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的任务

2024-07-19

毕业设计的任务(通用7篇)

毕业设计的任务 篇1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原则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教学应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与现实有着某种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交际,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欲望的交际问题,让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多采用诸如游戏、表演、问卷调查、手工制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真实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学习者应该清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因此,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出符合真实语言情景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任务型教学的活动尽可能地真实,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的任务要有情景,有语境。情景和语境要真实,真实的任务才有意义。只有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即是生活,生活也是学习。

3、可操作性原则。

在确定每课时的任务时要避免笼统地讲是为了培养学生某种能力,应把它落实到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要求或者某项技能上来。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毕业设计的任务 篇2

一、任务设置要有鲜活性

五年前, 笔者的一个任务创设:基于2008年我国作为东道主举办奥运会的背景, 让学生当一名宣传工作人员, 在奥运会中向各国运动员及观众展示我国往年的奥运成绩及一系列相关资料。这一内容在当初还是非常不错的, 时至今年如果再用, 就显得过时而没有吸引力了。于是, 笔者将其替换为今年全运会的情境:8月31号, 和我们开学同步, 大家知道国内一项重大的体育赛事是什么 (全运会) ?是的, 第12届全国运动会在辽宁沈阳召开, 大会的开幕式倡导节俭, 不请大腕和明星, 也不搞隆重的庆典, 是这次大会的一个亮点。现在, 奖牌榜又有了新的变化 (出示奖牌EXCEL文件) , 请你计算一下, 现在前11位排名的省份中, 金牌、银牌、铜牌数一共有多少块了?如果把这些省份按奖牌数重新排列, 又该怎么操作呢?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给学生讲EXCEL软件的一些常用操作。时效性带来的吸引力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快被激发出来。

二、任务设置要有层次感

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可接受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任务设置既要有一定的梯度, 还可以允许学生按他自己喜欢的习惯来进行任务操作。

教学“文字格式的设置”时, 首先可以教学生改变字号、字体这些在格式工具栏一眼就能看到的操作。学生的操作基本熟练以后, 就可以让他们对字符间距和文字效果进行设置。然后要他们能设计段落中的行距和首行空格。而对于格式刷的运用, 则可以让学生在最后通过自己的操作去发现它。总之, 这些任务的完成是通过由低到高的要求逐步来实现的。

三、任务设置要有创新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师的方法, 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如:在学习照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应用时, 我们设计的任务:对自己事先拍摄的水乡绍兴的照片进行再加工, 可以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但要体现出对古城绍兴的热爱, 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结果学生用计算机创作出了不同的作品, 有的把城市道路拉宽, 足可以让车辆不再拥堵;有的把江河有点深黑的色彩调成绿色, 以显示出对美化环境的愿望;有的还将老房子的墙壁加上一朵朵吉祥的花儿, 尽管想法幼稚, 却也表达了对美丽家乡的热爱。总之, 任务驱动下的探究式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任务设置要有协作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任务驱动教学在设计时要多采取一些学生个人操作有难度的任务, 而这些任务通过有效的合作却能顺利达成。比如:笔者在让学生复习WORD的操作时, 没有一项项地让学生去练习不同的操作, 而是布置出一张小报的任务, 通过四人小组的协作和展示, 来考察各组的水平。结果学生非常聪明, 谁在哪方面有特长就让谁去完成。各小组成员有的负责文字输入, 有的负责图片下载, 而有的则负责版面规划。协作中, 小组成员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充分照顾了每个人的操作进度, 做到及时帮助和沟通。

五、任务设置要有试误性

完成任务“只能成功, 不许失败”是人们向来的思维模式。可事实上, “失败才是成功之母。”我们可以充分设置一些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 或者有多种失败结果的任务, 让学生正确面对失败, 从中提升学生任务解决的抗挫能力。

在“轨迹机器人”这堂课上, 笔者就先让学生进行一项实验:对光电传感器进行测试, 发现其变化过程及规律。课堂上, 学生分组进行测试, 并记录光电传感器上不同颜色对应的数值, 在自主动手和探究的过程中找出各个颜色所对应的读数, 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光电传感器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和原理。虽然, 实验时学生在记录读数、发现读数与颜色的对应关系时需要一定的过程, 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甚至从头再来, 但就是在一次次试验一次次的失败中, 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他们更加认真地钻研, 并学会相互合作、总结教训, 最终获得完整的结论时学生们都颇有成就感。

