学内容———八年级《设计轴对称图案》
教学片段: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案欣赏, 同时, 让学生谈感受。
师:欣赏完这么多美丽的图案, 你可曾想过怎么去画这样的图形? (略停) 让我们来探索一下这其中的奥秘吧!
(学生讨论、交流, 发现了很多好的方法) ……
师:选择我们共认的好方法, 发挥你的想象力, 和同组的伙伴一同设计吧, 看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
(学生设计)
师:展示一下我们的作品吧 (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投影) , 请给你的作品作一个点评。
师:我们设计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案, 想一想, 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设计出轴对称图案吗?大家讨论讨论。
生:可以用纸折出对称轴, 用剪刀剪出起始的图案, 再展开就能得到一个轴对称图案……
反思:
以往数学教育无外乎在课堂上解决一些问题, 无论是进行简单计算还是解答一道综合题, 都注重最终的结果, 其实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死教书本知识, 应该能让学生学会思考, 能产生出一些想法, 但并不强求是别人想到的还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思维飞跃”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通过互相讨论, 合作交流, 让每个人的大脑得到解脱, 想其所想来解决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自发组织讨论, 学生自然会自问:对呀, 还可以怎么办呢?于是便有了强烈的探索意识, 从心理产生想与他人交流的欲望, 进行有效的合作。课堂上对于本课知识点———设计轴对称图案的关键及方法———探索是开放的。学生在一种急切心情中相互的讨论场面让人记忆犹新, 而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百花齐放, 让老师们赞叹不已, 也使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学生的思维尽会如此的宽广!事实也证明, 学生的参与率很高, 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 是有收获的。开放度高, 合作交流得多, 自然会让学生有别出心裁的想法, 也自然能让知识在此处得到升华。
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篇10
一、从新教材的编排风格和编排内容进行反思
新教材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 在增加新知识的同时, 展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部分, 如同把一台机器拆散, 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 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 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究, 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填鸭式”接受的教学方法, 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
同时, 新教材另一个独特面就是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 编排一些符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教材内容.例如七年级的学生还很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 所以教材编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戏中的数学, 学学玩玩、玩玩学学的24点计算, 火柴棒、排方桌等生活中的数学, 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学生时时刻刻都在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 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都能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状况.
如一次我在上“单项式、多项式”这一课时的过程中发现, 在课堂上一直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几名同学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 课堂纪律也有些松散, 下课后经过和个别同学交流、反复思考这节的教学内容, 才知道原来由于课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不够精细, 使得学生在个别知识点理解上有较大难度, 另外本节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偏多, 而且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造成这种现象.
从生活中找情景,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代数式”这节课时, 我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 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 (5n+2) , 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 我强调:“其实, 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 老师说几个事实, 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 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 一名男生举手发言:“一本书p元, 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和激励, 每名学生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实例, 大家通过这节课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 “身边处处有数学”.从生活出发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幸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不仅要认真地钻研教材, 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 还要寻找相关教学资源, 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如在教“日历中的方程”时,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日历表,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小丽在假期中外出旅游一周, 这一周各天日期之和是84, 问小丽几号回家.问题一出, 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 这时课堂热闹非凡, 讨论的场面不言而喻, 然后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日历, 找日历中的规律, 竖列中的数字关系, 横列中的数字关系, 紧接着玩日历中的数学游戏, 自然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中玩, 玩中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做”数学的理念.
三、敢于解剖自我, 努力完善教学理念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敢于解剖自我, 深刻审视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 紧抓日常每一项教学细节, 积极主动地捕捉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机会.
通过反思和解剖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不足, 分析原因, 及时寻求对策, 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用理论武装自己;拓宽与充实学科知识;注重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 加强对外交流, 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四、借助外力, 反思和提升自我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经常邀请同事听评我的教学活动, 借助“外力”寻找自身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同时, 我也经常参与同事的教学活动, 从中汲取新鲜知识和闪光点, 并将之吸收和融合到我的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和同事之间教学活动的相互交流, 不仅使我的教学理念得以快速提升, 同时也促进我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习教育教学文献,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知识、新观点, 同时可以把别人好的经验和案例吸收和融合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 从而促进自我提升.
