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内化学生行为规范

2024-06-15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内化学生行为规范(精选7篇)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内化学生行为规范 篇1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内化学生行为规范

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道德意识的形成首先是要激发学生产生道德的需要。只有学生有了道德需要这一内驱力后,才能积极汲取道德知识,才能时时事事、一言一行都合乎道德规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体会。

一、理想的推动

理想,是学生在幼小心灵中对自己未来的展望,或是对自己希望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的期许。它是学生内心对自我价值的最初设计,是一种真切的、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且这是一种具有强大力量和具有持久性的需要。教师应当牢牢把握学生这种需要,引导学生这一需要,使之成为指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目标。每到学期之初,我就举行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在课中畅谈自己的理想,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己将如何去一步步实现。不管是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目标,学生的情绪都十分高涨,在高谈自己理想之余,我不忘提醒学生只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紧扣教材内容鼓励学生不忘理想,以理想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为自己克服困难的动力。

二、榜样的激励

理想为学生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然而前进的道路漫漫,路途上的困难重重,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到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限制,往 1

往会遇难而退。此时,榜样的作用就可以凸现出来。榜样,是给予学生活生生的形象,使学生看到自己理想的具体样板。这无疑给他们一注强心剂。榜样的力量一旦进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像灯塔一样照亮他们的一生,使他们仿效先进人物,战胜困难,实现自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里不乏有优秀的人物,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人物与学生无论是在时间、空间上都相去甚远,严重缺乏现实感,所以,这些榜样在感染力上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常常精心为学生挑选了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受学生欢迎的榜样,如,我国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刘翔、姚明等的事例。还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亚运会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并把运动员们的行动与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的行为相联系,在无形中树立起了榜样,从而成为他们日常行为指南。

三、舆论的扬抑

正确的舆论可以促使学生审视自身的行为,端正自身的态度,改正自身的缺点以达到自省的目的。道德的内化往往是个反复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也是个不自觉的过程。舆论正好可以让学生在做出某些行为时或是结束某些行为时有一个对错判断和价值取向。所以在一个集体里,形成正确的舆论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以整体的力量来影响指导矫正个体的思想行为,让学生之间互相参照,互相督促,互相牵制。如,在教学《同情帮助残疾人》的课后,我观察到学生还深深沉浸在课文情境,于是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应当如何去帮助残疾人?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发乎于情,现乎于行,由此在班上形成了一股尊重帮助残疾人的风气。

四、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种道德观念,道德理想的形成都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使学生奠定正确的、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观念,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辨别的能力,才能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他们的行为日臻完善。如,在学校的集会中,在操场上集合的过程中,每个集体成员的表现;在公益活动中,每个同学参与的态度;在对待环境的不同概念等等。通过对这些实践活动的评判,让学生感悟到自身道德取向的正确与否,自觉去坚定自己的道德理想或是纠正观念上错误。

五、奖惩的强化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特点,仅是依靠观念、思想上的引导是不够的,适时适度的奖励或惩罚,有利于学生趋善避恶,从善如流,实现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奖励。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教师正面积极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受赏识的愉悦,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一直坚持对学生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无论行为的大小,只是合乎道德要求的,都给予鼓励。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体实物的奖励更有推动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鼓励。

2、惩罚。对于这方面,教师必须慎重对待。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罚,切忌进行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刺激。惩罚一定要讲究适时适度适情来进行。如,学生在吃饭时乱扔饭菜,我当场指出其行为的错误,他并不在意,于是,我要求该生课后收集一些关于爱惜粮食和种植粮食过程的资料。一周之后,他主动上交了检讨书。这样的不露痕迹的惩戒,不仅让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还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

惩罚旨在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但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方法策略,要以关爱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

总之,道德观念的形成,良好行为的养成是以学生道德内化为基础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这些文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内化学生行为的规范,以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内化学生行为规范 篇2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意识到, 市场经济更需要公民基本的道德意识, 对公德和社会规则的尊重。很多企业和机构在选人用人的时候, 不仅仅考虑他们的一般能力, 而且考虑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合作精神。可以说, 一个人的美德是他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成才首先要成人”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因此,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学习过程, 帮助个体在品德上得到提高, 向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方向发展。