六、任务设置要有开放性

由于学习的具体进程以及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不确定的, 学生带着未知、好奇的心理去探究、去学习, 会更有学习动力与热情。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也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与互相合作的协调能力。

例如:在教学“制作作文选”一课时, 可以将学生的作文作为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共享资源的方法。因为整个课程内容具备一定的开放性, 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FTP、电子档案袋等基本的方法进行资源共享, 更在此基础上做了创新, 提出采用网盘、邮箱等方式来进行共享。在开放式的任务设置下, 学生的探究潜能得以发掘, 在课堂上也更为活跃与主动, 整个探究过程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更能实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总之, 开放的教学模式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 能让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时更为轻松, 也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信息技术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体现出更多的课程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冰冰, 许小博, 邹朴丽.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2.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目标的设计 篇3

一、任务目标的具体性、多层次性和科学性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必须明确,任务的实施必须有清晰的步骤指引和操作指令。同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任务目标;针对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缺乏具体性、多层次性和科学性。例如,有的教师所设计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时心中不明,无所适从,其结果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所设计的目标没有层次,没有梯度,要么偏易,要么偏难,没有做到难易适度。有的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缺乏科学性。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设计任务目标时,要做到:1、任务目标明确,其中包括每个活动阶段的具体目标;2、目标的设计应该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推进,成阶梯状,形成由初级目标到高级目标的“任务链”;3、设计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会学什么和该学什么,任务也不应超出学生的语言能力范围。只有这样,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才能够实现。

二、任务目标的互动性、合作性和均衡性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要在学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学生座位安排的限制,教师在进行分组活动时常常按学生的座位分布自然分组,很少考虑各个组员之间的组织能力、学习意识、学习品质、性格特征等个体差异,分工也很少采取轮换制。其结果常常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主要角色,其他学生难以参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而教师则怕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或者怕延误时间而忽视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表面上看,在这样的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也完成了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学到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可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成功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全班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要确定好每个组员的分工,要让小组成员都能尝试每个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包括差生在内的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任务目标的现实性与真实性

有些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不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亲身体验;有的目标学生不感兴趣,参与意识不强,结果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设计出具有真实意义的实际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真正使用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任务目标完成的充分性

许多教师在布置活动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活动结果后,教师就匆忙地结束任务,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许多差生只好被动地接纳别人的观点而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对任务型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对小组之间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合作的时间是多少、合作学习的方式怎样等问题都要周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任务型学习的良好循环。

五、任务设计的延伸性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任务的课外延伸。实际情况是,有很多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无法全部解决的。那么,为了更好地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把一些相关的问题作为任务留给学生课外完成。同时,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地把这些课外延伸的任务当作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目标。

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 篇4

g90—单一固定形状循环加工台阶轴

毛建力

【授课班级】13机1班 【授课地点】机加工基础实训车间 【教学内容】g90指令车削台阶轴 【授课类型】理实一体

【授课时间】2015.5.15第1、2、3、4节课 【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动口的年龄,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加强课堂的实践环节和讨论分析环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学习了g01等的编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纳和掌握。但由于学生刚参与实训,实践经验还不足,将直接影响本次课的授课效果。【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g90指令正确的编写格式,学会应用g90指令进行编程;

了解简单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熟练掌握加工循环指令。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会分析简单轴类零件工艺,会用加工循环指令编程,能正确使用量具,能较熟练操作数控车床,能控制一般等级零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编写程序,加工出工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编程、熟悉工件加工成功的成就感。树立职业意识,体验职业环境,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讲授法、理实一体教学法 【教学重点】轴类零件的工艺分析,优化简化编程

【教学难点】理解固定循环的含义;熟练的运用g90指令进行编程;控制零件的精

度与表面粗糙度。

【教学准备】

1、准备毛胚材料,工量具。

2、准备1件零件成品,留待上课的时候观察、比较。

3、准备图纸、工艺卡片各6份。【教学时间分配】

1、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26分钟)

2、设疑解惑 分析任务(16分钟)

3、分组实践 完成任务(100分钟)

4、对比点评 总结反思(14分钟)

5、作业布置 拓展任务(4分钟)

