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设计讨论过程与感想

2024-08-15

方案设计讨论过程与感想(通用13篇)

方案设计讨论过程与感想 篇1

方案设计讨论过程和感想

本小组成员:钱月强、郝洋、孟根、义拉贵、范进钰

基地分析:罕台镇汉高塔村西李社阿巴汗生态旅游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西部,距市区9公里,南与伊金霍洛旗毗邻,北与达拉特旗接壤,西与泊江海子镇相连,总面积为89.71公顷。

小组讨论及初步构思设想:经过本组成员的讨论,该地块属于鄂尔多斯市的方位,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和风俗,结合内蒙古汉民族和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特色来规划设计该地块,因为也有各地游客来这里旅游,所以同时把各地文化风景融入进了旅游区。一下便是我们小组讨论分析后的结果。入口:(欢乐牧场、休闲山庄)设计者:范进钰

入口处以叠嶂水层开启旅游窗口,分东西两个检票口。东南区域为运动场地、后勤服务集团、游乐场、3D影吧

运动场地(包括羽毛球场、篮球场、儿童娱乐滑梯),主要为满足中老年人的运动需求及其携带的小孩玩耍。

后勤服务集团:主要服务于园区内工作人员的餐饮、会议、休憩及器物存储。游乐场:包含各种极限娱乐设施,主要服务于青年人及情侣,其中内设多条径路。3D影吧:免费放映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史。

冰雪世界:主要体现出内蒙古雪域特色,是室内大型滑雪场及滑冰场,内含各种冰雕设施。科技馆:作为大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内含本地区历史进程及当地特色文化。

名人雕塑园:内含内蒙古自治区诗人、歌手、作家等历史名人雕塑,在参观途中可与科技馆相呼应。

音乐喷泉:增加休闲区的韵律感和灵动性。

休闲山庄:提供各类休闲娱乐设施,供中老年人休憩和疗养。中段:(休闲绿地带、民族游览区、江南风情区、北方民俗区)设计者:义拉贵、孟根、郝洋

休闲绿地带(义拉贵):小型广场:主要满足人们休闲观赏为主的绿化带

民族游览区(义拉贵): 蒙古包:感受蒙古族生活。

骑马场:提供游客骑马的休闲娱乐设施。射击场:提供游客休闲娱乐。

文化馆:弘扬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让旅客了解蒙族文化。佛面:发扬宗教文化。北方民俗区(郝洋):

包括:避暑山庄、北方民俗展览馆、典当行、丰镇民情、西藏庄园、高台民居、林地、晋商大院、东北大院、伊斯兰教堂、水上游玩 避暑山庄:休闲娱乐,观赏风景。

北方民俗展览馆:使游客更加详细了解北方各区域文话。典当行:凸显古典气息,与已经建好的建筑互相呼应。

丰镇民情:为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食品、小吃,丰镇月饼极具特色。西藏庄园:为已经建好的设施。

高台民居:属于新疆特色居住区,让游客对中国西北部民居有所了解。林地:与结尾处户外娱乐去相互呼应,起到障景作用。晋商大院:属于已经建好的建筑。

东北大院:为游客提供休闲的住所,同时可以对东北人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伊斯兰教堂:为有信仰的游客提供场地,同时其他游客可以对此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水上游玩:为游客提供水上娱乐及硬地休憩。

江南风情区(孟根):北京四合院:为游客提供具有北京风味的饮食和住所。安徽阁:为游客提供安徽风味吃住行。

客家土楼:大型住宿区,也为游客提供客家风味的饮食 江南风清园:提供江南风味,提供住宿和饮食 陕西窑洞:体会陕西本地风情

江南风情步行街:集购物、饮食、交通、娱乐于一体的街道,便于人们购物,促进当地经济。结尾:(农家乐体验区、户外娱乐区)设计者:钱月强

农家乐体验区:淳朴的农家乐让来此旅游的游客感受到乡村的气息,农家乐采摘区让大家既有体会又有亲身参与其中的乐趣。

户外娱乐区:现在的人们已经缺少户外锻炼和游玩的时间,所以来到旅游区自然不能缺少户外娱乐区的规划了,为了满足各类需求,有设计专门的烧烤篝火晚会,雕塑广场、巨型长廊供游客观光游玩,为了让人们了解内蒙文化,还设计了大型摔跤场,感受内蒙独有的文化。

方案设计讨论过程与感想 篇2

关键词:《朝韩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小说《土豆》教学,教学过程

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人类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的文明成果。语言是一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记述、传承和传播的载体, 没有任何语言学习能够脱离内容而单独存在。因此, 若要学习一门语言, 我们则必然将视线投向该国的方方面面。阅读文学作品便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就大学韩国语专业开设的《朝韩文学作品选读》教学的教学过程加以设计, 以韩国小说家金东仁的短篇小说《土豆》教学为案例, 力图探索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 以期取得理想的效果。

通过这门课程的设计来达到理想的效果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中心目的所在。以教与学的统一,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与反思贯穿整个过程, 且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来对作品进行评价, 这也是学生对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的评定。下面就详细的教学过程加以论证。

授课时间:90分钟

对象:韩国语专业的学生

年级:大学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

学生人数:24人

一、课前准备阶段

前一周布置学生在本次课前完成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并将学生分好组, 本班24人, 故将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6人, 并选出组长。 (教师应在每节课选择不同的学生任组长, 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

在这一环节, 如果条件允许,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影这样的直观途径了解小说, 并提醒学生在看小说之前要了解小说的作者、时代背景, 在读小说的过程中要着重分析人物的形象, 心理, 以及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针对学生韩国语水平的差异, 教师也可以事先指定学生组成帮扶对子, 让成绩较好学生帮助成绩薄弱的学生完成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尽量达到在本次课前每名学生都能够对该篇小说已有准确的理解。

二、课上准备阶段

请学生们按照所在组别组成讨论小组。 (如果班级学生人数多, 就应该考虑将学生分成更多组别, 这样能够避免个别学生照顾不到以至于他们溜号, 或是失去讨论发言的机会) 。

准备过程完毕, 本次课程是以金东仁的小说《土豆》展开的。我事先准备的6个问题, 分别是:

(1) 小说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2)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女”的人物分析。

(3) 小说中“福女”的成长经历与转变是什么促成的?

(4) 小说中“福女”丈夫的形象分析。

(5) 小说中中国人“王相公”的人物分析。

(6) 小说最后“福女”的“死”说明什么?在金东仁的其他小说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结局?

然后将问题分配给每组组员, 四组成员分别就这六个问题展开讨论, 确保每名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总结, 变被动为主动, 同学之间再进行讨论最后形成成熟的意见。这一过程需要十分钟。当然, 这里教师虽然给学生大体上指出了讨论的中心议题, 但是这完全不会影响学生进行发散思考, 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 而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及时反馈, 使得老师在教学中也不断获得学习的机会。教师的工作不是“单打独斗”, 而是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 而且我觉得在教授小说这门课上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由于教师之间的年龄阅历不同, 知识面不同, 和学生之间更是会存在差异, 因此这种学习中获得的反馈更能让教师掌握作为社会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们的思想活动和他们的价值取向。学生发现的问题会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获得学习的机会, 使得小说这门课程的展开更加丰富多彩。

三、各组内部讨论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由学生进行讨论, 预计用时30分钟。

这一过程中教师除监督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外, 还应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态度, 了解每名学生较擅长的方面。因为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对于学生自身差异 (注:这里的差异并非智力上的差别, 而是后天的努力程度不同和对外语的接受能力上的差异造成的, 往往每个学生都会有其擅长的一面, 可能是学习上的, 可能是口才上的, 也可能是体育、音乐上的, 等等。) , 那么如何能够进行有效的差异教学呢?关于差异教学的问题很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和研究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已经做过很多的调查研究, 并对进行差异教学提出了一些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一书就提出了“变易”理论并提出:“不同的学习成果, 并非源于不同的能力, 而是源于对事物的不同见解的结果。学生没有学到学生所要预期的学习内容, 是因为学生未能聚焦于某些特定的关键属性, 而这恰恰是教师预期学生要掌握特定见解所必须的。”

