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

2024-07-30

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共12篇)

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 篇1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以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 而不是具体分析那些“点状”、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和技能。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化的分析, 找出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 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课程设计

会计课程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展开, 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 确定项目教学, 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三个“一体化”。同时建立开放式、过程化、标准化的课程评价, 提升教学质量。

(一) 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

会计课程以往都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内容来进行授课, 理论性很强, 虽然配套有实训课程, 理论与实践并没有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造成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的割裂。通过行业调研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能够确定会计课程应该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 (1) 能够对经济业务做出正确职业判断; (2) 能够准确资金收付并进行资金清查; (3) 能够填制及审核会计凭证; (4) 能够正确登记账簿、查找并更正错账; (5) 能够熟练开展资产清查; (6) 能够编制会计报表。

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 明确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 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方法, 并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确定课程内容

(1) 企业会计岗位一般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一个客观分析与主观设计相结合的过程, 分析和描述工作过程是确定学习情境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从企业实际情况看, 会计岗位工作具有非常明确清晰的流程, 都是建账、填制及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及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 会计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同工作流程下, 按照岗位工作内容的不同不断进行职业判断并做出账务处理的过程。

(2) 课程内容设计。根据会计工作过程来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直接对应会计岗位需求, 将会计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 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 在各个教学项目中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 确立了以下7个学习情境, 根据各情境内容, 共设计29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一:科学建账, 包括 (1) 企业基本情况及一般经济业务活动分析; (2) 科学设置会计科目; (3) 合理建立会计账簿体系等3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二:复式记账, 包括 (1) 借贷记账法原理; (2)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 (3) 供产销业务核算; (4)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等4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三:填审凭证, 包括 (1) 搜集整理原始凭证; (2) 填制原始凭证; (3) 填制记账凭证; (4) 审核凭证; (5) 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等5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四:登记账簿, 主要包括 (1) 登记现金日记账; (2) 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 (3) 登记明细账; (4) 登记总账; (5) 结账; (6) 对账; (7) 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等7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五:财产清查, 包括 (1) 现金清查; (2) 存货盘存; (3) 银行存款清查; (4) 其他财产物资的盘存方法等4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六:成本计算, 包括 (1) 原材料收入、发出和结存; (2) 生产成本的归集、分配和计算 (3) 销售业务核算 (4) 财务成果的核算等4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七:编制报表, 包括 (1) 编制资产负债表; (2) 编制利润表等2个任务单元。

三、按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进行课程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每个教学情境中, 教师仿照实际工作过程, 结合相应的任务为学生分发教学任务单, 然后分小组让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进行“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 在此期间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现在以“搜集整理原始凭证”这一任务为例, 各阶段的教学组织为:

(1) 资讯阶段。教师首先进行理论知识准备, 对于原始凭证的意义、要素及审核要点进行讲解。其次进行实训现场的准备, 包括典型案例、在线体验及原始凭证实物的准备。

(2) 决策阶段。学生进行原始凭证搜集、设计、整理、分类并粘贴, 并确定对应的收付转记账凭证。

(3) 计划阶段。依据课程特点学生单人或分组讨论, 制订工作计划: (1) 选择某商业企业一个月的日常经济活动; (2) 原始凭证及原始凭证粘贴纸; (3) 收付转记账凭证若干; (4) 其他工具器具。

(4) 实施阶段。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业务发生时间填制收付转记账凭证;将原始凭证附于记账凭证后并整理、存放;月末装订会计凭证;归档保管会计凭证。教师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答疑;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 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共性问题统一讲解;教师提供相应案例学生再操作;教师系统总结本次课知识点。

(5) 检查评价阶段。学生对本次课的操作给出自我评价, 并记录到教学任务单上。教师审核凭证并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 归纳典型错误和薄弱环节, 分析整个工作过程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形成规范化工作报告。

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 篇2

一、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仍然以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为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通过先理论再实践教学的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实践操作学时也有所增加。但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日益丰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需求,许多学生在较短的实践操作课程中对专业技能掌握仍然缺乏,职业能力培养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总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由于教学内容较为繁杂,课时相对不足,导致教学深度相对缺乏,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足,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教学方法上来看,虽然一定程度上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缺乏系统整体的训练,对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有待完善。[1]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构建

(一)分析职业能力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为使网页设计课程构建更符合学生与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应加强调研,结合企业用人单位调查、企业专家访谈等方式,对网页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展开系统调查,理清网站编辑、网站制作人员等具体社会需求;同时对计算机专业从事网页设计相关岗位的毕业生进行调研,进行对岗位能力等各项内容的调研。同时,高职院校应突破原有课程教学体系,去除以知识体系为主的模式,以网站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专业职业技能为目标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网頁设计课程以培养优秀网页制作人员为教学目标,确立以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构建理念,注重基本实践能力的培训,让学生掌握各类网页设计制作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网页设计开发、网站维护等能力。[2]使其课程构建既能够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技能素质,也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制定课程标准

结合计算机专业技术要求以及企业用人需求构建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系统化的课程标准。首先应明确能力目标,也即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技术设计与制作网页,具备自主动手、信息整合以及自学、合作等能力;其次为知识目标的确定,要求学生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方法,会使用HTML语言,能够设计与制作网页动画等。此外为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自主创新思维,有网站策划能力等。

(三)完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课程组教师应深入企业与社会,了解专业最新要求;院校也有必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以工作项目作为载体,将教学融入项目当中,围绕工作过程明确课程内容,结合工作任务完成流程,提炼出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合理选取工作当中使用率高、典型性工作任务作为学习项目,对网页设计教学内容实施科学整合与序化,同工作实践中的应用组合成功能模块,促进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重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教学模式也应满足教学目标需求,采用工作过程化的模式。具体可通过工作任务、企业任务等针对性强的工作情境引入,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方法等;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为完成网页设计制作问题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则通过“情景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参与网页设计大赛等,全面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开发应用能力。[3]

