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2024-07-24

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共12篇)

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篇1

一、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的中学生, 尤其是农村学生, 他们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在学习中, 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不能自觉地学习, 作业也不能主动完成;在生活中, 不注意个人的卫生, 更不关心公共卫生, 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 在墙上、桌凳上乱写乱画, 在公共场合、喧哗打闹, 甚至无意识地搞破坏等。以上这些虽说都是一点小事, 但若教师平时不注意从这些小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就极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 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不良习惯的成因

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 大多都是由外部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一) 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定, 但是因他们生活的阅历还不够、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丰富, 所以他们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 甚至有时会很偏激, 这极易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 对父母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向着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

(二) 客观因素——外部因素

造成学生存在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 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

1. 家庭教育的影响

(1) 父母长辈的溺爱。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其无比宠爱, 甚至溺爱, 而对孩子缺乏应有的教育指导, 这就导致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如娇生惯养、好吃懒做, 对学习漠不关心, 对长辈不尊重, 以自我为中心。

(2) 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一部分学生家长, 尤其是在农村, 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和目标, 不但自己不能给孩子以榜样示范, 而且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不能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仅是简单粗暴地进行打骂, 从而使孩子对家长失去了信任, 产生了逆反心理, 向着岔路越走越远。

(3) 望子成龙。当前社会形势下,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 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名牌大学、考研究生、读博士甚至出国留学深造。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 家长包办了一切, 孩子只需负责学习。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除了学习, 对其他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态度, 从而助长了这部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4) 特殊家庭的影响。特殊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的形成影响是巨大。如单亲家庭, 这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 其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和伤害, 容易形成固执己见、性格孤僻的不良心理。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 尤其缺乏父母的管教, 经常会无故逃学旷课, 甚至无礼地对老师进行顶撞。另外, 隔代监护家庭的问题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现今,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他们长期不在家, 把孩子的监护任务交给了上一辈, 而隔代监护的老人不但经济上困难, 且体力、精力、心理等各方面都已经跟不上孩子的需求。他们对孩子的管教基本上是放任自由, 这极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气。再有“空巢”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无人监管, 父母、长辈都长期在外工作, 因无人管束, 缺乏自控能力, 所以他们极易受社会青年引诱, 把逃学、旷课当成家长便饭。

2.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一些弊端, 极易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如教育改革虽已经全面实施, 但以升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对一个学校教学好坏的评价还是以升学率为主。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 很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是只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 尤其对一些纪律较差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教育, 从而致使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纠正, 这在无形中也助长了不良风气的形成。

3.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严重影响到了阅历不深的学生。如吃喝穿戴的攀比、哥们义气、不良信息等方面的影响, 都极易使涉世不深的学生走向歧途。

三、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此, 社会、学校、家庭都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把学生的养成教育确实落实到实处, 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使之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 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做好家庭教育, 这就需要家长加强自身学习, 掌握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正确引导, 耐心教育, 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 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时, 教师不能只讲一些大道理, 而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如为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教师可让学生从自己洗衣服开始, 对其进行教育。具体做法:教师可先讲清洗衣服的步骤、洗涤剂的用法和用量, 然后让学生亲手实践, 从而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给自己洗衣服的辛苦, 使他们学会体谅父母, 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并努力学习, 回报父母。

(三) 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不仅生活在家庭、学校, 更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因此社会各界也应关心学生的成长, 抓住一点一滴, 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切实落实养成教育,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 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养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加强学生自我形象的完善, 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 不仅我们教师要做好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 从而为下一代的茁壮成长不断做出贡献。

摘要: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学生, 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此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能使学生形成健康且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本文从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及其成因谈起, 并在此基础上, 就如何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具体分析, 以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养成教育,不良习惯,成因

参考文献

[1].彭智勇, 钟型泰.现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南[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2].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

[3].高滨, 雷文娴.当前中学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0 (02) .

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篇2

2012.3

一、指导思想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和节俭习惯,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文明水平。

二、工作目标

1、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辨是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掌握交往的技巧和策略,增强交往意识,提供交往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同学间的矛盾与纠纷。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教会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三、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通过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阶段: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学习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通过激励评优树立典型,带动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管。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

四、教育内容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礼仪习惯

(1)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2)长辈物品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要说“谢谢”;

(3)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4)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5)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6)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7)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好、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班级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8)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礼貌敲门;

(9)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10)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1)课前要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2)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3)上课坐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

(4)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5)作业要字体端正,格式正确,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6)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生活习惯

(1)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2)起床、穿衣、洗漱、整理房间、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3)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4)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做守时人;

(5)早晚刷牙,勤洗澡,勤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6)出入教室,走廊靠右行,不打闹。集会有秩序,站队不挤、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7)爱护校园环境,不带零食入校,校园内不乱扔纸屑,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讲公德;

(8)星期天、节假日学习、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9)看电视、上网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纵——讲理智;

(10)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1)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2)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支笔;

(3)护桌椅、门窗、板凳等公物;

(4)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5)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6)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等;

(7)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食;

(8)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五、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健全学校教导处、班级管理制度,发挥各班自主管理功能,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的力度。

2、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班会等时间,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三别”、“四带”、“五无”。“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五无”即室内室外地面无垃圾,桌凳上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3、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于德育教育始终,渗透在文化课及专业课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德育管理。

(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落实“行”的要求。

积极开展有益的班级活动,及安全活动阵地,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理论和实践挂起钩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知”: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

