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共12篇)
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 篇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因此, 他十分注重学生的养成训练,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事实上, 一切教育都归结于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往往自己的成功和幸福都归于有着良好的习惯。青少年, 人之初, 对于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可以说, 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面对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来临的今天, 学生能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对于适应今后竞争的社会, 法治的社会、高科技的社会, 无疑是领取了第一张通行证。叶老这一育人思想对我们如何在新时期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一个人的成才受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约占75%, 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方面。所以, 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是不可缺少的基础。一个人学业的失败不是一个小问题, 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失去信心。帮助学生们取得学业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无益是帮助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 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学生的心灵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你播种一种思想, 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 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就会收获一种命运。无论是成功的抑或是失败的教育案例, 都会给我们以警示。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养成一种好行为习惯。基于上述思考, 我在从事班级管理过程中, 坚持不懈地培养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感悟。
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自律意识, 有一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但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增强了。这时, 我们会觉得他们越不好管, 也越不好沟通了。所以, 如果我们仅限唠唠叨叨的说教, 条条框框的约束, 已不很奏效了。于是, 我便开展了如“行为与责任”“行为与荣誉”演讲、讨论等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感受到谁的行为习惯不规范, 谁就要承担责任, 同时自身、班级的荣誉就会受到影响。同时在班级管理上我也注重行为与责任, 行为与荣誉。如我首先实行团队合作制, 按照差异将全班分成九组, 每组的组名以组长的名字命名。让他们几个一起做作业, 一起做事, 组长和小组成员可以互相提醒做作业, 在需要时还可以互相帮助。还可以按照完成作任务的及时程度给予他鼓励或奖励;当然如果没有完成任务那么这一组将集体受到处罚;如果有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随时替换掉不称职的组长, 组名将重新改为新任组长的名字。再者我使用积极而及时的强化, 定一个班规来规定具体的做法。各科课代表随时配合代课老师收、查作业, 每次事先给定期限, 如果没有完成的由课代表按照班规进行扣分记过等。各负责人 (如管板报的、管讲台的、管饮水机的、管吃零食的、管日常卫生的、管花的等等) 也要随时看管好自己的一块, 如发现违规学生要及时提醒并提出警告, 若还不悔改就要按照班规进行扣分。同时按组每周进行一次评比排名, 凡是总分低于多少分的组按照班规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凡是总分高于多少分的组就要受到奖励。 (一开始这个分值要大一点, 随着习惯的养成就可以把这个分值缩小。) 我设立了红黑榜:红榜就是光荣榜, 黑榜就是落后榜 (当然这个黑榜一般是不用的, 可以强调某学生某组快上黑榜了) 。对于优秀的作业在红榜上定期展览;而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或组, 直接把其照片永久挂到红榜上, 并在班会上进行表扬鼓励 (当然这也必须永远保持优秀才行, 否则还是有可能要被取下) 。我实行干部值周制:每周都会有一名班委值周, 在黑板的左上角挂上相应班委的照片以及由他自己写的警言。对于班里各事情如每周的各组排队, 每天作业的收交情况, 每天上课的纪律情况, 红黑榜的上榜情况, 班委会的定期召开等的监督, 并提醒各有关班干部认真及时执行。每学期对班干部进行评议, 好的干部奖励, 差的处分甚至更换。有了责任感和荣誉感, 就有了动力, 他们就会严格要求自己, 在自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注重环境因素的影响。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这一古训淋漓尽致地表明了人的思想、行为发展、变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思路也就清楚明白了。
为此, 我在班级管理中, 始终坚持教书育人, 环境育人, 活动育人的指导思想, 注重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更好的物化的和人文的环境。物化的环境如绿化、净化、美化班级, 具有启迪作用的名言警句的设置 (如各班干部照片上的自我警句, 还有各学生桌子上贴的自我警句等) , 具有约束作用的规章制度的宣传栏, 具有提醒作用的红黑榜等。人文的环境如师生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优良的学风、班风。同时还要注意家庭、社会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外部环境 (每周我都会和组长一同去家访他们组的组员, 时刻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并通过长期开展“今天我以班级为荣, 明天班级以我为荣”、“谁英雄谁好汉, 十年之后比比看”、“优秀组”的评选 (体育最棒组、纪律最强组、卫生过硬组、劳动积极组等) 、“优秀作业展评”等主题系列活动。同时也经常举行各种班级比赛 (以组为单位) 。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三、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注重适时督导, 不断强化。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 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 必须持之以恒, 不断强化, 反复抓, 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引导、实践, 学生就会逐渐熟悉校纪班规, 逐渐由被动遵守变成习惯遵守, 继续深化实践, 逐渐成为自觉遵守。同时, 毕竟学生的自控力、自觉性还不是很强, 这就需要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 探索、发现、建立起自律与他律,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有效督导机制, 让学生的良好习惯在不断深化的反复中, 在主动和谐的督导中逐渐形成。
习惯成自然, 坏习惯会使人受害终生;相反, 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人受益终生。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 篇2
摘要: 几年以来,福建省委文明办在全省推行“八不”行为规范,开展了“做文明市民”活动,从点滴小事出发,从加强群众修养做起,从根本上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惯养成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培养任务之一。学生的习惯养成的好坏,影响深远,影响到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和形成文明意识与习惯,是作为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关键词: “八不”行为规范 小学生 文明行为习惯 养成 正文:
福建省委文明办在全省推行“八不”行为规范,开展了“做文明市民”活动,从点滴小事出发,从加强群众修养做起,从根本上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习惯,作为其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的文化建设活动[1]。本文针对学校落实践行“八不”文明行为的相关指导方针,结合学校对学生文明行为方面的要求,简要谈谈个人对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见解。
一、要培养学生安全的行为习惯。省文明办推行的“八不”行为中,“安全出行不违规”要求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都无法满足,文明就更无从说起,所以,孩子从小要树立安全意识,从细节中从小事中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被他人所接受,在培养学生安全的行为习惯中应推陈出新。比如,定期举办安全教育主题活动,设计安全卡通小卫士,制作安全动画短片,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安全养成条件反射式的习惯;在家访时发放安全习惯宣传手册;开展亲子安全教育活动;以发生火灾、防空警报、地震撤离等情景实操演练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安全重要性等。学校要挖掘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共同致力于学校的安全工作,建立校园安全三位一体的立体防护网,让学生在自由又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二、要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一。国家领导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指出: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古往今来,“垃圾不落地”的想法一直在人们的脑海中深深扎根。在《唐律疏议》中,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古文中提到的“秽污之物”意即垃圾。在唐朝的律法中,随意丢弃垃圾者需“伺候”六十下的仗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中来自各界的声音都不约而同地推行“环保教育从小抓起”的理念,力争让孩子成为保护环境的有生力量,扩展环保理念的涉及范围。作为老师,要加倍关注学生平时的日常习惯,从细节入手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若有学生做出有悖环保要求的行为,教师应当理解其年纪尚轻,切忌简单粗暴地责罚,这样只会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相应地,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谆谆教导学生努力改正错误的做法,让学生从小把保护环境当成习惯,将环保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学校不仅要教授给小学生知识,更要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年纪轻、天真活泼的特性,将环境保护的知识融入到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去,选择某些让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的班集体活动,尽可能在活动、游戏中灌输环保的概念,使环保意识这个晦涩呆板的概念变得形象、有趣、容易理解和接受。