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

2024-09-27

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精选11篇)

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 篇1

为帮助大学生更好了解自己, 更好帮助大学健康成长我们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结果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发放问卷575张, 有效问卷559张。其中男生191人, 占34%, 女生361人, 占66%。年龄最大22岁, 最小17岁。调查方法:1) 参加调查之前他们都没有做个此问卷。2) 规范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学生施侧, 要求大学生根据近一年情况如实填写问卷中问题。3) 回收问卷, 根据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筛选标准及筛选结果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总分56分, 只要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即判为Ⅰ类:总分在25分 (包括25分) 以上者;第25题作出肯定选择者;辅助题 (65和66题) 中两题均做出肯定选择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属于心理问题者 (68题) 这类学生要求面谈。Ⅱ类学生得分在20—24分之间, 第8、16、26题中有1题作肯定选择, 辅助题中只有1题作肯定选择, 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 但不甚严重, 应引起注意;Ⅲ类学生为不符合以上两类条件心理基本健康的学生。经过筛选结果如下:

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类

第二类

三、统计分析

人格具有整体、稳定、独特、社会等特性。健全人格包括: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即个体兴趣、动机等都朝健康方向发展;2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发展友谊, 即在人际交往中能体现尊重他人、理解和信任等品质3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运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造、善于创造。能走向成功, 体验成功喜悦并形成新的动机。[1]我院大学生在人格特征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基本吻合, 大部分学生人格是健康的, 但多少都有些不健康的成分。特点如下:

1.智能结构基本健全。大学生群体生理已经趋于成熟, 对自我认识也逐渐清晰。95%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对自己身体健康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心情开朗的大学生有504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90%;6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朝气蓬勃。

2.神经症类型占比重越来越大。由于竞争加剧, 当代大学生感到更大的压力, 同时心理健康方面的神经症表现的越越来越明显。很多学生有强迫倾向, 58%的被调查者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 57%的人总是注意周围的人, 曾经失去意识抽筋的人竟有10%之多。

3.心理冲突加剧, 但心态积极。不少大学生承认自己焦虑不安, 容易动怒, 缺乏耐性, 心理经常冲突。

此外, 职业学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表现出特有的人格特点, 较为明显的有

1.自卑。这是职业学校学生最突出的不良人格特征。众所周知, 我国教育体制直接影响下, 职业学校的生源往往都是那些在学校里成绩不突出、考不上重高、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 一个学生的分数更为看重, 这些分数不高的职业学校学生自然变为其他人眼中的落后者, 他们自己也容易变的自卑。很多学生不愿意告诉别人在哪所职业学校就读, 就算说出来了, 也觉的很不好意思, 很没面子。这种心态一定程度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自我意识不健全。职业学校的学生更为容易受到社会, 周围人群的影响。由于职业学校的性质和专业特点, 职业学校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多, 但学生自身认知水平限制, 社会化程度并不高, 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打架斗殴等行为在职业院校较为普遍。

3.情绪化倾向严重。高职院校很多学生情绪较不稳定, 容易走向极端。[2]部分学生过于冲动, 做事不记后果, 只图一时痛快, 以至导致严重后果;而部分学生过于犹豫, 做事拿不定注意, 喜欢逃避问题, 一遇到挫折便萎靡不振;有的学生则集两者一身, 情绪大起大落。

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 (97%)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想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 有个好的人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格塑造有重要意义。[3]但很多学生对人际关系既爱又恨。爱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自己心情很愉悦, 而如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很多时候又一片茫然。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和上级沟通上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 在和其他同学相处容易以自我中心, 在与异性相处方面, 很多大学生把握不住分寸, 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健全大学生人格的若干思考

(一) 基本认识

1.大学生人格培养是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的应有之意和重要组成部分。观念是和谐的根本。健全大学生人格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帮助, 这符合学生主体性要求;众多大学生都有人格缺陷, 校园不能称为和谐校园。平安、文明、和谐校园既包括校园的人际和谐、组织和谐也包括师生自身和谐和自然和谐。

2.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融入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建设这个大的系统工程。系统论观点强调任何系统都是有机整体, 并不是各个部分简单相加, 系统个组成之间并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作用, 学校作为育人系统, 师生关系, 教风、学风都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作用的。因此, 谈大学生人格教育, 应该把学生放在整个系统中综合全面地考虑。

3.建设科学的培养机制是关键。除了观念上重视, 还必须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 这包括课程的设计, 师资队伍的建设, 配套设施的准备等等。建设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需要考虑两个重要问题。 (1) 各方利益的协调。这需要很多部门沟通协调。 (2) 充分发挥组织信任的作用。

(二) 具体策略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1) 学校管理宏观方面应以构建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应坚持科学的办学方针和信念, 要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操作层面应以荣辱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明辨荣辱, 然后身体力行。这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继续加强, 而且应该更多考虑如何才能实效、高效。

(2) 应倡导精精致化管理,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确立教育服务的理念。[4]要从细节做起, 让校园充满人情味, 充满亲切感。校园文化既要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而且能够满足大学生归属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学校应该积极搭建平台, 给学生展示才能提供舞台。通过主题演讲, 各种竞赛等多种方式打造校园文化的精品项目。

2.整合资源, 加强人文素养培养

我院属于典型的工科院校, 与大学生科学素养相比, 人文素养相对薄弱, 这对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培养健康的大学生, 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做到不放科学, 紧抓人文。荣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事实证明很多人格缺陷不是先天生成的, 而是源于无知, 如无知则容易使人自卑、粗鲁, 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等。上海一些高校为学生情感教育的开设相关课程便有一定借鉴意义。涉及“女性, 家庭, 爱情”等主题的课程让学生更多去关注社会, 了解人生。我校男生占较大比例, 很多学生对于男女感情缺乏足够了解, 如果开设类似的课程, 相信会对男生女生相处提供帮助。

3.小事做起, 加强归因训练

职业学校大学生诸多不良人格, 比如消极自卑, 很大程度上是观念的比较造成的, 消除这种不合理观念一靠归因训练, 二靠实践证实。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运气不好, 命运不佳, 而很少归因于自己的勤奋不够, 这种情况下, 要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让他们明白, 自己的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自暴自弃, 等待救世主是没有用, 只有自己锤炼自己能力, 及时把握机会才能取得成功, 而这些训练最好方式就是放在实际行动中。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 不要眼高手低, 要要从细节从小事着手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自己水平的提高, 感悟自己成功的喜悦。而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 除校内勤工助学外, 还应考虑为学习推荐到校外单位实践的机会。

4.引进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利用团体力量帮助个体健康成长。[5]团体辅导是团体情境下, 在合作, 宽容, 理解尊重, 平等的氛围中, 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团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 通过与团体成员交往, 个体学会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从而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团体辅导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老师, 因此建设一支心理辅导队伍十分必要。针对不同年级, 不同专业进行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 进行相应的团体辅导, 在同学们的主动参与中, 在团体成员共同努力下, 通过观察学习, 体验领会, 接纳自我与别人, 最终塑造出健全的人格。

摘要: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是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内容, 应将健全大学生人格教育放在构建和谐校园系统工程之中。为此, 一方面要从观念上重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健全人格培养的合理科学途径, 同时还要考虑校园文化建设、团体辅导等进行人格培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团体辅导,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极其塑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云彩.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7.6.