“纠”:发挥同学之间监督,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2、坚持每周一下午班会制度总结上周本班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安排本周工作。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讨论会,进行一次阶段性班内总结。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办好“校园之声”广播站,板报宣传阵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4、寓“中学生常规”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班级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大型学校活动,是训练学生行为规范的好时机,活动中要求学生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

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访等各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益的义务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3、设立校外与学校的教育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四)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

制定各项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1、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

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工作者、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在《值周日记》上。值周值日人员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值周值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2、以学生会、值日、值周教师、班主任为主要管理成员,每天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等情况进行监督和评比,充分发挥每周“流动红旗”评比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3)“优秀班级”、“校园之星”评选活动;每个月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通过自评、小组评、班主任推荐、学校确定等方式评选出“校园之星”。并根据本月流动红旗评比的情况,评选出“优秀班级”。学期结束再从每月的“优秀班级”中评选出本学期的“文明示范班”。这样,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班级集体的评优结合起来,使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处于接替的舆论监督之下,使学生能比较自觉的遵守规范。

六、具体工作安排

好的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反复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行为习惯的养成特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行为规范逐条分解,分周落实养成训练。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二周:严格守纪,按时作息

第三、四周:讲究卫生,保护环境

第五、六周:专心听课,大胆发言

第七、八周:活动讲文明,认真做“两操”

第九、十周:学会交往,举止大方

第十一、十二周:热爱劳动,认真做卫生

第十三、十四周: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第十五、十六周:不挑吃穿,勤俭节约

第十七、十八周:诚实守信,知错就改

第十九、二十周:认真学习,考试不作弊

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篇3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养成教育通常指的是教师和整个学校按照社会和国家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实践,全面提高其行为、意志、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最终使得学生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方面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二、养成教育中需要培养的习惯

在养成教育中要着重注意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具体如下:

(一)思想道德习惯

思想道德习惯是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个人的高尚程度和人生态度。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习惯灌输,告诉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思想道德习惯,指导和引领学生向优良的方向发展。

(二)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每一个人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每个人后天的条件反射系统逐渐养成的,行为习惯不仅包括情感和思维的内容,同样包括了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因此,好的行为习惯会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恶劣的行为习惯会给人消极的影响。教师应当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学习习惯

学习是贯穿于每一个人一生中最持久的事情。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最先开始接触各类知识的阶段,应当在学习开始之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正确的引领和适当的纠正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运用优良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而形成习惯。

三、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

1. 制定规范,约束引导。对小学生来说,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当薄弱,需要靠一定的制度和规则加以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行为。

2. 强化训练,养成习惯。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是需要进行不定期的强化训练的,不可能靠一味说教、灌输而奏效。

3. 开展活动,促进养成。开展班队活动是德育工作的生命所在,也是养成教育的好途径、好载体。养成教育活动除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外,还要力争使活动系列化。

4. 优化环境,感染熏陶。学校环境对培养过程的影响显著,应当注重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通过环境促进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

四、养成教育能够得到的目标效果

小学作为小学生融入的第一个集体,也是学生第一个接受全面教育的地方,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热情等多方面素质,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工作。

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是培养人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是“认识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当前高校的德育体制中, “养成教育”对大学生明辨是非, 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主要指以高校为主体, 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 从行为训练入手,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促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目前集中于高校德育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多, 而对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 开展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及行为规范, 实现全面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行为养成教育的形成机制

行为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行为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一个建立、巩固和发展内化的过程, 要注重将思想上的“认知”和现实中的“践行”并举同行, 让学生在构建健康生活方式理念的同时进行生活实践。如此, 一方面, 将有助于学生将习得的健康知识在生活中践行;另一方面, 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领悟知识内涵, 感受行为养成教育对生活带来的改善。“认知”和“实践”相辅相成, 将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并内化为长期稳定的行为方式。

二、行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培养科学的运动习惯。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学生培养的各方面要求也不断提高, 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成为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有益的体育锻炼是保持充沛精力和健康体质的基础, 它调节并改善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作息等所造成的亚健康状态。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提高身体素质是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2.培养高效的学习习惯。对每一位大学生, 能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都至关重要。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群体中在学习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自由无束的学习环境中, 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惰性影响, 学习积极性不强;有学生受“学习无用论”等歪曲价值观的影响, 出现学业问题;另外, 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学业上倍感吃力。我们认为, 大学生出现学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 课堂效率低, 听课状态差, 成绩不理想。这些情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极为不利。因此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激发学习动力, 培养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极为重要。

3.培养整洁的卫生习惯。宿舍对于大学生是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为一体的综合场所, 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调查显示, 大学生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宿舍集体中度过的[1]。宿舍生活期间, 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身心健康, 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责任意识。

4.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到来, 人们的生活竞争愈发激烈, 所承受的社会压力日趋增强。作为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 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如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不畅导致的心理问题、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心理调适问题、由学业困难引发的心理危机等。行为养成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5.培养崇高的品质德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由于理论储备不足, 社会阅历较浅, 他们极易在错误的思潮中偏离方向。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贪图物质享受, 忽视精神境界的提升。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将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不断地完善自身修养, 争做社会栋梁。

三、行为养成教育的原则

1.持续性原则。良好稳定的习惯离不开长期反复的训练。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质是帮助大学生推倒长期积垢的坏习惯, 塑造健康的新习惯, 这一过程也将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反复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要讲究持续性原则, 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进行开展。

2.合力原则。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负有责任[2]。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课堂, 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家庭环境对于其行为塑造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其次, 浓郁的道德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有正向的导向作用。第三, 学校教育作为承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 是两者的基础[2], 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导,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积极协调的合力原则, 方能发挥全员育人的群体功能, 实现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