比方说,倘若看见学生喜欢拉拽小动物的耳朵,老师因材施教地组织一次让学生接近体积较小的动物的课程,让小学生与小动物近距离“交流”,过后再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去关爱小动物、再进一步宣贯环保知识,这样不但能让小学生有切身体会,而且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必须让学生清楚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同样地,同样生存在环境里的动植物也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的动植物。另外,还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形成环保概念。游戏是孩子最钟情的活动,同理,用游戏的方式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小学生也就最容易接受,游戏全程学生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比如青蛙抓虫,青蛙和虫分别由不同学生扮演,在追逐嬉闹中逐渐明白青蛙吃虫子能够保护庄稼,因此青蛙需要我们保护,不应该大肆捕捉;其他例如猫抓老鼠等等也是类似的游戏。游戏进程会让学生逐渐明白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等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小学生形成环保意识,无疑会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这么一首耳熟能详的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课本上用纪实的画面搭配深入浅出的语言,教育孩子们要珍惜每一粒米,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从日常的三餐饭做起,从小事去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国外脑神经学家研究表明:习惯养成可以改变大脑结构,改变大脑皮层,从而使人本能的去做某件事。因此,老师可以和家长紧密沟通,从点滴小事着手;同时,多管齐下,为学生塑成良好习惯创造机会;老师们也应该着眼现在,积极执行,以身作则,用一言一行影响学生,让良好习惯贯彻到生活当中,坚持从我开始,从日常开始,举手投足间形成榜样的力量,久而久之,学生耳濡目染,良好的言行就会固化成自然而然的好习惯。
四、要培养学生遵守文明礼仪的习惯。与其老师口头教育讲文明,还不如在平凡小事中让小学生体会文明行为带来的快乐,通过真实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其道理,化“要我做”成“我要做”,引导其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教师要将文明礼仪的养成融入校园学习之中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教育途径有以下几种:①组织主题班会,进行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是很常见的一种教育手段,在班会筹备及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去领悟文明礼仪的内涵,从而塑成文明行为。学校应把社会上、校园里、班级中的文明行为以学生愿意接受的形式展示情景再现,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②展开全校最“美”少年评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文明习惯:如发放最“美”少年成长记录手册,每周设定不同的主题去规正学生文明习惯,并从不同角度去关注文明礼仪,进而让学生逐渐全面、自觉地养成文明习惯,并根据手册进行评优评先,在校园内外形成崇尚文明习惯的氛围;③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文明习惯:如举办校园文明随手拍、把一声祝福一朵鲜花一个掌声献给文明标兵教育系列活动、打扫小区或敬老院卫生、协助交通协管员管理行人过街通行等实践活动,多维度、多方面、有针对性地让小学生养成文明
礼仪的习惯;④树立榜样,多管齐下传播正能量,督促孩子们自觉贯彻文明礼仪: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最“美”少年文化宣传栏、文明风采展示窗等,宣传文明礼仪的强力手段比比皆是,内容可以包括文明行为塑造、文明礼仪常识、文明用语展示等方面;⑤以开家长会为契机,向家长讲述如何让孩子养成文明习惯,并鼓励家长起示范作用,做好榜样。
五、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习惯。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人失去诚信就无法在社会立足。德莱说过:“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人背信则名不达,由此可见诚信对作为社会人的重要程度。诚信意识人人皆有,但真正的诚信需要个人发自内心地去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因此,让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意义,不仅是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更是学校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
《礼记》中记录了西汉学者戴圣的一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教育小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履行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天职,做好小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篇3
一、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调查分析
1.文明礼仪
(1)在校内外向老师主动问好打招呼,拾到东西交公的占全校比例较高,分别为94%和91%,这明显与学校宣传导向及班主任强化有关。因为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及总结会上,都大力宣传表扬文明行为及好人好事,并在值周记录上单列一项,采取给个人和班级加分的方式,保持和鼓励这种可贵品质,为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减趋势,由一年级的82.6%逐渐降至六年级的26.9%。这一现象表明,低年级学生单纯幼稚,教师的导向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尤其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赞扬时,这种礼貌行为会逐步得到强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起来,感情不再轻易外露,从而导致礼貌用语使用率降低。
(3)当行为出现偏差时,41.2%的学生能主动承认,所占比例随年级升高普遍提高,这或许因学生心理年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的过失多是无意识的,他们多数认为自己的行为较符合情理,明辨是非的能力普遍较弱,因而主动承认错误的比例要少些,这主要是由其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但到了中高年级,心理逐渐成熟,处理问题趋于理智化、合理化。为减轻过失,他们多采取主动承认错误的态度。
(4)在乘车时,主动排队买票与让座的占65%,各班级较为均衡,无明显差异。而被动让座或拒绝的占35%。这组数据显示,学生在关爱他人、主动谦让方面相对薄弱,其实这不仅是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尤其成人的行为对孩子起较大的负面作用。
(5)被别人误解时,有70%的学生能设法沟通,和平解决,而30%的会大吵大嚷,甚至大打出手,当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时,能冷静思考,不记恨的仅有56.8%,43.2%的学生要找其评理,甚至大动干戈,低年级表现更为明显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因环境及受教育差异影响,形成不良习惯;二是家庭教育存在巨大的缺失,父母对独生子女多数娇纵惯养,不容子女受半点委屈,长此以往,便形成缺乏宽容、理解的不良个性。
2.学习意志
(1)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习惯亟待改变。能按要求主动预习和复习的仅占50%,而另外50%则很少或根本不预习和复习,但高年级相对好些,从低到高大致呈递增趋势。这说明学生尚未意识到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以典型个案专访的形式对班级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谈话时了解到,他们当中95%以上坚持每天预习和复习,可见这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重视和培养。
(2)学生听课习惯也不容乐观,能完全致力于学习的仅占33%,有67%的学生有不专注现象,近17%的学生注意力分散较为严重,低年级表现更为明显。这与其年龄特征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制力逐渐增强,当然其他因素也很多,如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的程度、教师课堂调动积极性是否成功和所学内容难易程度等。
(3)上课时积极发言,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居多数,分别为65%和73%,但22%的学生很少发言,看来教师在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上仍需下一番功夫。不过,数据显示,善于发言的学生随年级的升高明显呈递减状态。由一年级的65%降至六年的50%,这同样与其年龄特征有关。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而到了高年级会产生顾虑,担心发言会影响自身形象,因而相对减少。但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比例高年级明显高于低年级,一年级35%到六年级增至73%,明显呈递增状态。这说明高年级学生思维趋于成熟,虽在班级发言时有顾虑,但在小组内可将个人观点与想法毫无保留的向别人展示。
(4)据统计,学生课外阅读量相对较少,有课外阅读习惯的仅占51.4%,而近50%的学生只是偶尔阅读或根本不阅读。经谈话调查了解到,多数农村家庭不重视课外阅读,除少数家长为孩子买课外读物外,多数学生家里没有课外书。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仅限于学校图书室,而且时间空间都受限,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课外阅读习惯。而这正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因而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5)对于学习中的困难,只有一半学生有决心克服,另一半则依靠别人或采取放弃的态度,而且随着年级升高,这种现象愈严重。由此可见,学生的意志很薄弱,他们缺乏刻苦钻研、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而这也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已迫在眉睫。
3.劳动卫生
(1)90%以上的学生能自觉保持和维护公共环境与卫生,这主要得益于每天的值周管理。学校及班主任较为重视日常的卫生检查,所以学校环境卫生保持良好,学生的环保及责任意识随之增强。
(2)与上述相反的是,学生的个人卫生保持相对有些困难,虽然90%以上的学生基本能做到每天面部、脖子、手保持干净,睡前洗漱、勤换衣服鞋袜,但洗头洗澡却坚持不好,一周洗一次的仅有40%,35%的两周一次,25%的则要一个月以上洗一次。这种现象表明,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学校良好环境的熏陶与培养,基本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但因家庭条件有限(多数乡村没有浴池,家里没有洗浴设备),尤其冬天温度低,很难做到一周洗一次澡。
(3)据调查,学生大多数(65%)能主动做家务劳动,这主要与他们家庭环境有关。乡村孩子朴实能干,父母农忙时,无暇照顾孩子,促使孩子练就了做家务的本领,同时增强了责任意识。但有12%的学生很少做家务,他们仍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依赖状态。
4.诚信节俭
(1)本校绝大多数学生(92%)能做到诚实守信,借别人东西能及时归还。但小学生自制力较差,老师在与不在时,能做到始终如一的仅有54%,从调查数据看,四年级最为严重,能做好的只有39%。
(2)因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虚荣心,他们不轻易暴露自身缺点,以此来维护自身形象,因此,能大胆承认错误的只有61%,其余则采取半隐半遮态度。
