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

2024-09-09

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通用12篇)

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 篇1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 是社会知识和智慧的中心, 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 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 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但是, 由于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多在20岁左右, 他们的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社会经验不足, 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我国的教育体系自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始终没有安排系统的安全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特定的年龄结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决定了其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例如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诸如防上当受骗、防火、防盗、交通事故、地震等突发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 出现安全事故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然而, 在校大学生的安全, 对于加强高校的日常管理, 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 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 高校应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 采取措施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学生为本,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理应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同时,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安全管理, 共同维护和营造学校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首先, 要切实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目前, 国内大学生安全教育还没有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 但安全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 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 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 它是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生学生安全事故, 决不仅仅是个别学生受到伤害的问题, 还会牵动学生家长, 波及其他学生的情绪, 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甚至还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 我们要把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到能否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能否实现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能否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这一高度来认识, 时刻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其次, 利用已有教育体系, 实行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首先要强化教育的阵地, 更新教育的手段。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 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二是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 实行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全员教育即学校加强教职工安全知识培训, 组织广大教职工系统地学习、掌握安全知识, 只有教职工具备了安全知识, 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在教学上,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在化学、物理等实验课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在微生物实验课中应讲授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在日常教育管理以及各种服务工作中, 都必须结合安全方面的内容,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从而形成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共识和公众舆论, 以利于安全教育与教学活动、课外实践以及管理和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安全教育得到广泛而充分的重视。全面教育即安全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般的防火、防盗、防交通事故等方面常识, 也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提高警惕, 加强防范,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使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德、智、体全面教育之中。全过程教育即要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 做到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 使学生安全地渡过大学生活。

第三, 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 注重教育效果。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既要全面展开, 更要有重点的进行, 做到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 要进行重点教育, 防止因严重违反校规校纪造成安全事故。要做好这项工作不能只往下灌输, 要做到从心理和行动上引导, 要让受教育者从内心接受, 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 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又如在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 应教育学生服从指挥, 并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 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 一要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时, 由于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情况不熟悉, 缺乏安全防范知识, 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 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因此, 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 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 乃至以后人生道路上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 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因而在此期间特别要强调安全问题, 防止各类事故发生。三要加强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由于这部分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外出找工作单位, 脱离了学校管理人员的视线, 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遇事考虑不周, 也易发生各类事件。因此, 学校切实加强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 防止各类事件的发生。

第四, 编写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 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全国高校至今还没有一门较完整的综合性的安全教育课程, 更没有合适的教材适合于安全教育。近年来, 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渠道是报纸、电视、广播、安全知识讲座以及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精神等。当然, 这些教育很重要, 也收到了一些效果, 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 其深度和系统性也受到限制。为了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首先要编写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安全教育教材。如果没有统一编写安全教育教材, 而是授课人用东拼西凑的材料来讲授, 那么, 这样的安全教育既缺乏教育的系统性, 又缺乏教育的严密逻辑性。因此, 必须尽快地编写出具有以思想教育为基础, 法制教育为依据, 典型案例为衬托, 防火、防盗、防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教材, 以提高授课的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

第五, 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 确保一定的授课时间,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按照时间顺序, 制订涵盖学生全部在校时间的详细的安全教育计划, 并结合教学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实施安全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里的第一课, 对学生影响极其深刻, 相关部门要结合学校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讲解, 效果一定显著。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安全成长的角度论述了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并提出了针对高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建议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 逐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推向系统化、规范化, 使学生真正掌握适应时代要求的安全知识, 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崔涛.试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1 (5) :107~108.

[2]丁树歧.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2 (3) :89~91.

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 篇2

—我校召开班主任安全工作会议

“株洲县某中学两高中生遇害身亡”,此新闻一出立刻引起了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26日上午,学校紧急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强调校内安全工作,并再度部署强调本学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重点与细节。

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 篇3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在校中专一二年级,每个专业随机抽选两个班学生,对正在用人单位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三年级中随机抽选了五十名学生,参加本次答卷学生共七百二十四名。根据对调查问卷、细致的统计,学校做了认真的分析。

开设专门课程非常必要

此次调查的对象有在校生,也有正在顶岗实习的学生。74.6%的学生对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的内涵不清楚,大致了解的只有25.4%,表示清楚的一个都没有。我们找学生谈话进一步了解情况,他们的认识和理解还仅仅是身体健康没有大病,人身安全没有伤害事故发生。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工种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把健康和安全与职业种类、工作岗位联系起来。

1对待职业岗位上的“职业病”问题,学生们了解的情况很差,甚至根本不知道这回事

调查结果显示,72.3%的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模糊,2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其中的一两种。表示熟悉了只有2.7%。对于这种调查的结果。我们感觉并不吃惊,事实上,学校关注并重视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常见病预防工作,学校制定了科学的《学生常见病预防措施》,定期做好每年的视力、沙眼普查和慢性病的监测与评估反馈工作,按疾控中心的工作要求,落实学校工作措施,健康监测覆盖率达100%。并做好每个学生的健康情况记录。学校学生工作处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制定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建立长效机制。根据不同季节采取相对的预防措施,及时做好发病后的动态监测,处理工作中坚持不疏一个环节,不漏一个疑点的原则,并做好上下一条龙的上报制度,杜绝传染病的蔓延,覆盖率达100%。做好每日晨检工作。

而职业病,涉及专业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学校还没有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与防范。一些大型企业或规范的用人单位,可能会对从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病防范教育,而一些小企业或不太正规的企业则无法做到,这需要我们在职业技能训练中体现安全教育。职业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各专业都要组织开展技能训练与考核,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实习来强化专业技能。但在此过程中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比如机械专业的车床使用、电子电工专业的电器维护等均易出现安全事故。为此,学校一方面修订了包括学生实习细则、实验室(实习工厂)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各实验室与实训工场使用规则等在内的多项安全管理制度,并上墙公示,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的管理与指导,明确操作流程,规范过程管理,做到先教育培训,后上岗操作。在学生实习前夕,学校再次集中进行安全教育,签订安全协议,要求学生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确定专职实习指导老师,到各企事业单位巡视指导,了解情况,反馈信息,强化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树立防范“职业病”的意识,从而在有患“职业病”危险时做到科学防范、及时治疗,从而保障我们的毕业生职业健康、职业安全。

