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2024-07-12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通用12篇)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篇1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新课标规定课外阅读, 高中阶段一年应自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 包括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是, 长期以来, 由于社会的浮躁心态、人文价值的失落, 加上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以及影视文学、网络“快餐”对名著阅读的冲击等, 一些学校在语文教学中漠视文学名著阅读, 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一心盯着高考, 而忽略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这大大削弱了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各方面压力的能力, 也直接制约着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和成才。

目前, 一些80、90后的独生子女, 在人格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 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骄横偏执, 我行我素;自由散漫, 缺乏修养;爱攀比, 虚荣心强;不懂得尊重老师和他人, 对于社会、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一些“意外”, 不够关注, 缺少爱心, 缺乏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花钱大手大脚, 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 不懂得感恩;做事不认真, 缺乏责任感;好高骛远, 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症状, 甚至产生嫉妒、攻击的心态和行为, 等等。因此,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每个学校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健康人格呢?据专家考证, 大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 能认识自我, 善于思考, 做事有计划, 有目标, 有条理。

(2) 思想上进, 不断进取, 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3) 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有独立意识, 有顽强的意志和抗挫力。

(4) 有诚信, 待人坦诚, 能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

(5) 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有集体观念, 具有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6) 有爱心, 有明确的是非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7) 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做事认真, 有一定奉献精神。

学生的这些人格品质可以从多方面加以培养, 但从名著中汲取营养, 实在是一条理想之途。语文充满人文色彩, 是我们内心的一泓清泉, 其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名著。阅读名著, 会让我们体验到人文的关怀, 爱的温馨, 情的涌动, 美的震撼。名著虽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闪烁夺目的光彩, 似陈年佳酿, 愈久愈纯;又如翡翠明珠, 百代流传。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阅读名著, 走近文学大师, 以感受其向上、向善的思想精髓, 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

阅读《阿Q正传》, 读者不可能不去了解鲁迅, 以及其创作《阿Q正传》的历史背景, 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作品的思想精髓, 同时就会感受到鲁迅先生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之下的“民族魂”的精神与魅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问世后,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 不仅震撼着、激励着几代青少年, 而且其精神的威力之光也将永远照射在世世代代青少年的心里, “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像丰碑一样永驻人心:“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因虚度年华而痛悔,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借助于作品主人公保尔之口表达自己思想的警言, 也将激励着世世代代的青少年, 不断地拼搏、上进。

莎士比亚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 其剧作贯通古今, 为我们展示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阅读莎翁的作品, 一定会为作者寄寓于作品中“弘扬友善正义、抨击邪恶”的精神力量所感染、所震撼, 同时也会启示读者去更好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不同的名著, 不同的作者带给读者的会是具有不同方面的教育与影响, 对于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阅读名著, 深入名著中的“社会”, 可以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积累, 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

名著《三国演义》, 作者通过汉末动乱、三国鼎立的历史表现,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者的残暴、丑恶和人民的灾难、痛苦。该书以描写战争及数不胜数、精彩纷呈的斗智斗勇的情节与场面见长。作者有意通过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的较量, 以揭示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局面, 并总结出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全书共写大小战争数十次,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尤其以关乎全局、关乎主要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战争写得最为出色。作者对战争的各个方面, 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都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千变万化, 各具特色, 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阅读此书, 不仅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动乱历史, 还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代战争的历史, 了解古人斗智斗勇的历史。

阅读巴金的《家》, 不仅可以了解以高公馆为社会缩影的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矛盾、分化、没落, 以及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青年一代“爱情”“婚姻”摧残的黑暗现实, 同时可以感受觉民等青年一代与封建旧势力斗争强劲的逆叛力量。

阅读茅盾的《子夜》, 不仅可以了解上世纪30年代初期以上海工业与金融业为中心的金融公债市场、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重心的农民运动的历史史实, 了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风貌, 同时可以感觉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脉搏。

阅读名著对于开阔视野、增加积累、丰富学识、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 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 阅读名著, 借助于文学作品的

生动的情节故事, 鲜明的人物形象, 感知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形象特点, 正确辨识真善美与假丑恶, 有助于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阅读名著感受人物形象, 感悟人生, 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丑、恶, 以及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失败, 让学生体会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 体验作品人物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魅力;感受这些人物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陶冶其情操, 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奥赛罗》中的那个表面老实, 实际上为了私利不择手段陷害他人的旗官伊阿古;李尔王的两个大女儿以及大臣葛罗斯特的一心谋权夺利的私生子爱德蒙;被权势诱惑并最终在罪恶中愈陷愈深无法自拔的麦克白夫妇, 等等。作品通过一系列正、反人物命运的描述, 将政治问题、社会矛盾和伦理思考溶于一炉, 呕心沥血地展示出一个弊端丛生、罪恶累累的世界, 其中权力与金钱具有颠倒黑白支配一切的力量, 人与人之间是君臣相谋、父子相残、夫妻反目, 作品尖锐的批判锋芒、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的中肯揭示与概括无不给人以深刻的警示。有位学者说, “每读一次莎翁的作品, 灵魂就受到一次洗礼、心灵就会受到一次净化”。由此可见, 名著所带给读者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再如,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艳羡虚荣, 追求享乐, 这让我们看到了玛蒂尔德性格中可悲的一面。它可以使读者反省自身, 从中得到启发, 进而摒弃那些人格中的缺陷, 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

4. 阅读名著, 借助于作品对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感受地域风土民情, 了解时代社会现实, 培养正确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处事的能力。

在名著阅读与指导过程中, 教师应按所讲作品的内容, 以文品人, 因势利导, 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 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 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比如, 教学《老人与海》, 老渔夫桑地亚哥以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成为永远的胜利者。“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人尽可以被毁灭, 但却不能被打败”, 这就是《老人与海》揭示的哲理, 也是一位英雄为我们时代奏出的最强音。桑地亚哥的“自信”与“不败”精神, 无形中对于学生的独立意识、顽强的意志和抗挫力会给以形象的启示与影响。

在讲授课文《边城》节选时, 引导学生通读原著, 让小说中所表现的美丽的湘西风景、古朴淳厚的民风以及人物丰富细腻善良纯洁的内心情感, 在学生的心目中得以完整形象地再现,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5. 阅读名著, 借助于作品中美的

画面、美的形象、美的艺术来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课文时, 引导学生通读《红楼梦》会让学生享受一次丰盛的艺术套餐。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 作者在描写贾府没落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的精神风貌, 塑造了林黛玉、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 且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尤其是运用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描写, 具有丰富内涵的心理表现, 独具匠心的环境渲染与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展示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为空世之绝响。另外《红楼梦》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也堪称一绝。如, 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情节场景的构思与真实而丰富的细节描写, 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都能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恰当地点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这都是一般普通作品阅读难以企及的。