[3]褚启明, 宋淑娟.关于职业学校开展人格教育的几点建议[J].职教通讯, 2007, (4) .

[4]王铁军.精致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J].学校管理, 2007.1.

[5]纪忠红, 蔡小红, 董美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课题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15) .

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 篇2

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其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是零散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人格教育的因素,把它们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下面谈谈本人的做法:

一、审美情趣的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为提高人文素养打下基础的,也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材的内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真善美,识别伪恶丑,自觉丰满人格力量,增强道德修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1、培养人格力量。文学作品历来讲求“文以载道”,即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观点和主张,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去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不论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或是无私奉献,崇敬英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还是和蔼谦虚,谈吐文雅,举止端庄等都体现了人格的真善美.教师针对这些内容,要善于引导,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2、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一种情感向道德、人格、价值观的升华,都离不开一个“知”字,学生在优秀篇章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熏陶,是认知的成分。一旦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

第一,要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所谓“势”,即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也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能力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做人的道理。教师要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去唤醒学生蛰伏的情感,让学生即景生情,启动情感的大门;使学生领悟生情,进而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促使学生个性的自我完善。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预先准备好了一些声像资料,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同时向学生指出,母爱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但母亲又是最普通平凡的,母爱总是融合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之中。让学生回忆与父母在一起聊天的情形,让学生吟唱父母最喜欢的歌曲,让学生交流父母给自己影响最深的一件事、一句话、一张照片等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去体会母亲的关爱,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向母亲表达感情,并能学 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文章中鲜明的英雄形象,如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雷锋、张思德„„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英雄为国捐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会深刻印在脑子里的。这时候的教育会影响他们一生,也正是理想教育,奉献教育,爱国教育的大好时机。

二、运用初中语文教材,塑造榜样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于其中,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是名家名篇,通过学习,联系学生实际,树立榜样进行心理教育。比如:艾春的《我爱这土地》,以象征手法,抒发对饱经磨难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热爱之情。余光中的《方愁》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抒发了作者对青春的歌唱、向往、感动和梦想,讴歌了青春、讴歌了希望。泰戈尔的《纸船》,用浪漫主义手法营造了美丽神奇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陈伯吹的《骆驼寻宝记》,讲述了骆驼历尽艰辛寻宝的经过,赞扬了骆驼热爱家乡、正直无私、勤奋努力、吃苦耐劳、具有坚定的信念的美好品格,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找到宝藏,实现心中的目标。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体会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体现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情绪;此外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崇高的道德品质都影响和激励着广大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学生自私自利、逆反、胆怯、意志薄弱等不良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净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

三、跳出课堂外,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 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四、在作文中创造美,培养自我塑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奢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审美的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进而使之拥有创新精神,拥有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作文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学生体验观察、构思和表达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思想和审美认识,激励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去感受作品,读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书作文,而且要教会学生从所读所写中了解自己、对照自己、分析自己,进而提高自己。

五、探究人文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格理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最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如珠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人格;闲暇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96-02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同志在2004年10月教育部召开的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说:“大学生除了以学为主,上课以外,课程学习以外,专业学习以外,实际上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而这些课余时间,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课堂以外的闲暇生活中通过恰当的休闲伙伴、休闲类型、休闲体验,能够体验自我和反省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能够拓展人际交往面和提高交际技巧,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培养审美情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够转移宣泄不良情绪,养成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不难看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涵义

1.1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1.2 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能充分认识人与人交往的重要作用,富有同情心,理解、悦纳他人,以诚恳、公平、谦虚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

1.3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对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刺激做出恰当正常的反应,适应社会的变化,与社会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不回避现实,主动面对现实生活的各种挑战,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4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乐观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持有浓厚的兴趣,能友好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以愉快的[光去看待事物,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人格健全的最重要品质。

1.5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人格健全的人情绪反应适度,能经常保持愉快、满意、欣慰的心境,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转移和升华。

2.闲暇生活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闲暇生活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作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1]本研究将闲暇与休闲等同,定义为:个人除吃饭、睡觉、学业、工作等必要活动以外,所从事的以调节自己身心的活动方式与内容。

2.1 在休闲体验中认识自我。

我们日常忙碌生活中的自我并不是完全真正的自我,而休闲将人们从必然性中解脱出来并为自主的行动提供了环境,“休闲是自我实现的环境”[2] (P245)。

有研究表明,从休闲活动类型选择来看,大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充实的(43.6%)、有意义的(48.8%)、愉快的(47.6%)、轻松的(43.6%)生活方式。这表明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更多地是偏重于在闲暇时间中增广见识,充实自我。

在课堂学习中,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休闲生活中,通过深刻的心理体验,真正融入休闲,帮助大学生达到在休闲中实现自我、完善人格、升华人性的目的,摆脱就业压力等束缚,帮助大学生充实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

2.2 与休闲伙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不可能在孤立的状态中生存和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人格发展离不开人的交往关系的多样性。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各种社团、体育竞赛、文娱、校园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实验场所,可以拓宽他们的人际关系网,可以广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辈群体,形成非正式群体,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大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活动,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不断掌握和改进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提高其交际能力,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工作岗位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通过休闲提高社会适应力。

大学是一个具有半社会性质和半学校性质的学习、生活场所,它的不完全社会化局限了大学生对社会人情世故的清楚认识,他的半校园性质和大学生的不完全自主独立性,造成了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和自我正确认识的局限性。怎样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其与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交往时游刃有余的交际能力,应得益于学生的休闲。

休闲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休闲植根于时间空间的文化中”。世界观、价值体系、概念过程、语言及思维方式以及与年龄相关的学习环境,都是我们所想、所做、所发展的休闲的一部分。休闲的社会空间与建制环境既非完全隔离,也非完全融合。休闲不是没有角色或结构的“开放空间”,而是具有某种特殊开放性的“社会空间”[2](P197-198)。通过闲暇生活,大学生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3]

2.4 闲暇有助于学生调节情绪。

人的情绪的产生总是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这就是情绪的情景性。当某种事情引起不愉快时,尽快忘掉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环境去做或想一些使心境愉快的事情,这样就可以不断向大脑输送愉快的信息,建立愉快的信息优势中心,有效地抵御不愉快的信息输入,从而抑制不良情绪的优势兴奋中心。休闲对改变产生不良情绪的环境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接触大自然,放松自己;通过与人交谈,宣泄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依自身的体会、经验,认为闲暇安排对各项心理调节能力培养的作用较大,比率几乎都达到了70%以上,得分在“有非常大作用”区间的达50%以上,加上得分在有“比较大作用”的接近90%。也就是说,大学生们普遍感受到能通过闲暇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

2.5 闲暇可以促进个性和谐。

休闲是人的生命的自觉,对生命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追求。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休闲挣脱了种种外在的压力、束缚,凸显了休闲特有的魅力,而与文化相联系,成为人的生命、人的个性和谐不可或缺的部分。休闲作为人的生命的自觉与个性的和谐发展,经历了从生理体能的要求,到生存消费的需求,再到文化精神诉求的过程,即从物质的需要进入精神的需要。这是一种新的追求,人的休闲可以协调、和谐人有限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张扬。

