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024-08-14

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精选12篇)

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篇1

1 人格、健康人格、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释义

心理学上的人格 (personnality) 内涵极其丰富, 其本意起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进步, 其内涵发生的深刻的变化, 可以概括为外显的行为、心理活动和内隐的人格成分两部分。外显的行为是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 经过修饰的活动;内隐的人格成分是“真我”, 是本质的、未经修饰的成分,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从本意来讲, 人格本身并无好坏与优劣之分, 人格的独特性决定了个体会拥有独特的心理特点, 也正是这一特点构成了丰富的人类社会, 并且拥有了丰富的心理活动, 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但健康的人格是个人成熟的关键。

健康的人格还可定义为健全的人格, 人格的健康与否对于个性发展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界定人格是否健康, 应该先明确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如:罗杰斯、弗洛姆、高玉祥等均对健康的人格做了研究和阐述, 虽然这些观点存在的高标准难以达到, 但也为我们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目标, 综合相关阐述, 最基本的健康人格应该为综合了各种良好人格特征, 并在个体身上得以集中体现的人格。由此, 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理性自我评价;二是积极的心态;三是拥有充分的自信心;四是对待困难的抗挫折能力;五是适时的自我提升;六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影响人格发展的内、外因素

塑造和培养健康的人格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尤其是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对于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我们在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优势的同时, 相关的不和谐因素也会显现;同时国际环境的复杂性, 并且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深入, 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对我国带来的冲击,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普及) , 就业的竞争和压力, 以及自身生长的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相应的影响外, 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人格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则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几个关键阶段决定了个体人格特点的形成。针对人格发展的阶段性,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等均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其中,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主要分为口唇期 (oral stage) 、肛门期 (anal stage) 、性器期 (phallic stage) 、潜伏期 (latency stage) 和生殖期 (genital stage) 五个阶段, 过分强调“性”的作用, 尽管他的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一观点显然是有局限性的, 其未将个体的成长与心理的发展相结合, 而埃里克森在此基础上, 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是一个相当完善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对每一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析, 对当今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讲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虽然在个体发展的阶段中, 不可能所有的发展阶段均能用理论来涵盖个体的差异性, 但在个体人格的发展阶段中, 各阶段的特点, 决定了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 当某一环节缺失, 势必会造成不健康人格的产生。当代高校学生在个体发展过程, 种种问题的出现, 自身发展环节的缺失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相关阶段的缺失, 对健康人格的发展会造成重要的影响。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也应在其在发展阶段找出是否有缺失。

3 当代高校学生中人格存在的问题

从人生发展阶段来说, 进入大学阶段, 正是处于青年期和成人前期的阶段, 也是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 本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一个社会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是构建独立的心理世界和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 但在外界环境与自身发展的双重作用下, 使得高校学生人格方面具有不同层面的问题,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目空一切, 以自我为中心。现代的大学生, 以独生子女居多,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基本上以自我的意志为出发点, 不懂得尊重和考虑别人, 不能从实际出发, 妄自尊大, 自我膨胀。特别是表现在自尊心强、家庭条件较好、相对独立的大学生。二是空虚、无所事事。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实际价值, 对于自身认识不足, 没有明确的目标, 同时也就失去了为之奋斗的动力, 大学生活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三是适应环境能力缺失, 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进入大学后的全新环境, 无所适从, 对自身的环境适应调试能力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整;对待大学里的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性交往等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 表现出内向、不合群, 有些情绪得不到合理的释放, 严重者往往会出现心理方面的疾病。四是自卑情绪占主导, 不能对自我作出正确评价。这一特点在特殊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较多, 多指:特困学生、单亲及离异家庭、厌学群体等, 这一类的大学生往往低估自身的能力, 对外界的反应较为敏感, 容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 悲观情绪严重。五是压力过大, 焦虑情绪严重。对前途、命运、求职、择业等问题考虑的较多, 容易自我加压, 并且把压力扩大化, 不能客观理性的分析, 造成焦虑情绪严重, 不能很好的自我减压和排解不良情绪。

4 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方法

健康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势必会外显为心理问题, 针对高校学生出现的问题, 如何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使其个体发展的需要, 也成为摆在普通高校面前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如何解决高校学生发展中的问题, 有助于其建立健康的人格, 应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 多方面、多层次的加强措施,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心理因素的保障。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主要由个体内在因素影响和外在环境因素影响两方面造成的, 即内因与外因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个体内在因素除生物遗传因素外, 主要指个体发展阶段中的各个环节, 尤其是儿童早期经验, 对人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在环境因素则主要指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各阶段学校教育、自然环境等, 对健康人格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想重塑或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是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学阶段无论是在个体发展的生理成熟度上, 或是心理成熟度, 是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 均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够充分的认识自身的问题, 客观理性的分析, 并以积极的心态找出解决的办法的阶段。针对人格发展中种种问题, 此阶段是一个很好的修补和完善的过程。

二是加强形势政策教育。针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能够充分认清当前所处的国际和社会环境, 并能够正确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 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教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抵抗力。

三是加强网络教育。要充分认识网络的双面性, 充分利用网络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储备, 积极摄取新知识, 同时要避免因痴迷网络造成的游戏成瘾、人际关系疏远、道德价值观念的偏移和各种不良信息等负面影响。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求职择业、以自我为中心、环境适应能力、不良习惯等问题,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尤其是加强自尊、自信、自强教育, 使其养成各种优良习惯, 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

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加强各类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 增加活动的参与面, 使大学生通过活动展示自身优势, 使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六是加强学生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利用同龄人之间的优势,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 加强同学联系, 增强朋辈互助的有效性, 确保实效。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具备健康的人格才会使大学生很好的处理学业、生活、理想等,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学生是国家的财富, 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 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 而且还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当前普通高校要把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上。

摘要:高校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 在自身优势凸显的同时, 不足之处也日益显露, 由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恶劣后果也逐渐成为社会问题, 而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究其原因, 排除处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多种价值理念混杂, 政治、经济的形式的变化以及网络、媒体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外, 在自身发展阶段上, 尤其是在性格发展过程中, 相关环节的缺失, 造成健康人格的未完全塑造也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此, 如何塑造当代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 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也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段新星, 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07) .

