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服务贸易

2024-11-24

服务业服务贸易(精选12篇)

服务业服务贸易 篇1

6月1日, 首届京交会落下帷幕, 在5天的时间内, 交易会安排了130多场活动, 90%为洽谈活动;共签订项目458个, 成交额601.1亿美元, 其中国际服务贸易交易额112亿美元;参展商规模达到4 000余家, 吸引了67家世界500强企业, 其中不乏沃尔玛、汇丰银行及NBA中国等知名服务企业, 麦肯锡、7-Eleven、家乐福等公司近30位世界500强全球负责人也来京助阵。首届京交会可以说是一场服务产业的饕餮盛宴, 创下4个“第一”:

●第一次获得三大国际组织永久支持

中国 (北京) 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以下简称“京交会”) 是截至目前全球惟一的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展会, 世贸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永久支持单位。

●第一次涵盖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

京交会是全球惟一涵盖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的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平台, 包括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金融服务、旅游与旅行相关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教育服务、分销服务、环境服务及其他服务。本届京交会还首次实现体育领域贸易突破, 如NBA等部分世界顶级的赛事参会, 希望通过京交会的平台和中国进行合作。

●“走出去”项目首次覆盖南美洲

本届京交会在“走出去”贸易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一些大型项目走到南美大洋洲以前没有覆盖的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乌拉圭, 这是世界贸易服务领域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关贸总协议乌拉圭回合将服务贸易纳入多边贸易体系后, 使国际服务贸易有了国际规范。服务贸易总协定生效后, 对服务贸易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首次设置“一对一”私密洽谈区

与商品贸易不同, 服务贸易更注重知识产权。为体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本届京交会从展会设施的安排上, 也充分体现“为客商服务”的理念。本届京交会首次设置100间私密洽谈间。此外, 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 专门拿出2 000平方米作为洽谈区, 这都是考虑到服务贸易的特点。

服务业服务贸易 篇2

乙方:

为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甲乙双方在公平、自愿、合法的基础上,就乙方受甲方委托提供□设备维修维护 /□设备品质检验 /□设备运输 /□其他: 服务事宜,达成如下条款,以资共同遵守:

一、 委托事项:

甲方委托乙方在甲方指定地点进行上述服务,每次服务的具体时间、地点、服务内容,依甲方实际交付于乙方之采购单、INVOICE确定。

二、 期限:

本服务委托期限:自 年 月 日至年月 日。

三、 费用:

1. 本合同所涉之服务费为含税费用,包含员工薪资,材料,技术,税金,工具,设备,交通运费等乙方为提供服务所产生的所有费用,乙方不得额外向甲方收取费用。

2. 本合同所涉之服务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需要支付的税金,由甲方代为扣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需要支付的税金,由乙方自行负责,与甲方无关。

四、 付款方式:

1. 币种:以 □人民币 /□美金/□其他币种:  支付。

2. 付款方式:甲方根据乙方服务事项对应的采购单(PO)所确定之付款方式向乙方支付服务费。

3.如甲方应付款日为休息、节假日的, 顺延至下一个工作日。乙方提供无效发票或错误发票的,甲方可拒绝结算。乙方逾期结算、逾期提供发票的,甲方付款日顺延至次月付款日。

4. 乙方收款账户信息:

账户名:

地址:

银行:

账号:

五、 乙方的责任义务:

1. 乙方应依照甲方之要求指派人员及时、有效完成委托任务,迟延完成或工作成果未达到甲方要求的,应当赔偿因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2. 如完成本次服务须具备相关工具、仪器、设备、材料的,应由乙方自行准备并妥善保管。除非甲方故意破坏,否则甲方不负责前述工具,仪器、设备和材料的遗失或损坏。

3. 乙方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可将委托事项转委托第三人。

4. 如因乙方及其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代理人、员工、劳务人员)的行为故意或过失造成甲方

或第三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乙方应当向甲方或第三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若由甲方先代为垫付时,乙方应于垫付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予以偿还。

六、 管辖法院:

本合同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为准。双方因执行本合同发生争议, 任何一方均有权提交甲方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 其他:

本合同壹式叁份,甲方执两份、乙方执一份。

甲方:

法定代表人:

签署时间:  年月  日

乙方:

法定代表人:

签署时间:

年月  日

服务业服务贸易 篇3

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特设“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以设计服务贸易为主题,为中外设计贸易提供沟通交流与贸易洽谈的服务平台。近年来,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为国内外设计服务企业搭建了桥梁。来自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一中国和中国台湾等10余令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服务机构与组织参与了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的活动,并针对设计服务合作进行了广泛交流,服务贸易大会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已逐渐成为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设计贸易品牌盛会。

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设计创新服务分会邀请全球各企业代表、全球知名设计机构和组织、设计服务机构及设计师参加。大会提供资源供参展机构展示其设计服务能力和设计品牌,参会者可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经验,促进全球设计服务业的发展。

设计服务贸易国际论坛:与国际设计资源零距离对话

全球设计趋势发布:引导潮流

绿色家电生态设计论坛:案例分析,全面解读家电生态设计标准

设计服务贸易洽谈:关注并推进展会设计贸易定单量

服务业服务贸易 篇4

一、当前对“服务外包”、“服务贸易”概念及其关系存在模糊认识

近年来, 我国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 但某些发言、会议、文件、法规、文献、媒体等对其表述尚存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 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带来不便, 更对我国服务业国际化以及长期、稳定、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服务外包是企业、单位将业务外包的一种作用行为, 是一种业务作用活动的处理方式;国际服务贸易是一种根据业务涉及范围是否是国内或国际间的一种服务贸易的划分类型:国内服务贸易中, 可以采用服务外包方式, 国际服务贸易中, 也可以采用业务 (服务) 外包的方式;服务外包属于国际服务贸易, 它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 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 等等。

诸如上述有关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此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二者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总结和创新, 在实践中加以纠正、发展和完善, 并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间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关系

1. 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同服务业内在联系。

服务是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满足接受服务之对象需求“过程”的一种活动, 从事服务的行业称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 侧重于指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产生或有较大发展的服务行业。具有“三新” (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 和“三高” (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 特征。服务业还同第三产业既区别又联系:第三产业的界定采用的是剩余法, 即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 而服务业的范围是以生产或提供服务来确定的。第三产业是供给分类, 它与第一、二产业间是单向依存关系;服务业同农业、制造业的划分, 是以经济体系的需求分类为基础的, 它同农业、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第三产业的经济结构含义主要是相对于国内经济的, 服务业的经济结构含义则是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正确理解服务业同第三产业划分上的区别与联系, 对于正确把握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间的关系及其同服务业的内在联系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 服务外包是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 实际上是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随着服务外包在全球范围快速发展, 其内涵和外延需要相应拓展, 主要体现在: (1) 根据服务的交易对象不同分为:为生活 (消费) 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和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仅仅把服务外包理解成为生活 (消费) 提供服务的外包是片面的。事实上, 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将在未来服务外包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 根据外包领域不同, 可分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前者通常是指对生产制造活动的外包, 即是将产品的某个或某几个非关键性的零部件、环节交由其他企业来完成的外包方式。服务业外包则是指除了制造业外包之外其他一切外包活动。 (3) 按外包范围的工作性质可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前者指产品制造过程外包, 后者指技术开发、支持以及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 (4) 按业务性质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和业务流程外包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前者包括产品支持与专业服务的组合, 用于向客户提供IT基础设施、或企业应用服务、或同时提供这两方面的服务;后者指企业在核查业务流程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后, 将部分流程或职能外包给供应商, 并由供应商对这些流程进行加工和重组。 (5) 按发包方和承包方所在国家的不同可分为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前者指发包方和承包方同处于一个国家之内, 其特征是外包处于一个经济体内, 职位在公司之间转移;后者指公司将其业务交给其他国家的企业经营, 即发包方和承包方处在不同的国家里, 其特征是职位在国家之间转移。 (6) 按服务外包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可分为基础技术外包、商业应用程序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业务改造外包等。企业服务外包级别越高, 则越具备战略价值。上述分类中, 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分类是第四种和第五种分类, 而作如此分类, 是科学划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内容以及把握二者关系的必要环节。但是, 外包活动本身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分类, 而是交叉进行, 即某项外包可能既包括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 也可包括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 还可能包括“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 等等。