3.倡导自我教育的原则。“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使人们认识到终身学习是新世纪的生存方式。良好习惯的养成仅靠在校期间的教育是无法全部实现的, 它需要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持续践行。行为养成教育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坚持倡导自我教育的原则, 使学生终身受益于行为养成教育的成果。

四、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

1.把握契机, 开展行为训练。行为养成教育的关键是注重反复的训练, 从而促进“认识”转化为“行为”最终转化为“习惯”。高校新生入学后会进行十五天的军训, 旨在对学生进行意志磨炼和行为培养,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这些良好习惯极易被遗失, 因此抓住重要契机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是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以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军训结束后学院抓住契机, 在全体新生中开展“行为养成教育‘三部曲’”, 包括“Running Man”晨练计划、“我爱晚自习”计划和“扫屋运动”宿舍卫生检查计划三项活动, 内容新鲜多样, 规章制度健全, 极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使学生在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运动、学习、劳动等习惯。

2.营造氛围, 举办主题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所以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必须进行社交, 从而认识自我, 获取社会知识, 掌握行为规范。高校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便是将思想教育工作融于学生的工作、生活和活动之中。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氛围, 使大学生受到熏陶。通过定期举办班级文化节、宿舍风采大赛、趣味运动会等集体活动, 为学生搭建交互平台,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彼此熟识, 在竞赛评比中凝聚团结。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互动使学生能够自我调整, 解决轻度心理困扰, 有助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

利用特定节日开展活动, 进行养成教育。如每年十月份开展“红色金曲歌咏赛”、五四青年节开展“青春演说赛”等,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氛围感染, 从而能主动进行自我思想教育, 将其内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3.合理放权, 推动自我教育。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 而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 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认识, 自我管理和教育, 并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4]。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合理放权是有效的推动力, 即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和权力去开展自我教育活动。以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实施的“党员先锋岗”计划为例:“党员先锋岗”计划与“行为养成教育‘三部曲’”相配套, 共设立学业警示帮扶岗、体质提升助力岗、学业辅导帮扶岗三项具体岗位, 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自由择岗、自主申报, 负责相应岗位的监督帮扶工作, 协助行为养成教育活动开展。如此一方面使参与者站在新的视角体验教育过程, 从而带动他人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同时也是对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对学生党员进行党性培养的良好契机。除此之外, 学院学生自主开展“美时美刻”主题沙龙、“美食工作坊”等品牌活动, 学生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提升, 规范思想和行为, 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

4.多维并举, 发挥合力作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导,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积极协调的合理原则。就学校层面而言, 除了实施行为养成教育工作外, 还需要高校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 积极引导, 在言传身教中培育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高校学生日常管理, 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力量, 占领网络传播的主阵地传播正能量, 使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家庭层面,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监督和引导, 润物细无声般加以影响。此外, 浓厚的道德舆论氛围以及强烈的褒贬力量是来自社会的教育, 有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稳定提高。

综上所述,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积极配合凝聚成教育合力, 才能使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单巨川, 曹鸿飞, 米衣军, 张丽萍, 崔赞梅.大学生宿舍卫生为何要常抓不懈[J].考试周刊, 2010, (30) :205-206.

[2]简福平, 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建教育导刊, 2009, (5) :87-89.

[3]王飞加.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研究[Z].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4) :518-520.

中学生养成教育交流材料 篇5

——养成教育经验交流

城阳第九中学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其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古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使中小学生言行规范化的教育过程,是其社会性行为学习、获得、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它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改善中小学生行为能力、培养其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个体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多年来,我校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依据,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狠抓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养成教育初见成效。

一、立足校本,建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机制

由于我校所处的城阳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虽然广大生源的各项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大部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养成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我校的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学生思想状况复杂,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尤其是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校领导班子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确立了“立足实际、强化管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制定了《城阳九中教职工行为规范》、《城阳九中教师文明礼仪规范》、《城阳九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城阳九中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并建立了多方面的管理机制。首先,成立了“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任组长,成员由副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各年级主任等组成,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为中心),三个基本点(即学校管理,家长管理,学生自主管理为基本点),以“拓展教育途径,发挥

整体效应;加强养成训练,建设和谐校园”为指导思想,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创建和谐校园的前沿阵地,立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诚、智、礼、信”为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心、知、言、行”等各方面的自身修养。其次,为了把养成教育延续到校外,让学生在回到家时不会“原形毕露”,我校在广大家长的支持下,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让家长们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真正做到“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把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扼杀在萌芽中。再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行为习惯,我校在学生中通过民主竞选也成立了学生会,让广大学生自上而下地对自己的事务“当家作主”,对自己的言行实行自我管理。

二、齐抓共管,构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大课堂

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周围社区的文明气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养成教育要师表垂范。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蔡元培也曾说过:“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榜样,自己的行为要作别人的模范。”高尚的师德,特别是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是一种无价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无数事例也证明,教书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为此,我校注重对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加大对青年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力度,做到培训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定时间、定内容、定要求、定目标。学校按时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通过例会向班主任传递最新的德育教育信息与方法,请优秀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介绍,每学期都开展手拉手互学互助活动。同时也注重提升任课教师的修为和素养,鼓励大家每学期至少读一本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著作,并写出读书心得和体会。在学校的业务学习会议上,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教师禁忌语言四十句》和《教师文明礼貌用语一百句》。另外,我校还经常选派教师参加辅导员培训,参加其他学校的交流活动,并注重优秀班主任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推广,用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来带动、促动一批青年班主任。学校还利用校刊,有计划有重点地介绍优秀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体会。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由教师在国旗下做的演讲也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学生心中撒下了文明礼仪的良种。同时,我校还发动教师用爱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实行“阳光教育”“微笑教育”让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细无声”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文明气氛和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是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在认