(3)学生中70%以上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并且也深知水电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很少有浪费现象,95%的学生做得都很好。
(4)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花钱方面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达50%以上,他们虽来自农村家庭,多数条件一般,但独生子女居多数,长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一味娇宠放纵,久而久之则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
5.关爱互助
(1)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95%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同情心,他们关心弱小者,很少轻视或欺负弱势群体,近94%的学生能关心体贴父母长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尽力去孝敬回报父母长辈。
(2)对待友情与亲情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中存在侮辱戏弄别人现象的近30%,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这与其年龄优势及身体强健程度有关。
二、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思考及建议
本调查反映了小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大致状况,从总体比例来看,在文明礼仪及关爱互助方面较有优势,这与学校优良校风息息相关。学校齐抓共管德育,因此成效较为显著。但在节俭及学生个人卫生方面仍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学习意志普遍薄弱,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留下严重隐患,这是首先应予以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另外,根据汇总对比表分析,养成方面做得最好,比例随年龄增长总体呈递减状态,这多数与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密切相关。
1.加强领导
首先学校领导及班主任要面对现实,并予以高度重视;其次进一步调查分析,弄清其具体成因,针对班级实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做到因材施教,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2.扩大宣传
针对学校的共性问题,要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及时肯定与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强化推行
学校要做好强化工作,在低年级重点培养,高年级也毫不松弛,这样常抓不懈能使学生的良好习惯逐渐形成,并强化成自觉主动的行为。
4.鼓励互助
以班主任为依托,点面结合、以面带点、以点促面,在抓好班级整体养成教育工作的同时,要重视表现较差学生的传、帮、带教育工作,保证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本研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现状进行调查,并作汇总分析,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因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其结果的真实性相对较高,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存在的问题,并体现某些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市郊及农村学校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和参考意见。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与探索 篇4
一直以来,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遵循学生身心特点, 坚持知行统一、教管结合的原则, 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推行《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达成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工作中, 我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通过正面教育、引导、训练,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素质,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工作中, 我校还尊重并遵循学生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 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品德素质, 即“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
一、工作流程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 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 养成教育以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
第二, 养成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 还要注重道德规范、准则要求的可操作性。
第三, 养成教育注重以活动为载体,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第四, 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作用才能有效。
第五, 养成教育要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 并辅以必要、有效的奖惩手段。
第六, 养成教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递升规律, 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小学道德养成教育体系。
二、工作模式
从行为学角度来看, 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 而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人的行为规律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渐进的过程, 养成教育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我校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筛选, 总结出了“内化规范—具体目标—示范行为—强化训练—有效奖惩”这一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
(一) 内化规范
所谓内化规范, 就是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化。要实现这种转化, 就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 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 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 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的目的。
我校在对《规范》《守则》的宣传过程中, 依靠学校全体教师及校外力量, 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 形成共同用《规范》严格要求学生的氛围。小学生活泼好动, 模仿性强, 而且求知欲旺盛, 乐于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有兴趣的活动。根据这些特点, 我校采取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深入进行《规范》的宣传, 使学校保持一个良好的贯彻《规范》的浓厚气氛。我校运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图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挂图》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系列录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接受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除此之外, 我校还运用校内的多种途径、方法进行教育,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 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如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宣传板等形式, 老师讲、班干部讲、同学讲等方法。除了各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均采用不同方式贯彻《规范》, 我校还聘请校外辅导员走进校园给学生上品德教育课。总之, 我校既坚持耐心疏导, 又坚持正面灌输,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讲解, 使《规范》的教育达到系列化程度, 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真正懂得实施《规范》的重要性。
(二) 具体目标
我校把《规范》分解成了许多不同层次的要求, 建立了螺旋上升结构的教育目标体系。
高年级——升华迁移
中年级——训练巩固
低年级——认知模仿
每一阶段都由“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模块组成并支撑螺旋结构。而螺旋结构的主线有两条:校内、校外, 二者互相补充, 形成螺旋的完美结构。
比如, 孩子刚入学的一个月要培养孩子“学习用品准备齐全”的习惯, 等到第二个月, 在巩固这个习惯的基础上对小学生提出“今日事, 今日毕”的习惯。在培养习惯时, 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 在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习惯要求。鉴于低年级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 还可以制定周工作目标, 每周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训练。如课前准备周主要训练学生课前准备好必备的书、本子、笔、橡皮等用具;队列训练周主要训练学生站队的快、静、齐等。高年级学生则主要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 使中低年级养成的习惯更具有自发性, 并在其他方面能够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 示范行为
学生在明确“为何做”、“如何做”的基础上, 我校设立示范班级、示范学生, 以点带面。读写姿势优秀班、纪律卫生红旗班、行为规范标兵、学校礼仪示范学生、对口班“大姐姐、大哥哥”等都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具体的模仿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 教师应以身示范——要求学生不做的, 教师首先不做, 要求学生不说的, 教师首先不说。教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力将极大地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家长的示范作用也不能忽视, 好的行为将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 反之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四) 强化训练