[2]雷莹, 张季菁.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探索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05) .

[3]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01) .

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篇2

塑造学生人格促其健康成长

作者/ 张运芳

人格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人格的形成与自身素质有关,同时也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大。当前,部分中学生有“唯我独尊”“缺乏责任感”“情感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意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中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塑造学生人格,促其健康成长,就必须要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工作:

一、学会真诚待人

真诚,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范畴,它是一个人外在行为和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体,是评价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标尺。一个缺乏真诚的人,他的人格形象仿佛总是戴着一副假面具,心与心之间横亘着沙漠,而真诚则犹如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人与人之间获得共鸣和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我特别重视教育学生学会真诚待人。首先,作为班主任我要求自己在学生中要起到表率作用。在学生面前我敢于说真话,敢于坦诚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失误。这样做,一方面我的行为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另一方面,我用个人的例子,可以使学生明白人无完人,老师会犯错,自己也会犯错,而关键是做了错事该如何正确去面对。其次,我通过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以达到教育目的。如这学期我就举办了一个以“诚信”为主题的专题班会,要求学生通过实例说说自己对此的理解和认识。要想真正做到真诚,学会真诚待人,师生之间就必须以平等、理解、高尚作为基石,以此来培养学生真诚的人格情操。

二、树立责任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如今有部分孩子缺乏责任感,其在学校主要表现为对班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责任感会提高自我意识,将较低的“我”向较高的“我”提升,并使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因而培养责任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自我负责”的教育。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我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总体情况,要求学生都为创造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良好班集体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告诉学生要摆正自己在班集体的位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为了培养鼓励学生敢于负责任的精神,我要求每个学生在班里都要担负起一定的义务和职责,自愿地接受各项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无须别人来监督和敦促,而是在一种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充满使命感精神的激励下主动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并较好地完成责任。通过这些有效的责任教育,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其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提升学生的人格操守。

三、懂得给人以爱

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心理挫折的考验,只会索取爱、享受爱,不懂得给予爱。这些会使学生变得自私狭隘、缺乏爱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起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使其成为既是沐浴“爱”的主角,又是传递“爱”的使者的责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给人以爱至关重要。我觉得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做好如下两点:一是要给学生创造温暖、欢快、慈爱的气氛。在学生成长的路上,给他们创造一个美丽、温馨而又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拥有一个良好的同学关系、一个和谐校园的群体关系、一个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会使置身其中学习、生活的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体会到在被爱的同时,同样也要给予爱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拓展学生人格培养的空间,开辟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渠道。在教育工作中,我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如本学期我带领学生参与了“社区卫生,人人有责”“为重病学生奉献爱心”“关爱生命、呵护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活动经历,让学生体验给人以爱的精神享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常常过度放大自身,忽视他人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心态的一种体现。这种心态的特点是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与人为善,对学习、生活价值有着正确的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我常引导学生要善于挖掘他人的长处,更好地理解、同情他人。教育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尊重和理解别人,使其获得应有的自尊。通过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在这广阔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和自立的位置,严格地说,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绝对“行”的人,也没有一个绝对“不行”的人,而是各有长短,要求学生去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

总之,中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人格教育意识,充分发挥更多的人格教育功能,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中学生。

班级管理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格塑造;中学

一、班主任自身的人格塑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特拉弗斯认为:“被认为是与有效的教学有关的特定行为,仅仅是那些卓有成效的教师内在人格特征的表现而已。”也就是说一个教师除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教育技能和健康的身体状况外,还必须有良好的符合教育工作需要的人格特质。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是大家公认的观点。同样,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级。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无不闪烁着人格的光芒。班主任要有朴素、务实的工作情感。儒家思想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观点说的是人们不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平常生活中,在具体的社会位置上,我们都可以非常崇高地生活,只要我们对工作有高度的理解,我们所做的平常之事就有不平常的意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不平凡的责任,面对物质社会的欲望冲击,我们只有形成了健全的人格,才能形成对职业的情感,才能永葆心灵中那一块净土,才能形成工作中的动力。

二、管理过程中的人格塑造

管理的实质是什么?“管”是制度上的约束,“理”是感情上的疏导,“管理”就是协调各种关系,打造和谐、顺畅、高效的班级管理机制。

班主任应懂得理解、宽容和尊重。理解、宽容和尊重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人格,更是一种教育。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如果我们能准确把握这一特征,在欣赏和感化中培养人格,用人格去创造力量,学生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班主任应给学生以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大多数都在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在人格本质上都有上进心。但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许多原因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期望与现实的差距造成了学生厌学和烦躁自卑。班主任要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信任,再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和鼓励,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有阶段性的成就感。然后他们就可以带着自信和成就感攻克下一个目标。