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为提高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我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把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情况向家长通报,印发相关资料给家长,与家长签订《文明公约》使每个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同时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家校互相配合,共同为把学生培养成现代文明人而努力。与此同时,学校为了帮助家长提高文明礼仪意识和水平,多次聘请教育名师来我校讲课,传授家长知识,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困难。

3.文明礼仪教育融入社区。养成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也是每位家长的事,是需要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事。社区是学生生活的地方,社区的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与一些重点社区共同组建养成教育立体网络。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搞宣传,向居民宣讲、宣传礼仪规范;社区也到学校来给学生讲礼仪现实意义和对学生个人交际的影响,这种互动,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良好关系发展,加深了校内文明礼仪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1.美化校园环境:

我们深知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因此,我校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今年暑假期间,学校对教学楼里的所有教室和办公室都进行了粉刷,对宣传橱窗进行了改造;教室里的黑板报根据不同节日和学校的各种活动定期更换;整洁而明亮的橱窗更是充分展示了我们学校的人文精神,内有学生的优秀手抄报展示、学习标兵的照片、学生的美术作品、获奖证书等,宣传橱窗成了大家学习的场所,成了同学们展示的舞台。

2.优化校园文化:

学校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都说话”,精心布置走廊墙壁,张贴名人名家、格言警句,建立荣誉橱窗,使同学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橱窗、楼道、走廊均布置图画、宣传图片、并定期更换,给人以美的享受。净洁优美的校园使学生舒心、冶情、砺志,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催人向上。教师节、老人节、国庆节、元旦等,组织各类班级活动、校级活动。力争做到班班行动,人人参与,展现班级风采,营造班级文化。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文明无处不在,文明无时不讲。

四、强化教育,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在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是一个“明理、导行、评价”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需在循环中不断巩固原有的行为习惯,实现新的行为要求。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中,行为训练的方法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而且要注意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训练方法。我们的做法是:

1.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显然十分重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学校广播站、班级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采取专家讲座、主题队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情操”的愿望,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2.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形成。我们除了建立健全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外,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以确保持之以恒地抓好行为规范教育。

我校在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方面的主要制度有:

值班制度:值班人员由领导和年级组教师组成,负责课间检查学生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在《值班记录》上。值班人员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

导护制度:导护人员由政教主任和各班导护生组成,负责每天检查学生的在校行为,发现问题,落实到人,给与批评教育,并将问题按照量化细则换算成分数,上报政教主任,扣除所在班级量化管理分数。

国旗下讲评制度:每周把值班、导护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情况通过量化的形式进行汇总并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中进行点评,对表现好的班级进行表扬,不仅对优秀班级起到了激励作用,对表现稍差的班级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班规制度:每个班级在新学期开始时都要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规,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教育到位,文明礼仪之花怒放校园

我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到位,使得学生的文明习惯和基础道德素质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在学习、纪律、礼仪、卫生、劳动、安全等各方面普遍有了良好的表现:课堂上守纪律,敢大胆发言,自信心增强了;课间操、升旗、校会队列整齐,动作规范;见了老师或外宾主动行礼问好,师生关系融洽等等,违纪事例明显减少,“文明学生”越来越多。通过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我校形成了“团结、勤奋、文明、朴实”的校风,呈现出文明守纪、奋发向上、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也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小识 篇6

一个好习惯可以使你受益终生,一个坏习惯,也可能贻害一生。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书育人——也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一个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成功是一种习惯。那么,怎样开展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呢?

一、用榜样带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小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善于幻想、生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让真、善、美在他们心中牢牢扎根。科学家、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式人物事迹能有效地激励青少年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一切。

首先,在学生心中,最具威望、最可效法的就是教师。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以身作则”向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师以身作则,以规范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习惯直接熏陶学生。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形成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注重名人效应。定期给学生讲中外名人习惯故事,告诉学生,成功来自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好的习惯,才能走向成功。再次,在学生中间,也可定期选举“个人日常行为习惯优秀个人”,树立良好榜样,让其他学生可时常参照对比,时刻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利用班会课、开学典礼等活动,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介绍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打破学习成功的神秘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学习靠聪明,也靠勤奋,但最主要的是靠养成好习惯。

二、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主要利用每周主题班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秋季运动会等活动。各种实践活动在老师的精心设计指导下,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操作性为一体,既深化了课内知识,又锻炼了各种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抓三个环节:以兴趣促实践、以实践促习惯、以成果促习惯。感兴趣的学生就会积极去做,在实践过程中暴露若干不良习惯及时给予修正,最后用学生取得的成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地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大自我教育力度,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还可以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晨会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说理教育,使学生行为习惯始终不脱离学校要求。在早操、课间操上找到突破口,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

三、用环境熏陶

一方面要重视对校园环境的治理:干净整洁的校园,修剪整齐的花木,窗明几净的教室,醒目的名人格言,走道和楼梯间的文明提示语等,这些对规范学生言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起到无言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要重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树立,这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优美整洁、奋发向上的校园大环境,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言行,学生很容易养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好学的习惯和品质,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的受到感染,逐步养成与环境相协调的好习惯。

四、以课堂为本

课堂既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战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各学科教师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用爱心、恒心、细心去关心他们,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员、全程、有效参与,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用规范约束法