大学是培养高尚人格品质的地方,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对于陶冶学生健康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个性和谐至关重要。

3.引导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策略

3.1 促进大学会闲暇生活的社会化。

大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过渡阶段,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对于他们以后走向社会工作和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必然承担起社会化功能。对大学生来说,除了课堂之外,其他途径对大学生的影响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些途径起直接作用的必须是在学生闲暇时间。大学生现在的闲暇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以后的闲暇生活方式以及对社会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因此,作为高校应努力促进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社会化,为他们以后更好更快的适应和融入社会作最充分的准备。

3.2促进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学习化。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课堂的学习直接指向将来的职业活动,因此必然受制于某一专业和某几种形式,闲暇时间的学习则是更为自由的学习,可以进行内容广泛的阅读,可以听讲座,参加培训班,通过独立钻研及与同学的交流去深化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或培养自己对某一学科的兴趣。闲暇为大学生开辟了开展业余爱好的生活天地,为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闲暇时间的学习,因其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与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广泛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品味、人文素养。发展学生个人兴趣,提高文化与审美修养,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3.3促进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素质化。

据调查,大学生除了一部分休闲时间用于专业学习之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在 “睡懒觉”、“室内闲谈”、“上网聊天”、“娱乐玩耍”等方面,没有认真规划休闲时间的活动,休闲活动过程中休息娱乐时间过多,有意义的活动时间过少;社会活动中小圈子交际活动过多,大空间交往活动过少;这些休闲方式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意志消退、惰性增长。因此,促进大学生闲暇的素质化,提高大学生闲暇技能就成为合理高效利用闲暇时间,充分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自主教育和养成教育,使素质教育根更全面、更丰富、更完善。

总之,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通过恰当的休闲伙伴、休闲类型、休闲体验,正确的认识自我,拓展人际交往面和提高交际技巧,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通过促进大学会闲暇生活的社会化、学习化、素质化,引导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怎行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5.

[2] 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一休闲社会的新论[M]. 赵由译,云南人出民版社,2000.

[3] 张健,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青少年闲暇时间利用状况对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

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 篇4

为推进对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深入研究, 笔者试图构建一些测量评估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理论模型, 并发展相应的问卷工具, 希望对实际的咨询治疗工作有所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国家重点综合大学 (如南京大学) 、国家重点其他类型大学 (如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学院) 、省属大学 (如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等10所高校按文理科、年级分层整群取样, 共调查3 088名大学生。考虑到问卷测验容易出现的装好、装坏以及随机作答倾向, 按问卷设计的自相矛盾和内部一致性检验, 严格剔除怀疑问卷。最后获得样本2 645份, 其中男生1 325名, 女生1 320名;年龄最低16岁, 最高26岁, 平均20岁。文理科及年级比例基本均衡。

另对116名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精神分裂症66名, 抑郁症32名, 躁狂18名;男生47名, 女生69名;最低17岁, 最高67岁, 平均37岁。受教育程度从初中到中专。

1.2 研究工具

参考DSM-IV、ICD-10、CCMD-3等临床障碍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个案分析, 参考人格障碍的有关研究成果, 将人格障碍分为9种类型:偏执型、分裂样、反社会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依赖型、回避型和强迫型。在此基础上, 结合临床个案分析结果, 参考人格障碍相关问卷项目编制问卷初稿。采用4点量表 (从“极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评分。在对158名大学生进行预试后, 通过项目分析删除了一些质量不高的陈述, 最后保留了103题。然后, 在上述10所高校中进行正式施测。此外, 被试还接受了以下测验: (1)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MMPI) ; (2) 贝克抑郁问卷 (BDI) ; (3)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I) ; (4)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 (5) 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 (SSRS) ; (6)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 ; (7) UCLA孤独感量表; (8) 应对效能问卷。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7.0和Amos 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的信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自编的《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的9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均有良好的信度。9个分量表克伦巴赫α系数从最低0.66到最高0.82, 总量表0.93;分半信度从最低0.60到最高0.80, 总量表0.86。在正式施测2个月后, 对部分被试 (113人) 进行了重测。9种人格障碍类型的重测信度从0.56到0.80。

2.3 问卷的效度分析

2.3.1 聚合与区分效度 对131名大学生在1 a内进行MMPI, CPI等多种心理测量, 取得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的资料。结果表明, 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较好。人格障碍问卷与MMPI中的病态人格、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 (r=0.50, 0.58, 0.42) , CPI中的独立性、责任感、社会化、自我控制、好印象、适意感、宽容性、独立成就、智力效率、心理感受性、自我实现 (r=-0.44, -0.41, -0.37, -0.45, -0.47, -0.59, -0.52, -0.42, -0.53, -0.44, -0.51) , 状态焦虑、特质焦虑 (r=0.45, 0.53) , 贝克抑郁测试 (r=0.52) , 应对效能 (r=0.44) , 青少年生活事件 (r=0.46) , 社会支持 (r=-0.37) 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3.2 实证效度 以116名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为对照组, 与大学生组进行比较, 考察自编人格障碍量表的区分能力。结果表明,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与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58, P<0.01) , 住院病人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被试, 自编问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

2.3.3 结构效度 将正式调查所得的2 645份有效被试样本随机分成2部分, 随机劈半抽取其中的1 323份, 对9个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KMO=0.84, P<0.01) , 证实本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是可行的。运用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 对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旋转, 共抽取2个因子, 解释总变异的64.05%。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反社会型、边缘型、自恋型3种人格障碍在因子1上面负荷较高, 而回避型、依赖型、表演型在因子2上的负荷较大;偏执型、强迫型和分裂样在2个因子上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荷。根据DSM-IV, 人格障碍类型可以分为3个类群:反社会型、边缘型、自恋型、表演型属于情绪不稳定型, 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属于焦虑型, 而偏执型、分裂样及没有列入自编问卷的分裂型属于怪异型。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较为支持DSM-IV的分类标准, 故将因子1命名为“情绪不稳定型”, 其共同特点是戏剧性、情绪化和反复无常;因子2命名为“焦虑型”, 其共同特征是焦虑和害怕。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对随机分出的另外1 322个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首先检验人格障碍的二因素模型是否得到另一半数据的支持;然后对人格障碍所有可能包含的结构模型进行比较, 确定哪种人格障碍模型更优。在进行模型比较时, 另外构建了3种人格障碍模型: (1) 人格障碍的单因素模型; (2) 三因素模型A, 用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 通过最大方差旋转对第一部分样本强迫抽取3个因子得到; (3) 三因素模型B, 依照DSM-IV中的人格障碍因素分类方法构建。其中因子1包含偏执型、分裂样;因子2包括反社会、边缘型、自恋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因子3包含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观测数据与4种可能的人格障碍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3。

表3结果表明, 人格障碍的单因素模型和二因素模型与数据的拟合较好, 其中单因素模型的各项指数最好, 也就是说人格障碍的单因素模型最优。

2.4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性别差异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 男生在人格障碍总分显著高于女生, 男生在偏执型、反社会型、边缘型和自恋型4种人格障碍得分上明显高于女生, 而女生在分裂样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

2.5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影响因子模型 对105名大学生同时施测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效能量表和人格障碍量表。相关分析发现, 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 (0.44) 、应对效能 (-0.44) 与人格障碍得分上显著相关, 因此笔者试图构建人格障碍的影响因素模型。

