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2024-10-17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共12篇)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篇1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一个人受害终生。相反, 良好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不高, 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种种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 因此中职教育在教会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问题现象

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基本是中考落榜生或者在初中义务段辍学者, 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他们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而且在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一直得不到肯定和认可,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自暴自弃的学生非常普遍,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放纵自我, 以实用主义为价值观自私自利、没有集体荣誉感、无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淡漠、组织纪律观念差、团队精神不强、对父母依赖性较强、逆反心理较重、不愿意接受长辈和教师的劝导等。学习目的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上课迟到、早退, 在课堂上讲话、打游戏、发短信、看小说、打瞌睡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日常生活中抽烟、喝酒、说脏话、撒谎、厌学、逃学、谈恋爱、打架斗殴、精神萎靡不振、沉迷网络、生活自由散漫、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与他们在中小学期间养成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要解决上述难题就必须从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因此, 人从幼年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英国小说家萨克雷有一句名言“播种行为, 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可以收获命运”。我认为养成教育就是以思想教育为基础, 以日常行为习惯训练为切入点, 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 但在中职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包含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养成教育就是人的道德品质这一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一外在表象的统一。

三、养成教育的措施

(一) 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内在的力量, 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个人的需要主动地调适、充实和丰富自己时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激励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 挖掘自身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职学生一般处在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 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 在教育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一个阶段。由于知识基础比较差, 学习能力比较弱, 自律能力不够强, 如何引导他们完成并不轻松的学习任务,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话题。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 在实践中采用以激励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善于及时发现、总结其优点, 使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可以制定激励制度, 实施激励评价, 举办技能竞赛、学习竞赛, 采用鼓励谈心甚至采用恰到好处的批评处罚等激将法等,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其潜能。有计划地请一些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学校作报告, 讲述其亲身经历, 破解职场迷局, 用学生身边的成材事例让他们看到希望, 看到未来, 让他们看到这些榜样离自己是如此之近, 能使学生更有真实感、亲切感, 更容易受到激励, 让他们既看到困难又看到希望。教师通过激励, 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重新做好人生规划, 重新点燃他们人生的激情。

(二) 强化规范、常抓不懈,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要加强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学习, 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从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讲究文明、注重仪表、注重卫生、注意安全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职学生行为规范和一日常规让学生明确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在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 既不能大刀阔斧又不能快刀斩乱麻。在日常教育中要有耐心看到学生逐步成长的动态过程同时加强监督。注意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反复性, 对好的行为及时发现, 及时表扬。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注重信息反馈,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三) 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 他们心理渐趋成熟, 追求人格独立, 在人生目标、价值追求、处事原则和态度等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思维。虽然在思想和生活上对家庭既有一定的依赖性又强烈地希望能够摆脱家长的束缚独立、自由地学习生活, 而有些家长则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 或者只注重孩子的成绩, 只要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 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时髦, 不懂关心他人, 缺乏感恩意识, 自理能力差的众多不良行为习惯。或者认为孩子没考上高中成材已没有可能, 对孩子丧失信心, 动辄挖苦羞辱, 冷嘲热讽, 对孩子的成长、学习和生活漠不关心, 无形中使学生有了被遗弃的感觉, 自我放纵我行我素, 对自己、家庭和社会丧失了责任感。因此作为中职教育者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活动或通过电话与家长探讨交流, 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各项措施和对学生的要求, 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全力配合好学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对中职生而言,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用我们的爱心从一点一滴抓起, 让教育不断贴近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一次次地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 为学生明天的发展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愈益显得重要,学校必须积极探求科学管理的途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靠社会的力量,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进入新学年,呈祥中心小学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行为

习惯养成教育。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习惯养成班级管理量化细则》、《习惯养成小明星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二是配备专门人员,组建检查管理队伍,通过“红领巾督查岗”等形式,加强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督促检查;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校会、班队会、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熟知良好习惯的内容,尤其是结合今年的学雷锋月、植树节和第十五届“世界水日”开展的系列主题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思想上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四是开展竞赛,榜样激励,每周评出习惯养成小明星和优秀班级;五是家校联手,提高校

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初探 篇3

【关键词】高职生 养成教育 习惯

一、养成教育内涵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过程。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所以,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商丘科技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300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学生存在着比较多的养成教育弱点,如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比较散漫等。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学生中的不少人在中小学阶段没能较好地接受系统扎实的文化学习和基本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教育,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应变能力不强,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抵抗能力差,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比较淡薄等;但最主要的突出问题如下:

1、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较差

目前的高职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们的长期溺爱,形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然而一些家长却很少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使得相当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自理能力差,有的连洗衣服、整理内务卫生等这些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

2、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从现状看,高职学生进校时分数不高,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一些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并不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因此学生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表现出学习纪律涣散,学习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不够。

3、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比较突出,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

学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的迁就和宠爱,引起了学生心理的个性畸形发展,导致学生难以融入到集体生活,妒忌心理较强,经常因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怨人怨天,容易产生矛盾纠纷,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4、从生活细节看高职学生道德养成

