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初探

2024-10-23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初探(通用8篇)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初探 篇1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初探

摘要:有学习就有评价,教育评价的实施使教学的开设和实施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同时对于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巧妙的利用教育评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合理,并富有智慧和艺术性。新课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发展,其内涵就是发展过程性评价。那怎样加强教育评价的改革,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展过程性评价,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教育评价;过程性评价;教学质量;小学英语

一、研究背景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教育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意味着它应该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学习和教育评价存在着一个无缝性需要,学生有权通过评价以增加对自己的学习的责任感。《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马上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积极的探究。这不但是评价模式的改革,更是教育模式的改革,它将改变以期末成绩衡量学生的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以一考定终身的不良现象。评价理念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改革考试评价内容和形式,努力形成过程性评价体系,并要求探索出符合新课程实施的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模式。教育评价,尤其是过程性评价,已经成为一个关于改革和重组小学英语教育体制的重要议题。

二、过程性评价的含义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过程性评价所遵循的原则是:多样性、鼓励性、发展性、公正性和实效性。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找到有效地学习方式,促进学业的完成。过程性评价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得到肯定的评价,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

三、过程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课堂学习评价

提高课堂效益,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课堂的学习表现。为此,我特别重视在课堂上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参评”的方式,互动、即时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第一、建立自评体制,在自评表上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勾出已经掌握的重点单词和句子。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促进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提高自主能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第二、小组间互评是小学英语课堂常用的方式。我时常举行小组比赛,让各小组相互监督、评价对方。例如,在分组朗读后,我会让其他小组评论一下你认为哪个组最好,哪个组有发音错误等,最后再由我来总结。通过学习小组间的相互评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间学生在接受其他小组和老师参与的评价中,会加强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在合作中增强学习热情。

第三、在任何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外语的教学缺乏语境,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参评更显重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都真诚相待,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及时给予肯定,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予评判。同时,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成果,给与小组合作学习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形成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自主学习能力评价

课堂的输入是有限的,而课堂之外却是无限的。作为一门外语,英语的学习需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而且更加需要学生自主寻找机会去补充和延伸,创造氛围去练习、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的情况,资料查找情况,课外阅读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应选用自评和小组评的方式,对学生所做的成绩表示肯定,同时指出不足和提出改进方案,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

3、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可有多种形式,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家庭作业评定、课外活动参与和点评、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职业教育过程性评价的任务应具有综合、语言、合作和思维等方面的特征,而不只是对简单的微观语言行为的评价。评价应更关注学生在完成综合性语言任务中表现出的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讨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有条理地展示任务成果的能力。过程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采用正面鼓励和激励机制。教师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

4、结合学生学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 长期以来,终结性评价都占据重要位置,甚至一度出现以期末考定位的现象,抹杀了一些学生发展的机会。过程性评价的产生是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产物,它是对终结性评价的补充,填补了终结性评价的不足。两者应该是相互相成,共同发挥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但是,我觉得,想要取得好成绩,就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只要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实效的。

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反思

从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及其评价手段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变被动的、枯燥的学习为主动的、有兴趣的学习。它可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会他们认识自我,善于发现,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无疑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之,自从我改变教学方法后,将学习评价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评价使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得到及时反馈,让学生立即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从而使学习过程得到不断的优化。现在,我的英语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学习更自觉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迅速提高。

在我实施过程性评价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走了一些弯路。我总结出,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防止形式化,不要以“过场”的态度对待,过程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结果的评价,优化教学质量,那么,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内容重于形式。二是防止千篇一律,评价不应有绝对的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和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三是评价机制要以激励为主,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要让评价机制更好地位该目标服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保持对英语的兴趣,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富长洪.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6,(4).

[2]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初探 篇2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过程,评定

1 研究依据

新体育课程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五个领域来实现课程目标,因此,以往常用的评价方法无法反映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过去体育教学评价只对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相对忽视了学习态度、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心和合作意识等。它在用于选拔和甄别学生的学习上有积极的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评价的主体性。

新的《体育与健康》无论从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形式和评价的功能上,都体现了现代的教育评价观念,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评价的新观点和思路。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我们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和分析,认为学生学习的态度与行为(如运动的参与性、学习技能的主动性等)、学生间的交往与合作(学生互助)、情意表现(情绪的自我调节)等利用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将会起到较好的作用。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同时也为寻求教学评价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初步进行了相关教学实践。实验结果表明,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过程评价的及时、准确的学习信息反馈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研究目的