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名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中学生无论他的学习任务多么繁重, 外界诱惑力多么强烈, 只要让他静下心来打开文学名著, 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们进行对话, 他就会发现, 人们对美的追求多么执著, 对善的崇敬多么虔诚, 对真的思考多么深邃……“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慢慢的, 就将被深深吸引, 被深深感动, 情感就会得到陶冶, 心灵就会受到净化, 健康人格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文学名著的阅读, 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 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篇2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角色素质和健康素质五个层面上。这五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体现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一系列道德要素的有机结合;智力素质反映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广博等情况;心理素质主要指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角色素质为角色规范、角色认同、角色适应、角色整合诸方面的素质;健康素质则指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同时还与其它四因素紧密相联系。

人格魅力则表达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素质的内在结构与行为表现的有机融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力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魅力是人们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它不同于一般的能力、魄力。能力、魄力等是魅力的雏形和“粗坯”,魅力则是它们臻美的“艺术品”。而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能受到别人欢迎、容纳的人,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能应付新的挑战。

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对他人的东西机械地模仿,极易出现“东施效颦”现象。这就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每个人都会有也应该有自己的人格特点和魅力特色。

人格魅力源自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

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2.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4.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为重要。

首先必须认清当前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的意义和长远利益,养成主动力、积极的习惯;

其次必须克服思想障碍,大胆探索创新,认真学习实践,注重形成特色;

再则充分完善人格,自觉主动培养信仰坚定、矢志不移的坚强毅力;品行高洁、才学逸群的吸引力;沉着果断、潇洒自如的感召力;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亲和力;举止得体、言谈机智的感染力;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能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任永辉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

1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其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08)09—0005—02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才的质量。因此,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人格、人性、人伦完美,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其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力量。以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在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个人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高校应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易经·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从四季推移与日月星辰运行等自然现象中悟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数千年华夏文明史上一直是最重要的、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化精神。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自我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是一种尚刚精神的体现,它对于培养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竞争局面,我们应当树立知难而进的进取意识,在竞争中开创新局面,推进自己的事业。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观,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别突出的主题,是“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深化与升华。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可以激励当代大学生以历代爱国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刻苦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

华夏祖先在上古时代农耕经济背景下形成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易传·文言》,强调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北宋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命题,他认为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由气所构成,有着共同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篇》),表达了人不仅要仁爱四海之民,而且要善待自然万物的崇高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天人合一”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清醒认识到如果凭借人的贪欲膨胀而肆意掠夺与破坏自然资源,那就是涸泽而渔、杀鸡取卵,人类将再无资源可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绿化环境,防治环境污染,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不为物役”,“物”被儒家表述为“利”,与“利”相对的是“义”。儒家并不弃绝功利与财富,他们肯定人对“利”的合理追求,但如果“利”与“义”形成对峙,就应该舍“利”而取“义”。儒家强调“利”的追求必须接受“义”的制约,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可以合理地追求金钱和财富,但有些人滑向了一味追求物欲之境地,将对金钱的索取看作人生价值所在。大学生应引以为戒,汲取传统文化“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不做金钱的奴隶,避免滑入拜金主义的泥潭。

(五)仁人君子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德”的首要问题就是“仁”,“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接人待物的态度,深刻地体现了“爱人”的精神,是进步和高尚的。儒家所说的“君子”是至善至美的“完人”,怀有“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勇毅气概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品格,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在今天,这种“仁人君子”的道德修养,对于净化人们的灵魂,净化社会风气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人君子为楷模,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完善自我人格。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提高认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大多数高校重理工轻人文,重技术轻素质,忽视甚至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尚未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鉴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把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选派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使学生有一个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每天处于其中的一种人文环境,它的好坏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素质有很大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大学生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兴趣、爱好进行正确引导,将传统文化寓于校园文化之中,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文化周、文化月活动,开设有关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影视作品等。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第二课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可以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三)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传统文化是在过去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有些带有专制时代特点的内容已经过时,如“三纲五常”、“忠君”等。传统文化中的“礼”过去指遵守那个时代的社会规范,现在则应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习惯为准则。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食古不化,唯古人之言行是崇,而应适应时代的需要,讲究权变,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参考文献: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篇3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影响其人际关系处理,进而影响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高校教育应改变“重知识技能轻道德人格”的现状,把学生的人格培养当做重要任务。以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为借鉴,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儒家人格教育 君子人格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潮流和新思想不断冲击传统道德观念,使当代大学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先秦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道德传统,其人格教育思想理论丰富、效果显著,磨砺出一代又一代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应从传统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一、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突显的问题及原因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主流是好的,表现出开拓进取、自立自强、竞争创新、平等公正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是,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人格危机,如胸无大志、唯我独尊、自私自利、诚信缺失、纪律淡薄、功利主义等。具体表现有:

(一)漫无目标,行为懒散。

没有远大目标,或者说,只把能顺利毕业作为最大的目标。他们对专业无兴趣,对学习无热情;当学生干部太累,参加社团活动没兴趣,考试本着“通过就好”的原则,哪怕期末考试前也悠闲逍遥,以颓废散漫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此外,有的学生还特别“清高”,不屑像其他同学那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出去找兼职。

(二)不守诚信,恬不知耻。

部分学生平时不听课,一到要交作业就想到抄袭。考前希望老师漏题,考试时想方设法作弊,丝毫不以为耻。旷课总有各种理由,如痛经、发烧感冒、家里有事情等,利用老师的善良,撒谎不脸红。

(三)目无纪律,妄自尊大。

在这方面,有的学生甚至到了离经叛道的地步。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早晚自习迟到旷课,节假日以“已买好车票”为理由提早回家,又以买不到车票为理由不按时回校。有的学生经常旷课,对老师与同学的提醒毫无触动,或者矢口否认自己的违纪事实。

(四)自私自利,不知感恩。

放大自己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使唤别人帮自己做事,把别人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把别人的劝告当做恶意,不懂得感恩人、尊重人。

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大目的的社会,把利益这一经济价值观念渗透到人生的各个方面,使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重功利性、重实用的倾向。如在人际关系交际对象、范围、程度上,取决于交际是否带来好处;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为尺度,至于对他人、对班级、对学校是否带来好处冷漠不关心。传统道德力量受到冲击,父辈推崇的利他主义、吃苦精神、无私奉献、利人利己的价值观念逐渐被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取代,使得一部分学生面对个人与集体、大我与小我、他人与自己利益冲突时失去把持方向,做出一些有悖道德之事。

二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错误观念的影响。传统儒学崇尚君子人格,把修身放在首要的地位。现代社会,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没有把学生人格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这是对传统儒学的背离。对中小学来说,升学率与学校办学水平画等号,在唯分数论的观念影响下,教师忙于研究题海应试,没有很好地顾及学生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面对来自成绩排名的无形压力,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导致道德人格缺失。大学关注更多的是招生、就业和课程改革,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问题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家长层面上,职场就业竞争激烈,让孩子成为佼佼者是首要任务,而作为社会未来公民的素质培养却被忽略,不仅如此,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在学校里“吃亏”,会以一些负面思想教育孩子,传统仁义礼智信等儒家道德思想不再受到重视。

二、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教育的内涵

儒学提倡以“君子人格”培养社会公民,无论是《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执耳,七十顺耳”,都可以说明,儒家知识分子穷其一生的努力就是与理想的人生之道谋合,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致力修身、奋发读书以求立足于社会,光宗耀祖,显亲扬名。先秦“君子人格”教育理念比起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教育现状更理性,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君子人格”的内涵主要概括为:

(一)诚信重义的道德规范。

“诚信”是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道德基点。儒家强调为人处世要符合诚实守信和道德正义的标准,说出的话必须履行,做事必须讲究道德规范。孔子告诫弟子“谨而信”,要求言语谨慎,一旦承诺别人的事情就必须做到,“信以成之,君子哉”,以诚信去做事,才是君子的人格。儒家提倡“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把是否重“义”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为了富贵去做不义的事情,对我来说,这样的富贵就好像浮云一般不值得留恋。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在正义面前,生命都可以舍去,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浩然正气。汉代大儒董仲舒也坚持“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他提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种“不谋其利,不计其功”的处世观,正是儒家对义利观的最好诠释。

(二)修己安人的人生目标。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温良恭俭让,严己宽人,通过自律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荀子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告诫人们要反省修身,见贤思齐、防微杜渐。孔子是这样看待“君子”人格的:“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要做一个君子,首先就要不断地修养自己。修养自己是为了安人、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实际上就是平天下的意思,按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建设一个大家都过得幸福的理想社会。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理想追求都说明“君子人格”不只是个人修养,还包含社会理想,即“天下为公”的理念,并为此努力,确实任重而道远,这也成为后来的志士仁人的最高追求。

(三)忠孝节义的感恩思想。

“忠孝节义”四个字,指的是子女孝敬父母、臣子忠诚君王、弟子敬重师长及朋友之间重情重义等内容,强调君子应感恩他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人类最自然的、本真的情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首先要珍重生命,爱护自身;“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还表现在成人成才,以报答父母,显亲扬名。“忠”是“孝”的进一步延伸,在封建社会,忠诚于君王就是忠诚于国家。臣子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忠诚于君主。“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慈,则忠”都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忠君报国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忠”则体现为爱国主义的朴素情感。先秦儒家主张“尊师重道”,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成长的知识,为此,学生理应感恩老师,“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儒家把“天地君师亲”并列,告诫读书人要懂得感恩。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先秦儒家感恩思想主张朋友间重情重义,他们认为一个贤人应该懂得感恩朋友的相识、相遇、相知之恩。

(四)内外兼修的修养方式。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教育方式主要有外在熏陶和自我反省两个方面。先秦儒家认为,人的思想道德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君子人格”除了人们本身的善良本质外,主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外在熏陶对人格教育的作用,教育能感化人,能改变人向善。除此之外,儒家还强调“君子人格”的养成应注重自我反省。孟夫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善的品性的获得应反求诸己;荀子也曾说过,君子应“日叁省乎己”,才能做到“智明而行无过”。自我反省是思想道德升华的关键,通过外在环境与内在思想相结合,形成一个内在道德水平提升的过程。

三、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教育理念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借鉴作用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直接决定了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数千年,对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就必须汲取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精髓。首先,可以把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内容搬入大学课堂,儒学非常强调知识分子应从“修身”开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修身无以立足于社会。大学课堂可以开设修身类课程加强人格教育,比如,可以把《弟子规》、《论语》、《荀子》、《孟子》等人格素养类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内容时不能用灌输式教学法,可以采用演讲式、辩论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对现状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受、去思考,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社会,审视自身,从而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进而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此外,要丰富“君子人格”的教育内涵,改变大学生“君子人格”缺失的现状。

(一)弘扬“诚信守义”的道德规范。

诚实守信、恪守道义是为人之本,是当代大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当代大学生应有诚信自律意识,在学习诚信、交往诚信、就业诚信、经济行为诚信等多方面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力度,精心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行诚信演讲比赛、设计诚信文化黑板报、开展诚信征文、组织诚信为主题的网页制作、编写传统文化诚信小册子,诚信在人宣誓仪式、定期公布校园中不诚信行为等活动,推进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倡导校园诚信之风。大学生通过开展明礼诚信活动传承儒学中的先进思想,努力使自己做一个诚信重义的人。

(二)树立“修己安人”的社会理想。

“修己”才能“安人”,只有自己的品德修养好了,才能够为别人做表率,建立权威,使他人安于本分,各得其所。正如日本“经营之神”士光敏夫先生在《经营管理之道》这本书里所说的:“对管理者最大的要求,在于管理好他自己,而不是管理别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也说过,“人们不会由于你的说教而行动,如果你身体力行了,人们就会立即行动起来”,“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当代大学生代表的是未来的中国,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要立志修身,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培养“忠孝节义”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更应懂得什么是感恩。高校教育应重视学生知恩、感恩思想的培养,让学生懂得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恩将仇报”的行为,培养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的意识,为国家尽力、为父母尽孝,做个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

(四)借鉴“内外兼修”的修养方式。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教育有两种教育方式,一是外在熏陶,二是自我反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应该借鉴先秦儒家感恩思想教育这两种传统方式。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十分重要,人的道德水平可以通过外在教育提升,因此,高校应当开展弘扬先秦儒家感恩思想的宣传活动,以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自我反省取决于自身的自觉性,是一个人内在自我修养提升的过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求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提高自身的品德,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德智.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9):105-109.

[2]马建新.论儒家人格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11):105-107.

[3]黄春霞.关于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研究(J).语文建设.2012(1):46-47.

[4]龚群.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J).伦理学研究,2006(1):23-28.

[5]迟成勇.论孔子君子人格的道德意蕴及其现实价值(J).理论与现代化,2007(5):102-107.

[6]宋宁.从《论语》看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构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1):44-47.

[7]路丙辉,周开源.《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成长的现实价值[J].长春大学学报,2015(2):74-80.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篇4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意义

人格是素质之基, 是创造之源, 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有无健全人格是直接影响个体创造性发展、幸福感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各种人格特征相互协调、全面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妥善待人接物;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用在学习上[2]。

1.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在校求学期间, 他们的人格尚在形成中,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 学生个体开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的高峰期, 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他们会面临种种困惑与不解, 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如自暴、自卑、逆反心理和妒忌等。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 慢慢地走向成熟。此时,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预防与消除心理问题的滋生, 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自我调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效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3. 培养21世纪优质人才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不一样, 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个人除了具有优良的专业素质、高尚的品德修养外, 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一个人若具有自信、自强、较强的耐挫力、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激烈的竞争中,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学校重“智育”轻“心育”

目前, 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 言必谈中考、高考, 升学率成了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从家庭到学校, 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只要学习成绩好, 就一好百好, 学习成绩似乎决定一切。至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往往被忽视, 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做做表面文章,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 但形同虚设, 更别说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基本上是空白。

2.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严重

“马加爵事件”等虽然发生在高校, 但从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来看, 其心理的隐患在进入大学前就已埋下了,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正确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日积月累, 最终引发恶性事件。追根溯源, 中小学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05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 在我国约3.4亿的l8岁以下青少年中, 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其中,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6.1%~32%[3]。北京市中学生体质调研组对数十所中学的学生所做的心理卫生调查也表明:中学生中常感孤独的占11.3%, 有时感到孤独的占65.7%, 想远离亲友而单独生活的有37%, 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的为13%, 信心不足的为25%[4]。