在高职校园这个文明的殿堂,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高职院校卫生设施普遍比较完善,但在校园内总能看到学生乱扔东西、随地吐痰的身影。洗衣服时水龙头可以一开一个小时、随手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学校体育设施被个别学生人为损坏等,迟到了不喊报告。

三、实施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措施

1、养成教育一定要从关键期抓起

一般来说,新生入学期间,应当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国有句古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而养成教育“之计”就在于新生入学的阶段,抓住了关键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总之,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新生的特点,利用新生优势,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务必把握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抓早。

2、建立全员育人制度

全体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应对学生的教育负责,养成教育应该是一个所有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参与其中的一项工程,而不仅仅是专门的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所做的工作。如果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注重自己日常一言一行的言传身教,并持之以恒,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学生在校园内的所有活动都可能对其学业和人格的形成造成影响。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同时也是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责任。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职学院应当放手发动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能力,展现个性。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高职学院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因此如何让枯燥、空乏的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并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值得高职教育工作者思考。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就会闭门造车,培养出社会不需要的废材。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5、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是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

高职教育,由于创建时间短,许多制度尚不健全,制定切合于高职院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并使之具备特色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当务之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使认识转化为行动的有效保证。高职院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把握好有利时机,针对具体问题,重点在于落到实处。

总之,“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做小事开始,通过点滴积累,聚沙成塔,完成人生的道德追求,养成良好的文明举止,使今天的高职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自学、自律、自立、自强能力的新型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彭湘雯.高职高专学生行为习惯的心理分析及养成教育探讨.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2008,(7).

[2]郑春雨.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初探.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3]常胜春.高职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4]李有林,赵春霞.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面对的困境及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08,(2).

[5]景四新.浅谈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2008,(21).

加强职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篇4

关键词:职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 学问再大, 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利国、利民、利家的有用之才。

一、从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

新的学期开始后, 学生从原来的各个学校、家庭还有一部分从社会上汇集到我们学校。面对新的学校, 好奇心与期望好的开始的想法交织在一起, 他们中有一些学生想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我们抓住这一时机, 首先在开学第一周起就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 然后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 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并详细阐述了职中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毕业后就业的重要性。提出了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 比如争做“行为规范人”、“文明礼貌人”等, 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条件要求, 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 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 使他们做有标准, 学有所样, 有章可循, 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同时按学校的要求, 每一周评比一次, 对一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发放流动红旗, 表现突出的寝室和个人也分别给予表扬和奖励。没有达到要求的指明存在的问题, 并要求改正, 在这种监督考核之下, 全校学生对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利用周三下午活动时间召开新学期学生思想教育动员大会, 会上对学生提出了希望, 明确了新的目标, 希望他们在校园里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项艰苦的、长期的工作, 我们应高度重视。从学生实际出发, 即要有明确的要求, 又要有周密的计划, 是我们落实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常抓不懈,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因此, 其养成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阔斧, 也不能快刀斩乱麻。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自我磨练, 加强修养而形成的。若要常抓不懈而又不浮于口头, 流于形式, 我认为必须加强监督。设岗监督是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力度的有力保证。加强岗位监督, 不但可以及时表扬好行为、好作风, 及早批评、制止和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而且可以经常获得反馈信息,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监督岗分两个层次:学校监督岗和班级监督岗。学校监督岗由值班领导、值周教师和学生会成员组成, 负责监督全校学生上下午、晚自修和午休情况。监督内容包括:佩戴校卡、衣着打扮、发式、课间纪律、放学纪律、精神面貌、安全等。班级监督岗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值周班干部、值日学生组成, 负责班级量化管理与学生量化管理的监督工作。具体监督全班学生的课前准备、课间、课余活动、两操、上课纪律、卫生班容、安全礼貌等。这样日复一日, 周而复始的监督, 即发挥了自身的特殊作用, 把不良行为习惯扼杀于萌芽之中, 又巩固了贯彻实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效果。更重要的是,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趋向经常化, 实现常抓不懈的目的。

三、开展自我批评, 逐步完善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我批评“贵在自觉、主动地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认识过失, 进而有改正缺点和错误的决心, 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大多数父母忙于农活和生存而对子女的行为习惯疏于管教, 出现很多的“陋习”现象并不奇怪。而要矫正他们“陋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 常常会因缺少恒心, 而行为反复。针对学生这一特点, 我平时要求他们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展开讨论, 指出班级同学中哪些行为是良好道德的表现, 哪些是不道德的行为, 并与自己进行对比, 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使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自我控制, 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加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记得学生刚入校时, 因为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没有养成在公寓生活的好习惯, 在卫生间乱扔垃圾, 手洗完后不关水龙头, 结果常常导致卫生间堵塞, 浪费水严重, 为解决这些问题, 让学生利用班会和演讲活动, 讨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好习惯, 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既损人又不利己, 是不好的。通过自我批评, 同学们自觉地纠正了不良行为, 好的习惯渐渐形成。

