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的过程及进展

2024-05-14

毕业设计的过程及进展(共9篇)

毕业设计的过程及进展 篇1

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任务设计及分析

杨永根

江苏省姜堰中学

225500 联系电话:*** 邮箱:snynge1971@yahoo.com.cn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是新课改及通用技术学科特点的要求,是“双主教学”理念的体现。在通用技术教学设计中任务是一个系统,任务驱动教学有基本过程及要求。

关键词:任务驱动

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课程中的不同模块、主题及课时的学习任务,选择使用确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1]。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科目,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建构相关的新知识,同时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配合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是笔者就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部分内容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案例及分析,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在“设计的一般过程” 中的应用

教材以便携式小板凳设计过程为案例,使学生了解设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基本工作程序,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知道设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多个方案,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但这部分内容,学生一看就懂,容易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在和学生交往中发现,学生对现有课桌不太满意,便产生了使学生主动设计课桌的想法。结合本节知识点以新型课桌的设计为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过程简要如下。

创设情景:通过投影展示一些同学的不良坐姿,课桌上杂乱的形象。教师提问: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严谨学习养

成,有些原因是一些同学主观上没重视,也有些原因是课桌设计不合理。根据上节课所学人机关系原理,分析交流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桌还有那些不合理得地方?没有处理好哪些关系?

经过老师引导,特别是老师说有些原因是课桌设计不合理,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主动极参与,踊跃发言。学生甲:没有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高个子男同学做作业时腰要趴的很低,且档板下空间小,腿放不下。学生乙:没有考虑人的静态要求和动态要求,课桌面是上翻式的,打开时要一只手撑着,另一只手取东西,效率低。学生丙:桌面上的文具如笔等容易掉,特别是从桌内取东西时。学生丁:课桌较重,调座位时搬运不方便,且易损坏课桌。

深入引导:同学们能否设计出我们理想的新型课桌呐?当然,在现在条件下不可能给每位一张老师用的办公桌,请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分组交流,提出我们新型课桌的具体设计要求,功能、成本、尺寸等。我将学生交流结论整理如下:①考虑适合不同身高的同学使用。②便于存取学习用品。③欢迎增加一些附属功能。④结构稳定、大小和现有课桌相近、成本适中。

如何才能使学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课桌呢?首先,我通过课件展示各种课桌图片,同时学生相互交流各种场合曾见到或使用过的课桌。接着,讨论刚才各种课桌的优缺点,同学们更喜欢那种。在此基础上简单介绍设计分析的方法,从收集信息开始,然后是设计分析和方案的构思,介绍课桌常见的材料、结构链接的方法、节约成本的途径。

方案的呈现、筛选是设计的重要过程,设计的交流是设计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这也有助于设计的测试、评估及优化。教学中设计活动:首先,小组合作构思出理想的课桌,并由一位有一定绘画水平的同学用草图形式表达,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然后,班级体交流,由小组推一名代表将该组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方案做介绍。

班级体交流是本节课最精彩之处,学生们发言积极,表达大方,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中肯的方案。甚至,有些方案超出老师的想象,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学生提出的方案或建议有:①课桌高低不一,不美观。个子高的同学,可适当降低板凳高度。腿放不下的原因是课桌下层挡板过低,可将下挡板做成阶梯式的,外浅里深。况且现在大多课本是16开的,可竖着放在桌里,取用也方便。②在桌面下加一活动支架,打开桌面时支着,放下桌面时支架折起。③对防止物品从课桌掉下,方法更多,有加防滑纹的,有加档板的,有加文具小机关盒的。此外还有,桌底装轮的,将武侠小说中机关的想法应用到课桌中,科幻读物中前卫设计等等。对学生提出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加以评价,激励

学生的热情,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体验了设计的一般过程。

因为时间关系和实际操作困难,我们没有让学生课堂制作课桌模型或原型,而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方案交给学校总务部门制作。最后,总结出设计的一般过程规律,提出新的任务:不少寄宿生晚上到宿舍还想再看会而书,缺少合适的桌子,请你帮助设计一款。

三、案例评析: 1.创设教学情境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任务驱动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完成任务。任务完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任务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这两案例设计均从创设情境入手,没有教学情境,任务驱动教学将无从谈起。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答案的多元性[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现有课桌的意见较大,有切身体会。以此为任务,可学生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设计表现图一节”设计游戏,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肢体语言、图像等也是技术语言,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使用技术语言的快乐。2.教学任务的内容