训练是指人有意识地使受训者发生生理反应 (如建立条件反射) , 从而改变受训者素质、能力的活动, 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就是使其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科学的训练, 在行事时形成稳定的倾向、特征, 达成产生动力定型的目的。
我校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包含下列内容:
1. 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培养。
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行为训练, 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同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度重视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强化行为的内化。
以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等活动为载体, 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三自”机制。围绕培养学生“十个好习惯”, 逐步养成“文明用语脱口而出, 文明行为随处可见”的好习惯。
2. 校内的生活习惯培养。
学生在学校里不但自己不能乱扔纸, 还要见到纸捡起来, 这使得学校的操场上总是保持整洁;走廊中, 学生要轻声慢步;上课铃打响, 300多学生“快、静、齐”地站好, 有秩序进教室;学生不将零食、饮料带入校园;不做危险游戏等。
3. 家庭、社会良好习惯培养。
我校老师对学生尊敬父母、遵守公共秩序, 按时完成作业、个人自理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习惯培养想了很多办法, 经常与家长沟通, 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 与家长制定共同的目标, 形成教育合力。
此外, 校园环境也是育人的手段, 如校墙上的彩绘、雕塑, 走廊里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弟子规》《论语》等, 能时时提醒学生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还有班级文化环境, 班规、星级学生评比等各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方法,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总之, 学校逐段落实《规范》的要求,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训练, 自我控制, 自我检查, 自我管理。
(五) 有效奖惩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得到不断的强化, 这种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才会增多。这种强化就是正强化。如果一种行为得到的强化使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这种强化就是负强化。学生自发出现的或是在老师、家长要求下出现的好行为只有得到了及时的强化, 才能固定下来成为习惯;而学生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如果得到了及时的批评、惩罚, 就可以逐渐减少甚至避免再次出现。
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教师、学生值周制, 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纠正, 并给予批评、扣分、通报等惩罚方式, 对于好人好事相应的表扬、加分、通报。每个课间每一楼层都有值周教师, 避免了仅用值周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每周一早晨, 学校都对上一周的纪律卫生情况加以总结, 表扬、批评分明, 使每个学生的行为都置身于集体舆论之中, 受集体监督。类似的有效奖惩手段使学生产生新的行为动因, 并使行为路线周而复始, 学生良好习惯也随之得到巩固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分步实施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分步实施, 逐步落实。
1. 分步实施养成教育过程的阶段计划。
一是养成教育的宣传动员阶段, 营造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比如, 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 言语文明”、“礼貌待人, 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 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 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社区做个好公民”等警句, 以及激励性语言“见到客人, 你能主动问好。嘿, 你真棒!”“你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 不愧是一名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贴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楼内大厅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以各种形式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从而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巨大感召力。
二是养成教育的强化训练阶段, 强化行为习惯的自我养成。比如, 强化学生的礼仪规范,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礼貌用语, 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习惯, 塑造小学生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又比如, 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 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要一个样, 作业布置与不布置要一个样, 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不是通过偶尔的几次活动实现的, 因此, 养成教育是长期实践训练的过程。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有时是专门的, 而大量的是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和各项校内外活动之中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中的, 各个环节都有综合的训练内容。反复训练就是在创设重点文明行为的情境中进行重复训练。通过反复训练,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养成的动力定型, 使良好的品德得到不断巩固, 成为自身的稳固特征。
三是检查反馈阶段, 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通过学校领导干部的值日、教师和学生值周、设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行为规范的考核评价等措施, 及时检查指导, 及时反馈矫正,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 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2. 注重养成教育过程的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及家庭状况存在着种种差异, 因而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 因材施教。具体地说, 就是从学生年级段分析低、中、高年级学生较难养成的行为习惯;从家庭教育中分析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在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下, 针对学生行为的好、中、差不同表现, 对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进行行为指导, 促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努力。比如, 较难养成的行为习惯, 表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上课专心听讲、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的生活习惯, 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突出问题则是知行不一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少数学生因为意志薄弱, 不能战胜一些客观诱因而犯错误。一些孩子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任也都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
注重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一是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 教师要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 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坏处, 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这也是利用学生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自然教育法”。还有, 针对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 采取“玩”中训练和“演中”训练的方法, 能使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二是对中游学生要激励上进, 发扬优点, 用《纲要》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三是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 要高标准、严要求, 启迪更深层次的道德情感, 磨练道德意志, 落实道德行为。
四、引导实践, 养成习惯
1.发挥教师和家长的导行作用。
在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 第一, 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 强化学生家长的示范作用。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合力, 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互相支持。第二, 要加强行为实践引导, 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养成教育, 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从注重实践做起, 从学会做人做起。道德其实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闪光, 或被泯灭。良好习惯的养成, 就是利用条件耐心指导, 强化训练, 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过程。
2.让学生亲身感悟和体验。
要想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最佳办法是让学生亲身去感悟和体验。因此, 学校应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 把认知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比如, 在学校实行“小干部轮换制”让小学生轮换当班级 (中队) 干部和竞选少先队大队干部,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着平等起点的积极向上、学习自我管理的机遇, 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服务态度, 以利于学生平等观念的养成和公民角色的塑造。可见养成教育又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教育。学生的文明习惯, 就是在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行为实践中养成的。
