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工作总结

2024-08-18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工作总结(精选10篇)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工作总结 篇1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工作总结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网络作为连接信息化社会的主要介质,以其便捷、高效、经济的运转与使用特征,而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其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和世界观还未最后定型,很容易受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小学生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当前,非法破坏他人的数据、非法使用他人的信息及资源等网络犯罪盛行。小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期,他们情感世界中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爱、或恨都有强烈的表现。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被诱惑,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和暴力信息,导致道德意识淡化、道德行为扭曲,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和自己的情感甚至身处的社会都移入到网络中。长期上网往往造成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和思维迟缓,甚至会出现自残的意念和行为,网络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冲击与种种负面影响,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有效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小学生的侵害,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

1.学校道德教育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信息课和班队会,集中开展对小学生的网络的道德教育,认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向全体学生播放。

(2)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重点培养小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教育学生拒绝使用侮辱性、猥琐性、攻击性语言,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慎交网友,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鼓励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和手机过程中,遇到不良网站链接和不良信息特别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时,及时举报给学校。

(3)加强安全上网教育。利用专题讲座,教育小学生熟记上网安全规则:一是明确每次上网的目的,要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二是只与网上有礼貌的人交流;三是不告诉网上的人关于你自己和家里的事情;四是不与在网上结识的人约见;五是不打开陌生的邮件;六是密码只属于您一个人;七是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的人讲的话;八是要有公德心,在公共场所、学校或家庭上网,不要改变计算机的设置,未征得别人同意,不要删除别人的邮件,以免影响别人的工作和使用计算机;九是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切不可沉迷上网(或玩电子游戏)把它当做一种精神寄托;十是在学校、公共场所上网后要关闭浏览器。2.家庭教育:

我们采用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让家长明白: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3.小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小学生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4.社会教育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的重要条件。构筑以小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区和学生相结合的预防小学生网络犯罪的“四位一体”防治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不仅是小学生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媒体,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在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各方的配合,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与社会进步相一致的小学生网络伦理精神的构建是关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一定要转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观念,改变旧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提高小学生道德自律水平,培养判断是非、善恶的科学、理性的辨证思维,遵守网络规则,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使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工作总结 篇2

一、冷静分析,正视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四媒体”,而随之而来众多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等也扑面而来,这对思想教育工作恰似一把双刃剑,既给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又带来了众多的消极影响,使思想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当前的思想教育应立足于这种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的形势和条件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信息网络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一是教育舞台无限化。网络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信息传播特点,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全球信息,它突破了传统思想教育空间及人力的局限,只要愿意,则随时可在网上接受正确的教育和熏陶。二是教育形式综合化。它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于一体,可以克服传统的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的弊端,把大量生动的事实逼真地展现在教育对象面前,获得声像并茂、情景交融的功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三是教育功能多样化。网络超强的“互动性”,使得信息的思想性与娱乐性紧密结合,教育资料可以结合多种场合展示,从而使思想教育巧妙地融入到网络的信息交互中,给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四是教育效果经济化。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及上网时间的无限化使宣传教育面更广、速度更快、影响更大,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二)信息网络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网络在给思想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网络信息的“失控性”对思想教育开展了全面攻击。由于历史原因,现有网络(IPv4)的管理主动权被美国牢牢牢牢抓住,导致我国获得的信息良莠不齐。据调查,互联网上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网上无益信息占50%以上。显然,这对于在因特网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信息和精神风貌是极为不利的。二是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复杂性,对思想教育的集中统一提出了挑战。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网络信息的产生、发布和流传可以迅速遍布全世界。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发表反动的政治言论,恶意攻击我党和政府,直接危害我思想政治建设,这给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增大了难度,对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一致增加了困难。三是网络上不健康文化和精神垃圾的传播对保持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无序性使得部分学生意志力受到影响,道德人格开始扭曲,开始利用网络进行欺骗、诈骗等违法活动,部分色情网站、“一夜致富”等信息垃圾,其传播具有量大、快速、隐蔽、庞杂、诱惑力大等特点,极大地危害到青年的身心健康,对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四是教育者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冲击和挑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即时性,学生有可能先于教育者获得有关资讯,教师和管理者获取的部分知识有可能少于学生,这就造成了思想教育知识的局部不对称,进而可能引发思想工作的被动。

二、正视挑战,精确把握息网络条件下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

面对网络的挑战,我们应该辩证分析,疏堵结合,在战略上突出进攻态势,主动出击,占领信息网络这块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一)要唱响主旋律,必须抓紧网络建设,努力实现思想教育工作手段的不断更新。

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必须广泛运用第四媒体。目前要解决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的问题。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要有战略眼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各自为阵、网络割据的状态中走出来,进行综合集成、无缝链接,抓紧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宣传教育网络和思想文化网络,在全国形成“大教育”的局面。另外,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技术管理措施,专门研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限制影响正常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关内容的传播。