3. 学生人格缺失

人格缺失主要由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及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所引起, 中小学生人格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缺失。

(1) 价值观倾斜、以自我中心

当今的中小学生思维敏锐、求知欲强、勇于探索、知识面广, 但不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价值观突出“利益”二字。有的学生甚至道德品质低下, 若任其发展, 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 他们从小独享父母及祖父母的关爱, 会使得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强化而固着下来, 成为一种人格缺陷, 并泛化到日常生活及学习中,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如果不及时加以克服, 往往会在社会交往中碰壁而痛苦不堪, 重则可能引发人际冲突, 甚至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2) 自制力较差、心理脆弱

自制力是一个人控制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特征。不少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 主要表现在:虽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但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行动, 不能专注学习;很多学生沉迷电子游戏, 不能自拔;遇事不冷静、爱冲动等。

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动强度低, 心理承受力及耐挫力较为薄弱, 在面临强大的精神刺激时往往难以承受, 会诱发过度的应激反应。现在的学生因为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 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 没经受风寒, 一旦遇到挫折, 易走极端。如有些学生因学习压力大, 不堪学业重负, 跳楼自杀。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策略

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需从人格教育、优化心理健康教学等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加强学生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 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

(1) 加强认知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 (A·T·Beck) 认为:不良的行为与情绪, 都源于不良的认知。认知疗法的策略, 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外演”与展现, 是个体调控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是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一项基层性工程, 有了它, 健全人格的形成就有了基础。因此, 应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报告等形式, 加强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 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 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人格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决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问题, 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2) 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人格健全的人具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逐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调控自我、教育自我, 悦纳自我。

首先,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生往往不能对自己作出如实评价, 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 缺乏“自知之明”, 甚至狂妄自大;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 自信不足, 甚至自我否定。老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自己, 知己所长也知己所短,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坦然处之, 正确悦纳自己。

其次, 不断增强学生积极的自我体验。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 激励和推动学生去获得成功, 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 逐渐克服和消除他们人格结构中的自卑、懦弱、不敢进取等消极特征。

另外, 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控能力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 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自控能力的培养, 必须从小抓, 终身用力, 特别要在行动上下真工夫。老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模式, 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 只要目标在, 就一定做到做好,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 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 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体主动自觉的过程, 其成效主要取决于个体人格自我建构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人格的明确要求和强烈愿望, 并主动寻找自身人格中的弱点, 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 人格教育才会真正起作用。

人格的塑造过程, 实质上就是个体心理结构的“自组织”过程。教育者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 使他们懂得健全人格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自我建构的有效方法, 促使学生不断反省自我, 发掘自身弱点, 选择有效途径去弥补完善不足, “再塑”自我。教师可选择有针对性的名人名言、座右铭来激励和督促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指导学生以写日记、周记方式来反省自我、自剖人格弱点, 提出人格自我改造的设想和措施;组织学生以“人生的价值”等为主题开展讨论,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知行统一, 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有保证。

(4)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拓宽学生心理空间

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人是社会的人, 健全人格的养成离不开人际交往, 离群索居必然导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焦躁心理和对立情绪。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中小学生社会化的起点, 人格教育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交往学习。丰富多彩的交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 从中增强他们主动社交的意识, 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 锻炼其社交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胸怀, 增长见识, 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2. 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 是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要求。

(1)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考核评价标准和课时要求, 学校可组织相关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组合本地教育资源, 有的放矢地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分层次地确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施途径, 预先制定好教学方案, 进行课程设置。如对低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学习适应性教育等;对高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自我调节方法、青春期教育等。另外, 围绕校本课程, 学校可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编写校本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等, 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真正落实并取得实效。

(2)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作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中心, 主要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展开, 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参与。学生在参与活动课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 并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 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 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内容包括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力、增强自控力和耐挫力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调控方法和手段, 从而化解消极情绪,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

3. 建立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单靠某一种途径、某一种形式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 途径和方法应多样化, 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外辅导, 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辅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室, 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及热线电话;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作为独立职能部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各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网上心理辅导中心等,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 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2) 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理品质的催化剂, 学校应开通多种渠道, 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交流, 与家长齐抓共管, 共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如组织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和亲子活动等, 向家长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指导家长用健康的心态更有效地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 为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

(3) 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文化环境

学校要在校园努力创设和营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排练心理剧等, 让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下、愉悦的环境中,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陶冶心理品质, 养成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需要常做常新。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使其真正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郑涌, 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2 (3) .

[2]李伟强, 郑燕.健全人格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1 (1) .

[3]王旭丽.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及基本途径.中州学刊, 2010, 180 (6) .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篇5

毛俊刚

(吉林省实验中学)

人格健全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作为前提。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一定义看,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且这里对“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又作了更加明确的鉴定,不难看出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统计,青少年心理适应不良者在初中生中的比例为15%~20%;高中生中为20%~25%;大学生中则为25%~30%。据统计,每三个休学的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因为心理有问题。上述比例还呈上升趋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樊富岷说: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中小学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易产生“问题”的时期。人格扭曲不及时矫治,就会导致“人格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变态”。其中反社会人格、攻击型人格等变态类型有很强的犯罪倾向。

事实上,人格完整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目标与行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如果人格发展内外不协调,便意味着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即病态人格。具体表现为过分的理智化,感情色彩缺乏,对大小事都爱挑剔,缺乏“人情味”;或者表现为理智不足,情感有余,理智对情感的控制能力差,冲动性强,偏离正轨多,不能正确反映和估计环境与自我,所有这些都属人格异常。

人格异常(即人格不健全),具体产生的因素主要是由三大环境影响所致的:家庭、学校、社会。其中家庭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此它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最严重的。俄罗斯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少年犯均生活在有缺陷的家庭之中。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对84名有逃学、暴力和其他不良行为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其中有82名学生和不良家庭教育有关。

在对长春市中小学110名离异家庭子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父母离异则导致子女心理素质差的达80%,品德行为恶劣达46%,单亲家庭子女的犯罪率更是正常家庭的两倍。此外,学校这个群体的部分现象也可能对中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如教师恨铁不成钢、拔苗助长、教法不当,都会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具体地说,在现实的学校当中,仍有一部分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动辄“公布成绩”“按分排座”,这便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由上述各种事例可知: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而这个健康心理的形成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与之相适应,使之与中小学生的年龄、个性、情感、人际关系、承受能力都相适应。具体地说,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对中小学生来说

从小就要培养其优良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因为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中小学生整个人生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成功教育,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教育,有意识地磨炼中小学生的意志,战胜困难,树立成功的自我意象,完善人格,以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

二、对家庭和学校来说

时时刻刻应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教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德教育,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大环境。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我职业道德的建设,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学习心境;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既做孩子生活学习的指导者,又做孩子健康心理的缔造者。为孩子的健康心理营建一个温馨、美满而又充满生机的家庭环境。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当然对人(尤其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的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本着为未来需要的宗旨,正确地引导中小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断地完善中小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篇6