只有行为不断重复才能形成习惯,而任何行为的进行都需要人的动机和需求支配,良好的动机、需求要有积极的信念才能产生。因此,在开学之初就要组织学生们制定行为准则和约束机制,把习惯行为教育培养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抓小、抓早。利用低年级新生优势,严格要求,强化训练。让学生学习、熟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还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违反学校规定的方面,并简述违反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更好地改正。并且进一步熟悉和牢记学校其他规章制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己,树立个人的良好的形象,以便形成优良的校园文明风气。

六、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之鼎的一个得力支点。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我们学校印发了关于养成教育的致家长书,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和赞誉,各班组织召开了家长会,请学生家长到学校面谈教育学生事宜,向学生家长进行关于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宣传,向家长详细宣讲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和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家长普遍反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启发很大,感触更深的是学生的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从平常与学校的接触和孩子的反映来看,孩子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学校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广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规范了学生的各种行为。同时学校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家长联系会,主动与家长联系,互通学生信息,促使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我认为一个好的学生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但更离不开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离不开一个学校好的素质教育。

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篇7

一、润物无声——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催化剂”。学校以“营造优雅环境”为主题开展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努力建设高雅、生动、形象的育人环境, 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和心态, 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

“学校宣传栏”是学生每天上学、放学必经的地方。我校充分利用宣传栏醒目、易观看、色彩鲜明的特点, 在宣传栏内张贴“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养成教育专栏。“生活习惯, 完善人生”“道德习惯, 健全品质”“学习习惯, 提高能力”等专栏, 让学生每次经过都会情不自禁地阅读,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 我校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班级门上悬挂的特色标牌、班主任寄语、班级宣言等, 时刻提醒学生不忘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每个班级黑板的上方悬挂着国旗和校训, 四周的墙壁是富有班级特色的德育天地。这些“天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用直观、形象的方法, 教给学生如何爱祖国、爱学校, 如何自立、自理……同时, 我们也将“养成教育阶段目标”“习惯养成教育儿歌”等张贴其上, 让学生在下课之时能随时阅读、背诵,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校还在甬路上精心绘制了娇艳的小花, 让花儿陪伴孩子们文明走路;用“修德、育智、求美”校训命名的每幢教学楼, 以及气势恢弘的“杏坛讲学”“东方少年墙”及“奥运标志墙”, 时刻引导孩子们“修身正行, 健体求美”;在教学楼内创设了“习惯养成长廊”, 努力营造习惯养成的良好氛围……为使学生认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 我们还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主题活动、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 向学生发出“良好习惯伴我行”的倡议, 对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一草一木皆能说话, 一楼一室皆能育人。良好的育人环境, 变成了德育大课堂, 在无形中提醒孩子们“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多措并举——内化思想品质

学校把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突破口, 通过“每日一句、每日一积、每日一操、每周一会、每周一评、每月一总”等形式, 全面实施“30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教育, 培养学生“立身”“做人”“处事”等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调查问卷, 确定重点

学校组织骨干班主任研讨设计了“学生习惯养成家长问卷”和“学生习惯养成教师问卷”, 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班主任和名师团队进行问卷汇总, 摸清了学生习惯方面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依据问题, 分别确定了习惯养成的常规性目标、基础性目标和各年级的发展性目标, 并精心备课。

2.多措并举, 有效推进

学校创作了习惯养成教育歌曲《幸福分享》和各年级段习惯养成教育儿歌, 让学生在哼唱、背诵中, 把习惯养成植入心田;精心编制了《学生习惯养成手册》, 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为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提供好教材;设计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习惯争优卡”“习惯月评价卡”“习惯养成金卡、银卡、钻石卡”等富有儿童特色的评价卡, 作为督促学生习惯养成的有利凭借。

3.活动引领, 内化品质

学校以德育活动为载体, 通过“好书大家换, 真情无极限”“亲子共读”“班级特色阅读”等读书活动, 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开展“绿色生态扮校园”“绿色卫士在行动”“绿色影响大辐射”等活动, 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激发整个社会都来参加环保行动;通过学雷锋月、清明节、国庆节等系列重大节日、纪念日, 引导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做人道理, 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从而以主人翁的态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养成经常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

4.抓好落实, 保障成效

每月第一周, 通过班队会组织教学, 让学生明确本月需要养成的好习惯是什么, 具体应该怎样做;在第二至四周的具体实践中, 校领导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值日三位一体的督导管理体系, 每天督察学生行为, 及时提醒并纠正不足, 为学生进行“陋习”会诊, 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在家时, 家长用照片、留言、视频等方式, 及时、客观、准确地反馈孩子在家、在社会中的表现;在班上,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根据记录和自己的观察, 在一周内将卡全部发给相应学生 (班主任25张生活卡、25张道德卡、10张学习卡, 其他任课老师10张学习卡) 。学校一天一公布, 一周一小结, 一月一总结, 一学期一评比, 并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对五星级中队进行表彰。

自“养成教育”实施以来, 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行为习惯日趋规范:见人问好, 张嘴就说普通话, 在楼道里慢步轻声靠右行……百尺高台起于垒土,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 正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见证。他们在“学习——明理——实践——评价”的良性循环中, 收获着一个又一个好习惯。

三、学科渗透——构建人文课堂

如果把知识比作阳光, 把育人工作比喻为雨露的话, 那么, 孩子这棵幼苗, 不仅需要知识阳光的普照, 更离不开雨露的滋润。因此, 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 让“阳光”与“雨露”同行, 是我校工作的又一突出特点。