【板书设计】

车削台阶圆柱面

一、指令的编写格式,二、车削台阶轴生产工艺

三、安排工艺考虑因素

1、先粗后精,先主后次

2、工艺路线最短

3、考虑工件刚性和装夹

四、编程要点

1、用循环指令简化程序

2、优化编程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学习g90指令车削台阶轴的重要性(26min)g90指令正确的编写格式,举例讲解。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体现任务的职业性、实际性。

二、分析任务

以“车削台阶圆柱面加工项目”为载体,分析任务

第一个环节:图纸展示,个人自主学习(8min)【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任务的初步感知,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理解能力。

明确:零件图体现产品的尺寸和加工要求。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你对轴类零件加工方法的理解,根 据该零件的精度和加工要求,思考该产品的生产工艺。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讨论分析(3min)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初步分析工作任务,填写工艺卡片。格式如下:

生产工艺过程卡

【设计意图】(1)在个人工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讨论相互补充融合完成小组的集体工艺分析。(2)以工人的角色来讨论,既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又无意中给他们增加责任感和职业意识,为任务分析的深入提供了基础。

明确:(1)小班化教学。24余人分成6个小组。

(2)各小组成员角色分工(组长、记录员、检验员、发言人)(3)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第三个环节:展示结果,观点碰撞。——自觉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5min)【设计意图】通过观点的交锋,极大地丰富和提高学生工艺分析的知识和技能。

明确:(1)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作补充。(2)各组的观点交锋,老师在一旁做适当的点评。(3)老师根据每组的表现,做好现场的评分。

三、完成任务

第一个环节:归纳分析,深入项目(10min)【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分析,深入项目比较全面地分析加工工艺过程。

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结合各组的观点,在分析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安排加工工艺要考虑哪些方面?

2、如何保证长度?

3、切削用量和刀具如何选择?通过学生的归纳、老师的点拨,逐步深入项目。

第二个环节:编程和程序校验(22min)【设计意图】根据工艺卡片,结合学生已有的编程能力,在生产机床上编写程序。以小组方式进行。编写完成后进行程序校验

加工程序单

问题:如何简化和优化编程?引导学生注重程序编写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时

效性,正式加工前,一定要进行程序校验。校验正确,老师确认无误后方可实际加工。

第三个环节:首件试切(60min)这一环节是生产产品最重要的阶段,虽然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本能熟练操作机床,能基本控制零件精度及表面粗糙度,但教师还是要提醒学生勤测量,防止废品出现。

通过首件试切和检验,可以观察加工过程是否正确,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是否

符合要求。

提示:设置精车余量直径方向50丝,长度方向10丝,精车转速1000r/min 第四个环节:整理(8min)【设计意图】通过整理工作,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文明生产习惯。

加工结束后卸下工件,拆除刀具,关闭机床,清扫机床。将工件、刀具、量具等物品按规定予以摆放。

四、总结反思

讲评实习成果(14min)这一环节对小组的实习效果进行讲评,评价学生的实习情况,注重过程,承认差异,突出发展,以人本化评价为主。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设计意图】通过实习成果讲评,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先进小组作经验介绍,巩固已有技能,分享实训心得,并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4min)

1、用g90编写下列零件的程序。

2、在数控车生产中为了提高效率,常采用专用夹具--液压卡盘,请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液压卡盘使用要点。

【设计意图】学生就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相关理论知识,而平时在教室上课讲理论知识,学生如听天书,毫无收获。因此在理实交替过程中,将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安排为拓展任务,意在让学生学习之余能主动学习,促进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各个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生产任务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辩论,在操作加工时学生主动性非常高,在整个教学中我只是起指导用,学生完成产品情况良好。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还需要强调操作方法的规范性、安全性,加强巡视,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篇二:最好的额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 案例习题 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案)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1.教学理念:“ 不凌节而施之”、“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比较适合本章遵循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本章教材内容特点、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素质特点,这一理念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理念:

(1)“不凌节而施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传授全面的、系统性的知识。本章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要全面、准确地掌握邓小平理论。首先要使学生懂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当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怎样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选择和判断。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通过理论教学,运用案例和影像资料,对本章的教学重点进行启发引导——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启发而不包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基本问题的学习感到容易,才会自己钻研思考。做到师生融洽,在愉快中完成本章教学任务。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本质观分析简单的社会变迁现象;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现阶段国家方针和政策的能力。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深刻理解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帮助高职大学生自觉形成维护国家方针和政策的意识。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教学难点