“任务”在词典中解释为:负担的责任或交派的工作。这里的“任务”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的具体形式可以是:问题讨论、探究实验、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甚至应用练习等多种教学活动。任务是载体,任务中所蕴含的知识是目标,关键在巧妙设计,变外驱为内驱。如“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讨论现有课桌不符合“人机关系”的地放,提出新型课桌方案等,这些任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所要实现的目标及使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任务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便携式小板凳设计过程的案例本身就是任务的设计,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将“任务”简化为老师让学生完成的教学活动,也不能将“任务”狭隘理解为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凡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均可设计成“任务”。因此,任务是一个教学设计系统。对教材的处理,源于教材又不照搬教材,关键是体验教材的理念,案例可重新组织。3.教学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做到难易得当,突出知识的整体框架,不拘泥局部细节,而使教学过程钻牛角尖。如“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重点是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课桌的设计仅是载体,让学生在实际任务中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不必要对课桌设计的细节做太多的要求。教师不应将所有任务一次全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否则学生会产生厌恶情绪。即使是一项大的任务,如新型课桌的设计,也应参照课本设计的一般要求,层层推进。4.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加强信息的反馈,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如在“设计表现图”一节,据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对绘画感兴趣,问题是对立体图形绘制缺乏相应的认识和练习,所以我设计师生多人比赛徒手画立体椅子,在此基础上介绍立体图形的基本表现手法。同时交流与反馈有利于及时确当的教学评价的实施,评价是以有利于肯定和激励为主,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怪异设想不能简单否定,更不能冷嘲热讽,及时确当的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有利于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把所学会的知识系统化。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郑克强 任务情景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 2011(1)

毕业设计的过程及进展 篇2

1 历史回顾

最早医书记录应用“胸外按压”救治自缢死的便是东汉名医张仲景 (145~208年) , 其所著《金匮要略》专门论述救自缢死:踏肩挽发, 弦头后仰, 开通气道;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2], 的古老胸外按压技术。而口咽管通气, 始于晋代 (341年) 葛洪:以芦管纳其口中至咽[3]。到六朝时期 (420-588年) 《中藏经》记载:治缢死方, 令亲人以吹气入口[4], 是最早的人工呼吸方法的记载。隋朝 (610年)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若觉早”, 犹可救疗[5], 倡导早发现, 与现代心肺复苏指南中的生命链第一环节有异曲同工之效。唐朝 (651年) ,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也曾对人工呼吸有清楚地描述:竹筒纳口中, 两人痛吹之。由芦管改为竹管, 令两人痛吹之[6]。人工呼吸到明代已经普及民间 (1627年) , 在冯梦龙: (醒世恒言) 张廷秀逃生救父一文中, 有王玉姐绣阁悬梁, 其母徐氏, 嘴对嘴吹气救治玉姐复苏的描述[7]。古代简朴的理论和使用技术为后人奠定了复苏发展的基础。

2 现代CPR的发展过程

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之父Peter.Safar[8]教授1958年开创了现代心肺复苏技术, 特别是首开口对口人工呼吸之先河。早在1955年, 天津的王源昶, 在急救麻醉意外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时做胸外按压复苏成功, 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在此之后全国各大城市相继成立救护站, 天津市救护站亦于1957年成立。当时的救护宗旨是基础生命支持和保护颈椎。自60年代至80年代院前救护滞留在此基础上, 到90年代这一领域进入快速发展期, 特别是1992年美国心脏学会 (AHA) 修订了心肺复苏指南, 提出了畅通气道, 人工呼吸以及心脏按压 (airway, breathing, circulation) A, B, C三步曲, 主张心脏按压75~80次/min与呼吸比为5∶1, 同时提出了生命链的四早概念[9]。既早期通路, 早期心肺复苏, 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至1998年有人提出应用CAB的理论, 首先建立循环。于2000年美国心脏学会, 再次修订指南, 提出胸部按压80~100次/min, 呼吸比为15∶2, 以及心前区叩击复律:经确定患者呼吸心跳骤停, 抢救者握拳由距离胸壁20~30cm高度迅速叩击1~2次, 并主张早期使用除颤仪除颤, 其电击能量依次为单相波除颤仪200、300、360焦耳。2005年修订指南主张:用力按压和快速按压, 胸外按压频率100次/min与呼吸比为30∶2, 心前区叩击复律问题, 不主张但也不反对。而且强调2名急救人员2min更换角色一次, 保证CPR质量。除颤能量修订为单相波除颤360焦耳一次, 或双相波除颤150~200焦耳一次。终止复苏强调只要患者亲属未表明放弃复苏, 复苏小组就应尽心尽职的完成CPR和二期复苏 (ACLS) 。最终决定停止复苏努力绝不应简单地看作一段孤立的时间间期, 在作决定时要考虑临床判断和人的尊严[10]。

3 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由早期5∶1改为15∶2或30∶2。近年来专家们更意识到胸外按压的质量问题的重要性, 强调用力按压和快速按压, 使胸部充分回弹和尽量减少中断按压的时间。为此国内刘琨医生等曾在2007年对高质量CPR持续时间和CPR对基础生命支持的作用作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持续CPR 5min测得心率74.4±5.07次/min, 血压60.8±8.17mm Hg, 根据临床生理学理论, 此数值能够满足维持机体重要器官的最低的灌注需求, 证实了单人持续CPR第一个5min是高质量, 可以产生前向血流, 满足心脑血管最低灌注要求。而在CPR的通气方面比较面罩、气囊和气管插管通气在血氧饱和度 (SPO2) 方面的异同, 实验结果三种方法分别达到:89.2±3.05%和90.8±3.71%。t=1.044 P>0.05证实了面罩、气囊通气在CPR中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而鼻导管使用 (PSO2) 71.3±7.48%与面罩、气囊组比较t=2.472 P<0.05与插管组比较t=4.107 P<0.01证实鼻导管通气在复苏抢救中无效[11]。

