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心走进每一个学生心教育故事(共3篇)
让关心走进每一个学生心教育故事 篇1
让关心走进每一个学生心中
俗话说“良言一去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做好每一位队员的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热情、向上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关心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关心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关心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关心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各班的中等生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学生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 “遗忘”的角落。然而作为教师我知道同一班级的队员,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差异,就像就一棵树上长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在我带的一个二年级班,班中有一个叫王艳同学,她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文静、沉默,学习上也是中等。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注意到她的存在。通过家访,我知道她是处于一个单亲家庭,她和哥哥随母亲生活,母亲身体不好,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这个孩子在家里很能干,很懂事,但内心深处却有一些自卑,在学校里我基本没见过她说话。我默默关注着她。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她自己。那是一个中午,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楼道里来回走动的队员,无意中发现楼道里撒了一些饭菜,许多同学说着笑着绕着而过,好象没有注意到地上所撒的饭菜。这时,王艳同学走了过来,告诉大家不要踩了,然后急忙跑回教室拿来清扫工具,将饭菜扫净,又用拖布拖了一遍。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王艳同学,并尽力赞美了她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
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王艳性格中闪光的地方,例如值日时总是来得很早,认真做值日,而且并不计较干多干少,谁来的早点晚点,还经常热心帮助别人,通过观察到这些,我每次都及时给予表扬,使她的质朴的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原本学习能力一般,而且学习方法很不恰当的她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被同学们选为班级卫生委员。学期结束时,我把进步的奖状送到了她的家里,向她的母亲报告喜讯,告知她近来的变化。王艳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目光,喜悦挂在母女俩的脸上。
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每一个孩子在家中都是备受关注的,但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在集体中他们显得很不突出,不显山不露水,很不起眼。他们的沉默寡言,使人经常遗忘他们的存在。但事实上,他们也是同样需要老师的关注与赞赏,他们渴望被关注,在他们身上同样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细心发现,及时表扬,使得她的自信、自尊得到了激励。老师的关注,使得师生的距离拉进了,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她学业的进步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后来她又参加了一个木偶班,在这个班里曾多次参加各种演出。她让我知道一个在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我们只要真正去关心每一名学生,才能了解学生,发现并让别人承认他某一方面的长处,那么她的自信心会大增,从而激励她在其他方面也努力有较好的表现,于是她便会产生自信心,成为一名成功者。
让关心走进每一个学生心教育故事 篇2
所以, 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 要成就每个学生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 让他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力, 成为全面发展的孩子。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要做学问, 先要学会做人。有了健全的人格, 为人处世才会通达方正, 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了困难, 才能平稳地去克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呢?我认为可以多给孩子们机会, 让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展现自己的长处, 树立基本的自信心。校运会上的竞技比赛, 让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博得了同学的注意;校园艺术节上的才艺表演, 让善于表演的孩子品尝到了为班级争光的荣誉;各种学科竞赛中的奖励, 给学习上各有所长的孩子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动力。总之, 教育是欣赏的艺术, 不以偏颇单一的眼光定位每个学生, 就会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 找到培养他们的突破口。
二、尽量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俗话说:“既来之, 则安之。”组建一个班集体, 学生的心都向着这个班集体, 这个班集体才会越来越好, 而班集体日趋完善, 会正面影响每一个学生。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 “心”最关键。所以, 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他们对这个集体有用, 集体离不开他们, 集体的每一次发展都与他们有关。这就需要班主任经常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意识。如, 每一轮的周一升旗仪式, 让没参与过的学生去参加, 让他们意识到在如此庄严神圣的时刻, 他们是主角。再如, 每周的班会总结, 都要表扬在纪律、卫生和学习中取得进步的同学, 让其发现他们身上的细微的亮点;每一期的板报展示, 都给各个学科的优秀习作留下位置, 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 取得一定进步时, 马上给予表扬, 及时强化。这样,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教育其他学生, 促使全班同学都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
三、培优不忘补差