在教学工作中, 我们首先注意引导各学科教师积极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努力做到“全”、“新”、“活”、“准”。“全”是指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新”是指教师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新内容;“活”是指渗透方式要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准”是指要找准“知识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把握渗透时机和方式。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依托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 教给学生默读、朗读、有序读、跳读、精读、略读和反复研读等读书方法;老师提出问题时, 自己要认真思考, 要有自己的见解;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 要学会认真倾听, 并与自己的想法相互比较;不懂、不理解的地方要大胆举手提问等。再次坚持激励, 对上课认真听讲、讨论积极、认真作业、勤学好问的学生或小组及时进行表扬, 树立榜样, 从而树立信心。

另外,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所有学科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每节语文课, 都要有不少于5 min的时间进行写字指导与训练;每天中午进行“习字一刻钟”练笔;每周都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字书写, 每月组织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写字比赛。

现在, 我校教师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学科教学是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适时结合教材, 对学生进行教育, 可以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 更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合力——共建和美校园

习惯靠养成, 养成靠教育。一个好习惯的养成, 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 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 这就需要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 共同督促,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机会。

一是实行“家长委员驻校值班制”, 每周三名家长委员驻校, 利用半天时间与学校教师一同护送学生路队、督查学生活动情况等, 针对问题及时指正。二是设立家长接待日、开放周, 主动征求家长对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见或建议。三是组织各种类型的家长会:学校分别在学期始和学期末组织召开“家校连心会”, 通过观看宣传片或教师、家长委员介绍等形式, 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意图、情况、成果及要求;学校征询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组织召开“教子有方”家教讲坛会, 学校就“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家长合理化的建议, 或家长就孩子的习惯培养交流自己培育孩子的全过程, 使家长们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策略, 使学校、家长自身的育人资源从独享变为共享;为提高养成教育实效, 学校鼓励班主任邀请部分家长到校, 针对某个方面的习惯问题召开各类小型家长会, 小型家长会时间短、效率高、针对性强、成效显著, 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

为全面了解和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现状, 我校教师除了登门家访外, 还通过写信、电话、短信、喜报、班级QQ群、校讯通等多种途径, 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所处的学龄段需要养成的习惯目标的内容, 向孩子讲清“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通过反复抓, 抓反复, 真正实现孩子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沟通, 协助学校做好对孩子的评价工作;给孩子做好示范, 逐渐形成“人人关心习惯养成教育, 人人抓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

通过加强家校联系, 家长可以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可以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 由此形成了全社会、全方位的和美教育机制, 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习惯教育绽异彩, 特色硕果香满园。几年来, 学校习惯养成教育得到了上级领导、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威海市红领巾示范学校”。

高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素质教育

“养成教育”, 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1]。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 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以及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内容十分广泛, 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其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 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 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从某种意义上, 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 而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养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目前养成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行为规范养成;学习能力养成;创新精神养成;心理养成;艺术兴趣养成以及其他素质养成[2]。

一、高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及问题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 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的高等学校学生而言, 在自律性、自觉性、行为习惯等方面要差很多, 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 高职教育是学生经历的最后一个阶段, 是接受专门性的养成教育的最后一次机会, 同时高职学生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需要通过习惯养成教育来纠正, 因此高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目前高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总体而言, 生源素质普遍不高, 自控能力普遍较低[3,4,5], 具体问题主要有:

1.少数学生缺乏责任感, 社会使命感淡薄, 价值观不正确, 盲目崇拜与追逐现代明星偶像。

2.部分学生一味追求物质享受, 缺少勤俭节约意识。此类学生攀比心理强烈, 贪图安逸, 没有形成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沉迷网络游戏, 甚至上课时间都在宿舍对着电脑玩游戏。

3.一些学生没有树立理想信念, 缺乏远大志向。尤其是部分生活条件比较殷实的学生, 没有忧患意识, 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 每天无所事事。

4.极少部分学生有违法乱纪行为, 动辄结成团伙, 打架斗殴。不论男生、女生, 均有抽烟、酗酒、逃学等不良行为, 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很坏的影响。

5.学生厌学、逃课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就是学习上的“差生”, 学习基础极不踏实,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深夜玩游戏、聊天、打闹, 甚至凌晨才睡觉。睡懒觉、玩游戏、看片, 经常迟到、旷课。

这些都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需要通过加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来加以解决。

二、习惯养成教育在高职学院中的实践

笔者作为负责习惯养成教育的一线教师, 对高职学院中开展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摸索和研究, 从在高职学院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经验来看, 习惯教育主要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 注重教师在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在很多方面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为学生所关注, 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 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甚至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作为教师要以身垂范, 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学生, 让学生首先能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 善于去发掘学生的优点, 并注意培养和引导, 逐步培养学生对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兴趣。

(二) 养成教育要把好入学关

古语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可见最初的印象对人的习惯形成影响之大。养成教育要从入学开始抓, 如抓好入学教育、军训等环节, 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军训中培养学生严格作息时间, 严格学生考勤制度, 严禁校园吸烟等, 对今后形成良好的氛围有着重要作用。入学教育是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环节, 我校已将其列入课程并进行了合理规划, 如通过校规校纪教育, 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通过网络行为习惯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通过专业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入学教育对新生以后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影响, 对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 养成教育要从学生公寓抓起