关于除颤, 目前现场急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于应用新指南强调的仅一次除颤, 单相波能量360焦耳, 双相波能量150~200焦耳中发现的问题。国内急救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国人应用指南推荐的这种方法能量过大, 在持续CPR的努力下患者面色已由发绀转变为红润, 瞳孔回缩, 心电图监护下出现室颤, 经一次除颤后反而出现心电静止现象。因此, 目前国内部分急救中心采取延用2000年指南中单相波除颤首先用200焦耳, 无效后再用一次300焦耳, 仅两次的改良方法。对特别消瘦患者, 估计其体重用儿童能量2~4J/kg, 最多用两次。通过临床实践观察, 此种方法似乎更符合国人体质。此现象也表明制定符合本国人体质的心肺复苏标准, 让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本土化是全国急救界当务之急的任务之一。

4 心肺复苏指南的最新进展

基于2005年和2006年心血管急救指南框架结构经过5年的应用实施, AHA于2010年10月将更新后的心肺复苏 (CPR) 和心血管急救 (ECC) 指南正式发表。较之200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新指南在急救方法及急救理念方面有如下新变化:

4.1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由2005年A-B-C改为2010年C-A-B即:

C—胸外按压,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4.2 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最大限度的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4.3 几个数字的变化

4.3.1 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min改为:“至少100次/min”。

4.3.2 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4.3.3 人工呼吸频率不变, 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3.4 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 对普通目击者要求CPR程序由ABC改为CAB, 即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

4.3.5 除颤能量不变, 但更强调CPR。

4.3.6 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 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4.3.7 维持ROSC的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4%~98%。

4.3.8 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 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4.3.9 强化按压的重要性, 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4.4 生存链的变化

4.4.1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 激活急救系统。

4.4.2 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

4.4.3 早期快速除颤:

其理论基础基于室颤导致心跳骤停的三个阶段理论。 (1) 电生理障碍阶段 (0~4min) , 心脏泵血停止, 由于大血管的弹性回缩血流运动势能, 心肌的血液灌注没有完全断绝, 心脏停搏主要因为电生理的紊乱, 心肌仍有一定的能量供应, 除颤后所有心肌动作电位易达成一致, 成功率较高; (2) 循环障碍阶段 (4~10min) 血液灌流完全断绝, 心肌依靠无氧代谢提供能量, 除颤后心肌动作电位不易达成一致, 成功率下降, 此时复苏重点为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得到适当灌注; (3) 代谢紊乱阶段 (>10min) 由于无氧代谢产物堆积和酸碱失调, 心肌损害严重, 除颤成功率非常低。据此理论, 短时程室颤时强调尽早除颤, 长时程室颤时先行胸外按压和通气使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维持一定血流, 有利于除颤和复苏。

4.4.3. 1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4.4.3. 2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4.5 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 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 (3) 深度至少5cm。 (4) 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 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 避免过度通气。

5 院前CPR的现状与展望

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篇3

【关键词】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论;研究进展

1.现代机械设计基本概述

1.1现代机械设计的内涵

长期以来,机械设计一直被当作一门设计技术来进行研究的,但自从引入了系统科学,机械设计的技术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设计科学,是机械设计走向了理性化、高层次化。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机械设计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上进行了继承、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一门多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科学,即将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综合,实现了整个机械系统的最优化。

1.2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

现代械种类繁多,其制造工艺也很复杂。按功能的角度分类,包括能动、传输、运转、操作以及最终的控制等方面,每一方面又可以分为更为细小复杂的小系统。现代机械设计同样种类繁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现代机械设计按实现功能的角度进行考查,包括系统功能、传统功能、执行功能和操作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用来协助机械的运行,每一种功能也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一般都是利用计算机或者其他现代化机械设备,引入先进的现代化设计理念与方法,并创造出具有现代化机械设计特点的产品。

现代机械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动态性。现代机械设设计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静态特性,而且需要考虑产品在各种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动态特性,其中包括产品与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

(2)创新性。现代机械设计以先进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工具为基础,能够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利用各种创造性的方法和手段,研发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3)计算机化。计算机的诞生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已经渗透到了机械设计的各个环节,许多现代机械设计方法都得依靠计算机,例如系统仿真、优化设计等。

(4)系统性。现代机械设计非常注重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把产品看做是具有特定功能、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并且考虑产品与外界的联系。

(5)前瞻性。现代机械设计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就需要考虑产品各个阶段和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要求,将可能发生的故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国内外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设计产品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许多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理论进行了研究。下面分别阐述了国外与国内比较著名的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论。

2.1国外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理论

在国外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中,比较著名的有三次设计方法理论、公理化设计方法理论和普适设计方法理论。