此外, 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要努力营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为养成教育的成功实施提供条件。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道德。2.通过课堂感知讲文明的重要性。
3.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以后应该怎样去做,怎样规范自己。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言谈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要怎样去做?”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起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见面礼仪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的顺序。
2.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鞠躬前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
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种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特定公共场所礼仪
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的向已就座者示意,合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想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别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拉鞋入内。就座甲,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查阅目录卡片时,不可把卡片翻乱或撕环,或用笔在卡片上涂抹划线。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这些都是有悖于文明礼貌的。对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等属于公共财产,也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乘车礼仪
1.骑自行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骑车时不撑雨伞,不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不骑车带人。遇到老弱病残者动作迟缓,要给予谅解,主动礼让。
2.乘公共汽车:车到站时应依次排队,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病残者要照顾谦让。上车后不要抢占座位,更不要把物品放到座位上替别人占座。遇到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应主动让座。
旅游观光礼仪
1.游览观光:凡旅游观光者应爱护旅游观光地区的公共财物。对公共建筑、设施和文物古迹,甚至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
2.宾馆住宿:旅客在任何宾馆居住不要在房间里大声喧哗或举行疯狂的聚会,以免影响其他客人。对服务员要以礼相待,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表示感谢。
3.饭店进餐:尊重服务员的劳动,对服务员应谦和有礼,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应耐心等待,不可敲击桌碗或喊叫。对于服务员工作上的失误,要善意提出,不可冷言冷语,加以讽刺。
三、师生小结:
大家今天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课后反思:
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 篇6
一、美化环境,净化心灵——为行为习惯培育土壤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镇南山尾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因为当地的生活水平偏低,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劳苦奔波,无暇顾及家庭文化建设。即使在村头巷尾、诊所商店这样的公共场合,也很少有人去探讨这类话题。多少年的传承让村民们,甚至让孩子们习以为常。
学校在日常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2013年确定了新的育人目标:培养高素养有责任感的现代人。著名环境科学家曲格平说:“没有一个清洁美好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这简单明了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育人环境非常重要,环境育人在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我们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美化校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将校舍粉刷一新,设置漂亮有意义的文化墙,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凸显艺术氛围;将学校的三风一训(校风:科学严谨,务实创新;教风:博学,善教;学风:乐学,善思;校训:积学养德,健体致美)书写于最醒目的地方,将一些蕴含国学文化的智慧和思想的标语和故事张贴在宣传橱窗内,以此来美化学校,并且要求师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净化、保持校园环境的美丽。
(二)美化教室环境,营造温馨的成长氛围
1.权威暗示。我们在教室内张贴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和名人字画,让孩子们通过有意无意的注意,从中汲取能量、吸收营养,让这些或具有道德规范,或具有励志上进,或具有温馨温情的正能量作品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作用。
2.同伴引领。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更加热衷于模仿榜样,尤其是喜欢模仿身边的榜样,更有一种超越身边榜样的心理。因此,在布置教室的时候,我们会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或者在教室一角张贴介绍身边小榜样事迹的文章;或者张贴悬挂身边小榜样的优秀作品。一方面让这些优秀的作品美化教室,另一方面让这些作品引领孩子的行为。
例如,有一个孩子在习作中写道,他最佩服的小伙伴的字写得特别好,还被老师贴在了“学习园地”展览,他要向他的小伙伴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的眼里,作品被展览是一件特别值得荣耀的事。所以,一定要通过美化教室环境和展览孩子优秀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以环境美带动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目标。
二、解读经典,熏陶心灵——为行为习惯播下种子
(一)对全校师生的要求
为了让校园环境建设内化为师生的软实力。全校师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大声地诵读“三风一训”,让向善向上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二)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为了让张贴在墙壁上的行为规则和名言警句扎根在师生的心灵深处,要求老师结合主题队会、品德课、语文课等,甚至是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孩子们宣讲国学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宣讲规范守则中的做法和意义。
(三)对孩子们的影响
久而久之,孩子们终于感到,那些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图画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他们的行为习惯相依相惜、寸步不离。每当孩子们看到那些提示语的时候,就会自觉地端正了自己的行为。最为可喜的是,学校的老师在为孩子解读这些经典的文字、图画、故事的时候,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有意无意之间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三、精心呵护,绽放心灵——为行为习惯培养施肥浇水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十分精彩的比喻:“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如果我不去呵护他们,他又如何能感受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呢?”在通过解读经典、熏陶心灵为行为习惯播下种子后,要求教师们精心呵护、绽放心灵,为行为习惯浇水施肥。
(一)组织面向全体的活动
例如,《小学生守则》规定,小学生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待他人。《弟子规》里也讲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都说“百善孝为先”。为了培养阿孩子们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我们组织召开了“感恩父母”的主题队会。
在队会上,孩子们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父亲》等能够激发起亲情的歌曲,朗诵了《妈妈的爱》等情谊绵绵、催人泪下的诗篇,观看了记录父母辛劳的图片,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情。有的孩子感恩,有的孩子忏悔,有的孩子祝福,大家纷纷表示要孝敬父母、善待自己的家人。
(二)针对个体的心理辅导
中国有句老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宗祖通过这些话语鼓励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些有益于大众的事。可是,面对年幼的孩子,我们不能够希冀并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调节。所以,如果有孩子通过各种形式“告状”,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当小小班干部因为管理同学而受到委屈时,当孩子做了符合道德的事情却被他人耻笑时,当孩子做了好事希望得到表扬,周围的人却对他们一片默然时,孩子小小的心灵都会受到一些小小的伤害。我们要进最大的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孩子们传递正能量,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四、坚持不懈,放飞心灵——让行为习惯之花常开不败
有人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可我们总是尴尬地发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切合我们的教育实际。有句谚语说得好:“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虽然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再像婴儿一样喜怒无常、说变就变,但他们的的确确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我们未能在孩子有了善心以后转化为善行,如果我们不能够做到坚持不懈,所有的教育都将会昙花一现,为了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孩子心灵的土壤上常开不败,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巩固:
(一)日记沟通师生心
让小学生坚持写日记不仅能够提高习作水平,还能够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但是,众所周知,很多的时候,孩子们不愿意听我们说什么他们更愿意看我们做什么。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坚持写日记,我跟孩子们约定,一起写日记,定期互相交流、检查、学习。几年来从未中断。也许孩子们更多的是关心老师日记的书写和内容。身为教师的我却能够从孩子们或生动或平实的叙述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能够通过写评语的方式引导孩子坚持善心、善念。这一做法深受孩子喜爱,教育效果良好。