四、学校家长相互配合, 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职业中学的学生正值青春期, 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 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渐趋成熟, 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既有一定的依赖性, 但又希望摆脱成人束缚, 独立、自主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 特别是农村的家长因为学生成绩较差, 不好意思与老师交流或是只希望孩子学点专业知识, 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本领, 跳出“农门”就可以了, 所以什么也不让他们做, 子女“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限制, 到了学校也是不讲卫生, 对班级事物淡然, 桌上乱七八糟, 对此, 我们多次召开家长会, 让家长和学生明白“要成才先学会做人”得道理。

五、引导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领悟、体会

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职业技能是一种实践能力, 也是一个从业者基本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职中生, 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实践是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 我们平时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技能的掌握才有价值。同时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干一行爱一行, 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有意识的进行体验, 进而了解职业, 了解自我, 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然后对照自己的不足, 加以改正,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生讨论认识到只有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做起, 时刻注意加强自身修养, 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 在感悟中受到启发, 增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有关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篇5

一、从三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行为能力了,同时他们将面对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因此我先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应该是亲切的,真心的,言简意赅的,而不是一味说教,更不是简单的惩罚、责怪或警告。善于不善于给孩子说道理,其教育效果完全不一样。善于说服,具有润滑剂的作用,事半功倍;善于谈话,有味精的功能,且良药不苦口。老师和孩子谈话,犹如是在磨刀,既可以让刀口锋利,也可能把刀变钝。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心理特点和班级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正处于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有了好多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基于班级的实际情况,我把学习的学生积极调动起来,不学习的学生找到事做保持纪律。

学生上课前要认真准备好课堂学习用品,把上课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其他学习文具准备好,并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要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加强领会,积极发言,做好笔记;课后要积极巩固,认真复习,实践应用。要认真做好家庭作业,做到自己独立完成,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清洁,做到问题不过夜,错误及时订正。

二、注重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由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积久成性”的,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一以贯之。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文明习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应在讲清楚道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训练,经常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之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进而养成习惯,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的班级是一个民主的集体,所有同学都有权管理班级,形成了班级管理,人人有责的优良传统。班委会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责任。班级午管、卫生、眼操、早读、课间餐的管理都井然有序,有专门的班干部负责。对于班级的一些不良现象,同学们都会主动地去阻止,“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是我们同学们处理彼此间冲突的最好方法,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首先在自己的身上找缺点了,都懂得了实实在在做人的道理。

三、老师言传身教,更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老师需要注重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讲身教的重要性。老师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孩子,甚至一些举止在他心灵上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良好道德操行的人,乃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历史重任中,为人师者应尽的义务。

例如:要珍惜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对任何人都是有限而又共同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老师不仅要指导孩子会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还要知道孩子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要训练学生的快节奏,讲效率。这一点,在21世纪竞争激烈社会里尤为重要。而作为学生典范的老师,要做好惜时的榜样,抓紧每分每秒,我们班的学生就能很讲究效率的去学习工作。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6

一、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

所谓核心环节,就是把习惯养成当作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既体现于教育过程,又体现于教育目标。可以说,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班主任,不是好的班主任;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

二、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

首先,班主任要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其次,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基础上养成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就越牢。因此,每个学期应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一两个好习惯,对此我坚持每周都有一个行为养成教育目标计划(见附文)。

三、道德习惯的培养不能成为单纯的行为训练过程,而是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

培养良好习惯一般需要四个步骤:(1)认识习惯的重要;(2)制订行为规范;(3)榜样教育;(4)持之以恒地训练。同时每个周行为养成教育计划内容分解读、典型故事、宣言、自省、方法(怎样去做)和成长记录。每周有一个榜样作为典型引路,榜样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法,而每一个榜样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都具有良好的习惯。引导未成年人发现各类榜样人物的习惯养成经历,其启发性和鼓舞性都是巨大的。

四、让学生养成好的道德习惯

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和好的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教师应当首先养成好习惯;为了让孩子改正坏习惯,教师应当带头改正坏习惯。

附: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周期计划

周期1教育主题:礼仪养成——言行文明

方法:(1)碰到老师时,我主动热情打招呼了吗?(2)别人帮助了我,我会及时向别人道谢吗?(3)用好礼貌用语,坚持讲普通话。(4)在生活中观察别人的讲礼貌的方式。

周期2教育主题:自信——成功的第一秘诀

方法:(1)榜样法——通过榜样的力量,增强自己的自信。(2)自我激励法:增强自己的自信。①每天都要自我激励。②无论学习内容多么厌烦,也要设法全部按时完成。③目标法——不断完成自己定的恰当的目标,增强自己的自信。

周期3教育主题:自尊——让自己昂起头来

方法:(1)我是否拥有自尊?(2)别人是否尊重我?(3)在诱惑面前,在逆境面前,我是否能保持自己的尊严?(4)加强学习,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做可耻的事情。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与探索 篇7

一直以来,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遵循学生身心特点, 坚持知行统一、教管结合的原则, 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推行《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达成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工作中, 我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通过正面教育、引导、训练,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素质,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工作中, 我校还尊重并遵循学生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 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品德素质, 即“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

一、工作流程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 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 养成教育以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

第二, 养成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 还要注重道德规范、准则要求的可操作性。

第三, 养成教育注重以活动为载体,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第四, 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作用才能有效。