2.1.1三次设计方法理论

三次设计方法理论产生于日本,主要包括参数设计、系统设计和容差设计三个过程。

(1)参数设计是对各个环节功能进行最优化组合,使产品产生故障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2)系统设计是整个机械设计过程的核心理念,是机械设计中的基础部分。(3)容差设计是一个确定参数波动范围的过程,是对整个机械设计进行检验,从而降低产品的制作成本。这三个过程总称为三次设计方法理论。在国际上,三次设计理论方法被认为是设计质量最高的机械设计方法。

2.1.2普适设计方法理论

普适设计方法理论是由德国学者提出的,其方法理论的核心就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现代机械设计种类繁多,就需要要有一个系统的方法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普适设计方法理论从策略、方法、规则到实施都具有土体的设计模型,是一系列系统的设计方法理论。

2.1.3公理化设计方法理论

公理化设计方法理论诞生于美国,是一种基于决策的理论方法。公理化设计方法理论是在普适设计方法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理论,并结合其自身的科学决策建立起的一门机械设计理论方法。公理化设计方法理论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设计方法,在没有经验和系统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当机械设计理论较为复杂,利用普适方法理论不能有效地设计出好的产品时,可以利用公理化设计方法理论,可以达到优化的设计效果。

2.2国内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理论

随着机械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科研工作者也对现代机械设计进行了不断地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有效的解决了现代机械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国内现代机械设计研究成果中,比较著名的设计方法理论有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和局部或全局性的设计方法,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理论。

2.2.1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理论

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理论在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改变了以往单纯的功能性要求。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理论的设计方法理念更加信息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并且在不丢失数据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对用户信息还原一些丢失的数据信息,保护了用户系统的利益,从而保护了整个设计系统。

2.2.2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理论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理论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诞生的一种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机械设计人员可以运用计算机来完成构思、画图和高速运算等方面的工作。与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相比,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理论具有减少设计人员体劳动、提高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等优点。

2.2.3局部或全局性的设计方法理论

国内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念与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相比,具有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实用性也更强。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论具体地贯彻了现代机械设计的理念,产品设计方法理论繁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论来完成不同设计任务,是产品设计师面临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念可以通过全面了解整个机械设计过程,系统地进行督查和监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现代机械设计的研究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论不断地被大众所认知,满足市场化发展的需求。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论,吸收了各个相关的学科之长,并且综合运用了各个学科知识并且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了自身的设计理念。随着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学科的快速发展,现代机械设计将更加的科学和实用,设计出的产品原理更加的科学、结构更加的新颖、实用性也更强。现代机械设计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在层次上向系统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在功能上向轻型化、小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在性能上向高性能、高精度、高效率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4.结语

伴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在高速的发展,国内的现代机械设计理念也需要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国现代机械设计在吸取了国外的机械设计理念,形成了本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方法理念,也更加的适应现代机械设计全球性、网络性的发展要求。机械设计的主要(下转第292页)(上接第73页)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因此21世纪的现代机械设计应朝着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计算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闻邦椿.面向产品广义质量的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7.

[3]路甬祥.工程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J].机械工程学报,1997,33(1).

毕业设计的过程及进展 篇4

在课程整合的众多因素中,关键的应该是课程内容、资源、环境、教师、学生五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是核心,资源和环境是条件,教师和学生关键,学生是主体。这五个要素的整合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或者称为三个子过程。首先必须根据课程的内容及其目标,做好有用素材及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其次是资源与信息技术环境的整合;最后是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资源环境、教师、学生要素的整合,即教与学过程的整合。这三个过程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

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不仅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且也在推动着社会以更高的速度发生变化。教育的内容要避免被膨胀的信息所充斥以至于超载,课程整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教育教学准备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资源,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经过收集整理,集成为方便检索查找的,便于应用和二次开发的资源库。

1、资源集成和整合

资源的集成和整合,是将从各种渠道收集的数据、素材、资料、制作工具等资源,通过整理、修改、完善组成资源库。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积,不是资源的单纯占有,而是根据一定的系统结构将这些资源整合成方便检索、修改、重组、应用和管理的资源平台。其目的是要便利教师按照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或理念,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地整合为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把信息资源与教学内容及活动二次开发成课堂教学的软件,为教学活动提供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资源。

2、资源整合的标准

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有由中央电教馆主持制订的《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它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而不是规定软件系统的数据结构。它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规定:一是资源的技术开发的角度,提出一些最低的`技术要求;二是从使用用户的角度,为方便地使用这些素材,需要对素材标注那些属性,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规范了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三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管理这些素材的管理系统以及远程教育工程的教学支持平台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二、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环境整合

1、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

* 因特网

* 卫星宽带网

* 远程教育网络

* 校园网

* 资源库

* 多媒体网络教室

* 多媒体多功能教室

* 多媒体学科专用教室

* 电子图书、阅览室

2、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环境整合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信息资源(软资源)需要在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硬件和应用管理软件组成的环境(即硬环境)中应用、传输、控制等等。软资源与硬环境能否相融,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环境和工具是否熟悉,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故此,需要进行软资源与硬环境的整合。