重视过程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重视;提高;过程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49-01
一、重视过程教学经历生成过程
1、问题——自提自解
对新课程,鼓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运用自己的方式和策略先寻找解决办法。在学生自主解题无法排除思维障碍时,教师根据其思维受阻的关键所在,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检查原因,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加以提示,让学生自己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习题——自设自纠
荷兰数学家弗顿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是实行‘再创造’。”训练学生广开思路自设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大有益处。教师给予学生自设习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题目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进行改编,允许学生选择并回答自己所设计的问题。这样,习题不囿于统一模式,练习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学生在自设习题中出现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我领悟、自我纠正。学生经历自我纠错的过程,对知识消化、理解就越深,会有效地改善教师单向批改作业的不足。
3、算法——自理自选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同一个问题、同一种任务和要求,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算法、经历不同的过程而达到不同的程度。对学生这些因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差异而从不同角度思维的算法,教师应积极地给予肯定,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历各种算法的抽象过程,尝试多角度、多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不要习惯性的把自己认为最优的算法灌输给学生,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他们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优化算法的体验中,只要教师对其发现和创造不作任何预设的“圈套”,那么学生的解题思路在转向多样性、灵活性和广阔性的基础上,会认同其它更加合理的方案,并完善自己的算法。
4、反思——自测自评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体验到“再创造”的成果喜悦,又感受到有待努力之处。例如,教师可给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找出哪些问题可以用数学方式解决并从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这样学生通过课堂反思会不断地转变和纠正自主学习的方向。
二、渗透学法教学 提升生成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教师把授课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把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授课的主攻点,尽可能多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思维就会插上放飞的翅膀。
1、预习铺垫 化归生成
当学生对新知不能用化归方式来解决时,必然产生“心求通而未能达”的疑问心理和急于解决的探求之心。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化归预习,独立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就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课间释疑就有重点和目标,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温习沟通 迁移生成
学生要实现原有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前置的认知基础,通过认知同化和有关旧知识的温习内化,引导学生把握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联点”,辨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利用旧知识尽量沟通新知识,发挥知识正迁移的作用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知识迁移的方法,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3、复习整理 串联生成
教师通过合理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把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学生经历复习整理自我沟通的过程,会达到知识泛化,形成完整的网络知识结构。这样复习,学生通过逻辑思维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自主学习的检索频率会大大提高。
4、练习推导 应用生成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篇12
一、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由于教师往往只注重讲解, 于是“满堂灌”成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常态, 师生互动很少, 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要表现出课内不专心听讲, 课外不做作业, 不复习功课。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而“听不懂、不会做”, 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怎样消除这些现象呢?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对“有理数”一章进行小结时, 学生认为是复习课, 于是产生了一种轻视心理。鉴于此, 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 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 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讲座的方式, 找出了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 “概念关”里的正数、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的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 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中强调一步算错, 全题皆错等。讨论完毕后, 选出学生代表进行总结, 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 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 而且能使学生听得懂、做得来。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 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 关键的语句, 重要的字眼都要反复读, 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对于例题, 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 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学生初步形成仔细审题的习惯之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从难点、易错处设置阅读提纲、思考题, 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另外, 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促进学生再次阅读, 寻找答案。平时, 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 教师可在教授新课前布置作业, 从学生上交的作业中寻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普遍有疑难的地方, 然后再讲新课, 这样授课就有针对性, 并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 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等能力, 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 注重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教学而言, 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因此,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 讲解完新课后, 教师可以出一些选择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也可以出综合性较强的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在规定时间内看有多少学生能够做出来, 或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出一份试卷, 看谁出的试卷质量高。
2. 注重层次性发展的需要。
有专家指出:“人人学不同的数学。”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兴趣爱好, 不同的发展潜能, 所以, 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的同时, 能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
3. 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过程】推荐阅读:
过程教学设计原则09-08
阅读教学过程设计管理07-22
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09-18
教学过程优化与设计11-03
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10-03
成本会计教学过程设计05-28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做到07-16
马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09-15
课堂多媒体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设计的探索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