(二)网络信息良莠并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思想武器,提高自身“免疫力”。

网络的出现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通过网络,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到各种社会现象、观点、思潮,可是同时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也变成干扰学生的“噪音”,影响到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并使人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往往被信息的奇、新、异所吸引,还没来得及判断思考就可能会转换为自己的东西。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正确信息与错误信息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是要主动参与,走进网络,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二是要结合案例进行法纪、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道德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对网上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三)教育者先受教育,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努力成为思想教育的专家。

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离生活越来越近,然而,有些教育者却没能跟上网络的步伐,在做思想工作时没有什么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没能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这既浪费了师资,又耽误了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当代教育者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各种思潮和大量的信息,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阐释新问题,作出新概括,讲出新东西。三是必须努力掌握现代技术手段,用新技术装备自己。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会做网上政治工作,懂得网上工作的艺术,学习占领网上阵地的方法与技巧,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等。

(四)传播媒体大众化,教育方式必须从偏重灌输型向偏重渗透型转变。

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一面倒”“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要以新式网上互动结合传统经验,主动占领网上教育阵地。教育要有多样化的教材,以书本教材为主,辅之以声像教材、计算机软件教材、实物教材等,还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以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读书会等多种样式丰富教育方式,善于把讲大道理与讲小道理结合起来,把大道理寓于小道理之中,使深奥的东西通俗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22.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互联网;黄色信息;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152—0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搜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作为一个高科技信息库和人类以往从未体验过的一种新的生存模式,互联网改变着人类生存方式和实践活动本身,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无限恩泽和财富的同时,伴随网络信息的爆炸式激增,网络也是信息垃圾的生产源、窥视他人隐私的望远镜和网络犯罪的万能工具。认真分析探讨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性心理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至23岁之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而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导致他们是非观念模糊,思想混乱,社会责任感弱化。不良网络信息在一定的程度上诱发了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

(一)性认识出现偏差,性爱观错位

有用与无用、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信息混杂充斥于网络,大量淫秽、色情、暴力、丑恶的内容在网络广为传播。据相关资料统计,网络中黄色内容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浏览对象不做任何限制,这使自制力发展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在有意无意地接触这些信息时,即便知道浏览黄色内容信息不利于身心健康,也还是沉迷于此,以达到性心理的满足和愉悦的自我体验。长期接触这些不良信息,易诱导大学生过分强调人的生物性、信奉性自由,从而在行动上随意放纵自己甚至不择手段地获取性满足,出现畸形發展的性认识。袁浩淇对数名同居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同居大学生中,更多的倾向是扮演性伙伴角色,许多同居者明确表示不会和现在的同居伙伴结婚。以“一夜情”、“多性伴”、“同性恋”、“性虐待”等为特征的网络性爱观忽视社会责任,过分强调肉欲至上、质疑天长地久和忠贞不渝的性爱观,导致偏差的性观念四处扩散。

(二)性道德意识弱化

性道德是调节两性关系及性生活中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色情网络中的非法信息、有害信息、垃圾信息、失真信息泛滥,大学生一旦进入其中, 就如同进入了信息的迷宫,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在网络世界中,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失去作用,人们可以忘却束缚,纵情声色,可以瞬间变换各种虚拟脸孔,扮演不同地位、性别、性取向、年龄,甚至单个或多个善恶美丑各类角色,把人性中间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最隐秘、最黑暗、最荒诞甚至最兽性的部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大学生有着较强的性冲动,性信息泛滥的结果,容易使驾驭信息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无力判断真伪,在色情网络强大的声色刺激下,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容易被瓦解,导致在性与爱、性欲与社会规范、性行为与社会角色等价值取向上的迷惘,弱化性道德意识,诱发性越轨甚至性犯罪行为。

(三)过度追求性刺激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在个体生活中本我追求快乐原则,毫无顾忌地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主要是性本能、性欲望。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强烈的、想要得到即刻满足的性欲望受到超我中道德伦理规范的强烈压抑,退而求其次只能在法律、舆论允许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内疚感、犯罪感。而另类的网络提供了大学生满足不同性追求及性体验的平台,有意外的邂逅,有放荡的聊天,有虚幻的爱情,有刺激的性体验等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体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性体验,不会受到良知、道德的谴责,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大学生放荡不羁,一味地追求性刺激。

(四)性心理障碍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黄色垃圾,对长期涉足网络的大学生的心理刺激是深刻持久的,少数不上网或没有接触黄色内容的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间难免不受影响。而目前中国高校学生守则和任何一个大学都明令禁止大学生性行为的发生,大学生恋爱中的性行为无疑没有合法地位,特别是短暂性关系对心理的破坏性更大,往往导致当事人产生恐惧、负罪和悔恨感,丧失自尊、自信等;而对性病、怀孕的担心又会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非婚性行为又常常和欺骗、谎言等不诚实的品格相联系,造成人格的污损、堕落;沉湎于轻率、放荡的性行为使人轻薄、精神涣散和意志消退,严重的可能引发性行为变态和精神疾病。此外,大学生在网络中通过不断增加性刺激强度将其感受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这种对性快感的过度追求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懒得表露自身的情感,更不愿接受他人情感的表露,从而导致性情感体验的迷失。