教师要做好四项工作。其一要解决自身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其二要解决教学软资源和信息技术硬环境相融合的问题;其三要解决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其四提供适合教学的硬件环境。

3、 教学资源环境整合的特点

资源传输网络化 教学过程自主化

资源获取全球化 教学活动合作化

资源环境多媒化 教学管理自动化

资源应用个性化 教育评估全程化

三、 教与学过程的整合

1、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内容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支持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协商学习、远程学习等教学活动。

2、 课程整合的教学特点

* 内容综合性:信息技术与学科、自然、社会、个体情感等综合;

* 环境开放性:网络环境,资源共享,情感交融,成果共创;

* 资源共享性: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贯穿教学全过程;

* 学习自主性: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探究;

* 过程交互性:师生交互,人机交互,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互;

* 个性发展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的同时,得到心智的全面发展;

* 评价全程性:注重过程,注重进步,及时鼓励,成果共享。

3、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工具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的作用表现为:

* 情境创设与探究工具:多媒体资源、交互界面、超文本结构;

* 信息查询,知识获取工具:利用搜索引擎、利用网站、资源库;

* 知识发现和探索工具:虚拟环境、仿真实验、处理与分析;

* 交流讨论工具:电于邮件、网上讨论;

* 知识构建工具:文本处理与表述、图形.音乐创作、信息集成、网页、网站制作。

4、 课程整合教学中师生的活动方式

(1)教师的指导性活动主要有:① 交待教学目标;② 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③ 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④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⑤ 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图形等表达观点;⑥ 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意义建构;⑦ 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⑧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⑨ 强化记忆,促进迁移。

(2)学生自主参与性学习活动主要有:① 观察情景;② 实际操作;③深入思考,发现问题;④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探索;⑤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⑥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表达观点;⑦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图形、动画等作品的制作,进行意义建构。即对学习过的内容中的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进行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

问题之关键在于,对个体来说,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收集、选择、组织信息并赋予信息以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智慧,并使新获得的信息成为增进知识与智慧的基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与其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信息,不如师生共同处理信息,并就各自赋予信息的不同意义开展交流,这样才有可能出现高水平的智力活动,使信息融人知识与智慧之中。

毕业设计的过程及进展 篇5

系统化的废物最小化方法对于环境友好且具有竞争力的化工过程的研发、综合、设计和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简介了废物最小化的一般原则;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各类系统的废物最小化方法,包括定性类方法如分层决策法、环境优化技术法、结构化法及3Es法等,定量类方法如各种数学优化法、夹点分析法、废物削减算法以及人工智能法及组合式方法;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作 者:陈启石 冯霄 Chen Qishi Feng Xiao 作者单位:陈启石,Chen Qishi(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冯霄,Feng Xiao(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毕业设计的过程及进展 篇6

对比研究了几种常用的外加碳源甲醇、乙醇、葡萄糖、纤维素、淀粉的`脱氮效果,从而寻找处理效果好又经济适用的外加碳源.

作 者:罗望 王增长 杨习居 LUO Wang WANG Zeng-zhang YANG Xi-ju  作者单位:罗望,王增长,LUO Wang,WANG Zeng-zhang(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杨习居,YANG Xi-ju(上海理工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0093)

毕业设计的过程及进展 篇7

1 膜污染对MBR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影响

由于膜组件在使用过程中被污染, 会降低其膜通量, 在没有有效预防措施的情况下要想维持反应器的继续工作就必须在膜污染后更换膜组件, 并对更换下来的膜组件进行清洗工作, 这就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更换膜组件的过程会暂时中断膜反应器的工作, 使污水处理不能得以连续进行, 其次是更换和清洗过程本身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增加了运行成本。基于以上因素, 由于膜污染的存在, 同时目前膜污染防治工作的缺失使得在污水处理领域MBR无法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2 MBR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膜污染的形成机理

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 导致膜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并在膜过滤压力 (TMP) 的不同阶段分别或共同起到主导的作用。

图1是膜过滤压力随膜过滤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1中可以看出, 在膜生物反应器开始运行的一段时间内 (即图1中的第一阶段) , 膜过滤压力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负压抽吸的作用下, 由于胶体等小颗粒物的迁移速度较快, 在污水通过膜组件时其中部分悬浮的胶体颗粒会堵塞膜孔, 另外膜本身会吸附水溶液中的溶质, 而这些物质本身由于粒径较小, 其反向扩散迁移能力较弱, 因此富集在膜孔之中, 造成膜孔局部堵塞, 使膜过滤的压力急剧上升。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 污水中的污泥絮凝体随着水的流动被贴附于膜表面, 但这些絮凝体本身粒径较大, 迁移速度慢, 并且其反向迁移的能力较强, 因此沉积在膜表面的速度较慢, 随着这些絮凝体逐渐在膜表面形成污泥层, 也从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后续胶体颗粒向膜孔中移动, 因此表现为膜过滤压力随过滤时间增加而缓慢增长 (图1中所示的第二阶段) ;随着过滤时间的进一步增加, 在负压抽吸的作用下, 附着在膜表面的污泥层会被逐渐压密, 而且越靠近膜面则污泥层的密度越高, 在压密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导致膜压力的急剧上升 (图1所示的第三阶段) 。另外, 微生物代谢产物 (SMP) 在膜孔和膜面的不断吸附也会导致TMP的上升。