对学生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与等级评定,激励学生努力参与学习,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的能力。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良好品德。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法

确定研究对象与研究日期。在所任课班级里随机抽取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一个学年度的试验教学。

3.2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教学评价资料和数据,并对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以获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3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并通过专家效度检验,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对受试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措施满意度问卷调查。

3.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SPSS13.0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5 逻辑分析法

对数理统计的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4 研究步骤与操作内容

(1)收集相关资料,提供理论参考。

(2)确定操作内容:

①明确评价的目的。让学生明确课堂自评和互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学习与交往的机会。

②明确评价的内容、技术环节和标准。只有对评价内容评价技术环节和标准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有发言权。所以在评价前,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清楚的了解,了解学生的技术掌握和认识程度,让学生明确技术环节和评价尺度,教师可以以示范的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技术动作的影像。

③恰当的选择评价的时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随堂评价,恰当的选择时机尤为重要,一般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练习的疲劳程度进行选择评价时机。一般安排在课的中后部分,也可以利用课间调整休息的时间。

④合理安排评价时间量。评价时间太长,耽误正常课堂教学时间;太短,起不到评价效果。课堂评价时间一般以占一堂课总时间的5%—10%为宜。

⑤评价要有代表性。由于学生较多,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所以要选择技术动作有代表性或普遍性的学生进行评价,对其他同学可起到提示的效果。

⑥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对照评价内容、技术环节和标准做一个简要的自评,对自己做一个主观性的定位和评价,检查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⑦学生互评。就是让全体同学对该同学进行评价。学生互评是帮助被评者正确“认识自我” 的过程,让被评者在这面“镜子” 面前“醒悟”,以使学生清醒地认识自我的长处和短处,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

⑧教师点评。教师综合各方面情况对被评者作一个评价。一方面相对客观地给出学生一个“运动处方”,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3)落实实验对象和实验日期并建立反馈机制。

(4)收集反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5)论证结论。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思考、主动锻炼、自我认识、自我提高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在促进学生间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发挥个人及团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自尊心、自信心的坚强意志品质有同样明显的作用 。

(2)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中“要我学”和“我要学”的矛盾,进而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和评价的状况。

(3)体育教学中,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教师获得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心理、生理体验的直接信息来源,有利于激发教师积极思考、发挥创造力,改进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4)自我评价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方法,是教师掌握学习信息的直接来源。是改进教学的动力和手段。可以说体育教学评价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5)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个体学生的健康水平做出评价更合理、科学。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充分发挥了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师评也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6 结论

在进行上述评价时,时常出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好现象,也有通过一次激励性评价改掉不良习惯的真实个案;通过自评和互评,能够使学生们进一步认清自我优点与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和训练定下目标。这样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主体性和教育性,也体现了新体育课程在评价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杜忠良.体育课如何有效地开展自评与互评[EB/OL].中国体育教师网,2007-07-08.

[2]王振兴.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56-57.

[3]邱裕良.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的自评与互评[J].体育师友,2003,(4).

[4]邵伟德.学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5-16.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72-0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我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想法:

一、想方設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没有兴趣,探究学习只能是空洞的,而且会让学生感觉不到数学与他的喜怒哀乐还有关系,感觉不到学数学除了会答题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用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和方向。在教学中,创设新奇、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主体产生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做游戏,表演,竞赛等,融教学于游戏之中,寓问题于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高度快乐的体验,以激发其求知欲。在教学找规律时,我与学生来了一次比赛,课件出示了一串彩色珠子,上面按顺序排列了红、黄、蓝、绿、紫,先猜能够看到的珠子,这时学生也能很快说出几号珠子是什么颜色,可猜到十几号、二十几号时,是看不见的珠子,猜得到的学生已经很少了,到了三十几号、四十几号时已经没有人能猜到了,这时老师却还是能准确地“猜”到,这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很想知道老师用的方法,于是下一步的探究就水到渠成了。

二、为学生探究新知创造有利条件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学生探究新知营造一个有利条件。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我和学生一起收集和制作了许多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圆、五角星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等。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这些图形的特征,引导他们认识到:有的图形是对称的,有的不是对称的;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则有几条甚至更多条;和学生一起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让学生动手再剪、折、画出各自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比赛,以巩固对“轴对称”的特征的认识,并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丽。