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可以评价青少年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5个方面负性事件的发生频率。笔者尝试构建了人格障碍的影响模型, 考察负性生活事件对人格障碍的影响, 结果发现, 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受惩罚因子构成一个潜变量, 与应对效能共同对人格障碍的影响, 构建影响因子模型, χ2=6.71, df=4, P=0.15, χ2=/df=1.68;NFI=0.94, RFI=0.86, IFI=0.98, CFI=0.98, TLI =0.94, RMSEA=0.08。模型可以接受。从图1模型可见, 负性生活事件对应对效能的影响效应为-0.24, 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协同作用下, 应对效能对人格障碍的影响效应为-0.35。负性生活事件对人格障碍的直接效应为0.39, 间接效应为0.08, 总效应为0.47。

3 讨论

自编的《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的9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都达到中度以上, 说明自编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效度分析显示, 自编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得分与MMPI中的病态人格量表、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等呈显著正相关;与CPI中的适意感、独立性等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证明了自编问卷良好的聚合、区分效度。另外,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人格障碍得分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 说明自编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的确能够反映出精神障碍人群和大学生人群的病理性人格差异, 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

对9个人格障碍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共抽取2个因子, 解释总变异的64.05%。在随后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 人格障碍的三因子模型数据拟合不佳。虽然人格障碍的两因子模型与数据可以拟合, 但是单因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好于两因子模型, 因此人格障碍的单因子模型最优。这说明9种人格障碍类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中也可以发现, 偏执型和强迫型在提取的2个因子上都有超过0.5的因素负荷。封文波等[16]对大学生人格障碍的调查数据也支持人格障碍的单因子模型。由此看来, 不同的人格障碍类型不是完全独立的, 他们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这也可以作为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之间存在高共病率的原因[17]。

性别对人格障碍的影响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中都得到证实[10,12,14,16]。本研究也发现, 男生与女生在人格障碍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在分裂样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得分上显著高于男性。这与女性本身的一些特点有关, 如女性更容易感到焦虑、信任他人、合群、情绪化、敏感、依从和谦虚等。男性在偏执型、反社会型、边缘型和自恋型4种人格障碍得分上明显高于女性, 可能是由于社会对男女性别期望的不同。我国社会要求男性坚强, 能够负责任, 成功, 有主见而不愿苟同于他人。这会导致男性更不易信任他人, 沉湎于成功、权力的幻想中, 出现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从而在偏执、自恋等人格障碍类型上的得分偏高。

从构建的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因子模型中可以发现, 负性生活事件与人格障碍关系密切。人际关系受挫如受到别人的误会、歧视冷遇、当众丢面子等;学习上的压力如考试失败、家庭经济困难或升学;受惩罚如预期评选的落空 (如三好学生) 、受到批评或处分等负性生活事件可以对人格障碍产生影响。但不论是负性生活事件对人格障碍的直接影响, 还是通过应对效能对人格障碍产生的影响效应值都不超过0.5, 说明人格障碍的成因是复杂的, 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负性生活事件不能突发人格障碍。

摘要:目的 探索人格障碍的理论结构并建构影响因子模型, 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DSM-IV、ICD-10、CCMD-3临床障碍诊断标准编制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 对10所不同类型高校分层整群抽取的2 645名大学生和另外116名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测试, 同时施测MMPI、CP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效能问卷等多种测验。结果 自编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有良好的信、效度。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3, 分半信度0.80, 各分量表重测信度平均0.70。与MMPI、CPI等多种心理测量的相关证实该问卷有良好的聚合与区分效度,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与大学生组的对照研究表明自编问卷有很好的区分能力, 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单因素模型拟合最好, 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建构了人格障碍的影响因子模型。结论 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适用于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筛查与评估。人格障碍的单因素模型拟合最好。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篇5

【关键词】   健康;人格;养成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权威性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身心发展高峰的到来,人格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学校教育是学生人格养成的核心部分。下面,笔者就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方面,分别从班主任的人格感化,班集体的人格影响,校社团的人格培养三方面,谈谈如何引导中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

一、班主任的人格感化的作用

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是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一位好班主任,她(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成为一种模式而被学生们学习、效仿,可以说,班主任健康人格的完善过程便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学生眼中,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格化的感化者,学生就是通过其日常言行中透视社会和人生的,班主任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默默的、长期的。如:有位幼儿班主任一次与同事在园里下课聊天时(恰好有几个幼儿也围着在听),她说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我最痛恨日本鬼子,所以,看电影、电视,专挑选打日本鬼子的影片看等等,这种言行不知不觉竟会影响到幼儿。有一天,其中一个幼儿看电视时,看到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灾难时,他突然奶声奶气的冒出一句:“小日本,你也有今天!”让在场的所有大人十分惊讶。(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是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但海啸是自然灾害,我们对日本的人民还是同情的)。由此可见,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从班主任言谈中都有这样自发的反应,更何况是处在青春期模仿性、可塑性强的中学生呢?因此说,班主任的正确言行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二、班集体对人格影响作用

“只有在集体,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良好的班集体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一个具有上进、平等、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几乎随时都在熏陶感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此,我主要采用下面两种方式:

1.师生感情感动式。师生感情感动式就是要求班主任要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这样,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如:送给父母出门在外的学生一个生日蛋糕,节假日与学生们去郊游,公正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和误解,发动师生为生活困难的学生捐款、捐物,为学困生课外辅导等等,这一切都能促进和融洽师生情感并形成互动。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学习和生活,渐渐地就会养成一种乐观、宽容、团结、向上的健康人格。

2.主题班会感悟式。主题班会感悟式就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并形成健康的人格。为此,科学的教育、合理的引导,成为班级工作的重点。为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我坚持班主任做正确引导,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例如: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而举办的“相亲、相爱”主题班会,通过歌曲演唱、发言讨论,使同学懂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此外“爱,在你身边”、“青春畅想曲”等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白了人类需要友好相处,友爱、奉献是人类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在这具体的班级活动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三、校社团人格培养作用

每个学校绝大多数都有开展社团活动,但利用校社团活动进行人格化教育,往往被人忽视。特别是组建以兴趣小组为主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尤为重要。如: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校园记者站,合唱团,舞蹈队,羽毛球协会,篮球协会,气排球协会等等。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乐此不疲,敢于竞争和拼搏,获得成功。同时,成功又激发兴趣,愈有兴趣愈爱学,愈学愈有干劲,如此循环反复,不但能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而且还能让有些学生养成坚强刚毅的人格。

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普查,结果分析,应对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进步, 近几年来在高校中对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新生入校的心理普查、建档, 可以了解学生当下的心理状况, 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干预, 有效的控制及预防, 保障校园的和谐安宁, 也为学生管理和团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下发了《关于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的通知》, 由思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组织并指导此项工作。

1 普查对象和方法

1.1 普查对象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心理测评软件数据库中2013 级全体新生, 总人数为2458 人, 有效测评人数2434人, 施测率99.02%.其中有效女生人数为1821 人, 男生人数为613 人。

1.2 普查方法

目前, 大学生心理问题评定与筛查中最常用的工具有评定量表和心理测验。本次筛查属于群体心理普查, 选用应用最为广泛的评定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网络版, 借助学院电教室进行网上普查测试。