3 MBR中膜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概况

当前防治膜污染的措施按性质不同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等, 具体包括对进水进行预处理, 投放吸附剂、絮凝剂等添加剂, 优化工艺参数, 膜的改性处理以及膜的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等。

3.1 增加预处理工序

由于待处理污水成分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膜的使用效果, 如某些工业废水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氨氮和金属离子, 如Fe3+、Al3+、Mg2+等, 这些金属离子容易与污水中其他有机大分子聚合物发生反应, 使膜表面污泥层过早的形成, 从而降低了膜的一次使用寿命;除此之外, 过高或过低的p H值也容易导致影响膜的性能, 甚至可能对膜产生腐蚀作用,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在MBR进水增加预处理工序, 具体措施有设置过滤、p H值调节工序等。如Kim等在2007年采用沸石/渗析器对进水进行预处理后发现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

3.2 向污水中投放添加剂

为了降低胶体、污泥絮凝体以及SMP等对膜孔的堵塞和对膜面的贴附, 可向未经处理的污水中投放添加剂的方式, 从而改变污水的成分, 降低膜污染程度, 增加膜的使用时间, 实际工作中, 可用作添加剂的有吸附剂、絮凝剂和其他化学物质。

3.2.1 添加吸附剂

常见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沸石、分子筛、膨润土等, 以活性炭为例, 向污水中添加活性炭粉末可以吸附掉大部分悬浮的胶体颗粒以及有机溶质等, 实验证明通过添加活性炭可以有效降低膜污染的程度, 并大大延长了膜的使用寿命, 然而Akram等在2008年研究发现过量添加活性炭非但不能降地膜污染, 反而成为一种污染物加重了膜污染, 因此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 经过反复试验得出最佳的添加量, 使膜污染降为最低。

3.2.2 添加絮凝剂

絮凝剂的添加可以增强污泥的絮凝性能, 增大污泥粒径, 使大量的胶体颗粒、SMP等粒径小的物质被吸附在絮凝体的表面或内部, 从而减缓膜污染。常见的絮凝剂包括有机絮凝剂和无机絮凝剂两种, 经过研究发现, 无机絮凝剂如硫酸铝、氯化铁等可有效增强污泥絮凝体表面疏水性, 而聚丙烯酰胺、壳聚糖等有机絮凝剂则可增大污泥的粒径, 因此可根据实际水质情况选择不同的絮凝剂。然而, 无论是有机还是无机絮凝剂, 都是属于化学物质, 很难避免会产生副产物, 这些副产物可能会带来新的膜污染问题。

3.3 通过改性处理增强膜的性能

提高膜的亲水性是降低膜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 可通过对膜进行改性处理, 将极性有机官能团引入到膜表面以提高其亲水性, 常见的膜改性处理方法有涂覆、接枝、等离子体处理等。

3.4 采用科学的清洗方式

为使MBR工艺的不间断进行, 在膜污染的情况下采用在线清洗的方式去除膜孔内和膜表面的堵塞物和附着物是一种常被采用的方法, 有着操作简便、便于控制等优点, 常用的在线清洗方式有传统清洗方式、超声波清洗以及化学清洗等。

3.4.1 传统清洗方式

传统的膜清洗方式包括压力水冲洗、反冲洗、曝气冲洗等, 其中较常用的是曝气冲洗。在MBR运行过程中, 增加曝气强度一方面可以改善水力条件, 另一方面有利于气体上浮过程中带动水流对膜表面进行冲刷, 从而去除部分附着物, 降低膜污染。

3.4.2 超声波清洗

超声波清洗在降低膜污染中被认为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要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冲击作用对膜表面及膜孔内部吸附的污染物剥离, 刘昕等通过在线超声波清洗的方式成功降低了MBR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 然而与曝气冲刷相类似的是, 超声波的强度也不是越大越好, 过大的超声波强度会打散污泥颗粒, 并且可能会直接对膜组件构成物理破坏,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控制好超声波强度。

3.4.3 化学清洗

化学清洗就是利用化学药剂去除膜表面及膜孔内的污染物, 一般去除效率较高, 常用的化学清洗剂包括酸性、碱性、氧化性以及配位清洗剂等, 针对不同的污染要选择适合的化学清洗剂。化学清洗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并存, 优点是可以很方便地清洗掉相应污染物, 缺点就是化学清洗过程中可能发生副反应以对膜造成新的污染, 另外化学药剂本身对膜可能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不利于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4 展望

4.1当前对于MBR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膜污染的产生机理虽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然而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如在图1中的第三阶段膜压力上升的原因还没有定论, 对SMP的作用机理等还有待研究。