如果将学习内容分步, 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预设的学习内容”、“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和“体验到的学习内容”, 提到“实践的”和“体验到的”两层学习内容, 这就表示我们承认学习学到的东西不总是我们预期的。在课堂被教师所实践的学习内容会影响学生是否有可能学到, 但学生最终体验到什么仍是不能脱离他们对课堂的个别体会的。引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的重视, 我们确实是让学生有机会间接地参与了预期学习内容的设定。这一设定并非单凭对学科的分析, 更要通过学生间的商讨, 并考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通过确认学生为课程的参与者之一, 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四、组别之间、师生之间讨论阶段

在这一阶段各组成员分别就每一个问题陈述他们的意

WENJIAOZILIAO

见, 教师和其他学生听后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这一过程预计用时45分钟。

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每名学生都能够有发言的机会。如果班级学生较多, 不能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够发言, 教师就要将学生思考的内容总结下来认真阅读, 并争取让本次课没能发言的学生在下一次课上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讨论, 而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要让学生不要忌于教师的理论, 但同时教师要把握课堂, 以防止学生趁讨论的时间谈及与小说内容无关的东西。

五、总结、反馈阶段阶段

通过以上的讨论学习, 相信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对这部小说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来, 并且总结自己这一节课学习到了什么,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及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教师则要研究课、收集显证并以之回馈教学, 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效, 把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

对于一门课程, 每个教师都会有其独特的授课方式, 但是每个教师都会遇到普遍性问题, 且只有每个教师都愿意努力解决普遍性的问题, 教师们才能将个人的特色更好地发挥出来,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葵, 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6.

[3]史大明.语文教学案例选评.学苑出版社, 2007.

方案设计讨论过程与感想 篇3

关键词:过程流体机械课;教学;讨论法

【分类号】G633.51

引言:课程中涉及到的流体机械的结构形式、特点、基本参数、应用领域这部分的信息量很大。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如此大量的信息学生的接收和掌握的效果不是很好。实践证明,采用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讨论,能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另外,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学生可以在团队的影响下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讨论法在《过程流体机械》教学中的应用

1.1讨论题目的选择

如何设计问题是小组讨论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讨论题目,使小组讨论有方向、有价值。教师要尽可能用清晰、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地明确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不需要为弄懂教师提问的词语和意图而苦思冥想。为不同的小组设定不同的讨论题目,可以提高讨论的效率。另外,要注意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建立完整地知识结构框架。如在学习完活塞式压缩机后,讨论螺杆式压缩机的优缺点。这个时候就可以将两种类型的压缩机对比讨论。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进行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同时记录学生小组讨论时的参与情况以及教师发现的问题。在总结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并给予解决问题的建议。

1.2小组组内讨论

讨论能使教师得到学生以某种方式运用所学知识的反馈信息,讨论能使学生在交流时改变自己的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大多时候使用的是讨论法中的小组讨论法的形式。所以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小组讨论的有关问题。在学生获得所要讨论的题目后,就需要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小组成员通过自我表述、相互倾听、交流、辩论,逐步取得共识,获得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形成观点。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能依赖于小组中能力突出、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尽可能让每位学员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1.3讨论法的步骤

讨论法的步骤如图1所示

介绍——把讨论的目的、内容、方法及分组形式向学生做出说明

讨论——要求学生就讨论话题积极发表意见,努力互相交流。

总结——各小组推选出发言代表,将小组讨论结果向所有学生做总结发言。

1.4各小组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在小组组内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把小组形成的观点和结论表述出来,实现结论共享。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促使讨论不断发展,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发展。

1.5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评论和总结

在讨论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意见、观点和结论进行及时的总结,从而得到最终的结论。在教师点评的时候,除了对观点进行点评外,还需要关注思考的过程,组织文字的过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积极的评价。

1.6运用讨论法时的几点提示

(1)小组讨论时人数以每组4-6人为宜。

(2)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掌控好小组讨论的时间节奏,将讲授法和讨论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以实现在完成教学内容同时,更好地发挥讨论法对增强授课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3)每个小组就问题自由讨论时,教师要对小组讨论进行巡视,并在必要时做出适当的指导。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队讨论结果做总结发言,引导所有学生对小组发言发表意见。

(4)教师可以为每名学生发放彩纸,教授学生制作自己的铭签,在铭签上写明自己的班级姓名,上课时将铭签放于自己面前。铭签有助于教师在小组讨论进行巡视时高效便利地记录下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的情况,也有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

(5)重视讨论题目的确定。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希望学习的知识入手,结合教学计划来确定讨论题目。

(6)在讨论过程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7)教师要把握讨论的目的,如果发现学生在讨论时离题太远,要及时指出,保证切题讨论,达到讨论的目的。

(8)教師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做出解释。

(10)教师要总结要点,并板书到黑板上。

(10)如果上课人数较多,因时间限制不能实现每个小组都有代表发言。这样的情况可以将没有发言的小组的讨论结果收上来。教师课后就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在下节课上课前,教师将自己的点评反馈给学生。

2.结语

在应用讨论法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只有会合作,愿意合作,才可能在日后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指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向,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启他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党课讨论感想 篇4

今天晚上进行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讨论会,期间各个成员相继发表感言。听完习主席的报告后,我对于其中的改革性政策有很大的兴趣。其中谈到城乡结构加快转变,以及设立国安委等等。由此我联想到2006年1月1日这个特别的日子。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停止征收农业税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当时我记忆特别深刻,村里的老辈人都感叹一直以来的沉重包袱可以扔掉了,这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事件。另一件事情是2004年粮食直补制度全面推广,粮食直补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倒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定民心等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两项举措,确实保障了劳动农民的切身利益。每次我和家里的老人说起农村的变化,谈到这两件事件时,他们总是乐呵呵地绽开了笑容。在胡温执政的十年间,政府部门多次出台相关惠农利农的政策。2004年至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以上的材料都足以证明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未来的中国农村道路也会越走越宽敞,更多的农民可以拥有更好的权益。

就业指导课堂讨论感想 篇5

这学期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老师通过形形色色的教学方式传授了关于就业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两次课堂小组讨论,分别是关于简历的准备和面试的应对。第一次我们被分为5人小组,拿到几份其他学院同学写好的简历,通过讨论评选出一份认为相对最好和最差的简历,并让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谈谈评选的理由。这种方法摒弃了传统的被动灌输,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简历、什么样的简历才是完备的。而是通过比较和讨论,在借鉴别人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动思考得出答案。再与之后老师给出的建议进行对比,发现讨论中忽略的要点,从而加深了印象。

关于邮件列表讨论的几点感想 篇6

我只想说说我个人对于什么是有价值争论的一点感想。为什么想说这些,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一个高质量的邮件列表是一个无价的财富,是每个人(订阅的,潜水的,讨论的)的财富,大家各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互相补充,互相对照,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也是极有效的学习途径。创建这个邮件列表本属于偶然的念头,但一年过去了,我把它当成这几年来做过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从中收获了很多东西(如果你是新近加入这个列表的,不妨翻翻以前的存档吧:-))

我觉得有价值的讨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性质(对于程序员群落,有许多纯技术讨论,譬如 FAQ 式的问题,其实是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的,但也有不少复杂的决策与判断问题)