根据1993年底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 服务贸易是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或多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 既包括有形劳动力的输入输出, 又包括提供者与被提供者未实体接触情况下服务的国际间有偿输入输出。其内容十分广泛, 服务贸易涉及150多项, 20多个领域。显然,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仅将其理解为劳务贸易, 以及将其理解为“国内服务贸易”等都是错误的。

由以上可见,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都以服务业为基础, 服务业又以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为重要发展形式。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是, 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其他形式, 不能认为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服务业发展的仅有形式。此外,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进步的标志, 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型特征已经使其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渗透作用也越来越强, 直接关系着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2.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内容上有交集部分。

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可全部归为服务贸易, 服务外包中的在岸外包则不属于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有更多内容。事实上, 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 服务贸易既包括上述所说的第三产业, 还包括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 其内涵和范围比我们对服务业的传统理解要大得多。那种认为“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一部分 (或一种) ”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服务外包包含于服务贸易”这种“被包含与包含关系”的命题更是不成立的, 正确的表述应为: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

同时, 必须注意到, 服务外包不仅仅包括为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外包, 而且也包括为其他行业部分制造过程、部分业务流程等提供的服务外包, 那种将服务外包单纯理解为是服务业一家的事情, 显然也是片面的, 不符合服务外包发展史以及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实际的。“服务外包≠服务业外包;服务外包=服务活动的外包”。对服务外包的这一理解, 不仅拓展了服务外包的内涵与外延, 而且也扩大了服务贸易的范围。

此外, 主张将“服务外包”重新表述为“外包服务”, 也是不必要更是不可取的;认为“服务外包”“影响服务贸易双方主动者与被动者的关系, 影响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客观地位。”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这可以从服务外包构成要素得到说明。“服务外包”实际上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形式。发包方和承包方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个成功的服务外包案例必须既有发包方, 又有接包方。二是内容。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逐渐转为以服务业为主。三是目的。主要体现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持优势和加强核心竞争力等。这里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服务外包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对其科学的分类。由上述, 服务外包本身就有发包方和接包方, 例如, “我国企业承接美国企业外包业务”, 就很清楚地说明, 我国企业是接包方, 而美国企业是发包方。

3.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统计上存在交叉, 且互为依存。

内容上的交叉可能带来统计上的重复。仅以2009年为例:一方面, 我国当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68亿美元, 其中进口1582亿美元, 出口1286亿美元。试分析这里有多少来自离岸外包, 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统计数字, 当然就离岸外包自身也有“进出口”即“承包和发包”问题。另一方面, 我国2009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这里是否可以说, 100亿美元是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1582亿美元的有机构成部分。此外, 2009年并没有对我国发包业务合同执行金额作出统计, 更没有对我国在岸外包业务作出统计, 因而就不能得到我国全年服务外包总额。但可以肯定的是, 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存在着交叉重复统计现象, 这需要统计工作者做深入分析, 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至少应在统计数字上分别说明服务贸易构成和服务外包构成, 从而有助于人们对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理解以及对其相互关系的把握。

4.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都以发达国家为主体。

离岸外包主要是发达国家为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核心竞争力而将业务外包出去, 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 发达国家也是服务贸易的主体。据统计, 2003年服务贸易出口前8位都是发达国家, 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和荷兰。这8个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51.2%, 服务贸易进口前10位中有9个也是发达国家;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前10位中有9位是发达国家, 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爱尔兰 (中国作为唯一发展中国家排在第7位) , 这9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49%, 几近一半, 服务贸易进口前10位中也有9个是发达国家。

5.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发展速度上都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且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态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国际分工深入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 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 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1980年服务贸易总额为3800亿美元, 1990年为19951亿美元, 2000年为28150亿美元, 2003年达到29060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2008年, 仅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7万亿美元, 同上年相比增长11%。离岸外包本身就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 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无疑促进了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 同时, 服务贸易的急剧发展, 也必将带动更多的服务进入离岸外包。而作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 服务外包对形成新的服务贸易以至世界贸易和生产格局、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 都具有重大作用。

对于我国, 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可以产生若干联动积极效应, 例如, 可以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减少服务贸易逆差、改善贸易结构、突破贸易壁垒、改善国际收支、促进劳动力就业、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已跻身贸易大国行列。但在贸易结构中, 货物贸易长期呈顺差, 引起众多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 而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2004年逆差达108亿美元;2009年, 逆差达29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6倍, 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和旅游等。服务出口贸易额占贸易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也较低, 2004年仅为9%;2009年我国服务出口贸易额为1286美元, 居世界第五, 但占我国贸易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也只有10.7%, 虽比2004年略有提高, 但都明显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 且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 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低。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服务业, 逐步形成新一轮出口增长, 真正实现出口“主战场”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 为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奠定扎实基础,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 随着贸易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服务业整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也必将出现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印度和爱尔兰作为通过发展服务外包扩大出口、提升服务贸易、促进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典型, 其经验值得借鉴。

6.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日益显现出技术、知识密集化的趋势。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服务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 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 金融、银行、保险、法律、租赁、咨询快速进入服务贸易的范畴。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整体上升趋势。而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就是以技术、知识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开始就体现其高技术、高技能的特征。

7.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上联动。

可以通过发展服务外包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在货物贸易中我国企业大多处在制造链条的下游, 频频落入贸易保护等陷阱。在突破贸易壁垒、处理贸易保护争端过程中, 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同时, 由于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服务外包的价值链的低端, 加之外包企业的不规范竞争, 也难免出现国外反“服务倾销”及服务贸易摩擦问题。为此, 可以适当借鉴我国货物贸易风险防范机制的部分经验并吸取必要的教训, 认真研究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机制, 切实防范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 建立国际服务贸易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包括健全价格形成、监控与处理机制等。

服务贸易发展影响 篇5

演讲稿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二战以后,日本于1951年开始恢复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1953年年2月, 日本生命保险、第一生命保险和明治生命保险分别出资2.2%、2.4%和6.2% , 参加了东京银行在美国金融业的直接投资。

但到60年代末, 由于金融保险公司的资金力量非常有限, 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发展缓慢。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七十年代初, 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在保险业上,主要保险公司中除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协荣生命保险和明治生命保险外, 其它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仍没有明显增长。这种情况在七十年代后期也没有多大改变。

到1979年末, 日本十大保险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的当地法人企业只有39家, 而且, 主要是由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和协荣生命保险建立的。其中, 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的子公司虽多达19家, 接近总数的一半, 但不论是独资经营, 还是合资经营, 投资的规模都很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然而, 进入八十年代后, 特别是1984年后,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出现了异常的发展。例如,十大保险公司同时开始或加强了对外直接投资, 在短短几年内就建立起了53家当地法人企业, 超过了以往的总和。