4.2目前对膜污染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 而缺少科学的定量计算, 因此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来分析膜污染问题应当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4.3当前对MBR的膜污染防治措施的研究只是建立在实验室的条件下, 并且理论研究多过实践, 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小试、中试规模的实践探索, 不断积累经验, 使膜污染的防治措施为工业化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服务。

4.4随着科技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膜生物反应器以及膜组件, 在实验室条件下证实其膜污染程度比传统MBR中的膜组件低很多, 可以看到目前科研工作者们更多的是致力于开发新型MBR和膜组件, 而对于其膜污染程度为何降低研究不够, 往往只是停留在猜想阶段, 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 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将是科研工作者未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5 结语

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前景极为广阔的新型水处理技术, 需要科研人员更加深入地研究膜生物反应器的相关理论知识, 并结合材料学、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研发出更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工艺, 不断积累经验, 推陈出新, 充分发挥创造性, 为使膜生物反应器在未来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小玲, 陈建荣, 余根英, 等.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机理和控制研究新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10) .

[2]王英健.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机理及其防治[J].电力环境保护, 2008, (5) .

[3]张领, 顾平, 邓晓钦.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 2002, (4) .

[4]孙振龙, 陈绍伟, 昊志超.一体式平片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膜性能的研究[J].环境工程, 2003, (2) .

[5]许坚, 许振良.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过程中膜生物污染的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 2002, (3) .

毕业设计的过程及进展 篇8

关 键 词:现代设计 装饰 设计风格 变迁

起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以大工业时代为背景的情况下变化和发展的现代设计历经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萌起、20世纪的发展和成熟进入21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装饰自人类之初就存在于创造活动中,在现代设计时期装饰更是设计活动中不可分离的构成要素和内容,它以形式美的审美特质,激发人类爱美的欲望和对审美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现代设计实践和设计理念中装饰动 机和形式的变化,表现为一种螺旋式的轮回。

一、自然主义装饰动机——现代设计萌芽期

西方现代设计萌芽期,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其设计理念中都强调了设计的形式美,通过装饰赋予设计生命活力,进而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情趣。

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者莫里斯曾在1880年发表的《生活之美》说过:“不要在你的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但是认为并不美的东西。”表明工艺美术运动虽然主张设计的诚恳,反对设计上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的功能,但亦重视设计的形式美感,手法上推崇自然主义和东方艺术形式的装饰,特别是日本式的平面装饰特征,采用了大量的卷草、花卉、鸟类等为装饰的动机。

工艺美术运动自然主义的装饰风格在染织品设计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莫里斯本人最热心于纺织品的纹样设计,其设计图案往往采用植物的枝蔓和花卉为动机,枝条中有小鸟歌唱,充满浪漫的自然主义气息,其追随者莫顿·阿比延续了这种自然主义装饰动机,自己开设染织工场,生产各种地毯和挂毯,称为“汉姆史密斯式”。其次在书籍装帧、陶瓷设计、家具设计中都有体现。(如图1)

1865年,琼斯在《装饰的句法》一书中曾声称:“形式的美产生于波浪起伏和相互交织的线条之中。”预示了后来以弯曲线条为主要装饰形式的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新艺术风格在工艺美术运动之后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欧洲流行,新艺术运动的理想是为尽可能广泛的公众提供一种充满现代感的优雅,接受了工业材料和制造工艺,但在形式感方面不喜欢过分的简洁,强调装饰性。

新艺术运动风格受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延续了自然主义装饰动机,但在装饰形式却避免对自然的完全模仿,表现为崇尚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主张保留其内在的某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装饰性因素,寻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本质根源,发掘决定植物、动物生长、发展的内在过程。

新艺术运动在西方各国的名称各异,但是风格上保持了相对的统一,大批设计师参与到该风格的设计中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新艺术风格作品。如法国埃克多?吉玛德的巴黎地铁入口,比利时维克多·霍尔塔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室内设计,西班牙安东尼·高蒂居埃尔公园,美国芝加哥学派路易·沙利文“斯科特”百货公司入口设计等等。这些作品中典型的装饰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充满了内在的活力,体现出蕴含于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中的无休无止的创造过程。(如图2)

二、形式追随功能,反对装饰——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奠定了现代主义运动功能主义的特征。“现代设计风格”是为全体大众服务的,通过倡导“功能第一,反对装饰”的设计宗旨使设计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民主的目的,这是现代主义运动批判“装饰即罪恶”的主要根源。

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历了德国工业联盟、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发展到包豪斯学院的建立成功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二战后传播到美国最后影响了全世界。

从装饰观念上来看,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形式为功能服务,但并非不注重形式,相反强调形式的简洁和理性,采用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和中性色彩计划,以适应标准化和批量生产。尤其是包豪斯学院在基础课程中三大构成理论的确立,为现代设计风格的无装饰的装饰效果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最后发展为单纯到极点、少则多、冷漠而理性、千人一面的国际主义风格,势必会引发对它的反对,以及装饰动机的再次复苏。