三、施教过程中的人格塑造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希望之源,是教师整体形象的代表,也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直接对象,这就要求班主任特别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言谈举止,忌粗野、骄横、暴躁、无知、啰嗦,更忌无所作为。因为学生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好校长、好老师、好学校。其实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目的也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心中的这“三好”期望,而这“三好”中的核心就是“好班主任”。

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的时候是较多的,特别是在处理突发矛盾的时候要真诚、坦荡,切不可因维护师道尊严而遮遮掩掩。谁对谁错应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维护教师自己的颜面而含糊其辞,甚至偷换概念转移视线,这样做只能破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而产生消极影响。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陶行智先生“奖你三颗糖”的故事大多数教师都知道。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它既体现了一个大家的风范,又展示出了先生的教育智慧,是一种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认真借鉴的。

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人,人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着力点。人格塑造就是把学生的个性资源整合成一种班级整体资源,使之成为一个班级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这种资源的外在表现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有了精神和气质,我们的班级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的班级才是真正育人的地方。

班级管理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篇4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特拉弗斯认为:“被认为是与有效的教学有关的特定行为, 仅仅是那些卓有成效的教师内在人格特征的表现而已。”也就是说一个教师除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教育技能和健康的身体状况外, 还必须有良好的符合教育工作需要的人格特质。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 这是大家公认的观点。同样, 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级。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无不闪烁着人格的光芒。班主任要有朴素、务实的工作情感。儒家思想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观点说的是人们不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平常生活中, 在具体的社会位置上, 我们都可以非常崇高地生活, 只要我们对工作有高度的理解, 我们所做的平常之事就有不平常的意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不平凡的责任, 面对物质社会的欲望冲击, 我们只有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才能形成对职业的情感, 才能永葆心灵中那一块净土, 才能形成工作中的动力。

二、管理过程中的人格塑造

管理的实质是什么?“管”是制度上的约束, “理”是感情上的疏导, “管理”就是协调各种关系, 打造和谐、顺畅、高效的班级管理机制。

班主任应懂得理解、宽容和尊重。理解、宽容和尊重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人格, 更是一种教育。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 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如果我们能准确把握这一特征, 在欣赏和感化中培养人格, 用人格去创造力量, 学生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班主任应给学生以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他们大多数都在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 渴望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反馈, 在人格本质上都有上进心。但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有许多原因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造成了学生厌学和烦躁自卑。班主任要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信任, 再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和鼓励, 肯定学生的进步, 让学生有阶段性的成就感。然后他们就可以带着自信和成就感攻克下一个目标。

三、施教过程中的人格塑造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希望之源, 是教师整体形象的代表, 也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直接对象, 这就要求班主任特别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言谈举止, 忌粗野、骄横、暴躁、无知、啰嗦, 更忌无所作为。因为学生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好校长、好老师、好学校。其实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目的也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心中的这“三好”期望, 而这“三好”中的核心就是“好班主任”。

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的时候是较多的, 特别是在处理突发矛盾的时候要真诚、坦荡, 切不可因维护师道尊严而遮遮掩掩。谁对谁错应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维护教师自己的颜面而含糊其辞, 甚至偷换概念转移视线, 这样做只能破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而产生消极影响。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陶行智先生“奖你三颗糖”的故事大多数教师都知道。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 它既体现了一个大家的风范, 又展示出了先生的教育智慧, 是一种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 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认真借鉴的。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5

姓 名:赵冬梅

单 位:胜利油田第一小学

时 间:二00四年三月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素质之一。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如果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式,孩子以后就会自然而然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

那何谓习惯呢?习惯就是一种行为,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所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自然的、不假思索的、不知不觉的行为。譬如走路,便是一种习惯的行为,是不必加以思索的,假使到了“邯郸学步”的地步,恐怕连路也走不好了。

那么,良好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呢?也许,木桶理论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解释清楚。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对148名杰出青年和115名被判处死刑的问题青年作过对比分析,发现决定他们命运迥异的不是其它,而是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差异,可见习惯关乎人的一生。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研究表明:0至6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启蒙,6至12岁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10岁左右儿童性格开始形成,而至16岁左右独立人格基本形成。因此,小学阶段是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完善、发展。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拥有健康的人生;如果童年时代养不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后天矫正非常困难,同时还会潜藏着种种危险。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习惯培养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教师要做“有心人”,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学生,大处着眼,从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一切为了塑造未来的有用之材;而习惯培养又是具体、微观的,教师必须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学习虽说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存在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比较困难了。例如读写姿势,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读好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骨骼是否正常发育,视力能否保持正常,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

从学生一入学,我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写字、读书时坐姿要端正,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大约一尺,胸部与桌缘的距离大约一拳,握点离笔尖大约一寸;写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干净,免得弄脏习字本,写完字以后,把铅笔放起来,以免折断笔尖;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同时教师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由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他们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人的一生来说,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在生产、工作岗位和生活实际中自学,则是终生所需,这以后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不难设想,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来即使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趣味地去读书、去学习、去交际。学生时代播下的良种,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因此,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若干年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像细胞溶进血液一样融入他们的素质,他们将成为“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人”的一代。

二、倡导“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

周弘和他自幼双耳失聪的女儿周婷婷,20年来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周婷婷在伟大父爱的精心教育下,三岁半开口说话,8岁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0岁在美国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3月,她被评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位不平凡的父亲充满灵性的教育——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课铃声已响,可很多同学还未做好准备。这时,你如果发现并及时表扬了最先坐好的几位同学,“* * 坐得真棒!”“* *今天多精神啊!”不出五分钟,全班同学都会悄悄地、迅速地坐好了。此时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整个教室的氛围一定是令人愉悦的,一堂课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相反如果此时“啪”地把书往讲桌上一甩,指指点点地训斥学生:“你干什么呢?”“上课铃听到没有?”甚至再将这群“屡教不改”的孩子好好惩罚一顿,结果即使也很快安静了,但想必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乃至整节课的气氛都大不一样了吧!

