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2024-10-05

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精选12篇)

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篇1

摘要:随着社会对职业中学学生的青睐, 一些流失到社会的学生返回职业学校继续参加学习, 人数的增加、生源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面对这种现象,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职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 学问再大, 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利国、利民、利家的有用之才。

一、从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

新的学期开始后, 学生从原来的各个学校、家庭还有一部分从社会上汇集到我们学校。面对新的学校, 好奇心与期望好的开始的想法交织在一起, 他们中有一些学生想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我们抓住这一时机, 首先在开学第一周起就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 然后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 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并详细阐述了职中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毕业后就业的重要性。提出了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 比如争做“行为规范人”、“文明礼貌人”等, 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条件要求, 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 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 使他们做有标准, 学有所样, 有章可循, 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同时按学校的要求, 每一周评比一次, 对一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发放流动红旗, 表现突出的寝室和个人也分别给予表扬和奖励。没有达到要求的指明存在的问题, 并要求改正, 在这种监督考核之下, 全校学生对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利用周三下午活动时间召开新学期学生思想教育动员大会, 会上对学生提出了希望, 明确了新的目标, 希望他们在校园里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项艰苦的、长期的工作, 我们应高度重视。从学生实际出发, 即要有明确的要求, 又要有周密的计划, 是我们落实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常抓不懈,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因此, 其养成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阔斧, 也不能快刀斩乱麻。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自我磨练, 加强修养而形成的。若要常抓不懈而又不浮于口头, 流于形式, 我认为必须加强监督。设岗监督是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力度的有力保证。加强岗位监督, 不但可以及时表扬好行为、好作风, 及早批评、制止和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而且可以经常获得反馈信息,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监督岗分两个层次:学校监督岗和班级监督岗。学校监督岗由值班领导、值周教师和学生会成员组成, 负责监督全校学生上下午、晚自修和午休情况。监督内容包括:佩戴校卡、衣着打扮、发式、课间纪律、放学纪律、精神面貌、安全等。班级监督岗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值周班干部、值日学生组成, 负责班级量化管理与学生量化管理的监督工作。具体监督全班学生的课前准备、课间、课余活动、两操、上课纪律、卫生班容、安全礼貌等。这样日复一日, 周而复始的监督, 即发挥了自身的特殊作用, 把不良行为习惯扼杀于萌芽之中, 又巩固了贯彻实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效果。更重要的是,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趋向经常化, 实现常抓不懈的目的。

三、开展自我批评, 逐步完善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我批评“贵在自觉、主动地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认识过失, 进而有改正缺点和错误的决心, 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大多数父母忙于农活和生存而对子女的行为习惯疏于管教, 出现很多的“陋习”现象并不奇怪。而要矫正他们“陋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 常常会因缺少恒心, 而行为反复。针对学生这一特点, 我平时要求他们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展开讨论, 指出班级同学中哪些行为是良好道德的表现, 哪些是不道德的行为, 并与自己进行对比, 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使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自我控制, 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加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记得学生刚入校时, 因为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没有养成在公寓生活的好习惯, 在卫生间乱扔垃圾, 手洗完后不关水龙头, 结果常常导致卫生间堵塞, 浪费水严重, 为解决这些问题, 让学生利用班会和演讲活动, 讨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好习惯, 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既损人又不利己, 是不好的。通过自我批评, 同学们自觉地纠正了不良行为, 好的习惯渐渐形成。

四、学校家长相互配合, 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职业中学的学生正值青春期, 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 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渐趋成熟, 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既有一定的依赖性, 但又希望摆脱成人束缚, 独立、自主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 特别是农村的家长因为学生成绩较差, 不好意思与老师交流或是只希望孩子学点专业知识, 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本领, 跳出“农门”就可以了, 所以什么也不让他们做, 子女“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限制, 到了学校也是不讲卫生, 对班级事物淡然, 桌上乱七八糟, 对此, 我们多次召开家长会, 让家长和学生明白“要成才先学会做人”得道理。

五、引导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领悟、体会

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职业技能是一种实践能力, 也是一个从业者基本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职中生, 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实践是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 我们平时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技能的掌握才有价值。同时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干一行爱一行, 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有意识的进行体验, 进而了解职业, 了解自我, 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然后对照自己的不足, 加以改正,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生讨论认识到只有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做起, 时刻注意加强自身修养, 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 在感悟中受到启发, 增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对职中生而言,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重要意义。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在校生活的全过程, 从学习方面的认真听课,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到纪律方面的不迟到不早退;从日常生活方面的站、坐、行, 到文明礼貌方面的尊敬师长、谈吐文雅等, 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 长期坚持, 才能取得一定效果。

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篇2

近年来,我校坚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和研究,目前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形成了“教育—管理—反馈—再教育—再管理”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思路。

为了切实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和各班班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明确的养成教育工作方案,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合力、三个联系”的总体工作思路开展养成教育。一个核心,即“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两个合力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和“全校师生的合力”;三个联系是“家校联系”、“学校、社区联系”、“班主任与科任联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训练机制。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行为训练要强调持之以恒,有耐心。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行为训练工作:

一是行为训练有侧重点,如组织新生入学的行为训练,期初各年级队列训练,学习《守则和规范》,举办“查查找找”讨论会,让学生从思想上认知《守则和规范》内涵,行为上用《守则和规范》要求言行。

二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学校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检查督促学生每天入校、离校的路队和纪律习惯,红领巾佩带及学生仪表习惯,班级卫生区、教室及个人的卫生习惯,学生课间活动、两操、就餐、排队用水、住宿纪律等一日常规行为习惯等。红领巾监督岗实行每天一小结,检查评分结果及时公布在“少先队活动角”和“文明班级擂台”上;每周一例会,汇报、总结、交流监督情况,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评比结果在学期末纳入对班级的综合考核,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和班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对校园中的好人好事、违纪事件进行及时通报、公布,净化了育人氛围,在学生中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

三是榜样激励,严爱结合。我校在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训练中,要求老师要注重“趣味”二字,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例如,低年级老师们为了能及时纠正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他们在年级中开展了“请你像我这样做”的活动,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并把做得好的学生树为榜样,相互交流,师生同步,养成教育相得益彰,如此反反复复,让学生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三、拓宽训练途径,落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充分利用班队、思品、晨会等课程,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三别”、“四带”、“五无”。“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文明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2、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学生养成教育管理。坚持每月第一周召开一次全体教师会议,明确本月教育主题,安排当月工作,提醒教师应注意的问题,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二)组织各种班队活动,落实“行”的要求。积极开展有益的班队活动,健全广阔的少先队活动阵地,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理论和实践挂起钩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知”:每月的第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