这一时期, 日本金融保险不仅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增多, 投资规模也普遍增大,也在国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 并独资经营了资本金超过3000万美元的较大企业。由于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不断增加, 规模也不断增大, 其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金融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结果, 不仅使其成为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主要部门, 而且, 使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1984, 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额由1983的11.67亿美元猛增到20.85亿美元, 占当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0.5%, 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业者。1985年和1986, 又连续猛增加82.7% , 分别高达38.1和了72.25亿美元, 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也分别高达31.2%和32.4%。到1987年3月末, 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投资余额达180.8亿美元, 一举超过了商业部门的145.3亿美元, 矿业的124.3亿美元, 在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中跃居第一位。

在四大非制造业投资中,商业投资是日本最先开始的对外直接投资,而金融保险业投资是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尤其是80年代后期,金融保险业投资不仅是最主要的非制造业投资,而且还牵引了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达到顶点的1989,金融保险业投资为20424亿日元,占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30.2%,同,金融保险业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2.6%。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与社会领域发生了自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

济泡沫带给日本国内持续的经济紧缩和衰退,促使日本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大量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移向海外。90年代以来,金融保险业投资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在1998恢复到20964亿日元,稍稍超过1989的水平。

金融保险业出于信息收集的目的较强,1994年达到对外直接投资25.7%的比重。值得指出的是,日本金融保险业在经历19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泡沫后,暴露出诸多管理、信用和风险问题,使得199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收集信息的目的增强外,强化地域系统统筹管理的功能叶明显加强,由1994年的1.5%增至2002年的3.5%,而处于资金调剂及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有所减弱,由1994年的28.4%降至2002年得21.1%。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给日本保险市场带来巨大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兼并重组成为方向,其中既有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重组、寿险公司内部的重组,也有寿险公司与财产险公司之间的重组,整合过程持续了5-6年时间。

五、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比之下,2003年后金融保险业投资却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面,2001~2004年,商业投资为721亿日元,金融保险业投资为535亿日元,分别占对华投资的39.1%和29.0%。2005年,金融保险业投资为597亿日元,商业投资为534亿日元,分别占对华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36.6%和32.8%。2004年,保险市场并购重组基本完成,市场结构趋于稳定。在监管机构为市场主体创造较为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允许其按市场化原则竞争、重组,有利于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日本对海外服务贸易业,特别是对金融及保险业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日本又以欧洲为重点投资地区。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对欧洲“按行业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2001-2004年间,日本对欧洲的贸易和金融及保险业的年投资比重均超过当年对欧洲投资总量的50%,分别达到50.21%,57.37%,54.08%和53.14%。其中,金融及保险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1.77%,43.94%,34.10%和48.30%。因此,长期以来日本对欧洲投资的重点放在非制造业的贸易,金融和保险业及服务业,这使该地区非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

PPT: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

60年代末,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发展缓慢。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七十年代初, 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直接投资的规模都相对较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进入八十年代后, 特别是1984年后,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出现了异常的发展。

这一时期, 日本金融保险不仅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增多, 投资规模也普遍增大,也在国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

金融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结果, 不仅使其成为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主要部门, 而且, 使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大量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移向海外。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金融保险业投资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在整顿中逐渐恢复,在1998恢复到20964亿日元。

五、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比之下,2003年后金融保险业投资却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保险市场并购重组基本完成,市场结构趋于稳定。在监管机构为市场主体创造较为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允许其按市场化原则竞争、重组,有利于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服务贸易对我国的贸易影响 篇6

关键词:服务;国际贸易;影响

一、我国服务贸易问题

1.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200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2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 6%。与中等收入国家的46%—56%、高收入国家的59%—65%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66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2.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6.5%,是我国的7倍多。从总体上看,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2.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995—2002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由27. 6%升至36. 5%: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在19%左右;运输服务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 1%降为19%。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是明显的弱项,1995年这类产业在服务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为22. 9%,2001年剧增为52. 4%,是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3.服务贸易管理滞后。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目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二、发展服务经济的意义

1.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提升股票、货币、外汇、期货等重要市场功能和国际化程度,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培育和集聚具有全球市场竞争能力的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贸易金融、消费金融和低碳金融。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积极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基本确立上海在全球的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2.拓展提升航运物流服务业。完善国际航运船舶登记注册制度,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航运服务业,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完善航运服务体系。推动集装箱江海直达,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加快建设国际邮轮母港,优化现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初步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3.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优化结构、完善布局,着力提升发展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健全货物贸易和大宗商品市场体系,集聚国内外贸易主体,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功能,聚焦发展离岸贸易,建设服务全国的贸易促进和服务平台,建成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功能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

4.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建设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聚焦媒体、艺术、工业设计、时尚产业、建筑设计、广告、休闲娱乐等领域,重点发展数字出版、新媒体、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服装服饰、黄金珠宝、时尚数码消费品等都市型时尚产业,加快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更好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功能,开展跨区域文化创意项目合作,成为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

三、加入WTO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

1.服务贸易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放宽限制、开放市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加入WTO,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将不再仅仅受国内有关部门的控制,而是要执行我国政府对世贸组织的承诺,这将有利于打破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有利于国内行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使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有利于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不仅仅体现于公路、通信、电力供应等硬件的好坏,越来越多地体现于金融、分销、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完备与质量等方面。我国服务业总体上落后,而生产性服务更为落后,这正是外国投资者看中我国市场的重要原因。服务业的对外开旅,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服务业,这将有力地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进而带动国内整个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引入新的服务种类。我国服务业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服务种类、品种的缺乏,许多服务领域需要填补“国内空白”。在世界贸易组织划分的143个行业中,我国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等行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许多行业,具体的服务领域、服务品种还存在大量空白。服务市场的开放和外资的进入,将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各种空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需要。

4.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参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全球服务业也在酝酿着世界范围的调整。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借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之机,吸引外国投资,改善我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有利于我国服务提供者进入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四、服务贸易措施

1.优化服务行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 完善的留学人员回国鼓励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留学人才,尤其是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带动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聘请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讲学任教及工作任职等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国创业、发展,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服务业人才出国留学、进修,接受国外系统服务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与海外交流合作渠道。外国语在服务贸易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服务外包中的语音服务、咨询服务等,加强基础外语教育,让更多外国人来我国旅游、度假、工作,让更多人能“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多语言应用国家,这将对于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平,梁俊启.我国不同部门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 2007(12).

[2]陈文玲.充分认识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J].宏观经济研究. 2007(10).

[3]周锐,梁俊启.日本服务贸易与GDP的协整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导刊.2007(S1).

[4]姜义茂.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我国的战略抉择[J].财贸经济. 2007(07).