(1)关系类难点:如何认识“消除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

(2)概念类难点:如何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观念类难点:如何理解“发展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1)教师的教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思考法;

(2)学生的学法:讨论法;辩论法;网上自主学习法;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阅读资料等。

四、课时安排:4学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播放:苏东剧变

(参考视频资料: 凤凰大视野专栏: /)(同学们熟悉)观看上述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思考题目:“苏东剧变”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简要点评:80年代末国际风云变幻,苏东剧变,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发展的问题,(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要与政治问题紧密结合)

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1989年东欧6国:波、匈、捷、保、民德、罗从波兰团结工会组阁,到罗马尼亚政权更迭,共104天,通过三种形式发生剧变即:和平演变、西德吞并东德和人民推翻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政权。1990年6月和1991年6月,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受东欧剧变的影响,也先后实现解体和政

权更替。东欧剧变的原因是:经济上长期照搬苏联模式,既违反经济发展规律,又违背各国国情,使东欧经济发展缓慢,结构极不合理,人民日用消费品匮乏,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经济没有搞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是东欧剧变的基础。政治上缺乏民主,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包括二节内容: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二节和第三节是重点,我们首先学习第一节。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交流研讨】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点 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播放:(参考视频资料: 凤凰大视野专栏: /)(同学们不熟悉)2006-07-06 大跃进年代-反省错误(3分钟)

外交档案:苏联如何看待中国大跃进(3分钟)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虽然如此,党没有停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毛泽东还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应当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同时,从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与斗争的角度,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的思想;等等。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他提出了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等等。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从历史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才使党逐步掌握了中国革命的规律,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经过了一个反复的探索过程,其间也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重大挫折,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58:一个村庄的食堂记忆(组图)食堂炊事员在进行分菜

【思考题目】:看完照片后有何感想?贫穷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吗?

【点 评】

这是一个典型的华北村庄,坐落在河北省的南端。村庄的东边就是古卫运河的河道,一些老人还记得当年河水充盈,现在已经完全干涸了。但这条河流上的漕运孕育了这里的粮食贸易传统,使这块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里历史上粮食产量很低。

1958年,政治形势早已稳定,但当时的农业科技还没有明显进步。从官方资料看,当时小麦平均亩产135斤,玉米和高粱平均140斤,红薯平均1600斤。办食堂前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1958年春天,办公共 篇三:教学设计

第一章教学设计的概述

1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1)格拉齐---埃利模式2)肯普模式3)狄克--柯瑞模式4)史密斯--雷根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特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a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b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c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容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3.第三代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的教学设计方法

1)教学目标分析2)情景创设3)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设计(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7)强化练习设计

4. 指导教学设计的多元思想的若干基本观点:1)人本主义认识理论2)后现代主义认识理论3)新知识观4)新人才观5)阐释学6)模糊逻辑7)混沌理论 5. 教学设计的意义

1)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科学化2)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3)促进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开展4)提供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助于实现教学最优化 5)减轻教师负担,有助于加速教师的培养 6 史密斯--雷根模型

1)把“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两部分)合并为教学分析模块,并对这一模块补充了“学习环境分析的”表述框;“学习者特征分析”除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外,还要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认知策略和认知能力,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组织策略”部分做较深入的解剖达到的。

2)该模型明确指出应设计三类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组织策略是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安排,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的策略。

教学组织策略可进一步分为:宏策略和微策略。宏策略组织教学的原则是要揭示学科知识内容中的结构关系,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微策略则是强调按单一主题组织教学,其策略部件包括 定义、例题等。

管理策略考虑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组织策略和传递策略,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的控制管理、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最主要的是控制管理策略。

3)该模型不仅把“修改教学”表述框置于教学评价模块中,而且放在了“形成性评价” 之后,这一改进使该模型显得更加科学。7.id1与id2的概述:

id1的主要标志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id2则以“联结-认知”为理论基础。

id1的代表肯普模型:其特点是在教学设计中强调4个基本要素:1)分析学习者特征2)阐明教学目标3)利用教学资源4)进行教学评价 着重解决三个问题:1)确定学习需要与学习目的、了解优先条件与限制条件2)选择课题与任务3)分析学习者特征。