1.客观。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每个人都是带着滤镜来看这个世界的,受到既有知识结构和信念的影响(认知科学把这个叫做认知图式,我们日常用语叫思维定势,或者略带贬义的“偏见”),我们理解问题总是不免片面;而这正是争论的价值所在,我常常在和别人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的漏洞,因为自己的漏洞自己是难以察觉的。——那为什么又要强调客观呢?照上面的说法岂不是在说“我们反正无法客观,那就争论就是了”。我觉得不是的,虽然每个人都难免受到既有知识结构的影响,但我们可以争取尽量客观,思考问题的时候力图全面,深刻。关于思考的一些 Rules of Thumb ,我在自己总结的一点学习习惯里面也有提到。

2.切题。这个问题是噪音最大来源。拿程序员圈子来说,最常见的一类就是本来是想对语言的技术优势劣势进行分析的。但结果讨论到最后变成了信仰的拉锯:讨论者首先确定自己的信仰,然后收集与信仰符合的证据,忽视与之相反的证据。并用它们来支撑信仰。结果就是各说各的,都只说了问题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人摸象腿有人摸象鼻。就是极少有人注意到其实语言选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视具体场合,综合各个因素才能决策的。一个话题一旦涉及到个人信念,就非常容易升级为信念拉锯战(其实这里的“信念”未必需要是多大的信仰,只要是自己认为成立的知识,都构成信念,而且绝大多数的信念都是隐式的,指导日常决策,但自己觉察不到——只有到了和具有相对信念的人一对比时才会发现)。当自己相信正确的事情被别人提出反面证据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跳出来捍卫,因为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的是“The Right Thing”。然而讨论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并不是为了去盲目捍卫自己的信念,而是为了揭示出到底什么才是应该去相信的。比如我经常看到这样的话:尽管...,但我仍然坚持我的立场。我就笑了,这是哪门子逻辑?我一直觉得,有信仰才不是什么牛逼的事情,牛逼的是随时能够根据更可靠更客观的证据来改变信仰。进化心理学上,在形成今天的心理机制的远古社会,我们基本通过朴素的观察归纳来艰难地获得对世界的知识,并将之纳为内部的信念,所以信念这玩意儿在当时是很宝贵的东西(英文中用 “buy” 来表达对一个东西是不是相信,不相信就是 I don"t buy it。),往往意味着生存所依赖的知识,这也就导致了我们进化出非常强烈的情绪机制来保卫信念,来确保我们不会轻易地因为一两个反例就抛弃信念。但时代进步太快了,我们的远古心理机制还没来得及进化就被一下拖入了现代信息社会(所谓的“进化时滞”),信息时代知识的进步是非常迅速的,不断有新知识被发现,而且我们随时可以查看全世界最顶尖的牛人发现的知识,所以原来的信仰很容易在新的事实面前被打破。所以,我只想说,信仰之争是最无价值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大脑中的东西都只是真理的一个逼近,并且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其实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尽量逼近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如果真的关心自己是不是在做“The Right Thing”的话,我们就都应该处在寻找它的途中,而不是在竭力维护自己大脑中的那个。

2.1.直接论证而不是迂回论证——Critical Thinking。阮一峰曾经过一个迂回论证的列表(注意后面的评论),此列表比较生动有趣,更系统一点的则可以参考 上的Critical Thinking(特别地,Informal Fallacies,Fallacies),

这里举几个常见的例子:XX 这么说别有用心 =>他的说法是错误的。你说 XX 这么说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他的说法是正确的。这属于让道德判断直接指导逻辑判断(此外还有价值判断凌驾逻辑判断)。还有如:没能证明不代表证伪,没能证伪也不代表证明。再如:如果两个人的观念看上去对立,证明了一方错误,并没有自动证明另一方正确。等等等等。另外这里还有一个相当完善的认知偏见列表(List of Cognitive Biases),最近发现的,很有价值。没耐心看《决策与判断》、《别做正常的傻瓜》、《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这些书的同学,可以参考以上几个 条目(注意从中引申链接出去的内容)。最后,其实日常讨论中要想尽可能地立于真理一方也不算很难,当自己觉得想要提出某个看法的时候反问自己一句:Prove it!

2.2.避免空泛讨论。空泛的论证有几个典型特点:1).只下断言不给逻辑。2)大量使用定义含糊不清的词句。3)太空抽象(这个在编码里面也出现,周思博就曾经提到过),一个空泛的概括虽然看上去的确符合要讨论的东西,但仔细一瞧却一点建设性都没有,一点也没有“充要”地刻画问题。一个日常的例子就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星座算命很准,而实际上星座算命的确准——它只不过用了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不仅对你准,还对所有人都准。但却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空泛的论证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发言者并不觉得自己发言空泛,反而觉得很有理很正确——当然很正确,正确的废话太多了,抽象到一定高度随便吼一嗓子都很正确,世界上最正确的话毫无疑问就是“存在即合理”,因为它是同义反复。除此之外为什么发言者会觉得正确,道理和人们觉得星座算命正确是一样的——正确,但不靠谱。其实归纳抽象能力人人都有,但就怕抽象抽过了头,能够抽象到恰到好处的高度的才是真正牛逼的。

3.珍惜。有一帮子朋友能够和自己讨论问题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邮件列表不是 cnBeta 的评论台,每个人上去冒个泡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老死不相往来,我想每个人订阅邮件列表都是希望在讨论中收获东西,而不是仅仅为了有一个地方能够话痨。邮件列表既不是公共评论台也不是 twitter 也不是 BBS ,邮件列表是一个更私人化的更紧密的社区,就好比是大家直接互相发邮件一样。邮件列表的交互频率也比任何论坛形式来得更快。正是因为这样的几个特点,一个邮件列表更像是一个私人化的朋友圈子。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列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一多起来就很难保证噪音不变大。对此我的看法是,宁可不发言,也不乱发言(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列表首页上写明“欢迎潜水”的原因)。有一个简单的启发式判断方法:少于一百个字的发言几乎很难形成价值的。当然,不是提倡话痨,而是说,有一段时间论坛经验的人可能都会注意到,很多人在发言的时候只是想表达一种情绪,或者一种个人化判断的结果,仿佛扔出来了就捍卫了什么东西,然后就可以心里爽快了,所以这样的讨论者,他的意图其实并不在于从讨论中获得东西,所以你不会看到他把自己的逻辑明明白白摆出来,因为他不想摆,也没有想过要摆出逻辑和事实,只是把从下意识里面冒出来的第一个结论扔出来就算了。这样的讨论是很难有价值的,而放在一个本来就是为了从讨论中获取价值的邮件列表里,也就使得邮件列表退化了。对于想从讨论中学习的人,我建议在讨论的过程中切勿只作判断和声明,而是简单地说明白你的道理,因为很可能你的道理有漏洞,而具有不同视角的人能够看出来,这才是讨论真正的价值。

4.不打不相识。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为了一点争执就上升到个人高度那就小家子气了。对事不对人,“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仍然是你的朋友”。只不过话说得这么动听,实现起来还是有点小困难的,因为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欢在公开的地方被 Prove Wrong ,(不好意思,又扯上进化心理学了)因为这会影响个人能力的公众评估,后者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对此我只能说,那就尽量说正确和客观的话吧(参见上面几条),如果被 Prove Wrong ,也没啥,因为又学到了新的东西,Stay Foolish 是好事情。我记得在哪看过有一位(当然实际上不止一个)科学家,在完成了研究之后喜欢一个劲找自己的茬子,试图证明自己是错的。我想这真是黄金心态,因为毕竟,倘若我们不是站在真理上,就都是在寻求真理的路上,如果仅仅是为了心理上感到满足的话随便接受了哪个不算太离谱的信念都可以。

最后,真心希望大家能发挥一个邮件列表的最大价值:-)

方案设计讨论过程与感想 篇7

在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移动存储介质是必不可少的组件。日常办公经常需要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将一台计算机上的资料文件拷贝到另一台上。虽然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安全隐患等。现就针对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1 何时需要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共享文件