二、重视加强大学生性心理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不良网络信息的泛滥对大学生性心理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无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考能力,采取高压政策、行政手段强行阻止大学生上网、浏览色情网站等显然是行不通的,有效的策略应该变“禁、堵”为“疏、导”。在不断完善法律建设及技术保障的同时,通过高校性健康教育不断增加大学生性道德的自律性,特别是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健康的人格,来增强抵制黄色信息的免疫力。

(一)加快网络立法与制度建设,过滤网络不良信息

健全的法律规范是有效建设和管理网络、积极防御、遏止各种网络不规范行为影响的关键。政府应制定并不断完善保护青少年的相关法规,对网络中出现的色情信息等不健康内容进行监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网络伦理规范。首先,应加强软件监控,可预先剔除网络中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限制调节阅读互联网上的不健康内容;第二,建立身份认证制度。在网络环境下,杜绝一切网络色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通过身份认证制度,实现用户的统一管理,允许大学生进入通过技术审核符合其年龄和身份、作为高校性知识及性道德教育补充资源的相关网站,在此他们可以获得正确的性知识、接受性道德教育,适当地满足性欲望;第三,注重网络技术改进与提升,不断研发网络色情信息过滤系统设备。当输入黄色网站的网址时,该系统会自动启动过滤封堵功能,阻断黄色网站登录。此外,应当大力发展防火墙技术,隔离色情信息。

(二)完善高校性健康教育体系,纠正大学生性心理偏差

“教孩子用火,不等于教孩子放火”。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性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力度不够。处于青春成熟期的大学生性心理和性道德还很脆弱,在封建性禁锢和黄色网站所宣扬的“性解放”、“性放纵”等不健康的思想的影响下,极易形成不良的性刺激增强与科学的性教育弱化的矛盾。特别是大学生性道德观念处于不成熟状态,可塑性很大,高校应当尽快完善和健全相应的性健康教育体系,满足大学生对性科学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一方面要加强性心理学、性生理学、性病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性认知能力,改变他们不正确的性观念,培养健康的性心理;二是对大学生因性生理和性意识的成熟所产生的性冲突,要合理疏导,提高大学生性行为的自律能力。还可通过开设校园青春热线、心理信箱等途径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性心理、性行为进行心理咨询、情感疏导,使学生在感情与欲望的冲突中,用理智和意志把握自己,提高对网络色情信息的免疫力。开展性心理辅导,使大学生了解性心理冲突的来源与控制方法,从而学会自我控制,即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而使其性心理发展与品德发展趋于平衡。对大学生共同存在的性心理问题如恋爱心理、虚拟的性关系、网恋等普遍性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对有性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可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性心理,克服性行为偏差。总之,无论是团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都应该渗透大学生对自己性道德观的反思,促进其性道德升华;三是要提倡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更清醒理智地看待性问题。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年男女在学习、生活中交往得越少,界线划得越清,越容易对异性产生渴望,越容易对性产生神秘感、好奇心。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回归性纯洁教育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人格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塑造,知识得到丰富,潜能得到发挥,行为举止得到修正,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在积极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渗透性道德教育,营造健康的校园性文化环境,有助于大学生走出色情文化的包围,提升性道德意识。单纯的性健康教育所起到的只是自我保护的效果,虽然不会诱导大学生发生性行为,但也不能有效遏制性行为的发生。面对愈演愈烈的越轨性行为,高校开展性教育的关键还是要超越简单的生理层面的知识普及,提升到社会心理层面的情感升华,努力做到生理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的双效性教育。以高尚的爱情观来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爱情对欲望有一种自然抑制力,它是真爱与性爱的分水岭,因为能真正抵制性错乱、性放纵的,唯有对圣洁爱情的理性崇拜。同时,也要把性道德价值观教育放在性教育的核心位置,让大学生明白只有合法的性,只有出于双方相爱而发生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因此,以爱情为基础,以性道德、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性纯洁教育,是一个学生思想净化、人格提升和性心理健康塑造的过程,是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自觉地控制不正确的性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抵制网络对大学生性心理发展负面影响极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晓华.大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成因及其引导对策[J].教育科学,2004,20(4):34-36.

[2]罗展鸿,潘献奎.论互联网对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4):15-16.

[3]郝雁丽.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J].理论导刊,2007,(5):70-72.

[4]袁浩淇.传统,还是非传统?——对116名同居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3,(4):17-22.