三、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善于探究

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天生的,如果没有教师的从旁指导,和日积月累的慢慢渗透培养,学生是很难学会探究的方法和步骤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应时刻注意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和掌握探究问题的一般步骤与策略,让探究能力成为自己学习数学的技能,并在以后各个学科的学习中,都能有所助益。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学过的长方形,再通过猜想、验证、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长就是转化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底X高。学生们经历这样完整的推导过程后,他们可以感受到问题的探究一般要经过仔细的观察、合理的想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这些步骤。这就是一种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们通过这一次探究过程的学习,能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本质,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如探究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面积公式时)便会有触类旁通的顿悟。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究

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客观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探索性与开放性,以及学习情境中丰富的体验性。也就是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为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生活中的事物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与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布置一些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自去探究各种解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我组织学生到操场、花园里去实际测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学完《统计》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进行统计。有的调查班级同学生日的,有的调查同学喜欢做什么,喜欢吃什么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知道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促使了学生的实践意识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组织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善探究成果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识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完善探究成果都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用三角板画了两个大小相同的角,但一个角的边短,另一个角的边长,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这时,我把已画好角的卡片分到各讨论小组,让学生讨论交流,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实际操作,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它张开的角度有关。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实现了认知上互补,完善了探究成果。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时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收获也有困惑,有成功也有失败,课改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新的教学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用它来规范教学行为以启迪我们的教学智慧,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工作中感触颇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课改教

材中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在合作中学的探

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要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

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疑惑、自主意识、方法论和反思。

探究活动的模式是指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

断、检验、结论、交流和评价等阶段。

理解探究学习的理论对指导探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不是被动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观念的转变,也是课程理念的更新;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

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需要。

二、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1.实验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敢于实验,乐于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我提前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体会进行讨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阳光、水分、空气、温度”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吗?讨论时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坚持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就因势利导,布置他们继续做光是否影响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把探究活动引入了新的境界。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以往的生物实验,基本上是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重复。新教材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探究实验,都是先提出问题,再根据已有知识做出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新教材安排的实验多,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在手动、眼观、耳听、脑思的过程中完成实验,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获得知识与技

能,培养探究能力。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核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我在教学中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体会有两点。

第一,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问题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进行“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进一步探究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吃的蒜苗是绿色的,而蒜黄是黄色的,它们是怎样培育出来的,你想知道吗?那就请你亲自种植来探究吧。这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培养,并找出光是探究的主要因素。一组蒜苗放在光下培养,另一组放在暗处培养,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实光

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学生通过亲自体验,主动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第二,创设情境要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思维。主动思维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因此,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如利用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去研究和探索;利用各种新的生物科技信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

生物科学的奥秘。

3.分层次、把握度,面向全体学生。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班级人数多,难管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水平也有层次性。如果教学中不注意这一点就难以达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探究学习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思维活跃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完成一般的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他们积极思维,开展有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把握好探究活动的梯度。

三、“守住一条线”,确保探究性学习实施

倡导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发展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教材中出现的分层次的多侧面的探究活动,是

教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守住这条线,教师是关键,工作中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节探究活动课上好,从备课到材料的准备,从活动设计到指导学生实施,从课堂组织到活动的完成,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当然,学生是参与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否则,探究活

动难以完成。

总之,新教材从内容上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素材保证。我们要立足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的教学智慧,推进课程改革,跟上时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初探 篇5

上海梅山一中

初二年级组

查晓敏

210039

摘要: 物理教育是理科教育的一部分,理科教育在中学阶段是比较灵活的教育的一方面,在新课程中,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 简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本文就在教学中的一次实践来谈谈自己对探究性学习看法,以及怎样实施探究性学习。关键词: 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 自主性.物理教育在中学阶段是属于比较灵活的教育,我们注意到,在新课程中,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对于老师来说, 比较难以掌握, 因此需要我们老师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我将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写下来, 以与大家共享。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的思维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辩论,使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来自人们对学生如何学习科学的认识。对于不少科 学知识内容,亲历探究是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物理课程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

例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可以由学生自己下定义,对于比较难的定律、定理,先做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即使学生不能立刻得到严谨的完全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在上复习课和讲解题目时,比较简单的叫学生来回答,目的:一个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个是培养他怎样将所学的正确的表达出来,比较难的,老师可以通过启发和提示,尽可能让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对于一些后进生,老师要多给予一些关心和理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他尝到学习的乐趣的时候,就会自主的进行学习。在初中阶段,让学生好好的学,轻松的玩,不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使老师和学生都很累。