“纠”: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2、坚持每周一次班会制度,总结本周本班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安排下周工作。每月最后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讨论会,进行一次阶段性班内总结。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办好校园小广播、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4、寓“小学生常规”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少先队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大型的学校队会活动,是训练学生行为规范的好时机,活动中除要求学生排队出场、按次序入列、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外,对队员的敬礼、站立、以及红领巾的佩戴等均有所规定。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益的义务劳动,提高队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制订各项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1、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在《值周日志》、《值日登记表》和《红领巾监督岗督查情况登记表》上。值周值日人员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值周值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以安全卫生监督员为主要管理人员,每天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出勤、包括学生宿舍、餐厅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评比,充分发挥“红领巾监督岗”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3、形成制度,做好表彰,将养成教育推向更高层次,各班要做好养成教育的自评活动,及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一再不遵守《规范》、《守则》、《养成教育实施细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能分清优劣,在赶、帮、超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在每学年末都开展表彰活动,鼓励先进,创建人人争上进的良好氛围。

4、做好交流工作期末开展“养成教育经验交流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共同促进养成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使本学年养成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何把握养成教育的特点,较好地处理养成教育过程持续性和内容灵活性的关系,实现养成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深化。我们的体会是坚持不懈地开展系列的、有所侧重的、丰富多彩的月主题教育。近年来,我校坚持围绕五项少先队主题活动展开。

一是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逐渐养成热爱劳动习惯。如组织一年级新生开展“我能行”穿鞋、系鞋带比赛,让学生懂得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消除依赖思想,中高年级学生组织军训,学会吃苦,懂得什么是付出,什么是收获,举办才艺表演大赛、插花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收获的喜悦。

二是举行献爱心、助人为乐活动,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不比吃穿比学习,不比花钱比节俭,助人为乐、献爱心的教育活动定期举行。学校在“情系灾区”献爱心活动中,学生们纷纷献出了他们平时积蓄,踊跃进行捐款。

三是深入开展“讲文明语,写规范字”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言语和书写习惯。通过“早上讲,下午练”(早读班级开展即兴演讲,下午写字课坚持练字),现今我校师生讲普通话蔚然成风,学生的书写基本规范整齐。

四是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通过家庭设立图书箱,班级设立图书角,学校建立图书室,形成图书资源网络。通过建全学校图书室开放制度,举办图书摘录展评、心得体会评选、优美片断朗诵比赛等活动,促进此项活动的开展,目前,已初见成效。

五是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良好行为。让学生从小养成说话算话,言出必行的行为,我们通过班队会,晨会等形式,以讲故事和具体事例教育学生,以“明理诚信”要求学生,让学生明白诚信做人的道理,不诚信做人的危害,有力地促进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加强家校联系,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得以延续。

我校十分重视调动校外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以提高校内教育的“巩固率”。

首先是沟通家校协作教育渠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我们坚持经常性的家访制度,每学期家访面均达100%以上(含电话访),同时注重对学困生、富裕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的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教师的“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学校通过分发告家长书、分发对学生在家行为习惯的调查问卷,举行家长会就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进行研讨,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讲究教育方法,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娇纵、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较好地使家校教育同步,巩固和提高了教育效果,从而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行为,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一个最优化的家庭教育环境。

此外,我们还和派出所联合为学生上交通安全教育课、法制教育课、卫生保健教育课、环境保护教育课和讲革命故事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加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3

一、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规范化

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上多数教师是比较重视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甚微,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盲目性太大。也就是随心所欲,想起一出是一出,没有任何计划,没有任何规范。往往是学生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今天学生作业乱了,就培养仔细认真的习惯;过几天发现学生太懒,又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教育虽然带有针对性的一面,可往往失之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堵漏洞式”“救火式”的教育,就是一种盲目性教育。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有全盘的考虑,要有计划、有规范。培养习惯不能由主观决定,要讲科学、讲规范化。作为中、小学生来说,必须牢记《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坚持以“规范”和“守则”约束自己,逐渐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告诉学生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我们必须在学生中认真执行,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更好的培养。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还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经常给他们提要求,所提要求要符合学生实际,要具体、形象、直观,明确而不含糊,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

二、养成教育的各种教育途径要协调一致

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他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必然要接受全方位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必须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如果“各吹各的调”,互相矛盾,教育力量就会抵消,甚至造成学生思想混乱,无所适从。这就如同雕刻匠雕刻一块大理石,如果大家都按照自己想象中的形状你一凿我一凿,谁也不顾谁,这块大理石就会成为废料。只有大家都按同一蓝图去雕刻,大理石才会成为一个美丽的形体。教育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网络”模式:以学校为龙头,学校在养成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家庭配合学校,学校配合社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教育学生。

1.学校内部要一致

学校是一个教育的整体,学校的领导、教师等都肩负教育下一代的职责。所有的教育力量都要齐心协力,多管齐下,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可是目前有些学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科任教师课堂秩序不好就埋怨班主任,要不就把问题顺手推给班主任,看你咋办?班主任又反过来埋怨科任老师:“人家上课都好好的,怎么到你这就乱套了?”互相攻击,学生的习惯无法养成。笔者认为,培养习惯,教育内部必须一致,要目标一致,要求一致。因此,为了减少矛盾,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年级组会”“班主任会”等,在会上将所有任课教师的意见统一起来,共同研究学生的情况,制订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力图让每个教师都成为这个班的主人,认真负责,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养成教育中更要发挥其重要作用,要积极组织和发动全体学生,把班级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起来,从班级实际出发,抓好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2.家庭内部要一致

现代家庭内部不一致的情况也很多,这很容易给孩子造成钻空子的机会,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不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形成。因此,家长首先要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另外,家长之间还要主动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教育孩子时要前后一致,连续不断。

3.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要一致

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正因为如此,配合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家长和教师不但要利用社会上的有利因素教育和引导学生,还要自觉、主动地抵制不良影响,防止对孩子心灵的腐蚀。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希望在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小环境”中,积极利用有利条件,为社会“大环境”的逐渐转变创造好的条件。