2对待发生火灾时如何应对、手或脚被烫伤时如何处理、抢救触电者应该怎么做等问题,学生认识比较到位

学生在回答抢救触电者时,应该怎么做时,选择正确的比例高达89.8%。回答发生火灾时,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时,选择正确的也高达91.2%。在回答出现较大、较深伤口在去医院前采用的急救止血方法的问题时,回答正确的比例为79.1%。这些无疑说明,学校平时对学生开展的安全常识教育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今后,学校还要继续坚持每个学期开展消防演习、地震逃生演习等活动。校园生活是多方面的,火灾、触电、打架,以及一些校外活动等,都包含了危险。笔者认为,还应增加更多的安全知识教育,这个不一定要设科目,可以以晨会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以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的方式进行,一周一次也好,半个月一次也行。主要讲校园里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如何正确的进行安全风险识别,如何防止危险的发生,面临危险时应如何解救等。学校自2010年十月份开始,在所有中专班级开设了《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课程,使用的是蒋乃平主编的《中职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这本教材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精神,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介绍了校园安全、实训安全、交通安全、灾害自救和社会安全方面的知识。此书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可读性、操作性强。学校安排了班主任或实习指导老师担任授课老师,每周一个课时,二个多月试行下来,成效比较明显。下阶段将结合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校常规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如在全校或专业、班级活动中组织讲座,把本书作为辅导教材,指导学生自学。

需要巩固并

拓展教育方式和途径

92.3%的学生认为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应由学校负责,可见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重视与期待。学生对待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的获取途径,答案主要集中在学校宣传上,学校通过固定宣传橱窗和黑板报来宣传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常识,并且将每年的九月份定为的“生命与安全”主题教育月,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教育活动向学生传送这方面的知识。与六月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月、四月份的文化艺术月等相比,学生对安全教育月开展的如安全知识讲座、法制小报比赛、安全方面的各种演练等活动的参与热情明显欠缺。学生们在接受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方式选择时,讲座、课程、主题班会、宣传栏等选项上有75%学生做了全选。有反映出学生接受教育方式上渴求多样性。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拓展教育的方式,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选择学生容易接受愿意参与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开展,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另一方面分析,学生关注的网络、电视基本上是武打片、言情片、搞笑片,网络游戏、QQ聊天之类的,大凡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学生基本上不愿意接受。也反映出学生的人文素养急需提高。学校的各种社团,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应该更好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身的长期发展,关注自己与社会和谐相处。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学生们在回答“关于学校开展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您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大约有57%的学生或多或少提到了建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确,就学校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辅导,培养健康心理,这是德育教育、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设立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要对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开设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

询,针对单亲家庭和有问题的学生,如:健康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与社会心理。对特殊学生进行及时地疏导与沟通,让学生获得心理咨询服务和指导的机会,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心里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以职校生生活、学习、交往等问题为内容,以班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心理辅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趣的情境活动,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采取民主的方式,疏导聆听的学习活动、讨论、小品等文艺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环境,达到自我心理调适、自我发展、心理和谐之目的。例如:在班里上一节“假如明天我求职”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采用小品、讨论等方法,对毕业后的“求职方向”、面试时“如何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怎样看待中专文凭”、以及“面对挫折持什么样的心态”等进行讨论,以养成中职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

职高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易冲动、理智差,独立分析和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弱,不愿受别人的管束,处事方法简单且不计后果,极易造成严重后果。职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哪一个人可以教育好的,所有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各个科室、学校的领导,都有责任对职高生进行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有思想转变了,才能促进行为的改变。如果这种齐抓共管的局面能形成,那我们师生的精神面貌将焕然一新,我们学校会很快走出低谷。如此良性循环,何愁学校不发展壮大?

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篇4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 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 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 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 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目前, 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学生安全教育, 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安全教育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全。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 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二是缺乏系统的教育。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三是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 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 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四是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 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 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 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2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2.1 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 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标准的不断提高, 高校校园治安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已纳入社会主义法治轨道。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试行)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 均明确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基本上形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 这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而要使大学生遵纪守法、把法律规章制度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深入、全面和规范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则是必然途径。

2.2 当前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 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 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 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 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深入校园, 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 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而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在校学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同时, 应更多地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 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 维护自己或他人的正当权益。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 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 掌握必备的安全防范技能,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当前的办学模式, 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单校园扩充到多校区, 人才培养也由过去的单一向多方元化发展;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 与社会的接触更加广泛。有的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或进行勤工俭学, 还有的因种种原因干脆吃住在校外, 特别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大学生接受来自于不同主体、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多, 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显个体化、隐蔽化, 接受信息的自由性也越来越强。而目前安全教育主要停留在说教上, 且基本与学生特色的活动 (娱乐活动等) 无缘,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就很难创造出安全的环境来。所有这些都说明, 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3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法律知识教育

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 应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 例如:《宪法》、《刑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内容的法律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专业课以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论坛等作用, 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校应通过各种法律实践活动来推进法律知识教育, 应与公检法执法机关建立共建关系, 通过举办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 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守法自律意识, 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2 校纪校规教育

校纪校规教育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的教育, 但对大学生来说, 目前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这一方面与有的学校管理不严、要求不高有关,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没有认识到纪律的严肃性, 没有养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校规校纪及法律知识的学习, 知道什么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 这对大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把法律和道德规范具体化。新生一进校, 就要认真开展以校纪校规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 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熟悉校纪校规, 特别是涉及日常行为安全的规范。平时, 也应随时随地进行校纪校规教育,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并对少数严重违反校纪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3.3 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利用网络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大学生涉及的网络犯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参与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 另一种是网上购物或网上交友被骗, 其人身、财产安全受到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为此, 首先应当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 通过网络法律知识的学习, 使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在网上是非法的, 是法律严令禁止的, 以免大学生由于网络法律知识的欠缺, 参与到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中去;再者就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 不要轻信他人, 更不要随意的接受他人的邀请, 或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告知他人, 避免上当受骗,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3.4 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 尤其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 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大量的研究统计表明,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 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表现形式为焦虑、恐惧、忧郁、冷漠、偏执、暴躁、消沉等, 情绪色彩和偏激行为十分强烈。因此, 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 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这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促进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4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4.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安全教育齐抓共管的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工作者、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开展日常的宣传教育的同时, 加强管理, 从管理上加强学生安全防范工作。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完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 进一步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制。安全教育工作由各校党办、学生处、保卫部门负责, 团委、教务处、公寓管理部门、网络及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 明确职责, 加强协作, 层层抓落实。班主任、辅导员、专兼职老师、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都应参与安全教育工作, 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

4.2 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中

校级安全教育课领导机构要由各高校主管安全工作的书记、校长担任主要领导, 保卫、教务、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 下设教研室, 具体负责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工作。高校要将这一课程的实施纳入教学评估中去, 及时督促检查安全教育课的落实情况, 经常性地选派教师走出去进行有关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开展安全教学研究, 将成型的科研成果推广开来, 进而推动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 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要明确责任, 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计划, 统一教育内容, 制订安全教育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应统一编制高校安全教育的教材, 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规定课时, 以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4.3 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为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仅仅依靠保卫部门或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不够的, 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首先应建立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导机构, 负责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确定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制定安全教育计划, 组织进行授课, 考评教学效果等。其次是理顺安全教育体制。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整个的教学计划, 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开展工作。再次是建立和完善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制度。第四是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载体, 主要是系统的课堂教育与各种讲座及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 从而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全面得到落实。

4.4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事实证明,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仅靠保卫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及学生组织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要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 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此外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如在化学、物理实验课中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等。

5 结语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 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在前面, 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摘要:安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要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分析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概念入手, 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探讨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措施, 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保卫学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M].武汉:华中师范出版社, 2000.