关键词:人格魅力;养成教育;基石

当前,有许多教师一味地追求班级的考试成绩,忽视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的修养,忽视了学生的养成教育,使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成人化、世俗化、功利化,完全背离了课程的目标,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反之,当教师首先注重自己的人格魅力,然后在教育教学中才会有说服力,从而达到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的完美结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好的品德与行为,也能在考试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教师的人格魅力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我想就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谈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如何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教师的真诚

教师的真诚是教师人格魅力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真诚也是现代教育所创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教师只有真诚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只有真诚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只有真诚才能使学生充分地接受你的教育。

有的教师工作非常负责,教学成绩也非常出色,可因为负责反而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有些教师认为了学生的成绩,得不到学生的满意。到了高二,有些学生开始不听话,教师的话同学们接受的效果大打折扣,课堂纪律有点镇不住了,最后学习成绩也下来了。所以,我们的辛苦、我们的付出、我们对学生严格和爱,一定要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这就需要真诚。只有教师的真诚才能让学生内心深处有所触动、行为上面有所改变。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说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

二、教师的魄力与大气

我认为教师的魄力和大气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实现养成教育的可信性、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一个有魄力、大气的教师势必会在学生中树立很高的威望,从而使养成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教师敢说敢做,当然做不到的事情千万不要说。比如,学生上课不认真,动不动说把他开除,学生你能开除得了吗,最终做不到反而会使自己在学生面前大失威信。再说,教师还是应以教育为主,不能每天只为了惩罚学生而惩罚。

讲到大气,我发现有许多教师遇事就抱怨,团结互助意识弱,缺少大气。一位大气的教师应有正气、和气、底气。大气的教师是智慧的教师,是幸福的教师。

三、重视教育公平

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的第三方面内容,重视教育公平更能体现教师的伟大。

现在的高中校园里经常出现这样一幕,教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有几个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这几位学生最差的连中学毕业水平都达不到。当前学校与学校之间,班与班之间竞争异常激烈,教师很难抽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这些学生补课。这几个学生成功的希望实在太渺茫。学生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于是,上课中经常出现听不懂学生在聊天的现象。最后,教师不得不妥协:与这几个学生约定只要不影响上课,在课堂上做什么都可以,并把他们的座位调到教室后面,这几个学生很高兴地答应了,这样一来就免去了枯坐的痛苦,这正是他们所希望的。

于是,从此之后,课堂之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幅有趣的景象,教师与其他学生上课,这几个学生则在做着他们喜欢的事:看小说、漫画、做十字绣或干脆酣然入睡。大家似乎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所。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平在于同等地对待同等的人,不同等地对待不同等的人。

充分重视教育公平是教师人格魅力实现的基石,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一个希望,赋予学生持久的斗志都离不开教师人格魅力中“重视公平”这一块基石。教师重视教育公平是养成教育有效的重要保证。

总之,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是举足轻重。我们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在教育教学中逐渐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叶波.带着魅力做班主任.中国教育报,2007-11-29.

[2]班华,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等职业学校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健康人格养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健康人格,人格养成,影响因素,因素分析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反映着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人格的形成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的实践和人在每时每刻的内部世界都制约着人格的发展。人格形成的速度和品质与人们亲自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和多方面性成正比。

一、影响人格养成的因素

(一) 人格形成中气质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 虽并不是直接来自于生物机体的因素, 但先天因素确实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尤其是人的气质特征, 如在一个人活动水平上, 刚出生的新生婴儿个体之间就已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在方面的差异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证明。这种原有的先天气质类型上的差异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及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反应。不同气质的新生儿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生活与成长, 家长或其他抚养者、教育者根据自己特有的教育方法模式, 使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上存在的差异必然决定了人们气质类型的不同, 而气质类型的不同对人的行为又会产生更持久的不同影响, 气质影响着人格的外部表现。如多血质的人处事灵活、社会交往能力强, 但注意力却容易转移;胆汁质人的热情勇敢, 但却很容易冲动;粘液质的人虽然社会交往能力不强, 但注意稳定性好, 有耐心;抑郁质的人稳定性强, 但情绪过于敏感等。每种气质都有优势与不足, 但它不会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成败。

(二) 人格形成中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是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制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家庭是孩子是初的生活环境, 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中的重要人物, 特别是夫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 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将产生长期的、直接的影响。

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教养方式属于权威型的家长对子女各项活动支配过多, 家长管控子女的一切活动与事情, 子女在人格上容易表现出:依赖心理、消极情绪、行为被动与服从, 做事没有主见、没有自主性;教养方式属于严厉型的家长对子女各项活动常采取训斥和打骂, 不听取子女的解释, 这样的教养方式容易致使子女的人格表现出:冷漠、怯懦、不诚实、固执和刚愎自用;教养方式属于放纵型的家长对子女过于的各项要求无条件答应、百般溺爱, 甚至出现常人无法理解的失控状态, 这样的教养方式容易让子女的人格表现出:任性、幼稚、自私、无礼、独立性差, 没有坚强的意志力, 没有勤奋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没有对事对人负责的责任意识与诚实谦逊的做人态度;教养方式属于保护型的家长对子女的各项活动及事情过分保护, 子女的人格常常是胆怯、缺乏社会适应性、不爱活动等;教养方式属于冷漠型的家长对子女不够关心、喜爱不多, 子女不像其他孩子一样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 这样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在人格上形成:极度嫉妒、复杂情绪、创新精神缺乏与创造力差等, 严重情况下会使子女出现轻生自杀的不良情绪, 影响着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养方式属于民主型的家长对孩子有的各项活动及事情都会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民主合理的、积极宽宏的态度, 子女会和家长一起讨论事情的解决方案, 子女会显示出积极友好、安定独立、直率稳定、协作团结、情绪快乐、自信勇敢、品格坚韧的健康人格, 更会使子女发展领导能力。教养方式是民主型的家长, 他们在子女的心目中是可亲可爱、可信赖知心朋友, 又是有权威、有能力、有知识并值得尊重的长辈与教导者。

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 更重要是要弄清母亲所起的作用及父母的教养态度一致性程度。亲密温柔、体贴关心、知书重礼的母亲对子女的个体社会化及社会个体化有积其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态度的一致性程度的不同, 对子女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也是有差异的。

家庭环境氛围及家长的榜样作用也影响健康人格的养成。在家庭环境氛围不好的情况下, 如家长的困难处境、父母的分歧争吵、过于消极的语言、长期苦闷的表情等, 经常在子女面前过多地表现会给子女带来心理阴影, 使子女容易变得孤僻沉默、少语寡言、玩世不恭、悲观厌世, 另一方面这样的家庭氛围也可能会把子女锻炼成比较坚强勇敢、懂事, 有责任感和处事早熟。因此家庭中的各位成员都应相处和睦, 互相体谅与理解, 给子女营造一个安全祥和的家庭交往环境。家庭中家长的榜样表率作用对子女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家长是子女的榜样, 家长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着子女的品德、行为及规范, 而子女也会模仿家长, 形成与家长相同或相近的行为方式。

(三) 人格形成中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学生通过集体活动的方式, 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计划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中心环节, 也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训练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生成的掌握知识, 明确具体学习目的, 遇到困难克服困难, 形成坚定顽强的人格的特征。