古人说:“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学生公寓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的主要场所, 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 公寓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重大影响作用, 因此加强公寓环境的建设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优良的公寓环境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公寓建设不仅追求安全舒适、美观大方, 同时要注重管理和服务, 积极开展宿舍文化平台搭建、星级寝室、寝室之星评比等工作, 并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 设计各类有特色的壁画,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注重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在宿舍建立党团组织, 党员发展、评奖评优等都要注重学生在宿舍的表现, 经常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 促进宿舍同学的团结, 促进宿舍文化的建设;在宿舍管理中, 应加强制度建设, 引导学生文明向上。宿舍建设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 力争把学生寝室建设成为学生生活的温暖家园、学习知识的良好场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阵地。

(四) 养成教育贵在坚持

学校坚持开展养成活动, 养成活动不在于大, 不在于多, 而贵在坚持, 贵在深入。养成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不断巩固和长抓不懈。如很多学校都组织学生开展早操或早锻炼活动, 但在执行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学生不起床、不出操等现象。由于种种困难, 学校就放松了管理或取消了活动。我校每日坚持开展活动, 早晚自习, 并将早锻炼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 计入体育课平时成绩。通过这两项活动的开展,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有利于学生毅力的提升。

(五) 目标引导是养成教育的关键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人生目标, 有些学生迫于无奈才来到高职院校, 很多人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在虚度三年的光阴。在目前的工作中, 学校在大一就开设了就业规划课程, 帮助学生进行规划对毕业后的去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辅导员积极与学生沟通, 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个别制订学习工作目标。可以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如学生在三年中要拿到哪些证书, 通过哪些等级考试;短期目标则是把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年级、学期等不同的阶段, 如这学期拿奖学金等。只有制定好计划, 三年高职生涯中学生才会有一个奋斗的目标, 才会知道往哪方面努力, 他们才会充电, 才会学习, 才会奋进。

三、结语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习惯就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如果忽视习惯养成教育, 学生就可能养成不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应注重养成教育方面的训练, 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果忽视养成教育,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等, 那么素质教育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即使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 实质上却无内在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素质教育呼唤习惯养成教育, 我们必须对养成教育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钟玮.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9) :40-41.

[2]谢鑫.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化的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5 (6) :28-29.

[3]储争流.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教育对策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1 (1) :157-158.

[4]夏剑萍, 张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2) :89-90.

关于加强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篇9

一个坏习惯,毁掉了一笔大生意,使得这位厂长错过了一次成功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存在。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有句非常精彩的描述: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就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的习惯,一辈子就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习惯看似事小,却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素养。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学校如何开展养成教育提出几点想法。

一、明确规则,让学生在规范中自律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实施养成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规则,明辨是非,懂得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这里所说的规则,范围十分宽泛,大到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小到地方风俗、校纪校规。从学校的层面来看,学校应完善校纪校规,通过细化整理后形成各个序列,如学生的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安全习惯等,并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特征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细则。

在规则制订并实践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一是起点要“低”。对学生的教育要体现低起点,严要求,致力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养成。要从学校的整体教育思路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道德基础,让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实践,从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最细微的行为习惯要求抓起。二是坡度要“小”。德育工作是个慢功细活,要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开始。按照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念,通过小坡度的德育训练,让学生感受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实十分简单,在真切的感悟中实现个人品质的提升。三是要求要“细”。只有细致的要求,学生接受、行动起来才不会觉得困难。在德育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的每一点要求,都应该是具体的、细微的,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会有良好的“落脚点”。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学校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使全体师生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在大型集会中进行宣传。学校的开学典礼、平时的小结会、家长会、休业式等大型集会都是宣传养成教育的好时机。其次, 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任何学科都有德育的功能,学校要以思想品德课为主导,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将养成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最后要通过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宣传习惯与人格、习惯与健康、习惯与成才的关系。同时,学校要加强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的规章制度上墙公布,在教学楼走廊等醒目处悬挂名人画像和有关养成教育的名言警句,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目的。

三、创设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德育工作如何由虚变实,由模糊到具体,变传统的说教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必须巧设活动载体,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德育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学校的开学阶段往往是开展养成教育的好时机,学校可以把新学期的第一个月作为行为规范教育月,开展军训、征文、演讲、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学生学习“规范”、执行“规范”的氛围。

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设计相应的载体,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本校在上学期针对学生对师长无礼貌,乱扔垃圾、同学之间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的现象,学校政教处、团支部组织学生开展了“新三弯腰”活动,即“见了老师弯腰行礼,见了垃圾弯腰捡起,发生矛盾弯腰致歉”。学校向每位学生发放了倡议书,举办了专门的启动仪式,并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做法,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学校把此项活动的开展与班级考核起来,并在期末评比表彰“文明班级”和“礼仪之星”,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把学习、纪律、卫生、出勤、两操等考核作为常规工作列入到学生个人和班级考核之中。通过评比星级学生、文明标兵、三好学生等手段,引导学生相互竞争,向先进典型学习。

四、及时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间会不断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及时评价,给予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评价要有时效性。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认为,最有益的教师评价就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学生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关注的时间一般是十分短暂的,我们通常把这个时间称为兴奋期,教师如果能在兴奋期内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就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二是评价要有激励性。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引导。尤其是对问题同学,更需要教师毫不吝啬地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进行表扬。三是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考虑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的评价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四是评价要体现多样性。对学生评价的可以采取自评、互评、集体评、家长评、教师评等方式。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促进学生反思,从而提高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结对帮扶,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家长的溺爱,普遍存在着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倾向,他们心理防线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中的特殊学生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如离异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学生等,这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上也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在学校中,选择事业心较强的教师与“问题学生”结对,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通过对他们学习上辅导、思想上引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思想上,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行为,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不良倾向,及时加以引导。在生活上,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重点加强在感情上的投入,给予他们以子女般的关怀和爱心。在学习上,教师要经常对他们进行督促鼓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指导。在心理上,教师要从学生的言谈、交友、周记、成绩起伏等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情绪上的起伏,及时进行疏导,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浅谈学生的养成教育 篇10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为什么许多少先队员背《规范》、《守则》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扔纸屑?为什么许多队员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少先队员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需要从自身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