(五)更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也应实现进一步更新,具体应结合用人单位网站设计制作岗位要求,对岗位能力进行全面分解并归结出对应的课程知识点,构建起课程系统,结合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方式,明确网页设计、网站运营、网页测试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构件、明确网站架设,提升专业技能。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具体可将学生网页设计实训内容分为独立任务模块,包括模仿操作内容、独立操作内容以及工学结合三种类型,其中模仿操作开展为通过一个系统的网站,引导学生分次完成,使其掌握基础理论以及基础操作技能;独立操作即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基础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工学结合则可通过与企业合作,或利用工作室项目,组织学生完成实际网页设计项目。总而言之,通过此类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态度,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构建,能够将繁杂、分散的网页设计课程知识点有效整合与分解,以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与学习的工作化,进而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实践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网页设计教学应不断研究与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更为精确,使学生职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 篇3

工作过程中职会计课程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司、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使会计服务市场不断扩大,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培养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懂得会计实务且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会计人员,为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留下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我国会计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通过广泛走访企业,向企业调查了解会计各相关岗位工作的任务及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与企业共同制定出基于会计实际工作过程的中职会计基础课程内容。

一、课程定位

《会计基础》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财经商贸类其它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会计实际工作过程集会计基本知识和会计基本实际操作技能于一身而建设的专业入门课程,是根据会计工作各岗位的共性需求、会计工作整体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它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初级会计岗位职业技能训练的岗前训练课程。

针对我校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一线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基础》课程定位在为中小型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会计人才奠定基础,是会计电算化专业行动领域中核算行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会计基本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专业课程《会计核算与报告》《成本会计》《出纳实务》《纳税实务》《财务软件应用》《会计综合实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我们是按照理论够用、实用及技能过硬的原则来确定课程目标,通过《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从事会计岗位工作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建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期末业务处理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各环节的工作内容、操作流程、应遵循的基本会计规范和基本操作方法,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与监督能力,能够独立手工处理一个业务简单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工作,直至提交最终的会计产品,使其具备基本的会计上岗能力,具有优良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协作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会计课程和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会计工作岗位,以会计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教学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融“教学做”和“课证、课训双融合”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根据就业导向和中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访谈校友和一线会计人员,对会计岗位与能力进行调查,对“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序化会计核算与监督能力的构成,以会计岗位工作所需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会计基础》课程定位和目标。在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根据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作业流程,对会计核算工作所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分析和选择,确定工作项目和任务,选取工作与学习内容。课程内容设计上把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工作岗位认知、会计相关管理制度、会计账务处理基础放在首位,根据会计工作的具体作业流程设计了4个教学项目,通过教学过程分析与设计,将《会计基础》课程相应设计出四个学习情景,即“‘建账——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财务报告’的编制。每个项目内容都按会计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如建账项目,在学生能够识别账簿的种类、格式的基础上,按‘购买所需的会计账簿——启用会计账簿——开设账户——登记期初余额’的过程和内容设计”。在此基础上,经过课程建设团队与会计领域相关专家论证确定课程标准,并依此编写符合中职特色的教材,最后进行课程的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资料积累,反馈实施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和修订,不断完善《会计基础》课程建设工作。

四、课程内容与实施要求及建议

《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建立会计账簿”“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装订凭证以及档案保管”4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设计4个学习情境、18个能力训练任务,具体安排如下表:

以项目一为例,各能力训练项目名称、任务、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载体选择、教学媒介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活动课程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下表:

五、考核方案

考核标准说明:

(1)成绩考核实行百分制,计分方法采用扣分法。

(2)除上述考核參考标准表以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直接判为不及格:明显具有造假痕迹者;有明显抄袭他人行为者。

六、教材资料

在教学中,本课程使用校企共同开发的符合中职学校实际,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会计基础》校本教材、教学案例、配套习题及学生综合实训教材,制作了教学多媒体课件。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对《会计基础》课程的要求,配合《会计基础》教材建设内容,建设《会计基础》试题库,并实现教考分离。另外,我们还进行了《会计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

七、教师配备

为实现本学习情境教学目标,专职教师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有一线实践经历的教师亦可。一线实践经历及双师素质型教师应占到80%以上。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善于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驾驭课堂教学,教学中注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运用,树立注重学生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能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有一定的方法。兼职教师应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具备助理会计师以上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在教学中能起到指导学生实践的作用。师生比例应控制在115左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

[2]于立辉,刘天飞,黄生龙.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专业建设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计 篇4

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和企业界普遍反映教育及培训与就业需求不直接相关的现象十分严重,教育及培训只注重学习者对知识与理论的掌握,而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产业界强烈呼吁开发一些有效的教育及培训模式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培养职业能力的教育及培训模式由此应运而生。首先是世界劳工组织的技能模块课程,接着是加拿大以社区学习为能力本位课程,接着是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和英国的职业能力课程,然后到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打破原有的科学架构的系统化,转向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以行动为导向,重新进行学习领域的划分和学习情景的设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体现上述各类课程不同设计理念的教育模式引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使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导致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这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突出矛盾。为解决人才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国家提出了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因此,对高职教育及其专业课程设计的研究逐步出现,以满足新形式下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研究表明,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弊端:对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内容深、负担重、学习难”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编制分化过细,单一的学科课程,门类多,课时长;没有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关系,忽视了不同地区的不平衡性和各校的特殊性,忽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应有的权力、责任与创造性;对教师、学生、课程教材的关系把握不好等问题。

国内学者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都出版了相关的专著,例如:徐国庆的《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2005),石伟平、徐国庆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2006),姜大源的《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2007)及戴士弘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2007)等。无庸置疑,这一类型的著作或研究为职业教育改革的进行提供了宝贵的原则和建议。但是,由于商务英语这一门课程与一般的工科类课程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未来的职业改革中,其虽然深受这一浪潮的影响,但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内涵丰富的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是各职业院校的关注点之一。

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倡导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现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通过课程的改革和优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基本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张尧学司长对高职培养目标的描述,2007年2月南京高职校长联席会议)。职业素质培养依赖于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持续发展能力则依赖于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因此,刺激和推动职业教育按照市场需求发展,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也便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共建学习社会。同时,探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工学紧密结合的崭新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行业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行业岗位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计须应用以下原则和方法:

2.1 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科学性、合理性。

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不是盲目进行的,应在充分进行岗位调研、企事业单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过程,然后根据岗位要求确定需掌握技能,进行课程的整合。例如,通过我校2005年到2009年期间对珠三角地区的多家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调研发现:(1)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最多的部门依次是进出口公司、行政部门、技术开发部门和销售部门。(2)用人单位对素质要求划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其它知识。而在基础知识方面最为关注的要素是基础英语、计算机知识和思想品德。专业知识方面,关注商务口语、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商务翻译。而其他能力则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和办公自动化。(3)用人单位一般外语人才都有需求,但需求人数都不多,一般在三人以内。因此,在制订实训项目、学生实习项目等时要重视商务英语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商务口语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商务口笔译能力,以便锻炼学生在步入具体工作岗位后经过短期培训就能迅速胜任工作的能力。(4)用人需求每年递增,基本能解决我校100人左右的就业。根据上述调查,我们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突出核心职业能力的教学,加大课时,并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建立实训基地,推进教师下企业学习、挂职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同时要不断根据岗位新要求调整每一学习领域里的具体技能。确保学生技能掌握的有效性、充分性、当前性和真实性。

2.2 坚持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应坚持系统化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实训场所、校外实训基地为主阵营,以教学、实践为主渠道进行研究。这一系统化设计从大的方面来看包括商务英语专业所有课程的总体设计:首先调研、分析、确定工作领域所涵盖的具体职业岗位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分析行动领域,再对应每一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每门课程,最后还要制定课程的整体设计目标、具体的授课内容、综合项目及单项项目、如何操作以及课程考核设计。而从小的方面看,每门课程的设计应按照职教特点和认识规律安排教学,实现良性互动。课程应按能力单元划分,结构完整;按照工作岗位需求确定正确的能力培养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做好充分的实践准备,采用引入、驱动、示范、模仿、学习、展开、讨论、提高、系统化、扩充、迁移以及反复实训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只做知识体系上的准备,向学生“满堂灌”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强化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明确教师不应该成为单纯的课堂内容演示者,而应综合运用板书、肢体语言、逻辑思维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要教“课”而不是教“书”,要设计而不是照本宣科,要实际应用而不是单纯讲知识。

2.3 坚持总体设计,协同攻关。

研究坚持采用“总体设计,统一要求;多端切入,研究深化;多题同步,优势互补;多方合作,协同攻关”的行动策略。

2.4 坚持制订阶段实施计划。

组织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深入展开研究,探索有效的课程设计和开发手段,教师不定期地反馈交流研究的进展情况。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和开发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时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方法,提倡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创造性工作,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积累各种不同有利于改进教与学的方法。

3.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计需解决的问题

3.1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本,按工作过程分解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和开发围绕具体的学习情景进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能力模块里所描述的具体技能。

3.2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的设计应按照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的工作流程,重组课程的内容和顺序,转变固有的“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从而实现“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依据。

3.3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应打破现有教材内容的束缚,以行动为导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自行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补充大量的实例和实训项目,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既教书又育人,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3.4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应注重对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不再局限于“知识考核”及终结性评价,而是转向“能力考核”,运用形成性评价考核能力的具备与否,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性评价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和掌握这一体系操作过程和要点,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注重评价的实践性,注重评价方式,激发、保持兴趣。鼓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这将使得课堂教学模式更丰富,教与学双方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3.5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参与者是教师,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也就是教师自身的发展,将会是本项研究的重点之一。教师旧有的观念,如只了解学科体系、专业内容;仅凭经验,无需实际工作经历等将被打破,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合理念,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思路和新要求,在职业教育大改革的框架下实现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商务英语课程设计,打破传统商务英语类课程设置的束缚,通过对不同学习领域课程的重组和构建,重新设计与工作过程相符的学习情景,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从而帮助高职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岗位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提高在就业市场的相对竞争力。同时,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研究,还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提高,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 篇5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类别;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4Q200。

【中图分类号】TU23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95-01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正处于摸索和改革的重要阶段,近几年来,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示范建设校建设、精品课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的应用和推广,使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了重大成效,成为引领当今和未来中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一项十分复杂、科学性强、逻辑性严密的工作。目前,尽管我们可以说有比较明确的课程改革方向,在方法上也有比较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但是具体的操作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此,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高职室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专业办学方向,创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通过论证构想,大胆改革,开始试行人才培养“2+1”模式。“2+1”模式是指学生入校的前两年主要在学校内进行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年充分征求家长和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使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途径:顶岗实习或校内实训。校内实训课程的计划、方案、实施重点都构建到位,学院特选优秀的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课程授课和实践辅导。而选择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和职场现场迅速成长成熟,成为建筑装饰行业的行家里手。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步骤

岗位(群)分析①、职业资格研究②→工作任务③→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④→学习领域(课程开发)⑤→学习情境设计⑥→教学组织设计⑦

可把以上过程归纳为:

职业分析(①、②)→工作过程分析(③、④)→教学设计(⑤、⑥)→教学实施(⑦)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方向

1.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重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改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4.转变教学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内、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为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是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展开的、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其中包括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方式。

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师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学习。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着其针对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内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上讲,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应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着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改革意识、实践能力与专业研究能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院发展要求的师资培养、管理、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要依托校办企业、利用与企业联合办学、制定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和采用“请、送、传、带、引”等方法,锻炼专业教师队伍。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公司、虚拟工地、虚拟工艺。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我们这类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未来黑龙江省高职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勇于承担起这份责任。

参考文献:

[1]yangtiejunxy.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意见.百度文库,2010

[2]姬晓惠.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探.豆丁网,2012

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 篇6

关键词:会计;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097-02

一、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必要性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

为了转变职业教育中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让职业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和更契合于其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率先在德国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观,其理念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我国也一直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学习和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要求以岗位任务为出发点,把工作情境中所需的技能导出为“行动领域”的要求,再通过教学环节整合成“学习领域”的过程知识,最后通过情境教学模拟实现。在课程实施时,教学内容应以隐性的自我建构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理论知识为辅,让学生在做中学,以此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实现与岗位的“零对接”。