良好的校风、班风是一种强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 它能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人格特征。学生参加生动、趣味、灵活的集体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各种集体活动让学生学会处理挫折、克服困难, 锻炼和发展了自己的完美人格。

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教师,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榜样人,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影响。教师的高尚品德、标准优美的语言与大方得体的行为, 积极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等都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研究也表明:学生年龄越小, 受其影响越大。另外, 教师根据教育要求创新开展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也在塑造着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们亲切真挚的奉献、积极诚挚的态度, 对学生正确的评价, 会不断帮助学生提升上进心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四) 人格形成中主观因素的影响

健康的人格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但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塑造人的人格, 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是个体要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改善自己、完善自我、接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人是在发展中求生存的, 一个人的自我塑造伴随人的一生, 需要一个人不懈地努力去完成。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 是生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天的生理因素、后天的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及自我主观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不同的作用, 相互促进与补充。生理因素是人格发展的物质基础, 环境因素是人格发展的现实情境, 教育因素对人格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而自我的主观因素才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缺一不可。

二、健康人格的培养

人格培养的天地是广阔的, 家庭小世界、学校大课堂、社会大舞台, 无处不是培养人格的场所。在培养学生人格时, 应根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有针对地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 重视早期良好人格的培养

早期教育不应只着眼于智力发展, 而应更重视良好人格的培养。许多事实说明, 纠正一种坏习惯比形成一种好习惯困难得多。目前,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 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独生子女出现了溺爱、保护的倾向, 许多人形成了自私、任性、蛮横、撒娇的行为习惯, 这是要充分引起注意并及早纠正的。

(二) 树立好榜样

培养人格首先要使人确认一定的行为准则, 明是非, 知荣辱, 这对青少年尤其重要。榜样不但提供了生动具体的行为准则、是非界限, 而且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革命领袖、历代英雄、科学家等杰出的人物都是应大力宣传的好榜样, 教师和家长也应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成为孩子们的好榜样。

(三) 个别指导

对自卑的学生, 应多表扬, 少批评;而对自负的学生, 则应少夸奖, 多让他知其不足, 逐渐提高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达到真正的自信。

(四)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切外来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调节才能发挥作用。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 说明他们已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学生都热切希望自己成为理想中的人物, 所以应强化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愿望, 并具体指导其进行自我教育。如鼓励他们制订行动计划, 自觉检查对照;创设情境条件让其发现自己的人格缺陷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罗伯特.《人格与行为:管理心理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4]辛占香.浅析培养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8) .

浅谈德育课中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 篇8

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 使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 就能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 使学生素质逐步得到优化和提高。

在传统的德育课上, 有的教师仅仅把力气花在正面显性的教育上, 花在外部灌输上, 很少从人格和心理角度来深化品德教育, 使品德教育变成了机械的说教, 失去了品德教育的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下, 我们必须转变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把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 从而发挥品德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笔者认为, 在德育课的人格培养中, 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 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 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所独有的青春气息一方面给他们带来了活泼向上的激情, 让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 也有不少青年在这一时期表现出逆反倾向。”现今有部分学生喜欢扮“酷”、搞怪、做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举动以赢得别人的羡慕与追捧;更有甚者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以吸烟、酗酒、拉帮结伙儿来显示自己的“义气”。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老师在人格教育中应以学生为本, 多一些宽容和温暖, 少一些简单和粗暴。

譬如:我校从2002年开始, 就对学生在纪律、卫生、学习仪容仪表等各方面实行德育量化考核, 并把考核的结果与评优、评先和就业结合起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往往只注重量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扣分的多加分的少, 管理者只管扣分不重视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和说服教育。这一措施的实行, 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反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 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

正如肖川先生所说:“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 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教育是一门艺术, 其目的是春风化雨般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 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应该说这种“量化考核”教育是强制教育, 强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的, 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以理服人的心理, 中国有句老话叫“压而不服”。

二、内外结合, 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

避免武断或一刀切式的作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 而外部灌输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社会个体的人格要素和思想政治内在化, 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譬如, 在今天的校园里, 学生随口说脏活的现象屡见不鲜, 消除这种不文明现象并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的德育老师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妥善地处理好。有的老师悄悄将学生经常使用的不文明语言录下来, 在德育课上进行播放, 希望通过脏话曝光触动学生反思不文明的行为。但是, 这并没有起到一药治百病的效果。

笔者认为, 不同的情况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恶意漫骂的、故意说脏话的、偶尔说脏话的和习惯说脏话的不同情况, 应该区别对待, 不应采取统一暴光的一刀切方式来处理。对于德育教师和学校而言, 重要的是营造文明的课堂和校园环境, 营造人人文明交流语言的环境, 同时加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 从文明礼仪的角度教会学生正确的交往方式, 真正教会他们学说文明话, 学做文明人。

我国传统教育就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 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 这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三、坚持日常化教育, 把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

作为德育课教师, 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 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 使得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学问, 还要人格健全, 做人做事的能力强, 以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们在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中更应该重视从小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育学生的优良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譬如, 要培养爱国思想, 首先就要从爱家庭, 爱父母、爱家乡, 爱集体、爱学校做起;要培养感恩之心, 首先就要从给父母洗一次脚, 倒一杯水开始做起,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

四、加强学生和谐人际习惯的养成

和谐的人际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另一种是对抗习性。如, 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

在现实社会里, 人们更多地喜欢具有温和、谅解、恭敬、谦虚、礼让等性格的人, 而不太欢迎象斗牛一样的好斗者。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们应当把养成学生的和谐习性作为人格培养的首要目标, 尽量消除学生的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的人格养成中, 对抗也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 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 社会的人际关系就会恶化, 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就不可避免, 建设和谐社会就成了一句空话。要培养学生的和谐习性, 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极端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 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 消除自我中心主义, 努力达到做纯粹、高尚、奉献的人的境界。

人格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 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类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实际上, 学校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教育都包含有人格教育的成分。作为一个德育教师, 我们只要善于把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及学校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 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强化人格培养要素, 就能够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格塑造力。

摘要: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形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 而思想道德则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从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 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内外结合, 进行人格教育;坚持日常化教育, 形成个人习惯;加强学生友好与和谐人际习惯的养成等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将会非常有利于中职学生的优秀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德育课,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贾东桥.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N].中国教育报, 2001年4月

[2]脏话曝光能否触动学生文明反思.中国教育报, 2007年11月14日

[3]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湖南:岳麓书社, 2002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篇9

人格教育, 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 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 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徐特立曾说:“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人格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 也就是优良人格的教育。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的整合。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让他们有立身之本,将来有能力面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的发展。

英语,是一种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然而,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整个教学讲究控制和效率, 注重接受性的知识灌输和“成才教育”,忽视语言的多元价值、文化内涵及对人的精神的关注,即忽视“成人教育”。笔者通过仔细研究高考英语试卷,无论是完形填空、阅读还是作文的内容不仅涉及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梦想和理想的追求、爱和友谊,而且涉及环境保护和个人成长。这是对英语教育规律探索的新成果,也体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英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语言知识,创造语言环境,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实现“教人做人”的教学初衷。

一、高考英语试题所传达的积极的人格(正能量)