二、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物理是一门科学, 既然是科学,就要求严谨性和尊重事实,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创新思维的发展的基础,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一闪, 老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即使有错误也没有关系, 老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错误也是成功过程的一个阶段。有些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独特, 老师要鼓励学生这种积极性,使学生能将兴趣不断的保持下去,在物理教学中常常有演示实验, 老师要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看见, 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有小组讨论,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弄清一个问题, 或是得到某些结论, 由学生总结实验的结果,学生的结论不一定是和书上一样, 老师要耐心的引导和提示, 让学生的大脑真正的动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后劲。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 学习的方法培养也非常重要, 在我刚刚教过的初二学生中, 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 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但是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有一部分学生做得不是很好, 因此我好好总结了一下, 主要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培养好学生的良好的习惯, 所以在后来补救就困难了一些, 但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虽然学生的成绩不是总体最好, 有一个班是全年级第一, 其他班分别是中等, 还有一个班是最后一名, 就上一学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一下,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是要抓,探究性学习还是要继续开展下去,虽然有许多困难摆在我们的面前,比如说怎样注意到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的教育和对他们的不同要求,还有对于有一些有个性学生的特殊教育等等。

2、学生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瓶颈,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物理课程学到后面,是比前面要难,学生会有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着眼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好的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3、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所以要不同的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真正的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察初中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和在课外教学中要有区别的实施探究性的学习。

在课堂上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探究性的学习,因此老师要把握课堂的进度,课堂的节奏,使得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锻炼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在课外的科学探究中,学生可以先选一个课题,不要太大,不要太多,对于初中生来说老师要制定好计划和日程表,按照科学的探究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科学探究,学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最新颖的,最合适的,主要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课堂上,作为初中义务教育的老师,要保证学生学到初中所必须学到知识,因此我们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探究时要将问题给学生提出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因为是理科教育,活跃学生的思维非常重要,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是老师所期望的,对于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也没有好处,所以我注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阐述自己的看法, 鼓励他们不断的探索未知的世界, 我在这一学年的公开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实际效果并不如想象中的好,说明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些地方要引起注意:比如说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学生的听课方式以及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观点与 课堂的内容会脱离, 此时老师不应批评他, 随机应变,及时的将重点转移到实际教学内容中去,做到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继续探究物理知识保持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老师不要急于将结果告诉学生,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结果的能力, 并由实验得出什么结果。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强调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有一定要求, 课堂上的学生的随堂小实验效果比老师的演示实验要好, 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并且动脑, 老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的教育, 对于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探究方法, 非常有好处。

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做的不好,老师要给予帮助,在做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 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 还将学生的探究规律的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得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个连贯性。

在开公开课的时候, 我的公开课的题目是《平面镜成像》,用ppt先提下面三个问题:

1、2、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平面镜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有什么关系?

3、物体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连线与镜面之间夹角的角度是多少?

让学生自己做实验, 提问:”由这个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们做完实验以后,都踊跃回答, 表现很积极, 得到的结论也比较完整, 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 分析, 学生的理解程度要深的多。

前一段时间,闸北区组织的理化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 我在听教研员们交流的过程中, 深刻的体会到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的好处, 有了电脑以后, 学生的自主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多媒体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实验更形象化, 过程更清楚和具体, 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广阔。

在对这一届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但是真正感觉到是为自己学习的不多,也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不懂的题目也不问,真正学得好的也不多,似乎是在胡任务,把我胡结束就行了,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也不多,这也是我感到苦恼的一部分,不知是由于学 生的胆子小,还是不愿与老师说话,还是在教学上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愿意提问题的不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多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注意学生的反映,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课外探究性学习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因为初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有限,所以老师要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 并及时的记录下来, 作为学生探究性课题的一些课题, 学生对什么课题感兴趣,学生想探究哪些问题, 就让学生探究什么问题。作为初中学生,老师是要给学生制定好时间表和计划表,按照步骤让学生进行探究工作,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习惯的过程。由于物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 所以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进行探究。

所以就某一个课题的课外探究,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思想,不在于学生得到的结果要多么先进,主要是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锻炼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学生的“活”和“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在不断的摸索正确指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并且活跃了思维,使得物理课成为学生所喜欢的一门课程, 使得学生的负担减轻,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能力。

参考书籍: I.《中学教育学》

Ii.《中学心理学》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初探 篇6

摘要: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为了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那么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变的更聪明呢?本文认为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即创设氛围,激发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引导自主学习,积极评价,鼓励自主学习。