三、养成教育的方法要科学、灵活多样

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的工作。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要从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做起。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学生被管得太紧太死,一旦教师不在场,就会乱套。有的教师采取简单生硬的方法,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嘴磨破了,眼盯累了,人累瘦了,学生的良好习惯仍然没有养成。因此,方法问题至关重要。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养成教育应以训练法为主,结合其他多种方法共同教育。

1.训练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实现不良习惯向良好习惯转化是训练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加上耐心细致的工作,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才会逐渐形成。其次,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训练兴趣。训练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推陈出新,变换花样,增强训练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应看到习惯已作为一种定式,短期内很难被矫正过来,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耐心和宽容心,真诚地对待学生,和他们建立良好的感情,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2.榜样法

榜样法就是借助于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向学生进行德育影响,使学生受到深刻教育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承担重要的角色。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最可信赖的人、最钦佩的人,教师的示范教育对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学生往往具有“向师性”,他们最善于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好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模仿,教师不好的品德、不自觉的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所效仿。因此,教师应当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首先做到,在养成教育中,成为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鲜活的典范。

3.指导自我教育法

首先,给学生一个评价标准,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从而使他们的自我判断有一个依据。其次,教会他们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和自我批评。如,在练习和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和现象展开评议和讨论,让学生在评议中知道好与不好,为什么,怎么办,从而达到正确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

四、养成教育要与时俱进

强调养成教育,并不是说抓好养成教育就万事大吉了。养成教育只是德育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面的。一方面要重视养成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思想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要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适应社会新时期的需要。

参考文献:

李萍.中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之我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S1).

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篇4

一、班级网页的制作

1. 学生通过看网页制作书籍, 请教计算机老师, 学习网页制作。

教师充分发现班级里的“电脑百事通”, 大力支持和鼓励他们互相配合, 制作班级网站, 尽情展示自己在电脑方面的才能。这项工作在每周两节信息技术课堂上, 得到了信息技术老师专业的指导和训练, 使得很多学生都能比较熟练地掌握网络知识。

2. 学生学会从网上搜集、筛选、下载各种图文资料, 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充实进班级网站之中。

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网络, 搜集了大量有关网络功用及利弊的资料, 成为网络的受益者。

3. 确定网页各栏目内容,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班级学生动态, 确定各版块内容。

如班级介绍、班级文化、班级相册、师生风采、成果展示、观察与思考、我与网络、留言本、悄悄话、家校沟通、班级BBS等,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网页设计, 为网页出谋划策, 集思广益, 力求设计出针对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页。

二、丰富的活动过程

1. 成功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不但适用于课堂教学, 在网页制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我与网络”栏目中第1小组介绍网络功用之休闲生活这方面内容时, 小组成员密切合作, 表现出色, 分别从网上购物、网络文学、网络电影、音乐、网络游戏等几方面介绍, 配以自己从网络中下载的漫画、网页、视频、动画等资料汇总而成的精美网页, 绘声绘色, 生动流畅, 极富吸引力, 这样使学生兴趣盎然, 乐于接受。

2. 浓厚的网络讨论氛围。

学生借助网站平台展开学习问题的讨论、成长快乐与烦恼的分享、时事热点的关注, 使得各种思想交汇, 闪现智慧光芒。

3. 精彩的展示汇报。

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 在教师指引下, 学生展开了对网络利弊的思考, 旁征博引, 各抒己见, 很多同学颇有感触, 写出对网络利弊的深刻认识, 写下了富有感情的感言。

4. 畅通的家校交流。

在班级网站中专门开设“家校沟通”栏目, 家长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班级最新动态和学生表现。老师将周末作业、进步学生、节日祝福都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家长朋友, 家长朋友也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对方, 甚至不少热心家长还为班级建设和班级网站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可见, 网络为家校交流沟通搭建了新的桥梁。

5. 得力的网站管理。

发现并培养“电脑百事通”, 成立班级网站管理成员, 主要负责网站内容的发布和更新, 热心帮助同学, 尽力解决他们的网络难题。我不断地鼓励他们, 培养得力助手, 不久, 负责编辑、摄影的同学各司其职, 而又密切配合, 负责技术支持的“小网通”更是大显身手, 这样本班网站的后台管理工作是紧锣密鼓, 井井有条。这也打破了学生上网将主要精力用于打网络游戏与聊天的局限,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转移了他们的视线。几个“小网虫”的信心倍增, 成就感也大大增强, 尤其是几个平日里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网虫”得到了久违的认可, 不少同学对他们佩服三分, 刮目相看。他们迷恋上网游戏聊天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三、丰硕的成果及影响

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必要点拨, 精心组织和协调, 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 班级网页不仅达到了教育的作用, 还发挥了培养学生的功效。

1. 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深入学生心中。在班级网站这个交流平台中, 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同学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得到了充分体现, 及时弥补了传统现实教育过程存在的不足。

(2) 团结协作意识明显增强。在网站的制作和管理中, 同学们多次通过小组活动完成任务或者表现突出, 同学们在实践中充分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或者得到小组成员给自己带来的帮助, 或者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努力完成的作品带来的喜悦。

(3) 多种能力得到提高。“观察与思考”栏目学生自由讨论后颇有感触地写出的深刻认识, 无疑是学生的一次次练笔, 更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4) 自信心的培养和增强。平日一些不善言谈、腼腆羞涩的同学在BBS等栏目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甚至侃侃而谈。有时会得到同学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使得这些腼腆的同学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 信心增强, 逐渐变得大方得体。平日里很少有同学的作文、绘画、摄影等作品能得到发表, 在“作品展示”、“师生风采”栏目给同学们提供了极好的展示机会。这种激励方式不仅增进了师生的相互了解, 而且鼓励了不少同学发挥自己的潜能。管理后台系统给“小网通”“小网虫”们提供了展示“看家本领”的舞台。这是学生们信心倍增的平台。

2. 促进班级管理, 提高班级整体形象。

网页制作锻炼学生, 网站内容熏陶学生, 这个网站从制作到使用, 再到更新和管理, 历经这个过程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感受, 网站的每次变化他们都有期待, 也都有付出, 在期待与付出中, 学生收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班级发展了, 学生对班级的关心程度增加了, 班级凝聚力增强了。