8.id2的代表模型是史密斯—雷根模型它是在“狄克—柯瑞”模型的基础上,吸收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起主要特点是模块更具体化,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合理;策略设计更具体;“修改教学”在“形成性评价”之后模拟更科学。9.肯普模式的特点:

1强调10个要素之间的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一个要素采取的决策会影响其他要素采取的决策。

2)要素之间没有用线条连接表明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不考虑某一因素

3)学习需要要和目的在这种环形结构模式的中心,说明他们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归宿,各个要素都应围绕他们而进行设计

4)表明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评价与修改作为一个不断连续进行的活动与所有其他要素 相联系

5)教学设计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从任何地方开始,并且可以按照任何顺序进行

10教学设计的模式:基本构成要素

1)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确定、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112)教学设计模式的分类

从教学设计关注的结果特征出发

1)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2)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a已经确定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学产品

c开发的教学产品必须被大量的教学管理者使用,产品对拥有相似特征的学习者产生“复制效果”

d重视试验和修改

3)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一般是比课堂教学和教学产品要大、要复杂的系统设计 2)教学系统开发后,有广泛的使用价值、3)需要设计小组来完成设计任务,设计组成员的范围比较大 4)以问题----解决的第二章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2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13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4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式”及其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15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6建构主义知识观: 17建构主义学习观

1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19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一)(一)人本主意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习观(2)教学观:1)强调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发展2)强调以人为本,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展4)主张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师生观 4)学习评价观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人本主义教育对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有着积极地借鉴作用: 1)人本主义教育与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从教育的培养目标到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都强调以人为本,主张人的全面发

展,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

2)两者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主张不仅要重视德育、美育、体育,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

养教育

3)两者都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4)两者都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21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22 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

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4)重视反馈的过程5)倡导发现学习 23布鲁纳提出设计最佳的教学过程的是三个基本要求: 1)教材的呈现顺序要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相适应 2)教学程序的设计要考虑经济有效地观点 3)教学程序的设计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2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有三个必要条件:

1)学习者必须对任何学习任务采取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2)要学习的材料必须有潜在意义

3)学习者已经知道如何将正在学习的内容与已知的知识联系在一起。25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1)类属(类属过程就是在认知结构中增加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将新的概念和细节以类属的方式附着于已有的固有观念

上)

2)2)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3)3)同化理论(主要指保持过程,借此将新的信息倾向于还原为更加稳固的固有观念)26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1)激活原有知识2)是教学材料更有意义 27 情境教学理论:

1.情境教学理论基本内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3)学习要和实践社会联系起来 28情境式教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2)以知识为中心的情境3)以评价为中心的情境 29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1)确定教学信息2)选择传播媒体3)媒体传递信息4)接受和解释新息 4)评价和反馈6)调整和在传递 30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

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 匹配律

31教育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1)正确认识教师的作用(一、教师在所传授的学科领域是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差距,二、要有一定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和能力

三、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2)正确认识学生的地位

(1、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各种接受信息的通道必须畅通无阻并有良好的心里准备状态三学生要有自控能力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4)正确采用教学方法()5)选择最优的媒体(教学媒体的选用要考虑到学习任务的因素、学习特点的因素、教学管理的因素和经济成本的因素)

第三章学习需要分析:

31需要是:由现实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引起的,表现为结果的差异、人们的内心体验、现实情况中存在的问题等。伯顿和梅瑞尔把需要分为:标准的需要、比较的需要、感到的需要、表达的需要、预期的需要、批评性事件的需要 32 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的当前状况与被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水平和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33 学习需要分析的含义

学习需要与学习需要分析之间的含义 35 对学习需要的几点说明:

1)学习需要反映的只是学生在学习者方面的需要,并不包括其他需要。2)应该在学习需要中不断地反映社会发展和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3)一定要深入实际,获取真实、可靠地消息。

4)不同的学生群体或客体,他们的学习状况是不相同的,要经常进行学习需要分析,以保证所得到的需要是有效的。

5)学习需要分析的作用只是确定教学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6)要注意某种特殊需要与其他需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尽可能通过教学设计满足多种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意义: 1)学习需要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的基础

2)学习需要分析有助于理顺问题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37学习需要分析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意义: 38 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

1)把期望值的调查结果经过归纳总结,用学生的行为术语表达出来,形成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