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对外交流合作的工具,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时代的车轮步入21世纪的今天,外语与计算机技术已被认为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因此,外语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听,结果是费时多,收效微。如何跳出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开拓出一条高效的、快速成的小学英语教学之路,是摆事实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出了一套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教育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发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氛围攻,激发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催化剂,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在英语教学中,若能使学生“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心境和氛围,学生的潜能就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 的状态下得到最有效的释放和开发。

1、唱英文歌曲。爱唱爱跳的小学生的天性。在每节英语课上课前三分钟我总是有的放矢的让学生站起来唱歌,又说又唱,又蹦 又跳动的轻松愉快的氛围攻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

如教了pen.pencil.eraser.ruler.crayon.几个单词后,为了便于学生牢固掌握,我让学生改编“hell”歌曲的歌词,用这些词分别替换言之原歌词中的sarah john mike然后在课前几分钟唱学生自编的歌曲,并不失时机的给学生鼓励和肯定,这种用时的鼓励和表扬,是推动学生努力的原动力,尝到奖励滋味后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更深厚了,正如苏霍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同样,在四年级学生学习unit2 let„s talk时,因为要学到颜色,我又及时的让他们回忆三年级时学唱过的“colour song”,通过歌曲来唤醒学生们对颜色单词的记忆。

2、组织活动。小学生从来都有是爱玩好动。组织种类游戏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游戏活动能使原本较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与句型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如在三年级学习了“what„s your name?are you tutu?”这一句型 后,在教学中我设计了“guess”游戏,让全体同学“close your eyes”后,我挑选取一位同学上讲台盖住他的全身,让另外同学运用所学的名型来猜测,一直到学生猜对有奖,然后再更换,继续做游戏。这样的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即口头表达能力弱,平时不大喜欢开口说英语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大胆地参与进来了。

二、优化课堂教学,引导自己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一切,学生潜能受到多种因素的遏制。所以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自主、自能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上好每节课,在四十分钟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是至关重要的。

1、备教材。我今年所任的小学三四年级的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活动性和一定的弹性,每单元分a、b、c三大部分,教材重视双向交流,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我注重研究

教材知识点的关系,弄清教学重难点,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采用对话、歌谣、小诗、歌曲、游戏、绘画等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习得语言,课堂教学目的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使教师的“导”更具针对性。如第一册unit5 在教学hamburger hot dog french fries cake bread chicken等单词时,因考虑到多数学生爱去kfc,我就在教室一角布置一家kfc的场景,选一个学生当waiter,让学生去kfc,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对话,“have you been to the kfc? are you hungry? what do you like ? hamburger? hot dog ? chicken? bread or french fries?由于我从小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了隐含在教材中的兴趣点,尽管这些单词很难记,但学生还是比较牢固地掌握起来了。

2、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所任教的大侣中心小学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很少触及英语,家长缺乏认识,学习外语要从娃娃抓起的观念没有树立,一般家长仍然认为小学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行。三年级学生从未接触过英语,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学习,起步教育很难,因此对他们的思想心理状况,兴趣爱好,学习欲望,学习方法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实行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全面发展,才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3、备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上的优化,应该体现在学生"会学"和能学“。我较多使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从原先”被动式“接受知识为”主动式“探索知识。让学生与同伴相互提问,以小组讨论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共同提高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都有机会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注意由”教师告知“变为”学生认知“,达到真正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词汇、句型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编排演练。如在学到第一册unit6 ”happy birthday “时我要求学生以”过生日“为情景进行英语表演比赛,将全班分四大组,邀请其他老师和部分学生家长一起来观看表演,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面前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能听懂会说英语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欲望。

三、积极评价,鼓励自主学习

我所认三四年级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特别设计了学习评价的栏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有效的增进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评价中,我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我注重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的评价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1、课堂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项目来评价:课堂举手发言积极与否,回答问题响亮大胆与否,背句型表演对话熟练与否,单词背诵、听写满分多少等,先让学生给出自评分,再结合小组长的记录,最后小组讨论评定。每周评价一次,最高的同学给予 “excellent”奖票一张,次高的同学得“great”。

2、回家作业评价。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刚进入起步阶段,因此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每天回家能向家长汇报当天英语课学了什么,能将学过的词句读给父母听,读了以后让父母签字,能养成这个好习惯就能获得红色小五角星。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自学习惯,而且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可放手让学生回家自学,教师每节课后布置复习预习作业来督促学生自学,预习作业安排要精细,而且第二天课前要检查,课堂要提问,对预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者给予五角星奖励。