进行日常工作时,我们经常接触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如:互联网计算机、内部网计算机、涉密计算机等,这几种类型的计算机相互之间需要进行物理隔离,资源无法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因此,当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需要共享文件资料时,就必须通过移动存储介质来实现。

2 几种移动存储介质及其特点

(1)软盘。软盘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泛使用的移动存储介质。使用最广泛的是2.5英寸软盘,其容量仅为1.44M。软盘的读取需要软驱的支持,但是现在所使用的计算机几乎已不再配备软驱,因此时至今日软盘已近乎绝迹,但某些特殊部门仍在使用。

(2)U盘。U盘在本世纪初便悄然兴起,时至今日,U盘已成为最常见的移动存储介质。它不要外接设备的支持,只需直接插入机箱上的USB接口便可使用。它具有便于携带、存储容量大、价格便宜、性能可靠、使用方便的优点,被广泛地运用于政府系统各个部门的日常办公。

(3)移动硬盘。移动硬盘最大的特点就是超大容量的存储空间,是一种较有性价比的移动存储产品。和U盘一样,它也不需要外接设备的支持,直接插入机箱上的USB接口即可使用。由于它体积较大、重量较重、携带不便、防震性能不足等缺点,所以主要用于电子档案资料的存储。

(4)光盘。光盘自兴起至今,仍是移动存储介质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具有保持寿命较长(可保存15至100年)、平台独立性强(正确格式化的盘片可在所有操作系统下被访问)、耐用性高(光学存储技术消除了许多磁性媒体要注意的存储问题,如信号衰减和对磁场的敏感性等)等优点。光盘的读取需要光驱的支持。现较为常见的是不可擦写光盘,即写入一次数据后,便不能更改盘内数据的光盘。

3 目前移动存储介质使用中存在的保密与安全问题

目前政府工作中移动存储介质使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移动存储介质的混用,如接入过互联网计算机的U盘未经过任何处理就接入内部网计算机,接入过内部网的U盘直接将资料文件拷贝入涉密计算机等。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将导致内网病毒泛滥、系统崩溃、甚至涉密资料的外泄。目前已出现很多这样的例子:某涉密单位的一位工作人员将U盘接入互联网计算机拷贝资料,在此过程中,该U盘上感染了木马病毒。而后不经任何处理就将该U盘接入涉密计算机。此时潜伏在该U盘上的木马悄悄激活,将涉密计算机上的涉密文件拷贝入盘并以隐藏文件的形式保存。等该工作人员再次将U盘接入互联网计算机时,木马将拷贝下来的涉密文件传输到互联网上。

也有的单位则采用设立中间计算机的做法应对移动存储介质混用现象,即通过中间计算机的杀毒处理实现不同类型计算机之间的资料文件共享。如在互联网计算机上接入U盘拷贝资料文件后,先将U盘接入中间计算机使用杀毒软件对U盘进行查杀,而后再将U盘接入内部网。这样确能起到一定防毒隔离效果,但由于现在尚未出现能查杀所有病毒的杀毒软件,尤其对特别开发的病毒杀毒软件更是无能为力。更重要的是如此的操作方式使得中间机成为了可以使用几种专用U盘的“特权机”。如此做法仍然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所以,为了政府工作的保密性,注重移动存储介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显得尤为重要。

4 几种技术性解决办法

(1)在所有计算机上均安装杀毒软件,并打开实时监控。

虽然还未能有一款杀毒软件能查杀所有病毒,但安装杀毒软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计算机免受大部分病毒的侵害。

(2)移动存储介质,特别是U盘、移动硬盘,要做到专网专用,不同类型的移动存储介质不要混合使用。

每个U盘、移动硬盘都有惟一的硬件编码。收集各个U盘、移动硬盘的硬件编码并按它们使用的所在网络类型进行分类,在计算机中安装移动存储介质硬件编码识别软件,通过识别接入本机的移动存储设备的硬件编码来判断该移动存储设备的使用是否合法,再做出是否允许读写该移动存储设备的决定。

(3)规范信息流向制度,严格把关文件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

(1)资料文件只允许从互联网计算机流入内部网计算机,从内部网计算机流入涉密计算机,不允许倒流。(2)对涉密计算机的USB端口进行物理隔断,防止使用移动存储设备从涉密计算机的USB端口拷贝文件资料。(3)互联网和内部网计算机上安装光盘刻录机,涉密计算机上安装光盘读取机。利用一次性光盘保障文件资料单向、安全写入涉密计算机,且使用后立即销毁。

5 总结

高职院校讨论课教学的组织与设计 篇8

关键词:讨论课 引导 教学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提高教学效率,教育体制改革内容中对教学课堂的模式提出了新的理念,师生的课堂角色定位相对平等,开展上下互动,对课件及思想进行热烈的讨论,开拓学习主体的观察能力及创新思维,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目的。

1 讨论课的内在涵义

讨论课,顾名思义,就是进行讨论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采用一问一答、一问多答或多问多答等方式进行多向商讨,直抒胸臆,对问题的看法及态度,发表见解,从而达到问题症结冰释。问中学,学中问,这种互联关系使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避免了不顾学生的学习状况,自作主张的认为学生已经理解而被忽略的教学内容。讨论课一方面是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具备一定的组织技巧,另一方面成为高情商的合作伙伴,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大有益处,同时,对增进教学活力和课堂生机都有积极的作用。

2 讨论课教学的组织及实施策略探析

讨论课教学通过教师在课前将课堂的讨论课题布置下去,由学生自己思考,拟出提纲,准备在课堂上发言。在讨论课上,教师进行开场白后,快速将学生进行分组排列,指定会议组长开始共同研讨,鼓励学生开展热烈的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待各组学生的思想及意见达成一致时,委派学生代表到教师台上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概括,针对不同的争论结果,教师发表自身的看法和见解,以正纲要。

2.1 对讨论课题的精挑细选,要对症下药,与实际相符

讨论课题的对路,是组织讨论课教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教师在课前对所讲授的课件要相当熟悉,驾轻就熟地将课题的内容输出,指点出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在教师简浅易懂的说理中明白所学的知识。在选择课题时,要选择与课堂内容息息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对课题内容进行课前采集相关信息,为讨论课发言做好准备。课间重点强调讨论课不是寻找一个正确答案,而是一种思想形成过程,允许犯错,可以纠错,充分调足学生们的讨论热情。如果不对路的讨论题材,往往会造成几种状况,第一,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学生讨论的课题内容太泛,扯得太宽,不得要领,第二,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学生知识层面没达到要求,相关的知识理论没有掌握,不了解话题的真正含义,摸不到头绪,造成无话可说或说了也不知说什么的尴尬局面,既浪费时间讨论又没有实际意义,达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要使讨论课成功,教师要花大精力和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给出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预习课文、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参考文献等方法,有目的、系统地组织好发言资料,甚至可以到社会取材,撷取人们生活中的生活片断充实发言内容,加以论证发言资料的观点,在讨论课堂上畅所欲言,一语中的。比如:在课前将“婚姻,你将怎么看?”作为讨论课的主题,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资源进行调查研究,走向社会去体验真实的人生,组织好个性化的、有见地的讨论稿,在讨论课上,学生们放下思想包袱,敞开心扉,表明立场,积极参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讨论,各抒己见,同时,教师引出更深层的如:同性恋、离婚等一系列社会现象,让学生反思,促使学生们在人生路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掌握指导方式,把控课堂主题及节奏,搞活讨论课氛围

讨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要引导者、策划者,而不是主要演讲者。教师在课前要精心策划情境,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创设氛围,调动学习主体的主动性思考与积极发言的情绪,激活讨论课的课堂气氛,捕捉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讨论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状况,教师要恰如其分的拿捏课堂的局面,讨论的话题不能太散,飘到十万八千里,偏离了方向,离开了预定设定的范围,讨论进程也不能过于缓慢,个个缄默不语,没法开展讨论。对有争议的话题,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集思广益,踊跃发言,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博采众长,就见解的焦点内容进行分析。