出错犯规,其实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印记”。尽管宽容难以完全避免对错误的迁就,但我们仍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教育专家魏书生一直喜欢与那些所谓的“差生”打交道。他们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考试只有几分,原本是一群整天生活在“惩罚”中的人。但他们在魏老师真挚、宽容、细微的爱心中,渐渐步入正轨,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少人还有了大出息。这正说明,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上的,也没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蹲下来,跟孩子在同一视线,站到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世界。对每一个学生我都对他们寄以更高的期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前只有最优秀学生才能评选的班干部如今换成了在某方面有特长、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仅仅是说话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都有机会当选。孩子不敢与家长说的话,可以找老师倾诉。平时调皮的孩子,我除了耐心开导,还让学生每人写出一条优点(如爱劳动、衣服干净之类),汇集成一封信交给他,结果家长通过打骂没有管教好的孩子,如今改掉了坏习惯。起初一些不理解“赏识教育”的家长们也纷纷认可了我的做法。

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世间的,而我们长辈总是舍不得给孩子一句合适的赞赏,总是对孩子喋喋不休,生怕孩子翘尾巴。赏识成了孩子渴望的一件奢侈品,在否定与警告中长大的孩子在心理上重复着父辈们的悲观心理。”,我认为,孩子的心灵是张白纸,关键看教育者怎样绘制。如果在学校和家庭中推进尊重和平等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和家长从爱出发教育孩子,那么赏识教育所倡导的“尊重、平等”的观念一定会带给他们一生的影响。

三、采取分层管理,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然他们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总有他们共同的基础和需要,而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上又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社会影响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在他们自身发展的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各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方式和时间也常因人而异。

因此,我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摸清他们学习底数,掌握他们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后,登记造册,对他们逐个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分层管理,注意个别对待,加强个别指导。一方面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如对观察力薄弱,感性经验储备少的学生,注意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作业要仔细认真;对行动缓慢、反映迟钝的学生,鼓励他们提高作业速度,勤于思考;对视觉听力不好的学生,照顾他们坐在合适的座位;对成绩差的学生,冷静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出改进的方法,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和矛盾的心理压力;对思维能力强但学习不够勤奋的学生,多给以难度较大的作业,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多检查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如鼓励差生“自我竞赛”,引导他们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培育健康心理。通过分层管理,既转化了“差生”,使之跟上全班以保证大面积质量,又抓好“尖子”学生的培养,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更扎实、更深刻地打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班级整体水平,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巨大力量,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随。国外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也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本文的最后,让我们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的一句话: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儿童不能等——

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篇6

关键词:技校学生 人格塑造 心理健康

人格指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技校学生处在叛逆期,家长疏于管教,使学生的人格或多或少存在偏差。要提高技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技校学生在校的几年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和生活环境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为人的品格,珍爱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尊重别人,学会感恩,做一个遵守社会规则、有益于社会和家庭的人。

一、了解技校学生的特征

技校学生在以往的求学阶段,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忽略或者歧视,大多有自卑感,他们往往用叛逆的行为掩饰内心的自卑与不甘。还有很多学生因为生活在单亲或离异家庭,缺少家长的教育和约束,更缺少家庭的温暖。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缺乏自信心、自控力和安全感,分辨力差,易盲从,由此也引发了懒惰、落后、自卑等不良心理。技工院校的教师首先要从心底理解和接受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努力帮助学生调整人格发展的偏差,塑造健康的人格。

二、树立健康优良的人格标准

人格指人的性格和人品的综合,有着鲜明的社会道德评判标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社会上的某些舆论和不良风气对学生产生了误导,片面地追求名利、金钱、享乐,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的意识。技校教师要结合技校学生感知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将人格塑造工作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优良的人格标准,培养正直无私、乐于奉献的思想品格和乐观向上、真诚豁达的性格特征,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三、技校学生人格塑造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积极与学生家长、社会取得配合

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其不要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是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积极参与孩子的人格建设。与社会要求紧密结合,保持培养方法和环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使学生在人生的重要时期能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坚守学校这块圣洁的园地,提供符合技校学生心理、思想要求的教育方法与环境,用健康、优良的人格标准教导学生,并贯穿于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真正远离崇拜金钱、名利,期盼不劳而获等不良现象的影响。

2.教师应拥有健康的人格,以身作则

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化、影响学生。教师要敬业实干、真诚豁达、表里如一,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榜样,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

3.创建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班集体

班级内的学生是否平等、气氛是否和谐,对学生的成长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学会自觉自律,在平等、和谐的班级环境中获得尊严和自我需求,从而提高自信心和班级荣誉感。

4.注意技校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因人施教

由于成长的社会及家庭环境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城市的学生多积极活跃,但比较傲慢;农村的学生朴实、真诚、克制。家庭关系健康、幸福的学生一般都平和、乐观向上,而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学生多内向、孤僻,有很强的自卑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和成长环境,主动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在学习和活动中发挥他们的特长,并多加表扬,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习兴趣,逐步树立自信,形成美好而积极的人生规划。