服务业服务贸易 篇7

一、《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作为规范我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和处理与服务贸易相关问题的法律文件, 《服务贸易协议》参照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的模式, 规定了33个条款和1个附件, 包括定义和范围、义务和纪律、具体承诺和机构条款4个部分。附件中列出了中国与东盟10国的具体承诺减让表。主要内容包括: (一) 定义和范围部分规定了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定义和协议的管辖范围, 指出本协议适用于所有影响商业性服务贸易的措施; (二) 义务和纪律部分主要包括透明度、国内规制、相互承认、保障措施、补贴、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等条款, 对各方开展服务贸易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权利和义务做出了规定。同时, 协议纳入了加强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参与服务贸易的条款, 以支持东盟新成员服务业的发展; (三) 具体承诺部分包括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渐进式自由化、具体承诺减让表、减让表适用方式和减让表的修改等条款。协议规定各方提交的具体承诺减让表应作为附件, 构成协议的一部分, 在减让表中列明具体开放的部门和措施; (四) 机构条款部分包括联络点、审议、争端解决、协议生效等条款, 对实施协议的程序性问题做出了规定。根据协议规定, 中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 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服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 向东盟国家做出了新的市场开放承诺, 具体包括进一步开放上述服务领域, 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 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内容[1]。

东盟各国也在其WTO承诺基础上分别在金融、电信、商业服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做出了新的开放承诺。《协议》还规定, 在《协议》生效一年内, 双方将就第二批服务部门的市场开放问题进行谈判, 以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间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从以上内容的规定可以看出, 《服务贸易协议》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 以WTO规则为基础, 并大量参照了GATs中的相关规定, 使CAFTA在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体制与WTO的多边贸易体制相协调。第二, 在WTO规则的基础上, 又照顾了CAFTA自身的区域性特点。CAFTA全部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并且服务贸易大多集中在如旅游、建筑、教育等比较低端的领域, 而在像金融、管理、咨询等处于服务高端的部分则更为落后[2]。因此, 《服务贸易协议》兼顾了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从低端向高端的过渡。第三, 对东盟成员国中的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东盟新成员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 以支持东盟新成员在服务业方面的发展。第四, 强调服务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 并规定了具体而明确的具体承诺减让表, 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市场准入限制。第五, 根据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特点, 中国和东盟的服务贸易采取渐进式的开放模式, 并采纳了《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中的有关规则, 运用“N-X”原则。即允许两个或多个国家率先达成协议, 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其他国家在做好准备之后再进入。这种灵活性给成员国更大的选择余地, 在各国经济差异大、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 有利于加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3]。

《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 它将为中国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提供制度性保障, 有利于深化和加强双方服务部门的合作, 推动双方服务业的发展。其次, 随着协议的实施, 双方将逐步减少服务业的准入限制, 扩大服务部门的市场开放, 这无疑会对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4]。

二、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合作基础

旅游服务贸易是现代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东盟国际贸易及服务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10年,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不仅对带动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且在推进CAFTA的建设中也发挥着先导作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双方建立对话关系之初的不足80亿美元, 一路上升到2006年的超过1600亿美元, 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1900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22%。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 在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将达4000亿美元, 这种惊人的增幅, 在《服务贸易协定》实施之后, 接下来的发展无可限量[5]。

在我国,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 并已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公报数据显示, 2006年, 我国旅游业保持了较快增长, 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 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而在2007年, 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 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3.5%;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人民币。入境旅游市场继续稳步发展, 亚洲市场依然独大,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18.2%, 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5%[6], 另据统计, 2004年中国公民首站赴东盟国家旅游人数达276万人次, 同比增长45%。同时, 东盟国家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入境客源市场。2004年, 东盟国家旅华人数初步统计达299万人次, 同比增长52.6%, 占同年入境外国旅客总数的近18%[7]。2006年和2007年外国入华旅游的前10位国家中, 东盟就占了4个。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创汇的重要渠道,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东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和人文资源, 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往, 旅游业也成为东盟的支柱产业。中国与东盟旅游业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 又在不少地方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起着互补的作用, 为两地开展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 双方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泰国芭堤雅、马来西亚云顶、印尼巴厘岛、越南下龙湾、柬埔寨吴哥窟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中国则不仅有桂林山水、四川九寨沟、峨眉山、云南西双版纳、五岳群山等秀丽的自然风光, 还有万里长城、故宫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各国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也成为各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其次, 双方的旅游合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协同和互补效应。区域内不同地区共享同一种或几种旅游资源构成了地区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前提, 旅游方面的协同互补提高了整个区域的价值和效益。再次, 中国-东盟“10+1”框架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自贸区的对接互动为双方的旅游合作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 为双方在旅游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上的基础。最后, 由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地缘关系, 双方的旅游合作已经具备良好的客源基础。云南、广西、四川等旅游资源大省与东盟中南半岛比邻, 双方现已形成的巨大的客源市场, 是双方进一步开展合作的基础。

三、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旅游一体化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区域内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经济增长, 以及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 为CAFTA旅游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由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立法滞后, 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等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应该做好对策研究, 不断改革, 努力提高我国的旅游业的竞争力。

1.加快旅游立法进程, 进一步完善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 履行《服务贸易协议》和GATS下的承诺, 规范旅游服务市场。目前, 我国的旅游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某些法律条文模糊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旅游市场, 保护旅游法律关系主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2.加快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 构建中国-东盟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完全依靠天然禀赋而不加以创新和提升, 旅游业将难以获得高效的可持续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的旅游产品和新的服务形式应不断创新以适应人们更具个性化、多元化、可变化的消费需求。例如, 应不断推出包括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的特色旅游方式, 与东盟合作开发旅游产品, 把中国秀丽河山、灿烂文化与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结合在一起, 同时加强旅游行业的网络体系构建, 开展跨国旅游电子商务。

3.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既精通业务和管理, 又熟悉市场规则的综合性人才;制定科学的宣传促销计划和市场拓展战略, 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建立多元化的旅游产品销售体系。

4.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现国际旅游服务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因为这种开发往往会影响资源的原生态的风貌, 开发与维护的矛盾是发展旅游业的长期性矛盾。我们必须明确:旅游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复得, 因此, 我国发展国际旅游服务业应坚持可持续性和以人为本的统一。

摘要: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 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旅游业作为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传统产业, 虽然可能遭遇到来自东盟各国的竞争, 但随着相互合作的加强和优势互补, 必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做好提高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研究, 提升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CAFTA,旅游服务贸易,对策

参考文献

[1][4]“签署《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区曙光初现”中国东盟资讯网www.cainfo.com.cn.

[2]欧阳慧, 黄泽周.关于建立CAFTA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探讨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5) .

[3]程信.赵琦娴.服务贸易自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法律博弈载.经济与法.2005, (8) .

[5]“东盟博览会:服务贸易成东盟与中国合作核动力”中国发展门户网www.chinagate.com.cn.

[6]“2006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网址www.cnta.gov.cn.

服务业服务贸易 篇8

观察此次学生运动, 特别是他们在facebook及其它论坛上的“推文”, 可以发现多数参与学生不具有经贸专业背景, 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一知半解。殊不知服务业是未来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关键部分, 在台湾连续两年经济增长率挣扎于“保2”线上, DRAM、手机、面板陆续在与韩国竞争中落败的当前形势下,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可以成为台湾经济的一路“奇兵”, 有望使台湾服务业摆脱当前困境, 在大陆市场的扩张获得先机。

台湾服务业面临转型发展的困境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台湾逐渐向服务型社会转变, 1988年台湾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 1993年又突破60%, 目前达到70%左右。表面看来, 服务业已是台湾经济的主体, 但从实际贡献来看尚不足以成为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支柱。当前台湾服务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四方面。

1.台湾服务业市场狭小

台湾服务业“国际化”程度较低, 基本以满足岛内2300万人口的需求为主。按需求方式大致可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种, 生活性服务业主要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 如餐饮业、住宿业、家政服务业、美发美容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则指支持生产活动并使其他产业顺利经营和发展的服务业, 如金融业、通讯业、交通运输业等。无论从生活性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来看, 岛内市场都十分有限, 近年来由于许多制造业生产线外移并带动部分台商及其家属的流动, 岛内服务业内需市场呈逐年缩小态势。