1.2.1 量表简介

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直译:大学人格问卷) 的简称。UPI是为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心理健康调查表。该表由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从日本引进, 并对有关条目、筛选标准、实施过程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订。它有60 个题目, 操作简便, 效果良好, 目前国内有许多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并每年使用。

1.2.2 测试方式简介

心理测试的答题的方式有网路版和纸质版两种, 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版心理测试私密性强, 容易反应被试者真实状况, 所以网络版的测试信效度优于纸质版;同时网络测试操作简单, 方便快捷便于统计, 通过网络进行大规模的心理测试已经成为高校心理普查的主要方式。

2 测评结果

在该校2434 名新生中的UPI量表测评结果显示第一类结果的人数占总施测人数的百分比为:10.72%, 共计:261 人;第二类结果人数占总施测人数的百分比为:16.31%, 共计:397 人;第三类结果人数占总施测人数的百分比为:73.08%, 共计:1779 人。

3 结果分析与应对方法

3.1 第一类的结果分析与应对方法

在该校2434 名新生中的UPI量表测评结果显示第一类的学生人有261 人, 占总施测人数的10.72%, 第一类结果的学生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在该校第一类结果的筛选标准题中可以看到有部分学生存在悲观厌世、想轻生的情况, 普遍存在兴趣减退、有睡眠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等问题, 其中感觉自己有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比较突出, 并且问题呈现多为女性;同时对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有较高的需要 (表1) 。

心理咨询可以每周或隔周面谈一次, 直至症状减轻、恢复健康, 以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如有危机事件发生各部门按照危机预案、职责分工开展相关工作, 将伤害和不良影响降到最小。注意在此项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 提供朋辈支持和跟踪监督, 如有突发危机事件, 及时汇报, 保证校方能够第一时间提供心理援助, 确保学生的安全。

3.2 第二类的结果分析与应对方法

筛查结果为“第二类”的学生共有397 人, 占总施测人数的16.32%。这类学生没有严重心理问题, 但UPI量表的测评结果是对近一年的经历对当下心理状况的影响, 这部分学生可能在这段期间经历了负性事件, 有过负性体验, 或者对大学新环境存在不适应, 或受个性性格的影响等。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 一般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 但存在不稳定状况。学生管理者要做到有排查、有关注, 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第二课堂团训辅导、素质教育活动等进行一定的干预, 这些积极的关注和正向的教育会促进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展。

3.3 第三类的结果分析与应对方法

筛查结果为“第三类”的学生共有1789 人, 占总施测人数的73.38%。结果显示这类学生可能没有任何心理卫生问题, 但也可以进行约谈, 尤其是测试结果和现实观察情况有不符时, 更要及时约谈进行排查。对于部分学生要通过课堂或活动,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起到预防的作用。可以发挥校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中第三级朋辈支持的力量, 但为了促进第三级作用的发挥, 第一、二级要注意对第三级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和工作方法的辅导。

4 相关工作的注意事项

4.1 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在此次普查中提供约谈的名单, 各部门可以给予关注, 但应避免过度关注, 并注意保密原则, 以防产生不良后果。

4.2 注意做好转介工作

对于心理问题学生, 辅导员可以先开展谈心谈话工作, 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但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辅导员要及时向心理健康中心转介, 给予更加专业有效的治疗。健康中心也会评估学生问题严重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要求, 不在心理咨询师治疗范畴之内的来访者及时向社会有关医院门诊和专业治疗机构转介, 保障治疗效果。

4.3 注意工作流程 (表2)

根据心理筛查的相关工作要求和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该校结合部门机构设置和具体设施等情况, 形成以下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推进程序, 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璐.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筛查结果与分析[J].西部教育, 2012 (02-03) :44-45.

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浅析 篇7

一、人格及其特点

“人格”在英文中为Personality, 是角色、伪装的意思。它源于拉丁文“persona”, 本意指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时所戴的面具, 表征剧中人的身份和某种典型心理, 如狡诈、忠厚、虚伪等。人格后来被引申出许多含义, 如外表的样子、演员在戏剧中扮演的人物的性格、人的声望或尊严、人的理想和价值等。

现在, 人格为诸多学科, 如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以及生理学等所关注, 是它们重要的研究对象。简要地讲, 心理学研究个体人格的形成过程, 把人格看做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 是包括个性倾向性 (指人的需要、兴趣和信念等,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 和个性心理特征 (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社会学从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上谈人格, 认为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稳定的特性的综合体。伦理学所讲的人格是社会道德意义上的“人格”, 以人的品格为内容, 关注人的道德品质。法学中的人格是指人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 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指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主体。哲学从人及其本质的高度研究人格, 研究人作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活动主体的资格, 也就是说, 哲学研究“人之为人”的资格, 从人与动物区别的角度关注人格。

现实生活中所讲的人格是对人格的综合理解, 指以人的道德品质为主, 包括人的性格、气质、情感、意志、能力、志趣、智慧、情操等在内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人的内在精神和外显形象的统一, 其中人的道德品质具有核心作用。一般而言, 一个人道德品质高尚, 人们就会肯定其人格, 否则就会否定其人格。

人格是人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造就的。具体地讲, 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 在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环境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 通过主体的自我选择和调节而逐渐形成的。人格以自我意识为主导, 自我选择是人格形成的积极能动因素, 它对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同时, 人格又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在人身上的积淀, 是社会文化最生动、最鲜活、最富个性特色的表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随着人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人格也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人格既可以优化, 也可以退化, 但总体来讲, 人格具有系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人格是由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五个层面的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这个系统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不会轻易改变。依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将人格划分为:个体人格、群体人格和社会人格, 正常人格和异常人格, 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 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

二、大学生应具有的健康人格

一般意义上而言, 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地发展, 是现实人格的良好状态, 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表现个人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

关于健康人格应是什么样的, 人们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探索。在20世纪末期, 国际上已基本达成共识, 这就是通用的人格模式———“大五”人格模式, 它揭示了健全人格的五个基本特点。一是具有外倾性。表现为健谈、面部表情丰富、喜欢做出各种姿势, 果断、好交友、活泼、富有幽默感、容易激动、好刺激、趋向于好动、乐观。二是具有宜人性。表现为善于为别人着想、富有同情心、直率、体贴人。三是具有责任感。表现为行为规范、可靠、有能力、有责任心。四是情绪理性化。表现为冷静、脾气温和、有满足感、与别人相处愉快。五是具有开放性。表现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尤其是对知识、各种艺术形式等非传统观念赞赏。我国有人把健全人格的特点大体归纳为三个方面:心理健康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积极进取创造。

依据对健康人格的认知, 结合时代及大学生的特点, 一般认为,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际交往中由于相互认识和相互体验而形成的以感情亲疏为特征的关系, 表现为交往双方心理相容或心理冲突的主观体验状况, 是构成人类社会最普遍、最直接的关系。人际关系反映的是社会交往, 最能体现作为社会人的人格健康的程度。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应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营造和谐的群体气氛。

2.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与社会需要相协调。

3. 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乐观是人格健康的前提。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应当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 对学习和生活有浓厚的兴趣, 勇于面对并积极战胜困难和挫折。