3、活动手册及新课标能力训练评价。活动手册听听,涂涂,画画,标号,连线等有趣的练习完成得好的同学,让学生给自己奖一朵小红花,涂上自己喜爱的漂亮颜色,自己奖励自己,当小红花累计到十朵时,老师给学生一个红苹果。

新课标能力训练每单元的writing part就让同学自学来做,然后小组之间讨论批改,小组同学互相评分,同样能获得小红花和红苹果。

新学期开学到现在,通过一个月的尝试,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自觉性被充分地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初探 篇7

关键词:分娩,环境应激源,管理

调查表明,全球每年有34万名女性死于妊娠与分娩造成的疾病与并发症,这其中的99%发生于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差异巨大,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产妇死亡率高达同时期欧洲地区的75倍[1]。随着近几十年的产科医学的发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孕产妇的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2],这不仅是因为现代医学对分娩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也是因为在分娩过程中采取了各种现代医学的人工干预手段。在分娩过程中,产妇需要在极短时间内面对的包括外部环境、自身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这对产妇的应激能力是巨大的挑战。适当的应激能够激发母婴的适应性反应,有利于降低母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随着产程的进展,应激反应逐渐趋向于加剧,导致剖宫产率和产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3]。识别并对分娩过程中的环境应激源实行适当的控制管理,将是分娩护理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对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面对的应激因素进行控制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于我院建立保健信息档案并住院分娩的产妇100例。纳入标准:孕37~42周,单胎,行阴道试产,既往无妊娠相关疾病病史,无严重基础疾病史,无心理障碍病史,无精神障碍病史及家族史,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产房环境的管理观察组产妇入住的产房使用暖色调装潢风格,安装粉色窗帘,保持室内光线柔和;控制产妇内噪声在55dB以下,并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5];产妇进入产房后,助产士进行自我介绍,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产房环境、设施进行介绍,营造温馨和谐的产房氛围,消除产妇陌生感。在床旁设置暖色调窗帘,在进行检查时征求产妇同意,要求无关的医护人员、陪产家属等人进行回避并拉上床帘,注意保护产妇隐私。

1.2.2医疗干预操作的管理分娩作为一个自然的生物行为,不恰当的以及过度的行为干预会影响自然的分娩过程。在无脱水、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事件的情况下,待产过程中持续的静脉输液和胎心监护, 频繁的阴道检查,造成了产妇活动受限、疼痛增加,引起应激水平的过度增高,反而对母婴健康有害。在对观察组分娩过程的管理中,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鼓励产妇自主进食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摄入足够的水分与热量,增强体力;减少持续胎心监护的使用,改为每30min监听一次胎心以监护胎儿情况;对助产士进行系统培训,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进行阴道检查,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减少产妇疼痛感和对宫颈的损伤;鼓励产妇在陪护下进行适当的自由活动,协助产妇大小便。

1.2.3医护人员行为的管理在产妇面对分娩时,助产士常常起到心理支柱的作用,建立一对一责任制的助产士陪产制度有助于增加医患信任感,显著减少分娩并发症的发生,促使分娩导向更好的结局[6]。 对观察组产妇实行助产士的一对一责任制护理,助产士在护理过程中注重沟通技巧,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言通俗易懂,操作动作轻柔,在分娩过程中不断用亲切的语言对产妇表示理解与鼓励,并适当使用触碰、轻抚等身体接触向产妇传达支持的态度,与产妇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1.2.4信息沟通的管理在绝大多数医疗行为中,信息不平等都可造成患者的焦虑状态。在对观察组产妇的护理中,助产士主动为产妇提供信息,在产妇进入产房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分娩过程、分娩中产妇正常的生理变化及需要配合的细节与原因;在每次操作与检查前向产妇详细解释操作与检查的目的, 并在操作与检查后告知产妇结果,让产妇了解产程的进展,增加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控制感。

1.3检测指标

1.3.1对分娩环境的满意度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产后恢复体力后即使用自主设计的量表对两组产妇对分娩环境的满意度进行评价。量表内容包括: 1产房环境:装潢氛围、噪声控制、隐私保护;2医疗干预:操作造成的疼痛,检查频率引起的焦虑,医疗干预造成的活动不便;3医护人员行为:助产士的态度、行为,对助产士的信赖度;4信息沟通:是否了解分娩的基本过程、分娩中需要配合的细节、每次检查操作的目的与结果。共四方面,每项以25为满分,产妇根据满意度自行赋分,以总分低于60分计为不满意,60~75分为基本满意,75~90分为满意,大于90分非常满意,统计在每个分数段的人数,评价两组产妇对分娩环境的满意程度。