班级网页, 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合理利用网络, 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 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 帮助学生增强安全上网意识, 唯有这样, 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 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 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段时间下来, 很多学生都能正确地使用和利用网络, 尤其是几个同学, 以前是网络的“奴隶”, 现在却变成了网络的“主人”。特别突出的是, 有一位学生还在信息技术老师的指导下, 参加信息技术奥赛。孩子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家长脸上流露出惊讶的喜悦表情。可见, 这还是转化后进生的一个良好的平台。

BBS平台, 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 在虚拟的环境中拉近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学生有许多心里话不愿当面倾吐, 在BBS中可以畅所欲言, 老师、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 更好地对症下药, 提供最佳最有效的网上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 共同配合教育, 使得各种德育思想难题迎刃而解, 使网络成为使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

班级的最新动态、亮点和进步都通过网站充分展示出来, 也让其他班级、年级师生了解, 让外校、外界了解。班级网站成为了班级工作的“优秀宣传员”。

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 篇5

寒来暑往,春秋转瞬,弹指一挥间,时间老人用一双巨手把我们带入一个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时代。拥有无限创造力的人们正在利用一个又一个的高新科技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愈益显得重要,学校必须积极探求科学管理的途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靠社会的力量,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

一、加强师德教育,树立行为榜

朋友们,什么是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相信许多人在思考,许多人在追求,也有许多人感到困惑迷茫。有句广告说得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人生进步的动力所在。我不想讲空泛的理论,也没有过高的奢望。我的价值观其实很简单:兢兢业业,刻苦钻研,让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到丰富的知识;诚心诚意,尽职尽责,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学校的肯定,就足以使我欣喜万分,就足以使我乐此不疲。这就是我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的动力所在。也许会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但我不会改变初衷。我相信有许多人是和我一样的!在这些爱岗敬业,视校如家的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他们使我真正地懂得了如何在平凡中去成就精彩的人生,使我明白了如何在平凡中体现精彩自我。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好普通的价值,无数个平凡就成了伟大,无数个普通就成了非

常,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很大。教师应严于律己,以自己正确的、规范化的行为影响学生,具体形象地给学生树立道德行为的榜样。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其关键是学校领导要“明目标,记责任,干实事”,率先垂范,其重点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应广泛开展“讲师德,育新人,比奉献,创一流”的活动,如“全校教师公开课”、“愉快教育献课活动”、“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教学能手讲课比赛”及有关教育理论研讨等,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一个奋发进取,人人教书育人,人人为人师表的教师集体基本形成。

二、优化育人环境,陶冶道德情操

学校的文化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系极大。我们学校按照“三园”(花园、学园、乐园)模式制订校园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制订校舍,教学设备、场地设施的基本要求,绿化、美化,花草树木等合理布局,设置规范旗台,教室悬挂名言名人画像,布设宣传栏,贴中国政区图和世界地图,力求让校园的每一堵墙都能说话,每一处景点都有教育意义,学生身处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规范常规制度,落实行为训练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自觉性,坚持教书育人,强调把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和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各科找准结合点,形成综合教育效益。

2.活跃校园生活,组织现场观摩,以教学班、中队为单位,广

泛开展学《守则》、学《规范》知识竞赛、主题队会,普遍成立兴趣小组,全校每年举行六.一文艺汇演、体操比赛、校运会、书画作品展评。在有序、愉悦、和谐的校园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过程中,注意养成教育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重点,力争做到时时、处处、事事都有规范要求。

3.注重一日常规训练的具体要求。我们学校还制订了各职能部门,如校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班主任、教研组长、辅导员等的职责细则和常规工作要求,使之与学生一日活动双轨同步。

4.学生一日常规养成教育有不同层次和坡度的要求。如新生入学注重进行集体的行为规范训练,抓传统美德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高年级的学生以榜样诱导,增强其规范行为的自觉性。每天从学生走进校园做到穿戴整洁至离校时认真做值日生、保持教室校园整洁抓起,及时检查评比,反复导行,培养了学生对课室一日常规的认同感和义务感。在这过程中,着力抓好班集体建设,引导学生自我调节,自觉维护班级荣誉,如制定班规班约,开展班际“出勤、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赛等活动。

四、建立“三位一体”网络,促进行为习惯养成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必须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共创良好的育人大环境。因此,我们学校十分注意密切家校联系,举办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和家访制度,在依靠社会力量,如聘请当地有名望地家长或成功人士当校外辅导员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注意抓苗头,抓及时,促使学生校内外表现一致。

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 养成教育 重要性

"十一五"期间,高职高专教育被明确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基于"高职院校是最后的选择"的心态进入校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对自己的前途不甚乐观,毕业后企业认可度不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养成教育的缺陷,为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过程。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所以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优秀品质。可见,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良好习惯是高职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

(2)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高职生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关乎着整个社会道德水平。高职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3)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高职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就普遍的学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的原因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我们德育工作调子很高,但脱离学生实际;有的教育活动只重形式,不求实效;还有我们对养成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等。

(4)抓好高职生的养成教育能從根本上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如今有些高职生自我表现意识强烈,注重权利和权力,轻视义务和责任,自律能力欠缺,道德法制观念弱,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多年来养成教育的缺失。

(5)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就业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高职院校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国家政策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为此服务。当前有的高职生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律能力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加强高职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在第四届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表彰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育用,无德无才弃之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趋向于有偿教育,产生了许多道德误区,如用等价交换取代奉献精神,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用竞争取代协作,用物质追求取代精神追求等。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特殊群体-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负面影响,一些学生在心理调节方面与现实存在种种偏差,导致心理错位与扭曲, 无法适应和融入社会,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的现象。显然,高职院校实施养成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对完美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加强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篇7

一个坏习惯, 毁掉了一笔大生意, 使得这位厂长错过了一次成功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 对习惯有句非常精彩的描述: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 你有了好的习惯, 一辈子就享受不尽它的利息, 你有了坏的习惯, 一辈子就偿还不尽它的债务, 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习惯看似事小, 却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素养。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学校如何开展养成教育提出本人的几点想法。

一、明确规则, 让学生在规范中自律

没有规矩, 无以成方圆。实施养成教育的第一步, 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规则, 明辨是非, 懂得哪些可以做, 哪些不可以做。这里所说的规则, 范围十分宽泛, 大到法律法规、道德规范, 小到地方风俗、校纪校规。从学校的层面来看, 学校应完善校纪校规, 通过细化整理后形成各个序列, 如学生的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安全习惯等, 并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细则。