一、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律精神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 皮亚杰的心理学核心思想是:学生的心理、思想发展既非先天的成熟, 又不是后天经验的灌输, 它是在学生已有的机能水平、心理 (知识、情感能力) 水平与教育者传授的信息的互动中建构和发展的, 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全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听讲、阅读、思考、交流 (议论、争辩) , 理解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热情为主线, 设置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 以及善于通过听、读、看、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收集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策略, 学会科学观察事物、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 其思想情感、学习心境、思维品质得到良好的训练和培育;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分析研讨的过程中, 提高思想认识觉悟, 澄清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 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能力, 增强信心。学生的自主性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所以,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学习有时间、有兴趣、有疑问、有方法、有主见, 少一点包办, 多一点放手;少一点专制, 多一点尊重;少一点怀疑, 多一点信任, 并给以不断的激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品德“内化”是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过程。自主学习倡导的自主自律精神, 符合学生主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道德发展的特殊性就是, 没有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 即使有主体的参与但不是自觉自愿的参与也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在体验了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感的同时也彰显了主体的个性, 在培养了自主精神的同时也养成了自律的习惯。所以自主学习的过程从德育层面上讲就是学生自我德育的过程, 也即品德“内化”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 它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 以一种目标为导向, 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运用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与小组;激励性的发展性评价。合作学习应由以下要素构成:学生间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

品德“内化”的重要环境是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合作学习提倡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 对学生品德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强调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 尤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以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互相协商、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团结, 共同面对困难, 共享成功的快乐,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体对优秀品德的自觉理解和认同, 长此以往必将促成自身品德的发展和升华, 完成学生品德的自我“内化”过程。

三、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内化教育之探微 篇3

关键词:行为习惯;内化教育;主体性与规范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27-02

学校德育理应重视“规范教育”,把合理规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类道德文明与群体自律精神的集中体现。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很好地体现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发展的主体性与规范性,使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能够得以内化和形成,笔者尝试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发挥自觉自律的作用

尽管在道德教育上人们特别强调自觉性或自律的作用,但是,从一些研究的结果可知,人们的公德行为并非主要处于自觉状态,而是主要受“管理威慑”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与束缚。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的工作中,我们不但重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而且还重视建立相关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学期初,针对我校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各项常规检查的值日制度,要求值日学生按时到岗,明确自己的岗位和任务,值日中要做到公正、公平;有全校学生食堂就餐的就餐制度,要求全校学生进餐厅要队伍整齐,不吵闹,到指定窗口领取饭菜,就餐时不讲话,做到不浪费,倒餐盘时动作要轻等。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监督和保障,而且这种制度的监督和保障本身也是对个体自觉性的一种教育强化,能够在促使学生在德育行为习惯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德育管理方式,初显实效。

二、建立公平的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在集体建设中,集体荣誉感主要表现为将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荣誉、利益联系起来,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希望为班集体做出贡献。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集体教育力量,使集体中的每个学生表现出主人翁的责任感,心往一处使,自觉自愿地为争取和维护集体荣誉而努力,从而使集体更聚凝聚力和竞争力。

1.周周统计、反馈,促进步。为了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班级的每周常规表现,学校特地安排了每周一的中午作为全校的广播大会。由值日学生每周五中午对本周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在周一的广播时间公布评比结果,反馈各班各项评比情况。通过评比反馈公布,更好地激励了表现优秀的班级,同时也更进一步地激发了暂时还落后的班级。

2.“流动红旗”、“文明奖牌”作标杆。为了更好地激励各个班级和各个宿舍做好常规管理工作,经过一月四周检查结果的再次统计选出一部分优秀的班级和宿舍,表扬的方式是采用颁发“流动红旗”和“文明宿舍奖牌”。

3.环式表扬、激励,增强宿员责任感。本学期还进行了“每周优秀宿员评选”的尝试,,每周每个宿舍评出一名在宿舍中纪律表现好,内务整理也较好,还能关心帮助同学的宿员为本周优秀宿员。对于评选出的每周优秀宿员还要通过学校周一广播宣读表扬。期末对在宿舍就寝纪律和内务卫生中表现非常出色的同学要再次进行表彰,并颁发奖状和奖品。

三、注重主题教育,加强自我教育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上,人们一直强调道德教育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又要持之以恒,给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是必要的。在每周一的常规广播学习中安排了德育主题性教育学习的内容,《友善待人》告诉同学们,“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如果你想做一个愉快的孩子,让自己的身边都充满欢乐,就用你一颗友善的心去对待他人。首先,要学会宽容。其次,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学会说:“对不起”。《纪律牢记心文明伴我行》教育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遵守纪律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牢记的。学校是一个和谐文明的集体,自然更需要铁一般的纪律,需要我们努力遵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把纪律牢记心头,让文明与我们同行。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现在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如今的“督”,是为了以后的“不督”。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中,我们要时常尽可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学生行为习惯的检查评比中,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锻炼,给他们安排好值日任务,放手让他们去执行各项工作,在值日工作中如有问题,我们再商量解决。五(3)班学生周之娴同学在广播稿中说:今天中午住宿班窗口排队情况良好,讲话的同学也不多,领饭时很有秩序,可是水龙头用水那边不是那么好管了,小弟弟、小妹妹们把水龙头开得很大,我就亲手帮他们一个个关小,我还很耐心地跟他们讲:“小弟弟小妹妹,把水关了好吗?下次水不要开得太大。”