2.3 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有助于课堂的完美教学

在讨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集倾听、指导、学习、调节及总评者为一身的角色,是课堂的核心主宰,一堂课的教育效果,就在教师的策划下显现出来。讨论课上,教师拟定的课题,在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中展开,倾听学生们畅所欲言的思想、赞扬他们的胆识,对课堂的节奏进行把控,比如:一方面讨论偏离主题,泛泛而谈,教师要及时地将议题牵回;另一方面讨论冷场时,气氛尴尬,缺少活力,教师要巧妙地诱导,另辟蹊径地开拓思路,调动课堂的活跃性,鼓励不善言辞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讨论中。在讨论课堂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身架,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解自己拟定的课题是否和学生的知识层次与个性相匹配,检查自身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够在课堂上运用自如,知识面尚有哪些方面需要充实。在讨论课上,教师拟定的教学议题受到实际的检验,来源于学生们讨论质疑的压力,使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受到极限的挑战。

经过一堂热烈的讨论课,撒满了学生们的想法及观点,就像一盘散沙,只有加入了水才能沙子聚成塔,因此,综合评定、总结概括的责任就落在教师的身上,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讨论一番最终没有得到圆满的评价,学生们的思想仍旧达不到统一,从沙里淘不出黄金,那就是讨论课堂教学的遗憾。教师要对整堂课的过程做足功课,记录并梳理好学生的观点,尤其是有争议的观点,在点评时,加以阐述讨论的重点及实践意义,帮助学生对原有的知识建构进行修复,形成更全面的知识框架,明辨是非,对观点明确、积极表现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观点见解偏差、积极性有些不足的学生进行激励,最后,要求学生用短小精悍的语句,写出想法与收获。

3 结束语

现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阅读的课外书籍更加广泛,接触的社会现象和对社会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讨论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推理综合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特点,在讨论课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也可从学生们搜集过来的资料中,学习到自身所缺乏的知识,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综合素质的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莫蕾钰.优化高校讨论课之教师定位及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3(01).

[2]任玉波,赵延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讨论课的设计与分析[J].教学研究,2012(03).

[3]冯桂艳,巴一.谈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法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1(08).

[4]王艳.建构主义心理学视野下讨论课的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5).

教育学学习过程感想 篇9

——师范二班徐娅

10091510214 最近应课堂要求,有幸拜读了《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之前一直觉得读这种理论性的书一定很枯燥乏味,但细细读了一点,发现很多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我大概能理解他所要强调的内容:真正的教育,取决于儿童身处其中的那些社会情况的实际需要,对儿童各种能力的激发。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他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

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教育者的努力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变成偶然性,独断性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是的,对儿童的教育,不光是心理上的,还有社会上的,两者都不能缺,尤其对心理的教育,是基础,是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儿童心理的教育。在此我想提及一下中国的教育。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便是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一味的看重升学率。也许我的看法过于片面,但是事实就是许多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对自己不断地提出要求,就为了能够使得社会需要他,家庭满意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难免会活得很累,适得其反,没有将自己的潜力翻译成社会的对等物以服务于社会。反而导致许许多多令人悲惋叹息的结果。而这就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我们的开凿一条无阻碍的通道才可以不断地灌输知识。另外,社会学方面也是同等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即儿童逐步学得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儿童最终是要成长为社会的一员的,他的能力也得符合社会的需要才可以在社会之中立足。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文中说到:“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这就是说教育不是世外桃源里的孤芳自赏,也不是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它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说明教育的个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人,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有机体。杜威也非常强调教师对“改造社会”所起的作用,他认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的尊严”,教师“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是两门很大的学科。在教育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即:让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感悟,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是一个主要场所。学校不应当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而应该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简化的社会生活。

对此,我表示极大的认同。现代教育不应把学校作为一种单一的,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机构,而应该成为家庭生活的延伸,社会形态的雏形。在学校所学不应是为了将来的某些别的事而作准备,而应让所学成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生活在当下,再用之未来。如此一说,许多我们平时对于学校的价值观就要发生彻底的改变。其中我最为欣赏的是: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加强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同时,考试不过是用来检验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表明他在哪种场合最能起作用和最能接受帮助。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杜威的这两个观点,我都非常赞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是生长,完全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虽然目前,还不可能完全做到,但杜威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奋斗目标。其二,杜威强调了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这无疑也是非常务实、非常正确的。当今,学校与社会脱节得益发厉害,学生所学的,不是社会需要的;社会需要的,学生又学不到。这样的“人才”,当然没有什么好市场。学校因此也就成为了我们由家庭正式步入社会的一种过渡,也因为有了学校的存在,我们才能于潜移默化中积累生活经验适应将来的现实生活。

我们享受教育的过程,这个由全人类共同投入的过程的目的是什么。此刻,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最为深刻:智慧加上人格,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这是马丁路德金博士非常有名的一句话,深刻而简明地揭示了教育的目的:一个好的教育,不仅仅要在智力上出类拔萃,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格品德上没有缺陷。

仅仅智力是不够的。智慧加上人格,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在很多事实面前,人格比智力重要得多。人格优秀即便没多少智力也会通过自己点滴地积累努力达到成功。但品德败坏的人会利用他的优异智力做坏事。培养人包括对生理智力上的教育,还有对人格,人性的教育。一个人就算再有能力,再聪明,离开了正道,亦会不得善终。所围邪不压正,正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亦是人力,有时而终,终终斗不过芸芸众生。有句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是一样的意思。

对于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角度来考虑。一个智力优异但是品德败坏和一个智力平庸但人格完善的人,哪个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呢。我想这并不是一个难题,很简单的得出答案,我我们需要人格完善的那个。所以说i,教育并不仅仅需要智力,更需要它去培养更为完善的人格和人性。

就好比现在宣传的最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我们却是说得多,做得少,这些往往都是一些套话,谁都不会去当真,素质教育应逐步替代应试教育的位置,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在一个心态健康下学习东西的氛围,否则,人格在一直激进地追求考试分数的过程中发生扭曲。我们应该突出人格的培养在教育中的地位。因为读了我的教育信条这本书的缘故,我去看了街舞少年,在电影里面,小混混的努力,完善的人格,使得他有重新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呢,没人会因为一个小混混的努力去改变点什么。最多只是说一句,他是个好人。所以说,我们更应该去凸显人格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教育上。不仅仅是完善的人格的培养,还有智慧的培养。智慧等同于智商吗?不。每个小孩都是有智慧的,但需要我们的挖掘,智慧是通向创新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就要注重不要把条条框框束缚着他们,我们需要指引而不是规定。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拘束于现有的思想的。思考,质疑,创新是他们的宗旨。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准,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习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感想 篇10

这学期通过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课后翻阅相关资料和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浅谈一下我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些认识。

一、对社会科学研究概念的认识

社会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现象加以了解、说明和解释的一切活动,也就是一个解谜的活动。它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社会科学的特点:

1.社会科学对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具有附属性,而这两者本身就具有抽象性

2、对于社会现象研究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到内、由浅及深的过程。

由于研究成果的抽象性的特点,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具有间接性。由于受到研究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社会科学成果总会包含各种的缺陷、不足和错误。

因此,我们要从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不懈的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再用发展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实现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社会科学成果到现实生产力之间的良好转换。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分类

1.定量研究:定量研究的大多数是调查而来的数据,验证结论的表述方式主要依靠数据、图表等来分析,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重于“量”。

2.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多数材料来源于前人的文献资料和经验调查,定性研究的验证结论注重文字的表达,定性研究的表述方式注重文字的表达,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重于主题的物质方面。

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给我的启发

在学习了社会科学研究之后,我写了自己的第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在报告的完成过程中,我根据《社会科学方法论》书中第十章的社会科学研究过程,并结合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社会调查。以下是我的研究过程:

(一)选择研究问题。我选择研究问题的途径是书中所提到的“跟从导师做分支方面的研究问题”,这学期社会学老师给我们留了社会调查报告的作业,我从中选择了城镇养老状况的问题。因为我所在小区就有很多养老的老年人,这样便于我的报告调查。

(二)综述相关文献。我查阅了有关当代老年人养老状况的文章,了解了相关的一些数据,是我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并确定了我的调查方向。

(三)设计研究方案。通过阅读社会科学方法论书中对设计研究方案的建议,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方案,那就是通过对我所在的小区及周边村镇的老年人进行调查,从而推断我所在的城镇养老状况。

(四)收集数据。我所选择的是定量研究,抽样是收集数据所要做出的首个决策,并且我进行的是简单随机抽样。我从小区中随机找到了50名居民作为样本。在数据的收集方法中,我选择了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因为问卷法的优点是简单可行,缺点是无法深入了解受访者的真实观点和情感,而访谈法恰恰弥补了这一缺点。

(五)分析数据。我把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推论性统计分析的参数估计,并得出了一定结论,这也使我对所调查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六)解释和报告结果。根据书中的“报告的内容和结构”提供的方法和格式,我撰写了调查研究报告,分析并解释了我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我的意见和建议,并指出了研究结果的不足。

三、社会科学研究课程的感想

所谓科学方法,主要是认识它的限度,在不能给予证明之处,它不提供证明。在它只能提出个人观点之处,它不妄自称之为科学,所以只能通过尝试和消错,通过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来学习。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课堂教学中讨论课的设计与分析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讨论课;课程设计

在大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讨论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较好方法。通过事前的准备,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中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了解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目的。成功的讨论课从事前的准备到讨论课堂的环节设计教师都需要重视。笔者结合实际经历,从讨论课的准备、讨论环节的设计、课堂效果分析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讨论课的准备

一堂好的讨论课应该主题突出,并与课程相应的理论知识环环相扣,吸引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因此需要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做好准备工作。教师的准备应该包括提前公布讨论计划、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计划应包括学生的分组情况、讨论课的时间安排、讨论的主题、学生要做的具体事项、完成的要求、最终提交的资料以及考核方式等。学生的准备包括对指定主题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资料收集,通过实地、网络和电话调研等方式完成讨论要求并以PPT或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运营管理课程为例,对于讨论课的具体安排,笔者通常在第二周就告知所有学生并把相应要求提交到教学平台上。如某一主题讨论,讨论课时间是第九周周四。讨论主题:建议在临港地区选择一处服务企业,实地考察并联系负责人进行调研,要求从运营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出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如产品、服务的设计,工作设计,服务作业计划等)存在的问题,不考虑选址和设施布置问题,从运营管理的角度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讨论的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完成一份讨论报告和PPT,第9周周二之前将PPT和讨论报告电子版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每个组都需准备课堂演讲。每组演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每一组演讲完毕后是5分钟的自由提问回答时间。讨论最终评价标准由三部分组成:PPT40%,报告40%,演讲20%。

二、上好讨论课的几个环节

成功的讨论最核心的就是主题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具备可操作性、成本低及时间适中的特点,同时需兼顾多个知识点的有机结合。

1.选择恰当的主题

在选择讨论主题时,贴近生活的专业热点问题或跟企业运作联系紧密的实际操作问题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以笔者教授的现代物流管理课程为例,考虑到学生网购的比例比较高,目前海淘又是一个热点话题,而对于海淘中转运公司的选择分析又与物流密切相关,因此设计了这个主题,要求学生首先从网上搜集资料,了解海淘的整个流程,并能够自主完成在美国网站上购物;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转运公司的转运速度、费用和其它服务,根据购物类型选择一家转运公司进行购物转运工作;对整个购物流程和转运公司的选择做出分析。

2.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首先在学期初根据课程总人数的规模进行分组,通常不超过5个人为一组,在讨论课之前提交PPT与报告。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进行公开演讲,演讲完之后所有同学与教师可现场提问,在答辩过程中,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或回答。笔者发现讨论课程的参与度与班级人数有直接关系,如同一学期30多人与100人左右的班级,小班的讨论参与度相对较高,讨论问题也较深入。另外,学生的参与度也存在一些偶然因素,某一班级沉闷的学生较多,参与度就低,有时候一两个非常活跃的学生也可以调动整个讨论课堂的氛围。

3.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式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参与也非常重要。在讨论课之前,教师应熟悉所有学生提交的PPT与报告,并记住课堂演讲学生的名字,在答辩环节适当化解组与组之间的“火药味”,同时针对一些共性化的问题通过参与提问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加深印象。教师的个人修养、知识面的广泛性等也对讨论课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讨论课的效果分析

讨论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如在现代物流管理课程中,完成运输主题讨论之后的报告中,有学生总结出收获:通过这次讨论研究,学会了如何和一个陌生人在不熟悉的领域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获取需要的东西。考虑问题的方式往往决定了结果,因此考虑问题一定要多想想问题的不同方面,比如运输主题研究中,研究的是瓷器不同路线的运费问题;设计问题时,肯定要考虑它是木箱包装还是纸箱包装;瓷器的长宽高是多少,重量是多少。通过多方面的设想,小组调研中保证了对话过程的通畅可信,获得的数据也更加可靠真实,顺利完成研究。

教师要想驾驭好讨论课,就要对课本内容非常熟悉,同时又要对实际情况有大致了解。因为讨论课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常常是打破了课本的知识体系及知识范围。只有教师的综合水平提高了,当学生思想活跃、有热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时,教师才能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周剑雄,苏辉,石志广.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

[2]赵永生,郑魁敬,姚建涛.主动体验型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10(7).

方案设计讨论过程与感想 篇12

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而发展,互联网安全与互联网攻击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而且越演越烈,从技术更新的角度进行分析,网络攻击本身就体现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也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成本逐年降低,“黑客”已经不再局限于高端技术人群,任何接触互联网的人群都有可能成为“黑客”。而且,TCP/IP协议的发展也逐渐暴露出先天缺陷,网络攻击已经发展至应用层,目前,大多数网络安全软件已经可以对网络应用层数据包进行安全扫描,但导致网络结构日益复杂,传统网络安全模型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互联网发展的需求,下面将详细阐述基于SCPDA模型的网络应用层安全方案。

1 应用层安全分析

1.1 应用层特性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网络层的很多安全问题已经解决,包括teardrop、ping of death等网络攻击,但是仍然有很多应用层的问题没有解决,网络应用层的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包括波及范围广、隐蔽性较强、复杂程度高、更新速度快、攻击时间短、防护难度高以及防火墙缺陷等。(1)波及范围广,一般网络层的安全问题会导致网络暂时性瘫痪或者无法访问,但网络应用层的危害则是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直接威胁到用户的利益;(2)隐蔽性较强,网络应用层的木马或者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系统中,可以利用Web漏洞发起攻击,普通安全系统难以及时辨识;(3)复杂程度高,网络应用层的安全威胁具有多态性;(4)更新速度快,目前,网络应用层的安全威胁正在逐年递增,一方面是网络应用层的复杂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网络应用层软件的问题;(5)攻击时间短,网络应用层的攻击时间很多,可以快速获取管理员权限;(6)防护难度高,网络应用层比网络层更加贴近用户,用户使用失误导致的安全风险更高;(7)防火墙缺陷,传统防火墙无法识别网络应用层的攻击,更无法主动预测与防御网络应用层的攻击。