5.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技校学生处于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不成熟,却有强烈的成人意识,迫切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教师应顺应其发展心态的要求,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其提供多种机会,使学生不同方面的才华能够得到发挥和肯定,从而增强其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改革传统的管理方法和观念,强化纪律意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引导,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正确的自我意识是检验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教师应在教育中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完成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形成行为习惯,学会自我调控、自我积累、自我完善,从而成为拥有健康人格品质的优秀技校学生。

总之,塑造技校学生健康的人格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只要教育工作者强化人格教育的意识,肩负起教育者的使命,充分发挥人格教育功能,就能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技校学生。

浅析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篇7

人格的英文字是personality, 这个字是来自希腊字persona, 是面具 (mask) 的意思, 所以指的是希腊演员在演出时所戴的面具, 用来代表他们所演出角色的个性。

心理学家定义人格:所谓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相当稳定而不变的特质。这里的特质指的是一个人的思考、情绪或行为, 而相当稳定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 以及不同的时候这个人的特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价值目标, 更是大学生应该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健康人格的显著特点是:能有意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规划自己的人生;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渴望迎接生活的挑战,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己的价值。[1]

二、大学生人格存在的问题

(一)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 熟悉了周围的环境, 认识了新同学, 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而高中时的那些单纯的想法也会随之改变。人们都说大学校园就是个“小社会”, 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 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 大学生来自大江南北, 共处一室, 不同的地域文化、心理特征、风俗习惯, 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 若是不能互相适应, 心情自然烦恼, 甚至产生对立和嫌恶的态度。有的同学甚至走向极端, 为一点小事对同学打击报复, 酿成恶果。

(二) 家庭贫困导致的自卑感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 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中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 人际关系变得冷漠, 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 大学生之间盲目攀比的消费观念日趋严重, 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够时髦、经济不宽裕,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三) 学业及就业导致的心理压力

众多家庭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对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够了解, 或者盲目跟风报热门专业, 导致大学生在入学后, 由于获得的知识面较窄, 建立的知识结构不全面、不牢固, 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丧失学习热情, 逃课成瘾。

由于高校年年扩大招生规模, 每届毕业生数量增加, 加上当前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在面临就业时, 怕苦怕累, 一些大学生当了逃兵。

(四) 恋爱导致的心理问题

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 借此寻求刺激, 满足精神享受, 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 排除寂寞, 填补空虚, 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文化;一些大学生缀入情网就不能自拔, 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 学业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大学生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具体问题发生矛盾, 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 不能自拔, 甚至出现轻生的现象。

(五) 社会现象导致的心理问题

当前, 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表现在飞速增长的经济, 差距日益加深的利益格局。不同的大学生对于急剧的社会变迁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形态, 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心理不适应状态, 是“心理问题”的极端表现形式。我校有一名在校大学生由于一条社会新闻, 行为举止大大失常, 后来进入精神病院接收治疗。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方法

(一) 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价值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它代表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最高层次的体现。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的标志。形成理想信念的过程, 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觉提升价值追求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 通过不断完善, 理想信念具备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 作为强大的力量, 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进行。

在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 更要重视工作的方式方法, 不能光说大道理, 必须结合社会现实, 结合实际。要坚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诉求出发, 从大学生生活读书的周围环境出发, 关心、帮助和教育大学生, 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二) 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特别是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 与学生朝夕相处, 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层面, 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 通过传播马列主义, 灌输党的方针政策, 用科学的思想从理论上武装大学生的大脑。教师的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度、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完美, 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 教育效果就会好。

(三) 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

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服务。积极做好重点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 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的值班、预约和重点反馈等制度。经常开展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等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 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成长需求。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 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

(四) 重视精神文化建设, 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校园生活, 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平台, 同时对学生也是有极大益处的。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 陶冶情操, 更能为其树立健康的人格创设氛围。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规范日常生活习惯, 提高其综合素质都有积极影响, 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 也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针对特定节日、重大事件, 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2.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如3月份的“风筝设计大赛”, 4月份的“追梦”活动、运动会, 5月份的“创业大赛”, 9月份的“感谢教师恩”活动, 10月份的“新生运动会”等, 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加强校园文化氛围。

3. 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成立舞蹈队、合唱队、排球队、乒乓球代表队、田径代表队、文学社等学生社团, 并定期举办盛大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净化了校园精神环境, 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爱校的集体精神渗透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塑造健康的人格。

(五)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心大学生的成长过程, 尤其是心理成长过程, 健康人格的塑造过程, 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围绕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切实开展各种实践活动:1.通过开展“三下乡”“寒暑假带薪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比较客观地重新认识、评价自我, 塑造健康的人格;2.通过举办各项科技活动, 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同时, 也是反映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篇8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日益深切的关注, 从学校到社会, 从基层到中央, 都致力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但日前的重心多落在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与疾病上, 很少有人想到未雨绸缪, 即在发现问题之前就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从而忽视了建构健康的学生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 教书必须育人。作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 美育绝不是可有可无,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 也绝不是可有可无, 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设计更不是可有可无。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艺术设计的效益。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有限的, 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实际上, 除了培养创新思维, 设计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 (JohnDewey, 1859—1952) , 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工具主义”或“实验主义”。在杜威看来, 不管是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 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 而改造经验与生活紧密结合, 且能促进个人生长, 因此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设计教学中, 我一直希望可以用渗透、感化、带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们构建一个健康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够以关怀、鼓励、肯定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出迷茫, 建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用设计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是一种实验性的改造, 它可以使学生在提高美术审美感受, 表现能力的同时, 心灵得到净化, 道德情操得以升华。