如何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篇4

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我们学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小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上网的指导。自从去年以来,我校已对全部教师进行了数次网络知识的培训,同时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学校还花费20多万元组建了的学校电脑室,并和江山广电网连接。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目前,我校教师100%都会上网,其中不少人会利用网络制作课件或主页。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学校还制订了教师上网的若干规定,保证了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2、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小学生电脑课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组织学生学习网上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不破坏网络秩序;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在三至五年级选拔出三名网络管理员,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需要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工作总结 篇5

机关各部门、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机关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秩序,推动信息化办公系统的整体发展,提高各部门、科室的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结合机关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现状,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严格落实专机专用,加强网络端口管理。为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有效遏制木马病毒感染电子档案资料,机关各部门、科室要保证专机专用,不得随意更改本机网络参数设置,不得随意布设网络线缆或私自使用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因工作需要,申请开通政务专网或互联网的,必须提供书面请示并认真填写《朝阳区政务专网上互联网接口请备案表》,经部门、科室负责人审核同意、主管领导审批后,由办公室协调办理开通手续。

2、认真做好计算机网络技术防范工作。所有计算机连接网络前,必须安装360安全卫士和360杀毒软件等正版杀毒软件,并定期做好系统扫描和软件升级工作,定期更新系统程序,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终端计算机中的重要数据、文档应当经常备份(本机备份,移动设备备份),避免因终端设备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发现终端计算机感染病毒、遭受外来攻击时,应当立即中断与政务专网、互联网的网络连接,并及时联 1

系乡网络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3、加强网络管理,明确责任制度。凡是连接政务专网或互联网的计算机,必须严格遵守《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规定》、,不得作为其他未开通互联网出口计算机的代理服务器,不得通过其他代理服务器访问互联网,不得利用工作时间从事游戏、炒股、在线视频等与工作无关的行为,不得将本人使用的终端计算机擅自转借他人使用,不得在局域网上以任何形式干扰他人正常使用的网络资源。要严格落实网络系统安全责任制,各部门、科室负责人签写《上互联网安全保密协议》负责对本部门计算机的电子档案存储和网络信息安全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认真做好网络系统安全防范工作。凡出现对全乡信息网络造成重大恶性影响的网络安全事故,部门负责人负有直接责任。

抵制网络陷阱倡议书 篇6

1.坚决抵制与社会公德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相背离的不良信息,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不随意在网上公开个人真实资料。

3.网上友好交流,但不可轻易相信他人以及其它网络信息;

4.不沉迷网络游戏,不迷恋网络世界,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

5.不利用网络侮辱他人,不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利益,不利用网络违法犯罪;

6.积极推广网络资源共享,促进先进网络文化的交流。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工作总结 篇7

一、网络、微博、微信的特点

1、利用多媒体技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多样

目前,各高职院校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宣传和引导的作用,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阵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了学生网站。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实际,内容能够紧紧抓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学生事物管理与服务的平台和学生才艺展示的窗口”为定位,学生能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第一时间了解校内新闻、学院通知、系部学生活动等,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可以滚动报道,时时更新等特点,为学生的学习、交流、以及娱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不仅方便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而且方便他们相互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开阔学生视野等,也为学生日常事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保障。

2、即时性强,传播迅速,及时更新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短邮,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交流方式相比,微信相对而言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讲,充分利用校园无线网络与微信相结合,通过这种短邮方式代替收费短信,这无疑为毫无收入的在校学生提供了大大的便利。又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到发布的第一手新闻,并对其发布自己的观点或评论,也可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微博上同学们不但可以获得有用的资讯,还能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索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信息平台,对于当代学生普遍“宅”在家的习惯,通过科学的运用网络,可以使他们结交新朋友变得不再困难,大大增加学生们的交际圈。

3、参与的人多、面广,充分实现互动

当代网络中,微博拥有天然的草根性,其用户大部分为普通民众,报道的都是他们身边的人和事,流露的都是他们的真情实感,很容易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这恰恰是同学们喜欢的方式。同时,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门槛很低,不需要传播者具备独特的新闻视角,对新闻敏感、思想深刻性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传播的信息大多取材于生活,隐匿于口语化的语言表述中。具有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双重属性的微博,是一种新的社会化媒体,是集自我表达与人际交流于一身的工具。对于在校学生来讲,可以通过网络,登录微博就能获取丰富的信息素材,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依据对方发布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并可以对所有“关注”的用户群进行分类,实现互动。它没有传统媒体的深度,但却以其自身的广度契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素材,成为传播网络中一个个不可或缺的信息点。

4、能够提供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

在校学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求社会交流,渴求主动沟通,渴求相互理解,进而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和家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心理正常、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网络的出现,为青年大学生人际交往搭建了一个沟通社会的平台,网络交往日益受到学生群体的亲睐。然而,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丰富人生阅历、形成开放心态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由于信息的混杂、环境的虚拟和学生自身应对准备的乏力也会给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从而弱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就要求当代学生要科学运用网络,筛选对自身有用的信息素材从而得到各方面的提高。

在这些新兴的沟通渠道中,微博、微信,更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特点。从最近反腐工作中“表哥”“房姐”“房妹”的被揭露,到重庆“不雅照”高官被迅速免职,再到房地产商任志强、潘石屹、张欣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微信、微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全新的工作环境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将影响高职学生教育的现状。网络的出现,为实现对职校学生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对传统的学生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今的职业教育是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人才为目的,即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培养懂技术和专业知识、不具备健康人格也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书呆子。