(二)记事本常伴随行
在我所带的班级的讲桌上,有两个硬皮本。一本上面写着“表扬本”,一本上面写着“提醒本”。我鼓励孩子们把每天看到的同学的优点和好人好事写下来,也鼓励孩子在“提醒本”上写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每周星期五的队会上,我都大声地朗读“表扬本”上的内容,一面称赞被表扬的同学能做道德的楷模,一面称赞书写的同学有道德的慧眼,两方的同学都很开心;另外,对于勇敢地检讨自己的孩子,我会让大家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因为我经常对孩子们说,古圣先贤日三省身才成就了不朽业绩,所以孩子习惯了反思自己,习惯了成就自己。
(三)多读励志好书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那些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依然璀璨的诗词佳作、经典美文不仅文辞兼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含义深刻给人道的引领。所以,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多读励志好文,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中坚持不懈地绽放美德的芳香。
(四)以身作则多引领
模仿是十四岁之前的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老师又是孩子们极易模仿的人。为了让孩子提高更快,咱做老师的人更要积极进取、引领学生。例如,笔者虽然参加工作快二十年了,但依然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初上讲台的激情:认真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用心地善待每一个需要呵护的心灵,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虽然辛苦,但也幸福;虽然孤独,但也充实。当幸福和充实的笑容挂在我们的脸颊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已经在我们奋斗的路程中习惯了追随。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只有我们用信心筑桥,用爱心引航,用耐心陪伴,孩子们才会把好习惯当作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 篇7
所谓的礼仪就是平时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 包括礼节、礼貌用语等, 这是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规范交往的一种行为准则。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习惯, 其关系着一个人人格的大事, 也反映着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在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许多会表现出聪明活泼、开朗等性格, 但也存在着自私、霸道、独断、无礼等缺点。而且学前时期所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由此可见, 在学前开展礼仪教育是必须的。并且, 礼仪蕴藏于幼儿平凡又普通的生活的每时每刻, 同时礼仪教育也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工程,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开展了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依据
(一) 理论依据
1.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出, 学前儿童时期是幼儿各方面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不同年龄的幼儿, 他们的心理特点不同, 我们要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 对他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礼仪养成教育也就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 先来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著名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因此, 教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 从小抓起, 使他们懂得礼仪。
(二) 实践依据
目前,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 往往忽视了礼仪教育, 幼儿不能主动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在与教师交往中的过程不能主动向教师问好, 长久下去, 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所以, 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三、研究目标与原则
(一) 研究目标
1.根据教师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经验, 按照教研组制定的实施计划和具体的研究内容, 制定一套较完整的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体系分 (大、中、小班) 年级组开展实践研究, 经不断修订和完善, 最后形成园本课程。
2.通过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 培养幼儿讲文明语言、懂得礼仪规矩、遵守公共秩序等, 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使幼儿终身受益。
3.通过本课题研究, 可使幼儿的礼仪风貌得到显著改观, 使幼儿尊敬教师、教师关爱幼儿, 使幼儿之间树立一种人人懂道理、守规则、讲文明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 研究原则
研究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缺失优先原则、正面教育鼓励引导的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
四、课题研究阶段
按照“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步骤, 根据要求科学拟定研究步骤。
(一) 研究准备阶段 (2015年1月~2015年4月)
通过成立课题小组, 确定了课题组人成员, 并进行了研究分工, 积累了有关幼儿良好礼仪习惯方面的音像资料和网上素材。组织研究组成员学习了如何实施《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方面的理论和信息, 在此基础上, 强调了教师、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家长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
(二) 研究实施阶段 (2015年5月~2015年12月)
这一阶段开展实验研究, 对目前“安定区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互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做了实验记录、调查笔录, 撰写了调研报告, 并提出了今后的整改方案。
(三) 总结阶段 (2016年1月~2016年4月)
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将书面资料、信息、音像等综合、归纳、概括, 撰写了工作报告和研究总报告, 形成了课题成果集。编印了《学前儿童礼仪园本课程》《礼仪教育主题活动集》《行为养成个案集》。
五、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课题组和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 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 良好的礼仪行为在幼儿身上已经初步形成
1.各班级的幼儿都学会了正确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 逢人就会说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 比如“谢谢”“对不起”“你好”等。
2.幼儿行为得到规范。幼儿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培训, 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 垃圾主动入笼, 上下楼梯互相谦让, 外出活动排队、手拉手集体行动。
3.通过研究, 幼儿养成了互相团结、互相关心的好品德, 能和同伴友好和睦地相处, 出现矛盾能和同伴主动和好, 错误一方能主动道歉。
4.养成了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习惯。通过开展家庭礼仪教育, 幼儿在家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观, 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任性、不撒娇。
(二) 教师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通过研究, 幼儿园教师都能按照“教职工礼仪行为养成要求”的要求,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严格要求自己, 在幼儿和家长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 家长的礼仪行为得到规范
人们常说:“一个优秀的家长就会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家长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经过研究, 家长也能够和幼儿园教师积极配合, 家长的礼仪行为习惯也得到了规范和升华。
(四) 形成了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礼仪课程教材
本次课题研究形成了园内各年龄阶段“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案例集”“各年龄阶段幼儿星级礼仪标兵评选办法”“家长礼仪标兵评选办法”“教职工礼仪之星评选标准”等, 从而为幼儿园今后深入开展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提供了范本, 为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内容。
(五) 社会效应凸现
本次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赢得了社会对我们此课题的肯定。通过实践研究培养了幼儿、家长、教师良好的礼仪行为, 也让社会更加了解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 同时也树立了安定区幼儿园的良好形象。
总之, 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已经基本完成了课题的设定任务, 但还存在着不足, 我们将继续努力和完善, 以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和任务。
摘要: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幼儿园精神风貌和幼儿园园风的缩影。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蕴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 是人生的必修课, 《纲要》中明确指出, 幼儿时期不仅要开发智力, 更要重视良好品德的形成。为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我们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礼仪教育, 这不仅是幼儿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关键词:学前儿童,礼仪养成,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孙香玲.关于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探讨[J].中国文房四宝, 2014 (1) .