[2]江苏省高校保卫学研究会.大学生安全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童宣海.对在校大学生应进行安全教育[J].保卫学研究, 2001, (2) .

[4]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关于近期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要求 篇5

关于近期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要求

根据近期省市县关于进一步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工作,落实“一岗双责”制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安全工作要求。

(1)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部门对学校安保、电教实验、用电、防火防灾、校舍及设施、饮食卫生安全等各方面检查要求。

(2)全面做好安全隐患大排查整改工作,加强校园周边及校园边角处的治安巡逻。

(3)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求学生不得私自在外租住,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各年级各班要深入细致排查化解学生矛盾,排查校外不良社会人员与学生来往情况;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和路上行走安全,严禁搭乘无证、超速、超载车辆。

(4)严格值周值日、年级班主任值班制,落实值班工作制度,做好校园治安巡逻工作。严防不法分子在校园制造事端。

(5)严格落实门卫制度,做实盘查、登记工作要求。宿管员要进一步强化值班要求,认真做好检查,吸取“

10、20”某高校一小车在校园内撞伤7名学生的教训,课间及放学期间,车辆不准在校园内行驶,以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6)要求学生不在校外用餐,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

(7)落实上课(自习)、就寝考勤制和缺勤追访制度。

(8)上课等辅导教师、值班人员切实做好学生上下楼的疏导和监管,教育学生不得在走廊、楼道推搡、追逐,严防踩踏事件的发生。

(9)进一步强化学生卡管理,禁止未佩戴胸卡学生进出校园,放学时段值周值日人员对进出校园加强检查,学生会干部协助工作,杜绝不符合条件,未办手续在外租住现象。

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安全教育 分析 探索

学生安全是学校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学校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安全保卫部门、学生部门、心理咨询等部门共同努力,结合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多种形式的宣教项目,意在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普及学生的安全保护知识、提高学生救助技能以及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安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学的内容,更关乎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从目前来看,安全教育不乏纸上谈兵,还有部分高校只是将宣传标语和口号铺满校园,流于形式,而非做到切合实际进行宣传教育,再一方面,学生的安全意识严重缺乏,防范技能严重欠缺,导致的悲剧屈指可数,从这两方面来看,高校安全教育问题理应受到高校领导者、管理人以及高校学生事务研究者的重视,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

一、深化对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內在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面对当今国际形势,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则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本文重点对学生的安全素质进行论述,学生安全素质包括了安全知识、意识、技能、认识、行为以及安全心理状态。安全素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校园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

现代大学校园是开放式校园,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互通的关系,因此,可能对大学生人身、财产、心理健康造成伤害的因素越来越不可预知。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社会经验,缺乏心理承受力、安全知识、技能等,直接导致了学生成为易受到侵害群体,由这些因素引发的惨痛教训不在少数。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也可能发生变化,更甚至在不法分子的引诱下,致使学生犯罪。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安全、校园稳定的不良因素,这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更应该引起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者的注意,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加强学校安保工作,保障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履行学校法定义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也都明确规定学校应把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列入教育内容。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高校对在校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

我国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在各类案件汇总中,经济案件、黑社会性质的范围呈现增长趋势,一些高科技、高智能犯罪模式有所增加。与此同时,自然灾害、传染疾病、公共安全事故以及生产事故也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些社会治安因素同时也危害着校园安全。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但是在实施安全教育时却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直接导致了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目标不明确,这种安全教育模式无法与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相匹配,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

(二)教育观念的、功利化、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财富欲望驱使下,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要求综合素质全能的人才,这就使得高校教育工作失衡,片面的追求高材生头衔的培养,追求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忽略了安全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高校对安全教育的实施,导致了领导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安全教育教学投入资金过少,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安全教育缺乏长效机制,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新时期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健全领导体制,强化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学校党委对于安全教育工作重视度必须要加强,学校党务、学工、保卫、教务、团委以及各院系等必须通力合作,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机制,将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具体规划上,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相关部门要制定详细的工作制度,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指导、监督具体工作的实施效果。另外,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高校发展的规划中,强化安全教育师资力量,从理论到实践做好项目规划,丰富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局面。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安全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制度的规范,良好的制度规范不仅保障学习、生活顺利开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同样起到保障作用。大学生安全教育对大学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依照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应当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落实安全制度的同时也要做好考核机制,可实行责罚制,将安保教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人员,并将考核项目作为年度考核范畴,做到有奖有惩。从制度上保障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不仅完善了大学教育制度,同样对于规范学生行为、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也起到推动作用,最终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做好大学安全教育工作,师资队伍是基础,资金投入是关键,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实现教育目标。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应该给予重点关注,加强安保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在安全教育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员配置方面更应该受到重视,高校应当加强安全教育队伍的培养,强化这些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度,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以及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学校加强队伍建设必然需要资金作为保障,只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研究,投入教学才能鼓励他们开展安全教育,才能保障他们的培训经费和后续财力支撑。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不仅仅是口号上鼓励,更是行动上的实施,只有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热情。

【参考文献】

[1]韩标;刘再起;黄学永.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

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 篇7

一、大学生诈骗案件现状

大学生诈骗案件的频发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当前诈骗手段繁多, 让人防不胜防, 二是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存在问题,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学生诈骗案件的发生量居高不下。

(一) 当前主要诈骗手段简述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 网络化成为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 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诈骗组织和个人带来了新的诈骗手段。

(1) 网购方式诈骗。网购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流行的一种购物方式, 大学生一直走在社会流行的最前沿, 是网购的主力军, 这也给骗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利用网络购物诈骗是骗子当下最主要的诈骗手段之一。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较强, 在实际进行交易时都是在网上操作, 所以这种诈骗手段令许多大学生防不胜防, 其方式主要有: (1) 在网上出售低价商品, 以QQ、微信等方式向大学生发虚假的支付宝链接, 导致大学生上当受骗; (2) 盗取购物网站店主信息, 联系买家因无法完成订单进行退款, 然后指引买家进入钓鱼网站, 盗取存款。网络购物诈骗的方式还有很多, 安全网购是每一个大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