网络不仅成为高职学生探索知识的重要工具,而是凭借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手段多方面、多层次获取各方面知识。在学校,网络逐步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和接受社会影响的有利资源,并成为了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的传播冲击着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育方式,使主动的、交流式的、个性化的思想教育成为可能,它促使思想教育工作向着信息化、社会化、网络化发展。教师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积极向上的知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正面的教育环境和健康的知识内容。面对丰富多样、良莠不齐的网络各种资源信息,学生如何分辨、如何接受将极大地影响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实践证明,在使用这一新的传媒方式也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这主要表现为:由于参与网络传播的人员众多且没有什么入门的门槛,传播者的目的隐蔽,传播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因此,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相对较低,无论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将在网络上被传播、放大,对加强管理工作和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加了难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全新的工作环境。

对从事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来讲,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打破了原来分级传达信息的方式,学生和教师获得信息是同步的,有的信息甚至学生比教师知道得还早、还多。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过去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教师应是自来水,学生要什么,教师就要给什么。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很快就跟不上趟儿了,过两天面对学生时就没得说了。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对互联网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是大势所趋。

由于网络使信息更加开放,各类不同观点在网上都有所表现,对学校教育的权威性也形成了挑战。过去是你说什么我听什么,现在我可以对你说的表示怀疑,因为我从网上能获得不同的信息,政府机关、专家学者、社会名流、阿猫阿狗在网上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过去我们搞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你说我听、你问我答”的单向方式。现在,信息网络是交互式传播的,人们在网络中接受思想教育时,随时可与教育者在网上开展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否明白、接受多少均可在网上袒露无遗。这种互动式、引导性的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能因势利导,合理利用,相信会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实践也证明,善于利用这些新兴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方式,能取得显著成效。

三、网络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途径和手段

网络所具有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都无法比拟的。它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互联网具有快捷的速度优势,人们通过网络足不出户随时能知天下大事。这种迅速、及时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各网站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第二个优势是其广泛性。凭借迅速扩散的信息网络开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大、辐射面广、冲击力强,受教育对象非常广泛。

互联网还有一大优势是其互动性,便于教师与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及时解答他们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互联网还具有娱乐性的特点,便于使思想教育工作生动化、形象化,增强有效性。

因此,我们应适应新形势,科学运用网络,完善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并尽可能地通过网络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各项服务。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兼职或实习信息等。还可以在网络上开展各类社团活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辅助是思想教育所需的信息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存贮载体和传输媒介的健康信息资源为主,而且包括以书籍、报刊、磁带、广播、电视、个人计算机等为物质载体的多种媒体正面资源。他们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核心,这些正面资源我们要合理利用,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等。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工具,主动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合理有效地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发挥网络正能量作用,做好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使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祖林.基于WWW的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远程教育,2008,(1):38-40.

[2]孟万金.网络教育的真谛: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J],教育研究,2004,(4):52-47.

[3]赵文采.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网络道德建设

2010年1月15日,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数据显示, 到2009年12月31日, 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 其中学生网民占28.8%, 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是中国庞大网民队伍主力军。网络社会的兴起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 网络社会中的不文明行为同现实社会的不文明行为相比, 其行为后果具有更大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因此, 关注和规范大学生网民的网络文明行为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管理者和学生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的表现

在网络的高度自由开放的信息社会中, 大学生既能吸取许多及时、有用的信息, 也有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品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校园问题。据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常见的不文明行有散布虚假消息, 诽谤他人;语言低俗恶劣, 谩骂和攻击他人;浏览不良信息网站;侵犯他人权利等。

1.1 散布虚假消息, 诽谤他人

大学生在网络聊天中表现得易怒, 情绪激动、口无遮栏。他们会随意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微博和各种贴吧、BBS上发泄自己对学校或者其他人的不满以及比较偏激言论。不论是国内外事件、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法律、学校的教学行为、社会热点问题, 还是热播的电视电影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恶的导火线。他们经常不是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是在网络上为了好玩随意编造或者夸大事实, 散布不实言论、恐怖事件, 转载虚假信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以及相关部门对网络资源的来源和传播的监管力度不够, 网上信息容易造假。有一部分不良企图的人, 利用网络社会的漏洞, 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或故意制造一些轰动性的话题。

1.2 语言低俗恶劣

有部分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 言语中习惯性渗透着不健康的内容。从他们网上昵称到聊天、发言的内容, 频繁出现低俗、污秽的词语。经常出现互相谩骂、挑衅闹事, 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所用语言不堪入目。网络上的大学生与现实中的似若两人。另外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一些话题经常分辨不清, 很多时候在事情真相未明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和加以批判, 用极尽挑剔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 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卷入“口水仗”中。