在社会生活中,满足个人需要是与满足他人需要或社会需要密不可分的,而且常常以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为前提;你希望他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你期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你就必须做他人和社会承认、赞赏的事情。因此,在学生良好行为内化的过程中,我时常引导学生:你想要在一个氛围良好的环境中进步提高,那么你首先要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我们全体共同努力,都有了好的行为,那么我们的集体也就有了进步更快的基础,你也就能更快更好的成长,你是基于集体之上的,必须为集体而努力,同样你也就是在为自己而奋斗。正所谓的“基于集体之上、为集体而努力”。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内化学生行为规范 篇4

近年来,我校坚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和研究,目前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形成了“教育—管理—反馈—再教育—再管理”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思路。

为了切实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和各班班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明确的养成教育工作方案,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合力、三个联系”的总体工作思路开展养成教育。一个核心,即“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两个合力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和“全校师生的合力”;三个联系是“家校联系”、“学校、社区联系”、“班主任与科任联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训练机制。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行为训练要强调持之以恒,有耐心。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行为训练工作:

一是行为训练有侧重点,如组织新生入学的行为训练,期初各年级队列训练,学习《守则和规范》,举办“查查找找”讨论会,让学生从思想上认知《守则和规范》内涵,行为上用《守则和规范》要求言行。

二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学校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检查督促学生每天入校、离校的路队和纪律习惯,红领巾佩带及学生仪表习惯,班级卫生区、教室及个人的卫生习惯,学生课间活动、两操、就餐、排队用水、住宿纪律等一日常规行为习惯等。红领巾监督岗实行每天一小结,检查评分结果及时公布在“少先队活动角”和“文明班级擂台”上;每周一例会,汇报、总结、交流监督情况,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评比结果在学期末纳入对班级的综合考核,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和班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对校园中的好人好事、违纪事件进行及时通报、公布,净化了育人氛围,在学生中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

三是榜样激励,严爱结合。我校在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训练中,要求老师要注重“趣味”二字,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例如,低年级老师们为了能及时纠正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他们在年级中开展了“请你像我这样做”的活动,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并把做得好的学生树为榜样,相互交流,师生同步,养成教育相得益彰,如此反反复复,让学生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三、拓宽训练途径,落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充分利用班队、思品、晨会等课程,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三别”、“四带”、“五无”。“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文明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2、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学生养成教育管理。坚持每月第一周召开一次全体教师会议,明确本月教育主题,安排当月工作,提醒教师应注意的问题,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二)组织各种班队活动,落实“行”的要求。积极开展有益的班队活动,健全广阔的少先队活动阵地,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理论和实践挂起钩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知”:每月的第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

“纠”: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2、坚持每周一次班会制度,总结本周本班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安排下周工作。每月最后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讨论会,进行一次阶段性班内总结。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办好校园小广播、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4、寓“小学生常规”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少先队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大型的学校队会活动,是训练学生行为规范的好时机,活动中除要求学生排队出场、按次序入列、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外,对队员的敬礼、站立、以及红领巾的佩戴等均有所规定。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益的义务劳动,提高队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制订各项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1、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在《值周日志》、《值日登记表》和《红领巾监督岗督查情况登记表》上。值周值日人员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值周值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以安全卫生监督员为主要管理人员,每天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出勤、包括学生宿舍、餐厅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评比,充分发挥“红领巾监督岗”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3、形成制度,做好表彰,将养成教育推向更高层次,各班要做好养成教育的自评活动,及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一再不遵守《规范》、《守则》、《养成教育实施细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能分清优劣,在赶、帮、超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在每学年末都开展表彰活动,鼓励先进,创建人人争上进的良好氛围。

4、做好交流工作期末开展“养成教育经验交流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共同促进养成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使本学年养成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何把握养成教育的特点,较好地处理养成教育过程持续性和内容灵活性的关系,实现养成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深化。我们的体会是坚持不懈地开展系列的、有所侧重的、丰富多彩的月主题教育。近年来,我校坚持围绕五项少先队主题活动展开。

一是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逐渐养成热爱劳动习惯。如组织一年级新生开展“我能行”穿鞋、系鞋带比赛,让学生懂得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消除依赖思想,中高年级学生组织军训,学会吃苦,懂得什么是付出,什么是收获,举办才艺表演大赛、插花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收获的喜悦。

二是举行献爱心、助人为乐活动,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不比吃穿比学习,不比花钱比节俭,助人为乐、献爱心的教育活动定期举行。学校在“情系灾区”献爱心活动中,学生们纷纷献出了他们平时积蓄,踊跃进行捐款。