2)根据这个指标体系进行现状调查,再把这项调查的结果也用学生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3)把这两种行为术语所描述的结果加以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就得到了学习需要,同时也明确了总的教学目标。39 在具体设计项目时: 1)教育机构做出要进行教学设计的决定 2)教学问题症状需要鉴别。3)确定问题解决后适用的范围

4)鉴别可以使用的学习需要分析的工具和操作程序,并选择确定最佳方案,而且做好工具的准备及动员社会、教育者、学习者等各方人员的合作与参与。

5)确定期望的状况,主要是指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状况,要注意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6)协调所有合作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对学习者较为统一的期望。7)确定现状

8)对得出的差距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性质进行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9)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即确定当前教学设计具备的可行性问题及困难,明确这些困难可以解决的程度

10)清晰地阐明已定课题的总的教学目标,使所有参与者都能明确教学目标,在总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设计 40 分析学习学要的方法

(一)(一)内部参照分析方法:是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以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工作要求)对学习者学习

(工作)状况作比较,找出两者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二)外部参照分析方法:根据机构外社会(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习

者学习的状况,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三)(三)内外结合分析法:

第四章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指为了实现终点能力,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行为经验的总和。

学习内容分析是有一定的步骤,按照这些步骤可以保证教学设计者完成具体的学习内容分析。这些内容如下:组织和选择单元确定单元目标 确定学习任务 分析学习任务评价

学习内容的安排:是对已选定的任务进行组织安排,使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教学内容组织安排的各种主张:

1)奥苏伯尔提出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 2)加涅提出的线性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 3)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 43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梅瑞尔的分类:内容分类(事实、概念、程序、原理)表现水平(实例记忆、通则记忆、使用、发现)

44组织教学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2)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3)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

4)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45 学习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归类分析法主要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要学习的知识点

二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学习内容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方法,用于对认知类学习内容的分析。图解分析的结果是一种简明扼要地从内容和逻辑上高度概括的一套图表或符号

这种方法的优点:分析者容易觉察学习内容的残缺或多余部分及相互联系中的割裂现象。

层级分析方法:用来揭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要掌握的从属技能的分析方法.信息加工分析方法:由加涅提出,是将教学目标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经过练习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第一学习者身上必须产生某些变化才能证明学习已经发生

第二主体的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习者后天习得的,而非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导致的变化

第三学习者的变化应该保持一段时期 47 学习的分类

1布鲁姆分类:认知领域、动作领域、情感领域

2加涅的分类: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3奥苏伯尔的分类:一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位度是学习材料和学习原有知识的联系,分为机械和有意义的学习

4梅瑞尔的分类:表现水平:实例记忆,通则记忆,使用,发现。

内容类型:事实,概念,程序,原理

48知识的定义:从心理学看: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结构。储存于学习者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学习者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一般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类:

陈述性知识,是个体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个体没意识的提取线索,只是借助某种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49知识的表征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2命题3命题网络4图式5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50 各类学习内容的分析 1)言语信息的内容分析 2)智慧技能的内容分析 3)认知策略学习内容分析 4)问题解决的学习内容分析 5)动作技能的学习内容分析

第五章学习者分析

51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性的学习方式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风格的分类:

1)考泊根据学习风格的知觉和加工动力特征,将学习风格分为善于想象的、善于吸收的、是善于逻辑推理的、善于调

和的。2)劳特斯根据心理的类型,将学习风格分为:情感

1、认知

11、认知

1、情感11四种类型。2)费舍将学习风格分为情感的、增量的、感知通才—专才、直觉的 3)麦卡锡:创新的、分析的、常识的和动力的

4)格莱高克:具体的序列、抽象的序列、抽象随意、具体随意。5)托兰斯:左、右和综合风格 52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篇5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必须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

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注意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样则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实现目标的欲望。

(三)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

1、实用性,任务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

2、开放性,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3、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4、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毕业设计的任务 篇6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一) 情境原则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 影响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情境, 任务情境将直接影响任务的确立, 恰当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任务、分析任务, 任务情境关系到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恰当的任务情境成为了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任务情境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二) 反应原则

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 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任务驱动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