本人通过500人调查问卷调查统计, 学生有在网上时有使用过粗俗言语或谩骂他人, 占中人数73.07%。有26.93%的学生表示他们从未在网络发出不文明言论。有401名学生认为应该学校采取措施监控在网络不文明行为, 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接受此类行为。

1.3 出现双重人格、自我价值迷失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 脱离不了现实社会的环境影响。而网络社会中交往行为, 主体是虚拟的身份, 可不受社会道德的约束。这种高度自由的环境使大学生可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 没来得及理性思考就已被网络社会所影响并同化, 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约束, 造成现实和虚拟的双重人格特点。

1.4 形成网络犯罪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现实社会中的伦理和法律约束形同虚设, 失去了它应有的威力, 如果人们没有高度的道德自律和法律意识, 容易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认感, 会大肆放纵自己。

1.4.1 成为网络黑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信息崇拜现象开始。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出现是信息崇拜的一种极端表现。某些大学生利用自己专业的特长, 编辑计算机病毒在网上发布。成为了网络黑客, 给网络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1.4.2 侵犯知识产权

四通八达的网络及其海量信息资源为大学生获取新知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给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便利渠道的同时, 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数字化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复制和抄袭。严重侵犯知识产权, 触犯了法律。

1.4.3 侵犯他人隐私权

隐私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应得到充分地保障。在网络社会使用个人资料比较普遍。青年人中出现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刺探他人私密信息;得到他人私密信息后, 干扰他人的正常的生活;对他人私密信息在当事人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非法传播等行为。

2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建立文明的网络社会, 首先提高参与者的自身素质。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力军, 必须提高其内在的道德修养。另外方面高校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2.1 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

2.1.1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现代社会中, 大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 生活比较单调。随着电脑的普及, 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 精神生活空间却越来越狭小, 他们读书在绝大部分时候是为了考试、就业等硬指标, 他们忙于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 部分学生沉迷于网游, 而并没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应该多开始人文素养课程供选修, 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1.2 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性

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环境中, 人的一切行为缺乏他人监督和约束。在这种几乎无约束的环境下进行的自觉行为, 需要依靠个人的良知与责任来调控。这就靠高校平时对大学生的自律性培养。这是网络社会对个人自律提出的挑战。自律, 指在没有他人的现场监督的情况下, 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和判断自己的行为, 自觉、主动地遵循社会规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传统, 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用一条一条的规章制度来束缚自己, 而是强调行为者的理性精神和自控能力。大学生网络的自律性同时也考验了一个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成果。

2.1.3 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靑年阶段属于人的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 而价值观则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建立正确的沟通方式

2.2.1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更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指奋发向上、积极乐观、健康成熟的生活情感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合作精神品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完美的人格品行的人具有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正确的自我认识、强烈的道德责任、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高校可以从加强学生素质拓展课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2.2 加强大学生的美学教育

使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必须将人的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等要素有机统一。人类的认识是人类在一定客观范围和程度上征服自然的结果。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关系具有价值性。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最基本的标尺。美的概念是对象或现象的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美的现象具有统一的审美属性和价值属性, 其基本因素就是要引起人的生理的愉悦反应, 同时又是变化多样的, 这种变化多样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社会而使人产生个性的喜好和精神兴奋。

2.2.3 开设学校传播素养教育的通识课

传播素养教育是通过伴随传播媒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全民应有的一种素质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工作生活离不开信息的传播, 尤其在网络社会中人们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所包围。人们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辨别信息的真伪良莽, 拒绝不健康的信息数据。人们要依靠媒介素养教育来提自身的获取信息和选取信息的能力, 正确地运用网络资源, 促进个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传播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拥有自己的判断, 对所接触的信息不盲目接受, 而是批判性地选着性的欣赏, 并且学会利用媒介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

2.2.4 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学校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 不仅仅取决于对网络技术的管理方面, 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融于一体, 全面推进。这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和网络素养, 还要学会将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去解决青年人面临的新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 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2.3 加强外在平台建设, 加强网络法制教育

2.3.1 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监管, 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是天使与恶魔的结合体。我们每个人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 也受到它的伤害。网络是谣言蔓延的最佳载体和传播途径, 它会无限放大原来信息的威力, 甚至在中间的任何一环节中进行改变。网络上疯传的各种虚假消息, 不仅扰乱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 为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甚至人心惶惶, 影响社会的稳定。首先,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力度, 规范网络市场, 学校要建立网络建设监督的长效机制。成立网络建设监督小组, 尤其对学校网络行为进行监控, 制定合理的监管制度。

2.3.2 加强青年人的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是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法制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行事。学校通过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 担负着国家未来的发展重任, 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对国家长远的发展, 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 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承载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和学校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促使大学生养成网络文明习惯, 创建和谐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9) [EB/OL].

[2]蔡蓉英.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 2003.

[3]叶通贤, 周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4]张素玲, 张宝华, 上官林武.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5]李祥永, 蒋明明, 等.网络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调查及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2.