2.台湾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

台湾服务业在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黄金期”后, 显得后劲不足。根据台湾“主计处”的统计数据计算, 2000年~2010年间, 台湾服务业年均增速仅2.9%, 低于同期工业和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台湾服务业劳动力生产力指数年均增长2%, 其中属于现代服务业的医疗保健业 (-1.1%) 、金融保险业 (0.3%) 、技术服务业 (-0.3%) 等劳动生产力基本呈低增长或负增长状态。目前, 台湾服务业的主要增长源仍为运输仓储、不动产业等传统服务业, 难以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3.台湾服务业就业偏低

大多数服务业属于劳力密集型产业, 随着工业化发展, 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大量流入工业部门, 而当服务业发展成为经济主体时, 劳动力应转而流入服务业部门。服务业发达的地区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一般高于或接近产值比重, 如香港、美国、英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86%、79%、77% (2006年) 。但台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仅58%, 比产值比重低10多个百分点。台湾服务业实现就业的能力低于正常水平, 一方面反映了服务业结构中“公共行政及国防”、不动产业等比重过大存在泡沫化的风险, 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后从制造业领域流出的劳动力未被充分吸纳, 进而加剧岛内结构性失业问题。

4.台湾服务业贸易逆差

过去对外贸易主要关注商品进出口部分, 但随着服务业在各国 (地区) 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服务贸易也明显受到更大重视, 美欧等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 台湾经济的主要竞争对手韩国近年来以影视、美容等产业为主的服务业“国际化”策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台湾服务业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据台湾“中央银行”估算, 1995年~2007年间台湾服务贸易逆差累计达730亿美元。2000年~2008年台湾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比重由1.34%下降至0.89%, 占亚洲比重由6.52%下降至4.64%;2000年~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占全球比重由1.75%下降至0.94%, 占亚洲比重由7.08%下降至3.77%。

大陆市场是台湾服务业的重要出路

从根本上看, 台湾服务业需要解决的是市场和竞争力问题。为此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提出“三业四化”, 即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和国际化、传统产业特色化。所谓服务业“国际化”, 就是使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经营、寻求融合、求得发展的过程。台湾的服务业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这主要是因为台湾人口增长停滞、经济不景气影响民众的消费, 这两点决定了岛内服务业市场已经饱和, 不“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就没有出路。当然, 台湾选择的对象可以是欧美这样消费力强劲的发达国家, 也可以是大陆、东盟等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体。但综合来看, 大陆市场应是台湾服务业的最优选择, 原因如下:

第一, 从服务业的特性来看, 服务与普通的商品生产销售不同, 服务型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 往往是人与人的直接接触, 因此台湾服务业以大陆地区为市场具有语言、文化相同的优势, 这是其他外资服务企业都难以企及的。

第二,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 过去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是台湾服务业投资的重点, 主要原因是其服务业发展相对成熟且民众富裕消费力强。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 以欧美为主的全球消费结构发生转变, 亚洲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的消费市场迅速成长起来, 正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近几年, 大陆市场很明显已经成为各国服务业 (如影视、旅游) 争夺的热点区域。

第三, 从大陆经济发展来看, 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度超过工业达46.1%, 标志着大陆经济迈入“服务化”时代。未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 服务业发展将更为迅速。台湾服务业扩大外需, 不能忽略极具发展潜力的大陆市场。

第四, 从两岸经济合作来看, 两岸商品贸易关系已走入平稳发展阶段, 增长的空间不大, 服务业合作正逐渐成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重点。台湾“投审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服务业占台商投资大陆比重还不到10%, 2013年已提升至43.3%。由于对两岸金融合作充满预期, 去年, 台湾金融保险业赴大陆投资额大幅增长, 并超过电子制造业跃居至台商投资首位。无论市场的“手”还是制度的“手”都在引导台湾服务业靠近大陆市场。

举例来看, 台湾服务业中的旅游业因结合大陆市场的转型发展已卓有成效, 很值得借鉴。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台湾吸引游客的数量增速放缓, 岛内居民因新台币升值掀起出境旅游的高潮, 其对台湾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岛内旅游业逐渐转变为以出境游市场为主, 旅游核心部门如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设施、旅馆业、景区娱乐业等多年来发展停滞, 显然跟不上整体经济和民众收入的增速。二是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性大, 入境旅游市场的低迷间接影响零售、餐饮等相关行业, 对岛内消费和投资信心、就业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008年在两岸实现“三通”、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后, 台湾旅游业迅速拓展至大陆市场。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统计, 赴台的大陆游客从2007年的30.7万人增长至2013年的287.5万人, 预估台湾“入境游”旅客数量2016年有望突破年1000万人次, 其中大陆市场 (游客) 约占4成。5年来台湾旅游业因大陆游客的增加带动岛内旅游市场而迅速转型, 岛内旅行社业的“入境游”又重新成为主营业务, 旅馆业、航空业、餐饮业乃至工艺品业等也明显受到拉动。台湾“中央银行”的统计显示, 台湾旅行“国际”收支由2007年的39亿美元逆差转变为2013年的3.7亿美元顺差。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有助台商在大陆市场的竞争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 两岸以ECFA为框架推动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和自由化。2013年6月21日两岸两会第九次会谈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ECFA后续四大协议之一, 对两岸服务业市场开放及开展合作做出了制度安排。根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大陆对台湾开放包括金融、电子商务、医疗等80项服务, 开放幅度高于WTO承诺, 体现了对台湾同胞的善意与诚意;而台湾对大陆开放64项服务, 不仅仍坚持“正面表列”, 而且大多低于WTO承诺 (19项为WTO承诺部分, 且早已对外资开放) 。总体来看, 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开放幅度较大, 而台湾方面开放幅度相对较小、限制仍很多, 对大陆企业而言受益程度比较有限。但对台湾服务业而言, 两岸服贸协议的意义重大, 可解决台湾服务业在大陆的市场准入和市场定位问题, 是未来台湾服务业在大陆市场竞争的关键。

1.使台湾服务业先于外资取得大陆市场经营权

过去以制造为主的台商在大陆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很大程度应归功于他们提早于其他外资在大陆投资布局。随着大陆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 海外资本逐渐将投资重点转向服务业, 近年来投资教育、商业服务等领域, 特别是金融业都出现了快速增长。而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以来大陆地区积极推进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目前按WTO分类的160项服务业部门已开放100余项, 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标准, 按商务部规划很快还将推动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多个服务领域放宽外资投资和经营的限制。若无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未来台湾服务业将同外资一同开放, 但台湾服务业的竞争力与外资相比不具优势, 恐难在大陆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因此,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上表示“大陆对外开放时会先对台湾开放, 或者对台湾开放幅度大一些”,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首先对台湾开放物流、旅游、金融等领域, 就是希望“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2.帮助台湾服务业深耕大陆内需市场

过去台湾制造业在大陆投资以服务欧美市场为主, 近几年在大陆市场竞争力和市占率逐渐下降, 就与其未能尽早进入大陆内需市场密切相关。而值得一提的是, 少数台商如统一、康师傅等, 正因为有较高的大陆市占率而成为行业的领先品牌。台湾服务企业无疑应吸收制造业的经验教训, 在深耕大陆服务业内需市场上多下功夫。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大陆向台湾开放的旅行社业、医疗业、文创业、电子商务等都拥有庞大的市场, 未来随着大陆民众收入快速提升, 预期消费增长的潜力很大。台湾服务企业若能在大陆庞大的服务业内需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 将极大提升岛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服务业“在地化”往往与当地政府的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按协议台湾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可在福建先行试点经营, 福建省还计划推出一系列与服务贸易协议配套、协助台湾服务企业落户并取得与大陆企业相同待遇的政策措施, 这些举措都将有助台湾服务业消除竞争障碍。