(2) 电话诈骗。有些骗子致电学生谎称是学生的熟人, 通过“怎么连我的声音也听不出了?”等诱导性话语, 让学生误认为是哪个熟人, 然后骗子向学生借钱;有些骗子以中奖为引诱, 致电或发短信给学生称学生中了哪个电视台的哪个节目的大奖, 例如:笔记本一台, 苹果手机一部等, 然后借口要交一部分钱才能领到奖品, 诱骗学生向骗子账户转账。电信诈骗的方式也有着多样化的趋势, 大学生应该仔细辨别, 防止诈骗[1]。

(3) 社交软件诈骗。QQ和微信是当下最流行的手机社交软件, 一些大学生QQ、微信的保密措施不严, 骗子会盗取QQ、微信号, 然后冒充大学生向其联系人借钱, 尤其许多大学生出门在外, 父母比较担心, 很容易将钱汇给骗子, 而当下骗子为了提高QQ诈骗的成功率, 会跟大学生视频, 然后盗取QQ后与大学生的其他联系人视频时播放之前录制好的视频, 增加了可信性, 能够有效迷惑别人, 增加诈骗成功率。

(二) 当前安全教育存在问题

(1) 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防范意识不强是大学生诈骗案件屡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年纪都比较轻, 且社会经验不足, 这就造成了其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许多大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觉得诈骗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安全防范的意识, 当自身处于骗局时还浑然不觉, 这不仅会造成自身财产的损失, 也助长了骗子的嚣张气焰。

(2) 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当前许多高校只是注重对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教育, 而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够重视, 这就导致了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是培养学生掌握安全技能, 就诈骗案件来说, 如果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那大学生就不能从思想上重视诈骗带来的危害, 也就不可能掌握防骗技能和受骗后的补救措施, 这会加深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危害。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第一, 编写近期高校诈骗案例, 学校安全教育部门针对高校发生的诈骗事件应仔细了解, 把诈骗人的诈骗手段和整个过程进行整理分析, 分发至大学生的邮箱, 让学生引以为戒[2];第二, 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安全课程等对大学生尽行安全教育, 通过多形式的教育, 引起大学生的重视, 让防骗意识深入人心;第三, 在法律基础、政治、心理素质等课程的教育中渗透防骗教育;第四, 通过网络手段进行安全教育, 例如设立安全教育主题的学校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 并实时更新, 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关注大学生诈骗信息, 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 提高大学生素养。

许多大学生贪图小利、觉得天上会掉馅饼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就大大增加了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所以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养, 踏踏实实做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骗。提高大学生素养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不贪便宜:天上不会掉馅饼, 大学生应理性对待意外之财, 因为这很可能是骗子的一种引诱手段, 不应贪婪小便宜。 (2) 个人信息的保密管理:个人信息的泄露是遭到诈骗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应该妥善保管好自身的信息和资料, 尤其对于网络来说, 要做好自己QQ、微信、支付宝等账号的保密处理, 防止上当受骗。

(三) 将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学校应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从根本上将安全教育重视起来, 多多开展和安全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 例如“安全教育周”或者“防骗知识讲座”等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大学生的防骗意识, 减少大学生诈骗案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 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许多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资源匮乏, 甚至没有, 学校应该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以保卫处 (部) 和辅导员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 辅以专业的防骗技术人才, 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素质高、责任心高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应针对当下流行的诈骗手段,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结论:大学生诈骗案件的发生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这和高校的安全教育力度有关, 大学生诈骗案件的发生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还会助长诈骗组织或个人的气焰, 所以应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有效防范大学生诈骗案件, 这对维护大学生利益, 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 随着诈骗手段的多样化, 大学生诈骗案件屡见不鲜,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诈骗案件现状进行了阐述, 研究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项重要措施, 旨在有效防范大学生诈骗案件, 维护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关键词:安全教育,大学生,诈骗,防范

参考文献

[1]陈赟, 马娇.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意识的培养途径[J].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 (5) :54-55.

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 篇8

1. 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研究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 对于法律知识和道德判断有一定的认识, 加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所以高校往往给予大学生比较多的自主学习生活时间。但由于大学生思想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 对事务的处理有时比较偏激, 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引导和诱惑, 而产生许多的安全问题。在大学生安全管理过程中, 由于高校部分管理工作的不到位, 或者是现实条件的制约, 对于管理过程中的许多安全问题有待研究。

1.1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潜在问题。

进入大学后, 高校辅导员和相关学生工作人员会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指导, 指引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大学生活, 处理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但要完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大学生活逐渐深入以后, 学生与学生或者与教师的交往越来越深, 由于思想观念或者是生活习惯的不同, 矛盾逐渐产生。此时学生由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缺失, 往往会造成比较多的问题。

一方面, 由于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矛盾问题, 导致矛盾激化, 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针锋相对或者是冷战的情况, 由于时间的积累, 矛盾的扩大, 最终导致大学生之间出现伤人事件, 安全问题由此产生。另一方面, 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及对于自我认可的追求, 很多学生违背校园管理的规定, 进入社会不良场所或者接触一些社会闲杂人员, 在受到诱惑或者不良指引以后, 导致伤害家人朋友甚至危害社会, 触犯法律的事情发生。这类事件由于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大学安全管理人员, 应当引起特别重视。

1.2 互联网安全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大学校园基本普及互联网。大学生在接受多年教育以后, 一方面对于科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 另一方面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 所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非常强, 互联网技术对于大学生来说早已熟练掌握。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加之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触网络中的任何信息, 这对于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大学生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 对于信息的分析及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 一些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进而形成偏激的思想或者作出偏激的行为, 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而网络安全及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指导工作只能通过安全教育进行提前指导与预防, 现实的管理工作比较困难, 加强互联网安全问题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3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亟待重视。

近年来, 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严重, 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数据表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0%, 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为10%, 最严重的已占1%。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休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某些反常或恶性的安全事件更凸显心理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潜在性等特点, 因此提前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困难, 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问题往往比较难以控制或者预防。因此, 对于学生安全工作, 高校的辅导员仍然需要从教育入手, 预防为主, 将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作为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重点抓。

2.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实践

大学生是社会人才储备的重要力量, 关系到我国未来的长久发展, 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技术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安全教育作为头等任务,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开展。