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 篇8
一、以身作则,示范引领
学生习惯的好坏,教师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挑起教书还有育人的重担,认真探索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把教书育人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工作。在向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同时,也要播撒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小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纪观形成的阶段,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是最佳时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教师的一切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仪态、风度、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身就应该是这种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教师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引领者,如,我校在每周的周一升旗仪式上,我们全体教师都向学生做表率,站直向国旗行注目礼,学生也会像我们一样规范,要求学生不说话的地方我们教师从不与他人耳语,这样时间长了,对学生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运用实践,养成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所教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比如,课前对学生渗透要有预习的良好习惯,课后对学生渗透复习的习惯,回家后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习惯,课堂上,学会倾听的习惯,运用各种方法读书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与小组同学探究、讨论的习惯等。
三、创设条件,进行渗透
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教师引领学生到实践中去,教师通过实践活动的各种途径给学生创造养成行为良好习惯的条件。
如,学校利用国庆节开展校园的活动,让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的纪实片《开国大典》,学生在观看影片中看到开国大典的盛况过程,学生能够感到祖国的强盛和伟大,然后,再让学生写出观后的体会,这样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样,教师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就会渗透到实践中,贯穿到行为中。还有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等,利用这样的节日开展各种各样的有特色的活动,对学生渗透了各种思想教育,在活动中渗透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发展。
四、家校联合,达成共识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主动地和家长建立和谐的沟通意识,通过家访、家长会,通电话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长的教育,学校要在开家长会或者家访的时候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在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孩子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踢毽子、下象棋、做有意义的游戏;多阅读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书;多看一些长知识的电视剧、动画片、动物世界等节目。在学校里,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使家校联合,达成共识,防止学生坏习惯的发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深化行为养成教育,让小学生的养成行为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家校起到共同教育学生,相信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加强监督,不断强化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不断地强化,不断加强监督,通过对他们的强化监督,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繁重的、漫长的过程,不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要通过长期的监督、教育、实践、加强,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逐渐地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去遵守,如果再经过继续的监督、强化,学生就会自觉地达到遵守的习惯。
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 篇9
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模仿和模仿欲很强,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这些特点,自觉地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塑造自我,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待人接物、语言文明、尊重他人等),使学生从教师的高尚行为中感受到人格的魅力。另外,要让学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建设者的光辉业绩,学习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各行各业德才兼备的先进模范人物,注意培养先进学生典型,用学生身边的事迹教育学生。
二、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学生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为了加强学生基本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制定的。然而,现在的学生有的对《规范》的内容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行为规范一共有多少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工作的一大误区!教师在用《规范》教育学生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条文内容,而应是在提出要求的同时,认真讲解这些要求,使学生从思想上接受这些要求,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实践进行培养和训练,如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校园生态调查、生物实验的规定等,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要求学生将《规范》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同时还应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准确而严格地执行,否则,就会使学生养成不遵守要求或降低要求的不良后果。
三、开展比学习、赛成绩、遵规范、赛行为等系列活动
中学生好胜心强,一说竞赛他们就来了精神,会以百分之百的干劲和浓厚的兴趣参与到竞赛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培养他们养成平等的竞争意识,树立良好的竞争观念。比如:开展生物标本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探索科学的奥秘;根据队员们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收集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信息;读科普书籍,开展种植、养殖、果树和花卉嫁接等活动,能够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身体和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授
在授课中,教师加强身心卫生习惯、生理卫生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饮食习惯,掌握一些基础医疗卫生知识,为身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另外,教师传授学生心理卫生常识,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具有善良、乐观、大度的品格,学会与周围人和社会和谐相处,茁壮成长。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上午一下课就去小卖部买吃的,而且买的多数是油炸的或膨化的小食品,我通过与他们交谈得知,他们买小食品主要是因为不爱吃早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喜欢小食品的味道!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在讲授《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重点给学生讲授了三餐的营养及早餐对青少年的重要性,以及劣质小食品对学生健康的严重危害。课后学生都说他们以后一定吃好早餐,再也不吃那些有害健康的小食品了。
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 篇10
一、不节约现象,每天都在校园内发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和风气,已经影响到校园内,校园里浪费、盲目攀比现象比比皆是:讲节约会被认为是“土”,或是“抠门”。
2.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情况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比较宽裕。家长都给了子女各个方面以最大的满足,新奇的玩具、名牌的衣服、高档的文具、充足的零花钱。就算是家庭条件一般的家长,也宁肯自己少用点,自己拘谨点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不应该再让孩子过自己童年时代的那种艰苦的生活,因此,许多家长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们不愁吃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手大脚,毫不珍惜。由此,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渐渐养成,比如,灯开着人走了;用完自来水,水龙头不关紧就走了……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家长却认为这些都是生活小事,自己代替关掉就算了,殊不知这样养成了孩子浪费的坏习惯。其次,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比较看重,而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他们认为无所谓,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了,疏忽了对孩子好习惯的教育。渐渐地使孩子觉得自己享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也就出现了好吃懒做、花钱如流水、浪费水电、浪费文具、浪费饭菜、浪费生活日用品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
二、解决方法
针对上面因素,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孩子的节约习惯?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现在孩子追求名牌、 追求享受、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教育孩子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要帮助孩子树立珍惜资源和财富的现代意识。节约不仅是个人美德,还是社会发展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世界上的任何财富,都是靠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珍惜别人的成果,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还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要运用道德手段培养孩子“合理消费,俭而有度” 的消费心理,消除节约是“抠门儿、小气”的错误意识,坚决反对攀比、炫耀性消费。
2.帮助孩子树立勤俭节约意识。树立孩子的节俭意识,必须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入手,改变孩子错误的思想观念,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自我做起。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意是即使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 半缕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它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节约,珍惜劳动的果实。
3. 从小事着手,严格要求,引导孩子养成“ 勤俭节约 ”的好习惯。古人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平时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小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这样的小事做起的。比如,(1)要教育孩子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 对家里、他人、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节约每一粒米,吃饭时不乱倒饭菜;节约每一度电,人走灯关;节约每一滴水,洗手后要关紧水龙头,洗衣水、淋浴水可用来冲厕所等;节约每一张纸,不要乱扔白纸,用过的纸反面可以写草稿等;爱惜书本,不乱撕书本;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2)要求孩子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3)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