[6]戴伶俐.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思考[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探析 篇9

一、开设网络伦理道德课程, 使大学生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目前, 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进入了西方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课程体系, 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

路, 路面宽1.2-2.5米不等, 为考虑景区的格调和就地取材.均采用木板铺面, 在坡度大于8%的地段设台阶形式, 台阶设计30厘米宽, 高在10厘米-12厘米之间为一级, 在一些特殊地段, 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在高处及临近深水边都要设防护设施。道路施工时要注意保持1%的纵向或横向坡度, 以利排水。

园区的道路系统规划, 应充分考虑公园自身环境地形特点, 注重园内各功能区的衔接, 又便于同外围道路的联接。车行、步行各成体系, 同时满足路网的交通功能、管线埋设、景观环境、防灾疏散等方面的要求。道路系统由主干道、次干道和游览步道构成。停车场分散布置南部入口处, 方便车流的疏导。

(1) 主干道

公园的主干道, 主要为游客能便捷地抵达园内而设计。才有戏剧中水袖的肌理, 以波浪的形式渐进贯穿全园, 并在南园形成环路。主干道主要是在现有生产道路的基础上延伸、完善、改造而成, 按两车道设计, 道路宽6米, 两侧各有0.5米排水沟;主入口处考虑人流集散和景观需要, 道路红线15米, 其中央绿化带3米, 两侧通道宽各6米。

(2) 次干道

次干道全部是对现有生产道路的利用、完善而成。为了保护园区内生态植被, 同时为了节约投资, 规划设计的道路宽为3米, 并与主干道和游览步道形成环路, 能到达园内的主要景点。

(3) 游览步道

园区内的游览步道结合现状环境、水系和地形特点, 合理设置。通过对园区景点的设计, 规划的游览步道将各个功能区有组织的连接, 在空间序列上, 有张有敛, 有收有放, 有曲有直。总之, 通过人性化的设计, 在考虑自然的基础上, 将公园每一处景点的景观、生态、风貌, 从游览步道的各个角度展现给游客。游览步道的宽度控制在2米以内, 根据需要可宽可窄。

(4) 栈道

钟岭森林公园内通过木栈道与游览步道和次干道的巧妙结合, 形成区内独具特色的道路系统。木栈道的宽度控制在

联网》这门课程, 而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还处于盲区。虽然国内高校大都开设了计算机和网络课程, 但大都讲授专业技术知识, 而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 高校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涉及网络道德的内容仅仅2页, 单靠这些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不

够的, 必须开设网络伦理道德课程, 并将其纳入到德育教学课程体系之中, 以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 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 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教育大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及《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使大学生在充分、广泛的比较

2米以内, 视需要随机变化, 在重要景观节点处也可设置亲水平台。

(5) 停车场

在西入口处林下生态停车场, 可停100~200辆车;还有在主入口沿路可停车。此处停车场的选址和规模, 一是方便游客进出, 同时也避免大体量硬质停车场对园区地形、生态和植被产生过大的破坏。同时为了美化停车环境, 突出公园的主题, 在停车场的围边, 广植乔木, 以便夏季防晒遮阳, 同时也可削弱大面积的停车场地对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

7容量计算

根据规范, 本公园的游人容量按下式计算:C=A/Am

其中:C——公园游容量 (人)

A——公园总面积 (m2)

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 (m2/人)

可知本公园的游人容量为:C=147159.49/80=1840人

(本计算公式按人均占有面积80m2/人计算)

则:公园每天的游人容量为:1840*2 (周转率) =3680人

公园的游人周转率按2次计算。

8结束语

森林公园要赋予其文化内涵, , 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天然生态系统的优势, 大力开展市民健身和休闲活动, 引导和促进自然生态养生的健康发展, 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公园总体与局部, 近期和远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宇[J]浅议园林铺装景观的设计温州农业科技2006 (4) 19-20

[2]张丽红[J]铺装及园路用地比例对园林绿地温度、湿度影响的研究中国园林2006 (8) 47-50

[8]周全一[J]园林园路设计与施工科技资讯

[9]谷丽荣[J]园林景观中的园路设计安徽农业科学2007 (1) 64-66

[11]林令飞[J]浅析园林景观之园路规划设计广东土木与建筑2007 (5) 61-62

中提高鉴别真理和谬误的能力, 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 提高自律能力, 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念, 把握方向, 守住良知, 抵住诱惑, 自觉构筑道德防线。