1.3.2分娩期焦 虑情况运 用焦虑自 评量表 (SAS)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产前(入院时)、第一产程中与产后第3天的心理状态。该量表包含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61~70分者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计轻度焦虑、中度焦虑、重度焦虑均为焦虑,统计并比较两组产妇产前、第一产程中与产后第3天的焦虑人数。

1.3.3分娩方式改变情况统计比较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中分娩方式从自然分娩改变的情况。分娩方式改变包括:行会阴侧切助产,行阴道助产,剖宫产。

1.4统计方法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单向有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纳入的产妇100例中,年龄21~32岁,平均 (26.7±3.2)岁,孕39~42周,平均 (39.7±1.4)周。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50例,平均年龄 (26.9±2.8)岁,平均孕周 (39.7±1.6)周;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26.7±3.1) 岁,平均孕周(39.7±1.5)周。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对分娩环境的满意度观察组产妇对分娩环境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见表1。

2.3分娩期焦虑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前焦虑发生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第一产程中与产后第3天观察组焦虑发生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在观察组中,第一产程中焦虑的发生情况与产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产后第3天的焦虑发生情况显著低于产前和第一产程(P<0.05)。而在对照组中,第一产程中焦虑的发生情况比产前有明显上升(P<0.05), 产后第3天的焦虑发生情况显著低于第一产程(P< 0.05),但与产前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注:与产前比较,*P<0.05。

2.4分娩方式改变情况观察组产妇分娩方式改变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对产妇来说,分娩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大事件,造成了一个同时涉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综合应激事件。 应激状态能够引起产妇神经内分泌失调,放大了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引起了宫缩不协调,从而导致了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及剖宫产等分娩不良事件的发生。另一研究表明[4],除却产妇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心理易感因素,产妇进入产房后,产房环境是引起产妇应激反应的重要应激源。这其中,令产妇感到焦虑不安的因素主要包括了陌生、嘈杂、缺乏隐私的产房环境,过多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及医疗干预所造成的疼痛和活动不便,分娩过程中医务人员严肃冷漠的态度,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对分娩中自身正常生理变化产生的焦虑不安心理。本研究这针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应激源管理, 探讨管理控制后的产房环境对产妇焦虑心理和分娩方式的影响以及产妇对应激源管理效果的满意程度。

在对分娩环境的满意程度中,观察组产妇对分娩环境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产妇在面对分娩这样的重大应激事件时,产房环境是造成应激的重要外因。通过统计产妇对产房环境的满意程度,可以定性地了解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产妇对产房环境满意度的提高,表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心理舒适度的提高,进一步表明产房环境中造成产妇心理应激因素的减少。管理控制产房中造成产妇不适的环境因素, 显著地降低了产妇产生心理应激的可能。

在对产妇分娩期焦虑情况的统计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前焦虑发生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第一产程中与产后第3天观察组焦虑发生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特别地,在观察组中,第一产程中焦虑的发生情况与产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产后第3天的焦虑发生情况显著低于产前和第一产程 (P<0.05)。而在对照组中,第一产程中焦虑的发生情况比产前有明显上升(P<0.05),产后第3天的焦虑发生情况显著低于第一产程(P<0.05),但与产前无明显差异(P<0.05)。妊娠中晚期,孕妇由于对胎儿性别、健康状况、家庭条件等有忧虑和对分娩本身的恐惧,普遍存在焦虑症状。某项研究表明,怀孕中晚期妇女焦虑发生率达10.61%[7]。表2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前焦虑的发生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在入院时,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的焦虑程度接近。 而开始分娩后,在第一产程和产后第3天,观察组焦虑发生的人数均少于对照组,表明对的分娩过程中环境应激源的管理显著地降低了产妇发生焦虑状态的可能性。观察组中,第一产程中焦虑的发生人数较产前虽有上升,但无显著差异,表明进入分娩过程并不显著地增加产妇焦虑发生的可能,而相较对照组中,进入第一产程后产妇的焦虑的发生人数较产前显著上升,同样表明对分娩过程中环境应激源的控制减少了产妇发生焦虑的可能。而在产后第3天,显然地,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随着分娩的结束,产后第3天的焦虑发生人数较第一产程中有较大回落。但在观察组中,产后第3天焦虑的发生人数较产前显著减少,这表明在对产房应激源进行管理控制后,可以有效地促进产后健康心理状态的恢复。而对照组中产后第3天焦虑的发生人数与产前相比无显著差异。以往的调查表明,女性产后抑郁发生率可达7.01%[8]。可以预测,若在进一步研究中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表(EPDS)对产妇进行评价,对照将有部分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情况。