三、工业发展大潮流下装饰动机的延续——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是与现代主义同时兴起的设计运动,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展开了对工业化、机械化的设计形式语言的探索,从而采用大量新的装饰动机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并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创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与之前的艺术风格有所区别,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风格,但本质上与之前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同为“装饰”运动。

在工业发展的大潮流下,装饰艺术运动能延续对装饰动机的坚持,这与它的精英主义,或者说为一小部分富裕阶级及权贵服务有关。我们可以发现,装饰艺术运动影响到的国家主要有法国、美国、英国等工业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但它的影响力是全世界的,甚至在中国上海也能找到装饰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点是物质丰裕,经济发达,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装饰艺术运动的这种传统设计立场与在意识形态上追求无装饰的,强调民主性、大众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有本质上的区别。

装饰艺术运动常用设计语言的源泉多样,使得装饰艺术运动不像复古主义那样抱着历史样式不放,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完全抛弃历史,它走的是全新的一条路。当时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传统艺术及原始部落艺术的启示、舞台艺术影响,给设计师众多的灵感。在设计形式上,装饰艺术风格往往以贵重金属、宝石或象牙等高档材料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以新奇和时髦的造型感受,弥漫着贵族高雅的情调;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色彩强调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造成强烈、华美的视觉印象,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达到了绚丽夺目甚至金碧辉煌的效果;趋于几何但又不过分的强调对称,趋于直线但又不过于直线;在色彩上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通过色彩的运用,使其设计达到了绚丽夺目金碧辉煌的效果。(如图3)

四、装饰动机强势回归,历史、折衷主义、戏谑、文脉主义表象下对个性、情感、生命力的追求——后现代主义运动

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在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少即是乏味”,成为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的宣言。

这场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70、80年代发展壮大,它的出现主要原因是随着物质的不断丰裕,传统现代主义单调、缺乏人情味、理性而冷酷的面貌不再适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由此引发了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复杂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以塑造多元化特征为目标,设计风格多样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从严格的理论上,后现代主义并未进行本质的变革,而是单纯从形式因素的角度批判和反对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样式。

罗伯特·斯特恩曾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纳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在设计形式上喜欢用古典的建筑元素,因受大众化和通俗文化的影响,往往戏虐地使用古典元素,同时喜欢采用隐喻的设计手法,广泛使用各种符号和装饰手段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作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领域主要是建筑设计,文丘里、查尔斯·穆尔 、詹姆斯·斯特林、迈克尔·格雷夫斯等设计大师都曾留下优秀而经典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作品。(如图4)

后现代主义以强大的包容力融合了多种装饰动机和手法,其开放性又使它并不排斥似乎将成为历史的现代主义风格,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运动逐渐消退后,新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术风格、新民族主义等等设计风格或流派层出不穷,以及当下对环境、人性的关注,我们的设计进入多元化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掀起对20、30年代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研究风潮,相隔半个世纪的两种风格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验证了经典的设计风格和样式会经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轮回一次,比如在西方传统设计史中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样式的复兴出现多次。

西方现代设计不到两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装饰动机和形式不断变化和轮回,这与社会物质和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基础是设计能够注重装饰的前提,不管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还是装饰艺术运动的服务对象都是有钱阶级,甚至到后现代主义阶段也是源于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了,对美的需求增强,而反对装饰的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追其根由是为了节约成本为更多没有钱的大众服务,因此,物质条件决定装饰动机和存在价值;另一方面装饰手法的变化与社会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英国传统田园式的浪漫主义情怀推动了现代主义萌芽期对自然主义装饰形式的热爱,而古埃及帝王陵墓——图坦哈姆墓黄金制品的考古发现、非洲原始部落艺术的推广甚至摇滚乐的传播都影响了装饰艺术运动风格,当下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提倡,推动了设计领域新民族主义风格的兴起。

总之,装饰是现代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装饰动机和形式变化规律的分析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当下设计的发展的动态和趋向,帮助我们找到与时代气息契合的装饰理念和手法,以适应现代人追求简约而不失细节的审美要求,引领人们走出充满诗意的、生活情趣的和生命活力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9

[2] 朱怡芳 宋炀.中外设计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

[3] 朱和平.世界现代设计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4] 敖力琦. 现代西方装饰艺术设计思维探源.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 孙宇. “装饰艺术风格”常用形式语言的剖析.美与时代(上),2010年10期

毕业设计的过程及进展 篇9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

在毕业了撰写完成之后,学院要对学生的定稿毕业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对于检测不合格,学院认定存在学术作假行为的学生要坚决取消其答辩资格。论文检测合格后进入到论文函评阶段,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委派函评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盲审。为体现成绩的严肃性,函评老师要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执行,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函评成绩。函评合格后,進行论文答辩环节。为确保答辩过程的公正、公开,就必须使论文答辩从封闭走向开放,增加透明度。将答辩安排进行公开,鼓励低年级学生进行旁听,使低年级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准备状态。学校教务处应组织学校学位委员会成员到答辩现场进行检查和指导。

3 结束语

上一篇:司马师简介下一篇:年简单元宵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