1.2 应用层风险分析

网络应用层的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包括缺少漏洞检测方案、难以进行有效认知、无法有效阻止网络应用层攻击、缺乏实时监控系统以及未建立完善的安全审计体系。(1)漏洞检测方案,网络攻击的基础是系统漏洞,包括主机漏洞、服务器漏洞等,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本地缓冲区的溢出漏洞为黑客留下了攻击的后门,方案防护建立在漏洞检测基础之上,但很多安全软件无法及时检测出漏洞,除此之外,很多Web漏洞扫描设备的布置缺乏合理性;(2)难以进行有效认证,网络安全防护的第一道防御措施就是身份认证,现有的认证措施包括U盾、生物识别等,但常用的认证措施依然是密码口令,黑客可以用国密码猜测、暴力破解等方式绕过系统;(3)无法有效阻止网络应用层攻击,如果将安全防护全部开启,可能导致系统延迟,降低了系统运行效率,因此,很多企业并未完全开启安全协议,导致网络应用层安全风险较高;(4)缺乏实时监控系统;(5)未建立完善的安全审计体系,安全审计实际上是对安全技术的管理,但很多系统缺少对日志、网络数据等审计体系。

2 安全防御流程分析

网络应用层的安全防护策略建立在网络应用层攻击之上,需要对常见的网络应用层攻击进行分析,但不同的攻击方式采用的防护策略不同,同一攻击方式的目标差异也会导致防护策略差异。对网络应用层攻击方式进行分解,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包括信息采集、网络攻击、网络破坏、预留后门以及行踪隐蔽等。

针对网络攻击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防御措施。第一阶段是排除漏洞,在黑客发现系统漏洞之前及时修补系统安全漏洞,常用的漏洞扫描软件包括Nessus等,也可以针对服务器开放端口进行扫描,包括NMap等;第二阶段是在阻止黑客发动攻击,可以通过实时阻断攻击报文的方式阻止攻击行为,根据相关研究,该种防御方式可以有效阻止95%以上的网络攻击;第三阶段是针对攻击行为进行防御,通过对特征库与数据流的对比分析,扫描出攻击报文,同时及时发送警报信息,与联动防御设备进行防护;第四阶段是安全审计阶段,一是检测出已经被攻击的证据,二是找出系统后门与木马,三是及时修补安全漏洞。

3 网络安全平台设计

本次设计的网络应用层安全平台主要包括了五个安全模块,基于SCPDA进行安全模型构建,打破了传统的安全孤岛效应,每个模块之下又包括不同的子模块,比如攻击防护模块将WAF、NGFW、UTM、IPS、防火墙等纳入防控体系,同时减少了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基于SCPDA的网络应用层安全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基于SCPDA的网络应用层安全平台框架包括了漏洞扫描模块、加密认证模块、联动防护模块、实时监控模块、安全审计模块等。基于SCPDA的网络应用层安全平台框架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一管理,通过平台统一配置任务与命令,减少了故障机率,二是安全联动,可以采集多种安全信息,实现实时响应,三是风险控制,对网络应用层的安全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掌握网络应用层安全漏洞以及薄弱环节,可以进行统一风险控制。

4 安全平台模块设计

基于SCPDA的网络应用层安全平台框架主要包括了漏洞扫描模块、加密认证模块、联动防护模块、实时监控模块、安全审计模块等五个模块,下面重点分析漏洞扫描模块、联动防护模块以及基于蜜罐技术的安全审核模块。(1)漏洞扫描模块,传统面向网络应用层的安全技术只部署一个检测模块,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次设计的基于SCPDA的网络应用层安全平台采用分布式部署策略,检测模块统一采集数据,进行联动分析,最后进行统一配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加强了各个子模块之间的交互性,扩展性更强;(2)联动防护模块,网络应用层的防护难度更大,因此系统运行效率较低,而检测模块属于旁路部署,将防护模块与检测模块进行联动,可以减小系统与网络压力;(3)基于蜜罐技术的安全审核模块,该模块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通过管理员对数据的分析,可以提高攻击辨识效率。

5 总结

本文深入研究了传统的网络安全协议的特征,对经典的PDR、P2DR等模型进行分析,并对以上模型进行综合对比,在现有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提出了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模型。之后对网络应用层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加密认证方式、UTM、防火墙设计等,对网络应用层的安全特性进行阐述,从漏洞扫描、加密方式、入侵监测、主动防护、安全审核等五个方面提出了SCPDA的网络应用层安全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针对性,主要研究了网络应用层的安全防护策略,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川.应用层DDo S攻击检测算法研究及实现[D].重庆大学,2012.

[2]曾玮妮.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层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谢柏林,余顺争.基于应用层协议分析的应用层实时主动防御系统[J].计算机学报,2011.

组合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收获与感想 篇13

1.组合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有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材料组合成的整体并能共同工作的构件称为组合构件,由各种组合构件构成的结构称为组合结构。狭义的组合结构仅包括由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的组合柱、组合梁、组合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随着大量建筑物的兴建,各种新的结构形式不断涌现,组合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结构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推广,而且应用前景越来越好。组合结构将不同材料或构件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形式,同时在设计时应将不同材料和构件的性能纳入整体进行考虑,以最有效地发挥各种材料和构件的优势,从而获得更好的结构性能和综合效益,其具有施工方便、节省材料、经济效果好等优点,因此,组合结构将成为继传统的四大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木结构及砌体结构)以后的第五大结构体系。

组合结构具有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和途径,如材料间的粘结力、机械连接件的抗剪抗拔力、构件或材料间的相互约束与支持等。合理运用各种组合方式,可以使各种材料扬长避短,获得一系列性能优越的组合构件或体系。例如,钢.混凝土组合梁通过抗剪连接件将钢梁与混凝土翼板组合,充分发挥了混凝土抗压强度高和钢材抗拉性能好的优点。而钢管混凝土将钢管与混凝土组合,钢管的约束作用使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和延性,混凝土对钢管的约束则防止了钢管的屈曲。此外,钢板混凝土剪力墙、钢板混凝土组合井壁等也都使两种或多种结构材料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组合,可以获得更高的性能。

2.组合结构的优缺点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它是一种优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型结构,它分别继承了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各自的优点,也克服了两者的缺点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体系结构,可充分利用钢和混凝土的特点,按照最佳几何尺寸,组成最优的组合构件,使它具有构件刚度大,防火,防腐性能好,具有较大的抗扭及抗倾覆能力(与钢结构相比),而且具有重量轻,构件延性好,增加净空高度和使用面积,同时缩短施工周期,节约模板(以上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特别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用桥梁结构中,更加体现了它的承载能力和克服结构在施工技术难题的优点。

其缺点是结构需要特定的剪力连接件和专门焊接设备和专门焊接技术人员,与钢结构相比,还有一定量的二次抗火设计(指组合构件,而不是劲性构件),还有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析在施工期间,在混凝土初凝期,当混凝土厚度不够厚时(一般混凝土板厚应大于100mm),易使混凝土出现临时裂缝,特别指高标号混凝土(由于压型钢板阻止混凝土收缩所致)。

下面,我会介绍几种常见的组合结构,和它们的特点。3.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 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是将0.7—2mm的薄钢板压制成带凹凸肋及各种槽纹的波形板,在压型钢板上浇筑混凝土,使其与压型钢板组合在一起,形成组合板整体共同工作。利用压型钢板代替板中的受拉钢筋,并且它可作为施工阶段中浇筑混凝土的模板,一般这种模板为永久模板,施工完毕不用在拆除。因此压型钢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施工阶段湿混凝土的重量以及各种施工荷载,同时组合板高度的增加,使其在使用阶段的强度和刚度大大提高。

另外,为了使混凝土与压型钢板能很好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共同工作,在压型钢板上要压制出各种槽纹与花纹。目前生产的彩色钢板既美观又具有防腐作用,使之暴露于板底的钢板不易锈蚀。组合板得特点是受压性能好,刚度大的混凝土主要分布在受压区,而受拉区用受拉性能好的压型钢板代替受拉钢筋,所以受力合理。同时,由于压型钢板的工厂化生产,减小了模板钢筋的制作安装工作,使其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施工速度快,可以数个楼层、多工种同时立体化作业,使主体工程的施工进度缩短数倍。组合楼板可以作为楼板、屋面板与工业厂房中的操作平台等,它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高层、超高层民用建筑、公共建筑以及工业建筑中。