在分娩方式改变的调查中,观察组产妇分娩方式改变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3中,观察组自然分娩率达到78%,而对照组在阴道试产后,最终完全自然分娩的比例只达到54%,占到接近半数。研究表明,分娩中产妇的焦虑状态能造成产妇警觉程度的增高和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强,血液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也相应增高,使得产妇在分娩时痛阈降低,对分娩带来的疼痛更加敏感[9]。另一研究表明, 焦虑的孕妇对轻微疼痛即可产生强烈的反应,使得子宫收缩和子宫颈口扩张的协调性失去平衡,导致宫缩乏力[10],造成了分娩中剖宫产率的升高。而另一方面,过度焦虑造成了产妇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在没有医学需要的情况下更多地倾向通过选择剖宫产及其他助产方式缓解心理压力[11]。结合表2,对分娩过程中的环境应激源进行有效管理,可以有效减低产妇发生焦虑的情况, 从而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减少各种助产方式的使用。

参考文献

[1]Hogan MC,Foreman KJ,Naghavi M,et al.Maternal mortality for 181countries,1980-2008: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rogress toward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5[J].Lancet,2010,375(9276):1609-1623.

[2]周远洋,朱军,王艳萍,等.1996-201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0):934-939.

[3]Dworkin RH,O’Connor AB,Kent J,et al.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neuropathic pain:NeuPSIG recommendations[J].Pain,2013,154(11):2249-2261.

[4]张明娜,郑桂香.分娩期产妇环境应激源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5):65-67.

[5]李晓红.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48-49.

[6]赵徐丹丹.产科"一对一"责任制助产对产妇分娩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22):3528-3530.

[7]李雁霞,汤雪娟.妊娠中晚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80-81.

[8]顾文平,张海生,王小华.产褥期抑郁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1):1170-1172.

[9]刑孟琴.舒适化护理对初产妇分娩疼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4):40-41.

[10]李霞,李跃琼,魏明霞,等.胎儿抚触对分娩产妇焦虑水平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1B):3639-3641.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初探 篇8

一、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组织实施综合性学习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会采用不同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主题的需要处理信息,最终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英语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全班可分为两大组,分别查找关于英语国家传统节日的有关资料。第一组收集英语国家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这些节日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传说?有什么象征意义?如,Halloween and Thanksgiving的由来和传说;第二组主要收集英语国家传统节日的度过形式,主要有哪些习俗?重点参与人群有哪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是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组织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常用的形式之一,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例如,在教学PEP英语六年级上册的Unit one的Lets read时,喜欢英语国家的学生可以分工收集,集中交流英语国家的交通规则及其形成原因,而不喜欢英语国家的学生则可以搜集其他国家一些特有的交通规则及其形成原因。这样学生能在自我选择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在相同选择中找到合作伙伴,在实践选择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实施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基本方式的新课型。它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以一个人或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运用英语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流程展开学习。

二、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组织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

英语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出四个基本原则:首先,始终围绕并体现主题;其次,有具体的活动形式;第三,按活动步骤设计方案。一般程序为:确定主题—分组—收集资料—小组汇总—成果展示—教师评价,最终使活动完满结束;第四,活动步骤具有可行性。上述活动的六个步骤,都是教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及社会、人文资源而展开的综合性活动,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三、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组织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1.拓展英语教学课堂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首先,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主题,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天赋……这不是片面发展,而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源泉。”因而,关注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其次,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合作学习一方面体现为学习理念——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沟通;另一方面体现为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的长处,便于完成任务,同时还能培养合作精神。

2.开展综合性活动,主要围绕着“三性”展开

所谓“三性”,是指活动的开放性、活动的综合性和活动的实践性。活动内容跳出了教科书的局限,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调查搜集资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整理,最后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开放性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资料、互相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等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积极性,体现了实践性原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访问式、搜集式、问题式、整理式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这又体现了综合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组织实施综合性学习,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学习资源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相应的方式方法。在组织实施综合性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在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英语课程资源。活动结束后,还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交流共享成果。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总校)

上一篇:面粉生产厂实习报告下一篇:我回到了那个不会用火的时代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