在规则制订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一是起点要“低”。对学生的教育要低起点、严要求, 致力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养成。要从学校的整体教育思路出发, 并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道德基础, 让德育回归生活, 关注实践, 从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最细微的行为习惯要求抓起。二是坡度要“小”。德育工作是个慢功细活, 要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开始。按照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念, 通过小坡度的德育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十分简单, 在真切的感悟中实现个人品质的提升。三是要求要“细”。只有细致的要求, 学生接受、行动起来才不会觉得困难。在德育工作中, 对学生提出的每一点要求, 都应该是具体的、细微的, 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只有这样, 德育工作才会有良好的“落脚点”。

二、营造氛围,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学校要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使全体师生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首先, 要在大型集会中进行宣传。学校的开学典礼、平时的小结会、家长会、休业式等大型集会都是宣传养成教育的好时机。其次, 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的内容。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抓住时机, 将养成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再者, 要通过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等媒体, 宣传习惯与人格、习惯与健康、习惯与成才的关系, 加强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如将学校的规章制度上墙公布、在教学楼走廊等醒目处悬挂名人画像和有关养成教育的名言警句, 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目的。

三、创设载体,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德育工作如何由虚变实, 由模糊到具体, 变传统的说教、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 学校应该创设活动载体, 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德育活动中来, 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学校的开学阶段往往是开展养成教育的好时机, 学校可以把新学期的第一个月作为行为规范教育月, 开展军训、征文、演讲、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营造学生学习“规范”、执行“规范”的氛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学校要把学习、纪律、卫生、出勤、两操等考核作为常规工作列入到学生个人和班级考核之中。通过评比星级学生、文明标兵、三好学生等, 引导学生相互竞争, 向先进典型学习。

同时, 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 设计相应的载体, 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对师长无礼貌、乱扔垃圾、同学之间打架斗殴等现象, 学校政教处、团支部组织学生开展了“新三弯腰”活动, 即“见了老师弯腰行礼, 见了垃圾弯腰捡起, 发生矛盾弯腰致歉”。学校向每位学生发放了倡议书, 举办了专门的启动仪式, 并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做法, 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把此项活动的开展与班级考核起来, 在期末评比“文明班级”和“礼仪之星”, 师生们参与的热情高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及时评价, 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中间会不断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及时评价, 给予正确引导, 促进学生反思, 使学生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评价要有时效性。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认为, 最有益的教师评价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学生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关注的时间一般是很短暂的, 我们通常把这个时间段称为兴奋期。教师如果能在兴奋期内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评价, 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二是评价要有激励性。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尽量从正面引导。尤其是对后进生, 更需要教师毫不吝啬地给予积极的评价,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抓住时机, 进行表扬。三是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考虑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 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四是评价要体现多样性。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取自评、互评、集体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方式, 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提高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结对帮扶, 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由于受到家长的溺爱, 普遍存在着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倾向, 他们心理防线脆弱, 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很多家长, 只重视孩子的成绩, 而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 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校中的特殊学生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如离异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学生等, 这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上也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 学校选择事业心较强的教师与“问题学生”结对,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通过对他们学习上辅导、思想上引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上, 教师要经常对他们进行督促鼓励,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指导。思想上, 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行为,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发现不良倾向, 及时加以引导。生活上, 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给予他们关怀和爱心。心理上, 教师要从学生的言谈、交友、周记、成绩起伏等信息进行分析, 发现情绪上的起伏, 及时进行疏导, 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关于加强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篇8

一个坏习惯,毁掉了一笔大生意,使得这位厂长错过了一次成功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存在。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有句非常精彩的描述: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就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的习惯,一辈子就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习惯看似事小,却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素养。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学校如何开展养成教育提出几点想法。

一、明确规则,让学生在规范中自律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实施养成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规则,明辨是非,懂得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这里所说的规则,范围十分宽泛,大到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小到地方风俗、校纪校规。从学校的层面来看,学校应完善校纪校规,通过细化整理后形成各个序列,如学生的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安全习惯等,并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特征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细则。

在规则制订并实践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一是起点要“低”。对学生的教育要体现低起点,严要求,致力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养成。要从学校的整体教育思路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道德基础,让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实践,从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最细微的行为习惯要求抓起。二是坡度要“小”。德育工作是个慢功细活,要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开始。按照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念,通过小坡度的德育训练,让学生感受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实十分简单,在真切的感悟中实现个人品质的提升。三是要求要“细”。只有细致的要求,学生接受、行动起来才不会觉得困难。在德育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的每一点要求,都应该是具体的、细微的,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会有良好的“落脚点”。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学校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使全体师生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在大型集会中进行宣传。学校的开学典礼、平时的小结会、家长会、休业式等大型集会都是宣传养成教育的好时机。其次, 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任何学科都有德育的功能,学校要以思想品德课为主导,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将养成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最后要通过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宣传习惯与人格、习惯与健康、习惯与成才的关系。同时,学校要加强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的规章制度上墙公布,在教学楼走廊等醒目处悬挂名人画像和有关养成教育的名言警句,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目的。

三、创设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德育工作如何由虚变实,由模糊到具体,变传统的说教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必须巧设活动载体,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德育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学校的开学阶段往往是开展养成教育的好时机,学校可以把新学期的第一个月作为行为规范教育月,开展军训、征文、演讲、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学生学习“规范”、执行“规范”的氛围。

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设计相应的载体,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本校在上学期针对学生对师长无礼貌,乱扔垃圾、同学之间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的现象,学校政教处、团支部组织学生开展了“新三弯腰”活动,即“见了老师弯腰行礼,见了垃圾弯腰捡起,发生矛盾弯腰致歉”。学校向每位学生发放了倡议书,举办了专门的启动仪式,并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做法,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学校把此项活动的开展与班级考核起来,并在期末评比表彰“文明班级”和“礼仪之星”,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把学习、纪律、卫生、出勤、两操等考核作为常规工作列入到学生个人和班级考核之中。通过评比星级学生、文明标兵、三好学生等手段,引导学生相互竞争,向先进典型学习。