首先,重视教师的示范教育,教师是学生行为的表率,其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穷的。当你看到操场上或教室里有果皮纸屑,不妨弯腰拾起,送到垃圾桶中。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学着老师主动去做,进而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校园风气,乃至一种社会风尚。

其次,让《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情趣化。如把它改编为小品、戏剧让学生表演、竞赛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使《规范》逐渐入心入脑,变成行动。

二、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思想向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只有通过行为训练才能使队员知行统一,只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形成少先队员言行一致,言行统一的高尚品德。优良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实践和锻炼,必须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要抓好行为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有耐性,要持之以恒。

其次,训练要强调“严”字,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甚微情况下,便心灰意懒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培养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平时如慈父般“爱”,但训练时却有个狠劲,在“继续训练”、“还得练”、队员哭鼻子绝不手软的训练中使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三连冠”;“马家军”在马俊仁教练的充满“慈爱”的吼声中脱颖出一个又一个世界长跑冠军。如此,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做到“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

最后,习惯养成固然需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把“苦练”与“趣练”有机结合起来,青少年毕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时期,不能像成人般机械训练,在训练中强调“趣味”二字,增加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训练。

三、养成教育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体系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将三股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它们融为一体。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是无声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习与家人交流与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教育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时常对其行为进行评估监测;与此同时全社会还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养成教育非一日之功、一面之力所能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不断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促进人们文明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浅谈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篇1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要注重实践。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养成教育要因人而异。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教育,不仅涉及到每个学生个体,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状况等千差万别,而国家和社会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养成教育的方法也因人而异,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教师让学生明白《守则》和《规范》中为什么要求这样做、禁止那样做的道理,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4.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第一步、宣传动员,營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第二步、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再如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养成“讲卫生、丢陋习”的文明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12

一、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问题现象

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基本是中考落榜生或者在初中义务段辍学者, 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他们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而且在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一直得不到肯定和认可,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自暴自弃的学生非常普遍,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放纵自我, 以实用主义为价值观自私自利、没有集体荣誉感、无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淡漠、组织纪律观念差、团队精神不强、对父母依赖性较强、逆反心理较重、不愿意接受长辈和教师的劝导等。学习目的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上课迟到、早退, 在课堂上讲话、打游戏、发短信、看小说、打瞌睡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日常生活中抽烟、喝酒、说脏话、撒谎、厌学、逃学、谈恋爱、打架斗殴、精神萎靡不振、沉迷网络、生活自由散漫、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与他们在中小学期间养成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要解决上述难题就必须从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因此, 人从幼年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英国小说家萨克雷有一句名言“播种行为, 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可以收获命运”。我认为养成教育就是以思想教育为基础, 以日常行为习惯训练为切入点, 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 但在中职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包含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养成教育就是人的道德品质这一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一外在表象的统一。

三、养成教育的措施

(一) 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内在的力量, 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个人的需要主动地调适、充实和丰富自己时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激励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 挖掘自身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职学生一般处在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 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 在教育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一个阶段。由于知识基础比较差, 学习能力比较弱, 自律能力不够强, 如何引导他们完成并不轻松的学习任务,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话题。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 在实践中采用以激励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善于及时发现、总结其优点, 使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可以制定激励制度, 实施激励评价, 举办技能竞赛、学习竞赛, 采用鼓励谈心甚至采用恰到好处的批评处罚等激将法等,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其潜能。有计划地请一些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学校作报告, 讲述其亲身经历, 破解职场迷局, 用学生身边的成材事例让他们看到希望, 看到未来, 让他们看到这些榜样离自己是如此之近, 能使学生更有真实感、亲切感, 更容易受到激励, 让他们既看到困难又看到希望。教师通过激励, 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重新做好人生规划, 重新点燃他们人生的激情。

(二) 强化规范、常抓不懈,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要加强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学习, 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从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讲究文明、注重仪表、注重卫生、注意安全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职学生行为规范和一日常规让学生明确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在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 既不能大刀阔斧又不能快刀斩乱麻。在日常教育中要有耐心看到学生逐步成长的动态过程同时加强监督。注意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反复性, 对好的行为及时发现, 及时表扬。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注重信息反馈,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三) 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 他们心理渐趋成熟, 追求人格独立, 在人生目标、价值追求、处事原则和态度等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思维。虽然在思想和生活上对家庭既有一定的依赖性又强烈地希望能够摆脱家长的束缚独立、自由地学习生活, 而有些家长则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 或者只注重孩子的成绩, 只要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 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时髦, 不懂关心他人, 缺乏感恩意识, 自理能力差的众多不良行为习惯。或者认为孩子没考上高中成材已没有可能, 对孩子丧失信心, 动辄挖苦羞辱, 冷嘲热讽, 对孩子的成长、学习和生活漠不关心, 无形中使学生有了被遗弃的感觉, 自我放纵我行我素, 对自己、家庭和社会丧失了责任感。因此作为中职教育者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活动或通过电话与家长探讨交流, 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各项措施和对学生的要求, 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全力配合好学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上一篇:病历质量管理下一篇:课堂气氛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