4.钢-混凝土组合梁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是将钢梁与混凝土板组合在一起形成组合梁。组合梁由于能充分发挥钢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组合梁结构除了能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受力特点外,与非组合梁结构比较,具有下列一系列的优点:①节约钢材。由于截面材料受力合理,混凝土替代部分钢材工作,使其用钢量大幅度下降,如果采用塑性理论设计,还可以降低造价。②减少截面高度。由于相当宽的混凝土板参与抗压,组合梁的惯性矩比钢梁大的多,可以达到降低梁高增加层高的效果。③延性好。由于耗能能力强,整体稳定性好,在实际地震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④刚度好。混凝土板与钢梁共同作用,抗弯模量增大,致使挠度减小,刚度增大。⑤抗冲击、抗疲劳性好。实际工程表明用于梁桥、吊车梁的组合梁比钢梁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抗疲劳能力。⑥稳定性好。由于组合梁上翼缘侧向钢度大,所以整体稳定性好;加上钢梁的受压翼缘受到混凝土板的约束,其翼缘与腹板的局部稳定性都得到改善。⑦使用期延长。由于混凝土板的存在,使得钢梁上翼缘的应力水平降低,由于裂缝引起的损伤减小,比起钢吊车梁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许多。

5.钢管混凝土结构

钢管混凝土结构通常指的是圆钢管混凝土结构,即在圆钢管中浇筑混凝土。由于混凝土受压时受到钢管的约束,将使混凝土由单向受压改变为三向受压,混凝土约束受压强度将比单向受压强度提高很多,这样能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能力,在混凝土外包裹的钢管,虽然也受纵向压力与环向力,但与其强度相比,应力较小,儿钢管主要承受环向拉力。这样便能充分发挥混凝土受压、钢管受拉的长处。由于混凝土填充在钢管中,同时钢管受压应力有较小,所以钢管不容易失稳,这对薄壁钢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钢管混凝土改变了一半受压构件的受力性能,混凝土钢材两种材料各自扬长避短,受力合理,所以使钢管混凝土受压构件的截面减小,不仅减少了混凝土用量,也减轻了自重,比钢结构节约钢材50%。钢管混凝土的另一特点是其延性大为提高。一方面是因为外围为钢管,其本身延性较好,另一方面因为管内的混凝土在手里后处于三向约束状态,延性大大提高。钢管混凝土邮件受压破坏属于脆性破坏,而钢管混凝土柱的破坏是延性破坏。即使混凝土被压坏,由于它被约束在钢管内,一次不可能产生溃散、塌落现象,这对防止地震区建筑倒塌具有特殊意义。由于圆断面惯性矩较同样截面积的矩形惯性矩要小,同时当构件受弯时,较薄的钢管壁处于受弯构件的受压区,容易失稳,因此钢管混凝土主要适用于做柱子等轴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构件。钢管混凝土的浇筑不需另用模板,所以省去了全部模板工程。而且,目前钢管混凝土结构中一般不配钢筋,有一也省去了钢筋与其制作安装工作。在应用钢管混凝土是,因为梁一般要用矩形截面的钢梁、钢筋混凝土梁或组合梁,而钢管混凝土为圆形截面,因此其节点构造一般比较复杂,同时要耗费一点的钢材,这是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致命弱点。目前钢管混凝土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层的下部数层。如地铁站台、城市立交桥、过街人行桥以及公路桥梁等多采用钢管混凝土;一些展馆等大跨建筑也采用钢管混凝土;工业厂房中采用单肢及多肢钢管混凝土柱,也有将密排的钢管混凝土柱构成刚度很大的筒体用于超高层建筑中;钢管混凝土柱还广泛用于构筑物或大型设备的支架中。

6.型钢混凝土结构

型钢混凝土结构是指在混凝土中配置或以配置型钢为主的结构,型钢混凝土既可以做柱又可以作梁,也可以浇筑成抗震墙与筒体,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由于在混凝土中配置了整体的型钢骨架,因此其强度、刚度、延性大大提高,显著改善了构件与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型钢混凝土构建可以明显减小构件的截面面积,这不仅使得结构所占面积减小,增大了建筑的使用面积,而且减少了梁的高度,使净空增加或者建筑物层高和总高减小。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处于地震区,因此在高层、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将使柱子截面过大,实际上不可能采用,其延性和安全性已近不足。在超高层建筑或高耸结构中采用钢结构,虽然强度高、延性好,但往往因其抗侧刚度小而使侧移过;或在风振作用下,发生过大的颤动。如若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或在下面数层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即可避免发生过大的侧移和颤动。在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型钢被混凝土包裹,避免了钢结构的防火、防腐性能差的缺点,同时克服了钢结构中容易发生整体或局部失稳的弱点。型钢混凝土结构根据其配置的型钢不同分为两大类,即配置空腹的角钢骨架和配置实腹型钢。前者均由角钢构成,不可再配钢筋与钢箍,而其刚度、强度、延性均较差,一般用于中小型建筑中;后者可配工字钢、H型钢、槽钢、双工字型钢、双槽钢等,其板厚、宽度可根据强度、刚度和延性要求选择,焊接而成,适用于大型、高层、超高层、大跨、重载的建筑物,尤其是地震区建筑物中。由于型钢混凝土结构有很高的强度、刚度以及良好的抗震性能,因此在一些大跨、重载的接哦股中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是合适的。型钢混凝土中的型钢骨架的制作在工厂中完成,工地连接无特殊要求,而在钢骨架形成后自身可以为施工中的承重结构,可以供滑模、挂模及承受施工荷载。因此也大大方便了施工。7.外包钢混凝土

外包钢混凝土结构(以下简称外包钢结构)是外部配型钢的混凝土结构。是在克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某些缺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仿效钢结构的构造方式,是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一种新型式。

外包钢结构由外包型钢的杆件拼装而成。杆件中受力主筋由角钢代替并设置在杆件四角,角钢的外表面与混凝土表面取平,或稍突出混凝土表面0.5—1.5mm。横向箍筋与角钢焊接成骨架,为了满足箍筋的保护层厚度的要求,可将箍筋两端墩成球状再与角钢内侧焊接。外包钢混凝土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点优点:

①构造简单:外包钢结构取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纵向柔性钢筋以及预埋件,构造简单,有利于混凝土的捣实,也有利于采用高标号混凝土,减小杆件截面,便于构件规格化,简化设计和施工。②连接方便:外包钢结构的特点就在于能够利用它的可焊性,杆件的连接可采用钢板焊接的干式接头。管道等的支吊架也可以直接与外包角钢连接。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可以避免大最钢筋剖口焊和接头的二次浇灌混凝土等工作。③使用灵活:外包角钢和箍筋焊成骨架后,本身就有一定强度和刚度,在施工过程中可用来直接支承模板,承受一定的施工荷载。这样施工方便、速度快,又节约了材料。④抗剪强度提高:双面配置角钢的杆件,极限抗剪强度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提高22%左右。⑤延性提高:剪切破坏的外包钢杆件,具有很好的变形能力,剪切延性系数和条件相同的钢筋混凝上结构相比要提高一倍以上。

8.组合结构的未来展望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大跨结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以及大型桥梁结构等很多领域内得到了推广应用。组合结构正由构件层次向体系层次发展。组合结构体系是由组合承重构件和组合抗侧力构件所共同组成的结构体系,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克服传统结构体系的固有缺点。

随着各类结构使用功能的提高、设计计算手段的进步以及新材料、施工新技术的应用,组合结构的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上一篇:国家电网多项措施促进风电并网下一篇:学习时尚化妆与美容课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