(三) 交际原则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例如, 就任务交换意见、策划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法、寻找信息等。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主动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提取出抽象的、为了整体目的创造的而具有创新性的任务, 根据这个目标任务的大小、难度决定是否分化目标任务 (保障知识的结构性) , 确立可行性阶段任务, 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 为了完成任务, 搜集有关任务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探究新的知识, 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

(四) 复杂原则

任务要有难度, 学生不能一下子完成任务, 也就是这样的任务完成并不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而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由于“学生常常因为缺乏某种经验 (某种其他领域或当下学不到的事实性知识、某种操作、某种策略) 及经验的良好组织而导致问题解决受阻”, 即学生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经验结构, 出现新的认知障碍时, 教师就要提供线索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 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 使学习者在问题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特点

在以上任务设计原则的指导下, 具体而言, 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一) 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 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我们的任务设计同样应该注重趣味性, 让学生能够被任务中的趣味所吸引, 快乐地接受挑战性任务。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分类统计”一课 (教材第94页) ,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 由此教材创设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学生就感到特别有趣, 尽管这样的情境是虚拟的, 但学生会把动物运动会想象成人的运动会来解读, 所以这样的虚拟情境不仅具有趣味, 同时也具有人味。

不过, 这样的情境尚够不上任务, 因为学生统计的动因仍然出自教师的要求, 而不是学生为了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而自发的需求, 也就是说, 这样的趣味情境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素材, 还算不上为学生设计了任务。

要让上述指令式教学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 我们可以再附加设计这样的情境:“举办运动会, 如果你是裁判长, 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如果你是厨师, 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按运动项目和动物种类的分类统计, 从中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不同, 分类的标准不同。”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情有理, 而且有根有据。这样的情境才是任务情境, 依然具有趣味性。

(二) 真实性

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和研究真实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从而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应用情境,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知识, 从而掌握知识的应用。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 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真实的实际任务越多, 学生应用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也就越多,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倒推”一课, 教材上的两个例题还不属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性问题, 而属于数学研究的构造性问题,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 对已经发生的事件, 大多是已知起始状态, 像例题中求“原来”有多少属于人为要求, 是为了倒推而倒推。所以, 例题中的问题还达不到任务设计的要求。

那么, 怎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成为任务情境?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情形下真的需要用到倒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 我们就不难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真实例子, 比如在计划行程的时候, 应该最迟什么时间出发, 人们经常采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任务就是真实可靠的, 真实的任务学生才有强烈的需求。

(三) 适切性

任务设计除了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 还要考虑情境的适切性。任务反映的事情, 学生应该感到比较熟悉, 而不是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 并且任务反映的事理, 应该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另外, 如果有多种任务设计方案,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佳方案。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 例题中的求和问题只是为了框数这一操作方式而设计的, 没有实际的意义。怎样让框数这一行为变得有实际意义呢?

一位教师设计了“体育彩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开出的一组数字中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 可以中五等奖”。此时, 框数就成了一种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为。用“彩票问题”作为一种探究任务, 可以驱动学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研究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不过, “体育彩票开奖”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 特别是农村孩子, 所以把“体育彩票开奖”设计成任务情境不是十分理想, 因为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四) 挑战性

任务挑战性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 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 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挑战性任务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 并引起学生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应。

例如, 上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 有一位教师设计了“电影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100张电影票中选择两张连号票, 一共有多少种选法”?结果学生凭借直觉一下子说出了正确答案, 其原因是这样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还有一位教师设计了“旅游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小明一家准备在今年暑假组织一次五日游, 在安排日程时, 小明一家能有多少种选择”?这样的任务情境比较理想, 一是“旅游问题”比“彩票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是“五日游”比“两张连号票”更具有挑战性, 对此学生会主动采用化难为易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较少的一组日期数 (例如1~10十个数) 、每次框较少的数 (例如每次框两个数) 开始研究, 从中寻找规律, 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知识, 还知道了知识有什么用, 并知道了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 不仅显示了规律本身的实用价值, 而且突出了“找规律”的过程价值。