虽然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都存在这种现象, 即好学生和差学生都最容易先让老师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也最让老师们费心, 但久而久之, 老师们的情感容易偏向于好学生, 对差生产生放弃的念头。殊不知, 对于差生, 老师不能一味地严格要求他们, 反而更要持之以恒地去关注, 关注他们每一方面的进步, 才能坚定他们与缺点战斗的信念。对每个孩子我们都必须做到不抛弃, 不放弃!放弃一个差生就会产生更多的差生, 差生的队伍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壮大。所以, 与其死守统一标准要求全班的学生, 不如将学生分成各个层次, 对他们从听课、做作业到小测验、大考试, 都定下不同的标准, 进行不同的管理。这样做, 既缓和了师生矛盾, 也容易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心里温暖, 感到老师对他们人性化的教育和培养, 自己也就不会厌学和自暴自弃, 始终跟紧老师的步伐。
四、保持通畅的家校联系
如假期里每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业余时间学生的娱乐内容和兴趣爱好, 他们所结交的朋友圈子等。只要不触及学生和家长的隐私, 多关心学生的内心, 学生和家长也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真诚的支持、配合。学生和家长都有自尊心, 用正确的态度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情感沟通, 才能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和谐的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成长和成才。
孩子不爱学习, 往往是因为缺乏学习的动力, 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不妨在平时学习生活中, 多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 找寻他们做得好的一面, 激发他们的生活斗志, 从而带动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总而言之, 提高学生的成绩, 不是只跟学生谈学习就能奏效的, 更不是靠老师们一己之力和一厢情愿就能完成的。全面地去做工作, 才能收到实效, 才能最大限度地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潜质。
摘要:本文提倡对每个学生都要根据他们的个性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也要让学生感觉到班级就像个大家庭一样温暖, 对待差生也不能放弃, 要一点一滴地帮助他们进步, 还要保持和学生家长良好的沟通, 让学生们有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氛围。
关键词:学生个性,人格,班集体,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 (修订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让数学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 篇3
一、从生活中来
(一)“信手拈来”,数学就在身边。
学习“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如何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呢?我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首先请文娱委员唱支歌,随后请四名小组长和教师一起按百分制打分,思考:以谁的评分为准?应该怎么办呢?由此引入求平均数问题教学。这样设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并能通过学习自发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有效地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创设“小金鱼迁入新居”的情境,即分别出示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的鱼缸,并提出问题:如果想给小鱼找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新家?搬家前要往鱼缸里倒水,该倒多少立方厘米的水呢?这样一来,求物体体积的枯燥的几何问题就被故事化、生活化、情趣化了,因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
(三)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有数学思想,关键在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安排了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手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直伸长度的长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1:7,人的大腿与小腿长度之比是1:0.618,人的肘关节把手臂分割为1:0.618两部分,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场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就一个侦察员,中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学习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转呼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尔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①小华每天睡9();②小红跳绳10下用了7();③小亮吃饭用了20();④小明跑50米用了12()等等。
二、回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构建生活教学的教学体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一)实践生活化
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有一间长4米,宽3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让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你能为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算才知道。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了。再如: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便宜?如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模拟购物、存款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造生活化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激发创造欲望;坚持建构让学生实行“再创造”的课堂,培养创新能力;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学完“立体图形”后,为学生提供一张固定的铁皮,让学生设计出容积最大的容器;学完“百分数”后,让学生调查: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租车游览方案、存款等……并提出改进方案,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使数学服务于生活。
【让关心走进每一个学生心教育故事】推荐阅读:
用爱关心每一位学生08-28
让故事走进历史课堂11-04
让学生走进数学05-25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05-21
让学生走进小学数学06-13
让学生走进名著论文06-21
让学生走进生活学化学06-08
让学生作文走进生活07-22
让绿色教育走进孩子的心灵05-12
让法制教育走进数学课堂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