(二)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

中职会计专业旨在培养出在各财务岗位上熟悉会计业务流程、独立完成会计业务操作、能根据会计信息做出准确专业判断的实践型人才,而培养目标中与岗位密切对应的职业技能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有所体现和偏重。

但我国目前的中职会计教育却在教学过程与目标中呈现出某种错位,传统的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束缚在理论层面,“知道是什么却不会做”是很多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困扰,学生上岗后动手能力差,操作不标准,欠缺对财务管理制度的理解,“返工”频繁,而这些现象也是很多企业财务部门、会计中介机构等校企合作目标单位不愿意接受中职会计实习生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中职会计专业在课程设计上需要改革,但改革路径不是岗位业务流程的简单复制,而是需要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会计工作逻辑特征的课程教学形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研后确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确定课程目标与内容之前,学校可派教师前往企业进行调研,一方面,由于许多中职会计专业教师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中职教育系统,本身欠缺会计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只能将自己在高校所接受的学科式教学模式延伸至学生,而利用调研,恰好可以让这部分教师弥补经验上的缺失,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调研可以了解企业在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用人要求,调研的过程也是开放性邀请企业专家一起研讨、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过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和整合,突出对学生有实践价值的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并在内容的选择上以此为主,以理论知识为辅。经过对会计岗位的细化分析后,将教学内容以岗位为导向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由于每个教学模块里的知识点较多,在教学实施中可以把这些知识点按工作过程继续细分为几个小的工作任务,并以此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具体的实施方案由任课老师自己把握,课堂中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完成课程目标。

工作任务的设定有几点注意事项:1.每个工作任务之间应该有一定关联;2.工作任务的内容不可过多重叠;3.应该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结构。

三、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开发实例——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

(一)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正确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最常接触的一项业务操作,这项工作能否做好,直接影响后续会计流程能否顺利进行。

传统的学科式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记账凭证的定义、分类、内容、填制规范和审核原则,倘若过分专注理论知识的传递而忽略技能的训练,其结果很可能是学生可以根据所给的划分依据准确说出所有凭证分类,也可以闭着眼睛背诵记账凭证上的所有内容,但真正操作时却错误百出,如果在校期间不能养成良好的填制记账凭证习惯,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增加自己以及他人的工作量,降低整个财会部门的工作效率。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该课程,可以尽量还原真实工作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陈述性知识内化为行动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

(二)实施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中职会计课程的探讨

1.分组定岗

每组4~5位学生,自行分配记账凭证需要签字盖章的岗位,通过自行分配岗位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一人能否两处签章的疑问,并由此引申内部控制回避制度,让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2.填制凭证

每组分发通用记账凭证和专用记账凭证,组内讨论总结出记账凭证的填制内容以及通用记账凭证和专用记账凭证的区别。

真实的制单过程需要会计人员独立判断经济业务并准确填写对应会计科目和金额方向,这对于初次接触记账凭证的学生来说不是轻松便能上手的技能,传统教学又往往忽视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将填制记账凭证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任务:

3.审核凭证

审核的工作穿插在填制记账凭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签名确认,可以通过分组后组内加减分的方式强调会计工作中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的重要性

4.总结实操过程中的理论知识

在课程设计中,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否则就是工作流程的简单复制,在适当的时机,应该及时总结相关知识点,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考证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一直是职业教育中各学科的课程改革方向,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也都相继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其中,中职会计要求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高度契合,以培养出熟练掌握会计原理,能独立完成岗位任务以及根据经济业务做出专业判断的会计人员,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相应地有所体现,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历,借鉴同行成功经验,做出上述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莲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会计课程的理念与思路[J].会计之友,2010(1).

[2]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肖瑞利.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会计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安排[J].商业会计,2012(9).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一体化设计 篇7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一体化,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即行动体系课程, 又称为学习领域课程, 属于工学结合课程, 是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类型, 是国内外高职教育界所公认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课程类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在学习内容、教学环境、师资队伍方面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不同, 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实理”一体、教学环境的“教做讨创”一体和师资队伍的“专兼”一体。下面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一体化进行探讨。

一、学习内容的“实理”一体

这里的“实理”一体表达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特点是按照一定原则构建若干个学习情境, 每个学习情境均为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 且均来自工作岗位, 通过完成这些学习情境, 使学生具备完成某岗位工作的能力。在完成学习情境即实践 (或做) 的过程中, 伴随着必要的理论学习, 所以,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实践与理论一体, 简称为“实理”一体。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谈到:高职教育既要重视实践, 又要重视理论, 重点是实践。所以, 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完成工作任务即实践是主线, 而理论是服从于完成工作任务并围绕工作任务确定的, 是“必需、够用为度”的理论。

“实理”一体最终体现在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 首先要体现在各种课程建设材料中, 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考核评价方法及教材中。

(一) 课程标准的“实理”一体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课程标准 (即教学大纲) 通常由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教学建议等部分组成, 而课程标准的“实理”一体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中。由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按照学习情境组织内容, 所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实际上是关于学习情境的设计安排, “实理”一体主要体现在各情境的设计中。体现的办法是对每一情境, 除表达出操作内容外, 还要明确表达出理论内容。表1以“零件的手工制作”课程为例, 表达了课程标准的“实理”一体。限于篇幅, 表中仅列出“鸭嘴锤的手工制作”一个学习情境的相关内容。

(二) 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实理”一体

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就是教案,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实理”一体主要应体现在这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实施通常采用“六步法”, 因而“实理”一体体现在“六步法”的各个步骤中。例如“零件的手工制作”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方案体现为表格形式, 其横向设计项目包括工时安排 (或时间安排) 、行为阶段、工作任务、理论学习、专项技能训练、媒体等;其纵向设计按行为阶段划分, 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该课程“鸭嘴锤的手工制作”学习情境的“实理”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限于篇幅, 表中仅列出“实施”一个行为阶段的相关内容。不难看出, 这种设计明确地体现了不同行为阶段的工作任务 (即实践) 及理论学习的具体内容与板书, 充分体现了“实理”一体。专项技能训练是课程的特色项目, 是针对该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具体操作所进行的训练, 是零件手工制作质量的保证。