服务业国际转移下的北京服务贸易 篇9

关键词:服务贸易,服务业跨国投资,商业存在,北京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服务业大规模的国际转移趋势日益明显。突出表现在:一是服务业跨国投资迅猛增长, 二是服务外包异军突起。以商业存在和服务外包为主要转移方式的服务业国际转移直接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加速发展和新兴服务贸易的涌现。

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 为北京扩大服务贸易和优化贸易结构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中国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凭借其丰富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资源优势, 经济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北京已经率先在全国构建起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北京丰富的战略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等为其扩大服务贸易提供了难得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下, 北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吸收国内外优势资源, 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竞争力逐步增强。随着中国服务贸易领域开放进程加快, 北京服务贸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并取得显著进展。目前, 北京已经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服务业中心、服务贸易的重要基地和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领先城市。

一、北京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北京服务贸易增长快于服务业GDP的增长, 服务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

北京服务贸易持续较快发展, 服务贸易规模快速扩大。北京贸易服务进出口总额从2003年的162.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03亿美元。5年里, 服务贸易规模增长了3倍。同期, 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也扩大了3倍, 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52.8亿美元。

(数据来源:《北京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 《北京统计年鉴2008》。)

服务贸易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业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2003年以来, 北京服务贸易增长快于北京服务业GDP的增长, 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2007年, 北京服务贸易同比增长27.9%, 大大高于同期服务业GDP 13.8%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出口占北京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 见表1。2007年, 北京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03年的19.8%提高到28.5%。上述比较说明, 北京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与北京货物贸易逆差不同, 北京服务贸易5年来一直保持着顺差, 见图1。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对于制造业, 北京服务业更具比较优势。

2、北京是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基地, 服务贸易相对优势成为北京辐射能力的重要体现

北京服务贸易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北京是中国服务贸易的最主要地区, 北京的服务贸易对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京进出口贸易, 尤其是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的迅速发展, 使北京成为我国重要的非港口式贸易中心”。从规模上看, 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 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位列全国第二 (上海第一) , 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其中, 出口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20.8%。同期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只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7%, 说明北京服务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比较突出。

2007年, 北京市货物贸易总额1929.46亿美元, 占全国货物贸易总额的8.9%, 服务贸易总额503.06亿美元, 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20%;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与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例为8.7∶1, 而北京则达到4∶1;全国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的比例为10∶1, 而北京则达到2∶1;全国服务贸易是逆差, 而北京服务贸易是顺差。以上对比说明, 北京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贸易结构也相对优化。

从结构角度看, 北京服务贸易优势更加突出。在中国服务贸易的若干新兴领域, 北京的服务贸易额所占比例更高。北京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保险业、通讯邮电业、建筑劳务领域、计算机和信息业、咨询以及电影和影像业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全国服务贸易的贡献更加显著。2007年, 北京通讯邮电进出口占全国的81.5%, 电影音像占82%, 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占56%, 计算机信息服务占38%, 咨询服务占25.8%, 广告宣传占30.8%, 专利特许占20%, 其他事业服务占21%。其中, 北京高附加值服务 (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 出口总额达79.5亿美元, 占全国高附加值服务出口的38.2%, 排名第一。

3、服务贸易优势领域从传统行业转向新兴、高附加值行业

北京服务业结构优化在服务贸易中得到初步体现。在服务贸易统计中, 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 (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会计、法律、广告及文体娱乐服务等) 是最重要的三大类别。北京服务贸易出口行业中, 前5大行业依次为旅游、运输、咨询、建筑和其他商业服务, 见图2。虽然旅游、运输、建筑安装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仍然占较大比例, 但值得注意的变化是, 近年来, 以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音像为代表的北京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长较快, 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迅速上升。2007年, 北京高附加值服务出口达79.5亿美元, 而2003年为22.37亿美元;出口比重也从2003年的27.1%上升到2007年的31.4%。目前, 北京在咨询、建筑安装与劳务承包、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领域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是北京贸易顺差最大的3个行业。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电影音像贸易规模和贸易顺差扩大趋势显著, 正在成为北京服务贸易新的优势领域, 有望成为带动北京服务业国际化的新增长点。

二、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是推动北京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比较发达的服务业和人力资源优势使得北京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尤其是吸收国际高端资源中优势地位凸显。服务贸易领域成为北京吸引外资的最主要领域, 外资流向呈现明显的首都特色。境内商业存在、服务外包和外资集中流向更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高辐射、高效益服务部门, 极大地优化了服务贸易结构, 增强了北京高端服务的供给能力, 成为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

1、商业存在是扩大北京服务贸易的重要力量

商业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 是《服务贸易总协定》定义的服务贸易四种模式之一, 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建立商业机构 (附属企业或分支机构) , 为所在国和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具体包括境内商业存在和境外商业存在两部分。北京的境内商业存在是指境外服务提供者 (个人、企业或经济实体) 通过在北京设立合资、合作或独资的服务性企业、分支机构 (以下简称境外附属机构) 对中国境内提供服务。外商投资企业和机构对于提升北京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扩大服务贸易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吸引, 北京服务贸易领域吸引外资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服务业境外附属机构数量增加迅速, 境内商业存在服务贸易规模增速迅猛。2007年, 服务业境外附属机构有6785家, 占外资企业总数的57.2%, 与2006年相比, 经营企业数量增长了22.45%;对中国境内的服务营业收入为277.7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1.3倍。其中,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北京境内商业存在最主要的三大行业。上述3个行业的境外附属机构对中国境内的服务营业收入为222.3亿美元, 占境内商业存在的80%。

目前, 北京外资服务企业是跨境服务贸易的主体。在运输、旅游、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广告宣传等领域跨境贸易领先国内企业, 占有主要市场份额。外资服务企业不仅是这些领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同时也是主要需求者。这一特点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更加突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是北京服务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 也是北京服务业重点优势产业。2007年, 该行业进出口占全国的36%, 贸易顺差近9亿美元, 其中, 外资机构出口占比达91%, 外资机构进口占比达76%。境外附属机构对中国提供的服务主要是电信服务和软件开发。

2、服务外包推动服务业进入全球分工体系, 并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升级

近年来, 服务外包正由发达国家加快向发展中国家梯次转移, 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北京软件、信息产业优势明显, 拥有全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研发资源,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初具规模, 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上具有比较优势, 服务外包发展很快, 已经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中心之一。2006年, 北京被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

服务外包成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服务外包产业涉及面广, 涵盖了信息服务外包、研发服务外包、生物医药外包、商务服务外包、金融后台服务外包和游戏动漫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领军的服务外包企业有以博彦科技、用友软件、文思创新、方正国际、海辉高科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外包企业, 以华道数据、爱诺信泰等代表的金融保险外包企业和以康龙化成、保诺科技等为代表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

北京是我国主要的软件外包基地之一。中关村成为中国对外承接软件外包服务的排头兵, 全国40%以上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来自这里。软件园聚集了大量知名的软件外包企业, 如在国内软件外包服务排名前十位的文思创新、软通动力、博彦科技、东软股份等。客户包括IBM、宝洁、杜邦、思科、荷兰银行、联合利华、罗克韦尔等跨国公司。目前, 北京大约有400家企业从事离岸信息技术外包, 业务量每年超过15亿美元。以IT服务为例, 在北京, 有40%的软件企业参与外包项目, 软件行业60%~70%的营业额来自外包。2007年, 北京软件出口额有4.6亿美元, 是2001年的6.6倍, 占全国软件出口总值的41.8%。