三是深入开展“讲文明语,写规范字”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言语和书写习惯。通过“早上讲,下午练”(早读班级开展即兴演讲,下午写字课坚持练字),现今我校师生讲普通话蔚然成风,学生的书写基本规范整齐。

四是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通过家庭设立图书箱,班级设立图书角,学校建立图书室,形成图书资源网络。通过建全学校图书室开放制度,举办图书摘录展评、心得体会评选、优美片断朗诵比赛等活动,促进此项活动的开展,目前,已初见成效。

五是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良好行为。让学生从小养成说话算话,言出必行的行为,我们通过班队会,晨会等形式,以讲故事和具体事例教育学生,以“明理诚信”要求学生,让学生明白诚信做人的道理,不诚信做人的危害,有力地促进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加强家校联系,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得以延续。

我校十分重视调动校外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以提高校内教育的“巩固率”。

首先是沟通家校协作教育渠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我们坚持经常性的家访制度,每学期家访面均达100%以上(含电话访),同时注重对学困生、富裕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的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教师的“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学校通过分发告家长书、分发对学生在家行为习惯的调查问卷,举行家长会就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进行研讨,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讲究教育方法,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娇纵、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较好地使家校教育同步,巩固和提高了教育效果,从而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行为,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一个最优化的家庭教育环境。

此外,我们还和派出所联合为学生上交通安全教育课、法制教育课、卫生保健教育课、环境保护教育课和讲革命故事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内化学生行为规范 篇5

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比较低,他们的教养态度增加了对孩子教育的难度。他们从偏远农村、牧区来到城镇,法律意识差,家长对子女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了解不够,对子女照顾不周,期望值不高,只求孩子读书识字、帮手赚钱就行。他们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的个性品德就比较差;缺乏道德修养,法制观念淡薄,对孩子动辄打骂;在教育方法上欠科学、欠恰当、有时还欠理智;有的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这些特点必然造成对子女身心发展不利的因素。他们生活范围狭窄,视野闭塞,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自身榜样不佳,行为习惯差;在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均顾所不及,不少孩子自由散漫四处游荡,城镇文明习惯学不到,却与溜冰场、游戏机室、网吧,甚至小偷小摸、结伙打架等等结下不解之缘。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节省开支,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租赁条件很差的民用住宅。这些出租屋空间狭窄,生活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成长环境更差,难以有安静的学习空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严重缺失,让这些孩子养成了不爱学习,只贪图玩乐的坏习惯。准对这些现状,我们必须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

对于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务工人员自身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因素。素质高的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一般相对较高,他们一般也容易获得较好一点儿的工作和相对较高的收入。他们对子女的期望也

比较高,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而收入较低,甚至生存都有问题的务工人员,就仅仅满足于孩子有书读就行。这就希望务工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及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充电”,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成人培训。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家长要树立教育新观念,了解孩子成功必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支点;明了家庭教育内容,包括品德教育、行为指导、立志、学业、调节期望值等要点;还要懂得家庭教育基本原则、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务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对孩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这些方面要多说,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闪光点。

学校要增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的针对性。由于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品德行为也存在着差异。对于务工子女的教育首先应该是行为习惯的指导,让他们先在日常行为方面适应现代城镇生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基础,我们应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师生素质、学校条件去实事求是地进行行为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品德教育,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八荣八耻”。还可以利用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促进家校沟通。利用家长学校,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指导必须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能进城镇务工的都是一些比较精明能干的人,是努力提升自己素质并勤劳勇敢的人,经过点拨,他

们不仅会重视家庭教育,而且会较快地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因此,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转变家长观念,增加家教知识和能力上,让他们明了仅仅务工挣钱的经营是小经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才是一本万利,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大经营”。

务工子女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还取决于社会氛围如何。城镇居民要公平、公正、友善地对待务工人员,都互相看做是为同一城镇作贡献的人,使务工人员真正融入城镇社会,有利于务工子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的养成。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内化学生行为规范 篇6

大学生价值观:矛盾冲突、内化机制与教育策略

价值观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正在多重因素的相互碰撞下生成、变化、发展,传统的价值观教育面临挑战.个体价值观的内化是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耦合的结果.构建科学的大学生价值教育体系的基本策略在于教育活动实施中注重资源整合,教育环境设计中注重氛围营造,教育效果检测中注重感悟内化.

作 者:陶娟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工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INGBO MUNICIPAL COMMITTEE 年,卷(期):2007 29(6) 分类号:B821 关键词:大学生   价值观   教育   和谐社会  

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7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老革命、军烈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等活动,使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粗暴。同时,我们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把思想品德课当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养生创意的广告语下一篇:关于描写秋天的谚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