第五, 养成教育要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 并辅以必要、有效的奖惩手段。

第六, 养成教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递升规律, 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小学道德养成教育体系。

二、工作模式

从行为学角度来看, 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 而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人的行为规律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渐进的过程, 养成教育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我校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筛选, 总结出了“内化规范—具体目标—示范行为—强化训练—有效奖惩”这一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

(一) 内化规范

所谓内化规范, 就是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化。要实现这种转化, 就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 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 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 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的目的。

我校在对《规范》《守则》的宣传过程中, 依靠学校全体教师及校外力量, 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 形成共同用《规范》严格要求学生的氛围。小学生活泼好动, 模仿性强, 而且求知欲旺盛, 乐于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有兴趣的活动。根据这些特点, 我校采取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深入进行《规范》的宣传, 使学校保持一个良好的贯彻《规范》的浓厚气氛。我校运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图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挂图》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系列录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接受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除此之外, 我校还运用校内的多种途径、方法进行教育,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 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如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宣传板等形式, 老师讲、班干部讲、同学讲等方法。除了各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均采用不同方式贯彻《规范》, 我校还聘请校外辅导员走进校园给学生上品德教育课。总之, 我校既坚持耐心疏导, 又坚持正面灌输,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讲解, 使《规范》的教育达到系列化程度, 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真正懂得实施《规范》的重要性。

(二) 具体目标

我校把《规范》分解成了许多不同层次的要求, 建立了螺旋上升结构的教育目标体系。

高年级——升华迁移

中年级——训练巩固

低年级——认知模仿

每一阶段都由“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模块组成并支撑螺旋结构。而螺旋结构的主线有两条:校内、校外, 二者互相补充, 形成螺旋的完美结构。

比如, 孩子刚入学的一个月要培养孩子“学习用品准备齐全”的习惯, 等到第二个月, 在巩固这个习惯的基础上对小学生提出“今日事, 今日毕”的习惯。在培养习惯时, 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 在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习惯要求。鉴于低年级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 还可以制定周工作目标, 每周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训练。如课前准备周主要训练学生课前准备好必备的书、本子、笔、橡皮等用具;队列训练周主要训练学生站队的快、静、齐等。高年级学生则主要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 使中低年级养成的习惯更具有自发性, 并在其他方面能够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 示范行为

学生在明确“为何做”、“如何做”的基础上, 我校设立示范班级、示范学生, 以点带面。读写姿势优秀班、纪律卫生红旗班、行为规范标兵、学校礼仪示范学生、对口班“大姐姐、大哥哥”等都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具体的模仿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 教师应以身示范——要求学生不做的, 教师首先不做, 要求学生不说的, 教师首先不说。教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力将极大地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家长的示范作用也不能忽视, 好的行为将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 反之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四) 强化训练

训练是指人有意识地使受训者发生生理反应 (如建立条件反射) , 从而改变受训者素质、能力的活动, 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就是使其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科学的训练, 在行事时形成稳定的倾向、特征, 达成产生动力定型的目的。

我校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包含下列内容:

1. 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培养。

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行为训练, 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同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度重视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强化行为的内化。

以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等活动为载体, 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三自”机制。围绕培养学生“十个好习惯”, 逐步养成“文明用语脱口而出, 文明行为随处可见”的好习惯。

2. 校内的生活习惯培养。

学生在学校里不但自己不能乱扔纸, 还要见到纸捡起来, 这使得学校的操场上总是保持整洁;走廊中, 学生要轻声慢步;上课铃打响, 300多学生“快、静、齐”地站好, 有秩序进教室;学生不将零食、饮料带入校园;不做危险游戏等。

3. 家庭、社会良好习惯培养。

我校老师对学生尊敬父母、遵守公共秩序, 按时完成作业、个人自理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习惯培养想了很多办法, 经常与家长沟通, 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 与家长制定共同的目标, 形成教育合力。

此外, 校园环境也是育人的手段, 如校墙上的彩绘、雕塑, 走廊里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弟子规》《论语》等, 能时时提醒学生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还有班级文化环境, 班规、星级学生评比等各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方法,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总之, 学校逐段落实《规范》的要求,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训练, 自我控制, 自我检查, 自我管理。

(五) 有效奖惩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得到不断的强化, 这种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才会增多。这种强化就是正强化。如果一种行为得到的强化使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这种强化就是负强化。学生自发出现的或是在老师、家长要求下出现的好行为只有得到了及时的强化, 才能固定下来成为习惯;而学生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如果得到了及时的批评、惩罚, 就可以逐渐减少甚至避免再次出现。

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教师、学生值周制, 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纠正, 并给予批评、扣分、通报等惩罚方式, 对于好人好事相应的表扬、加分、通报。每个课间每一楼层都有值周教师, 避免了仅用值周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每周一早晨, 学校都对上一周的纪律卫生情况加以总结, 表扬、批评分明, 使每个学生的行为都置身于集体舆论之中, 受集体监督。类似的有效奖惩手段使学生产生新的行为动因, 并使行为路线周而复始, 学生良好习惯也随之得到巩固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分步实施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分步实施, 逐步落实。