4. 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与周围人和物的关系的意识。正确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和悦纳自我, 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 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 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的人常常表现为自我冲突或自我矛盾, 或者自视清高、妄自尊大, 或者自轻自贱、妄自菲薄。

5.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人格健康的大学生情绪反应适度, 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能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和升华消极情绪, 经常保持愉快、开朗、满意的心境, 注意力集中。

6. 积极的创造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它呼唤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跨世纪人才, 因此创造性也就成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准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提出了创造性人格的10个特点, 它们分别是: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易听从他人意见、对于复杂奇怪的事物会感到有一种魅力、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紧迫性及途径

一方面, 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和美好的一面。例如:大学生热爱祖国和集体, 尊敬师长, 乐于助人, 为人正直, 富有同情心, 基本道德评价正确, 具有比较积极主流的美丑观;好奇心和求知欲强, 思维敏捷, 眼界开阔, 知识面广, 积极进取, 渴望成功, 具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他们勇于探索、批判和创新, 积极参与竞争;他们能够自我悦纳, 智能结构健全合理, 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较强。

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人格也存在着冲突、分裂和矛盾对立。大学生正值青春期, 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又没有完全成熟, 善于接受社会的新潮, 正在学习独立思考, 但各方面还比较幼稚, 缺少批判、鉴别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因此, 不少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追求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 集体责任感和诚信度差;有的大学生思维片面、肤浅;有的大学生心态浮躁, 意志薄弱, 抗挫折能力差;等等。各种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 当前我国不少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人格异常和障碍。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格提升的根本途径是实践。具体到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途径, 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课堂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大学主要的实践形式, 因此也成为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渠道。必须把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融入课堂教学中, 把课堂教学变成人格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内容, 重视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

第二, 校园文化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和活跃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而且能满足大学生归属和交往的需要,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人格素养等, 润物细无声地教化学生, 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所以大学要努力建设健康、积极向上、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并充分发挥其对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

第三, 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总体来讲, 人是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产物, 一个人的人格也是其独特的社会实践造就的。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使大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 从而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另外, 对于一个人而言, 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 还是意志的磨炼, 都离不开实践。勤奋、坚韧、乐观等优良的人格特质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所以, 高校要大力提倡大学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走出校门,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从小事做起, 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 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第四,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性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鉴于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和基础性工程。高校要通过心理咨询及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等形式, 积极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解决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困惑, 缓解心理压力, 消除心理障碍, 纠正人格偏差, 预防产生心理疾病。

在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 要引导大学生注重并追求各方面的成功体验;要引导大学生锻炼身体, 强健体魄;要引导大学生提高独立性, 交至深的朋友;要对大学生倾注人文关怀, 像爱护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他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理解并尊重大学生, 善于发现并开发他们的潜能, 充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 尤其要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培根也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优化人格的过程。事实上, 不少人存在人格缺陷都是源于无知。如, 无知容易使人自卑、粗鲁, 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有了智力基础, 人格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才有保证。对此, 培根的论述很深刻: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摘要:人格指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在内的人的性格、气质、情感、意志、能力、志趣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它是人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造就的。健康人格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地发展, 它是现实人格的良好状态, 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表现个人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大学生的人格现状决定了其健康人格培育的紧迫性和途径。

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 篇8

第一,人性的存在,认为人性具有向善的倾向,并且这种向善的倾向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存在社会性的一面,并且它在孟子看来是向善的。孟子的性善论,主要体现在《孟子·告子上》一章中。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性善,是人们普遍的共同属性。人性之所以是善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之心,正是后来仁义礼智得以形成的四个善端。他们都是人们内在的本质属性,而非外界给予我们的,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

第二,人性中具备了向善的性质,然而现实社会中人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人们是否顺应自己的内在本质而发展。人虽然具有某种向善的倾向或潜能,但是人的这种向善的倾向与潜能却是弱小的、不明显的,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健康的人或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就在于认清并保存和发扬了人类的这种较弱的倾向,而普通的人乃至人格不健全的人就在于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没有认清和保留人的这种向善的倾向。孟子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讲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第三,虽然外部环境对人们是否实现自己向善的倾向起作用,然而圣人却能够最终超脱环境的影响。“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事,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有等到外部环境变好了,才会去努力向上,而那些真正的豪杰之士,即使环境不好,也能够同样奋发。

第四,人性本善表现在人们对美好事物或价值有一种天生的追求。

二、和谐的统一体———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

1. 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由于人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处于和他人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社会属性,因此,评价健康人格的标准也应该是双重的:它既应该尊重个人的发展和需要,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个人具有维护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圣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恰好满足了健康人格的两大标准。

孟子笔下的圣人,一方面是遵从仁义礼智等社会规范的典范,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修身养性来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倡导者。使这两方面得到统一的关键,就在于这些仁义礼智的社会规范均来源于个体本性的萌芽。在前面对性善论的论述中已经提到过,孟子认为社会规范中的仁义礼智均来源于人心之中先天就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个善端。因此,社会规范中的仁义礼智与人性中所具有的善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对于仁义礼智等社会规范的遵从,它实际上也是人们对充分发扬自己善的本性的要求。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在这里获得了统一。

换个角度说,孟子笔下的圣人,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在这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统一体。其中,修身在孟子看来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养性,使个体自身的个性和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才有可能进一步去实现个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整个国家或者社会也因此才可能得到维系与稳定;与此同时,个体的修身养性,也离不开仁义礼智等社会规范的指导。只有严格按照维系国家和社会稳定的社会规范来修养自身,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才是可能的。这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圣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特征。

2. 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指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作为万物之源,必然包括人在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就是人们遵守自然之道来行事的过程。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举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洘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

3. 个体与他人的和谐统一。

孟子笔下的圣人,在人际交往方面,讲求的是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只要是认为自己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遵循了仁义之道,即使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也没什么关系。并且,圣人君子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上,往往是没有太大偏见的,在孟子看来,忠直的人应该帮助不忠直的人,有才干的人应该帮助没有才干的人,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则圣人君子与没出息的人也相去不远了。这反映了圣人一种对待他人的中庸态度,或者说是一种相对友善、平等的态度。更进一步,在圣人君子交友问题上,孟子则主张根据品德高尚与否而不是其他因素来结交。

4. 自我身与心和谐。

圣人修身养性之道,或者说实现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就在于日常对内的自我反省和对外的践履仁义。一方面,对内的自我反省,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尽心知性的过程。人们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并发扬诚的精神,排除外物对人们先天就具有的道德意识的侵害,使良知良能发扬光大,就是尽心在性;另一方面,对外的履行仁义,就是把内在的天赋道德意识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益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君子本性中的仁义礼智,体现在君子的面目、肩背、四体上,体现在了君子的一言一行上。君子通过自己的言行,把自己内在的道德意识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仁义的道德行为。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塑造健康大学生人格的启示

第一,就是要尽量做到尽心知性,明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抛开外界环境的干扰,去努力发现真实的自我。孟子的尽心知性以知天,向我们说明了发现真实的自我的重要性。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人们自身善的本性是弱小的,它往往容易被各种外在的事物所蒙蔽。现代人自我的迷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就是出于类似的原因。也许发现真实的自我并不容易,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去发现它的理由。当人们在为工作而忙碌的时候,当人们竭尽全力去争名逐利的时候,或者当人们秉承习俗惯例而行事的时候,也许可以暂时停下来平心静气地问一问自己,这些真的是自己所需要的吗?真的是出于自己的本性所做出的选择吗?孟子提到的内省的方法,也许可以为我们发现真实的自我提供帮助。只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充分忘我的体验生活而不受权威、传统的干扰,做到不时的反省自身的行为是否出于本性,做到向自己敞开自己,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真实的本性,让自己的内心不容易为外物所左右。