美术设计作为艺术教育学科中的一种, 在现代教育中它有着区别于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

一、从美术设计的传播方面来说, 美术设计能更快、更广泛地发挥它的作用

美术设计学科包含了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书籍装帧艺术、并涉及到摄影与数码艺术等领域。在课程层次上, 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在课程形式上, 则较传统美术教育更为多样化,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置身繁华的都市, 形形色色的视觉设计包围着我们, 从道路指示牌到各式店招、品牌标志、招贴广告、报纸杂志、书籍装帧、引导标示、产品包装、服饰装扮、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等等, 美术设计用着形形色色的途径飞速传播。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在校园环境里也起着重要的宣传以及美化环境的作用。在校内校外、国内外的网络中更是随处可见, 凭借这些优势, 设计可以成为现代教育中建构学生健康人格的最易推广的方式, 另外设计倡导个性化、时尚化、人性化的理念也更加能够契合现代学生们的心理, 投其所好, 更易为之接受。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 在很多时候头脑里面是很混乱的, 如果不及时疏通引导, 可能他们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或者养成一种偏执的性格, 所以对待学生的健康人格问题, “宁可小题大做, 也不要忽视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不放弃任何对构建学生健康人格有帮助的途径”。设计的传播途径很广泛, 设计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 可以试着更加注意它的主题性, 在作品中宣扬一切真善美, 摒弃假恶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系, 大力宣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精神, 对一切扭曲的、阴暗的、歪曲的则坚决采取批判的态度。比如在作品中向他们展示大地之间的一草一木都能给我们带来欣喜之情;传统文化是如此博大, 引领我们去探索研究;通往未来的道路洒满阳光, 通过艰苦的奋斗之后享受的成功会更加甘醇;亲情、友情、爱情让我们的胸膛充满了感动, 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能够让学生感到生活的美好,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构造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从美术设计的教育功能方面来说它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

健康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审美教育。在现代物质欲望追求越来越高的时候, 传统伦理树立的崇高人性的景仰和精神尊严荡然无存, 这样的时候必须对人的精神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设计教学、创作中, 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乏其数, 优秀的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设计的功能在于更好地美化生活, 陶冶情操, 好的设计作品无一不是直入人心。例如好的公益海报设计, 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 更能在美化的同时宣扬一种人文理念、一些生活态度, 触动人的灵魂。它告诉我们, 很多问题已经不是别人要考虑的, 而是在我们身边, 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去尽我们的一份力。在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命题作业, 并且会引导他们去感受, 比如环境问题:气候变暖、白色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 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 我们应当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果我们抵制皮草就能让地球少一些杀戮, 放弃使用一次性筷子就能保留一抹绿色, 我们能够做的有很多:比如社会问题, 关注失学儿童、关注残疾人、关注灾区、关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们, 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什么芽省下我们浪费的一餐饭、一罐可乐的钱换取一张纸、一根笔也许就能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一个快乐的笑容。学生自己在做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自身灵魂的净化。好的环境艺术设计方便着人们的生活, 给我们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公共环境, 造福于社会的同时也时刻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好的服装设计可以突出一个人的气质, 增添人的自信, 利于塑造更优秀、更健康的自己和他人。

诸如此类, 表达优美、内涵丰富、思想性强、寓意深刻、体裁多样的设计作品教育功能很强。一幅好作品就是一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设计在发挥着它的功能作用的时候也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它的教育功能。作为教育工作者, 魏书生说过:“我们应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人。我们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发展的人。我们应该培养有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我们应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同时, 我觉得还应该培养学生从自己、从身边、从眼前、从小事做起的精神。”从设计的领域来培养一代新人, 在为社会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 可以预见他们今后会以自己的作品给社会更多的回馈与影响。

三、从美术设计的发展前景方面来说, 可以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中国美术设计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极度缺乏设计人才, 市场需求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各个学校纷纷开设美术设计专业, 市场的紧缺使得美术设计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现在的设计职业也是非常火热的, 前景很明朗。随着美术设计逐步深入到人类社会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 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愈加乐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良好的前景可以缓解学生就业的压力, 并且可以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 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知识是社会性的, 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工业的特性也能更贴近现实, 在这个时候, 设计作为一种生存的技能能让学生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实的学习生活能让学生摆脱“空中楼阁”的幻想以及心灵的空虚, 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更加利于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以及健康健全的人格。

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 是培养的结果。良好的教育来自于良师,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不断地探索, 结合工作实际,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 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 激发和培养他们对设计这一学科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感到快乐, 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这样就能达到提高美术设计教学效果的目的。作为学生走上美术设计创作之路的启蒙者, 需要我们每一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用真诚的心去点亮学生心灵的苍穹, 燃起艺术的火花, 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激发兴趣, 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作品和理念影响周围的同学。

“我们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少数所谓天才, 而是希望把每一个学生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启智育德, 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 这是我一直渴望做、正在做也会一直做下去的事情。在设计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 种下美好的种子, 必将开出绚丽的花朵。虽然这只是实验性的改造, 但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 是其他方法难以代替的。