3、外资集中流向北京高附加值服务业, 极大地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比较发达的服务业和人力资源优势使得北京在服务贸易领域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强。北京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业始终是跨国公司投资北京最集中的主要领域, 这在国内是比较独特的现象。北京服务业利用外资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 我国第一家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建国饭店在北京诞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服务业加大开放步伐, 开始全方位、承诺性的开放。迄今为止, 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向外资开放。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吸引, 北京服务贸易领域吸引外资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FDI投资北京转向服务贸易领域的趋势愈加明显。近年来, 北京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03年, 北京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4.05亿美元, 2007年增加到40.8美元, 增长了2.8倍;2003年, 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62.4%, 2007年, 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到80.6%, 提高了18.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北京境内商业存在的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2007年, 北京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57个, 占同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90%。2007年底, 北京服务业境外附属机构累计达6785家, 占外资企业总数的57.2%。

外资向北京服务业的优势行业集中趋势明显, 主要投向北京房地产业、商务、信息、咨询、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专有技术和技术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产业。从具体的行业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集中投向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 这5个行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2007年, 上述5行业实际FDI占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达到72.4%, 占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例更高, 达到89.9%, 说明FDI投资北京的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其中, 房地产业为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最多的行业, 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第三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这3个行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均超过15%。

外资流向凸显北京吸收国际高端资源的优势地位。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物流中心、投资性公司和地区总部继续增加。截至2007年年底, 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有203家来京投资, 累计设立投资性公司154家, 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家, 累计批准设立研发功能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277家。北京作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区总部, 其功能地位日渐突出。

三、扩大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北京服务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必须充分利用全球市场, 寻求外部资源、资本、技术来源。北京服务贸易已在快速增长, 而其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还相当大。建议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并将其作为促进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北京贸易结构和增强核心服务供给能力的工具。

1、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加快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升级

服务外包是企业通过将部分非核心服务业务或项目委托给其他专业企业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一种经营方式。服务外包大致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信息技术外包 (ITO) , 另一种是业务流程外包 (BPO) , 根据外包目的地又可分为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的实质就在于“只做自己最擅长的, 其他的都交给别人去做”。因此, 北京发展服务外包, 不仅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 同时不要忽视了在岸服务外包。

北京是中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目高居全国第一, 发达的城市经济、基础设施以及未来发展取向都为发展服务外包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北京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在知识储备和人才培养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北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发展服务外包。

第一, 继续吸引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重组中, 跨国公司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他们通过建立可控制的离岸中心或子公司服务于第三方, 而不直接地向当地的服务提供者分包业务。因此, 应该充分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 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吸引其在北京设立服务外包中心, 带动发展出口导向型的服务加工贸易。

第二, 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发展外包服务业,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外包。大量的跨国企业和机构已经或将要进驻中国拓展业务, 他们的服务需求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向这些机构和企业提供相关的商务服务, 如战略咨询与管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公共关系、金融服务等, 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外包, 从而使北京能够更充分地分享“中国制造”的好处, 这也是北京高起点承接服务外包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点。

第三, 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规模实力较强的本土服务企业走出国门, 开拓国际市场。一是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 更加贴近发包市场, 为客户量身定做符合其商业习惯并能适应中国市场特殊要求的解决方案;二是进行服务业跨国并购, 可以对国外公司, 也可以对客户的内部服务部门;三是鼓励以获取国际销售渠道、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 与领先的跨国公司开展合资合作。

2、扩大文化贸易, 重点发展内容产业和版权贸易产业

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跨国交易除了具有一般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基本功能与作用外, 其还是一国扩大民族影响、提升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进入21世纪, 文化贸易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强劲势头, 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而且成为某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目前, 中国的文化贸易与其强劲的货物贸易相比, 则处于弱势地位。与商品贸易巨大顺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近年来连续出现严重逆差。

文化贸易应该是北京扩大服务贸易的最有潜力的优势领域。北京文化底蕴深厚, 创意资源丰富, 扩大文化贸易具有许多国内其他城市和国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抓住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有利机遇, 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不断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文化商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

目前, 北京文化贸易巨大的增长潜力远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突出重点, 扬长避短。其中, 内容产业和版权贸易产业应该作为发展重点。内容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 也称信息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1996年欧盟《信息社会2000计划》进一步明确其内涵, 包括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行业。具体指媒体印刷品 (书报、杂志) 、电子出版物 (数据库、电子音像、光盘、游戏软件) 和音像传播 (影视、录像、广播) 。内容产业是具有高增长性、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 而且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发扬、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以及向其他产业领域进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资源、信息技术资源、企业资源、市场资源, 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优势明显。北京互联网出版、网络游戏等行业在全国范围内领先发展并形成了较好的基础。版权贸易属于高附加值核心服务贸易, 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作为全国文化、出版中心, 聚集了众多的知名出版发行机构, 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 北京出版发行和版权业发展迅速, 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是, 与美国等版权贸易十分发达的国家相比, 北京版权贸易还比较薄弱, 未来应重点扶持版权贸易产业发展。

3、引进国际知名服务机构进驻, 提升北京的核心服务供给能力

北京服务业虽然占地区GDP比重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 但是无论是服务业的绝对规模还是服务业内部结构, 与国际大都市比较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北京是中国的国际交往中心, 是国内货物贸易的第四大省市, 同时又是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和众多跨国公司总部高度聚集的城市以及国内最多境外驻华机构驻扎的城市。因此, 北京生产性服务需求市场巨大。但是, 面对北京巨大的高端服务需求市场, 目前国内服务供应严重不足, 一些高附加值服务行业产生对境外服务的较大需求, 由此产生较大的贸易逆差。2007年统计显示, 运输、教育医疗保健、保险、专利与特许是北京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行业。与2003年相比, 其中, 运输、保险、专利与特许逆差扩大, 教育医疗保健则由顺差转为逆差。这说明,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还较弱, 不适应北京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北京服务业结构升级, 提升北京高端服务供给能力。

加快北京服务业升级, 可以通过大力引进并吸收国际知名服务机构进驻, 带动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等层面的提升;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产业创新, 向服务业的各领域渗透, 优化服务业的技术结构;还可以推动更加细化的专业化分工, 不断延长产业链, 从而达到服务业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商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北京服务贸易协会:北京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2]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bjstats.gov.cn.

[3]陆昊:非港口式贸易中心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8) .

服务业服务贸易 篇10

首先, 我们要对服务贸易有个清醒的认识。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 是国与国之间相互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议》的从四个方面对服务贸易进行了规定:即从一个国家境内向任何其他国家境内提供的服务;在一个国家境内为任何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在一个国家境内通过服务机构向任何其他国家提供的服务;一个国家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国家境内提供的服务。服务贸易的内容非常广泛, 涉及l 5O多个项目, 大致分为20多个领域如: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传递、咨询、外包、电讯, 商业服务、技术服务、文化、旅游、医疗、教育、新闻广播等。

为此, 根据服务贸易规定的内容和范围, 吉林省要加强服务贸易发展, 搞好服务贸易, 需要在以下几点加强认识, 做足功夫。

第一, 要加强管理, 健全制度。

提高思想认识, 加快构建吉林省服务贸易促进体制。构建一个务实、系统、高效的政府职能机构。立足吉林省实际, 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适合吉林省对外服务贸易法制的促进手段和政策措施、政策、法制、法规等。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角色是管理者, 保护者, 扶持者, 在必要时可以对服务的进口进行适度的控制, 也可以对敏感行业中的外资企业的扩张速度进行适度控制, 以维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安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 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第二, 要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吉林省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运输, 旅游,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以及软件服务外包等方面, 应该调整对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通信、保险、金融、动漫、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特许经营等部门, 重点培育教育、文化、咨询等部门发挥吉林特色优势, 顺应国际市场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主要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优化, 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结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合理;结构升级是指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或高级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就是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 要吸引人才, 重视贸易人才。