四、及时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间会不断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及时评价,给予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评价要有时效性。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认为,最有益的教师评价就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学生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关注的时间一般是十分短暂的,我们通常把这个时间称为兴奋期,教师如果能在兴奋期内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就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二是评价要有激励性。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引导。尤其是对问题同学,更需要教师毫不吝啬地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进行表扬。三是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考虑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的评价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四是评价要体现多样性。对学生评价的可以采取自评、互评、集体评、家长评、教师评等方式。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促进学生反思,从而提高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结对帮扶,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家长的溺爱,普遍存在着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倾向,他们心理防线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中的特殊学生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如离异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学生等,这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上也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在学校中,选择事业心较强的教师与“问题学生”结对,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通过对他们学习上辅导、思想上引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思想上,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行为,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不良倾向,及时加以引导。在生活上,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重点加强在感情上的投入,给予他们以子女般的关怀和爱心。在学习上,教师要经常对他们进行督促鼓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指导。在心理上,教师要从学生的言谈、交友、周记、成绩起伏等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情绪上的起伏,及时进行疏导,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篇9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意义

人格是素质之基, 是创造之源, 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有无健全人格是直接影响个体创造性发展、幸福感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各种人格特征相互协调、全面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妥善待人接物;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用在学习上[2]。

1.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在校求学期间, 他们的人格尚在形成中,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 学生个体开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的高峰期, 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他们会面临种种困惑与不解, 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如自暴、自卑、逆反心理和妒忌等。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 慢慢地走向成熟。此时,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预防与消除心理问题的滋生, 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自我调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效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3. 培养21世纪优质人才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不一样, 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个人除了具有优良的专业素质、高尚的品德修养外, 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一个人若具有自信、自强、较强的耐挫力、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激烈的竞争中,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学校重“智育”轻“心育”

目前, 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 言必谈中考、高考, 升学率成了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从家庭到学校, 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只要学习成绩好, 就一好百好, 学习成绩似乎决定一切。至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往往被忽视, 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做做表面文章,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 但形同虚设, 更别说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基本上是空白。

2.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严重

“马加爵事件”等虽然发生在高校, 但从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来看, 其心理的隐患在进入大学前就已埋下了,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正确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日积月累, 最终引发恶性事件。追根溯源, 中小学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05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 在我国约3.4亿的l8岁以下青少年中, 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其中,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6.1%~32%[3]。北京市中学生体质调研组对数十所中学的学生所做的心理卫生调查也表明:中学生中常感孤独的占11.3%, 有时感到孤独的占65.7%, 想远离亲友而单独生活的有37%, 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的为13%, 信心不足的为25%[4]。

3. 学生人格缺失

人格缺失主要由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及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所引起, 中小学生人格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缺失。

(1) 价值观倾斜、以自我中心

当今的中小学生思维敏锐、求知欲强、勇于探索、知识面广, 但不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价值观突出“利益”二字。有的学生甚至道德品质低下, 若任其发展, 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 他们从小独享父母及祖父母的关爱, 会使得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强化而固着下来, 成为一种人格缺陷, 并泛化到日常生活及学习中,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如果不及时加以克服, 往往会在社会交往中碰壁而痛苦不堪, 重则可能引发人际冲突, 甚至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2) 自制力较差、心理脆弱

自制力是一个人控制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特征。不少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 主要表现在:虽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但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行动, 不能专注学习;很多学生沉迷电子游戏, 不能自拔;遇事不冷静、爱冲动等。

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动强度低, 心理承受力及耐挫力较为薄弱, 在面临强大的精神刺激时往往难以承受, 会诱发过度的应激反应。现在的学生因为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 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 没经受风寒, 一旦遇到挫折, 易走极端。如有些学生因学习压力大, 不堪学业重负, 跳楼自杀。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策略

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需从人格教育、优化心理健康教学等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加强学生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 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

(1) 加强认知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 (A·T·Beck) 认为:不良的行为与情绪, 都源于不良的认知。认知疗法的策略, 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外演”与展现, 是个体调控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是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一项基层性工程, 有了它, 健全人格的形成就有了基础。因此, 应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报告等形式, 加强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 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 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人格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决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问题, 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2) 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人格健全的人具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逐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调控自我、教育自我, 悦纳自我。

首先,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生往往不能对自己作出如实评价, 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 缺乏“自知之明”, 甚至狂妄自大;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 自信不足, 甚至自我否定。老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自己, 知己所长也知己所短,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坦然处之, 正确悦纳自己。

其次, 不断增强学生积极的自我体验。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 激励和推动学生去获得成功, 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 逐渐克服和消除他们人格结构中的自卑、懦弱、不敢进取等消极特征。

另外, 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控能力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 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自控能力的培养, 必须从小抓, 终身用力, 特别要在行动上下真工夫。老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模式, 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 只要目标在, 就一定做到做好,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 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 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体主动自觉的过程, 其成效主要取决于个体人格自我建构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人格的明确要求和强烈愿望, 并主动寻找自身人格中的弱点, 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 人格教育才会真正起作用。

人格的塑造过程, 实质上就是个体心理结构的“自组织”过程。教育者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 使他们懂得健全人格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自我建构的有效方法, 促使学生不断反省自我, 发掘自身弱点, 选择有效途径去弥补完善不足, “再塑”自我。教师可选择有针对性的名人名言、座右铭来激励和督促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指导学生以写日记、周记方式来反省自我、自剖人格弱点, 提出人格自我改造的设想和措施;组织学生以“人生的价值”等为主题开展讨论,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知行统一, 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有保证。

(4)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拓宽学生心理空间

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人是社会的人, 健全人格的养成离不开人际交往, 离群索居必然导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焦躁心理和对立情绪。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中小学生社会化的起点, 人格教育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交往学习。丰富多彩的交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 从中增强他们主动社交的意识, 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 锻炼其社交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胸怀, 增长见识, 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2. 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 是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要求。

(1)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考核评价标准和课时要求, 学校可组织相关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组合本地教育资源, 有的放矢地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分层次地确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施途径, 预先制定好教学方案, 进行课程设置。如对低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学习适应性教育等;对高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自我调节方法、青春期教育等。另外, 围绕校本课程, 学校可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编写校本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等, 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真正落实并取得实效。

(2)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作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中心, 主要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展开, 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参与。学生在参与活动课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 并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 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 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内容包括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力、增强自控力和耐挫力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调控方法和手段, 从而化解消极情绪,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

3. 建立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单靠某一种途径、某一种形式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 途径和方法应多样化, 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外辅导, 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辅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室, 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及热线电话;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作为独立职能部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各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网上心理辅导中心等,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 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2) 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理品质的催化剂, 学校应开通多种渠道, 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交流, 与家长齐抓共管, 共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如组织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和亲子活动等, 向家长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指导家长用健康的心态更有效地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 为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

(3) 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文化环境

学校要在校园努力创设和营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排练心理剧等, 让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下、愉悦的环境中,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陶冶心理品质, 养成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需要常做常新。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使其真正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郑涌, 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2 (3) .