二、创新校园网络文化, 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来说,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相比之下, 网络文化的随意性较大, 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很少, 主要是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当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时, 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 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化。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将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不断充实到网络中, 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其中吸取营养, 陶冶情操, 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一是要建立大学生自我教育网站。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使其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网络问题。亲自参与不仅能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还能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 帮助他们自觉防止和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要积极做好网络校园社区的整体规划, 开辟各种特色的专题栏目、主题讨论区和特色俱乐部。围绕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设计出框架合理、界面醒目、个性突出的主题网站, 鼓励学生集体和个人创建有关自我教育方面的网站, 在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同时, 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二是要实现网络道德教育进公寓。“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 是课堂之外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李岚清同志的讲话准确地说明了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教育系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在大学生公寓铺设教育网等绿色网络, 实现网络道德教育进公寓, 发挥公寓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要建立大学生网络兴趣小组。利用网络吸引效应, 因势利导, 建立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网络兴趣小组, 拓宽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将他们对网络的爱好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通过网络兴趣小组组织的学习和讨论, 使学生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帮助他们明辨是非, 扶正祛邪,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增强识别和抵制网上不良思想意识的能力, 真正做到健康上网。同时, 还要发挥兴趣小组的辐射作用, 对其他同学的网络行为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加大以德治网教育力度, 优化网络环境

加大以德治网教育力度, 要认真贯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及《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为此, 应该做到:

一是要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加大网络道德宣传力度。通过网络道德宣传, 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网上交友,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规范网络行为, 不做无节制的“网虫”, 不做不道德的“黑客”, 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在网上不说恐怖、下流、淫秽的语言;不浏览、传播、下载、复制、制作各种色情淫秽的文章和图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 唤起自觉维护科学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 构筑起稳固的道德防线, 使文明上网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二是要加强“网风”、“网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看待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 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通过网络文化宣传、主题演讲、与名人对话、设立校 (院) 长信箱、网上道德信箱、建立课堂聊天室等途径, 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进行教育和疏导。使大学生懂得为什么网络上需要道德约束, 怎样合理合法地利用网络学习, 丰富自己的生活, 从而通过自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是要积极抢占网络阵地。江泽民同志在几年前就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 信息庞杂多样,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

四、加大以法治网教育力度, 优化网络环境

一是要加强网络技术监控。网络信息的控制在于对信息的过滤、选择、净化。政府在开发网络防范技术, 提高网络安全性、构筑网络“防火墙”的同时, 要加大净化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力度, 保证大学生免受互联网上非法内容的侵害, 为网络道德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高校要通过加大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力度及校园网入口接点过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

二是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网络行为监督机制, 把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 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 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检查, 建立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可追寻的一一对应关系, 及时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制止不良信息的发布和制造, 打击黄色、虚假、反动的网上内容。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肆意制造、发布虚假信息、污蔑侮辱社会主义祖国、制黄贩黄、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 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应予以坚决打击, 以减少网络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对营业性网吧, 严格规范管理, 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 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健全网上法规, 完善网络规章制度, 加快网络违法和犯罪的认定和立法进程, 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这些法规的同时, 可聘请公检法机关的有关专家定期到学校开展专题报告, 利用一些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的典型案例开展教育, 使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 正确区分网络行为的合法与非法, 有罪与无罪的界限, 做到警钟常鸣, 遵守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 不以身试法。

五、加大对网络成瘾学生的教育力度, 使他们能够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加强对网络成瘾的学生重点教育, 采取严控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 一方面, 要严格早点名、晚检查制度, 发挥党团青年和学生骨干的作用, 及时向学院、辅导员通报网络成瘾学生的动态, 控制其出入网吧;另一方面, 开展结队帮扶, 通过班干部、党团员青年与网络成瘾学生结对, 一起上自习、帮助补习功课以及聊天谈心的方式, 引导网络成瘾学生逐步摆脱网瘾, 开始健康的学习生活。还要加强心理辅导,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使其理解、掌握、认同、实践网络道德规范, 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改正不良的网络习惯, 建立起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扬善抑恶的内在防护墙, 自觉地抵制各种诱惑, 做网络文明大学生。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工作总结 篇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四川省举报受理中心由四川省互联网协会筹建, 主要受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固定电话网或借助其他信息通信网络传播、发送的不良与垃圾信息。12321四川举报中心开通了五种举报受理方式:拨打028-12321热线 (成都地区直接拨打) , 登陆sc.12321.cn网站, 可进行在线举报;将收到的垃圾信息特别是垃圾邮件发送到028@12321.cn邮箱, 即可实现邮件举报;举报垃圾短信即在被举报信息内容前面输入被举报号码, 并用“*”隔开, 然后发送到“12321”短信平台;另外用户还可以用手机直接登陆WAP网站:wap.12321.cn进行举报。中心网站 (sc.12321.cn) 将定期通报举报处理情况, 进行曝光谴责。

会上, “共建文明网络环境”活动同时启动, 四川省15个互联网协会理事单位联合发起倡议, 动员网络内容提供商、接入服务提供商加入“绿色网站自律联盟”, 并积极参与“绿色文明网站”评选活动。12321四川举报中心 (sc.12321.cn) 网站开通“绿色网站自律联盟”加盟通道, 四川新闻网门户网站开辟“绿色文明网站”评选活动专区, 动员网友参与评议。评选出的“绿色文明网站”将由四川省互联网协会推荐参加2010年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全国评选活动。

上一篇:使用权车位转让合同下一篇:小班科学探索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