2.1 思想道德教育常抓不懈。

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辅导员的首要工作, 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首要课程。在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必要的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以外, 大学思想道德教育还包括班会课的开展、学生教育活动的组织及优秀学生表彰等, 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进而形成成熟的认知观、价值观, 并以之约束学生的自我行为, 实现思想教育的效果, 防止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偏激行为产生, 出现安全问题。

2.2 日常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修课。

由辅导员和大学后勤安保部门合作的安全教育工作,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提升其安全防护技能以及事故处理能力。日常安全是大学生生活安全的基础, 包含生活安全、活动安全、财务安全、交通安全等各个方面。在安全教育开展过程中, 除了必要的安全知识与防护技能的教育外, 高校还应通过案例讲解、海报宣传等活动, 不断根据社会和大学校园的变化更新安全教育的内容, 使得学生掌握最新的安全知识, 在生活中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2.3 法制安全教育不可或缺。

由于国家在校园内进行法制知识的普及, 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生活时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 知道最基本的法律规定, 并良好遵守。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及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完善的法制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要。

法制安全教育可以采用班会课形式, 或者是法律教育片收看、专家讲座、校园法律活动周活动等形式开展, 从最基本的法制安全教育到大学生犯罪教育, 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

2.4 心理辅导与咨询为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提供保障。

现阶段, 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 大学校园内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教育工作室, 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教育课, 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培养健康心智。在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 辅导员往往根据心理教师的指导, 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课程, 同时关注学生的现状, 及时发现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情绪问题, 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

3. 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举措

根据对于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内容及高校的相关举措, 文章通过研究, 对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举措做进一步分析, 使研究有利于强化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

3.1 实行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 保障安全教育的实施效果。

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 有利于从重点方面把握学生工作的内容, 同时从细节着手, 完善学生工作。由于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大学辅导员一方面能够合理地安排各项工作, 有序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另一方面能够在责任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握学生的动态,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必要的指导, 纠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因此, 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 使得安全教育效果发挥出来。

3.2 建立学生骨干队伍, 让学生成为安全教育的主体。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 建立专门的骨干队伍进行安全教育的落实工作。一方面, 让骨干队伍成为学生的通信员, 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有针对性地对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更新。另一方面, 指导骨干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通过学生之间信息的传播, 将安全教育更深化, 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3.3 辅导员自身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 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指导教师, 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关系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开展的效果。在安全教育开展之前及教育过程中, 辅导员一方面要与高校的专业部门合作, 例如后勤安全部门、心理健康咨询处等等, 来加强安全教育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通过培训班、辅导员沙龙等活动形式, 丰富自己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 并学习其他辅导员老师安全教育的经验, 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4. 结语

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安全教育工作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为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并形成健康的心理, 防止安全事件的产生。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 通过思想教育、日常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 能够有效地提升促进安全教育工作的展开;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 大学辅导员可以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并建立专门的学生骨干队伍, 让学生自己成为安全教育的主体, 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路长胜.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7) :243-243.

[2]林桂红.浅谈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 10 (5) :140-143.

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 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生态安全素质;问题;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 而世界能源和矿产资源供给不但有限而且很不稳定。我国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今后我们将为此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目前我国正在开展一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民运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各省市都在经济理念、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方面努力创新以顺应历史, 融入循环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一个新型教育体系, 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能力, 满足社会经济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生态安全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 提高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观升华的必要保证

随着我国“三化”战略的推进, 特别是工业化的突飞猛进, 使得我国的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这种放大的消费需求正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形成了花样纷呈的享乐方法, 一些人甚至将自己占有的金钱和消费的数量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程度的度量指标, 认为消费档次越高, 人的成就越大, 生活越光彩、体面。于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被深深地植入人心。显然, 仅仅从技术层面上已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 而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唤醒人们, 把人们从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中解放出来, 转变成当今关心全球、关心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 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 生态安全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是个复杂的概念, 素质本身就是伦理评价的对象,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 生态安全素质本身就是伦理生活的方式和内容。但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 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沦为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正确目的。教育的根本课题在于回答和说明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如何度过等最重要的问题, 而生态安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人, 具有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因此, 生态安全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主题, 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既不同于部门教育又不同于行业教育, 生态安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对公众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它不仅是生态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实施生态安全教育有助循环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亦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 影响了人民生活。但生态建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通过教育树立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循环型社会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此重视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育, 使他们养成爱护生态, 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这对构筑我国循环型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 必须注重提高学生参与生态建设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主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的态度和实践性行动能力。

二、高等院校进行生态安全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等院校的生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安全教育专业性强, 普及率低。很多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育仅仅局限于城市、资源、生态及其相关专业, 且是作为专业课进行教学,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其他专业则很少或没有开设生态安全教育课程。造成大学生整体的生态安全意识较差, 自然观生态观意识比较淡薄, 生态观、环境观、节约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差。二是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传统的靠讲台说教的知识灌溉方式依然是生态安全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 生态安全教育更是一种感性教育, 离不开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浪费、水体污染等生活教材。因此, 加强实地考察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是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三是教材建设落后。当前生态安全教育教材的专业性强, 而针对非生态、非环境专业的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材较少, 即使使用较多的《环境保护概论》也主要是自然环境科学知识, 很少涉及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人文素质内容。四是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缺失严重。主要表现在: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明显, 常常做出捕捉野生动物为美食, 或以折磨野生动物为乐等残酷的事情, 对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缺乏应有的尊敬、爱心和同情心;过度浪费, 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甚至成为家庭中过度消费的“主力军”, 不仅为了生活便利而追求“一次性用品”, 而且为追求时沿而过早、过快地废弃尚能使用的物品;缺失社会公德, 生态环境既然是人类共同生存的空间, 个人的环境行为也就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必须遵循社会公德。然而时下的大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电池等有害物品的现象也已司空见惯。此外, 在高等院校的生态安全教育在师资、课时保证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也都存在严重不足。

三、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 培养大学生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

生态安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使人们不要在付出生态代价后再来治理, 而是在环境污染之前进行防范。人类要学会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行为, 用付出的代价约束自己的选择, 限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最大限度地做到物尽其用。据测算, 每回收1吨废旧物资, 可以节约自然资源4.12吨, 节约能源1.4吨标准煤, 减少6-10吨垃圾处理量。在今后10-20年内, 我国有色金属产量和需求量与资源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目前, 有色金属再生循环占20%左右, 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二次污染”严重、资源再利用低等问题。因此, 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 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 开展大学生的资源“国情”教育