[2]李伟强, 郑燕.健全人格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1 (1) .

[3]王旭丽.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及基本途径.中州学刊, 2010, 180 (6) .

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篇10

一、理想前途教育

技校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对人生没有设计,对未来没有目标,更不要谈什么远大理想。因而他们大多厌倦学习,得过且过,缺少健康向上的人格。对此,学校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信心,坚定理想,通过优秀技术工人的事迹、优秀毕业生的切身体会、社会对技工的需求等等,让他们看到只要努力,勇于付出,认准目标,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他们一定会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文明礼貌教育

进入技校的学生在中学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不被重视,成为“多余的人”,被学校被老师忽视,他们情绪低落,自暴自弃,很难养成文明习惯,这对今后走向社会将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技校读书期间一定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通过加强纪律约束、上礼仪礼节课、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等对其进行强化训练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从认识向行动转化又从行动向习惯转化,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礼待他人的习惯。

三、尊纪守法教育

由于多数普教有单纯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成绩好的学生自律能力强一些,而那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由于疏于管理,往往行为习惯不良,自律能力很差,没有纪律观念,也没有法律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弱,情绪易激动,做事不计后果。进入技校就读的大多是这一类学生,对他们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遵纪守法教育。通过学习《技工学校学生守则》、《学校校规校纪》,通过观看法制教育片、请司法部门的同志到校上法制课,通过参观学习等一些手段,生动鲜明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建立法纪法规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对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热爱劳动教育

这一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不爱劳动,而将来走向社会作为一名技术工人,他们又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甘于付出的意志,所以在校要过好“劳动课”这一关,学校首先要从加强体能锻炼入手,上好体育课,坚持早、间、晚操,搞好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一军事训练,让他们从小事开始,叠被、整理内务、搞个人及室内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懒惰情绪。学校组织他们上好劳动课,一点一滴的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在校实习期间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完成好教学实习任务。

五、团队精神教育

现在企业非常重视集体的力量,倡导团队精神。而由于长期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中,自我意识比技校学生较强,爱表现自己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做事缺少协调配合。对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通过球赛、拔河比赛、越野赛、各种学习竞赛、操行评比等教育他们关心班集体,进而热爱学校,树立愿为集体争光、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六、爱心养成教育

针对当前独生子女自私自利,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不关心他人,缺少爱心的现象,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开发他们爱的潜能,通过“给父母的一封信”从最根本处抓起,在思考和讨论、座谈与演讲中从内心体会父母的付出与艰辛、父母的希望与恩情,建立一颗感恩的心。从爱父母开始,尊师长、爱学校、爱同学、爱学习、爱社会,同时通过帮助贫困学生,做义工,到社会上做好事等等,让爱心扩大、延伸。“与人玫瑰,手有余香”从中他们会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总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有连续性的工作,人生之路是否成功和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要教育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习惯良好,技能高超的现代技术工人,这项工作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做好。

参考文献

[1]浅谈“技校学生管理”西北职教2006,12

[2]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微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06

[3]加强技校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交通职业教育2006/03

[4]技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探析交通职业教育2006/04

[5]关于技校学生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交通职业教育2006/05

[6]培养技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中国农村教育2006/04

巧用动漫加强幼儿养成教育 篇11

【关键词】动漫;兴趣;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点明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只要养成了习惯,就好像自动化了,一辈子受益无穷。”“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人的一生中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幼儿时期形成的。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如果说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是高顶点的话,培养良好的养成教育则是藉以攀登的阶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全面步入校园。那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幼儿养成的新模式,应该作为当今形势下的重要研究内容。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创新学校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幼儿的“知、情、意、行”,促进幼儿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巧用动漫,激发幼儿兴趣,养成良好习惯。经过尝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作法可资借鉴:

一、巧用动漫,激发幼儿的兴趣

1.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上课伊始,教师就与孩子亲切交谈:“咱班的孩子都特别的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里有谁呢?”(出示羊妈妈的动画)随着羊妈妈可爱的卡通形象的展示,教师娓娓讲述:“羊妈妈长胖了,大家都来恭喜它,可羊宝宝却不这么想,这是为什么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孩子们顿时兴致勃勃,都期盼着听故事呢。

2.动漫展示,直观感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深情并茂的讲述故事,同时有效利用动漫,再现故事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乐趣,化静态为动态,使幼儿在听故事的活动中更加兴趣盎然。

故事讲完后,教师再次提出:“羊妈妈长胖了,大家都来恭喜它,可羊宝宝却不这么想,这是为什么呢?”相信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乐意应答。其间,教师相机帮助幼儿学习读准“羊”的发音。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导入情境,能扩展幼儿社会认知经验,若要使教学活动一举成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那么精彩的导入必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幼儿的社会领域活动,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导致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短,而社会领域活动又是相关道理的讲述,比较枯燥,因此能够在活动的开端即快速吸引住幼儿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活动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益的。为此,我们在目标引领下以信息技术手段融合生活、社会、网络等不同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将网络资源、现实生活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动画、图像、文字、视频等信息技术进行精确地选择、加工,根据不同活动的具体需求加以优化、处理、整合,形成相关社会认知概念下更加优化的教学资源,利用整合后的教学资源在活动导入环节中创设有趣的情境,将活动目标贯穿其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正好符合了这一需要,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之一。幼儿心理学表明,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师提供的一些运动着的或者色彩鲜明的物体比较感兴趣,注意力也相对集中。