第二,在努力发现真实自我、向自身索要答案的过程中,要坚持诚的原则。在向内求的自我反省过程中,孟子强调了诚的重要性。他把诚作为修身的基础。“诚身”,就是用仁义礼智来修养充实自身。并且诚必须和善结合起来,“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只有做到“诚心”,又能明白善恶,才能符合天道、人道,做到真正的诚其身。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向自己内心索要答案的时候,往往存在着拿不准的状况。在这个时候,诚实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存在这种情况,当需要人们作出选择而又拿不准时,人们往往是不诚实的。因为有时候,向内心索要答案就意味着承担责任。

第三,发现真实的自我,培养健康的人格,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培养浩然之气是孟子思想中修身养性的一个途径。其间,孟子指出了培养浩然之气,必须“配义与道”。而且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不是偶尔做一下符合道义的事就可以求取的,培养它,必须做具体的事。一旦行为有缺陷,使内心不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枯竭。这就说明了发现真实的自我,培养健康的人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人们时时刻刻的关注与努力。

第四,要培养健康的大学生人格,还需要一定外界环境的支持。虽然人们有可能比他生活的环境更健康,但是良好的环境条件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孟子在其圣贤学说中提到过只有在国家置民以产,使人民处于温饱无忧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促使人们向善,但是孟子同时指出了圣人君子应该超越这种物质性的满足而去寻求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也就是通过适当的寡欲,来压抑和减少自己较低层次的需要。虽然孟子过于强调了清心寡欲在培养健康人格中的作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孟子思想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首先需要肯定的一点是,社会尽可能为人们创造和提供各种有益于健康人格形成的环境,是应该的、必要的。只有人们在安全无忧的环境中,才更有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较高的心理需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当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不能够保证社会中的个体每时每刻都能够处在适宜于自己的发展的环境中。当人们处于困境中时,孟子所倡导的“暂时减少和摒弃一些低层次的需要,忽视物质环境的匮乏而去努力追求那些更值得自己追求的东西”,就具有了积极意义。

与此同时,孟子的天人合一观,人际交往方面推己及人的互助观、以及对义利观的辨析等等,也为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下的人们学会如何和自然、社会、他人的和谐相处,学会如何进行价值取舍等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解新[M].易夫编, 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

[2]阎刚.内圣外王——儒学人生哲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3]董洪利, 王丽萍.“亚圣”的理想——孟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2.

[4]唐凯麟, 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9

所谓人格, 是现实的有特色的完整的个人, 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和动力结构, 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心理学认为, 人格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个体特有模式, 是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统一体, 即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健康人格可以概括为具有健全个性和能力, 具有能够引领现代社会的思想和行为, 准社会化的完整的个人。如果大学生在紧张的大学生活中, 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学习, 缓解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 那么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出现偏差或者人格障碍。

二、大学生人格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存在的问题

(1) 自我观念强、主体价值错位。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已进入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新旧体制、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激烈碰撞, 这种矛盾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着重大影响, 带来许多新变化和新问题。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极易诱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价值取向。

(2) 人际关系失调。

大学生作为特殊社会群体, 在人际适应上与当代青年既具共同性, 又具个体性。其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行为上的不成熟, 即交往方式不太主动, 交往范围过于狭窄, 交往行为过于拘谨, 交往技能单调;二是心理上的不成熟, 即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感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往往用理想的尺度或较高的期望值去衡量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和人际关系本身, 对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3) 心理状态失衡。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许多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崩溃, 而新的社会准则又处于确立的阶段, 社会正处在破旧立新的转折当中。于是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无所信仰、无所依托的“自由”状态, 表现为混乱、盲目、为所欲为。

(4) 理想、信念的失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 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矛盾日益由隐性的潜伏状态转向显性的公开化, 这使得年轻的大学生们对以前空泛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困惑、怀疑甚至否定, 继而转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实现机制, 不太关心政治时局和社会生活, 甚至追求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

(5) 诚信的缺失。

一些大学生存在着同时与几家用人单位签约, 导致大部分合同不能落实;毕业多年不还银行的助学贷款;伪造学习成绩, 伪造获奖证书, 伪造在校培训经历, 伪造学校评语;自我推荐书中充满浮夸不实之词等现象。这会导致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诚信素质失去信心。

2.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成因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市场上激烈的竞争迫使大学生意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进取, 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 大学生人格二重性的形成成为必然。大学生处于高等教育中心这样的一个特殊环境中, 一方面科学理论知识是人类几千年社会实践中真、善、美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 社会竞争的冷酷性, 为了竞争得胜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 从而暴露出许多假、恶、丑的东西。书本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反差, 而社会阅历的不足使大学生很难调适这种反差, 以至其人格二重性比其他社会群体更明显。

(2) 中西文化冲突对大学生的冲击。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正从文化知识传授到人格塑造, 这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大学教育本身而言, 大学生从高中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向大学相对宽松状态过渡中, 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 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感到茫然, 失去努力方向。高校心理咨询力量不足, 而使心理指导、咨询工作效果欠佳, 造成人格缺陷的形成。高校对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同时又将意识形态教育与道德人格教育混淆, 使青年大学生弄不清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审美意识与能力教育严重不足, 由于受观念和自身素质的影响, 以自身的专业威望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教师并不多。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 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重要原因。

(3) 父母和家庭教育的负面影晌。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密切相关。家境较为贫困的学生很容易萌发自卑、消极乃至厌学的情绪。在父母婚姻不良的家庭, 不安全感使得他们长大以后易于感情脆弱, 经不起打击, 做事畏首畏尾, 并且易形成自卑心理。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存在显著性相关, 民主型的父母容易使个体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友善的性格, 而教养方式专断型父母容易使子女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 也可以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仅仅提供经济支持, 而对子女的人格成长及思想意识问题则关注不够。

(4) 网络的负面作用。

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处于非理性状态, 人格向着非常规的方向发展, 从而给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危机。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自律弱化, 产生放纵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冷漠型人格、封闭型人格、自私型人格、依赖型人格, 甚至双重或多重型人格等。

三、探究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主要对策

1.以自我教育为重点,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自我不同于人格, 但又同人格有密切的联系, 它对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定向、控制与调节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现实社会是复杂的, 绝对纯净的环境和至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不可能是单向的。同时, 教育也必须通过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反省发生作用。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校园文化, 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式的总和。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 即培养人。江泽民同志在谈到一流大学的建设时说, 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 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 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应使学生社团活动始终处于健康、良性发展的状况, 以保证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手段,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 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有的放矢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4.以建立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前提,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及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 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 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 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要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 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要靠真理的力量, 也要靠人格的力量。

5.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当代大学生渴望在实践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然而, 长期的校园生活经历, 使他们对国情、民情、自我缺乏深刻的了解, 认识不到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 脱离实际生活, 脱离人民大众。一旦走入社会, 心理落差大, 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一是军训。军训有利于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和懒散作风, 树立国防观念、纪律观念和集体观念,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二是社会政治性的调查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激发学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三是学科专业和学术性研讨活动。使大学生在实际生产、生活运用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增加对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价值的积极情感体验, 从而推动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造。四是各类社会服务活动。要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必须将它纳入正常、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摘要: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即将进入社会的知识分子,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其健康和谐人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解决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应以自我教育为重点,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手段, 以建设素质教育队伍为前提, 以参加社会实践为途径。这样, 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人格,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陈世国.当代大学生成才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4]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人[J].人大复印资料:人格心理学专辑, 2001 (9) .