1. 分步实施养成教育过程的阶段计划。

一是养成教育的宣传动员阶段, 营造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比如, 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 言语文明”、“礼貌待人, 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 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 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社区做个好公民”等警句, 以及激励性语言“见到客人, 你能主动问好。嘿, 你真棒!”“你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 不愧是一名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贴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楼内大厅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以各种形式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从而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巨大感召力。

二是养成教育的强化训练阶段, 强化行为习惯的自我养成。比如, 强化学生的礼仪规范,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礼貌用语, 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习惯, 塑造小学生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又比如, 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 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要一个样, 作业布置与不布置要一个样, 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不是通过偶尔的几次活动实现的, 因此, 养成教育是长期实践训练的过程。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有时是专门的, 而大量的是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和各项校内外活动之中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中的, 各个环节都有综合的训练内容。反复训练就是在创设重点文明行为的情境中进行重复训练。通过反复训练,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养成的动力定型, 使良好的品德得到不断巩固, 成为自身的稳固特征。

三是检查反馈阶段, 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通过学校领导干部的值日、教师和学生值周、设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行为规范的考核评价等措施, 及时检查指导, 及时反馈矫正,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 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2. 注重养成教育过程的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及家庭状况存在着种种差异, 因而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 因材施教。具体地说, 就是从学生年级段分析低、中、高年级学生较难养成的行为习惯;从家庭教育中分析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在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下, 针对学生行为的好、中、差不同表现, 对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进行行为指导, 促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努力。比如, 较难养成的行为习惯, 表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上课专心听讲、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的生活习惯, 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突出问题则是知行不一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少数学生因为意志薄弱, 不能战胜一些客观诱因而犯错误。一些孩子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任也都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

注重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一是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 教师要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 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坏处, 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这也是利用学生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自然教育法”。还有, 针对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 采取“玩”中训练和“演中”训练的方法, 能使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二是对中游学生要激励上进, 发扬优点, 用《纲要》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三是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 要高标准、严要求, 启迪更深层次的道德情感, 磨练道德意志, 落实道德行为。

四、引导实践, 养成习惯

1.发挥教师和家长的导行作用。

在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 第一, 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 强化学生家长的示范作用。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合力, 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互相支持。第二, 要加强行为实践引导, 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养成教育, 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从注重实践做起, 从学会做人做起。道德其实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闪光, 或被泯灭。良好习惯的养成, 就是利用条件耐心指导, 强化训练, 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过程。

2.让学生亲身感悟和体验。

要想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最佳办法是让学生亲身去感悟和体验。因此, 学校应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 把认知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比如, 在学校实行“小干部轮换制”让小学生轮换当班级 (中队) 干部和竞选少先队大队干部,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着平等起点的积极向上、学习自我管理的机遇, 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服务态度, 以利于学生平等观念的养成和公民角色的塑造。可见养成教育又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教育。学生的文明习惯, 就是在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行为实践中养成的。

此外, 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要努力营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为养成教育的成功实施提供条件。

学生网络世界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篇8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了解学生回家后所使用的网络功能或在线游戏种类。协助家长安排学生的回家作息时 间, 并逐渐降低学生使用电脑网络玩在线游戏的时间。

教育学生每个人的时间每天都是一样的, 如果花费太多时间玩在线游戏, 就会压缩可能的学习时间。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安排及管理自我时间, 让学生将每天作息时间列表后互相观摩, 进而了解有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照。

鼓励学生发展社团活动, 面对常常精神不济的学生,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加晨光活动性的社团, 让学生自我调整生活作息时间。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网络交友本无可厚非, 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学生上网交往时, 习惯说假话、空话。在聊天室或留言板上吵架骂人津津乐道, 故意欺骗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你不骗别人, 别人就会骗你”成为不少学生网民的共同心态。从我做起, 真诚交往, 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 是学生们应当树立的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

教师可搜集各种时事案例, 例如网络交友可能会发生的状况等等, 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讨或话剧表演, 建立学生与网友见面的正确观念。

2 及时处理

2.1 对症下药

弄清学生沉迷于网络 (游戏) 是因还是果。有些学生是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活动, 导致成绩下降、与父母关系不佳、人际交往退缩、生活秩序大乱, 这样网络沉迷是原因。但是也有学生也可能是因为学业成绩不佳、 人际关系不良、缺乏人生目标或成就感才以网络 (游戏) 来逃避现实、舒解压力, 这样沉迷于网络是结果。我们要协助学生弄清沉迷于网络的因果关系, 针对原因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

2.2 鼓励学生

首先是以平和心情约学生谈话, 安排热心同学对沉迷同学提供友情邀 约、课业协助。其次是鼓励学生重新安排每日作息, 并将之列表, 每天翔实记录并勾选是否达成, 积极改变学生原先紊乱的时间规划。再次是鼓励学生参与其它有兴趣的活动, 并协助规划社团活动时间。