人力资源对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要加强人力资源, 尤其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和保护。要发展、升级吉林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样需要大批优秀技术人才, 所以也要加大这样人才培养的力度。必须高度的重视并迅速的培养国际服务贸易所需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的专业人才, 并且可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某些国际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引进人才和技术。有条件的院校、科研所可以积极的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 培养熟悉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让他们了解和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 为吉林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输入新生力量,

第四, 要注重诚信, 打造贸易品牌。

服务贸易的特点不同于货物贸易, 服务是无形的, 但是, 在贸易过程中的诚信一旦缺失, 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外包、跨国旅游、技术贸易、医疗、教育服务等, 将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要大力打造吉林省服务贸易的国际品牌, 应充分发挥已有的品牌优势, 进一步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 使他们更具的国际影响力。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组织企业参加德国汉诺威信息及通讯技术博览会、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等知名展洽会, 推动吉林省服务贸易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承接东部地区相关业务的梯度转移

服务贸易更是一个“新生事物”, 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 但是发展时间短, 规模较小, 而且很不成熟。与我国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相比显得很不相称, 而且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吉林省要发展服务贸易行业, 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 从全局的高度, 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 尽力完善行业协调机制, 积极规划、诱导服务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发挥优势, 力争在国内乃至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光辉, 刘峰.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 2010 (26) .[1]王光辉, 刘峰.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 2010 (26) .

[2]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3, (6) .[2]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3, (6) .

服务贸易“提速” 篇11

近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公开表示,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只有15.2%,比例较低。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50%,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占比已经超过了60%,服务贸易完全有条件在“十三五”期间发展得更好。

在两会之前,国务院已签发《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全国的15个城市、地区被列入试点范围。

业内专家指出,相比起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尤其是软实力。当前在我国外贸总体形势严峻,货物贸易负增长的背景下,必须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为什么是这15个城市

此次《批复》列入的试点地区为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和哈尔滨新区、江北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总体上看,既有服务贸易基础好、底子雄厚的东部地区,也有发展潜力大的中西部地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国家发展层面来说,选择这些地区充分考虑到了东中西部联动,便于各地根据各自优势,选取着力点进行试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综合分析此次列入试点的东部地区发现,这些城市在服务贸易方面可谓“各有千秋”,但共同的特点是基础较好。比如天津、广州、杭州。

“十二五”期间天津的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0%,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3%。根据《天津市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天津服务贸易总额将占天津对外贸易总额的20%。

广州在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中居第三位,其中“人才培训培养与就业”指标居首位。广州的优势还包括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城市,5次荣登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首。

作为全国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5年杭州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达190.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38%,占全省43.04%,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外贸总额的22.24%。杭州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855.29亿元,占GDP比重58.2%。

此次被列入试点的几个新区,也十分引人注目。比如西南的贵安新区,西北的西咸新区,东北的哈尔滨新区。国家赋予贵安新区五大战略定位——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创新发展试验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这些定位与此次被列入试点内在联系紧密,可见决策者深意。

西北的西咸新区和东北的哈尔滨新区分别是该地区唯一的试点。哈尔滨2015年全年服务出口和进口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连续12个月在1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西咸新区的大数据业务先后获批“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等。在未来的服务贸易创新试点中,西咸新区将将大力扶持大数据、跨境电商、文化旅游等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并将完善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金融税收破壁

通过此次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可以看出,国务院的支持政策包括减税、设立引导基金和方便融资的方式,指向性明确,即有侧重地鼓励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发展服务贸易。

“从各地实践来看,普遍是先立足各自优势,以一些创新做法推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审批简化、金融支撑辅助措施试验,为的是成功后进行推广。然后试点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专业金融服务,带动地方特色服务贸易的发展。”庄芮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为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天津将在已率先实现的“一个部门管服务、一颗印章管审批”的基础上,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将技术进出口登记、软件进出口登记等事项下放至区县商务主管部门,进一步扩大简政放权的领域和范围,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此外,充分发挥天津自贸试验区优势,在已有通关监管便利化措施基础上,探索建立适应艺术品、高科技产品、知识产权产品及无形服务产品的通关监管新模式,力争形成合法合规通关极简、违法违规监管极严的通关监管新格局。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杭州的试点将着力从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等方面展开。与多地类似,杭州的试点也将涉及税收优惠,并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

广州有8000多家服务贸易企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开展此项试点,将有大量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首先是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惠及企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给予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等。

其次要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对进口国内急需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环境服务给予财政贴息。

最后,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全面实施服务外包保税监管。这些政策红利与自贸试验区等政策叠加,将使广州的创新高地效应更加明显,吸引更多跨国及国内服务业企业在广州集聚发展。

服务业服务贸易 篇12

一、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合理而优化的服务贸易结构才能提升国际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服务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为新兴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使全球服务业的结构朝着科技型、知识型方向转变, 与科技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可是, 目前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科技服务相对落后, 服务贸易还没有达到较发达的阶段。同样, 传统服务业占据服务贸易的大多数, 比如运输、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 达到服务贸易量的一半以上, 显然与当今服务贸易发展的大趋势相左。2013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亿美元, 其中运输服务出口额为376.5亿美元, 同比下降3.2%, 占比为17.9%;运输服务进口额为943.2亿美元, 同比增长9.9%, 占比为28.7%。旅游出口总额516.6亿美元, 同比增长3.3%, 在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占比为24.5%;旅游进口总额1285.8亿美元, 同比增长26.1%, 占比由上年的36.4%提升至39.1%。可是, 由于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落后, 或者由于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高附加值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保险、金融、咨询、通讯、广告、影音等领域, 发展滞后, 不能在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份量, 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够合理。

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有缺欠

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有许多不合理的方面, 存在一些问题和缺欠, 主要是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缺乏充分论证和实践检验, 服务管理体制的机构设置不能体现高效能, 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的政策制度方面不协调, 没有统一的推进服务贸易的管理协调机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行业多头管理, 政出多门, 条块分割, 存在一些中间地带, 存在漏洞, 不能形成有效的协调的管理效能。有些部门对隶属系统实行垄断, 其业务也只限于管理直属系统, 有些部门对直属系统实行保护主义, 造成了行业垄断经营, 比如:邮政、电信、民航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垄断, 不利于促进行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更不利于行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由于规模化程度低, 在国际上难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

因为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体, 国际服务贸易所涉及的领域范围也很广泛, 所以服务贸易必须要有统一的整体的协调和管理。

三、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虽然近些年建立并颁布了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 比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律师法》等, 但是整体来看, 与世界上其他商贸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服务贸易立法还严重滞后。

当前, 在全球经贸一体化的趋势下, 我国还没有一部专业的国家级的服务贸易基本法律, 因此应该在其他相关法规的基础上, 加快建立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法, 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尽管已经颁布一些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 可是可操作性不强, 比较抽象, 立法层次低, 很多都是行政规章制度。有的甚至与现行法律相冲突, 有的与国际法不接轨, 有的不能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的现实需要。

四、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特别是专业的高级人才更是缺乏。服务贸易是一种智力密集产业, 从全球商贸发展趋势看, 服务业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的过程, 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 更需要外向型高级专业人才。

上一篇:妻妾成群下一篇: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