培养小学生健康人格的技巧 篇10

一、在课堂上贯穿于思想教育

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教师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实施者。如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又如教学“时、分、秒”时,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教育学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也可以通过对“时、分、秒”快慢感受后,教师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又如教画长方体、正方体、圆形、利用对称图形及平移图形的特点设计多种组合图形的图案时,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又如教学大数的“读作、写作”时,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我国地域辽阔,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体会我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又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农业、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多姿多彩的活动永远是孩子们成长岁月中的难忘回忆,利用活动来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例如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大自然的变化,还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全校开展的“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活动,作为班主任,安排学生们天天诵读《弟子规》。弘扬祖国精髓的传统文化;在体育课中可以举行拔河比赛、体操比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等,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竞争活动,强身健体,提高团队意识。还可以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处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胆小闭锁心理。

三、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任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经常同学之间会发生矛盾,人际交往的意识淡薄,文明礼貌也显得比较薄弱。针对这种问题,从文明礼仪教育入手,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是进行教育最佳时期。如:与别人见面要说声 “您好”;跟别人道别说声“再见”;请求帮助,要说“请”;得到关心、帮助说声“谢谢”;打扰了或有愧于别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礼貌用语,用好“微笑、招手、点头、鞠躬、鼓掌、请进、敲门”等体态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教育时,这些“礼貌”就会深入人心;还有教师要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要尊重父母,理解并能体谅父母的一番苦心;教师本身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地识人和择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群体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这样,学生受到鼓舞,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四、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发展学生的兴趣着手,采用榜样教育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如用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用达芬奇、童第周等名人的故事去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21世纪迫切需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这对当今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小学生“积极认真的心态”、“健全的体魄”、“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良好的人际交往”、“能接纳自己的优劣”等健康人格,是21世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书和培养健康的人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将教书和培养健康的人格割裂,只顾教书,不管培养健康的人格,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教师神圣职责的亵渎。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浅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11

培养健康人格对于学生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 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培养高校学生健康人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人格是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 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 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康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而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人格的内在统一性, 就会出现情绪失常、行为失控等诸多问题, 人格健康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体能否顺利成长和成才。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其人格成长的重要目标。培养健康的人格有助于高校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才干、潜力发扬光大, 对于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缺点和不足努力克服改造, 从而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与作用, 产生努力献身于社会的理想信念, 并提高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从学会生存发展到学会关心他人, 关心集体, 关心社会, 关心人类。

2.培养高校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蔡元培提出:“教育者,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 21世纪的教育, 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 更要学会做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都强调“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面对21世纪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他们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积极地应对各种的机遇与挑战。在“素质教育中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统一并和谐发展, 因为知识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 能力是人们由现实向理想飞跃的翅膀, 人格则最终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因此, 培养健康的人格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3.培养高校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新时期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先进分子, 是社会的优秀青年, 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经过数年的大学深造, 他们都将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去, 他们的人格发展到什么程度, 他们的行动能否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这都将关系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培养健全的人格, 他们才能自觉地做到“四个统一”, 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 从而更好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

1.从我国目前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 存在着一种唯理性的误区, 过于强调理性的说教和灌输, 而缺乏必要的诗性启发与引导。这种只重规范的传授、知识的掌握、认知水平的提高的理性的道德教育方式, 仅仅是把美德当作现成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洞穴中去”, 它遏制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并没有真正达到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品德的功能。而且这种失去诗性光辉的唯理性的道德教育常常是单调的、苍白的、枯燥的, 很难打动受教育者的心灵, 从而使受教育者在主观上产生向善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状况, 提高道德教育的功效, 使道德教育精神丰富, 给人美的享受, 就必须从“问理的道德” (纯粹的理性灌输) 转变为“问心的道德” (情理交融) , 使道德教育走上一条美学路径, 倡导诗化的道德教育。

诗化的道德教育与唯理性的道德教育不同, 它是以诗性智慧方法对受教者进行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显隐结合意识,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为目标, 借助诗意的语言, 把理性的灌输变为生动的形象, 把道德说服转化为道德情感的熏陶, 使受教育者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 又获得道德理性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升华, 从而促使其道德人格的完善。诗化的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寓道德教育于美育之中, 实现道德教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 使人们立身成德的追求升华为一种诗意的美。这样, 一方面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和发扬积极健康的情感, 促使其思考, 启迪其智慧, 深化其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情感更纯洁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情趣, 美化其心灵, 完善其人格, 使其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就克服了唯理性的道德教育了无情趣、枯燥乏味的状况, 使受教育者在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中, 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教育, 并从道德提高、人格完善中感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从而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更新教育理念。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54年发表的《动机和人》的著作中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在马斯洛看来, 人是“需要的动物”, 同时“需要是有层次的”。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僻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斋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 该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但同时也便有了另一种新的需要, 需要又得到满足。他认为在低层次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的满足后, 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会成为人们所要追求的需要, 即成为有推动力的激励因素, 而且可以同时部分地满足几种需要。当前, 在开展人格教育中也应当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来增强人格教育的实效性。但总的说来, 高校学生在接受人格教育过程中的需要大致概括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的需要。他们在接受人格教育的过程中, 希望能够对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及培养健康人格的方法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从而推动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二是尊重的需要。他们在接受人格教育的过程中, 首先意识到的是自我人格的存在, 他们不仅希望在教育中通过自己努力来提升自身的人格, 而且希望别人能够尊重他的人格;三是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大多认为人格理论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人格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生的境界和认知历史、社会、自身的能力。因此, 他们希望通过人格学习, 掌握科学的理论, 形成理性的思维, 明确发展的方向, 不断增强自身人格发展的能力与潜力。

3.明确教育内涵。目前, 由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人格进行界定的不一致性, 也导致了对人格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有的是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谈人格教育, 从而把人格教育看作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 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格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如:范蔚认为:“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 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 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有的是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谈人格教育, 认为人格教育就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自我。正如肖川所说:“人格教育是着眼于个体的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的教育”。

丰子恺先生曾经把人格比作一只鼎, 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一真;品德一美;情感一善, 这三者和谐的统一, 就是健全的人格。蔡元培认为, 健康人格是“以受教育者为目的与本体, 注重受教育者身心的协调、知情意的统一, 追求个体和群体的一致, 努力使受教育者在德育、美育、体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五方面和谐发展”。我认为, 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追求和塑造真、善、美的人格。具体说来, 高校人格教育, 在内涵上, 除了要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道德情怀教育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思维教育、意志锤炼教育、社交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自我保健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杜, 1995.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籍 (上卷) [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 (第3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上一篇:切换成本下一篇:产业人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