1.成 长教育 。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个性成长的波动期, 我们要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等基本道德修养和坚强性格。在社会变革较快的大背景下,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教他们如何适应环境,如何面对和处理具体问题,如何学会成长,孩子应该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高考试卷针对这一特点,在试题内容方面有意识地安排与其相关的考题。例如2009年福建卷完形填空讲述了家庭故事的影响力;2010年安徽卷阅D“Give your children permission to succeed and believe in them”;2011年湖南卷作文“A whole is made up of many small part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2011年江苏卷 完形填空 摘苹果的 故事———学 会舍弃 ; 2011年天津卷完形填空父母也需要孩子的呵护 ;2013年湖南卷完形填空, 主要讲述作者八岁时曾试图离家出走的经历; 2013年重庆卷写作一 , 主题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2013年北京卷的 看图作文 的主题是 感恩教育 ;2014年湖南卷 完形填空,妈妈教作者如何熨烫衬衣,作者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棘手问题。2014年天津卷完形填空,母亲一个人离家生活在巴西的经历使作者感悟到要学会独立,照顾好自己;2014年广东卷完形填空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为话题,在处理与孩子关系时,最重要的在于双方的沟通和理解。

2.理 想教育 。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理想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社会理想的形成是以对社会理想的认 知为基础的,这是个体社会理想形成的准备阶段。对青少年进行社会理想教育,必须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中,而高考试卷试题的设计特别强调理想教育。2009年江西卷作文“Turning a bad mood into a good one to realize one’s dream”; 2010年广东卷阅读B篇“Problems are just stepping stone for success”;2011年天津卷完形填空“A love note from my Mom”,强调了榜样的力量;2013年北京卷写作以“理想与现实有差距”, 如:“people need to learn to accept the reality and keep on trying, just like the man in the picture,instead of the big fish he wishes for,he actually catches a small one”;2013年湖南卷 阅读C“Dorothy”的故事使作者学会了无论在哪 ,只要努力付出 ,梦想就会开出勇敢的花, 即Bloom where you are planted;2013年江苏卷完形填空“American dream”,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同的理想;2014年大纲卷作文“十年后的我”;2014年山东卷材料作文“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等。

3.爱 的教育 。

爱是人类拥有的最基本、最美好的情感,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与生命,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面对呼唤爱心的时代, 爱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青少年不仅要学会爱别人,爱环境,更要爱自己。2009年山东卷完形 填空“A box of love”;2009年安徽卷 完形填空 “it’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2010年陕西卷完形填空“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快乐;2011年浙江卷完形填空“善举”;2012年安徽卷完形作者在Chicago得到陌生人的帮助;2012年福建卷完形“We happy few,we band of brothers”;2012年陕西卷阅读B讲述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温暖;2013年山东卷完形填空让别人快乐自己才能快乐。2014年重庆卷完形填空讲述了Ahmed的善举让失去丈夫的作者认识到这个世界充满又爱;2014年广东卷 阅读B介绍英语 句子“practice random kindness and senseless acts of beauty”对几个人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诠释了“行善施美,随时随地可为”;2014年安徽卷完形填空讲述了作者在参加研讨会期间受到一位热心老太太帮助的故事,体现了陌生人的关爱。

4.品 格教育 。

Character education又称为品德教育 , 一般用来描述对孩子未来在个人和社会生存有帮助的教学。为培养良好的品性, 而加以教育的训练。内容包括智慧的启发、良好习惯的养成等。 这个教育的形式介入教孩子和青少年价值包括诚实、管理工作、仁慈、宽厚、勇气、自由、正义、平等和尊敬。在高考试卷中,这一类型的考题俯首可拾。2009年四川卷阅读C“诚实”, Every act of honesty is a deposit into your PBA and build your strength;2010年全国卷作文“人与自然的关系”;2010年广东卷完形填空感恩教育;2010年江苏卷完形填空’Power of enthusiasm”;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B篇探讨诚实的重要性 ;2013年湖北卷作文“语言也会给人造成伤害”侧重了“Words could be powerful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ways”;2013年江苏卷看图命 题作文以 “Happy earth day”为题 ,表达了“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We should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earth instead of shouting empty slogans”;2014年江苏卷完形填空,Dale Carnegie出身贫寒,经过不懈的努力战胜了自卑感, 自信铸就了他的成功。

5.幸 福观教育 。

青少年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 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长足发展。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 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幸福”等一类问题。高考试题在这一方面也有所体现。2010年湖北卷 作文“A smile can open doors and tear down walls”;2013年天津卷阅读D篇讲述了什么事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知足才能常乐。2013年辽宁卷完形填空“金房子的故事”, 羡慕他人的却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的;2014年福建卷阅读D,衡量幸福的不是物质财富的多少 ,真正的幸福来自精神的富足即“House of the life”。

二、尊重学生个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

1.教师要以人为本 ,因 材施教 。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格教育,就必须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进行,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强势智能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手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以理解的方式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给予每个学生最多的发展机会。

此外,人格培养还可利用模仿原理,以教师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也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经过培养的行为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等。

2.利 用英语课堂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自觉性 ,创造性 ,整 体性)。

现在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中学生是能动的、自主的,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制约着个人的行为。“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理解学生,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全过程。

现实工作中尤其要注重:一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要强化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精髓,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直接相关;三是注意传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及时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科技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促使人格尽快现代化。

3.注 重情感教育 ,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

一般认为,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与统一。重视认知的教育无疑是正确的,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不能指望仅靠认知教育就顺利产生良好的行为实现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换句话说,忽视情感、意志,把“知”转化为“行”的中间环节的培养,往往会造成知行矛盾的恶果。

科学教育和积极人格的形成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当今时代,人们除了对科学、经济、物质的追求外,更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不仅是科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三、结语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其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让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 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是新课标的特色, 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深化英语教学的基点。外语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中积极 主动地实 施素质教 育 ,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挖掘语言 中的文化内涵、情感因素等,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质、健全 的人格和 正确的人 生观、世界 观等 ,使他们适 应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近年来的全国各地高考英语试卷出现大量反映人格教育的完形填空、阅读和作文。高考试卷所传递的信息要求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贯彻人格教育思想。

班级管理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篇10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特拉弗斯认为:“被认为是与有效的教学有关的特定行为, 仅仅是那些卓有成效的教师内在人格特征的表现而已。”也就是说一个教师除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教育技能和健康的身体状况外, 还必须有良好的符合教育工作需要的人格特质。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 这是大家公认的观点。同样, 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级。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无不闪烁着人格的光芒。班主任要有朴素、务实的工作情感。儒家思想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观点说的是人们不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平常生活中, 在具体的社会位置上, 我们都可以非常崇高地生活, 只要我们对工作有高度的理解, 我们所做的平常之事就有不平常的意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不平凡的责任, 面对物质社会的欲望冲击, 我们只有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才能形成对职业的情感, 才能永葆心灵中那一块净土, 才能形成工作中的动力。