(三) 考核评价方法的“实理”一体

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学生的考核评价既要考虑学习情境实施的情况, 也要考虑学生理论的掌握情况。如“零件的手工制作”课程, 由4个学习情境组成 (见表1) , 其“实理”一体化考核方案为:4个学习情境的满分均为100分, 权重系数分别为0.1、0.1、0.2、0.3, 4个学习情境即实践部分的总权重系数为0.7, 理论考核的权重系数为0.3。

(四) 教材的“实理”一体

由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是以学习情境来组织教学内容的, 所以, 其教材内容也必然围绕学习情境展开。例如“零件的手工制作”课程, 该课程设计了4个学习情境 (见表1) , 故其教材内容也由这四部分组成。各学习情境的内容框架是相同的, 包括:a.加工任务, 以图纸和文字形式表达;b.加工步骤;c.考核评价, 以表格形式体现考核评价项目、评分标准、得分等;d.知识链接, 在此体现学习情境实施过程所涉及而前面学习情境未讲过或先导课程未讲过的理论知识, 如前面讲过则不再重复。

这样的教材框架设计将理论知识集中到“知识链接”中,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也可将理论知识分散到“加工步骤”中讲述, 哪一步涉及到什么理论就讲什么理论。这样做的好处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 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要在实施过程中穿插讲理论, 故可能会冲淡实施这一主线。

二、教学环境的“教做讨创”一体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实施需要合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团队做保障。一块黑板、一个讲台、一套套桌椅, 一名侃侃而谈的老师面对着一群洗耳恭听的学生, 构成了传统教学的环境, 这样的教学环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及与之对应的“学”, 以知识的传输为主, 培养的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人才, 不适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实施及高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应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实施需要的教学环境应为“教做讨创”一体。

(一) “教”的环境

“教”指的是教师的“教”和与之对应的学生“学”。“教”的内容主要是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 所需环境除黑板、讲台、桌椅等必备的教学条件外, 还应配有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以便能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 包括视频资料、课件等, 还包括实物、模型等教具。

(二) “做”的环境

“做”指的是学生按照职业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与学科体系课程的最大区别所在, 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保证。由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所设计的工作任务都来自岗位实际, 所以“做”的环境应尽可能接近生产实际。例如, 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的拆卸、检测与装配”课程来说, 应配备典型化工机械设备, 包括泵、压缩机、换热器等, 还应有拆卸、检测与装配必需的工具、量具等。“做”的环境除操作区外, 还包括工具、材料区 (库) 。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实施可采取先仿真教学、然后校内一体化教学、最后校内外现场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从能力上逐渐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所以“做”的环境除校内一体化环境外, 还需要建设仿真实训室, 开发仿真教学软件,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而且仿真教学还是解决危险环境不能真做和减少设备、节约成本的有效途径。

(三) “讨”的环境

“讨”指的是讨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 这类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要进行小组或更大范围的研讨, 以便制订计划、解决疑难问题等。由于讨论不需要特殊的设备, 所以, “讨”的环境不需单独提供, 利用“教”的环境稍加改进即可。

(四) “创”的环境

“创”指的是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 要求高职教育在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两条主线基础上,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以, 教学环境要具有创新功能, 使学生能够开展创新活动。学生的创新活动一是体现在教学内容安排中、课堂上, 教师可结合课程特点设计适当的创新项目由学生完成;再就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的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功能的教学环境要求设备的先进性 (有少量能够满足研发要求即可) 、必要的工具、材料等。

三、师资队伍的“专兼”一体

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主要讲授理论知识, 不需要教师熟练的动手能力, 所以通常由一名教师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既要讲授理论知识, 更要完成工作任务, 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而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历, 都无法较好地承担起实践操作的示范指导任务;同时,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突出真刀实枪的做, 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工作量也比较大, 所以,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通常配备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中专任教师发挥理论特长, 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和安全管理;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实践特长, 主要负责实践教学和设备管理。专兼结合, 优势互补, 保证了教学质量。

对专任教师的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有实际工作经历, 熟悉相关工作, 并具有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能进行操作现场管理。

对企业兼职教师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 一般应为技师、高级技师或工程技术人员, 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孙玉明.《机械制造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8) .

[3]彭加山.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 .

[4]邱其艳.“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数控铣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2) .

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 篇8

一、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在企业需求和我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我对现代推销学的课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首先, 总体上设计了课上和课下并行的两种方式。课上主要以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为主, 而课下则是让学生以小组推销竞赛的形式把课上讲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这样可以通过两条线并行的形式完成课程的整体教学, 最后利用一部分实践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演讲分享, 每一组可以分享到其他组的创意和想法实际的做法, 从而更多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夯实学生的推销实践能力。当然, 除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之外, 我还通过多位著名的推销专家的成功推销学进而形成职业素质的养成, 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岗位工作过程”为指导, 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市场调查以及企业用人需求信息的反馈得知, 现代推销学这门课所对应的岗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中的销售代表, 而销售代表的实际工作过程则是:寻找顾客———访问准备———约见与接近客户———洽谈沟通与顾客异议处理———达成交易———售后服务———信息反馈。这个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构成了课程设计的7个任务, 教师要按照这7个任务进行布置和安排。要想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也让学生在学习和实际操作的时候能真正掌握推销的技能, 就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产品作为媒介。因为学生实习的单位基本集中在大连的医药外企, 比如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和瑞士诺华集团等, 所以我选择的第一种产品则是制药外企的医药产品, 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入医药外企从事销售工作, 所以为了实现宽口径就业的办学宗旨, 我又选择了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雪佛兰汽车作为授课的副产品。这样就形成了课上课下两种方式以及以医药产品的销售为主线和以雪佛兰汽车销售为副线的“2 +2”并行的模式。