2.3 善用学校资源

①上课时要教育学生, 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 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 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另外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 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 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 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②利用学校活动排挤学生的上网时间, 强化家长与学生互动沟通。定期让学生反思最近的生活作息安排与主要活动模式, 及时接近学生的世界; ③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适度融入网络成瘾 (沉迷) 防制课程。利用新闻案例教育学生网络成瘾 (沉迷) 第一个影响到的就是电脑网络使用者的健康, 邀请相关医疗人员讲解可能因此导致的健康伤害; ④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团队活动, 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 重新调整自己的作息与生活习惯。

3 事后辅导

主动关怀学生, 了解学生作息不正常的原因。若学生真的无法控制上网的动机与时间, 教师应协助家长寻求医疗单位, 治疗学生网络成瘾 (沉迷) 的问题。提供随时咨询的服务专线或平台, 让学生有需要时能有实时性的协助。

落实性别平等与法治教育, 透过各种形式的性别平等教育与法治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正确的交友观念, 具备正确的法治概念以避免成为网络交友的受害者。

教师与家长不要过度指责学生, 避免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 应当告诉学生想改变随时都不嫌晚的道理, 而不是要求学生返家自行学习。

利用情境仿真、价值澄清或是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 协助学生有效理清虚拟与真实世界的差别。

网络世界什么都有、什么都不奇怪, 我们家长、老师应辩证地看待学生上网, 关注因为学生上网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有效地教育学生养成安全、合理、合宜、合法的态度与行为, 能够让我们在照料学生的网络世界时更加得心应手, 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学得更美好、更快乐。

摘要: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现今这群与数字科技一起长大的现代学生, 与我们有非常不同的信息来源、学习娱乐方式与生活经验, 这些都会深刻影响到我们的学校环境、学习氛围、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等。我们的学生经常在网络上写日志、打游戏、种菜、聊天, 沉迷于在线游戏, 晚上几乎不睡觉, 上课常常精神不济, 这让不少的家长操碎了心, 不少教师无比的困惑, 甚者出现学生和网友见面出游的情况, 和网友见面可能遭遇危险或受到侵犯, 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 荒芜了生活, 由此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身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处理?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篇9

学生的品德塑造是否成功,真正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学生品德行为指数主要包括学生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三方面,热爱祖国、自尊自爱、尊重他人、有诚信和责任心、遵守公德以及拥有关怀之心、公正之心等具体指标。本刊在此呈现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校有效落实品德行为指数的实践与探索,包括小学生品德行为的养成、德育回归生活、品德评语的创新、学校德育路径的探寻等。

在前一轮实施“今天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我县进一步设计和开发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时代特征的“五大道德行动”课程,探索多样化的“五大道德行动”育人模式与路径,制订小学“五大道德行动”考核评估实施方案与评价指标,积极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小学德育优秀项目,促进本县小学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五大道德行动”的基本内容为知道微笑(养成主动招呼、微笑待人的好礼仪)、感恩(养成尊敬长辈、懂得感恩的好心态)、承诺(养成诚实守信、说到做到的好习惯)、合作(养成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品质)、节约(养成勤俭节约、崇尚低碳的好意识)的具体要求与实施途径,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积极参与“五大道德行动”的思想与情意,表现出与五大道德素养相符合的品质与行为。

一、“五大道德行动”的具体内容

微笑行动:围绕微笑待人,主动与人打招呼等好习惯展开,通过开展“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礼节、礼貌的教育活动,促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塑造阳光、健康、积极的心态和人格。

感恩行动:围绕每日为父母或他人做件事,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等好习惯展开,通过开展“校园感恩”“家庭感恩”“社会感恩”等活动,使少年儿童敬重教师,孝敬父母,关爱别人,珍爱生命,常怀感恩之心。

承诺行动:围绕按规章制度办事,说了就要努力做到等好习惯展开,通过开展“自我承诺”“承诺他人”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少年儿童从小就懂得诚实守信、说到就要做到等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

合作行动:围绕集体的事情一起干,他人有难我相助等好习惯展开,通过开展“我与同伴合作”“我与父母合作”“我与老师合作”等实践体验活动,使少年儿童从小在合作自理中获得成长的自信和快乐。

节约行动:围绕低碳环保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开展“用好每一分钱”“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等好习惯活动,让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节约资源,关心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五大道德行动”的实施方式

1. 组织方式

组织原则:分组与集体活动相结合。

组织方式:(1)班级活动;(2)年级活动;(3)校级活动。

具体要求:在实施推进中,各校可结合学校实际,可全校也可分年级、分班级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

2. 实施途径

课内:晨(午)会课开展主题教育;班(队)会课开展主题班(队)会;思想品德课开展学科渗透教育。

课外:校内基地落实红领巾广播台;校外基地落实素质教育活动。

3. 活动形式

游戏活动感悟:设计活动,参与游戏,引发学生活动兴趣,总结感悟。

道德两难故事:收集故事,讲述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判断。

角色扮演体验:角色准备,体验角色,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总结理解。

三、“五大道德行动”的实施注意点

1. 设计体现分层与侧重

学校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有侧重、有体系、有步骤地推进,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制订教育目标,确定各项基本道德素养目标,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活动兴趣的校本实践课程。