我国有限的资源和能源正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 而在生产、生活中高消耗和过度浪费现象却依然严重。因此, 亟须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为一项基本国策, 从战略的高度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 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要, 用最少的物质消耗来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过去提倡的勤俭建国相比,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更广泛、更深刻, 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战略。这是缓解当前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 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使大学生认识到节约资源能源的紧迫性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 要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抵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而产业结构调整又是节约资源、实现低代价、高增长的最有效方式。必须制订有效措施, 坚决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行业的盲目扩张;限制和加速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装备, 对一些严重耗能、污染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强制淘汰。当前要以“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为目标和工作平台, 加强城乡规划、制订相关标准, 重点进行调控。如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审查;控制大规模玻璃幕墙等高能耗、低效能产品的使用;推行变频调速等节能技术等。强化土地管理,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严防城市发展中盲目扩张、更改规划、变相圈占土地的行为;坚决制止一些地方贪大求洋、不切实际的建设大广场、宽马路等行为。同时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发挥市场配置作用, 减少废水排放和水污染。

(三) 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立法

2005年8月15日, 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被各大媒体转载, 而很多媒体都强调其中的一句话, “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温家宝力挺小排气量汽车, 使得关于常识的争论告一段落。但是, 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却不乐观。目前全国依然有22个省市区的84个城市, 以有损城市形象、造成交通拥堵等理由对小排量汽车进行限制。在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小型车盛行的国家, 几乎都曾经或依然在采用“对购买大排量轿车加以重税, 对购买小排量汽车减税甚至给予补贴”的做法。可在我国, 虽然汽车购置税税率对大排量和小排量车略有区别, 但在停车费、高速路口通行费等费用收取方面, 大排量、小排量, 豪华型、经济型相同。我国一些省市还规定, 新运营出租车的排量必须在1.5升或1.8升以上才允许上牌, 市区运营的出租车如果更新, 必须是排量2.0升以上且车价需在20万元以上, 理由是出租车是城市的名片, 提高出租车档次才能显示城市的发达程度。我国似乎正在成为全球新兴的消费主义国家。目前, 我国的奢侈品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 约占全球总额的30%。消费主义导致人们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竞相攀比、竞争和模仿。这种心态, 成为了阻止节约型社会的最大因素之一。

(四) 积极采取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形式教学

生态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涉及生物、化学、土壤、水文、经济、法律、政治等多门学科, 采取多学科交叉形式教学不仅传递新科技和新文化, 而且发展了科技和文化, 并导致教学内容的逐步革新。生态安全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辩论会、课外活动公益实践等活动等。教学时间宜安排在1-2年级, 教学重点主要讲授基本的生态环保知识, 教学内容应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共部分内容, 主要是生态教普和环境法;二是专业课程中了解生产、服务流程中所产生的三废及其治理技术。因此, 可根据职业教育特点,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可采用核心课程形式, 即以某一问题或学科这核心, 将其他学科组织起来围绕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如旅游管理专业就可以围绕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这一核心, 结合当地实际和地理环境、旅游资源、旅游政策、旅游法律等知识, 对学生进行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规划、旅游环境容量预算及其旅游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及防治等各方面进行教育。

(五) 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 积极开展“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从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学校管理等多方面推进生态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 引导师生参与全社会的生态建设行动。除接受必要的环境保护课堂教学外, 成立生态科学兴趣小组, 进行一定的简单项目的环保技术监测。如旅游管理专业可进行水质常见细菌监测、水质色度、悬浮物监测等。同时积极开展生态建设活动, 在节假日参加当地生态宣传和维护活动, 如植树、种草等;在校园积极开展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通过课外活动, 使环保认识、环保情感、环保行为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特别是通过开展参观、调查、环境监测、清除社会环境的白色污染和公共环境宣传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养成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

摘要:高等院校应该重视生态安全素质教育, 这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否能顺利实施, 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生态安全教育, 是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是进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文章在分析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应进行培养生态安全教育立法、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一系列的教育支持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生态安全素质,问题,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郭高中, 柴爱新.谁在阻止节约型社会的建立[J].瞭望东方周刊, 2005 (8) .

[2]、孙继军.环境教育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3) .

[3]、高爱环, 韦寿莲.对新世纪高等环境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 2004 (5) .

[4]、顾秉林.加强高等环境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环境报, 2005 (9) .

[5]、刘锦泉, 赵晓路.关于加强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3 (6) .

[6]、赵泽.加强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初探[J].南风窗网, 2005 (5) .

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 篇10

生命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如何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我觉得可以从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寻求突破。

学校层面:

1.法规宣讲。学校承担教育职责, 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 防范于未然是职责所在, 更是有效途径。从新生入校到新学期预备周到放假前, 遵循事故发生的季节性和阶段性, 把握教育契机组织学生对《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利用升旗仪式就一周来的违纪现象或突发事件做及时通报和处理、可以利用开学典礼就本学期学生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和期望、可以利用散学式对假期学生角色变换成公民进行警示和提醒等等。利用集会时间开展法规宣讲, 既能够统一思想促成共识, 又能够产生相互提醒监督的效果。

2. 案例分析。在理论宣讲的基础上, 鲜活的案例更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困惑, 比如何谓侵犯, 如何自保, 怎样逃生, 在诸多常见和熟悉的典型案例中, 学生可以迅速找到类似场景产生共鸣, 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同时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起到警示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多关注社会新闻, 从中收集案例并总结应对办法, 才能传授给学生以增强孩子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当前学生遭遇性侵和暴力伤害等都不容忽视, 通过与他们一同分析罪犯的作案动机和惯用手法, 可以增强警惕性和应变能力。更不用说在突发恶劣环境下, 通过就近寻找安全庇护位置和简易防烟防毒处理来保护自己和挽救他人是何等重要。

3.氛围警示。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段和时段, 学校要根据季节和年龄特点, 利用学校德育阵地, 比如橱窗、墙报、公示牌等位置开设专栏, 图文并茂开展安全教育, 同时也可以利用横幅、警示牌和电子屏等展示警示标语, 起到提醒和威慑作用。比如开学前和学期末, 可以“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学生”为主题布置橱窗和墙报;中高考前夕可以“珍惜生命关注心理健康”提醒学生注意焦虑调节和情绪控制;禁毒日前后可以“拒绝毒品从你我做起”为主题开展黑板报或手抄报评比之类。氛围警示不能一蹴而就, 其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 但是尊重规律, 坚持下来就一定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利用班会、校本课程开设人民防空、交通法规、安全条例等知识的讲授, 汇聚学校教师集体智慧创设趣味游戏、知识竞赛、征文、手抄报等活动提高教学有效和实用, 也可以邀请知名家长进课堂, 与学生一起分享心得与经验, 通过课程设置达到安全教育规范落实的作用。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和人民防空知识间周安排一节, 落实到班级课表当中, 要保证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民防知识教育教师的课时和教程, 采取大课与小课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5.考核机制。安全责任要与学校和教师绩效考核挂钩, 安全意识和能力要纳入优秀学生评选的重要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这种跟各自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有可能引起足够重视和广泛实施。安全教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才能转化为内涵品格, 而机制是保障这一过程的强有力手段。