参考文献

[1]杜卫主编.美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黄希庭主编.心理学与人生.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曹邑编著.广告设计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篇9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面貌,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指出, 我们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使他们不仅具有创造力, 而且具有高尚的灵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他们才能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度过更有意义的一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说:传播知识在新世纪到来之时会变得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问题。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国章同样认为, 大学不应当单纯地传授知识, 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自学, 自学能力将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可见, 这些著名大学的校长无一例外地认为, 只有教育学生完善人格、学会做人, 才能使学生走向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告诉我们,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 而是情商。由此看来, 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样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通常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 而往往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重视不够。因此, 加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到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人数的迅速增长,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取向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来看,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表现主流是好的,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格是健康的或基本健康的。但是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倾向较为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多元化社会矛盾的加深, 许多大学生对以往空泛的理想价值观产生了困惑、怀疑甚至否定, 从而形成一种功利性很强的个人价值满足体系, 他们很少关心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不少学生热衷于金钱和物质享受, 有的甚至牺牲学习时间忙于各种社会兼职。比如, 有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入党是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等。

2. 以自我为中心

学习尊重他人与关心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是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 但这方面的修养往往不被大学生所重视。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 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 大事小情都不用他们操心, 使他们凡事只想得到别人的帮助, 而不懂得尊重别人, 更不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等, 这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3. 心理状态失衡

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颓废, 生活空虚。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难以自拔, 轻则逃课、厌学, 重则逃避现实社会;一些大学生把大好时光用在谈情说爱上, 还有一些大学生对未来感到困惑、迷茫, 整天无所事事。二是自卑、抑郁。大学生的自卑首先来自于自尊受挫。进入大学以后, 当他们感到自己在人际交往、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表现不如别人, 或因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时, 就会陷入怀疑与否定自我的状态, 从而变得自卑、抑郁。三是懒惰、浮躁, 缺乏脚踏实地、执著的精神。比如, 一部分大学生心态浮躁, 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4. 意志薄弱, 抗挫折能力差

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 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不前, 经不起挫折的打击, 稍有不顺就不知所措, 受到外界刺激容易激动等, 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5. 诚信缺失

大学生有一定的道德选择、判断和评价能力, 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 虽然以“国家利益为重, 关心他人”为主流价值取向, 但是在进行具体的行为价值选择时他们又往往采用双重标准。比如, 在找工作时, 一些大学毕业生对个人简历做手脚、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等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

三、如何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

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与确定的关键时期, 对大学生来说, 这一阶段也是他们人格定型的重要时期。因此, 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 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认为, 高校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和塑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以课堂教育为主,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人格教育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内容, 把课堂变成人格教育的主场所。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知识的传授, 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如自尊、自律、进取心、爱心等。

2. 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如何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解决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 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真正的教育是触动灵魂的教育。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给予每一名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宽容、公平、理解和信任等精神力量先塑造自己, 然后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和影响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 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 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发展”为主的人本思想。

4. 以身边先进人物为榜样,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像雷锋、焦裕禄、洪占辉等, 他们各有各的事业, 各有各的人生道路, 他们的社会贡献也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拥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高尚人格不是天生的, 而是有一个产生的环境和一个成长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 就会使他们感到这些先进人物是可信、可学的, 就可以拉近他们与先进人物情感上的距离, 从而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5. 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 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而且满足了大学生归属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同时, 提供了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环境, 通过参加一定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缓解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等导致的心理障碍, 更重要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 形成心灵感应和精神升华。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许国, 石士.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自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1) .

塑造学生人格促其健康成长 篇10

一、学会真诚待人

真诚, 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范畴, 它是一个人外在行为和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体, 是评价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标尺。一个缺乏真诚的人, 他的人格形象仿佛总是戴着一副假面具, 心与心之间横亘着沙漠, 而真诚则犹如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使人与人之间获得共鸣和理解。在教育工作中, 我特别重视教育学生学会真诚待人。首先, 作为班主任我要求自己在学生中要起到表率作用。在学生面前我敢于说真话, 敢于坦诚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失误。这样做, 一方面我的行为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另一方面, 我用个人的例子, 可以使学生明白人无完人, 老师会犯错, 自己也会犯错, 而关键是做了错事该如何正确去面对。其次, 我通过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以达到教育目的。如这学期我就举办了一个以“诚信”为主题的专题班会,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说说自己对此的理解和认识。要想真正做到真诚, 学会真诚待人, 师生之间就必须以平等、理解、高尚作为基石, 以此来培养学生真诚的人格情操。

二、树立责任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 他将一事无成, 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如今有部分孩子缺乏责任感, 其在学校主要表现为对班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责任感会提高自我意识, 将较低的“我”向较高的“我”提升, 并使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因而培养责任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自我负责”的教育。在这方面的教育中, 我以人为本, 结合学生的总体情况, 要求学生都为创造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良好班集体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告诉学生要摆正自己在班集体的位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为了培养鼓励学生敢于负责任的精神, 我要求每个学生在班里都要担负起一定的义务和职责, 自愿地接受各项任务, 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无须别人来监督和敦促, 而是在一种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充满使命感精神的激励下主动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并较好地完成责任。通过这些有效的责任教育, 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培养其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提升学生的人格操守。