1. 课上理论内容设计

课上教学内容的设计选取大连辉瑞制药企业和汽车4S店等真实业务中的事例, 作为贯穿课程教学的任务情境, 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 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来完成推销知识的学习,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具体任务采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互相讨论, 互相帮助, 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 并让学生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进行整合, 尽其所能地展示给他人, 达到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目的, 在规定的课时内通过合作一起完成任务。

2. 课下实践操作设计

课下则是根据课上模拟完成的任务运用到实践中, 由学生分小组选择一种产品根据所学进行具体的实施。因为课下教师无法全面把握, 所以就形成了以组长为中心的全面负责制。在进行实践之前, 为了避免有的学生开小差、不认真对待, 需要每个组制订详细的计划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等每一次任务完成之后, 需要每一个成员写一份实践总结, 进而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除此之外, 教师也根据学生所安排的计划进行定期的抽查, 从而更好地把握课下模式任务完成的质量。比如, 在大连辉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总共有十名, 我就把他们分成了两组, 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医药产品来进行实地的销售, 同时这两组之间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力,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幸运的是这十名学生会有企业真正的销售代表带领他们去拜访医院的主任等, 通过这种实际的示范, 学生利用听觉和视觉真正能够体会到在销售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沟通; 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才能推销成功。但之后则是学生要进入到单打独斗的阶段了, 由学生组成的小组来实施每一个任务。另外, 还有两组则是进入到4S店进行汽车的销售, 因为在课上讲授的是乔吉拉德销售雪佛兰汽车的实例, 所以学生可以在乔吉拉德的做法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 同时针对实际销售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和心得要随时进行记录。当然, 在汽车销售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这是乔吉拉德成功销售的要点, 希望学生能够有所借鉴, 进而有所突破。还有一些学生进入到房地产的销售中。总之, 课下环节是验证我们理论教学的直接手段, 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唯一做法。

3. 课程结束的总结及评价

课上和课下的环节全部进行完之后, 我会利用一部分时间, 聚集所有的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分享。具体操作则是由每一个小组把课下实践的做法、业绩、收获心得体会全部进行整理, 然后选派一名代表以PPT的形式和大家进行分享, 其他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从而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 这样每一组的学生就可以分享到其他学生的做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 做法也更加全面化。最后则是评价和评选阶段,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在课上就设定好了要由评委进行打分评出6个优秀个人和1个最佳团队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优秀个人的评定指标为: 销售业绩、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而最佳团队的评定指标为:销售业绩、创新点、团队合作是否良好、发言代表的表现、PPT制作好坏、客户积累数量。经历了这样形式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的磨练, 我相信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对接就应该是零距离的了。

三、课程设计的反思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日异, 产品销售一直是企业最关注的环节, 在生活中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因此, 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就非常必要, 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也显得更加重要,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 主动地建构经验和知识体系。

摘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企事业管理人才不仅要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 更要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和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 还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解决工作实际问题。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龚黎莹.现代推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2) .

[2]王风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 2008, (10) .

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 篇9

近10多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高职院校一直在对高职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研究, 目前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改革的重点, 也是从事高职教育者理论研究的重头戏。

在学习消化吸收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在课程建设上大多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建设方法 (Work Process Based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 。本文将以我院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电力系统运行与调度》课程为研究对象, 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对此学习领域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以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推动我院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

1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思路

(1)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深入相关企业充分调研、邀请专家和技术能手研讨的基础上, 确定专业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和岗位工作任务。在对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提炼的基础上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 形成专业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理论知识点, 根据这些知识点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既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 同时也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掌握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 也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 课程设计思路

工学结合明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采用“例化”和“序化”两个策略, 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在对岗位进行了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提炼出专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点, 根据这些知识点的特点及知识点之间内容衔接的关系, 形成各门课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领域由岗位关联较紧密的若干个工作任务所对应的知识点组成, 根据这些工作任务知识点的内容特点, 分类组合形成课程学习领域的若干个学习情境, 对于每个学习情境内容, 分析归纳出若干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课程学习领域最基本的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讲学练结合。在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将资料信息收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对企业和现场实践专家的调查研究,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得出我院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有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集控值班员、电力调度员等。具体的相关岗位描述如表1所示。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归纳出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及工作职责 (见图1) 。电力生产、运行及维护岗位职责中任何一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电力系统运行与调度的相关知识, 本学习领域课程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 属于专业主干课程。所以, 我院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标准规定《电力系统运行与调度》学习领域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

(1) 专业能力目标

能够对电网主要设备进行正确操作, 对设备操作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对设备操作过程中的危险点及其预控进行初步分析;能够对电压、频率、潮流等电网基本参数进行调控;能够处理各电气设备的异常现象;能够判断电网中主要电气设备事故的类型和性质并能正确处理。

(2) 方法能力目标

能够自主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能利用各种方式查找搜索专业资料;能够独立完成工作计划制定和实施;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具备决策、规划能力;具备整体与创新思维能力。

(3) 社会能力目标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及集体意识;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 学习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重构

本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重构主要采用例化和序化两个策略[2]:

(1) 例化

对职业岗位进行认真梳理, 根据电力调度员工作实际中要完成的典型任务创设本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四个学习情境:专业基础知识、电网操作、电网调控和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根据完成学习情境所对应的任务所需知识点设计组合若干工作 (学习) 任务, 在完成工作 (学习) 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 提高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技能。

(2) 序化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知识点的顺序排列应基于工作过程中任务的关联性, 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来排列。

以学习情境为单元构建整个课程学习领域, 每个学习情境对应着岗位的工作任务, 包含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 按照学习领域所对应的工作任务,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递进序化学习领域的学习情景。

以“工作过程为中心”构建学习情境, 一个学习情境对应着岗位的工作任务, 完成任务往往需要多个步骤, 每个工作步骤中包含着小的任务, 因此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又安排若干小任务, 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知识点来支撑, 学生完成任务后相应地掌握了这个任务的知识点。所以要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步骤即工作过程来序化学习情境的知识点。

《电力系统运行与调度》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学内容重构方案如表2所示。

4 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本学习领域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每一个学习情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工作法[3]组织教学, 体现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在“电网运行的基本参数调整”这一学习情境中, “电网的电压调整”这一项目学习单元的具体工作步骤如图2所示:

5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设计, 包括学习情景设计和工作任务内容重构都源于生产实际, 真正实现了生产实际与学校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毕业生可以实现零距离上岗。在课程教学实施中, 通过采用六步教学法, 创新了教学模式, 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摘要: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以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电力系统运行与调度》为对象, 实践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采用“例化”和“序化”两个策略创设学习情境和重构教学内容, 并采用“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

关键词: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学习情境,六步教学法

参考文献

[1]FelixRauner.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袁忠, 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 :43-46

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 篇10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始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从传统的以学科建设为主题的课程模式转向以行动体系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网站设计开发》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WEB应用开发程序员的骨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网站设计公司的网站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过程中所需的开发环境搭建能力、编程工具使用能力、撰写项目文档能力及基础编程和应用能力,是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必修核心课程。结合目前我国网站设计公司的实际情况和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融合软件工程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广大毕业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进入与实际工作衔接的工作岗位。

2 《网站设计开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开设《网站设计开发》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2.1教材方面 :选用教材一般采用国家规划教材,教材的编写人员主要由从事此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组成,普遍不在公司一线工作,技能和技术上已经到不到目前公司的要求。另外,从开始编写教材到印刷出版,再到学生使用,往往已经过了好几年。由于WEB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再加上网站设计开发工作的特殊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前几年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对于网站设计人员的要求。

2.2教学内容方面 :一本教材中前面章节的教学内容往往以知识点为主,后面章节加上几个WEB系统设计与实现,知识点非常分散,没有完整的围绕一条主线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教学内容没有紧紧围绕一条主线进行,学生学完之后总感觉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用。

2.3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教学都是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没有从实际工作需要入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一步一步去完成,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4教学条件方面 :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室 + 机房来保障教学,虽然能满足教学条件要求,但是学生在学校感受不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没有动力。

2.5 教学团队方面 :教师往往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直接从学校毕业就来到职业院校当老师,不了解社会上对于本门课程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企业对于本门课程的人才需求。

3 《网站设计开发》课程设计改革

3.1 课程设计思路

依托各个网站设计公司及软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课程联合开发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基于网站架构设计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过程设计来进行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中通过“真实产品开发、项目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将完整的项目开发过程贯穿在整个项目开发中 ,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将网站设计开发知识和技能贯通于实践项目,以真实项目为核心整合网站设计人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内容的选取上坚持够用、实用、新颖的原则,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准。同时,增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知识,加强知识的实用性。密切结合行业需求,相关课程需要,注重知识连贯性和实效性。

3.2课程内容改革

《网站设计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以培养WEB应用开发程序员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和前后课程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本课程基于一个真实的完整的项目 ---- 新闻发布系统开发的工作过程,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WEB应用开发程序员岗位上每一工作环节的专项职业能力。

(1)课程内容设计

将实际项目转换为教学内容确定学习内容。以往的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非常非常松散,没有明确主线,因此我们选取真实的项目“新闻发布系统开发开发过程”为教学内容,根据开发流程将工作领域分成9个典型的工作情境,分别为搭建新闻发布系统项目开发环境、撰写新闻发布系统项目系统文档、新闻发布系统数据库设计、新闻发布系统数据库访问层设计与实现、新闻发布系统后台用户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新闻发布系统后台栏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新闻发布系统后台文章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新闻发布系统前台页面显示模块设计与实现、新闻发布系统安全控制与部署。

(2)教学内容(表1)

3.3教学方法改进

3.3.1逆向式教学方法 :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摒弃原来那种先讲后练习的方式,而采用先简单给学生说明具体任务完成的思路和步骤,学生对照任务的思路和步骤自行完成,学生在任务过程中出现问题后,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讲解任务的实现过程,并进行理论的提升。

3.3.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将一个大型项目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个个小任务,最终实现一个大型项目。在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中,教师只是辅助指导,真正做到了讲、学、练一体化。通过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3项目实训教学方法 :在综合练习之后,结合所学知识,给同学分组进行项目实训。通过具体的项目,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软件开发研究的经历,充分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在工作中特别需要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为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进入与实际工作衔接的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3.3.4基于问题 的教学方 法(PBT(Problem-Based Teaching)[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情景,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3.4教学条件改进

3.4.1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建立仿真教学环境,由教师扮演企业代表,学生扮演软件开发团队成员,完成客户与项目组的交互过程。教师提出需求,学生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调试、提交作品”的各个过程,模拟企业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

3.4.2在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工作室,由学生从校外接一些真实项目开发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参加到真实项目的制作开发工作中去,这样,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很快就能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3.5教学团队改进

3.5.1走出去,给一线教师提供到网站设计公司挂职和下企业实践的机会。

3.5.2请进来,邀请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网站开发人员,在本课程中担任外聘教师,负责带领学生开发具体项目、综合实训指导等工作。

4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是目前高职高专教学中一项重要且紧迫的改革,通过对《网站设计开发》教学上述方面的改革,一定能够培养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摘要:根据我们对网站设计公司的相关实际工作的调研,本文重新设计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高职高专“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站设计开发》课程的设计思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 篇11

物流管理作为新兴的专业之一,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不断的成长。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稳定,实践经验欠缺依旧是目前物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仓库与配送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能够培养学生快速处理物流业务,规划配送路径等相关的实战经验,从而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全面重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为物流行业培养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设计的定位

仓储与配送作为物流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是高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与其相对应的主要业务包括: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服务等;而与之相关的岗位有仓管员、理货员、送货员、单证操作员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购物已成为时尚,使得物流行业获得飞速发展,这就对物流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在适用,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此,首先还是要做好课程定位。结合实际需要,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应该定位于培养既能够从事仓储与配送相关业务操作能力,又具有基层管理才能的全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在向他们传授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需加强对他们一线仓库与配送业务操作技能的培训[2]。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主流。现如今,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此必须进行重新的设计和改革,具体而言,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的课程定位不够明确。物流行业,所涉及的运送商品种类繁多,差异较大,因而在进行仓储与配送时也有所不同,难以实现标准化的运作。然而,从目前学校教学实际来看,不少学校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以通用的理论标准进行指导教学,没有很好的结合不同地区以及不同产业进行细分,对课程的明确定位拿捏不准。