2. 活动注重实践与体验

学校要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品质养成作为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活动的组织要寓教于乐,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明理,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过程,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过程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特长。

3. 推进凸显整合与创新

学校既要将“五大道德行动”与学校日常德育活动相整合,与日常行为规范及素质教育活动相整合,与学校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相整合,与《经典诵读》《学生礼仪教育》活动相整合,与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等活动相整合,并用多样的实施形式彰显各校推进工作特色。

四、对“五大道德行动”的活动评价

学校要依托《雏鹰奖章活动手册》《上海市小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等载体,在“半日活动”中有计划地落实活动的多元评价,在重视自我评价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伙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

1. 自我评价:

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一次活动进行自我评价,找出成功与不足,提出希望得到的帮助,从而得到提高。

2. 伙伴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组内成员体验伙伴成功的欢愉,并指出不足之处,一起商讨解决的方法,然后在具体的争章活动中得到印证,形成共享资源;班级开辟争章园地,将活动结果呈现于众,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3. 教师评价:

教师要在每次活动开始时向学生讲清活动的目的、要求、具体步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挑战自我,赢得成功,让学生共享成功的欢乐。活动应注重让学生把成功经验在学校、班级中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品格的进一步提高。

4. 家长评价: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篇10

一、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化应该遵循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行为习惯培养, 必须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身心成长的规律, 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要从实际出发, 努力做到目标准、内容实、措施细、效果佳, 讲求严谨、及时、适时、合理和巧妙, 避免形式主义。

2. 具体化原则。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本着“小、细、实”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各种行为习惯具体化, 让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易于理解、掌握和践行。要以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

3. 主体性原则。

在行为习惯养成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感受到形成良好习惯的效果, 体验到矫正不良习惯的益处, 从而使其良好的习惯得到巩固和发展。

4. 因材施教原则。

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要承认学生之间基础条件、个性特征、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共性要求和训练的同时, 做到因材施教, 保护好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 力求做到“行为上严, 思维上宽”, 突出个性教育, 使不同特征的学生均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 序列化原则。

遵循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和认知、心理特点, 研究制定出相应学段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学段和年级的层次性, 保持教育的连续性, 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循序渐进。

6. 养成性原则。

行为习惯培养是一个逐步生成、提高的过程, 既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又要注重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使学生在长期的引导、强化、矫正中形成外在行为。

7. 持久性原则。

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通过反复的训练, 至习而惯之, 不能一阵风, 时紧时松, 更不能半途而废, 要坚持长期, 贯穿在各个环节之中。

8.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 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并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必要的行为训练, 引导广大学生在行为实践中逐渐加深思想认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 实效性原则。

在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 学校要有效地控制各个环节, 切忌流于形式、纸上谈兵。注重实效性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实践教育、坚持形象化教育、坚持开放式教育、坚持传统教育、坚持自我教育。

二、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优化途径

1. 优化学校教育主阵地。

各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 树立教职员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 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科教育教学资源, 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 教给学生正确的生活行为习惯, 包括饮食、起居、仪表、安全等;学习习惯, 包括读写姿势、预习复习、课堂听讲等;社会行为习惯, 包括礼貌与人交往、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等。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广大团员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带领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 学校要开展课题专项研究, 成立课题组, 编写课题研究方案, 探求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旨在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在实践上有所突破, 做到“一、二、三、四、五”的基础规范要求。一是规范一个仪式:升旗仪式;二是唱好两首歌:国歌和队歌;三是发挥三个阵地作用:学生行为规范一日常规评比栏、学生会 (团队) 室、广播站;四是定期开展四个会:班主任会、团队学生干部会、主题班队会、大型集会;五是强化班级五个细节管理:标志佩戴整齐、言行举止文明、室内摆放有序、张贴悬挂规范、班级文化有特色。

2. 优化家庭教育。

要办好家长学校, 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要完善教师家访制度, 定期召开家长会, 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了解各种家庭背景下的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基础, 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优化社会教育。

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 拓宽教育的途径, 主动争取社区、工青妇组织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 调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 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结合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 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矫正、检验和提升学生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 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范, 成为讲文明、有礼貌的社会公民。

总而言之,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 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 需要家庭、社会的永久支持与合作。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好像出于本性, 一辈子用不尽。”可见,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使人受益一生, 而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摘要:优化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是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本文从分析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化应遵循的原则入手, 探讨了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化的具体途径, 以期能促进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现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原则,优化,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 1989.

[2]叶圣陶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0.

[3]叶圣陶语录汇编.苏州教育出版社, 2002.

[4]朱复融.儿童行为习惯训导法则.重庆出版社, 2005, 8, 1.