三、懂得给人以爱

当前,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心理挫折的考验, 只会索取爱、享受爱, 不懂得给予爱。这些会使学生变得自私狭隘、缺乏爱心。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担负起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使其成为既是沐浴“爱”的主角, 又是传递“爱”的使者的责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给人以爱至关重要。我觉得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做好如下两点:一是要给学生创造温暖、欢快、慈爱的气氛。在学生成长的路上, 给他们创造一个美丽、温馨而又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拥有一个良好的同学关系、一个和谐校园的群体关系、一个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会使置身其中学习、生活的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 体会到在被爱的同时, 同样也要给予爱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拓展学生人格培养的空间, 开辟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渠道。在教育工作中, 我结合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如本学期我带领学生参与了“社区卫生, 人人有责”“为重病学生奉献爱心”“关爱生命、呵护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活动经历, 让学生体验给人以爱的精神享受,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 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 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 常常过度放大自身, 忽视他人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 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心态的一种体现。这种心态的特点是相信自己, 也相信别人, 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 与人为善, 对学习、生活价值有着正确的理解。在教育工作中, 我常引导学生要善于挖掘他人的长处, 更好地理解、同情他人。教育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 尊重和理解别人, 使其获得应有的自尊。通过教育, 要让学生认识到:在这广阔的世界中,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和自立的位置, 严格地说,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绝对“行”的人, 也没有一个绝对“不行”的人, 而是各有长短, 要求学生去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

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篇11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人格所呈现的面貌不仅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潜能的开发、活动效率、对社会的适应状况和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且间接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发展。大学阶段是个体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个体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关注自己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其人格塑造呈现出一种更加主动和自觉的状态。大学阶段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往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种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态度的引导,社团活动中个性的碰撞都影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学校体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健康人格的内涵

1.1健康人格的内涵

基于对健全人格的理解,心理学家从各方面描述了健康人格的特征,如奥尔波特提出的“成熟的人”的“七条标准”,罗杰斯提出的“充分起作用的人”的“五个特征”等。中国学者许金声在其出版的《走向人格新大陆》等专著中提出:道德力量、智慧力量和意志力量是构成健康人格的三要素。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因此,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是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前提下个体的各种人格要素充分、协调发展的人。从具体内容上看,健康的人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

1.2健康人格的形成途径

健康人格是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的世界观、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也是个体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位置以及获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基础。

人格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实现,而人的社会化是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具体说来,培育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有:习惯养成、意志磨练、性格养成、情绪控制、思维锻炼、态度养成、实践体验等。在这一过程中,外在的引导和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内化才能够起到作用,就是说主体的主观意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及高校引导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方法

2.1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人格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自觉性。大学阶段是个体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经历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即将面临着走向社会,大学生此时的目光开始转向关注外界、关注社会,开始思考自己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一时期,甩开了升学的压力,相对稀少的家长管束、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加之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为大学生思考人生意义,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大学生开始主动、自觉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关注自身的价值,“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这个时期变得更加的具体化、形象化。

第二,迅速性。大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各项要素发展非常迅速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由于更加的关注社会,获得的信息量猛增,各种各样思想的碰撞十分剧烈,使得大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同时,社会实践的机会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增多,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思考。他们必须在短暂的大学生活过程中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选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以便能在不久的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第三,不稳定性。伴随着大学生人格各项特征迅速发展的进程,学习、生活、情感、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因素也随之而来,这一切挑战影响着个体能否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在这些压力下,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困惑、苦闷、焦虑和压抑,人格的发展呈现出不稳定性的特征,甚至呈现不健康的特征。

2.2高等学校引导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方法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处于逐步成熟和趋于定型的时期,可塑性很强,因此大学时期是人格的重要发展期。高等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主动引导,常见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两课”教育。相对于中学阶段来说,大学的“两课”教育更加深入化,更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健康的人生观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政治学习。大学普遍在每周都有政治学习的时间,辅导员往往通过集中开会的方式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教育。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针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稳定性特点,高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设有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

第四,课堂引导。大学里更加专业化的学科内容和相对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得很多教师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去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五,社团活动。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在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主动地引导着大学生的人格朝着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方向发展。

另外,近年来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对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准确定位自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校体育对完善大学生人格的作用

3.1高等学校的学校体育目标和特点

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篇12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思想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是政治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对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生动性、情感性和形象性,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指导,激发学生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目的。

例如,岳飞在《满江红》中抒发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民族气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等句都催人泪下;《最后一课》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要好好学习祖国的语言,给学生的心中敲响了警钟。

俗话说,文如其人。每个作者都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故事、语言等表达了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各种看法,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操和道德素养。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除了要从文章的本身出发,对语言文字做出分析,同时也要从作者出发,探索作者写作的背景,从而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义,并且给学生树立道德的榜样。这对学生健康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发挥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在审美熏陶下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俗话说得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一个层面上来看,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侧重于对学生“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则是偏重“动之以情”。它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造成影响(其中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达到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在立意、表达等过程中蕴藏着美的因素,这就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素材和条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语言、感情、形象等进行体会,并能正确地辨别真假,判定是非、善恶、美丑,进而使学生在审美的陶冶中心灵得到净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当然,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智慧、技能等都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也促使了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表情范读、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游戏情境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其情感,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使其产生共鸣,体会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

三、延展语文的触角,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面我们阐述了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让学生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而这种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其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和学生的具体生活、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人格素养实践的平台。例如,有一年的教师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教师节演讲比赛。学生在得知这一主题后,都利用闲暇时间搜集资料、拜访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的感情,使学生对教师的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很好地弘扬了“尊师重教”的精神。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教导学生的方法要活泼生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发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春游、秋游,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中陶冶情操,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总之,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只有形成了健康的人格,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这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探索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有帮助的途径和方法,并实施于教学中。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并不是说要忽视语文教学中常规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应该知道,书写认真、工整,完成作业及时等看似琐碎的事情,同样可以塑造学生严谨、勤奋等良好的性格。

摘要: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 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上一篇:党的基层组织下一篇:初中小班化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