社会层面:

1.专业指导。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的补充, 辖区内的民防指挥部、派出所、交警队、消防中队等职能部门都能够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和标准示范。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人员担任学生安全教育的辅导员, 定期来校开展培训活动, 活动内容可以丰富多样, 诸如邀请消防和民防部门现场指导学生在模拟灾害环境下如何逃生, 邀请公安干警和部队学员来校传授学生自保抗敌的格斗技能, 邀请交通民警讲解交通灯和交通标示的辨识等等, 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

2.区域联动。学校要加强与周边街道和社区的联系, 尤其是在寒暑假前夕, 一定要通过与社区的紧密配合, 实现学校和社区的无缝对接, 促进社区担负起对辖区学生居民的监管职责。平时也可加强街道或社区的安保联动, 在开学前、放假前, 包括上学放学等特定时段, 加强周边巡查, 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学校与社区保持良好沟通和长期联系, 可以互派青少年帮教辅导员, 经常开展工作增强熟悉度, 便于掌握学生成长动态, 有针对性的开展援助和引导工作。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关注, 更能帮助学生有效抵制校园内外的不良侵害。

3.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教育场所, 家庭教育实际要比学校教育更加有效和实用, 而这往往是被大众忽视和回避的话题。学校需要通过学校网站和发放《告家长书》;教师需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班级空间或QQ群, 共同来加强校方和家长的沟通联系, 唤醒学生家长的职责意识, 指导家长开展生活中安全教育, 监督落实安全教育效果, 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构建“天罗地网”。学校可以设定校园开放日, 邀请家长到校参观交流, 参与巡视监考等工作, 也可以借用班会时间, 开展家长百科讲坛活动, 还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 建立家校微信公众号, 利用便捷的网络优势, 让家校合作无时无处不在。

另外在学校加强教师管理的前提下, 大胆落实体育课教学、积极开展适度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学生只有在正确指导下开展室外活动, 才能增强体质获得能力提升, 否则在“安全”的伪保护伞下, 学生将保存完美身躯而失去生命的颜色。

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 篇11

随着高校改革开放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尤其在新兴的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再加上实践实训课程以及社会实践任务较多,其安全知识教育更显得重中之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兴起,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有一般教学、科研机构,变为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当前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校园环境日趋社会化、复杂化。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校园内不仅有教学区、生活区,有的还混杂家属区、居民区;不仅有教学、科研设施,还有工厂、公司、超市、书店、银行、邮局、医院、宾馆、浴室、饮食店、影剧院、歌舞厅等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一所高校就像一个小县城。这种复杂的格局,客观上也给高校的安全造成诸多不利因素。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时常窜入高校进行盗窃、抢劫、诈骗、行凶等流氓犯罪活动,有的甚至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涌入校园,给学校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形成,大量的外来人员来校务工、经商。由于这部分人文化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流动性较大,不易管理。因此,部分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据调查,高校外来人员引发的案件占高校刑事、治安案件的40%以上。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余时间东逛西遛,惹是生非,寻衅滋事;有的以打工做掩护,盗窃学校公私财物;也有的聚众赌博、打架斗殴,严重扰乱了校园治安秩序。三是校区多而分散,交通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高校合并办学,打破了学校独门独院办学格局。由于校区分散,相邻校区间的人流、车流、物流互动,有的院(系)学生每天从甲校区到乙校区上课或去图书馆学习,形成了校区之间人员流动性增大,如果稍有疏忽,易发生交通事故。四是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当前高校周边治安形势仍然严峻,引发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问题的消极因素仍然大量存在,侵害学校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高校校园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或安全问题,大多数与学生有关。这些案(事)件的发生,不仅会给学生本身及家庭造成伤害,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严重时将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校园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首先,从国家面临的安全环境来看,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情报机构为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另一方面采取金钱收买、物质利诱、色情勾引、出国担保等手段,或打着学术交流、参观访问、洽谈业务等幌子,刺探、套取、收买我国家和单位秘密。其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也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一是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当前,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因此,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二是讲国家安全,大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和平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深刻!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

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 篇12

1 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

1.1 学校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一是导向的错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 各中、小学校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教育导向的错误, 必然造成管理重心的偏移, 因而无可避免地大面积出现各学校忽视学生交通安全的问题。二是学校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 即使有交警部门来督促, 多半都是走走过场而己, 学校缺乏必要的考试、考核和督导。三是对校园周边交通环境的规范欠思考。学生接送车、车龄老化、车况差、超员现象时有发生, 对学校的安全提示牌、警示牌、人行横道线设置缺乏必要的考虑和规划, 各种标志、提示、警示牌等交通安全设施很不完善。

1.2 子女对家庭的交通安全教育不够重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盼, 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侧重点往往也只停留在学习成绩上, 而对子女的交通安全教育问题, 不能说不重视, 充其量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并未能真正成为家长们对其子女重视的一个课题。另外,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们在亲眼目睹了家长们闯红灯、酒后驾驶、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等一系列行为后, “耳濡目染”, 他们也会仿效大人那么做, 从而给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埋下隐患。

1.3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和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1) 好奇心强, 喜欢冒险。中小学生思维简单, 思想单纯, 求知欲望强烈, 易于产生盲目的冲动和冒险行为。如与车辆赛跑, 追车扒车, 骑车追逐嬉戏, 低头猛拐, 骑车撒把等行为, 极易诱发交通事故。 (2) 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淡薄。中小学生处在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 知识面窄, 对违章的危险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交通活动中, 往往充满幼稚的自信, 想跑就跑, 想走就走, 想过马路就立即横穿, 令正常行驶的车辆防不胜防。在现实交通活动中,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不稳定、贪玩心理造成了大量的交通违法现象的发生。 (3) 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通较少, 因而常常出现中小学生骑车上学、成群结队, 步行上路, 不守交规, 搭乘公车、不守秩序等现象发生, 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而且即使发生交通事故, 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及时报警, 从而给肇事逃逸驾驶人以可乘之机。

1.4 宣传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目前交警部门在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大致上是通过上交通安全课、播放电视光盘、挂图展览三种形式, 内容几乎一直停留在“红灯停, 绿灯行”、“过马路左右看”等浅显的东西。长期以来,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交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没有能够引起各级领导充分的重视, 交警部门宣传队伍相对薄弱, 再者, 中小学校众多且分散, 普及交通安全教育尚且很难, 要想把安全课上好上精更不容易, 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几乎不可避免。