《纲要》中也指出,教师应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活动。在一次社会活动《礼花朵朵》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流动画面进行教学,教学效果特好。活动开始时,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让幼儿欣赏感知礼花,幼儿先是听到了课件中礼花绽放的“砰砰”声,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课件中也出现了不断跳动的问号,更使幼儿充满好奇,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这时,教师抓住机会让幼儿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幼儿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都踊跃参与回答。看着不断绽放的礼花,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说出像菊花、妈妈的卷发、圆球等。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有了兴趣,才会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巧用动画人物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也是一样。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其中的各种人物,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黑猫警长、奥特曼、孙悟空、光头强……都是孩子喜欢的。所以,我总会以这些人物的口吻来要求孩子们:“我是黑猫警长,你们都是白猫警士,现在我来找一找哪个白猫警士吃饭最快了,桌面地面最干净。”“喜羊羊说小朋友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大头儿子说小朋友是不能挑食的,不吃手指头的,不能抢书的,要大家一起看的……”用这种方式,效果还真不错啊,孩子也从中改正一些不好的习惯。另外,园角布置许多幼儿喜欢的动漫卡通形象,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三、家园携手,言传身教

漫画卡通通俗易懂,贴在家里、园里时常让孩子看见,确实能在孩子的大脑中对好习惯形成初级概念。不过,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还很多,仅仅依靠单一的漫画引导还不够,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家长是教育资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保持家园一致性,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作用与孩子,促使养成良好习惯。克服坏习惯用减法,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加强养成性教育注重德育实效 篇12

关键词:养成性教育,德育

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几年来,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我市以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确立了“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建立起一套机制, 即健全机构, 完善制度;畅通了四条渠道, 即:畅通“氛围陶冶”渠道、“引领训导”渠道、“课外实践”渠道和“校本研究”渠道,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健全的德育工作机构, 完善的养成性教育制度

各校均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大三级管理网络和学校、班级、学生小三级管理机制。从校内看,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政教处、共青团 (或少先队) 、学生会、班委会等工作机构健全;从家庭看, 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庭联谊会等组织;从社会看, 学校与某些部门、单位结成共建单位。总之, 一个全方位、全流程、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养成性教育工作网络已经形成, 使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处处有人抓、时时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我市制定了《东港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系列化方案》、《东港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系列化活动百分考核细则》和十三个德育工作制度, 使我市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正规化、系列化、科学化。全市中小学每学年进行一次学生行为规范知晓达标情况测评, 每年度进行一次德育专项常规检查不定期的抽查。各校均根据《中 (小) 学生守则》、《中 (小)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和我市德育制度制定了《学生手册》和《学生管理手册》, 内容包括各校的一日常规、全程管理制度、食堂就餐管理制度、名签及着装管理制度、学习管理制度、礼仪常规、课堂常规、寄宿生守则、班主任工作规则、师德规范、教师工作纪律等学习习惯, 生活习惯, 行为习惯方面的管理制度, 作为学生在校生活的行为指南, 作为教育和评价学生的依据。各校还制定了德育工作考评细则、班级管理考评细则及文明班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值周检查等评价制度。

二、加强养成性教育宣传力度, 畅通“氛围陶冶”渠道

为确实贯彻全面育人的理念, 使学校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各校均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 精心策划, 取得可喜的变化。

第一是声像文化。各校均开设校园广播, 部分学校开设校园电视, 定时向全校播放好人好事、校园纪实等。播放内容有的来自社会, 有的来自师生。

第二是墙报文化。创办各种板报、小报, 积极宣传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第三是标志文化。各校都设有校风、校训、校歌和班训, 有养成教育标语、口号。走进校园, 充满人文气息的温馨提示牌以及充满哲理的名言警句随处可见, 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寝室文化悄然形成。

三、开展养成性教育, 畅通“活动训导”渠道

为培育养成性教育, 本着“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原则, 各校把养成教育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把概括的内容分解成细目, 贴近学生实际, 易于理解掌握和执行。

第一, 积极开展班、团 (队) 会活动。各校充分发挥班级、团 (队) 组织的作用, 精心设计和组织班、团 (队) 会。

第二, 积极开展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分长线、短线两种, 长线活动即各种传统的每年必搞的活动, 如:国旗下讲话、书画展、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短线活动即根据某时段社会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组织的活动, 如“亲情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八荣八耻”“演讲比赛”等教育和活动。

第三, 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各小学通过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和学习《小学生礼仪知识》等课外书籍,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 积极开展纪念日活动。各种纪念日都蕴含着某种德育理念, 全面利用各种纪念日, 既有利于学生各种理念的形成, 也体现了国家设立纪念日的初衷。还有六一儿童节、植树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世界环境日等, 各校都能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某些专题教育活动。有的学校开展“百名文明礼貌小标兵”评选活动及学自理、学家务、学孝敬父母的“三学活动”及“二十四孝”故事会;不少学校还设计了德育活动套餐, 如争做小帮手、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的“五小”活动, “校园文明用语征集评选”活动, 《守则》、《规范》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成人成才。

四、构建养成性教育网络, 畅通“课外实践”渠道

为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各校均能结合当地的有利条件, 确定德育基地。首先, 各校能利用所处社区的敬老院、烈士墓、纪念馆、自然保护区等德育资源, 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举行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激发学生的德育情感。其次, 各校都能利用所处社区的自然条件如养殖场、驻军、边防、蔬菜基地、交通岗等, 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促使学生了解社会, 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各校均聘请了法制副校长, 聘请社区居委会的有关领导及离退休老工人、老干部和本校退休教师或共青团、妇联等有关群团组织的负责人和爱心人士等, 组建校外辅导员队伍, 使学生在实地、实物、实际活动中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使学生经历了美好的道德体验,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 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习惯、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各校应把家长作为德育队伍中的一员, 并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之中。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培训, 帮助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 走出教育误区, 做孩子的表率, 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大多数学校选拔思想素质好、政策水平高、热衷教育事业并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 通过家长委员会协调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帮助解决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指导家长的教育活动, 为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搭起一座和谐的桥梁。

各校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和家庭, 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德育教育网络, 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的合力来加强养成性教育。

五、挖掘养成性教育资源, 畅通“校……本研究”渠道……

首先, 加强养成性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我们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研究, 部分学校开发了“小学生礼仪三字经”、“礼仪读本”、“我会做人我会做事”、“礼仪与生活”、“礼仪读本”等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已纳入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或活动之中。其次, 加强养成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十一五”我市参加省级家长学校课题研究的学校有近二十所, 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参加省级课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单位有3个;在市、县两级课题有两项专门研究养成性教育的;在各级科研课题中还有20项课题研究与习惯培养有关, 另外, “十五”期间我市专门进行习惯培养, 如“小学学法指导序列化研究”、“新课改中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分获辽宁省二、三等奖。

上一篇:热伸长量下一篇:大学生抗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