4.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行为,可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家长会上从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入手,从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吃苦精神、理财能力与孩子中普遍存在的自理能力差、吃苦精神差、花钱大手大脚、被过分溺爱等情况进行分析,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参加各种劳动,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82-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以至发展个性特长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起点,也是他们真正学习如何做人的开始。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在充分顾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由浅入深,重点抓好礼仪、卫生、书写、劳动等习惯的培养。
一、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学生的文明习惯必然要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我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见到老师、父母及长辈要主动问候;人人都必须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您好”等礼貌用语。还要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递送或接受礼品、奖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递送或接过。
学生一旦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如在教室里设一个“文明礼貌角”,谁在这一天中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就奖一朵小红花,贴到“文明礼貌角”中去。如果做得不对,就摘掉一朵小红花。一星期评比一次,一周中能得到五朵小红花者,就评为“文明学生”,并奖给大红花一朵。讲文明礼貌,不仅能得到家人的称赞,还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就会越做越好。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和熏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且大都任性、自私、懒惰、不珍惜劳动成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口袋里的零花钱也随之增多。好多学生都养成了喜欢吃零食的不良习惯,且边吃边乱扔果皮与食品包装纸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室里、走廊上常常可看到果皮纸屑之类的脏物。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除了经常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外,还利用每天的自习课自编故事讲给学生听,提醒学生要时刻注意环境卫生。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应将其行为纳入制度规范。结合学校的要求,制定《班级清洁卫生制度》,具体做法是:①班级的卫生清洁区采取“分片划块、任务到组、责任到人”的办法,把卫生清洁区分为公共场地、走廊、教室三块,每块每天指定一个小组负责打扫;②门窗、黑板、桌椅、垃圾筒也都责任到人,门窗、桌椅每天擦两遍,早上一遍,放学后一遍;垃圾筒每天清理两次,中午一次,放学后一次;黑板每堂课后擦干净;③不许乱扔果皮纸屑,如发现有人乱扔,那么这个人就要站“文明卫生监督岗”。
从认知入手,用制度规范,双管齐下,持续不断地抓,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除了应使学生从小打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外,还应特别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写好规范汉字。
首先要指导好学生如何握笔,怎样运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身离桌边“一拳”,眼离桌面“一尺”,手离笔尖“一寸”。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不断反复、重复的教育过程,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为了能使学生始终坚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我在班中开展了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每天的作业都要进行一次讲评,表扬书写认真的同学。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不仅审阅正误,还给学生加“书写评语”:如“好”、“认真”、“优”等鼓励性评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一星期评比一次书写“周冠军、周亚军、周季军”。(依据是看老师的评语中谁得到的“优”最多。)每个月进行一次书法竞赛,让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一展风采,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书写热情。学生是有可塑性的,看到同学比自己好,会奋起直追。因此,促进了全班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四、注重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
劳动习惯的培养是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而,从抓行为规范入手,把劳动习惯的培养落到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抓学生自我服务。对低中年级,要求自己穿衣、系鞋带、洗手帕、整理生活用品;高年级学生自己洗衣、钉钮扣,整理房间等劳动。其次是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参加“你丢我捡”活动,到“老年之家”打扫卫生,做好值日等。
学生网络世界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篇12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了解学生回家后所使用的网络功能或在线游戏种类。协助家长安排学生的回家作息时 间, 并逐渐降低学生使用电脑网络玩在线游戏的时间。
教育学生每个人的时间每天都是一样的, 如果花费太多时间玩在线游戏, 就会压缩可能的学习时间。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安排及管理自我时间, 让学生将每天作息时间列表后互相观摩, 进而了解有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照。
鼓励学生发展社团活动, 面对常常精神不济的学生,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加晨光活动性的社团, 让学生自我调整生活作息时间。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网络交友本无可厚非, 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学生上网交往时, 习惯说假话、空话。在聊天室或留言板上吵架骂人津津乐道, 故意欺骗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你不骗别人, 别人就会骗你”成为不少学生网民的共同心态。从我做起, 真诚交往, 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 是学生们应当树立的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
教师可搜集各种时事案例, 例如网络交友可能会发生的状况等等, 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讨或话剧表演, 建立学生与网友见面的正确观念。
2 及时处理
2.1 对症下药
弄清学生沉迷于网络 (游戏) 是因还是果。有些学生是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活动, 导致成绩下降、与父母关系不佳、人际交往退缩、生活秩序大乱, 这样网络沉迷是原因。但是也有学生也可能是因为学业成绩不佳、 人际关系不良、缺乏人生目标或成就感才以网络 (游戏) 来逃避现实、舒解压力, 这样沉迷于网络是结果。我们要协助学生弄清沉迷于网络的因果关系, 针对原因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
2.2 鼓励学生
首先是以平和心情约学生谈话, 安排热心同学对沉迷同学提供友情邀 约、课业协助。其次是鼓励学生重新安排每日作息, 并将之列表, 每天翔实记录并勾选是否达成, 积极改变学生原先紊乱的时间规划。再次是鼓励学生参与其它有兴趣的活动, 并协助规划社团活动时间。
2.3 善用学校资源
①上课时要教育学生, 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 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 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另外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 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 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 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②利用学校活动排挤学生的上网时间, 强化家长与学生互动沟通。定期让学生反思最近的生活作息安排与主要活动模式, 及时接近学生的世界; ③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适度融入网络成瘾 (沉迷) 防制课程。利用新闻案例教育学生网络成瘾 (沉迷) 第一个影响到的就是电脑网络使用者的健康, 邀请相关医疗人员讲解可能因此导致的健康伤害; ④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团队活动, 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 重新调整自己的作息与生活习惯。
3 事后辅导
主动关怀学生, 了解学生作息不正常的原因。若学生真的无法控制上网的动机与时间, 教师应协助家长寻求医疗单位, 治疗学生网络成瘾 (沉迷) 的问题。提供随时咨询的服务专线或平台, 让学生有需要时能有实时性的协助。
落实性别平等与法治教育, 透过各种形式的性别平等教育与法治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正确的交友观念, 具备正确的法治概念以避免成为网络交友的受害者。
教师与家长不要过度指责学生, 避免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 应当告诉学生想改变随时都不嫌晚的道理, 而不是要求学生返家自行学习。
利用情境仿真、价值澄清或是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 协助学生有效理清虚拟与真实世界的差别。
网络世界什么都有、什么都不奇怪, 我们家长、老师应辩证地看待学生上网, 关注因为学生上网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有效地教育学生养成安全、合理、合宜、合法的态度与行为, 能够让我们在照料学生的网络世界时更加得心应手, 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学得更美好、更快乐。
摘要: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现今这群与数字科技一起长大的现代学生, 与我们有非常不同的信息来源、学习娱乐方式与生活经验, 这些都会深刻影响到我们的学校环境、学习氛围、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等。我们的学生经常在网络上写日志、打游戏、种菜、聊天, 沉迷于在线游戏, 晚上几乎不睡觉, 上课常常精神不济, 这让不少的家长操碎了心, 不少教师无比的困惑, 甚者出现学生和网友见面出游的情况, 和网友见面可能遭遇危险或受到侵犯, 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 荒芜了生活, 由此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身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处理?
【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推荐阅读: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方案09-05
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专题总结12-01
牛集中学“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实施方案09-29
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及规范要求06-27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10-17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07-12
初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0-18
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11-24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总结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