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11

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素质教育“养成教育”,就是要着力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一代学生来说,很重要的教育任务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一、从基础抓起,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学校可以把开学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希望和目标。并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明确行为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几年来,我市在探索小学养成教育工作中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一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并严格执行,按时完成作业,做到认真、工整。二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打扫班级卫生,不乱扔垃圾,物品摆放整齐,讲究公共场所卫生,爱护公物。三是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上学带齐学习用品,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物品,走路靠右侧通行,上学、放学排队,读写姿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规范。四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

二、构建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

1.强化教师身教

“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桶里扔,那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教师,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有了废纸、垃圾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有时老师的一个好习惯,一个好动作,都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2.突出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家庭教育的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作为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尤为突出。要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多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好对接。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3.体现社会的育人作用

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4.学生本身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会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三、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三的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为此,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我市建立了吉林市青少年素质教育拓展教育基地,设有素质拓展训练区、思想道德教育区、军事模拟训练区、安全救护教育区、快乐农业体验区、生态环保体验区。基地以全面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旨,以先进教育文化理念为指导,以素质拓展教育为重点,以快乐体验式教育为载体,使青少年通过亲身体验,分享交流,自我感悟,实现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们在全市中小学生中评选“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各学校安全、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发放;开展争当升旗手、争当护旗手、争当环保小卫士等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我市政府督导室给每个中小学生下发了《吉林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要求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班主任老师对评价手册认真填写,亲眼见证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12

一、提高认识, 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榜样的树立, 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 是衡量学习进步的尺标, 是学习道路上的一盏照明灯。小学生处于求知欲强的时期, 模仿能力强, 因此小学生教育中, 榜样人物的品学皆优对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 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道德标准、行为规范进行人格化, 使少年儿童在不断的学习中深受感染, 在富于形象的范例中能够获取难忘的印象, 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就不应该只教书, 不教人, 只是教授理论知识。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通过实践不断寻找突破点, 以完善自我为目标, 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行充分研究, 将教师育人落实在现实行动上, 以新的育人高度来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在漫长的学习阶段, 长期与老师共同学习生活, 因此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师在生活中, 对自己行为的规范, 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二、提高认识, 开发自我教育能力

引导孩子自觉养成某个习惯, 培养学生自愿接受良好习惯的情感, 在许多实验中, 对儿童的教育,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最为重要的, 好习惯的养成, 对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坏习惯可能是直接导致失败的原因。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会终身受益。

比如, 在我们班里, 一直培养孩子提高对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作法的认识, 提高对考试的时候仔细审题作用的认识, 提高学对与别人有约定的事情要牢记在心并提前落实的认识等。提高这些认识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会好, 为人处事也会受到欢迎。好的习惯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 坏的习惯往往使你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向失败。

三、知行合一形成意志力

良好习惯的养成, 需要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习惯的积极作用, 同时在培养习惯过程中, 要进行严格的行为训练。如学生在学习过程常常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在学校内, 学习生活都是优秀者, 而回到家里因受家人溺爱, 不像在学校表现良好, 这种现象极容易导致小学生两元人格的形成, 长期发展下来, 会致使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因此这种言行不一的坏习惯的养成, 对小学生极为不利。教师要抽时间开展丰富趣味的课间集体活动,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同时教师要在学生中选出品学皆优的学生, 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久, 因此老师要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 与家长协调一致,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督促检查, 加强小学生教育, 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及时评价和奖惩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是需要在不断的成功中, 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来养成良好习惯。在每个月末, 老师要开一次班会,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对一个月中每个学生的积极表现进行综合评判。比如班级的卫生、学生受表扬情况、成绩进步等, 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们在班级中, 更乐于表现自己, 积极进取, 增强集体荣誉感。在每个月的班会上,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更快地实现进步。

教育的真正内涵是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控制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 培养习惯的基本方法是“加减法”, 也就是说,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 在坏习惯改变中, 要运用减法,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离不开减法的应用。我们用好“加减法”, 就是给学生们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 让他们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坏习惯一定要用“递减法”去矫正, 就是说他的坏行为比原来次数减少, 就可以容许他甚至奖励他, 一次比一次少, 直到成功。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身为班主任, 就要始终坚持“激励胜于颂扬, 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 自信心提高,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教育的意义。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比如, 这样的一种评价方法, 如有些学生喜欢在课堂中做小动作, 听课容易走神, 对于这些违反纪律较轻的学生, 老师可以要求他们在班上做一次朗诵, 或是讲个笑话, 唱首歌曲等。

对于一些违反纪律较严重的学生, 需要他们写检查, 或是违纪心理报告, 将违纪的全部过程以及违纪心理进行详细描述。这样的处罚方式, 能够起到警戒学生的作用, 督促学生对违纪违规的行为做到彻底摒弃。这样的处罚方式, 使学生不会因为处罚, 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 上课朗诵或是唱歌、讲笑话,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们能够从正面的角度去认识错误, 并加以改正。学生在受处罚时, 大家都集中注意在受罚的学生身上, 对学生的表现能力以及口才能力都是一次锻炼。而写检查和心理报告,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同时在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所犯错误的过程时, 纠正了学生的心态。

五、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与班风学风

教育究其实质而言, 就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良好习惯, 概念之大, 定义之广, 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到生活学习等。好的习惯极具代表性, 于家庭, 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教育;于班级, 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世界中, 良好习惯还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育过程较为漫长, 教育的实质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 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上一篇: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下一篇:城镇化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