2 中小学生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

2.1

中小学生由于生理上尚未成熟, 心理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再加上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走路习惯和方式以及平时家长对他们这方面教育的欠缺, 都使他们在走路、骑车时, 往往不懂得危险, 不注意安全, 如乱穿路面、车前车后急穿、车辆临近时突然猛拐、骑车带人、放把骑车、不按道行驶等行为都是引发交通事故发生的隐患。这些行为是严重缺乏交通安全知识, 自我保护意识差的表现。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 交警管的是机动车, 与非机动车、行人的关系相对较远。自《道路交通安全法》施实以来, 虽然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工作, 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部管理机动车的法律, 非机动车以及行人无需遵守, 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存在与我们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侧重于机动车驾驶车人是有一定联系的。中小学生在交通活动中是一群极为活跃的群体, 但他们的交通安全常识也极其缺乏。这与学校的日常教育以及家长的家庭教导过少也是密不可分的, 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对这方面学生教育的忽视, 事故也就无形降临。

2.2 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以及使用者的技术性较差。

由于城市发展越来越快, 城区的范围越来越大, 以小型城市而言, 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 许多家长就开始给自己的子女配备自行车。许多学生学习使用这类交通工具的时间往往放在假期时间里。快速结束学习后, 许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在不了解骑车上路要求时, 就凭着不熟练的骑车技能上路行驶。当遇到复杂情况时, 险象环生, 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自己以及他人参与交通的正常活动, 给事故的发生留下了极大隐患。

2.3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学校应当将学生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定。但是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着对学生过分重视升学率,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交通安全的教育。即使有些学校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也多半流于形式或做表面文章, 平时疏于管理, 少于防范;再加上中小学生是一个情况各异的复杂群体,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知识接受水平、法制安全意识、应急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面前, 他们往往处于弱势无助的被动地位, 受伤害也就严重。

2.4 家长监护不力、孩子确乏交通法规意识, 驾驶机动车上路情况时有出现。

有的家长因忙于工作, 对孩子严重缺乏管教, 更谈不上教育了, 现在我们的交通工具也不断增多, 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深受人们群众的欢迎, 相当一部分家庭配备了摩托车或汽车。在假期期间有较多的学生利用放假时间偷偷将家里的摩托车骑出来, 有的干脆就到相识的有车的人手中租借摩托车, 利用摩托车走家串户、游山玩水, 车上乘坐的人员2-3人。中小学生生活经验少, 缺乏交通法规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 对机动车危险性认识还比较缺乏。

3 加强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的有效手段

3.1 狠抓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

在以往的教育工作中, 我们往往将目光放在成年人身上, 忽视了对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 然而事故的发生一次次提醒我们必须重新划定我们工作的侧重点。作为交通管理职能部门, 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问题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 把中小学生的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要加大宣传, 耐心教育, 交警部门要结合五进工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深入到家属院、小区、农村等地, 采取各种各样易于中小学生接受的宣传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法制意识, 使孩子们从小就学法、懂法、用法, 从而自觉遵守交通秩序, 避免暑假期间中小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要着重教育他们严禁乘坐货运汽车、小四轮、三卡、拖拉机、电瓶三轮车及无牌无证车辆、报废车辆,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3.2 要推动交通安全宣传进学校活动

学校要组织中小学生观看《流泪的花季》、《爱心托起篮球女孩》教育专题片。要经常开展有关交通安全的征文比赛、绘画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学校醒目位置要悬挂标语, 交通安全宣传挂图;播放交通警示法、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板报、宣传橱窗, 印制安全卡;要举办中小学校校长培训班, 听取交警和教师所作的交通安全专题讲座;发放交通安全教育读本, 行人与机动车事故案例和交通安全法规等资料。

3.3 家长和老师要言传身教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在领着孩子参与交通活动时, 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交通行为, 要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教育子女路该怎样走, 路上的标线都代表什么, 交警的指挥手势代表什么;学校里的老师要有目的地组织中小学生参与交通活动, 利用节假日, 到城区路口当小交警, 义务擦洗安全护栏, 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交通安全夏令营活动, 演出小分队等活动, 寓教于乐,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

3.4 家长要严与律己, 对孩子加强管理教育

学生们放假后, 家长们应格外注意学生假期期间的交通安全, 暑假期间, 因为假期时间长, 家长对孩子的管束都会适当放松, 但对于学生暑假交通安全问题千万不能放松, 在这方面不能对孩子存在一点点迁就, 一点的迁就就可能造成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 因此在交通安全方面对孩子要严管理多教育。同时, 在交通安全方面也存在着两个极端, 那就是城市和农村这两个极端。两个极端使这些孩子在交通参与过程中显得非常脆弱。虽然每一个孩子过个平安快乐的假期是家长们最大的心愿, 但是, 在交通安全这方面, 家长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观点, 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 只要发现孩子在这方面的行为出现苗头就一定要采取措施, 努力杜绝, 时刻对孩子加强管理和教育, 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爱护。

3.5 交通管理职能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交通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与交通部门、公路部门、农机部门、城管部门等有交叉重叠的地方。过去各部门协调工作做得不够好, 势必给道路交通造成一定的混乱, 要做好这项工作, 有必要各部门根据其职责范围, 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3.6 进一步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

同辈群体使儿童的归属感得到满足, 同辈群体又以群体规范约束儿童, 在同辈群体中, 符合规范的儿童会受到群体的接纳和欢迎, 违反的儿童将受到群体的拒绝、谴责和惩罚, 使儿童产生“对偏离的恐惧”。在现代社会, 同伴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所以,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影响, “以点带面, 以偏带全”, 如:对认真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学生予以表扬, 并开展“手拉手, 一帮一”等形式活动, 让有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的学生帮助没有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的学生树立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发动全体学生对始终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后开展道路交通安全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注意道路交通安全的群体性意识。

4 结语

孩子是家庭的细胞, 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我们深信, 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相关职能部门“四位一体”,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紧密配合, 齐抓共管, 才能有效遏制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 莫让花蕾在本应盛开的季节调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群众参与交通的频率提高, 但是伴随而来的道路交通事故也逐年呈上升趋势, 给我们造成的伤害越来越大。车祸已成为孩子意外伤亡的第一杀手。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不够重视, 导致中小学生交通事故多发, 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相关职能部门“四位一体”,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紧密配合, 齐抓共管, 才能有效遏制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 莫让花蕾在本应盛开的季节调落。

上一篇:机床修复技术下一篇:完善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