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比较单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教学的手段日益丰富,出现了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等多种形式,但这与物流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标有些脱节,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学校在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更加科学的组织教学。

课程考核机制缺乏全面性。受传统教学考核机制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仓库与配送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方面进行考察。平时成绩则包括课堂表现、出勤率等,而期末成绩则以卷面考试分数为依据。基于这样的考核机制,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检查,不够全面和科学,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创新设计的思路

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进行实现:第一,情景再现项目式教学。将具体的“工作过程导入”学习情境。即通过仿真模拟、案例分析、安排实习等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掌握仓储与配送业务的操作技能,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让学生提前适应岗位工作的状态和环境。第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项目式教学。网络的出现,确实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平台。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起兼具声音、图片、影像等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在线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系统化的课程考核机制。传统的课程考核机制以考试论成绩,这种做法缺乏全面性,因此需要将成绩与系统化的考核机制联系起来,将平时作业、笔试成绩、随堂演练、案例分析、实战训练等综合起来,以更加系统、完善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

校企合作共同促进人才培养。根据市场分析和调研可知,目前物流行业需要三个类型的人才。第一类:基层操作人员。这类人才需要掌握丰富的商品知识,熟悉仓储设备,责任心要强,工作认真负责。第二类:基层管理人员。这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决策和信息分析能力,能够胜任仓库日常的管理和运营。第三类:物流总监。这类人才则要拥有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战略部署和整体规划。既然市场有所需,那么学校就应该满足市场要求。这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校企合作,互利共赢。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培养人才的基地;与此同时,企业则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双方合作,共同努力促进人才的培。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物流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时代要求,在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达到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的要求和目的。

【基金项目】长江职业学院2012年度校级教学科研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X024)。

(作者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工作过程课程论文 篇12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以典型产品、服务等为目标,将学生的完成过程设计为教学过程、以“教学做合一”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纯粹的知识和工作任务都不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应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确定具备了某种职业能力。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知识与任务相脱离的学科课程模式,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帮助学生努力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课程内容不仅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而且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也应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工作知识,而且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结构既包括一个专业中各课程之间的宏观组合关系,也包括一门具体课程内部知识的微观组织方式。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对结构的突出强调,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础理念。

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项目课程结构

(一)宏观课程结构的确定原则

宏观课程结构的确定,取决于人们对课程出发点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课程出发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与前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工作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后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培养学术型人才。

不同的能力不仅来自不同的知识,而且来自不同的知识结构。与学科知识存在形式不同,工作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其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附着于工作过程是其存在的基本形态。尽管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工作体系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从而使得学科知识与工作知识出现了相互交融的趋势,但就目前的人类知识体系而言,还是能够明显感觉到两类知识尤其是在存在形态上的差别。既然工作知识在工作体系中不存在其自身独立的存在形态,那么以工作知识为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只能来自工作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工作分析来揭示客观存在的工作结构。职业院校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要建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宏观结构,就必须寻找到每个专业所特有的工作结构。由于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来源于学科结构,所以在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时,必然要对原有的课程门类进行重新划分。课程门类的划分要以工作分析时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而不是以知识之间的区别为边界。

(二)微观课程结构的确定原则

以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不仅要求职业教育课程的宏观结构应当以工作结构为基本依据,而且其微观结构也应当以工作结构为基本依据,即以教材反映的具体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应当以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关系为基本依据,而不能以静态的知识关系为依据。通常认为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关系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线性演绎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而事实上,在动态的工作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任务的关系都应是背景与焦点的关系。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应当按照知识与任务的焦点与背景关系重构职业教育教材模式。

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工作任务模块按详细程度可分一级、二级、三级模块等。一级、二级模块按工作项目划分,都只包括工作内容,不包含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一级模块是由多个具有一定共性的二级模块组成;而三级模块按具体的工作任务划分。按工作项目划分的模块供课程结构分析用,按工作任务划分的模块供课程内容分析用。此外,在工作分析时,要确定各级工作任务模块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以便在学时安排中体现。

根据开发经验,项目课程的微观结构模式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包含式和分解式等。项目课程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三、《成本核算》课程结构设计

(一)宏观结构设计

成本核算是企业一项重要的会计工作。成本核算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适当的方法,归集和分配各成本计算对象所应负担的成本费用,从而计算出各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主要职责包括:拟定成本核算办法、制定成本费用计划、负责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核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编制成本费用报表并进行分析、协助管理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等。

《成本核算》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之一,本课程为培养专职或兼职的成本核算人员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熟练运用多种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该课程是继《基础会计》后开设的.又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为后续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成本核算》课程的产生与发展,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发展同步;从隶属于行业会计的部分核算内容转变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发展到突出适应企业成本核算岗位职业需求,《成本核算》一直在不断适应企业管理与会计专业要求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

(二)微观结构设计

从“成本核算”这一具体的会计岗位职能要求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我们可以设计五个子领域共十六个工作项目(见下表),基本上属于递进式的结构模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五个子领域即五个一级模块,是因为各领域所包含的项目内容具有明显共性,如第三领域是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具体的成本核算。二级模块由十六个工作项目所组成,每一个项目里包括有一至多个工作任务。在十六个项目中,项目七、八、九是难点,而项目十、十一和十二是重点,第二领域分配的课时最多,第三领域次之。

本课程是以“做”为主体的课程,所有理论知识都应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得以理解、掌握和检验。在每一个项目学习中,我们可以设计从“项目综述——任务布置——知识链接——任务完成——知识拓展——技能训练”六个环节。“项目综述”明确提出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每一个项目里包括若干个小任务,很直观地让学生明白本项目他们应该掌握什么操作技能;完成任务需要的理论知识通过“知识链接”这一环节来完成;“知识拓展”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每个项目还配套有“技能训练”,以加强学生对本项目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

上一篇:对口援建论文下一篇:复发转移性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