(五) 应用性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 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如果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 那么我们也可以围绕学以致用来设计任务情境。不过, 有时候生活情境还不一定构成任务情境, 包含任务的生活情境应该凸显知识的生活应用。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 (教材第92页) , 教材创设了“套圈比赛”的生活情境, 如果我们给它加上比赛目的———“如果要选出优胜组, 如果你是教练, 会怎么选”?这样更符合生活了, 因为有意图才算是真正的任务——生活中常见的选拔任务。此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看哪一组套得准一些, 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探究比较方法———求平均数。从知识任务看, 求出平均数比出优胜组后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从选拔任务看, 这还不够, 教师最后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实际选拔的时候, 除了看选手的整体平均水平, 还要看选手整体水平的稳定性, 两者综合之后才可能作出选择, 这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才会产生如此的延伸功能, 它让学生的视野从“就题论题”的解题拓展到了“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套得准”有了更为完整和正确的理解。

(六) 开放性

开放性强调在任务设计时, 要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要设计任务中的“可扩展点”, 使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任务的完成只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完成任务之后, 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 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作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

例如, 在“认识钟表”正式教学之前, 我们可以在学期初就在教室前面挂一只钟, 每天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啦?”因为老师每天都会问, 特别有同学已经会的时候, 学生会自发地揽下这一学看钟表的任务。此时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开放的, 可能会求教于父母, 也可能会求教于同学, 也可能会凭自己的能力慢慢琢磨明白。

抛锚式教学 (Anchored Instruction) 是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 它认为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从而使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要让任务成为“锚”, 及时“锚定”学生并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为完成任务的知识学习之中, 我们就要重视任务设计的两个显著特性———真实性和挑战性,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感染力, 吸引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

摘要: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设计任务, 因为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挑战性任务时, 应遵循任务设计的原则和考虑任务设计的特点。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任务设计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管国贤, 严育洪.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 2012 (8) .

毕业设计的任务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设计;层次化;任务学习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深受信息技术教师们欢迎的当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任务也非易事,只有真正地了解任务设计的意义、目的,准确地把握好任务设计的方法、程序,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本文在博取众家之长之上融己之见,谈一谈自己如何在教学中设计出较好的任务,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任务设计生活化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能简单、单纯地为了任务而设计任务,任务的设计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为校报设计版面、为校运会设计宣传幻灯片、构思学校网页等等,都起到了增强学生兴趣的良好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实际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功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二、任务设计层次化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设计的过于简单,往往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的过于困难,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多方考虑,全面衡量。

1.要正确理解任务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的要求,是任务设置的出发点和依据。任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通过具体的任务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总体目标后,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内容细化为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链”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的复习课中,我安排学生为本班的板报设计一个小样,要求:

(1)内容要围绕本班下一次的板报主题(合作学习专题),并根据这个大主题定自己小主题。

(2)小样应含有图片、艺术字及各种字体风格。

(3)小样应含有表格。

(4)小样最好有图文框。

(5)可以用绘图工具栏中的绘图工具布局。

这样就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的基本要求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较高层次的要求则可以使能力强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三、任务设计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也要充分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整合。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任务具有亲切感,同时,也会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的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例如:在进行“学做贺卡”教学任务的设计时,可以与美术课紧密结合起来,把美术课的一些非技能训练内容,在“绘制图形”教学时进行整合;在进行“上网获取信息”教学任务的设计时,通过寻找家乡的风土人情,将政治和语文教学融合到信息技术课,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任务设计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传统的任务教学只注重学生完成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还须考虑任务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对于基本要求类的任务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对较难的任务学生则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应让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并促进小组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在设计《制作电子贺卡》这一课的学习任务时,我尽量考虑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需要和层次,充分发挥每人学生的作用,让小组内所有的学生共同努力,让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美术功底比较好的同学可以画图,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可以写新年贺词,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同学负责电脑操作,最后组长总结、展示自己组的作品等。这样,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发展了个体的特长,培养了合作意识,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五、任务学习的评价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草草总结了事,这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就很有必要。一方面便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汇总、解决前期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后面知识点学习的铺垫和过渡。评价任务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设计的评价,由小组的各个成员先进行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的修改,然后利用广播教学软件展示各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组与组的集体交流,最后再由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教师的总结性评价除了有对学生成果的静态评价外,还应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评价,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的方法等。适时、恰当地评价任务既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又能在评价过程中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不断完善教学任务设计,用任务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交流、合作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一步体验到了“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与效果。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教学无止境、研究无止境,我将和同行们一起在教学中不断学习,研究,反思,实践,逐步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本领。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李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01.

[2]刘兴强.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09.

上一篇:欢迎来我的家乡作文下一篇:你眼里有月亮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