二、管理过程中的人格塑造

管理的实质是什么?“管”是制度上的约束, “理”是感情上的疏导, “管理”就是协调各种关系, 打造和谐、顺畅、高效的班级管理机制。

班主任应懂得理解、宽容和尊重。理解、宽容和尊重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人格, 更是一种教育。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 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如果我们能准确把握这一特征, 在欣赏和感化中培养人格, 用人格去创造力量, 学生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班主任应给学生以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他们大多数都在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 渴望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反馈, 在人格本质上都有上进心。但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有许多原因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造成了学生厌学和烦躁自卑。班主任要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信任, 再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和鼓励, 肯定学生的进步, 让学生有阶段性的成就感。然后他们就可以带着自信和成就感攻克下一个目标。

三、施教过程中的人格塑造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希望之源, 是教师整体形象的代表, 也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直接对象, 这就要求班主任特别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言谈举止, 忌粗野、骄横、暴躁、无知、啰嗦, 更忌无所作为。因为学生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好校长、好老师、好学校。其实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目的也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心中的这“三好”期望, 而这“三好”中的核心就是“好班主任”。

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的时候是较多的, 特别是在处理突发矛盾的时候要真诚、坦荡, 切不可因维护师道尊严而遮遮掩掩。谁对谁错应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维护教师自己的颜面而含糊其辞, 甚至偷换概念转移视线, 这样做只能破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而产生消极影响。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陶行智先生“奖你三颗糖”的故事大多数教师都知道。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 它既体现了一个大家的风范, 又展示出了先生的教育智慧, 是一种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 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认真借鉴的。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方法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旦不可,且有衰亡之虑焉。”小学阶段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时期,这个基础也就是“学会做人”。为了打好这个基础,就必须加强小学各阶段的人格养成教育,使之从小就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别是农村小学,由于其家长多为文化、技能不高的农民,学生从小就受不到一个良好的人格教育,也就使学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因此,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比较欠缺的现状,从我国当前农村实际出发,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对农村小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

一、吸取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格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史,在古代就十分重视对儿童的人格教育,尤其重视教养,即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其实施的成功经验大多符合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强调儿童养成教育的作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少成亦天性,习惯成自然”强调了儿童时期所受教养对人一生的重大影响。

2.形成于习。宋代教育家朱熹主张“教之以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逐渐领悟做人的道理。即道德习惯与道德认识水准同步提高;道德情感的养成与道德心理的形成一起完善,这一思想体现了知、情、意、行相互渗透和相互促成的思想。

3.注重陶冶,礼乐兼求。中国古代倡导“人文化成”,强调以道德教育达成人的性格、气质的变化,使其具有良好的涵养。这些训示如“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读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尺璧非宝,寸阴是金”等,至今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礼乐兼求是古代教育的一大原则,所谓“礼”多指儿童外在的行为习惯训练;所谓“乐”多指儿童内在的情感陶冶。这一原则使我国古代的人格养成教育更为规范,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中的很多原则同样适合于小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

二、把人格养成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我国现代小学的德育教育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十分重视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当前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

格的主要途径。因此,抓好当前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使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关键。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笔者认为抓好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重点抓起。

1.德育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化。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对人格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定要坚持科学化的原则,使每一次的德育教育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其设定的目的。

德育内容的科学化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选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又能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而又健康的人格;二是要符合社会实际,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如何让小学生在复杂的大社会环境下,明辨是非,辨别好坏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更具有时代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根据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和农村小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1)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我们对学生提的要求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如,让学生从小养成不乱扔垃圾、爱护公物等好习惯,既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又要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发现和纠正。

(2)安排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①德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贴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适应21世纪的要求。如:对学生从小就进行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的教育,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既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做到的,又能以小见大从小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②德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年龄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才能受欢迎,才有效。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对好的品德和习惯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德育内容的实施要具体化。德育内容的实施过程应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解任务,落实到人,把任务分成阶段,再把各阶段的任务分配到人,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即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实施者进行具体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避免了德育教育的大众化、形式化。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又保证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三、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由于与学生最亲密的,也是对学生人格影响最大的是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家长,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而良好人格的形成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要使学生从小就形成良好的人格还必须抓紧家长这一关。要与学生家长勤交流、勤沟通、勤总结、勤指导,使学校与家庭能把教育内容和方法有效地统一起来,做到同抓共管,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合力,用榜样的力量教育感染学生,使学生做到校内校外一个样。这力量决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师和家长用生命对孩子的教育,它体现在教师和家长的品格之中,由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其中特别要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如此,时间长了,学生的良好人格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这样,对小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篇12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拼搏。孩子的心灵本是纯真无邪的, 但随着接触社会, 童心却受到玷污, 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 尽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但青少年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 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沉迷网络、迷失自我等, 这些行为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导致他们学业荒废, 精神萎靡, 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脆弱, 适应力差。青少年是由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1.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引导以及为孩子设计合理的人生目标是必要的, 只是在目标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上是否遵循科学、合情合理, 是否从孩子的智能、心理等承受力的实际出发的。但是,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 甚至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寄希望于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 而给孩子以重压, 不顾及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 导致孩子不堪重负, 或逆来顺受, 人格奴化;或逆反而致暴力倾向;或对生活厌倦失去信心……由此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偏向。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 也曾使许多孩子迷途知返, 使许多有志青年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使一个个家庭和乐安康。但当父母家庭的期望转化为孩子必须达到的, 却超出孩子的体力、智力等能力所能承受的现实目标时, 必然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巨大压力和伤害, 这不仅无益于青少年学生获得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正常的知识、技能, 更扭曲了其人格, 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2.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重视学生智能培养, 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 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 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 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 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实教育实践中, 有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 就是把学校教育“窄化”为智育, 又把智育“残缩”为分数, 许多工作方式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缺陷:重智能、轻人格;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轻特长、志趣发展;重接受和记诵学习, 轻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学习;重埋头苦读, 轻愉快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也常把高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 忽视对其人格作出评价。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 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

3. 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社会原因和现实原因。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决定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今社会, 科技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 一方面它们促进了人类理想人格的总体进步,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误区, 失去了自我。

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对策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 重视学校教育, 为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们要发挥好教材中许多健全人格养成的实例的教育作用, 撷取现实中的典型事例, 以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尊重学生, 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能支撑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强化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 加强班级道德训练, 增强凝聚力, 激发主人翁意识, 培养团结、友善、勤勉、认真负责的品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开展文化活动, 以优秀文化感染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 进行心理咨询, 举办心理讲座等, 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 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

2.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构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长效机制。

社会是个大课堂, 不仅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更应当在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一直以来, 人们总把学生的人格养成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而忽视家庭、社会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校单兵作战, 协调不一, 而且学校在人格教育观上与家庭、社会的价值观不相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人格问题和心理冲突。家庭、学校、社会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 搞好人生启蒙;重视社会关爱, 把关爱作为一种责任, 家校携手, 全力共建, 形成合力, 统一标准和价值观,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德是人才的灵魂, 具备了德性, 人才能真正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才能发挥潜能, 磨炼砥砺, 真正成才。

摘要:道德人格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 青少年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人格缺失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的困惑与迷茫, 家庭、学校、社会应协手共建道德人格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缺失,健康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会纵横, 2004, (4) .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孙英.青年学生的人格障碍与健全人格的塑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9 (3) .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分析下一篇:电子技术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